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范文

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

第1篇: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 地下建筑工程 产业化 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1地下建筑工程的行业特点

与同属土木建筑工程的桥梁、道路、土石方、房屋建筑等地面设施相比,地下建筑工程建设有其独特的方面。

1.1地下建筑工程的建设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的组织管理模式

地下建筑工程位于地层中或江、河、湖、海,由于所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的多样性,使用一般手段很难调查明白。通常用于描述围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各项重要指标和参数在延续的介质中却往往是不连续的,有时会是非常离散的状态。加之地层的原始状态和由于工程实施而引起的动态变化十分复杂,难以建立起准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物理数学模型,因此结构的受力、变形和位移等解析计算结果只能起到定性的指导作用或参考比较。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给工程设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运营和满足工程设施的使用功能,在工程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则要根据客观情况,及时地修正原来的设计。而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勘测手段的使用和依照工程经验的判断显得尤其重要。

1.2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生产劳动组织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

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具有作业场面小、环境条件差、地质影响大、工序流程多等特点。尤其在工期非常紧迫、对工程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施工组织的难点颇多。施工现场围绕着开挖、支护、构筑三大基本作业和人、机、碴、料、水、电、风、气八个要素,组成了多个作业循环,多条物流线。因此施工组织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要求科学配置,统一指挥,优化组合,动态管理,使之达到时间和空间的高度协调,人和物的有机结合,进而才能实现安全、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最优化。现代化的施工管理手段如统筹学、概率论、优选法和电脑技术等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中都会有比较大的作用。再就是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对机械设备和物资材料特殊的要求。它需要能够适应特定的空间和环境又能够满足效率要求的机械和工具;它需要能够达到防水、防潮、抗腐、耐蚀而又不会造成地下环境污染的工程材料。

2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产业化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

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土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在形成我国交通网络,改变我国水利资源条件及油气能源储备等方面地下建筑工程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它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安排较多人员就业。国家在交通和能源建设方面对地下建筑工程有着巨大的需求,具有特别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和繁荣这个产业是国家振兴和富强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

如国内并没有形成规模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专用设备的生产厂家,在组织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时往往要搞所谓的“机械选型配套”,其实就是把用于一般矿山开采和路基土石方挖运的设备拿来塞进隧道,要不就是以高价从国外买进施工生产线。这种残缺不全的现状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应该尽快改变以促进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大量的专用的机械设备和专用的工程材料需要我们自己去组织开发。不然会严重阻碍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把隧道及地下工程从单一的施工建筑领域带到产业化的路子上来。那种闭门造车式的“技术研究”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更代表不了这个产业发展的方向,而只会走入“死胡同”。

3地下建筑工程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及其辉煌的前景

国家快速发展的计划和目前发展形势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巨大需求。我国已有和正在修筑轨道交通的大城市近十五个,正在规划设计轨道交通的大城市有七个,在未来15年内有修建城轨交通的愿望和打算的城市则更多,初步估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将会达到2500公里~3000公里,其中半数以上为地铁。正在不断推进和已部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开创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史上的新篇章,规划中的西线方案可能会有多条数十公里长的输水隧洞以及出现单座上百公里长的输水隧洞。加上其它水利电力开发、输送和储存油气、煤炭和矿山开采及市政工程,地下建筑工程的规模非常可观,堪称世界第一。由此可知,我国快速持久的经济发展将会给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事业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地下建筑工程虽是个老的建筑行业,但从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来看,它却是个有光辉前景的新兴产业。我国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和设计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只有少数大城市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而大多数城市还没有起步。国内在这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可以称得上有专业水平的设计咨询企业,覆盖能力远远不够,所以地下建筑工程的研究、设计和咨询业是大有可为的。

国家及政府应对地下建筑工程产业化发展给以适当的扶持。国家应将地下建筑工程作为一个相当规模的、综合性的产业来发展,制订有利于这个产业发展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国产化。国家还应出台政策对相关行业、企业和单位进行改组整合,以有利于形成若干大的建设产业集团,实施专业化管理,避免恶性的无序竞争。地下建筑工程事业的前途虽然光明远大,但它毕竟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很难留住人,尤其是高级人才。国家教育部门和机构应高度重视各个土木院校地下建筑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基本建设事业输送新的力量。

总而言之,机会空前,时不待我,作为建设者应当抓住目前的良好机遇,为加快实现隧道及地下工程产业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火灾特点;危险性;防火设计对策

“19世纪是桥梁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将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筑的世纪”。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在城市新建建筑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二者存在建筑面积大、内部结构复杂、用电设备多、用电负荷大等共同特点。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较普通建筑大的多。今年来发生的多起火灾事故,给我们频频敲响消防安全工作的警钟,为有限检测、控制、扑灭火灾,有必要就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的防火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1建筑火灾危险性及特点分析

1.1火势蔓延快

高层建筑通常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楼梯间、风道等竖向井道多,倘若防火分隔没有做好,在发生火灾时就如同一座座高耸的烟囱,使火势迅速扩散,尤其像综合楼和高级宾馆、办公楼等高层建筑,它们一般说来室内可燃物较多,一旦起火,燃烧猛烈,蔓延迅速。

地下建筑相对而言通往地面孔口数量少、面积小,当内部发生火灾时,各种有害气迅速体积聚相对封闭环境之内,无法扩散开来,致使建筑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具有更大的危害性;由于地下空间的局部封闭性导致热量在部分区域内不易散开,当达到某一温度时,突然骤升,较早的出现“轰燃”,在通道形成的气流造成的抽力影响下,火势会在短时间内蔓延扩大。

1.2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的特点:一是楼层多,垂直距离较长,疏散到地面或其它安全场所需要更长时间;二是人员相对密集;三是由于各竖井发生火灾时空气流动畅通,烟雾和火势向上蔓延快,造成疏散困难,虽然我国部分较发达城市为消防部门购置了少量的登高消防车,但是大多数城市尚无登高消防车,而且现有消防车的高度也不能完全满足安全疏散与扑救的需要,这些,都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进行疏散的不利条件。

由于地下建筑的采光性问题,发生火灾时产生的烟雾会迅速使地下空间的能见度降到低点,加之火灾发生,被困人员容易心理恐慌,很容易在狭小的地下空间内失去方向性,人流一旦方向引导出现错误,势必会造成慌乱,贻误逃生时机,从而影响被困人员的安全疏散。

