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计划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学生 特点 人性化管理
我院是以“农”为特色的新办高职院校,农类专业多,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多,一直以来我们分析农村学生的行为特点,尊重学生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采用人性化管理,强化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快乐生活,快乐学习,保持开拓和创新的激情,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1 高职农村学生的特点
1.1 日常生活受经济的影响
农村长大的孩子能体会出父母的辛劳和生活的不易,形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但是,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和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和生活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相比,在生活习惯、衣着打扮、消费水平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会有自卑感产生。阻碍他们和同学的正常交往,不能充分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1.2 学习成绩受思维的影响
农村的教学条件相对薄弱,优秀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农村的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上高中,并且通过努力又考上大学,这些孩子一般都是勤奋刻苦,聪明有上进心的好学生,有着吃苦耐劳、认真钻研学习的品质,学习能力较强。但在中学时农村学生学习方法相对单一。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信息量很大,自学能力要求较高,农村学生要改变的思维习惯,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适应期比城市大学生要长一些。
1.3 人际交往受性格的影响
农村的生活环境比较单纯,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农村星火传承,村民之间合作友好,互帮互助,家族、亲戚、邻舍交往真诚,这些行为深刻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观念,使他们与人交往时普遍比较善良、真诚,并且一诺千金,讲情义,但是大学是一个浓缩的社会,社交环境和农村有较大的区别,虽然他们渴望交往,但缺乏交往艺术,缺乏主动性,群体性的表现出沉默寡言、独处内向性格。
1.4 社会活动受能力的影响
农村的生活比较艰苦,农村大学生从小就参加家庭劳动,经历磨炼,使他们形成不怕困难、爱劳动、肯干踏实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集体生活中表现特别明显。但农村大学生因在农村教育条件和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大都一心读书,没有其他特长,缺乏展现才能的舞台,在社会活动中往往被忽视。
1.5 环境适应受文化的影响
接受新事物是青年人的天性,当农村大学生面对全新的城市文明时,大部分农村大学生能根据环境变,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改变观念,找到新的学习目标和发展空间,但少量来自农村大学生,在全新的环境中会失去判断能力,失去发展动力,找不到前进方向,甚至受不良风气感染,如出现网络成瘾、学习散漫等现象,成为问题学生。
2 转变观念,加强农村学生人性化管理的建议
2.1 转变观念是根本
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生也从“天之骄子”成为“打工一族”,高职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实施人性化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服务意识;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在管理的过程中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建设和管理,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社交、心理健康等具体问题,更要帮助学生解决人生观、意识形态等大方面的问题,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培养人的目标。
2.2 完善制度是前提
制度反映了对人的基本态度,是规范开展工作的依据。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达到成年人的标准,但在心理、生理、人生观、世界观等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发育成长阶段,思想波动大,自我约束力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去规范他们的行为。但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管理的根本性,而不能单纯为了制度本身去制定制度,制度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不把严格作为制度的标准。制度要充分地信任人和尊重人,又对人行为有高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这就要求制度不能完全是“拿来主义”,要根据学院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完善制度。要求展经常性调查研究,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具体要求,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修改、完善制度,使制度保持公正合理、规范严谨。
2.3 以生为本是关键
人性化管理的主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学生工作也应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权益,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大学生的发挥自身优点,努力进取、开拓创新。要以平等的思想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服务他们。
第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高素质是人才的先决条件,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也是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勇敢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养成文明礼貌待人,乐于沟通的好习惯。第二,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大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的习惯,能有效通过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培养其思考分析能力,培养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断学习的志气,解决问题的灵气。
第三,教育学生学会共赢。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但又充分合作,学生要能在社会立足,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懂得合作,要有合作共赢的思想,要把个人的最求和团体的利益一致化,主动参与到建设中去,学会生存。在团队中要学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提高社交的能力,在合作中不断完善自己人格,发展自己的事业。
第四,使学生学会自立,能适应与改造环境,有勇敢的挑战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未来世界上能够立足于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顺应竞争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
2.4 学生参与是基础
很多专家认为,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是人性化管理的根本目标,民主是开展人性化管理的基本条件,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依法治校” ,并充分发挥“德”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合理的机构和便捷通道,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并且能够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协助进行性日常性的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时反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工作服务更到位,措施更完善;
2.5 阶段实施是策略
新生入学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学生能方便、快捷的完成入学报到;并通过学生自愿者,老师给新生的学习与生活上的关怀,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人性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教学手段多样化,成绩考核过程化,人才培养立体化,从课堂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多层次多角度满足学生的需要,把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毕业实习就业服务人性化,不单纯追求就业率,而是以学生长远发展为宗旨,通过心理辅导、就业论坛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就业指导课,不仅帮助分析学生就业形势等大问题,也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小问题帮助学生。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就业问题,正确对待职业和生涯发展的关系。
