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艺术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电影剪辑;文化意识形态;发展
由于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观看方式的改变和联想思维的增强,使得电影的视觉性和表现性这两个元素已被大大强化。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就说:“在电视的巨大影响下。电影的语言发生了变化。今天的观众要求银幕上所呈现的要尽量简短一些,迅速一些。”电影语言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电影剪辑方面,在镜头长度、运用长焦或色彩处理上,它们都具有了不同于经典电影的特点。世界著名电影学者大卫・鲍德威尔教授把这些新的变化归结为“强化镜头处理”,他认为这正是当今美国通俗电影的“主导风格”。那么这种在剪辑上的新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电影本身发展给剪辑带来的变化及原因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后期制作在电影的整个创作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但不论后期制作技术发展得如何超乎想象,剪辑始终是结构电影最基本的语法,它作为以电影来表现我们周围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最根本的心理依据是把行为对象的精神过程重现出来。观众在面对这个精神过程的展示时,注意力便被诱发事件动作环境中的这一点和那一点所吸引,于是视觉形象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银幕上,其所呈现的就是镜头的不断变换,只有电影运用剪辑的手段将镜头组接起来再现出真实的动作,才能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栩栩如生的景象。
一部完整的电影需要由许多场景和段落来组成,相对静止的场景,动作段落的剪辑对剪辑者来说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和创造性。在与导演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剪辑者对创作负主要责任,因为只有在剪辑的过程中。镜头才能得到它的真正意义。
在剪辑改变电影的同时,电影也在改变着剪辑,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改变,艺术层面上也在发生着一些不易察觉的变化。在胡戈的各部影片,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中,体现出电影快餐化发展趋势下剪辑艺术趋向草根文化的一种思潮,这究竟是一种进步,抑或是一段曲折,还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的观察探讨下去。
二、从辩证角度看剪辑艺术对电影的影响
美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梭罗门在《电影的观念》一书中更是明确的指出:“电影形式的基本要素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境以及通过剪辑把这些镜头组接在一起”。剪辑创作在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有人把剪辑只当一种技术手段的处置,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念。剪辑创作是一种思维,也是独立的艺术创作。面对拍摄好的镜头素材,如何重新取舍修整连接组合,这给剪辑师提供艺术思维的大想象空间。同时也在考验他们的审美品格与品味。毋庸置疑,剪辑创作是影视剧过程中整体艺术创作水准的最后一道关。忽视它,轻者降低品位,重者前功尽弃。
多年来,剪辑的艺术技术无时无刻不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影本身的发展下得到不断的改进。同时。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双向的。在剪辑的不断变化中,电影也在悄无声息的改变。在剪辑的创造性面前,电影似乎已经成为剪辑师们的,网络电影更是如此,在哗众取宠和经典再现之间徘徊的改变电影,都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而出现在人们的眼球里。由此可见,剪辑本身的技术以及思想的变化,带给电影艺术文化的改变不可谓不大,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造就了现代电影百花齐放,诸家争鸣的态势。
三、文化意识形态对于剪辑艺术变化的要求
在全球化的今天,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成为世界文化表现出的共同特性,当下后现代性文化语境促生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不断推出。
在德国,1999年青年才俊导演汤?蒂克的《罗拉快跑》是一部成功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影片在结构上为故事设置了三个结局,体现了导演打破传统叙事规则的努力;在影音风格上上,快切、动画、摇滚乐、动感人物、大块色调对比等汇成大杂烩,充分表现出剪贴拼凑的特征。在这部电影中,所有的命运都是靠偶然性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结局,表现了生命的偶然性与命运的不可期性。法国的阿伦・雷乃,西班牙著名导演阿莫多瓦,日本北野武,伊朗的阿巴斯把关注点放在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上,以后现代的风格展现普通人的本真生活状态,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大师。
《疯狂的石头》是我国近年来比较成功的一部影片,无论是票房还是艺术成就,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后现代因素全面运用的典范:蒙太奇剪贴、长镜头、动画效果、快切镜头、MTV语言,戏仿、剪贴、拟象、拼凑、反讽、调侃等标准后现代表述方式被娴熟反复地使用,构成极富后现代色彩的诡谲变幻的视觉效果。
后现代的文化意识形态促进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出现和发展,同时在剪辑的原则上也做出了接近颠覆性的变革。后现代的因素要求的蒙太奇的节奏变化需要更加的紧张快捷,剪贴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镜头的切换上改变更是明显。文化形态改变电影,电影改变剪辑,剪辑体现文化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文化。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摄影;摄影艺术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35-01
摄影在本质上是人的视觉感官功能的延伸,无限拓展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的途径。摄影的发明,彻底颠覆了以往人类的视觉体验,摄影艺术凭着直觉观照就能领悟,而且摄影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每天我们既是图像的消费者,也是图像的制造者,几乎所有的手机都有拍照功能,摄影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一、新媒体时代中的摄影艺术存在的意义
1.提升公众审美素质
摄影技术的快速普及使得这项艺术普及速度更快,新媒体时代的视觉革命正逐渐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更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审美素质。数码摄影的出现,使摄影艺术更平民化,每个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照相机的镜头记录并展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加强彼此的思想交流。因此,它在提升审美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彰显文化内涵