1.3扑救难度大

高层建筑通常高达数十米,少部分甚至高度达到数百米,从室外进行扑救火灾有相当难度。一般首先要进行自救,即主要靠室内已有的消防设施。但由于目前经济技术条件所限,部分高层建筑内部的消防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二类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仍以消火栓系统为主,因此,高层建筑出现火灾时,扑灭起来会遇到较大困难。

地下建筑本身的结构形式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且通常出人口少, 供气不足, 发生火灾会降低物质燃烧的速度及充分性,延长物资燃烧时间,一定程度上造成起火点比较隐蔽。后果是一方面容易造成某一部分与外界形成空气对流之后,火势就会立刻增大;另一方面也造成起火初期不易发现,最终酿成较大火灾事故,给灭火带来相当难度,因此地下建筑一旦失火,危险性会很大。

2 建筑火灾防范设计对策及具体思路

2.1 建筑防火设计的对策

建筑设计是建筑消防安全的源头,是建筑构成的第一步。提高建筑设计质量是保证防火体系安全的重要环节,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与标准设计,严格执行国家各种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并在结合建筑的各种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防火安全,做好防火设计工作。具体包括应合理设置防火间距、安排建筑的位置、消防水源和消防车道等问题;消防设施、消防器材要配置齐全,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需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配置防排烟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项目,并通过消防控制中心集中管理。同时不能忽略防排烟,通风空调系统等问题。

2.2 建筑防火设计的具体思路

总体规划布局系统。首先,建筑选址应交通便捷,根据既有的城市规划确定的高层及地下建筑的位置应靠近主干道并有方便的道路通过,这样既有利于高层建筑、地下建筑中大量人流的分散,又便于消防工作的交通组织与疏散。其次,应该保持安全的建筑间防火间距,为了保证在高层建筑灭火时达到登高消防车灭火操作的要求及防止火势蔓延,高层建筑与地下建筑总体设计应保持安全的防火间距,带有危险性质用途的设备用房应远离高层建筑并分区域设置。

安全疏散系统。根据房屋建筑楼房多结构复杂的特点,安全疏散系统可细分为垂直方向疏散、水平方向疏散两个子系统。楼梯、屋顶机场、避难层等子系统组成垂直方向疏散系统。走廊是水平方向疏散系统的关键因素,它的设置应简捷顺畅并应有方向指示、事故照明、排烟灭火等措施。

消防设备系统。一般情况下认为火灾在起火15分钟—20分钟时才开始燃烧蔓延,要迅速扑灭火情,第一时间疏散人员并迅速报警,否则分秒之间都会酿成巨大损失。因此,建筑必须采用自动报警加自动灭火的消防设施系统,人工报警系统也是不可或缺的。

建筑灭火系统。高层及地下建筑火灾必须首先立足于自救,因此灭火设备的作用极其重要。初期灭火可主要采用自动喷水、喷气、泡沫灭火设备和手动灭火设施,具体选择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及各建筑功能的性质决定。

3. 结语

本文结合当前建筑的结构特点,通过对高层及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及其危险性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并就建筑火灾防范设计提供一些具体对策,为实现高层及地下建筑火灾的性能化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必须要加强普及消防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以确保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祝飞. 浅议高层工业建筑火灾危险性特点及防火设计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1):89.

[2]林熙, 施晓文.地下空间建筑火灾特点及防火对策的初步探讨[J];安全与健康,2009(8):34-35

第3篇: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人文理念;地下建筑;空间艺术设计

21世纪处于多元文化的社会结构下,因技术变革及社会变迁,设计思维及形式持续变迁,预测下一阶段的生活形式,以提供人们新的生活风格,成为现今建筑设计者的新责任。建筑意义不单依赖于实体,而是与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因而,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建筑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的[1]。对当代空间设计而言,本身加以理解、推演、分析而后决定蓝图及架构,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概念的变迁,进而延伸讨论地下建筑空间筑美学意义及形式风格的趋势及未来性。

1城市地下建筑空间的特点

1.1天然光线不足

地下商业空间由于处于封闭状态,天然光线严重不足,也缺乏室外景观,使设计受到限制,因此,采光大部分需依赖人工光源照明,光照设计就成为地下商业空间应考虑的重要生理指标。

1.2新鲜空气缺乏

地下商业空间没有窗户,自然换气往往很难做到,故空气的流通性较差,新鲜空气量不足,必须有大功率的通风设备,才可解决通风换气的问题[2]。

1.3室内空气污染

地下商业空间内部的空气污染气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甲醛、臭氧及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等,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而地下商业空间由于通风不良,与地面商业营销环境相比,空气污染源的排除更加困难[3]。

1.4湿度高,渗漏水大

地下商业空间在自然状态下湿度很高,其内部应有良好的控湿、除湿设备。此外,地下建筑比地面建筑渗漏水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地下建筑有一部分在地下水位以下,防水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为此,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就应慎重选定建设位置和采取防水措施。

2当前地下建筑空间艺术设计人文理念融入的重要性

(1)建筑不再被视为理论命题的图像反映,且而是现实世界的功利性工具,被赋予了支持、帮助,甚至解放个体,进入一个更自由与幸福状态的功利性任务。所以地下建筑空间艺术是一项社会艺术,建筑物的价值主要是开创环境,由于试验性的建筑物常反对规范的形式,强调自由联想,大胆挪用各类科技,以产生创新、突破方案,提供更多选择[4]。(2)结合各领域所推论出来的艺术风格,成为未来学理论在艺术领域的最佳典型。当确认流行是一种形式和方式,指创造一种式样,一种生活模式或一个物体,使其产生突然迷恋,加上并未验证其实用价值,也就成了品味。(3)实现地下空间设计中人文环境与时尚因素的稳定融合,是永不间断及缓慢的进步,时尚现象的基础,以其完整的意义看,是一连串连续不断的快速发展,没有其他理由,其本质为暂时性。快速更新决定时尚进程,艺术设计是一种类别与程度的问题,也是一种广泛的全貌,包含被接受趋势的各种动向。

