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范文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第1篇: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国家开放大学;微课程网络教学;优势和策略

微课程主要以视频形式出现,加上教学活动、教学反思、专家点评等支持服务。微课程内容精炼简洁、时间短等特点迎合了开放大学学员的学习需求。开放大学的学员都是成年人,他们半工半读或者全职工作,学习时间少,学习内容目的性强,微课程的短小和针对性强符合了他们的学习特点。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系统为微课程的网络教学提供了基础平台,文中结合远程教育学员学习特点分析了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1微课程教学在国家开放大学的优势

1.1微课程短小精炼,适合在职人员学习

国家开放大学的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又要上班工作,又要照顾家庭,还需要应付社交等一些琐事,他们用来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微课程一般都是针对某个教学问题讲解,时间也在5到10分钟之内,学习者通过电脑、手机等可以随时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种优势解决了开放大学学员工作和学习时间上的矛盾。

1.2远程学员目的性强,适合内容集中的微课程

远程教育学员学习有很强的目的性,多数都是为了掌握知识通过考试好拿到文凭,有些是学习充电弥补知识技能上的不足。微课程时间段,讲授的知识内容非常集中,教学内容针对性非常强,教学目的比较具体,这些都满足了远程学员的学习要求[1]。学员带着目的性浏览微课程,观看5分钟的教学视频学习到自己想了解的内容。不需要从庞大的网络课件中寻找自己想学的知识点。所以,远程学员利用微课程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1.3微课程形式简洁,符合远程学员认知特点

微课程多是短小的视频,多是知识内容加配音的形式,教师利用有限的时间集中讲解某个知识点,知识内容可视化形象化,形式简洁不繁琐。微课程上面有教师的讲解,根据学员认知规律教师选择一定的授课技巧,可以满足远程学员快速学习掌握知识的需要。远程学员通过视频和讲解展示,直观的了解想学的知识点,可以快速掌握知识。。

2国家开放大学微课程教学设计

2.1微课程教学设计要以远程学员特点为导向

在设计微课程网络教学的时候要以开放大学学员特点为导向。开放大学学员基本都是成年人,他们或者半工半读,或者全职工作。在微课程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成年人学习特点,了解这些学员学习情境的需求,结合微课程设计要素制定合适的课程目标,设计好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2]。教师既是微课程设计者,也是学员的引导者帮助者,为他们解决学习时间少的困难,研究成人学习所需要的课程标准,开发适合远程学员应用的微课程教学课件。

2.2注重微课程网络教学的交互性

所有学习资源被开发和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微课程不单单是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内在价值的体现,这种内在价值是微课程网络教学的交互式设计实现的。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学习活动设计和组织设施,微课程和面授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别,网络课程设计通过交互性体现,开发网络微课程时需要依照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学员的不同特点,可以分成三种交互特点:学员和教学内容交互、学员与教师的交互、学员之间的交互,综合设计这些类型的交互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3]。

2.3微课程设计要注重支持服务环节

国家开放大学实行远程教育,教和学的环节是分离的,学员的支持和服务环节相对较弱。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微课程设计时要加强对学员支持和服务环节的设计,注重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学习效果的评价、时间空间的利用等,以帮助学员快速掌握所学知识。所以,开发设计微课程时不但要有教学视频,同时要有配套的教学设计,为学员学习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能够为学员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也是微课程和其他单纯教学视频的最大区别[4]。要确保学习的效果离不开必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按照不同教学过程可以把支持服务分成三种:课前支持、课中支持、课后支持。课前支持服务包括背景知识、教学内容、学习路径以及课程说明等;课中支持服务包括及时的教学交互,难点剖析、概念总结、学习引导等;课后支持服务包括知识归纳、教学评价、专家点评等。学习支持服务和辅助资源可以加深学员的印象,让学习过程更加顺利有趣,帮助学员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2.4微课程设计要结合移动产品