2.6 强化队伍是保障
要真正实施人性化管理,除了有完善的制度,还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来保障制度的实施,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要深入到学校的每一个层面,领导、教师、学生都要正确人性化管理的含义。一是形成一个有服务意识的领导层,把管理转变为服务,不摆架子,不发号施令,真正展现领导的气度和风范;二是建立一支高效运行个教师队伍,学校根据实际需要,任人唯贤的原则,发挥好主动性,使教师队伍能开创性工作,不能把制度教条化、简单化。学校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来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
[关键词]高职高专 管理学基础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赵善庆(1961- ),男,山西襄汾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中心主任,教授、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与教育管理。(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46-02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高校没有统一的管理学基础教材,大多只能根据各自的情况选用不同的版本,造成了教学迥异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影响管理学基础教学质量的因素中, 虽然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考核等环节十分重要,但更需要一个好的教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问题。
一、管理学基础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国内学者参考国外著名管理学家撰写的管理学教材而编著的。代表有周三多主编(2005年第二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管理学》。其特点一是教材体系全面。按照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过程展开全书的讨论,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教材内容新颖。充实了管理的内外环境、绩效考评、组织行为基础、群体和团队管理、控制方法和技术以及信息化与管理等内容,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三是教材体例活泼。既有管理学理论的系统讨论,又有管理名家及其主要管理思想的介绍。四是通俗易懂。语言流畅,理论、实例相结合,充分关注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加深其对管理学概念和原理的认识。另一类是由单凤儒编著的《管理学基础》。该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高职高专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管理学基础的配套教材,先后被全国二百余所高职院校使用,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形成了以下特色:一是在内容上,探索研究重心下移。从传统的以整个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转为以中层部门或小单位为研究对象;从以高层管理者战略管理为研究重点转为以中基层管理者管理实务与技能为研究重点。二是在结构上,体现职能—技能导向。针对高职教学要求与管理学的学科特点,设计了以“管理职能+管理技能培养单元”的教材结构模式,即按照管理职能(管理者实施管理的程序与功能)设计宏观结构;按照管理技能培养单元(主要包括知识研修与技能训练两大模块)设计微观结构,实现了按照管理过程教学与注重技能培养的统一。将管理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置于实际管理情景中,在介绍知识前让学生先接触管理实际:每章从管理职责与实务开篇,使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未来的岗位职责是什么;每个单元从初露锋芒开篇,让学生先处理棘手的管理矛盾,再学习所需的管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练,既熟悉了管理的过程与实务,又提高了管理的技能。但仔细分析发现,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版本泛滥。通过网上搜索可以发现,管理学基础教材版本很多。有李英与任莉于2009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张小红于2009年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蒋永忠与张颖于2007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王凯与陈超于2006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季辉与林维柏于2002年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系列教材、叶萍于2007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单凤儒于2007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钟金霞等于2007年在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规划教材、王福胜于201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应用型高职高专教学的管理学教材等。从表面看 ,管理学基础教材呈百花竞放之势 ,但不能否认很多教材在内容上的空泛与肤浅。
2.框架结构雷同。许多教材都冠以管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表明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规律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核心,本着适应性、实用性、前瞻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写而成的,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适用教材。教材尽量淡化理论色彩,采用描述性的语言,以期达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目的。但教材编写框架体系基本相同:首先,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然后,按照管理的职能逐一编写, 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如蒋永忠与张颖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为主线进行阐述;李英与任莉按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五大职能展开;单凤儒首先介绍了管理学基础知识与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思想,其次重点阐述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并针对基层管理者的实际需要,分两章介绍领导职能,最后讲述供企业管理和与企业管理相关专业选修学习。可见,目前我国管理学基础课程尤其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材编写还处于探索中,存在相互借鉴、各立门户的重复现象。
3.教材偏重理论知识阐述。一直以来评价教材质量的准则都是理论体系是否完整,因此,编者试图通过一本教材将课程涉及的方方面面知识都涵盖其中,严格按照逻辑严谨等标准展开,不太重视管理能力的培养。如管理职能大多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部分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编排的逻辑顺序,大多是概念与理论的堆砌,缺乏实例印证,导致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
4.课程内容陈旧。管理学基础教材虽然在选择与组织单元课程内容上有些改进, 如在每单元增加了案例导入,课后增加了案例阅读、实训项目,但由于案例或脱离实际、叙述累赘、缺乏创意,或过时、缺乏实际操作意义,还有部分案例和课程内容结合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甚至令人费解。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本科教材的框架内容,陈旧过时,过分强调教学目标的计划性,约束了教师的自主发挥,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5.教材质量把握不够。高职高专学生高考录取分数较低, 文化基础课底子较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欠缺,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但其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层次的学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尤其是对概念性、理论性内容学习兴趣不大。就目前的管理学基础教材而言,虽然在总量上概念性理论有所减少, 但课程原有的复杂程度并没有降低。相反,由于部分内容的删减, 使得课本内容前后不连贯,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大。
