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范文

绩效管理相关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绩效管理相关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绩效管理相关制度

第1篇: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委托关系;财务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i76X(2010)01-0111-05

我国的民办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根据中国统计数据显示,2006--2008年,全国民办高校从278所增至318所,在校生从133万人增至182万人,教职工数从12万人增至15万人。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公办高校的有益补充,也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提供,而是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作为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民办高校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影响和利益诉求不同,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较大的利益冲突。因此,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促进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和谐发展。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委托理论的拓展,认为随着新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公司治理目标已不再局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更为广泛的相关者利益也被纳入到公司治理的目标中。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比委托理论内涵更为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是由不同要素提供者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要素提供者就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的股东、员工、银行、顾客、供货商、社区以及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使得公司治理不再局限于公司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拓展了公司治理的范畴,是对传统的委托理论的有益补充和扩展。民办高校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比一般公司更为复杂和广泛。

1 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层次划分

与一般公司相比,民办高校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股东,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也更广泛,如高校出资者、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学生及学生家长、政府相关部门、高校校友、合作企业、用人单位、兄弟院校以及高校所在社区等,是较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委托关系由股东和管理者之间拓展至利益相关者之间,因此更为符合民办高校的组织目标。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让管理者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就相当于管理者对谁都不负责。因此除核心利益相关者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应仅限于信息的参与,即将利益相关者进行层次划分,避免管理的低效性。图1根据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重要性和影响能力将民办高校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层次划分。

第一类利益相关者分布于图中的第一象限,对高校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均较高,包括高校的出资者、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  第二类利益相关者分布于图中第二象限,对高校的重要性较强,但影响能力较低,如学生家长、高校所在社区和用人单位等。

第三类利益相关者分布于图中第三象限,对高校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均较低,如兄弟院校、社会公众及学校校友等。

最后一类利益相关者分布于图中第四象限,对高校影响力较强,但重要性较弱,如政府部门及合作企业等。  2 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管理职能  (1)资金筹资的利益相关者。资金筹资是指在财务主体创立和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活动,是财务主体进行财务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财务活动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范围最广的环节。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由于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较弱,因此筹资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出资者的初始投资。①政府部门对于民办高校的直接的资金支持低于公立高校,往往以土地或税收优惠等间接方式对民办高校进行投资。除此之外,合作企业投资、银行贷款和校友及社会捐赠同样也是民办高校的重要资金来源。

(2)办学结余分配的利益相关者。办学结余分配是指在财务主体获得货币收入,并扣除相关成本费用以及按照法律法规扣缴税收之后的办学结余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活动。对于一般企业来说,财务分配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员工、债权人和股东,企业在支付员工工资、偿还债务、扣除留存收益之后的剩余利润归企业股东所有,企业股东按股权比例分享企业的剩余利润。然而对于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民办高校来说,其出资者并不以办学结余的获取为目的,也不存在剩余办学结余的分配,只是在公益性前提下按照高等教育社会收益率提取具备扶持与奖励条件的合理回报,②机构的办学结余作为留存收益,用于高校的硬件及软件的投资建设、高校管理人员以及教职员工的工资及津贴补助支付,从而维持高校正常的教学以及科研秩序。

(3)财务监督的利益相关者。财务监督是指运用单一或系统的财务指标对财务主体的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防范财务活动的舞弊和违法行为,保证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民办高校的财务监督按照主体类型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内部监督是高校内部人员按照年度财务预算,对其财务收支和分配状况进行的监督和管理,通常由常设内部控制部门完成;外部监督则是高校之外的相关人员对于高校的财务活动实施的监督,通常包括债权人、审计部门以及政府税收部门。此外,尽管目前并不存在高校的师生及学生家长财务监督的相关机制,然而作为对高校影响力和重要性较高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此类利益相关者对于高校的财务活动同样存在强烈的监督动机和意愿。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核心利益相关者委托关系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传统的委托关系进行了拓展,即委托关系并非仅存在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而是广泛存在于有着利益冲突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民办高校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由于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多层委托关系。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影响能力和重要程度不同,与之相关的委托问题所产生的利益冲突对组织的影响同样有所差异。其中能够对高校组织产生重大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大多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委托关系如图2所示。

第一层委托关系存在于高校出资者与高校校长之间。民办高校的出资者包括个人、企业、政府、银行以及金融保险机构等。他们是高校创办经费来源主体,拥有高校的产权,是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民办高校的校长通常由高校董事会进行任命,是高校重大事项和日常工作的决策者以及执行者,拥有对其他管理人员进行聘任和罢免的权利,并对高校管理系统的运转进行监督,是委托关系中的人。与一般公司相比,民办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尽管并不存在严格

意义上的股东,但同样存在着两权分离的情况,即由出资者进行出资,并雇佣管理者对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进行规划管理。同企业的管理者一样,校长作为人存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如过分追求在职消费或追求个人价值实现而损害学校的长期利益等,导致与出资者的利益冲突,因而存在委托关系。

第二层委托关系存在于校长与管理人员和普通教职员工之间。校长作为高校管理系统的最高决策者,将高校的各项事务委托给高校管理人员和普通教职员工进行管理和实施。管理人员通常包括院长、院系主任、机关单位负责人等行政和教学管理人员。普通教职员工分类较广,从职能划分来看可划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为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肩负着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直接决定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类为行政系列非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学校日常行政事务及教学辅助工作,确保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第三类为后勤人员,包括为高校教师及学生提供服务的后勤实体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如食堂、宿舍、浴池、医院、便利商店等。与一般企业不同,民办高校具有高校组织结构特有的二元权力的特点,即高校内部组织既包括校长~处长―科长―科员的行政权力配置,同时还包括校长一院长一系主任一教授的学术权力配置。行政权力依托于严格的等级制度、组织和管理职务,具有鲜明的集权特征,行政人员职务的高低决定其权利的大小;而学术权力则更为民主,以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载体,权力的大小以学者本身的学术造诣来衡量。两种权力系统一方面在管理机制和价值追求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两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也很难认定哪一种权力应为高校管理的主导,另一方面受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两种系统中的人员往往身兼两职,如教授担任机关单位处长或高校校长,两种权力的交叉必然会对彼此的权利配置产生影响,进而对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产生影响。这种二元权力导致高校第二层委托关系更为复杂,委托冲突更为剧烈。

第三层委托关系存在于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作为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作为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顾客,委托高校教师为其提供教育服务,并为其享受的服务向民办高校所支付学费。学生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以及机会成本,希望高校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源于高校教师的各种投入,然而由于教育服务产品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投入相同,但基于学生不同的努力程度和资质高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大差异,即教师的投入与学生的收益并不一定相匹配。而学生以及家长则往往容易忽略这一客观事实,而将其归结于高校的教育水平,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委托关系更为复杂。

2 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功能弱化。财务管理职能包括财务筹资、财务分配和财务监督。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则大多侧重于会计核算功能,而其财务管理的功能则被忽视。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导致财务筹资功能逐渐弱化;民办高校的非营利组织的特性,导致财务分配功能无法实现;财务监督功能相对有所体现,但仅侧重于财务的事后监督,而对于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等功能均没有得到完整的体现。这种财务管理功能的弱化导致民办高校缺乏完善的预算编制以及成本核算制度,绩效评价以及奖惩措施无法实现,不利于高校管理者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评估和规划,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多强调出资人和校长的重要作用,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作用的发挥。这样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是缺乏效率的,是与教育教学实际脱钩的。事实上,包括学校各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政府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和社会公众代表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才是民办高校在制定监督和激励机制时最应考虑和重视的因素。因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往往与教育教学活动最直接相关,由他们形成的相互监督机制往往更加高效,更能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由他们参与制定的激励机制往往更能反映客观实际,更能把激励作用发挥到实处,真正体现出激励的价值。

