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灾害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

第1篇: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

档案工作安全体系建设的重点

一、档案工作安全体系建设包含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我国更加重视管理档案的安全性,然而,档案工作的安全体系建设不仅包含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同时还包括基础建设的可靠性。

二、档案安全体系的“三个体系”

建立档案的安全体系是我国档案安全保护工作的重要指标,“三个体系”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人们利用档案方便、要对档案的安全性进行保密。

档案工作安全体系建设的目标

一、减轻和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近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现象频发,人类开始在自然灾害面前醒悟,因为在天灾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周边环境被严重的破坏,一些建筑物倒塌,许多的档案被洪水冲走,甚至被埋没在倒塌房屋的废墟当中,有的档案受损严重,已经没有办法弥补。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脆弱的,思想是缓慢的,只有经历了,才会明白安全隐患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所以,档案工作的安全体系建设要引起国家的重视,从而避免灾难发生,保证人们档案的完整性。

二、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

确保档案的安全,是我国各地区档案工作的底线和生命线,同时,也是档案部门长期以来需要坚持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档案工作者的基本在责任。然而,对于档案部门来说安全永远要放在第一位,只有抓好了档案安全工作,才能加强档案对人的安全意识,建筑牢固的思想防线,最终目的是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三、提高单位档案的管理创新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由于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相同,对档案管理的工作环境不一样,但是,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一致的。一些单位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档案管理的安全工作,就要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做好档案安全工作的而全面发展。

在档案工作的安全体系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一、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

档案工作的安全体系建设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主导方向,还要有周围的环境来支撑。同时,档案工作首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体系的建设要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安全是档案管理人员的天职,也是他们做好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档案是国家和人民的财富。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对档案的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跟随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创新,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提高了,因此,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自身的素质。

二、档案的内容少,数量不多

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城市,档案逐步成为各大企业创新的手段之一,同时它是一种管理工具。因此,如何加强档案馆的建设,就成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其中,避免不了会出现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例如:有的企业单位档案馆内信息结构比较单一,很多信息资源不够完善,导致信息资源严重短缺,还有的大部分是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纸质档案的局限性很小,有的太单调,缺少了图片,信息量缺乏,所以,必须加强管脏管理,使档案馆内的信息增加。

三、档案馆的结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部分城市,档案馆的结构不完善,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一些档案馆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安全隐患突出,所以,对于档案工作的管理难度就加大了,许多馆内的零散文件不能区分出来,还有的对信息的保存质量差,造成信息的混乱。

四、档案的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差

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一直是档案管理部门重视的工作,然而如何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样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利益,涉及到人们你的安全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固构建档案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和安全意识,把档案的安全体系建设好,在档案的而管理中不能有马马虎虎的心理,例如:档案馆的建设要极其慎重,要从各个方面考虑选址是否适宜,在施工建设档案馆的过程中,要加固基础设施,使地基打得牢靠,避免因为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档案馆的破坏,以至于档案馆内信息丢失。所以,提高档案馆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针对档案工作安全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的解决办法

一、完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对档案馆进行科学管理的关键阶段。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制定一个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并且明确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让管理抓到管理运行的规律,这样就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只有把工作具体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摸索经验,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二、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档案管理部门要多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给予指导和提供建议。其中,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不断努力学习管理工作,丰富自己的知识,档案管理者的整体形象会对档案的工作情况造成影响,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熟悉档案工作的工作流程,做到使档案更加完整。

档案工作安全体系建设重在夯实基础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建设档案的安全体系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性的最初阶段,只有做好档案的安全体系建设,才能让人们放心。如果档案总是存有安全隐患,那么档案工作就毫无意义可言,同时,也不会把所有的社会功能体现出来。所以,只有夯实档案工作安全体系建设的额基础,才能确保档案整体的安全。

二、档案有利于记录生活痕迹

在当今社会,档案不仅仅是国家文化建设和对文学记载的重要方式。现在它也是人们在生活活动中最真实的写照,人们通过不断地总结前人的思想和方法,档案成了人类追踪历史,记录生活印记的凭证。

三、能够使档案安全体系快速发展

在档案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安全占据着主导地位,如果人们没有安全意识,只是盲目的进行管理,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就会失去很多可贵的东西,例如:人们在建设档案馆时,购买的建筑材料不好,当灾难来的瞬间,房屋倒塌,致使档案馆里的档案遭受严重破坏,所以要做好安全体系的建设,确保安全体系快速发展。

第2篇: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项目部安全工作,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保证我项目部施工区段工程正常的施工秩序,项目部按照照XX指安质X号文件《关于开展全线安全大检查的通知》(XX铁安质函【20XX】X号)及《关于开展安全大检查的通知》(XX指安质【20XX】X号)相关要求,全面落实铁道部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的理念,结合项目部实际,对我项目部工程的安全工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并针对施工现场开展了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现将自查整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安全管理方面

1、安全组织机构建立和健全

项目部建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网络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成立了项目部安委会,设置安全管理科主要负责本项目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配置安全员负责现场安全巡视检查,各施工队配置兼职安全员,负责本施工队工作区域的安全检查工作,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安全保证体系。

2、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1)为了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实、做细,项目部制定了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制订了《X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会议制度》等,编制了《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防汛(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等。

目前,项目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20余个,齐全且可操作性较强。做到了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人管理人,并且坚持不断地检查各项安全文明施工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提高安全文明施工制度的执行力来加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杜绝事故发生。

