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法 课程建设 关系处理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高校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一门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现象、方法和规律的学科,同时也是奠定学生扎实教学理论功底、树立先进教学理念、掌握多样教学技巧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求职时的竞争能力、从教后的适应能力和事业发展后劲。要真正将“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建设好,必须正确处理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的关系

从高校师范生教育的课程开设情况看,《中学语文教学法》几乎是唯一的专业课,开设时间为一学期,每周3~4节(48~64课时)。由于它的唯一性,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各种理论、各种方法、各种技巧、各种能力、教学训练、教学观摩等都必须在其中解决,事实上,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而杂,《中学语文教学法》一门课难以承担起全部的重任。

从现行高校采用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看,大致都由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部分组成,由于课时的限制,每一部分都只对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没能进行知识拓展。这就需要有相关拓展课程来补充。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法》课是骨架,而相关知识拓展课程是血肉,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专门课程丰满起来。

要使“中学语文教学法”承担起上述诸多的教学内容,并从整体上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水平,那么“中学语文教学法”就不应是“一门”课,而应是一个课程体系,将《中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结合起来。这一课程体系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教学理论为主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二是以教学技巧为主的《语文课堂板书学》、《中学语文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设计》等课程,三是以训练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能力为主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观摩课》、《说课训练》、《试讲》等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使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相辅相成,形成较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的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理论、技巧,全面提高实践能力。在课程开设上,可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和公选课等形式。

2012年,贵州省凯里学院曾委派90名师范专业毕业班学生前往天柱县20余所中学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由于原任课教师都已离校进行进修培训,顶岗学生在几乎没有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承担了3/4学期的教学任务。虽然“顶岗实习”在实习方面取得了完全“实战”的效果,但反映出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综合能力明显不足,顶岗学生普遍感到“吃力”或力不从心。

究其原因,单一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而不是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限。鉴于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语文师范教育中只开设《中学语文教学法》一门课的情况,建设由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较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是最终目标。而要检验一名师范生是否成了合格的教师,是需要通过站在讲台上的实际授课积累经验的。教学法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为师范生奠定良好的教学理论功底,它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师范生除了理论功底扎实之外,还需要有实际授课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实现的。

“中学语文教学法”应该是理论课和实训课相结合的课程,二者不可偏废。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是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线。改变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授课模式,构建以“实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训课”的方式,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结合。许多学生在课程书面考试中成绩往往不错,但在实习过程中,又表现出不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不能正常地处理语文教材、不能顺利地施教等,这就反映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凯里学院在天柱县“顶岗实习”的学生连续讲课3/4学期,教材中的各种文体都遇到了,但顶岗学生在切换不同文体的教学方式时,常常表现出不自然的状态,其中两点非常明显,一是有的文体不会上,临时请教或上网查对应的教法,二是表现时好时坏。总结反思时,顶岗学生反映出有的文体教学方法没有训练过、备课时头脑里是空白的。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应该结合起来上,讲授了相关理论后,马上进行实训,趁热打铁,及时促使学生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在课程设置上,两节连排或三节连排,每次安排1~2节课为实训课,实训内容随教材的理论部分内容来安排。对于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完善的高校,在相关知识拓展课程中也应采取这种形式,如课堂板书、教材分析、说课等课程。同时,还可以辅以一些公选课、竞赛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试课、说课、即兴演讲等辅导、竞赛活动,加强师范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师范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师范生毕业后从教,从教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职业。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安排的理论课、实训课,以及各种形式的辅导、竞赛等,只是为最终的从教“实践”做准备。可以说,高校内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开设还不是该门课程的全部,它还需要将师范生与中学课堂、中学学生联系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体验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才能查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师范生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三个环节完成:第一环节是高校内的“示范课”,即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邀请中学的教学名师来校上“示范课”,或者观看全国中学教学名师的上课录像,从而感受实践;第二环节是中学课堂内的“观摩课”,身临其境地体验实践,通过“观摩课”了解中学、熟悉中学,将高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与中学“接轨”,达到理念上的融合;第三环节是“实习”,通过“实习课”,登上讲台,面对学生,真正实施操作实践,通过实际授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够循序渐进地推进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现实中,许多高校在第一环节上完成得较好,也较容易开展,但在后两个环节上遇到了不少困难,最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方面,因为高校扩招,师范生数量较多,寻找实习实践中学的难度大,另一方面,许多中学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愿意接纳师范生实习实践,即便是“观摩课”,开展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有的高校极少组织“观摩课”,或“观摩课”的随机性比较大,更谈不上科学地开设能将专业理论课与中学课程相衔接的“观摩课”;有的高校不再组织集中实习,而是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实习的时间和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特别是实习时的授课时数、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无法真正落实。

