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1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

议论文阅读复习指导是中考阅读复习中的一块儿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阅读复习教学的薄弱环节,就目前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能力表现现状看,大部分的学生只停留的表明的认读,囫囵吞枣地接受,未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加上文体上的特点,造成了复习教学课堂上沉闷压抑的气氛,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从而造成阅读能力低下,在中考中失分不少。究其原因有三点:

1.教师对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的目标把握不透,对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的着力点把握不准。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当,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课文内容的讲解,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3.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技巧的传授,造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和能力的缺陷。

如何突破以上三道防线?这是提高阅读复习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点。在这一问题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笔者认为,要提高议论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从新运作我们的教学策略。以下是笔者的粗浅看法,以此就教于同仁:

策略一:总结规律,找准教学着力点

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的目标应是什么?阅读复习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总结。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命题与语文学科的其它知识模块一样,都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着重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中考议论文阅读设置的考点,其实是对这些要求的细化和显性化。纵观以上地市的中考考查情况,我们可以把握以下几个规律:

1.材料的选择。议论文阅读所选的材料规范,能够注重文化内涵,突出人文精神,反映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对学生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等方面的引导。这些文章的选材都围绕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启迪,所选文章的内容都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教益,贴近人的心灵。

2.考查的内容。纵观我省一些地市的中考命题情况看,这些题目难易适中,注重双基,着眼能力,着眼整体,着眼思维的训练。文体知识的考查与学生的的阅读分析及运用能力紧密结合。考查要点全面多样:分析概括论点;辨析论据,补充论据,理解论据的作用;辨析论证方法,探究论证方法的作用;理清论证结构思路;赏析品味议论的语言;理解文章关键词、句;理解、感悟文章内容的等。同时,题目也逐渐趋向于迁移拓展,渗透积累。更加注重思想内容与个性品质及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读写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开放性试题大量增加。

3.考题的形式。中考命题的题号为2~5题;分值在10~15分之间;试题形式填空、简答是主流;直接考查识记、判断文体知识的题目很少出现;迁移性,开放性试题大量涌现;考题答案灵活多样,不局限于一种答案。

研究课标,把脉中考走向,我们不难发现,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的目标、着力点应放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环节上,而这点恰恰是我们当前教学中所忽略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实现从课文内容分析的模式回归到发展阅读的能力上来呢?

策略二:转变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1.转变观念。这是优化复习教学方法的前提。转变教学观念,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材和资料的关系。以往复习中,教师往往重资料轻教材,殊不知,过度远离教材、引进资料、沉湎题海,导致学生学习疲惫,所学知识零乱,知识结构体系难以构筑,最终制约学生能力的形成。二是基础与能力的关系。传统复习中往往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强化训练,忽略知识积累。正确的做法应注重双基,侧重能力的培养。三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传统的复习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接收器。学生是主体,就教育对象而言,它要求我们的复习教学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纲举目张。这是优化复习教学方法的原则。纲举目张,即复习教学要以“课标”、“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目;以课内为纲,以课外为目。构建“以教材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以课堂为中心,以创新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以教法为保障”的教学体系,才能凸显语文复习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认识有序,学用有机,创新有序,能力有提。

3.教法创新。这是优化复习教学方法的核心。在复习教学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的教法就得创新,要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在阅读复习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对议论文有关知识、技能进行讨论探究、启发辩论等的语言活动,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联想、想象等的思维活动。通过启发、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思维的训练等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融为一炉。

例如:在复习梳理议论文有关知识点、能力点时,我的课堂教学导读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教师出示三则材料:一是课标对议论文阅读要求的文字材料;二是中考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的文字材料;三是出示表格材料,表格设计近六年来龙岩市议论文阅读的篇目、考查的题目、题型、分值等。要求学生研读三则材料,探究议论文阅读复习的目标,明确中考考查的范围要点。经过探究,师生总结,得出议论文学习的六大考点:

(1)分析概括文章的论点

(2)辨析论据的种类,概括论据

(3)辨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议论文的结构思路

(5)议论文语言的分析理解(含词句理解、语言赏析)

(6)拓展、感悟、启示(开放性试题)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明确上述问题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按平时惯例,每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每小组有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检查员,将全班分为12小组。教师出示讨论的问题,明确讨论的目标:

问题:梳理并交流讨论上述每个考点的知识要点,解题方法。

分工:第一、二组完成第一个考点;第三、四组完成第二个考点;第五、六组完成第三个考点;第七、八组完成第四个考点;第九、十组完成第五个考点;第十一、十二组完成第六个考点。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记录员记下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并推选一名代表上讲台发言。

第三阶段:交流心得总结归纳。每一小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心得体会,其他小组补充,教师板书,师生共同构筑议论文阅读复习的知识、能力、技巧等知识技能体系。

第四阶段:考点技巧专项精练。针对每一考点,教师设计3~4篇的阅读语段加以强化。

第五阶段:学生评价反思改进。在练习批改时,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自我纠错,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改进。

这样的阅读复习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一讲到底的复习模式,复习有目的,针对性强,学习效果显著,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策略三:精心引导,加强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从学生终身受用的观点出发,我们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体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1.梳理要点。在阅读复习中,不能为教知识而教知识,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进行详细的梳理,或以网络的形式,或以表格的形式以形成知识系统,使学生对议论文的定义,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论证方式、语言特点等有明确的、系统的、完整的印象。

2.点拨技法。在阅读复习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梳理知识,还要教会学生针对每个考点的考试方法技巧进行分类总结归纳。注意点和面的结合,从课内总结知识点及方法,再进行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针对考查方向精选题目进行系统训练,在训练中总结题型,总结方法,形成能力。

3.规范答题。在中考阅读复习中,教会学生规范答题是获得阅读高分的关键,在考点的训练中,我是按照以下答题的步骤方法要求指导学生的:

第一步:浏览题干,审读要求。审题要把握三个要素:明确命题的角度;看清题目表述的要求;根据题意确定阅读范围。

第二步:整体感知,掌握大意。对阅读文章要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议论文的整体感知包括所议论问题的感知、所议论作者观点的感知,还包括作者所运用的论据、论证方法的感知。这时的阅读只须掌握大意即可,不必咬文嚼字、深究细研。

第三步:对应原文,聚焦考点。根据设计的问题,逐一找到原文的对应处,再联系上下文,确定考题的落脚点:一是局部的语段或语句;二是文章的整体。

第四步:整理信息,稳妥解答。从文章中收集整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的理解摘录原文词句或提炼文章有效信息,用确切的文字加以表述。

第五步:掌握方法,规范答题。有些题目明确规定答题的字数,解答这种题目可分三步走:首先读懂题意,不限字数的多少,尽可能网罗答案。其次根据字数要求进行简缩:抓住核心内容,剔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或可要可不要的词句。最后根据题意和字数要求组织答案,做到简明通顺。有些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答好这种题目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根据题意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和语句来回答;然后再把原文中的内容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A.变换句式法:如将文中的疑问、设问、反问句改为语意明确的陈述句;B.提炼概括法:对原文相关句子进行提炼概括,剔除一些修饰语和无关紧要词语;C.词语替换法:是用通俗易懂的词句替换原文的生僻词句。

第2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

一、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有论点,有事实。它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即作者要说明的观点。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归纳法,即从分析典型,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演绎法,即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对照法,即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即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学生在阅读议论文中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议论文本身语言比较难,而且有时长句子较多,所以学生在做题时很容易对文章的原句产生错觉,导致误解。针对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可以总结出学生在做题中经常会犯以下几个错误。

1.错误地把引出话题的句子理解成作者的观点。

如06年北京卷C篇。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就说到“Poor but honest.”“The deserving poor.”These words always come to my mind when I think of “the poor”.因为后面的文章很难,学生就断章取义,以为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从而导致整个文章都理解错误。