(3)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信息不对称。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通常由高校常设的财务部门担任,一方面进行日常的财务工作,另一方面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然而由于高校利益相关者众多,对于财务信息关心程度以及获取渠道均有差异,因而导致出资者、管理者获取信息较为全面,而高校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获取的财务信息相对较少。这一方面由于财务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财务信息缺乏及时有效的传递渠道,导致广大师生虽为高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但并不了解学校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财务状况和财务业务办理流程,进而不利于其在完善民办高校财务制度中作用的发挥。

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的相关建议

1 明确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强化出资人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

(1)坚持非营利性本质,制定符合国家“扶持与奖励”原则的财务管理目标。我国民办高校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首先明确自身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的本质,坚持公益性原则,正确把握国家的“扶持与奖励”原则,以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而不是民办高校的办学结余作为其提取合理回报的基础,从根本上保证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支出,保证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民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将这一点反复向举办者说明。

(2)明晰民办高校治理结构,准确定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明晰民办高校治理结构是制定正确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前提。治理结构决定了民办高校各利益相关方的地位和关系。在民办高校的治理结构中,必须弱化出资人的地位,即在确保投入资金安全、法人财产权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出资人不得干预办学活动。同时,突出办学者在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学生、教师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在治理中的作用。因此,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更多地考虑重要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而不应单纯考虑出资人的利益,即追求利益最大化。  2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保障高校资金运转通畅  (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缓解资金压力。公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更多依靠财政拨款,而近80%的民办高校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财政支持,且获得的政府财政支持主要是土地或税收优惠等间接方式或者少量的经费支持。这一方面造成民办高校巨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招生、教师待遇、学生助学贷款等诸多方面均受到较多限制,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大力争取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不仅解决了民办高校资金紧张的问题,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民办高校的地位,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2)加强与校友之间联系,鼓励校友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国外高校往往建立完善的校友联络机构,与校友联系密切,鼓励校友积极为母校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民办高校管理者并未形成捐赠理念,也较少设立相关的捐赠机构,另一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捐赠行为做出指导,

导致校友捐赠受到阻碍。因此,民办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加强与校友的联系,设立专门的校友捐赠机构,及时掌握校友的捐赠意愿和能力,并对于校友的捐赠行为予以纪念和感谢,从而调动校友捐赠的积极性。

(3)积极促进校企合作,争取企业资金支持。与公立高校“大而全”的学科设置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科设置更注重职业化教育。因此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签订相关协议,推行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企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建设,或者针对企业的特点和要求设置专门的专业;举办短期或长期培训班,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化培训;有能力的高校还可以投资建立校办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与互动,一方面能够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也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3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1)突出广大师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师生的监督职能。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他们是高校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高校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其重要地位远大于一般企业的员工;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其所支付的学费是民办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也代表着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因此其对高校而言也不仅仅是接受教育服务的主体。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民办高校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鼓励其参与对学校的监督活动,并赋予工会和学生会等组织新的职能,使之成为反映师生真实意志的独立组织。

第2篇: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财务制度 高职院校 教育经费管理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发展逐渐加快,国家在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强化工作。虽然教育经费的总量已经得到明显加强,但是在各大高校自身的经费总量上仍然具有显著的短缺现象,因此在新的高校财务制度下,各高校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强化教育经费的管理水平,优化配置,这是值得所有教育经费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发展中的教育经费管理特点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教育经费的管理一直是一项薄弱的环节,众多工作上的不周到带来了整体教育资金使用不够科学合理,根据近年来在经费管理上的工作现状,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特点:

1.总量扩大。如今我国政府对教育行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各大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费支持,总量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另外,为了增加学校的经费投入,学校自身还积极联系各类社会企业,与银行、研究所、IT公司等各类单位合作,不断引资投入学校的人才教育,使整个教育经费总量突飞猛进。

2.内容丰富。在高职院校规模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学校内部的经费项目来源及消耗也呈现出丰富的局面。传统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拨款,如今,学校的来源已经丰富到各类企业赞助、产学研合作、银行贷款等多种项目。同时,在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上也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类型,各种经费不再仅仅用于办公用品、奖助学金及岗位工资,而是发展到购买图书、仪器、教育基础设施及人才引进等工作,全面丰富了经费的用途。

3.职能多元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在经费的使用性质上只是简单的收入和支出等功能,如今已经增加到包含管理、经营、规划等用途性质,因此在教育经费的管理上需要能够密切与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相联系,同时也要与各类企业、政府等单位密切联系以获得更多的经费来源,另外还需与物价部门等单位合作,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与考察。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总量的不断增长不仅体现教育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

1.人均经费不足。虽然我国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投入经费上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增长,但大量高职院校的建设带来了更大规模生源的产生,这导致了人均在教育经费上的实际投入反而有所下降,尤其是因为地域因素的影响,东部与中西部的教育投入明显不够匹配,在欠发达的地区人均经费更是大量削减,并不能够保证生源的教学质量与传统相比有所提高。

2.院校还贷压力大。大规模教育经费的来源并不仅仅靠政府与社会的投入,更有一部分高职院校采取了向银行贷款的方式以增加教育经费,目前在规模扩大后的平稳时期,众多高职院校逐渐普遍开始偿还贷款,由于大量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因此在还贷工作上处于极大的压力。

3.制度不够健全。如今不少的高职院校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阶段,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适合院校自身发展特色的规章管理制度,这就带来了众多工作开展没有规章条例可遵循、教育经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提高、整个工作的管理风格有待统一、在各种财务上的激励措施也未能积累形成等一系列问题。

三、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管理的有效加强途径

面对现阶段越来越庞大的高职院校规模与高职院校教育群体,还有越来越丰富的教育经费来源,如何在多元化的管理环境中寻求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是值得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人员所思考的,在具体方案的实施上可以以遵循下几项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我国的高职院校内部所有资产均为国家所有,因此在教育经费的管理上仍然需要坚持以国家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导地位的思想,如今不少高职院校就是因为忽视了国家财政的主导地位盲目向社会进行贷款,带来了沉重的债务问题,而坚持政府主导,可以在实际的经费管理上既要能够通过适当的借贷方式增加自身的教育经费总量,又要能够提高对院校内部学生的教育环境与质量。

2.健全财务制度。在现有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规划,在财务上尤其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上尽快出台健全的财务制度,以科学的经费活动制度来规范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使用。在针对图书、基础设施建设、物品的采购上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源,采用招标的方式增加自身教育经费收入,避免个别单位与部门出现的小金库现象。

3.积极用活政策。在现有国家针对高职院校的财务制度下,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自身的思考灵活采用各种方法为教育经费赢得更多的来源,在科研上要积极向各类单位和国家申请项目课题。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会人脉资源拓展经费渠道,将高职院校的食堂、宿舍、后勤等部门通过企业经营的方式来实现。

4.引入政府管理。政府能够控制好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教育经费投入,帮助高职院校尽快解决现阶段普遍出现的债务问题。同时,督促高职院校加强对办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提高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控制能力,严格遏制铺张浪费、乱用经费等现象,让教育经费能够在高职院校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陈从吉.规范教育经费管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J].武汉: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5):74-76.