在高校师范教育中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

四、高校师资与中学师资运用的关系

教育行业“实践性”强的特殊性决定了优秀教师或者是合格的教师,不是靠知识的传授、理论的学习就能培养出来的,往往还需要指导教师“言传身教”,甚至“手把手”地带。指导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的质量。

目前,高校“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自身教师,他们主要讲授专业理论课及指导学生校内实训;另一类是中学教师,他们主要是到高校给师范生上“示范课”、开讲座,最重要的作用是做实习生的指导教师。

两类教师各有优势和弱点,高校教师在教学法理论上掌握得较系统和全面,理论指导能力较强,但由于其中的大多数没有中学从教经验,缺乏实际授课方面的指导能力,有的教师虽有过中学从教经历,但由于离开中学讲台时间越来越长,对中学教学的新特点、新规律、新理念缺乏了解,指导能力也大打折扣。中学教师在实际授课指导中能够充分发挥出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但经验的理论总结常常被忽视。

因此,在师范生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发挥两类教师的特点和优势,两者并重,不可偏废,以强强联合的形式构建起有力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团队。其次,委派疏离中学讲台多年的在高校任教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师到中学适当兼课,重操旧业,保持与中学讲台的联系;派遣师范院校毕业后没有中学从教经历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任教教师到中学“锻炼”,以便“熟悉中学”、了解中学教学规律和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师参加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教研活动,外出进修、访学,了解国内外教改动态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实际,学习最新理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后,对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让他们给师范生举办讲座,给师范生上“示范课”、“观摩课”,提高学生备课、试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增强指导工作的理论性。

第2篇: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方法 重要性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70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探究问题之一。语文作为一门反映人们现实与精神生活深刻性、广阔性、丰富性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以及个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得到熏陶,帮助其塑造精神和灵魂。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应用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综合性学习是一片全新的学习领域,它的出现对于语文教师如何高效地进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应用的重要性,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应用,可以促使语文教师更加全面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解决语文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的局限问题。其次,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应用,也能逐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并不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高语言的基本运用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

(一)采用适合的模式,丰富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探究,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在语文教学课堂,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采取适合的模式,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采用适合的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中,了解和接触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在无形中就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师在学生遇到学习问题的时候,应积极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并在探究学习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及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有所提高,学习语文课程的难度也会逐渐降低,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中,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已经被纳入课程教学的标准之内。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主要是要求语文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结果或者综合性学习方法是否取得成效,而且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确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逐渐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的整体教学计划,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语文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长此以往,将会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重点设计、合作学习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应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在关注综合性学习方法应用重要性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学习方法。通过重点设计、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理解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相关内容。重点设计、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和谐相处,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共同学习的积极性。重点设计、合作学习这种策略,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前做好相对合理的教学设计,并突出教学重点,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当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语文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学习,是初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之一。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是思想交流的一种工具,这也是语文教学课程本身具有的一大亮点。语言自身的实践性、现实性意识,都决定了其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状况,采用综合性学习方法,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健康成长。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晏燕.谈综合性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刊,2014(9).

[2]方久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25).

