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分析范文

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分析

第1篇: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分析范文

[关键词] 歌舞影片;艺术表现手法;歌舞形态作用

《如果•爱》不但获取第6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放映资格,并且在2006年度金紫荆电影节上获得空前成功,一举拿下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电影歌曲、最受欢迎电影、最佳美术、最佳音乐等总共7项大奖。该影片的情节非常明了,实际上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三角恋的故事。歌舞艺术在影片中的处理对整个电影能否成功极为关键,很值得我们仔细分析一番。

一、歌舞片《如果•爱》的歌舞艺术表现手法

和《白毛女》《东方红》这类以前的歌舞电影片比较起来,《如果•爱》舞蹈艺术处理方法别具一格。传统歌舞电影片用音乐作为电影叙述的主要元素,将歌舞排场方式直接引入到电影片故事情节中,歌舞场景的镜头根据影片故事情节来回切换,银幕与故事时间大体一致。因为音乐、舞蹈是歌舞电影片的重要叙述方式,所以它们一般情况下在影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人物主角的歌舞较多。不过,人物角色不但能够运用载歌载舞的方法来表达情意,还可以依据平常生活存在于电影故事情节中。所以,歌舞场景会常常中断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出歌舞相对与故事情节独立的欣赏价值。电影《如果•爱》的叙述与歌舞是截然分开的,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剪辑电影镜头,使用了平行、交叉、类比等众多叙事蒙太奇表现手法,切实发挥电影中歌舞的表达功能。尽管电影中多次出现舞台、别具一格的造型、豪华的灯光、绚丽多彩的服装,还有众多音乐舞蹈等歌舞电影片的主要要素,但是这么多要素并不能展现电影片中时空的连续性。此片运用插叙、倒叙混合的表现方式描述影片人物孙纳和林见东、聂文之间的三角恋情之纠结,构成了电影中“戏中有戏”的框架。“主戏”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真实爱情,大部分使用常见的写实镜头来展现,只有很少的歌舞穿插其中。“内戏”是聂文导演的一个爱情戏,运用太多的歌舞艺术形式,占了整个影片25%左右的时间。这样,周迅、张学友、金城武扮演的人物舞蹈就较少,且舞蹈大都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现代舞。人们很是熟悉张学友的动听的声音,这样会获取日常生活镜头的印象。金城武与周迅的唱歌场面还是较少的,加上音乐和整体电影的故事情节紧密相连,音乐在电影中的地位好像就不如传统歌舞电影片如此重要了。

二、电影中的歌舞艺术形态

在影片《如果•爱》的歌舞艺术形态方面,陈可辛导演下了很大的工夫。纵观整个电影,交际舞蹈、创新舞蹈、马戏班激情舞蹈等形态纷纷亮相,《小伞舞》《肮脏的世界》《马路街头》《男人就该嫉妒》等舞蹈片段在电影情节结构中尤见新意。下面着重分析几部分。

(一)第一部分:《小伞舞》《交际舞》《马戏班激情舞蹈》

这段歌舞场景不但是整个电影的引子,也是使影片成为“歌舞片”的重要标志。里面的歌舞元素非常丰富,包含有交际舞蹈、爵士舞蹈、现代舞蹈、马戏班激情舞蹈等舞蹈形式,用40余位舞蹈演员用去4分多钟的时间来表现。《小伞舞》结尾的时候,雨点过后天空飘起片片雪花,池珍熙在雪舞漫天的上海街道翩翩起舞,运用歌舞这种艺术形式简明扼要交代清楚了影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主要要素:现代化、大都市上海、小马戏班、恋情“回味”。在马戏班激情舞蹈中使用柔软体操形式、空中飞舞、口中喷火人、软骨功夫、马戏小丑、小矮人,等等来衬托连场歌舞,整个电影场景显得非常纷乱繁杂,然而交际舞里的双人舞奔放跳跃和非常快的电影场景队形调整,预示了这部影片故事情节表现方式的跨越程度。

(二)第二部分:《忘记我是谁》

影片中聂文导演叙述他导演的电影故事情节,“张扬”非常偶然地碰见他的旧情人“小雨”的时候,可是“小雨”早已经“忘记”了原来的一切。就如歌曲所歌唱的:“明明是你动听的声音,是你远去的背影,你陌生的眼神注视我,让我沉默,……问我是谁,你真的忘记我了吗,我不是认识你吗?”配合歌声的舞蹈则主要用印度舞蹈作为主要展现方式。由于“小雨”被“班主”留在戏班之后,还不是戏班的主角,因此由舞蹈动作元素的设计来看,与周围的舞蹈演员大体上是一致的,并且舞蹈动作均比较平缓。特别是在影片《忘记我是谁》结束时的背景运用了给人以“无限延伸”之感的舞蹈,展现了男主人公看到往日恋人“失去记忆”后“早已忘记”曾经“热恋过”时失落的情感。

(三)第三部分:“戏中有戏”的精彩段落

这部分歌舞是“戏中有戏”的主要内容。音乐、唱词源自于许美静歌唱的流行歌曲《铁窗的》音乐旋律,演绎成具有浓厚西洋歌剧色彩的音乐旋律。“张扬”在马戏班偶然遇见“小雨”,可后来他发现 “小雨” 早已失去记忆,“班主”为能将“小雨”留在自己身旁,给她编织了很多美丽动人的情节。此种场景用激情热舞为开始,从而进入所要展现的故事主题。舞台前是由十四名女演员表演的集体舞蹈,很有爱尔兰踢踏舞的舞蹈感受,“张扬”和“小雨”扮作空中飞人,另外还有喷火人、马戏小丑等人物角色表演夹杂里面,使整个电影场景显得丰满且充实。由舞蹈动作要素的组织到舞台表现画面的调整一直到舞台空间的布局设计,构成三维的立体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期望。

(四)第四部分《马路街头》《肮脏的世界》

这部分舞蹈风格源自于20世纪40年代的流行与街头巷尾的上海艳舞,舞蹈场面极为香艳,象征意义特别浓厚。舞蹈动作创作汲取了很多艳舞的舞蹈元素,展现了舞蹈演员的形体、服装打扮、音乐艺术风格的“香艳”和“激情”,弱化艳舞中的意味。《马路街头》《肮脏的世界》中,劲歌以及激情热舞,再加上美术、拍摄、歌曲,舞蹈极为完美的配合,仿佛让观众走进了美国百老汇的绚丽多彩的梦幻世界,表现出所要描绘的电影故事情节的大的社会背景,并让人们能够把握这个社会背景下的普通民众的心境:为了能够生活下去,人们不得不使用种种方法进行持续不断地斗争。以此,电影中“小雨”以及电影外面“孙纳”的“变化”“忘记”的原因给了人们某种交替式的提示。

(五)第五部分《男人就该嫉妒》

这部分运用歌舞的艺术形式展现聂文发觉孙纳和林见东的恋情以后,对张扬那种几乎发疯的排斥心理。此时音乐旋律表现和证明了聂文相当剧烈的起伏情绪,强劲急促的音乐节奏结尾使用休止符给人们造成感官上的碰撞,让观众感到窒息异常。音乐节奏刚健有力,再配有直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唱词,“班主”那浑厚演唱使他的情感得到完全发泄,人们能够真切体会到“聂文”“班主”戏内戏外那种极度愤怒与悲伤。舞蹈动作以及舞蹈队型则运用了现代方式,并且大量运用了“交响式”。舞蹈动作元素特别强化“点”的感觉,并结合有相当难度的舞蹈跳跃,使得舞蹈演员身体各个部位的表演潜能得到完全释放,收放自如,干净利落,强劲有力。

三、歌舞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

(一)渲染观众情感

歌舞在电影《如果•爱》中没有特别显著担任推进整个电影情节发展的叙述功能,而是主要集中在“戏中有戏”里来抒感,渲染情感,为电影片里的感情戏平添色彩。正由于有了歌舞艺术,才有了戏中戏外的真假情意,才能持续转换出绚丽的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悲欢离合中使情感得到升华,使人们能强烈体会到片中男女主角当时的心境、情绪,将电影故事情节推向。

(二)创设一种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审美气氛

电影《如果•爱》根本就没有多少让人感动的故事情节,但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主要归功于歌舞所创设的视觉与听觉审美气氛。在《马路街头》《后退的世界》《男人就该嫉妒》电影片段中,人们欣赏歌舞的同时早已将故事情节抛到九霄云外,乃至在“戏中有戏”迷宫中不能分清场景了,唯有歌舞的美感影响着观众感觉器官,让人们热血沸腾激情四射。与此同时,电影不是为歌舞去歌舞,而是精妙地把歌舞素材成功融入电影故事情节,这样就避免了原来歌舞电影内容单一的问题,用此方法来丰富电影叙事手段,让人们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三)歌舞在电影故事情节中有黏合剂的作用

影片《如果•爱》的歌舞元素不但担当刺激观众视听的催化剂,而且以戏中有戏的方法整合成一个凄美的恋爱故事。陈可辛导演极其巧妙地使用“电影里”的歌舞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电影外”实际生活中人物的心声和真情表露,歌舞与电影故事情节完美融合,无从挑剔。如此这般,一部爱情味很浓的电影才能成为不同于原来的华语歌舞电影片,获得国内国际的一致称赞。从上述分析能够知道,影片《如果•爱》找出和原来歌舞电影片不同的表现手法,大大地提升了电影的视觉功效。该电影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表明,歌舞电影与其他类型的电影同样也能够承载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命题。对于歌舞电影片极度匮乏的华语电影来讲,影片《如果•爱》在歌舞方面的探索难能可贵,让人们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1] 焦雄屏.歌舞电影纵横谈[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社,1993:123.

