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狱警职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言经济原则 认知语境 话语理解 英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28-02
美国学者齐夫(George Zipf)于1949提出语言经济原则,又称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齐夫认为,人们交际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读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的语符,这就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它是以最小的认知代价换取最大的交际收益。
人类学家B.Malinnowaki曾经说过:“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脱离了语境,则不存在语义。”由此可见,语境是人们理解话语意义的依据。80年代以来,产生了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从心理的视角出发,将语境看作一个心理结构体,即认知语境。由于语言经济原则不但关系着言语的生成,也影响着言语的理解,在交际中,信息发出者为了省力而尽量简约(省字或省句),那就意味着接受方必须花费更多的功夫去理解,在这个理解推理的过程中,认知语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熊学亮认为,交流绝非信息的直接传递,从源认知域到目标域,需要参与者对认知环境进行调节,对意义进行突显,做相关的推理以及配合其他思考机制。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翻译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理解和表达。在翻译过程中,“理解”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译者能否将原文的思想忠实地再现于译文之中。由于语言经济性原则不仅关系着言语的生成,也影响着言语的理解,所以翻译者必须考虑到解码过程中的语言经济性(言语缺省现象),通过认知语境找回源语表达的真正意图。
一、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
1.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关联理论是Sperber&Wilish于1986年在Grice“会话含义”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与交际、认知有关的理论。关联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认为语言交际不是一种纯粹的编码—解码的活动,而是按一定思维规律的认知推理活动。在语言经济性原则下产生的话语可能有多种理解,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能理解,听话人往往用一种单一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是听话人认定的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关联理论认为,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的认知假设,也就是人类的基于关联的认知。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通常只关心那些与自己有关联的信息。交际过程实际上是发话人将交际意图以言语刺激,明示给对方,受话人则依据明示,刺激以及语境,认知等进行推理,并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关联理论强调“在语境中理解语言”。语境在话语推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联理论中的语境包括语言的知识,语言的上下文,话语产生的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世界知识等。在语言交际中,被用来理解话语而进行语用推理的语境不是具体的语境,而是受话人大脑中的认识语境。该认知语境是指,在语用推理中,“语言使用者通过经验或思维,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识化了。这种语用因素内在化、认识化了的结果就是大脑中的认识语境。”
2.认识语境与话语理解。由于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影响,语言的理解成为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关联理论认为,在语言交际中,受话人对世界的假设是以概念表征/假设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话语理解起作用的是构成听话者认知语境的一系列假设。即语境假设。在交际中,信息发出者往往采用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选择既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读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的语符,这就要求受话人要根据仅有的话语信息,在语境假设中寻求关联。一旦关联选取得当,就会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获得一定的语境效果便意味着交际的成功。由此可见,认知语境对于话语理解的重要性。
交际双方之所以能互相交流,是因为双方的认知语境假设集合有一部分相同,构成一个交集。这个交集是双方赖以交际的基础。相反,如果这个交集不存在,那么。交际就没有了基础,也就没有了话语的正确理解。
例如:He is changing to Rip Van Winkle.
读者头脑中如果没有Rip Van Winkle这个词的认知语境的话,便无法正确理解这句话。会将此句音译为:他正变为瑞普·凡·温克尔。这样一来,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就没有传递给译文读者。其实,Rip Van Winkle是小说Sketch Winkle(《见闻录》Washington Irving著)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姓名。他为了逃避妻子的凶悍,逃遁于深山之中,在山里沉睡了20年,醒来发现妻子已逝,而且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人们用Rip Van Winkle来喻指落后于时代的人。这句话可译为:他逐渐成为落后于时代的人。
二、认知语境与翻译
英国语言学家Gutt运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关联翻译理论。从翻译的本质来看,翻译实质上是人类的一种交际行为。翻译活动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信息的过程。根据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翻译即是一种交际行为,它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但它有自己的特点,即它是一种三元关系的明示交际,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交际。“由于原文作者和译者的认知环境不同,作者力图实现的语境效果同译者从原文和语境中寻找关联而获得的语境效果毕竟是两回事。”因此,原文信息不可能与译文传达的信息对等,因为原文作者的认知语境不可能等同于译者的认知语境;同样,译者的认知语境也不可能等同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译事的这种三元关系(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决定了翻译只能译“意”。用关联理论的话来说,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传达出原文作者要传达的交际意图,向译文读者提供最佳关联,做到译文与原文“意”的等效。
这样一来,译者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的语境,要将自己定位在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理解原文,正确领悟原文作者的全部意义和意图,然后,译者要充分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此基础上,译者才能进行源语言符号的转换。由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存在一定的文化社会差异,译者就有责任采取各种变通或补偿的手段进行语用调整,使译文读者尽可能与原文读者有相同的感受。由此可见,认知语境影响并制约着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认知语境是译者首要考虑的重要的因素。
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话对于译文读者来说是很难理解。首先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不存在有关“诸葛亮”的知识草案,译文读者无法找到“诸葛亮”与“智者”之间的关联;再者,译文读者也无法找到“三个臭皮匠”与“三个补鞋匠”以及“智者”之间的关联。为了使译文能给译文读者足够的明示刺激,以产生语境效果,译者需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和相关解释。请看译文:
(1A)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h Li
ang the master mind.
(1B)Two heads are cleverer than one head.
译文(1)中增加的“with their wits combined”和“the master mind”两词,能使译文读者通过明示、推理,寻找话语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进而获得正确的理解。译文(2)中,译者用译文认知语境中已有的格言来翻译此句,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得到了很好的传达,但译文读者无需付出努力,无需推理,从这一角度来说,译文(2)的读者便没有机会从中了解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也没有机会丰富自己的认知语境。
(2)Al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opened the way for the commer
cial exploitation of space, Western Europe is now taking the lion’s share of the benefits.
