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第三方检测机构 风险管理 ISO/IB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是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内自我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外互认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以此标准为基础建立的的认证认可活动在我国发展迅速。截止2011年10月,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检测实验室4500多家,校准实验室500多家。
1.风险管理与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基本原则与方针
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是检测机构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与其结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风险管理应保护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体现着检测机构的精神宗旨和服务水平,风险管理应有助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和改进。同时风险管理也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最高管理者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等做出明智的选择。
1.2风险管理应有效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两化三性
质量管理体系具备的两化三性是指系统化、结构化以及真实性、及时性和独特性。
1.3风险管理应考虑人文因素
组织机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风险管理可以促进或阻碍机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能力、观念和意图。
2.如何做好风险管理和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工作
2.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必须识别风险,以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检测机构产生影响,特别是要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以助于了解每类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风险识别主要包括资质认定问题、质量安全问题、利益问题、人财物安全问题几个方面。
2.2风险评价
根据法律法规等的违反情况、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人员及财产的威胁程度以及工作和声誉的影响范围等指标,可以将风险评价可分为五级,分别是:一级轻微或可忽略风险,二级可接受或可控风险,三级中等风险,四级重大风险,五级巨大风险。风险评价的具体分级准则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风险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对应条款,分别见表1和表2。
2.3风险控制
检测机构风险管理要通过结合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风险控制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2.3.1管理组织建设
在风险管理中,引入ISO/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者、质量负责人的概念。一方面由检测机构最高管理层负责组织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直接负责实验室风险评价领导工作。另一方面,由质量负责人及其所在的质量监督团队作为风险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
2.3.2风险应急方案设置
控制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因此必须在ISO/IEC17025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编制多个各选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对实验室所面临的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当风险发生后,按照预先的方案实施,可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 组织架构 设计
一、相关概述
伴随着外部生产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能否顺利实现自身发展战略,推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效率依赖于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者应当将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来加以落实,确保其职责明确、上下沟通顺畅、分工细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风险管理的组织完善有效。在风险管理实践中,企业业务部门风险属性跟风险管理部门的属性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时,紧密结合本单位管理实际和特点,完善自身风险管理机制,最大程度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效用。
二、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工作重点
当前,企业风险管理基本上都是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在风险管控过程中董事会、经理层、财务部门、市场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等都会参与其中,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这也意味着企业职工以及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全员化风险管理正越来越成为趋势。上述这些风险管理参与者都是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参与因子,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上需要在上述参与因子中做好风险管理责任的细化和落实工作。
一般来讲,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工作应当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明确风险管理相关责任主体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经理层、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董事会等之间合理进行权责分配;二是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合理选择集权式管理模式以及分权式管理模式,完善各个风险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人员配置。
三、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原则分析
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时,需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来实施:
第一,全员参与原则。企业风险管理涉及的面比较广,影响因素也比较多,要确保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就需要企业全员职工的积极参与。将企业所有职员都作为风险管理的影响者以及参与者,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行风险管理的配合及协调工作。同时在进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各个部门、各个层级的定位和职能发挥,通过编写风险管理手册来进一步明确责任,切实将风险具体细化,落实到位。
第二,权责明确原则。确保权责明确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在权责的划分明确上一般会涉及到部门职工积极性发挥和主动性以及权利限制等。在这一方面要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杜绝人为操纵现象的出现;合理分工,减少职责的重复和遗漏;对权限层级进行明确划分,严格规定风险管理层级限额并加以贯彻落实。同时,还需要确保报告线的完整性,需要根据企业管理关系以及自身业务的复杂程度合理安排报告线的长短,确保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本单位风险管理情况。
第三,信息畅通原则。在设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时,需要确保信息畅通无阻,并减少信息流动成本。下级组织应当能够向上级沟通风险暴露情况以及政策执行情况,上级组织应当可以及时向下级传达相关政策和策略,各个部门之间应当保持信息畅通,加强信息共享。要避免信息流动的复杂化,减少信息流动干扰。
四、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设置以及组成
结合管理实践,企业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是进行风险日常管理,落实风险管理政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风险管理指引,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置相关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来进行风险管控。企业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之后,就能够站在董事会这一层级上来实施风险管理,依靠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全面强化监督和评价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绩效,有效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一般来讲,企业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都能够对风险管理效益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应当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在具备条件的企业或者金融机构等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将其作为本单位风险管控的专业机构,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程序以及政策,合理确定本单位的风险容忍度以及风险偏好,合理评估本单位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并对经理层的风险管理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督促相关业务单位执行风险责任。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the scale of various proj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geology is increasing and the scale of main body of the geological work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large. More complex issues have called much attention of scholars and engineers. To this end,the author makes exploratory stud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geological engineering meaning,ge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basic content,the basic principles of risk management etc.