3设计应用

3.1功能完善、分区合理

地下综合体在功能上不仅包括商业、娱乐、购物、交通、停车等,还要考虑与地面交通、地铁车站保持方便、快捷的联系。合理的功能分区,尤其是竖向的功能分区,有利于地下综合体的空间组织中尤为重要。另外,在地下封闭的环境中,人们因无法利用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识别方向,无法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而产生恐惧感,这是地下商业建筑中应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地下商业建筑功能分区明确对于建立完整的空间秩序感,帮助人们快速认知环境,在地下综合体的设计中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清晰的空间布局对于疏散防灾也是很有利的[5]。

3.2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

现代建筑越来越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在地下综合体的公共空间中,步行街、中庭或最基本的空间元素,入口空间、室内步行商业街和中庭空间的设计最能影响造就空间的个性、特色,是公众的交通与交流空间,是空间的骨架。故大型地下综合体的设计,本质上讲就是公共空间的设计。

3.3人文空间的创造设计

在人文环境传承及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地下空间的设计为了充分满足现代化的人文需求,其文化的传承需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古建筑的保留及修复;(2)实现新建筑历史文化的展现,在地下空间建筑工程设计中相关设计人员需在保留及修复建筑的基础上,结业地铁站的空间设计理念,完善文化传承的工程项目设计标准,从而为人文环境的创新性营造提供良好支持。在现阶段地下空间设计中,人们已注意到这一因素,如北京地铁站设计中,尝试了建筑设计与特色传统文化的融合,如雍和宫站的设计,就充分满足了这一需求。在雍和宫站设计中,其文化的保护以及继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这种创新性与古老文化的传统,充分展现了人文价值的人融合理念,为地下空间建筑艺术设计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又如南京学则路站设计中,通过“钢琴楼梯”的设计,吸引了大量人流,在这种艺术创新的同时,实现了建筑设计与人文理念的稳定融合。

3.4改善人的心理环境

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相比,通过建筑的空间布局来改善人的心理环境是地下商业建筑设计的重点。因此,在地下商业建筑的设计中,创造一个易于理解的空间结构,加强空间的方向感,使人身处其间而不感到迷惑,进而能把握住整个空间模式。空间还应尽可能创造出一种清晰的形象,以弥补外部景象的不足而造成的空间单一性,使室内空间多样化以加强空间的可识别性[6]。传统青花瓷元素出发,通过对青花纹样的简单提炼和简化,将其复制在现代装饰材料搪瓷钢板的立柱上,向世人展现中国伟大的青花艺术,传达一种传统纹样与现代材质的对比与融合。

4结束语

人文理念设计背景下建筑艺术设计的时间结构又包含其相关联特定世界的时间结构,其空间结构不能孤立在特定社会文化脉络的空间结构,必须分析当时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时间及空间结构,有助于理解存在于不同时间的表现形态。

参考文献

[1]侯东升,赵金娜.某含商业步行街大型综合体防火设计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12):1600–1603.

[2]崔景立,程连军,刘志伟,等.珠三角某地下停车库消防和节能设计反思[J].给水排水,2015(12):82–84.

[3]林国新.城区电缆通道建设引发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分析[J].建筑技术,2017,48(3):253–255.

[4]俞明健,范益群,张竹,等.城市中心活动区地下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沈阳亿丰地下不夜城开发利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11):1551–1556.

第4篇: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科技化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是克服城市矛盾、改善城市环境必然途径。地下空间的双重特性使之既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共性,又具有其作为子系统的特性。过去城市中心区的地下空间利用局限在单体商业地下空间的延伸或人行地下通道的拓展。现在思路应该提升到城市区域层面上的整合设计。将其纳入整个城市的交通、空间体系,成为城市商业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 我国地下空间的施工现状

施工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和方法运用于地下工程施工。(1)明挖法,这种施工方法简单、方便、安全,主要用于浅埋的地下工程如地下商场、地下街道、地下停车场等,但是这种方法要占用一定地面面积,对地面的交通和环境有一定影响;当开挖深度大时,支护系统也更加复杂,就会不够经济适用。(2)暗挖法,这种方法有很多优点,不仅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小外,还充分的发挥围岩的支撑作用,节约资源和成本,具有很高的可靠性。(3)盾构法,盾构法在使用上较为广泛,一般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施工的要求基本都能满足,便于管理且施工人员较少,气候或天气条件基本不会影响施工作业。由于盾构法的强大优势,一般应用于较深层的地下施工,因此对城市地面交通和人们生活影响很小。

二、 我国地下空间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广泛利用地下空间是趋势所在,发展潜力巨大,在经济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地下空间的利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空气环境处理

地下建筑被包围在岩石土壤中,不能像地上建筑那样通过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获得较好的建筑环境。人类在地下空间活动对地下建筑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地下建筑应具有较舒适的温湿环境和气流速度。除此之外,还要保证空气中O2、CO2的含量标准。

2、光环境处理

地下建筑环境封闭,保持合适的照度十分必要,光线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视觉疲劳。地下建筑中的照度标准,至少不低于同类型同规模的地上建筑,尽可能使用光谱接近太阳光光谱的灯具。

3、心理环境

人们长期在地下建筑生活会不利于人的发展,地下建筑会给人身体和心理一种压抑感及负面心理影响。所以在地下建筑设计时要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以及提高建筑艺术的处理水平,结合现代科技水平、成果从而改善地下建筑的声和光的环境,弥补改善地下建筑的不足非常有必要地下空间问题及管理。

4、管理问题

产权关系不明,我国现行法律和地方法规均未规定地下土地使用权以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产权归属问题,因而造成已建的地下空间建筑物、构筑物的产权关系不明确,投资者开发建设地下建筑物,其权益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对于投资者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开发利用无序,欠缺统一规划。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规范,一方面,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对地下空间进行无限制的使用,一些高层建筑的深层桩基和地下建筑物对地下铁道、地下管线等公共设施建设造成不少影响;另一方面,单独建设地下工程需要取得许可证的程序条件等,目前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多头的管理导致各行业都按照自己所需修建地下建筑的效率不高并且混乱。当务之急需要建立并完善地下空间土地产权制度。