现阶段我国微课程网络教学实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多数微课程应用在电脑终端商,移动设备无法兼容,不具备通用性。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员学习场所不固定,具有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所以微课程设计应该考虑其便捷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将微课程应用到手机等移动设备中去,使教学资源和手机等设备结合起来,创建有网络就能学习的移动学习模式。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日新月异,各种移动设备更新换代快,新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对其有了固定的习惯和使用感知[5]。微课程设计时可以参考移动产品的设计思路,让远程教育学员使用时顺手舒服,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接受。

3结束语

微课程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依托信息技术通过视频模式展现给学习者,是远程教育的良好资源。随时随食学习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国家开放大学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在远程教育中的地位功能,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面对新兴的教学模式不盲目不排斥,研究分析微课程在一线教学的应用情况,提升远程教育水平,促进我国开放大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天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2]裴华艳,罗忠宁.微课程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6-11.

[3]丛健娇.远程教育视角下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8):67-68.

[4]杨世鉴.远程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与应用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5):46-49.

第2篇: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范文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台州市高校体育微课程教学方式为研究对象,具体的调查对象为台州市高校学生和体育教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微课程为关键词,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为本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设计了与本研究相关的访谈提纲,对高校体育教师和相关专家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访谈资料。

1.2.3 逻辑分析法

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和搜集的相关资料,运用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讨,对高校体育微课教学方式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访谈得来的相关信息,进行了逻辑归纳与分析。对论文中的有关论点进行了逐层的论证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台州市高校微课程设计研究

2.1.1 体育微课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为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大纲要求之下进行具体教学内容的开展,微课程设计素材是某一点具体的教学内容,是对体育教学知识点的拓展和丰富,因此微课程内容设计必须要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可脱离教学实际进行微课程的设计。高校体育教学相比较于其他阶段的体育教学,除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外,不同高校之间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还具有创新性的课程安排,因此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对微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微课程的设计必须以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设计定位,这是体育微课程设计价值的主要体现,通过对台州市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得知,目前台州市高校体育教学基本目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以此体育教学目标为基础,设计适应于高校教学目的的体育微课程形式。学生始终是体育活动开展的主体,不管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体育微课程教学方式的设计,都要以学生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以此来保证微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再次,微课程设计素材的选择,在对体育课程知识点进行选择时,要注意知识点选择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微课程是科技时展的产物,是体育教学的创新性改革,微课程设计使体育教学更为直观,知识点教学更为全面具体,但是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的知识点而言,对知识点的选择,要重视合理性,微课程设计的显著特点就是简短精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知识点都可以进行拆分,因此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对知识点的选择要重视完整性。

最后,微课程设计内容重视创新性,微课程设计区别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性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以视频为载体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重视创新,有效发挥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2.1.2 ?w育微课程设计的模式

完整的体育微课程设计包括学习目标制定、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析、素材选择、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学习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反馈六个阶段。下面本文将对这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学习目标制定,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基础,对微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制定,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第二,根据教学实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析,使微课程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之下,以学生为主体,合理性的进行教学素材的选择,对体育课程教学中适合拆分提炼的知识点进行选择。

第四,课程资源开发,微课程设计素材选择要以体育课程教学知识点为基础,但是也要重视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微课程设计内容不仅仅要局限于体育课程内容。

第五,教学活动设计,微课程具有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六,教学评价反馈,这是微课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学生学习后,对学生的学习反应以及学习效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促进微课程设计进一步完善。

2.2 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2.1 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微课程的学习方式既方便又简洁,能够适时地根据自身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微课程这种教学方法明显比传统教学方法效率高,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对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拓展体育资源。

2.2.2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学生运动为主。在体育课中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能够生动、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直观的进行体育学习。可以通过微课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对学习的成就感。

2.2.3 有助于促进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教师方面来说,微课程能够有效帮助体育教师研发教研活动,制定教学计划,从而给学生们直观形象,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去探索和思考,把教师的职责转换为体育课程的研究者,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微课程融入教师的创新思维研发更加适应学生特征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水平和科研技术,更好的发挥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3篇: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范文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三、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第4篇: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课程意识;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77-01

一、 教师要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

课程意识是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反映及有方向、有层次的追求和探索,是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方案的内驱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意识主要有:(1)课程设计意识;(2)课程目标意识;(3)课程实施意识;(4)课程开发意识;(5)课程创新意识;(6)课程评价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以下的课程能力:(1)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2)处理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的能力;(3)传导信息、组织教学的能力。