[2] 邓烛非.世界电影艺术史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3] 汪流.中外影视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4] [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担M].周传基,周欢,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29.

[5] 郭培筠.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叙述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6] 金丹元,柯蓉.全球化背景下影视艺术、高技术与中国美学之相融[J].学术月刊,2002(06).

第2篇: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分析范文

,舞蹈制品的网络传播、交流,虚拟表演、教学,以及舞蹈的远程互动表演形式的出现,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舞蹈呈现平台。网络的传输和数码摄影制作的低廉、特殊效果的光幻,而且与观者使一些科技化手段平民化,足够使更多的舞蹈创作者的独立化和舞蹈观念表达的个体化。特别是软件的普及,例如FLASH和SHOCKWAVE等动画软件,是许多艺术家在网络中极其自我和个体的进行创作,而且在闪烁的显示器前和电子信箱里得到的也是最自我的回馈和互动以及掌声。另一方面,舞蹈的数字化技术高端发展则是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需要精心的策划和熟练的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和创作,是某种大型的工业化流程和项目制度。除了商业化的音乐电视和舞蹈电影之外,高科技在舞蹈影像制作的使用具有学科研究的前瞻性和学科建设的价值,例如动作采集系统的使用,将是不久的未来,用于更多的舞蹈学科当中的一项工具系统和创作系统,我们将舞蹈的记录和教学,舞蹈人体媒介的生命意义也将从另一个镜像当中被提升和被认识,但是一套动作采集系统的不菲价格也只有学院教学和电影制片场可以问津。包括大型电视集团、媒体集团进行和投资的舞蹈影像制作,诸如此类的高端的技术含量、高投入的物质标准,这一切与个体化的制作形成巨大的对比,却都在寻求新的方式,给自己或是这个时代的舞蹈以答案和揭示,寻求更多人更多舞蹈表达的完善和更新,或是完善个体小我的生命价值和个体封闭的艺术探索。不能否认,技术不仅没有消亡舞蹈的本体意义和力量,而且帮助了更多的人来参与舞蹈,包括残障人士或是非专业的舞者,这比空谈舞蹈民主的概念要更积极,也更多的手段技术支持。数字舞蹈的内容至今已经扩展到舞蹈数字影像、舞蹈的动作采集、舞蹈网络互动和远程技术、以及舞蹈的网络阅读和动作交流。

数字化的舞蹈表面上以技术的名义冲淡了剧场和人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以多样的手段延伸和扩充着人们的感知。很多人涉及到技术的因素而抱有成见和观望的态度,但数字化舞蹈或是多媒体舞蹈不是一个神秘的事物,随着录影技术的数字化,所谓多媒体的舞蹈概念也在更大范围或是在数字化艺术范畴之中得到发展。舞蹈电影和录像舞蹈(下简称舞蹈录影)的创作者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激发,舞蹈多媒体中的更多技术因素和设计的加入,使媒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创作方式,同时舞蹈的创作也在改变媒介的性质并赋予了媒介涵义。

作为影像的舞蹈

不可否认,如今我们与舞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越来越多的发生在电视机、投影和网络的媒体之中了。舞蹈电影录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人物对于舞蹈自身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舞蹈影像波及范围及其快捷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舞台的形式,并且传播了舞台舞蹈,推广了现当代舞蹈,同时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关于舞蹈录影的说法众说纷纭,定义的方式已经不太适合某些艺术的发展,或许说明它的来源和范围更为客观,更有助于新形式的发展。德国著名的科隆舞蹈电影和录像节提到了以下的几种关于舞蹈录影的说法:

1、舞台、摄影棚的拍摄记录stage/studiorecording完整记录舞台行为,用一台到两台摄像机对舞蹈进行记录,不对舞蹈本身,及编舞进行改变,保持记录的原汁原味。

2、镜头改编CameraRe-work为了适合镜头的角度,而对原有的舞蹈作品进行改编和删剪。

3、为录影而编舞ScreenChoreography专门为拍摄而设计构思而编排舞蹈,用镜头语言的思维角度以及互动的交流为主。

所以有了上面的几种分类,也就明晰了记录、改编和创作之间的区别。舞蹈录影在中文当中似乎比舞蹈电视更能够体现这种舞蹈媒体艺术种类,体现舞蹈与影像之间的介质关系,舞蹈录影原文是videodance,其实更包括了电影和录像两种手段和介质,通称为videodance即舞蹈录影。舞蹈录影把舞台舞蹈和电影交融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舞蹈录影的意义早已超出了记录舞蹈的局限,成为了参与到某种编舞行为和影像角度的独特观察,是创作性的。

而某些文献和研究资料当中,涉及到了更多的舞蹈影像内容,都融入到泛化的舞蹈录影影像的内容当中。他们分别涉及到好莱坞的歌舞电影、励志型的舞蹈电影、介绍舞种的舞蹈电影、音乐电视中的舞蹈、舞蹈作品当中的投影影像、舞蹈排练厅中的排练影像、为了编舞而做的舞蹈录像笔记等等。其中象好莱坞歌舞电影《出水芙蓉》、《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又名《花都舞影》)、《雨中曲》、音乐剧电影《西区故事》、《歌舞线上》等,《周末狂热》、《霹雳舞》更是风靡一时,麦克尔.杰克逊的音乐舞蹈录影《月球漫步》更是带领了新的舞蹈风格和舞蹈录影的模式,当代的街舞和流行舞步的推广,都离不开音乐电视中舞蹈的帮助。90年代的法国《舞者》、西班牙的《弗拉明戈》、美国的《中央舞台》、《比利.艾略特》到最新的上榜之作《热力四射》都是优秀的舞蹈电影,印度更是一个歌舞片产量惊人的大国。当代的舞蹈电影可以是商业操作的歌舞娱乐,同时也可以是使用胶片为介质的艺术舞蹈,不仅在舞蹈的种类和样式的呈现上着色,更是对舞蹈精神的描绘,强调舞蹈对人个性和命运的改变,在人类精神中的地位。舞蹈不仅以身体的愉悦凸现,更以精神的自足面对世人。

舞蹈录像艺术的发展,是更为个性化的历程。在中国被称之为“舞蹈电视”,由于借用了音乐电视的称谓,舞蹈电视的流行借助中央电视台的舞蹈电视比赛传播到全国。舞蹈影像从欧美40年展以来,跟随者录像艺术的脚步,实验电影运动家的作品、后现代编舞家的趣味和实践,以及多媒体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记录性的艺术行为,而是完全创造和互动的双向对话。

美国的默斯.堪宁汉、比尔.T.琼斯、英国DV8身体剧场、乔纳森.贝劳斯(原为英国皇家的舞者),加拿大人类脚步啦啦啦、法国的安德林.普雷约卡伊、鲁道夫.努日耶夫、德国编舞家皮娜.鲍希、Sasha.waltz、瑞典的马茨.埃克等等,都是当代较为活跃的舞蹈录影编舞家和观念的先导。这些是作为舞蹈录影创作的舞者和编舞家,体现着和延伸着他们的舞蹈观念和舞蹈形式,同时有更多的舞蹈录影的录影导演的参与,表现着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作观点。

更有早期的始作俑者实验电影美女先驱玛雅.德润用16毫米胶片在1945拍摄了短片《舞蹈录像编舞研究》和1958年的以芭蕾为题材,反转效果的《夜之睛》,开创了舞蹈录影方面的先河,虽然她本人更多的作为先锋电影的人物,但与舞者的合作,制作的无声舞蹈影像,场景之间的切换,动作与镜头的默契关系,屋中舞蹈和自然环境的跳接,都令人耳目一新,确是一部启蒙灵感之作。玛雅作为美国战后的先锋艺术人物和实验电影的独行者,这部研究舞蹈的短篇,却成为了舞蹈录影发展史上的重要的一部经典文本。1968年由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动画制作艺术家、摄影师诺曼.麦克拉伦创作的“双人舞”更是呈现了动画幻觉的摄影术和剪辑技巧,更是以抽象简约、接近动作本质,近似在黑夜里感受动作的神秘和温度一样的风格,深深影响了舞蹈界的舞蹈录影的视觉观念。在90年代末,默斯.堪宁汉《手绘空间》、比尔.T.琼斯《魂灵捕》都是创造了结合更新的电脑技术作品,动画、三维到动作采集,作品不仅在意念上越走越远,同时在技术水平上也钻研雕琢。

欧洲在舞蹈录影上的发展似乎更加多元,更加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德国皮娜.鲍希的舞蹈录像更是充满反思的沉重和戏谑的力量。80-90年代英国BBC中心的舞蹈频道制作的大批舞蹈录像作品,风格多样,象《男孩》、《反转》、《清一色男人垂死梦》、《手》、《暴风雨》等等作品,涉及到各种年龄的人群、社会问题、爱情、传说、抽象理念、动作游戏等等。这一大批的作品对于舞蹈录像艺术的发展影响颇深,也提供了研究舞蹈录像风格特性的文献。

