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

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资源管理方法

第1篇: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创新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前言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急需创新改革,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单一需求,新经济时代下,对于人才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下面就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电力企业人才观念滞后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创造出丰富的政治文化,但传统的专制思想、人治思想和身份等级观念等,以一种超常的历史惯性,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由于电力企业大部分都是行政事业单位,@方面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这严重影响到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一是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观念和做法还相当普遍,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人才开发观、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的社会化服务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二是缺乏忧患意识和超前意识,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水平上,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理念,缺乏较长期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三是电力企业“单位人”观念根深蒂固,缺乏改革和创新意识,没有意识到体制性、机制性阻碍严重影响到人才的发展。

2.电力企业绩效考评制度不够健全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绩效评估对提高企业绩效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电力企业的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很不成熟,其主要问题是:第一,绩效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作保障;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实践中具有盲目性;第二,绩效评估内容不全面,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没有规范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评估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甚至完全流于形式;评估方法多为定性,较少采取定量方法,导致评估结果不够科学。

3.电力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从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看,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第一,激励手段简单化。大部分电力企业普遍实行基本工资、员工福利和个人奖金三种物质激励方式,而其中员工福利往往没有与职工的工作业绩直接联系,对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第二,激励方式过于“公平”。相同级别不同部门的工资基本是一样的;不同级别的职工工资相差幅度不大,没有很好地体现责酬相符的原则。现行的工资制度不能很好地反映电力企业的工作业绩与实际才能,难以通过工资来体现激励机制,奖勤罚懒,激励能干的、高效的、有才干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方法

1.营造电力企业创新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改进企业的文化核心,而作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如何吸引人才便成了关乎全局的重要问题。新时代的人才往往思想开放,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果电力企业想吸纳精英,当务之急便是建设企业的创新文化,一个进取型的、充满创新与竞争气氛的开放环境,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以及创新性技术的开发。经常鼓励员工大胆的各抒己见,支持员工质疑企业的发展状态,塑造他们的挑战性思维,并以此激励员工不断开拓思维,创新意识,企业可能会因此而承担一定的风险,但长远来看,这种竞争状态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激励员工的进取心、创造力。风险总是伴随着机遇并存,风险越大机遇也就越大,这样的创作与工作环境更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的目光。设立一个长远的目标,以此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在这些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

2.因材施教,刚柔并济

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不仅仅是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同等重要。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人才稀缺,受到各类企业的追捧,而真正满腹才华的人大多又都是个性化的人才,他们思想开放、知识丰富,很难忍受统一枯燥的管理。这就要求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进行创新以适应此类人才的特性,建立共同的发展信念,根据不同的员工的特性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给员工创造一种和谐轻松又不失竞争力的工作环境。刚柔并济,在迁就员工的同时也要严格规范企业的文化核心与管理制度,最大程度的发掘人才的潜能和动力,更好的为企业做事,创造更多的效益。

3.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个规律也适用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始终把人放在管理的核心位置才能正确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充分发掘员工的潜力以最大程度的为企业做出贡献。在新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企业应当将重心放在充分利用开发员工潜能上。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员工与企业需要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依赖的关系,员工视企业为另一个家,企业给予员工足够的关心与温暖,人企关系一旦牢不可破,企业的发展自然顺风顺水。

三、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发现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电力企业人才观念滞后;第二,电力企业绩效考评制度不够健全;第三,电力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然后针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创新的方法:第一,营造电力企业创新文化;第二,因材施教,刚柔并济;第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以人为本。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今后的电力企业在对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实践教学 资源管理 管理方法

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资源管理这部分内容是典型的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从方法上看,就是从生活现象着眼,逐步向资源管理的目的、方法、特点与价值深入;从过程上看,就是从个人信息管理着手,逐步向数据库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深入。然而,信息管理的概念过于宽泛,使得从方法上或从过程上都不容易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方法脱离过程之外的现象,甚至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清计算机资源管理教学的脉络,寻找更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线索。

一、弄懂“资源管理”概念,使“管理方法”有的放矢。

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学习方法常常是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来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前常见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能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合理性。这里产生了几个连环式的疑惑,即信息资源管理到底是指哪些信息活动?计算机资源管理的方法到底有哪些?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先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有一个校准。很明显,在不同角度上“管理”的表现是很不相同的。例如,从技术手段的层面上,我们管理是使用人工还是机器?在信息处理层面上,我们是使用分类还是排序?这两个问题在课标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即便从其中的举例“个人藏书、图书馆藏书、音像资料、因特网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都需要管理”来看,管理的概念是什么仍然是不明确的。

现行的教材基本上都遵照了课标的“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的教学建议,在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概述时采取了实践活动模式,把这个难题转嫁给了学生。学生是可以从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事例来调查,可是到底要他们调查什么?教材大都没有很明确的限定。即便用“管理活动”、“管理目的”、“管理方法”等调查项目来加以引导,但是仍然明确不了管理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因此管理方法也是模糊不清的。

通过教学实验,我们认为对管理的概念限定在技术手段还是更适合“方法”教学的,也更能与后面的环节相一致。至于大多数的教材侧重在信息处理层面,也无可厚非,只是分类、筛选、排序、标准化这些概念超出“技术”较远,甚至与计算机技术相关性不明显,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比如,图书馆管理,我们让学生去了解比较详细的图书管理过程,了解采购、编目、上架等环节虽然在实践上是有益的,但是对学生理解信息管理的方法,对探索使用计算机管理图书的高效并没有更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让学生体验怎么样寻找一本珍贵的图书,通过登记簿和计算机技术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查阅,是否更能体会到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技术特点,更能体验到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区别?是否能离技术学科本位更近一些,离情报学等行业本位更远一些?

如果我们把管理的概念用管理技术作为标尺,我们能很轻易地解析出“方法”就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的技术方法,而不是更宽泛地提高管理质量。例如,在管理音像资料时使用网络共享文件夹或视频点播系统的数字化管理方法,其组织、分类、存储、检索的技术优势是非常明显的。相反的,如果我们在信息处理层面上转圈,过度重视如何对科目进行分类、编目等“行业”细节上,管理“方法”就泛滥了,我们的学习就会严重偏离目标。

二、剔除知识重复,让教学过程和教学思路更明朗。

在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相似的内容反复地出现。当然,信息资源管理本身就是数据管理,并且我们知道除去个人的一些文件、图文声像等资源类信息之外,我们更多时候是在关注没有直接表象的信息――数据表格。学生在调查时可能使用了数据表格,教师在讲解数据关系、数据分类、数据标准化等问题时也使用了相同的数据表格,在认识数据库时又要面对相同的数据表格。从头至尾,如“吴发概男15岁”这样的数据会出现在各个时候,很容易给师生带来思路上的混乱。

其实,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很明确的,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使用现代计算机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从构造数据化模型、相关的数据采集、采集后的数据分类处理与存储到检索机制的建立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尽量避免回到以前“零起点”的老路上去,非要先讲一个通用的数据模型,后面还要从头开始学习字段、记录,总在一些数据库基础知识上绕来绕去。毕竟学生已经学过了电子表格,即便没学电子表格,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结构与我们用纸上画的表格又有什么不同呢?至少,表格如何把事物的属性数据化,把事物的属性进行分类等这些都是已经早应在语文、数学课上学过了的。我们让学生了解这些是如何“搬”进计算机的就行了。何必不放心地反复把这些常识作为庞大的知识重复教学呢?正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常识使管理过程模糊化了。

从过程上,我们就只对着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信息管理这一条线索精简知识,让学生轻易搞清楚如何使用计算机把信息高效地管理起来,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上如何提高准确程度、存取速度、检索效率。如此教学可使“过程”的特点就更明朗,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三、直面数据库的主要特点,体现数据库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剖析一个典型的数据库,这是我们在进行信息管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以前,我们对数据库中提供的数据量过小,只是对数据库的创建、组织、检索、统计等技术点进行训练,并不能体现出数据库的必要性和高效性。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大家取得了共识,大都能利用比较典型的、内容比较丰富的数据库进行实践活动。但是,大部分教材采取的剖析案例却有失针对性,这是一个新的问题。