6.忽视学生参与。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往往不愿意突破传统的管理学基础教材框架体系,仅把教材的可教性放在第一位,对于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管理能力开发、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次要考虑,没有确立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管理学基础教材的主要特点
1.指导思想。管理学基础教材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时代特征。管理学基础教材不但要及时反映当代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管理者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而且要不断更新与教材配套的大小案例。
3.创新特色。不求面面俱到 ,但求特色明显。
4.理论总结。本土管理理论不但要反映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思想与理论,而且要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管理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5.突出案例。案例教学是管理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具体体现,一个仿真或真实的案例应该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领悟其中的精华。
6.学习兴趣。好的管理学基础教材更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把学生阅读、理解及最终的接受放在首位。
7.编写框架。管理学流派纷呈,体系盘根错节,在一部教材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能一味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应借鉴国内外管理学家的基本共识,在管理学基础教材框架编写上不过分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做到以管理职能为主线基础、有利于管理能力提高即可。
三、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的思路
1.明确理论逻辑体系。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决定了管理学基础教材的理论逻辑体系。一是必须体现原理课程的性质。告诉学生管理的基本规律,从系统运筹、以人为本、履行职能、尊重科学、权变创新等逻辑体系进行教材建设。二是培养三种技能。整个课程体系应围绕技术技能、人文技能、思想技能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建立现代管理观念,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法。
2.合理的框架结构。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为逻辑线索,加入实用性强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团队沟通、跨文化管理等内容,从实践角度给学生以清晰的框架。每章内容可分成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两部分:基础知识内容,以够用为度,涉及的知识点务必讲解透彻;技能拓展提高的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可归结到技能提高部分。
3.突出的案例教材。案例是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是对一个组织在某一时段上发生的事件的历史重现。在编写相关案例时,要注意搜集事件当时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和数据,并将其充分融入案例中,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管理智慧。案例教材的开发要自编和引进相结合,在鼓励国内教师收集资料编写案例教材的同时,积极从国外引进经典的案例教材,中西交融,扬长避短。
4.显明的时代特征。要编写一本水平较高的教材,必须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并将管理领域中的新资料、新信息增补到新教材中,供师生学习、讨论。
5.科学的编写体例。教材建设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在教材每一章的开始就应明确地讲清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重点难点,每一章末都要附有思考题和综合练习题,有利于学生自学。对一些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章节,要加入典型案例及相关思考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掌握学到的理论知识。
6.务实的应用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满足“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学要求。在每一章节后特别安排一些典型的管理应用分析案例,便于让学生把管理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帆,康洁.浅析高职高专管理学教材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3).
[2]蔡翔.《管理学》教材编写的问题与对策[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
[3]彭冬芝.管理学基础理论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演化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
[4]罗时嘉,孙浩.论应用型大学经济管理类教材的策划[J].出版发行研究,2009(12).
[5]袁庆林.中外管理学教材建设比较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12).
[6]黄津孚.管理学的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和成绩考核[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5).
[7]李晓彦.《管理学》教材建设模式探讨[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0(7).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管理学
一、“管理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与要求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 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管理学”由于知识点较多,受学时所限,不可能一一深入学习,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精髓,分清主次。例如:在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节中,需要学生掌握古典管理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对于这两个学习重点,学生会感觉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首先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最通俗的语言转换难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如统一指挥原则,可用一个媳妇只能有一个婆婆,否则她将无所适从来打比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所在的班集体是通过设置班长、学习委员等管理角色正常运转的;最后,举旅游饭店中岗位设置的例子来说明在一个组织中要层层负责与汇报。这样,学生就会对这条管理原则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使管理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方式来培养其自学能力。
为了防止抽象的纯理论倾向,解决“管理学”的实用性特点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应该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具体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1)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前期与中期利用课余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透彻理解管理理论。(2)在课程的中后期,教师设计管理活动,指导学生模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去解决管理问题。(3)通过组织学生去比较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如新飞集团实地参观、聆听、感受,学习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流程。(4)在本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基地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展短期实习,主要学习这些旅游企业各自的运作模式、部门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管理制度等。通过上述多种管理实践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肖培耻.“管理学”课程教学使用模拟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4):86-87.
