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第1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财会管理 风险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将自身的地位更加稳固,就必须在财会管理上实施系列的改革。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财会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影响是绝对性的,且在很多方面都会对项目的运作、企业的未来规划、市场的分析等,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可面对当前的激烈竞争环境,很多企业的财会管理都停留在老旧的模式上,未开展系统的改革与创新,从而直接导致企业发展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一、企业财会风险的概念

财会风险是指企业进行财会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预期收益偏离实际收益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企业之所以会产生财会风险主要是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生存发展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处的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了财会运行的不确定性,进而产生财会管理风险。企业的财会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会风险仅指筹资风险,广义的财会风险是指包括筹资风险在内的所有由于不确定事项给企业带来的可能损失或收益。财会风险具有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收益与损失共存性以及激励性的特征。

二、企业财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现状

(一)资金不足,融资较难

首先,在财会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未对公司持有的资金量进行合理的划分,无论是项目资金还是日常的周转资金,都没有长远的规划,仅仅是顾及眼前的利益,部分企业甚至是出现了拖欠员工薪资的情况,直接导致企业的各项交易减少,陷入了资金上的恶性循环。其次,每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融资”的阶段,倘若财会管理方面出现缺失,或者是自身表现不足,则很难让合作伙伴信服,融资难度也会不断的提升。由此可见,财会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现有的资金进行管理,这还涉及到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多。

(二)企业内部往来账混乱

企业的内部往来账是用来记录和反映公司资金的划拨、收付实现以及各项成本费用结算的账簿。内部往来账混乱是企业财会管理中产生诸多风险问题:首先,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项资金划拨都需要通过内部往来账项进行核算,往来账项的管理混乱和确认不及时将会造成公司资金管理混乱、形成资金管理漏洞;其次,容易出现成本核算不准确的现象,混乱无章的内部往来账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和资金流动情况,这对公司核算利润、准确安排生产经营相当不利;再次,就是对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造成一定困难。

三、优化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风险管理工作

(一)科学管理企业财会

科学管理企业财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对财会部门的员工进行管理,选聘高素质、高专业能力的人进行工作,对队伍中不合格人员予以调离,保持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和谐性,减少主观上的不良斗争。第二,针对财会管理的制度进行健全,参考成功案例的同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不要过分的抄袭,应从长远的角度来思考,保证每一次的决策和每一项工作,都达到“有据可依”的状态。第三,科学管理企业财会,意味着必须要阶段性的总结财会管理工作,在客观上了解该季度或者是最近几个月的工作情况,有哪些漏洞,有哪些成功之处,方方面面都要得到总结和分析,为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加快企业财会信息化建设

如前所述,企业在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滞后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及时转变财会管理工作内容。众所周知,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在企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作用,因此财会部门有必要参与到企业各项决策当中,包括:其一,参与到企业的投资决策当中,进而使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得到有效证实;其二,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决策当中,使产品结构得到详细分析,进而为产品结构的合理科学调整提供有效凭据。此外,有必要加快企业财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的完善,使企业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得到有效增强,进而使企业能够合理地分配内部物力、人力、以及财力,进一步为企业信息化处理能力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企业经营,而且可以在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时及时处理现有投资以避免更大损失。主要方法有:一是建立有效的短期财务预警系统,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二是运用财务指标体系进行财务分析,从而形成长期财务预警系统,财务指标体系包括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权益净利率,反映公司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反映公司经济效率的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

(四)强化内部稽核管理,建立内部审计机制

企业财务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企业管理制度要求的内部财会管理制度,并且依法设立会计账目、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外,要对内部审计公司进行改革创新,从事后审计转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从源头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和会计差错的出现,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工程项目预(决)算审计、专项审计等领域发展,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决策水平。

综上所述,当前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思想守旧,缺乏价值观念、资金管理意识存在问题,对于企业经营及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难以适应,而企业的理财、用财自也没有真正落实,从而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当前企业财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推动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英,张春艳.企业财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商,2015,47:11.

第2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一、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评估体系残缺

金融业的展业活动以诚信原则为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金融机构为人们提供的不只是产品和服务,而更是一种信用。诚信原则始终贯穿着金融领域的各项活动,但是在我国,目前尚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致使金融机构很难进行信用审核,严重的束缚了金融业对风险的规避活动。

(二)承担风险的主体不明确

风险无处不在,有风险就必须要有承担者,想要有效的对风险进行规避和管理,首先必须要明确承担风险的主体,只有确定了风险的承担者,才能更好的转嫁风险。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过程中,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够明确,结果导致国家财政代替银行成为了金融风险的承担者,当财政出现了巨额赤字,最终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承担风险的主体不明确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的严重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风险管理的理念陈旧

在发达国家里,金融机构非常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他们把风险规避和创造利润结合在一起,在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注重创造收益。而在我国,人们通常把风险和盈利放在相互对立的角度,不能正确的认知风险,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规避不等于逃避,风险管理是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转嫁与管理,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许多机构为了逃避风险而放弃自身的业务,不仅导致业务大量流失,最后反而降低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由此可见,我国的风险管理活动需要创新理念,只有打破传统理念的束缚,风险管理才会在实践中取得效果。

(四)风险管理的体制不完善

健全的体制是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障,我国的金融体制经过多年来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不够健全,尤其是在风险管理这方面,缺少完善的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使得在规避风险的时候各部门之间无法顺利的衔接,导致风险管理活动很难取得实效。

(五)风险管理的方法落后

从全球来看,风险管理的旧方法已经逐渐开始向风险量化管理转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研发出了计量模型。在人类的社会里,只有掌握正确的处事方法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现阶段,我国对风险的量化分析能力比较薄弱,对风险的识别和度量不够精确,导致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无法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没有正确有效的方法手段,自然不能够成功的规避风险。

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问题就要有对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金融机构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领域将会更加繁荣,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如何解决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古代的镖局到今天的保险公司,人类一直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与风险进行斗争,在21世纪的今天,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金融领域,要确保金融机构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就要及时的处理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一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政策上的支持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活动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首先,国家要进一步健全有关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为金融业的发展营造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利用广泛的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再次,国家要支持金融机构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并为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加强诚信建设

我国的金融领域中,不良信贷现象非常严重,致使金融风险高发。因此,要解决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问题,必须要加强诚信建设,强化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在金融市场中全面落实诚信原则与公平竞争原则,避免由于信用问题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隐患。

(三)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了政策体系、组织体系、评价体系和决策体系,面对金融风险的威胁,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健全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使之适应金融市场的复杂局势,积极调整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建立良好的组织框架。

(四)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

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就是要正确处理经营和风险之间的的关系,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注重创造利润,把风险管理的过程演变为增加收益的过程。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就要求金融机构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开创风险管理的新技术,并且把创新的理念和技术相结合,使之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从而更有效的规避风险。

(五)完善中介服务

笔者认为,良好的中介服务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具有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金融机构及时准确的获取市场信息;有利于金融机构对风险做出正确的识别和度量;有利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介服务的漏洞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隐患是巨大的,中介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导致金融机构掌握错误的市场信息,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给金融机构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必须要完善中介服务,保证金融机构掌握准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

(六)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

金融机构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必须注重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实现:①风险管理的内容由单一的信用风险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相结合的模式转变。②风险管理的形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转变。③风险管理的目标由单一贷款向整体风险转变。④风险管理的范围由国内向全球转变。⑤风险管理的重点由审贷分离向完善管理机制转变。⑥风险管理技术由单一的定性分析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只要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实现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就必定会在金融领域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效益。

