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

高中体育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体育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体育课程设计

第1篇: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高校;高中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05-0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大学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呈现新的趋向,在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方面,由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转向比较注重学生主体价值的学生本位;在课程目标方面,体育课程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及人文价值得到进一步重视,体育锻炼价值和健康相结合成为新的追求;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近和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课程情境差异性的不断提高,大学和高中体育课程内容逐步走向个性化;在课程实施方面,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结合,体育课程的实验成为师生积极交往、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过程;在课程评价方面,发展性和终结性的课程评价理论成为评价的主要思想。由此可见大学体育课程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共同点,特别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已接近大学的体育课程,高中选项教学和学生的体育专项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给大学的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的异同,找出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关系,使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向健康方向发展。

1 普通高校和高中体育课程对比

1.1 体育课程性质比较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性质上看均为必修课程;从手段看均为身体练习;从层次上看,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明显比高中生高。在手段相同的情况下,高中学生是“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达到健康的目的;而对大学生的要求,显然是建立在大学生已经掌握和基本掌握了体育锻炼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大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而不再是“学习”。从最终的目的看高中生通过学习来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大学生通过合理的教育和锻炼,除了达到身体健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体育的素养。

1.2 体育课程目标比较

《纲要》和《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和体育自身的特点,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建立课程目标。《纲要》对大学生提出的课程目标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标准》对高中学生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完成“水平五”提出的目标后,可以完成“水平六”的目标。大学的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而高中的“水平六”只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展性学习目标”。从两个层次的目标设置看,均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力求通过学生的体育锻炼,去发展身体、提高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体育课程设置、学习内容比较

从课程的设置上看,《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纲要》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标准》对高中体育教学设置和内容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内容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共同要求。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4级学习水平相衔接,《标准》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7个系列(包括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体操、健美操、舞蹈或健美运动,水上运动或冰雪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新兴运动6个运动技能系列以及1个健康教育专题系列)。

高中课程共11学分,198学时(每1学分18学时)。其中田径1学分,健康教育1学分,为所有学校、学生必须选择和完成的学分。健康教育的18个学时的1个学分可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在高中3学年中完成,每学期3学时。健康教育必须单独安排课时,健康教育课的形式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样进行。

其他学分可以根据学校及学生条件在田径类、球类、水上运动、体操类、民族民间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中选择。每个学生应该连续完成18学时的学习时间,才能给予学生评定学分。

学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选择多个模块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的某个模块中获得多个学分,如某个学生在篮球模块1中获得1个学分后,还可以在篮球模块2中获得第2个学分。应该允许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水平六”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展性学习目标。选择“水平六”的学生必须完成“水平五”的10个学分后才能进一步学习,选修项目在4~6个学分。

1.4 体育教学方法比较

《纲要》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而《标准》也提出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优点的同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1.5 体育课程评价比较

《纲要》中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课程建设等3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

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

《标准》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要求与《纲要》基本一样,只不过《标准》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选择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体能的评价:学生体能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应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各校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自行安排。对具体的考核项目,学生可以有一定的选择权。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专项运动技能掌握与运用情况的评价应根据各校和学生选择的具体运动项目进行,具体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规定动作的演示、在教学比赛中学生所学专项运动技能的运用、学生擅长技能的展示。

学习态度的评价:学生学习态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和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学生情意表现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学生合作精神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健康行为的评价:学生健康行为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如是否吸烟和酗酒、饮食习惯等)、遵守作息制度的情况、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等。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展示、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体能的评价可采用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展示、技能评定、口头评价、测验等方法;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的评价可采用观察、量表评价、口头评价等方法;健康行为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口头评价、量表评价等方法。

在评价时,要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的评价应采用等级评价制。

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并加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