如果我们打开一个已经存在的数据库,每部分地去介绍其概念、结构、关系,这是不是“剖析”的意图呢?当然不是。这样学生仍然是坐着白听大道理,亲手做时仍然茫然无助。课标中是这样说的:“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非常明确,课标是要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而不是数据库概念和数据库系统。所以,我们在剖析时要对准数据库的核心的结构与功能,直面数据库的主要特点。例如,我们可以不过多地分析表间关系这样的内容与内容的关系,这是行业内容而非技术内容。我们去分析输入窗体与表的关系、查询表单与表的关系,这样的技术与内容的关系,让学生更容易知道数据库是一个数据与用户的桥梁,是组织数据的技术平台。又如,我们可以不去过多地分析查询的逻辑技巧,而是去分析排序、过滤等不同的查询技术在数据库中的优势特点,让学生更容易地体验到数据库技术对信息管理的价值。

另外,不少教材在讲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价值性时,大都例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啤酒与尿布”的案例,用以说明信息管理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新信息。但是,我们发现在对此例的分析中大都忽略了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论述。即这个事例是怎样体现出技术魅力的?这个例子虽然对行业管理上很有意义,但是对管理技术上却意义不大。实际上,数据挖掘的例子并不少见,股市分析这样的例子更有针对性。每天盯着股市变化信息的股民们不正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挖掘大军?他们不正是利用信息挖掘在进行着金钱挖掘的吗?当然,挖掘并不一定总是成功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关注的应是计算机股市软件通过数据库技术实时进行数据采集、分类、存储、计算、分析、绘图,等等,甚至还能进行决策建议。

所以,我们在剖析数据库时要剖析它与众不同的特点,要剖析它高效的优势,让数据库的独特价值更加彰显,而不能仅仅盯着“电子表格”的一些表层现象。只要对准了数据库的核心去剖析,就能更加体现数据库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建议在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时按下面三条线索来实施。

第一条线索:体验信息资源管理。

从身边的资源管理调查做起,以技术体验为主线。例如,以通过对现代化图书馆的读者、管理员进行访谈,亲身考察体验计算机为图书管理带来的变革性管理为主,而不是以考察传统管理为主。

第二条线索:尝试信息资源管理。

对自己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主要包括管理需求、信息内容、管理方式、采用技术、管理过程等。例如,建立自己的通讯录,可借助电子表格、数据库或专用通讯录软件完成,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环节进行尝试。

第3篇: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 集成管理 整合优化 模糊控制 策略

一、引言

政府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促使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逐渐实现了双向互动、多方参与的服

务。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也表现出独特性[1],其具体表现为:①管理目标的多元化特征;②管理视域的极大拓展;③管理要素的多样性;④管理方法强调兼容性与适应性。关于上述独特性,已有文章对其做了详细介绍,本文不作展开,在此重点关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问题。随着政府信息化的范围和层次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人们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政府在对其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显得无所适从,主要表现在政务信息流程整合、对政府信息化项目的组织领导、政府的组织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信息技术为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提供了先进的处理工具,但是政府信息资源效能的发挥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模式和方法。因此笔者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提出一些看法。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方法[2]给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可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笔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是指政府运用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思想,创造性地对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优化,并按一定的关系将政府信息资源构造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使其更加有效地支持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政府根据目标的调整来优化集成的信息资源对象和集成模式,使政府所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能够有机融合。通过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这种优化和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得到提升,政府面对的将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一个具有高效能的信息资源整体。这种有目的的集成,使得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二、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分析

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可以从集成目标、集成过程和集成指导思想三个方面予以理解。集成目标是对整个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指引。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容丰富多样,在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需求和政府信息资源的状态来确定集成的目标,这样才具有针对性,这个目标就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指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想态度或理论指导。由于政府信息化过程中政府所面对的信息资源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扩大,所以政府对信息的“所有”逐渐转变为“所用”,这种思想就是模糊控制。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对象在一定的模式和技术手段的帮助之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目标,可以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概括为协同旋进和虚拟外包两个层面。在此,笔者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支撑分为四个部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策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策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和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

⒈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是指通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求得政府功能质的变化,但并不是简单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归纳。该过程是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引入市场化机制,采用企业中的科学管理方法,让社会部门及公众一道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对管理主体、管理要素、管理方法的整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效率的最优化,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全方位共享,解决政府与信息交流渠道不畅的问题,使整个政府信息服务过程系统化、规范化。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整合优化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信息资源同质单元的集成(参见图1),另一种是政府信息资源异质单元的集成(参见图2)。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性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最高层次整合。其整合路径及逻辑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政府信息资源要获得整合优化增效,必须经过上述三个阶段,即政府信息资源的基础性整合阶段、政府信息资源的过程性整合阶段和政府信息资源的高层整合阶段。政府信息资源基础性整合是指政府基层即集成基本单元之间的优势整合,它是整个整合逻辑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是指处于中层领导的政府在基层政府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例如各个省市之间的各个政府部门间的整合,就属于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政府信息资源高层整合,是处于最高层次的政府站在一个战略高度对前两个阶段的审视与整合,是政府最终实现集成管理的关键所在。

⒉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策略

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的转变,不仅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重塑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模糊控制是指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中所采用的一种态度,即政府信息资源多种管理主体之间的资源界限不再是那么清晰,而是呈模糊状态。在模糊控制的策略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多种管理主体共同参与信息资源的提供和管理,各个管理主体之间在职能和管辖范围上可以重叠交叉,但是各个环节必须互相衔接,各个管理主体之间必须互相连通。

在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之间没有很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孤岛”仍然存在。政府信息资源的产生、加工、存储、利用、传播都由不同机关实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政府机关间的信息共享缺少正式渠道。另外,在政府信息化进程中,不同政府部门的系统可能是由不同的系统集成商所完成,由于各部门未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往往围绕单项业务、引进孤立的应用程序,这使得各部门信息系统横向互不相通,各部门数据库无法衔接,信息孤岛式的系统就此形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与企业信息资源也没有形成互连互通,这样导致各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只有采取模糊控制的理念,才能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有关主体的集成,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政府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集成所带来的整体优势极大地超过若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简单的优势组合,最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之间以及与企业信息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真正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全方位开放与共享。

⒊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实际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动态过程表现。在这个过程里,政府不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和私人机构也可以成为一定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如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法律部门,企业单位等。这些新增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与政府部门相互依赖,互通资源,分担政府的责任,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协调与合作。

协同旋进的本质在于多方协调,共同发挥彼此的资源优势,以达到扩大优势范围的目的,实现共生共存,协同共进。在此,协同旋进主要是应用上文所提到的政府异质单元的集成,解决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制约因素问题。具体来说,协同旋进策略包含6层含义:①政府部门和国家财政部门的协同合作,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②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协作,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③政府部门和电子政务系统承建企业共同协作,健全工程招标、投标、质量控制、支付等制度;④各级政府机构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形成比较完整的政府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程序,设立信息主管,解决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⑤法律制定、执行部门学习国外同行的实践经验,有效解决法律不健全问题;⑥协调政府各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在信息资源管理上的关系,如政府部门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ICP)、图书馆、情报机构、信息中心、数据开发商与服务商等之间的关系,或通过形成共建与共享协议,实现与这些部门的协调合作[3]。

⒋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资源,同时它本身就是市场中的一种商品,具有成本和效益。国家可以从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其他非营利机构或营利组织传播的政府信息中受益。另外,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特别是面对一些政府凭借自身力量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在政府普遍面临的资金、技术、标准化等问题时,尤其应该这样。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可以将政府自身的活动纳入市场化运作的框架机制之中,通过创造内外部竞争环境和采用外包、出租、招标、采购等更加灵活的市场方式来提高政府信息服务的质量。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与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是采用虚拟外包模式的成功案例之一[4].这种虚拟外包模式不仅能保证政府信息系统持续稳定地运行,满足应用需要,使政府不因为IT应用而增加人员,而且培育了一支系统集成、决策咨询的高水平队伍,从而提高了国际竞争力。政府可根据需求先提出信息系统或网络建设的需求,并根据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的必要支出做出合理的预算,然后根据确定的招标程序和政府采购政策,确定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承包单位。

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强对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管理,是节约建设资金、保证建设质量、提高建设速度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应从立项、项目评估、基本设计、详细设计与编程到设备采购与招标、系统集成和验收的全过程,来对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的管理。

三、结束语

上述四种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之间是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关系。如果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看成是一台机器的话,其逻辑关系可概括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这台机器生产的最终目的,即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则是政府机器生产的观念指导或理论依据;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则是机器生产的过程;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则是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换句话说,四种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指导下,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为技术手段,通过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过程,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3):256-258

