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科专科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研究对象
选择护理学院2007级护理本科普通班及英语班学生114人,杏林学院2007级护理本科班学生76人,共计190人,研究对象均选用第四版尤黎明、吴瑛主编《内科护理学》教材。杏林学院2007级护理本科班学生为对照组,护理学院2007级护理本科班学生为实验组。
2研究方法
2.1教学内容
内科护理学分全学年二个学期的授课任务,第一学期的临床见习内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24个学时,12个学时在实验技能中心,12个学时到附属医院相应的各系统病房,第二学期的临床见习内容: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风湿免疫系统,临床见习学时也是24个学时,12个学时在实验技能中心,12个学时到附属医院相应的各系统病房,对照组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每学期的24个学时均到附属医院相关各科系去见习。
2.2教学方法
对照组秉承传统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每理论授课完成一个章节后安排到与教学相匹配的相应的各系统专科去见习,每个系统准备2~3典型病例,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由专科带教老师或总带教老师共同复习讲解疾病的名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要点等,使同学们通过见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并对典型病例能够制定完整的护理评估体系,并结合一个病人患有多种疾病的知识贯穿学习及病例小组讨论,使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内科护理学的疾病能够做到理解、消化和掌握,实验组除了上述方法以外,将一半的学时带到实验技能中心去见习,目的是提高本科生的医疗工作新知识和新技术,具体方法如下:呼吸系统:示教气管插管、胸腔穿刺术,并讲解其适应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示教引流,学生之间模拟练习,示教呼吸机基本操作,学生反复练习。循环系统:学会心电监护导线连接、故障排除法,注射泵、输液泵的操作方法,掌握除颤仪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模拟人身上每个人都要复示以上的操作步骤。消化系统:示教三腔二囊管插管和留置方法,测气囊压力、放气、固定等护理注意事项,示教腹腔穿刺,讲解其适应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学生复示,讲解胃镜、肠镜检查术前、术中、术后的配合护理。泌尿系统:示教腹膜及血液透析,讲解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着重讲解留取各种尿标本的采集方法,并强调以后到临床工作要如何准确为医生提供准确尿量,不要把留置导尿袋中的尿液的刻度作为实际尿量记录,因为它会比实际记录的尿量要多0.5~1倍,所以注意学生的责任心教育更为重要。血液系统:示教骨髓穿刺方法的讲述,学生复示。风湿免疫系统:多媒体示教专科检查的手法,学生复示。内分泌系统:尿糖及血糖仪的监测,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每位同学互相监测,掌握糖尿病不同食谱间换算,多媒体示教有氧运动体操。神经系统:示教腰椎穿刺,讲解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示教瘫痪肢体功能锻炼的操作手法,学生复示。
2.3评价方法
2.3.1教学效果评价在整个实验技能中心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各系统的专科技术操作能够熟练掌握,并对课后的自学能力也大大提高,因为各项操作只是由老师讲解并操练,并没有给同学们复习资料,所以课后同学们要查阅资料,并且准确记录相关数据,我们对24个技能操作也采取考试方式,杜绝同学们到实训室走马逛花、流于形式。
2.3.2对考试的设计分为理论考试,和24个技能考试。24个技能操作也采取考试方式,采取随机抽签考试原则,其中理论考试设题型5种,题型为A1、A2、A3、B型、X型选择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体现在A1型和A2型题上,难度较大的体现在A3型和X型题上,在这两种题型上,主要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进行统计,并对数据进行SPSS进行平均数的差异分析,结果分析出两组数据所代表的总体存在的差异[1]。
首先对试卷每一道试题的正确率进行统计,然后利用SPSS软件中的公式检验来自两个的两组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性[2]。Z=X1-X2S1n1+S2n2其中,X1、X2是样本1,样本2的平均数;S1、S2是样本1,样本2的标准差;n1、n2是样本1,样本2的容量。从而判断它们各自代表的总体的差异是否显著。其Z值=3.68>2.58,P<0.01,数据结果显示了两组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新的教学方法比原来的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学;学习任务;学习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41-03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知识够用、实用为限度,以掌握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为依据。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知识目标放在第二位,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系统的专业知识;针对能力目标,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掌握知识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岗位专业知识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形成。如何利用三年学习时间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高职高专医学人才呢?我校儿科护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明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教学思路