(七)重视对创新风险的防范

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金融机构在不断开创新业务的同时,要注重对创新风险的防范,创新是一种尝试的过程,金融机构在开创新产品、新业务的过程中随时都面临着遭受损失的可能,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风险的防范力度,及时有效地对创新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规避,保证自身在创新实践中更加稳定和安全的发展。

(八)谨慎开创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在与风险的斗争过程中,金融危机是金融机构最强劲的对手,要保证金融机构在如此强大的对手面前不被击垮,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应对措施。金融机构要立足于国内市场,保证自身在国内市场中的稳健经营,在此基础上谨慎的进行境外并购,积极创新不等于盲目冒进,金融机构的一切经营活动应该以稳健为前提,绝对不可以盲目的扩张海外市场,使自身在金融危机中承受过重的负担,只有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前提下,谨慎的开创海外市场,金融机构才能更加有效的防范金融危机。

三、总结

金融业的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面对日益剧增的压力和金融风险的威胁,金融机构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和转嫁,尽管我国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风险管理的各项体制会更加健全,金融机构将有力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稳定。

参考文献

[1]姚畅燕.陕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02).

[2]李社环.整体风险管理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07).

第3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用风险;问题;对策;研究

1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1 企业缺乏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企业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部门间往往缺乏有效沟通,缺少独立专业的信用管理系统,使企业很难收集到有机联系起来的客户信息。另外,企业对原有信用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缺少及时的分析和综合有效评价,这样也使原信用风险管理不能为新环境下调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可见,我国企业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上所依据的信息,在有效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很难达到系统化管理。

1.2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相关的综合素质不完善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所要设计的管理环节要求其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我国信用风险管理起步晚、发展不完善,致使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综合业务素质水平过低,其企业较强的业务骨干多集中于企业的对外营销等相关部门,信用管理人员大都综合素质过低,不具备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所要求的相应素质,其制定的相关信用政策不科学、不合理,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1.3 企业缺乏基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信用销售策略

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独立的部门来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负责,有些企业甚至没有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一般由销售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销售部门片面为了实现其销售业绩的上升,没有从实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去实施销售策略,偏向过于宽松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结果是实现了销售额的同时也带来较高的信用成本和较高的信用风险。

2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目前,我国有很大部分企业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没有积极地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信用风险管理尚未全面展开。许多企业虽初步认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重要性,但面对较大客户时,在利益诱惑下,只看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信用等级,一心只想成交,忽视之后艰难的账款回收。现阶段部分企业缺少客户信用管理信息,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在与老客户合作中,缺乏动态信用信息,对客户某些变化视而不见,直到发生信用风险。在对新客户发生业务时,缺乏足够的信用信息,以偏概全,导致判断失误。

2.2 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可能会制约企业部分利润的增加

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减少风险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在结算中风险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可能造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业务往来的潜在缩水,以及出现收益损失。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根本目标致使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某些信用风险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企业为扩大销售、追求眼前利润,通常将信用风险的管理过程流于形式,大量采用赊销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顾客限于自身营运资金的管理要求而愿意赊购,进行赊购有利于购货方利用销货方资金的时间价值而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这可以扩大销货方眼前利润的范围。其次,购货方保留一定时间的支付期限以检验商品和复核单据,可以进一步减轻发现商品数量、规格、品质和计算误差而带来销售折让乃至销售退回的相关手续,避免销货方进行入账利润的调整。对于销售企业来讲,加大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定投入不仅会增加企业制定过程中的相关费用而且会增加存货的储存费用、保险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这些都不利于利润的增加。相反,赊销会使得存货减少,进而将增大企业的速动资产,提高企业的即期偿债能力,修饰了企业的财务指标。

2.3 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增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

目前,虽然有些企业建立了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但结构不完善,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致使许多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不健全。因而很难形成独立的信用政策的风险管理部门与岗位。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其信用政策的风险管理缺乏约束,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的职责。

3 改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目前市场上竞争激烈,各种因素变幻莫测,企业想要在市场上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信用政策,进而取得成功,就必须加强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让这些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首先,企业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大多分散在财务或销售部门,因而缺少明确的信用管理目标和职能界定。为了强化信用管理工作,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从事专门的信用管理工作,并协调财务和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信用管理部门应由独立的信用经理负责,同时企业还应设立一个由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信用监控委员会,负责领导和考核信用经理。此外,企业还应相应制定信用监控委员会、信用经理和信用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以明确各自的职责。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全面收集客户的经营信息、财务信息和交易记录。定期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估和决策,以有效处理拖欠账款。

3.2 建立健全企业资信管理运营机制,降低企业信用风险

目前,在信息披露实践中,虽然我国现阶段已经制定出了有利于企业获取信息的相关平台和系列法规制度,但我国“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内部资信运营机制并予以坚定不移的执行,带给企业的将是防范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直接提高。同时,还可以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所能起到的作用,这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建立满足市场的企业内部资信评估运营机制,使企业通过内部信用评估提供企业制定信用政策的全面信息支持,对降低未来预期信用风险具有保障的作用。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通过系统地建立客户考核档案,使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达到既从与客户的交易中获得最大收益,又将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目的。

3.3 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责任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中各职责人员明确相应的责任。如果信用管理人员在进行信用政策制定和管理中要承担出现相关问题的责任,那么,他就会谨慎对待每一项企业业务中产生信用风险潜在因素的具体措施。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环节日益增多、业务纷繁,每位业务人的工作不可能包揽一切事务。因此,必须将事、权进行合理划分,对不同职责岗位进行授权和分权,规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力与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在职责范围内,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有权处理有关事务,未经批准和授权,不得处理有关经济业务,进而明确岗位赋予的责任和任务。信用风险管理人员对供应商、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不同角度信用等级的评定,并根据考察结果向信用部经理汇报情况,再由信用风险管理部经理、财务部门经理、销售部门经理、总经理讨论后确定给予各供应商及客户的货款信用数量,这样就能控制销售中出现的大量坏账现象,减少风险。

3.4 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第4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经营环境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一、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概述

(一)我国民营银行设立基础

民营银行的设立在促进金融行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健全金融体系方面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对实体经济来说,其在供给方面的金融竞争力也有所增加,民营银行成为我国银行业的一股新兴力量。

民营银行一般是由民间资本组织成立的,民间资本的与国有银行资本相比较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它具有体制新颖、机制灵活、创新较多等方面,依靠这些独特性,去设立民营银行,对于民间资本投资者来说拓宽了他们的投资方式和渠道,民营银行的加入增加了银行业的竞争,为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力量。

民营银行一般规模比较小,因此,与大中型银行相比较,在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方面具有很高的成本优势,同时,由于其规模较小,所以在信息对称方面较大中型银行有很大优势。因此,民营银行在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和解决“三农”融资等问题方面比大中型银行更有优势。

(二)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历程

目前,我国的民营银行可以分为:目前建社完成,进入生产经营阶段的民营银行,和处于筹备阶段的民营银行。已经建立并进入经营阶段的民营银行主要包括我们熟知的目前发展较好的民生银行;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台州银行;致力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泰隆银行;以及以服务城乡居民为宗旨的浙江民泰银行、由浙江商人及外商合资成立的浙商银行和以“服务个私”为理念的稠州银行等。从2012年底以来,已有68家民营银行得到我国工商联审批通过。