黄杰.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流程的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3):86-89

胡丽坤.中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比较与思考[J].中国信息导报,2007(6):46-48

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宋皎.试析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制约因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0):165-167

李晓明,李蕴奇.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2):80-81

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第4篇: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网络和电视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3

1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概念

首先我们要清楚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如今互联网社会许多信息资源不断地出现,使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形成了一种不同与传统信息资源的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是我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把这种特殊的资源经过收集和加工处理从而利用的过程。它是以网络为纽带连接起来的信息资源和以网络为主要交流、传递、存储方式的信息来源,运用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可以采用多种资源的总括。它是以数字的方式进行记载,运用多媒体的方法进行展示,保存在计算机磁、光介质上,采用网络通讯的方法进行传递等几个方面。它不但涉及了信息本身的内容,而且涉及了与信息有关的技术人员和一些必要的设备、资金等多种资源。从广义来讲,它包含因特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也包含局域网和城域网的多种信息资源,目前是以互联网信息资源为主。

2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概括内容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网络的特点息息相关的。在网络信息资源迅速发展的今天,加大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力度,让它合理开发并且利用,从而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提供一定的可消费产品的服务。只有合理搭建信息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发,保证社会的经济信息化不断地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详细内容主要包含计划管理、系统管理和远程控制。

2.1 计划管理。主要是指所属部门的上级单位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工作及一些技术人员、各种工程、工程款等的管理。严紧围绕当今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统筹方法和计划,协调安排,让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工作面向整体化发展,禁止反复建设;一定要认真制定全局性和全域化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些政策,让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工作有一致的标准和法规。

2.2 系统管理。主要是指专业的技术人员运用总体的信息技术的手段对信息资源自身的内容及它所在的系统实施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信息资源的库,对多种行业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实施分布式建设、统一式管理,保证信息资源库的开放性、共用性和相互重组性,为资源利用者提供一个整合学科体系、各种知识比较丰富、查询和预览便捷、运营手段实效的大型综合性的网络信息资源预备库。其次,要研制开发以资源库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实际软件群,完成目录预览、信息资源下载、关键字搜索、视音频在线观看等功能,同时可提供远程控制、权限保留、内容上载等各种功能。再次,要加大资源的搜集、上载和维护工作,持之以恒地把各种优秀的信息资源统计和加工处理,然后入库,并实时补充、校对和完善,适应新信息时代的要求。

2.3 远程控制。负责对专项管理工作的必需补充,同时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力量。远程控制的完成是运用给予一定的权限和远程操作控制的方法完成的,专项管理的人员给予部分用户一定的管理权限,让他们根据自身的认知和理解综合管理权限内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不断更新信息,删除信息,实施信息动态化管理。这种方法对于大型资源库的管理是很奏效的。为保证使用者积极地参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工作,一定要给他们创造很好的网络使用平台,同时成立一定的奖励制度,鼓励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不断充实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体系。

3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数据库建设工作

数据库技术在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完成资源共享,节省经费,为系统提供应便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方法。由于国内的数据库建设存在现状不足,主要表现在:(1)数量少、规模小、商业化水平低;(2)缺乏整体规划意识、管理体制薄弱,重复建设严重;(3)数据库发展水平低;数据年限短、完整性差;(4)缺乏权威数据库、无市场竞争力;(5)缺少高水平技术和高端人才支撑。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能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很匮乏,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乐观,可是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从科学技术领域扩展到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随着数据库的发展变化,节目型、文摘型数据库向全文数据库方向发展,事实数据库、数值数据库、多介质数据库比重越来越大,生产规模和产值也越来越大,用户数量正以百倍熟读增加。不断开展国内国际交流活动。未来几年把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及建设工作又推向了新的起点。

4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建构论

4.1 技术管理。技术管理其研究内容是新的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新的利用方式。从技术方面来看,人们除了运用信息的方法来解决大型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结构的高效传输过程中的多种问题外,主要是采用情报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较高层次的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信息媒质和采用方法。网络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它面向是崭新的网络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网络信息平台中的信息资源共享、收集、加工处理和传播与服务。

4.2 经济管理。经济管理其研究方向是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从经济学方面来看,高效的信息网络是一个旁大的经济系统,此系统把计算机、通讯网络、信息资源网和信息用户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网络上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依照经济的规律、采用经济杠杆,把网络信息相关的活动统一化管理,让网络信息资源完成最佳配置,从而获得最好限度的利用,发挥最佳效益。

4.3 人文管理。人文管理专项研究方向是信息涉及的政策和法律。从人文方面来看,人们运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相互制约,规范高速信息网络资源管理,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以保证高速信息网络有序运行,创造和谐、文明的信息环境,让技术发挥更好的潜能,它对应于信息网络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它的方向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涉及的政策和法律等,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实施中,这三种模式相辅相成。

5 网络和电视的融合发展

目前,网络与电视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既是网络发展的需要,也是电视自身发展的必然。电视与网络融合后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文字、图片、图表、动漫、论坛、视频等诸多优势延续拓展自己的空间,尤其在与观众互动交流方面网络功能不可代替。目前,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有自己的网站就是最好的例证。从电视自身发展需要,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受到重视。

综上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在今后的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将占有一席之地,它的管理方法直接影响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运用。只有加大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力度,实施信息资源合理开发和正确使用,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优势,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效用最大化,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守真,李月琳.信息资源含义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

[2]胡昌平,谷斌.网络信息资源的社会化组织与开发构想[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

[3]王雅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姚红莉.浅谈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情报探索,2006.

[5]闫俊伢.试谈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研究与探讨,2007.

第5篇: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比较分析;中国;美国

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

1中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比较

1.1管理体制

美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是协调分散模式。分散式管理体制是由市场需求自发地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协调政府一般不作干预,各级政府没有建立相应的行政与业务管理机构,但能及时满足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信息需要,从总体上对信息产业充分发挥行政中心,甚至协调中心的作用,服务效率和质量也比较高。这种分散多元管理体制缺乏统筹安排和全面规划、集中管理,有时过度的竞争会导致资源浪费。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使处于分散状况的各种信息机构形成基本完善的体系。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采取的是集中式的宏观调控,按行政隶属关系层层进行管理。集中式管理体制是国家按照既定计划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有意识的控制与协调,使信息资源统一计划、分工和管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职能管理机构,在行政上与业务上进行统一领导,有利于调动信息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大系统的功效,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共享。但由于行政管理机构庞大,需要政府大量的投资,易导致管理体制僵化,出现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等现象,难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

1.2管理机构

美国鉴于公共信息资源的重要地位,联邦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些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或对原有机构赋予新的功能,使其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沟通,互为支持,提供服务,以此带动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以高效行使有关的管理职能,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如全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联邦管理与预算局、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国家科学基金会科技信息业、联邦通信委员会等。其中全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是一个常设的联邦机构,负责总统和国会在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方面的政策事务,该委员会下设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分会,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11月提出了《公共信息资源改革法案2001》,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获取计划的框架。

美国在各级政府部门设置高级信息主管,在联邦预算与管理局下设立美国首席信息官办公室;在联邦政府设立“联邦信息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联邦政府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组成。地方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有两种设置:一种是设置信息资源管理部;另一种是设置州信息主管,在信息主管下设立一个或几个信息管理机构。除上述机构外,还有一些私人单位、学术团体、公益事业机构、专业协会等也从事信息政策的研究并提出有关的报告。

我国的管理机构在集中管理体制下,使各系统的信息机构处于多头离散状态,形成了条块分割、协作水平极其低下的散乱结构。如国家经济信息系统,1986年成立了国家信息中心,1993年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8年3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近年来,我国先后成立了信息管理办公室、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国家信息中心、信息产业部等机构,尤其是2002年以来,国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倡导和推动了一系列信息化发展规划。

1.3信息政策

美国是最早制定信息政策的国家,对世界各国信息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通过信息政策与法规,旨在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对于社会大众的无偿获取与使用。美国信息政策的制定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底,著名的《贝克报告》(Baker)是美国第一部专门的信息政策报告,它标志着美国国家信息政策研究的开始。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美国有关部门对信息政策的研究不断深化。美国信息政策的主要特点是:①在政策思想上,美国一直强调信息政策必须坚持3个原则:信息自由流动;信息市场竞争;政府实行优惠、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②美国信息政策的主要出发点是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需要,为美国谋求新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其政策目标的基本考虑是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中做出权衡和选择。③美国十分重视信息立法工作,制定了大量信息法规来强化对信息流通与利用活动的保护和制约。④美国信息政策的决策高度分散,还没能制定统一的国家信息政策。

