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第1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曲线和方程 教学设计 问题任务驱动

引言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是指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和效率[1]。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2][3][4]。目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以多媒体课件、数学实验方式、网络教学方式实现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学习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4][5][6]。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教学策略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引入数字化数学活动[7],所以,对于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关键要解决如何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的工具?教师如何把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世界问题引入课堂;设计模拟环境,构建“做中学”的第二渠道;教师如何指导、帮助、组织教学活动以便能让学生体验和探究的过程,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何处理教材内容与技术的自然融合?如何评价学生?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本文将高中数学“曲线与方程”设计了一节整合课,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8]。“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对于数学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其是指以解决一个数学任务为目的,由于这个数学任务具备开放性与思考性等特点,利用该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能让学生通过任务的解决获取新的经验;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协作学习的意识[9]。整合课设计具体如下。

“曲线与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初步领会“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从而为求已知曲线的方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 能力训练点:在形成曲线和方程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强化“形”与“数”一致并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与人协作学习的意识及自主探索的能力。

(三) 学科渗透点:从形数结合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及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解决办法:通过例子,揭内涵;讨论归纳,得出定义;变换表达,强化理解;初步运用,巩固提高;给出推论,升华定义。)

2)难点:难点在于对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两个关系产生困惑,即对定义的正确理解。(据此可用举反例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促使学生对概念表述的严密性进行探索,自然地得出定义。另外,为了在难点有所突破后强化其认识,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解释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

3)疑点:“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的应用。(解决办法:通过例子,初步领会它的应用;给出概念的推论,既升华了概念又是概念的应用。)

三、课前准备工作

1. 教师制作一个网站,内容有“图像游览”、“问题组”、“试验基地”、“资料基地”、“练习基地”、“拓展阅读”板块。“图像游览”板块放置3个方程,并能用软件及时划出这三个方程美丽的图像,以便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组”设置了3个问题组,共11个问题,目的在驱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掌握本节的知识;“试验基地”是一个作图软件,学生通过它来作图验证自己的结论和解决问题;“资料基地”含本节课所需的资料,如直线的方程内容、名校教师对“曲线和方程”定义的讲解录音或录像、已学过的其他学生学习理解;“练习基地”含巩固本节课内容的基本巩固练习,提高练习;“拓展阅读”含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后面章节有关的内容。学生在探讨问题中可以到资料基地去找所需的资料,也可以查阅书本上的资料,还可以到试验基地作试验。

2.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组长,一个副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弄清楚小组成员在每个问题的理解及存在问题。副组长负责记录小组对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并负责向教师汇报。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模块“图像游览”。完成后,教师指出:这么美丽的图像可以用一个数学方程表示,这就我们今后要研究的内容。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一道学生进入“问题组”模块的第一模块中的问题:

1.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2.画出方程x-y=0的曲线。由作图过程讨论图像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点M(X ,Y )是这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那么点M的坐标(X ,Y )与方程X-Y=0的关系如何?如果(X ,Y )是方程X-Y=0的解,那么以这个解为坐标的点与这条直线关系如何?

3.完成问题:已知A(-2,-1),B(3,5),求线段AB中垂线的方程;试问有几种求解法?由求解过程讨论所得方程与线段AB的中垂线的关系。

4.归纳出问题2、3的共同点。

(三)教师启发学生引申,导出“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定义,并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然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组”的第二个问题组:

5.如何理解“都是”二字?

8.要确定一条曲线是否为某个方程的曲线需要两个条件,请学生们各小组各自出问题:给出一个曲线和一个方程,分别满足第一条件而不满足第二个条件和满足第一个条件而不满足第二个条件。

9. 解答下列问题,且说出各依据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定义中的哪一个关系?

(四)教师解答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组”第三组问题:

10. 从集合的角度如何对定义进行理解?具体地说,曲线可以看作是由点组成的集合,记作C;一个二元方程的解可以作为点的坐标,因而二元方程的解也描述了一个点集,记作F。请大家思考:如何用集合C和点集F间的关系来表达“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定义中的两个关系,进而重新表述以上定义?

(七) 教师小结及布置作业

小结:本次课我们通过对实例的研究,掌握了“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定义。在领会定义时,要牢记关系两个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它们都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必要条件。两者满足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才具备充分性,才能将曲线的研究转化为方程来研究,即几何问题的研究转化为代数问题。这种“以数论形”的思想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五、布置作业

5.阅读模块“拓展阅读”。

参考文献:

[1] 张艳萍,赵书爽.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2] 戴莹.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6,2.

[3] 林玉娟.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的整合[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5.

[4] 王虹,杨威,王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探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5] 潘小明,沈红兵.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2006,3.

[6] 陈艳君.数学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7] 蒋鸣和.从教学手段的整合到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探索[J].信息技术教育,2006,1.

[8] 柳素霞,武法提.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设计及实验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2.

[9] 王欣,杨庆余.从两个教学案例探讨数学任务驱动学习的特点[J].教育科学研究,2006,1.