关键词: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风险评估
Key words: ge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risk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P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048-01
1地质工程的含义
地质工程学是在岩体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地质工程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但都强调地质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地质体及其改造结果的评估。从工程实践看,地质工程问题可抽象地概括为自然系统和工程系统两个方面。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一个工程系统与诸多自然系统如何实现最佳耦合的一门学科,是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改造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工程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2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地质工程项目从启动到实施过程中,直至项目竣工后的工程运行阶段,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充满了风险,工程的风险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具有三维结构特征。每一阶段都要对项目目标、约束条件以及项目内容进行实时跟踪、对比分析、调整控制和预测。
可见,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控制,以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大小,它不仅使各层次的项目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范于未然,而且要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因此可将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定义为:项目管理者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安全效果的动态过程[1]。
2.2 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性[2]①项目参与方比较多,如业主、设计方、项目承包方(总承包方、专业分包方、劳务承包方等)、材料供应商等,他们需面对因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工程风险和因管理方法和手段引发的各种管理风险,认真分析承担风险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②风险是有时限的。不同的风险可能存在于项目的某一阶段,其风险具有潜伏期和活动期两大基本特征,风险的承担者也只在这特定的时间内才承担这些风险。③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对地质体的改造过程中不断地预测将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并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其项目风险管理不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用来追查和推卸责任的,而是在出现地质条件突变并有可能影响到区域地质环境时,积极与项目参与各方共同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将工程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的水平。④项目风险管理是有代价的。项目风险的计划编制、识别、分析、监控和处置都需要分配项目的资源,由于项目风险管理是用来减轻或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其真正价值在未来才能体现出来的。⑤项目风险将随项目进展而变化。一旦项目目标、时间和费用计划确定,该项目的风险计划也应当随之完成。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果项目的时间、费用等约束有重大变化时,相对于这些约束的风险也要重新进行评估。
3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①风险分析。②风险辨识。③风险估计。④风险评价。⑤风险评估。⑥风险控制。
4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避免或减少项目损失的发生,进行项目风险管理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4]:①经济性原则。②满意性与环境协调性原则。③战略上蔑视而战术上重视的原则。④社会责任感。
5我国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5.1 目前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弊端①现有工程保险制度下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1]。a.在我国,工程保险作为一项新制度,工程界、金融界以及有关部门,仍对其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对风险存在有侥幸心理,或是认为实行工程保险将加大工程成本而得不偿失。b.当前,我国推行的建筑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在目前的保险制度下保险人并没有参与到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只仅关注事后理赔,是一种消极的态度。②现有的监理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a.缺乏公正、独立性。b.先天不足,无法弥补。c.安全管理缺乏资金保障,安全条例无法落实。③现有检测机构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a.由施工单位委托的检测机构的工作缺乏公正独立性,为施工单位的利益擅自改动检测数据,出假报告,对工程质量的损害非常巨大。b.检测工作仅对来样负责,降低了检测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建设工程的风险。c.监理单位对材料见证取样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有效的对材料进行监督控制,失去了第三方检测的作用。
5.2 项目风险管理的改进及建议目前,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大力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有利于将风险进行有效的转移和控制,在此过程中建设工程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将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变:①改变了业主与保险人的关系;②改变了监理委托的关系;③改变了检测机构的委托关系。
地质工程是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迅速形成,因此它不是孤立出现,同时继承了古代文明,今后进一步发展也不可能孤立。地质工程要以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改造环境地质体为中心来组织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和施工,并进行施工与运行的监测,对地质工程环境条件的质量全面负责。因此,它要以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水文地质学、岩土综合试验、工程结构设计、工施监测与监理等方面的理论为墓础,依靠它们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地质工程又属于技术科学,是一种应用技术,因此其进一步发展也需依赖有关技术学科和工艺的进步;地质工程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这又要求和工程管理学、经营学密切结合。
参考文献:
[1]郑海中,彭振斌.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8):136-142.