(虽然美国开辟了对宇宙进行商业开发利用的途径,而正在从中获得最大好处的却是西欧)。
句中“the lion’s share”指的是“最大,最主要的部分”。原文读者能容易地理解该句话。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由于其认知与语境中没有关于“the lion’s share”的知识草案,如果译者将将此译为“狮子的份额”,汉语读者是无法理解原文的。所以,从考虑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角度出发,意译为“最大的好处”,能帮助读者找到译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三、结语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提高了人们的交际效率。对说话人来说,可以发现语言使用中取得最佳效果的途径和手段,从而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策略,提高语言使用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创造出最大的经济价值。从理解者的角度看,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暗示他们要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解释,并通过理解别人的话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在这种交流中,人们的认知语境是交际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译者必须考虑到解码过程及编码过程中的语言经济性(言语缺省现象),通过认知语境找回源语表达的真正意图,从而达到翻译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ZIPFGK. Hum an Behavior or and the Principle 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on to Human Ecology[M].New York:Hafner,1949
2.林玉霞.语境中的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与翻译[J].外语教学,2001(3)
3.熊学亮.语用学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3)
4.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
5.陈开举.认知语境,互明,关联,明示,意图[J].外语教学,2002(1)
6.韩其顺.理解与表达[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何雅文.语言经济性原则下的言语交际认知思维模式探微[J].长春大学学报,2010(11)
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故在本文中对花境植物的选择和应用
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花境植物;选择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对花境建设的评价是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指标,那么对花境植物的选择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花境的概念、类型以及特点
城市的绿化生态建设离不开对花境的建设.花境的概念、特点等就成了必须要了解的知识。
(一)花境的概念。最新版本的《花卉学》当中对花境的定义是:模拟自然界中林缘地带各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以宿根草本、花灌木为主,经过艺术提炼而设计成宽窄不一的曲线式或直线式的自然式花带。表现花卉自然散布生长的景观。花境一词最早起源于西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具有的观赏特性。而且,混合型的花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在一年当中都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花卉在城市中出现。
(二)花境的类型。城市的花境是城市美观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城市花境的分类可以从花境中所使用花卉种类、被观赏的角度以及花境在城市中的功能进行分类。
1、根据花境中所使用花卉种类分类花,是一种多科的植物,按照花境中所使用的花卉的种类对花境进行分类,也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比如按照灌木花卉、草本花卉、观赏草、混合花卉以及部分专用花境来分。其中草本花境是一年之中前三个季度比较常用的花境种类。主要包括宿根花卉和一、二年生草花花卉,在春夏秋三季度使用草本花境可以给城市带来不一样的景致:灌木花境是一种可以提供人们一年四季观赏的花境种类。包括各种灌木组成的花境.这种花境由于花境采用的灌木一年四季都可以供人观赏,所以观赏时间是最长的一种,而且这种灌木花境的护理也很简单.采用这种灌木花境能够有效的降低花境建设的费用;混合花境,是花境种类中最具多样性的一种,它综合应用一二年生花卉和多年生花卉以及灌木等。可是适应全年居民对花境观赏性的需求.这种花境所使用的花卉种类比较多。所以,建设混合型花境的费用也很高.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2、根据观赏角度分类作为城市主要的美观来源。每一种花境都有着它独特的性质和观赏性.所以根据花境的观赏角度可以将花境分为单面观赏花静、双面或多面观赏花境以及对应式花境。
3、根据花境功能分类。花境在城市中扮演着美化城市的角色.按照花境在城市中的功能可以将花境分为林缘花境、路缘花境、隔离带花境、岛式花境、台式花境、立式花境、岩石花境、庭院花境等类型。
(三)花境的特点。花境是在林缘花卉种类和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加以艺术修改然后麻用在城市当中的一种形态,主要作用就是给城市增加美感,所以,花境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品种多样现在的城市花境建设多采用混合式花境作为主体,零星搭配一些其他类型的花境,上述写到,混合花境中需要很多的花卉以及灌木品种,只有具备多样的花卉才能体现出花境的多样性以及适合林缘地带的花卉分布特点。
2、具有自然景观效果。对花境的设计.需要采用多样品种以外.还需要将这些品种经过合理的配合,让花境更加能体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觉而且,花境能够在一年四季体现出不同的观赏性,这是花境独有的特点之一。
3、观赏时问长.一般的城市采用的混合型花境会在不同的季节当中采用不同的品种种植.让花境在一年中能够呈现不同的效果.所以.花境最大的特点就是观赏的时间长。
二、花境选择的原则
由于我围的花境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花境植物种类的应用研究还很少,而要发展当地花境的应用水平,植物材料的丰富度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选择适应当地的花境植物时要考虑植物的适应性、美观性和易管理性。
(一)适应性植物的生活习性必须与种植地点的生态环境相符合。如果适于酸性土壤的植物种植于碱性土壤中,适于阴暗环境的植物置于阳光之下,适于干旱环境种植的植物植入了湿润的上壤等等,都会给植物带来严重的损害,从而不能维持花境景观的持久性,所以选择植物之前要充分考虑植物与土壤环境的适应性。
(二)美观性由于花境是极大的表现植物花卉或植物群植美感的一种配置形式,所以花境植物的选择应该力求植物花卉的美艳或花形、叶形、叶色、株型的搭配之美。植物通常应选择色彩艳丽、花形或株型、叶形独特的植物,色彩鲜艳的一二年生草木、植株高大挺拔的多年生草木花卉,叶形为阔叶形、剑形或针形的植物,株型婆婆的观赏草等。
(三)易管理性花境注重丰富的季相变化,成功的花境不是昙花一现,所以花境植物应该是养护管理要求粗放,生命力强,最好能够自然地繁衍生息,能体现植物随自然季节周期变化的规律。植物观赏期最好也较长,这样可以减少换花的次数,从而降低成本。
三、花境的应用
花境是模拟自然界中林缘地带各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以宿根草本、化灌木为主,经过艺术提炼而设计成宽窄不一的曲线式或直线式的自然式花带,表现花卉自然散布生长的景观。所以,城市对花境的应用也应该以林缘地带的花卉分布情况作为基础.然后再对花境做出设计。在花境的应用当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花境设计的基本原则。随着生态建设行业的兴起,花境的设计也是极具科学和艺术的一门学科对于花境设计这样的利用植物造景的方式来说,它设计了包括美学、植物学在内的很多学科,所以,在进行花境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科学和美学等方面。花境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提供美感和观赏价值。让城市显得更加和谐。所以,花境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包括:一、花境的设计要与环境相适应因为不论是草坪还是防护林的建设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花境的设计也不例外,花境在带给人们观赏性的同时,也要结合城市所在的大环境:二、花境所用花卉等应该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每一种植物都是构成本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成分。花境中的植被种类应该选择本地植被或者经过长期驯化后的外来物种,尽量与大环境的生态结构达到一致,只有这样,城市才能融人自然,真正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三、花境设计要符合园林艺术设计花境的设计和建设最终的目标是给城市带来美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花境的设计就必须在符合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还要符合园林艺术美学:四、花境设计应该符合多样性原则城市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程度决定着城市的可持续利用程度,所以,不管是哪方面的建设,都离不开多样性这一固定特性,花境设计也是如此。
(二)花境的设计.
1、花境的里面设计.花境需要呈献给市民的面貌应该是富有层次感的,所以设计者在设计花境是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花卉的参数来决定要将这种花卉种植在哪个区域设计者可以采用将高的重在中问,两边逐次降低的方式。也可以在单面观赏的花境中采用靠墙一边高、另一边低的方式。
2、平面设计.对于整个花境来说,设计者完全可以在不影响美感的基础上随意设计花卉从的位置以及将几个花卉从拼接在一起主要的花卉从也可以多次出现,也可以相应的多出现几次辅丛。这样就可以让设计者有了更加广阔的设计构思空间。
3、季相设计。在设计者设计花境时.可以考虑每一种用到的花品的化期、花色等问题,以达到每个季度的化境都有不同的体现。
4、色彩设计。相对于花境在城市中的作用而言,花境的设计离不开对花境色彩的设计这里的色彩不仅只是代表花本身的颜色.还代表了整个花境的颜色以及花境周围的颜色对比,争取在设计后能够做到花境与周围的完美结合。
总之,对城市花境植物的科学选择和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生态建设的水平,为人们提供高水平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一、施工准备
1、技术人员熟悉图纸、按设计要求,放出井位中心位置 点和浇筑位置,并复核基础面高程、平面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技术人员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注意事项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3、工程所需人员、物资等全部到位。
二、场地平整
按照地基承载力、平整度、吊装等 项目要求,选择适宜的场地,浇筑混凝土地坪。
三、预制钢筋混凝土检查井
1、根据设计图纸及 复核数据 ,进行预制场地尺寸放样,预制场地与预制检查井之间做隔离层,便于起吊。
2、钢筋工程
(1)、进场钢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用于工程的钢筋无节疤、不变曲和没有其它破损,钢筋保持清洁,无锈蚀、铁屑、氧化皮、油泥土、油漆、混凝土垢及任何影响混凝土与钢筋间结合其它材料。堆放钢筋的场地上方要遮盖,钢筋放在木板及支墩上,离地净距大于15cm
(2)保持钢筋保护层垫块与现浇混凝土同等强度、颜色等。
(3)钢筋的安放要求确保位置正确并牢固地固定,保护钢筋位置的支托为同等钢筋或相适应的其它钢制品。绑扎钢筋的金属丝为20~22号的软铁丝,所有钢筋的交叉处均用铁丝扎牢,其端头弯入混凝土中。
(4)施工中先将直钢筋切割到要求的长度,有经验丰富的钢筋工进行冷弯。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地方相关规定,进行钢筋的切割、冷弯。
(5)按钢筋焊接规范及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钢筋焊接作业。
(6)无论是在混凝土浇筑前或以后都不得将已绑扎的钢筋弯曲、拉直。
(7)钢筋加工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8)钢筋安装绑扎完成后,先自检合格后报监理验收。
3、模板工程
(1)模板采用竹胶合板,局部配木模支搭。支搭时,严格控制结构外缘尺寸,以及检查井中心返数,并用水准仪调整模板顶面高程。模板尺寸必须准确、板面平整;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承载力和稳定性能够可靠地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自重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中所产生的活荷载。构造简单、拆装简单,便于钢筋的绑扎、安装和混凝土的浇筑、养护等要求。
(2)根据图纸所永久工程的真实形状和尺寸测量放样。模板安装做到位置正确、支撑稳定,有足够的支柱、撑杆和拉条,并能承受混凝土浇筑及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并不受气候影响。立模时,模板要均匀、平直的布置,使接缝处的混凝土表面平整均匀。模板不得与结构钢筋连接,亦不得与施工脚手架连接,以免引起模板的变形、错位。
(3)模板内表面涂刷脱模剂,以防止与混凝土的 粘结和便于拆模。在进行涂覆操作时,不得污染临近的钢筋结构。在混凝土浇筑前,清除模板成型处的锯末、刨花、灰尘、其它杂物和滞水。
(4)按图纸要求的位置和高程将预埋件、预留洞口固定在模板上。浇筑混凝土前,确定预埋件和预留洞口的位置和数量与设计图一致,安装牢固。
(5)模板的验收:模板安装完毕后,先自检合格报质量员专检,经质量员检查合格,报监理验收。
(6)模板的拆除:模板拆除实行混凝土模板拆除申请制度,得到质检员及工程师批准后,方可组织施工人员拆模。模板的拆除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方可拆除。拆除时应注意对混凝土的保护,严防猛砸、硬撬。
4、混凝土工程
采用搅拌站商品混凝土,混凝土运输车运送到预制现场。施工要求注意事项如下:
(1)浇筑前,对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进行检查,模板内的杂物、水和钢筋上的污垢进行清理干净,模板如有缝隙应填塞严密,模板内面应涂刷脱模剂,
(2)浇筑前,检查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塌落。
(3)对浇筑混凝土使用的脚手架,应便于人员及料具上下且保证安全。
(4)混凝土应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注,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或重塑前浇注上层混凝土,混凝土浇注厚度不超过40cm
