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归纳范文

高中语文归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归纳

第1篇:高中语文归纳范文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而语文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去,有着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渗透,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2.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减缓社会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当代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出现,可以将其中良性的理念传输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制约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的因素

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克服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传统文化社会氛围不理想,全民传统文化素养不高,难以为高中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2.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的融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高,也难以有效的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

3.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单一,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和改善,这也是造成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三、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实现途径

如果上述提到的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融合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给予高中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如下的角度入手:

1.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针对于目前高中教师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现状,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便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去:(1)结合高中语文教育的目的和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出符合高中语文教育精神的传统文化素材,在此基础上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2)合理安排不同传统文化的比重,将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念的传统文化精华展现出来,使得学生从古文化的层次去理解现阶段的核心价值观。(3)积极健全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为教师开展更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打下基础,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环境。

2.积极开展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高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由此实现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合到语文课堂中去。具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种形式:(1)举办某一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邀请语文教师和学生参与进去,以朗诵古诗词的方式开展,使得更多的高中生参与进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2)在校园内部开展大型的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写作比赛,邀请学生参与这样的比赛,学生可以在参与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强化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得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升。(3)积极利用高中校园网,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在网络环境上构建虚拟的传统文化讲坛,以便发挥传统文化在营造健康校园网方面的作用。

3.注重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环境。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只有这样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才能够保证学生接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意义的。具体来讲,需要做好如下的工作:

(1)高中可以借助家长会,传统文化活动实践的方式,向家长宣传高中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得其意识到家庭成员应该如何去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形成合力。

(2)强化高中语文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的培训,使得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以便更好的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这也是促进两者相互融合的环境因素之一。

(3)高度重视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将传统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内容中去,使得高中学生处于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中。

第2篇:高中语文归纳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技巧;语文修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教学目的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然而不管是阅读、写作、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是文学鉴赏和文言文的掌握都与语文修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修辞”一词中,“修”为修饰、选择之义,“辞”为言辞,语言,所以修辞就是对言辞、语文进行修饰与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和现象,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方式。将“修辞”具体化于语文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借代、比拟(拟人、拟物)、夸张(扩大、缩小、超前)、对偶(正对、反对、串对)、排比、反复、双关(谐音、语意)、反语、对比、映衬(正衬、反衬)、顶针、移就、通感、婉曲、回环、呼告、互文等。面对修辞手法种类繁多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矛盾,一些一线教师选择对修辞避而不谈,只做简单介绍不做深入探讨,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些一线教师特别是工作经验不足的高中语文教师会选择将修辞手法一一详解,视总体教学任务而不顾,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修辞手法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并非全部,显然,这两种修辞教学的方式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如何将其恰当地展示给学生,使其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是很多教师都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我认为,面对种类如此繁多的修辞手法,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其进行归类,区分出哪些修辞手法是被广泛应用的,如:排比、比喻、比拟、夸张;哪些修辞手法是不易发觉的,如:映衬、移就、互文、通感;哪些修辞手法是容易混淆的,如:借喻―借代、移就―拟人、对偶―对比;而哪些修辞手法又是不易于学生掌握的,如:借代、映衬、借喻、超前夸张;哪些修辞手法是“一点就通”的,如:回环、顶针、反复、排比、呼告。针对以上修辞手法的分类,我们坚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统一的原则进行修辞手法教学,即坚持将所有修辞手法都对学生有所介绍,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该细细品味的修辞手法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该粗略了解的修辞方法就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去体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

一、遇到就不错过――语文教学中渗透修辞教学

我们认为要想让学生对修辞手法产生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就离不开修辞手法所存在的课文。也就是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当课文中出现某一修辞手法时,教师都应该从课文的情境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课文情境的角度去赏析、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驱使,学生在看到比喻、比拟时就使用“这句话生动形象表现了……”,看到“正衬、反衬”就说“这句话衬托出作者……”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回答,导致学生开始淡去修辞的趣味与汉语的魅力,使修辞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同时也使语文教学变得寡然无味。比喻与比拟的作用的确是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然而是怎样的生动形象,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用心去体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修辞教学遥控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遇到修辞手法就不轻易将其错过。例如《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由于该文言文的主题与爱情有关,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对其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抓住其兴趣点,在对文章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辞手法的讲解。