2.错误地理解文章原句的逻辑关系。

如09年上海高考E篇第3题“Some people are against school uniforms because ?摇?摇?摇.”学生在文章中看到了“Some people are against the strict rule of school uniform,but they do not realize that students already accept a kind of rule――wanting to look just like their friends.”这句,错误地把原句中的转折关系理解成了因果关系,从而选择了“A.they fail to realize that students have accepted the uniforms.”。

3.分不清各个论证方法的区别。

如09年湖北C篇第4题“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摇?摇?摇.”所给的四个答案:A.pointing out the faults in what zoos do B.using evidence he has collected at zoos C.questioning the way animals are protected D.discussing the advantage of natural habitats。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这类的题,对于这几种论证方法感到很茫然,从而作出错误的选择。

4.把作者的质疑理解为作者的观点。

这种错误较多地出现在驳论文中。在文章中会出现多个疑问,而且句子又比较复杂,学生看了后很容易把这些都当成作者的观点。

三、阅读训练策略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试卷选材和命题的特点,可对学生重点进行如下的针对训练。

1.选取多题材,拓宽阅读面。

文章选材上话题来源于生活,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很熟悉但又产生了广泛争议的,有的则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背景知识很陌生。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根本就没读懂文章。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选取多题材的议论文,拓宽他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2.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

议论文的目的就是作者要通过文章表明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近几年高考的议论文阅读题中,涉及较低能力要求的事实和细节的考题比例逐步变小,考查主旨概括、作者意图推测等深层次的考题的比例在增大。而这正是学生答题错误较多的地方。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分析文章的结构,更好地把握全篇思想。

英语文章讲究使用主题段或主题句。主题段通常在文章开头,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句可能在一段的开头交代该段的中心意思,再由全段展开或讨论这个意思。主题句也可能在中间或末尾,由全段展开讨论后归纳总结出来。所以始终关注首尾段落和每段第一句能够帮助基础较薄弱在学生在不完全能读明白文章的情况下也能大概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多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论证是议论文一个很关键的步骤。作者会通过很多方法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唤起读者的共鸣。在某个程度上对论证方法的考查比对论点的考查更能够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帮助学生归纳题目设置特点。

议论文在题目设置上也会呈现和其他文体不一样的特点,因为议论文阅读重点考查作者观点和主旨大意,所以议论文阅读题干部分一般会用到以下这样的句子: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Which of the following opinions does the author accept?

The author would probably agree that...

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

1)主旨题的解题技巧

*着重理解首末段、首末句;

*段落中出现转折时,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

*作者有意识地反复重复的观点通常是主旨;

*首段出现疑问句时,对该问题的解答就是文章主旨;

*提出文章主旨时常伴有的文字提示:therefore,thus,but,however,in short等。

2)作者态度题的解题技巧

*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要么支持,要么反对,带中立色彩的词最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漠不关心类词语一定不对,既然写文章就不会不关心;

*不要把自己的态度揉入其中,也要区分开作者的态度和作者引用的别人的态度;

*当作者的态度没有明确提出时,要学会根据作者使用词语的褒贬性去判断作者的态度;

第3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

关键词:阅读习惯 论述文解题 技巧

一.强化学生的答题习惯

1.静心读题的习惯

俗话说:“心不静不读书”,很多学生在高考的过程中都存在一种偏急的心态,主要是担心答题时间不够,再加上论述文难懂,而不能静心的认真阅读。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疏解学生紧张急躁的情绪,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耐心把文章看完,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提高阅读效率。根据近几年广东语文高考论述文的解题经验,发现很多时候答案就在文中,只要静心阅读,细心分析筛选就找到答案,如果阅读时心浮气躁往往容易看漏重要信息,影响答题效果。