摄影的创作过程就是从视觉角度来彰显文化的内涵,是摄影艺术家通过摄影镜头进行思想表达,即摄影是新媒体时代下视觉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摄影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多种特质决定其具有丰富的展现形式,并通过摄影艺术家的主观感情以及摄影作品的客观视觉表达展现摄影艺术的美感,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因此摄影家才能通过摄影作品的独有视觉角度去展示和传递某种价值观。
3.展现人文情怀
各种新闻媒体通过照片辅助来展现报道内容是非常直观和常见的手段,有助于提升人们相互之间的尊重感并弘扬人本思想,摄影作品成为树立民族精神,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并将民族精神的发展推向更高的水平。因此摄影艺术有助于展现人文情怀,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改善人的精神面貌。
4.充当重要的科技研究手段
新媒体时代中,摄影技术具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其拍摄范围和对象从广阔的外太空星系到细小的细胞等,提升了摄影技术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新媒体时代中的摄影艺术存在的特征
1.摄影艺术的开放性
没有一种技术和文化像摄影具有这么广阔的胸怀,摄影艺术是平民的艺术,摄影向着最广大的社会阶层开放,可以说摄影是创作应用最为庞大的文化活动。摄影艺术的开放与普及,摄影艺术沟通了人类的视觉直观感受和心灵的交流。因此摄影艺术是具有开放性的,而摄影的活力也正式在于它没有,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努力开拓的精神。
2.摄影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性
摄影艺术自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和完善。这就把摄影和科学捆绑在了一起,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摄影的发展,摄影也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的发达和摄影艺术的繁荣象征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达的程度。在摄影艺术中,科学发现与艺术创作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这一点是与其它文化圈截然不同。
3.摄影艺术跨越时空的超越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现在手机上集成了照相功能,拍照就像说话一样轻松方便,摄影艺术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摄影艺术跨越时空的超越性,地球上的人们同时感知着世界上的各种变化。摄影艺术跨越时空的超越性,让人类的视觉无限延伸,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空前广大的层次上形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感性体验。
4.摄影与生俱来的纪录性
摄影从诞生那天起,无论是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无论是平面摄影还是电视摄影,都延续着它的根本特性纪录性。可见数码时代的到来,摄影在其纪录性方面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就纪录性而言摄影具有其它艺术门类无可匹比的优越性。
5.摄影艺术的直观性
摄影艺术的直观性也决定了摄影者必须亲眼目睹、必须亲自到达现场。摄影艺术的直观性还表现在对摄影作品的观赏,摄影创作者同时也是见证者,摄影艺术是一种创作主题实感化的文化。同样的摄影作品,在不同的观赏者眼里,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摄影艺术的直观性意味着摄影对象的物质存在,可见摄影艺术是一种客体必须参与的文化,摄影艺术表现的是客体,]有对客体的认真研究,必然是摄影理念上的不完整。
三、摄影艺术的主要影响及未来发展的探究
1.摄影艺术的多元发展
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是摄影艺术发展的趋势,摄影技术应充分与新媒体技术融合,促进摄影艺术多元发展的相关研究,这是多媒体时代给予摄影技术的一项有利发展。
2.摄影师角色的转变
早期的摄影被视为一种职业,摄影师是指专业从事摄影工作,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社会承担拍照的职责,为人们提供了第一手突发事件现场的材料佐证,这证实了新媒体时代摄影的瞬时传播性。
3.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的质疑
摄影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真实性,即“眼见为实”的体现,但图像合成技术已经成为了摄影技术的竞争对手,因为人为处理的图像与真实的摄影作品难以辨别,因此使得摄影艺术这项技术本身以及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均难免会遭到社会的质疑,这无疑是新媒体时代对摄影艺术发展的一大负面影响。
4.摄影艺术的表现力大幅提高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摄影家对事物观察的方法和记录客观世界的方式。摄影作品的表现力与原始拍摄对象及艺术创作手法有关,现代摄像技术将图像转变为视觉因素,并显示视觉情感,或者直接将图像符号化,实现了影视因素的叠加,从而形成新的内容,使摄影艺术的概念、主题和叙事方法发生了变化,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摄影艺术的观念,进而提高最终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
5.多媒体摄影技术的推广
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摄影艺术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摄影艺术中时,也代表着摄影艺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是摄影艺术本身的进步。
6.新媒体时代的摄影创作理念
新媒体时代下的摄影艺术应确保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符合时展的需要,成为提高公众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以促进摄影艺术本身的长远发展。摄影艺术家不要只重视后期修图而忽视更重要的原始拍摄,同时摄影师不能将某些关注度高的照片视为提高知名度的噱头,应重在通过摄影作品展现社会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的景象等,披露不良现象和正面新闻,传播正能量。
总之,随着文化素质在社会中重要程度的不断提升,摄影艺术作品反映的是时代的特征,通过一副摄影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最形象的特征,所以追求文化根基,应成为提高摄影水平的根本选择。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为摄影作品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摄影的瞬间选择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一、促进戏剧影视学科发展