[2]邱苑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善轩.企业风险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1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指商业银行以人为本,以保护国家、股东和人民财产为目标,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防范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广大员工认同一致的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和风险防范设施为一体的人文文化。
商业银行的风险文化包含四种形态一是物质文化,它是风险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网点的基础设施、办公环境、物质技术装备、技防水平等.二是制度文化,它是风险文化的中坚和桥梁,把风险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三是精神文化,它是用以指导银行开展风险防范活动的各种行为规钻、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四是行为文化,它是银行员工在经营管理、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银行在风险防范过程、风险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由此可见,它既包括保护国家财产和职工安全的物质条件、工作环境和管理制度,也包括工作人员对风险防范的意识、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风险防范的激励精神等。因此,.具有导向、激励、凝结、规范等方面的功能。
2构建风险文化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加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是商业银行的灵魂。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形式,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就是风险文化培育、发展和发挥重大作用的过程。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增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风险文化的竞争。一个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先进银行十分重视风险一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口强调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过程,使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风险文化,成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只有构建先进的风险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的需要。商业银行将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以盈利为中心进行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这一方面要求风险管理组织模式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要求在各项改革中体现出“银行是在经营风险”的特点和“风险优先”的理念。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盆,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口商业银行只有自觉地建立与金融监管相适应的识别、度量、评价、控制机制,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3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模式的指导原则
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构成企业的共性,内部环境构成企业的个性。商业银行构建风险文化,必须结合国际银行先进风险文化经验和我国监管部门的要求,突出本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把内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使风险增值,使风险由成本变为利润。因此,风险管理体系必然要具备创新的品质口关起门来控制风险,那是最大的风险。
统一性和差别化相统一的原则。一个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战略、偏好,应当是统一的。但不同的业务、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
范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原则。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靠银行家创立、倡导和培养的,是一个以新的理念及行为战胜旧的理念及行为的过程。要塑造和维护银行风险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应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化身,并带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人人参与风险文化的建设,形成全行共同的风险价值观。
求实与完善的原则。在广泛宣传的同时,要注意紧密结合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避免使风险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出理念、喊口号和突击检查上,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使风险文化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凡是存在风险隐患的行为都会被这只“手”拉回到合规经营的轨道上来。
4构建科学而富有效率的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模式
构建一个科学的_富有效率的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安全运行持续发展为中心,形成定置管理、国际标准化质量控制、培养风险素质三位一体的立体风险防范体系。
以定置管理为重点的物态风险模式。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科学管理方法。它以物在场所的科学定置为前提,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以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通过对办公场所、营业环境的整理、整顿,把实际工作中不需要的物品清除掉,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位置上,使其随手可得,形成工作环境和营业环境的整齐规范,表现为员工风险紊质的外化,是物的本质安全的体现,是风险文化建设见效最快的方面,是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有效途径。