我国的信息政策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面对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中国政府在信息政策的制定、实施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科委在199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四号)《信息技术发展政策》和1991年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六号)《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发展政策》,可以看作是中国国家信息政策的发端。此后,我国政府又陆续制定和了《关于加快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的规划纲要和政策要点》等一系列信息政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信息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4信息法律

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它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通过立法的方式实现。据统计,美国作为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和拥有信息量最大的国家,在1977-1999年期间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300余项有关信息方面的公共法律,从而强化了信息资源的法制管理。1964年制定了《行政诉讼法》,1974年制定的《隐私权法》,1976年颁布的《阳光下的政府法》,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信息科学技术法》,2000年通过《互联网非歧视法》。美国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规还有:《信息自由法》与《电子信息自由法》、《文书工作削减法》和《文书工作消失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联邦储藏图书馆法》和《千禧年数字版权法》等。除国家的法律法规之外,各州也都有自己的信息资源管理法规。

我国信息法律建设近年来发展较快,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与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登载广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一些地方性的公共信息管理法规也正式出台,如《北京市网络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我国已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国家信息法律涉及知识产权、信息保密、信息流通、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在信息法律的数量上已有一定的规模。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备统一的信息法律,众多法律规范附属在各部门法中,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分散多头的行政法规较多,主要是一些由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信息政策制度的规定、办法、条例等,由国务院制定的集中、全面、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家法规十分匮乏。

1.5信息环境

美国早在19世纪加年代就开始重视公共信息管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将公共信息管理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同时对公共信息的理论研究也已经比较系统和深入,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实行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基本形成了有利于公共信息管理顺利发展的环境。我国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不多,国内对公共信息资源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甚至学术文献也很少提及。各部门信息公开的实践也是近几年的事情,正处于探索之中,这种局面大大阻碍了我国信息化的进程。

1.6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学术机构的推动

美国与图书馆有关的机构已意识到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美国图书馆协会设立了公共信息管理办公室以负责公共信息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调工作。对ALA执行者、官员与成员提供公共关系咨询、培训与支持,帮助图书馆提升为地方的服务。美国已有不少大学在MPA或在政治学下设公共信息管理方向的课程,培养了大批从事公共信息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国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科学领域学术机构,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公共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还有很大的缺口,国内的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学社会工程与管理学院都有公共信息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但目前还没有一所大学开设公共信息管理的本科教育业。

2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公共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前我国还没有将公共信息资源上升到关键的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高度。

2)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部门设置交叉重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设置主要包括图书馆、科技情报所档案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各有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分别为各级文化部门、科技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以及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时图书馆又分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3个系统,这样使信息资源管理在体制上出现了严重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态。各有侧重,功能交叉,势必影响国家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难以协调统一工作。

3)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协调职权主要掌握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地方各级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手中,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又存在多头管理,这就难以真正发挥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强有力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职权的管理部门,同时要真正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合理使用、良性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4)政策与法律保障不利,实施机构权、责、利定位不明确。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公共信息管理法规或条例,已通过的相关法规太笼统、抽象。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严重滞后,对具体的实施机构(包括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政府信息中心)的权、责、利的定位不明确,功能设置交叉重复,经费来源不稳定且极其不平衡,发展无正常保障(如我国现在许多县、市级图书馆举步维艰),阻碍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

5)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缺失。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80%的公共信息资源,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决定了国家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程度。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和部门既得利益的驱使,造成信息资源的部门控制条块分割,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信息不畅,缺乏有效共享,导致信息闲置。政府信息公开困难重重,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全部归国家所有,不公开是原则,公开是例外,很多掌握在相关部门手中的信息,公众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加上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政府信息公开难以为普通公众所熟悉,信息成为一些行政机关,甚至是权力拥有者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造成信息垄断。信息的不公开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产生了资源配置失调、经济活动成本增加、腐败滋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6)政府上网工程不够普及。政府上网工程和信息港项目提供的信息量小、信息陈旧,远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普遍存在有硬件无软件、有形式无内容的局面。此外,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步骤,信息化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缺乏公共信息管理人才也影响了公共信息管理的顺利发展。

7)公民平等获取信息的保障机制缺失。信息的不完备性和不对称性导致了信息垄断的产生,信息能力的不均衡和信息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更造成信息鸿沟的加大。我国公民平等获取信息的强制性保障机制的缺失,致使我国东西部地区信息鸿沟、城乡信息鸿沟、个体信息贫富差距逐步拉大,信息孤岛现象日益凸显,并出现为数庞大的信息边缘化人群和信息弱势群体。

3从中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比较分析得到的启示

3.1建立国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

我国现有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实施机构呈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状态,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共享的最大障碍。应当在充分研究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社会的信息需求为依据,对相关实施机构进行机构调整、资源整合;建立国家级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信息政策、规划,实行全国性的协作协调;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组织建设与管理,充分开发和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对同级公共图书馆和情报所进行合并重构,对档案馆与政府信息中心进行功能调整;加大高校图书馆和科学院系统图书馆的社会开放程度,加强图书馆与地方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合作力度;同时加强公民平等获取知识的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从总体上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工作。

3.2强化国家的信息政策

信息政策作为保证国家信息系统健康发展、协同工作的主要调节机制,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战略性的指导和协调作用。但我国的信息政策内容比较陈旧,基本上还局限于传统的信息系统建设和工作流程,至今信息政策还没有突破性发展,的若干规程也不具有政策指导性和权威性,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等。

3.3强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职能

信息法规政策是人们信息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只有加速进行法律法规的制定,提高信息法律的执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好组织与个人的各类信息活动,才能保障公民平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自由,才能促进信息产业的性发展,才能提升组织和个体的信息管理能力。我国与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多,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安全方面的,但针对信息内容特别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专门法规和相关政策非常少。目前我国政府也在加速着手相关法律与政策的修改与制定。如对关于信息活动内容的修订、《档案法》的修改、《电子签名法》的出台、《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审议通过,《国家信息化战略》等等。还要通过《图书馆法》、《档案法》、《出版管理条例》等立法保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实施目前,世界各国信息法律建设呈现出加强信息资源管理保护信息安全、为公民提供享受公平信息机会的趋势。我国的信息法律应紧跟时代步伐,尽快制定保障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健康发展的全国统一系统化的信息法律,使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3.4加快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

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生产者、使用者和者。政府信息活动规模巨大,对社会公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政府信息资源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价值极大。政府信息资源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社会公众有权利要求政府开放其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将极大地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也有义务公开其信息。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政府的各项行政管理法律政策和行政过程应当逐步实现公开和透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政府应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公平、公正的获取。

3.5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网络有利于组合和共享公共信息资源,支持合作开发与发展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网络的目的和实现功能主要有及时交流信息、实现数据库资源共享、实现分散的公共信息资源的实时整理和管理等。

3.6构建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在我国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应充分协调各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利益,以市场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为信息共享的推动引擎,达到信息共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3.7重视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明确政府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在政府部门中设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负责收集、加工、传递和提供公共信息资源,领导和协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其次,实行政府信息资源指引服务,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扩大公共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实现信息的多样化传播。发挥图书馆、文化馆、情报所、电视广播等信息机构的作用。这些信息机构不仅拥有大量的公共信息资源,而且它们能够整合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信息资源,弥补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的不足,扩大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面,体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质。

3.8实行政府信息开发利用主体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政府信息资源被政府独家垄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究其原因,就是垄断造成的竞争意识的缺失。因此,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问题的关键是打破政府垄断,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的多元化,允许非政府部门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社会化的开发利用策略,是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的必要途径。

3.9加强信息素质培养和公共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第6篇: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息系统集成;信息资源规划;管理模型

一、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

1.信息系统集成的主要内容

总的来说,信息系统集中的内容方面似乎存在着问题。从流程上来看,信息系统是从内部集成到系统间集成再到企业间集成,因此,从难度与效益的角度上来看,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从广度上来说,各个相关部门内部的信息集成相对简单,其次是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集成,与上述两者相比,企业级别的信息系统集成要相对困难一些,而具有稳定合作伙伴或随机伙伴之间的信息系统集成的难度性最高。从信息系统集成的深度上来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数据的集成