二、民营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银行的职能是充当信用中介、支付中介的机构,通过创造信用来开展业务获得利润,其经营业务一般是通过负债业务先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收集起来,然后再通过资产业务将收集到的资金进行配置,充当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桥梁,民营银行做为银行的一种,其职能和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一样,但由于其特殊性,其面临的风险要比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等多很多,具体包括:

(一)公众信任风险

银行是“信用”的代表,银行的信用程度,具有较高信用度和安全性的银行必然会得到社会公众的亲睐,无论是从经济学理性人的角度还是消费者心理角度,这一结论都无可厚非,而民营银行作为民间资本经营的银行,在信用上完全无法与拥有国家信用作后盾的商业银行及股份制、政策性银行等相竞争,加上居民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社会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度远低于商业银行,这对资本金不充足,经营规模小,经营时间短、起步晚的民营银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行业竞争风险

在经济市场中,竞争随处可见,银行业作为经济体制中重要的金融机构更不能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银行类金融机构变得越来越多,除了五大国有商I银行、十三家股份制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以外,外资银行、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也积极加入到竞争中来,从而使得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其竞争范围广且形式多样,包括文化、电子化水平、服务质量、银行特色、优惠政策、存贷款、金融创新等方方面面,而民营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短,在各个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由于民营银行发展环境有限,发展数量较少且发展成功案例不多,相对商业银行等在内陆的竞争优势较差,加上自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进入平稳阶段,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国家采用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方式,减少和避免金融风险。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之下,虽然国家鼓励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但实际上会实行相对严格的审批核准制度,所以民营银行的入市条件还很严格。

三、民营银行发展中的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一)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提高公信力

1、树立品牌形象。民营银行可以借鉴市场营销的方式,形成自我营销机制,为客户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从一些创新性细节出发,提供其他银行没有的创新,向客户展示民营银行业务的新颖特征。民营银行可以有针对性的发展业务,比如设立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品牌,农村个人信贷品牌,大学生创业基金品牌,针对那些需要资金但是较难获得资金的人群开展业务。在确立品牌的同时突出品牌的宣传及品牌形象设置,将业务宣传与形象宣传结合起来,尽快建立起公众信任的企业品牌形象,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2、建立适合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不同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为保证,因此其公信力无需担心,为了解决民营银行由于信任度底,吸收存款难的问题,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民营银行发展经验,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而提高民营银行的公信力,解决其公信问题。

3、争取得到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支持。民营银行可以同商业银行一样,向中央银行定期交付法定存款准备金或者超额存款准备金,同时参与银行间同业拆解市场,这样,就可以在需要资金时,通过同业拆解或者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来解决资本金短缺问题。与此同时,银行内部应该保留存储一部分备付金,为银行风险状况的发生做好资金准备。争取中央银行政策上稳定性支持,开放同业拆解市场,使民营银行保持清偿力和流动性。

(二)创建民营银行的公平竞争环境

对民营银行自身来说,民营银行应立足适合自身的竞争着眼点,绕开商业银行热门竞争领域,将发展目光集中在传统银行提供业务的死角人群,即一些需要某项业务或者需要筹融资的人群,但是却是传统银行不愿意接受的人群等。另外,民营银行应该在竞争市场中准确定位,利用自身优势,弥补先天性缺陷,完善银行业务流程,同时提高电子网络创新和完善等,从而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聿文.什么因素阻碍民营银行的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2.09.25.

[2]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J].金融研究,2008,(12).

第5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一、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

以互联网作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网络银行突破了传统银行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用户效率,已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竞争的大势所趋。据权威认证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简称CFCA)2015年12月3日的《2015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40%,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为32%,电话银行用户比例为23%,微信银行用户比例为18%。调查显示,个人网银用户比例在二级城市增长最快,与一级城市差距在不足4个百分点,逐年缩小,而三级城市与一二级城市的用户比例差距依旧很大,呈现数字化鸿沟的特点。

同时,2015年,个人网银活动用户比例为87%,与2014年相比无显著变化。交易用户比例为59%,较2013、2014年大幅下降。综合其他研究数据,报告指出,交易用户比例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交易场景移动化,PC端的交易需求降低;用户偏好使用更便捷的第三方支付;手机银行的替代作用。2015年个人手机银行出现爆发式增长。用户一旦习惯使用手机银行后,对网上银行的使用需求就会下降,甚至出现了一定比例只使用手机银行不使用网上银行的用户。

用户在最近一年内在,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的业务主要有:查询余额与交易明细、网银支付结算和转账汇款三大业务,最经常办理的业务也为这三大业务。用户购买银行渠道投资理财产品的比例为29%,进行跨行资金归集的比例为8%。

调查发现,刚开设网银的客户,会把适用性当做首要考虑因素,而意向用户更注重网银的安全管理。因此,网络银行的风险问题是影响网络银行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网上银行风险基本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环境风险、技术风险、业务风险和客户操作风险。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是,网银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对应的风险监管体系未建立。目前,我国网银由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此外,还受信息产业部、公安部以及新闻出版署的管理,负责网上银行的信息技术标准、信息安全和新闻管理,但未建立专门的网银行业管理组织。从法律角度来说,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网上银行监管的相关法律,包括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和通知三个层面,我国网上银行监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国家的监管制度保持一致。从技术层面看,我国的网上银行技术已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开拓了网上银行业务。控制技术风险一直是各个银行风险控制的重点,从业务角度看,第三方支付的出现极大降低了网上银行的风险,风险的降低带来的是网银业务的增加。但网银业务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一)对网银的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我国关于网银的基本理论、管理框架、推广手段、发展模式、业务办理流程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对于网络银行的认识,依旧是销售传统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另一种渠道,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来发展网络银行的业务,缺乏宏观的科学规划和运行模式的设计。

而在网银的组织管理层面,只有少数银行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如电子银行部或网络银行部,大部分国内银行依然将网银业务的管理按条块进行划分:技术由科技部负责,业务由业务部负责,结算由会计部负责。扁平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等依旧停留在理念上。

(二)薄弱的产权意识

由于网银的业务与计算机的信息网络技术密切相关,同时金融交易量大、专利权的潜在收益高,与之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便成为了一些跨国银行和公司争夺的热点。国外一些公司和银行(如IBM公司和花期银行)不仅在本国就其的网络银行产品组织和销售方法、支付结算系统及网银的风险监测、安全管理等技术申请了商业专利,并且在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申请,一部分已被授权。从战略的角度来看,随着网银市场发展的逐渐成熟,商业方法专利将会成为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有力竞争的一个手段。届时,国内银行将被迫支付高昂的专利使用费,或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三)缺乏有效的行业协调

我国的网络银行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隔离,建立的行业协调机制,但并未真正有效的运行起来,商业银行间的沟通和协调不足,这也导致网银整体运行的效率降低。宣传缺位导致网络银行的总体客户规模有限;网银的平台技术障碍导致交易效率低下;信息交流与风险共防意识缺乏导致系统风险高。

(四)监管力度不足

在日常管理层面,缺乏必要的规章,监管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培训,检查工作因此难以落到实处。在风险管理层面,过于注重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的管理,而忽视了对网银发展的战略风险、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监管。对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的监管缺乏相应的风险识别、监测、评估和处置手段。

三、网上银行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为了促进中国网上银行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解决在环境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业务风险管理和客户操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借鉴中国建设银行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加强网银的硬件及软件建设