原来艺术学放在文学门类,艺术学是一级学科,戏剧影视是二级学科,比较而言,戏剧影视学科发展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发展的空间增大了很多,促进了戏剧影视学科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对戏剧影视学科目录、人才培养规模与层次,以及课程和院系设置带来新的变化。可以预料,各人才培养单位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主动性和规模会有所增加。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向逐渐完备、完善,各高校在原有戏剧戏曲史、戏剧戏曲理论、戏剧戏曲美学、戏剧曲艺史论、话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紧密关联的新的学科领地,又新增了比较戏剧、少数民族戏剧、戏曲创作、戏曲民俗学、戏曲文化传播等理论研究以及戏剧戏曲表导演等实践类研究方向,丰富了学科建设,实现了学科教育的全面培养。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电影电视学科主要发展和研究方向逐渐细化、多样化,并且向纵深挺进,例如中国电影艺术史、外国电影艺术史、非线编辑、摄像与实践、电视新闻与采编、大众传播、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研究、影视语言、电视频道及栏目研究、录音与剪辑、媒介传播、影视制片管理、照相与实践、摄像与实践、影视策划、电视艺术研究、港台电影研究、广告理论与实务、世界电影美学思潮、世界传媒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运营与管理、中国电影现状研究、媒体发展策略研究、美国电影研究、网络电视研究等。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与电影电视学科的互动与融合会进一步加强,戏曲电影、戏曲电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有关戏剧戏曲改编成电影电视,有关电影电视改编成戏剧戏曲,这种改编与融合的研究会得到进一步深化、细化。因此,戏剧影视学科内涵会变得丰富,外延也会得到拓展。
二、推动艺术教育发展
戏剧影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会促进戏剧影视教育的发展,也会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中国戏剧影视学科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国家艺术教育政策的力度加大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多,戏剧影视学科尤其是电影电视学科会进入全新的大发展时期。伴随着各地高校的电影电视专业或电影电视方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电影电视学科在原有的业务教学、理论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拓展了产业发展、文化研究、数字技术等多个教育领域,以期更好地应对世界电影电视产业化、数字化、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全国数百所高校陆续加入电影电视教育的行列,或者创办专门的电影电视学院,或者将电影电视作为独立学科加入艺术学院的拓展范畴,或者在原有的中文系或文学院范围内将电影电视拓展成为全新的专业方向,形成了高校电影电视学科教育的新潮流。电影电视学科体系在专业内容、人才培养、教育层次等方面多元化建构,形成了专业教育、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因此,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戏剧影视人才。
在国民艺术素养和综合性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戏剧影视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影课程已经纳入了从少儿到大学生等系统化的美育教育范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下发多个文件,对影视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并以附件形式列出百部优秀影片推荐片目,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和大学影视教育。2004年,电影频道增加了“少儿影院”节目时段,各地也把收看“少儿影院”播出的优秀影片与学校的德育课、艺术教育课等内容结合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艺术教育领域向纵深发展之外,在学科的普及教育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教育戏剧”概念的推广等,使戏剧戏曲在素质教育和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
戏剧影视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些高校对有关戏剧影视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突出了信息社会和传媒经济时代对戏剧影视人才能力的新要求,与产业经济、新媒体和传媒文化有关的课程也成为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世界传媒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运营与管理、媒体发展策略研究等。
在一些影视艺术学院还新近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涵盖了管理学、影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和课程,是对影视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符合当下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体现了我国影视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与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积极。
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在戏剧影视学科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专业方向涉猎面越来越广、交叉性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强、与数字媒体交融逐渐增加的特点。同时,各类型和层级的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各有重点,特色更趋明显。如师范类院校专业方向以培养戏剧影视教育方面的师资为主,专业院校和职技学校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则多随戏剧影视市场上实际人才需求方向转型,更注重编导类、表演类与剪辑类等方向,专业的倾向性、应用性高于对其文化的要求。
当今的戏剧影视教育,基于戏剧影视的专门领域与信息技术,体现了戏剧影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即面向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代表了信息科技与文化艺术结合的新方向。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戏剧影视教育注重学生艺术的原创能力、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培养具有新的人文、艺术、科技观念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体现了戏剧影视学科交叉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星.跨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中国汉字具有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当中,汉字也逐渐被赋予了历史和时代的印记,记录了文化深层的思想内涵。汉字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工具,非常完美地承袭了上古历史和文化精髓,而汉字本身也成为一种具有文化灵魂的记录符号。通过时展,汉字的字形和结构也在逐渐变化和发展,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和观赏价值。汉字所具有的观赏性和文化传播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正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转换和变形为汉字注入不一样的风格和灵魂,使其别具一格呈现出不同的美感。经过漫长的发展,以及上古文化的洗礼,汉字书法艺术已经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衍生出更多的书法艺术品。