诸多的舞蹈影像展或是舞蹈电影节更是推动了舞蹈录影的发展。美国的舞蹈电影协会、德国的科隆舞蹈电影录像节、洛杉矶西部舞蹈影像艺术节、加拿大的舞蹈电影节,英国的“荧幕上的影像”艺术节、舞蹈荷兰世界舞蹈电影节、挪威、阿根廷、西班牙都有诸如此类的舞蹈影像艺术节。其中以维也纳世界音乐中心为基础的世界舞蹈影像比赛为著名,从1990-2002年分别在法兰克福、里昂、科隆、摩纳哥等地举办过舞蹈影像比赛,并发展出摩纳哥舞蹈录影论坛等等系列,成为世界巡回举办和展示的舞蹈录影艺术节。

最近出现在众多的舞蹈电影录像节上的舞蹈电影作品合集,《为了摄影机的舞蹈》(又名《舞照》)用舞蹈电影新生代的六部经典之作,强调和表明了舞蹈与镜头之间的关系。其中的作品选自欧洲和北美电影艺术节,这些舞蹈电影向我们呈示了别样的幽默、美丽、戏剧性、内在节奏……完全不同于舞台上的某种力量,对于舞者和摄影机来说,都是充满了挑战性的视觉体验。作品包括:瑞士的派斯克尔.迈格尼《白昼皇后》,美国的33种眩晕咒语《衡量》,英国、荷兰的安尼克.万姆《平静中安息》,加拿大的劳拉.泰勒《乡村三部曲》,麦克尔.唐宁《死角》,瑞士的派斯克尔.迈格尼《对侧伤》。

这六部作品长短不一,有的20分钟,有的只有5分钟,每个作者的角度都很坚定和独特,也成为了当代舞蹈录影艺术中鲜活的例证。《白昼皇后》由田园的静寂慢慢苏醒,三对散漫却好动的男女,在倾斜山坡的青草上,失重的快乐着,全是呼吸,身体滚动的声音,下坠,滑落,然后向山顶继续奔跑。简单的快乐里,睡意朦胧的小动作,在自然的景色当中,透出了一点悲情。舞蹈在失重和滚动当中完成,一次次美丽的冲撞。一些游戏打闹亲昵的小动作构成了轻松的情爱气氛,也在唤醒这每个观者回忆爱的味道和动作。凌乱舞步到清晨水中的寂静之舞,烛光遍布的水面,三位少女为舞蹈而动容,为舞蹈而虔敬,或者说是我们对舞蹈的某种感动,感动舞蹈之人在未可名状的命运面前的坦然和纯真。《衡量》则在一个走廊之中玩耍着同一组的动作游戏。同一组动作,我们想象的角度,在安静和踢踏的变奏当中,影像在特写、透视里似乎在预言着某种被我们忽略的发生。生效的力量凸现得很生动。《平静中安息》用一个葬礼的寓言让我们回到了记忆的深处,死亡带给我们的是悲伤和恐惧之外,还有很多留给在世之人的意外和真实。《乡村三部曲》则是一场群体的诗意合唱,黑白粗糙的影像,空旷的工厂,梦境恍惚的丛林,一些非职业的普通人在田园的寂静、欢乐和阳光中翩翩起舞。《走投无路》利用黑白影像,一个方向错乱的墙角,在玩耍视觉游戏。人在倒错的空间里慌乱惶恐。《对侧伤》则是一部都市的情感变奏,温情和暴力共存,记忆和现实对抗,偶然和命运相爱,在愤怒咒骂,用舞蹈来替代暴力之后,一切依然无法恢复平静。

虽然舞蹈影像的制作和活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关于其技术的发展以及舞蹈影像作品的文献资料却是凤毛麟角。主编朱蒂.米托玛整理出《电影和录像中的可视化舞蹈》这样一本至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囊括了舞蹈录影的有影响力的作品,从大制作到低成本,都在这本书的视野之内,包括早期的先驱人物作品,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包容了“可视化的范围”,不限定于舞蹈录影的作品意义,而是把歌舞电影、舞蹈记录片都包容进来,也不失为一本详尽的资料。其中又介绍了书中所列作品的制作背景和流程,可读性极高。

《舞蹈电影和录像作品指南》则是Towers,Deirdre发表于1990,其中的作品和名字术语,都已过时,但是超过2000部的舞蹈电影录像作品的记录文献,却具有珍贵的资料性和使用价值。美国《为录影而舞蹈——舞蹈电影录像指南》则是Spain,Louise主编作品。在台湾,焦雄屏著书《歌舞电影纵横谈》也是详实地记述和分析了好莱坞歌舞电影的类型发展和时代意义。

舞蹈录像的制作教学,在西方的艺术教育当中,很早就存在于艺术系中的视觉艺术或影视制作当中。至今在综合大学艺术系的舞蹈学科中,已经有颇为系统的教学体系和详实丰富的资料咨询。2003年12月美国加州大学艺术系的舞蹈博士丽莎.玛丽.纳格尔和约翰.克劳福德曾到广东亚视举办舞蹈录影制作的工作坊,对于中国这方面的教学亦有建设性和拓荒性的贡献。短短的两周时间,从舞蹈录影艺术的渊源流变到实际操作,都进行了快捷的普及和交流。他们在加州大学亦有11周严密科学的舞蹈电视课程,舞蹈电影和录像的认知、作品的观后感、从舞蹈电视编舞、舞蹈录影脚本的写作、分析舞蹈电影和录像的镜头语言、学习设备和剪辑、完成作品等等,有很多文本和资料可参考。目前,他们将软件工程、技术言语融入舞蹈录像新作——《上升》,以及其他为数不多的媒体作品和动画制作作品。

北京舞蹈学院近年也在中国大陆首次开设了舞蹈电视专业,蓄势迎接一个舞蹈的数字化时代。

舞蹈视频游戏和大众化创作

20世纪90年代中国跳舞毯的狂热潮流,几乎达到每个人都需要一张塑料制成的,带有简单传感器的脚印图。似乎一夜之间,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跳舞梦想,曾经羞于见人的舞蹈训练过程,完全可以在无人的家中完成,然后到公众场合充满自信的展示,不再在一群拥挤的、汗流夹背的群体中间挣扎着减肥和锻炼美感,而是独自享受卡路里的消耗,就像在黑暗中跳舞一般。跳舞毯借助了一个简单的制品,看到了所有人跳舞的力量,流行的力量。然后来自日本的大型舞蹈游戏街机亮相世界,著名的舞蹈街机制作商科纳美公司研制出诸多的舞蹈游戏,例如“舞蹈革命”系列之独舞版本、对战版本,“曼波舞蹈”、“舞蹈狂热”系列、“80年代”舞蹈节奏、“啪啦啪啦天堂”等等种类繁多、而又分类精细的游戏街机,包括按照舞蹈音乐又有浩室、电子、放克、放克爵士、嘻哈、雷鬼等等,舞蹈人物多变,节奏复杂,游戏的界面色彩花哨、角度多变、热闹非凡。许多青少年在复杂的脚下变化的同时加入了诸多的手臂和躯干的动作,在游戏现场,如果是对战的模式,气氛也颇为火爆。这种被动跟随电脑指示舞动到主动的进行加工创作,完全是人本的某种改变,舞蹈创作成为了某种本能的反映,从手忙脚乱、受制于高难度的节奏和步伐变化,到不满足于征服和完成动作,而是加上了自己的风格和喜好,增加了机器之外的难度,准确地说,是乐趣,创作的乐趣。

随着韩国街舞和流行文化的大举复兴,韩国的“爱舞”网站推出了著名的三维动画人物舞蹈教学和舞蹈桌面的系列,人物制作精美,而且不厌其烦的重复动作,可以慢放,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并且动画人物带有韩语的动作解说。舞者跳舞的场景可以自由转换成地铁、舞厅、城市街头、舞台等等。而且按照音乐电视中流行舞蹈的完整套路进行教学。在“爱舞”网站的舞蹈软件有些名气的时候,网站的互动,无限制下载就变成了会员制,付费下载新的舞蹈段落和舞蹈人物,包括舞蹈背景等等。按照商业化的路线扩大和稳定。舞蹈游戏有时也是舞蹈形象的推广。许多著名的舞蹈演出,比如“大河之舞”的网站也推出了踢踏舞的舞步记忆游戏。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电子游戏的普及,舞蹈也在通过着全新的形式接近大众,通过全新的媒介和大众对话。

舞蹈的网络阅读和网络互动

网络舞蹈的发展借助于动画制作、互动网络艺术的影响和网络速度的大幅度提升,主要体现在形象宣传和提供与观众交流窗口;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网上提供教学,提供大量的网上舞蹈资源;提供观众参与创作的互动界面,改观创作观念;利用网络传输进行的远程舞蹈的现场创作。网上舞蹈的模式集合了讨论舞蹈、观看舞蹈、学习舞蹈、创造舞蹈等多种交互功能一体,体现了全新的接触舞蹈的形式。

