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素养是个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看,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从企业要求方面看,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规范、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五个方面。笔者认为,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将之与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一致起来,因此,中职生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两大类:一是“品德”,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才能”,即语言表达、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其中品德的高低往往被企业看作是能否成为一个合格员工的首要条件,因此是基础,而才能则是中职生最终能否成为一个优秀员工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共同构成了中职生必修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生职业素养基本现状分
析及对策当前中职学校对于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学校自身由于受招生困难、办学经费紧张、师资队伍紧缺、教育教学改革任务繁重等客观因素的干扰,往往仅注重于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以致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显得重视不足或者顾此失彼。部分学生对加强职业素养教育不以为意,个人职业素养表现让人堪忧。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众所周知,现在就读中职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中考中的“落榜生”,他们或因厌学、家处偏僻农村而无法接受优质教育,在激烈的“应试教育”中被淘汰,不得已才选择读中职。所以多数学生除了学习成绩较差之外,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笔者在职业学校工作了十几年,发现中职生中存在以下这些消极因素:厌学现象较为普遍、自卑感较为强烈、叛逆心理严重、虚荣心极强、责任感不强、法纪观念淡漠等等。针对中职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奋斗在职教阵线上的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学生为本,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积极探寻新的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技巧和实效性,并找寻了一些方法和上课的艺术,将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在专业的教学中渗透。
三、在中职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的文化基础差、底子薄、自律意识不足,没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客观实际,中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于中职生的日常教育,首先,应该从行为习惯上着手,从课堂、课间、自修、实训、活动等细微处入手,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专心听课、独立完成作业、自控自理、团结协作、反思。如,在学习《猪的生产与经营》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视频和图片,展示各类猪品种的不同效果,丰富多彩的猪品种深深吸引着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会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本堂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很好地组织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而且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良好行为习惯的显性表示。由于中职生已是处于职业准备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渗透到学生心灵,就有明确的职业动机和职业思想,这是职业素养养成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企业对员工职业心态的要求是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时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宽容乐观、团结协作的心态。因为只有积极进取,才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只有宽容乐观,才能赢得客户的尊重和支持;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和同事们一起共克时艰,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中职生而言,只有在学习期间形成了这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才会吻合企业对员工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才能在将来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激励能力、竞争意识与意志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而教师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可以通过三课结合的方法(三课指课堂、实践课、活动课),例如,养殖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养殖专业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专业课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列举身边的实例,尤其是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介绍或实地参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比较法、调查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生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宽容他人、互助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采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方法,或者是通过加强挫折教育来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在小事中养成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
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情操、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纪律性。中职生的职业道德,首先,应体现在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准则。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品质,企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就是空话一句。另外,还体现在对待学业的态度、人生价值观念、言行举止、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方面。在学科教学中,在班主任工作中,都必须渗透这些道德素质的培养。老师应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也许老师的一句知心话,一件小事处理得恰当,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生大都比较喜爱活动,因此,应将各类活动的开展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如,班级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感到团结的力量;开展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开展以讲诚信、讲奉献、讲勤俭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诚信、奉献、勤俭都是一个企业员工应遵循的美德,从而自觉地在自己身上传承这种美德。
(五)以实训教学为中心,确保职业素养的养成
1、充分肯定成绩,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意识。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挫败感,他们已在分数的竞争中遭遇了滑铁卢,所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发挥潜能,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更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让阳光普照每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高举信心大旗,是学生进校以后我们要做的一件大事。实践证明,大部分职校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地参加校内实习并且掌握好熟练的专业技能,我们正是要利用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积极引导,肯定他们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树立他们的自信意识。教师给每个学生不同方式的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并对自身的能力产生充分的自信,从而在实习中信心十足、更加努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养,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学生需要来自教师的激励和赞扬,才能树立起强大的自信意识。
2、严格遵守实习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让学生知道在实训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事又必须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责任意识的建立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为此,教师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首先,要组织好实习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制度的学习,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责任。其次,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技能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要教育学生应懂得取长补短,尊重与帮助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再次,在实习场所张贴先进企业的管理标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努力用先进的企业标准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让学生知道在实训时除了锻炼专业技能之外,按照规章制度维持班集体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氛围也是每个学生的职责所在。教师应该在多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及时进行监督检查,直至学生把事情做好,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3、互换实习角色,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协作意识是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在学生实习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进行分组,并扮演不同角色,共同完成一些综合类的实习任务。如,在兽医基础课的宠物胃切开手术实习中,这样的任务单凭一名同学的努力根本无法完成,需要几个学生合作才行。此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实习小组,让他们在手术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合作,完成实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尽自己所能与他人协作,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做出自己的努力,让他们相互纠正,相互促进,共同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由于合作的成功,会使学生的自信得到增强,对日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的成效都有直接影响。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知道同学之间的互助作用。通过实习任务的协作完成,学生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协作才能成功,增加个人协作意识的培养,就是增加个人和集体成功的法码,只有具有协作意识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关键词:音乐教育;职业素养;育人功能