第2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思政教育融入化学基础理论,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

作为一门理工类的学科,化学教学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专业的数学、化学理论知识,还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能够从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个别现象中,总结提炼并巩固掌握其科学原理以及测定方法,从而逐渐构建出完善的化学思维体系。而将思政教育融入化学课程教学,特别是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知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悟化学中的思政精神,并通过思政思维和思政角度来重新看待和审视化学基础理论,从而对化学教学形成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在本书中,作者在介绍和梳理化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和发展变化的同时,深入探讨化学教学的理论基础,对国际上相对新颖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化学、了解化学。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状,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对化学课程教学进行探讨,提出化学教学既要有科学精神,也要有爱国精神。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必须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唯国外论,更要着力培养我国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化学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二、思政教育融入化学教学设计,使教学策略更有深度

在传统的观念中,思政教育往往是一门思想层面的教学指导,高屋建瓴但不接地气,因而在专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虚化或者边缘化。思政教育融入化学教学设计环节,是本书的一大改进举措,通过深入探讨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充分展现出遵循学生自主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彻于化学教学设计的全流程,使教学策略更加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从而保障教师的教学指导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思政教育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融入,还体现在设计的人性化方面。本书在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时,提出了真实情境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建议将化学理论教学与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变成为具体的真实情境,从而更加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当然,本书在阐述化学教学设计时,强调任何设计都不能够只关注科学而忽视人性,教学设计绝不能采用不够人性甚至非人道的化学方法,否则就可能对学生的三观造成误导,从而培养出有才无德的不良人才。

三、思政教育融入化学实践操作,使教学指导更有意义

第3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大学 思政课 多媒体教学 创新策略

大学思政课多媒体教学核心内涵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部分学校便开始采用诸如投影仪、幻灯片、录音与录像之类的电子媒体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被称为是电化教学或者是多媒体组合教学。90年代之后,随着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开始逐渐取代以往的诸多电化教学媒体,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结合多种概念,文章认为大学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即是围绕着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特征情况,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据此形象、生动地传达出特定的教学内容,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有效的人机搭配、人机互动教学结构,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传达统一化、系统性、丰富性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文章将以此概念为基础,展开对大学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的研究。

大学思政课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大学思政课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大学思政课多媒体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多媒体课件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当前,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主要是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特征,一方面从特定的书本课程内容中,提炼出核心观点或者是主要内容,建构起多媒体课件基本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寻找文字、图片或者是视频案例来加以补充和完善,由此制作出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然而由于部分教师知识总结能力不足或者是缺乏工作责任心,由此造成其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不仅无法展现核心教学内容,而且容易造成知识的混乱,不利于学生学习。二是多媒体课件仅仅是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况而设计出来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认为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什么样的学习状态等,都必须设计出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甚至产生没有多媒体课件就无法上课的观念。三是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对课本教学内容的一个提炼和总结,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重点,也使教师能够围绕着教学重点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等。四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虽然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表现出明显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的特征,然而一方面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不断变化,由此要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另一方面每一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进度与知识需求情况也不一样,由此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大学政治课程标准以及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2.大学思政课多媒体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大学思政课多媒体教学之所以存在以上诸多问题,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当代素质教育与现行应试教育的适应性矛盾。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迫使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得不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核心目标,据此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活动,从而造成上文所提到的多媒体课件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预设性太强限制课堂思维,忽略课堂生成性的教育点以及素材资源堆积、陈旧与雷同方面的问题等。其次,教学设计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很多学校基本上都建构起了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甚至严格要求教师必须要进行多媒体教学活动,然而具体的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应用活动则主要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征的需要。这虽然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自主性,但由此也造成了很多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设计理念不正确等。三是部分学校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目前,虽然大部分教师都已意识到了多媒体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呈现出丰富、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然而,部分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却认为多媒体教学设计仅仅发挥着提示重要知识点的作用,除此之外别无他用,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仅仅将自己所提炼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以展示。

大学思政课多媒体教学创新策略

1.坚持知识性与德育性相统一的设计原则

知识性与德育性相统一的原则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也成为大学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具体来说,也即是要求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核心知识的提炼、总结、呈现、讲解、分析与传播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拓展自己的视野,尤其是能够在各种思想政治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也要注重通过多媒体教学设计,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熏陶活动,使其具备高水平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在思想修养、人格品性与行为方式上能够得到他人的接受和认可。这是基于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2.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的设计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原则,也即是一方面要保证部分教学内容拥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与方案性特征,甚至为其设定标准性的考核方式,学生必须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理解与记忆活动;另一方面还应设置一些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探讨而完成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与主动学习的能力,由此形成独立思考与个性特征。这同样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之一。

3.坚持文本性与时效性相统一的设计原则

大学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坚持文本性与时效性相统一原则。一方面要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变化,尤其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和考试侧重点的转变,能够适时调整或者是修改、完善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保证课件内容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使其目标明确,轻重分明,避免一用到底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新的、最具说服力的教学素材,保证多媒体课件的创新性,从而解决设计素材陈旧与雷同的问题。

4.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应用原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思想政治课主要由授课教师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特征,进行系统化的知识输出与知识传播的过程。授课教师理应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但在此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授课对象或者是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知识接受特征,才能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5.合理创设情境,营造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设合理的情境,营造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简单来说,授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特征来提高教学情景的创设质量,提升其教学效果。

总体来说,思政课是大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多媒体技术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各个教师理应在深刻认识多媒体教学重要价值的基础上,也应明确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据此坚持知识性与德育性相统一、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文本性与时效性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提高多媒体课件设计质量;另一方面则要合理创设情境,营造互动和谐教学的氛围,由此提高多媒体课件使用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保来:《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2]任争恒:《高校思政课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教育》,2009年第6期。

第4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职业人;公民人;道德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由于难以打破学科体系,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思政课要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思政课程内容相关问题剖析

1.思政课程内容与高职学生成长需要不匹配影响了课程的受欢迎度。高职思政教材由国家统编,系统性、综合性、抽象性鲜明却乏鲜活,针对高职教育规律、体现高职学生特点不足,不能完全适应高职学生发展需求。思政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的不匹配使得部分高职学生的成长被分裂在了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从总体上看,高职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还难以改变“学而无味、学而无用”的印象。

2.思政课程部分内容的重复与传统的授课方式降低了课程的受关注度。现行思政教材过分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以致部分教学内容重复,甚至与中学政治内容重叠。虽然德育强调灌输,但熟知未必等于真知,这种重复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更何况从中学到大学,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常常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影响对思政理论的认同与关注。