[2]张营广.加强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研究----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感[J].武汉:教育财会研究,2011(4):9-13.

[3]郦解放.高校经费问题刍议[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22-124.

作者简介:

吴冬霞(1981.1―),女,安徽蚌埠人,硕士,讲师、经济师、会计师,主要从事财会与经济研究。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财务会计。

第3篇: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范文

一、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高校财务改革取得的成效

1.对资金运行加强了监管,对资金的使用提高了效益。就目前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来说,它的运行基础就是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也就是说,财政部门以预算指标的方式将所有财政资金下达到各个预算单位,在支付给提供商品或者劳务的供应者之前,资金始终要保存在国库的单一账户上面,按照财政部门用款计划下达的额度多少,作为预算单位之一,高校只能使用下达的计划资金,在该高校账户上的资金余额始终是零,没有沉淀的资金。并且,财政国库对于高校的每一笔款项支出都要进行监控,这样就形成了,财政资金对支付全过程的前、中、后动态监控相结合的机制,这样,财政部门就能看清楚了解和掌握该部门资金的使用状况,准确控制资金流向和流量,对于财经违规违法问题的发生能进行有效地防范,从而促使高校提高使用资金的自觉性以及自律性,提高了使用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2.在过去财政资金拨付过程中,解决了中间环节多的问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高校作为一个预算单位,也必须按照财政部门要求,编制部门预算以及专项资金的用款计划,经过财政部门批准和授权,就可以直接从单一账户上支出资金,而不必要再等财政资金审批和层层下拨。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财政资金拨付过程中中间环节多的问题。对资金而言,提高了其拨付效率以及使用效率。

3.资金运行时,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反馈;预算执行时,提高了准确性以及透明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于资金的运行过程可以进行适时、动态、全面地监控以及信息反馈。对于高校财务中的每一笔支付交易,其中所涉及的交易指标、交易计划、以及包括资金用途、资金金额和款项收款人、款项收款银行以及款项收款账号等信息,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整个过程都进行了适时记录,财政职能部门监督力度明显增强。另外,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监控按实际支付数反映支出,对于已经制定项目和用途,高校不能随便改变,这样,对于高校预算而言,从根本上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提高了执行的透明度。

4.克服高校经费使用的主观性,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实施以后,在高校预算执行中,强化了用款计划的控制功能;在监督制约上,也从高校的内部转变成了财政部门、高校、银行等多层面和立体交叉的相互监督制约。在这种新的机制管理下面,高校财政资金的支付,都必须符合相关的制度规定,这样方能办理。这样,从客观上就促使高校财务制度逐步从过去的“重分配、轻管理”的传统观念上向合理性、系统性管理上转变。在使用财政资金的时候,一定要将管理和业务工作进行紧密结合,对账户资金的使用进一步加强、对用款计划要进行合理的编制、对支付申请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会计核算要进行管理监督,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施,在财务管理意识上,在财务管理水平上,高校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部门编制预算的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实施以后,对于高校部门的资金预算,财政部门的监管由支付后变成了支付前、支付中以及支付后的全过程监控,并且要按照资金支出前要有预算和资金预算支出的渠道不能随意更改的制度规定。因此,从客观上来讲,促使高校在做预算的时候要有计划性,并且预算要科学而且要准确,改变过去做预算的随意性和粗糙性。但是,高校在做财政预算的时候,一般不是近期的预算,而是做的下一年度的预算,而下一年度的预算和本年度的情况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收入情况变化、学生人数变化、教职工人数变化等等,再加上学校规模大,校内各个单位对于资金的需要不一样而且数量有变化,部门结构变化等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要将未来要发生的所有情况都预算准确的话是相当有难度的,这样高校就失去了对经费的自主管理权。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对高校资金支配权的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实施以前,财政部门将款项直接拨付给学校自己的账户上,学校自主支配这些资金,在各项工作的资金保障上具有很好的灵活性。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实施后,财政部门依据已经批复的预算和资金用款计划,直接向高校零余额账户上下达资金用款额度,高校只有对有预算的和计划内的款项有使用权,没有资金的调配权。因此,对于临时性、突发性的工作所需要的经费无法纳入年初预算,将导致这些工作的开展没有经费保障,甚至工作无法开展。

3.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对高校筹集资金的影响。随着高校的扩大招生,学校的规模迅速扩张,在高校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保障教育的质量和教育体系的完善,这样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保障学校自我的快速发展。但是现有的高校的教育经费已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前,财政部门把相应的资金下拨给学校,转到学校的自有账户上,学校可以用银行存款作为抵押或者担保,就很容易的能从商业银行贷到资金,这样就能满足学校快速发展资金不足的压力。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财政部门制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实行国库单一账户结算,财政下拨资金不再向学校的自有账户拨付款项,学校财务只见额度不见钱,这样就降低了学校的筹措资金的信誉和能力,对高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能力。

4.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对高校向内部二级核算单位转拨资金的影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高校的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高校的后勤进行了社会化的改革,成立了后勤集团,高校的后勤集团在高校的运转中承担了大量的服务工作,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建立了后勤的自负盈亏和有偿服务的机制,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根据其相关制度规定,预算单位的财政部门开设的零余额账户不得向本单位的其他账户、上级主管单位以及所属下级单位账户上拨付资金。而高校的后勤集团为学校提供的有偿服务,例如物业管理、交通运输、房屋维修等都无法从财政部门开设的零余额账户中支付,这样就造成了高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经费结算困难,同时也阻碍了高校的后勤服务加快向社会化改革。

三、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影响的措施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不断向前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高校的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高校实施的时候,预算管理改革以及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都需要在高校同步协调推进,在高校财务管理上就增加了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例如账户体系的设置、财政资金的收缴、支付程序,以及银行清算制度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这时,相对高校财务管理而言,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其复杂化显而易见。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本身要认真就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出对应的配套措施和对应的银行清算制度,针对工作的实际问题,不断完善配套措施,制定出更加详细的、科学的管理办法等。而针对高校的这种情况,财政部门也应该进行及时的研究和进行相关的调研,实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更加详细的措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相应的制度更加完善,为各个预算部门的发展做好资金支持。

2.加强高校部门的管理工作,加强预算的合理性。对于高校而言,在编制部门预算的时候,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方面是编制预算的时候,在方法上要全面实行所谓的“零基预算法”,第二方面是对于资金额度和支付标准要有科学的预算,做预算的时候要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预算的科目要从功能上和性质上进行科学的分类,为了保障预算编制的质量,做预算的时候要建立多级科目体系,目的是为了使财政性资金得到更科学、更合理的使用。第三方面是做预算的时候要加强部门的执行力度。也就是说做预算的时候要有刚性和严肃性,财务制度要公开,财务预算要透明,资金支付要透明等等。同时,为了保证国库集中支付的正常运转,可以让国库支付管理人员参与到部门预算中来,使他们熟悉预算内容,在执行支付时可以有效地按计划使用各项预算指标,减少盲目使用指标额度,避免预算编制和执行出现两张皮现象,切实发挥部门预算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第4篇: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范文

笔者从事过高校基建工程的预决算书、报建、项目代表、项目负责人等工作,熟悉基建工程的各个程序和环节。本文结合我校基建工程造价的控制和工程进度的管理,着重从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材料选择、招投标、施工管理、工程结算等六个阶段,谈点粗浅的认识。