以国际标准化质且控制体系为基础的风险文化模式。国际标准化质量体系产生于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控制要求,已成为适用于各种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国际标准化质量体系为基础建立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现实可行的。
一是可根据质量管理原则搞好制度文化建设。首先,根据质量管理的系统方法建立风险管理的全面原则,就是制定的风险制度或标准化程序要渗透到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筱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参与,使所有决策或操作均有案可查。其次,风险制度文化建设符合持续改进原则。风险制度文化的建设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要建立内部控制的评价制度,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回顾和检讨,并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银行组织结构、经营状况、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第三,运用持续改进的理论渐进式和突破式地对风险管理技术进行引进。目前国外先进银行采用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RAROC(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它是将风险带来的未来可预计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当期盈利进行调整,衡量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并且考虑为可能的最大风险做出资本储备,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益,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与银行最终的盈利目标相统一。这表明银行不应以远期的风险换取一时的、当期的繁荣,其盈利必须能够始终筱盖所承担的风险.惟此才可以实现持续的发展。
二是根据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构建行为文化。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系统方法、事实方法,对风险行为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应用管理的过程方法将经营活动和相关的资源进行管理,注重对业务流程的行为控制,特别是对操作风险的控制要做到过程控制;其次,根据管理的系统方法将互相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使各个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行为形成闭合管理,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整体,而不是自成体系;第三,根据基干事实的决策方法建立以真实的信息、数据为基础的风险识别、评估、处置行为。对风险控制的有效决策是建立在真实的数据和科学的信息分析基础之上,所以要利用数学、统计学的工具建立风险管理模型,使风险行为根据科学的决策进行。
以培养风险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风险文化模式。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改善心智模式。类似博弈论,囚徒困境的两难选择,员工的行为取向却常常印证美国安全学者海因里需反映意外的定理结论,即危害产生意外,意外导致伤害的概率仅为几百分之一。特别是风险隐患屡屡出现,案件却并没有发生,更容易使人产生侥幸、冒险的动机和逆向操作的心态,因此而产生的“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和逆向操作是案件产生的原因。为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彼得·圣吉的《第五次修炼》,建立学习型组织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培养其对风险的积极态度。态度表现于行动,如果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在本职岗位上具备良好的风险习愤,就形成了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
二是培养员工的“复杂人”意识。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的、多变的。独立高效的风险组织机构,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解决大部分风险防范的问题,但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还是人,人是既有行为又有思想的,而且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加上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在实际的风险防范过程中还存在规章制度无法完全规范员工全部行为、命令和计划无法调控员工的一切行为,以及监督自身的缺陷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培养员工的“复杂人”意识,利用风险文化的力量改造员工的思想,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企业成员自觉调控他的行为,使之符合规章制度。
1.1持续改进思想的发展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积极活动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动的最小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改进思想被引入到项目风险管理,这离不开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9000标准和美国CarnegieMellon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贡献。这二者对于项目管理不仅体现在标准方面,更体现管理思想和原则方面的意义,比如ISO9000提出管理的八项原则,CMM提出5个层次的持续改进。它们都着眼于质量和过程管理。但是它们的基础各不相同,前者是确定一个质量体系的最低要求,而CMM强调持续的过程改进。尽管ISO/DIS9000:2000版也增加了持续改进原则,但仍属于单一层次的标准,而CMM模型分成5个等级,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CMM把管理内容定义为若干关键过程任务,并设立了初始化、可重复性管理工作、识别组织基本能力的管理工作、确立企业竞争力管理工作、通过持续改进方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目前来看,引入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在ISO/DIS9000:2000的基础上,充分利用CMM持续改进方面的优势,建立起一套规范化并且能够持续改进的过程和质量管理循环,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1.2面向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优点