针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我校儿科护理学课题组通过对实习医院的深度走访调研,对护理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本岗位主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护理、住院病人护理及常用辅助检查、防治措施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临床护理基本技能操作、常见疾病的护理和危重症抢救的护理知识。职业技能包括:能对患者健康状况作出评估,对个体、家庭、社区进行健康指导和卫生宣教;会运用护理程序、操作规程对常见病和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护理;能够与患者、家属及社区群体进行有效沟通;具有初步开展临床护理研究、护理管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职业素养包括:具备救死扶伤、勤恳敬业、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严谨细致、判断敏捷、反应迅速的工作作风;善于沟通、学习、创新,实施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基于对护理专业主要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结合专科办学特点,我校大专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区域经济,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和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的医疗护理、应急抢救、病房管理、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指导和卫生宣教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遵循以人为本、人性化医疗服务的理念,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和能力本位的教育观,确立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树立整体护理、以人为本、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护理理念;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护理岗位任务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内容设计学习内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护士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课题组通过与实践专家座谈调研,将护士职业生涯划分为4个阶段的成长历程:护理人员进入工作岗位最初5年的职业确定阶段,即毕业生到医院各科室轮转,承担病房助理护士工作,完成对医院及组织的认知,完成个人的组织化过程和护理职业定位。通过专科护理进修,在第5~15年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进行专科护理或到ICU等特殊科室承担主管护师工作,经验不断积累,技术日益熟练精湛,相应的人际关系网建立起来,并形成自身发展优势。第15~25年是职业中期危机阶段。此阶段主要承担病房责任护士、副主任护师工作,成为专科护理专家或护理管理者。25年以上为维持阶段。此阶段主要工作岗位是承担病区责任护士、护理导师、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工作,并力争维持现有地位。具体如表1所示。
临床护理属于技术复杂、服务个体差异大、综合能力要求高的职业,从业者必须经历3年以上的专业学习,考取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后方能从业上岗。护士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护理评估(健康史、身体状况、辅助检查、心理和社会状况),提出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在医嘱引导下拟定护理计划、护理目标,在护理导师指导下实施最佳的护理措施,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完成健康指导。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作出护理评价,通过评价发现新问题,作出新的护理诊断和计划,或对前期方案进行修改、补充,使护理程序持续进行下去,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护士职业水平和护理质量。具体如表2所示。
开发以岗位任务为引领的学习领域,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我校儿科护理学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是:学生在医院带教医师指导下,借助护理专业临床见习、实习指导等资料,熟悉儿科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进行儿科疾病整体护理,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和评价,熟练进行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并在带教医师指导下开展儿科急症的抢救和护理;初步具有进行儿童保健宣教的能力,能够针对儿科常见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初步具有进行儿童保健宣教的能力,能够针对不同疾病进行健康教育;知晓儿科病房概况、病房设备和各项制度,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并具有不断学习、归纳提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学校课题组通过多次与医院儿科临床实践工作者共同对护理专业儿科岗位进行主要任务分析,结合本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选取了护理专业职业生涯前3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选取每个学习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同时具有学习价值的职业活动为载体进行学习任务设计,从儿科基础到儿科各系统疾病护理,设计出3个项目共10个学习任务。将儿科护士岗位的主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融入课程中,开发以岗位任务为引领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主要岗位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主要学习任务,强调儿科常见疾病护理的学习和儿科常见“四病”的预防。注重夯实临床基础,强调体液紊乱患儿的静脉补液及护理内容,使学生熟练达到岗位要求,掌握临床护理要素,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注重服务西部工作岗位群,在学习任务上加强了营养不良患儿的护理学习,以利于学生毕业后服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岗位群。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以及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于教学相应环节。通过本课程常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实现“工学结合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岗位能力,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能够进行儿童常见病症护理。