(2)为了确保安全生产,项目部根据局、分局有关要求,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制订了安全目标指标并逐层进行分解,及时对项目部安全管理目标、机构人员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进行更新和修订,其中明确了各级人员和部门的安全职责,并在施工过程中监督落实到位。

项目部领导班子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安全理念,将安全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安全工作的研究、布置周密到位,并时常去施工现场进行巡查,督促各部门的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能够及时进行批评指正。并不定期开展座谈会,听取员工在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对存在问题能够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为员工解决了一系列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使员工能够安心工作。项目部主管领导和分管领导能够按照职责,对安全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落实。并以施工过程控制为重点,深入分析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项目部与各施工作业队负责人签定了《安全责任书》,并严格执行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项目部安委会对安全责任制的落实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对违反责任制的人员能够做到及时进行提醒、教育,对考核结果进行奖罚。

3、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情况

项目部除了日常安全巡视检查外,还按照工作计划定期进行安全综合检查、专项检查等,对于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完善,或下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逾期则按照项目部安全管理规定处罚。另根据现场情况,置备各类安全警示标志牌、施工标志牌,在施工现场入口、通道口、电器设备附近等部位放置相应的警示标语牌,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做好自身及他人安全防护,消除安全隐患。

4、重大危险因素管理及应急救援管理情况

项目部安质部定期对现场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并制定相应控制措施,每月一次。

5、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项目部能够及时对新进场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随着施工的开展,又陆续对特种作业人员、驾驶员等进行全面安全教育培训、考核,使工人能够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规章制度、安全基本知识、施工安全注意事项、各项相关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操作规程等。

二、现场施工安全情况

1、临时设施

临时设施严格按要求进行了统一规划,布局较为合理。

2、安全用电情况

为了确保施工现场用电安全,项目部制定了《施工生产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现场基本都能做到用电设备一机、一闸、一箱一漏、一锁五个一的要求,部分未做到的,项目部安质部及时对其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确保了用电安全;供电设备安置了警示标志。由现场巡查人员经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进行处理,防止事故发生。我施工现场配电箱、仓库等处,都悬挂干粉灭火器。

3、高处作业安全

(1)高空作业安全规定及措施完善,发现隐患及时向班组长提出。

(2)高空作业警示牌齐全。

(3)搭设有脚手架、安全网等防护设施。

(4)安全巡查人员严格按照要求对高处作业等进行监控。对从事高空作业的人员,是否能够佩戴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进行日常检查和教育,确保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4、特种设备(含起重设备)

项目部安质部根据需要制定了《特种设备于特种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加强了机械设备管理。主要机械设备的日常运行、保养、交接班记录等由专人负责。起重设备进场后,设备的安、拆由专业人员进行。设备、运输车辆使用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并填写设备运行、维修和保养记录,由物资设备科定期进行审查,并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车辆立即停工、整改或者清退。特种作业人员能够做到持证上岗,并且不定期开展专业安全技术培训。

第3篇: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城市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我国城市防洪抗旱的概述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众多的国家,区域内地质气候条件复杂,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威胁我国区域经济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尤其是临江城市和西部干旱区域,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更为频繁。广西省河流较多,年降雨量分布不均且季节性变化大,河流岸堤较高,气候干湿分明,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防洪抗旱形势十分严峻。国家专门制定了防洪抗旱总纲,并责成防洪抗旱指挥部、气象部门加大对自然灾害的监控力度,强化物资储运管理,提升防洪抗旱救灾的实效性。洪涝和干旱自然灾害的物资储备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城市区域,人口密度大,城市交通复杂,建筑物聚集,为防洪抗旱的营救带来诸多不便,加之城市排水设施相对落后,城市内涝情况相对严重,进一步加重了城市防洪抗旱的压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加大区域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并对临江区域的城市防洪堤坝进行修缮和加固,水利工程作为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也是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家成立了防洪抗旱指挥部(简称“防总”)承担全国的抗灾救灾管理和物资储运管理工作,洪涝和干旱是我国较为普遍的自然灾害,其抢险工作十分重点,国家防总按照国务院和水利部的要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时刻做好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的思想准备。对我国自然灾害的预防要常备不懈,首要做好防汛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工作,它是防洪抗旱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尤其是洪涝、干旱多发地,临江区域,广西自古是洪旱灾害的多发地,更应加强城市的物资管理工作。所以,必须将防汛抗旱的物资储备和管理工作做扎实、做细,并科学管理、按需供应,从而确保我国城市防洪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

2 防洪抗旱物资储备与管理

2.1 城市防洪抗旱物资的储备方式

城市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应从防御大灾的预想需要出发,采取国家、社会团体和群众备料相结合的储备方式,并逐步形成物资储备较为完备的体系,其构成主要是中央级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各防洪抗旱机构自有储备(常用物资)、社会储备和机关团体、群众备料四种。防洪抗旱物资储备本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原则,执行国家足额储备实物的原则进行物资的储备。

中央级防汛物资储备始终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在全国指定了15个中央级物资储备定点仓库,采取委托储备的方式储备防洪抗旱物资,并坚持“讲究实效,足额储备”的原则,重点支持遭受特大洪、旱灾害地区物资的应急需要;常用物质储备,为保证防洪抗旱抢险应急物资的供应,常年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洪抗旱物资,在防洪抗旱抢险中最快运抵现场,在“抢早、抢小”中发挥应急的作用,针对广西南宁城市区域的河流较多,流域面积广,需要多点、均量沿江河进行物资储备,并适时增加县城区域临时储备点,积极防御较大的旱涝自然灾害;社会储备,为弥补常备防汛抗旱物资的不足,防御超预期自然灾害,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衍生出新的社会储备形式;机关团体好群众备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受洪水威胁的单位和群体应当储备一定的防洪抗旱抢险物料”。广西河流众多,必须按照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点均匀分布,物质均衡储备,加强区域的仓储管理工作,做到物尽其用,为防洪抗旱做好物资供应的基础。