《纲要》和《标准》对体育课程资源也作了规定。

2 从比较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随就业和终身体育发展

高校和高中的课程性质比较表明,大学的体育教学必须也应该建立在高中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这一要求符合教育改革、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从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正朝这个方向发展;而大学的体育教学显得有些滞后。高中的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体育的知识、技能”去达到课程的目标。而高校的体育教学已经不是“学习”那么简单了,它要求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课程目标。这里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合理的体育教育”是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还是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需要的东西?笔者的理解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基础上寻找适合于自己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教或学”。然而,目前有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学生“学习体育技术、技能上”,当然“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还需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但实际情况表明,许多大学的体育课,尤其是大一的体育课,通常是教师主动教的多,学生主动学习的少。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目前高中培养的学生达不到《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显示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有不合理的地方,有改革的必要。目前,不少高校开展的体育俱乐部学习形式、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健康状况选择学习项目等等教学改革,或多或少达到了《纲要》的要求。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仍然适应不了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2.2 体育形式从有形走向无形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结果表明:高中学生通过选项教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知识技能日益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正在不断地加强。

我们在培英中学、高州第二中学、汕头金山中学、中山纪念中学、佛山第一中学、中山桂山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增城中学、增城仙村中学等学校进行了3年的课程改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高于对照班。体育的技术、技能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了3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全国高中将全面进入课程改革的实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表明,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和学分管理制,将使高中毕业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水平大大的提高。从2007年开始,大学新生入学的体育水平将不断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也有了相当的基础。再过几年,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将带着自己的体育专长进入高校,那时,再让学生进行选项,再让学生参加低级的俱乐部形式的学习,恐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了。因此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势在必行。到了学生们都身怀体育技术技能、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不断牢固建立的时候,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价值已经没有。换一句话说,有形的体育教学形式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新型的或者无形的体育教学形式将代替目前的体育课,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或者与高校联姻的各种社会体育俱乐部。

2.3 学习内容愈显专业特点和就业、终身锻炼取向

第2篇: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

摘 要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随着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对教育的要求不单单是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也逐渐得到了重视。现在高校为了培养全面人才,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体育教学也逐渐提高了重视。篮球作为体育教学中一项组织严密,而且纪律性强的集体运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其不但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机能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有帮助。所以对于高校公共体育中的篮球教学也一直都受到重视,本文就对高校公共体育中的篮球教学课程设计以及实施进行了探讨,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对其中不足进行总结,最终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篮球教学 课程设计

一、 引言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特殊的运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其也有着与其他的运动不一样的地方。由于篮球教学是一项组织严密、纪律性强的集体运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求对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等方面都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合理的进行教学安排。在高校公共体育中篮球教学课程设计也必须要满足学生的身体情况,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使学生适应教学强度,使篮球教学能够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对高校公共体育中的篮球教学课程设计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保证篮球教学的顺利展开,使篮球教学效果可以达到最好。

二、篮球教学的基本特点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于篮球运动来说,其也有着自身的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之中也必须要遵照篮球运动的特点来进行课程设计,这样才能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对篮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篮球课程其必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而且对于理论知识不能忽视。对篮球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篮球技术,是学生进行篮球运动的基础。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对篮球技术以及战术有更好的理解,同时又通过技术以及战术的讲解使学生对这些篮球的理论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其中包括很多方面: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在进行篮球的运动过程之中才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学生身体发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活跃。而有了技能以后,对以后的运动以及比赛等就十分有帮助了。

(二)篮球课程的教学原则

在进行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原则,只有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才能够有好的效果。对于篮球课程教学来说,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篮球技术了。篮球的基本技术是进行篮球教学中的关键,只有对基本技术都掌握了,才能够更好的将篮球技能发挥出来,同时也才能够达到进行锻炼的目的。而且有调查显示,在大学期间对篮球技术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在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仍然有90%的学生对篮球运动一直都十分喜爱。这就足以说明了技术培养对篮球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之中,不能单单只进行技术教学,还要将理论结合到教学之中,甚至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之中还应当包括裁判教学,这是为以后在进行比赛做铺垫。同时,在进行篮球课程的设计之中,还不能忽略对体育道德的教育,这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高校公共体育中的篮球教学课程设计的不足

现在高校虽然对篮球教学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不过在进行篮球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之中仍然有很多不足,下面是笔者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所做的总结。

(一)篮球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与教学改革不相适应

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学思想强调大而全,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之中,仅仅只抓战术教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对学生自主性以及篮球基础教学不予重视,这样也就谈不上对学生思想、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了。而且在高校公共体育的篮球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仍然有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技术规范以及战术来进行教学,对进行篮球教学的根本目的忽略了,使学生仅仅对篮球的战术方法了解,而没有理论以及实战经验,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学生的全方面、多层次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陈旧