三、我国地下空间的未来发展方向讨论

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经济、城市文化水平的发展提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发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和效益,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必是向着科学化、国家化、现代化的路线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发展分析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综合开发利用的趋势,不再是单一的功能用途将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重要表示,城市的整体建设和功能要求为基础,是多项城市功能的整合共容。也不再是一种空间形态的孤立,而是空间灵活组合贯通的有机的、丰富的空间整体。地下工程测量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服务面不断拓宽,由采矿业向交通、水道、人类生活、娱乐中心、军事掩体等方向发展,将重点研究千米以下的空间和地下大面积的空间测量工作。建立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三维立体发展的战略思路上,将地下空间作为城市三维发展的一个维度,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理论将会逐步充实完善,其将指导城市科学地向地下延伸。

2、开发技术的发展。随着光电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材料、新仪器的应用,地下工程将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目前的地下空间开发的土木技术已接近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涉及到一些关键辅助设备等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大的差距,会影响到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与成本,将来随着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加大研制开发的投入,将会逐步缩小这些差距。

3、管理维护和法规逐渐完善。在城市发展的大潮中,先进的维护技术水平、政策、管理措施、完备的法规逐渐形成,还将形成推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实体和管理部门。环境要求越来越被重视,技术工艺也相应成熟。

4、新工艺与新材料的不断更新。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降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成本与难度,满足多种设施功能的交叉与共容,高效、经济的施工工艺将会不断产生,尤其是机械挖掘技术与施工自动化技术会有较大进步。同时,新的建筑装饰材料尤其是地下防水与环境改善的材料也会不断更新涌现。

结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日益增加,地下空间的利用已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的城市应该走提高城市质量和环境质量的道路。政府应该在大力开发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同时,加大对居住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地下空间,建设节能省地型新型居住区将是我们建设者努力工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建喜.地下工程施工技术[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53-55.

[2]刘昌用 试论城市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隧道及地下工程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2002 10

[3]段勇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第5篇: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人防工程;建筑设计;心得体会;实践探索

1.概述

城市防灾、减灾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水平得到了举世公认的提高。由于人防行业的特点和行业要求的制约,多数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发展不均衡,部分建设者对城市的整体概念认识局限。单纯讲究意象、建筑风格、建筑流派,而忽视了最起码的防护功能;或是注意不够,使得建筑功能单一、脆弱,城市功能不全。

人民防空,是指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后果所采取的行动,简称人防。人民防空工程包括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等而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2.设计依据及原则

根据现行的规范和新增设的乙类防空地下室的抗力级别,同时根据设计任务书,按国家现行规范和标准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人防设计。同时还需考虑该工程建设项目在当地的具体情况 ,设计人员还应了解和遵照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即南昌市城市人防专项规划,作为做好该项设计的指导思想。

人防工程总的设计原则是要认真执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建设方针,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明确指标、安全可靠并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人防设计要符合战时及平时的功能要求,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

理。设计应尽可能周到地考虑各种细节,并应确保人防工程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战时的防护标准,全面提高城市的总体防护能力。

2.地下空间人防建筑

2.1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有机结合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早期为防空备战而建造的人民防空工程。地下空间的大发展为人防工程建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力发展地下空间不仅可以增强城市总体防灾能力,也是人防建设的合理途径。目前,我国在地下空间开发与人防工程建设相结合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各城市普遍存在缺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具体规划;人防建设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解决地下空间开发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经验: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人防工程建设相结合的法律法规,使其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合理的、综合的开发利用地下资源。

2.2国外借助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国外在制订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坚持做到城市建设与城市防空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并将人防工程建设寓于经济建设、城市基础建设之中。也就是说,国家从各种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和促使城市大力发展地下工程建设,并使这些地下民用经济工程都具有战备功能。特别是经济效益高、战时防空能力强的地下工程,诸如结合城市基本建设修建的地下人行道、地下商业街、地下旅馆、地下医院、地下车库、地下仓库、地下铁道等。

地铁是平战结合效益最好的人防工程。自1860年英国在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以来,世界各主要城市纷纷修建,诸如莫斯科建有一条环形地铁线和九条呈辐射状地铁支线,总长度300多千米,有150多个车站,可连接所有的重要公共场所(遇空袭均可就近进入地铁),日客运量达665万人次,约合莫斯科总客运量的43%。

2.3美国地下空间开发的人防建筑

美国的地下建筑,比较注重隐蔽,一般看不到防护门等防护设施。不少地下建筑的出入口不在沿路,而在底楼大厅。有的出入口顶部有玻璃采光顶,十分别致。洛杉矶市联合车站的地铁通道深达10层楼,自动扶梯上下。旧金山地下会堂总入口宽度达20多米,三条人行楼梯,四条自动扶梯并行排列,十多米高的屋顶安装着圆形的采光器,气派宏伟。洛杉矶市图书馆地面四层,地下四层,楼梯采用逐层缩减设计方案,采光好,环境美。这些地下建筑从外观看完全看不出战备痕迹,一般民众也不知道是人防工程。

美国一般建筑的地下室都采用桩基础,基础开掘深,立柱设计安全系数偏大;顶板外墙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厚度在40厘米以上,且采用外防水技术,室内干燥,从未见到渗漏、潮湿现象。国比较讲究“以人为本”,所有开发的地下建筑都考虑到如何充分利用,其建筑的利用率较高,主要原因就是配套设施齐全。从软件看,地下室的管理十分讲究,凡出入口、洗手间、电话亭、停车库都有显著的标记,室内分布和交通路线及购物指南有印刷优美的宣传资料。

4.人防建筑工程实例分析

安徽省某小区为新建多层住宅小区。规划地上建筑面积43740平方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第二条、第五条和《河北省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管理规定》第四条、第五条:本小区应结合住宅修建不少于875平方米的防空地下室。本着修建防空地下室应贯彻平战结合的思想,使其具备战时防空和平时使用的双重功能的原则,经与开发商协商,与有关方面协调,结合小区地下停车场修建防空地下室。实际地下建筑面积1648平方米。平时为小区配套的地下停车场,战时为6级人防物资库。造价比纯地下车库增加9%。防化等级为丙级,抗震设防按6度考虑。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

