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综合管理;核心竞争力;重要作用
1.概述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提出的,是指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企业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差异与竞争优势。是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长期形成并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准确的职业定位,综合能力与资源,超强的执行力三个方面。而综合管理工作主要指的是对企业规划、决策、组织、协调、监督及内部管理工作的一项统筹管理工作,其主要包括日常事务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在日常事务管理中又包括了:公文管理、督查督办、课题调研、公务活动、政务信息、公共关系等等,其管理职责和范围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涵盖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三个要素,是企业正常运转、高效运作、凝聚合力的关键所在。可以说,综合管理工作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综合管理工作内容及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1人力资源管理
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是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素之一的职业定位的问题。它是指按照企业改革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有计划、针对性的地进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通过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管理过程,激发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发挥潜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创造更多价值,从而凝聚强大合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任务包括职务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等。
2.1.1职务分析与设计 通过从结构、性质、责任、流程等方面对企业各个工作岗位职责,以及能够胜任岗位职责人员的自身素质,业务知识、工作技能等,经过调查分析,编写出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等人事管理文件,明确企业运转流程的各个节点,从而在企业运转过程中,准确定位各个环节和角色,使各项工作能够环环紧扣,无缝衔接,提高企业整体运转的效率。
2.1.2人力资源规划 通过分析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按照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及规划,预测未来人员供需与平衡,针对性的为企业储备专业人才力量,确保在需要时企业能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蓄能量。
2.1.3员工招聘与选拔 根据企业岗位的设定和需要,为企业选拔优质、合格的人才,并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安排至合适的岗位,是构建当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1.4绩效考评 根据员工日常工作表现及在一定时间段内对企业的贡献进行考核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为培训、晋升、计酬等人事决策提供考评依据,是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的有效方式,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促进剂。
2.1.5薪酬管理 通过设计、管理员工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奖金、津贴以及福利等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
2.1.6员工激励 关注员工心理状况的变化,通过激励和鼓励满足或限制员工各种不同程度的需要,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2.1.7培训与开发
根据员工自身能力素质以及与所在岗位的适应性以及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个人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以增强人力资源的贡献率。
2.1.8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企业的广阔平台,把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制订员工个人职业规划,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员工通过企业平台成长的过程中,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
2.2综合事务管理
综合事务管理工作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在综合管理工作中占有较大比重,着重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素中综合能力与资源以及执行力两个方面的问题。
2.2.1公文管理
公文是企业决策、指令下达的媒介,公文管理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转,确保企业各项决策、指令下达畅通的重要途径。包括对公文的起草、流转和管理,即以特定的原则和方法,在公文形成、流转、办理、存储的一个完整周期中,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2.2.2课题调研
课题调研是针对在企业发展实际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企业发展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的过程。通过调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对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工作的决策提供参考,对于突破企业瓶颈,推动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2.2.3督查督办
督查督办工作是确保企业政令畅通,执行有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督促、检查、催办、协调和综合反馈等环节,有效确保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提高企业执行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2.2.4政务信息
政务信息管理工作是企业信息渠道畅通的关键所在,在核心竞争力中发挥了眼睛和耳朵的作用,主要通过情报、情况、资料、数据、图标、文字材料及音像材料的方式及时准确的反应生产、经营以及的相关情况,通过大量真实的,具有前瞻性的信息来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2.2.5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指企业与当地政府、战略同盟、合作伙伴以及企业所在周边公众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公共关系是企业凝聚人气、丰富社会资源的土壤,唯有土壤肥沃,企业之树才能茁长成长。
2.2.6法律事务
法律事务工作主要包括企业合同审查、合同起草、方案的制定、相关诉讼事务等,是保证企业依法治理、合规运作的第一道关口,更是为企业提供法律保护、维护企业利益的基础。
3.结论
综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强、涵盖范围广、工作内容琐碎复杂的工作。在企业的正常运转过程中,综合管理工作发挥了内应外联、牵头把总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事务管理、法律事务等工作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唯有不断做好综合管理工作,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软实力,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真正发挥作用,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在市场中,信用无处不在。据统计,在欧美国家中,企业间的信用支付已占到整个交易的80%以上,而纯粹的现金交易已越来越少。即使在个人支付活动中,信用支付方式也已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于信用关系的不断、扩大,给交易双方带来了不确定性,这就是信用风险。信用总是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它是以信赖为基础的流动资产的投资、融资行为。然而,如果企业只是想利用信用达到某一方面的利益,而忽视全局、长远利益,那么企业经营的风险是无法估计的,甚至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一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企业由于不能及时收回货款,资金无法有效运转,甚至面临经营危机,濒临破产倒闭。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行业已经进入买方市场时期,供大于求已成为各行业的常态,为了打开市场,为自己创造更有利的竞争环境,许多企业采取了赊销这种方式。根据市场调查,我国约有80%的企业采取了赊销的,这个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差不多,但效果却大相径庭。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
应收账款的账龄以及超过信用期的逾期天数将直接影响追账的成功率。表一是国内企业应收账款账龄及超过信用期对追账成功率的影响的统计:
表一:账龄与追账成功率关系
账龄 信用期内 逾期
逾期
逾期
逾期
逾期
逾期
1—30天 30—60天 60—90天 90—180天 180—360天 超360天
追账成功 93
73
69
63
60
56
50
率(%)