2 中国书法艺术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
2.1 中国书法艺术在建筑装饰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书法艺术在建筑设计当中也可以作为点缀,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就书法艺术而言,其本身所具备的独有的内容涵义是一种精神象征,而字形又会令欣赏者感受到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在书法作品当中,作品的含义和书法的字形往往会达到一种协调统一。如果要在建筑当中选择一幅书法作品作为装饰,那么就必须考虑到书法作品透过内容和字形所传达的意境,是否与建筑的内饰风格协调一致,运用得好可以为建筑内饰锦上添花,透过书法作品彰显出建筑的魅力,彼此相得益彰,令身处建筑内的人身心愉悦。
书法艺术在景观设计上同样有着非常良好的装饰作用。在园林当中或建筑周围往往会放置一些造型奇特的石头作为点缀,但是,如果仅仅将石头置于此,虽形态奇俊,但是与周围的环境无法真正相容,其独有的雄起也就会缺乏主旨。此时,如果将书法艺术运用其中,结合其所处环境在奇石上题词或镌刻诗词,那么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令奇石的形态与书法艺术相得益彰,体现美妙的景致。
2.2 中国书法艺术在标志与会徽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最初的设计者就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对汉字的字形进行的设计。之后,随着使用需求的增长,人们所表达的意境也越来越复杂,汉字才逐渐向表意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汉字具有良好的图形化特质,是进行图案设计的天然素材。在标志和会徽的设计中,汉字的表象和表意功能相结合,往往能够很好地突出图案的主题元素,使其内在精髓得以顺利表达。此外,由于时代的发展,汉字还具备不同的字形,这不仅为汉字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以汉字为基础进行的标志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例如,甲骨文、隶书、小篆等字体,根据设计标志的不同需求可选择不同的字体作为设计基础,这样设计出来的标志不仅好看,具有辨识度,同时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2.3 中国书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书法艺术与服装设计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细致地观察分析后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相通之处。众所周知,书法艺术是通过线条的虚实变化、行走腾挪来表现书法家的心胸和情感,而服装设计也正是基于线条进行的一场视觉盛宴。几乎所有的细微点缀和变化都是服装设计师通过线条的改变和点缀来实现的。所以,对于书法艺术和服装设计来说,线条是进行创作的媒介,是实现思想和创意的基础,是承载灵魂的殿堂。所以,在服装设计中引入书法艺术,可以丰富设计师对于线条的处理方式,使服装设计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变化和美感。而服装设计师也可以借此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将书法艺术的韵致透过线条建立起一种媒介,在服装和书法艺术之间搭建起一座审美桥梁,使书法艺术飘逸洒脱的特质体现在服装设计当中。利用书法艺术对于汉字字形的变化处理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表现效果,服装设计师也可以进行效仿,使服装设计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呈现出新颖别致的美感。
3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发展方向使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讨论。就过去的发展经验来看,很多所谓的新生事物最终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被替代。步入新世纪,随着各项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书法艺术的发展之路又将去向何方,这是必须面对和讨论的问题。
纵观漫长的时代变迁,时代的兴衰史同样也是书法艺术的一部变迁史,书法的兴衰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物质生活决定着人们对于艺术和思想的重视程度,一般情况下,越是在太平盛世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研究和热爱越兴盛。反之,如果时代动荡,民不聊生,人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不了,对于艺术的研究和传承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就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稳定增长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稳定富足,大多数人都不必为基本的温饱所担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研究热情就会更加强烈。因为书法艺术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富足的情况下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休息和放松的方式。只有使多数人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在书法艺术的研习上,使其与研习者的精神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同时也是一种锻炼工具,其独有的书写特点能够使联系着的精神和形体高度协调,起到调整气血、修身养性的作用。
传统的书写模式本来只是笔和纸的相作用的关系,但电脑的使用使得这种传统的书写方式发生了变革。文字书写不再只依赖于纸和笔,相对于传统的办公模式,人们似乎更推崇方便快捷的无纸化办公,不仅方便而且高效,更便于信息共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书法艺术是不是就会被新的科技产品所淘汰呢。事实刚好相反。就目前的观察情况来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热衷程度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在持续升温。这是由于电脑输出仅仅是对于文字和书法字形的一种机械复制,但是,书法艺术的精髓是通过书写者脑、眼、手并用所呈现出的一种或潇洒,或庄重的美感,这种美感是灵动鲜活的,不会因为技术的发展就被完全替代。未来,基于电子设备对于书法艺术的机械复制,书法艺术将会成为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欢迎和推崇。
关键词:民国 艺术人像摄影 风格 发展
民国前,人像摄影主要用于纪念性肖像摄影,宫廷贵族娱乐或商业经营。中国人像摄影在技术方面已相对成熟。但在艺术发展方面与西方相比是较为缓慢的。
“五四”之后,一些具有专业学术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对摄影艺术的实践,确立了摄影的艺术地位,并影响了艺术摄影的风格。成立民间摄影团体成为一种普遍潮流,因为组建团体能够民主开放地进行交流。摄影开始由技术性层面提升到艺术和思想、意识形态的高度。他们创办摄影刊物、举行影展、参加国际摄影沙龙、表明摄影的主张,而普遍的意愿是提升中国艺术摄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民族摄影的内涵。