在线服务的发展,虚拟现实(VR)技术的进步,世界上的各个知名或是不知名的团体都可以借助网络宣传自己的舞蹈,散播自己的舞蹈影像,无论是皇家的芭蕾舞团,还是当代的小型舞团,无论大型的舞蹈节宣传,还是个体的作品展示,网络成为了一个平等的活跃的表演空间。“舞蹈之声”、“伦敦舞蹈”等网站都存有一定的当代舞蹈家的舞蹈作品片断。舞蹈作品的片断和舞蹈教学的片断在网上颇为流行,“另类爵士”则是以不断更新的舞蹈组合片断吸引着舞者和学习者的兴趣。舞蹈网站“电子芭蕾”,也曾经用简单的三维人物不停地重复每一个基本的芭蕾动作。网络舞蹈以媒体流(舞蹈作品),以过去时的状态,进行网上传播交流互动之外,还有实时当下的呈现,还有进行状态的跟进。很多观众对舞蹈排练很感兴趣,舞者也在期待着某种了解。所以无论是作品的需要,或是魅力的噱头,很多舞团的排练场安装着摄像头,网络实时在线播放着舞者的排练。这些令我想起了曾经路过的一个网站,网站上可以24小时看见纽约广场某个角落的场景。上班族,车辆,游客,日复一日的生活,摄像头平静地展示着生活的脸孔,没有表达,波澜不惊,网络的舞蹈和心灵,只是你在观看和关心别处的心灵。

互动和数字化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企图改变与观众的审美关系,以极端的自我去争取最大的民主创作,企图放弃所谓的艺术创作的完整性。观赏还是创作,主动还是被动,网络舞蹈的主要焦点放在了“分享”或是“共享”。共享资源,共享创意,共享记忆和情感,共享过去和生命中的某一刻。允许观众的情感经验和灵感的介入,在共同主题之下的某种分享。笔者在99年参与的杜赛尔多夫舞蹈剧场的作品“卡夫卡研究”和后续作品中,也是通过在舞蹈团体的网站上大量的公开排练计划,排练内容和进程,通过论坛采取网民的意见,不断的改进作品。

远程舞蹈创作是基于网络在线播放和传输技术之上,使几个不同地域同时发生的舞蹈表演发生关系。现场投射的远程影像和现场表演的当地舞者,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发生了某种错变和重组,远程舞蹈并非是传输影像的形式,而是在追问舞者现时的发生,追问在传输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表达是否还那么真实和可信,我们再次怀疑和质问这自己。

诸多的动画艺术家利用舞蹈的形象进行互动的网上艺术。“飞翔的木偶”网站是一个用SHOCKWAVE软件制成的互动动画网站,互动艺术家尼古拉斯.克劳斯早期的主要作品都是围绕着舞者的形象和舞蹈的形式感去创作的。象“月亮部落”、“苦行僧之花”、“连奏”,舞者的轨迹和动作始终都跟随着光标的移动,光标的点击位置的改变而产生新的场景、队形、节奏、背景,进行即兴的编舞,甚至产生不同的音效。进入不同的背景,就像陷入某种记忆的漩流,蛮荒交织着梦境,舞蹈显得伤感而又超现实的美丽。动画互动的舞蹈从线条、平面两维到立体的三维全景,互动的场景越来越真实。不久的将来,网上的参与者便可穿上传感服装,通过虚拟现实(VR)的交互与感知,在虚拟的环境体验舞蹈的快乐。

第3篇: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分析范文

一、电影构成的艺术性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于19世纪末在浪漫之都法国诞生。电影融汇诸家之长,跨越时间与空间,灵活运用蒙太奇组构表现技法营造画面。电影尽管在拍摄过程中涉及很多物质因素,但是终极目的以精神层面导向心灵为主。迄今已经是大众娱乐的重要内容。

电影在艺术构成方面日臻完善。重点凸显艺术形象塑造的典型性;艺术情节布构的跌宕性;艺术结构安排的谨密性;艺术语言演绎的生动性;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性;艺术表现内涵的原创性等。每部影片向受众呈现的文化底蕴是不尽相同的,集中体现为生命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身后都不乏“粉丝”趋之若鹜。

电影涵括了诸如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电影画面借鉴造型艺术的点、线条、块面、色彩、光线、画面构成原理、明暗对比、对比与协调等抒发导演的审美理想,塑造艺术形象的凝聚力和感染力,造型艺术所具备的美学原则依然在电影艺术中大放异彩。除了造型艺术中的绘画外,电影艺术还荟萃了多种艺术之精华。

(一)电影与音乐

电影通过时间和空间变幻场景,使影片的艺术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这也正契合了以音乐为代表的时间艺术的节奏和韵律感。东西方对“时间”的认知和处理也是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西方电影艺术的表达方式是借助悬念和矛盾冲突来达成人物心理和电影剧情的时间性,东方电影的处理方式是在平铺直叙中延展时间性。电影表达大多曲折,类同音乐艺术中一系列乐音所表达的旋律、节奏,给人一种或缠绵悱恻、或悲痛欲绝、或天崩地裂、或紧张不安、或悬疑惊险的剧情。通过节奏韵律烘衬气氛,促成电影的氛围制造。安德烈·德尔沃有本文由收集整理句名言:“拍一部电影,就是绘制一幅图画和构建一个乐章。”很好的印证了这个道理。

(二)电影与文学

电影是文学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电影的剧本大多源自文学,文学剧本是影片拍摄的前提,是运用电影创作思维塑造银幕艺术形象的文学表现形式。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电影剧本同样不无例外的是编剧对客观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之后,并遵循电影表现手法和拍摄手段通过文学构成方式诠释对电影理想的文学作品。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方式不免流于呆板,达不到感染读者的目的。电影亦然。所以电影文学剧本在情节构成方面以设思巧妙,情节生动为至上追求。

(三)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戏剧同属综合艺术,若把戏剧比作资深“长者”,那电影就是“新丁”了,从最初的规行矩步,到现在的突破藩篱,标新立异。电影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蜕变,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电影虽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有戏剧的影子,但电影所承载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创作技巧相对于戏剧而言则更胜一筹。摄影机的出现颠覆了戏剧局限在有限空间的窠臼,为电影开创了崭新的篇章。电影虽然突破了戏剧艺术的固定空间局限,但却承继了戏剧艺术中的表演与冲突因素。西方国家的戏剧艺术服务于上层或上流社会,并被视为是身份和地位的体现。而电影服务的受众范畴相当广泛,既有绅士名媛也有平民百姓,观赏气氛轻松自由。电影使艺术由贵族化倾向于普罗大众。这是戏剧尤其是西方戏剧所望尘莫及的。

(四)电影与摄影

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摄影技术的优劣对一部电影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摄影拍摄的过程亦是电影影像视觉艺术形象创作的过程。电影摄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根据影片所要呈现的思想内涵进行有目的性的艺术创作。为了更好地解读和诠释影片主题,电影的每个镜头及画面构成所涉及的光线、颜色、画面构图都是导演及全体剧组人员精心布置并不断完善的。电影摄影记录的影像是经过导演、摄影师艺术设计后完成的,虽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浓缩了摄影师、导演乃至剧组全体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电影拍摄涉及多种因素,诸如景别、镜头、光线、构图、角度、色彩、动势、时间、地点、剪辑等。它不仅仅是单纯生活的再现,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五)电影与舞蹈

电影语言的蒙太奇画面构成与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完美演绎共同缔造精彩的舞蹈电影或电影舞蹈,在舞蹈艺术中,通过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再现或表现舞蹈作品的主旨和舞蹈者的情思。电影与舞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丰富了电影的画面构成效果。通过舞蹈的形体语言更好的展现电影的精神内蕴。舞蹈电影或电影舞蹈中恰到好处的运用舞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舞蹈通常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它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民族归属感。而激情四射的快节奏舞蹈可以给人以热情,有利于释放压力,增强影片的娱乐氛围,具有超强的票房号召力。

(六)电影与雕塑

“雕刻时光”是前苏联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对电影的经典理解。雕塑通过某种媒介经由艺术家的艺术设计而呈现的艺术形式。电影是借助摄影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记录现实世界。两者都是以视觉传达的艺术表现形式诉诸受众。不同的是雕塑纯粹以形式语言展现创作者的思想,主要载体是通过各种姿态、表情、动势;而电影除了形式语言外,还要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蒙太奇重塑画面。在电影拍摄之初,雕塑艺术家将意念化的角色通过雕塑技法实体化,为电影导演设计电影艺术形象提供参考。

(七)电影与建筑

转贴于

电影集结了现代高科技成果,打造出独特的镜头语言,对画面创造性的运用蒙太奇技术,在有限的银幕时空内,塑造出无限的令人流连忘返的视觉艺术形象,展现一定影片主题,可见电影与建筑的渊源颇深。蒙太奇原为法语音译,初为建筑学术语,即构成和装配之意,自从前苏联电影泰斗爱森斯坦倡议将其应用于电影艺术开始,蒙太奇这种镜头构成的方式为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所认同并广泛应用于电影创作。而建筑则通过空间形体建构自己的价值。建筑是电影内容得以展开的物质基础,电影离不开建筑的衬托渲染。电影通常映射出导演的艺术思维,建筑反映出设计师独特的设计理念。尽管二者都是精神的产物,但电影更加侧重对受众精神层面的关注,而建筑更倾向于对人们物质层面的服务。电影拍摄灵感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建筑目的为人们提供生活之所,是人们生活得以展开的必要条件,两者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电影制作的高科技性