数据集成是应用集成和业务集成的基础,在集成之前,为达到企业统一规划的信息资源战略作用,对企业信息实行总体数据规划十分必要。

(2)应用系统的集成

例如,B2B集成中用来实现CRM系统与企业后端应用和Web的集成,构建能够充分利用多个应用系统资源的电子商务网站。

(3)业务流程的集成

它是指在业务活动中,将各种业务系统中定义、授权和管理的各种业务交换信息的集成。其中的业务过程包括业务管理、进程模拟及综合任务、流程、组织和进出信息的工作流等。信息系统的集成可以扩展包括各种标准的统一和硬件网络平台的集成。集成的标准化可促进信息与业务数据的共享和分布,构成企业应用集成的核心,例如COM+/DCOM、CORBA、EDI、Ja-vaRMI和XML。平台的集成是为了实现系统的集成,要求底层的结构、软件、硬件以及异构网络的特殊需求等必须集成。

2.数据集成

信息系统的集成是将那些孤立运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整合成企业集成信息系统(EIIS),其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企业集成信息系统是一个三维系统模型,第一维是管理运行层次,自上而下包括战略管理、战术管理、运行管理和业务管理四个层次;第二维是职能部门的划分,例如生产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人事部和技术部等;第三维是信息处理功能,包括数据处理、信息形成、问题分析和统筹规划四个层次。这种三维模型既面向功能,也面向数据流。在功能方面,强调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功能、各层次贯通和各种功能能够结合的集约化管理特征。但这些功能模块的实现必须是在集成的数据环境中运行,因此数据规划实现集成化的数据环境是实现系统集成的基础。

二、信息资源规划的应用

1.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

作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信息资源规划工作的目的在于将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采用科学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将其应用到系统集成开发工作当中。由此看来,在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其次要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再次,要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型;最后,建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

2.信息资源规划的作用

(1)基础性作用

信息资源规划是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建设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主要解决信息化的两类问题:

首先,信息系统集成问题,它主要是指在已分散引入信息系统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π畔⒆试唇行整合和实现系统集成,消除信息孤岛。

其次,信息系统重建问题,当原有系统需要重建时对企业业务数据、管理信息进行总体规划和管理,建立基础管理标准。总体数据规划是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运用信息组织技术,将企业多年来积累的结构不合理、数据冗余混乱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的重组工作,从而取消或大大减少数据接口,实现基于高档次数据环境的系统集成。信息资源规划的要点可以概括为建立两种模型和一套标准。两种模型是指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一套标准是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实际上是用户需求的综合反映和规范化表达。

(2)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企业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而信息资源规划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无论是从信息系统发展的初始阶段还是后期的集成化阶段,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也是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从而确保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能够深入到企业信息系统从发展到使用的全部过程之中。由此可见,在企业信息化建立的过程中,其方案设计主要是建立在科学化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其中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资源开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工作,其目标是建立企业的信息资源网;

第二,企业信息系统是企业资源网的服务体系,其特征是网络化和集成化;

第三,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过程,在实施中主要分为高层和低层工作:高层主要是面向全企业,解决总体规划,标准规范建立和高层设计问题;低层主要是面向职能域、决策标准规范的实施和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建造问题;

第四,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系统工程采取工程化的组织方式,分为网络工程、数据库工程和应用软件工程;

第五,两个层次的工作有集成化的软件工具支持,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规划工具、信息系统设计工具和信息资源管理工具等方面。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本文的研究当中,建立了信息系统发展的理论模型,而信息系统集成便是该模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模型中各个部分顺利运行的关键。由于我国信息系统集成还出在发展中的阶段,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重视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性作用。从而,有效的解决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是现代化信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第7篇: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

[摘要]对信息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信息资源的内涵,信息管理的形成与演变,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和一般管理之间的关系,信息管理的领域、层次和目标,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具体的见解。

[关键词]信息资源 信息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领域 演变 层次 目标

[分类号]C350

1 信息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按照维纳的观点,客观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要素构成的,但是这三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在不同的社会有所不同。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看,在采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类活动的重点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首先要解决食、住、穿问题,为进一步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长期使用手工化的劳动工具并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生产劳动(物质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己及其家庭对物质资料的需求,而不是用于交换,这又限制了其对信息、尤其是外部信息的主动需求,加之认识和运用能力有限,信息活动始终处于潜在的从属状态。蒸汽机的发明把人类带人到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劳动工具的出现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物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从而出现了超出劳动者自身需要的剩余产品,同时对工业原料和能源的需求也日益扩大,这些都促进了市场和贸易活动的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和重视(市场和贸易等)信息问题,自主的信息意识开始觉醒,有组织的信息活动开始出现。与农业社会不同的是,运用大机器的工业社会只有在能源这个“血液”的支撑下才能运转,因此能源的作用在工业社会就显得十分突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开始进入信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信息工具,加快了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利用。各种其他的劳动工具也逐步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而劳动工具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体现出传统的物质劳动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劳动者可以通过信息的运用来完成劳动过程。这些都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和运用推动着经济乃至社会的信息化。信息化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交流,促进了生产活动,扩大了市场范围,出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这反过来又推动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工业社会有异的是,在信息社会中,由于劳动工具、劳动过程、劳动者、社会组织等的不断信息化,信息劳动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和主要的劳动形式。这就使得信息社会的有效运转必然要建立在信息有序的基础上,于是信息和信息活动就从“幕后”走向“前台”。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因为一切活动的触发、持续都依赖于信息。信息,确切地说,是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更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

2 信息管理

2.1 信息资源的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运用已经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一方面,社会交往的频繁,经济竞争的加剧,科技创新的加速,促进了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传播,另外一方面,信息工具的普及运用也推动着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今天我们每个人、每个社会组织都可能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信息爆炸已经不再是预言,而是真实的社会现实。每个人、组织和国家都希望从信息中获得发展的先机和动力,在农业和工业社会中重点开发物质和能量的发展路径,正在向开发信息的方向转变。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资源,但和任何其他资源一样,信息只有经过加王转化后才能利用。但是,这个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正变得日趋严峻。因为和历史上其他时代相比,今天我们虽然拥有了海量且不断增长的信息,但是相对而言可以为人们利用的信息却在不断减少,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不仅不构成资源,相反,它会阻碍人们对信息的吸收和利用。当人们面对着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时,就会陷入望洋兴叹的困境。因此,加强对这种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将是这个时代的主要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的理论、技术、社会、经济等条件已经具备,于是信息管理便应运而生。信息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准确地说是对信息内容的管理,它涉及到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确定信息需求、开展信息收集或生产、加工处理、存储检索、提供传递、使用吸收、处置等。这也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信息管理”。但是,信息不等于信息资源,只有那些在现有的技术、经济、社会等条件下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信息,才构成资源。而要开发、利用信息必然还需要利用其他的相关资源,因此对信息资源的概念就有多种理解。为便于研究和管理,人们把信息本身(informa-tion itself)所构成的资源称为核心资源、信息资产、信息储备、信息内窖(数据、凭证、技术文献、商业秘密、技术诀窍、环境知识等),它是同质要素的集合体,而把与信息本身开发所需的相关资源(又称为支持资源)――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施、信息设备、信息中介、信息机构等称为信息资源,它是异质要素的集合体。在英文中,前者用information resource(或infor-marion assets,information holdings,information con―tent),后者用information resources表示。

2.2 信息管理的演进

人类的成长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人类自身信息能力的成长呈正相关关系,而信息能力的强弱又显示出信息管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事实上,管理信息本身是人类自诞生以来的不懈追求。在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出现的时代,信息管理主要针对的是信息的内容和载体,原因很简单――任何信息要能被管理就必须要通过媒体来表达,通过载体来存储。由于信息表示和存储技术的限制,长期以来人类只能对与自身活动最密切相关的最重要的信息(如政府活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科技活动的记录)进行管理,因此属于所谓的文献管理阶段,强调的是文献的收藏、保管、传承,主要由政府、宗教机构和少数私人承担。20世纪5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出现后,人们把重点转向技术本身,希望用技术来模拟、优化直至取代传统的手工信息管理活动。但是,实践证明,相信