(5)混凝土浇注时,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捣固,振捣应符合下列规定:
a、使用插入式振捣棒时,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保持5~10cm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每次振捣完毕后,边振捣边徐徐提出,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钢筋及其它预埋件。
b、对每一振动部位,必须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在气泡冒出、表面呈现平坦、泛浆。
(6)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进行,如因故间断,间断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允许间断时间应试验确定,若超过允许间断时间须应按保证质量措施或按工作缝处理。
(7)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注意观测模板、支架等支撑情况,设专人检查,如有变形、移位或沉陷应立即校正并加固,处理后方可继续浇筑。
(8)在浇筑过程中或浇筑完成时,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较多,须在不扰动已浇混凝土的条件下,采取将水排除。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减少泌水。
(9)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混凝土裸露面应进行修整、抹平,定浆后还应第二遍压光或拉毛。
(10)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要及时洒水养护,天气干燥时还应覆盖养护。
四、窨井井底基础施工
钢板拉森桩插入、上部支撑完成后,进行压密注浆地基加固处理。待注浆强度达到要求,可进行沟槽开挖。沟槽开挖到窨井位置时,进行基底处理。按照规范进行高程、平整度、平面位置、地基承载力等项目的检查,符合要求后进行基底混凝土浇筑。
五、预制窨井安装
1、现场施工顺序开挖、支护、基础施工后,应先安装钢筋混凝土窨井,再进行管道施工。
2、按设计图纸在基底混凝土上进行测量放线,放出窨井位置高程、平面位置并摊铺50mm左右粗砂调平。
3、钢筋混凝土窨井的吊装要求:
(1)吊装窨井时,要求现场有足够的吊装作业空间
(2)起吊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机械定期保养护使用之前检查设备是否完好。
(3)窨井吊装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起吊要求,应符合不低于设计的强度要求
(4)吊装须使用吊钩、吊环进行,严禁使用其它的吊装方式。
(5)吊装过程中,吊装路线范围内严禁站人。
4、窨井安装时要清理干净,保证井体安装平顺。
5、井体安装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6、检查井内爬梯安装:因钢筋混凝土井为现浇成型,考虑到模板的拆除,爬梯安装不能与窨井的浇筑同步实施。窨井吊装完成后,再按照图纸要求在井壁上打孔,最后用专业材料将爬梯安装在井壁上。
六、窨井与管道的衔接
检查井与管道连接一般采用管顶平接,用1:2防水水泥砂浆或聚氨酯搀和水泥砂浆嵌缝封堵。具体做法为:在管道伸进井室前,在管道下部120度范围内座防水砂浆,挤压管道使防水砂浆与管道连接密实,以砂浆外溢为宜。将管道两侧和上部分分别以防水砂浆填满,插捣防水砂浆,直至完全饱满。最后砂浆抹出三角状,宽度保持在5~6cm
七、流槽浇筑
流槽采用C15混凝土现场浇筑或采用M10水泥砂浆浆砌MU10水泥砖,流槽表面采用20mm厚1:2防水砂浆分层抹面,抹面应压实、平整顺直。施工前应先将检查井井基、井墙洗刷干净。
八、砌体工程
由于本工程设计井体下部为钢筋混凝土井室,上部为砖砌部分。钢筋混凝土窨井安装及与管道连接完成后,即可进行上部砖砌部分砌筑,砌体采用标准水泥砖。
砌筑须先浇水湿润水泥砖,用水冲刷干净混凝土顶板,然后在顶板上铺层10mm厚座浆,再压砖砌筑。砌砖时,严格按一铲砂浆一块砖揉挤法砌筑,禁止用灌浆法砌筑。砌体灰缝应横平竖直、厚薄均匀并填满砂浆,砌体水平缝的砂浆要饱满,厚度以10mm为准。砌筑砂浆采用成品干粉随拌随用,座浆、抹三角灰、井体内外粉刷采用1:2防水水泥砂浆。水泥砂浆抹面一般分两道抹面,第一道砂浆抹面后,将表面搓成粗糙面。待砂浆收水后,抹第二道砂浆,再用木板搓平,最后抹光,保证砂浆密实、光洁美观。检查井爬梯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设置,做到安装牢固,灌浆密实。
九、闭水试验
试验前,管道及钢筋混凝土窨井外观已验收合格,进行闭水试验。
十、沟槽及井室回填
水泥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后及闭水试验合格后,方可允许回填。回填注意事项如下:
1、压实工具:按规定配置压实工具,特别要配置小型机械如蛙式打夯机和立体式冲击夯;在施工中优先采用立式冲击夯。
2、井室周围的回填应与管道沟槽的回填同时进行。
3、中粗砂回填至管顶50cm以上
4、回填土每层不能超过20cm,动作不能太猛,以免挤坏管道接口,而且应尽量沿管道对称回填。
5、各部分回填密实度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
十一、井盖基座施工
由于本工程为改建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完毕后,先恢复道路交通,条件成熟后再做道路改建工程,设计道路高程与现状路面高程相差很大,所以不能按设计的道路工程安装窨井盖、基座、基座基础等,需按现有路面高程及验收规范安装。道路改建工程施工时,先拆除井盖、基座、基座基础等,再按设计图纸及验收规范重新安装。安装步骤如下:
1、沟槽回填压实度已达到验收要求,根据原路面高程、规范、图集放出基座基础平面位置及高程,并按照规范要求平整、开挖至素混凝土垫层底面高程,浇筑C20素砼垫层。
2、素砼垫层达到上部施工的强度后,即可在其上面基座基础平面位置、高程,然后进行钢筋绑扎。钢筋完成后,先在井壁外围放置30mm聚乙烯低发泡填缝板,接着进行模板拼装、支护。同时,在预制场地上进行基座预制工作,操作步骤同上。自检合格后,报监理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3、基座基础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基座的吊装。吊装前,先在基础上座浆,并调节和控制基座水平。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找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学生掌握已知、探索未知,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来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及模式,并使其逐步丰富与完善,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新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强调的创新与创造,所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相应知识、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才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这样的人才会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所以说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主体性、个性培养,加强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多样性与发展性,使教育教学改革走上健康发展之道,才能谈得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有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德育工作,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首要的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外延得到扩大,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加密切,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德育教育融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落实在教育、管理及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去,进而增强德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按照思想道德准则做人、做事、做学问。
首先,德育教育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把传授知识作为德育的载体,要善于从教材中发掘道德因素,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融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制度。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三是,德育教育要和道德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育的时代感、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德育教育和道德实践的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2推进学校教学改革。
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要彻底根除“应试”教育模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模式,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把教师的释疑解惑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始终把握现代教育思想的脉络。要逐步形成一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3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造愉悦身心,富有诗情画意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其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已有场地和资源,从各个方面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及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三、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它不以知识积累的数量为目标、也不以知识继承的程度为目标,与传统的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同样也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同样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更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发掘与培养。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而是要全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创造型、复合型、通才型的新型人才。
创造性的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的核心,想象力、好奇心、挑战性、冒险性、独立性、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
3.1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价值观即是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坚定地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的观念,把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要求教育的职能从继承为主转向创新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开发创造力为主;从训练标准化的个性为主转向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活泼与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运用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与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究探讨教材过程中,实施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以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审美价值,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优雅的举止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的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3.2通过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校期间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如实验课、综合劳动技术课、多媒体授课、讨论式教学、专题研讨及课外发明创造活动、成立兴趣小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欲望与发挥其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以计算机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益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知、感受人类创造创新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造的意识,树立起创造的志向。
通过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育结构和过程,使学校工作呈现出了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使学校教育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教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有效。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不但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综合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发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启动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把各种基本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创新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办好基础教育的关键,我们将按照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加强实践,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能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国祥。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镇江高专学报,2009(4)。