整个地下停车场分为一个防护单元,一个汽车出入口和两个人员安全出入口。其中,一个安全出入口为利用竖井,另一个安全出入口为战时封堵。本工程布置在小区中央地段,出入口设置在地面建筑的倒塌范围外。建筑基底埋深-5.50米。符合地方地下空间浅层开发范围。口部处理:地下车库的口部在防护上是最薄弱的部位。本工程采用车辆出入口与人员疏散口分置布置,整个坡道不考虑承受冲击波荷载。方案经济合理。防火设计:本工程按一个防火分区考虑,设自动喷淋防火系统。人员疏散口距离等均符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楼梯宽度等均符合规范要求。

5.人防建筑工程发展探索

人防工程的建设必须同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必须同地面建筑结合建设才是未来人防工程建设发展的方向。人防工程的建设应当结合交通设施建设,适当多搞一些地下交通工程。以改善城市交通条件。同时,在城市中心地区适当建设地下公共设施,以缓解城市地上空间的拥挤程度,改善环境,提高城市效率,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新开发地区,应当对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开发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使浅层地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以较少的土地换取最大的城市效益。要想作好以上工作,必须科学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而且要搞好人防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 王文卿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2] 李相然、岳同助著,城市地下工程使用技术,中国建材出版社.

[3] 龚焕文主编,人防工程建设管理,河北科学出版社.

第6篇: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方案;设计;施工

引言

绝大多数建筑物施工建设时,都要开挖基坑进行基础施工。对于一些深度小于5m且面积较小的基坑,一般可以直接开挖,或者进行放坡开挖。当基坑的深度超过5m时,被称为深基坑。深基坑在施工时,对临近建筑和周围地质环境都会产生危害,深入地下作业本身也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所以,深基坑施工时一般都要采用基坑支护措施。

1 深基坑施工特点

当前在我国建筑行业,深基坑工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基坑深度大

由于城市建筑用地的紧缺,城市建筑物开始朝着高层和地下两个方向同时发展。在过去,一般地下建筑只有1-2层,而且在中小城市除了大型建筑之外,也很少有地下建筑。而如今,各城市新建的建筑物中,不仅地上建筑层数越来越高,地下的利用也越来越深入。3-4层的地下建筑在大城市已经十分普遍,甚至还有一些5-6层的地下建筑。对超过5m或者超过地下三层的基坑,都称为深基坑。但是当前,深基坑的深度一般都达到了10m以上,甚至有一些超过了15m。

1.2 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深基坑由于开挖深度都大于5m,对于土层结构的破坏比较大,同时又可能遇到的地下管线,以及地下水的威胁。在深基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边坡进行防护,主要是利用各种支护措施。必须要防止边坡土层崩落塌方,又要防范地下水渗入破坏工程结构。另外,一些地埋电缆、给排水管道等,也有可能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遇到,也必须慎重处理,否则极易出现安全事故或者严重影响工程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因此,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必须合理设计、缜密规划、严密监测、小心施工。

1.3 对基坑工程的质量要求高

一般情况下,深基坑开挖区域将作为将来地下建筑的建设区域。随着对地下结构的深入利用,原本作为临时结构的基坑支护结构,开始也会被利用做地下永久建筑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对于深基坑工程的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建筑空地越来越小且零散化,深基坑的周围往往已经有大量的建成建筑。由于深基坑深度越来越大,导致深基坑周围的地质不均匀沉降现象越来越明显。当前,深基坑施工中监测周围房屋的受害程度已经是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保证深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的危害最小化,对基坑本身的施工质量提出很高的要求。

2 深基坑支护方案主要种类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基坑边坡土层结构的稳定,一般只是作为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时的临时保护措施。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支护方案。

2.1 坡率法支护

坡率法被广泛应用于浅基坑工程中,深基坑工程中采用的较少。不过对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开挖深度略大于5m的深基坑而言,可以选用坡率法支护结构。坡率法支护,要细致分析基坑地基土层构成、水文地质条件,经过现场勘查后,按照规范公式计算放坡斜率,适当可以采用分级放坡。分级放坡的坡间平台应用木桩等进行加固。放坡之后,在坡面用钢筋网砂浆进行防雨加固。这种支护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施工简单,机械作业量小。但是只能应用于较浅的深基坑工程,并且对地质条件的要求也较高。

2.2 土钉支护

土钉支护技术是利用土层本身的自稳能力,在基坑开挖的同时设置土钉加固的一种支护技术。一般的土钉支护工程步骤为:(1)分析土质水文条件,确定垂直或带斜率的第一级边坡开挖,确保此级边坡土层能在重力下自稳;(2)设置第一道土钉;(3)灌注砂浆固定土钉后,进行第二级施工;(4)设置第二道土钉;依此类推。土钉是一边开挖一边设置,随着开挖深度加大,先设置的土钉的受力情况可能发生变化,也会发生不同的位移。作为造价相对较低的一种支护手段,它也必须依赖较好的地质条件。另外,由于土钉长度较长并且密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周围的建筑并且影响后续土钉附近的地下工程施工。

2.3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是一种新型的基坑支护技术。它采用数个预加分载的预应力锚杆和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层结合进行支挡防护。预应力锚杆分自由段和锚固段,锚固部分深入稳定的土体之中。自由段在支护面层之下的潜在滑移土层内,这一段的土层较为不稳定,只有依靠预应力自由段锚索牵固的面层进行支挡。支护面层多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作为护挂面来承受土体压力和地下水压力,面层的压力传导至深入稳定土体中的锚固段,以此来约束土体。相比传统的支护技术,预应力锚杆支护的整体刚度较小,柔性较大,所以被称为柔性支护。

近些年,有一些新的复合支护技术被开发出来。如土钉墙复合预应力锚固法、锚桩土钉复合支护技术等,使得一些超深基坑的施工成为可能,未来复合支护的发展将为更高要求的建筑物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3 结束语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建设规模的增加,将越来越多采用深基坑方案进行施工建设。深基坑由于地下施工的危险性,必须要采取支护措施。对于深基坑支护方案的设计和施工是深基坑施工中的关键,应该谨慎、认真,同时密切监测。传统的基坑支护手段,较为单一,难以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基坑周边建筑环境,将来应该将多种科学的支护手段相互结合,才能满足复杂条件下的深基坑支护要求。

参考文献

[1]吴伯建,朱珍德,高伟,等.深圳某邻近地铁隧道深基坑支护方案分析[J].施工技术,2012,41(10):23-27.