表中数据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即应收款账龄越长、逾期天数越长,追账的成功率越低。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实际已成坏账但未作坏账处理的情况普遍存在。据此判断,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质量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和合资企业在我国成立,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相比,这些外资和合资企业更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信用管理更为重视。从应收账款来看,外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的应收款平均天数为100天左右,而国有企业则为220天以上;从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情况看,只有大约2%的国有企业设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而在外资企业,这个比例在10%以上。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应收账款工作的好坏,据调查,信用管理较完善的企业其坏账占销售额的比率为3%左右,而信用管理不完善的企业这一比率实际达到8%以上。
应收账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现状,表面上看是不良的市场环境和客户信用状况所致,然而其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缺陷。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信用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非常现实的问题和比较突出的矛盾,企业缺乏信用管理已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国内企业急需补上信用管理这一课,才能迎接人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的原因非常复杂,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原因,但归纳起来,可从企业经营环境对信用方式的影响和企业信用管理自身出发进行分析,找到原因。
1、企业经营环境对信用方式的影响
企业经营环境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影响是造成目前企业信用管理现状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经营特点,对信用管理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企业经营环境对信用管理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因素:
(1)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随着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往往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而优惠的付款方式是一种普遍运用的策略。
(2)重市场、轻管理。一些企业领导只注重销售业绩,而缺乏全面管理的能力,尤其是缺乏对营运资金的管理能力。
(3)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由于任期责任考核等原因,特别是有关考核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企业主要领导往往注重短期的“经营”业绩,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利益。
(4)企业内部市场、销售人员的利益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往往只和销售业绩挂钩,促使销售人员重“销售”而轻收账。
(5)客户的有意欺诈行为。客户伪造资信资料,企业分析和管理能力不够。
另外,还有企业产品的数量、质量、交货期不合要求,收账能力不足,收账成本受到限制等。
2、企业信用管理自身的问题
企业信用管理自身的问题也是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健全的信用管理制度。授予客户的信用在主观的决策控制下运作,缺乏有效的信用决策系统,没有统一的信用管理制度、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2)客户的档案不完整,信用的决策和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的客户信息往往被销售人员据为己有,并作为与企业讨价还价的资本。另一种情况是企业缺乏的客户资料收集和整理的。
(3)将财务对应收账款的控制视作信用管理,信用管理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不齐全。许多企业认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实际上财务部门的控制更多的是事后控制,并不能承担信用管理的全部职责。
(4)应收账款控制和销售管理分离,造成应收账款的控制责任不清。许多企业没有将收账的责任落实到销售人员,或销售人员没有得到收账技能培训。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造成的结果所作的,应当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级领导,各个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系统实施。具体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政府对企业信用管理的政策支持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的相关和制度,通过国家宏观制度的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加大执法的力度,对那些恶意欺诈的行为严惩不贷。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应收账款中账龄超过1年的,其中65%属于有意欺诈,所以政府必须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以促进培育和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责任,防止出现随意处理应收账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2、明确认识信用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领导必须将信用管理看成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并通过使员工认识到,增加有效销售、减少坏账损失、使公司利润最大化是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因此,有效的信用管理模式必须由企业的主要领导倡导,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使各部门成员具有统一的认识并建立在全局的基础上。
3、正确地实施角色定位
企业内部与信用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各自正确的角色认同有助于统一认识,加强内部协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经营规模及企业目标等来设计适合自身的组织结构。然而,无论企业组织结构如何,信用管理都和企业的财会部门、销售部门和供应部门有关。由于各部门的职能不同、管理目标不同、人力资源的特长不同,使得在信用管理方面容易产生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差异可能会阻碍企业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必须使有关部门职能人员,具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即使拥有世界上商业信誉最好的客户,如果销售部的销量不足以赢利,也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只允许银货两讫的交易方式并不能适应企业市场运行的需要,而只通过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并不能算是有效的信用管理。
销售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没有收到货款之前,销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销售,只有将全部货款安全收回,销售工作才算完成。因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销售,销售人员必须参与信用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供应和采购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供应部门不只是企业花钱的部门,为了增加企业对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提升企业自己的信誉,取得供应商更优惠的信用政策,供应部门除要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外,还必须具有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筛选的能力,参与信用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4、提高合同履行质量及加强内部管理
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很多情况下是由买卖双方对合同执行情况有异议造成的。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很大的原因在于供方的产品质量存在,从而造成买方拒绝履行合同。因此,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除了采取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外,企业还必须提高合同的履行质量,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加强内部生产管理,提高履行合同的能力,避免和减少由于企业自身履行合同质量不高造成应收账款和坏账的产生。
[关键词] 江苏省;效益理念;信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Strengthening Company Integrity Management in Jiangsu Based on Benefit Concept of Business
ZHANG Jun, LIU Huan
Abstract: Corporate integrity management can create benefits for enterprises while economic benefits are the driving engine for integr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alities of Jiangsu local businesses, adopting the concept of profits, corporate integrity management focuses on establish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s, creating an accountability system, clearing obligations, enhancing corporate internal control, managing integrity in an all-process manner, putting in place an electronic management system and adding an item window for integrity management on the website.