中国的艺术人像摄影,也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随着“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一些知识分子在西方艺术摄影的感染下,开始尝试和摸索,并很快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陆续成立民间摄影团体,他们借着文学、绘画上的修养,对人像摄影进行绘画式的模拟,从而使人像摄影实现了由商业性和技术性向艺术性的转变。
20世纪20年代,照相在中国已经非常流行。“许多人自备照相器,自己会拍照;马路上卖照相器材的店到处皆有,而且一二十块钱就可买一具”[1]这里的相机是指小型折叠相机。小型照相机的普及,促进了艺术人像摄影的创作。
20世纪30年代,艺术摄影的发展,随着各种艺术思潮的激荡,经历了由画意往写实方向的过渡,但这种过渡并不是绝对的,写实与写意,纪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一直是交替发展的。
总体来说,民国时期的艺术人像摄影是呈画意风格的。早在照相馆时代,人物肖像就带有唯美、仿画的风格。“五四”以后,这种风格日趋明显,再加上随后由摄影团体等组织,从学术和理论角度认定,使这一风格的人像摄影,在艺术上的身份得到确认。由知识分子主导并赋予理论支持的艺术人像摄影,形成了一定的艺术风格。而风格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主客观因素。
北京“光社”中有很多钟情于艺术摄影的知识分子,是艺术人像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他们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以人物为主要题材的还在少数,即使有人物,也只是作为景物的一个部分,这就符合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只占画面的小部分,或是呈剪影状态。如刘半农的《人与天》,老焱若的《一肩风雪》,钱景华的《柳堤朝雾》等。这些作品不论从画面的安排、影调的处理、景致的描绘,都充满东方韵味,画面结构无疑是对中国画的模仿。同时期也不乏一些模仿西洋油画的画意风格的人像作品,如刘旭沧所拍摄的《环境》,一味追求柔焦效果,模仿了西洋的印象派绘画。
虽然早期的艺术人像摄影,大都刻意地对中国传统绘画或西洋绘画进行模仿,但是这些照片展示在当时只见过20年代照相馆呆板照片的观众面前,还是很受欢迎的,上述作品,是对艺术人像摄影风格的初步探索。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必然有其主客观因素。
早期进行艺术人像摄影创作的知识分子,由于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其画面中明显带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从艺术审美意义上看,它集中体现为以人情观物态、使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并把与自然精神的契合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中国艺术人像摄影师们一方面追求主客体相融的审美境界,因此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并不那么重要。另一方面注重表现主客体的生命精神,轻视对物体外在表象的摹仿。与西方摄影重视机械复制,重纪实不同,中国的艺术人像摄影师们更加强调表现画面中人与物的生命特征,早就超脱于像与不像之外了。他们把世界万物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从而在整个画面上使人与物、人与环境相互共通,使整个画面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超越视觉的局限,把视觉知觉与神会相结合,对整个画面形成宏观的把握和照应。
而20世纪20年代初的西方人像摄影,则更加强调人物个性的体现,这与建立在主客体区分认知方式上的西方自然观,是不谋而合的。在照片里体现出来就是:人是主体,人与物是对立的,有明显的主次关系。与西方“物我对立”所不同,中国哲学中的认知方式则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应该是“物我同一”的。因此中国的艺术人像摄影作品并不过分强调人是画面的主体,而要实现人与环境的同一,使画面和谐。
再从画面的透视效果上来看,早期的艺术人像摄影作品遵循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是在一个固定视点来观察和表现物象,这种透视方法受空间限制,视域外的物象不能进入画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散点透视以游移的视线来观察和表现物象,更自由灵活,空间更大。
在摄影艺术刚刚起步时,国内存在很多关于摄影是不是艺术的论争,有很多人对摄影抱着轻蔑的态度,认为应拒摄影于艺术之门外。由此可见当时摄影艺术的地位,与绘画是无法相比的,要证明摄影也是艺术,必须避免相机的机械复制性,因而仿画的趋势便成为自然。
如果说早期的艺术人像摄影作品,大都是对绘画的模仿,那么,华社当中的一些摄影家,已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体现出个性化的趋势。
早在19世纪末,国外的人体摄影图片就已传入中国,刘海粟在上海创办美专,在全国首先启用模特辅助教学,此时郎静山也开始拍摄人体作品。郎静山认为:“有优美的曲线,能表现出纯真、纯善、纯美的意境。”其创作出发点是:练习用光和构图,模仿西洋绘画的造型效果,吸收探索国外的摄影品种。1933年拍摄的《抱瓮凝思》,就很好地体现了郎静山所说的话,画面中的人物造型,显然是模仿了西洋绘画。而在光线的运用上,有些过曝,这是为了使人体上不要有太多的阴影,这样才能体现“纯真、纯善、纯美的意境”,这种意境,显然是和中国传统美学有关的。可见郎静山尝试从中西结合的角度,去寻求艺术人像摄影新的个性。
黑白影社的陈传霖主张摄影一定要写实,拍人像要抓住被摄者稍纵即逝的表情。他明确地说:“艺术是现实的反映,真正的艺术是要写实的,这是一切艺术的最高法则。影艺是艺术的一个部门,自然也不能例外。”[2]这种观点,在摄影模仿画意盛行之时,无疑是具有个性的。
而个性化中含有民族化,民族化中也能体现个性化。果戈理说过:“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衫,而在表现民族精神本身。诗人甚至描写完全生疏的世界,只要他是用含有自己的民族化的要素的眼睛来看它,用整个民族的眼睛来看它也可能是民族的。”别林斯基也说过:“每一民族的民族性秘密不在于那个民族的服装和烹调,而在于它理解事物的方式。”因此,艺术人像摄影作品,要在风格上形成民族化,不能只是在形式上模仿民族艺术,而是要真正地体现民族精神。
20世纪30年代,在社会矛盾尖锐、日寇侵略的双重压力下,并受左翼文化思想影响,很多摄影师都要求艺术摄影作品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更多地关注民族危亡。这一时期的艺术人像作品从开始追求艺术创作语言上的个性化,逐渐上升到民族化的高度。究其主观因素,主要是摄影家们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和艺术思想,并使其与中国传统相结合,以寻求新的发展。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是追求摄影作品的真善美的。而东西方对于真善美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郎静山所说的“真善美”是与“意境”相结合的,应该属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真”的范畴。在审美领域,“真”不仅指情感的真挚、专一,而且要求艺术作品在审美活动中由形式体现出精神、由现象显露出本质、从有限到无限、由现实提升至超越。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真、善、美关系中,“真”反而处于较低位置,善处于更高的地位,“美”则可等同于“道”,处于最高的位置。郎静山对于摄影艺术作品,总的来说,是持绘画论观点的,所以他以追求艺术人像作品的“纯美”为最高境界,是一种纯艺术的观点。
而陈传霖所说的写实,也是要体现“真”,不过这就是西方美学范畴下的“真”了。在西方美学中由于价值与审美理论都是植根于认识论的,真、善、美三者是以“真”为核心的,“真”具有最高地位和本体论意义。一个客体或审美对象,只要是“真”的,就必是善的与美的。
可见,前者是把摄影作为纯艺术来看待的,而后者则是要求摄影艺术体现其纪实性。上述观点都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以改变中国摄影艺术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丰子恺.美术的照相.一般,1927年3月出版,第2卷第3号.