2.2 防洪抗旱物资储备与管理

防洪抗旱物资管理主要是指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是防汛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持仓储物资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必须执行严格防汛物资的管理法规、制度和标准。防洪抗旱物资管理具有专业性强、动态特殊性、回收保管等特点,搞好仓储管理,不仅能节约仓储管理成本,降低自然损耗,也对保障防洪抗旱物资的数量、质量、运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必须按照区域的实际,向国家防总申请,准确足额储备物资,这是安全防洪抗旱的关键。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定额是为保证安全防范自然灾害所必需的经济合理物资储备数量的标准,相关职能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执行国家水利部和防总的要求,科学计算、准确核定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定额,并及时建档立卡,并加强仓库的管理,强化防洪抗旱物资的控制,避免物资的超储积压,尽量做到物资储备经济合理,节约投入资金。

做好物资仓库的管理工作。仓库管理作为保护防洪抗旱物资的重要举措,在整个救灾物资管理中作用突出。要求救灾物资仓库管理人员必须强化物资的验收入库、保管保养、质量检查、清仓盘点等环节,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好仓库的日常管理工作。特别是对物资到货,必须在厂家和职能部门的共同监督下,对物资进行验收和检查,确认物资型号、规格、质量、数量准确,才能办理正式入库手续。根据各种防洪抗旱物资的不同功能和特性,并结合广西南宁市的气候特征,对物资采取科学的保养方法,确保物资在储运过程中数量和质量完整无损。在实际仓库管理工程中,对防洪抗旱物资的储备管理规定要求是:合理存放,妥善保管,帐物相符;三清:数量清,规格清,质量清;两齐:库容整齐,堆码整齐;三一致:账、卡、物一致。明确仓储物资的管理制度,做到权责明晰,分工明确,岗位责任制度明确,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做到无发货凭证不发、质量不合格不发、未验收不发,认真审查申领资料和物资的数量、质量,并做好记录。对仓储的防汛物资经常进行科学化、规范化保养,做到无锈蚀、无霉烂变质、无损坏,并严格按照“四号定位,五五摆放”的方法,存放分区、分类合理,并搞好仓库卫生,保持整洁,及时查检线路,确保防汛物质的仓储安全、完整。防总职能部门要在灾情前期对防洪抗旱物资进行检查,对救灾设备要检修、试验,对易烂、易潮的布物,要进行性能试验,应急物资要逐一试用,确保其使用功能。城市防洪抗旱救灾物资的管理工作中,物资的运输也是关键的环节,从而确保救灾物资及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城市防洪抗旱物资储备与管理的发展

伴随城市现代化防洪抗旱监测预报技术的发展,物资的储备与管理也要实现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讯系统和灾情在线预警系统,以及便利的交通网络进行规范化管理,既迅速、准确随时了解库存物资的详情,又能快速机动调配救灾物资,满足我国城市现代化防洪抗旱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防洪抗旱物资管理制度、仓库管理责任制、从业人员培训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同时不断探索物资管理的新方式,树立社会主义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和统筹战略观念,善于管理、精于经营,确保防洪抗旱救灾中争取主动,提升城市物资应急保障能力,确保抢险工作的有序开展。

城市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的社会化趋势正在不断形成,依托社会蕴藏丰富物资的大范围,转变以国家储备为主的观念,加大国家与区域物资储备、社会储备的联系,并强化区域多点储备的政策,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机动灵活性强、反应迅速、物资储备丰富的网络,实现防洪抗旱物资的统一调配,大幅提升物资的使用率,降低物资储备总量,有效规避资金的重复投入,提升我国城市防洪抗旱的机动和整体效率。

结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我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的威胁,尤其广西等地,洪涝和干旱自然灾害相对严重,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损失。国家防总应积极制定城市防洪抗旱应急预案,并结合广西南宁的实际,切实修订适应性强的应急预案,同时加强防洪抗旱物资的储备与管理工作,强化物资储备的多样化、多点化,并将物资储备推向市场化,并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监测、物资储运机制,并结合我国城市防洪抗旱的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防洪抗旱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常献春.防汛物资储备及安全管理[J].河北水利,2010,07.

第4篇: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

学校成立夏季安全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__

成员:各班班主任

本次活动,从 6 月 1 日起至 9 月 30 日止,主要做好溺水、自然灾害、交通安全及校园伤害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一)防溺水。

溺水在夏季是高发期,特别是未成年人夏季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厌其烦地做好工作。一是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对预防中小学生溺水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二是要在近期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集中对学生进行预防溺水的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做到“六不一会”: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擅自下水施救,会基本的应急自救、求助、报警方法。切实将防溺水教育纳入安全教育进课堂范围,覆盖到每一位学生,有计划,有教学记录,有学生反馈情况。三是告知家长(监护人)必须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增强家长(监护人)的安全防范意识,通过手机短信、微信、校讯通等方式对家长进行防溺水提醒。四是在校园、校门口等显眼处张贴(挂)有关宣讲标语、条幅,提示家长、学生注意。

(二)防自然灾害。

夏季极易发生因恶劣天气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洪水、雷电、冰雹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极易引发学校发生校舍倒塌、被淹、水冲、雷击、冰雹打击及其引起的人员伤害等次生灾害。对此,认真做好校舍安全、校园周边安全隐患排查,切实做好防灾减灾相关工作,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二是要利用校园广播知识展板等多种形式加强自然灾害预防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应急演练,提高师生防灾识和避险能力。