持续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是来源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持续风险管理指南”(CRM),在项目风险管理领域被称为项目风险能力成熟度模型(RMMM),这个框架基于成熟程度、文化和组织的其他相关属性,由一系列与项目有关风险的流程、方法和工具组成,并为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主动管理的合理环境。它主要针对:一是对可能会出现错误(风险)的部分持续评估。二是决定哪类风险最主要,并且进行重要程度描述。三是实施处理风险的战略。
这种基于过程的方法与传统的基于事件风险管理方法显著不同。后者所要实施的策略要等到风险事件发生,然后再有所反应,接下来再采取措施来阻止它再次发生。相反,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在问题发生前预防。二是改进产品质量。三是使得资源更好地被利用。四是增进团队合作。五是为投资决策设立预期目标,并且提供解决方案。
2、基于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2.1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与项目管理的其他知识域不同,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风险管理程序属于与项目管理程序相互交叉的双维度结构。同时,项目生命周期阶段形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第3个维度,这3个维度构成了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RMMM)。RMMM是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的子集,RMMM在SEI中也被称作CRM.尽管PMMM的研究起源于欧洲,但是其核心仍然是CMM.CMM模型主要通过项目生命周期,设置可以持续改进的关键管理流程域(KPA)来进行项目管理。CMM目前已应用到多个研究和实践领域,比如面向系统开发的SD—CMM,面向系统工程的SE—CMM,面向项目团队的P—CMM等等。但是不可否认,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和PMI对PMMM开发作了很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果,并且已经得到了产业界的认可。
2.2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层次
PMMM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为不同的项目或者公司定制用以测评成熟度各层次的方法。同样,RMMM(CRM)也为项目定义测评风险管理成熟度提供了高效的方法,其特征是可定制的,其核心是围绕项目生命周期阶段所进行的持续改进,即风险流程改进(RPI)。应该注意到,流程改进是过程,而不是目标。RMMM(CRM),采用CMM的1至5级来描述项目风险及相关流程,因为CMM是一切成熟度模型的基础和根本,可以说是元模型。RMMM(CRM)包括5个层次:
第1层次为通用术语。组织第一次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学习风险管理知识、语言和术语。第2层次为通用过程。组织运用风险管理,开发相应的可重复利用的通用风险管理过程和方法。第3层次为方法集成。把所有风险管理方法集成为单一方法,可以最好地实现风险管理协同效应和过程控制。第4层次为基准比较。确定风险管理基准点与比较的指标和内容,基准比较必须连续进行,改进风险管理构成及执行方法,并增强竞争优势。第5层次为持续改进。组织评估通过风险管理基准比较获得的信息,然后决定是否能改进单一方法。
2.3持续风险改进通用风险域
RMMM(CRM)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利用工作分解结构图(WBS)设立不同的可用于持续改进的通用风险域。比如考虑到建设项目为系统运营就绪的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建造、进度和成本、每个项目的合同样本等等。一般说来,大型工程项目可用一个3层的风险识别流程描述出来:
(1)全局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项目整体并且会导致全程项目成本/进度全部策略的改变或者再评估)。
(2)项目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每一个基本项目并且对实现项目目标有潜在影响或者要求项目范围或者个别合同水平上变化以及它与其他项目界面关系上)。
(3)个别合同风险域(这些风险对个别合同中的域有潜在影响,而且具体到特别合同上,直接影响成本、进度和具体合同的效率)。
3、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与步骤
3.1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
尽管RMMM(CRM)有5个层次,但是所有工作不是必须被依次鱼贯地完成,而是可以重叠进行的,这主要取决于项目组愿意承担的风险大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RMMM是柔性的,适应性很强,能够与传统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知识域紧密结合。在实施中风险应该用重要程度来计划,这依赖于项目、管理者和个体的目标和限制条件。这意味着,虽然一个风险管理模型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是可以通过RMMM的持续改进与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知识域的适应性组合、动态调整,就能够适应各种复杂情况,并提供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与功能。通常,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主要有:
(1)识别。在风险成为问题前,搜寻并定位风险。
(2)分析。通过系统化分类、估计和理解以降低不确定性并提供计划和行动框架的流程,把风险转换成决策信息。
(3)计划。把风险信息转化为决策和适当的消减行动(现在与未来)以及实施。
(4)跟踪。通过项目生命周期来监控风险指标和风险消减计划。
(5)控制。纠正与计划执行的偏差。
(6)沟通。贯穿所有以上提供信息和反馈的功能给所有项目相关利益人。