在进行篮球课程设计之中,以往都是教师讲解以及示范,学生就单纯的进行模仿的模式,这样的传统教师方式不能将理论与实际,语言与动作结合在一起,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篮球动作或者是技术教学之中,学生无法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还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感觉到枯燥无味,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比如说多媒体演示,将一些篮球比赛以及明星投篮的视频进行展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更好。

(三)课时安排不足

由于篮球运动是一项复杂的运动,其中有很多的内容要求练习,对于篮球技术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练习,就无法将手脚等方面进行协调组合,对于任何一个篮球技术的学习都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练习。而现在的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课时安排都比较的少,根本无法达到进行篮球教学所想要达到的效果的目的。

(四)篮球技术与规则等教学与裁判法相脱节

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课程设计中,教师往往都是在技术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对理论知识忽略,将大量的课时都用在了技术动作教学之中,在理论知识讲解方面所花费的时间非常短。这就导致学生仅仅是按照老师要求去进行练习,对于篮球规则以及裁判的相关理论知识都不了解,甚至的有些学生在进行比赛的过程之中都不知道自己犯规了。

四、对高校公共体育中的篮球教学课程设计的改进意见

针对高校公共体育中的篮球教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笔者对改进高校公共体育中的篮球教学课程设计提出了如下意见,希望对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课程设计改进会有所帮助。

(一)注重对学生篮球技术以及技能的提高

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之中,技术依然是最重要的,这是为了以后学生锻炼做基础。不论是在教学理念如何改变的过程之中,都应当将篮球技术以及技能的教学放在首位,使学生掌握篮球技术,能够拥有良好的篮球技能,在以后进行篮球运动的过程之中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在进行学生技术以及技能提高的过程之中,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比如说游戏的方式进行篮球技术的练习,也可以是模拟比赛的形式,因为对篮球技术以及技能来说,必须要在练习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提高,而让学生单独的练习效果不好,也会使学生感觉到厌烦,在游戏中进行练习,就可以使学生更加喜欢练习,在不知不觉中能力就有所提高。同时为了使学生的技能快速提高,最好的人手一个篮球,这样人人都能够接触到篮球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快速提高。

(二)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情况不同进行不同对待

由于在高校之中学生的篮球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比较专业,有些学生对最基本的篮球知识都不了解,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就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更有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之中更加轻松。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练习要求,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快速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一样的教学,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不良影响。在进行分组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多分几组,将能力最接近出现问题最相似的学生放在一起,比如说,对于那些有一定篮球基础,不过在技术以及动作方面还不规范的学生放在一组;将那些没有篮球基础的学生放在一组;将那些篮球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放在一组。针对不同组学生情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对不同组的学生有不同的练习要求,这样可以防止能力不同的学生一起进行练习而使能力高的学生浪费时间,而能力低的学生又迟迟不能得到提高。

(三)扩宽教学方法

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之中,也应当注重将心的教学工具应用到其中。像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更加的轻松,也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能够使一些较难的篮球动作更加逼真的展示出来,也可以进行分解展示,使学生对动作的各个细节都有详细的了解。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练习方法的改进,可以通过球操对篮球技术进行练习,也可以利用将学生分组的方式进行练习,也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要比传统的枯燥无味的单纯模仿练习的效果好的多。

(四)注重对篮球规则与裁判的教学

对于篮球教学来说,规则以及裁判等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十分重要,只有这些理论知识的支持,在进行实际的锻炼以及比赛的过程之中才会有好的表现。对于这些规则以及裁判知识可以让学生轮流进行裁判工作来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在时间之中让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一些篮球技术从裁判的角度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能力都进一步的提高。

五、总结

本文笔者对高校公共体育中的篮球教学课程设计现状进行了了解,对其在教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结合我国的高校教学实际情况,以及高校篮球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对改进高校公共体育中的篮球教学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希望能够对改进我国高校公共体育中的篮球教学课程设计有所帮助,使高校篮球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在进行篮球的学习过程之中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

[2] 孔明涯,丁道旭,江龙.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01).

[3] 于亚军.江苏省苏南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08.

[4] 刘铁柱.普通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 胡庆山,呙华锋.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制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06).