1 勘察阶段是工程造价的控制及顺利施工的前提

地质勘察所占用的经费比率太少,往往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地质勘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工程的顺利施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在基建项目建设中,勘察单位作为地质勘察部门,需要对地质是否准确情况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勘察单位为了避免因地质勘察报告不准确而承担责任,在勘察报告中往往会提高近一倍的安全系数;而根据目前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设计单位对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是终身负责制的,出于对岩土报告的不信任,为了保证安全,也按照设计规范允许范围的上限或更大的安全系数,结果楼房“深基础、超筋、肥梁、胖柱、厚板”,从而给学校造成大量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1.2 对工程进度的影响

由于地质勘察报告不准确,除造成学校建设经费增加,延长正常工期外,如果在施工中能够及早发现相关不良地质问题,还可以通过补勘、实施超前钻等方式补就,但设计单位必须进行变更设计,从而增加造价及延误工期,如我校的五坡29#高层职工住宅楼、网球馆、学术交流中心、国际教育综合楼等工程都存在因地质情况不准确情况,而被迫由静压桩变更为管桩,增加造价不说,也延误了工期,但如果没有及时地发现问题,造成责任事故,那将给学校、施工单位及设计单位带来不可预测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1.3 解决办法

在实践工作中,工程勘察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工程勘察招标机制必须进行改革:一是重新认识地质勘察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加大管理力度;二是推行地质勘察单位负责制,勘测设计报告中的地质章节必须由勘察单位的地质师负责,报告的编制人中必须是地质专业负责人;三是在国家勘察规范允许的间距范围内,勘察孔采用下限值或中间值,增加勘察的范围,在招标时由侧重完成勘察的数量向勘察地质分析质量方面转变;四是在责任追究问题上,推行设计单位与勘察单位责任捆绑制,在勘察合同中约定勘察费应在工程基础完成后支付,在设计合同中规定因设计变更达到约定的金额需进行赔偿或扣减设计费等,通过约定,使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互相制约,达到提高勘察质量的作用。

2 材料选择是控制工程造价和顺利施工的保障

在工程造价中,建筑材料费用一般约占工程总投资的60%。因此如何选好建筑材料参考品牌,对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政府采购法》,凡使用政府资金的单位必须实行集中采购;而除民办的高校外,所有高校均是财政性拨款,因此必须在当地财政厅的组织下实行政府集中评审、采购;同时,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编制预算控制价前需业主确定参考材料的名称、规格、种类、参考单价等,施工单位则根据业主所提供的参考材料的规格、参考单价并根据本企业的施工水平和市场材料价格来自主报价,因此材料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讲,以往通用的基建材料采购办法是:一是按当地的建筑材料信息价;二是特殊材料采用市场询价或暂定价;三是特殊建筑材料和设备由学校自行采购或参加招标采购。但在实际工作中信息价不可能完全包括所有的材料价格,采用暂定价在施工阶段又非常容易出现争议,增加成本,同时根据新的文件要求,也必须在招标前确定材料的参考品牌、参考价格。在本文中,本人推荐的方法有:一是所用装修材料采用当地造价信息中所对应材料中档价格,如选用高档材料,不但造成造价虚高,而且在施工过程中材料很难控制;二是是编制项目控制预算价时成立了由审计、监察、财务、基建组成的市场调查小组,立足本校,选择3种以上不同产地、型号、规格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只能在其中选择1种,这样既能把好建筑材料质量关,又能在施工中避免施工单位随意变更材料品牌及价格;三是能确定的材料价格一定不要采用暂定价,否则很容易因为争议、增加工期,增加工程造价;四是材料价格一旦确定后不能随意变更,否则很容易造成工程造价的上涨。

3 工程招投标阶段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

根据《政府采购法》,2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须在当地财政部门的组织下进行公开招标,且招标前必须由财政部门评审中心评审,因此完善的图纸及适当、合理的材料价格是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同时,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招标,投标人根据企业定额自主报价,是企业间的自主竞争也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措施之一。

为了更为有效的降低工程造价,在招标阶段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重视招标文件的修订,因为施工合同的基本原则及造价是以招标文件为基础的,招标文件的制定必须经审计、财务、监察、法律顾问等相关职能审阅完成后才定稿,在制定招标文件时工程款的支付与投标单位的工程计划进度时间配套使用,约定完成工作量与完成时间应一致(不可抗拒因素除外),否则工程款的支付比例可以缓付一定的比例,这种方式可以防止施工单位随意延长工期;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分部不平衡?蠹郏?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后,综合单价将是工程结算的依据,因此招标时应注意防止投标人出现明显的不平衡报价;三是在单位完成预算控制价编制后,在没有送财政部门评审之前,校内先送审计部门、设计单位、使用单位进行预审,防止分部材料价格虚高及单位随意性的增加工程造价;四是财政厅评审部门内部采用了一审、二审、三审后,学校组织设计、基建、审计共同与财政评审部门沟通后才出具正式项目预算控制价;五是学校委派的业主代表、评委和监督人员均采用随机抽取方式确定,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也是减少领导干预工程建设领域的有效方式之一。

4 施工管理是工程造价的控制和工程进度的保证

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也是资金投入最多、最重要的阶段,更是不可预见事件的高发阶段。管理不好,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造价和进度。如何进行控制造价又加快工程进度,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4.1 严格按照施工合同的管理

施工合同的签定必须依据招标文件制定,必须经审计、财务、监察、法律顾问等相关职能审阅完成后才定稿,合同约定的工期、价格在执行时不能随意更改。基建管理人员必须熟读施工合同及施工图纸,敢于坚持原则,自觉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

4.2 严格控制和审核工程变更设计

设计变更往往是工程增加投资及延长工期的关键所在,而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变更往往又是不可避免的;变更的原因可能是设计单位原因、建设单位原因或施工单位原因,如建设单位增加层数、变更层高、改变功能、提高装修标准等,设计单位考虑不周、计算有误等,施工单位为方便施工、增加利润等;而建设单位甚至有的监理单位在专业技术力量上与施工单位严重不对称,很容易被施工单位说服,从而通过变更设计的方式使工程造价提高。因此,严格控制和审核工程变更设计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加快工程进度尤为关键。如前面所述,如果采用限额设计,增加设计合同风险机制,设计单位需承担部分责任,也可减少设计变更的风险;如果是建设单位的原因,必须进行变更,则要严格遵循设计变更的程序,由设计单位出变更图并经审核和会签。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就变更的设计进行报价,报价需经确认达成共识后才能就变更部分进行施工;如果是施工单位的原因,则需认真审核该变更是否有利于减少工程造价,或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否则若与国家强制性条文不相冲突,则应坚持原施工方案,不予以变更。

5 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控制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从事工程管理人员价值体现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阶段的管理对建设单位(或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都非常重要。本人对此接触较少,研究也不多,但个人认为,要做好竣工结算工作,应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由学校纪检监督部门做好工程结算审核单位的选择,防止施工单位与审核单位相互勾结。在一些单位中,为防止施工单位在编制工程结算时,不实事求是,故意提高工程结算金额,而采取了超过结算审定金额10%,由施工单位支付工程审计费用和超出金额部分结算审核费用。

第二,做好变更签证结算和合同管理工作,防止施工单位以合同及不可抗力等原因所引起工程造价的增减提出索赔。

第5篇: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监督;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前言

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能够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保证财务管理的信息质量,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所以说,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和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