同时,将儿科护士的日常工作任务转化为第三学年儿科毕业实习的主要实习任务。具体包括:(1)正确判断各年龄小儿生长发育情况;(2)开展儿科常见“四大”疾病的病情观察和一般护理;(3)正确测量各年龄期小儿体重、身长、体温、呼吸、脉搏及血压,并进行异常判断;(4)进行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5)进行小儿常见传染病的病情观察、隔离、消毒及护理;(6)进行小儿各种化验的留置法及静脉穿刺;(7)参加小儿各种诊断性穿刺的准备及护理;(8)进行小儿常用药物剂量的换算和配制;(9)开展小儿哺喂技术及喂药技术培养,并指导家长;(10)参与儿科协助治疗的准备和技术操作;(11)进行儿科常见症状的护理;(12)参与儿科常规护理和交接班记录等。通过贴近岗位的培养,培养职业实用型人才,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三环节,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建设三环节情境式学习环境,即多媒体辅助――以临床典型病例为载体的实践课程教学环境,全仿真实训中心和工学结合――医院临床见习学习工作环境,以及医院顶岗实习环境。第一环节通过多媒体、典型病案、疾病教学光盘等辅助课程教学,在熟悉“必需,够用”的儿科护理学理论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初步了解岗位情况。第二环节借助全仿真实训中心、模拟病人、标准病人、电子标准化病人集合训练系统、工学结合和假期社会实践等与第一环节交叉进行,对职业岗位的认识逐渐清晰。第三环节在教学或实习医院顶岗实习1年,全方位、“零距离”地熟悉本职业岗位。
通过仿真场境、真实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总结、改进和提高;通过完成贴近临床岗位任务需要的综合性职业任务,学生职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与升华,达到从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发展、学会创造,适应就业后职业岗位发展的需要。教学中加强校企合作,规范校外教学和实习医院管理,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把专业实践课程与直接获取医院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使学生按典型实习工作任务要求,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临床护理技能,强化职业能力。同时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习环节、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以整体护理、人性化、个性化服务贯穿于“教学做”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评价内容职业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加强对学习和实习全过程的监督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体现循环递进
课程学习按照各疾病的临床过程、护理程序相同,内容不同的多个循环来组织。第一个项目(任务1~5)是基础,包含儿科基础和部分疾病护理。在第一个项目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掌握儿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入疾病学习,教师在疾病学习中给出每一种疾病明确的整体护理程序,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并实施,领会制定护理方案的基本方法。第二个项目(任务6~8)的每一种疾病给出2~3个不同的护理方案,要求学生讨论选择最优方案并实施。第三个项目(任务9~10)要求学生自己制定各疾病的护理程序并组织实施,教师给予评判,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循环递进(如表3所示)。
顶岗实习按照儿科护理职业日常工作流程设计出的12项主要工作任务来进行,临岗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循环递进地训练学生的临床职业能力。
加强工学结合,突出职业教育的开放性
儿科护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由于大专学历教育时间有限,早期安排学生以“职业人”的角度利用假期到医院、社区卫生中心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尽早体会护士职业角色,熟悉儿科护理学知识,掌握技能,贯穿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并将人文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善良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校内学习与护理实训基地学习结合、校内学习与临床教学和实习医院见习工学交替,临岗学习与顶岗实习结合,临床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强化儿科临床能力和常用护理操作技能。
我校儿科护理学通过岗位任务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学习领域。由于典型工作任务本身是贴近医院临床岗位任务需要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方式,突出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学生顺利实现由护生向护士的转变,为独立胜任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栋,潘寄青.对德国职业能力本位观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23-27.
[2]郭贵龙,李卓英,胡孝渠.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外科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OL].(2010-09).省略ki.省略/Article/CJFDTotal-YXJT201009026.htm.
[3]陈莉,许涛,许晓倩,等.发展医学模拟教学,提高临床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112-113.
[4]钟玉杰,王敏,李勤.从10年文献回顾分析我国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9-261.
[5]马一倩.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体会[J].全科护理,2009,(11):3083-3085.