二、 教师要具备与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工作方式

一是要改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二是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三是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

三、 教师要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

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1)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2)合作教学的能力;(3)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能力;(4)综合评价能力

四、 教师要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自我反思与批判能力

提倡反思,是新课改所强调的实践品格,是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的根本区别之一。教师能否通过反思,从众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申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在整体上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课程文化氛围,是高中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反思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我反思;二是与他人就共同性问题进行合作性反思。

第5篇: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范文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济南 山东250200)

【摘要】微课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主要以短视频为呈现方式。借助微课程可以进行移动学习,有助于形成新的学习理念。文章从移动学习的角度梳理了微课程的概念,针对微课程的特征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教学应用模式 。

关键词 微课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地铁上、候车时、和旅途中学习的现象。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随时随地进行智能化学习成为可能。由此可见,人们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已从连续、固定、封闭走向灵活、开放、多元,学习呈现出碎片化和移动化趋势,实现方式的自主性与个性化;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则趋于交互性与及时性;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则是体现在信息容量微型化和碎片化,注意力保持要求较低的学习资源。微视频课程是将正常课程按照知识点、知识模块按正常的教学设计和学习者需求进行分解,通过拍摄制作成大量的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微型化、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等特点。它能让学习者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满足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如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和网络播放观看视频的需求,通过点播学习一个个小知识模块,实现随时随地在“移动”的状态中利用“零碎”的时间去学习。微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在这个多媒体融合的时代,满足了人们在移动学习角度下获取资源的需求。因此,微课程成为了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中强调指出,在新时期理念创新应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的先导力量,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学习环境趋于信息化,创新的核心在于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为核心。2012年9月,教育部开始重视微课程体系,并征集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程作品;2012年12月,教育部又面向全国高职院校高校举行了微课程教学比赛,掀起了一股关于微课研讨的热潮。与此同时,高校与媒体平台迅速合作,比如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合作开发了“凤凰微课”,内容覆盖面广,极大地满足了大众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各种微课网站也迅速出现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选课网等。当前,在教育部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逐步推开,微型学习这个话题已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教研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微课程释义

关于微课程的定义,本文认为微课程就是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下,主要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某个具体知识点或者是重点、难点、疑点,抑或某个具体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展的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

关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发轫于国外的教学研究。最早提出微课程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从2008年秋一经提出就引起很大反响,戴维·彭罗斯更是把微课程这个新发现戏称为“知识脉冲”[1]。按照他的理论,微课程是充分运用建构主义,以互联网在线学习或移动互联网学习为手段的实际教学方式。而微课程的“知识脉冲”影响到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的应用研究,即在45分钟的课堂之上,主要围绕讲授核心知识点展开。胡铁生提出要根据认知科学规律,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比如学生保持注意力时间短、有效学习时间短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应该在教学中将重点、难点、疑点等核心知识点,制作成片断的、微型的的视频点播资源,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有利于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的实现。

“微课程”在国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由冗长到短小、由封闭到开放、由零散化到体系化的过程,微课程完成了从 Mini course 发展到 Micro lesson,再到 Micro lecture,最后到 MOOC 的演变过程。目前国内微课程在设计方面的文献较多,主要分为理论综述、现状发展、设计方案三个部分,其中理论综述类的文献在设计方面所占比例最大,但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流程和标准,各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微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2011 年,胡铁生基于区域资源建设经验,提出了区域“微课”开发的四个步骤和两个途径[2]。梁乐明提出了基于国内外三个微课程平台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流程和设计模式[3]。李小刚等人从认知负荷的角度提出了微课设计的原则,并探讨内容、媒体和可用性三个方面的设计[4]。张琛等人总结了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原则[5]。陈怡提出了基于学习的反转课堂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6]。李焕亮提出了移动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7]。

目前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虽呈上升趋势,但在设计、开发与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和充足,基于移动学习角度提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较少。本文试图从移动学习的角度梳理了微课程的概念,针对微课程的特征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教学应用模式。