2.带问阅读的习惯

在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初读论述文时毫无目的,第一次读只是出于答卷的本能――看内容。这样阅读对答题毫无帮助,也浪费时间。因此我们强调学生阅读论述文时,一定要先看看解题要求,了解文章的大致思路和关键内容,根据所要回答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边读的过程中边划起相关内容,如找出文眼、中心句子、关键字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3.分析比较的习惯

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比较是正确答题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对论述文的选择题就要强化分析比较。从过往的广东高考题研究可以看出,论述文选择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项意思都相近,只有一两个字的差别便扭曲了句子的原意,有时因果颠倒、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容易混淆学生的判断。

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学生一定要勤于分析比较,多加思考,实在是无法分辨的,一定要多读几遍,在原文中找到正确答案为止。

二、运用技巧准确把握文意

学生知识面和阅历的局限性,加之论述文的理论较强、专业词汇较多,不容易把握论述文的文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技巧分析文章,解决这一难题。但是教师之前应该向学生强化议论文的结构规律知识: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让学生清晰分析思路和方法。

我们以2007年广东高考题论述文《创新与想象》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读懂”。

1、首先整体阅读文章,把握语言材料,弄清文章结构、中心论点、论证结构的特点、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的特点、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文章新见解、新技术、新成果等,阅读时还要了解文章说明的对象的价值、作用、意义。

2、辨别文章重要文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等。理解文章的主要思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议论文的中心句或分论点多数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如在《创新与想象》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文章的总论点和分论点,理解本文主要讲艺术和科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感知到作者认为任何的创新都离不开科学的逻辑推理和艺术的想象创造力。

3、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性质、逻辑关系。按照文章的论证结构进行分层、并列,根据文章的内容,紧扣论述对象,分清时间、空间或事物发展来进行逻辑的划分。

在2010年广东语文高考题论述文《不可无“我”》中,文章共有7个自然段,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先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概况每段的大意,概况出①艺术活动中要有“我”的思想感情;②不能忽略“非我”的现实;③艺术创作要从“我”转为“非我”,反映客观现实;④艺术创作中要有“我”的思想感情;⑤以表演艺术辩证“我”与“非我”的关系;⑥艺术欣赏时保持“我”的个性;⑦艺术创作与欣赏过程都要有“我”的体验。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第1~3段讲艺术创作中的“我”与“非我”的区分,两者要兼而有之,第4~6段以举例的形式分别阐述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要保持“我”的思想感情,第7段是对4~6段的总结。这样一来,不仅对文章的思路一目了然,又掌握了论证的逻辑关系。

4、辨别文中标志性词语。可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关联词、过渡词、指代词,还有修饰限制词、分类列举的词等。有时表因果、转折、并列、递进或分类分层、举例的词语,也很重要,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思路、避免逻辑错误。

第4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

一、快速反复读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考试时,虽然时间有限,但读懂、读透文章或文段。是做好阅读理解题的前提。因而,快速读文两遍到三遍,整体把握文章或文段的大致内容,快速而准确弄清以下问题:

1 文章或文段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

2 记叙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及特征是什么?用什么说明方法?

3 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论据有哪些?论证方法是什么?

4 找出文章或文段的关键段落、关键句子、关键词语。

读第二遍到第三遍时,先看文后的题目,有哪几类,然后带着问题,结合语境,寻找答案,已经答出的题,也可以在反复读文中检测答案是否合理。

二、提取关键词句。无论哪类文章,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中的关键段落、关键段落中的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有的提示文章的主旨,有的点明文章说明的对象的特点,有的则是文章的论点。像这样的词句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的段落中,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具体答题时,应注意创设问题的上下文,在特定的语境中抓取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有时抓取的关键词句可直接做问题的答案,如不能直接用作答案,可稍作变动、增减,力求表述准确,尽量避免因表述不确切而失分。准确提取关键词句,功夫在平时积累,在训练中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第5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