3.思政课程在高职改革背景下内容多、课时紧、大班授课的现状突显了课程的低效度。高职学制多为“2+1”及其变形,以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顶岗实习。虽然国家强调思政总课时不减,但不少高职院校规定公共基础课程必须提前结课以保证专业课程实训,实际上变通减免思政课时在所难免,思政课程内容“面广量大”问题日渐突显。加之生师比问题,大班授课成为思政教学的必然选择。大班授课带来厌学与课堂纪律等共性难题,思政课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高职思政课程内容的重构思路是实现“本本――人本”的转型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基本参照,但并不是处理授课内容的惟一思路。只要能涵盖主要的理论观点,不违背思政课教学“正面教育及方向性原则”,教师可以实现“从本本到人本”的转化。“从本本到人本”是指打破教师教条地依据教材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的惯性,教学内容的设置根据学生发展需求,以高职学生道德品质应用与解决成长问题为主线。

基于此,本文尝试将现有思政课教学内容(教育部05方案规定的两门课程及新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整合为“职业人-生存”、“公民人-生活”、“道德人-生命”三大模块。其逻辑为:个体的人生意义是在“生存、生活、生命”三个层次上展开的,为此,根据人生意义三层次“以何为生”、“如何共生”、“为何而生”三大问题分别对应于个体“职业人”、“公民人”、“道德人”角色所要解决的问题。人生意义三层次之间是递进兼包含的关系,彼此存在交叉之处,因此本文的模块化设置只是相对而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依据任务与情境侧重选择与分类。

1.职业人。职业人从解决“以何为生”问题的角度考虑,可将适应大学生活、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内容列在一起作为“职业人”的教学模块(参见下表1),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

2.公民人。个体的存在同时展现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两大领域中。两大生活领域各有规则与要求,都需要学习才能解决“如何共生”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投身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但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技能及品性仍比较弱,因此,开展公民教育,处理好个人与公共生活领域的关系成为高职思政教学模块二的主要内容(参见下表2)。

3.道德人。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两者是人之存在并达到生命顶峰的必备条件。高职思政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知善、向善、行善”,获得生命的意义。生命与道德的这种关系要求高职思政教学以“为何而生”为主线,联系生命的展开及其构成的不同生活空间,在由此衍生的需要道德调节的爱情、家庭、职业、社会、国家、信仰等方面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参见表3)。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思政课的特殊性,实现“本本――人本”的教学转型需要配套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明确系统化课改思路才能取得实效。

1.平等对话,师生携手挖掘教学资源。真正实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入学生心灵,找到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设计成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共同解答。

2.创立团队,师生合作协同学习。根据教师的专长组成教学团队,分别负责三个模块的教学设计;学生团队协作,各学习小组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思政教研室要借助学校德育大平台,利用高职校企合作的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教育。

3.理实一体,师生在情境中践行所学。思政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内外的表现,要走进学生的世界,担当起班主任、辅导员的职责,要带队下企业实习,结合专业学习实施思政实践教学,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学生职业人、公民人、道德人的体会与认识,提升道德能力。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4.

[2] 韦政通.生存、生活、生命――人生意义的三阶段论[J].法制资讯,2009,(1):34.

第5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

工科教育及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其中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一项创造性工作,是对教师灵活性和自主性发挥的空间更大,“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关系的一门科学,内容主要有: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贮藏等过程的预防和消除等。工科教育及课程思政使得“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加大,教师融合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更有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因此在原有教学教案设计中加入思政内容,对思政素材进行精炼,提取核心内容,将思政内容具体导入章节如种子般散播在专业知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思政内容融入时机和频次做到渗透式和潜移默化式,让学生不觉得突兀、乐于接受。

一、“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总体设计理念就是激发学生天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本位理念,从普遍的认识出发——(学生已知或感兴趣或表象),剖析里面蕴含的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点(识记),以此点深入细致讲解(环环相扣,细致解决问题),小结知识点,提问启发学生并进行反思讨论。

本课程学习任务是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结构,对微生物的分类、营养与代谢及其与食品酿造、安全的相关性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自我分析和认识,例如菌群失调、生物膜污染、亚硝酸盐、抗生素滥用等问题,并在学习中逐步找到解决食品微生物安全控制的方法与途径,厚植专业爱好及坚定素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同时强化沟通表达能力,尽可能让同学抛开书本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去解释概念、特点,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逻辑思维结合自我表达)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教师帮助同学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定期勾画“思维导图”。

二、教学案例设计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曲颈瓶的实验思考

本章节来源第一章绪论(2 学时)——第二节微生物的发展简史。

2、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是食品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巴斯德贡献的学习,巴斯德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其曲颈瓶实验推翻了古老的“自然 发生说”,开启了微生物学的发展,通过巴斯德实验设计思路 学习,启发同学经后学习要有细致严谨的态度更要有批判性思维,建立独特的分析能力,不要“人云亦云”。知识目标:掌 握巴斯德的贡献,了解“曲颈瓶”实验思路。能力目标:实验设 计思路的萌生。素质目标:严谨认真科学态度及批判性思维建立。

学生已知: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知道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所引起。未知:如何推翻当时盛行的“自然发生说”。能 知:彻底否定自然发生说是通过曲颈瓶实验。想知: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思维过程。怎么知:通过介绍“自然发生说”理念以 简单的方法、结果、结论三段论方式展示“曲颈瓶”实验的设计 思路,提问同学每一个设计的合理性,启发同学思考,并引入实际生产企业酱油胀袋问题,同样以简单的方法、结果、结论三段论实验思路设计提示同学们深入思考,最后揭示在微生物学学习中要具备严谨认真科学态度更要有批判性思维。

3、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课程导入:“不畏浮云遮望眼”——引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下一句是什么呢?(设问)“只缘身在最高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曲颈瓶实验的思维过程。