(三)防交通事故。

交通安全是目前各类人员伤亡的最大杀手,未成年人也不例外。因此,要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师生交通事故伤亡。一是要加强交通安全教育,通过主题班会、电化教育、板报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模拟演练等形式,组织学生重点学习道路安全法律法规、交通安全基本常识。二是放暑假前,要上一堂交通安全教育课,以“安全乘车、安全乘船、安全骑车、安全走路”为主线,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师生不坐超员车、载货车、拖拉机、三轮车、拼改装车和非法营运车辆,自觉抵制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交通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增强防范交通事故的能力,培养安全出行的良好习惯。

(四)防校园伤害。

保障学生和幼儿在校园内的安全,是每个学校、幼儿园的应尽责任。校园伤害的发生,不仅会给学生和幼儿及其家庭造成极大伤害,也会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甚至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要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内伤亡风险防控工作的意见》(__教安〔2016〕42 号),力争万无一失的做好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避免校园伤害的发生,同时,建立突发校园伤害处置应急预案,科学合法有效处置学生伤害事件。一是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法制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坚决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二是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反恐防暴、防拥挤踩踏、应急疏散逃生等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提高师生的防范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设备、设施、场地管理制度,门卫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家长联系制度等与防校园伤害相关的安全制度。四是要定期检查校舍、场地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的要及时采取措施整改,一时不能整改的设备、设施、场地要设置警示标牌。五是要加强外来人员和上课期间学生出入学校管理,对于不能说明事由或者不能出示有效证件的来访人员,一律不得放行;对于强行闯入校园者,门卫要立即报警并报告学校负责人和相关负责老师,必要时可采取合法的暴力防护措施,最大限度保护学生和老师的安全。六是学校向学生提供的

药品、食品、饮用水等必须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七是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活动或校外活动前,要制订安全预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不得组织安排未成年学生参加其不适宜从事的活动。要关注不宜参加某种重体力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的学生。 我校迅速行动起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本次活动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认真安排部署。

将本次活动安排部署传达到所有教职员工,组织好本此夏季安全专项活动。

6月至9月持续做好防溺水、防自然灾害、防交通事故工作,6月、9月做好防校园伤害工作。主要采取集中学习(教师会议、师生集会)、班级学习(班会、观看安全视频、写观后感等)、校园宣传(标语、板报等)等形式进行。

(二)建立专门台帐。

从计划制定、部署安排、隐患排查、整治措施、负责人员、完成时限、检查验收等各方面,建立健全专项活动每项工作的台账,及时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加强档案管理,确保资料完整。

第5篇: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

一、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消除档案管理活动中的安全隐患,确保档案实体的绝对安全是现阶段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信息是我国重要行政资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保密性,我国核心档案信息已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关注的重要资源,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窃取,是保障档案安全的前提和重要目标[1]。

2.我国现阶段,各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震、洪水、雨雪冰冻灾害,以及水管爆裂、电路老化引发的火灾等对档案造成极大的损失[2]。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对档案造成的损失是档案安全保护的重要条件。

3.档案部门中还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技术保护的不合理,管理措施的不到位,设备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建筑结构上的缺陷和环境条件的不适宜,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档案的破坏和损害。安全保护档案,就必须消除档案部门管理上、档案工作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4.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推动了档案工作效率,改进了档案服务方式,但数字条件下档案信息的原真性、完整性已成为当前档案工作的一大挑战,新技术条件下档案的信息安全是当前档案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3]。

5.在注重档案安全保护技术的应用同时,更应该注重档案安全保障的管理机制的构建。众所周知,在信息安全领域有“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说法[4],充分说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尽管在档案安全保护领域,许多专家更倾向于技术与管理并重的提法[5],但同样表明,解决档案安全的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技术手段,还应该注重管理工作。而且目前档案安全保障的管理工作还是弱项,因此,必须加强档案安全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有效地确保档案安全。

二、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各级档案部门充分认识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档案安全工作机制,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档案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一个制度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管理措施规范有效、保管设施齐全完好、技术手段日益先进、能够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也已取得良好开端。但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档案安全管理设施设备缺乏、档案安全防范控制措施不到位、档案安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等。

三、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建议

针对如何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提出如下几点工作建议:

1.加强涉及档案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档案馆库是保障档案安全的重要屏障。加强档案安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馆库建设,改善档案馆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在档案馆库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抗震烈度、防火等级等方面的刚性要求。

2.加强档案安全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坚持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贯彻落实。着力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下工夫,不断完善各项涉及档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并认真付诸实施,把安全至上的理念物化到档案管理各个环节中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建立危机预防与危机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损毁和群体性事件影响的能力。

3.完善档案利用安全保密制度,处理好档案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提高档案利用过程中本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在更多关注信息公开、改善公共信息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对利用档案的审查监管工作,不该提供利用的档案坚决不提供,能利用副本的尽量利用副本,保障档案本体的安全和档案信息的安全。

4.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制度,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应当从设备、网络、系统、数据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以完备的防范体系来保证数字档案信息万无一失。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程,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真、保密、保存、保读取等难题。

5.加强档案安全科技研究与应用,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加强档案安全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不断提高档案安全保障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档案安全保障相关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促进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第6篇: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灾害防治;财务保障体系;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6-01

在中国,自然灾害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刻。历史上,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还极大地影响了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宗教等方面,我国建立健全灾害防治的财务保障体系十分重要并尤显迫切。