要想快速扎实提高阅读能力,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反复阅读选文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本身就具有示范性,它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之一,科学、严谨、实用的读物。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想方设法用好教材,上好传统的课堂,优化传统的课堂,如《大禹治水》一课,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从读中体会到人物的良好品质。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渠道,了解其他历史人物。在班内举行“数风流人物”交流活动。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不但大量阅读了课外读物,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 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 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 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1. 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2. 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3. 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第6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应试方法

一、引言

随着中考的不断改革,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中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的难度也在逐年上升。对于现代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并不是没有有效的提高方法,只要老师有一个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文体的阅读技巧,学生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还是有很大可能的。针对学生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以下一些应试方法的略论供大家参考。

二、熟练掌握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常识

熟练掌握现代文阅读的常识,是学生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第一步,也是做好现代文阅读最关键的一步。如今现代文阅读的题目经常会有一题或在一大题中间接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识。比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记叙顺序、描写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抒情方式等等。这些现代文阅读的常识,都是部分题目中学生得分的要点。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现代阅读的基本常识,才能拿到更多的分数。比如题目中常常会考察句中的某个动词是否可以换成另一个,在解答时,学生要考虑到这个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以及它对文中某个人物或者景物的描写有什么推动作用,此外,还要考虑到这个词从侧面表达了人物的哪些情感。

三、通读文章,了解文体,把握问题

通读文章。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在写现代文阅读时,第一遍就细读,其实这样的做法有些不正确,只适合少部分阅读能力较强的人。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是高度集中的,这时候的阅读效率是有所提高的,但是中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大都是要结合文章作答的,有一些题目的答案甚至就是文章中的原句,第一遍细读过后再作答,学生还需要根据题目再回到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文段,这样很浪费时间,而且在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在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就很容易因为想要得到较高的分数,而再一次细读文章。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一遍略读是很关键的。了解文体。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的现代文文体可能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和议论文,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轮换,所以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每一种文体。每一种文体所考查的题目类型也各有不同,答题技巧也有不同。在第一遍略读时,学生需要确定文体,在脑海中搜索该种文体的答题技巧,如今的中考现代文大阅读还出现了综合性文体,在遇到这种文体时,说明该篇现代文阅读的难度较大,学生需要在确定文体之后,做好一定的心理建设,在后面的答题中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所以,无论是从答题方面,还是在遇到难题应对方面,在第一遍略读之后,确定文体还是很重要的。把握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在第一遍略读之后对考试的题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了在第二遍细读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文段,做出相对正确的解答。在平时,学生会做大量的现代文阅读,会遇到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类型的题目,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在看题时要迅速在脑海中搜索相同类型的题目,确定答题步骤。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出题方式以及各自的答题技巧。当然,这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更多的时候是略读文章的同时就要确定文体,然后看题目。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最多能花费三到四分钟,因为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细读上和写答案上。此外,学生如果想要在考试过程中将这个略读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在平时增加阅读量,加快阅读速度,还要多做一些现代文阅读,熟练掌握一些基础的答题及方法。

四、带着问题再细读文章,组织语言,确定答案

带着问题细读文章。中考的现代文阅读的难度远不及高考,出卷老师也会设置一些较为容易的得分点,这点得分的答案一部分来自现代文阅读常识,一部分来自文章的原句,这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必须要拿到的分数。当然,带着问题细读文章还是有一些技巧的,比如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用笔画出相应的文段,做出一定的标记,这样在答题时就很容易找到。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某一个人物性格特点的题目,这类题目也需要在细读中准确地画出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通过这些直接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语言。不管什么类型的语文考试,答案的组织都会直接影响该道题的最终得分。如何组织答案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尤其是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如,在说明文的试题会有一些类似“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来进行说明?”的题目,对于这些题目如果学生能分条逐一进行解答,让老师很容易的找到得分点。就像写作文时,字写得好看得到的分数会相对高一些。除此之外,学生一样要将自己认为正确的得分点写在突出的位置,不要藏在答案的中间或末尾。确定答案。这是整个答题过程的最后一步,虽然学生认为的答案基本上已经确定,但是最后的这一步依然很重要。这里的确定答案,我更想说的是对于考试过程中,学生发现答案出现问题该如何处理。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答案有很多文字,很多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发现问题,最本能的反应是全部划掉重新写,但往往会发现更改后的答案在答题区域写不下。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建议学生在书写答案时,不要把字写得特别大,只要适中就好,保证留有一定的空间可以做修改。此外,划掉答案时要把自己认为的正确答案保留一部分,不要在高压下想都不想就直接全部划掉。