电影的发展虽然不像戏剧那样历史悠久,但也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当我们今天在电影院里唏嘘不止时,惊叹令人震撼的场面时,兴奋到尖叫欢呼雀跃而起时,这一切都得意于现代高科技电脑特技的功劳。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为电影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片为了打造独一无二的视觉效果,不惜重金为影片进行后期制作,使我们可以感受那震撼人心的鸿篇巨制和惊艳绝伦的视觉盛宴。对电影镜头进行蒙太奇再创造,拓展思维空间,启发想象的氛围。例如,令人身临其境的imax-3d电影、惊险刺激并栩栩如生的动感球幕电影、美轮美奂似海市蜃楼般的水幕电影、全方位多角度的动感环幕电影、高速的p2p网络电影等形式。逼真的形式语言更加准确地诠释影片的主题,使人们在欣赏影片时,显而易见地把握影片的主旨,不至于因为晦涩难懂而感无趣,很好地实现了电影娱乐受众的目的。

三、电影收益的商业性

当代电影的功利性是显而易见的,伴随时代的发展,票房成绩无疑越来越成为品评电影拍摄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票房冠军是每部电影不懈之追求,而票房毒药则是令人不屑一顾。电影利用明星效应,插入品牌广告,影片宣传来提升票房纪录。票房一方面印证电影拍摄的成功,令受众喜欢,在此电影的艺术性得到彰显;另一方面也为投资下部电影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此电影的商业价值达到体现。要想获得票房的突破就要因势利导,迎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和兴趣取向,使受众与电影之间产生共鸣。因此,商业化的运作让电影拥有更好的票房纪录。

四、电影拍摄角度的社会性

人是离不开社会的个体,社会提供给人类生存延续的空间,同时日积月累形成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制约着人的行为;导演在选择题材,拍摄角度时通常都是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民间信仰与习俗禁忌,社会历史特点。言情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爱情向往;动作片反映民族武学,重塑民族精神;警匪片宣扬正义公理,惩恶扬善;历史题材的影片不可避免地会顾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无论是那种拍摄角度都是对社会存在状态的思考与反思。

五、电影发行的复制性

第4篇: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分析范文

[关键词]《黑天鹅》;舞蹈电影;颠覆性;突破

2011年,影片《黑天鹅》一举囊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5项大奖,好评如潮。《黑天鹅》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歌舞片的常规套路,颠覆了观众对歌舞片的固有印象。

一、《黑天鹅》突破了歌舞片的题材限制

歌舞电影的题材受制于舞蹈艺术的自身特点。从歌舞片诞生伊始,直到进入21世纪,题材大多集中于爱情、青春、励志方面,情节简单化,人物类型化。这与舞蹈本身就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1],高度程式化、套路化的艺术形式有很大关系。几十年来,歌舞片的内容、题材始终没有质的改变。尽管换了背景、换了时代、换了舞种,仍然是故事归故事、歌舞归歌舞。以《红磨坊》为例,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歌舞片相比,其不过是老歌新唱,情节仍然模式化、简单化,歌舞桥段也大多以诉说心声为主。《芝加哥》在这方面倒是做出了探索,选择了一个与舞蹈不甚相关的现实题材故事,情节也相对复杂。但是为了弥补舞蹈叙事能力的短板,影片中出现大量的叙事性歌舞,降低了舞蹈的美学价值。而且全部的歌舞几乎都是女主角的精神幻觉,对情节的推动几乎没有实际意义。

《黑天鹅》以舞蹈片的形式讲述了最难表达的题材。《黑天鹅》是一部使类型片的边界变得模糊的影片:以芭蕾舞为主要内容,以舞蹈演员成长为叙事线索,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集悬疑、心理、惊悚于一身。众所周知,这三个类型的影片,往往比叙事电影还要难以把握,更何况还要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在既有观念中,这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该片做到了。由于导演充分发挥了舞蹈凝练、抽象的艺术特性,利用了舞蹈独特的渲染能力,有效实现了氛围营造、情绪表达、心理暗示的目的,不仅使影片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更加准确传神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达到了语言和其他艺术手段难以企及的效果。

舞蹈艺术在电影中的作用得到深入发掘。舞蹈艺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厚重的美学积淀,“既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又能反映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2],可以为电影提供丰富的给养。影片中女主人公演绎黑天鹅的一场戏就完全是舞蹈之美在电影手段之下的充分展现。轻灵、优美的舞姿与美术、灯光等舞台要素相映生辉,将舞剧特有的美感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镜头的推拉、切换又使这一切更加具有视觉的冲击力,令观众更为深刻地领略到舞蹈之美,也推动情节达到了。

二、《黑天鹅》突破了歌舞片中舞蹈与电影的关系限制 《黑天鹅》使舞蹈与电影实现了有机的结合。《黑天鹅》以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情节和内核为基础,采用了双线交融的叙事模式,以女主人公在演绎舞剧中黑白天鹅的过程中出现的挣扎与迷失为叙事主线。虽然“成长”仍是主线,但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该片将“芭蕾舞剧”作为叙事线索嵌入片中,实现了虚拟舞剧与现实人生相互交融、真假莫辨的叙事效果,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产生了庄周梦蝶的哲学思辨之美,这一点与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有异曲同工之处。影片把《天鹅湖》中善良与邪恶的冲突引入到现实的人生中,集中在女主人公身上,引发了新的矛盾和故事。影片情节在虚拟的舞蹈世界和现实的生活之间游离,形成了“戏外戏”“戏中戏”。影片中,舞蹈一改过去或是表现对象,或者是表现手段的二选一定位,而是兼而有之。《天鹅湖》的部分舞段被直接搬上银幕,这时的舞蹈不再是单纯的舞蹈展示,而是成为展现主人公内心变化的必要情节,“肢体语言通过暗示来传达,让观众通过直观形象去感受”[3]。

影片突破了传统舞蹈表演的局限,以电影的手法更加传神地凸显了舞剧之美。在公主被变成天鹅的那场戏中,女主角痛苦地挣扎与呜咽,在旋转的镜头之下被展现得更加具有冲击力,再配合音乐的变奏,比原舞剧还要令观众悸动。通过电影手段使舞剧的表演更加丰满,通过舞剧的形式使电影的情节更加生动。女主角既要塑造自身的现实形象,又要通过挖掘内心隐藏的邪恶与妖冶,来展现黑天鹅的气质。种种矛盾与对立,都要通过肢体语言来实现。女主人公的舞蹈表演既展示出了芭蕾舞的轻盈、纤细和灵动,更重要的是展现出了剧中角色人性的斗争和内心的迷失。在芭蕾舞优雅、高贵、隽永的特征充分展现的同时,将表演者与被表演者、舞蹈表演和电影故事合二为一,借此为整部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内涵,使舞蹈和电影在剧中互为必要条件,不可分割。二者的美学价值同时得到了深刻彰显。

三、《黑天鹅》突破了歌舞片思想深度的局限

歌舞升平的童话模式和热情洋溢的主基调是歌舞电影的主要特征。一直以来,歌舞电影大多以展现舞蹈之美为主旨,在主题的选择上往往偏重于表达浪漫、健康、积极的思想内涵,侧重突出舞蹈艺术优美、高雅的审美追求。

《黑天鹅》把对人性的深刻发掘作为影片的主题。《每日银幕》评价该片虽然有着舞蹈电影的包装,实质却是一部带给人惊悚和震惊的心理片。影片舒缓却令人不寒而栗的节奏,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希区柯克和波兰斯基的电影风格。影片以二元结构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严肃的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正与邪、柔弱与凶残、纯洁与、光明与黑暗。通过将色调集中在黑、白、粉、灰四种颜色上,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状态,使全片产生了令人肃然的如同寓言一般的象征意味。尤其是以舞剧《天鹅湖》的白色基调衬托影片的黑色基调,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黑暗与邪恶之美。这种改编与舞剧原有的中心思想可谓大相径庭,也改变了以往舞蹈电影常见的歌舞升平的基调。女主人公从柔弱、纯洁的白天鹅,最后变成妖冶、邪恶、挥动着黑色翅膀的黑天鹅,揭示着人在压力和欲望下的蜕变。从开始的不自信和懦弱,到最后遐想为了目的能够杀死竞争对手的凶狠,揭示了人的双面性。当她通过暴力与性的手段来突破自己,战胜胆怯,释放自己内心的奔放、坚强、欲望和渴望爱的自我时,她也激发出了内心的邪恶。作为迥异于其他歌舞片的另一个特征,导演把暴力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影片中。“优美地将暴力元素铺排在整部电影里,并用漂亮的芭蕾作为外壳”,这种彰显现代主义精神的思索,对纯洁善良才是美的传统定义提出了质疑。善恶乃是同生并蒂莲,这种深刻的思想价值超越了过往任何一部舞蹈电影。影片的最后,女主人公幻化的黑天鹅杀死了白天鹅,实则是自己杀死了自己,警示着人内心的恶如果释放,将会不可避免地自我毁灭。影片不仅仅展示了舞蹈之美,更引发了人们内心的惊悸和严肃的思考。舞蹈电影无法表现深刻主题的历史就此终结。