Key words: Jiangsu, profit concept, integrity management
效益早已被企业认定为追求的第一目标,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围绕效益这个原则展开。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单纯最求效益的活动越来越行不通,效益也越来越难轻易的实现。通过我们课题组调研资料显示,为了不断提高效益,企业都在寻找全新的商业模式、营造全新的商业项目,试图改变现状。在国家强调构建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城市,大力开展信用建设的号召下,有一部分洞察敏锐的企业家已经认识到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构建企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已经深刻感觉到信用管理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效益,但是如何开展、怎么加强信用管理工作是他们一直的疑问。
一、效益理念与企业信用管理建设的关系
效益理念与企业信用管理建设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一)企业信用管理建设创造经济效益
江苏省地处经济发展迅速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服务业相对密集,企业间交易频繁,在这种频繁的交易下,信用管理尤为重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个失误的、缺乏诚信的交易很有可能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迫使企业退出市场。企业体系构建的好,供应链间的交易稳定、自然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信用体系是一个无形的经济效益网,是企业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没有信用就没有商业,没有信用企业就没有发展。
(二)经济效益理念是信用管理建设的驱动
理念决定行动,行动是一切成功的开始。企业有再好的规划、再好的方案,没有理念与行动也相当于纸上谈兵,不会成功。有句话说的好,有梦想才有现实,经济效益就相当于企业的梦想,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就是现实,现实成就梦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成就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并不断壮大。企业信用一旦形成,那是一笔源源不断的财富,势必带动企业向着健康、长远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效益表现
在我们课题组走访的江苏省企业中,36%的企业认为构建信用管理体系能创造高的效益,44%的企业对信用管理能否创造高的效益持观望态度,10%的企业认为实施信用管理会加大企业成本,效益收效甚微。这个调研结果从根本上说明,企业没有充分了解信用管理,对信用创造的效益没有充分的认识。
(一)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社会效益
目前,有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活动带来的社会效应,大多企业家会通过广告宣传方式尽可能的创造社会效应,他们深刻的意识到增加社会效应就会创造社会效益,效应与效益是一个共同集合体。但是企业通过宣传等活动带来的效益是一时的,只有做好的产品、诚信经营、拥有好的口碑,也就是进行信用管理才能促使企业长远的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信用带来的效益不仅有利于企业获益、发展,还有利于企业所在城市的发展和企业所在城市居民的需要。
随着国际贸易的平常化,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更多的国人宁愿购买价格偏高的外国商品,宁愿不惜成本寻找国外代购……。这些现象都是我国企业家需要深思的问题。审视我国企业的管理缺陷,改进不足才能增加效益,赢得民心。我们课题组进行街头调研,竟然高达91%的居民认为国外的企业更有信用,相比本国产品更相信国外的产品质量。可见,信用管理对于我国企业显得尤为迫切。有信用就相当于有交易,有交易才能有效益。在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下,企业市场规模才能得以扩大,企业发展了必然会带动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些都是构建信用体系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一种利人利己的效益状态,它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城市、国家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从企业自身角度而言的,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企业客户数量和质量,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必然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目前企业涉及到的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对赊销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客户的信用评估、商账追收等。
1.赊销活动管理的经济效益。企业进行赊销管理实质是指财务意义上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对客户明确赊销流程、赊销规则、账款归还要求,有利于收回企业的应收账款,降低应收账款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据我们课题组调研的企业反馈,目前93%的企业还是以销售额作为员工的主要考核指标,这个考核指标容易导致企业赊销额偏高,应收账款风险加大。可见,企业进行赊销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信用评估的经济效益。企业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主要是指建立信用档案、对客户档案进行分析、整理,在进行业务活动时,首先与信用较高的企业进行交易。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使企业与越来越多的信用客户进行交易,与越来越少的失信客户交易,最终达到失信客户没有市场,真正达到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状态。信用是针对赊销业务发展出的一种涵括范围广、具有较高效率和显著经济效益、以及很大发展潜力的管理模式。
3.商账追收的经济效益。赊销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销售方式,但是应收账款收回困难是企业头疼的问题,导致坏账的发生率偏高不下,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据调研,只有3%的企业设有专门的追账人员,35%的企业虽有商账追收的程序但都表示实施起来非常困难,追收效果不好。
综上所述,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就相当于一项无形资产,强化信用管理对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基于效益理念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
我们课题组经过5个月的调查研究,根据江苏省企业的特点,基于效益理念提出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的措施,主要是从企业角度出发,提出以企业为主体采取的措施。
(一)设置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调研发现,江苏企业对信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94%的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信用管理涉及的工作非常多,范围非常广,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或者销售部门对客户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是明显不够的,职责很难明确,责任无人承担的局面时常发生。基于效益考虑,信用能够给企业创造巨大的效益,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专事专管非常有必要。
(二)建立相应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
信用管理包括一系列的过程,需要设置相应的岗位,每个岗位负责一块工作内容,并明确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就是员工的要求,有了制度要求员工才能更好的工作,企业才能更好的管理、发展。目前,江苏省的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相关的信用岗位责任制度,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大幅度加快岗位责任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岗位建设是开展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企业信用全过程管理
信用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实施全过程管理,做到各个环节、各个步骤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采取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内部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每个环节的目标、控制管理重点各有不同。事前主要是指客户信用档案的规范管理,事中主要是指销售、生产过程的管理,事后主要是指应收账款的监控。据调研,江苏省企业的客户信用档案的规范管理还远远不够,虽然高达87%的企业创建了客户信用档案,但真正对照客户信用档案实施销售策略的只有3家公司。可见,江苏省加强企业信用全过程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应用信用管理系统