加强对网上银行硬件及软件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防火墙技术,是网上银行对外接触的安全系统。基于它的访问控制及地址隔离等功能,主要用于检查和控制网络系统的数据,确保网上银行资源及信息的安全。第二,针对入侵检测技术而言的,这一技术的运用功能主要在于在实施入侵检测的同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卫。这一系统一般是由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组成的。第三,针对防病毒系统,这作为最基本的措施,所常见举措有及时升级病毒版本和信息,并及时获知服务提供商及其信息安全机构动态,并能相应地作出反应。

(二)有效的控制外部资源风险

目前,越来越多的外部技术厂商逐渐地参与到银行的电子化业务中来,这也是未来网银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些外部技术厂商有些是一次性地对银行提供机器设备,有些是长期性地提供网银的技术支持。这些外部资源在为银行运用高科技实现快捷服务的同时,也使得银行的业务机密暴露在公众环境之中,增加了风险的传播渠道。以《金融服务业中外部资源的管理指南》为例,银行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来有效控制外部资源风险:第一,对服务提供商进行严格审查,通过对财政状况、声誉、审计报告及相关资质证明等方面的考证,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商,确保服务提供商提供安全、优质、持续的服务。第二,可以通过书面合同的订立明确银行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责权利分配,在合同中明确对服务提供商所应提供的服务及应达到的服务水平、银行所拥有的对服务提供商的操作流程等进行检测的权利等内容。第三,银行本身也应该对服务提供商的业务进展内容及实施的安全系统随时进行监察,以确保服务提供商能够确保安全审慎地提供服务。

(三)防范技术外包的风险

银行的技术外包业务可以带来降低成本和规模经济的效益,但也带来了一些外部不可控性的风险。减少此类风险的举措有:银行管理部门应有效监督服务提供商的运做能力和经营业绩;保证双方之间的合同关系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并形成书面合同;同时,还应具备临时更换服务商的应急安排。银行应检查服务提供商保护敏感数据的策略和程序,对其供应商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确保可以达到内部运作的安全等级。

(四)客户操作风险管理对策

银行应将网上银行交易的具体风险和交易的操作规程对用户进行披露。我国网银用户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在使用网银时缺乏自我防范意识,不注意对网银账号和密码的保护,将其泄露给他人,或是将密码设置为生日,电话号码等易被猜出的数字,或者是在公共场所例如网吧随意登陆自己的网上银行,造成自己的银行账户信息被盗取。因此,要加强对网银用户操作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如网银交易的具体风险、操作规程、交易环境等,防止被钓鱼网站或手机短信等所骗,从而使资金“被盗”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李金泽.网络银行义务的有关法律问题探讨[J].金融论坛,2010,(8).

[2]尹龙.对我国网络银行发展和监管问题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9,(10)

[3]于南.谈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中的监管[J].中国审计,2010,(6).

第6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贸易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管理目标;风险预防体系

随着业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自身财务管理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并对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认知与处理,但企业要达到预期目标,还是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与问题。企业试图行之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必须首先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意义,基于此,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困境以及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采取对症的优化措施。

一、财务风险管理

(一)财务风险管理内涵

作为风险管理中的内容,财务风险是人们借助以往管理经验以及现代化技术研究而成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指的是经营主体对理财工作中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以及度量等处理,且会其实施科学防范与控制手段,以便提高理财活动的质量,为主体经济利益提供保障的管理过程[1]。

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时,管理人员需要对财务效率以及经营成本关系进行合理处理,并从经济视角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的目的[2]。由于财务风险的特性,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通常都以动态化形式进行,企业会根据内外部的变化情况以及风险变化情况,随时对财务风险计划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并始终都会将远离财务风险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

(二)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由于财务风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企业在制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时也多以动态化为主,会按照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一般情况下,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资金的充足性,且能够对企业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把控,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可能遭受到损失,属于积极管理手段[3]。在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需从节约角度出发,对财务风险目标变化进行合理应对,并迅速制定出新的管理目标以及配套管理方式方法,以保证企业经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其在行业中的立足做好铺垫。

(三)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意义

1.能够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

在企业中实施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对自身财务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以确保企业不会因为外界或者内部因素,而遭受相应的财务损失,可以有效强化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水平,使其能够正确对企业财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综合信息做出分析,从而准确对企业经营以及财务管理做好规划,以便对企业经营活动做出合理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质量,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机率,同时还能优化企业经营活动,使管理者能够明确认识到各项活动中隐藏的风险,以便其及时做出调整[4]。

2.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开展财务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规避与解决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以便提高企业自身实力,确保企业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所以,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可以成为企业高效发展的动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极大[5]。同时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切实优化,可以对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落实提供保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所以该项管理工作也是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手段。此外这项管理工作不仅能保障企业经济发展,还能有效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极为重要。

二、财务风险管理弊端

(一)财务风险管理困境

1.风险管理与企业投资方面的困境

出于保险起见,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尤其是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都会事先对投资项目以及相应内容进行评估,并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出针对性的投资方案,而投资本身就有着一定的风险性,如果项目所获利润无法达到预期,就会对企业盈利造成影响,所以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都会与风险管理起到冲突,直接增加了决策难度系数[6]。

2.风险管理与企业筹资方面的困境

资金是企业运营与发展的基础保障,企业也常常通过多样化的筹资方式,来保障企业的资金运转。这样虽然能够为企业运营提供支持,但当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这种方式就会直接增加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因为企业需要将货币放到市场之上进行筹资,而资本市场本身就有着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所以会使企业陷入融资与风险两难的境界。

3.风险管理与企业资金使用方面的困境

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有着较为明显的时间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保障自身资金的流动性,但由于财务管理制度的限制,企业资金使用的流动性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致使企业不得不对自身资金成本进行增加,而这时财务风险问题也会随之产生,使企业资金使用与风险管理陷入矛盾之中[7]。

(二)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1.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发现,在风险管理制度方面,仍然有需要提高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管理制度存在照搬套用的情况,并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制度具体细节与企业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落实效果自然可想而知;第二,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之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没有捋顺,造成问题的进一步扩大,既然对企业风险管理效果形成了直接的影响;第三,企业制度与市场制度的衔接,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进行资金配置以及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权责不明以及管理力度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致使至今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以及其他方面的风险;第四,公司制度创新性不足。现代市场变化极快,企业想要保证自身不被时代所淘汰,就需要对自身管理以及经营模式进行不断创新,而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也应如此,但部分公司由于对于财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有所欠缺,导致其忽略了制度更新的必要性,或者存在着制度更新速度较慢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2.资本结构层面合理化不足

如果企业的资本结构层面发展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就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等级不断上升的问题。虽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风险与收入始终是以正比关系存在的,但因为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致使企业负债率逐渐上升,致使经营固定费用增加,使财务风险问题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企业经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相对较断,配套制度方面还需要时间进行调整,所以企业如果处理不当,还是会造成管理方面的风险。

3.风险预防机制存在不足

风险预防机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若其存在问题就会对管理工作开展质量造成影响,而目前预防机制存在的问题以三个方面最为突出:一方面,财务预防手段有待提高,无论是财务人员防范风险意识方面,还是风险处理经验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进行优化与调整;一方面,对于财务官管的使用有待提高,企业很容易因为要进行大规模融资,而造成自身财务结构合理化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对于的负债率的追求过于苛刻,而对财务杠杆作用有所忽略所导致的;另一方面,财务预警机制有待加强。部分企业会运用自身的财务数据,建立起相应的预警分析模型,通过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来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测。这一模型是原有的可取之处,但其存在的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却不可忽略。相关人员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样本来对预警模型进行分析,这样就会造成分析结果的差异性,且即使是同一模型,在适用范围上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这也是风险管理人员需要注意的问题。