《黑天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好莱坞报道》认为,该片带给观众的震撼远高于历史上任何一部歌舞片,包括《红舞鞋》《关于伊芙的一切》都无法与之比肩,这是一部深刻触及芭蕾舞演员精神内核的巅峰之作。影片的成功源自于编剧和导演对传统经典舞剧的深刻理解,对影片的准确把控和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以及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这种成功某种程度上是难以复制的,但是它的价值在于深入发掘了舞蹈的美学价值,重新定位了舞蹈在电影中的作用,为歌舞电影的进化指出了可能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第5篇: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分析范文

[关键词] 《歌舞青春》;青春;歌曲;舞蹈

一、歌舞电影和《歌舞青春》系列电影

《歌舞青春》别出心裁地以高中生的生活为电影的主线。众所周知,高中生是充满活力的,高中生的年龄正好处于青春期,朝气蓬勃,勃勃生机就是高中生的状态。高一的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暑假也即将来临。《歌舞青春》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一群高一学生身上,特洛伊对音乐十分感兴趣,所以当一家十分有名的乡村俱乐部向他抛来橄榄枝时,他既惊喜又十分惊讶。但这个巨大的惊喜下同时也隐藏了一个小阴谋。特洛伊的暗恋者夏培为了能够接近他,同时又能让特洛伊没时间顾及女友瑞拉。出乎夏培意料的是,特洛伊和瑞拉都被录用了。在这个矛盾的牵引下,一段三角恋在乡村俱乐部上演,围绕着爱情、友情、亲情、梦想、信任等都在电影《歌舞青春》中轮番上演。排练曲目参加比赛。在经过怀疑和失败后,年轻的主人公们最后放下了成见,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也在乡村俱乐部渡过了最精彩最难忘的暑假。《歌舞青春》的三部电影的故事不是承接的,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故事,但每一部都非常精彩。出自迪士尼公司的电影《歌舞青春》,不仅是原创的电影,同时将时尚青春校园的元素与舞蹈音乐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在动感流行的音乐旋律,健康动感的舞蹈动作下,让电影呈现出一种清新扑鼻的气息,也让电影在视觉上给人巨大的冲击。

二、《歌舞青春》系列电影中的歌

《歌舞青春》系列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歌曲,随着电影的上映,电影里的歌曲也随之风行起来。电影里的歌舞被收集在电影的原声带里,这些歌曲不仅传唱度很高,电影原声带的年度销量也相当惊人。电影的票房很高,受到青少年的喜爱。而电影里的音乐,歌曲脍炙人口,里面的歌曲不仅成为《歌舞青春》系列电影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电影留给观众最深的记忆。歌曲能够口口传诵,不仅能带动气氛,也能让故事情节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传递下感受出来。在《歌舞青春》电影中,导演更是精益求精地选用歌曲,这些精心选出的歌曲不仅贴合了电影青春活力的主题,也让电影传达出欢乐的感觉。歌曲传达出的意境,与流畅的电影画面是十分契合的。

《歌舞青春》里有很多歌曲,风格迥异,但每一首每一曲都是最特别的存在。不同的歌曲反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也间接交代出故事的走向。《歌舞青春》里的第一首歌,曲风轻快,又传达出某些神秘的味道。这首歌伴随着故事中的人物缓缓响起,爱打篮球的男生,同学眼中的怪人,与一个不善交际但学习成绩很好的女生的第一次相逢,气氛有点微妙,他们都在一次聚会中忽然发现了自己身上以前从来都没有发现的事情。歌曲非常贴切准确地向观众展现出少男少女羞涩惊喜的感情,这首歌的节奏比较简单,欢快直接。Getcha Head In The Game是一首欢乐的歌曲,这首歌响起的地点是在气氛非常热烈的篮球场,篮球场上的男孩子都十分高兴,一起唱起了这首歌,很多同学甚至载歌载舞起来。这首歌也可以理解为是比赛之前同学们为了给自己加油打气的歌曲,所有人不由自主地哼起了这首歌,不仅展现出同学对体育的激情,也间接表现出了同学间的亲密友情。除此之外,歌曲与运动的结合,激情与力量的碰撞,展现出非凡的张力和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歌舞青春》中除了有合唱的歌曲,当然也有独唱的歌曲。独唱的歌曲不仅歌曲的质量十分高,而且对演唱者的演唱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Stick To The Status Quo就是这样一首歌。非常有意思的是,这首歌不仅是独唱,而且是《歌舞青春》第一部中惟一的独唱歌曲。这首歌的基调是淡淡的忧伤。处在青春期的男生女生总是会在某些时候觉得感伤和感觉出生活的无奈。这首歌在空旷的校园走廊里忧伤地响起,不仅衬托出人物在这个时候的心情,同时也让这部电影在大欢乐的基调之下有着那么一丁点的小忧伤。这种悲伤不会持续很久,只是偶尔的心情,悲伤的人儿总会在下一秒开朗高兴起来。不同的歌曲,表达出故事人物不一样的心情,也传达出电影多变的氛围,这些歌曲有些是故事中的人物唱的,有的是作为背景音乐存在的,但是都为电影增添了色彩。

三、《歌舞青春》系列电影中的舞

歌舞电影,顾名思义,是电影中有大量的歌曲和舞蹈或者是歌舞与舞蹈的组合出现,这样的电影一般被人们称为歌舞电影。很多经典的歌舞电影都是通过著名的舞台剧或歌剧改编而成,当然也有很多歌舞电影是编剧创作出来的故事。歌舞电影中的演员,身份不仅仅是演员,同时还要在电影中演唱很多歌曲,甚至要参与到舞蹈上来,通过大量歌曲的演唱和动感的舞蹈来延续故事,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歌舞电影与其他类型的电影不一样,歌舞电影总是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早期的歌舞电影的风格都是比较欢乐轻松,玩乐愉悦的成分比较重,与舞台剧十分相似。

《歌舞青春》系列电影中除了动听悦耳的歌曲之外,当然少不了各种舞蹈。有歌曲的地方就一定少不了舞蹈的踪影,这种关系在这部电影中有了更深的体现。欢快刺激,魅力四射的舞蹈,抑或是场面宏大的集体舞,都让电影呈现出不一样的感觉。独具匠心的舞蹈设计,配合演员们专业而扎实的舞蹈动作。让电影给人一种专业训练有素的味道。除此之外,电影中的每一支舞蹈都是配合着电影主题而设计的,电影中的歌曲很多也是为了配合舞蹈动作,电影以“青春”命题,在动感十足的舞蹈中,青春的气息十分浓厚。《歌舞青春》里的主角们都是高中生,无论是流行的现代舞,还是复古味十足的爵士舞,甚至是舒缓深情的独舞,热辣十足的拉丁舞,都能在《歌舞青春》系列电影中看到。如此多好看的舞蹈展现出高中生特有的朝气,也展现出电影青春的气息。

第6篇: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分析范文

(一)观赏性

在体育影视剧中,健美操结合改编的舞蹈动作,伴随电影情节所需的背景音乐传达主题思想。在编排动作上不受难度和规律的限制,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2]在电影中,音乐对于健美操来说是强化剂,渲染电影气氛,突出健美操特点,增强了健美操表演的艺术性。健美操在欢快的音乐中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节奏感带动了观众的情绪。观赏者在电影情节的安排下,被优美线条的表演者打动,加之鲜明的音乐配合会给观众带来轻松愉悦美的感受。人们内心能从表演者的灵活舞姿中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从中分享了美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与表演者达到情感上的共识。

(二)艺术性

健美操这项体育运动在竞技比赛或表演中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具体表现为可视性、节奏性、适应性。尤其在影视剧中,健美操的艺术可视性充分表现出来,独特的编排内容搭配特殊的背景音乐,显示出体育电影特殊的感染力,让一代人重新对美有所定义,使观众在电影中享受到美的追求。在电影拍摄的特殊镜头下,群体的统一、队形的变化、配合情节的音乐节奏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场景,同时对表演者来说,同样满足了个人对美的追求与表现。影视中的健美操是一项立体的艺术,是人体动作的精华。随着艺术表演的发展,人们对传统健美操的认识了解已经不同以往,不再满足单一音乐的表演,而是转向艺术性表演,而影视剧体育恰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在电影中欣赏艺术,将艺术融入生活,价值得到升华,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艺术需求,而表演者也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身体和心理潜能,将体育精神融入表演中。

(三)社交性

作为体育文化中的健美操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在体育电影中,健美操表演者在饰演剧中角色时,既展示了他们在健美操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广泛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个体汲取了所需的相关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健美操体育文化的大力推广,调动了群众的行为,影响了群众对体育精神的追求,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