关于风险活动以及当前和新产生风险在这些功能实现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相关利益人和管理层次的差异,特别是相关利益人应该理解风险管理是如何适应整体项目管理流程的。这些流程之间以及与其他项目管理知识域之间交互作用,并要求不同阶段不同项目团队成员参与到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中来。所以说,面向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必须因项目管理阶段不同、主体间差异而有所不同,贯穿于项目管理始终。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应该通过相关利益人和项目组在不同层次上的不同的职责、指标和风险的分配来实施,具体如下:一是风险经理。检查、批准和提供与风险计划和行动有关的资金。二是用户识别风险。三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设计风险管理和行动计划,跟踪、沟通与风险管理计划对应的项目绩效。四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且设计消减风险选择方法。五是项目组成员识别风险。
3.2持续风险管理的步骤
持续改进过程的步骤是一种基于PDCA循环的系统化问题解决方法,改进通常是阶段性的,要观察每个阶段各个过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分散进行。不然的话,分散优化会降低整个项目的效率。具体的步骤如下:
(1)识别项目风险流程改进机会。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选择适当的项目风险流程用于改进。例如,工程实施中土地使用权获取、建筑设计、融资分析的关键环节和过程,对整个项目前期工作的效果和目标影响重大,因此作为关键的风险流程用于改进。
(2)评价需改进的风险流程。这一阶段目标是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及确定改进的指标。重点就是把需改进的项目风险流程的具体指标细化,并确定改进的具体目标。
(3)分析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目标是识别目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原因,充分利用有关工具和方法找出原因。
(4)采取措施。计划并采取适当措施改正不规范的做法,针对风险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改正,以达到目的,消除存在的问题。
(5)确认改进的结果。评价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否达到了目标。
(6)改进方法标准化。这一阶段主要目标就是确保项目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维持,要确保已经改进的工作效果通过制定的管理流程图、程序、制度、标准等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并可以把这一阶段的规范化管理成果推广到其他过程或部门。
(7)为下一阶段或未来项目进行计划。主要针对遗留问题制定计划并评价其效果,通过学习其他部门的经验为下阶段工作和未来项目提供规范化管理的知识。
4、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4.1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目标
持续改进是RMMM(CRM)的核心,因此,风险流程改进业务(RPI)是降低项目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一般的项目经理只是相信看得见的投资收益,而不是采纳RPI及所能带来的非显而易见的收益。传统的风险流程改进计划目标是通过很高的风险管理成本,从而取得项目高绩效和高可靠性。现行的风险资源型管理方法,是把风险当作获取收益的资源,通过风险预算的低成本,取得项目的中等绩效和中等可靠性。但是利用风险预算,来弥补流程环境的不足是不能获得期望收益的。相反,虽然RPI没有较明显的满意投资收益,但是用定量方法仍然是能够度量成本和收益。这是由于RPI能够形成良好的风险流程,可以降低与不良流程相关的风险。RPI是可以用CMM第2层次的工作来实施,并且最终能够实现低成本、高绩效、高可靠性的目标。
4.2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成本
RPI的成本是决定项目成本和收益的重要方面。RPI成本模型主要包括:风险流程基础设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实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技术路线成本和风险流程评估成本。
这些直接和间接的成本和收益均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成本被归因于与生产低劣产品相关的现存不合理流程的成本。这可能导致客户不满意或者丧失未来商机,这些成本如客户满意度下降、瑕疵纠正成本、返工成本,以及由于违约而导致的业务损失成本等。利用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把定性因素转换为定量成本,这可以通过评估不同因素相关风险,然后为每一项分配风险预算来实现。风险预算是规避风险的成本乘以风险发生概率。要建立RPI投资的成本收益模型的一种方法是,定义关键指标以期能够跟踪和度量项目。这些关键指标以关键质量指标(KQI)形式出现,与TQM项目所定义的部分指标相一致。还可以体现为关键性能指标(KPI),与项目经理和职员的设想一致。其他指标能够体现为项目健康指标(PHI),与项目规划阶段的相一致,而且易于在项目跟踪活动中被定期检查。
4.3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风险流程改进价值包括建立合理风险流程的直接结果以及改进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结果。有关可定量化价值包括:增加生产力、降低产品周期、降低开发与维护成本等。不可定量化价值包括:改进客户服务水平、适应需求,以及降低维护的努力。这些定性化价值可以通过特定方法来转换成定量价值。在实施RPI过程中,应当建立统一的成本价值模型。利用可以为不同组织所使用的统一模型,可以很方便用于结果和价值比较,也可以为企业建立一个可能的标杆或基准(Benchmark)。这个模型的另外一个价值是提供一个度量RPI努力的基准。通常,流程改进要至少经历一个完整的RPI周期,平均需要18~36个月。但是目前没有通用或标准模型来进行RPI的收益成本验证,因为处理定量化的部分较容易,但处理RPI定性化成本和收益方面很难。为了证明RPI的成本收益,对项目风险域改进的潜在收益需要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并定量化,如利用项目风险分析管理模(PRAM)。
PRAM现在已经被很多欧洲公司用于识别、分析和减低与系统集成项目有关的风险。PRAM风险管理模型可以应用于对关键流程持续的风险识别和叠代工作,该方法核心概念是风险预算,它通过把预算价值加在潜在的RPI收益上,来度量RMMM(CRM)的风险管理的价值和效果。
总之,随ISO9000:2000和CMM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工程项目复杂性的增加,对RMMM或者CRM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因此,要想提高项目运转效率和可靠性,有效地降低风险,应通过持续改进的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凯西。施瓦贝尔。IT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90.
「2parisonofThreeApproachestoProjectRiskManagement「R.PMIMelbourneChapter.BroadleafCapitalInternationalPtyLtd,2000.
「3Aninternationalguidetobestbusinesspractice:RiskManagement「S.StandardsAustrlia,1999.