本着经济效益原则,如果企业完全采用新的信用管理系统耗资巨大。但是在现有ERP软件的基础上增加信用管理系统模块尤为经济,并且能够与现有企业使用的数据无缝对接,在毫无影响企业现状下,增强信用管理的幅度,增加信用管理的管理方式是经济的、可行的。
(五)在网站上增加信用管理窗口
据我们课题组调研,江苏省73%的企业都设立有自己的网站,在信用管理过程中,在企业门户网站中增加信用管理窗口,使客户、政府、居民随时了解企业的信用信息,构建企业的信用文化。信用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相当于企业的商誉,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
信用管理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信用能够带来的效益,才有增强信用管理的动力与信念,直到取得成效。
[参 考 文 献]
论文摘要:简要阐述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经营管理目标偏差、基本管理职能欠缺、应收账款管理滞后、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本解决方案。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导致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问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
(3)一些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首先,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尽量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次,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主要是对客户资信进行管理,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进行客户信息搜集、评估和监控;再次,在有客户来访时,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将公司的信用情况向客户进行说明展示,以促进有效销售;最后,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对各部门人员的培训,形成企业内部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共识。
2.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现代企业管理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作用和流程设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业务流程再造和ERP解决方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管理趋势。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最为重要而且复杂。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将企业销售和回款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流程设计的方法,跨职能部门地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笔者在这里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应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实施对企业内各流程的掌控。)
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进的业务流程包括如下一些基本项目: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款回收业务流程;债权处理业务流程。企业通过上述各项业务流程的建立和改进,将在销售/回款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价值链中获得较大的增值,其中卖方(企业)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客户)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比如某公司就是应用ERP管理软件对信用实行良性管理。他们把事先想好的信用评估方式写入程序,使其产生一个新的专门用于信用评估的程序,该程序包括企业所需要的客户信用资信。
3.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是因为缺少一套比较完整而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事前控制一一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为了搞好企业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实施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以及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而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之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信用政策的制订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以及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贷款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债权管理制度。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管理职能 信用风险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0]59号)精神,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现就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1.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对于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对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扶持优强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2.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个别中小企业的一些欺诈行为和由此引发的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银行债务、恶意偷税欠税、产品质量低劣等信用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下,没有良好的信用,将难以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难以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已成为提高中小企业信用,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迫切要求。
3.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是中小企业在持续经营期间,对外进行经济交往的基本信息的集中表现,它主要包括企业登记、合同履行、应收应付账款、银行贷款偿还、产品质量、企业经济合同纠纷以及法定代表人信用记录等情况。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动态监管工作的目的,一是促进中小企业改进自身的信用管理,提高信用管理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二是推动政府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实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要面向市场,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运用市场机制,强化信用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工商登记年检等系统的作用,培育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化信用体系,有步骤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建立信用风险的防范、信息披露和监督管理系统;制定相应的法规为中小企业的信用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
2.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场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快中小企业信用工程的建设。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提高信用"的原则,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信用管理,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等相关中介组织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信调查和信息咨询方面的作用。
三、培育中小企业的良好信用
1.中小企业要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2.中小企业要依法建帐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账外设账;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禁止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