一、建立应急资金保障体制

结合我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状况,目前,我国自然灾害的应急资金保障应该由政府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加上保险公司的广泛参与,同时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才能形成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保障体系。

(一)构建公共财政应对机制

在自然灾害救助方面,特别是突发性特大灾害发生后,只有国家才能组织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救助。尤其在依靠群众、集体的力量,通过生产自救,仍无法解决困难时,国家要给予必要的救助和扶持,这是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保障作用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财政支出主要通过抚恤支出、农业支出、科技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以及政策性补贴支出进行救助。另外在遇到紧急特殊的自然灾害时,还可以通过中央和地方专项储备基金进行补助。

(二)建立保险巨灾应急机制

在自然灾害面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灾后救助、救济和恢复重建,包括对人和对物的各种民间保险制度和政府的公共保障制度。

首先,建立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对于一个拥有近9亿农村人口的大国,巨灾对于农业,乃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实行农业保险政策对巨灾损失的分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巨灾保险机制,财政对保费、巨灾保险基金提供补贴,可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从而满足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

其次,发行巨灾债券,给我国开展巨灾等大项目保险业务和开拓再保险市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同时也是我国保险业在新形势下迎接国际挑战的需要。巨灾保险市场上有着远远超过目前保险业供给能力的巨大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

(三)开设社会公共救助渠道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但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捐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凝聚在一起的中国人自己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广泛开展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培育发展民间组织,更多、更好地募集资金和物资,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共同发展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捐助和慈善事业,对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和救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二、加强灾后重建资金管理

(一)灾区生活资金的投放要求

首先,保障灾区生活物资必需品资金。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保障灾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困难灾民生活不发生问题,各级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的补助标准。另外还要增强紧急抢救类,如救生舟、救生船、救生衣等和安置灾民的生活用品类的物资供应。

其次,保障灾区基础建设资金。提高政府对灾后公共设施建设的分担比例,配合财政政策增加对三农、环境保护、中小企业、服务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坚持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确保重点,先抓恢复、后量力发展的原则,优先考虑民房重建,同时,安排好乡镇学校、卫生院(所)、市政基础和水利设施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恢复重建项目。

(二)受灾企业资金的保障制度

首先,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另外,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将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个人将其所得向灾区的捐赠,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

其次,在贷款方面,灾后重建的资金缺口巨大,资金期限长,风险难测,由于突如其来的灾害已经造成了上一轮的资金链断裂,不少贷款者无法如约履行还款承诺,有些担保抵押物也已经因灾害损毁。面对这些困难,金融机构应该大有作为:向受灾地区倾斜的信贷政策,对重点基础设施、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向地震灾区的房屋贷款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贷款、工业和服务业恢复生产经营贷款、农业恢复生产贷款等提供财政贴息。

三、完善救灾资金监督管理体系

救灾专项资金,是受灾群众的“养命钱”,必须认真负责地管好用好,坚决不碰“高压线”,扎实构筑“防火墙”。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上着力。

(一)加强救灾资金投放预算管理

制定符合实际的救灾体制和资金救助办法。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实施不同的分级管理救灾体制。在制定灾害补助标准时要综合考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救灾资金的社会效益。

(二)加强财政专户管理

健全和完善救灾资金管理办法,认真贯彻“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原则,由财政部统一拨款,实行专人负责,确保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截留、克扣、挪用,建立救灾资金分配、审批、拨付、发放四分开的管理制度。

第7篇: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烟草农业;风险特征;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王剑(1976-),男,贵州遵义人,贵州财经学院管科分院副教授,云南大学经济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学、烟草经济学、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4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94-04

中国是一个烟草农业大国,烟叶种植区广泛分布在全国约22个省500多个县,涉及1500多万农村人口,烟草农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意义重大。而农业是一个天生的弱质产业,烟草农业也不例外,具有高风险的弱质特性,因受现行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严格管控,还呈现出一些自身特有的风险特征。为此,必须采取科学对策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确保我国烟草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管理对策

农业风险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遭受的可能导致损失的不确定事件,根据发生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两大类型。自然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农业生产经营者遭受损失、利润减少的可能性。通常产生农业自然风险的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冰雹、霜冻、酸雨、雷击、台风、沙尘暴、病虫害等。我国的农业自然风险具有发生频率高、风险单位大、区域性明显、风险损失相对严重等特点,对于自然类风险管理,普遍采用的模式为农业保险与农业救济。农业保险是指针对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的保险业务,是通过投保,在更大范围内分散生产经营风险、在受灾后及时得到损失赔偿的制度。农业救济又称农业灾害救济,其本质是政府对受灾农民无偿提供的一种灾后援助,是农业自然类风险管理的又一种重要措施。农业救济可采用多种形式,常见的有实物救济、救灾补偿款、优惠贷款等形式。

农业市场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变化,使市场状况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使其遭受损失或者获利的可能性。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价格调节具有滞后性,这种特点使农业更易遭受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相比,市场风险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风险,对农业市场风险的管理手段主要有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期货期权等形式。农业信息服务是指由政府、行业组织和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向农民提供农资价格和市场供求情况以及农产品的产量、消费量、储量及价格发展趋势等信息,帮助农民提高制定生产计划,核算生产成本,安排销售活动和调整生产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减少由于信息匮乏所引起的经营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以有效降低农业市场类风险。农产品保护价格是指针对农产品市场价格不规则波动的风险情况,由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产品价格保护措施,如实施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格制度,是将农业市场风险转嫁于政府来承担的一种方法。农产品期货期权是指设立农业期货期权市场,交易人之间通过买卖、订立、履行(或取消)未来交易合同的方式,将农产品按期货或选择权形式进行出售,使得农业市场风险转嫁于期货合同和选择权合同拥有者来承担。