一、盈余管理

作为财务会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盈余管理中的盈余信息一直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盈余信息的质量和可靠程度,能够影响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评价,目前,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的变化较大,企业环境也相应的较为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在审计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强下,相应的制度也得到一定的完善,在传统的盈余管理方式中存在着越来越大的风险,为了企业的盈余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真实盈余管理,而从目前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真实盈余操作对企业的损害更大,为了防止这样的现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一定的内部管理体系,以此来保证盈余信息的整体质量。

二、我国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

针对目前我国的企业发展状况,对其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标准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根据信息披露情况来评价内部控制质量。这样方法主要指的是根据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来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这种方式虽然较为简单,但是由于不能准确把握审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也就无法全面的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另外一种方法是以目标的实现情况来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这样的方法目前仍旧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是以结果代替过程,内部控制的结果虽然较为重要,但是需要保证其主要过程在符合一系列的标准规定下,才能真实的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只是单纯的根据结果进行评价,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影响目的实现的因素有很多,而内部控制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市场的变化情况也会影响目标的实现程度。最后一种方法是按照内部控制要素的完善情况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这种方法的评论结果过于客观,由于确定指标的技术方法过于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纯粹理论的角度来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另外由于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不能得到保证,这样方法不能得到广泛使用。

三、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要了解深部控制、审计监督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对盈余管理的方法和概念进行了解,目前企业大多采用的真实盈余管理的方法来进行财务管理,而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对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操控、选择资产处置点、股票回购和交易关联,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目前国外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有这样三种观点:首先是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而具有一定缺陷的内部管理则会提升盈余管理的程度;其次是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效果,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较小;最后是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没有较大的关系。基于以上国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这两种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报告信息的整体质量上。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对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内部控制抑制盈余管理,其主要作用机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部管理可以对企业内部的嗬进行一定程度的制衡,以此来减少企业管理层对生产销售环节的有意操控,也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无意错报等情况,这样能够保证企业管理的规范程度,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内部控制能够对实现其管理的主要目的,并且对其主要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主要体现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合法性,同时也能够保证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以此来防止企业对财务会计管理的滥用,抑制短期追求企业整体价值而产生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内部控制通常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真实盈余管理:

1.首先是对企业管理环境的影响

企业的管理层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核心,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经济收益与企业管理层的控制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企业环境的控制主要指的是相关政策的建立、管理程序的设定和其它相关的影响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需要相应的监督机构来对管理层进行相关的监督,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中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内部控制严重失调,管理人员在利益的驱动下,隔过内部控制直接对盈余管理中的财务信息进行操作,然后通过相应的渠道使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本身的利益,而董事会或者监事会的职能没有被完全发挥,知识流域形式,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从而不能对管理层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层在对利益的需求下,内部控制环境逐渐遭到破坏,而这些方面直接影响了盈余管理。所以说,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加强董事会等相关监督部门的职能,使其能够对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严格的监督,以此来对内部环控制环境进行管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由此可见。

2.对风险的有效评估

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相关利率和汇率的非预期性变化、财务的不规范活动和相关政策的调整,在这样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和财务风险,而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在各种风险来临之前将其消灭,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行。而准确的内部控制定位,能够使企业的管理层根据相关企业财务报表和相关数据信息,来对与目标实现的有关风险进行评估,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和控制措施,来使员工了解这些风险从而采取一定的规避行为,从这样看来,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会对盈余管理留下余地,从而对其进行更加充分的管理。

3.对相关政策的影响

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会指定相关的政策来对其实际活动的主要流程和规定进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经济活动的规范性,而相关政策的完整程度和执行情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说,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有段来对相关政策进行建立和完善,一般情况下,有效的控制活动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职责的分析、相应交易活动的合理授权、交易过程的记录和控制、业绩的独立审核和相关的财务管理等,但是由于相关会计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其整体内容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缺陷,在这样缺陷的影响下,原始凭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不能得到保证,同时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所产生的数据报告也不相同,这样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相应的空间。所以说,企业需要加强对财务报告生成的相关政策和程序进行有力控制,结合企业交易活动的实际情况,对其中的环节流程进行规范化控制,并且对财务生成报告的信息来源进行严格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生成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从根本上来对盈余管理进行抑制。所以说,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的相关政策产生影响,而这些政策的规范化处理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盈余管理进行抑制。

4.信息的对称性

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是执行内部控制过程中主要组成部分,规范化的信息交流系统能够及时的将有关信息传递给相应岗位的职工,明确其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盈余管理的一个前提要求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在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各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股东之间、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公司内部人员能和外部利益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会对盈余管理留有一定的空间,影响企业的发展状况,也就是说,信息的对称性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而内部控制能够从信息流通的各个环节中,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从而来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从企业的审计监督角度来讲,规范的审计监督能够减少利益冲突和成本,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反映被审计单位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通情况,同时保证了其信息的真实程度。在这样看来,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都能够有效的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内部控制对企业生产管理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减少财务信息出现差错的可能性,结合审计人员对财务报告的有力监督,能够充分保证各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企业的审计监督同样属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不过在这两个部分至之间,呈现出相互独立的状况,作为一种动态管理的过程,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每个环节当中,都需要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对于财务管理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对董事会和审计单位的监督来实现的,所以说,审计监督是内部控制中的一部分,同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独立存在。

在以上分析的角度上,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在抑制盈余管理的过程当中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主要取决于企业制度和企业性质,另外由于市场变化较大,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在抑制盈余管理过程中替代关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样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存在替代关系。从现在企业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都能够有效的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和运行环境进行管理,对此人们存在有两种假设。首先,企业中存在有良好的内部控制,这样的内部控制使企业的运行环境变得更加规范化,相应的审计监督力度也会不断的增大,内部控制为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这样看来,内部控制和计监督在对企业盈余管理方面呈现出互补的关系。而另外一种情况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较差,企业的运行环境并不规范,而相关的审计人员为了控制审计风险,往往会在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实质性测验,来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之间就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

四、从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方面探讨防范盈余管理的相关对策

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盈余管理是必然存在的,这种盈余管理主要指的是讲内部信息尽多的传达给相应的投资者,以此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种盈余管理必须建立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情况下进行,根据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运行状况来看,这样的盈余管理只是一种理想化情况,所以说,仍旧需要从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这两个方面来对盈余管理进行防范,其主要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解决所有者缺失的问题,所有者缺失,会使董事会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障,也就是说董事会的职能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其中大股东的权利将会明显高于小股东,从而导致盈余管理的出现,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不断发展投资者,使股东权利得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从而减少盈余管理的行为;另外是建立完善的董事制度,通过对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将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进行区分,并且对监事会的职能进行明确,增加其独立性,以此来对盈余管理进行防范。

五、结束语

在当前的企业当中,由于制度背景的影响,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在抑制盈余管理中存在替代关系,这样的替代关系在企业性质和市场变化的影响下,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确保财务信息的整体质量,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的整体力度,提高审计监督管理的质量,以此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焕峰,席文燕.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3(18):70-72.