(一)迎合中职生的思维特点
中职生具有抽象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较弱,而感性思维和应用思维较强的特点。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让中职生对学习产生热情而不厌倦学习,是使其进一步改进以往负面思维和不良习惯的第一步,也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和核心。情境教学体系为中职生提供了激发其兴趣和爱好的途径,如果能够灵活变通地运用情境教学体系,就可以让中职生不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这也是逐渐培养其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的前提。
(二)达到管理学基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由于管理学基础兼具理论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其理论性强体现在管理学理论对中职生来说很抽象,其实践性强表现在管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实践性是管理的社会属性,需要真实的社会环境。只有当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管理世界当中,成为管理角色的时候才可以切身体会到管理的真谛。情境教学体系为管理学基础从理论转化为实践,再从实践上升为理论提供了通道。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又可以在管理实践中总结和提升管理理论,深化对管理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管理实践的感受。
(三)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情境教学体系不但迎合了中职生与管理学基础这门学科的特点,而且还为培养中职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塑造提供了帮助。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体系,也可以为课堂增添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管理思维和能力
情境教学体系通过每个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让其真实感受到管理问题和自己的职责,在与其他同学进行博弈之后做出决策和选择的过程中,无形之间就锻炼了其管理思维。通过模拟环境中对管理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这种模拟环境提供给学生身心的满足感和使命感,并不自觉地要求自己向所扮演的角色靠近,熏陶出管理者的气质。
(五)体验职场情感观念
每个学生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为中心,与其他角色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企业当中的上下级观念,可以体会到自己应该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问题,如何找到自己在一个组织中的位置。这些都有利于形成职场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职场价值观。
二、中职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情境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情境构建的原则
1.系统性。情境的创设要通盘考虑,做到将管理理论和原则方法用一个情境贯穿起来。2.可操作性。情境教学体系要求情境的可控性,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情境的指挥和总结。3.课堂主导性。由于中职学生的性格仍然不稳定,若带到课堂外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中职学生管理起来有很多困难,应该尽量将情境创设在课堂内完成。4.全员参与性。情境创设要求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分配以不同的角色。一方面有利于每个人信息的分享,另一方面,便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以及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导学生各方面能力。5.学生自由参与性。情境中要求给学生提供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决策的氛围,不受到教师的限制。6.趣味性。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素材本身的趣味性同学生自身的幽默性相结合。7.简单性。由于中职生的理解能力较低,因此在选取素材和创设情境的时候,要尽量选取贴近生活实际、在中职生理解范围之内的情境。8.经济性。中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到中职学校的经济能力和教学硬件设施的制约,创设的情境要尽量做到所用的辅助设施少。9.实际模拟性。情境要以真实的管理实际为基础,揭示管理规律和特点。
(二)情境构建的保障
情境构建要建立在必要的设施和资源基础之上。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软件。软件指的是情境创设中的素材和教师思维编码而成的教学方案,从载体上看就是剧本。软件是整个情境创立的灵魂,这个灵魂要附着在硬件这个载体上,或者说要借助硬件才能发挥其作用。二是硬件。硬件指情境创立要借助的基本道具和辅助设施。这里包括纸牌子、电脑、灯光、粉笔、黑板等。三是主体。主体就是学生和教师,学生是整个情境参与的主体,是在软件和硬件创设的环境中进行自由体验和探索的群体,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控制和信息传递的作用,处于次要地位。
(三)情境构建素材的搜集和编剧
确立情境的构建目标后,要搜集情境素材。情境构建的素材可以从案例教材、网上的案例、经典的古代管理故事、现实组织中的管理实践活动、国际上有趣的游戏、管理学实验软件中来总结和提炼。在拥有了素材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对素材进行运用,借用影视剧本和连续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以及软件流程对素材进行合理运用,确保运用剧本可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情境构建的方法
在中职管理学基础情境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构建方法:1.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去履行管理情境中的职责,这也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核心。2.谈判法。让学生在管理情境中去接洽业务、拜访人物,解决与合作伙伴、客户之间发生的矛盾,提高自身公关能力。3.商业文案。商业文案一般包括公司简介、战略、企业文化、广告语、商业策划书等。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能力、性格和风格去撰写文案,用以培养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以及公司日常文案处理和撰写能力等。
三、中职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情境教学体系的应用举例———管理职能情境教学
关键词:运动与休闲管理 特点 发展
运动与休闲管理是体育运动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的体育现象,可以说自从人类社会有体育活动起,它就产生了,并在漫长的体育运动发展实践活动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于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体育运动管理实践,历史上还没有人系统地对此做出总结,运动与休闲管理形成和发展为一门学科,是近几十年的事。
一、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的特点
本专业注重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培养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健身养生、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
术;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
能力;熟悉各国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
策、法规;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
工作能力,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
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社会体育高级
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的发展
目前所能看到的材料表明,1961年出版的《苏联体育组织学》是较早论述运动与休闲管理问题的专门著作。1965年苏联编写了适合于体育学院学生学习的教科书,并进行了试用。1971年根据教学工作实践的经验和新形势的要求,将《体育运动组织与管理》作为课程列入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1974年改为《体育运动管理学》。1977年由苏联库林科维奇教授、依凡诺夫和教育学硕土契科诺科夫等人集体编写并出版了新的《运动与休闲管理》教科书,经苏联部长会议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供体育学院学生使用。这本教科书从发展苏联体育运动事业的宏观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体育运动管理的理论基础,阐明了苏联体育运动的管理体系,包括它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研究并叙述了体育运动计划管理、组织管理、经济管理、干部培养使用以及体育宣传等问题。可以说是一本包含了体育运动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比较完整的教科书。
在我国,运动与休闲管理是一门处于初创阶段的新兴学科,虽然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有些学者曾编写和讲授过《体育行
政》,但严格地说它并没有涉及体育管理
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育运动管理理论的研究,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处于空白的状态,特别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但至今仍没有系统地总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一些体育工作者积极开展体育运动管理的研究,发表了部分有关体育管理的文章、论文,有的体育学院已先后开设了体育管理专题讲座,对我国体育运动管理的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运动与休闲管理同工业管理学、商业管理学、教育管理学、卫生管理学一样,属于部门管理学。它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宏观的体育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