二、感性走向理性――设立修辞手法专门课

我们说从“感性走向理性”,是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所接触到的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归纳,将对修辞手法的感性认识升华,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达到对修辞手法的理性认识,进而达到灵活运动的程度,尤其是针对像“借喻―借代、移就―拟人、对偶―对比”等相似程度过高,容易产生混淆的修辞手法更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归纳,将其相同点、不同点一一理清,对其进行专门讲解,强化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准确掌握。然而,如果没有语文课堂上修辞手法的积累这一目标是远远达不到的。所以我们说,设立修辞手法专门课要建立在语文教学中修辞渗透的基础上。

修辞是高中语文乃至整个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汉语魅力的体现,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修辞手法教学的同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辨析各种修辞手法更要学会发现修辞的“美”!

第3篇:高中语文归纳范文

关键词: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讲轻读,学生常常漫然而读,缺少思考,收效甚微。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批注式阅读,就是要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进行标注、书写,从而更好地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批注式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批注的方式对文本展开阅读,从而达成预期阅读目标的教学方法。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法的意义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符号和文字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批注,并通过批注增强与文本的对话。这种教学法的意义在于,首先,它充分发挥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不仅要读,还要根据目标要求做好批注,进行思考,自主阅读效果会更好。其次,教师可以在学生批注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实现教师和文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感悟。最后,新《课标》强调语文阅读要珍视学生的体验,批注式阅读可以让学生和文本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法的实践

所谓批注,即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所进行的批评或注解,批注是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极为重要的形式,也是阅读中不可缺少的方法。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少批注,泛泛而读,效果不会很好。运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法,要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做好相应的批注,同时,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批注展开交流并给予相应的点拨,再结合所读文本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一)自读自悟,做好批注该环节是让学生直面文本,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实践中,首先要明确读书的任务,利用批注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结合段落和层次进行阅读。在该环节,要求不宜过高,批注可针对词语、句子、段落、标点、课文题目、课文的结构、表达顺序、情感等进行。如《我与地坛》的阅读中,针对题目,就可做“人物”“地点”的批注,即“我”是主人公,“地坛”是地点,围绕人物和地点展开对课文的阅读。自读自悟环节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在该环节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师的要求和任务阅读课文并做好批注。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批注。如《一个人的遭遇》的阅读中,有的学生就对“一个人”提出了质疑,思考“为什么是一个人的遭遇,文章所指向的是不是‘一个人’?”自读自悟,要求学生多读,在弄清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段落层次做好相应的批注,这样才能为相互交流奠定基础。

(二)交流批注,点拔深化经过阅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接下来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在该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好小组的作用,一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展开阅读活动,做好批注。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理解,在读中要引导学生对其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做好相应的批注。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批注进行交流。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学生在阅读环节就针对“不同”做了“不同之处在哪里”的批注,那么,过渡到讨论环节,就应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展开交流。教师在交流中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批注及讨论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避免学生盲目地讨论。如对《边城》中“祖孙情”的交流,教师要结合翠翠和爷爷在一起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对学生进行指导。如“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中,“即刻”可见爷爷的敏捷,连声呼喊则可见其焦急,“哑”则可见爷爷的苍老及急促,在引导学生对上述字词批注交流的基础上,要归纳出老船夫对孙女真诚的爱护。

(三)再次批注,积累运用再次批注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结合交流情况,完善第一次的批注;二是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在《荷塘夜色》的阅读中,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深入的感悟后,要梳理脉络并结合情感进行批注。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法实施中应关注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批注式阅读,这无论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还是对课文的理解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也要注意,在实践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在何时、何处批注,批注方法的应用也不一定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相应的指导。

(一)何处、何时批注对于何处批注,大多学生是把批注重点放在词语和句子上,其实,题目、文章的开头、结尾、中心句等都可批注,应该说,凡是学生觉得可批注的地方都可做好相应的批注。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颇不宁静”就可批注为“文眼”,再结合讨论情况对“文眼”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批注要关注两个点,一是学生的阅读收获,二是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在批注时间上,一是要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进行批注,二是要结合课堂中的讨论进行批注,甚至是当自己有感悟时,随时批注。

(二)何种形式批注批注以符号和文字为主,批注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方式方法批注,即文章中采用了什么修辞,起到了什么作用,可做好相应的批注;如归纳式批注,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对伽西莫多形象的归纳,就可采用该种批注方式。此外如感受式批注、赏析式批注等,在阅读中要根据相应文章和学生的阅读情况引导学生批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探究活动,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批注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感悟。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在应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法的过程中,因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等多种因素,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依然不可或缺,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阅读和批注情况进行指导及点拨,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从而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海.批注式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S1).