一、音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活动的主要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的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会被学生记住并去模仿,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树立个人高尚品德,并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育人。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量难以严格的时空划分,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育人需要一定的周期,教师的工作难以个人单独完成,难以在短时期内见到成效,这些因素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奉献精神,教师的教育劳动即为了培养人、改造人,把一个自然的人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
1、歌唱技能
歌唱是用嗓音表现乐曲的思想内涵,塑造音乐形象的艺术,它本身就是最自然的乐器,对音乐的表达也是最美妙最丰富的。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要具备专业的歌唱技能,包括音准﹑节奏﹑速度﹑音乐表现形式﹑曲式分析﹑和声功能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促进学生内心听觉的发展和完善,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
2、乐器演奏技能
器乐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乐器教学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真实感知,也能从教师不同的演奏中深刻的感受到风格的异同和音乐情感的表达。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演奏能力,主要是指键盘演奏,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再此基础上应该熟悉如风琴﹑电子琴﹑口琴等基本乐器,要有较强的伴奏能力,即面向基础教学的即兴伴奏和合奏能力,这在实际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能使学生最直面的感受音乐。
3、创作技能
学校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创作”,不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为培养音乐家的“音乐创作”,而是以“创作性的音乐活动”为主体,还有“即兴演奏”和“创作音乐”等的音乐教学活动。这种“创作”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活动,教师起到指引学生的作用,“创作”教学应该确保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气氛里,表达内心的感受,并用音乐即兴的表现出来,可以是哼唱,可以是敲打,可以是肢体动作,目的是通过音乐创作活动,尽可能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指挥技能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有时需要用手势来表达音乐的情绪,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表现力。教师指挥的手势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不仅要准备无误而且还要简单明了,美观大方,要根据不同风格的作品,音乐的旋律走向、速度、力度等不同内容将指挥手势以音乐化、线条化的形体语言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心的去表现音乐,使音乐学习到达一种精神享受的状态。
三、音乐教师信息技术的素养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作为音乐教师,应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熟练的运用互联网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利用先进的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一方面,对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主体的认识,应树立由“铺教”向“铺学”转变的观念。现代信息技术,不能片面的认为是为了铺助教师的教学、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应该正确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更重要的价值是“铺学”,是为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难题、培养能力等服务的。另一方面,要合理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传统教学并不能“弃”它也有许多“扬”的方面,作为教师,我们要懂的取其精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强调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音乐教师反思能力的素养
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新起点。了解反思内容。一是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常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结果等的反思;二是教育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对象、教育结果等的反思;三是理念反思,教师的经验、习惯、意见或者是印象等是教师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所以对教育理念的反思更有助于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四是行为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内的行为选择、方法选择、多方互动选择以及判断等。熟悉反思过程。一是自我审视,分析问题。教师依据收集到得资料,以科学的态度对教育教学的本质加以深刻的理解。二是借助对话,建立假设。教师借助当前问题的有关信息,或通过阅读书籍、请教专家、集体研讨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并对假设的效果进行预测。三是回归实践,验证假设。教师建立起新的假设之后,开始策划新的行动计划和方案,并开始实施此行动,验证假设,当这种行为能够被观察分析时,教师又开始了新的反思循环。掌握反思方法。一是行动前反思,即借助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对各种可能提出预设,决定行动路线,以及期望所要达到的结果。二是行动中反思,即面对当前的问题和情境,当机立断的即刻作出决策。三是行动后反思,又称追溯型反思,这种反思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的经历,从而加深对所经历的含义的理解。时代在进步也要求着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全面整合知识结构,不仅是专业上的技能还有教学过程中技能,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优秀的一代,才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作者:李晓琛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延安新区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柳菊兴《音乐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斌《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反映的是一个人在对待工作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态度和韧度,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为了落实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笔者从实证主义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对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加强殡葬专业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主要针对高职殡葬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及职业素养教育。在综合众多学者关于职业素养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职业素养可从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品行三方面进行构建。职业知识和技能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职业品行则包括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意识以及职业习惯等。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笔者首先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有关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素养教育的文章进行了阅读研究。笔者发现,当今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结合具体的专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职业素养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2.问卷法
笔者从殡葬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来考察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状况。一方面,笔者直接或者通过网络向已经毕业的40名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表(毕业生卷)》,这些毕业生分布在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墓地等多家殡葬单位,收回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93%。另一方面,笔者直接或通过网络向殡葬单位(包括殡仪馆、墓地等)发放了调查问卷《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表(用人单位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
3.访谈法
一方面,笔者对10位殡葬职工进行了访谈(其中5位殡仪馆职工,5位墓地职工),从行业的角度了解殡葬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以及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状况。另一方面,对10位殡葬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其中5名殡仪馆职工,5名墓地职工),从毕业生的角度了解他们对于当前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的意见和看法。
4.分析法
结合调研结果和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当今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进行了分析。
二、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
(一)殡葬专业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现状的认识与评价
1.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基本情况。从调查情况看,学生普遍担忧自己目前的职业素养水平,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改善。数据显示,超过5成的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了解。57%的学生对现有的职业素养水平和学校教育效果不满意。在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上,学生选择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训学习、学生活动等的分别占24%、23%、15%和14%。
2.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分析。职业知识和技能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最基本条件。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一方面,只有60%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剩下40%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不能完全胜任殡葬行业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认为职业技能与实际运用结合紧密或相符的学生才占50%,学生实际工作情况与所学技能不完全相符。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困境能控制自己行动的学生仅占40%。由此可见,学生在职业技能上习得不精,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缺乏独立思考与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3.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调查分析。职业道德是具有特定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职业人在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中遵循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思想与行为特征。本文从忠诚、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四个指标来考察。结果显示,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5%的人愿意在现在的单位长期工作;社会责任心方面的测评结果也不高,只有52%的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与人合作层面,5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客观处理事物,做好服务工作,很好地与人合作。