[2]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关键词:英语教师;职业困境;教师发展;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136-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41
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直接承担者,其职业发展理应备受重视,但是国内对大学英语教师群体的发展研究却明显偏弱。现行的教师评价体制和英语教学改革给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目前,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不仅存在“结构性短缺”和“低水平过剩”问题,还存在如何突破职业发展困境、确定发展定位、选择发展路径等问题。本文在剖析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困境的基础上,从发展定位与出路选择方面进行探讨。
1.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困境
2009年至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总数至少在21000名以上,每校平均46.4名,成为备受关注的教师群体。通过实际调查和文献分析,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群体的主要特征是:学历层次总体偏低、研究能力整体较弱、高级职称比例极小、女性教师数量过多等。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发表纯学术性论文、申请到课题的人数少(王守仁、王海啸,2011:4-11)。差别仅仅在于,在类似问题上发达地区高校不如落后地区院校的情况严重。而隐藏在这些特征和现象背后的则是大学英语教师共同的职业发展困境。
1.1 心理困境:职业要求趋高,综合劣势明显
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自20世纪末以来大学扩招加剧,对高校英语教师的需求数量随之迅速增加。但是,由于扩招之初在研究生层次以上培养英语师资的规模没有提前扩大,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未能同步跟上,伴随着扩招引进的教师和原有的高校英语教师一样以本科毕业生为主。2000年以后,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大学英语教师人数逐渐增加。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结果,“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5%和60.1%”(ibid.)。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许多地方院校特别是远离省会城市的高校英语教师在学历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与此同时,大批高等院校的目标定位或为研究型大学、世界高水平大学,或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国内知名大学等。这不仅对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高校英语教师群体的学历和科研压力。而这种学历和科研压力又间接地转化为生存和职称压力。在当前的教师评价体制中,学历、科研和职称具有很大的相关性,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得靠和科研项目作为支撑。论著数量和成果层次达不到一定水平,职称晋升希望渺茫。相当院校的英语教师在学历和职称方面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劣势更加凸显。
1.2 工作困境:教学任务繁重,内容单调重复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四年制本科教学中课程开设时间长达两学年四个学期,其教学任务量非常庞大。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学平均周课时为10.4,教师平均周课时达13.5(ibid.)。课时繁重的结果是大学英语教师成果难出,起步困难。不少中青年教师执教之初就满负荷乃至超负荷工作,时间和精力难以分散出来投放到科研上面。前述教育部的调查还表明,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中女教师总数为16893名,占大学英语教师总数的80.1%。从性别分工角度而言,女性在家庭事务和子女抚养方面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较男性要多,因此整个以女教师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师群体要在科研方面拔得头筹显得尤其困难。此外,教学单位也难以安排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教师的教学知识和观念固化。
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学繁重的课时量主要是简单的重复。尽管平行班级课程教学重复可以适度减轻教师的备课量,增加教师的课题自信心,但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兴趣和热情的衰退,教师身心受到严峻的考验。大学英语教学通常是两年一个轮回的重复,一套教材重复使用多届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从教师发展角度看,这种重复削减了教学内容对教师自身的挑战性,导致教师自身专业知识难以长进。
1.3 职业困境:过剩危机凸显,发展空间狭小
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专家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程雨民,2002:10-12)。“我国外语教育要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章振邦,2003:1-6)较长时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改革—上台阶—再改革—再上台阶”的呼声中进行,但是忽视了战略方面的问题。猛然回头才发现,今天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身处两难窘境:前要应对高中英语教改之后的衔接问题,后要应对学科英语兴起后的专业定位问题。
如今,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呈现出日渐增强的趋势,英语作为通识课程的地位正在受到动摇。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压缩大学英语(College English)教学课时,增加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课时。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蔡基刚认为,随着我国基础英语的重心下移和大学基础英语教师的过剩,今后会出现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充实到中小学,其中包括刚毕业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硕士,也包括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2010:40-4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师过剩的问题将不可避免。虽然专业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长期从事单调的重复课程教学,原有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却难以直接胜任。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2.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定位
如前所述,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在心理上承受学历和职称的双重压力,又要背负繁重的课时和单调的重复;既要紧跟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又要对“大学英语教师过剩”作出应对。这些问题会影响到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对教学的情感投入,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帮助大学英语教师走出困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都汇集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功能定位和大学英语教师的自身定位问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面向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出路是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蔡基刚,2010:40-45)。大学英语教师要想突破上述困境,需要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自身条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功能定位进行,总体思路应该是以专业化作为发展目标,以多元化作为发展方向。
在处理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过程中,至少应该重视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高校英语教师作为社会中的知识阶层,需要考虑个体和群体的价值实现和目标追求。既要考虑其物质生活能通过从事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得到保障,也要考虑其精神生活能否通过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得到满足。
第二,高校英语教师作为语言教师,其基本语言技能、中外文化知识及教学素养必须得到提高。要考虑如何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获得外国文化体验、参加国外语言进修和教学交流培训的机会,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自信心。
第三,高校英语教师作为大学教师,需要考虑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个人职业生涯,培养在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满足职业需要,还要满足自身专业化发展需要。
3.大学英语教师的突破路径
从哲学角度分析,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大学英语教师面对的心理困境、工作困境和职业困境,最根本的、影响最深远的是职业困境。目前,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师的相对过剩问题。在如何对待过剩的大学英语教师问题上,目前有两种极端观点:一种是搞简单的“一刀切”,搞简单化的“优胜劣汰”;另一种是彻底的“去外语化”,即大学英语教师从外语语言或外语文学学科转向外语语言文学学科之外的某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门研究和课程教学(冯燕,2010:67-72)。
对于极端观点,要保持警惕。实事求是地讲,在大多数地方院校,正是这些目前陷入困境的大学英语教师的坚守,才使学校在“引不来,留不住”的年代走出困境。“对教师自身的关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师质量,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吴宗杰,2008:55-60),因此需要考虑更好的解决途径。彻底的“去外语化”会使多年来凝结在大学英语教师身上的智力资本出现隐性流失。笔者认为,应该以多元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立足英语学科,结合个人志趣和教学需要而获得发展。目前可行路径有三条:
路径一:鼓励部分教师依托内容教学。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是:“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这部分教师有望通过实施专项内容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成为坚守阵地的专家型教师。
路径二:鼓励部分教师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更高要求”是: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篇幅较长、有一定语言难度的文本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阅读国外英语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因此,鼓励有条件的教师配合双语教学开展专门英语教学(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或面向研究生开展学术英语教学(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AP)。这样既可以更好地落实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也可以使教师自身获得专业化发展。
路径三:鼓励部分教师以开展教学研究为主。大学英语教师基于课堂并用于课堂的教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性。周燕等人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发现,创建以项目为基础、由不同经历的教师构成的教师实践集体是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实现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2008:51-55)。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研究功底扎实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基于教学的研究是最熟悉也最感兴趣的,以此作为专业化发展方向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化解困难,走出困境,需要找准目标和选对方向,这对促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受篇幅所限,尚未就如何具体实施大学英语教师多元化发展的问题进行讨论,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此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010(2):40-45.