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狂犬病疫苗的研发等。当时深入人心的“自然发生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推崇,认为生物是自然发生的, 而巴斯德却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为此开展了曲颈瓶的研究。

三段论式(方法、结果、结论)展示“曲颈瓶”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设计一”方法:封闭玻璃容器加热肉汤;结果:肉汤澄清;结论:自然发生说不成立。“实验设计二”方法:曲颈瓶容器 加热肉汤;结果:肉汤澄清;结论:自然发生说不成立。“实验设 计三”方法:曲颈瓶肉汤倾斜;结果:肉汤腐败;结论:自然发生 说不成立。每次设问“同学们觉得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启发今日眼光来看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设计完美吗? 拓展简单加热能杀死肉汤的所有微生物吗?引入真实某企业酱油胀袋案例,三段论式(方法、结果、结论)案例分析“酱油胀袋” 实验设计思路。

“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一”方法:同步分离胀袋酱油与正常酱油,可疑微生物接种产气培养基验证;结果:分离到Z1、Z4 菌株;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二”方法:Z1、Z4接种正常酱油;结果:正常酱油产气;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三”方法:接种酱油中分离菌落对比;结果:接种前后菌落形态一致;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每次设问“同学们觉得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课程思政:实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论证,需要严谨的科学设计更要有批判性思维。

人体内的另一个隐秘世界——肠道菌群,本章节来源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6 学时)——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4、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是微生物的生态——动物体表和体内微生物,重点学 习肠道菌群概念和对人健康的重要性,用新的健康观去关注和认识肠道菌群,如何维护肠道菌群的健康,思考肠道无菌化人体是否会保持健康?知识目标:掌握肠道菌群、正常菌群的概念。技能目标:掌握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健康。素质目标:实践出真知,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学生已知:人体的体表、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未知: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疾病有怎样的关联。能知:肠道菌群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想知:如何保持肠道健康。怎么知:正常菌群概念介绍,通过图片揭示微生物主要分布的位置在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引出肠道菌群的概念,菌群失调会引发哪些疾病,再引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6] 的例子,“减肥”话题引入来看体重变化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实例说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相关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才能出真知,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躬身实践,要 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理。

(1)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结合讲授法。

课程导入:我们知道在人体的皮肤和体内都存在着大量微生物,首先来看人体体表微生物分布图,皮肤表面微生物数量平均10 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中微生物的种类超过500 种。

正常菌群:概念及意义,在肠道中微生物数量达到100 万亿,由此引入肠道菌群概念。

肠道菌群:通过《细菌-肠道菌群》动画视频来看肠道菌群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图片展示:肠道菌群失衡与很多疾病相关。

赵立平教授的健康新三观:以赵立平教授的研究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课程思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1 时间的味道——微生物与食品酿造

本章节来源第八章微生物与食品酿造(4 学时)——第一节微生与食品酿造。

3.1.1 单元教学目标

本节是微生物与食品酿造中真菌与食品间的关系,重点学习茯砖茶和毛豆腐形成中主要的微生物,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友好关系,了解茯砖茶和毛豆腐的生产工序,从形态、功能和种类掌握其中主要的微生物,通过学习告诉同学们中华民族对于食物和风味的理解。同时启发同学们要珍惜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认真好学,逐步积累,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知识目标:掌握茯砖茶、毛豆腐形成中的主要微生物。技能目标: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尤其霉菌中根霉、毛霉、曲霉的区别。素质目标:珍惜时间,沉淀人生的厚度。

学生已知:从第二章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与结构中掌握了微生物的结构,细菌、霉菌、酵母的形态及构造等。未知:对于某些食品——茯砖茶、毛豆腐中的主要微生物仍不清楚。 能知:也知道很多食品与微生物有着密切关系。想知:到底其中的微生物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通过视频《百姓茶点——茯砖茶制作工序》探究茯砖茶发花的秘密——“冠突散囊菌”来认识该菌的特性,形 态、功能。通过视频《舌尖上的中国——转化的灵感》选段“毛豆腐”来看加工,进而引出生产中参与其中的微生物及作用?层层导入,一步步引出知识点。结合视频、图片、音乐在欣赏中掌握内化知识,最后二次时间创造赋予食物更多的风味,这是中华民族在长久的实践中的滋味也是世道人心的感触,进而以《劝学》升华大家要认真学习,珍惜光阴,不断积累,用时间丰富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做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3.1.2 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通过配图片和音乐构筑美感,启发同学思考。

课程导入:设问从图片中找到所有食物的共同点是什么?重点讲解茯砖茶、毛豆腐。

视频辅助讲解:茯砖茶加工关键——冠突散囊菌、毛豆腐 制作关键——霉菌、细菌、酵母菌等。

课程思政:这些美味的食物由时间二次创造,启迪人生的厚度也需要时间来沉淀。

第6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关系衔接;改进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2

加强实践性教学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提升广大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风貌的主要内容。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知识性强,在融入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都对实践性教学缺乏全面的认知和正确的理解。为此,基于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实际,积极探讨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尤其是借助于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研究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的深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探讨

从课程特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知识性强,与实践教学关系衔接不足,导致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参与度不够。然而,全面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转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需要从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关系的梳理上着手。

(一)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

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源于实践,服务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本质属性。然而,对于理论知识,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样,在学习理论知识中,要强调社会实践环节,要突出与实践的衔接与融合。事实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忽视实践性,缺乏与实践的联系,往往是思政课程教学常见的突出问题。注重思想政治课程与实践的联系,首先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融入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参观、体验,形成实践理性、策略和智慧。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转变传统的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要遵循理论源于实践、服务实践的规律,要从课堂教学设计上,强调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性教学是互为补充的