4.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品行的调查分析。职业品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意识以及职业习惯等。(1)职业理想是对职业的选择以及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明确,虽然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殡葬行业就业,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但55%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展望;(2)职业兴趣是人们对于从事某种工作的愿望和兴趣。通过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自己选择专业,因此95%的学生都表示愿意从事自己的专业;(3)职业意识是指对职业劳动认识和评价的情感态度。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殡葬专业毕业生中,57%的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模糊,55%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认识不清,44%的学生缺乏对职业相关法律的了解。在对毕业岗位的认识上,高达80%的学生倾向于从事管理岗而不是基层岗位,85%的学生首先考虑工作条件和经济报酬。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职业价值认识不准确,尤其是在行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上;(4)职业习惯是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一般认为,对职业习惯的测评是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为依据的,因为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属于意识层面,只有借助具体的行为表现才能测量出。因而,职业习惯这一维度的数据是由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两个维度的数据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的。调查还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借助多种途径培养职业习惯。
5.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求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一开始就系统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对于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排名靠前的是企业学习和社会实践,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认为应该通过进入企业一线学习,来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还有30%的学生希望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素养。可以看出,企业实习是学生最期望的职业素养提升途径;从培养内容上,位居前列的是职业化心态和人际关系。由此可见,作为从事特殊行业的殡葬专业学生,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和期望较高。
(二)殡葬行业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认识与评价
1.殡葬行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我们发现殡葬行业对实习生和毕业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岗敬业,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踏实肯干、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大学生在行业和工作中立足的必备要求。在与企业师傅的交谈中,有的师傅谈到,殡葬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些学生刚入职时可能专业技术不够硬,但是能够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坚韧不拔,最终获得企业的青睐。有个别学生虽然头脑灵活,能说会道,但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最终无法得到行业的认可。第二,吃苦耐劳,有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调查发现,对待工作积极主动,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大学生总是会受到殡葬企业的青睐。殡仪馆中的化妆、整容、火化岗位,墓园中的插花、刻碑以及销售岗位,都需要付出极大的辛劳,因此只有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才能适应特殊岗位的工作要求。第三,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其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殡葬工作中的防腐、整容、墓碑设计、碑文纂刻等都需要精湛的技术,因此如果想从事相应的殡葬技术工作,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第三,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要求个人在团队中懂得尊重他人,建立并维护团队协作关系,使整合的团队能够产生最佳的业务效益。调查发现,由于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团队合作意识不足,在工作岗位上存在人际交往不良的现象。第四,遵纪守法,诚实可信,具有服务意识。作为服务行业,殡葬行业的服务宗旨是“逝者安息,生者慰藉”,这就要求殡葬工作者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当今效益观念盛行、功利行为增多的情况下,曾经出现过个别大学生私收买墓定金的行为,或是不尊重逝者及家属的行为,这也体现出大学生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2.殡葬行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殡葬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高,殡葬行业对毕业生总体情况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殡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为90%。在交谈中,殡葬企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工作技能不够娴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学习,但是思想品行却是胜任职业的道德保证。大学生必须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才能在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通过调查,殡葬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愿立足一线工作,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有的毕业生好高骛远,过于看重工作环境和待遇,不安心本职工作,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第二,跳槽频繁,缺乏忠诚意识。有的毕业生对企业不忠诚,思想不稳定,容易受人鼓动,频繁跳槽,一年之内换好几个单位。用人单位对此类行为非常不满。第三,团结协作意识不强,缺乏团队精神。有些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能别人服从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别人,乱打小报告,瞎传闲话,在单位造成不良影响。第四,职业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差。有些毕业生存在从众心理,缺乏自我判断能力,在工作中缺乏毅力,看到现实工作情况与心理预期有差距,或在工作中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打退堂鼓,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殡葬专业教师,笔者参与了大量的专业调查及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与编制工作。结合高职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可以看到当今高职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分数轻素质的传统教育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为迎合高考需要,我国传统教育采取应试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都缺乏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难度。尤其是殡葬专业学生,目前中国大陆开办殡葬教育的大学都属于高职教育,选择殡葬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综合素质一般,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在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二)缺乏系统性设计和统一规划,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作为社会管理与服务类的高职专业之一,殡葬专业开设较晚,发展不够成熟,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和统一的规划,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还不健全,学校教育还是偏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三)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单一,缺乏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目前,高职院校很多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都做不到真正与专业相结合,其课程一般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讲授,主要采取课程讲授、专家讲座、企业参观等教学模式,内容空泛,缺乏专
业特色和职业特色,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殡葬专业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授课教师不一定能够了解学生特点,职业素养教育无法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使得学生对企业、社会和自我的认识欠缺,难以整体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期望值。
四、构建高职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努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教育对于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提升职业素养水平、完善职业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目前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殡葬教育者应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深度挖掘职业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教学与产业脱节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形式,在实现教产结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一是要注重学生形象与企业职业人形象的对接,通过不断的练习塑造职业形象,提升职业气质,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二是班级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相对接,学校和企业各自指定一位班主任,由两位班主任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辅导;三是班级制度与企业制度相对接,根据企业管理方式,班级管理实行公司业绩考核制,对学生学习、团学活动、宿舍方面的表现等打分汇总,实施达标创优量化考核制度。
(二)将职业素养教育真正纳入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高职教育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和实际教学中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殡葬专业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将职业素养教育真正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通过规范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职业素养的专业渗透。