二、中国烟草农业的风险特征分析

烟草农业环节是整个“农-商-工”烟草产业链的基石和瓶颈,烟叶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烟草产业的未来。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烟叶的生产和销售受我国现行烟草专卖制度的严格管控,面临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因此烟叶种植不仅面临一般农作物所共有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还呈现出一些独特的风险特征,如制度风险和技术风险。

(一)自然风险

与其他农作物相比,烟叶生产周期较长,从育苗、移栽开始到烤烟收购结束至少需要8个月时间,其团棵期、速长期、成熟期间气候变化较大,自然灾害频发,实际烟叶产量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比较大,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因风灾、雹灾、旱灾、洪涝和病虫害等灾害对烟叶生产造成的平均产量损失在10%―15%左右波动。以我国烟草种植第一大省云南为例(见表1),2002―2009年期间,烟叶种植年受灾面积在50万亩以上,平均受灾面积70万亩以上,年均损失率高达13.6%。

同时,我国卷烟制造业产品升级速度较快,对烟叶品质要求不断提高,而烟叶品质的好坏也严重受限于不同烟区气候条件差异和土壤、水分、光照等生长条件影响。简言之,烟草农业是整个烟草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均极易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面临较大的不可控性自然风险。

(二)市场风险

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我国《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烟叶由国家专买专卖,其它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烟叶的买卖活动。烟叶的种植和收购计划由国家计划部门会同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再将计划分解到各省级烟草部门,然后再逐级分解到地市县烟草部门。在每年的烟叶种植开始之前,由国家出台烟叶的收购价格,各级地方烟草公司必须严格执行烟叶收购价格,不得自行变动。从表面上看,烟叶生产由烟草部门组织生产,同时提供技术、物资服务、收购产品并负责销售,其市场风险并不显著且相对可控。

数据来源:全国各地烟农农本调查

但因我国的绝大多数经济类作物都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由市场定价。就连烤煤、化肥和农药等烟用生产物资的价格也市场化。由于化肥、农药、地膜、煤炭等农用物资和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其他农作物比较收益上升和进城打工收入的不断攀升,导致烟叶种植成本快速上升,比较效益下降(见表2),严重影响农户种烟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整个烟草行业的平稳运行。因此,我国烟草农业除了面临较大自然风险外,还面临烟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僵化迟滞、种烟比较效益偏低、市场风险较大。

(三)技术风险

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烟叶种植具有劳动强度大、用工投入多、技术要求高的特点。种烟从整地、育苗、移栽、施肥、打顶、病虫害防治、成熟采收到烘烤交烟共计5关16环共40多道工序(见表3),每个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都很严格,特别像移栽、烘烤等环节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操作稍有不当就会对烟叶质量和数量产生较大不利影响,从而减少农民的种烟收入。

表3 烤烟种植的主要技术环节和用工明细

种烟的各个环节季节性很强,每个环节都要抓时间,尤其是烟叶采摘和烘烤环节,正处高温长日照季节,加上烟叶生产部分环节无法实现机械化操作,劳动强度比较大,相应地要求投入的劳动量也较多,虽然近几年通过大力推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科学生产管理,烟叶生产用工数量有所减少,但相比其他农作物,烟叶生产用工较多的特点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而目前我国主要烟叶种植区的烟农年龄结构呈现出“妇、幼、老”现象,年轻、力壮、学习能力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从事烟叶种植的农民年纪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因此我国烟草农业除自然、市场风险外,还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

(四)制度风险

根据我国现行烟草专卖制度的规定,烟叶的生产销售行为必须服从国家计划指导,种烟由政府计划控制管理,每年种多少烟、在哪里种烟都是有规定的。同时,受我国现行财税制度影响,烟草农业相关税种如烟叶农特税等对各地方政府实际可支配财力的贡献较大,因此很多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促进烤烟种植来达到地方财政增收的目的,甚至不顾农民利益,强制农民多种烟叶。烟叶种植任务来时,采取逐级分计划、下指标,强制要求必须完成,严重损害了农民自主选择种植品种的自和经济利益。烟叶生产环节结束,按照国家规定,烟叶只能由烟草公司或其委托单位统一收购,而且不允许跨区买卖烟叶,当地烟站就成了农民售烟的唯一途径,大大削弱了烟叶交易的平等关系,束缚了烟农对其产品出售对象自由选择的权利。在烟叶销售的定级环节,按国家规定,烟叶定级必须严格依据国家42级标准,由于检验数量大,检验人员对烟叶的级别都是通过肉眼来判定的,烟农与烟草公司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以及监督人的缺失,造成在烟叶实际交售过程中,长期存在压级压价现象和收购“关系烟”现象,烟草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什么等级的烟叶走俏就收购什么叶子,不好销的就限收,甚至拒收,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烟的积极性。简言之,受烟草专卖管制影响,我国的烟草农业面临较大的制度风险,影响农民种烟的积极性和烟草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烟草农业除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一般农业风险外,受行业自身特点和国家专卖管制的影响,还面临着较大的技术风险和制度风险,呈现出与一般经济作物不同的风险特征,需要采取针对性较强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化解风险,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中国烟草农业风险的管理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降低烟草农业自然风险危害