第6篇: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范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高校 预算管理

在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是我国在财政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所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统一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中,所得的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时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逐渐进入到了高校中,并且开始全面实施,这给高校的预算管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新形势下怎样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与加强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全面实施以后,财政资金不再直接下拨到高校,而是由高校根据财政部门审核通过的部门预算编制用款计划,报经财政部门批复后,根据批复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之内以财政授权支付以及财政直接支付两种方式来对资金进行使用,而不是以前的将财政资金直接下拨到高校中。这就给高校预算编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高校预算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预算编制趋于科学与准确

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财政依照实际支付数反映支出,对于一些专项经费以及人头经费则是直接支付,高校不能随意把项目与用途进行改变,这就要求高校及其下属单位必须如实申报用款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和指标体系,最大可能对预算予以细化,让学校所有的财政性资金的支付都能以明细预算为前提,对年度支出进行一个详细安排,从本质上让学校预算编制趋于科学和准确。

(二)预算执行趋于严肃与合理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必须提出一个比较详尽的论证报告以及预期效益才能实施专项经费,预算执行与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在时间上一致,这样可以从源头上促使单位按预算规定执行,避免乱挪乱用财政资金的现象发生,预算单位所要支付的每一笔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都可以进行全过程监控,有效提升了财政资金运转的透明度,增强了监管力度,预算执行逐渐趋于严肃与合理。

(三)预算管理趋于规范与高效

在传统的预算管理中,多头开设账户普遍存在于各个高校中,造成预算内转预算外以及账外账等情况的发生,这不但使资金管理混乱不堪以及效率低下,还极容易引发腐败。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对现有的预算编制、银行清算制度、收付程序以及预算执行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建立起了统一的预算资金申请和拨付体系,对预算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监督约束,预算管理逐渐趋于规划与高效。

二、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

受长期以来预算管理不严格以及制度不健全的影响,一些高校部门负责人对国库集中制度下的预算管理不够重视。在实施预算编制时,只是被动接受下达的预算指标,不能把各个部门理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许多高校在申报预算程序时不够明确,预算编制主要由财务部门个别人员参与,预算数据也只是在往年的开支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加减,编制预算成为“数字游戏”,甚至有的高校在财务上仍实行“报账式”的管理模式,这就让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资金供给严重不符。

(二)预算信息系统不够完善

在部门预算、国库单一以及政府采购账户实行以后,许多高校的预算软件没有和以往使用的会计账务管理软件进行联网,政府采购、国库支付以及部门预算三个软件比较单一,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数据的共享。

(三)实行的编制方法不够科学

目前,许多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都采用传统的增量预算,也就是在确定年度预算的时候以上一年的实际支出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考虑下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各种因素变化。此方法简单而且易行,但是很容易形成一个刚性支出,对支出数额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着不良的影响。又由于基数中包含有许多不科学以及不合理的因素,用增量预算方法编制的预算只能是一年一年增加,资金的供需矛盾被加剧,预算中的平均主义会滋长出来。

(四)编制范围不够完整

当前,许多高校的资金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现象,学校中的各个院系以及各个部门通过多渠道创收的资金收入和有关的支出都没有全部纳入到预算当中,与预算管理相脱离,相关的主管部门对学校专项经费拨款不确定,不能很好的在年初部门预算中反映,只能实行在年中进行追加的方式,尤其是对项目的确立比较滞后,预算指标不能及时进行下达,导致预算内容不健全,预算不完整,收支的口径和核算的口径出现偏差,对预算执行的有效考核缺乏一个可比性。

三、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更新管理观念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在预算中要积极更新管理观念,把各个部门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其一,高校财务部门要改变过去的仅看重分配的旧观念,要积极将预算转变为过程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对学校中的每一项预算都要进行全过程管理,把预算的事前控制作用突显出来,让预算逐渐向微观管理层次递进。其二,要注重以人为本和广泛参与意识。在高等学校中,预算管理就似“一盘棋”,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以及及时沟通,为预算管理的良好方法提出意见,避免因为主体和客体之间交流不足而出现预算管理的负面效应情况发生。

(二)健全管理系统

为了使高校预算编制更加准确与合理,就必须对预算编制基础数据的搜集以及整理工作进行加强,用现代科学技术为部门预算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增强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各个高校要整合现有的应用系统,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将以往的预算系统单机版改为网络版,对预算指标管理、专项支出项目库、管理预算基础信息、预算执行检测分析以及预算编制审查等工作进行合理统筹,在网络上将各项预算数据与执行情况进行,控制人员可以随时进行调用,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查询,对各责任单位的业务活动实行全面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预算执行时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

(三)严格编制程序

高校在预算管理中要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对于一些重大的项目要由专门的机构进行论证,杜绝那些“小头大尾”工程的出现,对教育资源造成很大浪费。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各个高校可以把零基、滚动和弹性等预算法有效结合起来,把预算主体的活动和目标及趋势融合在一起,使编制的预算能够在以效益为中心的基础上具有现实性以及可行性。对年度为单位的预算要运用零基预算式的编制方式。对于那些比较长远的预算,则应用弹性预算式的编制方式。

(四)健全管理机制

在高校中,预算管理机制由评价、激励、控制以及决策组成。所谓预算管理的评价机制就是当预算活动结束以后,要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价,为以后的预算管理制定提供一个良好信息;对于激励机制就是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把管理主体的行为动机激发出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控制机制在预算管理中不可或缺,它是依照预算目标的要求来对预算绩效的标准进行确定和衡量,将实际的执行情况和预算标准进行比较,确定预算执行时出现的偏差,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预算管理决策机制是核心,它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科学而又合理的决策,对预算目标做出正确合理的规划。

(五)提高综合素质

高校的财务人员要加强学习,掌握预算运作情况,提高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良好的预算管理打好基础。要注重去社会上学习新的知识和好的经验,各个高校之间要互动交流,逐渐探求预算管理的有效方法,通过这种互动交流,不但开阔了认知视野,还可以学到优秀的管理经验。同时,高校的财务人员要重视观念的更新,把专业知识与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发挥自身的参谋作用,实现从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到管理型会计的转变。

四、结语

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资金管理方式,是财政资金的全新模式,具有比较强的行业特征以及独立性,这就让具有自身行业特点的高校财政部门面临着很大挑战,会计业务更加繁多复杂,广大高校只有明确方向,积极沟通,在实践中进行探究,逐步完善校内的预算管理制度,才能真正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也才能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惠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1)

[2] 姜亚萍.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对策[J].财经界,2013(02)

[3 朱生明,张彩玲,王瑛.对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财会研究,2012(23)

第7篇: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范文

西方国家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预算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到20世纪末,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国库集中支付体系已趋于完善。如法国财政部在法兰西银行开设国库特别账户,用于存款和支付国库资金。规定账户资金必须列入国家预算,定期向全国公布,并经国会批准,由政府和财政监察人员监督其预算实施。只有当国库资金实际支付给商品或劳务提供者后,才将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中划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财政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最初的财政收入方面进行改革,如实行分税制管理体制等,取得显著成效,使财政收入体制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1998年起,财政部将改革的重点转移到财政支出管理方面上,目的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财政公共支出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预算管理,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加快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这个中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重中之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财税体制在国库管理实行以自行多重设立账户为基础的分散收付方式和资金收缴拨付制度。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分散支付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预算管理和提高政府效率的需要,也不适应国库管理制度的发展要求,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2001年3月印发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财库[2001]24 号)确立了中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改革的内容、配套措施及实施步骤,要求在十五期间必须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财政国库收付制度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纳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提高部门预算执行的准确度,能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财政资金的预定用途,有利于加强财政公共支出管理。