[6] 董杰,季浏.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教学方法多元化的实验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4).

第3篇: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设计;思考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既是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又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体育教师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适合本校的实际教学方法,努力使每节课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新颖,生动有趣,措施有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完成一项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涉及许多繁杂工作,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思考。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学计划,以及模块教学计划的目标、内容,结合所授班级学生的体育基础来分析和设计,在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之后,依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体育基础,再依次设计学习方式、教学策略、学习效果评价以及课后反思。

一、目标设计――学习的导航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育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变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首席”,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核心去进行设计。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设计、思考和预设学习目标,应摒弃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设计方式,避免使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养成品质”等,这些设置为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和从属关系的表达模式。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堂目标是学生自己学习运用运动技术、促进和维护身心健康达成的具体目标,实现目标的主体是自己,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例如:以高一年篮球模块教学中运球结合跳投的动作学习(高一篮球模块教学第12课次)内容为例。在设计本次的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设计篮球运动技能方面的具体目标,也要考虑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其他方面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设计学习目标时,没必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要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和接受能力去衡量。一般以3个具体的目标为宜,以促进学生在学习篮球运动的过程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该课堂的学习目标设计为:1. 较好掌握运球和跳投的组合动作技术;2. 增强速度、灵敏性等体能;3. 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合作意识。

二、内容设计――价值的挖掘

依据新课程“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在根据课时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有效地把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锻炼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而且还要考虑学生怎样学和用教材。例如:在对高一障碍跑模块教学内容的选取时,除了考虑障碍跑本身所具有的需要“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情感因素和知道“跨越垂直和一定高度的障碍物跑的基本方法”的功能特点之外,还要挖掘用“踏上式”,跨越沟渠,或者用“跨步式”攀爬高墙等障碍物的逃生技术,以及障碍跑所具有的特殊的健身功能,否则就会造成障碍跑教学内容的“隐性流失”。

三、方式设计――教学的转变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相对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探究性学习则是相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高中课程目标要求强调,要培养学生从“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的转变,而且高中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积累与丰富,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因而其学习方式的设计也要随之改变。要真正体现以上要求,需要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体育的技巧,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以高一障碍跑模块教学第2课次为例,在实践与体验部分设计各组学生手拉手翻转身体穿越过去后进行篱笆跳(学生主动练习,积极配合,团结协作);在创新与尝试部分设计让学生穿越人体固定障碍(学生思索设障碍的方法,大胆创新,形式多样);在超越与自信部分设计“勇者之路”的障碍接力赛(学生集体配合,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增强自信,体验成功)。整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增强自信心,体育成功的乐趣,充满成功的喜悦,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感悟“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康理念。

四、教学策略设计――积极性的调动

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实现体育课堂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它包括课的类型和结构、教学内容的顺序与节奏、教与学的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活动实现的对策等等。例如:在课程的开始准备部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快乐游戏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又如,在学习简单、枯燥的田径模块教学内容时(如短跑、长跑、跳远项目),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我采用“快乐体育乐园”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准备足够的体育器材(或自制器材),让学生在规定的场地、范围、时间内,以健身为主要目标,练习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内容自主,同伴自由组合,效果自我评价,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这样,就会唤起学生“好奇、好动和好玩”的天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并且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耳目一新。因此,学生们也就会乐在其中,不会觉得疲劳。而且,留连往返,喜欢上你的体育课。

五、评价设计――效果的推进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设计,也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去设计“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通过学习效果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与同伴的体能、运动机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看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以便扬长避短。

六、课后反思设计――促进专业的成长

通过上面五个方面的分析与设计,就得到了一节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蓝图”。但是,学习目标的预设能否达成?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否得当?设计的方案是否科学?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符合课堂实际?学习效果的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时机的掌握和运用是否恰到好处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及时在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如果没有达成预期的设计标准,则需要及时调整修改设计方案,然后再应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体育健康课程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特别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爱好与专长的关键时期。为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各地、学校以及各位教师要结合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选择教学内容,并进行创造性的结合和优化,设计出更多、更好、更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既体现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为,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中应该进行实践智慧的积累。只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设计行动,在行动中验证理念,在行动后反思升华,这才是教师实践智慧积累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季浏主编.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 .武