加强与气象、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及时干旱、洪涝、风灾、雹灾等自然灾害的预警信息,尽最大可能防御和减轻灾害性天气给烟叶生产造成的损失;完善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组建烟草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专业户),以烟叶生产户籍化管理线路为防治单位,对烟田突发性病虫害实行统一用药种类、统一用药时间、统一施药技术的烟草病虫害统防统治;进一步与保险公司、地方政府、烟草工业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合作,建立健全现有的烟叶生产保险制度和烤烟风险保障基金,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构建多方风险保障投入机制,不断提高对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烟农的救助力度和补偿水平,尽量减少烟草农业自然风险损失,保护烟农利益和种烟积极性。

(二)完善烟叶定价机制和补贴政策,分散烟草农业市场风险

当前,随着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价格和煤炭、化肥、薄膜等烟用物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快速提高, 烟叶价格调整滞后,烟草农业的比较效益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应及时调整完善现行僵化迟滞的烟叶定价体系,实时跟踪烟区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价格走势及农用物资价格趋势,科学评价烟叶种植成本收益、比较效益和种烟收益比重综合指标等,充分考虑烟农的物质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及其与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比较效益情况进行调整,建立随物价上涨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浮动的价格机制,保持合理的种烟比较效益。同时,应加大烟叶生产扶持力度,针对煤炭、化肥等主要烟用物资价格的波动及时调整生产补贴,完善现有烟叶生产扶持政策,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补贴制度,让烟农真正得到实惠。

(三)加强技术培训,强化专业分工,降低烟农种烟难度。

应根据育苗、移栽、大田管理、成熟采收与烘烤、分级与收购等不同环节,对烟农进行全过程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完善从“县分公司-烟站-合作社、片区-辅导员-烟农”这一较为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保障县、乡、村、烟农之间的技术渗透;积极推进基层烟叶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体系;建立烟农定期培训制度,配套相关培训设施,加快实施烟叶科技进村入户,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提高烟农的种烟技术,逐步培育一支稳固的、高素质的职业烟农队伍。全面推行专业户育苗和烟站统一育苗等集约化育苗方式,同时结合规模种植,积极推广冬耕、起垄、施肥、覆膜、移栽机械化和使用密集烤房,不断简化烟农劳动程序,降低劳动强度和用工时间。在育苗技术上,通过漂浮育苗这种现代农业技术,做到商品化育苗和合同化供苗,减轻烟农的劳动强度;在耕作上与农机部门协作,实行农机化服务,让烤烟各种技术简单化、易操作化;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烘烤环节,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建成烤烟队,专门负责烟叶的烘烤工作,通过适用技术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服务,实现社会化分工,降低烟农种烟技术难度和劳动强度,逐步使烟叶种植走上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道路。

(四)规范烟叶收购行为,适时进行制度创新,规避烟草农业制度风险

烟站要制定收购人员工作纪律,对职工的行为规范做出明确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逆向溯源管理制度》,按照烟叶收购流程,规定预检员、检验员、司磅员、推烟员、质量监督员、主检员、整库员、保管员、站长在质量监督中的职责和任务,明确每个岗位的主要监督对象、发生质量差错事故后的责任追究办法,形成环环紧扣的内部管理监督链条。烟站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还要重点健全岗位监督制约机制,将烟站正式职工分成若干个管理小组,分工负责各个岗位的监督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履职行为偏差,严格对照管理制度兑现奖惩,把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各个岗位的相互制约,可以有效纠正烟叶收购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在烟叶收购中,烟农最关心的是等级是否公平、磅秤是否准确、有没有压级压秤现象、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等问题。针对收购中烟叶定级不合理问题,烟站要认真落实逆向溯源管理制度,对定级存在争议的烟叶,由站长牵头组织主检员、烟农代表重新进行评定,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属检验员定级失误,当即给予纠正;如属烟农分级问题,指定人员帮助重新分级,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至于烟农普遍关注的压秤问题,烟站在正确执行国家分级标准的同时,要加强计量管理,磅秤由技术监督局校正并锁定,坚持一日两次校磅制度,并邀请烟农代表参与监督,确保计量准确无误。还应考虑适时在烟叶专卖专营制度下引入竞争机制,在坚持满足卷烟生产需要的烟叶计划总量控制前提下,建立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计划资源配置机制,在市场引导下,实施政府的计划控制和管理,从而建立一种既适应专卖体制规则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创新型制度。不仅如此,为减少地方政府的“烟财政”依赖,降低部分地方政府的盲目种烟、强迫农民种烟的冲动,还应考虑进行相关税制改革,抑制政府不顾农民利益、盲目发展烟叶产业的冲动。

参考文献:

[1] 宋光辉等.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07).

[2] 陆继锋、唐绅.我国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6,(04).

[3] 唐莉娜、陈顺辉.循环农业:现代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烟草学报,2009,(05).

第8篇: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

一、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1、技术风险。由于电子档案对计算机系统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所以当计算机系统存在问题时,将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如软硬件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电子档案工作的需要或达不到预期的使用目的;载体稳定性差、物理寿命短、容易损坏;与本单位其他软件不兼容,影响档案工作效率;所选择的技术方案落后,容易被淘汰;系统有缺陷,给病毒、蠕虫、木马等恶意程序的传播和入侵提供机会;在文件传输时出现错码、乱码、无法识别等现象。这些都会给电子档案的交换、共享、长期保存带来难度。

2、自然环境风险。产生这一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保管场所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线、电磁场等,不适宜的保管条件会导致电子档案质量缺损,如高温、高湿会缩短信息载体的寿命,强磁场则可能导致磁带消磁等;二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冰雹等不可抵抗的自然环境灾难;自然灾害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如雷电多发区可能发生雷电击毁电脑芯片的现象;三是不可抵抗的人为灾难,如恐怖袭击、纵火等。上述情况给电子档案带来的损失往往是毁灭性的。