技术万能,试图单纯地通过技术等来解决所有的信息管理问题,并不现实。当时,许多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都投入了巨资开展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当然绝大多数投入没有产生出预期的效果。这种努力的失败促使信息管理过渡到所谓的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它强调要综合运用各种相关资源而非单纯通过技术来管理信息内容。资源管理思想的引入意味着信息管理正在逐步实现职能化、制度化、(全)组织化、集成化。美国联邦政府率先将信息管理定为自己的基本职能,制定正式的信息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并为其配备专职的人员、设备和设施,确定专门的信息管理预算。其后,企业、学校、医院等各种社会组织也开始学习政府的经验,加强自身的信息管理工作。由此可见,信息管理的发展经历了文献管理、技术管理和资源管理几个阶段。由于信息管理的目标在于指导人们的行动,而这只有将信息转变成为知识才有可能,因此信息管理还在向更高级的情报管理和知识管理(又称为战略信息管理)阶段发展,信息资源管理只是信息管理发展中的一千特定阶段。

2.3 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信息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在人类历史上的漫长时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因而对信息的关注便被掩盖了――人类活动首先表现出的是对“物质”的追求,然后才是对“信息”的寻求。只有肚子饿了,才去寻找食物(信息)。从历史上看,制约人类信息活动发展的更多的是物质条件――技术。随着人类的持续进化,其智力(信息)功能不断提高,发明了语言、文字、纸张等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将过去获得的信息逐步加工提炼形成知识,并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代代相传。随着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和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人类逐步发明了许多新的表达、存储和传递工具,以更好地实现信息的空间传递和时间传递,使后人可以站在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加速发展,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重复前人的劳动。事实上,人类的进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类似发展――按照人体信息器官功能扩展的要求来发展信息技术,这就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拟人律。如上所述,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明使得人类长期以来对信息本身的重视逐步转移到对信息手段的关注上。确实,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就很难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故近代以来,人类一直在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最初是模拟个别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可以称其为要素信息技术或单项信息技术,但是由于人类自身对信息的处理是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器官,所以现在的发展趋势就是将这些要素或单项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实现对人类信息器官的整体模仿,形成所谓的系统信息技术。因而,今天我们所说的信息技术,其实有许多应该称之为“信息系统”或“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它是实现信息管理的最主要、最普遍的工具。国内设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很好地反映了这种发展和要求。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信息管理的目的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设定的战略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只能是手段而非目的。

2.4 信息管理与一般管理

一般管理研究的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共性问题和规律,有职能说、过程说、决策说等。相对于一般管理,信息管理显然属于具体管理、个别管理。一般管理是对具体的抽象概况,具体管理则是一般管理在特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这就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但是,信息管理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管理,它与一般管理之间的关系要比通常想象的复杂。管理的基础是信息,在今天的信息网络环境下更是如此。但是。管理需要的是及时、可靠、准确的信息,而这就离不开信息管理,因此信息管理是一般管理的基础。如果说传统管理是“物”的需求和流动引导着信息的需求和流动的话,那么现代管理就是通过信息的有序流动来驾驭、控制、引导物资、能源、人员、资金等的流动。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跃进,意味着信息管理的作用不仅是基础性的,更是战略性的。可以说,信息管理是一切管理的战略制高点,信息管理的水平和成效决定着其他管理的水平和成效。因为,一般管理中的每项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都需要有信息和信息管理的支持,但是这些信息必须是及时、准确、可靠的,这就需要先有完善的信息管理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从另一方面看,信息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收集、处理、存储、检索、传递、利用、处置等,都需要运用一般管理的原理。信息收集活动需要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其他各项信息活动也都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管理的目标不发生偏移。

2.5 信息管理的领域

所谓领域是指信息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所研究的范围。信息具有工具性,信息问题牵涉到众多领域,它几乎成了所有学科研究的工具和对象,从而使信息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态势。作为研究信息问题中一个方面的信息管理,由于诞生时间不长,其研究领域的边界还没有被明确界定。但是,总的来说,目前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大致涵盖以下三个领域:面向管理(商务)的信息管理。这方面的研究重点常常不是信息管理本身,而是探索信息、信息管理与其他管理、商务等活动之间的支持关系,比如决策制定、绩效管理、流程分析,重视定量分析与模型等以及对管理、商务乃至经济社会活动等的信息解读。此外,也重视研究一般管理原理、规律、方法等在信息管理领域的运用问题。面向技术(设备)的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利用合适的信息,信息技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因此当然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管理。这方面主要研究的是数据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战略运用等。数据管理是有关数据的规划、存储和提供的技术性工作,是信息管理的前提。信息技术管理是关于硬件、软件的选择、采购、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等的管理。信息技术的战略运用又称为战略信息技术管理或战略信息管理,其重点是探讨组织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来帮助组织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为此就要进行组织变革:在组织的战略管理层创设一个新的职位――首席信息官(CIO),在管理控制层设立管理信息资源的信息职能部门,并根据信息技术普及所带来的信息资源分散化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将这种职责赋予组织的所有管理者直至非管理者,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面向内容(信息)的信息管理。这方面的研究者主要是传统的图书情报学者,研究的重点是信息内容及其管理,包括内部记录管理、环境信息管理、信息人员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等。记录管理是信息管理类学科中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其特点是强调信息生命周期及文本和文献信息(当然现在也包括电子信息了)的管理。所谓环境信息就是组织外部的信息,准确、及时地获取、处理、利用环境信息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

员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来研究信息管理问题,其重点不是循规蹈矩地运用正式的理论,而是探索现实中人的信息处理行为。很简单,并非所有的信息系统都能被模拟、都需要被模拟,因此试图用信息技术来正式地模拟所有的信息系统既无可能也非必要,信息管理的目的也不是要完全地使信息处理自动化和正式化,这就需要研究人的信息行为甚至其所在组织的整体信息行为――信息文化。

2.6 信息管理的层次

如果把信息管理视为一个系统,那就可以引人系统方法来探讨其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等级秩序。若就具体的社会组织来看,信息管理可以划分为个人信息管理、部门信息管理和组织信息管理。与这种划分相似但是适用范围更大的是,将信息管理的层次划分为:信息运用管理(上层)、信息系统管理(中层)和信息基础结构管理(下层)。信息基础结构为面向各种运用的数据处理提供手段,是支持处理组织中具体任务的信息系统的基础。而信息系统则为信息运用和交换提供手段,支持组织中具体任务的处理,信息系统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组织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管理就是组织的信息运用、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结构的规划、组织和控制。

从管理主体的性质和范围来看,可以将信息管理划分为微观信息管理和宏观信息管理。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指个体层次上的信息管理,包括个人层次的信息管理和组织层次的信息管理。个人层次的信息管理,又称个人信息管理,是指个人为了方便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效地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个人信息活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包括:个人信息内容、个人信息设备、个人信息资金、个人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个人网站、个人信箱、个人博客、个人记录、个人档案、个人藏书、个人图片及音频和视频等的管理。组织层次的信息管理,又称为组织信息管理。是指某个社会组织(可以是信息组织和非信息组织、盈利性组织和非盈利性组织等)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运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对组织信息活动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等活动。包括:信息内容(记录、文件、文书、档案和图书等)、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设施、信息资金、信息过程、信息网站、信息机构、信息安全、信息战略、信息风险、信息政策等的管理。

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指整体层次上的信息管理,又称为社会层次的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区域、国家等的信息管理。区域层次的信息管理,常常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为了通过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来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对区域信息资源从宏观战略层面上实施的计划、组织与控制。主要通过制定各种信息战略、信息规划、信息政策、信息规章宋实施管理活动。国家层次的信息管理关注的是整个国家利益,是指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信息秩序,确保社会信息活动和国家的信息事业能够朝着有利于整个国家的方向发展,而对整个国家的信息资源从整体上实施的宏观控制,它实际上属于信息环境管理的范畴。管理的工具主要是信息法律、信息政策、信息规划、信息战略等,具体的管理方法有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技术的、文化的、道德的、伦理的等。国际层次的信息管理,是指为了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信息秩序,完善国际信息环境,加强国际信息合作,促进国际信息共享,不同国家(包括地区)通过协商一致对跨国信息活动和信息流动等进行的宏观控制。国际合作层次的信息管理主要通过国家(包括地区)间签定各种双边或多边协议、协定、条约等来实施。合作的目的是要在保障国家的信息利益、维护国家的信息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互惠,促进国际信息事业的健康发展。