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

[2] 朱万银主编.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武

第4篇: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86-02

1 问题情境的创设含义分析

问题情境的倡导者马赫托夫认为,问题情境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两种情况造成的:

第一种情况是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但是如果利用现有知识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就会出现问题情境;

第二种情况是为了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时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而造成的问题情境。

可以说,“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与学生的认知程度一致,注重激发出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在学生产生兴趣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起桥梁,让学生掌握问题的解决方式,真正地进入学习情境。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设置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活动变得有趣、简单,提升学生的满足感。此外,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明确地提出:真正的教学活动不是为学生单纯传达知识,而是要创设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情境与问题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问题往往无法发现,必须要产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脱离了情境的问题是无法起到教育效果的。

2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常见问题

与教学重点不符 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难点与重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遇。因此,“问题情境”必须是要为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服务的。但是,很多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忽略了本质。

形式化问题严重 “问题情境”是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问题,采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法来解决的一种模式。“问题情境”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应该具有生活化与信息化的特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模式。但是,很多教师并未考虑到这一问题,仅仅是为了“情境”来“创设情境”,这是无法提升学生问题意识的,还有可能带来反效果。

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不足 如果“问题情境”的设计完全没有难度,是无法让学生产生探索欲望的,久而久之,反而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浪费教学时间。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方式

根据教学重点创设情境 高中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众多,如图像数字化、统计图表、信息集成、视频编辑、音频编辑、程序设计等,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软件工具来完成操作,如果采用传统演示法教学,不仅时间紧张,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要具备针对性,围绕重点进行。

如“图片信息加工”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是“路径转化、图层使用、选区转化”,教学重点是“路径绘制、特殊画笔的设置”。为此,可以选择生日贺卡的制作为问题情境,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贺卡的制作方式,让学生欣赏一些美丽的贺卡,突出这一课的重点与难点,再让学生使用材料自己完成。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与难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 在高中信息课程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经验为出发点,与一定的问题相连。

如在“网络信息检索”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检索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策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让学生检索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为学生播放一些各个地区传统节日的视频,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关键词的提炼方式。

把握好情境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在高中信息技术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就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式。情境仅仅是一种手段,考虑到这一目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能够提升学生发展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情境与知识无显著关联,是无法实现育人效果的,反而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如在“视频信息加工”这一课中,不仅要强化技能训练,还要让学生了解视频与动画之间的联系和差别。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动画与影视,他们对这一个板块有着浓厚的情趣,“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十分简单的。但是,在创设情境时必须要把握好情境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此可以找一些模拟人类生活与大自然的动画和视频,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概括。

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步骤

问题准备阶段 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就是准备问题,好的问题需要兼具现实性、典型性以及开放性特征。现实性即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典型性即一个问题需要具有多重理论知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开放性强调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寻求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问题呈现阶段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具有灵活性、新颖性与创造性,既可以使用传统媒体进行创设,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在问题确定好之后,即可利用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问题的呈现需要具有故事性与叙事性特征,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矛盾性,开拓学生的思维。

问题讨论阶段 在呈现出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针对问题发表出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不能干预学生,避免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讨论阶段,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无论学生表达出怎样的见解,教师都不能打断,更不能挖苦、讽刺。

问题点评阶段 点评是核心阶段,在完成讨论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补充,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问题,补充学生没有回答出的观点。抓好点评阶段能够补充学生的意见,达到活跃思维、开拓视野的作用。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意见进行分层、归类、凝练与提升,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结反思阶段 在完成点评之后,教师还需要统一总结学生的意见,凝练出具有深度的理论,将新理论与学生以前接触过的知识衔接起来,如果课堂时间许可,教师还能够引导学生来总结课堂中的讨论结果,分析学生的主要观点,让学生进行反思。通过这五个阶段,既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体验到学习与探究的乐趣,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5 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的设置把学生熟悉的情景和学习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情境设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趣味性,让信息技术课堂不再单调、枯燥,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问题需要具备针对性、趣味性,鼓励学生去分析、去讨论,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给予他们必备的指导与支持,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教育导刊,2013(2).