三、微课程的特征与设计

微视频是一种新媒体,在行业和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虽然对于微课程的定义未能统一,但其特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微视频一般是时长 30秒—20分钟,内容广泛,形态多样的视频短片[8]。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理解的缺失,加上始终未能跳出传统课程的框架,大多数的微课程成了网络视频版的“微格教学”或是把传统的视频切割为很多短小的组合,目的用以观摩教师教学而并非真正的服务于学生。笔者认为,微课不应该成为教师自娱自乐的手段,教是应该为学而设计,微课程与传统课程最根本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先对比一下微视频课程与传统视频课程的区别,见表1。

(一)微课程的特征

与传统视频课程特点不同,微课程视频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微型化。微课程主题非常突出,教学目标具体而细致。如何设计和创建微课程,应该以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某道学科难题、某个定义理解等为依据的。例如,教学中的疑惑点、重难点、容易理解片面的内容部分等。传统课堂需要完成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实现数个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两相比较,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单一和聚焦,一般只要求一到两个知识点即可。微课程聚焦和放大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是通过合理的解构对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切割,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微目标的达成,实现知识不断积累目的。

2.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目前,微课程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除此之外,微课程的其他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脚本、教学辅助资源、师生对课程各环节的反馈与评价、素材资源清单、教学反思记录、微课程评价量表等多种资源。这些文件内容结构紧凑,类型也相对丰富。同时,这些资源会随着教学实际需求和应用资源的外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并随之不断地变化和充实[5]。相比之下,传统课堂录制的教学视频,其资源结构紧密,固化封闭,难以修改。

3.短小精悍,使用灵活。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人的注意力可以保持15分钟左右。一般而言,微课程的持续时间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课堂讲授“满堂灌”,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更能迎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习者而言,他们有利于保持更高的注意力,能更有效的利用短时间进行微课程的知识建构。由于微课时间较短,所以视频资源容量一般在百兆以内,其视频格式也一般为流媒体格式,支持网络点播等功能,如MP4、avi、f lv等。教师在开发微课时,技术难度也比较小,且灵活多变,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策略。

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程并不是微不足道,而是微言大义、时短高效,这一特点更能满足广大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视听呈现方式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体验,符合“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趋势。

(二)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步骤

一般而言,微课程的制作包括选题、设计、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上传到平台6个步骤,如图1所示。

四、微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与其他学习资源类似,微课程的设计也需要从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和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活动以及评价和反馈学习结果、选择教学媒体等方面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目标。笔者根据微课程的特点,主要从设计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技术支持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用需求。

(一)明确的设计对象

关于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首要的就是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从而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习者需求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特点的分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一般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新鲜、带有刺激性的事物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设计职业技术教育知识微课程时,应尽量保证微课程时间短、重点突出且具有创新性。其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分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层次较低,他们很难吸收哲理性较强的知识,故微课程的设计语言应该通俗易懂,知识点的设计应该遵守直观性原则。 最后,学习需要分析。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性的设计微课程,如在考试临近之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提供考点归纳一类的微课程。

(二)合理的内容设计

要制作微课程的视频,首先需要对知识内容进行规划和设计,按照微课程授课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重新合理的切割,尤其是对知识点进行微型化处理。

1.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避免大而全,必须主题鲜明,不追求内容的全面和系统化,重点选择小而精的知识点。要做到一个微视频能独立承担完整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能够、但不必需与其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7]。

2.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处理。教学内容的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分成若干小知识点,或者为学习者提供单一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方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完成学习任务。具体操作中,可以对教学知识点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进行切割处理:另一种方案是将传统教学中原本完整的教学内容,划成三部分,即“主题—话题—学习对象”,视频设计与制作的重点,落在第三模块即学习对象上。其中,一个学习对象对应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制作视频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对象进行适当的组合。

(三)合理的教学形式

分析近年来全国和各地市级微课大赛获奖的微课视频,其获奖者都是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进行充分的分析后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形式。有的老师讲解的是导游英语相关的知识点,其录制视频的地点就选在了景点;讲解机械制造的老师就选在了厂房;还有的老师运用纸片和卡片,没有授课者的出镜,这种新颖的形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相应的技术支持