理论知识要服务实践教学,并从教师的理论讲授中,突出案例导入、强调不同观点的渗透与交流,让学生能够从理论思维上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要基本理论,来全面认可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实践教学是基于理论认知基础上,让学生从理性知识的学习与感性的知识体验中来验证理论的适用性。我们说理论是行动的指导,掌握理论要服务实践,否则理论是无意义的。因此,从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要突出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关联性,要让大学生能够从思政理论学习中真正懂得知识、理解真理,从具体的实践中解决问题。

(三)将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

从方法论来看,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是辩证统一的。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既要注重理论知识教育,还要发挥社会实践优势,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进行统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中,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服务社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要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协同发展上互为补充,要从服务教学目标上来让学生真正从理论学习掌握方法,从社会实践中获得能力和本领。因此,科学统筹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关系,从课堂组织、知识整合、教学方式创新与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让理论知识充实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能力拓展。

二、思想政治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衔接

实践性教学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始终,既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兼顾课外实践教学的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要从课堂内外融入到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从课堂学习、校外实践中各取所长。

(一)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是辩证统一的

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应用的理论知识和见识,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体验知识的正确性,形成理性感知。对于思想政治课堂实践教学,要着力从课堂知识的组织、设计上,将之与实践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能够从中感知和体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就是通过书本知识,来帮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来验证理论课程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政治鉴别力,促进大学生思想自觉、行为自觉。课外实践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同样需要从实践教学过程中,协同好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力量的组织,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从活动组织、设计、实施、监督、考核上来细化实践主题、实践内容、实践方式,要学生能够从实践中真正掌握具体知识,明白道理。如在社会微调查实践中,要从理论指导下,来制定调查流程、明确调点,增强对问题的发现、梳理、解决能力,让学生从社会观察、分析中提升政治素养。通常情况下,课外实践教学是由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进行组织,要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鼓励大学生社团、假期社会实践小组等参与到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中,以具体、可行、务实的态度来确定社会实践主题,细化社会实践任务和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协调力、思维力、沟通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以“大实践”来推进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育人格局的形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突出实践性,要做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衔接,特别是在“大实践”教学导向下,要从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上来构建育人机制。对于实践教学,无论是课堂实践、还是课外实践,其过程都在于引导学生从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增长才干、培养品格中来发展人。因此,要从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衔接上,从拓宽课内外实践资源整合上,借助于思政理论课程的指导,来完善社会实践选题策划,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实践育人合力。高校要从思想政治实践性教学上,积极构建由校党委领导的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小组,并由各院系领导、各教务部门协同思政教学部、团委、学生会等具体小组,搭建自上而下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并从经费投入、教学计划、师资补充、课内外实践教学衔接体系上来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实效性,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机制的形成。

三、优化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有效保障

搭建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协同,特别是在师生共同参与、引导上,要突出教与学的衔接,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要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处理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进实践性教学,发挥实践性教学合力的关键。

(一)思政教师要从把握重点、突出全局,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引导者,要充分认识到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要精准把握,突出重点,着力从教学理论知识、学生需求等方面,组织实践性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对思政理论知识进行统合,确立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并围绕思政理论知识设定教学规划、主题、实践性教学进度;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变化,关注学生的热点与困惑,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和兴趣爱好,制定针对性的实践性教学设计。如在课堂教学上,围绕实践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借助于校园微调查来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并从课堂辩论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知识学习、实践反思中来增进理论高度和深度。

(二)营造实践性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也是学习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的主体。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境的营造上,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要鼓励学生从问题分析、独立思考、感悟知识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提升。同时,提升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自觉性,要从现有大班授课方式上,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从学生分组上,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实践和成果汇报中,从实践学习、实践收获中增长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狄,汤烈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的独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1).

第7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 参与式教学

曾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1],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政课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然而长期以来面临教学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因此,诸如“三入”问题(入座、入耳和入脑)和“四不”现象(“不上课”、“不听课”、“不重视”和“不认同”)[2],以及“学生不欢迎,教师很茫然”等都是其真实写照[3]。切实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关键。中央文件早已强调要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明文提倡参与式教学等[4]。本文拟就高校思政课的参与式教学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学界的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一、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既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强调师生广泛交流与多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柏拉图的“助产术”,杜威的“从做中学”,皮亚杰的“主动自发教学原则”,以及罗杰斯的“自我主导型”教学,都不乏参与式教学的影子和元素[5]。近年来,随着教改呼声的高涨,参与式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其一,注重硬性灌输。其直观表现是教师“满堂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内在感受被忽视,久而久之也就“你讲你的,我忙我的”。其二,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依靠教师一张嘴和一支笔,引入多媒体后则为多媒体依赖症。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单一,加之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势必枯燥乏味。总之,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无以保障。

参与式教学可谓正逢其时。首先,参与式教学顺应时代需求和教育教学规律[6]。网络信息时代使信息和知识的获得变得简单快捷,几乎唾手可得。然而,大学生们阅历不足,心智不成熟,易于偏颇和极端。他们对单纯的知识传授已不再感兴趣,而渴望表达与交流,尤为期待教师的答疑解惑和指点迷津[7]。而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聆听,而与教师一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8],学习也就变得趣味盎然。其次,参与式教学有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应试教育,不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于是也就有了沉重的“钱学森之问”①。但在参与式教学中,死记硬背已不再强调,而综合素质和能力则至关重要。综合素质和能力强的学生会脱颖而出,而综合素质和能力差的学生也会暴露出来,对比强烈而鲜明,足以使人惊醒和奋起。高校思政课引入参与式教学,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可以断言:“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9]据了解,凡是引入参与式教学的高校思政课,大都反响良好[10]。

二、参与式教学的设计

参与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11]。在开展参与式教学之前,任课教师要做好相应的部署和安排,特别是要给全班同学阐明参与式教学的特点、流程、要求和打算。