「4AS/NZS4360(1999)「R——RiskManagement.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医患问题;护理人员;管理制度
1 引 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疗风险无处不在,人们对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关系也逐渐的得到了认识。护理风险管理是通过合理的控制条件,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或者尽可能的减少由于各种灾害带来的护理损失。
患者可以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得到医疗保障,同时护理风险管理也可以推动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所谓的护理风险管理就是通过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者教训等有效的对风险的存在进行评估和判断,进而通过有效的解决途径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以保障患者的权益。护理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是医疗机构等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医护人员的职能。
2 护理风险管理的概念
传统的医疗风险是指单方面的对患者带来损失和损害的概率,而如今随着护理管理的完善,护理风险管理除了考虑了患者,还考虑护理风险给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带来的损失。风险管理是通过问题的所在,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潜在危险的概率,从而针对将会产生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在国内外的发展,得出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工程。如果满足合理的有效的对护理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则需要一定的管理原则,其管理原则,见表1。
3 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多方面意义
3.1 护理风险管理存在意义 据调查研究显示,如果能在医疗过程中较好的认识,则能在护理风险中有效的控制患者和医疗机构的损失。对护理风险进行等级的划分,并对相应的等级进行风险报告,当遇到相应的护理风险时可以有效的对情况进行控制。护理工作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可以有效的控制医疗风险必须对于风险等级掌握,进而进行评估和解决。
3.2 护理风险管理得到重视的重要性 在医院或医疗机构护理的管理者应对护理风险管理有足够的重视,例如对于一些护理管理的部门设立和建设。管理者可以通过设立一些区域性的管理办公室,并设立一些护理风险管理的岗位,统筹规划好相应地区的医患纠纷,并对护理风险进行合理的处理。
3.3 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合理十分重要 如今医患纠纷逐渐的得到了大家的重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医患纠纷是由于医院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化,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量的新药物进入市场,合理的控制新药物的管理并制定新药物的使用制度可以有效的控制护理风险。同时由于医院人员变动有可能相对较大,对于人员变动存在的风险也应的到重视。因此,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前形,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方案,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护理风险的产生。
3.4 护理人员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个体,因此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并定期开展一些讲座,丰富护理人员的知识。引起医患纠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护理人员素质偏差。护理人员的态度差很大程度上会引起隐患纠纷。护理人员还应做到知法、懂法,由于护理人员不重视法律的要求而造成的医患纠纷十分常见。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在医疗过程中的书写问题,在进行理疗过程中应及时的做到对病人的病情、病因以及后期影响做到详细的介绍,这也是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程艳敏,刘岩,刘亚民.医疗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4):265-267.
[2] 戴青梅.国内外护理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103-104.
[3] 连斌,黎爱军,樊震林,等.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体系构建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09-312.
[4] 张鹭鹭,李静,徐祖铭.高级医院管理学(第二版)[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239-247.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格。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
第三,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风险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的一点是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今后商业银行将按照各自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相应地风险管理组织模式也要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第四,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
(三)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化解银行信用风险,我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不仅按照《巴赛尔协的规定计算风险资产、补充资本金,还运用较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法,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企业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并采取较先进的以风险度为依据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但多方面的管理措施并没有大幅度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2.在组织管理体系方面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
3.在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
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强,银行风险管理也变得日趋复杂。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上虽然有所改进,但仍远远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
四、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完善
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全员参与,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各业务品种、各业务流程,能够在微观层面和银行整体层面实施有效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遵循风险管理相对独立性原则,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分离,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经营体系保持相对独立,建立垂直化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同时,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按照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符合外部监管要求的原则,梳理和优化相关业务流程。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究、实践:
1.优化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有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只有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才能让风险管理技术变得灵活而不致僵化,才能让每一位员工发挥风险管理的能动作用。让整个银行更新观念和认识,统一思想和步调,为科学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能动参与风险管理。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1)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董事会之下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二是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2)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一是以银行的风险偏好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银行要在承担风险的水平和收益期望及对风险的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体现银行总体和各个业务单元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二是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所有的业务领域,每个业务部门和地区都必须执行。同时,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又要体现分类管理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原则,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区别对待。(3)风险管理决策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客户评价、风险授权和授信、审贷分离、集体审贷等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效地防范了逆向选择风险。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的决策体系不可能杜绝所有的风险,但可以通过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杜绝‘反程序”操作,实现决策水平的提升。(4)风险管理评价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风险和收益的量化为基础。目前,要以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为主要内容,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回报率。
3.努力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是目前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的关键。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业务和风险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对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的需要也是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不取决于任何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单独使用,而是所有风险管理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