微课程能否顺利的录制技术,技术因素也是重要的因素。除了相应的录制设备如摄像机、智能手机、微单、平板电脑等,后期的视频处理软件如Snagit,Camtsia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以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微课程,将学习单元、习题测试、学生反馈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整合起来,对视频片段来说,借鉴翻转课堂理论体系,或者说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对微课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简而言之就是将教学内容制成视频,并提前安排学生课前观看,等到了课堂上,则组织学生展开问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而微课程所提倡的“针对具体问题、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以及微课程自身的结构特点、微课程的视频资源等,都为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课前自学。课前自学是关键。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学习者必须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视频资源自主学习。这个环节实际应该是作为实施翻转课堂或者微课程体系的必备环节,是正式课堂的扩展与延伸,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微课程的开发是基础和前提,教师充分分析学习者和学习需求,按照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制作。学习者需树立微学习目标,熟知学习内容,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微课程视频。在看完教学视频之后,还应该配合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或者测试,用来巩固所学,同时检测学习者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合理设计。

第6篇: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创新教育;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47

0 引言

创新教育是一种具有实践性与创造性的教育形式,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教师予以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主动动手实践,让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为紧密[1]。机械设计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提升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类通用机械传动装置的抽象化思考创造出具象化作品,利用齿轮、链、带等传动装置设计出创新机械,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各类传动装置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为其毕业后走向社会动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2]。本文以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为主线,研究了创新教育的具体应用方法。

1 改革教学理念

在传统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于让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属于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缺乏重点且存在一定繁琐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无法抓住有限课堂时间中的重点内容以及重点环节,因此在知识的具体应用上能力略显不足[3]。在创新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动手、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为出发点,将自己作为引导者,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思考之中,让教学更具连续性。帮助学生思考每个环节之间的实际联系,提升学生对机械传动装置的应用能力。

2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例如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工艺学、材料力学、机械制造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等,需要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综合思考。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上,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例如需要学生掌握基础工程技术知识并打下稳定的理论基础,让学生了解到机械设计中涉及到的工业生产相关技术、新成就以及发展趋势等,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生命力以及科学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课程的兴趣。

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课堂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机械传动装置存在的差异。例如在进行齿轮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示范教学,教师可通过教学模型让学生认识到齿轮与齿轮之间的紧密转动所带来的传动性,并且利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位置的齿轮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当第一个齿轮运转时所带来的其他齿轮转动影响,分清齿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教师可运用正例与反例方式,备课时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例如机械传动装置的例子。教学过程中通过正例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规则与概念,利用反例将无关特征影响排除,令学生加深对规则与概念的本质认知。最后,教学内容与教学语言也应丰富多彩,通常机械设计教学相对于文科类课程而言较为枯燥,若能够在教学内容上加以创新,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机械课程设计这门课的逻辑性,因此教学方式无法像文科类课程一样通过情境设置等方式让学生讨论。但可利用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通过动手实践实现探究式教学、小组式教学等方法,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4]。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顺序上合理设计,在备课过程中深入分析知识结构,让学生对各个理论知识的理解循序渐进,从普通性到特殊性,从整体性到部分性,在不断分化的下位结构原则组织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方面,教师应遵循让教材网络化、一体化、结构化的原则。网络化指的是利用网络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机械设计相关案例。例如机械传动装置可应用于哪些方面,首先让学生思考,接着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详细展示传动装置在不同产品中的运用原理。一体化和结构化指的是让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向学生阐明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达到怎样的标准、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之中,令其学以致用。

4 强化实践环节

机械设计课程偏向于理科类,因此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让学生对每个机械零部件、机械传动装置、机械的基本组成以及机械的具体应用详细了解、深入了解。利用课堂时间及课后时间进行实验教学可提升学生对机械相关方面的知识及实践积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