运动与休闲管理既是现代管理科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分支,又是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运动与休闲管理与普通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
的关系。普通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概括,它研究整个社会管理的共性问题。而运动与休闲管理主要研究体育部门在发展体育运动过程中管理活动的规律。相对于普通管理学来说,它只解决非物质生产领域中体
育部门的特殊管理问题。因此,普通管理学是运动与休闲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对开展体育运动管理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运动与休闲管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它很不成熟的阶段,需要广泛地吸收和借助普通管理学的理论来丰富自己,同时不
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促进管理科学
更加深入广泛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万来.《体育经营管理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一)转型期农业经济新特点
1、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强化。过去我们常提及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们更加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换言之,过去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过渡透支农业的生产潜力,虽然工业和城市得到发展,但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其一,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资源不断恶化、农业资金技术投入比重过低;其二,城市在经济水平、福利水平、教育水平上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当然,随着我国逐渐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上的各种投入不断加大,加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出现的一大特点就是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强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城市优势资源逐渐开始向周边农村地区扩散,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依托城市市场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也极大地支持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2、产业链延展性加强,农业经济更加细分化。产业链延展性主要是通过农业上下游的整合实现的。一方面,农业领域开始与工业甚至金融业融合,逐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链的衔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内部出想了很多新的发展模式,如上为笔者提到的近郊模式等。农业经济的细分化,也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对于农业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逐步细分,细分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现实情况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既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也提供指导思想方面的理论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学科研究重点过分强调前者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对于后者的研究还停留在空洞性论述上,对于现实作用有限。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是技术管理形式粗放和发展理论粗放的双重问题。农业的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技术可以解决的课题,换言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管理、指导理论缺一不可。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加之笔者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城市化契机中弯道超车,这些也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第一,改变原有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认识到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第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农业生产工具的补贴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投入;第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促进相关的理论研究;第四,把握时代机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第五,加快农业与工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和互助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1、实施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国家和有关方面要认识到科研人才的培养重要性,为了推动原有纯靠体力和资源投放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换言之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具体而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设置科研项目和教学内容,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状况,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
2、学科发展差异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同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是有区别的,如果理论研究没有认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本质,很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学科。那么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换言之,它是以农业技术为基础,以经济管理为背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它是一个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综合学科。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
3、强调学科间的互补性。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尤其本身特点,但是也要注重通过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寻找发展思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者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理论研究中也自然要反映这一现实情况,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加强同数学、金融学、环境学、工业工程学等学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属性,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结语
因此,本文将首先从管理学各流派产生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各学派的主要观点以及特点出发来发现管理理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对当前社会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来对工商管理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管理学流派;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一、各流派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1.古典学派。古典学派的产生是在20世纪初期,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官僚集权理论为主要代表。
20世纪初期,以美国为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在美国,由于奴隶制的废除南北部的统一、欧洲移民的流入、铁路大规模的修建、农业的发展以及对英国资金和的大量吸收使得国内的需求迅速增加;在经济危机和激烈的竞争中,资本迅速聚集,垄断组织发展起来。这一系列的发展使旧的企业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新的时代。此外,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工人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工人工资很低,劳资关系紧张。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泰勒的主要贡献是通过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制定了作业标准,使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而泰勒基于的假设是每个人都是“经纪人”的假设,认为工人都是利己的。