2.7 信息管理的目标

信息管理的目标实际上是指它作为一门学科、领域、专业、职业、行业、事业、职能、理论等时所应追求的高度。作为一门学科,信息管理的主要目标应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成为学科之林中的一棵“大树”;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领域,信息管理有别于其他的科学领域,它要确定自己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领域的边界;作为一门理论,信息管理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能够对各种信息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能够指导人们解决各种现实的信息管理问题;作为一门能够进入大学殿堂里的专业,信息管理要能够形成本专业特有的核心知识体系和易于组织教学活动的课程体系,成为培育信息管理专门人才的载体;作为一种职业和行业,信息管理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准入标准和评价体系,形成职业化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组织中的一项职能,信息管理应成为信息管理者乃至所有管理者直至非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运用,信息资源日趋分散,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在获取、存储、传递和使用信息资源,所以管理信息资源的职责也要扩散到全体组织成员。这也是信息职能和其他组织职能的显著差异。作为国家的一项事业,信息管理要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促进经济和社会等的协调发展。

但是,从信息管理的本质看,不管它涉及的是什么。其终极的目标都是实现对信息内容的有效管控,确保人有其信息,信息有其人,实现信息为其需求者――人服务。因此,从管理的角度看,信息管理的完整目标应该是:采用合适的技术,选择合适的方式,以合适的成本,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将合适的信息提供给合适的人。因此,无论“信息管理”表示的是什么,它都应该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

3 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管理具有多个“面孔”,可以指领域、学科、理论、方法,专业、职业、行业、事业,活动、工作、服务、职能,等等。作为活动、工作、服务、职业的信息管理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信息管理的制度化和正式化却源于国家的出现。因为国家的管理活动离不开各种记录和对记录的管理,所以说国家的出现就标志着信息管理制度和有组织的信息管理活动的正式出现,只是在信息管理研究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从事的活动就是信息管理工作。至于信息管理的产业化、社会化,那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使得研究、探索、加强和完善信息资源的管理成为信息时代的中心任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领域、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信息管理才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20世纪80年代,率先推进信息化的美国创立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资源管理”,几乎与此同时欧洲的英国、德国和法国等也创立了一门新兴学科――“信息管理”。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也开始介入这一新兴领域――使用的对等术语主要是“信息管理”,但是也使用“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这两个术语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叉重叠关系,在实际使用时也比较混乱。从语言学上的最省力法则来看,使用信息管理比

信息资源管理更为简洁,这可能是许多国家采用“信息管理”做学科名称和专业术语的重要原因;从信息管理的历史发展来看,信息资源管理仅是信息管理发展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因此在历史悠久、学科传统深厚的国家,人们更愿意使用的术语是“信息管理”。不过,也要看到它们之间关系的另一面: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但是只有那些被主体感知或表达出来的事物运动及其状态变化方式才是人类管理和利用的对象,才是所谓的“信息资源”,即“信息本身”(同质的信息集合体)。而要管理信息本身必然还需要其他相关资源――技术、设备、设施、资金、机构、制度、人员等。因此,按照系统思想和概念本身的内涵,“信息管理”仅仅涉及到的是信息本身的管理(相当于information resonr'ce management),因此它又是信息资源管理(相当于information resource(s)management)的一部分。广义地说,信息资源管理是对有关系统支持(开发、优化、运行和维护)和信息服务(处理、转换、分配、存储和检索)的资源(人力的和物力的)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是基于技术并非万能而出现的,它把信息视为和其他资源类似的资源,重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关注其和战略规划之间的联系。信息资源管理强调运用整体的观念和进行集成管理,就是要把各种信息及其相关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进行综合管理。

鉴于目前国外信息管理领域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学术规范,“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等原因,在术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应注意:作为学科中的概念,因为内涵有一定差别,对“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应区别对待;作为学科的名称,应尽可能和其他学科命名的惯例接轨,要力求简洁、规范,故使用“信息管理”更佳;作为工作、职业、行业和事业,它属于职能管理、部门管理、行业管理和事业管理的范畴,也要易于管理者和一般公众使用,用“信息管理”更容易为社会识别;作为组织的职能,也应使用“信息管理”,这样和人员管理、材料管理、财务管理等更为一致;作为具体的领域、原理、方法,因为侧重点不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择其一。作为日常用语,按照我国的国情,使用“信息管理”更符合国习惯,也可以把“信息管理”理解为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简称。

需要说明的是,学术规范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同时又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在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出现之前,已经建立了不少全部或部分以各种具体形态的“信息”的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比如记录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文献学等,为了便于区别,可以将它们笼统地称为传统信息管理类学科,而把此后出现的从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角度研究信息管理的学科群,包括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战略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等,都统称为现代信息管理类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今天所说的信息管理学科就是指这些学科)。为了符合学科管理和运用的需要,可以赋予它们一个共同的名称――“信息管理(学)”。当然,在管理规范没有建立之前,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混乱,在运用这些术语时,最好事先给予明确的界定。

4 结 语

信息的本质特性和管理对信息的需求特点决定了没有脱离信息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管理具有基础性――它是所有管理的共同基础。信息管理绝非是为信息而信息的,它还具有应用性――要在着力解决信息管理本身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各种具体管理解决实际问题。信息管理具有综合性――它要综合运用技术、管理、信息和特定领域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集成是信息管理的重要特点。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管理具有渗透性――它已经入到所有的管理学科和管理实践之中。渗透性反映出作为管理学科的信息管理具有横断性――相对于其他管理学科来说,它更具有方法性和工具性。信息管理是个新兴的领域和学科。它不仅是个跨学科的问题,还是个多学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者长期的共同努力。

长期以来,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层次上,侧重于研究区域、国家等的信息管理。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电子计算机率先被企业用于事务处理,从70年代开始许多非政府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开始探索建立计算机化信息系统、基于信息的组织机构设计、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等,于是研究的重点变成组织层次的信息管理。今天,我们所说的信息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两个层次的信息管理。但是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个人层次的信息管理正在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参考文献:

[1]孟广均,霍国庆,罗曼,信息资源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第8篇: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新时代 图书馆阅览室 管理方法 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1 阅览室规范管理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作用

阅览室最为图书馆的主体部分之一,对于其管理过程同样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图书馆在不断发展的道路中对于其管理要求应该具有一定的同步性,阅览室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也应该随之做到改变。在管理方法上,阅览室严谨规范的管理是我们保证读者能够已拥有良好接收新知识的环境最有力的保障因素,同时也是维护图书馆正常管理秩序的根本所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图书馆阅览室的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为广大读者以及信息获得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2.1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管理机制是对一切事物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图书馆阅览室管理过程中对于管理机制的建立并未得到高度的重视,致使管理过程难以形成标准,管理流程混乱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应该从健全管理机制入手,本文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就结合这一问题现象展开相应的研究。

2.2 管理制度跟不上时展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制度应该得到不断的更新,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然而在对读书馆阅览室的管理制度了解过程中这一问题表现得也是非常突出,很多图书馆阅览室依然采用陈旧落后的管理办法,同时管理规定也过于“苛刻”,使得读者对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出现一定的排斥感,图书馆管理工作并不能得到顺利的进行。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一问题,使得图书馆能够满足时展的要求,让其管理过程能够得到充分的优化。

2.3 人性化管理实施过程没有“针对性”

“人性化”管理是我们在进行各项工作达到目标的最高管理境界,同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相关的管理过程,让广大读者在深层次上能够满足管理的要求,确保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这样的管理目标我们在图书馆阅览室的管理过程中很难达到,很多时候我们所采用的图书馆阅览室“人性化”管理过程过于盲目,使得人性化管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图书馆工作秩序较为混乱,其工作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加。这一问题是我们图书馆管理工作方法以及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所导致的,我们在后期的工作中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

2.4 不重视电子信息管理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已经占据了主要的位置,阅览室对于信息资料的管理工作也应该得到不断的加强。然而在这一方面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工作做得并不是很好,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要求较低,导致图书馆信息流失较为严重。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图书馆阅览室管理人员对信息资料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欠缺,这样的观点在图书馆阅览室管理过程中较为普遍。