(三)加强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可以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或有经验的殡葬行业工作人员进行职业素养课程的讲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老师的培训。在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明确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任务及要求,专任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配合对专业介绍、行业分析和岗位描述等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觉修养的内在动力。
(四)丰富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
一方面,殡葬专业在进行职业素养课堂教育时应该采取尽可能丰富的教授形式,除了基本的理论讲解外,可以采取案例教学,从正反两方面举例以教育和启迪学生;另一方面,殡葬专业教师要按照真实的职业情境进行设计和改造,设法满足职业素养对真实职业情境的需求,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学习实训的教育范畴。
(五)创建科学合理的殡葬专
业学生职业素养考评体系殡葬专业教育要对毕业生做好职业素养信息反馈工作,一方面可以与合作企业取得联系,由学生所在企业对其职业素养进行客观评价,了解其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情况,从而发现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有效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品行的培养。
作者:翟媛媛 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墓园管理与规划设计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鲁伟.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评价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10).
[2]何玲霞,曹正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状况调查研究[J].职业•下旬,2013(7).
[3]徐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关键词 会计人才 职业素质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Research to Develop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Occupation Quality
CHEN Rui, CHEN Zhanwu, LIU Ying
(Shijiazhua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areer Academy, Shijiazhuan, Hebei 050800)
Abstract In the tide of market economy, the market demand for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are increasingly high, not only require mor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t i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occu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fo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must accept the challenge with new ideas, the more occupation quality into daily teaching work.
Key words accounting personnel; occupation quality; education
1 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教育部颁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曾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同样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问题提上日程,是一件异常严肃的事情。同时,因为会计专业人才工作后面向的是社会中各种类型企业的经济业务,这就要求在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将职业素质融入人才培养之中,从而帮助学生成功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职业素质是从事职业活动的时候,人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它在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在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潜移默化,最终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形成统一。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1.1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所有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会计职业道德都是必须要给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就将会计人员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能力、职业责任等众多伴随任何一个会计人员一生的基本要求告诉学生。但是高职在校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其性格品质正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的时候,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学生一入学,刚开始接触会计这门学科的时候,是非常必要的。它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会计职业道德。
1.2 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个会计人员,需要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账簿中的单纯数字,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型社会。我们培养的会计人才,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新问题时,如果不能对新问题马上找到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他们的工作责任将不能有效完成,同时,遇到的问题也将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变化之中,需要我们培养的会计人员有勇气去迎接挑战,有信心去承受压力,有能力去面对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完成工作。
1.3 良好的沟通能力
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与众多各种各色人员来往,所以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必须的。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企业内部,需要与企业的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科研部门等众多人员往来,只有高效地沟通,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和记录企业的各种经营情况和日常经营活动,才更方便向企业的管理层提供更多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在企业外部,企业会计人员还会涉及到与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只有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才会更出色地完成日常工作。
1.4 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
会计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专业知识,同时,它还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能够实践。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之一,只有具备实践能力,才能够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会计专业知识优势,适应新环境对企业的要求,改革创新会计工作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发展。
2 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养成途径
社会的不断变革,要求会计专业人才要具备更多的职业素质,在帮助学生养成职业素质时,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能从更高层次上思考会计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工作,要将这一工作贯穿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2.1 职业技能是前提
在将我们考虑如何增强会计专业人才素质的养成教育时,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将会计专业的专业性置之脑后。会计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在遇到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时,能够使用会计语言将其记录下来。在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会计专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当然,在掌握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将职业素质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会计工作。所以,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前提。
2.2 掌握方法是关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仅仅用在校的时间,想将所有以后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都学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在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要重点教育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学生了解遇到新的问题去哪儿,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可以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从这个问题中能够分析出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才能够独立应对变化莫测的工作环境中的各种经济问题。因此,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是关键。
2.3 社会实践是核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更是高职学生形成良好职业素养的核心。在对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重教有余,重学不足,实践性教学课程安排相对较少,使得学生实训业务与会计实践业务脱节。在对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养成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社会实践,加大社会实践所占的比重,对会计专业人才素质养成教育有重大现实意义。
3 结语
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为前提,以帮助学生获得解决方法为关键,以社会实践为核心,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职场中取得比较竞争优势。
注:本论文是河北省教育厅2013年度研究课题《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会计学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问题探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34021
参考文献