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6):10-12.
冯燕.去外语化:重点大学公共外语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10(3):67-7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4-11.
吴宗杰.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范式[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55-60.
生产经理需要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及及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生产经理工作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11、负责生产计划的执行及订单交付。
2、负责生产运营的协调。
3、负责公司降本增效提案的审核与推进。
4、负责各个订单的评审及成本的核算。
5、负责部门组织架构的建设与优化。
6、负责公司培训工作的开展及下属的KPI考核
。
7、负责产品良率的提升。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21、落实本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及战略任务部署;
2、部门KPI设定及目标达成追踪,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人力规划,明确部门职责;
3、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监督并掌控重要工作进程,保证目标完成。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31、受项目经理领导,是项目施工现场全面生产管理工作的组织和指挥者。
负责实现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目标;
2、负责组织编制项目施工生产计划,负责审定、考核分包单位月、周计划,并且组织贯彻实话;
3、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既定的方针目标。
直接领导计划统计、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施工机械设备等各项管理工作;
4、负责协调各工种间、各分包间交叉施工中相互配合工作。
组织对项目施工资源进行协调、调配。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41、根据工程进度、成本、安全和数量的规划,计划、指导和协调工程的生产活动和原材料的供给;
2、负责项目施工现场、组织策划编制工作,实施审核后项目施工组织策划;
3、根据施工合同协同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并根据计划,负责对项目人材物进行合理调配,确保产值指标的有效完成;
4、负责生产中的安全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解决和处理,确保安全生产进度有效推进,抓好现场文明施工、扬尘治理;
5、参与分包招标工作,协助项目经理做好分包推荐、考察,督促甲方分包队伍抓好生产计划、进度管理等。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51、以用户为中心,保质、按时完成交付工作。
2、设定生产目标、执行策略和目标达成计划;
3、带领团队完成目标,细节执行落地能力强;
3、不断优化生产过程,与上下游对齐目标,提升交付体验;
4、统筹生产系统各项事宜,降低运营成本;
7、进行团队管理、人才培养、奖惩设置;
8、负责生产车间的区域规划,生产设施、设备的管理。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61、独立开发供应商,制定供应商开发计划,使其成为我司可以直接下单的合作伙伴以扩充供应链条来满足公司业务增长需要。
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供应商管理能力;
2、管理供应链的现有供应商。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对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质量状况进行分析、改善及结果跟踪,使其能更好的配合公司业务发展需要。
3、负责公司各类包装盒的生产计划安排,现场生产指导;
4、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对供应商质量问题进行日常沟通、协调和处理;
生产经理工作职责71.承接发展战略与年度经营计划、业务发展计划;制定二级部门实施方案;
2.贯彻执行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策划生产制程控制能力提升;
3.综合平衡年度、月度生产任务,做到均衡生产,满足订单交付;
4.策划年度人工效能提升方案、生产绩效管理,建立制造部门绩效考评体系,提升运营效率;
5.根据生产需要,识别并组织解决生产中工艺技术问题,并检查其完成情况,收集分析不合格/潜在不合格信息,为采取纠正/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论文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高度发达,市场信用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内,分析信用制度的基本功能以及制度对于信用的保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用的维持机制以及我国信用机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信用的起源与功能
信用是一种价值观,是交易双方互惠的产物,在交易中没有互惠的价值观就不可能产生信用。信用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经济形态,其信用文化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有着不同的信用价值观。在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中,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小规模的农业经济范畴,其信用范围和规模十分狭小,信用关系具有明显的地缘和血缘关系的色彩,并依靠舆论力量来维系。一旦有人借债不还、赖账违约,他将受到舆论的谴责,并且为众人所不齿。因而形成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文化,人们普遍珍惜自己的名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遵循着“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的信条,于是才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和礼仪之邦的文化沉淀。另外,信用又是一种无形资产。信用从其可以节约交易费用的角度看,它是有价的。良好的信用在市场中可以转化为竞争力和财富。从信用不能度量的角度看,信用又是无价的。信用的本质是对合约(无论是口头合约还是书面合约)的遵守,从个人来讲,遵守不遵守合约可能与个人的天性和教育背景有关,但从社会的角度看,经济中成千上万的人对合约的遵守则是一种博弈过程的均衡结果。这种结果符合纳什均衡的特征,即没有一个参与者在他人不改变策略的情况下会有单方面改变战略的激励。信用作为一种能利用的资源,可以进行融资、理财、配置资源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高度发达,信用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商品活动在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往往蕴涵着巨大的市场风险,风险直接来自于商品交换双方的给付行为与给付行为之间的时间差,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它使得所期待的给付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信用的作用就在于将来的给付行为变得更加可以预期和确定,从而避免或减少市场风险。信用越高,风险越小;反之,信用越低,风险越大。为了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市场安全,信用的这种价值特性使得它从一开始就成为商品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靠“无形之手”发挥资源配置和市场调节作用的,而信用就是“无形之手”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还是个人的消费和投资,只有遵循信用原则,才能够确保市场顺利运转。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无论买主还是卖主,无论借方还是贷方,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接受投资者,都不知不觉成为社会信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任何市场参与者如不按规矩办事,都会增加经济运行的“摩擦力”,影响其他参与者的利益,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二、市场信用的制度保障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对信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制度通过影响人的预期,进一步影响到交易主体的行为,最终决定契约的执行状况和信用状态。制度使人们对未来行为形成比较合理的预期,提供信任的基础。
首先,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主体都要接触大量陌生的人和组织,并希望他们的行为具有可预见性。交易主体之间信任的基础是制度,因为制度对违约行为的明确的处罚规定和处罚的先例,使交易双方都有可计算之后的决策思考。制度为各主体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种稳定的预期。
其次,交易主体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也就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这就需要不同的制度对交易双方的机会和约束进行调整,确保交易的信用。交易一方的决策影响到另一方的时候,此一方的机会就是另一方的约束。于是,在大量的合作与冲突中,制度便发挥了协调的功能。
再次,制度的关键功能是增进秩序。制度为重复交易和交往遵循提供可识别的模式,使人的行为得到外在的约束,从而产生群体的秩序。人们行为的秩序作为一种良好的状态,它是激励人们合作的条件,并减少合作的成本。当秩序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时候,人们就可以预见未来,从而产生彼此信任。
制度能够促进交易主体的合作,维护交易的信用,交易行为本身符合制度存在的诸多存在条件。交易既是群体社会发生的经济现象,又是经济博弈的表现;既是把权利作为交易对象的行为,又是形成交易规则的行动来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作为人们在社会分工与协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一系列契约的总和,它为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分工中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