第3篇: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

将微课程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是以完备的教学设施为基础,针对知识点设计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手机电脑等多媒体以形成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微课程的含义与特点

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被发现是在2008年,当时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名高级教学设计师提出了这个概念。渐渐的流入了我国的教育发展中,随着科技与研究的改进和优化,对微课程这一教学新形式的理解也愈加深入。学术界很多教授也开始加入了对微课程概念的讨论。大多教授指出,其中“微”这一字对微课程的特点有很好的诠释,也就是课程的细小精致,以及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及教学内容向外拓展的资源活动结合体。综合各方的说法来看,微课程是一种借助网络科技,由教师本身自主研发的,少于十分钟却拥有整体结构的短小教学视频资源,可用于大多数一般课程,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与按部就班的老固课程教育形式相比,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短小高效,领域性广;其二,方便简洁,个性化强;其三,丰富多彩,趣味性高;其四,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微课程的作用

初中的语文学科是各学科的一个基础学科,包含了较多的知识层面。所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课内课外知识的吸收与巩固是很关键的,培养学生将知识用在实际当中的能力,加强交流互作、创新思维能力。微课程的出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对知识的记忆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等问题都有所改善,为初中语文课程良好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提供推动力。

1.建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老固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循规蹈矩、单一无味,生感到乏味无聊,渐渐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逆反抵抗的心理,也就是对语文教学目标实施的阻碍,影响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微课程的引入,有效的化解了这类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加入微课程,利用更多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无聊的要点趣味化,将层面较宽的知识面进行综合整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纳。

2.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化性

在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依靠教师个人对知识进行传授,在讲解重点前还要进行适当的铺垫,也就占用了一定的课内时间,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程的引入,将即将进行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减少了铺垫所浪费的宝贵时间,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对提高他们思维创造力也有良好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原则

1.规范性

微课程在时间长短上有相对明确的要求,需要控制在几分钟内并针对知识点做好相应主题的内容。与固有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不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停下来与同学进行互动,教学内容需要适应短小的微课程,进一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看”和“听”是微课程教学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在设计微课程时,所选的背景图片及整体结构的构建都要与所讲内容相适应,一些细微之处的差异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上都会有所影响。还有语言的标准性也很重要,作为贯穿整个微课程的要点,语言对整体构架起着支撑作用。微课程中所应用的语言需要达到流畅规范的普通话。优质的微课程,既对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推动力,又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

2.完整性

微课程同普通的语文课程一样,遵循“目标的设立、内容的编排、过程的建立、情景的设定、后期判定与评价”等等的设计流程。但由于微课程多借助网络科技,教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判定与评价方面相对难以实施。但学习后的测评系统,对于语文微课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反馈与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加强。

3.系统性

根据微课程的短小及针对性等特点,在对知识内容的特点和细节进行推敲时,相当于完整全面的把握过程。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时,不需要明确的划分出不同个体,而是互相逻辑相依有所联系的整体结构,在各个知识块之间的网状系统性。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良好的接受大块知识,有条理的对知识进行系统性接纳有所帮助。目前在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已经逐渐对完整系统化的见识加强了重视程度,也是对过去单调的微课程的新改良。

四、微课程的实际运用及注意事项

1.教学中的PPT

PPT作为一个全面应用性很强的软件,有助于复杂的语文知识教学。看起来杂乱的语文知识在经过PPT的整理排序后,更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愉悦的课堂氛围内,完成知识点的传递,也使学生更加有热情的积极参与进来。在普通的教学内容中添加了相对应的图片与音乐,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2.视频音频的播放

在教学中提前对知识点进行录制整理与剪辑,在课堂中以微视频的模式将知识点体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反复播放,不但对知识点起到加深与巩固的作用,也能快速的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期望目标。

3.情景剧模式

对前两者而言,情景剧的完成难度较大,不但需要教师在编排过程中的合理科学易懂性,还要求了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通过情景剧来学习知识点,既保证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也使知识能够融入实践中。通过对台词和角色的理解与体会,也是对所学知识认识与思考的过程。在实际运用微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宜过长,内容要有明确针对性;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各知识点相互关联但不可多次反复,保持新鲜性;还有我们要知道的是,微课程在初中语文课程运用中,可利用的内容、入手角度类型多种多样,细致的观察与准备会为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帮助。

五、结束语

文章结合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与初中语文中的设计原则及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使阅读者了解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希望对提高学生思维与沟通能力和语文学习的质量有所帮助。

作者:吴艳红 单位:乌鲁木齐第66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新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论文集,2014.