[1] 刘会卿.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06(3).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含义和特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含义在于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恪守教育原则,为培养出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得以提高和道德品质得到升华的同时,还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属性,能够直接反映社会教育体制的现实要求;其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性,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应时展的需求,与时俱进,加以创新;而其导向特性又对其他教育活动有价值引导的作用,为综合素质教育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保障;其文化特性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把文化元素融入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适用于各类高校。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在含义和特征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是指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遵循职业发展以及职业素质养成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1)个体特性突出。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个人职业素质,使其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突显个性,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2)注重实践特性。职业素养教育重视实践教育,为此,其能够让学生在职业体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并为之付诸于行动。(3)职业差异性。面对不同行业、职业的不同岗位职责、工作需求,职业教育素养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二、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二者有机融合的可能性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在含义和特征各不相同,彼此间在其教育学科领域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它们也具有某些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为高职思想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可能。例如:教育实施主体的一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内容,两者都是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为主要的实施主体。教育对象相同,都是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无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两者都必须根据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实践能力,结合社会人才发展需求,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合理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的相通、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涉及了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可见,两者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是相互交叉并互相渗透的。教育功能的互补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可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政治和价值导向性,后者也能帮助前者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共同发展进步。
(二)二者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创新高职德智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对培养出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具有深刻意义。为此,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即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水平,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形成教育师资、外资合力,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教学实际效果。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应开设相关课程并加以培训,组织主题教育项目活动和社会体验实践等,充分利用课堂内外有益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高职德育与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正确把握高职教育目标,凸显高职德育教学特色。在高职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依据学生的未来就业趋势,适时调整教学模式,采用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把学生的个人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效地地融合在一起,更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从而走上高职德育的创新之路。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基本途径
(一)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
业素养教育理念高职德育必须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体系,为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素养有机融合成为高职德育的迫切需要。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职业素养教育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二)课程间的融会贯通,构建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人的内在素养离不开自身认知意识以及行为能力的结合,为此,通过正式的课程化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良好教育素养的必要方式。各高职院校应坚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创新教育模式,将职业素养教育正式编入教学课程计划。例如,可连续开设三个学期的素养教学课程,分别将爱心与责任、诚信与严谨、积极创新这三个主题设计成为每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每学期教学内容的实施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内外各种资料,采取不同的教育主题,使学生全面了解多种职业的相关信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体验实践活动,并将此类活动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实践的行为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职业品格的形成。
(三)引进行业文化元素,创造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
引进行业先进的文化元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先进文化行业元素的引进不仅能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素材,还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将行业文化引入课堂,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受到行业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利于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高职院校校园里,学生在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将行业文化元素引进校园,努力创造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这将有利于学生切身感受到两者相融合的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对于某行业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的提高,让高职院校踏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特色道路。
(四)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践行职业素养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评价机制,并构建相关行、企业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标准体系,践行职业素养考核制度,以此作为考察学生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方式。各高职院校可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对本专业职业素养课程的相关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作出相应评价,对于成绩突出、表现优秀且已达到考核标准的学生采取颁发专业素养证书的方式给予奖励。现在部分企业也比较重视应聘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否符合本公司的实际需求,据相关资料显示,往往具备与该公司相关的职业素养证书会让部分面试者比其他没有该证书的面试者拥有优先录用的机会。
(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建立专业性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职;德育模式;必要性;问题;对策
一、前言
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特点,无论是办学环境,还是学生特点,与普通学校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实践教学以及实训场所建设工作,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特色来开展针对性德育教育,实现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教育有效结合,有效借鉴普通高校德育教育管理方式,结合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来提升高职德育教育有效性。
二、高职院校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必要性分析
1、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普通本科教学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岗位需求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型人才。教育部特别强调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还需要更好掌握基本技能以及基本能力,培养出具备执业道德高素质人才。因此,需要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角度着手,重视德育工作,对德育教育进行精确定位,明确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目标,保证德育教育工作更加贴合实际,实际教育效果针对性更强。2、结合企业竞争力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作为二十一世纪发展巨大竞争力,职业化工作队伍不仅对专业技能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对团队协作意识、团队沟通意识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责任心以及职业忠诚度等等,发挥企业用人标准以及企业发展需求导向性作用,不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满足用工企业的内在发展需求。
三、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存在着边缘化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促使高等教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发展范围内逐渐形成高速度并且大规模发展形式。在高职院校发展初期,由于过度追求规模化,这就促使职业院校的校园规模非常大,招生人数以及教学楼等也非常多。从近些年发展来看,高职院校更加注重质量以及教育内涵,更加关注专业建设工作以及教学课程改革工作等等。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思想培养以及学生人格塑造,这样能够在较为有限时间以及师资内来提升人才培养有效性,但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是否完成教学计划,但是却并没有非常有效教学方案,进而只是重视培养专业技能,对于素质培养方面仍然欠缺,这就促使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边缘性问题。2、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方式方面存在着不合理性。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主要是针对个体,高职院校学生有个性、有思想,那么就需要重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工作,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来提升教育有效性。德育教师需要饱含爱心,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来开展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最终达到感化目的。从目前发展来看,一部分高职院校主要是采用灌输性课堂教学方式,一味的训斥与打击教学,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感受,实际德育培养方式存在着过于急功近利的问题,实际的教育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一旦出现情绪方面的反复,德育教师往往会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一味呵斥学生,并不注重对学生再教育,过于极端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信心受到影响,思想教育规律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不符合思想教育规律。