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的影响

1、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运行依托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的实时清算系统。现实中,财政征收机关、高校、国库各自属于不同的系统,使用各自的网络,没有实现全面联网。导致高校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处理支付业务后还需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处理一遍,增加高校财务的工作量。高校和银行也没有实现对接,高校开具的财政授权支付凭单交由银行后,银行必须手工录入相应的支付代码、对方单位和金额等支付信息,手工录入加大了信息录入的错误率,也增加了国库核算的工作量。

2、财务人员素质不齐。多年来,高校会计人员实行国库分散式支付制度的管理模式和会计报账习惯,对于信息化,电算化要求很高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适应,需要从工作岗位设置、工作程序调整、工作环节衔接、会计电算化核算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整、培训和继续教育,这都需要时间。

3、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不及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有预算才有支出”、“预算支出不得随意变更”,而有些高校处于发展期间,对预算不重视,预算的编制随意性较大,不进行充分的调研、摸底,没有严谨的态度,使用时随意进行预算调整。

4、硬件设备的落后。很多高校的电脑设备陈旧,没有网络,不适应当前电算化会计的要求,更不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的硬件设备要求。

三、进一步完善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措施

1、政府方面:首先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从上级管理部门统一出发,协调管理,加强沟通。确保财政部门、教育部门、银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网络互通,简化工作程序,理顺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加强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分析,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高校方面:高校要清理单位零余额账户与其他账户的资金往来;杜绝内部拆借资金;取消基建手工做帐,将基建会计与高校会计合并,纳入电算化管理;针对新时期对高校财务人员的要求,通过外出学习、兄弟院校考察、继续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高校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安装专用电缆,购置符合电算化要求的电脑设备。

第8篇: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范文

关键词:书吧;优势;设计

书吧是一种新的读书场所,集书、茶馆或咖啡馆的特点于一身,人们可以在喝茶喝咖啡,聊天的时候翻看杂志、流行小说,当代文学作品,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身心。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对2160人(其中80后占63.0%,70后占26.1%)进行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67.3%的人表示身边有人经常在书吧。这证明书吧已越来越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高校图书馆开设书吧的价值意义

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正陷入读者大量流失的尴尬境地。在这种大环境下,审时度势地对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服务层次与服务模式进行重新定位,掌握学生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习惯,了解他们的需求规律以及需求特点后,高校图书馆书吧生逢其时,在这里书籍更加丰富全面,阅读形式不再单一枯燥,阅读空间更加个性化的,而书永远都是主角。

二、书吧的开放阅读理念内涵

在书吧开设之初,有些思考和疑问一直困扰着图书馆人。书吧该怎样去开发这些读者?应对这些读者时,具体的接待规则该怎么定?还有,每一个进入书吧的人都是读者吗?书吧所说的“开放自由”,等于读者的行为可以不受任何规范吗?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体现出了书吧的办吧理念。 原来,进书吧现在可以不付费、不交押金,可以不需要任何证件就自由阅读,不设任何门槛。 很难设想,如果处在封闭和散发着陈旧气息的书吧,能够让人神清气朗沉迷其间,更不要说承担教育高学历大众的职能了。书吧开放阅读理念的内涵根源在于,一个禁锢越少、门槛越低、声音越杂的时代,才越有可能养成拥有健全心志、丰盈思想和自由灵魂的公民。开放的心灵,从开放的图书馆开始,从开放的书吧开始! 注重打造书吧开放的阅读理念,通过点点滴滴的服务举措,让读者们认识到图书的价值,把书吧看成一个读书乃至文化休闲的好去处。精心打造立足于读者阅读的书吧文化特色,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书吧软环境建设。外部环境决定书吧的风格和定位,室内环境营造独特的“悦读”氛围,力争让书吧内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文化的韵味。同时在校园营造宣传文化,拉条幅,图书馆宣传板都有与书吧有关的内容。

(二)书吧硬环境建设。多途径补充书源,让书成为流动的风景而非僵死的收藏品。

(三)提供多元化的阅读形式。你在这里看书,那这里就是你的阅读室;你在这里上网,那这里就是你的网吧;你在这里聚会,这里就是你的客厅;你在这里打个盹,这里就是你的休息室。

三、书吧的服务种类与阅读形式

书吧的种类与形式目前流行的有以下三种

(一) 蓝调书吧

所谓蓝调书吧是以蓝调音乐形式为主的书吧空间,书吧营业时间期间,音乐全是播放蓝调音乐。而播放的音乐类型更以钢琴蓝调,乡村蓝调,城市蓝调,灵魂蓝调,经典女性蓝调等为主,渲染气氛,烘托环境,让走进书吧的人能迅速安静,专心的看阅书刊,而蓝调书吧也会附带贩售一些蓝调音乐的专辑,让喜欢音乐的朋友能在阅读购买书籍的同时,也一并购买喜欢蓝调的音乐。蓝调书吧是小众小资的,而精神上的享受与聆听能在书吧得到一个很好的补给。在校图书馆开设蓝调书吧可以主要针对教师和社会人士这个族群,让压力得到缓解。

(二)富氧书吧

氧气是我们呼吸的重要气体,生命因为氧气而得以延续。书吧给我们提供精神上的氧。读到好书,都会觉得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多读书,读好书,人就能看到更多走的更远。 顾名思义,植物是释放氧气最好的载体,在氧气书吧里,植物和书同为主角。书架上是植物,书吧角落,书桌上,也相应摆放着植物,且每盆植物都贴着价格,喜欢植物的读者也可以一并购买。在阅读的同时,植物吸收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而释放出氧气。人吸收天然的氧气,而精神昂然,神采奕奕。走入氧气书吧,仿佛进入到植物园,书的墨香与植物的绿色相互辉映,平静和谐,是爱书读书的好去处,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场所。在图书馆开设氧气书吧更适合学生的阅读,更多的氧气对大脑有着百利而无一害的功效。

(三 )午后书吧

午后书吧,顾名思义即在中午过后开业。这个时间段正是下午茶的时间。午后书吧没有蓝调那般的高雅,也没有氧气书吧那么多的植物,上午繁忙的工作与学习可以在下午这个时间得到一些缓解。午后书吧的服务更加人性化家庭化一些,在午后书吧里,更多的是座椅板凳,还有玻璃柜里的一些小点心和饮料,可以坐下来边吃边看,有的书吧也会自己做咖啡,饮料等出售。当然若是在高校图书馆开设一个午后书吧,时间可以安排在周末和节假日里。

四、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存在的问题

对于今天的高校图书馆来说,图书馆引领的是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馆藏的书籍和知识需要流动,只有当其被借出、被阅读,进行创造和转化,其作用与价值才能被发挥出来。归结问题主要有三点。

(一)一些热门图书不能及时购进,大型工具书也出现断档,图书馆的图书破旧、过时,文化资源总量偏少,对读者缺乏吸引力,导致众多读者大量流失。

(二)读者们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满意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的态度不好。

(三)捉襟见肘的经费问题正考验着图书馆文化设施的运营能力。作为图书馆人,我们经常能看到查阅工具的老旧;电脑网速慢甚至是死机现象;馆内环境冬冷夏热等这些原因,让很多读者止步于图书馆。

五、书吧对解决阅读问题的优势和可行性

(一)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

书吧为很多学生所津津乐道,常常出现有限个座位人满为患的情景。这是书吧没有硬性要求消费,主体是书,因为书籍才吸引访者前来,而又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主动阅读购买。高校图书馆打造自身的特色的同时也培养众多学生读者对图书馆的忠诚度。这样的一个方式,是可行的。