第4篇: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活动课教学 问题 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6-01

引言

由于固有思维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约,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开展语文活动课程教学,有效弥补了语文课堂上不足,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初中语文开展活动课教学的有效作用

1.开展语文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先导,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动力,努力钻研。杨振宁先生曾说,成功最大的秘诀是兴趣。可见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开展语文活动课恰好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语文活动课形式多样,可以是竞赛式的,分组抢答,既紧张又激烈;可以是沙龙式的,围绕中心议题各抒己见,亲切且自然;亦可以是讲演式、表演式等。活动课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讲故事、猜灯谜、找病句、谈方法、自画像、作表演等。通过语文活动课,学生积极性高涨,兴趣大幅度提高。

2.开展语文活动课,可以全面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之成功。”语文活动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思维,学会读书,学会写作,学会说话和听话。语文活动课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多种多样,课堂生动活泼。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活动课上,气氛热烈,表演投入,学生不仅大开眼界,学到有关知识,而且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得到提高。类似的活动课,如:“日记精选会”、“足球侃谈会”、“新闻会”等,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开展语文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终生受益,习惯的形成,离不开练习。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训练,但毕竟有限,真正养成习惯,还需要长期操练。活动课就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手抄报”活动课,教师可着重从读、写、排版等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活动方案中,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是写作:学生根据主题,自拟题目、定体裁、选材料,使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活泼有趣。二是编辑:根据主题要求,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进行必要的加工、修改,使手抄报主题集中,重点突出。三是排版设计:根据主题需要,精心设计有限的版面,做到主次有序,活而不乱。四是书写:正文作用正楷字,做到清楚、耐看;标题可选不同字号。五是插画:美化版面,为文章增色。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语文习惯。

4.开展语文活动课,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设语文活动课,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如“小小贺卡表心意”活动课上,我让学生设计一张贺卡,表达自己对的喜悦心情和对澳门的祝福。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设计的贺卡有的造型别致、有的结构新颖、有的色彩斑斓……正因为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点燃了他们深藏内心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封闭的教学内容和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所在。由于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着脱节的情形,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气息,无形中弱化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语文课堂的气氛也沉闷不堪,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语文学习的能力受到了局限,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所以,语文教学要解决此类问题,就必须展开开放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初中语文教学课程中对于人文精神意识淡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不到提高。加上教学内容繁杂,阅读写作的训练比较程式化,所以导致学生所接受的知识都是课本上死板教条的,不能有效开阔学生眼界,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学生无法将其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运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只会死记硬背、纸上谈兵,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三、改善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式的有效对策

1.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充分信任并且依赖学生,多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把课堂更多的还给学生。另外,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其个人魅力。当前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网络化教学也得到兴盛,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教师也应当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运用新的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在自身成长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有效拓宽视野。

2.设置课堂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中,可让学生上台表演,并请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所学文章的主旨。跟随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和探究。学生在分析思考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站在作者的位置上进行分析,获得更深的感悟。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不断提高,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使语文课堂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3.积极展开语文活动拓展。在语文活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和对亲身经历充满兴趣的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4.坚持开放性的实践原则,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进行活动课时,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资料的查阅以及时间的划分,同时进行知识的互补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将其触角延伸到历史、科学,生物以及现实生活中去。这样的活动课程也是对语文课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结束语

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开展在打破教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活动课程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情绪的培养以及知识面和眼界的拓宽都很有作用,也将语文教学的质量大为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春妮.语文活动课的创造性思维训练[J].安徽教育.2012(23):116-117.