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实际。高校思政课大都为大班教学,学生少则近百人,多则数百人。人数太多通常不利于组织教学,特别是参与式教学。但我们也可化整为零,进行分组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12],就是把全班同学均分为若干教学组,分别负责若干专题的参与式教学。各教学组内部进一步分工协作,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分组教学,我们变劣势为优势,既有效破解大班教学的参与难题,又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分工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可谓一举多得[13]。

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原则性要求,又要考虑可操作性要求。第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教学设计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教学设计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尽可能激活课堂气氛,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是才艺展示环节。高校思政课通常给人以刻板僵化和枯燥乏味之感。引入才艺展示环节,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使课堂气氛顿时生动活泼起来,起到聚拢人心和提振士气的作用。才艺展示环节要“短小精悍”,表现形式要灵活多样,但内容要积极健康。

其次是新闻快报环节。高校思政课引入新闻快报环节既与课程自身的时政性相吻合,更与培养大学生的远大抱负和胸怀相一致。新闻快报环节同样不能占用过多时间,新闻播报要“短、平、快”。新闻快报应以时政新闻为主,课件要简明实用,播报要清晰流畅等。新闻快报环节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们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后续教学也大有裨益。

第三是学生讲课环节。这是参与式教学的重头戏,也最具挑战性。参与讲课的同学首先要吃透教材并合理安排讲解内容,其次要制作好课件。最难的则是面向师生,登台讲解:要举止得体、言谈大方,详略得当,要有独立思考和特色,要善于和台下同学互动,要掌握好节奏和时间等。而要做到这些显然并非易事。通过学生讲课这个环节,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储备和学习态度等问题都会显现出来。由此而来的发现和触动也许能够改变其人生。学生讲课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更能起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激荡的重要作用。

第四是知识竞答环节。学生讲课成效如何?基本知识是否已掌握?我们可通过知识竞答环节加以检验和强化。知识竞答要紧扣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题型、题量和命题难易度要适中,要简单明了和易于操作等。同时,要制定好竞答规则,确保竞答环节公正、有序地进行。

第五是教学评论环节。通过引入教学评论环节,我们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系统点评和总结。教学评论要实事求是,以帮助为主,但对于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敢于旗帜鲜明地批评和指正。该环节最具讨论式教学色彩,有助于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14]),有助于推进参与式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属点睛之笔。

第六是教师补讲环节。学生讲课难免存在一些疏漏和缺憾之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后续的教学补讲环节中加以补充、完善、纠正和拓展。尤为重要的是,随着学生思想观点和好恶意识在参与中大量显现,任课教师就能够在把握学生思想状况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讲解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余论

高校思政课的参与式教学虽能有效调动大班条件下学生的参与性,但这种参与性又不都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积极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在参与中消极应付、敷衍了事,甚至屡屡出现低级错误和硬伤等。对于内在学习动力不足乃至根本缺失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心存主观偏见和抵触情绪的学生[15],参与式教学也很无奈。现行高校的办学理念仍立足于传统教学模式,这无疑对参与式教学构成了深层制约和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仍需要社会各界的认真思考和不懈努力。还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学生早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因而对参与式教学存在一些不解和抵触。应该强调的是,参与式教学并不排斥其他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丝毫没有降低教师的作用和对教师的要求。

学生的参与性对于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教育界不乏参与式教学的成功实践②,尽管中央也早已明文提倡参与式教学③,但传统教学模式仍很普遍。个中原因值得探究。首先是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与应试教育相表里,而参与式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联系。尽管素质教育已呼吁多年,但应试教育依然强大,很多人习惯成自然,不愿变革。其次是重科研、轻教学的后果。各高校在实际运行中几乎都是科研至上,加之多年来的歧视和偏见,思政课教学处于极端不利地位,这就很不利于教学创新。

参与式教学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重大革新。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突破。参与式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任课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也需要广大同学的认真准备和参与,更需要学校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没有学校的政策引导和跟进,参与式教学将步履维艰,很难开展起来。因此,考核模式的相应调整显然需要学校层面的理解和支持,以及配套措施的跟进。

注释:

①2005年,总理探望钱学森,钱老感慨地问:“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接着又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②周其金:《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陈德钦:《高校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尝试》,《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

③2004年,参与式教学上升为中央文件明文倡导的几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2]付桂军.破解高校“概论”课“三入”问题的有效路径:参与式教学[J].前沿,2013(13).

[3]郭姗姗.学生不欢迎,老师很茫然.部分高校政治课现状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7-04-23.

[4]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

[5]姚建光.参与式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证样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6]胡晓红、郭凤志.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7]邢战国.“概论课”针对性教学析论[J].社科纵横,2012,(8).

[8]朱宗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9]俞佳.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宁夏教育科研,2008(1).

[10]徐红梅.参与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11]鄢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12]林震.我们爱上这样的政治理论课[N].中国教育报,2007-1-3.