4.风险管理意识相对不足

风险意识不足是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以及财务人员对于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如果没有到达相应的水平,就会导致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容易轻视财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整体工作落实质量自然可想而知。因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企业必须要挑选出专业性以及综合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风险管理领导者,而这些人员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财务工作处理手段,对于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培养有所忽略,支持财务人员往往更加偏向于财务处理,而对于风险处理能力始终没有达到理想水平,这也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优化建议

(一)加大财务风险宣传力度,强化员工防范意识

针对企业人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的问题,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配套的风险防范意识宣传制度,并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加大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要使员工能够明确风险管理与企业自身发展的紧密联系,使他们能够真正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参与到风险管理之中,并能够对各项管理工作予以高度的支持与配合,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观[8]。同时还应建立风险发现奖励机制,要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对各项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进行发掘,并能够将此问题及时汇报到有关部门,以便有关部门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处理,切实强化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某贸易公司就存在着人员风险意识不足以及风险管理态度不积极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开始通过大力宣传以及组织员工培训讲座等方式,为内部员工树立起了良好地风险管理意识,并在公司炔啃纬闪伺ê竦姆缦展芾砦幕,使每位员工都清晰认识到了风险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控制手段

企业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对自身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一方面设置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在进行现代化管理制度建设时,企业不仅要明确自身主体,同时还要对自身的产权关系以及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进行明确,要确保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并要由管理者带头加大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度,以确保企业经济效率以及生产效率能够达到理想水平,从而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一方面要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进行强化。作为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执行者,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与最终的风险管理结果形成正比关系,所以企业要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力度,不仅要定期举行专业性培训,同时还要有领导主持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以优化工作效率为目标,完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第三要对企业的管理法治化进行完善。要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探究与分析,并合理将其运用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之中,建立起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确保财务部门能够实行责任明确制,整体公司资产管理能够实施法律责任制,从而有效对公司各项流程与经营方式进行约束与规范,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9]。此外,要对内部财务管理控制机制进行完善,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与企业实情相符的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规范。

(三)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确保资金筹措合理性

融资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一环,为了确保融资质量,保证企业之间筹措的合理性,企业必须要对自身资本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不仅对企业经营活动起点进行合理把握,更要对融资渠道以及融资方式进行详细调查与研究,要正确对其中的利弊进行分析,按照企业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合理对利弊进行权衡,从而做出对企业自身资本结构有利的决定。

企业必须要不断对自身资本结构进行完善,以保持最佳资本结构状态为目标,合理对资产负债率进行控制,并要实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融合的融资方式,为合理融资打下良好铺垫[10]。同时要对融资渠道进行丰富,要保证融资渠道的层次性以及多样性,并要对融资手段进行优化,保证各项融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进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安全性资金。 以某出口公司为例,该公司属于综合性进出口外贸公司,在所在地综合外贸企业出口额中的占比在20%左右,主要出口玻璃制品、服装以及纺织品等物品,主要销往欧盟与南非等国家,该企业资本结构不足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不仅包含企业内部因素,同时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以及自然因素也涵盖在其中。针对自身资本结构不足的问题,制定出了组织保障、人力资源保障、信息保障以及经费保障四种保障手段,企业一方面对公司内部组织运营方式进行了调整,并加大了对财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一方面对企业原有信息网络系统进行了完善,整体信息收集更加及时、高效、准确;另一方面建立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专项资金,这几项举措的实施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良好地铺垫,不仅通过公司内部优化,建立起了高质量的融资人才队伍,使各项融资工作得到了高质量的开展,而且还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起了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使得企业融资行为变得更加高效、规范,保障了企业的融资质量。

(四)明确财务风险管理重点,保证工作高质量落实

在明确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重点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强化自身财务决策能力,保证对财务评价机构的重视程度,并要将风险承受能力、经济性等方面的分析结果添加到投资审核之中,特别要对重大经济决策进行全面性分析,以降低财务风险发生几率;一方面要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行强化,要设置综合性指标评价机制,切实强化企业管理能力,保证企业财务决策的正确性,确保企业能够对市场进行合理开拓,直至最低限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要将流动性资金作为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通过对现金流动率等指标的对比,进行预警评级,以此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

(五)优化企业风险管理机构,确保收账款管理顺利落实

作为企业运营的关键,现金风险管理是企业必须要予以足够关注的内容。为了确保企业能够正常运转,能够始终拥有充足的现金以供其使用,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现金持有量进行科学计算,并要按照只标准对企业的现金数量金额进行明确;其次有对现金流量风险运行方式进行掌握,要对企业现金风险类型进行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做好风险事先防控工作,保证风险能够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使企业资金能够得到良好循环;最后要对收账款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全部人员要对应收账款进行动态化管理,要对每一笔账目,尤其是数目较为庞大的项目进行实时“跟进”,定要按照对方企业资信情况对其采用相应的手段,从而将账款风险发生几率控制在最低[11]。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财务风险管理相关内容的论述,使我们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弊端以及相应的优化方式进行了深层次的了解。鉴于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必须要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对自身内部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正视,并要结合企业财务结构、财务风险以及其他方面的特点,制作出针对性较强的风险管理问题优化方案,以便对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形成良性循环,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晓旭.物流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经贸实践,2016(17):217-218.

[2]王慧.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价值工程,2016(22):33-35.

[3]胡春生,李强,田丽艳.浅谈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6(06):24-25.

[4]胡.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6(10):155-156.

[5]徐若倩.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财会,2015(12): 41-43.

[6]杨玲,雷建奕,李永前,李小文.农业龙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19):48-50.

[7]罗杰思.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8):124.

[8]张智华.国有钢铁贸易企业信用风险管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9]张静.QX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

[10]袁有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4): 244-245.

第7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2003年6月底,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十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一系列改革,资金筹集和运用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资金流动性和支付能力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深入,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通过清产核资,增资扩股,信用社实力不断增强。但由于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房地产市场、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及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等政策的放宽,使农村信用社面临着新一轮的同业竞争压力。因此,通过对经营风险的管理实现信用社健康有序发展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经营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经营风险势必增大。针对经营风险,如何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风险并取得长远发展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达到业务发展与防控风险的最佳平衡点,如何在风险中求效益,在发展中控风险,对于正处于发展壮大、“双改”(县级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或股份有限公司)特殊时期的农村信用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虽然农村信用社各县级行社都构建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实际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命制,当前省联社对基层行社具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这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外因,不利于农村信用社逐步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县级行社的财权、放贷权、人事权全由省联社控制,真正的股东则难以对其实施真正的约束、监督。

2.风险监控体系不完善。一是农村信用社在经营风险控制过程中还存在空白和漏洞。二是对重要业务、高风险业务缺乏特别控制。三是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当前农村信用社己有的一些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缺乏对现实状况的充分考察,制定的制度过于笼统或存在不足,从而导致该制度难以实施。

3.风险管理意识较淡薄。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还处于定性化管理阶段,并且定量分析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操作人员的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对员工缺乏风险教育,而且对员工的异常行为没有及时了解,在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日常行为以及心理状态缺乏及时的掌握,其他员工的举报机制不健全等,从而造成金融案件发生,对信用社经营造成损失。