第5篇: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较强的基础学科,语文一直受到广大师生的重点关注。在每次的课程改革中总会出现一些新的内容,这次的新课改也不例外,新的语文教材融入课堂。伴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其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等,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性

1.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将单一的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能够获得语文知识,还可以使他们加深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措施

1.引导学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工作能否做好是决定语文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课程的预习工作,有关研究者做出了很形象的解释:课前预习好比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或夺取冠军前的预赛。我们常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语文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对本章节内容有个详细的了解,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有针对性,能够及时突出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重视阅读部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本身的性质决定诵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对文章进行系统的朗诵。学生可以有感情地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与文章的线索联系起来,通过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与作者产生共鸣。

其次,在查阅资料或者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但要动嘴,还要动手和动脑,将自己疑惑的地方勾画出来,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教师讲课,及时与教师沟通。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不但要把握文章的线索,学习文章的内容,还要掌握作者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技巧。另外,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内容,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新课改中提到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人,一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信心,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内容不宜过简单,否则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问题,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是也不宜太难,否则学生思考讨论很久却依然找不出思路,会有一种受挫感,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就能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激发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喜爱。

第6篇: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一、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与共同讨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活动,它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而不断生成新的变化。阅读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讲解、学生的独立阅读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与研讨。教师讲解的重心应放在引导与点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准时机,适时地把整体感知或局部把握的要求告知学生,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告诉我们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务必遵循这一规律,加大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和要求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一般的认知过程,还要与学生的心理变化相联系。为此,阅读教学要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体现科学化和人性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语言风格鲜明,其中“口语化”是一个显著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该文时,笔者不仅要求学生说出口语化的特点,还指导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如下方面的特点:一是多用短句,节奏明快;二是用日常聊天的语气娓娓道来,自然而然;三是使用大量的口头词语,甚至是方言,富有地方色彩;四是语言的特意冗余,说一些多余的话,使文章语言摇曳生姿。

二、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步入探讨的境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善于通过师生之间对某个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质疑问难,使学生产生美妙的阅读体验。文本中存在许多看似无疑,实则潜伏着问题却又易被学生忽略的标点、词句或段落,教师在这样的“无疑处”设疑,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营造不断深入探究、求索的活跃气氛,从而促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向有效迈进。在“无疑处”设疑,设置问题一要切合文本内容的特征,使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突破口回答问题;二要瞄准提问契机,对学生有引导和提示的作用;三要体现开放性和个性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譬如,指导学生阅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仙湖的消逝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还是自然演化的必然?如果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就能保持现状吗?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对这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思考,能够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看法由朦胧一步步走向清晰,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共同探讨,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巩固,兴趣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张扬,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三、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互动与交流活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个性化阅读不仅体现在是学生个体阅读活动中,还体现在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长处和发挥上。合作阅读、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与思想收获,记录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并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收获与大家交流、分享。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补充,加强群体之间的互动与感悟,迅速形成对文本思想内容及结构形式等方面的较全面的认识与领会。同时,通过合作与探究、感悟与交流,完善自己的认识,使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走向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机会,组织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实现思维碰撞与沟通,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而这种收获通过个体的独立阅读是得不到的,所以阅读教学要防止个性化阅读走向孤立,关闭思想开放的大门,禁锢学生的思维。

四、组织学生开展言语实践练习,彰显学以致用的理念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阅读教学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练习,彰显学以致用的理念。在个性化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畅谈感悟,适时指导学生运用文本语言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达到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的人物对话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阅读文章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通过表演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现在言语实践之中,进而更深刻地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实践证明,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与自己的理解进行说话训练或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感悟、欣赏与创新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更浓厚的阅读兴趣,使阅读与表达能力协调发展,同步提高。总之,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设计需结合语言的运用,根据学生心理情况和课堂教学流程,抓住课堂的生成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精心巧妙设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将课堂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各种各样的言语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 教学策划

一、钻研教材,引入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济南”吗?它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我们这儿的冬天又如何呢?利用多媒体制作北方大雪纷飞和南方如春的冬天进行比较。让学生自我感知:“冬天”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而北方的冬天似乎更寒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风雪、大冰河等。那么,济南的冬天呢?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情境、直观的教学手段,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设置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内容包罗万象,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教师要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如我在教《新闻两篇》时,利用了多媒体剪辑度江战役中的一些片断,让学生感受当时人民渡江准备、渡江过程、渡过长江后的雄伟场面。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

二、设计短剧,构筑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我在教《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利用多媒体制作中举时的场景,同时也制作现在学子在考上北大或清华名校举家欢庆的场面进行比较,用以拉近时代的距离。当然,教材不是影视文学,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之产生与影视产生的直接效果相同的感染力。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1.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让学生表演了范进和胡屠户这样两个人物,其他学生扮演群众,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 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