关键词:护理专业 毕业生 就业心理 调查分析
护理专科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业心理对就业工作有重要影响,在择业求职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护理专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求职心理可以有效提高就业率,使毕业生实现尽快就业。本次研究中对护理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展开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趋向和就业爱好,根据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学生的就业开展指导,使毕业生实现尽快就业。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2年到2013年接受的128例护理专业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实习生开展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28例,收回问卷128例。
2.方法
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求职心理、求职途径以及求职准备,在统一地点发放调查问卷,以不记名的方式收回,分析调查问卷,总结学生就业心理。
二、结果
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占大多数,占到89.8%,选择深造的占7.0%,其他占3.2%,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保持乐观心态;115例直接就业的学生中,国有综合医院的就业占87.0%,选择社区医院就业占4.3%,选择私立医院就业占到6.1%,其他就业方向占2.3%;就业首要考虑因素方面,以发展事业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占58.6%,以提高自身素质为首要考虑因素占33.6%,其他占7.8%;薪酬方面,初始就业将薪酬定在1500~2000的占33.6%,2000~2500的占50.8%,2500以上的占15.6%。
三、讨论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是毕业生以及护理院校在毕业季首要考虑的因素,毕业生能够实现良好就业可以综合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的几个主要方面是就业方向、就业单位、就业首要考虑因素、初步就业待遇。从这几个方面对护理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做一个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毕业生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基于此,从护理院校角度来看,应该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就业渠道,实现学生快速就业。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社区,多途径实现就业。目前,多数学生愿意选择公立医院或者综合大型医院就业,不愿意向私立医院和社区医院就业,这会使就业面变窄。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应该先实现就业,然后再择业,放宽眼界,努力使自己的就业面更加宽广。
为实现护理专业毕业生尽快就业,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学生实际经验,提高就业率。学校对学生的临床实习应该高度重视,巩固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应该改变以往的实习模式,努力做到理论、实验、病房教学、临床实习等为一体,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一对一”的实习模式,由专业护理人员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能够取得良好的实现效果。护理专业人员应该让实习生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在护理院校中学到的临床护理知识更好运用到护理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护理技能。为了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学校应该与一些医院签订用人合同,使学生毕业之后就业有充分保障。学校在培养学生,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对教学计划作出调整,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护理院校应当建立起稳定的实习基地,使护理专业学生有充分的实习机会,使自身专业素养能够获得有效提高。
护理专科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应当把提高自身技能放在首位,对薪酬待遇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本次调查中,毕业生对薪酬待遇的要求总体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没有过高的要求,比较切合实际。作为刚毕业的护理专科毕业生,就业后也会有一个较长的实习期,在实习期中工资待遇较低,学生对这种现实状况应该有清楚的了解,摆正心态。有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初对薪酬要求较高,而实际情况与此有较大差距,从而在心理上出现落差,因此,实习生应该利用实习期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护理水平获得有效提高。
护理专科毕业生应该树立多元化的就业意识,可以选择向基层就业。当今,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加,公立医院以及大型综合医院正式编制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当今就业需要,这就需要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实现多途径就业。护理院校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当今就业现状,使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求合适的岗位。目前,基层医疗单位往往对医疗卫生人才有大量需求,学生就业可以选择向基层倾斜。我国目前医疗体制改革正在开展,国家对基层医疗设施和条件进行不断改善,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护理专科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灵活性,部分学生就业观念具有较大局限性,只限制在某一方面,眼界没有放开,导致很多就业机会丧失。因此,具有灵活的就业观念,对提高就业率有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观设计;保护客体;三要素;四个条件
专利法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前述条款是对可获得专利保护的外观设计的一般性定义,由此可得出外观设计的三要素――形状、图案和色彩,同时还明确了保护客体应满足的四个条件――产品、美感、适于工业应用和新设计,下文中笔者将对外观设计保护客体作出详细的分类解析。