4.产品服务竞争力不足。目前,农村信用社基本已经拥有了定活期存款、零存整取、整存零取等传统的储蓄产品,这些产品与普通商业银行的储蓄产品没有差异。由于农村信用社资本总额小,受金融监管条例中贷款单户比例的条件限制,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优质大客户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5.软硬件设备支持乏力。由于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容易造成行政干预放贷,违规信贷操作而使信贷资产隐性风险显现。银行业监管机构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全力清查,严格控制放贷规模,逐步压缩贷款余额正是监管机构对隐性信贷资产风险的担忧。

三、优化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理的建议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了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监事会的重要作用,在各级信用社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在基层信用社网点设立风险管理岗位,在业务上直接向上级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逐级上报到监事会,监事会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并报告风险状况,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管控体系。

2.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经营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的措施得以贯彻落实,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融入到全面风险管理的操作中去。为落实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要求,农村信用社应建立分步骤和阶段的逐步实施策略,逐步构建全面风险监管的框架,落实农村信用社经营各个环节,落实监督管理岗位责任制,建立以风险管理为绩效考核的风险防控机制。

3.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文化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理念,信用社管理人员应该不断了员工的需求,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倡导全体员工对风险的管理,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员工风险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银行风险意识,对于新员工更应加强教育,在岗位培训中注意加强对操作规范和风险易发点的培训,及时树立风险意识,从而使各个员工都能够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或者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风险管理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整个银行中,形成防范金融案件的重要的屏障。

4.增强产品服务竞争力。第一,真正落实“审贷分离、逐级审批”制度。将贷款的营销权和审批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营销部门和审批部门各自的工作职责、范围、程序等,利用营销与审批相分离。第二,盘活不良贷款,降低信贷风险。要按照降旧控新这一指导原则,加大风险监控力度,各级行社的不良贷款管理部门要加强和金融法庭的配合,采取集中清收、属地清收、委托清收、有偿清收等多种清收形式降低不良资产带来的冲击。

5.提升软硬件支持力度。建立统一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高效的风险管理决策系统,实现风险管理信息化、科学化。依托全省网络积极组建的有利条件,制定并完善各类业务系统需求方案,全力推进信贷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事后监督系统、稽核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银行系统、报表统计系统等的对接和开发,逐步实现集核心系统和管理系统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怀平.中国农村信用社的七次体制改革[J].银行家,2012,08.

[2]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2011-2012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R].中国金融出版社.

[3]管公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探讨-以黑龙江省黑河市为例[J].银行家,2012,05.

第8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股份制;战略转型;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107-03

一、股份制银行战略转型的总体趋势

(一)面向中小微企业,降低资本消耗,提高风险溢价

在传统理念下,银行喜欢选择低风险的大企业。虽然大企业风险较低,但议价能力比较强,贷款收益率较低;而中小微企业风险相对较高,但利率可以上浮,风险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散。“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银行也要主动适应这种转变,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股份制银行转向中小微企业,应该根据银行的管理水平、营销能力和发展战略选择不同的客户群。

(二)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积极开展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

在国际银行业,零售银行已经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来自于零售银行业务的利润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旗、恒生、德意志、汇丰等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度为50%左右;其中,针对高净值客户的私人银行,其利润贡献度相当大,通常达35%―40%,而且金融危机后还出现了进一步的上升趋势。当前,股份制银行的外部环境以及零售业务的特点,决定其将成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首先,零售业务可以创造较高的手续费收入,在经济下行阶段仍可保持相对稳定。其次,零售业务的信用风险较低,能够分散顺周期信贷投放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另外,零售业务资本占用较少,可以有效节约战略资源。对于先进银行,还应当加快由传统的融资中介转向财富管理,特别是发展以私人银行为核心的高端业务,提高高端客户的贡献度。

(三)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中间业务占比

近年来,我国股份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全部收入的15%左右,与国际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到40%―5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要通过金融创新,实现中间业务的大发展,一是巩固国际结算、国内结算、和保管等基础型中间业务;二是大力营销理财型中间业务,开展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投资理财服务,增加投行业务的占比;三是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产品,通过表内和表外并举,突出集约化和高增值的产品创新;四是加强同业合作,与投行、基金和保险等机构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为产品销售提供窗口服务,扩大业务收入。

(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电子银行的渠道功能

股份制银行要利用信息技术进步的新优势,充分发挥电子银行的渠道整合作用,拓宽战略转型的内涵和路径。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发展,客户对象和交易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银行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适应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银行必须多设计个性化产品,采用新的通信渠道,大力推行电子银行创新,这是应对技术性脱媒的重要策略。

(五)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国际化战略布局

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受到冲击较大,目前仍处于恢复阶段,这给中国银行业提供了加速国际化的历史机遇。随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启动,更多中资企业将加快“走出去”,这将大大拓展我国股份制银行国际化战略的空间。一方面,要加快本土业务的国际化,推进本外币业务的一体化经营,完善境内外联动发展模式,把人民币业务优势转化为推进国际化的战略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快拓展境外网点,推进境外机构的本土化经营,积极创新跨国经营策略,构建全球化网络体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全球资产配置,提高综合收益水平。

二、战略转型中的主要风险点

(一)客户下沉中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

部分股份制银行将中小微企业作为战略转型的重点,与传统大企业不同,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存续状态不定,特别是企业破产兼并的比例较高,信贷违约概率总体高于对大型企业贷款的违约概率,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有效抵押和担保不足、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对银行形成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三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较国际上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高素质的专业风险控制人员缺乏,内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和信用风险文化推广机制尚不完善。因此,银行在扩大中小微企业业务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其风险管理的跟进。

(二)中间业务发展中的风险

作为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银行在战略转型中积极推动中间业务的开展。但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风险仍需关注:一是风险点多,分布范围较广。中间业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渗透于商业银行业务的诸多方面,其中对公、零售、资金、国际业务、电子银行等均不同程度的有所涉及,业务风险点较多,防范的难度也日益增大;二是开展形式灵活,风险潜伏系数较大。金融衍生业务产品的推出,进一步拓宽了中间业务的空间和范围,加快了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但正是这些灵活性大、又具备高杠杆性特点的衍生金融工具也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相应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即便是微小的失误却也能引发灾难性的打击。三是风险滞后性强,潜在隐患巨大。多数银行中间业务在会计核算中列于表外业务,相应的风险在短时期内不容易暴露,加之中间业务的开展具有自由度较大的因素,风险触发点也逐渐增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不易进行全面和及时的监测,易形成潜在的风险隐患。

(三)金融创新中的风险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创新对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扩大了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增强了其资金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也带来了负面效应,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当前,我国股份制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一是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金融创新之后,各机构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形成了以资金联系为基础的伙伴关系,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任何一个机构出现问题都将迅速波及伙伴,从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二是金融创新的风险体系是一个由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彼此制约的复杂链条,所伴随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三是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表外风险,即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反应而又可能转化为银行真实负债业务或交易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四是部分银行仅是模仿和引进金融创新产品,但是对其背后配套的风险定价机制和管理措施却难以完善,也埋下了风险隐患。

(四)市场风险及流动性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以及人民币汇率启动改革,我国银行的市场风险明显增大。下一步,银行战略转型中,风险管理的重点将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逐步转向市场风险。从当前进度看,国内商业银行各业务单元的信用风险体系已经基本确立,下一步重点是组合管理系统和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同时,战略转型过程中,银行正处于相对脆弱的时期,对流动性风险更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基本上都是围绕“存款”进行的,从存款准备金率到存贷比、日均存贷比等,结果是存款压力越来越大,流动性问题有增无减。从长期看,这种方式不能适应金融深化改革和银行战略转型的需要。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流动性管理的重点将不再是存款,而是期限错配。