[2]张剑红.批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07).

第4篇:高中语文归纳范文

一、引言

近年来,高考语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整体上呈现的倾向是弱化处理,知识动态性、能力上的考查逐渐形成。根据笔者对几届高考学生语文分数的比较分析,凡是超过120分的同学,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项上丢分较少至多丢6分,凡基础知识项丢分超过50%的同学,其总分很难到达110分。目前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多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学生对这种繁琐的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化的认识,往往是学一点记一点、在整体分类和系统化总结归纳上很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且,许多基层高中把高考基础知识的积累放到高三上学期中,利用一个月就复习完了,这就是蜻蜓点水,学生理解不透、积累不足,考试中学生多数是碰运气,分数自然高不了。当下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题型、内容、形式上不断改革,稳中求变,是对学生发展的时代变化的调整,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基础知识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

语文基础知识从内涵上来说,具有工具性、传承性、个体性、稳定性特征,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在思维、交流、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相关活动内容,这也是语文作为工具性载体的重要因素。语文基础知识中多是从传统文化中积累下来的,在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基础知识是主要的内容基础,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也将成为未来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目前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多是围绕高考考纲考点要求展开,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是当前教学中以高考命题标准为参考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知识零散,在基础知识总结上多是通过单元导语和小结串联较为全面的知识点,这种形式在系统化知识构建上还有很大差距。在教材的练习思考中存在一些比较内隐化的知识点,通过问题思考呈现,这种知识往往需要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积累总结,对这种知识很容易忽略。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上也出现很多变化,这种内隐的知识增多,直观展现出来的知识点逐渐减少,对学生探究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师知识系统化高效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语文基础知识素养上的不足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偏重知识的针对性,在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泛度上没有较全面的系统的积累,对学生知识运用引导也会有所局限。

三、基于高考基础知识考查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实际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相对隐性的特点,传统教学中的内容逐渐积累成越来越多的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增加。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集中在成语、古诗文名篇名句、文化常识性考查、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等内容上,相对稳定。针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进行专题教学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进行的一项内容,这种教学主要是在题型、内容范围、解题技巧上进行,对基础知识的文化价值教学没有深刻的体现。改进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下的遗留影响,在认识上明确基础知识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将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真正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更为先进的教学体系。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第19小题,考点是表达得体,该题的出现就要求一线教师把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加强积累方法的引导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要改变过度依赖高考基础知识考查要求的教学指导,切实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辩证看待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上给予重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善于观察、归纳总结收获,比如引导学生们在看新闻、读报刊和新媒体时,要注意其中语言基础知识运用是否得当。语文教学本身是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是应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指引积极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认识上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更新,不能一味针对高考灌输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方法和要求,努力构建师生价值观的共同导向。如在文化常识性知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一般结合具体文本阅读进行,古诗文的学习首先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翻译文本,其后再做题,在这一形式上应给予重视,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实现综合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化常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在文本中的应用,应进行适当结合实际教学安排进行专题教学,提高基础知识的系统化。

3.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注入课堂教学新元素

除了利用传统的早晚读、课前读等积累方式外,还要探索新的方式,比如翻转课堂,网络微课、智能手机积累等。语文基础知识在经典文本阅读中的运用较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融入新的元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基础知识学习现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热点文学时政话题,高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教育立足长远,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庞杂,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不断更新,为基础知识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第5篇:高中语文归纳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一直都是教育者重点研究和关注的话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现在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文言文的自主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重点突出积极主动、互动、创新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言文教学方式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中大多都是教师在进行大量的词汇讲解,学生只是单纯的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做笔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没有参与和互动,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从而无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思想是,教授文言文是帮助学生提高高考成绩;学生则会认为学习文言文就是应付考试。所以,在这种思想模式下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大多是沉闷无味的。学生厌学,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教学目的不达标,学生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且高中文言文掌握的层面广泛,对文言文语境的理解要求较高,如果教师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会随之降低。