制度是约束个体行为、形成人类相互作用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制度环境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而变化(North,1990)。信用的形成和发展,“由组织和制度提供的外部建构负担着大部分解释责任。”制度和组织为交易主体收益最大化选择提供压力,使其在做出决策时考虑对方惩罚或者第三方惩罚,从而避免失信行为的发生。制度和组织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良好的预期。任何社会、经济或政治体制都是由人建构的,并且这些结构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有序社会里,具有人为的功能。这个结构是规则、惯例、习俗和行为信念的复杂混合物,它们一起构成了我们日常行为的选择方式,并决定我们达到预期目标的路径。因此,制度能够促进交易主体的信用。制度能够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市场信用度。
三、市场信用的维持机制
市场信用的维持需要一个信用链条。市场信用体系建立和维持需要两个层次:最基础的层次是交易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在一个小规模的共同体中,靠共同的信仰和双方的制约就有可能使当事人遵守合约(讲信用);第二个层次是国家的法律、制度等为手段的信用保障机制。
信用问题首先表现为道德问题,信用关系的维系需要依靠道德力量,这是因为:(1)无论什么样的市场规则,其中都渗透着一定的伦理道德关系,它们是维系市场信誉的重要力量。从经济发展史看,信用关系在初始期依赖于一种道德力量,信用是社会主体的一种债务道德。(2)以法律等形式表现的正式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与内在演变出来的、通过伦理道德等反映的非正式制度相互补。研究表明,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相容性愈高,社会的交易成本就愈低,失信行为也愈少。(3)道德调节是市场交易活动中成本最低的一种调节方式,远低于法律调节。而且,法律等正式制度安排总是有效率边界的,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市场行为不可能都由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和调节,有些市场行为通过正式合约安排既无必要,更不经济,况且,许多市场行为的道德约束比法律约束更有效。经验研究表明,即使像美国这样法律制度最健全的国家,大部分的交易活动也是通过非正式的合约安排进行的,商业纠纷的解决常常并不借助法律的裁决。在法律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非正式的合约则更为普遍。新制度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诺斯也承认,自由市场秩序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的道德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尽管道德约束是维系良好信用关系的重要支柱,但也应该看到,市场交易中的道德约束较软,特别是当一个社会失信行为较为严重时,道德约束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且作用范围相对较窄,主要是基于血缘、亲缘、地缘基础之上的,因而缺乏强制力和广泛性。这说明,信用关系的维持仅靠道德力量加以维系是远不够的,那是一种残缺的信用支持体系,难以维持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还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来保护。法律规范具有权利义务明确、约束机制硬化、作用范围广泛、违约制裁严厉等特点,完善的法律能对市场主体的产权给予有效的保护,使人们能建立稳定的预期,从而有积极性去讲信用、守信用。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对失信行为惩治不严,人们建立信用的积极性就可能大大降低,违约行为就可能充斥市场交易过程之中。因此,法律作为保护信用的底线作用不可低估。不过,法律对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同样有其局限性,尤其在我国更为明显,这主要表现在:(1)法律本身的局限性;(2)立法滞后,缺乏稳定性;(3)法律约束力不强;(4)法律执行较难。正是由于道德约束和法律规范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两者的互补就成为逻辑上的选择。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信用秩序,产权是基础,在产权明晰且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发挥道德约束和法律规范对于信用维持的基础性作用。
四、市场信用维持的路径选择
目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正在加速,信用的维持也需要选择相应的路径。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建立以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道德为支撑、行业为点、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加快建立信信息传递机制、信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保证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构建明晰的产权制度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经济人”假设,即个体的行为选择是以利益为基本依据的,所以应设计出“只有守信才最符合个人的利益”这样的制度安排。其中产权制度就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如果一个社会的产权界定不清楚,责任就不清楚;责任不清楚,就没法通过契约来追究不守信者的法律责任,这时失信往往有利于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而守信的成本却很高,失信、造假、欺骗、推卸责任等败德行为也就会大量发生。
(二)加强信用法律制度建设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建立一个好的市场体制,中国就应该从法治人手,而建立一个独立、公正和高效的司法体制是遏制失信现象的根本前提。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其严格执行是维护信用的底线,也是将信用制度内化为信用意识、信用精神的保障。有了明晰的产权,并不意味着企业就一定会守信用,因为再明晰的产权也不能保证企业在有空子可钻的时候不钻空子,再明晰的产权也不能让所有的交易都是重复博弈。如中国现在大量的私营、个体经济,它们虽然有自己明晰的产权,但他们目前的信用状况却很差。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制度,用法律的强制力来保证人们对于契约的遵守和尊重。
在现代契约信用的建立过程中,法律作为维护信用底线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事实上,现代人的信用意识、信用精神的培养,是严格的法律制度长期内化的结果。这也正是为什么司法制度健全的国家人们更讲信用的重要原因。中国信用的重建也必须主要靠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建立起人们相互之间对于彼此行为的可靠预期,是现代社会生活最为保险的守护神,是对契约信用最有力的保障手段和约束机制。英国学者托马斯·霍布斯告诫我们:没有武力作保证,契约不过是空文。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况,需要我们提高宪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宪法对于社会的规范功能。为了使经济交易能够有法可依,要加快经济立法工作,尤其是针对经济信用问题严重,需要尽快完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公司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基本的经济法律,还要制定《信用法》、《公平交易法》等新法;为了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罚,需要完善和强化《担保法》、《合同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
(三)加强信用道德教育
完善的法律和道德是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两大基本机制,两者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一方面,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保证人们更守信用、更讲道德。另一方面,良好的道德可以大大减少对法律的需求,节约大量的交易成本。如果事无巨细都靠法律,那么巨大的负荷将使法律难以实施。加强信用道德教育,要把握以下目标导向:(1)坚持公正平等、诚实透明、互惠互利的原则。公正平等既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本质。诚实透明是公正平等的前提,互惠互利是公正平等的具体体现。所以,应通过深入持久的道德教化和启发诱导,培养全社会诚实公正、互惠互利的取向。(2)确立权利与责任、义和利、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意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克服传统上将道德的本质理解为“利他”和“自我牺牲”,将“义”和“利”对立起来的陈旧观念,强调“不侵害他人权益下谋取个人正当利益”的道德底线。市场经济的基础就是鼓励人们谋取自我的正当利益,强调义与利的统一。如果把道德的本质看做是“利他”和“自我牺牲”,那就会把道德与谋利对立起来,不仅会使所谓的高尚道理精神,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精髓。必须使每个公民从小得到这种思想意识和习惯的熏陶和培养。同时,各行各业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并要求从业人员遵守,视其为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城市林业景观;植物配置;生态审美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construction of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turn to nature, recover one's original simplic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forestry, plant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landscape city forestry should consider the various factors in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requirements, aesthetic and recreational functions as a guide, to create a clear, a theme of ecological harmony, rich layers, reasonable structure, four Ji Youjing, the unique landscape of the city forest landscape as the goal, in order to play the biggest city forestry landscape plant landscape benefit and ecological benefit as the objectiv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ity forestry landscape plants, truly reflect the city forestry landscape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recreational function.