四、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下的高职德育模式对策分析
1、充分发挥德育核心课程导向性作用。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导向性作用,保证职业素养教育课程设置科学性、合理性,这样能够将人文素养教育、专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有效融合。在核心课程教育方面,诸如,实习实训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等,需要着手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渗透作用,结合企业用人标准以及核心文化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教育理念,逐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利用专业教育以及核心课程相结合教育方式来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引导,这样能够给予学生职业化价值体验,这样能够更加有信心与决心来胜任未来的工作。在开展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精神平等非常重要,无论是何种身份、何种职业,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的。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需要树立平等理念,反对绝对权威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知识与科学,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教师权威并不是通过命令与呵斥来实现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制度因素、个人因素等影响的,那么就需要逐渐弱化由于制度而存在着的权威,不断强化个人魅力方面形成的权威。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自主要求,也就是在教育决策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咨询权,给予学生决定权,尊重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选择,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不能够将教师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在整个实训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岗位需求来严格遵守具体工作纪律,避免盲从,培养学生职业创新意识,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实现德育教育目标,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构建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创新过程中,需要尊重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从职业素养培养角度来选取突破口,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校园文化之间有效结合。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需要在活动主题设计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隐性教育,在集体活动中突出团队荣誉、遵纪守时等,通过趣味化活动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习惯、职业操守,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提前的掌握企业环境,同时也能够深入把握企业文化中存在着的客户至上、团队协作、诚信为本等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鼓励高职院校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或者是短期实训等方式来接受严格管理,更加有效的感受企业氛围,逐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纪律与专业技能。高职院校还需要与企业构建合作关系,构建专门性研发中心以及实践平台,这样能够促使高职院校根据企业需求来设置专业教学,为学科化、系统化教学提供有效保障。3、明确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加追求自由与独立,同时也更加的尊重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已经具备一定道德认识能力,外界环境巨大冲击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在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着失范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非常强烈自尊心,同时也存在着自卑感,那么就需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丰富情感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着的冲突,重视德育教育内容设计。实际上,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结合学生学习中的思想问题以及生活中的思想问题,设置教学案例,利用主题班会、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学生行为规范性教育,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更好适应职业化发展角色,培养职业化工作精神与工作态度,结合企业职业态度、职业能力等方面需求,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活动中,为专业化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在职业化训练过程中,需要避免机械化练习,逐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五、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在实际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与挑战,虽然在思想上可能存在着波动,但是总体思想上仍然是健康向上的,具有非常高的思想追求,也希望能够根据未来职业发展来获得来自社会更多认可,这样有利于有效实现自我的价值。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取教学出发点,更加细致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的各种问题,做好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感化作用与教育作用,采用更加有效教育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日常生活有效关联,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针对性提供有效保障。构建以培养职业素养为核心德育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生活态度,有利于形成自我养成与自我完善德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汇.职业素质培养视域下的高职德育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35)
[2]邹伟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3]朱秀.基于学生职业素养的高职特色德育模式探索[J].时代教育,2015(11)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我国高职教育开始由以规模发展为主转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发展阶段。文件明确提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没,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1 职业素质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内容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将高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与动机等五个方面,并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个职业人就好像是漂浮在水中的一座冰山,水上露出来的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这代表的是表面的特征,是显性的;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则是由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形成的基石,这是隐性的。一个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亦是如此。由此可见,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在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即学生毕业后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等。它既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业潜能等。
2 高职教育重点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要求我们必须突出实践教学。实施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教育突破的必然选择。其目的是按照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去塑造和培养新型的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人员。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按照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人才模式、人才特点进行培养,才能真正完成这一任务。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成为生产第一线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各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现代社会经济组织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能,而且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这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代表着职业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劳动就业对高职毕业生素质的要求。高职生学习的一个直接目的是获得社会劳动的资格和职位, 但在国家人口众多、目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要在职场获得成功,既要强化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但更要重视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在课程安排上,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尽可能营造生产第一线真实的职业环境,以及企业文化氛围,同时,还要加大校内实训设施的投入,对各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基本技能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使高职教育真正体现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3 职业活动作为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手段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修养,必须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念为基础,夯实素质教育第一课堂主阵地,推进素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大纲、进第一课堂的教育改革,不断完善与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体系,加快高职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在专业教学中,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仅要重视课堂讲授的方法,更要重视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这是由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决定的。在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扮演角色。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据相关调查表明,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素质,而且“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衡量标准,而这些往往又是高职生的弱项。《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先生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到走上成功之路的过程,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败后,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 大职业素养构成:敬业、发展、主动、责任、执行、品格、绩效、协作、智慧、形象。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这些素养。校园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基地,我们要充分这基地,尽可能贴近企业的用人要求去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职人才。