五、结束语

中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所占的比例在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所下降,阅读难度也不会下降。但是,现代文阅读并不像学生想象的那么难,找到一些合适的方法,有一定的训练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所上升,考试中拿到的分数也会更多。希望这篇关于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应试方法的议论,可以帮助一些老师改善教学方式,帮助一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春梅.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方法小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31-31

[2]刘紫媛.论初中语文现代文“读品悟”阅读教学模式[J]文理导航,2016(5):6-7

第7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

鉴赏可以是整体的,对全篇而言;也可以是局部的,对某一段、某几句而言。

一、考情分析

1.大角度设题:请分析……的表达效果。如:2007年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2.小角度设题: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2013年广西卷第15题“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6分)”

对于大角度设题,我们考生应分别从修辞手法、描法、表达方式等方面逐一思考判断,有没有使用到对应的技巧。如2007年江苏卷第15题的题干中关键词为 “表达特色”,这就提示我们要从修辞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思考并推断答案。

对于小角度设题,只要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提示,从对应知识清单中寻找术语来回答即可。如:2013年广西卷第15题干中关键词为:“修辞手法”“哪些”。这提示我们应该在修辞手法的范围里寻找,而且不止一个答案。

二、解题技巧及步骤

高考散文类文本阅读,更多侧重对表现手法的辨认和赏析,而这却是考生的弱项。我们应该系统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选择高考题和命题严谨的模拟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一定要使学生对常见手法、术语能准确记忆和辨认,而且要灵活分析鉴赏。

明确清单,熟记于心

首先,要熟记表达技巧知识清单。这样,有利于快速判断手法,准确地答题。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2.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渲染烘托、对比衬托、借古讽今、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3.描法:点与面、正与侧、动与静、视与听、声与色、虚与实、远与近、白描、细节等。

4. 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对偶、顶针、互文等。

其次,还要熟记常见手法表达效果术语以及答题模式。这样答题才会有思路,不空洞。

第一,修辞类:①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作用

②拟人――使事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果在人称上将事物说成“你”等,不仅使事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作用

③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作用

④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作用

第二,描写类: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再次,由于我们往往是遵循字词、句段、篇章这样顺序由局部再到整体阅读的,所以,要先判断修辞,再判断描法、表现手法,最后才是表达方式。

例如2007年江苏卷第15题。先从修辞的方面来判断,一个“吼”字,使人想起比拟的修辞格。再从描写的方面来判断,“突突突”是拟声词,“黄亮亮金灿灿”是色彩,“麦秸香”是香味,最典型的特色就是从听觉、视觉、嗅觉的角度,写出了声音、色彩、香味。参考答案:选取了麦田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审清题干,遵循程序

题干中往往会明确答题的区间,如“全文”“某某段”“划线句子”等。对全文而言,往往是指表达方式等;对语段而言,往往是表现手法、描法等;对句子而言,主要是描法、修辞手法。有些命题者会降低难度,明确答题的角度,如“请从修辞的角度”(2013年广西卷),这样的题目只要直接从对应的知识清单中寻找有关术语即可。有了上述知识清单作为基础,在答题时还要遵循以下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表现手法的判断。要明确指明文章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阐明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要结合文章分析清楚这种手法,比如是比喻的修辞,就要阐述清楚是将什么比作什么。

第三步:结合文章,分析运用该种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回答表达特色鉴赏题时一定准确(判断手法)而全(说足说全所用的表达特色)。

第8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

一、语文阅读材料的选择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教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选择什么材料教会学生进行阅读呢?