以传动机构归类的教学内容为例,传动机构可分为三种,首先为凸轮机构,其次为偏心轮传动,最后为曲柄连杆机构。教师首先可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及计算机了解关于手动压力机的相关信息及资料,整理归类资料后以实践训练的机床为例,安排手动压力机相关课题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及探究式学习等方式确定以齿轮齿条传动机构作为项目设计方案,展开实践教学。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设计的课程具有实用价值并让学生了解到价值所在。在课程设计方案上也不应具有唯一性,可通过令学生主动思考找出多个问题解决方式。教学设计可从机器功能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自主探索选择适合的电动机和相关零件及传动机构,全面考虑机器的造型、安装调整、制造工艺、经济可靠、使用维护等问题,提升其实践能力,让创新教育理念真正对课程教学设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杜永英,陈雪娇,鄢利群,王丽艳,李铁军,宁建荣.应用型大学本科课程机械类创新设计教学探索与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6,v.29;No.156 01:106-108.

第7篇: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 微课资源开发 系列微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80-03

课程改革是高职“内涵式”发展中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如何深化高职课程改革,是当前高职实施“内涵式”发展、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微课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新鲜事物”,有些专家学者把它称为“微型课堂”、“微视频课堂”。尽管人们对微课概念、内涵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大多认为微课具有微视频的功能,通过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来向学习者传递课程中某个章节的知识点,可以是课程的重难点、易忘点、易混淆点,甚至可以是某个作业题、练习题和例题等。微课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只要学习者有相应的端终(包括PC机、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且可以反复学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所涉及的“光、机、电、气、信”等核心技术知识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微课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开发整门课程的系列微课资源,并以此示范作用引领课程改革的热潮,带动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微课资源开发。

一、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经历了“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改革手段,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理论型授课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基于项目式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将专业知识融入具体的项目中,通过对项目的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从而更好地获得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从近年的教学实践看,改革获得了一定成功,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资源单一、单调,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目前课程资源大多以实训指导书、课件、课后习题等为主,这些资源均为阅读性电子材料或纸质材料,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大多学生理解相对困难,导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学习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大多情况依靠课堂老师的讲解、演示和操作示范进行学习,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老师也不可能针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学生进行反复讲解,因而部分学生仍然会感觉学习困难。二是虽然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但仍然没有摆脱向学生“灌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依然是不断地“讲知识、讲技能”,而不是给学生“解惑”。

二、微课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

由上可见,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课程资源单一、单调,已严重制约了教师在课堂解惑的主要功能和任务,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开展。如何破解当前的课程改革瓶颈已成为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微课是一种适合于“碎片化”、“个性化”学习的微型视频资源。首先,它是一种“视频”资源,具有吸引力,容易理解。其次,它是一种特殊的视频,它的特殊意义在于观看视频的过程就是仿佛置身于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这种视频具有“课”的功能,因此特别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再次,微课由学习者进行选择、控制,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目标选择性地学习,可以跳过视频的某一段或从系列微课中选择所需要的微课进行学习,所以它非常适合于学生的碎片化学习。

微课的兴起给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它的巨大优势正好可以弥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当前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因此,开发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微课资源对于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将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系列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

(一)课程系列微课资源开发思路。所谓课程“系列微课”,是指将课程设计为若干个系列(或专题、模块),同一系列的微课具有前后衔接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系列内的微课不再是单一、孤立的针对课程某个知识点而设计的微课,而是通过若干个微课的学习,系统性地掌握某个专题知识,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得到满足。因此,系列微课资源的开发要从顶层考虑,根据课程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将课程设计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对应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每个专题下面包含若干个微课选题,微课选题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关联性,符合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二)系列微课资源的组成结构。微课资源包括核心资源和辅助资源两大类,如图1所示。核心资源有微课视频、教学设计和微课件。教学设计是微课视频和微课件设计和制作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微课件对微课视频的设计和制作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辅助资源主要是与核心资源配套的微学习活动记录、微练习测试题、微课反思等教学资源。