Keywords: city forestry landscape; plant disposition; ecological aesthetics
中图分类号: J5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l、城市林业景观植物选择原则
根据城市林业景观植物的特性合理选择植物, 主要原则有:
(1) 以乡土植物为主, 适当应用新优植物乡土植物是本地的优势植物, 不仅可以体现地方特色和城市文化历史, 为当地群众所喜爱, 而且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 对本地的气候、土壤适应性强, 生长良好。在防止病虫害发生和蔓延、减少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等方面均优于外来树种。城市林业景观建设中首先应考虑选择树冠浓密、树形优美、在本区域中分布广泛的乡土树种, 它们是构成城市生态群落中的优势树种。新优植物通常是指珍稀野生观赏植物与引进的绿化观赏植物。对于珍稀野生观赏植物在城市林业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首先应进行抗性研究, 确认园艺性状好、抗寒性强、耐污染、耐盐碱、速生、对土壤要求不严, 可以初步确定在城市林业景观建设中应用; 其次是应选择具有药用价值、野生油料、香料、芳香植物,如野生药用树种有银杏、南方红豆杉、杜仲、厚朴、金银花、三尖杉、青钱柳、大叶冬青、朱砂根等, 野生油料植物有黄山案树、山桐子、厚皮香、细叶香桂、浙江樟、天目木兰、黄山木兰、红楠、黄樟、香樟、乌柏等, 野生芳香植物有黄山木兰、天目木兰、半枫荷、香樟、红楠、乳源木莲、细叶香桂、黄樟等; 再次, 对珍稀濒危植物, 解决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研究繁育技术难点, 避免种质资源遭到破坏, 目前已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有木兰科的含笑属、木兰属、木莲属等树种等。
引进外来优良的树种是必要的, 但一些外来引种的植物则生长较弱, 绿化效果较差。为此, 对于引进的绿化观赏植物在城市林业景观中应用时, 需经过多年的引种驯化确认具有抗性强、速生、粗壮、花期长、花色艳丽等优良性状, 才可广泛应用。
(2) 广泛应用新型保健植物许多植物的花、叶、果、芽、木材及根部分组织, 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能不断地分泌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有机物质,其主要成份是香精油、有机酸、醚和酮等。这些物质大多有挥发性, 并具有灭菌杀虫、消炎镇痛、驱风利尿、增强体质、增加臭氧和净化空气等功效。可以预测具有挥发芳香气味的植物在城市园林、旅游区、森林浴场、度假区、疗养院等特殊区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类新型保健植物将是城市林业景观植物选育的新方向和新热点。
(3 ) 以速生、长寿植物为主, 适当选择慢生植物城市林业景观不但要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市容, 而且要求见效快和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所以城市林业景观植物选择时以速生、长寿为原则, 同时配以部分慢生树种, 使城市林业景观互相衔接不留空间, 城市林业景观植物的作用永续不断。
(4) 乔灌、针阔、常绿与落叶、叶花果形相结合, 以乔木、阔叶、常绿为主的原则城市林业景观植物丰富多样性, 按植物种类可分为乔木、灌木、藤本、多年生及一年生花卉、草皮、地被植物等; 按类型又分为针叶树和阔叶树、常绿和落叶、灌木丛、竹林、经济林; 按观赏部位又可分观叶、观花、观果、观形。城市林业景观绿化、美化、
香化, 必须要有观叶、观花、观果、观形等各种城市林业景观植物的互相搭配, 构成具有天然季相变化的景色。因此, 必须乔灌木结合, 针阔叶结合、常绿与落叶结合、叶花果形结合,以便互相补充, 相得益彰。但无论各种观赏因子怎样综合考虑, 都离不开以乔木为主、常绿为主、阔叶为主的原则, 在城市林业景观空间上仍应以高大雄伟的乔木为骨架, 以常绿和阔叶树种为重点, 只有这样, 才能主次分明, 避免落叶树景色单调、针叶树冠形尖削不丰的弱点, 从而取得夏季遮荫, 冬季采光的效果, 表现出季相交替的景色。
2 、城市林业景观植物配置
在城市林业景观建设中, 进行城市林业景观植物配置时, 应注意科学合理、不落俗套的艺术格局, 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 以满足城市林业景观植物的生态要求为前提按照城市林业景观的功能和艺术要求选择植物种类, 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使植物正常生长。一方面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使配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生态条件基本上能够得到统一, 另一方面就是为植物正常生长创造适合的生态条件, 只有这样才使植物能成活和正常生长。选择的城市林业景观植物应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 也可采用引种驯化成功的外地优良植物种类, 或能够创造满足所要求生态条件的外地植物。
(2) 做到主题突出与多样统一性进行城市林业景观植物配皿时, 首先要从该城市林业景观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出发, 做到主题突出, 主次分明, 各具特色, 切忌雷同。如地势平坦辽阔, 植物配置时, 可考虑采用松、柏、杨作为基调树种, 此外还可以配置榆、柳、枫等乡土
长寿树种以及碧桃、紫薇等花灌木, 以形成春花烂漫, 秋叶如火、冬季常青、古木参天的壮美景观。
(3) 注意季相色彩配置城市林业景观空间随着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而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季节演变方面。城市林业景观建设时要充分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城市林业景观植物的季相特色, 把不同的叶色、花色的城市林业景观植物用衬托和对比手法进行多层次的配置, 可以增加人们视野的深度, 使植物景观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多彩, 让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可以观赏到不同的景观。
(4) 对城市林业景观植物的观赏因子综合考虑城市林业景观植物配置时, 要全面考虑城市林业景观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的效果。按照每种城市林业景观植物的特点进行配置, 如鹅掌揪主要观其叶形, 桃花、紫薇、紫荆主要春天赏花色, 桂花主要秋天闻其香, 成片的松树形成“松涛” 是闻其声, 月季花从春至秋,花开不断, 既可观色, 又可闻香等, 将观叶、观花、观形、观果、闻香、听声等各种植物相互搭配, 构成一个月月有新景、季季有变化、鸟语花香, 集形、色、味(香)、声于一体的城市林业生态景观。
(5) 做到疏密组合, 划分空间城市林业景观造景常运用欲扬先抑的造景手法, 讲究小中见大、步移景异,切忌一览无余。城市林业景观植物本身具有美丽的形态和丰富的色彩, 一年中变换不一, 如春观繁华似锦, 夏观绿荫如屏, 秋观红叶持藉, 冬观银装素裹。透过林木, 远处景物若明若暗, 引人入胜。在城市林业景观植物配里时, 一方面利用城市林业景观植物形成障景, 划分城市林业景观空间, 达到了“ 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利用城市林业景观植物的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对植物进行不同密度的组合, 可以形成各种不同情趣的空间构图, 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如幽静的密林、开阔的草坪、草地疏林、树丛花圃⋯ ⋯均为自然界常见的景色。但在树丛组合时, 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 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
(6) 从总体着眼城市林业景观植物配置时, 运用对比、衬托、起伏、
韵律、动势、均衡、色彩、季相等艺术技巧, 将不同高度、不同大小、不同色彩的城市林业景观植物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但在平面上要注意配置的疏密和轮廓线, 在竖向上要注意树冠线, 树林中要组织透视线, 更重视植物的景观层次、远近观赏效果。远观常看整体、大片效果, 如大片秋叶, 近看才欣赏单株树型、花、果、叶等的姿态。更主要的还是考虑种植方式的配置及处理好与建筑、山、水、道路的关系。植物个体的选择, 也要先看总体, 如体型、高矮大小、轮廓, 其次是叶、枝、花、果。
一、明确目标,建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中原经济区建设最核心的是要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道路,基本的目标是要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支撑其发展最核心、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研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发展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十分必要与紧迫。
基本的目标要求应在科学发展观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河南高职教育现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实现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职教育提出的主要目标是: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到2015年,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04万人;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我们认为,河南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目标应是:建立和发展与中原经济区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相适应,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类别健全、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具有中原经济区区域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形成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板块、两个系列共同发展的合理格局。
具体讲,一是从层次结构上,从目前的单一型向多样型发展,加快探索构建主要由专科层次高职教育、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研究生层次高职教育所构成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技术结构的多样性和人才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多样化。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高职教育层次结构必定要不断升级、变化调整。二是从区域结构上,要逐步实现布局科学合理。中原经济区各版块间客观存在的明显差异,决定了河南特色性的高职教育必须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布局结构,最终实现区域高职教育均衡发展。三是从专业类别结构上,要努力满足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需要。高职教育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而兴起的,专业类别结构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地方产业的结构,同时,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决定了区域高职教育专业类别结构的调整。
二、提升内涵,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河南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中原经济区培养人才。中原经济区建设深层次的变化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教育深层的影响是必须面对这一变化调整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因此,河南高职教育在适当扩大规模的同时,尤为重要的是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要主动适应中原经济区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一是坚定正确的育人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突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健全和完善订单培养的模式和机制,实施多种形式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升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构建整体素质教育平台。围绕大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教育,认真探索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模式,整合资源,改革教育教学体制和内容、方法,着力构建素质教育新平台。
(二)加快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
结合中原经济区经济结构、产业特点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实施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工程。按照中原经济区的总体规划,面向优势主导产业: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特色服务业: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保健康复游等,以及现代农业,选择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专业群建设。适应中原经济区发展需要,紧跟现代科技进步和行业企业发展动态,走专业群发展道路;建立动态调控机制,整合现有专业,完善专业结构,加大传统专业改造力度,寻找增长点,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适应岗位群的需要,积极试行按专业大类招生,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