2.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如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问太阳什么时候距离我们近呢?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让两位学生分角色进行辩论,他们分别代表两种不同观点。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最后,归纳终极答案。

三、交流探讨,激发动力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于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8篇: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新课改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重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创新,可以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平等发展与完善的机会。不管目前学生的成绩如何,不管学生的学习基础怎样,都必须对其给予平等对待,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2.开课前具有预测性

与传统的预设性教学操作不同,在新课改背景下,所谓的开课前预测性,即为针对教学活动而制作的设计图,也就是多种策略准备。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根据新课改中规定的学习目标,提前制定课堂的教学活动规划。为了实现此目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手段与方法,如安排活动内容以及布置家庭作业,做好充分的预测工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即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际状况的发展呈现动态的变化。在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活动后,教学中也许会与开课前的预测出现一定的差异。针对此状况,教师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动,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课堂教学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应该在深入分析语文学习特点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语文课程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保护其求知欲与好奇心,积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与主动性,提倡开展探究式以及自主式学习等。”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深切感恩与赞美之情,可向学生提出问题:(1)在完成课文的阅读后,产生何种共鸣以及联想?(2)在描写安塞腰鼓的时候,作者合理地运用了很多方法,应该对哪些字词、句子以及段落的表达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情感,掌握文章内涵。

2.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与声音将文章内容充分展现出来。生动有趣的画面可以很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也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融入教学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拓展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且将个人观点主动地表达出来,然后进行互相探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基于语文教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文化底蕴,值得人们去细细揣摩与学习。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对文章中精辟的字词、句子与段落进行深入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精华所在,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效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在导入时,教师可以将苏州园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体会园林之美。然后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导其进行小组自学,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体会对称之美,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艺术价值,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

4.开展趣味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9篇: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一、新课程的主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作为基础科目中的基础科目,语文课程教学又有极强的综合性。随着人文、自然等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落后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注重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新课改”应用而生了。此后,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不在以传统的段落、中心等腐烂形式为主,而是别开生面,逐渐落入了情感、美感、人文教育等新的理念,这实际上也是新科程备课中的切入点,即“以文为本”代替“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

二、“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一要细研,二要深钻。所谓细研,就是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遇到念不准音调的字,一定要查查字典,切忌以讹传讹.遇到似懂非懂的词,一定要查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说出它的确切意义,切忌望文生义。作者的遣词造句好在什么地方?段和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以最少的文字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弄个明白.切忌不求甚解。所谓深钻,就是深入钻研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换个写法好不好?”去掉某一两段行不行?对刊物上发表的某些教材新探、新解、质疑,自己怎么看?如此等等,要通过独立思考和旁征博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只有自己“吃透”了教材,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否则,以其昏昏,断难使人昭昭。

三、大胆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如《白色鸟》一课可安排以下六个学习活动:以四人为一组,先后交流“生难字词”、“我所了解的”、“两少年所做的七件事及其场景”、“对以白色鸟为题的理解”、“对穿插写外婆的理解”、“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等活动,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初中第五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根据文章驳论兼有立论的特点,为使学生充分理解驳论、立论的本质和该文敌论点、敌论据及敌论点、敌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的特点,可把课后练习第一、二题改造设计成辩论会,小组内设反方、正方,反方扮“公开的文字”,说敌论点、引敌论据证明;正方扮“鲁迅”,驳敌论据如何不能证明敌论点,接着正面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并举古今事实证明。又如根据课文、课题设计“家乡物候调查”、“社区生物调查报告”、“诗歌朗诵会”、“小说剧如《变色龙》创作与表演”、“某人物形象浅析”、“新闻与人物采访及写作”、“编写现代作家作品一览表”、“说明文文体知识卡片”、“文言文关键实词一览表”、“重要语段的选择及命题设计”、“我的课外优秀文章赏析”、“中考作文题命题设计”、“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研讨会”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智叟谁智谁愚的反向思维,是挖山还是迁居的思考等。这种安排,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四,使用好《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