3.中小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中小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要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管理,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支出,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保证按期如数偿还银行贷款,树立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良好信用形象。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应收应付账款的严格管理,认真审查收货单位或销货单位的偿付能力和信用程度,避免和减少企业间相互拖欠。同时,要按规定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4.中小企业要加强质量管理。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树立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观念,搞好产品从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强化质量检验和计量标准化工作,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努力改善产品售后服务质量,严禁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5.中小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及时足额缴纳应缴税款。涉及外经贸业务的中小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外汇管理和海关管理的法律、法规。
四、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实施
1、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有关部门要指导中小企业建立信用管理的基本制度,加强培训,指导经营者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强化中小企业经济交往对象的资信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实施中小企业信用工程,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促进作用,制订中介机构的相关执业规范,创造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执业环境,提高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的约束力。
2.加强组织协调,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监督管理的社会化。各级经贸、财政、金融、税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海关、外汇管理、公安等有关部门,要探索建立部门间联合的信用信息征集与信用评价体系。要制定措施支持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收集和汇总中小企业的有关信用信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在法律框架内,逐步建立信息、信息共享和网络化的信用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资料的查询、交流及共享的社会化。
3.制定中小企业和中介机构信用评价标准,为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将信用评价的结果及时提供给有关金融、税务、工商、海关等部门,以便对不同信用状况的中小企业采取不同的监控措施。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对蓄意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的中介机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直至取消其相关执业资格,严防中介机构与企业合谋欺诈的情况发生。
关键词:商品市场;信用缺失;企业信用制度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传统的采邑经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而逐渐被破坏,代之以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各种产品和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流动领域大大扩大了。人员流动范围的扩大和流动更加频繁,使得原有的身份信用不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出现反映信用缺失问题的现象,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市场主体和公共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桎梏。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
一、我国商品市场中信用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
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目前的信用缺失首先表现在商业信用领域,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大量存在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相互拖欠货款,贷款方拖欠银行的贷款,经济活动主体偷、逃、骗税的现象
中国企联于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通过问卷、企业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对513家企业的诚信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调查研究的情况,提出了推动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政策建议。调查显示,企业受到多种失信行为的困扰,主要包括拖欠款、违约、侵权、虚假信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我国企业市场交易手段落后,由于信用条件不完善,造成企业信用交易手段受到限制,财务成本高。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票据结算量约相当于企业存款余额的11倍,而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是3300倍。此外,发达国家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我国高达5%以上。近年来,我国由于企业失信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呈现多发趋势,发生数量大幅增加,影响较大有:欧典地板虚假宣传案、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制假案、安徽华源制药厂产品质量案等。
2.经营中弄虚作假行为猖獗,主要表现在:不法厂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质量欺诈、商标侵权、专利侵权以及合同欺诈等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1998年全国有68.45%的消费者受到过商业欺诈行为的侵害。概括起来,我国商业企业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主要表现为商业质量欺骗、价格欺骗、服务方面的欺骗、商场在促销活动中的欺骗、经营方式的欺骗及企业形象和商场实力的不真实宣传等方面。据统计,2003年前11个月,全系统共查处提供虚假文件骗取登记、虚假出资、虚报出资、抽逃出资的企业2.3万家,吊销违法企业营业执照15.3万家。查处无照经营业额211万户次,取缔无照经营47万户,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1.03万件,制假售假案件24.24万件、商业欺诈案件5159件。受理消费者申诉70.66万件,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15.45万件,广告违法案件6.88万件,商标侵权案件2.87万件,合同违法案件1.74万件,其中合同欺诈案件3173件。
二、我国商品市场上信用缺失的原因
我国商品市场上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两个层面来展开分析。技术层面的原因主要有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以及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等,制度层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的契约化交易相适应的信用制度。
(一)技术层面的原因
1.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对商业信用的认识不完善,存在短期行为。很多企业为了提高销售额和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就盲目地赊销产品,加上信息获取困难等外在客观原因,对客户的信用情况缺乏足够了解,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商业信用风险比比皆是。当前,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授信管理制度,有的建立了授信管理制度但不完善,有的建立了完善的授信管理制度却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以至有的企业第一批发出的商品货款还没有收回,就发出第二、第三批商品,而且涉及金额巨大。这种不重视控制信用风险的做法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这一观点的深入人心,企业信用管理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一些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信用管理,但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信用管理仍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即使是在那些大型企业,专门设有信用管理机构、由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负责信用管理的情况也是凤毛麟角。信用管理意识淡薄的直接后果就是信用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使风险在企业中累积。