【关键词】土地测量技术;发展趋势;应用
1 土地测量的方法
1.1 经纬仪结合钢尺的测量法
为解决不规则宗地所遇到的困难,采用了经纬仪帮助测量。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将经纬仪固定架设在宗地上各个拐点处,进行角度的测量,结合钢尺丈量的长度再计算出宗地的面积。
1.2 全站仪测量法
随着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地面建、构筑物日益增多,经纬仪固定架设在拐点上及通视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以上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非常繁琐,工作效率非常低,而且只能测量土地的面积和标高,对于宗地拐点的坐标值是无能为力的。为适应时展的要求,引进了全站仪,该仪器提供了一种方便适用的面积测量功能,它和经纬仪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就是不必再将仪器固定架设在宗地上各个拐点处。
2 土地测量的技术
2.1 GPS 测量系统的特点
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克服地形、气候、季节、森林覆盖、能见度低、通视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定位精度较高,数据安全可靠,测站间无需通视。在没有现成控制点或控制点被破坏而造成的控制点不足的地区,能进行快速地高精度定位测量。操作方便,容易使用。对作业条件要求不高,数据输入、处理、存储能力强,与计算机、其它测量仪器通信方便。作业人员少,定位速度快,综合效益高。
2.2 GPS 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
2.2.1 GPS 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应用GPS 进行地籍控制测量,不要求通视,这样避免了常规地籍控制工作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并且GPS 网状结构对GPS 网精度的影响也甚小。正由于GPS 具有布点灵活、全天候、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才使GPS 技术在国内各省市的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中得以广泛应用。利用GPS 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的GPS 仪器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 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 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规程要求。
2.2.2 GPS 技术引入地籍细部测量。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调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测定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对于城镇街坊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0cm,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5cm,利用GPS 技术完全能满足上述精度要求。
2.2.3 GPS 测量的外业实施。GPS 选点测量测站点之间不要求一定通视,图形结构GPS 也比较灵活,因此,点位选择比较方便。但考虑测量的特殊性并顾及后续测量,选点时应着重考虑每点最好与某一点通视,以便后续测量工作的使用。点周围高度角15°以上不要有障碍物,以免信号被遮挡或吸收;点位要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电线等,以免电磁场对信号的干扰;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交通方便、有利扩展、易于保存的地方,以便观测和日后使用;选点结束后,按要求埋设标石并填写点之记。 ④ 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土地勘测定界是保证建设用地审批科学、合理、准确的手段。经审查合格的勘测定界成果可以作为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发证的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初期的土地勘测定界主要使用常规测量仪器,它们存在观测范围小、测量精度低、测程短、受外界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缺陷,同时外业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
3 土地测量数字化成图的方法
近几年, 由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 再加上测绘技术不断升级, 目前的成图方法高效、快速、美观, 只要将野外采集到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 然后利用专业绘图软件进行编辑, 就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在绘图仪中输出彩色或黑白图件。
4 勘测内容与土地规划相结合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地形测绘内容有一些特殊要求, 测量内容有以下特点:
4.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地形图测绘如遇农村居民点, 只施测村庄线, 内部标注村庄名称, 居民地内通向项目区的沟、渠、路、桥等应从村庄线起准确绘出。
4.2 在以往的常规地形测量中, 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 一种是地物, 即用特定的符号表示地物的平面位置; 一种是地貌, 即把地面的高低起伏形状用等高线表示出来。而土地开发整理的测量内容不仅只包涵地形测量的两大要素, 而且它必须符合土地规划设计的要求,准确测绘并表示测量当时不同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及每一丘块的田、土的范围线。正确表示各地类现状符号, 如遇地类现状和台账不符的其符号以测量当时的现状地类表示, 并在测量技术报告中加以说明。项目区含二个以上独立片块的, 分片统计各地类面积, 汇总地类面积统计表。
4.3 准确测量项目区范围及主要拐点经纬度座标。
4.4 准确测量权属状况, 标明界线及权属单位名称。
4.5 为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需要在地形图上每一丘块标示一个高程注记。
4.6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竣工测量还应注意竣工边界的测量应准确无误, 并接合项目区的规划设计进行对照检查, 核实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范围是否吻合。
4.7 竣工丘块、道路、沟渠、防护林工程等竣工设施应准确测绘, 确保各地类面积及各项工程设施的数据准确无误。
4.8 在测量好的竣工图上量算出各丘块面积并汇总。
5 结束语
通过近几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测绘实践, 已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为了更好地搞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测绘工作特建议:
5.1 关于确权定界。测量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排头兵, 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 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尤其是权属定界, 当牵涉到多方利益时, 必须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在场指定。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土地权利人的切身利益, 同时也是避免日后发生的土地权属争议, 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关键词: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1.10.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0-55-02