(二)对文言文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时代的变化,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很多学生就会认为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和未来工作中都没有很大的用处,从而就忽视文言文的学习。再加上文言文本身就比较拗口难懂,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上课时对文言文有抵触情绪,不积极、不主动,导致文言文教学目标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自主学习的策略

(一)从教学方式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唯在启发诱导。”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打破陈规,进行教学创新,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充分发挥能动性,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我尝试采取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在备课时,我把课文整合成一个故事,上课时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设立《鸿门宴》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身在其中的感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之高。(2)朗诵课文文言文的语言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领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文章的朗诵,在朗诵过程中把握文章的节奏,准确朗读难词字音,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抑扬顿挫的精妙,从而对文言文的情感流露有更加深刻而独特的见解。(3)主动归纳实词虚词用法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实词虚词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实词解释通常要涉及一词多义、词义的古今变化、词性的活用以及通假字等。虚词通常涉及介词、副词等。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弄清它的用法和语境表达的意思,不能死记硬背,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对不同的文言实词虚词进行比较归纳、交叉渗透,学会融会贯通,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教学时应要求学生主动找出不理解的实词虚词,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归纳梳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死记硬背。(4)情景再现,感知文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法进行教学,把《鸿门宴》中项羽、沛公、张良、范增、樊哙等的语句和动作进行表演,表演的过程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表演还原文言文中语言和动作,使学生对文言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作者的情感以及词汇、句式、结构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5)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学生对文章熟读理解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章描写的人物特点、梳理全文结构、总结归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从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综上所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达成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二)正确认知文言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文,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能直接陶冶学生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利于将来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一个对古代文学有一定基础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更充实、不轻浮,会有得体的表达和行动,也更容易接近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文言文对学生日后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言文的奥妙并将其传承下去。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的精髓,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采取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高效自主的学习文言文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文言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语文归纳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历史知识 运用

一、前言

自古文史不分家,文学的学习离不开历史,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战国策》与《左传》以及《史记》,这些都是文学与历史结合的典范。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离不开历史,而学习高中语文课文也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匮乏,并且盲目应用历史知识,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往往忽视了历史知识的应用。因此,要想学好语文这门课,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同时学习历史,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知识点之一。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的必要性

语文包含着历史,而历史包含着语文,历史知识对高中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高中语文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语文综合知识。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的历史知识,而课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在素质教育中,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而是应该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让学生面向更加广泛的空间。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学习历史作品,积极的渗入历史知识,把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汲取民族智慧。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的方法

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联合起来考虑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历史知识运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历史知识的渗透,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知识,而且对教学的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结合历史学科,开展历史人物专题知识讲座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而这些作品大多是反映社会现实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发,并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研究讲座,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研究其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且把握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二)导入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本身是有故事性和传奇性的。我们可以抓住历史的这一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由于种种原因,高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影响他们学习的动力。而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更加需要教师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气氛来学会语文知识,以改变现状。通过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导入,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学习历史资料时,对历史进行再现,通过历史人物解读,掌握文本中所蕴含的历史情感。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归类同一历史时期的文章与作者,并进行集中讲解分析

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的风格也不相同,而呈现出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环境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把某一历史时段作为主线,将同一历史时期主要作家作品集中起来进行研究。让学生探讨相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心情的变化以及作品情感表达的异同处,同时,带领学生穿梭时空,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体会。

(四)扩展历史知识,以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材特别重视历史知识的收集。而历史知识可以作为教学的材料或者观点被选入教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资料的收集讨论活动,来扩展语文的知识内涵。像这样的有目的的拓展历史知识,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同时对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知识的拓展,增加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渗入历史知识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从语文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增加历史的知识含量和厚重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历史知识包括作者本身的经历、历史背景、历史典故、历史事件等。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很好的运用和把握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分利用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文史联系,用新课程理念审视历史作品,课堂教学多样化,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史修养,文史兼通,按照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来进行教学,使高中语文课堂充满传奇性和故事性,渗入历史知识,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高中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促进高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丁辉.中学语文现代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线索梳理[J].考试周刊,2008(11).

[2]陆游,黄宝琼.我国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学目标分类取向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1).