2.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授信企业普遍缺乏专业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一些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盲目地采用赊销形式,售后又不重视应收账款的监督和管理,结果导致了较多的呆账。据相关调查分析,在大量的坏账中,属于外部环境、政策性原因和“三角债”之类问题的,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大约只有16%左右;而属于经营性、内部管理造成的,则占到80%以上。
对客户的信息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当前,国内企业缺乏客户资信资料管理技术,还不具备自主建设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的能力,对往来的客户无法及时记录各种交易信息以及形成的内部评价,更没有条件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等进行时时跟踪及风险预警。另外,企业信用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定,通过对客户所有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客户的偿债能力评估。这项工作需要运用专门的信用分析模型来完成,但目前我国的企业中能将信用风险模型引入企业信用管理的非常少见。3.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信用管理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管理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信用管理人员,尤其是信用管理部门经理的要求非常高。信用管理人员要掌握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才能胜任信用管理工作。但当前,国内很多企业对信用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信用管理就是收收账”的层面上,所以,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并未受到重视,只是交给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去操作,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
另外,造成我国商品市场上信用缺失的原因还有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事实上存在的市场分割。
(二)制度原因
商品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如果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中契约化交易相适应的信用制度,那么商品市场中容易出现信用缺失问题。我国的经济形式,在改革开放以前是采邑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
社会信用的维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在采邑经济条件下重要得多。因为在自给自足的采邑经济下,交易的重要性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即使社会信用体系遭到破坏,交易无法顺畅进行,经济也不会受到致命性影响;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生产已经达到了很深程度,以至于任何一个微观个体都无法在不与其他个体交易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其生产经营。而社会信用的维持显然是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我们无法想象在缺乏社会信用,交易没有任何保障的条件下还会有众多的交易者愿意进行交易。于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维持就成为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契约化交易相适应,信用的维持也主要体现在对契约的遵守和履行上。与采邑经济下的情况不同的是,信用的维持主要不是通过对违约者进行舆论的谴责以及由此造成的实际社会活动的全面隔离来实现,而是诉诸法律及相应的市场规范,而我国恰恰并没有建立起维持信用的制度体系以及相应的市场规范。
三、政策建议
我国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表现复杂,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单从某个方面着手很难解决问题,应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企业信用制度。企业的信用等级涉及:(1)静态指标,反映企业当前实力,如企业规模、企业资产质量、企业产品质量、企业财务状况;(2)动态指标,反映企业发展能力,如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员工素质、所在行业前景等;(3)履行承诺的意愿;(4)社会对企业信用的认可程度,等等。相对于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具有非人格化、积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企业是具有独立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人实体,其信用虽然与员工行为有关,但作为一个整体,其信用主要通过企业整体形象为社会所感知,而不与具体的个人相联系,即具有非人格化的特点。企业信用被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社会成员与企业在一个长期、反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对企业的共识,建立信任关系。按照现代企业理论,经营者与其也是一种雇佣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更换经营者来改变由于个人失信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因而企业信用对个人的依赖较小,有较强的稳定性。
企业信用制度涉及:(1)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相关的法律、规章的建立和执行,包括信用信息采集、使用的法律规范和违规行为的惩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2)征信(信用调查)资料的开放和征信企业合法地市场化运作;(3)政府或民间机构对信用交易和征信企业的管理,等等。中国企业信用制度组成框架包括:征信条例、征信企业管理条例、企业征信管理办法、企业信用评估办法、企业信用数据管理条例、企业信用查询条例、信用中介机构条例、企业债务催收办法、信用结账条例、信用监管条例和信用争议解决条例。
参考文献:
[1]企业诚信建设课题组.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建材资讯,2007.
[2]徐瑞娥.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观点综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2004-10-31.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4]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G]//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程选民.产权、信用与现代市场经济[J].财经科学,2000,(2).
[6]张亦春,等.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信用信用政策
市场经济要高效、有序的运作,需要人们恪守市场游戏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游戏规则是诚实、守信,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信用的价值被严重忽视,信用缺失现象愈演愈烈.主席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我们把这句话引申一下,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可以这么说“一个企业的信用政策和信用策略就是你这个企业的生命”,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信用的问题,信用政策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企业非常关键的基本点或者是出发点。未来的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发展和政府监管建立起一座桥梁,使现代化企业能够插上诚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一、什么是企业信用
信用形式按信用主体(对象)分,有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公用信用三种。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在资本运营、资金筹集、商品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活动中与信用相关的行为、状况和能力。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不仅仅是道德领域上的诚信、可靠,在商业领域还表现为一种可带来利润的资源、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很多企业管理者都认为信用管理就是追账,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其实,追账只在信用管理中占很小的一部分。账款逾期率、账款回收周期(DSO)、账龄结构、坏账率这些数据看起来枯燥乏味,却是极为重要的,必须天天研究、月月分析。并且应该根据这些数据调整企业的信用方针。
二、制定企业信用有什么必要性
为什么企业老总都对信用风险深恶痛绝?那么企业缺失信用的表现都有哪些方面,危害又是什么呢?