[2]宫卫民.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Z1):124-126.

[3]晁得祥.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方案的涉及[J].中国住宅设施,2011(06):46-48.

第7篇: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地下公共建筑消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日渐短缺,人口规模的增长与城市地面空间资源的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建设者把目光纷纷转向地下空间的开发上,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组织部分,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是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地下公共空间对于外部发生的各种灾害都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对于发生在地下空间内部的灾害,特别是像火灾、爆炸等,要比地面建筑危险的多,防护难度也大得多。2013年3月26日凌晨,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一幢楼地下室正存放着价值近万元的中草药和三台电动车,其中一台电动车正在充电。正因为充电电瓶短路,造成起火,并引燃周围摩托车及药材,这一并不算大火的灾害,于五小时后火势才被完全被扑灭。从此事件可以看到地下公共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扑救的难度将大于外部空间.因此地下建筑防火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地下公共建筑火灾特点

1、照明安全。地下建筑完全靠人工照明,地下人工照明比地上建筑的自然采光差,加之火灾时,普通照明电源切断, 仅依靠应急照明,人的视觉完全靠应急照明和疏散标志指示灯保证。由于火灾时发烟量与可燃物物理化学特性、燃烧状态和供气程度有关,而地下建筑一般供气不足,因此阴燃时间较长,故发烟量较大。如果没有应急照明,建筑内将是一片漆黑,人员根本无法逃离火灾现场。再加上烟雾,人员疏散更为困难。

2、火灾燃烧状态受出入口的供气状态影响大。当火灾时就进只有一个出口,在火灾初期,与地面唯一的连通口就成为外部空气的进入口和内部烟气的排烟口,随着火灾的扩大,烟与空气的中性面逐渐降低,最后成为烟筒。当附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口时,自然排烟与空气的进入口是分开的,火灾时一个出口可能是进气口,另一个可能是排烟口,依风向而定。

3、火场温度高、烟气浓,不易排出。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内部可燃物多散热困难,温度迅速升高,供氧不足,发烟量大。多次研究比较表明,地下建筑火灾会较早地出现“ 爆燃” 现象。火灾房间空气的体积急剧膨胀,CO、CO2等气体浓度迅速增加,温度也会急剧升高。

4、地下消防控制中心易受烟气和火势威胁,固定消防设施易损,实施内攻所需要的技术装备多、人员量大。一般大型地下商业街中设置的消防控制中心,多数与营业区域相连通,而且只有一个通道,一旦被烟火封锁,很容易使指挥与控制工作中断。

5、人员疏散困难。火场温度高,对人员易造成伤害,烟气浓度大,造成能见度较低,烟气毒性大,造成人员疏散过程中晕倒,出入口少,当火源处于入口时,烟火会封锁疏散通道。

6、扑救困难。地下建筑的火灾比地面建筑的火灾扑救要困难得多,由于地下商业建筑构造复杂,烟多温高,视线差,进攻路线少导致火情侦察、火场通讯指挥,战斗展开,灭火剂使用受限都很困难。

一般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率是越到下层越多,结构受到破坏的可能性也越大;以疏散而言,集聚在上层的人数多且疏散距离长,而下层结构在烈火中是否稳定,是关系人员能否安全疏散的关键问题;从结构受力的角度看,由于下层主要构件(特别是墙、柱)承受着建筑上部传来的荷载,其断面必然增大。以上三者均导致下部结构耐火能力应相应增强。

(一)确定消防用电负荷。建筑的消防用电负荷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地下建筑的消防用电负荷分为一级、二级。在对建筑进行消防电气设计时, 应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相关消防技术规范来确定,地下公共建筑的消防用电负荷确定后方可进行后面的电气设计。

(二)充分保证消防供电、配电系统的自主性。消防供电及其他防灾系统用电, 当建筑物为高压受电时, 宜从变压器低压母线处分回路自成供电体系, 即独立形成消防供电系统。消防系统电源的供电负荷等级, 在建筑工程供电系统中应处于最高供电等级, 自成供电体系是为了保证消防供电的可靠性。

(三)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应有足够的安全性。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应满足火灾时连续供电的需要, 其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暗敷时, 应穿管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30mm, 明敷时,应穿有防火保护的金属管或有防火保护的封闭式金属线槽;当采用阻燃或耐火电缆时, 敷设在电缆井、电缆沟内可不采取防火保护措施;当采用矿物绝缘类不燃性电缆时, 可直接敷设; 宜与其它配电线路分开敷设; 当敷设在同一井沟内时, 宜分别而置在井沟的两侧。

(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火灾探测器的设置。地下汽车库的火灾探测器选择感温探测器,其他场所选择智能型光电感烟探测器。封闭的楼梯间单独划分一个探测区域,并每隔 3 层设置一个智能型光电感烟探测器。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间合用的前室分别单独划分探测区域。由于前室与电梯竖井、疏散楼梯间及走道相通,是人员疏散和消防扑救的必经之地,且火灾时烟气容易聚集,故在电梯前室设置智能型光电感烟探测器。备用柴油发电机房采用气体灭火装置配套的感烟、感温探测器及气体灭火控制盘。气体灭火控制系统的报警、放气、故障等信号要反馈给大厦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手动火灾报警按钮与消火栓按钮的设置。手动报警按钮选用智能型报警按钮带地址编码 ,含电话插孔。手动报警按钮主要设置在电梯前室、楼梯前室及公共走廊等公共出口部位。设置的手动报警按钮要保证“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距离不应大于 30m”的规范要求。消火栓按钮既能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同时能直接启动消防水泵。消防水泵启动后点亮消火栓启动指示灯。每个消火栓箱处设置一个消火栓启泵按钮。

3、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的设置。在合用的电梯前室和公共走廊、大会议室、地下汽车库、大厅等部位设置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并遵守规范“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部位到最近的一个扬声器的距离不大于 25m”及“走道内最后一个扬声器至走道末端的距离不应大于 12.5m”的规定,设置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以利于火灾应急播放疏散指令。