第7篇:高中语文归纳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生本对话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52-01

新课程改革下高效课堂被形象地描述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它属于有效课堂的范畴,是相对于负效课堂、无效课堂、低效课堂、有效课堂而言的,也有人将其称为“理想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效课堂是一种追求和目标。高效课堂有三层含义,即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进一步解释就是花最少的时间学最多的内容,在单位时间内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达到统一,并且课堂学习能达到较理想的结果。

“对话”理念教学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的,他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惟有对话,才使得教育始终充满激情,涌动创造。他因而大力提倡“对话式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在“实施建议”中对阅读教学作出重新解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就是阅读教学对话理论。

课堂“活”了,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的、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基于此,我课题组经过研究在“生本对话”理念指导下特提出如下策略。

1 合理设计阅读教学导学案

每篇高中语文阅读课文的导学案的栏目设置及说明详见如下整体框架:

(1)学习目标: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出发,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案的目标设定要有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2)学习重点:明确高中语文阅读学习中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3)学习难点:明确获得的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启示,以及作者情感的渗透途径。

(4)学法指导:课堂改革的重要目的在于由传统的教师“教授型”课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型”课堂,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但是,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设计、策划以及指导”地位,相反,教师的作用较传统的课堂更为重要,教师的角色转变主要体现在由“台前”转到“幕后”,由“演员”变为“导演”。 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情,设计出简明有力的方法指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5)情境导入:可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可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可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以问题呈现的方式,精心设置问题链。

(6)整体感知―― 掀起你的盖头来: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7)合作探究―― 通力闯关: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导学案设计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以要依据普通高中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的问题以基础知识为主,精心设置梯度明显的问题链,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例如:人教版必修五中的《咬文嚼字》一课,我们在[整体感知]环节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速度全文,归纳总结作者的观点。

②“咬文嚼字”在这篇文中是什么意思。

③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 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8)知能整合―― 滴水石穿: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等进行总结归纳和拓展。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简单来说,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设计学案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教材之后,有一个对所学知识巩固甚至深化的过程,设置知能整合拓展延伸就是引导学生语文知识的正向迁移。

2 促进课内课外的深层探究

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两大支点作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强调:“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

(1)利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从校本课程出发,最大程度地开掘学习者的语文学习潜力。在所有影响学习者语文课堂学习效益提高的因素中,既然非智力因素是最主要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下大力量研究、开掘、调遣非智力因素,使之充分服务于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的教与学。为此,我们倡导所有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新课改语文课本的现成的教育资源,对学习者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2)积极培植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可定期通过多种课外阅读交流方式,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激发其自觉学习、主动学习。

(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开发课外阅读延伸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从理论来讲,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渐进性原则―― 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形式灵活多样;螺旋式上升原则―― 前后钩连,铺垫迁移,生成提高;生成性原则―― 迁移所学,解决新学,前者为后者服务,后者是前者或所学的自然生成;灵活性原则―― 灵活地应用已经设计好的课堂教学结构,遵循、尊重但不恪守,大胆创新但不失科学原则,一切视具体学情而定。

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个多重对话的过程,它还应该包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本对话等方面,篇幅所限本文仅一个方面论述,但以对话为线索设计教学程序,以对话为基本走向,找准文本解读的契入点,寻求到对话与最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平衡点,无疑可最大限度的生成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3] 周成平.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 史绍典.高中语文新课程高效创新教学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高中语文归纳范文

一、信息技术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能使高中语文的学习领域更宽广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打破封闭的、固定的、传统的语文课堂,使课堂在时空上更为宽泛。首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因为计算机本身就是很好的“教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语文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丰富,更多元化。其次,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等实践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这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实践,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再次,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包括课前预习、网上阅读等活动)。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

(二)信息技术能使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更宽泛

传统语文课堂是泾渭分明,师是师,生是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互整合以后,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同学,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语文教师”,实现了课堂教学中“兵教兵”的战略,也使教师从单纯的授课中解脱出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培养语文素养。在这种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与学的不断深化,更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另外,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疑难,弥补教师自身水平的缺陷。比如作文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如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借助信息技术能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更加自信,更加自如地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二、信息技术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实例

笔者以自己上的一堂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谈谈,如何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笔者首先用幻灯片来展示课堂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重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然后,笔者播放“秦晋围郑示意图”,仔细地介绍了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对照图片能清晰地了解到双方的位置和实力。