一、三要素
作为外观设计产品,其三要素应当是稳定的,不能处于一种非常态或不可预知的变化状态下进行保护。故而,下述情况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保护的客体。
首先,因其包含有气体、液体及粉末状等无固定形状的物质而导致其形状、图案、色彩不固定的产品。由于内含物质的不固定性,使该产品没有固定状态,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客体。
其次,要求保护的外观设计不是产品本身常规的形态,例如手帕扎成动物形态的外观设计。手帕作为外观设计产品,其处于动物形态下是一种非常规状态,是可变的,故不能以此来进行外观设计申请。
再次,产品通电后显示的图案。例如,电子表表盘显示的图案、手机显示屏上显示的图案、软件界面等。由于通电后显示的图案会由于产品断电、通电状态的改变而消失或改变,其不具有一个稳定的状态,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保护客体。
二、产品
2010年《专利审查指南》第一部分第三章第7.1节规定,外观设计是产品的外观设计,其载体应当是产品。
产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生产出来的物品。基于产品的定义,以下内容将被排除在外观设计保护客体之外。
1、自然物不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产品;农产品、畜产品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等,也不能认为是人类自行“生产出来的物品”,不符合产品定义,故均被排除在外观设计保护客体之外。2、产品的不能分割或者不能单独出售且不能单独使用的局部设计,例如袜跟、帽檐、杯把、棋子等,由于其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产品,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保护客体。3、由多个不同特定形状或者图案的构件组成的产品,如果构件本身不能单独出售且不能单独使用,则该构件不属于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客体。例如,一组由不同形状的插接块组成的拼图玩具,只有将所有插接块共同作为一项外观设计申请时,才属于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客体。4、纯属美术、书法、摄影范畴的作品,例如一幅山水画作,由于该类作品属于艺术创作,其价值在于画面、线条传达的信息,不属于实物产品的创作范畴,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保护客体。此外,纯属美术范畴的作品还包括以纯属美术范畴的绘画、书法、摄影等作品为基础通过临摹、印刷等方式制作而成的产品,例如主要以山水画作为设计主体而成的装饰贴画,虽然将美术作品附于产品贴画上,仍不能作为外观设计的保护客体。5、文字和数字的字音、字义,例如一首歌曲旋律。外观设计保护的是可触及的实物产品,而字音字义属于抽象思维范畴,不是外观设计保护客体。
三、美感
美感,是指对于美的感受和体会。通常认为,对于美的感受和体会因人而异,不易评价。而外观设计专利中,“富有美感”一词的主要作用在于判断是否属于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客体,应当关注的是产品外观给人的视觉感受,而不是该产品的功能特性或者技术效果,这也是外观设计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之间的本质区别,外观设计是关于产品外表的装饰性或艺术性的设计,是从产品美感的角度出发的。基于前述对美感的解析,首先,不能作用于视觉或者肉眼难以确定,需要借助特定的工具才能分辨其形状、图案、色彩的物品,例如,其图案是在紫外灯照射下才能显现的产品,由于该类产品的美感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显现,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保护的客体。其次,标准零件,其形状设计必须基于其特定作用、使用方式,例如紧固件主要的形状特征是基于产品装配参数、性能参数而进行的设计,并非是对装饰性或美感方面的考虑,也将被排除在外观设计保护客体之外。
四、适于工业应用
适于产业应用,也就是能够为生产经营目的而制造,如果产品的形状或图案不能用工业的方法复制出来,或者不能达到批量生产的要求,就不是我国专利法意义上的外观设计。首先,取决于特定地理条件、不能重复再现的固定建筑物、桥梁等。例如,包括特定的山水在内的山水别墅,由于其生产必须在特定背景下才能实现,不能重复再现,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保护客体。其次,不能重复生产的手工艺品,例如以树叶脉络为创作基准,进一步加工而成的手工艺品,由于自然界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该产品不能重复生产,也即不能适于工业应用,故被排除于外观设计保护客体之外。
五、新设计
新,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新设计自然是相对于已有的、现有的设计而言,应当是前所未有的。具体实践中存在下述情况不能授权。首先,以自然物原有形状、图案、色彩作为主体的设计,例如自然物仿真设计,具体如一个色彩、形状高度模仿苹果的装饰品,由于其是简单地以自然物形态进行再加工,不是新设计,不能授予外观专利权。其次,仅以在其产品所属领域内司空见惯的几何形状和图案构成的外观设计,例如纯白色常规长方形瓷砖,其与市场上已出售的产品并无异处,不属于新设计。值得强调的是,一般情况下,即使在现有设计上进行了改动,如果其改变是微小的,不足以对人们视觉效果产生影响,如将常规包装箱仅局部文字内容发生改变,仍不属于新设计,不能授予专利权。
在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中,除了上述《专利法》第二条第四款规定排除的外观设计保护客体,还应当注意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是否明显属于《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六)项、是否明显不符合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三十三条以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等明显实质性缺陷,只有全部满足上述规定,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对象。
过去,人们对商品的要求仅仅在于满足客观使用需求,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交,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开始向追求视觉享受等精神层面的满足,当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相同时,外观设计的好坏能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而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的目的即是促进商品外观的改进,增强竞争能力,同时美化人民生活。相信在我国知识产权发展得越来越好的今天,人们会对外观设计专利有着越来越深入并准确的认识,而外观设计专利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取得双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2010[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Z].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Z].2010.