二、体育电影中健美操表演的艺术功能

体育电影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健美操在体育电影中需要通过蒙太奇等电影技术为其提供观赏度,经过艺术的再加工,表演者融合故事背景和塑造复杂人性结合运动的肢体才能征服观众,体现运动的激情和魅力,所以影视剧健美操的表演艺术不能仅靠华丽的语言或是单纯的运动,没有艺术精神的融入便失去了体育文化的内涵。在体育影视剧中,健美操的表演和电影的观赏过程给观众呈现了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即运动的肢体。在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电影中有关体育的表演是最为真实和丰富的。健美操表演通过运动肢体的把握、角色的塑造,充分展现了人类朝气蓬勃、永不言败的精神,通过通俗易懂的情节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观众的价值观。在表演这一过程中重在表演,其内容是为电影需要专业设计的成套表演,动作较竞技性健美操简单,而比健身性健美操复杂,重点突出了健美操的“美”。动作相对重复少,且并非对称;音乐节奏据情节时快时慢;参与人员可单人可多人,且单人表演要求较高可徒手进行,表情与肢体统一,多人可使用彩球、花环等轻器械,增加动作的幅度,夸张舒展,或混合一些爵士舞、芭蕾舞、蒙古舞等现代风格的舞蹈动作,系列表演中队形千变万化,在表演上配合灯光和服装的变化,增加了整体气氛,以此达到镜头拍摄的视觉效果,烘托情节。表演者为影片健美操拍摄的准备付出了很长时间的精力,对观众来说,观看影片本身即是娱乐,健美操的表演振奋了观众的精神,同时给予双方美的享受。

三、体育电影中健美操表演的艺术审美价值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3]审美价值即是主体向客体索取美的需求。在体育电影的健美操表演艺术中,健美操表演具有特定的属性而成为主体的审美对象,产生审美价值。所以客体和主体共同存在于审美关系中,健美操的表演艺术才能实现观众对美的需要。其中客观的审美对象包括表演者的体型和表现力、服装的搭配、背景音乐的节奏感、肢体动作和队形的编排等;审美主体主要是观众,也可以是表演者。人对美的了解和认识使自身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因而成为审美的主体;人本身的形体和动态又具备了审美的条件,因而又可作为审美的对象,通过表演者肢体、表情、服装、道具的融合表演,将健美操艺术中最核心的人体美展现了出来。简而言之,电影中健美操表演是对观众或表演者的意义,构成了体育影视中的审美关系。从美学角度可以分析在体育电影中健美操表演艺术所呈现出的美学特征,促使欣赏者和表演者更充分地理解健美操表演艺术,提高鉴赏艺术的能力,传递体育传统精神。

(一)形体美

形体即人体与动作的结合,是一种整体协调的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综合。其美学价值包括人体外形的美、思想美、心态美以及舞蹈动作的美。体态是人体自然美的表现,影视中演员匀称的比例,健美的肌肉等代表着力量和美丽,它是表演者动作的载体。[4]思想和心态是美的核心,将角色的个人品质充分体现出来;健美操的表演融入情节所需的舞蹈元素,通过肢体写意夸张的升华展示出动作的动态美、意蕴美,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美的欣赏,并产生美的共鸣,进而实现电影中体育所传递的精神美的诉求。

(二)和谐美

电影中健身操的表演需要表演者在不停的移动步伐中展示肢体动作,尤其是多人团体表演,最能体现高度的一致性。在体育电影里整体中个体完成的好坏不能决定队伍是否和谐,这就要求个体与个体间的默契配合才能统一一致,包括表演者之间的外形和服饰要适宜,个体之间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舞蹈风格特征的一致性。当团体表演者能够保持动作、幅度、力量、速度和节奏等统一完成动作时才会高度体现健身操表演的圆满和谐,这对电影的视觉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表演者在场景中的活动路线即移动轨迹,在表演中,成套动作完成的流动性和团体队形的千变万化需要靠移动轨迹实现。在移动路线中,可以体现整体队形编排得是否流畅和新颖,在眼花缭乱的变化中又能保持有序整体,是对编排队形动作的最高要求,使队形换而不乱,有序且新颖,不能为变而变。表演者主要移动路线以直线为主,通过不同动作如跑、跳、跨、转体等完成路线产生目不暇接的效果。具体动作路线分为:①表演者站立一排一字型,动作大踢腿保持一致前行或原地同一方向做转体360°,视觉整体有力;②表演者纵向排列由头到尾再由尾到头进行依次高低起伏,按照个体高低也可形成直线延伸,视觉上出现强烈的紧迫和震撼;③表演者纵向排列斜行保持一致,或纵向斜线做推进式的高低起伏,同样产生视觉延伸和震撼;④表演团体纵向排列一队,在移动中逐渐从一队变换为两队甚至多队,视觉上逐渐开阔;⑤表演队伍分成两列纵队,通过同步法队员交替跳步产生视觉震撼,朝气蓬勃;⑥表演团体拆散队形,按照个体直行聚集移动,视觉产生强烈的凝聚效果;⑦表演者不按队形聚集一起,同步直线相反方向离散,视觉产生强烈扩展效果。

(三)队形美

电影中健身操表演通过队形的不断演变而有规则地排列组合,迎合故事情节气氛所需的各种方队图案。在整套表演中,动作队形的编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队伍分布合理,移动路线流畅,造型新颖独特更能衬托演员的形体美,并能激发演员表演的欲望,将真性情融入在整套动作中,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动态场景,观者时而兴奋,时而沉醉其中。在电影中需要呈现更丰富的画面感就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队形多次变换,增加人员的流动性以此产生美感。在编排中需要设计多样化动作,充分利用地面、中空、高空空间展示,从镜头的角度设计流动性的立体动作,增加美感。在多种图案的队形移动中都有其自身的美学特点:直线队形具有力量、纵深、延展的效果;三角队形稳定、牢固;方形或斜方形端庄、肃穆;梯形队形开阔、延伸;弧形或圆形队形圆满流畅;不规则队形自然流畅、轻松愉悦,不同队形呈现的线条感有不同的视觉效应。除了在平面队形上的变化,在个体动作结构上还可增加立体性,如多人一组进行原地高踢腿,另外多人一组配合仰卧起坐等变化,组之间形成高低落差,动作产生对比差异。

四、结语

第7篇: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影艺术 审美特征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艺术。它是近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动态的再现型艺术,它的美就在于塑造鲜活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和再现生活的本质。然而,电影与电影美学又不是同一个概念。电影是指以纪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基础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种异质综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声音效果并具有画面性质的动态影像。而电影美学要求电影首先要以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来认识现实和反映现实,也就是要具备电影的思维特点和艺术特点。电影艺术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因而相对于一般美学来说,电影美学无论在色彩、空间、线条、影像上都表现的更复杂更全面一些。本文旨在从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反映现实的逼真性、视听的高度融合性和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四个方面浅要地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

我们说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这是因为电影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在它的肌体中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因素。而这种综合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并且,集各种艺术元素于一体。它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表现特色。如:汲取了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汲取了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独特的听觉艺术元素;又如:将文学溶入电影艺术,主要在于汲取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细节的描写方面等。二是,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门艺术,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电影从无声片、有声片到现今的彩色片和立体电影,都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

二、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我们知道电影最早被称为“活动的照相”。至于照相我们是清楚的,所谓的照相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静态的。而活动的照相也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只不过是把可见的事物在运动中纪录下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动态的。因此,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特性――逼真性。谈到逼真性,照片的逼真在于人物、景物的真实;而电影的逼真性除此之外还在于,电影还能发出物体的声音和人的语言,它和活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使电影具有了更强的逼真性。另外,电影还能够把生活中的颜色和色调逼真地反映在银幕上,使人们直接观赏到色彩艳丽的世界。这样,银幕上的生活由于运动的画面、声音和色彩三者的结合,就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了。这一点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都看过电影。有些电影看过数边,甚至过了许多年我们依然喜爱,比如:《地道战》。究其原因,就在于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用镜头真实的纪录了生活。

电影艺术的逼真感还有另一个表现――蒙太奇――电影的独特表现手段。蒙太奇虽然来源于建筑学,但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经验却有着相似性。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是不断地改变空间范围和视角。比如:有时远观、有时近取;有时从这个角度观察,有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有时平视,有时斜视,有时仰视,有时俯视;有时固定地看一个事物的变化,有时则随着事物移动看一个事物的变化。人们正是通过观察点的变化以及从不同的观察点上所得的综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电影正是根据这个特点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别以及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在内的各种移动镜头,并将各种景别、镜头连接在一起,使观众如同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去观察反映在银幕上的生活,产生一种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感受。

三、电影艺术的视、听融合性

电影艺术是视觉与听觉为主的影像艺术。视觉、听觉以及视听融合性都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要探讨电影艺术视、听的融合性,首先,来看看传统艺术。绘画艺术是用画面来塑造形象,但是缺少了音响效果;音乐艺术是用声音来塑造形象,但又缺少了画面,也就缺少了形象感。而电影艺术的出现,尤其是有声电影的出现,使艺术具有了音响与画面的高度融合。电影和戏剧又有所不同,电影和戏剧虽然都重视动作性,但电影更重视的是视觉动作而戏剧更重视的是言语动作。电影艺术不仅善于汲取绘画的特点,还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音响和画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为真实,更为丰满,更具立体感。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台的画面外传来令人荡气回肠的《台》的音乐,构成音响与画面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电影艺术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