在进行新课学习过程中,笔者在电脑上设计了没有标点的文字,让学生盖上书本去断句,并以朗诵的形式展现。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这样,依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笔者就可以轻松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接着,笔者把幻灯片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出示原文,用不同的色彩来标记各类重点字词,学生在翻译时就能明确知道各类词语;幻灯片的下半部分用来出示重点字词的翻译和句式,这样学生就能分清重难点,并及时归纳知识点。动画制作又能让笔者随时重复播放,可以即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即省时又方便。

在疏通文字后,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烛之武的语言艺术有哪些特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形成答案,教师可以用幻灯机把学生的答案展示在屏幕上,及时进行纠错。然后,笔者又引入了一段视频对话,通过图文和音频的效果让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从而更好地品味烛之武的语言魅力。

最后,笔者设计小结,优化复习。小结是对学习过程的扼要回顾。精当的小结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结构等有个准确、整体的把握。而传统的小结往往是教者单调地重复主要内容,这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流于形式。现在,笔者运用图标的形式,以简单的字符来归纳烛之武的语言艺术。这样,借助直观形象的信息技术进行小结,能使学生继续保持住兴奋度,从而对全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9篇:高中语文归纳范文

一、语文本质立足于人的精神层面

纵观国内外的教学,可以发现语文是引导人走进精神世界的第一学科,帮助人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并形成一定的精神世界。一个人从学习语言开始,就开始了语文学习,也就开始了精神的塑造。但当学生进入了学校,语文学习变得技术化,囿于应试的语文教学常常脱离精神层面,背离语文教学初衷。

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中学生最期待的语文学习,不是工具层面的,而是人文层面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对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的学习中获得洞察人生与世界的精神食粮。譬如W《阿房宫赋》,他们固然要通过工具性问题的解决读懂文本,但他们更希望能够在对“敬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解读中,悟出杜牧借古讽今的真正意味。这种精神需要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启蒙。这也反映了我国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以来或隐或现的家国天下的情怀,反映出语文教学的精神本质。值得肯定的是,即使学生普遍承受着高考的压力,但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希望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能够少一些工具性特征,多一些人文精神的输送。这意味着高中语文教学的精神火种不灭!

二、精神自由乃是语文的天然属性

谈及精神无法回避精神自由,语文教学如果不能赋予学生以精神自由,那必然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秉承精神自由的需要而实施,是语文教师的理性选择。

精神自由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样的体现?这里不妨回顾一下顾黄初先生对语文的理解,他认为语文“在实际运用中承载着人所要表达的情、意、理、趣”。笔者从中读出了两点意味:一是语文的承载作用是通过工具性来体现的;二是所承载的情、意、理、趣是属于精神层面、人文层面的。情、意、理、趣等,严格来说都是精神自由的产物。入选高中语文的经典文本,无论是作者的原始思考,还是编者的后期加工,表面上看都有诸多约束,但实际上却是作者与编者精神互动的产物,其留给学生解读的空间往往是巨大的,只看学生带着什么样的目光去解读之。如莫砺锋教授将“唐诗宋词”换成“唐宋诗词”,仅仅是调整了词序,意义便大不相同。笔者以为,这种基于传统却又超越传统的认知,正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要向学生传递的一种信息。无论是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还是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可以让学生基于经验,基于想象,解读出非传统的味道,只要这种解读符合逻辑即可,这也是燕国材教授指点弟子时所说的“标新立异,自圆其说”的真义。“标新立异”是一种思维的创新,而“自圆其说”强调的是逻辑的自洽,只要满足这样的基本的逻辑认知要求,语文教学就不会囿于传统,也不会逾越轨道,真正表现出其精神自由的一面!

三、超越技术理性的高中语文教学

顾黄初先生在归纳其一生语文教学的观点时,强调了“三生”(即生命、生活与生态)。仔细琢磨这三生,你会发现无一不与精神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生命不自由不成其为生命,生活不自由很难说是真正的生活,而生态本就有绿色、自由的含义。

相比较而言,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却难越技术理性的层次,因高考需要而衍生出来的种种应试技巧,已经占据了几乎所有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显然不能称之为精神自由的课堂。高中语文教学要超越这种技术理性,真正抵达人文层面,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自由放飞的精神世界。其做起来并不复杂,只要教师真正基于文本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真正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到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并尝试在文本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需要,而教师并不刻意用已有的标签答案去约束学生的思维。只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定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