4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重点路径探索
(1)开展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组织策划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通常是指高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熏染、技能教育,以及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景点,利用社团活动、创业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课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职业素质教育不可能完全由课堂来完成,也不可能由学生“独善其身”来达到,对于群体活动,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通过开展活动,把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丰富课余生活,开阔知识视野,增进同学问的友谊,增强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进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高职院校必须造就一支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并形成相应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梯队,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一方面, 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承担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以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另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利用假期把部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锻炼。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生;毕业生职业成长;职业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23-03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在职场取得成功,需要结合毕业生职业成长调查情况,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学生在学校接受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中国知网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是指高职生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素养,具体表现为遵纪守法意识、敬业与责任意识、抗挫折意识等诸多方面。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应是基于职业生活需要的良好职业意识和良好职业行为养成,和其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养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要把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日常行为养成紧密结合起来。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符合现实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素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是社会评价毕业生质量的主要指标,培养大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是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高校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最近,我们调查了近几届毕业生的职业成长情况,了解了毕业生的职业成长与职业素养的情况,共发放问卷520份,收回498份,回收率96%。调查的总体情况显示,职业素养教育符合现实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促进毕业生的职业成长。
1.职业素养教育对毕业生的职业成长影响大。①基于你对周边同事和校友的了解,再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你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成为技术骨干或者部门、项目主管需要几年?
②你认为在校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如何?
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成为技术骨干或者部门、项目主管大多需要3~5年时间,占69.9%,在校期间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对他们职业成长的影响大的占83.1%,影响较大占13.8%,共计96.9%,说明职业素养教育对毕业生职业成长的影响大。
2.在校期间职业素养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学生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培养?你认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做哪些改革?
调查显示:在“学生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培养”上,毕业生认为需加强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占82.1%,加强专业技能方面培养的占81.7%;而认为需加强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只占32.5%。在人才培养上认为学校应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占83.1%,加强个人道德和修养的占80.1%,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的占60.4%,加强人生观、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方面的培养的占47.0%,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的占43.4%,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知识面的占32.5%,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的占18.1%。说明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都同样最重要。
3.职业素养培养可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调查了毕业生在毕业工作单位时何种因素起的作用最大:
调查显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在毕业找工作单位时起的作用最大,都占71.1%。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三、突出“四个一”建设,强化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
当今时代的要求和高校的就业压力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应顺应要求,突出“四个一”建设来强化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1.完善一个体系——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的体系。当前,有很多企业反映高职毕业生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忠诚度较低,工作中的自律性较差,缺乏吃苦精神等。不到30%的高职生会在初次就业的企业里工作2年以上,频繁跳槽令企业非常头痛。[2]这些都提示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还很缺乏。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努力构建理论课程—实践锻炼—文化建设为一体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体系。首先应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以课程学习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一是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高职业意识;二是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加强职业道德和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行为等素质,增强职业情感;三是开设应用写作、文化礼仪、沟通技巧、心理健康等课程,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四是开设职业指导课,由职业指导师和职业素养专家授课,通过专门的学习实践,帮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和职场,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形成正确的职场价值观。其次是大力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锻炼,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重视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要增加专业实践锻炼时间,在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要求,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做事、做人的教育;重视组织学生到企业公司的生产劳动锻炼,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体现;依靠校企合作平台,完善顶岗实习制度,让学生充分进行职业体验。这些锻炼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培养职业情感和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同时,还可通过到社区、农村等开展社会实践锻炼,让学生感受社会的要求,加深感性的体验,为适应今后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再者要把职业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强化高职生的行为养成教育,突出责任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蕴育良好的人文素质,在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提供一个借鉴——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借鉴。对于高职的优秀毕业生,应通过认真细致的毕业生职业成长调查,汇总整理出特色的优秀毕业生资料,编印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人生或创业历程的案例集,强化宣传教育效应。每学期有目的地挑选有代表性的优秀毕业生,请其回校与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开展“优秀毕业生有约”活动,使在校高职生能与毕业生直接面对面,进行零距离沟通。通过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经历和职场中的奋斗经历,给在校生一些好的提醒和帮助,这对在校生是很好的教育和启迪,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当然,高职生自身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应正视自身的不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向优秀毕业生看齐,主动去获取职业素养培养的信息,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搭建一个平台——校企融合造就准职业人的平台。高职生在学校接受的职业素养训练是有局限性的,按照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学院单方的职责,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它需要学院和企业的合作融合,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希望毕业生能够直接胜任工作岗位。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搭建校企合作融合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实习实训和科研基地并给予指导,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就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锻炼,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可以受到优秀员工良好的职业精神的熏陶,感受独特的企业文化,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等,让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前就能够接受职业素养的训练。[3]同时,加强校企文化之间的融合,把企业文化移植到校园中,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培育守规矩、讲标准的意识、敬业和诚信的品德、团队协作的精神等,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了解,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努力造就准职业人。