(五)内控与操作风险

银行推进战略转型,势必造成各类业务、产品、网点、人员等频繁变动,管理漏洞增加,操作风险出现上升趋势。一旦受到外部条件的刺激,平时积聚起来的操作风险就可能集中爆发,威胁银行体系的稳定。2011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的持续进行,资金链不断绷紧,银行案件随即出现反弹,案件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给银行业带来较大的声誉风险。目前,国内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操作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法律合规、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梳理得还不够清晰。

(六)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的科技风险

在我国银行业战略转型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将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电子银行将取得长足的发展,所以科技风险管理必须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现代社会的生存模式正由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扩展,银行业科技风险的扩散效应显著增强,单个金融机构的科技风险会迅速扩散到其他金融机构,引发交叉性金融风险乃至系统性金融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纵向集中、应用横向整合已成为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流,这从客观上加大了银行业科技风险的影响范围和防范难度。

(七)系统性风险

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具有隐蔽性、传染性和自我增强性。一旦爆发,代价往往异常沉重。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我国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还在不断积聚,目前主要集中在政府平台贷款、房地产金融、过剩产能以及民间借贷等领域。目前上述风险已经得到重视,但必须看到系统性风险防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贯穿于银行业战略转型的全过程。

应对战略转型中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

(一)高度重视战略风险管理

战略风险是一个银行发展中的最重大风险,因为战略上的失误将导致难以估量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失,其严重性远远超过战术风险。战略转型是一种战略决策,它本身就带有战略性风险。战略转型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环节:一是战略转型的方向是否正确?它必须符合银行自身的情况、特点以及市场竞争形势的需要;二是战略转型的决策能否贯彻到位?很多时候会出现战略和执行两张皮,如果执行不力,再好的战略决策也是空谈;三是银行在战略转型过程中是否能对新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这三个环节哪个处理不当都会形成战略风险。

战略转型的决策关系到一个银行的前途命运,董事会及其战略委员会应切实负起责任。董事会不能只是对管理层提交的战略规划进行审批,而要积极参与到战略转型方案的研究和制定过程中。这一过程中,董事会要对银行进行深入调研,再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同业竞争态势,做出综合判断。管理层要负责战略转型的贯彻实施,并对战略转型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重检。董事会还可以运用公司治理机制,针对战略风险安排专项审计,以全面评价战略转型的情况。

(二)重新审视风险偏好,调险容忍度

银行要推进战略转型,首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风险偏好。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偏好通常比较保守,以规避风险为主,这样的风险管理只能算是风险的“控制”而非风险的“管理”,这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战略转型的要求,必须及时加以扭转。现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趋动荡,各种业务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过分厌恶和排斥风险,就会使可开展的业务范围大大缩小,丧失众多获利机会。因此为了全面推动战略转型,银行必须采取一种更加积极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理念。这种风险偏好在不同银行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基本原则应该是简单明了的:一是坚持“守法”与“合规”的底线,二是主动承担并经营一定风险,以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

风险容忍度是风险偏好在具体业务中的量化体现。为了支持战略转型,风险容忍度在许多方面都要做适当调整。例如,有的银行希望多做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业务,以增加综合收益。但这类企业违约率较高,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如果按照大企业的评级标准,根本无法通过审批,这就需要对准入评级、押品属性以及不良率等风险容忍度指标作出适当放宽。调险容忍度需掌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严格审批程序,按照授权制度逐级审批,战略层面的容忍度要由董事会和高管层审定;二是要有收有放,符合战略转型方向的业务要放宽一些,不符合的反而要适当收紧;三是适度放、慢慢放,不要一放到底,中间要留出一个试探、观察的空间;四是与风险容忍度相配套的制度和流程要及时地调整跟进;五是对风险容忍度的调整效果,要持续跟踪,定期进行后评价。

(三)建立并完善经济资本管理机制

近期,银监会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相当于中国版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它将巴塞尔协议Ⅱ与巴塞尔协议Ⅲ统筹推进。从长期看,我国银行业必须顺应这一变化,不断改进全面风险管理,走资本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一是要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规划,并确立相配套的资本管理计划。未来几年,随着巴塞尔Ⅲ步入过渡期,全球银行都会加大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力度,外源融资成本将大幅上升,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转向内部融资,运用自身留存收益建立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可转债、混合资本债、优先股等创新型资本工具。二是要在“开源”的同时注重“节流”,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增加单位资本的回报。各银行要在已经取得的巴塞尔协议Ⅱ实施成果之上,全面推行经济资本管理,提高资本管理的精细化程度,科学计量各类风险,提高风险定价水平,持续优化资本配置,改进资产组合管理。

(四)建立健全战略重点业务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

对应战略转型的需要,银行须进一步优化政策制定机制与强化政策执行体系,保障政策的适用与贯彻。例如,有些银行将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与大企业不同,小企业融资需求具有“急、小、频”的特点,因此需要制定单独的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授信政策,明确行业和区域导向政策,确定客户基本准入门槛,并定期重检。同时,须明确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风险评估技术等,形成配套的风险管理支持体系。

(五)加强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发展中间业务关键在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都要正确看待金融创新的战略作用,在正面吸收次贷危机教训的基础上,稳步推动金融混业经营。一是银行应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坚持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健全中间业务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评估机制;二是银监会等外部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信息披露、加强中间业务风险监管技术等手段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行为。

(六)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持续改进市场和流动性风险管理

银行须大力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将其作为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以及新价值创造的重要枢纽。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依赖报表数据,缺乏时效性,反映的只是资产的变动幅度,难以灵敏反映市场风险。在利率、汇率市场化日益加快、金融产品交易日益扩大的趋势下,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应转向对利率和汇率的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流动性管理,控制好外汇敞口,对冲和管理汇率风险,以保障资本的安全与充足。另外,要建立一套内部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以涵盖监管类、期限错配类、流动性储备类、风险预警类信息,从全方位、多角度来监控全行的市场及流动性风险状况。要加强对国际流动性新监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特别针对巴塞尔资本协议Ⅲ提出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要通过逻辑剖析、压力测试和敏感度分析等手段,使之与杠杆率、资本充足率、核心负债依存度、超额准备金率等传统指标相互配合,对流动性风险发挥更大的综合管理效能。

(七)加强内控与操作风险管理

一是完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工具体系和管理流程,形成点面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全面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同时通过加强内部控制自评估、案件风险自查等工作,促进制度落实,形成包括制度、流程、系统和人员在内的内部控制管理有效防线。二是要继续深化审计体制改革,增强内审的垂直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内审与外审的合力,对操作风险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体系。三是将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加强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同时提升科技风险的审计水平,通过专业化审计及时发现、识别并预防科技风险,有效处置审计中发现的风险隐患。

(八)提高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化解能力

一是银行从宏观、行业、区域、金融市场等多角度,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分析和研究,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整体把握能力;二是灵活运用留存资本、逆周期资本、动态拨备等手段,缓冲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并加强风险集中度管理,应用经济资本、风险限额、关联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多维度、深层次的集中度控制。经验表明,化解系统性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鸡蛋分别放在多个篮子里”;三是提升对大型集团客户的风险管理水平,实行集中垂直的授信模式,严格监控集团内部关联方间互保,积极开展银团合作,建立银行间分别监测、信息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舒颖,陈泽.商业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思路与运用[J].金融会计,2004,(8).