第5篇: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以人为本;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0-0031-02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凡事皆以人为先,以人为重,以人为尊,人是我们唯一最需要关心的。“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及模式,提倡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因此,“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

“以^为本”的现代高职高专教育观。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必然要求,已成为当前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高职高专学生的适用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但其发展特点又区别于其他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

1 问题和不足

第一,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英语基础也不例外。

第二,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

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比别的同学要慢―些,而且在课余时间,他们也不会去主动学习,没有对^生的长远打算,缺乏青年^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2 优良潜质

―是对关爱、赞扬的渴求和积极的反响。当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都想在―个新的环境中重塑自身形象,渴求得到新的朋友、新的老师的肯定。当真诚的关爱、由衷的赞扬降临在他们头上时,他们的反响会十分强烈,这使他们振奋、自信,更加积极地去寻求新的赞扬点。

二是社会活动能力。高职高专学生更善于交友,在他们周围总是有不少的朋友,他们善于团结方方面面的人,不孤傲,不自私。因此,当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融入团队的速度较快,融合度也较好。

三是组织管理能力。在应试教育中,为了考高分,学生不得不将自己“封闭”起来,把面对书本的时间延至最长,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甚少。因此,在群体活动中组织管理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而高职高专的学生大部分都不愿“自闭”,所以参加群体活动的时间较多,组织管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根据以上特点,在高职高专的教育中,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对学生的人性、人生、人权价值的尊重、认同与重视,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的重要原则,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重要取向,把弘扬关爱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全面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

三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计中的体现

1 “以人为本”课程设计的原则

一是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改进教堂方法的灵魂。以往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英语技能的培养,其教学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因此,英语教学应大胆改革创新,正确处理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关系,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是针对性原则。设定培养目标要有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获得相应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活动要突出实际应用性,以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学生所在专业对英语现状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精选实用专业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联系实际,并按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英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2 “以人为本”理念在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第一,对教师的要求

对教师而言,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要将自己视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推动者、指导者和管理者,完成从传统角色到导学、自学、助学、督学角色的转换。

第二,教学方法设计

外语教学方法是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经过人们的长期反复探索,不断总结而开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应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情景教学等不同于以往课堂授课的方法。

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将任务置于教学法的中心。教师设计合理可行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增强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运用。

情景教学。情景教学的机制在于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在国内学习外语,缺少大量真实的外语语言材料。为增强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感性拟识,在英语教学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选用内容积极,贴近教材的教学片辅助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集文字、图像、声音、人物于―体的感官刺激,这对他们更好地记住所呈现的知识、技能以及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大有好处。之后,学生可自已设计情景,准备道具,扮演角色,编排对话,学生在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分别以多种形式进行演练。情景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能大大地提高教堂效率和质量。

第三,课时设计

根据英语课程的特点,在进行课时分配时,应注意灵活实际地分配好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根据调查和实践,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应1:1比较适宜。实践的比例过少,学生达不到实际训练的效果;实践的比例过大,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学生实践。

第四,教学效果评估设计

教学评估无疑是教学的―个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应着重考核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将考核评估总标准合理分解成各种细化的模块和目标。可以从量的方面考察:阅读信息量,听力信息量,应用文写作篇数,同时做到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评分、评级与评语相结合,避免以往单一的―次理论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做法。

第6篇: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 新课程 课程改革

自2004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实施以来,许多地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到,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实际问题。

一、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方向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应遵循以下方向:

(1)育课程与一般文化课程不同,它是以户外空间作为教学的主导环境,可供师生开展的活动内容很多,不受教室的局限,所以趣味性成为教学模式创新的首要需求。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才会投入充足的精力,主动配合教师的讲解,否则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应注重增强课堂生动性,增加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特点的运动项目,既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帮助学生转换学习思维。

(2)互动性。高中体育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往往存在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完成教师的训练要求,而互动性则强调师生之间更深入的沟通交流,以及师生更默契的配合,从而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所以教学模式的创新应以授课内容的多元化为趋势,设立一系列促进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增进学习动力。

(3)文化性。高中体育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因为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础,体育课程的教学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教师应借助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体育运动的参与中增强自身的修养,实现新课改的目标。而且高中生即将步入成人阶段,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领会和认知、对运动项目的热爱和练习也是陶冶身心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活跃因素,他们既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也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还是课程改革状况的反馈者,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效果。如果教师对改革的内涵和趋势不甚了解并缺乏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对课程设计的合理与否,还是在实际的教课过程中对课程的把握与传授能力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无形中降低了课程改革的成效;作为课程改革的直接推动者,若是所拟课程的理论操作方法与现实不符或与现实脱节,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是教师缺乏校本课程设计的能力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由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在学术钻研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结合当地实际近况进行,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根本上变得希望渺茫,而这些问题恰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2)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问题