2.人际关系行为学派及社会系统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及社会系统学派的产生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者是以梅奥为主要代表,而后者是以切斯特・巴纳德为代表。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进入了经济繁荣时期。美国钢的熔铸量超过英法德三国钢产量的总和;汽车产量达到531.5万辆,增长了36%;机器制造业增长了53%,加工制造业增长了14%;化学、航空、无线电和人造纤维等工业产量也比1923年增加了一倍;对外贸易额达52.41亿美元,超过英国占据世界第一位。而这一切繁荣的背后,都是工人们紧张、单调和劳累的工作。因而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
梅奥认为,工人们是“社会人”而不是“经纪人”,因此组织中存在这非正式组织,而领导的职能在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主要是对人际关系学派的补充,他重新阐释了组织与人的关系。
3.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以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为主要代表。
从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以原子弹,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并持续发展。其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世界经济向真正现代化前进。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积聚,卖方市场逐渐被买方市场取代。
孔茨和奥唐奈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多么不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是相同的,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
二、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从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管理理论的发展是离不开经济社会进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管理理论的完善。
因此,为了研究管理学的发展方向应该首先分析未来的社会经济的特点。
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买方市场的地位进一步加强。随着当前社会工业化以及规模经济的形成,社会生产率大大提升,同时,也由于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使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2.对资源和环境越来越重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使企业利用资源的成本不断增加,不仅如此,随着人们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企业也不得不加大对环境的投入成本。
3.市场变化更加频繁和剧烈。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导致每个企业和公司在全球的经济中都不能独善其身。市场的某一点的波动很可能如蝴蝶效应般被逐级放大,从而对身处其中的企业造成巨大影响。
三、管理学发展的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的职能从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领导发展为计划、组织、协调、控制、领导和创新,管理的假设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复杂人”,不管职能的增加还是假设的改变,都是应经济社会变化而变化的。而针对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以将预测增加到管理的职能中去,从而扩展为管理的七项职能。
预测是指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以预先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当前的经济形势复杂,市场多变,因此,一个企业如果能较准确的预测出未来的市场需求和变化,那么这个企业可以制定出有效的生产方案,减少库存,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理统计知识在管理生产中的应用,使原本艺术性更强的管理学变得更加富有科学性。
四、不足与总结
由于知识上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文中的一些理论可能会有一定的错误。同时,由于只是出于个人的观点,并未做出实际的考察与研究,因此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不仅如此,由于知识的局限,对于预测并未提出具体的措施与办法,这是本文的一大遗憾。
总结来说,本文希望通过对前人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特点,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给出自己的意见,希望可以对管理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利军.管理学发展趋势研究[J].管理学前沿,2001. No.6
[2]李传军.管理学发展趋势分析[J].管理世界, 2007.06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传统终结性评价由于过度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过程。而发展性评价则立足于过程方法,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视角通过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诊断教学过程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逐步达到质量管理学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质量所做的价值判断。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即使决策无误,依然无法挽回已然形成的资源浪费。课堂是大学教学最基本的组成细胞,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然而,大学的特点又决定了师生之间关系的独立和松散,重教轻学的思想使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忽视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整合,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学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诊断,还是对大学生涯个人发展的评判。如果站在发展性评价的角度,运用过程方法将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放在贯穿四年大学生涯的每一个教学过程,及时反馈优势和不足,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和意见,就能有效降低过程的无效性和资源的浪费。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当代学生,无论所学专业背景是什么,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与质量息息相关。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质量管理学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使用者运用质量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质量管理学的学习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更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获得何种身份,都是质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都需要拥有面对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二)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是一个假设检验过程。教学的动态发展完全受制于教学情境、教学主体、学生现状等可变因素的影响,没有一种完美方法可以畅通无阻。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评价的目的都不是将学生划分等级,而是希望通过评价了解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以及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反馈[1]。依据相关问题诊断结果得到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课程后续活动的开展和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2]。
(三)突出评价的过程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考核,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突击复习达到考核目标。而质量管理学的学习效果是由日常教学活动串接而成,它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并运用过程方法识别、测量、改进,确保每一个教学过程的质量,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通过过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变化,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帮助。