一、我国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1、技术性贸易壁垒数量增速明显
2009年,我国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数量为489起,大幅超过了以往发生最多的反倾销案件,比2008年的429起增加了60起,增幅为14%;2010年,中国出口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事件共518起,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29起,增幅为6%。
近几年,美国、欧盟和日本仍是我国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最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盟在2008―2010年3年间共发起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205起、228起和151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的发起数量增速明显,由2008年的2起迅速增为2009年的44起,2010年则高达63起。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高标准、严要求”
随着我国出口的增长,各国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也在增多,针对我国产品所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也在增加。各国对我国的出口产品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做法,严格细致地将标准进行分类,并且不断地增加和变化。由于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在制定时,手续相对简便,伸缩性较大,所以可以针对不同的进口商品,随时改变标准的要求。如果我国的厂商根据其变化的标准进行更改生产工艺,往往会付出较大代价和生产成本,这样使得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的竞争力减弱,利润较小甚至无力可图。有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按照原来进口国的标准生产,往往会因技术等原因被进口国拒之门外。
3、涵盖范围广泛
我国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所涉及的行业广泛,产品品种较多。无论是常规的贸易品种,还是新开发的贸易品种都不同程度面临着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从行业分析,2009年中国的出口贸易技术性壁垒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和其他产品,而2010年则集中在动植物产品和其他产品上,其中动植物产品最多,为138起,占到整体的27%,机电产品、纺织产品和食品次之。总体来说,动植物、纺织品、机电产品和其他产品是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绿色贸易壁垒影响最大的4个行业。一方面,由于我国在这4个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另一方面,这些行业生产的产品不是中间环节的投入品,而多为消费品,所以出口国的消费者对于消费品的安全要求较高。在农产品与食品方面,检验检疫制度非常严格,对农产品和食品的加工、保护特定动植物品种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与要求。在纺织业方面我国也受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纺织品出口每年有近30亿美元受到影响。
4、以绿色、环保为由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许多发达国家在产品的包装材料、可回收率、标签制度、条形码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例如我国出口商品包装落后、不易回收等非环保原因都是最终造成无法出口的原因,部分产品的包装使用大量木材,外观设计缺乏创意,甚至容易含有病虫害,这些都为进口国设置技术壁垒提供了机会。发达国家在标签方面,内容、文字、图形、编码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是造成我国出口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1、管理监测手段落后
我国在商品技术方面的法规数量较少,涵盖面也相对较窄,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而且技术法规也没有形成体系,技术标准水平较低,检测手段缺乏相应的硬件管理。
2、企业对标准重视不够,技术水平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比较落后,客观上制约了我国企业向发达国家出口符合国际技术标准的产品的能力。加之缺乏一定的宏观指导,企业本身对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知之甚少,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缺乏了解。
3、贸易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出口货物中,劳动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高,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商品出口比重偏低,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凸显的备受关注的问题。我国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由于本身技术含量低,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标准和检测水平,从而更容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
三、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选择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单凭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建立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三方力量为一体的模式,三方各自管理,分工明确,取长补短,通力合作,形成三位一体的战略联盟。
1、政府应加强管理,加强对企业的引导
要加强技术保护的宏观管理,建立技术保护的统一协调机制,设立地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协调机构。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对政策的引导与宣传,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预警机制,提高我国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2、企业要加强标准化管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一方面,企业在重视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发展自有技术;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健全和完善标准化管理,就国际市场竞争而言,只有靠“标准化管理”才能赢得市场。
3、行业协会要继续发挥协调、服务功能,组织制定和执行技术性的贸易措施,代表行业与政府对话,参与解决贸易争端等等。
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政府方面:行业协会要常倾听企业的声音,分析市场动态,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提出进一步改变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合理化建议;二是对企业方面:对企业开展调查,将收集到的本行业的国际市场信息、需求、技术水平等及时传递给企业,组织他们进行技术交流,找出差距,以此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轩.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宋明顺、杨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7.