4、消防专用电话的设置。消防控制中心设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在消防水泵房、备用柴油发电机房、计算机房、高低压配电房、主要通风与空调机房、排烟风机房、消防电梯机房等部位设置消防专用电话分机。

(五)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1、消防水泵的控制,其控制方式有三种:一是通过火灾现场的消火栓按钮直接启动消防泵;二是在消防控制中心通过手动按钮直接启停消防泵;三是消防联动控制器通过总线编码输出模块控制消防泵的启停。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控制。当火灾发生时,玻璃球喷头熔破,水流通过破裂的喷头向外洒水,随着水的流动及管网压力的降低使水流指示器、湿式报警阀、压力开关相继动作,延时 20s 后,通过输入模块将报警信号传至火灾报警控制器,进行逻辑判断,确认火警后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启动喷淋水泵等消防设备。喷淋泵的联动控制,除无现场报警按钮控制外,其他基本上与消防水泵的控制相同。

通过对地下公共建筑现状分析, 增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防范意识,可以有效地预防建筑火灾事故的发生,对地下建筑的防火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防火业务全书》

第8篇: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产业、技术、资金的高度集中,使得城市以高强度、高速度地发展,城市规模急速膨胀,集约化和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时,为了缓解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交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人们意识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意义。

据《简氏城市年鉴》,从1863年伦敦建成6.2公里的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开始,到2000年底的一百多年里,全世界己有44个国家近99个城市修建了336条,线路总长超过5000公里(其中地下线路近3000公里)的地下铁道交通系统。全球范围内都开始对地下空间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随着地下综合体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功能利用范围扩大,不仅包括地下轨道交通,还包括娱乐设施、广场、商业、地下停车场等等。

1、地下综合体的概念

地面一部分交通功能和市政公用设施与商业等建筑功能综合在一起,随着城市的立体化开发而将其置于城市地下空间中,使得多种类型和多种功能的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连接到一起,形成功能互补、空间互通的综合地下空间,称为地下城市综合体(Underground Urban Complex),简称地下综合体。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规模的发展,把各种类型地下街与其它各种地下设施进行组合并连接起来,或者城市中若干个地下综合体通过地下道路系统连接在一起时,形成规模更大的综合体群(Complex Cluster),或称为“地下城”。

2、地下综合体的发展概况

2.1地下街的形成

城市地下综合体在发展早期功能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地下街”的形式出现。“地下街”最初是因为与地面上的商业街相似而得名,因为在地下街发展初期,其主要形态是在一条供步行用的地下连接通道的两侧开设一些商店。早期地下街主要解决交通问题,例如地下过街道,后来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在过街道的两边增加商店等商业设施,但功能仍比较简单。

我国有专著这样定义地下街:“修建在大城市繁华的商业街下或客流量较大 的车站广场下,由许多商店、人行通道和广场等组成的综合性地下建筑,称地下街。”图2.1

图2.1线性商业街 图2.2巴黎卢浮宫地下综合体

2.2地下综合体的形成

伴随着地下街建设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地下街逐步承担了城市所赋予的多种功能,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地下街同各种地下设施综合考虑,如地铁、市政管线廊道、高速路、停车场、娱乐及休闲广场等与地下街相结合,形成具有城市功能的城市地下综合体。图2.2

3、我国地下综合体规划利用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早期,我国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研究集中在民防的意义上,随着地下空间利用指导思想的改变,地下民用建筑成为主要研究方向。目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已成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科研院所。2001年12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和地下空间分会”在厦门成立,标志着我国地下工程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研究需要重视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地下综合体开发的经济性前提问题

地下空间的开发价值是使用价值(使用后所能创造的效益)中扣除开发成本(工程投资)的价值。同类型同规模的公共建筑,建在地下时(不含土地费用)一般比在地面上高出2~4倍,如果要保持不低于地面建筑的内部环境标准,耗费的能源比在地面上要多3倍左右,因此,只有在地面上已经没有多余土地,或有土地但价格过高的情况下,地下空间的开发价值才有可能显现出来。

2001年,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已达到世界上其它国家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的水平。面对即将来临的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对已建成的地下建筑空间进行综合的考察,对地下空间的规划、空间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3.2地下空间建设长期性、系统性问题

国外大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一般是结合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造起步,而我国则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地下开发的主体则始于人防工程建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并且长时期内没有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这就造成了缺乏统一的规划,在功能上比较单一,其形态呈分散、点状和浅层的布局特点等一系列问题,未能在城市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地下交通的发展滞后,使目前的开发呈现出短期效应。地下基础设施的不足将严重阻碍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这也为以后形成地下综合体增加很大难度。

3.3国内地下综合体内各功能比例的合理性问题

目前大多数的公共性地下工程几乎全是用作商业开发,其实这种形式上的专业化、单一化,恰恰是对地下资源的浪费。应该充分调动各种综合因素,包括地下交通设施、地下文化娱乐设施、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以及高层建筑地下室等,形成一套集交通、商业、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完整地下空间体系。这也是城市中心区立体化开发的重要部分。

3.4空间环境差、缺乏人性化设计问题

3.4.1外部空间形象

外部空间形象单调,不具艺术魅力。外观缺乏统一的形象、出入口不明显、地上显现物布置分散等等,不利于人们识别和对空间内部布局的整体把握。从外部空间进入地下空间时,缺乏过渡空间的处理,没有很好的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加剧了人们的恐惧心理。

3.4.2内部空间环境

多数地下人防空间尺度小而封闭,通风差、自然光线不足、湿度大、空气污浊、环境恶劣,不适宜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内部空间的尺度不人性,可识别性差,缺少与外界的联系,从而极易使人迷失方向,造成人们的情绪不稳定和恐惧。

4、地下综合体整合设计的原则

地下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应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地下综合体整合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4.1公共空间一体化的设计原则

第9篇: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人性化;地下商业街;规划设计

一、引言

地下商业街是具有多重功能的地下建筑设施是使城市结构功能演变需求的产物,对其规划的本质是一种综合各种因素的设计引导方式,而不应是纯粹的物质规划设计。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城市地下商业街空间规划设计是对城市设计的深入,需要遵循行为心理学的基本要求,进行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二、地下商业街缺乏人性化设计剖析