(三)系列微课资源开发方法。如何开发微课资源,特别是课程的系列微课资源,需要从课程的微课选题、微课教学设计、微课的视频制作和微课的辅助教学资源等方面来考虑。

1.课程的微课选题。课程的微课选题需要根据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岗位需求进行统筹安排,精心选择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对学生今后工作就业有帮助的、能够提升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内容设计选题。每个选题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每个微课的视频时长为3-10分钟。选题可以是重点难点、易忘点、易混淆点等,也可以是某个操作步骤或实例。具有前后承接关系或同一类型的选题作为一个专题,专题和专题之间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认结构体系,但又满足本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依据上述原则,将自动化生产安装与调试课程设计成5个专题(这里也称之为模块或系列),包括生产线的整体认识、各工作站的电路安装、气路安装、编程设计和联机调试等五个模块,每个专题包含若干个微课,共计29个微课选题,如图2所示。

2.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微课的精髓,它是微课区别于微小视频的重要特征。没有教学设计的视频不是微课,反之,微课必定内含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思路、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

(1)设计思路。是对本微课教学设计的一个整体构思,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选题,其作用和意义在哪里,包含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其次要回答通过什么方式或途径来达到上述目标。

(2)学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对学习的对象进行分析,对象不同,其教学策略也不同。

(3)教学策略。微课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等几个方面。

(4)教学过程。微课的教学过程是微课视频制作的“理论指导”,是微课视频拍摄、录制和制作过程的文字表述。整个过程一般包括片头、课题引入、任务描述、任务展开、小结和片尾等几个步骤。

(5)微课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对微课教学过程的反馈和思考。根据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需要改进,需要怎样去进一步解决,同时思考如何更进一步将本微课应用于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课程的微课视频制作。具体如下:

(1)微课视频制作原则。一是要以教学设计为理论指导,视频制作相对简单;二是视频时长为3-10分钟为宜,视频文件不能太大,要适合于网络传输,方便在手机、平板电脑、PC机等终端播放;三是视频画面、配音清晰,音、视频同步;四是视频画面配有适当的字幕,有利于学习对象对视频的理解,同时又不影响对视频学习的专注性。

(2)微课视频制作方法、工具及流程。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有PPT录屏、纯视频拍摄、录屏+视频拍摄相结合等三种方法。录屏常用的工具有“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和“屏幕录像专家”软件。视频的拍摄可根据需要用手机、平板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来完成。拍摄的视频后期需要进行加工、处理。常用的视频处理工具有“会声会影”、“格式工厂”等软件。每个微课视频虽然微小,但其制作过程需要精心设计和团队的通力合作,其制作流程如图3所示。

4.课程的微课辅助教学资料。微课辅助教学资料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与微课视频相配套的练习测试题、教学反思和学习活动记录等,帮助学习者课后进一步巩固学习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吸取教训,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思考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为进一步完善微课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综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微课资源的开发,进一步使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成为可能。同时,开发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微课资源,为专业课程的系列微课资源开发作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其他课程,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微课资源开发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高校微课视频设计与应用的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

[2]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

[3]雷声勇.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综合实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李广军. 项目教学法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

[5]刘志强.基于工作过程的《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课程开发[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6]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7]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基金项目】2015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微课资源设计、开发与应用”(2015-B16)

第8篇: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范文

高中政治教材虽然是众多学者和专家共同编写而成,但存在着滞后性、不合时宜的缺点,教师需要站在学生需求和教学现实的角度去重新思考教材编排、内容轻重,总结知识规律,大胆创新,帮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深度挖掘高中政治教材既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增、删、改,也包括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换句话说,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是简化教材理念内容,强化教材与学生需求、教学情景的联系,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学习政治教材,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理解。从目前看,高中政治教材为教学活动留出了研究和创造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思路。只要教师敢于大胆实践,就能将政治教学效果向前推进一大步。

二、深度挖掘高中政治教材的措施

1.高度关注课程理念。

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看,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先进教学理念,确保政治理论与时展的统一,政治方向与学生成长的统一,思想指导与生活实践的统一。虽然课程理念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点,但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指导性。例如,在“思想指导与生活实践的统一”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各种思想,不断扩展课程资源、扩展政治思想指导,让学生的感情和精神得到熏陶,从而达到提高政治觉悟的目的。