电影艺术是一种典型的时空综合的艺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展开的。电影艺术的时间是指空间化了的时间,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电影艺术的空间是指时间化了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动过程。电影既是在空间中展开的时间艺术,也是在时间上延续的空间艺术,它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与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成为拥有时空自由的一门崭新的艺术。由于电影艺术的这种特性,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了极大的自由性。比如受众对一个时空统一的镜头的感受并不是纯粹用钟表来计算的,它还受到镜头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节奏的影响。信息量大,时间感就短,信息量少,时间感就长;节奏变化强烈,时间感就短,节奏变化缓慢,时间感就长。这里还涉及一个电影艺术时空的交错的问题。所谓时空交错指的是打破现实时间的自然顺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场面进行交叉衔接,将联想、回忆、幻觉、梦境同现实融为一体,使时空呈现出跳跃性并获得多层次的展示。电影艺术似乎有一种不受物理空间和自然时间束缚的力量,与其他艺术相比,电影艺术更能摆脱时空的客观规定性,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简单论述,我们对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的审美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电影艺术的创作,同时也有利于电影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当然,要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不仅要对电影艺术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要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电视、现代科学技术、受众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研究与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 辛、甘 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2]莫•卡冈:《艺术形态学》,凌继尧译,三联书店,1986.12。

[3]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4]E•吉甘:《论电影艺术的特点》,见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1984。

[5]王世德:《影视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4。

第8篇: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分析范文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1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人们现代生活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就是因为影视具有吸引人们眼球和情感的艺术感和文学性,贴近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影视文学是电影和电视文学的统称,再现的是源于生活和社会的现实描述,反应的是人类原生态的社会写照和情感的表达。无论是电影或者是电视,文学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在影视艺术里文学是必备的核心因素,影视离不开文学,文学也因为影视而繁荣和更具可读性。

一、影视艺术的内涵分析

所谓影视艺术就是电影和电视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展现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曾说:“在作为电影世界支架的空间――时间复合体(或空间――时间连续)中,只有时间才是电影故事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构件,空间始终是一种次要的、附属的参考范围。”[1] 苏联的瓦斯菲尔德说:“电影艺术作品中的时间――无论是天文学的时间或形象的、蒙 太奇的时间――总是在空间里,在一定的纪实性的或假定的环境里实现的,影片的结构便是一个空间――时间的范畴。”[2]从上述两位权威学者论中可以看出,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表现,在时间的延续过程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屏影像,在空间的表现过程中展开画面形象,让作品在多角度和多方位得到表现,得到平面式和立体式艺术效果。这门艺术主要反应的是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等流动媒体的艺术效果。电视艺术来源于电影艺术的启发和创新,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新生视觉与听觉的艺术,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繁荣昌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影视文学的内涵分析

所谓影视文学就是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的统称。它们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不断把传统的语言文字、历史记载、传奇故事、小说、舞蹈、歌剧、诗歌、戏剧、散文等进行二度创作和形式创新,并以“声”、“画”形式展现文学内涵。影视文学虽然不及传统的文学形式历史悠久,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影视文学是一个迅猛向前发展的新生事物,将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一个崭新的纪元。人类已经离不开这一样个现代化的、富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型文学形式。

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一样,它把音乐与雕塑、建筑与舞蹈、戏剧与绘画、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听觉体验、有声语言与动态画面构成影视文学的重要素材和创作对象,有机地形成影视文学,并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艺术的展现,来充分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的审美意识。

三、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二者虽然名称不同、含义不同,但是它们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存在着艺术的共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是一对姊妹关系。

(一)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的共性。

从内容的表现上看,影视文学总是以人为创作对象,人的思想活动为创作主线,把各种关系有机结合,创作出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声、画”形式来感染人们的情绪,这就要求文学剧本的形成需要极强的艺术性。影视艺术亦是如此,必须以人为中心,以情感为链条,通过时间的或者空间的手段来表现和烘托文学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它们都是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属性进行文学剧本原创作,以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展开等复杂的现代化手段来叙述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生动性和视觉与听觉的愉悦性。

从审美角度上来看,它们都是通过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描绘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真挚的思想情感表达,来唤起人们对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的审美情趣,带给人们视觉的赏心悦目,情感的跌宕起伏,故事的起始与终止,剧情的喜怒哀乐等等,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人性的唤醒与批判。

(二)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姊妹关系

第9篇:电影中的舞蹈艺术分析范文

关键词:舞蹈编导;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舞蹈编导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模仿式舞蹈教学,它是通过编舞技术技法的训练、编导理论知识的学习、创作手法的解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走向创作的道路。教师应在舞蹈编导教学中抓好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的引导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舞蹈编导教学方法的宏观把握

1.1教师应从“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舞蹈,什么是舞蹈编导”入手,让他们明白真正的舞蹈创作并不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简单连接,而是根据舞蹈本身表达的思想和内在结构发展变化成为外在的肢体语言。教师可以通过舞蹈作品欣赏与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对舞蹈编导的概念更加熟悉,逐步了解不同的编创手法和表达方式。学生可较快地进入舞蹈编导学习的状态。1.2应让学生从“舞蹈编导理论和舞蹈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学习,使其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更加牢固地掌握舞蹈编导技能。在舞蹈编导技法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系统教学,之后对课后作业进行评讲与修改,帮助其掌握舞蹈编导的编创技法。同时,使其通过编导理论的学习加深对舞蹈编导技法的理解,并将实践中遇到的编导问题反馈于编导理论学习,最终达到学生对编导技术技法的全面掌握。1.3应给予学生实践创作的机会,采用“自己创作自己表现、别人创作自己表现、自己创作别人表现”等不同方式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独立完成创作的能力、熟悉舞蹈编排的过程及细节,为今后的实践奠定基础。

2舞蹈编导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2.1舞蹈动作语汇教学

2.1.1舞蹈动作即兴教学。即兴包括动作即兴、情绪即兴、命题即兴、音乐即兴等,以挖掘肢体语言为主要目标,可以有效地解放学生的肢体,让学生在瞬间本能地产生最具感情的动作,积累大量的舞蹈语汇。例如,编导教师分别给出不同类型的代表性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本能地舞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传递给自己的信息,不要太多考虑节奏、调度、结构等要素,仅仅是用肢体表现,挖掘其最本能的自然动作。即兴对于舞蹈编导学习非常重要,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尤为重要。2.1.2舞蹈编导技术技法教学。编舞技法包括即兴编舞法、音乐编舞法、动作元素编舞法、动作动势编舞法等。动作语汇要想有所长进就要进行动作元素编舞练习,如动作分解变化练习、舞句编舞练习和舞段编舞练习。动作变化练习是指把动作的四个因素(动态、动率、动力、节奏)分别进行变化练习,保留一部分因素、变化一部分因素,再加上空间变化、方向变化、综合变化练习等。舞句编舞练习是指通过对音乐短句的理解,展开想象,找到主题,选择运用各种动作发展变化的方法,把主题呈现出来。舞段编舞练习是指在句的基础上扩充、展开,较完整地表达主题。掌握了这些技法,动作语汇会有很大突破,能让学生大量出动作,反复做此作业,把学生逼出无动作的“绝路”,从而激发更新更好的动作出现。2.1.3舞蹈作品和舞蹈形象的产生源于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常观察生活,把生活中不经意的动作加以加工提炼,就会创作出意想不到的动作。艺术离不开人的情感,从心底产生的情感所引发的本能舞蹈动作,更能打动人心,使观众产生共鸣,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大量地观看舞蹈作品,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各种舞蹈语汇的熏陶,也会成为学习舞蹈编导的有效途径。在平时动作的设计中,应多思考、多琢磨,那么动作语汇将不再是一个难题。

2.2节奏教学法

2.2.1节奏示范教学。教师做一种节奏型的示范,让学生模仿,待学生掌握了此种节奏型后,教师给予其一定的模式让其发展变化。2.2.2节奏即兴教学,先给学生单一节奏型音乐,让其根据音乐即兴,之后再对多节奏型的音乐进行即兴练习,让其学会在一首音乐中处理不同的节奏。长时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处理音乐节奏上遇见的问题。2.2.3情绪节奏教学。让学生欣赏情绪性较强的舞蹈作品时,带着问题观察作品中的音乐有哪些情绪,分析舞者是如何处理情绪节奏与动作节奏的,从而弥补自己在情绪节奏处理方面的弱势,也可以掌握多种情绪节奏的处理方法。

2.3舞台调度教学

2.3.1扩大语汇量教学。学生在学习调度时会遇到原地打转的问题,原因是动作语汇量的缺乏。首先引导学生克服动作语汇方面的难题,不要太过于注重动作语汇的发展而忽视舞蹈整体的发展,应从专注于动作的框框中走出来,把思路打开,置身于整个舞蹈中,让动作语汇为整个舞蹈服务。2.3.2借鉴优秀舞蹈作品中的调度运用进行教学。调度是表现舞蹈内容的一种方式,它辅助舞蹈动作向欣赏者传达舞蹈作品内在的情节和情绪。让学生先模仿优秀舞蹈作品中的调度运用,然后开始自己创作,同时要考虑什么调度贴合什么主题,怎样调度会产生舒适的视觉效果,使舞蹈更加出彩,思路一旦打开以后,便会游刃有余。2.3.3借鉴日常生活、调查资料及其它类艺术作品进行教学,画面调度也来自观察生活。例如,从姊妹艺术中学习,当电影中出现的精美画面符合舞蹈的表现情境时,可以运用到舞蹈中,并根据舞蹈的特殊性加以发展和改变。

2.4舞蹈作品的结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