[13]彭付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第8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全面考核 过程考核 素质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实施以来,关于考核方式的改革就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同仁就传统思政课考核方式的缺点、考核改革的方向和原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一些具体做法。

目前各高校思政课考核方法的改革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其一,从对学生单纯的理论知识考核向对学生的全面考核转变。全面考核要求对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态度等诸方面进行考核,特别是对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能力考核即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考核。其二,由对学生的单纯期末闭卷考核向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转变。这种考核从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核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定,注重考核的过程性,更能客观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的精神面貌、学习积极与否。

可以说,全面考核和过程考核目前已成为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教师考核学生的基本要求。与这样的考核要求相适应,目前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即“基本原理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高校大都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核。思政课考查科目如何考核能更好地达到考核目标?这也成为我们教学中努力探讨解决的问题。

1目前思政课考查科目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各高校思政课考查科目的具体考核方式,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1.1考核目标不够明确,不能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功能与本质要求

一般专业课与公共课的考核目标,侧重于对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技能状况的考核。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授知识、培养分析问题方法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历史观的培养,这是思政课的特殊功能与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思政课的考核要客观体现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情况,这是思政课考核目标的特殊要求。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核易于客观评价,而思想、精神、灵魂却难以量化考核。思政课考查科目尽管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但主要还是知识、能力考核,而不是思想道德素质考核,不能体现思政课的特殊功能和本质要求。建立客观标准的考核指标体系。

1.2随意性

这既是思政课考查科目考核的优点,也是缺点。从优点方面看,考查形式灵活多样,没有统一的形式规定,而不以单一的卷面成绩评定成绩,这有助于教师从知识、能力、态度、素质等多方面更为全面地评定学生学习效果。从缺点方面看,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考核态度随意性过大。教师考查的随意性过大表现在:考查内容的随意性,即考查内容不能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不能体现其专业培养目标,不能客观反映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培养的效果;考查形式的随意性,即教师更多地从评定成绩容易与否的角度出发,选择写论文、思想汇报等主观性较强的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学生考查的随意性过大表现在:相对于考试课有明确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通过闭卷考试进行考核而言,学生普遍认为考查课内容简单,考核方式开放,不经过正规的闭卷考试,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复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学习投入较少,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主观性,即考查成绩评定缺乏客观的、定量的指标体系,其标准由教师主观掌握

(1)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完善。考查课考查内容及方式的选择,不仅要全面反映学生素质培养、知识学习、能力锻炼的成效,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与否,能否认真预习、听课、思考、回答,以保证学生成绩评定的完整性。(2)考核指标体系中各项具体指标所占分值不够合理。素质、知识、能力、态度四项指标中,知识、能力较容易以量化数据评定;态度考核有赖于教师教学中的教学管理水平高低和教学实践的投入,也易于以量化数据评定;思想道德素质则难以以量化数据评定。这使得在思政课的考核指标体系中,知识、能力、态度所占分值较多,而素质考核几乎难以体现。

2思政课考查科目考查方式的改进方向

明了目前思政课考查科目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就可以明确思政课考查科目考查方式的改进方向。

2.1明确考查目标,确立考查标准

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的区别,明确思政课考核目标,是搞好思政课考核的首要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和目标是为了加强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法制观,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中国革命和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与经验,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原则,养成优良的个性品质。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功能和本质要求。因此,在课程定位、方向、标准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思政课均不同于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除了一般课程具有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功能外,思政课更侧重于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素质培养是思政课的本质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目标必然要体现其特殊功能和本质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设计考核内容及方法时,必须考虑如何能有效地对学生素质培养情况进行考核,以明确并达到思政课的考核目标。

2.2建立客观标准的考核指标体系

思政课考查科目的考核采用结构成绩,以保证对学生成绩评定的完整性、科学性。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目标,其考查科目的考核应包括四个方面的指标:素质,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知识,即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的认识和积累的经验;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态度,即学习中的积极性,表现为出勤率、课前准备、课上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课后复习等。四项考核指标中,主要依据考核目标和价值取向,素质培养所占权重应适当加大。

2.3探讨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

加强考核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考查方式。如:对学习态度不佳的学生,可以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以强化其学习的紧迫感;对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可以采用开卷法,或者写读后感、或者作卷面试题、或者面试、或者写课程论文等,使学生在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论述,以客观评价其素质、学习效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困惑

有了努力方向,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已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考核体系。学生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二者比例或是三比七,或是五比五,由授课教师灵活把握。平时成绩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素质、知识和能力,期末成绩侧重素质、能力,二者结合,能从这四个方面全面考查学生,突出了思政课考核的全面性、客观性、过程性。这种改革,有助于在教学和考核中全面贯彻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法适应课改新要求。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仍然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惑:

3.1教师应适应新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考核题目设计

全面考核和过程考核对教师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环节的考核中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素质、知识、能力、态度四项考核指标而言,平时考核环节首先突出的是态度指标,它最能直观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其次是素质、知识、能力指标,在师生互动中展示学生学习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展示学生的政治素养;期末考核环节首先突出的是知识、能力指标,其次是素质、态度指标。这一变化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考核题目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一方面要加强课堂管理,直观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以思考性的题目而不是记忆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设计的这些思考性题目应尤为注意侧重政治理论分析。只有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才能真正展现学生的平时表现,才有客观的平时考核成绩。其二,期末考核中,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其题目都应避免随意性,应紧扣教学目的和要求着重从素质指标方面考核学生。

3.2学生平时表现的信息收集难度大,难以客观评定平时考核成绩

考核方式改革的要点之一是要改变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更注重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定。尤为重要的是,平时考核更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素质培养情况,更能体现思政课考核目标的本质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收集学生平时表现的信息难度大,信息收集少,准确性差。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思政课大班化、课时少的教学特点。课堂教学中难以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展示空间,难以充分收集学生平时表现的信息,也就难以准确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

第9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范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摘 要:BOPPPS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由六个环环紧扣的环节构成。把BOPPPS引进到思政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BOPPPS;参与式学习;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07-02

收稿日期:2015-01-30

作者简介:殷旭辉(1978—),男,江苏丹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思政课大班教学形式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Y130214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各级各类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失效和低效现象也是当前的一个不争事实。如何进一步提高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有的放矢地将它从不太受欢迎的窘境中解放出来,是一件十分重要和十分紧迫的工作。BOPPPS是近年来在欧美大学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观测系统。实践证明,它在加强教学互动性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因此,把BOPPPS引进思政课课堂教学,利用它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BOPPPS教学模式概述