1.在日常教学中,语文阅读材料的首选是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就是例子”,在七到九年级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以六册语文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也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进而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

充分利用教材,让教材发挥作用,学会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阅读,学会各种读书的方法、品味词语的方法、赏析的方法、修辞、语法、文体知识等。

2.在复习时,语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以下特点:

(1)选择文质兼美的材料。材料要语言优美,思想健康,能够给学生以情感陶冶、思想启迪。

(2)选择篇幅适宜的材料。材料篇幅的长短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质量。太短,没东西考;太长,没时间读。一般地说,要保证学生能够默读三遍,还有思考的时间,答题质量就高。学生默读速度为每分钟300字左右,材料最好在1000字左右,学生默读三遍10分钟左右。

(3)选择训练点针对性强的材料。这是选择材料的最关键的指标,文章再好,训练点针对性不强也不行。

(4)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选择阅读材料要有代表性即选择适宜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技巧训练的材料。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写景的文章,说明文中的科普说明文、议论文等。

例如,初一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我选择了以下十篇文章:

《命运的驱使》2011海淀一模――写人的心路历程(会概括)、写法(对比)

《和总理的两次相遇》2011东城一模――叙事的文章(副词的作用“第二次和总理的相遇更加神奇”)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写人性格品质:欲扬先抑“凶”是“尽责”;多才、教学水平高。

《修髯飘飘》汪曾祺――写人的多个角度和侧面:学者、民主战士

《天上的那件事》2011丰台一模――写事的多个角度和侧面

《无边的回忆》席慕蓉――借助载体写自己的情感(鞋――外婆)

《母亲石》梁衡――借助载体写自己的情感(故事传说的母亲――自己的母亲――朋友的母亲――全天下的母亲)

《知识分子》吴念真――写别人(对自己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人的品格,没名字,代表性)

《卖白菜》莫言――写自己和母亲卖白菜的事,多角度理解主旨。

《封存时间》明前茶――借事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

第9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

一、明晰比赛模式,确定拍摄原则

我省近三年中考语文呈现出“以稳为主,稳中有变”的特点,考虑到中考命题本身的连贯性及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今年中考试题的内容和结构将会延续现有模式和风格。考生备考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夯实基础,针对训练。识记考纲中规定的记忆性内容,适当训练,温习巩固;(2)把握规律,掌握技巧。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和应试策略,总结和掌握规范的答题格式,适应考场作文要求;(3)模拟考试,及时总结。复习的最后阶段,依照中考时间,模拟测试,总结得失。

二、基础秀场:拆分保养玩爱机,熟练摄影基本功

1.名句名篇默写

律诗、乐府诗、中长调等重点掌握名句;绝句、小令能默写全文。出现默写错误,及时圈注订正,强化记忆,理解诗词大意,了解必要的语法知识和诗词格律知识,避免理解偏差和知识盲点带来的默写错误。例如,明白律诗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对仗,便可由下句中“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才”字推断“乱花溅欲迷人眼”中“溅”应写为“渐”。对于一些易混字词,亦可采取更为灵活的记忆策略,例如,用短语“生身父母”辨析“赢得生前身后名”中“生”“身”二字的次序。建议适当倒背诗歌,同学间相互倒序提问,以应对出示下句、补写上句类型的试题。另外,古诗文要时时温习,避免遗忘。