3 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3.1 逐步完善图书馆管理机制

图书馆阅览室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管理流程的顺利形成过程,在完善机制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对其管理目标的明确。阅览室管理的目标主要在于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围绕这一点来展开管理机制的建设。第一步主要在于图书馆硬件设施的管理过程,第二步则是图书馆阅览室良好的服务氛围,这两点让管理机制在不断完善过程中能够更加细化。比如说在硬件设施管理上对其计算机维护以及软件系统应该形成规律的软件升级过程、对其所用桌椅以及展架进行定期维修以及养护等等,这些都是促使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管理机制得到完善的具体表现。

3.2 满足时代对图书馆阅览室的发展要求

当今时代的不断进步对我们图书馆阅览室的管理过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制度上我们应该更加明确。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数字化阅读手段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对于软件系统的应用,我们应进行系统的管理。比如说在对恶意插件的下载时,我们应该进行严格的管理,这对于网络安全环境的营造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使得信息资源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正常的运行等等。

3.3 实现图书馆“硬性管理”向“人性化”管理的转变

硬性管理是我们在以往管理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管理手段,而在当代信息时展中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人群,服务过程中质量也应得到进一步提高。阅览室管理人员应该积极转变服务态度,同时服务范围也应该逐渐扩大,真正做到将阅览室变成文化、知识、技能全面提高的主要场所,满足更为广泛人群的需要。

3.4 加强图书馆阅览室信息资源管理力度

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阅览室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所在,同时也是确保信息资源安全的关键所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主要在于学术信息以及科研信息等等,这些信息都是我们在平时难以接触到的,但是学术性质是无价的。所以在平时管理工作过程中对于这一方面的管理过程,我们还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对其学术资源的管理要求应不断加强。比如说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学术功能保密性的加强等等。

4 结论

图书馆阅览室管理的方法主要在于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及管理过程的人性化和信息管理过程的不断加强。这些问题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我们都是可以认识到的,但是并未到有效地解决。结合当代图书馆阅览室的发展现状,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将其管理方法与广大学者进行分享,希望笔者的观点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后续图书馆阅览室管理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玉凤.浅谈图书馆开架阅览服务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6).

第9篇: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数字化信息管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不断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已经是日常行政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办公自动化”这个概念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不论是在政府的数字化改革方面,还是学校的教务行政管理方面,或是工程领域方面,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信息化在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1什么是数字化信息管理

数字化信息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简言之就是用数据说话,将日常的信息、知识等内容以数字化了的电子信息格式进行存储和管理。同时,人是数字信息管理的主体,这些数据产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与传统信息管理中,信息采集质量不达标、管理方法不规范与分析信息不全面而导致决策失误阻碍社会的整体发展相比,如今的数字化管理,信息更全面,更准确,更快捷,使决策者对事态发展了解的更透彻,大大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

2数字化信息的优势

相比之下数字是人们所熟悉,更容易被接受与掌握的知识之一。人们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简单易于操作。所以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追求高效率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被广泛地应用。由于数字的客观性以及公正性,它对事物本身的特质与规律能有更加直观的反映。

数字被全球人民所熟知,消除了语言障碍带来的不便,更加便于各国间的沟通交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数据的记录、统计、计算、分析的速度越来越快,加快了信息处理的速度。由于数字的准确性也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并且数字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上到专业权威人士下到平民百姓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数字打交道,所以数据不论在什么阶层都能被理解接受。

3数字化信息的应用

3.1在政府机关的应用

政府部门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了提供给大众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政府机关也在不断地在行政改革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政府的数字化改革为政府效绩提升奠定了基础。此次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政府机关办事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信息管理的关注,使信息更加透明化,便于人民的监督。传统的办公以纸张为媒介,效率低、成本高、管理不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老化,字体模糊等情况屡见不鲜,这样不利于信息的保存,也不利于之后的管理者对信息的利用参考,阻碍了政府行政职能有效的发挥。

如今的数字化信息管理,不但降低了纸张利用,对环境保护事业有所帮助外,还有利于信息的长期保存与利用,对之后的管理者了解前期发展,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供了信息支持。为实现信息高速路的建设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政府机构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上就能够实现管理和服务大众的工作,利用网络技术讲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配置和进行评估。这样一来,不但便于政府的监管和整治,也推动了民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3.2在教务管理方面的应用

当我们迈进21世纪的大门,数字化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广泛地应用,其中包括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已初见端倪。数字化信息管理的普及,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体的有效管理效率,与此同时也深化了管理流程的优化改革。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和科研创新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为深远影响,是校园改革与发展方面的中流砥柱。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呈现趋向信息化、数字化、人性化的发展态势。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各个高校的工作重点。信息管理中心的建设呈现出个性化、服务化、智能的发展趋势。

3.2.1强调以自主化与个性化定置的学习方式

由于现在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服务的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作为中心。而新时期的教育主体是学生。在信息管理建设方面,无论从硬件、软件系统还是教育教学资源方面来说,都从重视教师教转为了重视学生学。将原来的管理教学软件逐步变成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定置学习模式的系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因材施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空间。

3.2.2从硬件建设转向以应用服务建设为主的信息管理平台

校园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主要内容为网络工程建设和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过去只注重了网络硬件设备的建设工作,例如,校园网络建设、计算机设备等配套设备的购置,却忽略了信息的应用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本质目标。就算投入大量资金没有发挥信息的应有作用,不但严重浪费投资也对教学服务没有任何帮助。所以,信息应用服务充分发挥作用,才是当代校园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3.2.3提高教育软件的智能化水平

如今,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不足以满足于人们不断提高的对教育资源管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知识管理系统应运而生。知识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将各种信息资源转化成知识储备,这样一来更有利于知识的产生和获取以及对其进行重新利用。知识管理在各个高校的运行就是将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化由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集合。并且知识是开放式地提供给学生,且由专门人员负责定期的维护与管理,从而实现了知识的高速传递、普遍利用与共享。

学校的信息管理中心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涉及到计算机科技、网络技术应用、通信技术传播与软件工程开发、项目有效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有着投放资金多、建设开发难、运行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参与人员多等特点。由此可见,在建设信息管理平台之前做好项目分析和前期规划设计的工作,从大局出发、进行统一规划,以保证信息的标准化和有效的信息用户管理。

由于信息管理中心建设是周期比较长的大型系统工程。因此,为了保证整个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建设过程必须有统筹完备的安排计划,并且逐一实施,分步进行,以确保项目妥善完成,将失败的风险尽量降到最低。

由于信息是个大的网络结构,所以我们要努力将各个应用系统互联互通起来,才能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形成信息孤岛,而导致建设工作一次次重复进行,这样不但消耗增加,而且严重影响了信息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从控制和操作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满足用户不断增加的信息需求,这在大多数时候取决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人员结构、道德素养和技术水平能力。一个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既了解这些信息资源的核心内容及其交流的整个过程,又懂得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并能掌握适用于各种信息的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形成一个好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要求其必须能灵活地运用到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例如:心理学理论、管理理论、社会学理论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及社会经验,才能更好地为信息用户提供有品质的信息服务。

信息技术在现代的主导地位愈加显著,对管理人员的主要要求将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储存和传播等工作,而更加注重其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转为信息技术的能力。数据库技术在当前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不必要开支,提高系统反映能力,保证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信息技术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更是一个管理系统的内在问题。首先是确立以管理信息化为指导思想,其次是对信息化系统总体模块的设计分析。以信息技术和系统的特征与功能为模板,一般分为协调支持模块监控、信息通信支持模块、决策支持模块、过滤支持模块、智能信息处理模块和保障支持模块这六个模块内容。努力将单位管理运行的指导思想与这六个板块相结合,再加上对应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使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发挥出更大的效果和能力。

信息自动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还是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是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控策略,来规避网络运行时遭到病毒的感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加强保密工作的实施,利用设置访问权限、登陆前的身份认证和重要数据备份等技术以确保信息安全的有效保护。同时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的宣传教育,以此来提高全体人员的网络安全和保密意识。

4结束语

如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信息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与弊端。虽然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信息管理网络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思想观念、管理机制等领域还是有所欠缺,仍然有着各种问题的存在。信息技术在日常办公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应用日渐广泛,一个安全高效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应不断地思考反思,并且不断地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完善数字化信息管理中心的建设,为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此来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赵轩

参考文献: 

[1] 趙国庆.试论电子政务网络的系统构造[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 (3):36-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