(一)信用缺失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危及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据测算每年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直接损失不低于2000亿元。2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在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户改制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巨额的呆坏账损失,国有资产大量流失。3虚假广告、虚假财务报告屡禁不止。4.股市、基金黑幕重重……
(二)信用缺失的危害
信用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扭曲了经济关系.增了交易成本,每年企业因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超过2000亿元。每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是无效成本……等等.信用状况的不断恶化,使信用这个无形资产的价值得不到真正体现,信用愈来愈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信用缺失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导致市配置资源的低效率,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消费与投资行为.如果任其展,必然会危及整个经济基础。在经济转型期,如何针对不同市场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寻找防范信用缺失的措施,是一项长期且十艰巨的工作,它有赖于政府、商家、个人的共同努力,有赖于人们的德水准的提高及完善的法律环境和完整的市场规则,才能保证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信用体系的重要性
信用体系的好处是提高经济环境中的透明度.降低信用风险管的成本,加快信用决策。企业的信用体系,需要植根于法律的基础,服务的对象来讲,分为金融信用体系和非金融信用体系两个子系统数据库了;我们真正将信用数据库做成防范欺诈行为、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防御体系。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风险等级来定贸易模式、定价格、定谈判条件,也可以通过良好的信用管理来规避因风险而招致的潜在损失,比如,政府的机关或政府部门拥有很多的信息资源。当然它负责制订有关信息披露的法律,同时有监督的功能,最后还要提供公共的信用管理教育;而私人机构的职能则不同,他们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必须面对市场竞争而冒一定风险,因此需要开发出客户满意的解决方案,客户选择决定方案的标准是能否为他们带来好处。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本身针对它的客户进行的风险管理。在我们很多企业谈到信用风险问题的时候,他们对此不是很重视,他们觉得主要是做业务、做生意,所以有时信用风险的管理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后来他们发现做了生意收不到钱,信用风险管理的学费也就付出了。当然建立信用文化,推进管理的进步,需要靠制度来支撑。我们主要希望以后我们的信用管理是可以用信用信息作为基础,可以用自动化的手段来作为工具。一个良好的信用管理体系是在全世界的企业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后才建立起来的。
三、信用政策的内容
企业老总对“信用风险”大都深恶痛绝。企业制度信用条件时需要在信用成本费用和提前收回账款对企业现金流转总的影响之间进行权衡,还要使提供现金折扣和追加收账费用等手段的利用与采取信用条件所达到的效果相匹配的信用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应收账款的回收,从而影响企业资产的优良状况,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般而言,信用管理政策手册的形式和内容会因企业的目标、组织结构、业务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内容应包括信用管理的目标、组织结构及职责、客户信用、信用检查、应收账款管理几部分。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其所在行业的特点,以及流程的具体需要而加入相关的内容说明工作的具体流程。下面我们分别讲解这几个部分。
(一)目标
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目的并非是要企业为避免风险而丢掉生意和机会,而是给企业确定一个承担商业风险的范围,从而增加有效和有利可图的销售。然而企业要提高销售、降低风险的水平是要用相应的指标来具体描述的,同时要有具体的数字来衡量和考核。通常企业实施信用政策设定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信用销售支持企业的销售目标;保持回款速度;保持低坏账率;确保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二)组织结构
这里组织结构是指与整个流程相关的管理和组织结构。它首先要规定谁对整个信用管理流程负责,有权进行调整。通常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来负责整个流程的审定和修改,通常这个小组要由主管财务的副总来担当。其次它要规定信用部门的构成、组织图表、工作范围、委托的权责界定,同时还要其他相关部门的权责界定。在这部分中,企业还可以说明信用部门的地位和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以及常规和特别情况下的授权界定等等。
(三)客户信用评估
这部分应简明扼要地说明信用部门对客户进行评估的依据、方法和目的。例如信用部门利用客户的付款记录、财务情况、内部信息、外部信息等等进行综合加权平均来评估客户,评估结果用于确定客户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条款。如果对这一部分进行详细规定,还应包括客户调查和信用评估两部分。客户调查中要解释如何收集客户资料?如何自行收集客户材料?如何向客户直接索取资料如何从资信调查机构获得参考资料?如何进行资料的更新?等等问题。在客户信用评估中还可以规定以下内容:客户如何进行信用申请;客户赊销的标准;怎样确定新客户的信用额度;特殊交易条件下的信用安排;增加或减少信用限额的方式;增大信用额度和延长赊销时间的程序和要求;担保条件规定。:
(四)信用条款
信用条款是对信用评估结果的直接应用。由于不适当的信用条款将导致信用期限延长、还款速度下降,所以信用条款也是为了达到信用政策所规定目标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这一部分要设定不同的条件下提供销售和服务的标准条款。同时还要规定企业中对不同的信用限额和信用时间的审批权限,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信用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目前,工商、银行、税务、海关、公安、审计、质检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对企业信用建设进行了尝试,取得了初步经验。但这种在单个部门内进行的企业信用管理缺乏全面性,其信用数据单一,信用评价片面,实际效果不好。因此,整合各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资源,形成比较全面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企业信用建设的当务之急。在这个过程中,工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主导权,进一步提升工商监管的能力和地位。一、工商部门开展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优势