BOPPPS是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讲授的一种新型模式。它最初起源于加拿大、美国等北美地区的高校,之后在欧洲的大学中得到推广,近年来在中国台湾、大陆等地区逐渐兴起。BOPPPS教学模式由六个环环紧扣的环节构成①。

(一)导入(Bridge-in)

导入的目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关注将要讲授的内容。教师在这个阶段主要采取的策略是:叙述与所授内容相关的故事或教师的个人经验;提出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提供一个吸引人的引言或案例;提供学习该教学内容的理由或重要性等。

(二)学习目标(Objective)

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明确地传达学习目标,如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价值以及可以从中习得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的方向。课程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的叙述,包括:对象是谁、能学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以及学得如何等。

(三)前测(Pre-assessment)

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前测可以有效地了解学习者的预备知识与能力,进而可以灵活地调整授课内容的进度与深度。常见的策略有小型测试、作业、非正式提问等。

(四)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善用教学策略,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加温。常用的做法是将学生分组来讨论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引导而使学生不至跑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思考的问题,或者设计模拟情境,将学生拉入到互动的情境之中。

(五)后测(Post-assessment)

后测的目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评量的方式要依据课程内容而多样化。如果是知识理解型的内容,可以采用选择题或简答题;如果是应用分析型的内容,则可请学生练习分析特定情境;如果是技能传授型,则可采用检验表或请学生简单地展示所学;如果是态度价值型的课程内容,则可请学生填写态度量表,撰写心得短文或日志札记等。

(六)总结(Summary)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整合学习要点以及预告下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使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做内容复习,或通过回馈意见进行。另外,适当表扬学生的努力和学习成果也是可行的总结方式。

总之,在了解和掌握了BOPPPS的组成环节后,教师就可以依据这六个步骤设计新的教学内容,或者重新评估并修正过去的讲授内容,使得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更加精进。

二、BOPPPS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BOPPPS是一种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教学形态的教学模式。因此,将BOPPPS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接下来,我们将以“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的一个知识点为例来进行说明。

“本原”概念是“原理”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西方哲学的知识背景,很难把这个概念解释清楚。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按照BOPPPS的模式重新设计了教学的内容和环节,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一)问题导入要讲授的内容

笔者向学生提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是谁”。这个问题对于非哲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几乎没有人可以给出正确答案。但是笔者通过有意识地设置选项则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笔者设计了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分别是泰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稍有点哲学常识的学生用排除法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然后通过讲述泰勒斯的生平和逸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提出问题,即泰勒斯为什么被称为第一个哲学家或“哲学之父”呢?原因在于他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本原”的概念,这样就顺利地引出要讲授的主题。

(二)明确学习目的

本原概念与物质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本原概念的阐述为引出物质概念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对本原概念的阐述,也为“原理”课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即“哲学的基本问题”打下伏笔。正是通过对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才区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三)前测

在导入环节中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学生的前测,通过笔者所提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已经能够初步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特别是对哲学史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四)参与式教学

学生回答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类型的参与式教学。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互动和回答的机会。在讲解本原概念时,笔者把它区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本原的字面含义,即“最初的东西”;其次,向学生提问到底什么是最初的东西?哲学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概念?在学生们回答之后教师再给出相关的思路,即这与哲学家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关,与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有关;再次,介绍哲学家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如何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方式;最后,引用亚里士多德关于本原的说明收尾。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把学生分组“竞赛”来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

(五)后测

本原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以通过随机选择询问学生的方式完成本环节的工作。

(六)总结

通过对本原概念作总结说明的方式进行。这几点说明是:首先,本原是哲学史上第一个重大概念,本课程之后要讲的几乎全部哲学概念和问题都与它有关;其次,本原的字面含义是指“最初的东西”。但是这里说的最初不是指时间上的,而是指“逻辑上”的。其三,设置课后问题。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定要有最初的东西存在,然后其他东西从中衍生出来?能不能设想世界上一开始什么都没有,然后从一片虚伪或者叫混沌中创造出这些东西呢?也就是能否 “无中生有”。换句话说:哲学家为什么一定要设定本原的存在呢?这实际上是通过设问的方式促使学生课后的进一步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节课打下基础。

三、反思

通过笔者几轮的教学实践,BOPPPS教学模式在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从学生的成绩和对教师的评教分数上也有所反映。同时,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BOPPPS教学模式六个环节的顺序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预测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很难完全按照这六个环节的按序展开。比如在互动教学的环节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就在无形之中偏离了原定的教学方向导致后续的环节没有充足时间完成。另外,“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模式固化后往往走向教条化和僵化。如果完全按照这六个环节去生搬硬套教学内容的话,教学就会显得刻板和死板,这导致原本生机勃勃的教学内容失去了吸引力。

第二,学习目标是否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所有的教学设计和环节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并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个目标可以直接用语言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这个目标是隐形的,应该内蕴在授课的内容和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领悟。更何况有些教学内容仅只是一般性的知识介绍,如果硬性地设定一个教学目标的话,反而扼杀了教学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第三,BOPPPS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所有课程或全部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说,BOPPPS是一种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教学形态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主要是指BOPPPS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如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教学等理念适合所有的教学形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课程。因此,所谓的“适合”或“不适合”要作辩证的理解。有些课程,比如英语或高数可能就不适合运用BOPPPS教学模式。具体到“原理”课,也不是所有的章节和内容(特别是政治经济学部分)都适合这种模式。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运用BOPPPS教学模式时,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演练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演练熟悉和重构教学的程序和环节,这对于教师掌控教学和课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这项基础工作完成之后,教师们完全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提高教学技艺,未必要拘泥于BOPPPS这种教学模式。

注释:

①本节内容部分参考了台湾大学王秀槐教授2014年9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青年教师培训时印发的自编讲义,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王若涵,张志翔.BOPPPS式教学在“植物生殖生态学”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