4.探究一个办法——科学合理的高职生职业素养量化测评办法。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内容的评定缺乏合理有效的量化项目指标,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办法。经过实践摸索总结,我们制定了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量化测评办法,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品德修养、法纪观念、职业态度、劳动观念等五个项目指标,每项最高分为20分,总分100分。每个项目指标的评分由基本分和加扣分组成,基本分有A、B、C、D、E五档,可按照日常的记录情况给每位学生一档基本分;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加分和扣分项目及加扣分标准,可通过日常的记录来对应进行加扣分,基本分和加扣分之和得到最后的职业素养总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施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测评工作,各班要组成以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牵头、学生参与的5-7人的测评小组,测评小组要对每位同学学期期间的职业行为养成情况进行完整的日常记录,期末对照职业素养的量化测评办法认真地对每位学生的五个项目指标都进行量化测评,得到学期职业素养分,比较科学的反映本学期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实际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情况。通过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测评工作,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跟踪教育,体现对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贯穿全过程,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切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意义重大,我们应切实加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并将其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促进高职生职业素养水平的提高,努力增强高职生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李飞,李立新,冯庆媛.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人力资源管理,2010,(7).
[3]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素养 专业能力
引言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逐步的规范和完善。在国家“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中,又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一方面,要使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特色更加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着重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要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要完成上述任务,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职业能力不同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或是完成本职工作所具备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简而言之,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它不是以这件事做了会对个人带来什么利益和造成什么影响为衡量标准的,而是以这件事与工作目标的关系为衡量标准的。更多时候,良好的职业素养应该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需要员工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为例来讲,主要培养的是从事计算机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管理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职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比职业能力更为重要,它反应的是职业能力的一种升华和拓展。而作为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职业人才来说,必须具备团队合作、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与人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些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去培养。一个人的信心、专业能力、沟通、创造、合作等职业素养,对于企业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去培养这些职业素养,是值得每位职业教育人去思考的问题。
2、如何高职专业人才职业素养
2.1 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的探索
职业素养不可能仅仅依靠几天、几星期的培训就能够养成,它更多的强调在整个职业能力学习过程中以及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积累。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在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始终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合在一起,不去有意将二者分开来培养。如何利用高职教育的有限时间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机制至关重要。
传统的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更多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一般认为这些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去培养,殊不知等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发现这些能力不是依靠短期能力养成。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后,各高职院校开始逐步意识到职业素养对于学生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在平时的专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2 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
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数老师更注重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等看得着、能够测试的职业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
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通过如下机制来实现职业素养的培养:
(1)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加强社会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于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重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论证工作,将职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架构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有限三年时间内更多的去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2)从课程体系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专业能力的培养依靠合理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来支撑,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同样,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更多溶入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将职业素养的内容嵌入其中,通过课程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从师资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培养高素养的教师队伍,通过一批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老师,让教师充分接触工作一线,甚至聘用更多来自生产一线的技师、工程师,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近接触实际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培养职业素养,更早去体会职业岗位所要求达到的能力。 转贴于
(4)从校企合作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教育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真实的企业环境。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环境是学生最终的归属。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多接触企业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到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这就要求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尽可能将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距离最小化,通过接近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环境的无形约束力中提升职业素养。
3、具体的实施方案
首先,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出发点,认真调研,深入企业、行业一线,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及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这一阶段更多应该注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标的实现。职业素养是一个全方位的培养过程,因此只有在充分认证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做好课程开发,课程是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的载体,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能力无从培养,更不说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一阶段应该将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课程进行统一考虑,仅仅考虑专业能力与课程的对应是不够的,还应该在课程设计中去充分考虑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组织,让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工作过程。
再者,加强师资培养,能力与素养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应该从能力成长的角度、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课程教学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讲授,更多考虑职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做”一体化中去培养职业素养。这一阶段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应该更多引入企业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教学项目。
最后,企业参与必不可少。企业作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更早让学生进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将更加有利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分期、分阶段进入企业实习、顶岗,参与企业项目,让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同时,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感受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从而让学生亲身体会职业素养对于他们职业生涯的影响力。
4、结束语
职业素养的养成不仅是学校工作,同样也是社会、企业、行业的工作,只有加强校企业合作,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入手,校企一家共同培养,高职培养的人才在能力、职业素养方面才会得到加强,才会为社会所认同。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