摘 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输技术对于通信工程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不断进行传输优化,使传输技术高效快速发展,如何更好的进行应用都是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传输技术作为通信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要不断的改进优化,争取提供更好优质的服务。本文笔者对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输技术;通信工程;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通信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通信技术和通信质量也逐渐提高,已经能够达到大多数公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通信要求。但是,由于信息建设步伐的一直加快,我国现在具备的传输技术已经跟不上信息时展的脚步,已经不能再继续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因此,必须要对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功能和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使传输技术的优点能够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通信工作中,从而提高人们的通信质量,满足人们的通信要求。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传输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最终促进我国通信事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1 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特点
1.1 传输设备具有较小的体积
现如今,我国使用的大型传输设施正逐渐的被小型化设施所代替。例如,信号的扩展设备,这种设备不仅重量轻,面积小,而且还变得更加简单、便于使用者携带和移动。传输设备具有较小体积的优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能够缩小传输设施所需的占地面积,节省了使用空间。第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方便。第三,极大的降低了传输设备的研究成本,促进了传输设备的生产和发展。第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传输设备的价格降低,并且其功能和作用不会受到影响,从而创造出优质的传输环境,促进通信工程快速、高效、平稳的发展。
1.2 传输设备具有更强大的功能
随着我国的传输技术不断发展,在外部的使用上除了重量和面积不断缩小以外,其所具备的使用性能也逐渐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变得越来越全面。这样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传输设备的使用数量,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设备电缆的使用数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线路容量的利用率。除此之外,各种功能的不断增多还扩大了传输设备的实际容量,让地区偏远、信号不佳的使用者能够成功的使用网络。
1.3 传输设备的集成度更高
集成程度较高的传输设备进行信息输送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单片设备的传输效率。这种设备能够更容易实现设备的调节。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种传输设备里安装的备份设备进行信息输送工作。从而减少输送成本,缩短传输时间,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和效率。
2 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
2.1 通信工程中关于传输技术的功能分析
本地传输网络是一种容量比较小的传输网络,它主要分布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种传输网络输送信息数据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管道来完成的。本地魇渫络和异地线路传输网络相比较来说,前者无论是在对于传输网络的管理和监督方面都占有更大的优势,而且在传输费用上也远远低于后者。通过以上结论我们可以看出,本地传输网络技术对于我国传输技术的发展具有关键的影响。尤其是在光纤资源的使用方面更加明显。只要把SDH和ASON技术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ASON网络。此外,把这种技术使用在异地传输网络的传输过程中,能够极大的增加系统的灵活适用能力,形成大型的、全面的网络控制和管理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一直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对于异地传输网的使用,因为每一个移动交换中心的间距比较长,所以在SDH的使用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研制出新型的传输技术,改善当前的传输系统,从而促进传输网络的高效发展。在EDFA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历程中,SDH设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远距离传输数据的传输速度,同时也极大的减少了传输费用。WDM和ASON可以形成网络的有效组合,然后结合WDM强大的传输效率就可以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网络传输系统。在光纤输送数据过程中,进行传输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光纤来完成的,其具有强大的信息容量,这意味着只需要很少的电缆就能够完成传输信息的工作,并且拥有传输功能的电缆是不需要进行替换或者更新的。在我国的工业建设和商业发展方面,这种利用光纤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已经非常的普遍和成熟。除此之外,这种光纤传输技术还拥有语音通话、互动视频等交流功能,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各个行业当中,比如在交通方面和一些商业交流方面,光纤传输技术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在无线进行传输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电磁波来完成工作,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就是传输成本比较低,并且非常的稳定。而对于无线系统的监控就是把无线传输技术和监督控制技术有效的组合在一起,把有效地信息和数据从每一个指定地点传输到无线的控制核心站点里,同时还可以及时的建立数据信息库,为数据检验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除此之外,无线传输技术还拥有一定的扩展性能,因此在我国的各个行业中对其的使用也非常普遍。
2.2 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通信工程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如果把通信工程中使用的传输技术能够合理的进行改进和完善,不仅能够使我国通信事业能够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而且还能够促进我国社会能够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我们要结合我国目前通信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传输技术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情况,找出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并且要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完善和改进,根据时代的不断发展,制定出全新的传输技术管理系统,对传输技术实施高效的管理,从而提高我国通信工程的建设质量,促进国家的持续发展。我国通信工程传输技术以后会逐渐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是我国传输技术的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用拥有多样化功能的传输设备来替换传统的单机传输设备,然后继续开展数据监督和管理工作。这种发展目标不仅能够使我国的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还能够减少通信的建设费用,从而使通信工程的传输工作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另外,通信工程的传输技术还会朝着功能多样化和设备小型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人们对于通信要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通信设备的外形和内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型化的设备要逐渐被小型化设备所替代,并且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功能多样化的发展目标也会逐渐得以实现。
3 结语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我们必须要从多个角度考虑传输技术的特征和方法,对传输技术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从而才能够使技术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滕永庆.论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电子制作,2016,08:74.
[2]邵帅.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05:27+29.
[3]席玮.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有效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5(24):91.
关键词:机械工业 机电一体化 数控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199-02
现代科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工程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工程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工程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机械本体工程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 传感工程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工程技术。
(三) 信息处理工程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 驱动工程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 接口工程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工程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 软件工程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 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工程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 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 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 WOP工程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工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 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 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 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 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
(三) 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
三、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工程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二) 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
(三) 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工程技术、微电子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四) 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
(五) 网络化
网络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六) 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使人们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是众多科学工程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