深入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明晰专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行动导向为基础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素质拓展教育、能力拓展教育课程模块,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重视课程的开发和内容的重组、内化和序化,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强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设计课程,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规范课程标准建设,加大课程开发和重组课程内容的力度,巩固建设成效,完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体系。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四)锤炼和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深入研究不同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需求与规律,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和标准,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举措并使其制度化。对于高层次人才以承担校企合作项目为主,鼓励他们到行业企业兼职或担任行业协会职务;青年教师则以生产实践为主,提高其职业工作过程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大从行业(企业)一线聘任技能(技术)课教师的比例,建立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满足教学需要。激发兼职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专兼教师共同参与职工培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应用性技术和产品研发等,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三、完善机制,拓宽服务中原经济区途径
河南高职教育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学技术的生产与再生产。一是发挥人才和设备优势,把科研成果、先进工艺和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二是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科技需要调整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对企业的技术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活力。而上述作用的有效持续发挥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构建平台、提升能力、拓展途径。
(一)完善机制
找准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兄弟院校的结合点,优化合作机制,创新合作载体,在合作中拓展服务,在合作中引领行为,在合作中作出贡献。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立项制度、教师联系企业制度、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考评与奖励制度等,规范合作行为,提升管理水平。二是强化工作职责。明确职责,强化职责,落实责任。教师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要通过落实责任,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中坚力量和带头人作用。三是拓宽合作领域。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广泛开展专业论证、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培训与咨询、科技开发等。四是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探索契约制、合同制、项目制、租赁制、股份合作制等合作机制,保证各方合作稳定、扎实。
(二)构建平台
把提高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入农村、深入城市社区办学,在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构建服务平台,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服务。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围绕服务项目,组建以教授、博士为带头人的专业团队。建立派驻挂职制度,创造适宜条件,鼓励服务人员到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掌握地方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沟通能力。
(三)提升能力
完善产学研结合管理办法与激励机制,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积极引进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端科技服务人才,引领和带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工作深入开展。聘请在服务社会方面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专家学者指导,进行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服务团队水平。引进外脑,借智集力,密切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实施联合攻关,带动服务团队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以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方向,加强多方横向合作,着力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健全科研成果催育机制,积极推进科研立项计划。以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研究为重点,建设技术、产品研发基地。深度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和服务,开展企业员工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打造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服务品牌。开展教师进企业活动,增强教师服务企业意识,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四)拓展途径
开设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课程,广泛开展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满足紧缺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切入点,积极创造条件到企业现场培训和鉴定,为企业服务。在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努力办好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让高职教育成为区域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成为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企业的技术培训基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四、创新发展,增强高职教育发展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创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有效支撑。”要提升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的能力和水平,其根本就在于创新。高职教育创新的重点应在于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教育模式创新。
(一)制度创新的关键是体制创新
长期的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缺位的制度创新环境和基础,决定了体制创新的关键地位。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高职院校及其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要创新宏观体制。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直接的行政管理,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应逐步下放权力,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自。二要创新办学体制。改革传统职业院校的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并能激活学校内部资源的新的办学方式、组织管理模式,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益,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三要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精简高效扁平化的行政体制,发挥教授治学作用,建立学校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积极推行全员聘任人事制度,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对全体教职员工实行有限期聘任制。建立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支持教师创新。建立绩效分配制度,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积极推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度,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强化分配的激励功能。
(二)组织结构创新要适应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组织正由以往的静态结构向动态结构转化,高职院校组织结构也将呈现扁平化、柔性化、团队化、边界模糊化等特征,以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这种以扁平化、柔性化、团队化、边界模糊化为特征的新型矩阵职能制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是:横向项目系统是二级学院(或系),以二级学院(或系)领导为项目负责人,根据人才培养要求组建由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专业教师等不同专长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专业建设、教学安排、学生管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专兼职教师管理等工作全部在横向项目系统进行;组织的纵向职能领导系统是各职能部门,职能领导系统既具有独立形态,其成员又要参与到各横向项目系统中,主要承担指导、监控、统筹协调和信息汇总分析等任务,具体行政事务性工作交由横向项目系统处理;各教学辅助单位以及公共教学单位也作为纵向系统的一部分,共同参与为专业群建设服务。
(三)教育模式创新要走向深远
办学模式:由单一化、封闭式走向多元化、开放式,形成投资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多种办学模式并举、公立私立教育共存的大众化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经营之路:应积极探索产业化、集团化、品牌化的道路。通过结构布局调整和资源重组,盘活现有教育资产,打造一批职业教育的精品品牌,进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培养目标:变“岗位实用型人才”为“复合应用型人才”。不仅强调职业知识、职业能力,更强调职业伦理,强调责任感、自我管理、合作精神、社会道德等个性品质。课程模式: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的本质特点,反映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等精神品格。培养方式:变“理论实践模式”为“实践导向模式”。 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传递现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以及各种综合能力。
综合以上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的路径选择,可以概括为“四维驱动”,即目标驱动、任务驱动、机制驱动、创新驱动。其中,目标驱动是基础,是前提,是目标要求,高职教育最终要实现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再到体系建设;任务驱动是现实需要,是目的要求,是使命选择,现实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人才需要;机制驱动亦是现实需要,更是责任担当和境界追求,多途径、宽领域服务中原经济区是高职教育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创新驱动是动力,是根本,是关键,不断创新方能不断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四维”共驱,路径方能通达,目标方能实现。“四维驱动”需要四方合力,即政府、院校、社会、企业四方合力方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