企业信用管理是对传统的监管制度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体现了适应市场契约经济、接轨国际征信惯例、运用现代管理手段的内涵。开展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对职能部门的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有严格要求,工商部门无疑具有独特优势。
1、在企业信用信息的掌握上具有优势。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和职责看,企业的产生、发展、消亡全过程受到工商部门的管理,工商部门掌握企业大量基础性、原生性、动态性信息,在推进企业信用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法律职能、地位和信息优势。
2、在企业信用监管的有效性和力度方面具有优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肩负的市场监管职能,具有涉及领域广、涵盖范围大、职能综合性强的特点,即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涵盖各类市场主体,拥有企业准入、营运行为、企业退出和最终的处罚权等综合性监管权力,可对企业实施全方位动态监管。
3、在行政组织结构上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中央到地方的五级行政体系的定位,附合企业信用建设体系中纵横相连,条块结合的衔接要求,有利于统筹兼顾、协调一致。目前,其他政府部门还不具备如此完整的监管体系。鉴于此,工商部门在信用建设体系中不能满足现状,要突破传统观念,创新发展,在目前有关的信用建设体系中率先整合信息资源,发挥企业信用建设的基础性核心作用,在企业信用建设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部门协调、数据开放等领域把握主导权还是大有可为的。
二、制约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因素
近年来,工商局积极运用社会化资源,努力建立覆盖全市各部门、各单位的统一透明的企业信用信息监管网,以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平台为契机,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的进程中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但是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一些跨部门、深层次的制度性、体制性问题仍在制约着企业信用管理平台的建设。主要表现在:
1、企业信用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制约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信用管理是涉及社会多个行业、多个部门连锁式反应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与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进行规范化运作,才能使之健康发展。但是当前还没有一部跨部门、跨系统的企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我们在信用监管实践中发现,现在对信用机构的设置,信用管理的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权利与义务等,法律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急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作为行政保障,包括披露、公示违法失信企业时出现的不当行政的法律救济措施。
2、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状制约着联合征信体系的实施。当前各部门对征信体系认知和信任程度远远不足,部门间的信息相互封闭,造成了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的片面性,客观上制约着信用建设的发展。如区实现了以工商牵头的联合征信,但是对部门报送信息的质量、数量和标准缺乏客观考核的依据,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各自为政”的部门观念导致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积极性普遍不高,未能真正建立起畅通的社会信用联动机制。
3、机制不健全,标准不统一制约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运用。统一的征信标准和健全的信用评价机制是运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前提。在企业信用管理实践过程中,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缺乏统一的征信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涵盖所有部门信息,导致在收集信息过程中,没有标准可以参考,部门报送信用信息的主观性还比较大。同时,企业信用评价机制也尚未成熟,如具体指标、扣分因素、信用积累、信用流失、信用修复等均不健全,极大地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4、数字化建设的滞后制约着企业信用管理平台的发展。企业信用信息的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政府部门就涉及几十个。而各部门信息化程度却参差不齐。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部门,如工商、税务,能够较容易地收集、提交信息。但是一些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部门,要从原始档案中逐个选择信息,其工作难度非常大,提交的材料也不完整。
三、工商部门把握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主导权的途径
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平台是一项开创性的系统工程,没有现存的经验可以照搬。特别是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是难以避免的。对此,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制定长远宏观的工作计划,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视问题困难,抓好统筹协调,做到稳步推进。
1、推进政府建章立制,在制度层面确立主导权。工商部门应该争取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发挥专业和系统优势,制订完善的信用管理办法,包括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反馈、信用提示、信用培植、信用披露等各项制度,循序渐进地推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金东工商分局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取得了区政府的支持,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分管领导组成,工商具体操作的“金东区企业信用工程领导 小组”和“区企业信用工程联络小组”;再以区政府名义下发由工商部门制定的《区企业信用信息综合管理办法》,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工作职责、信息征集内容、申报时间、申报方式途径等,从而在制度层面确立了工商部门在地方企业信用工程建设中的主导权。
2、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在征信环节上掌握主导权。近年来,工商部门坚持统一、系统、效能原则,充分发挥经济户口对于企业信用监管的基础性作用,在信用建设中抢得了先机。下一步,应该积极推进信用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包括数据库结构和标准,信用数据格式、内容、指标和标识标准,数据库技术支持软件等应通用或相互兼容。要打破各部门业务系统的独立性和局限性,明确各系统间数据交流的相互关系,规定共享的信息,消除原有的信息壁垒,从而保证信息的合理共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