(二)效仿星巴克的感性营销模式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的名称,1971年成立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除咖啡外,星巴克亦有茶、馅皮饼及蛋糕等商品。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奥尔登堡教授在自己的著作《非常美妙的场所》一书中阐述了“第三个场所”存在的必要性。他的主张是:人们非常要在家或者工作以外的第三个比较舒适的非正式公共场所里,忘掉一切烦恼,静静地休息聊天。书中写道:“假如没有第三个场所,人们就不可能进行交往,也不能相互作用并产生影响,这样的场所对城市来说是必需的。当这种权利被剥夺时,人就会感到孤独。”星巴克店并不嘈杂,是能够安静悠闲聊天约会相聚的场所,星巴克特别关注人们的感受,哪怕是短短的十分钟也要让顾客觉得轻松舒适。尽可能为顾客营造一个浪漫而感性的氛围,这样他们会因为那个难忘而美丽的故事再次光临。人是感性营销的中心,书吧亦可如法炮制,只是把咖啡变成了书,一个是入口的美味食品,一个是头脑的精神食粮。

(三)变主动为被动,给读者更多的空间

高校书吧相对其他的公共场所,相对安静一些,所以能给读者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自由的购买和翻阅。图书管理者变主动为被动,让读者自己选择。但当他们的选择有些困惑时,想请教服务人员时,也应给以微笑及时地回答。这无形是给书吧良好形象上的加分。

(四)服务更人性更贴近读者

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这两种阅读方式的存在并不冲突,在书吧里还可以互相补充。如果在阅读时有资料需要查找或收集,也可同时使用网络,这样就会相当便捷。

六、高职院校图书馆书吧设计思考

(一)实行积分制和有奖制度

图书馆是借阅书的地方,而图书馆书吧是可借可售的销售服务,无论是借阅还是购买,都可实行积分制度,购买书籍的同时可以赠送书吧的积分卡,以一个定数为量,且积累到一定量数,可让读者获赠书籍亦或者礼品,除此积分制外还可制定有奖制,比如定期在积分的会员中抽取部分读者,赠送实用小礼物,让读者感受到书吧的温暖。

(二)定期组织活动

书吧作为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可以说为爱书的人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既然提供了平台就应该好好利用。定期组织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既提升了书吧的知名度也让图书馆更具有深度。

(三)开创读书会

定期开创读书会,鼓励师生与爱书人士多看多写,多作交流,在交流中认识朋友,认识书的作者,让读者主动推荐书籍,推荐自己读过且欣赏的好书,亦或者是名家名作,开展读书会,也可以拟定一个主题,让更多的人敞开心扉聊好书,聊对作者的认同与欣赏,也可邀请大学里的外国师生共同参与,让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读书会亦可听取外国友人的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促进文化交流。

(四)勤工俭学实训基地

利用高职办学的特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利用书吧,使其成为学生在校就能面对社会的一个窗口。由图书馆内部招募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书吧的管理和运营,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与处事能力。

七、结语

作为图书馆人过多的关注图书,关注书店的设计、氛围和文化品质,这是我们的强项,但也有一项短板,即经营能力。如果我们仍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只陶醉、沉迷于自我对图书、文化的理解之中,用自认为好的东西就能引来读者,却很少甚至不屑研究读者和市场,到头来书吧是会少有人光顾甚至无人问津,自是必然的结果。书吧的重要功能是在学校营造读书向学的氛围,即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建造起一座图书馆,从中汲取滋养,润泽因为忙碌、欲望、急切而变得焦虑的心灵。提出此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为了更好的把高职类图书馆推向更高的台阶,更加人性化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第9篇: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岗位角色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模块之一,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对激励、培养和留住人才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绩效管理岗位的角色就不仅仅是开展考核工作这么简单,而需要相应的提高要求。通过在运营分公司绩效管理工作实践与总结,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对绩效管理岗位的角色进行试探性的思考分析。

一、绩效管理岗描述

绩效管理岗位根据企业或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求,负责员工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推行和维护;对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开展宣传实施,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予以运用,使其为薪酬福利、岗位异动、培训开发等人力资源子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并在企业中逐步构建以员工自主完善与提升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与绩效文化。

1.岗位关键能力解读

(1)以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对他人产生影响力。

(2)有计划地进行考核系统的组织与实施。

(3)能够筹划、组织考核活动,提出组建考核机构的建议。

(4)用准确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考核意图和方法,保证考核工作的有效实施。

(5)根据管理权限,能够准确具体地把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并提出改进与发展建议。

(6)较强的协调能力、冷静地处理冲突,能够妥善调解、处理考核申诉。

(7)较强的执行能力,及时实现考核结果的总结与运用。

(9)根据考核结果,提出奖惩、薪酬、培训等建议并实施。

(10)具有很强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能够提出考核效果的分析报告。

(11)能够以系统的角度,对绩效管理系统进行闭环管理式的升级和优化。

2.绩效管理岗位职责

(1)负责建立、推行有利于分公司激励员工、内部选拔与淘汰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

(2)根据各岗位职责的调整,组织各部门进行岗位职责量化指标的修订。

(3)负责指导和督促各部门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推动各部门通过绩效计划、辅导、考核和反馈的过程化管理,实现员工自主改善。

(4)根据考核结果和相关规定,兑现员工在培训、调薪、调岗等方面的奖惩,推动员工结构优化。

(5)负责分公司级的员工绩效考核投诉的调查和处理,保障绩效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

(6)负责关键岗位的员工绩效档案管理,为骨干队伍培养、干部选拔、胜任力评定提供绩效信息支持和相关建议。

(7)根据分公司生产情况和发展需要,持续完善分公司绩效管理体系。

3.绩效管理岗的主要工作内容

(1)设计、试验、改进和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并向有关部门建议推广。

(2)在本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以起到示范作用。

(3)宣传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制度,说明贯彻该项制度的重要意义、目的、方法与要求。

(4)督促、检查、帮助本企业各部门贯彻现有绩效管理制度,培训实施绩效管理的人员。

(5)收集反馈信息,包括存在的问题、难点、批评与建议,记录和积累有关资料,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

(6)根据绩效管理的结果,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并提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

二、绩效管理岗的角色分解

1.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者和维护者

根据各部门员工绩效管理运作情况和公司的发展要求,逐步修订和完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考核结果运用等各项制度;同时通过绩效管理系统收集的数据,为薪酬、晋升、培训等相关系统提供信息和建议。

2.绩效管理工作及理念的宣传

绩效管理岗位作为宣传者,通过宣传和沟通,逐步改变当前公司绩效考核的观念,将绩效管理理念植入人心。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通过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辅导和反馈等环节,让员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促进其业绩的不断提升。

3.擅作绩效管理的组织与协调者

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各个部门的参与和合作。绩效管理岗位作为绩效管理的组织者和动员者,需要做好动员和协调工作,督促各个部门来实施具体的绩效计划、辅导、考核以及改进。只有全员认同和参与,才能让整个绩效管理体系顺利推进。

4.绩效管理流程督促与辅导者

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绩效管理岗位要担当协调者和辅导者。在各部门进行绩效管理过程中随时跟踪,出现问题时,及时地给予协调解决。在绩效辅导和反馈方面,进行不定期抽查,做好相关记录。为了使绩效考核更加科学有效,也可以对考核者进行培训,包括绩效沟通时的方法和技巧,绩效考核时应避免的主观因素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