3、管理风险。电子档案管理是一种新的档案形式,目前,电子档案的管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资金投入不足、机构领导不重视、人员配备不到位、没有明确主管部门、沿用或照搬纸质档案的管理方法、缺乏科学适用的管理制度化管理标准等,这些因素加大了电子档案管理的风险程度。

4、数据存储风险。即由于数据存取不当对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所造成的风险,这一风险基本上来源于本单位内部。主要表现为:一是电子档案形成过程中数据采集不准确或有缺损;二是数据存取权限未加密或加密方法简单;三是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或风险意识不强等原因所引起的操作失误;四是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进入电子档案系统的数据库篡改、增删、复制或使用数据;五是数据备份不及时。

二、加强电子档案风险管理的对策

1、保证电子档案载体的安全。要根据不同的载体介质,建立一个适合与电磁介质、电光介质的保存环境,做到恒温恒湿、避光、防尘、防虫、防磁场、防机械磨损等。此外,还要避免某些人为的使用不当而造成载体的损坏。

2、确保电子档案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由于电子档案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提供利用的,所以要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建立强大有效地防火墙系统,严防因黑客与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而造成电子档案的失真和损坏。

3、确保电子档案管理的保密性。电子档案利用涉及的人群较多,有档案载体的保管人员、网络系统的管理人员、数据维护操作人员等,因其工作职责不同,对电子档案的使用权限也应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电子档案的密级确定利用范围,并进行不同的加密处理,所用密码要定期更换,对所利用的电子档案要进行全程监控并自动记录,防止电子档案被篡改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确保支持电子档案形成与利用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准确对应存放。不同的软硬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档案有时难以互换,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保存当时的系统软件,还要保存相关的计算机或采用其他方法和技术加以转换,以确保电子档案在任意系统环境下都能读取和利用。

三、建立现代企业电子档案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

1、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既是一种档案管理制度,又是一种管理思想与方式的体现。它不是指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而是指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个性化的档案管理模式的总称。管理科学要求企业档案部门要按档案形成规律建立一套符合本企业需要和企业档案工作一般规律的档案管理制度,其含义一是指具体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二是指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建立一套档案管理责任保障体系和管理网络,把本企业档案工作有效组织起来;三是指企业内部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各企业在确立档案工作管理机制时要符合本企业的实际。

第9篇: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

孙村煤矿是一座有着百年开采历史的百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目前已完成了六个水平的开拓延深,开采深度已达1350米,是目前亚洲煤矿开采最深矿井。随着矿井开采范围和开采深度的增加,高地温、高地压加上煤矿所固有的水、火、顶板、瓦斯、煤尘等自然灾害使得矿井隐患增多;老矿所特有的系统复杂,运输战线长,提升运输环节多,运行费用高;地压显现明显,巷道维护量大;通风网络复杂,风阻大,高温热害现象突出,采掘工作面作业环境差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矿井的发展。

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安全管理创新,建设本质安全型高效矿井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样是实现煤矿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创建本质安全型高效矿井,必须在矿井客观条件下,勇于创新,提升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水平,不断在生产实践中强化、完善安全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实现安全管理质的飞跃。

一、针对矿井自然灾害控制,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跟踪、闭环式管理,隐患治理做到项目、措施、时间、资金、责任五落实。孙村煤矿通过分析矿井各类危险源及对矿井产生的危害,按照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警告五项原则,控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的原则, 建立并完善“四位一体”的隐患排查治理闭合管理体系,确保各类隐患得到及时消除和控制,促进矿井安全生产。

二、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全体员工树立本质安全理念

从导入理念、强化培训、规范行为入手,不断满足职工的安全需求,提升职工的安全行为,全力塑造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本质安全人,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

不断递进的更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是提升职工个人安全技能水平,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渐进渐强的不竭动力。因此,结合教培中心教育培训计划,形成安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把大部分员工日常学习培训任务落实到区队、班组,特殊工种培训任务落实到职工学校,优秀员工选送到上级培训机构和大专院校进行深造,实现了教育培训的经常化、规范化。突出四个层次,狠抓区队干部、班组长、安监员、职工的综合培训,做到内培与外培相结合,脱产培训与业余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使区队干部知道怎么管、班组长清楚怎么带、安监员明白怎么查、职工懂得怎么干。新招聘职工,上岗前都要经过安全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并严格落实“五个不准”的要求,即:不经培训不准下井,认识不提高不准下井,考试不合格不准下井,不签订师徒合同不准下井,师徒不在同一地点施工不准下井,确保了下井职工人人会安全。

三、建立健全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各项管理制度

安全制度是企业安全的制度文化。安全管理制度是企业根据安全生产的章程,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的可操作且必须遵守的条款式的行为规定。在生产运作第一线,孙村煤矿根据“制度化管理,程序化运作”的管理思想,制定了回采、掘进、设备、运输和通防五大管理工作程序,有效保证了生产的正常秩序,并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前提保证。

建立可行的目标考核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兑现,用制度来引导全体员工以安全生产为荣的价值观,使每个职工明白在安全生产方面做的好的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做得不好的,应该受到哪些惩罚,达到“严惩使其不敢”的目的。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的安全生产氛围。通过制度约束和柔性引导,使员工始终保持一种丝毫不敢放松、不敢懈怠的思想状态,提高安全生产的持久性。

四、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双基”建设的基础工作,以“双基”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