2.找到教材内部联系,减轻学生负担。

高中政治教材虽然分为多个章节,但每个章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如果将教材肢解开单纯性地研究章节内部问题,就会出现“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感觉。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编排,分析教材涉及内容,找到前后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在可以把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理解和认知程度,逐渐向学生讲明教材的组织联系、发展规律,将教材的深度开发达到最大效果。例如,在“民主选举”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公民的权力进行讲解,让学生将个人生活和国家国情联系起来看,认识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重要性。抽象的国家政体和制度可以通过结合学生周边的事情和新闻报道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将理论性的内容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教材内容进行有效串联,抓住局部和整体的内在关系,才可以减轻学生记忆和背诵的负担,达到快速进步的教学目的。

3.深化课堂设计,提升师生对教材的研究能力。

课程设计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自觉挖掘教材深度有着直接影响。教师应该从自身入手,对教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对教材内容的思考和综合,带动学生进行研究性教学活动。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思想认知等多方面因素,尊重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为学生全部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做好铺垫。课程设计还需要突出对专业教学内容的处理,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的意识和水平。例如,在有关消费观念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将教材和学生差异考虑在内,避免谈及家庭经济差别和学生消费水平,影响学生对消费观念知识本身的探究和分析;在家庭教育环节中,避免谈及离异、领养、单亲等家庭环境,避免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家庭生活而出现情绪波动。这些都是课程设计的注意点和关键性内容。因此,教师应和学生共同研究教学内容,步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并利用教材知识突破个人认知的局限性,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研究分析能力。

第9篇: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范文

1 翻转课堂教学法简介

1.1 翻转课堂的由来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俨然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老师的责任更多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因此,这种颠倒教与学的反转模式被人们称为:“翻转课堂教学法”。

2 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特点

2.1 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所谓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主要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把原来预习部分转化为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观看视频。这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创新与变革,关键是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课外甚至是校外,是对课堂地点的演变,使课堂变成了随处皆为教室。这是翻转课堂理念和课堂教学的重大区别之一。

2.2 先学后教的预习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倡导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譬如一些学校实行的校讯通,把学生的作业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家长。从这点上看,我们的传统教学倡导模式与美国的翻转课堂有相似之处,异曲同工,形式相识,目的一样。最终也是让学生先预习,不同点是学生预习的材料丰富一些,伴有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把预习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预习。

2.3 学生团队合作的协作化

从课堂教学的流程来看,都是先学后教,然后课堂上由学生探究,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小组协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就是布置好任务,然后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研究讨论,合作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是一个任务的安排者、组织者,而学生是任务的研究者、执行者和探索者。

2.4 教师角色的导师化

从该种教学模式来看,他的起源还是源于我们的杜郎口。俗话说:“懒人推进了世界的发展”。正是这种原因,由于“懒教师”的出现,才产生了“勤学生”。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只有定好位,才能做好“在其位谋其政”。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把老师解放出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才能让以学定教得以实现!

3 交互式项目教学法简介

3.1 交互式项目教学法的来由

交互式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它最初是一种以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思想为基础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的教学模式,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也被称为交际法,或功能-意念法。它强调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提供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过程围绕语言功能的特定任务而展开。

3.2 交互式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教育学家罗水真将交互式教学法的特点归纳为两个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也就是说,通过交互使用语言学习变得清晰,将语言的学习转化为在真实的情景下的交流。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多开流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老师要尽量做到少讲多练,在设计活动时往有兴趣、有吸引力的方向去考虑。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在各种交流活动中,学生出现的任何错误都是理所当然的,都是可以接受的,而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获得的流利的语言则是语言学习的首要目标。

4 翻转课堂教学法与交互式项目教学法之异同

翻转课堂教学法与交互式项目教学法都在强调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激励学生,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也从传统的主导者身份,逐步演变成教学活动的协作者和参与者之一。

然而,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点在于以下几方面。

4.1 使用的范围不同

翻转课堂教学法适用于所有的教学课程体系,上至高等教学课程体系下至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交互式项目教学法则主要偏向于语言类的课程,像工科类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体系运用起来就比较困难。

4.2 教学设计强调的重点不同

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学前的预习及预习效果的检验,在教学活动中偏向于讨论和测验,以此来检验学生能力目标的获得和激励学生的持续创新的能力。交互式项目教学法则是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3 学习的受众群体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