形象单调,整体效果不佳。地下街外观缺乏统一的形象、出入口不明显、地上显现物布置分散,不利于人们识别和对空间内部布局的整体把握。从外部空间进入地下空间时,缺乏过渡空间的处理,没有很好的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加剧了人们的恐惧心理。

尺度不当,环境质量低。内部空间的尺度缺乏人性,可识别性差,缺少与外界的联系,从而极易使人迷失方向,造成人们的情绪不稳定和恐惧。多数地下人防空间尺度小而封闭,通风差、自然光线不足、湿度大、空气污浊、环境恶劣。缺乏交往,场所精神不强。在现实的地下街规划中,无论从地下商业街的整体景观环境上,还是每一层级的景观环境设计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视觉审美、心理安全的满足、社会交往场所的设计的缺乏。人在进入地下商业街的空间内部时,地上空间环境向地下空间环境转变让人产生对生理和心理变化,无法寻求交往场所。

内外空间割裂,可识别性差。在地下空间中,人们看不到外界的景观,从而大大丧失了外界景观对视觉常有的一种引导作用,人们的视觉容易受到局限,如确定方位所需的外界参照物大为减少甚至没有,无法确定空间的对应关系,使其定位能力变差,方向感变弱,容易加强人的紧张感。

三、地下商业街人性化规划分析

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可以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这也为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提供了参考框架。人性化的地下商业街规划就要从地下环境对人的心理、生理的影响入手,依据人们在地下商业街的需求层次:生理需求、行为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层次,来塑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生理需求可以通过一般的建筑空间设计方法来解决。由于地下商业街特殊生理环境,如天然光线不足、空气质量较低、湿度大等缺点,所以对地下商业街的设计中,注意通风、采光、除湿等技术手段保证良好的舒适度,对于满足人们最根本的需要,对于提高地下空间环境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是人性化设计必须做到的初级层次,那么关注人行为和心理需求便是人性化设计的中级层次。地下商业街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人的行为心理和行为习性的关注,对人的环境认知和环境体验规律的考虑。既要有充满个性的、丰富多样的地下商业街,又要全面考虑城市地下空间形态和功能的整体协调关系。

情感层次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地下空间的个性化、审美、交流等各种高层次的需求。在对地下商业街的采光、通风、舒适气候等生理需求,对空间的尺度、可识别性、空间的多样性等行为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要对空间的艺术性、空间体现的地域文化性、人的参与性和亲自然性进行考虑,塑造出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地下街空间环境。

四、地下商业街人性化规划设计方法

1生理需求人性化设计

在地下商业街人性化设计的最基本层次就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设计,消除人们对地下街的种种不良心理。因此,引入天然光线,进行采光设计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式。

天窗式采光设计。对于浅埋式地下建筑,设置天窗是向地下街引入天然光线的一种常用方式。天窗布局可以分为点状、条状和面状,按房间的大小和功能灵活处理。天窗的造型可为平面形、锥形、弧形、拱形等等。

天井式。地下建筑围绕一个与地面相通的下沉式庭院或天井布置,并朝向庭院天井开设大面积的玻璃门窗以摄取光线。在通过天井获取自然采光的同时,也可通过在庭院中栽植植物,使人与自然界保持联系,减轻恐惧感等不良心理反应。同时,植物花草的植入也可以为地下建筑提供宜人的空气环境。

中庭式。地下中庭可以结合大厅、通道和入口进行设计。应确定中庭在整个地下商业建筑的位置,尽量使之布置于平面几何中心,保证其服务半径不大于200m。地下商业街中庭平面形式宜采用矩形、圆形和方形。如采用三角形则会产生动感空间,在具体的设计中也是可以尝试的。

2行为心理人性化设计

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的地下街规划设计,既要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也要符合人的经历体验,创造出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的心理环境,重视空间的舒适性、可识别性与尺度的适宜性。空间的舒适性。在地下商业街的设计中,应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不良反

应,将地下商业街的环境尽可能地营造成与地面空间环境一样舒适。如在香港名店街的设计中通过入口下沉式广场引入自然光、布置绿化,设置座椅,创造了舒适的活动空间。港汇广场贯通地上地下的商业空间中,通过在中庭等公共空间布置绿化、轻质装饰,营造热闹的氛围来使人忘记身处地下的不良心理感觉,感到舒适愉悦。

空间的可识别性。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将形成人们城市意象的物质要素概括为五个方面:路径、区域、边界、节点和标志。我们可以将城市意象五要素延伸至地下街空间使用,形成地下街空间可识别性的五个意象要素,从五要素本身的特征和处理手法出发,改善现阶段我国地下街空间形态整齐划一、缺乏可识别性的窘境。

地下街空间的方向感,可以通过地下空间内、外部环境的设计实现。通过入口与外观设计以及内部空间的布局创造出一个布局清晰、组织良好、简洁而富于变化的空间结构来增强人在地下的方向感。

和谐的比例和尺度。日本的芦原义信曾提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20-25m的模数是最合适的。以静安寺下沉式广场的设计为例,设计者很好地符合了这个模数,下沉式广场基本上就是20m见方。静安寺下沉式广场约20m的宽度,相对于下沉式广场约7.2m的深度,D:H小于3,人们在广场中能够看清广场围合的界面的整体,整个广场既有一定的封闭感,又能形成整体感。

3地下商业街情感文脉性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代表着非语言的文化符号,其空间形式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意义或象征,同样对人们的行为与个性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所以,城市地下空间的设计也应反映所在城市的文化特质,文化特质包括文化符号和文化观念两个方面。城市的地下空间环境的文化特质就要通过该城市的建筑文化符号和城市文化观念来综合体现。也就是说,各个城市的地下空间要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地下街在外观上具有的低可视性,使得其在保护历史性建筑和传统城市风貌方面具有很好的优越性,对于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文化特色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法国巴黎卢浮宫的扩建、英国爱丁堡市中心公主大街的扩建、美国华盛顿东方艺术中心和非洲艺术博物馆等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五、结语

当前我国地下街规划设计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人性化的设计手法,有助于提高地下街的规划品质。人性化设计分为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行为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三个层面。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必须从引入自然光线和创造健康的环境进行整治;满足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必须从和谐的空间创造、适宜的比例尺度进行景观设计;通过文脉创造具有活力的空间环境,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