随着我校护理专业扩招,学生的人数增多,教学配备的各种资源不足对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学班级的增大,学生之间干扰增大,应急措施不足,课程见习和实习医院能容纳的人数有限等都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了解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自我感知,找出适合的办法解决目前的困难,是当务之急。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06级至2008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年级每班随机抽出20名学生进行访谈。
1.2 方法 采用根据世界性医学教育环境测量工具(dundee ready education environment measure,DREEM)[1]和我校具体实际情况修改后的问卷进行研究。
1.3 评价标准 问卷单项得分总分为100分,分为3个等级,0~50分为问题较多,50~85分为较好,85~100分为很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Excel将回收资料建立数据库。
2 结果
单项得分85分以上有“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感到有助于为我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项,为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老师乐于对我们学习中的问题提供反馈意见”,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儿科护理学。“我认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能够起到督促、诊断问题、客观评价我学习效果的作用”项有健康评估、护理学导论两门。除儿科护理学外其他课程均为基础护理部分。单项得分为50分以下有“我觉得老师的上课进度太快”项,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我认为老师的上课内容丰富且具有启发性”项,外科护理学。“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灵活,有充足的自学空间”项,外科护理学。均为临床课程部分。
3 讨论
课程间横向比较,基础护理部分明显比临床部分分数高,学生访谈表示基础护理课偏重于实践,课程老师制作了标准的操作录像,在操作练习中设计阶段考试。对学生来说有大量的课后时间用于实践操作,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范围,操作要领较清楚,而阶段考试对于学生掌握了哪些操作,哪些没有掌握有很清楚的显示,考试分数随后公布给学生,附上教师点评,使学生明白什么地方还没有掌握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操作考试中有不及格的学生,教师采取以优生带差生的方法,将操作分数高的学生和操作分数低的学生配成一组,学生间交流操作心得。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由己及人、实施管理,以及领导能力。这是基础护理学的素质教育从相应的制度出发,进而上升到人的境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了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临床护理课程教学主要是理论授课,加上课程见习。由于学生人数增多,理论课授课教师认为不利因素很多,医院见习安排困难,致使每组学生人数较多,见习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有失望情绪。理论课中因要求临床应用能力部分增多,学生对这一部分缺乏知觉,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访谈中学生也认为临床课比较难,要求比较高。课程中基础护理课和健康评估课程教师年资长,教学经验丰富。而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大多为工作时间一年到两年的新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应对突然出现的教学问题考虑不周的问题。针对操作问题,我们已采取措施,督促各教研室拍摄操作录像,并建立网站。针对年青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我院采取以一对一的老教师带青年教师的方式,尽快培养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选取青年教师去临床进修以增加临床经验。通过年青师资的临床进修,增加教师的临床经验和科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各种授课对象不同,理解能力和求知欲望也不同。要求针对各种授课对象定期召开教研室的研讨会,对大专和本科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典型病例的教学讨论以改变传统的护理临床教学往往从概念、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一一讲述,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完整的患者需要的条件,典型病例教学法强化了知识的多元性,整体性。使用本方法以典型病例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探究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事后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增强,同时还会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由于医院患者的维权意识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不可能普遍实行临床教学,学生动手机会减少,教学缺乏生动性,学习兴趣不高。建议教师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手段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生动的展示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护理工作的特点是与人交往,护理工作者应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则存在着不会开口、开不了口的问题是将来步入临床的很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分组,分别由学生扮演护士、患者及家属,模拟医患之间的对话,把学生带入所学情景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3]。大班授课的针对教师注意点增多,课堂不容易管理,教学效果反馈慢的特点,建议教师教授过程中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或者把大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分散教学。挑出一部分授课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将学生分为2~3个小组,由2~3位老师分开讲。操作课和见习课前集体备课,同步进行。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正逐年扩大。另外采取不定期抽查公开课的方法了解各位教师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方法是否有所改进,教学效果是否有所提升。并每年举行一到两次教学竞赛对获教师给予嘉奖。落实公开课后,听课小组与被听课的教师交流心得,对不尽如人意的部分进行改善。每学年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给每位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这些措施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越来高,对知识的感知越来越好,能够教学互动,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Roff S,Mcaleer S,Harden RM,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dundee ready education environment measure(DREEM).Med Teach,1997,19(4):295-298.