(四)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都会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入学条件所限,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个体差异则更为明显。独立学院的学生拥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但由于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部分班级学生学习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基础文化课挂科较多,直接影响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因高考失利产生的心理阴影,呈现出自卑感重,受挫能力差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了解学生的特点,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学困生,需重点关注,通过挖掘其发展潜力给予其积极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五)凸显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而在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中,评价者是教师和全体参与活动的学生。评价采取的是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二、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课堂永远是教学理念实施的主阵地[3]。要想站稳教室的三尺阵地,在备课、备学生的基础上,更要设计好教学的过程环节,吸引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在案例分析、主题辩论环节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责,控制时间资源,记录学生发展变化,以实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诊断和改进功能。
(一)授课对象的信息收集及时向教学干事、班主任和其他代课老师了解上课班级的生源情况、学科背景、学习态度、班级学风等信息。经过调查发现,文科和理科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文科学生擅长于发散思维,理科学生更擅长逻辑思维。大二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积极,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前期先行课程没有开设,问题讨论中缺乏理论支撑,思考较为片面。大三学生理论基础宽泛,知识迁移较快,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深度,但是学习纪律性较差。因此,在授课之初,教师需要针对班级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评价目标和指标的确立质量管理学课堂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标基于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无论是建构主义理论还是后现代主义关于教育的研究,其核心思想都是创造机制,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互动,而且更应该通过项目小组团队的合作,通过问题讨论、辩论,在同学之间形成多边互动,从而激发思想的火花和对知识的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质量管理教学中发展性评价体现其过程特点,评价的重点在于各教学活动的实现。质量管理学具体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三)教学过程评价的诊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日常化,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在教学前期的评价中由于不涉及考试的问题,可以按照实际评分再化为百分制进行。既可以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又可以为教师制定后续课程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供素材。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实现发展性评价的诊断功能,将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运用质量专业软件Minitab做过程控制图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异常因素,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除。根据过程综合评价结果利用Minitab软件做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如图1所示。由控制图发现,3号学生成绩异常,与相邻学生的成绩相差较大。究其原因在于该名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经常旷课、不参与小组活动所致,与班主任及其本人沟通,对其提出忠恳的意见帮助该学生回归课堂。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结果建立教学过程档案袋,将各项活动得失、学生的提高与发展记录在案,为后续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的改进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改进遵循PDCA原则。尤其是课程授课之初,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授课教师、授课风格、授课方法的接受和熟悉过程不同。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教学计划的实施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独立学院学生原有的学习惯性成为探索性学习的障碍,网络的便捷既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帮凶。一个开放性的与社会实际相关的问题,结果答案的雷同率高达48%。以启发为主的案例教学方法尽管受到欢迎,但是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变成沉默的倾听者,双向的互动往往会遭遇冷场,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尤其严重。小组活动中发言者不是滔滔不绝占用时间,就是语言单调匆匆结束。因此在教学改进中,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惯性,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资源,贯彻过程评价准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强调规则,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如提前发放课程资料,布置小组活动内容和规则,激励学生主动阅读、深入思考;课堂讨论环节,请学生发表观点,互相提问答疑,合作解决问题[4]。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寻的终极目标。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终结性评价的弊端。改变学生读死书形成的高分低能,以及突破及格红线的“突击手”现象。在整个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视线关注于学生在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知识、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变化,有助于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正确认识,并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3):50-51.
[2]尹达.发展性教学评价: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8-120.
[3]毛成刚.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科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9):53-55.
关键词:管理学;自主互动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03-05
?鄢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教改项目“通识教育《管理学》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编号:201221);基于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201030);全校通识教育课《管理学》模块化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32)。
一、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和形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哲学、教学、学习理论基础,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并非以某一种理论为基础,而是综合多种理论应用的产物,包括的主体性教育哲学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布鲁纳的学习“认知―发现说”、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教学观和群体动力理论等。具体而言:
(一)主体性教育哲学观。主体性教育哲学观认为,教育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其次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肩负起学习的责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第三是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创造、提高。
(二)“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习得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和发现过程,发现学习是该理论的核心,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阅读书籍和文献材料,独立地思考而或者新知识的过程。发现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情景开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
(四)群体动力学习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成员的互赖能使群体产生积极互动,使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促进彼此努力,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或认知风格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集体学习,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和学习。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主互动式教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教学目的强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材为中心,强调知识的识记;(2)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强调互动,在互动中学习和创新,而传统教学模式是满堂灌、机械式的重复过程;(3)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激发者角色,学生则是探索者、创新者、应用者角色,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播者、灌输者、权威者角色,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4)教学评价尤其强调过程评价,建立“为了更好地学习”的评价体系,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结果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