2.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语序的调整、句式的变化、句子的仿写

首先要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按照词性、短语、单句、复句、语病的顺序参阅课本附表附录中的语法知识,裁剪装订,方便随时查看。了解常见的语病类型,加强针对性训练,形成良性条件反射,如看到“通过……”“在……下“由于……”等句式,立即联想到“介词滥用成分残缺”这一类型病句;互改习作,提高病句辨识和修改能力。对待句子的仿写类题目,要明确仿写要求(句式统一、修辞统一、意境统一、中心统一),结合参考书和网上资源积累一定的优美例句,还要有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能由高山自然联想到大海、沙漠、草原、湖泊,由音乐立即联想到电影、舞蹈、雕塑、绘画、书法等。

3.综合性实践活动与专题探究、口语交际

了解社会持续热点话题及主流态度,对低碳环保、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网络发展、慈善事业等话题有一定的认知;分别积累一定数目的宣传语,平时加强训练。明确口语交际中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等基本要求,课余可适当参阅《演讲与口才》等杂志。撰写开幕词、串台词、结束语等题型经常出现,可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熟悉整体风格和用语要求。另外,应用文写作在中考命题中渐受青睐,考生首先掌握书信格式,然后比较识记请假条、通知、申请、请柬、倡议书等应用文的写作格式。

4.名著阅读

此类题目考查内容越来越细,要求熟悉名著情节,把握名著写作特点。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常规任务外,还要了解细节性内容,建议未读过八部名著的学生通过缩写版、练习试题、影视剧作等途径了解名著的重要情节。如,针对《水浒传》,考生可观看新版电视剧涉及主要人物的重要剧情。

三、阅读胜地:语文知识做胶卷,答题格式谋构图

除了阅读视野和思维水平外,应试阅读还依赖语文知识、阅读方法、答题技巧。

1.要明确考点,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和常见的写作手法

以议论文为例,必须掌握论点论据的概念、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通常的论证思路和议论文的整体语言特点。针对提取概括论点类题型,考生应知道论点出现的通常位置(标题、开头),还要意识到论点是作者针对某一问题(论题)的明确观点和主张,是一完整判断句。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涉及小说和散文。小说阅读主要围绕三要素设置题型。如,情节的梳理概括(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的顺序,可借鉴记叙文概括事件的方法),人物形象概括(结合环境和人物描写、其他侧面信息,多角度立体式概括,忌刻板单一化),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等)。此外,还需掌握表达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方式、各种人称、伏笔、呼应、衬托、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建议将这些知识归类整理,构建语文知识树。

2.能从文中寻找关键信息,掌握规范的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类试题的答案通常隐藏散落于原文中,应培养从原文中寻找答案的习惯。答题格式和语言要规范、完整、明确,避免遗漏得分点。如,回答某一段议论的作用时,应首先明确论证方法,指出具体论据和所论证的观点,最后指出表达效果。又如,语言赏析与评价类题目,通常题目会提示赏析角度,一般从修辞、描法、句式特点、动词、形容词等角度入手。答题时必须先指出表现手法,然后结合例句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从往年考题来看,文言文字词解释考察范围并不限于页下注释,必须对此有所准备。

四、文苑采风:美词佳句润画面,分镜浓情感评委

1.积累素材,活学活用

首先,利用他山之石,就地取材,课本附录中的名言名句、现代文优美语段、经典古诗词等均可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另外《飞鸟集》《繁星》《春水》等诗集当中的名篇、《隐形的翅膀》《蜗牛》《怒放的生命》等青春励志歌曲、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等均可成为作文的新鲜调料。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关注更多的历史和当代文化名人,不能一创作便邀请司马迁、李时珍、爱迪生加盟,像凡・高、梭罗、王国维、海子、周国平、史铁生等名人也应常来光顾。

2.阅读美文,渐成文风

闲暇时可阅读美文,研读中考佳作,选择与自己文风贴近的文章模仿创作,强化训练某一体裁的作文。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意丰文美,早读课上不妨细读品味,濡染气韵,培养文风。

3.品味生活,收藏感动

在备考的这段日子,留心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细节点滴,将生活当中的每一件新鲜事,每一次心灵触动留诸记忆,化成文字。

4.掌握技巧,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