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教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学与练。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体育情感,体验运动乐趣问题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着:①重育体,轻育心。②强调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忽视学生自身身心对体育需要。③实施强制性的体育教学,认为体育教育是社会行为,学生有兴趣得学,没有兴趣也得学。④重视培养刻苦锻炼,不怕挫折和失败的顽强意志,忽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缺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自觉性。

三、高中体育课程的改革措施

(1)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具有一颗无私的心,只要走上讲台,你所面对的所有学生都是你的教育对象,都是等待你培养的未来人才,不管学生的体育基础如何,也不管学生的体育成绩高低,教师都要坚持平等对待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与爱护。做到这一点的教师,会深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高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都进入了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世界是非常多元化的,学生内心渴望得到来自教师与同学的关注,有时也会以一种另类或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与教育教学常规背离,作为教师,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正确对待一些来自于学生的插曲。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发挥激励性原则,充分激发学生身体潜能,提高体育教学成效。这一点对于在体育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学生因为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对体育学习存在畏惧情绪或丧失信心,就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增强成功感,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挑选几个方面的典型,力争使班级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比较接近自己基础与能力的典型,缩短与相对优秀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

(2)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和权利,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产生愉快的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感受,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从而提高体育学习和活动能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示范和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但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肖明善,袁世龙.内蒙古体育科技[J].2007(4)

第7篇: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建立相对民主的教学环境

以往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道尊严,很多体育教师都被赋予严师的称号,某种角度上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确实有一部分内容是需要强迫学生去做的,毕竟体育教学存在一定危险性,一定要有组织纪律性,否则可能会使现实的体育教学出现一定问题,因此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强迫学生去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体会不到课堂的民主与自由。

2001年新课标颁布后,倡导革新教育理念,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希望建立相对民主、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提出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在现实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权及学习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多听取学生关于体育教学的一些建议,尊重不同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建立相对民主、自由的体育教学环境,多鼓励学生去进行身体练习去尝试新的体育运动技术,对失败的学生,体育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热情。

二、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理念,是以凯洛夫学说为主的主智主义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分数与运动技术的传授、重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体现、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体育场地与器材的作用。2001年新课标颁布实施后倡导新式的教学理念,要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教师作用的教学理念,转而注重学生独自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便需要改变以往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而注重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的养成,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教学理念的实施,有助于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一些弊端;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开展。

三、注重革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由于重教,重视学生运动知识与运动技术的习得,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以语言法、直观法、预防与纠错法等为主要方法。高中体育教师之所以采用这类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完成高中体育教学任务,让学生习得必要的运动技术与手段。新课改后,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学生养成必要的运动兴趣与习惯。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便需要改变以往单纯注重学生运动技术发挥的教学方法,转而以探究法、合作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为主,培养学生的锻炼热情与习惯。

第8篇: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

1995年国务院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首次在全国性政策法规中提出了“自我体育锻炼”的概念,也为学校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学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重任。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阶段。

1 高中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现状

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设计了“高中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现状调查表”,以××中学高一6个班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分发调查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100%。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了高中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现状及其成因。

如表1所示,从调查结果看,对体育课“喜欢”和“非常喜欢”的被调查者只有39%和17.67%,而多达1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喜欢”体育课。同时结合学校近一年来体育课出勤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高中学生对体育课兴趣较低。从体育锻炼时间看,近6成被调查者每周体育锻炼时间不足3小时,每周体育锻炼时间8小时以上者只有1成左右,这反映出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令人堪忧。另外在“你认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何”这一调查问题上,分别有17.67%和10%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和“不重要”,近3成高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令笔者这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始料未及。综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中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意识是非常淡薄的。

2 影响高中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原因分析

如表2所示,从调查结果看,超过7成的被调查者“经常”或“总是”因为学业任务而放弃体育锻炼。值得深思的是调查对象是学业任务相对较少的高中一年级学生,相信在高年级学生中,这一比例还会更高。可见繁重的学业任务和来自方方面面的学习压力严重影响到了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质量。