二、管理学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取自主互动教学非常重要,自主互动教学中强调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都是管理学课程重点培养的。虽然大多数教师认识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时间精力和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限制,自主互动教学从理念到操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精心设计自主互动教学方案是实施自主互动教学的前提。管理学自主互动教学模式设计需要以基本教学内容(管理与管理者、管理理论的发展、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文化、领导与激励、控制)为主线,重点依托分组教学和网络互动教学,全面组织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组织,建设教学平台,设计自主互动式教学方案。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目标设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掌握相比,自主互动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更加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例如“管理者”这一节,除了要求学生理解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职责和能力要求外,还应该通过企业家视频讲座、讨论等方式,激励学生把成为一名优秀的高层管理者作为职业追求,并不断培养技术技能、人际交往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管打下基础。
(二)自主学习资源设计。为了推动自主互动教学的进行,教师必须结合课程进度,设计和相应的自主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案例、视频、习题、管理经典读物等,教师应当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利用提出指导,如哪些是课前预习用的,哪些是课堂讨论用的,哪些是课后复习用的,哪些是必读必学的,哪些是选读选学的,等等。
(三)互动方式与互动情景设计。在管理学教学中,互动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互动时机可以分为网上互动、课堂互动、课下互动;按照互动主体可以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等。不同互动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堂互动适合与教学知识点结合起来,网上互动适合开放性、探索性问题,组内互动适合课程大作业,组间互动增强了组间竞争性,对小组成员有较好的激励作用。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网上互动已经成为互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设立作业提交与批改区、问题讨论区、公告区、小组讨论区等模块让学生参与。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平台设计。针对不同的课程知识点、教学资源、互动方式,教师可以采取讲课、讨论、作业等方式组织教学。
(五)教学评价设计。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参与互动,精细而科学的评价体系非常关键。教学评价应该具体到每一次学习活动,评价指标和评价尺度要具体,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并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一方面便于学生发现薄弱点,促进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例如,针对作业《身边管理学》课程报告,可以从问题选择、问题分析、方案创新性、方案科学性、方案有效性、团队合作、报告格式和逻辑等指标评价,每个指标的权重和评分标准应清晰合理。
三、管理学自主互动教学的实施效果及关键因素
2014年11月,针对所代的管理学教学班进行了自主互动教学效果调查,发放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在对“学生学习管理学前后能力变化调查”中(表1),发现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计划决策能力的提升较为明显,也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组织设计能力、信息管理与控制能力有提高,50%以上的学生认为领导能力有提高。在“关于本次管理学课程的互动教学认同度调查中”(表2),95%以上的同学认为“互动方式多样、互动内容丰富”,接近90%的同学认可“互动教学中收获较大”,有69.71%的同学认可“互动教学效果好”,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互动教学效果好”的仅占4.71%。
结合管理学教学过程,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集多种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于一体,将文字、数据、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组合、交互传递,为管理学自主互动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多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的特点,尽可能利用动画、视频、图形等直观形式展示教学材料,寓教于乐,实现人、机、环境的一体化。尤其是教学网络平台在自主互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管理学教学中,全程利用了天空教室教学平台,共公告11次,作业4个,讨论主题30个,答疑主题6个,交流主题11个,学生对公告、讨论和交流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在讨论模块中,了30个管理故事、管理笑话,让学生在轻松的讨论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互动中领悟管理道理,教师的点评更是加深了学生对管理原理的认识,积分功能的应用使得学生动态地了解自主学习和互动参与的成绩产出,产生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二)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和互动材料。“互动”是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操作化的核心,学生通过互动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创新发展。在管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等方式,教师的作业批改、讨论点评等实现,组内互动通过小组作业来完成,组间互动主要通过作业、小组竞赛实现。调查结果表明,互动教学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在天空教室管理学教学网站助学模块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模块是讨论和交流;在管理学教学中,学生对传统互动方式如教师提问、答疑的兴趣较低,对组内讨论、组间竞赛等新型互动方式较为感兴趣。在该次管理学教学中,针对不同章节,综合利用了决策模拟、案例教学、影像资料等互动教学材料,尤其是模拟教学(决策模拟)、影像案例教学(领导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本学期使用的以下实训教学项目,给您收获最大的两个”调查中,决策模拟和视频案例最受欢迎。
(三)分组教学方式的利用。分组教学是加强组内讨论、组间竞赛的方式,是生生互动、团队与团队互动、师生互动的较好方式。本次管理学教学中,将每一组看成一个管理单元,让学生在团队交流、团队领导、团队绩效中体会管理学的道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分组教学中,灌输了管理学中的计划、组织、文化、领导、责任等相关知识点。在“总体上看,本次管理学课程的分组教学效果”调查中,选择非常好和较好的比例达71.7%,选择不好和非常不好的仅为3.78%,有66.98%的学生表示“从分组教学中感悟到了管理学道理”,有64.15%的同学表示“分组教学增强了责任感”。
四、结论与思考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指引下,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管理学课程在增强大学创业能力、培育管理素质与创业潜能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主互动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激励创新为宗旨,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管理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要求的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和互动资料、分组教学方式的应用等是关键因素。当然,自主互动教学模式在管理学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教学资源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过程评价与反馈等需要做到精细化才能起到好的效果,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应该通过减少承担工作量、设置助教等方式支持教师开展自主互动式教学;其次,自主互动式教学需要现代教学手段的支撑,学校应该在网站建设、校园网络、学生上网等方面提供条件;等等。[6]
参考文献:
[1]王爱军,吴志芳,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策略的整合与优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刘文晖,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3]翟云芝,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
[4]何基生,谭敬德,有效构建大学自主互动教学组织形式的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