[2] 武剑.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配置与管理[J].新金融,2004,(4).

[3] 马蔚华.资本约束与经营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4] 廖小彪,王晓梅,刘金球.当前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6,(4).

[5] 薛楠,华武.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工作探讨[J].金融会计,2006,(3).

第9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摘要: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金融监管机构日益重视信用风险监管的有效性,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也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一、引言

信用中介性与高杠杆性是银行业的行业特质性,它既是银行获取高额利润的基石,也是整个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根源所在。银行在攫取高额盈利的同时必然内生伴随着高风险,从本质上来讲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因此,如何有效管控风险、维护银行体系的长期稳健运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成为银行业以及金融监管机构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银行风险从日常运营可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占据特殊地位,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在金融创新、全球化、放松管制的背景下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务危机把信用衍生品推到了风口浪尖,主流的观点认为信用产品泛滥及其监管不当是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2010年12月16巴塞尔委员会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Ⅲ),有效吸取了本轮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强对资产负债表外信用风险的监管,提高了对交易账户和复杂资产证券化风险暴漏的资本要求。我国在危机过后的监管更趋审慎主动,逐步建立与信用风险管理相对应的宏观管理制度框架。2009年出台《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指引》,2010年相继出台了《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简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初步构建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法人)》统计显示,从2009年至2012年9月,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高于规定的8%,2012年前三季度均高于12.7%,资本充足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BaselⅢ对后期各级资本充足率实施了更为严厉的监管。BaselⅢ规定截止2015年一月,各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下线从现行的2.0%提升至4.5%,一级资本不得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6.0%,从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分阶段设立总额不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的防护缓冲资本,并提出了0-2.5%逆周期缓冲资本。在危机过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的背景下,这一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资金的运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银行必须不断提升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做到风险可控、安全运行和收益最大化。

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取得的进步

1.内部信用评级建设逐步推进

我国商业银行早已着手于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开发建设,从建设之初不断积累企业的财务数据及其它指标信息,同时也致力于完善评级模型,提升信用评级的精准度。目前商业银行基本上能够根据已掌握的数据预测出企业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并据此制定相关的信贷政策、计提风险资本。

2.信贷相关的内部控制得到改善

前台和后台监管相分离是提高贷款决策水平、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举措,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岗位职能已实现了“审贷分离”,做到贷前调查和风险评估授信相分离、层层推进,而不是相互干扰。同时,也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责任制,对信贷人员的日常经营业务和授权作出明确规定,使得权力和责任相对称,促使信贷人员在既定的规章制度下进行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

3.贷时贷后监管得到有效发挥

在整个信贷风险管理各环节中,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都比较注重贷前审批,依赖风险额度来控制信用风险,轻视了贷时和贷后的风险控制。而现阶段商业银行越发重视贷时贷后的监管,调查分析企业的真实贷款需求,了解信贷资金的流向,防止企业拿到信贷资本后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当发现企业信誉降低或出现反常经济行为时,则减少风险资产的暴漏或提早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理。

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习惯了用规模来控制风险,不超过事先设定的风险额度,对风险的理解偏重于防控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管理,而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考核指标主要是不良贷款率,并没有足够重视与风险相对应的收益,如果收益能够足够覆盖风险,那么风险就可以接受。同时,我国信贷人员素质较低,风险意识淡薄,在审贷过程中对信贷风险评估能力不足,贷后监督检查乏力,而且并不能很好地遵守既定的授信授权等合规性操作制度。

2.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匮乏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估主要采用专家法和打分法,所选的指标和权重缺乏客观依据,信用风险评估主观性较强,对企业的的偿债能力和违约概率的预测精准度偏低,而且信用价差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信贷资产的差异程度。风险资产计量的准确度、敏感性不足以支撑银行对风险资产进行有效的识别、估计和监管,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而我国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正处于研究开发阶段,模型的适应性、应用性还有待检验。

3.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完善

完善的信贷信息系统能够为风险资产的分析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比较差,信贷业务数据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准确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还有存在很多不足,缺乏对贷款公司的信贷资金规模、流向和使用效率的有效监管,不能做到实贷实付动态跟踪。而当贷款公司的资产和偿债能力发生变动时,又很难做到信用评级的动态调整。

4.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使用担保抵押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来降低风险暴漏,这种预防性的管理方式往往指标不治本,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无能为力。而信用衍生品的出现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开辟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改变了以往被动防控的局面。信用衍生品不仅能够分离风险资产暴露所带来的信用风险,通过交易活动将其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还可以有效解决风险控制与业务规模扩大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参与者较少,从事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的都是商业银行,从而导致信用衍生品只能在银行同业之间流动,银行的真实需求得不到满足。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快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内部评级体系不仅能提升风险度量的准确性、敏感度,还能摆脱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依赖,使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能够获得更大的自和资本优惠。在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基础数据的积累和开发,建立完善的个人和企业信贷数据库。同时,加大对风险管理技术的研发,能够精准的预测出贷款企业违约概率、违约风险暴漏和违约损失率等风险要素,做到信用评级的动态调整,信用价差能够真实反映信贷资产的差异程度。

2.加强风险管理文化与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要积极倡导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加强文化素养的提升,覆盖包括信用风险管理各组织机构、业务部门、信贷业务流程各阶段的全面的文化建设。而人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拥有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才能够承载风险管理文化、把文化内涵渗透到日常的业务操作中,使得信贷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都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进行风险把关和控制,从客户信贷的调查、评估授信,到信贷资产的发放、贷后检查,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审慎监管,全面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效率。

3.建立高质量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建立高质量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识别与处理,还能解决由于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扩大所导致的信息沟通效率的问题。在建设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时,一方面要集中收集客户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使得信息能够充分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能力、所处地区与行业的综合信息,减少信贷决策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提高贷款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贷款过程中的动态信息监管,在贷款规模上做到实贷实付,在信贷业务流程各阶段做到自动检测,在风险控制上做到预警监控。

4.开发适宜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目前,我国的风险度量技术比较落后,国内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度量模型和数量化风险管理工具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银行业的具体环境作出适应性分析,或者在模型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调整。国际上运用最广泛的四个信用风险模型:CreditMetrics(信用计量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信用风险附加模型)、CreditPortf0lioView(信用组合观点),其中作为盯市类型的KMV模型,利用贷款企业的财务及交易信息推导出其市场价值及波动性,再根据长短期债务信息计算出违约距离,进而映射到不同的预期违约频率,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的适用性比较好。

5.优化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环境

信用衍生品能够很好解决我国信贷风险分布高度集中的问题,把风险分散化、转移化。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若要推动信用衍生品市场的长期发展,必须优化其发展环境。首先,须完善基础性金融市场,信用衍生品交易衍生于基础性金融市场,它的价格必须能够灵敏反映金融市场需求的变化。成熟的金融市场拥有不同层次需求的交易者、一定的交易规模以及低廉的交易成本。这些基础性条件才能使得衍生品价格反映信贷资产价差的变化。其次,要加强信用衍生品交易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引导市场进行规范化交易,加强金融衍生品交易信息的披露与监管。(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第三版巴塞尔协议[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39-42

[2]李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J].金融经济,2009(2):82-84

[3]刘香,张海霞.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J].北方经贸,2012(4):97-98

[4]产俊,冯仲文.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研究[J].海南金融,2011(6).

[5]武次冰,张 强.资本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升途径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