在“你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有几项”这一问题上,可以看到,只有不超过20%的被调查者有超过两项感兴趣的体育运动,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17.67%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更值得深思的是在这一数据上,男生要高于女生。这一方面是由于独生子女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中,更多地将体育锻炼看作“吃苦”和“磨练”;另一方面,这一代青少年成长于电脑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过多地沉溺于虚拟世界令他们很难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

同样,在“擅长的体育运动”这一问题上,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擅长的体育运动”,而“擅长的体育运动”超过两项的只有7.67%。这一问题的出现不能单纯地归咎于高中生本身,他们自踏入校门甚至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开始,就面临着“学特长”“学奥数”“小升初”“中考”等等关卡,除了少数自由展现出体育天赋的学生,其他学生很难得到专业的体育指导。中小学的体育课本应承担这一重任,但复杂的现实状况让中小学体育课变成了“只要不出事故”就万事大吉的“散步课”。这就让高中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陷入了“没时间”“没兴趣”“不擅长”“没兴趣”“不擅长”的恶性循环。

3 高中体育课堂设计与高中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高中体育课是高中学生体育教育的主战场,体育工作者应利用好这一战场。在培养高中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方面,高中体育课堂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体说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体育课堂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提高课堂思想性 从调查结果看,仍有相当比例的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高中体育课堂过分注重体育技能教育,而对体育思想教育缺乏关注,使得学生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预留出必要的课时进行体育史、运动生理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的教育,向高中学生教授科学健身理论,让他们从思想上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1]。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地向高中学生展示体育锻炼对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重要意义,以潜移默化的观念渗透代替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让高中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是培养他们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增强课堂趣味性 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加之体育教育工作者水平良莠不齐,目前高中体育课多为“田径课”,枯燥的“跑跳掷”很难让高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期望他们对此产生兴趣更是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受限于课程设置要求和学校硬件条件,高中学校可以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非常有限,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直观、形象、多感官刺激的特点,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对马拉松运动的起源、历史和发展进行介绍,让学生感受到马拉松运动的魅力,增强其对长跑运动的认同感。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组织虚拟运动会,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参与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增进班级凝聚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可以培养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而培养其自我体育锻炼意识[2]。

科学性 作为高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最新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统计显示,超过一半的运动意外伤害事故都是由于运动前热身活动不科学造成的。作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主战场,高中体育课在教授学生科学热身活动方面责无旁贷。体育教育工作者应以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科学体育锻炼方法,让学生可以学到受益终生的运动技能[3]。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讲授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不仅形象直观,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比如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某些复杂动作的技术要领,可以起到比亲身示范更好的效果。

提高课堂自主性 高中体育教学面对的群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对体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以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4]。比如可以开发“个性化体育教学系统”,高中学生可以通过此系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程,体育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此系统为每位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锻炼计划与锻炼目标。并且,学生可以在系统内通过上传视频等方式展示锻炼效果、交流锻炼经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施展因材施教,一直是现代教育的原则。如果在高中体育教育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助选择权,必将增进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其自我体育意识。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可以帮助体育教育工作者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设计,更好地向高中学生传授扎实的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他们高昂的体育锻炼兴趣,使高中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培养高中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1]冬继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5):147-148.

[2]任晓峰.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8):95.

[3]李志燕.培养和激发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40-41.

第9篇: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

一、加强对课程目标体系的了解

在课程设计、教学 方法 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学习评价等方面都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和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习主体意识和学生内驱力,使学生学习成为自我表现挑战、团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学习掌握技能,提高体能。

二、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激发学生乐学、会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健身价值和内在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加了课内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活跃了第二课堂。

三、课程方案设计以学习目标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安排

它将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促使教师的终生学习、探索与提高。教学内容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从目标角度看,只要能达成目标的手段都是可取的。关键是如何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也即是组织教法。要加强组织教法的改革,确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学练法的指导,针对学生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开发教学资源,采取课内外结合组织教学。

四、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体育课程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部分。新的学习方式是要加强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学习目标,并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途径。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提高,其学习效果才能得以巩固与发展,使其终生受益。

五、体育新课改中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