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风险管理的体制性差异较大。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运作规范,具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得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第二,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比较明显。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一、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二、风险报险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三、风险决策系统。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职能;四、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五、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理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当前,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第三,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第四,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大部分的产值都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这就导致了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由于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还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而资产结构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第一,强化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内部机制不健全、风险测量工作落后、资产损失率高、抗风险能力弱化,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亟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根据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是资产风险测量统计工作始终未能制度化。要达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不仅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成本过高、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现实挑战,对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测量方面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因此,把握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提高风险计量水平是当前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虽然风险评级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风险计量则是最近20年以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金融理论、统计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险计量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市场风险计量到信用风险计量,乃至操作风险计量;从早期的零售业务信用评分到公司客户违约率的测算,风险计量已经成为大型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新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思想正是来自于这些风险管理技术。新协议三大支柱的核心是鼓励更多的银行投资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成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将是银行主导型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协议,在技术选择上应该以建立内部评级法为目标。
第二,强化金融监管
通过金融当局的监督管理,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保障金融安全是新资本协议的重要要求。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强化对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及资本金的要求;其次,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第三,要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问题制定综合配套政策,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尽快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最后,要强化监管当局对银行安全性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自主决定对风险管理不合格银行的处罚,提高监管水平,确保金融安全。
1.1能够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也能够令企业的安全基础变得更加的牢固,将风险管理应用在电力企业中能够促进电力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好完善的生产保障体系与安全监督体系,这就能够有效的促进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
1.2有利于企业的技术管理与监督
技术管理与监督即对电力企业的设备状况、工艺流程、产品质量进行管理与监督的一个过程,在风险管理之下,技术管理与监督的制度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这种模式下,风险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风险等级等等,也包括后续的各类评价工作,从这一层面而言,将风险管理应用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有益于企业的技术管理与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1.3能够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各类预防措施多是基于往年事故的经验教训而制定的一种预防计划,这对于事故的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风险管理与预防措施不同,其中的危险源是以同类企业事故教训为出发点,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重大事故制定为危险源,这种危险源的制定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能够对各类危险源进行全面的评估,对事故的预防效果更加的理想。
1.4能够提升安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
风险管理的内容较多,包括对各类风险的控制,也包括对风险的动态管理,为了促进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必须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好完善的责任制度,由部门、班组与员工工作去控制,在日常工作中则根据风险的具体级别按照书面、口头与书面报告的形式与上级进行沟通,这不仅能够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也能够将所有危险源的管理落实到细节之中,保证各类制度的检查、实施、评价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2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在2008年重大冰雪灾害之后,各个电力企业就意识到了开展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加强了基础的建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在后续的几年之中,电力企业也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逐渐建立了相关的应急体系与应急机制。在几年的时间中,电力企业也逐渐建立了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法,在生产工作中也始终坚持着安全第一,防治结合的原则,并通过各项制度的建设提升了整个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这就为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为了推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成效,将风险管理全面的应用于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能够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能够提升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将风险管理应用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3.1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
风险管理必须按照相关的流程进行,具体的流程包括风险管理教育、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处理几个方面。将风险管理应用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时,需要围绕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特别是要重视“人”的作用,即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辨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安全业务知识等等,关键内容就是事故的预防、关键环节的控制方式、重点监控措施、日常监控内容等等。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风险的处理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反馈的响应工作,对于关键风险点的评估可以以隐患通知书或者其他专项整改方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反馈结果的处理,提升电力生产管理的成效。
3.2风险管理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要发挥出风险管理的效用,除了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外,还要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将安全理论、经验教训与生产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也可以将风险管理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化。此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的吸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将风险管理与作业方式和事故类型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成效发挥至最大化。
3.3明确责任,更新管理理念
虽然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参与进来,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员工都需要掌握关于风险管理的全部内容与方法,这也不切实际,若过分的追求全员参与性,反而会招致一些不良的效果。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生产部门与安监部门要加强联系,负责好相应的工作,各司其职,加强配合,这样才能够全面的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此外,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也要加强认识,与时俱进的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培训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全面的提升员工的素质,保证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
3.4注重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
将风险管理工作应用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时,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够令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善,才能够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