[关键词] 专科护理血液透析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163-02
对血液透析患者而言,治疗的目的不再是延续生命,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血液透析患者霈要活着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他们需要医务人员人性化的关爱,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指导患者在透析终身治疗中摆脱困境。尽快进入透析的康复[1]。该院自2010年6月对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探讨新的管理模式,实行人文护理、健康教育、治疗和护理、康复指导,为一体的管理。提高了患者的存存率、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在2000年6月―2012年6月的透析病人13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平均年龄(58±18.5)平均透析时间(82±17.4)个月,透析2~3次/周, 每4 h/次。透析年龄1~24个月。2000年6月―2011年6月的透析病人65例为对照组,总血液透析5714例,2011年6月―2012年6月的透析病人65例为观察组,总血液透析7002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一的护理模式,护士负责本班的透析病人,只管治疗和一般的护理。实验组采用护士整体分组的模式,实行人文护理、健康教育、治疗和护理、康复指导,为一体的管理。
1.2.1 分组的方法 护士按分层管理、分为低年资护士N1、N2、高年资护士N3为2组。
N3护士每组1名,N2护士2名、N1护士2名、护理员1名,设一个年资高的主管护师为组长,负责二组工作、两组均设1名副组长。血液透析病人按总数分为2组,血液透析机也平均分为2组,每组13台血透机,机器的保养、清洁、小故障由各组负责。
1.2.2 方法 护理组长负责各组的工作安排,每月召开1次护理会议,讨论科内病人的治疗护理、及时患者满意等,责任护士每周对本组透析患者进行电话随防一次,强调充分透析的重要性等,有记录。护士白班负责本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晚夜班两组轮流值班,负责来科治疗、护理。新进入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由当天值班组实行首诊负责制,以后的所有医疗、护理由此组负责。护士除执行医嘱外,在为病人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观察病情并与患者沟通,并做好患者血液净化治疗前、中、后的护理工作。护士长每天定期对护士每班的工作质控3次,每月并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每2个月召开一次护理服务活动小组会议,进行阶段性总结,讨论护理服务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整改措施,并落实。
1.2.3 调查方法 ①采用根据我科血液透析患者特点设计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设计5个项目共分12个标准,分别有护士态度、护士的责任心、护士的技术、护士的基础护理、护士的健康宣教及总体评价。每个项目有2~3个标准。每个标准的答题方式为从1分(很不满意)到分(非常满意)3个等级,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②能按时接受血液透析治疗。③透析中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④月平均血液透析例数。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2.1 两组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比较
见表2。
2.2 两组各月血液透析和月平均血液透析情况
见表3。
3 讨论
①血液透析病人分组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病人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每次治疗时责任护士一对一的心理指导、饮食知识指导、运动的指导、预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每月护士对本组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疾病的评估,血管通路的指导,进行电话随防,使患者掌握了自身疾病的知识及血液透析知识,能按时接受治疗,护理管理模式的改变使护士服务意识、护理工作流程、护理新技术得到了提高,表1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态度、护士的责任心、护士的技术、护士的基础护理、护士的健康宣教优于对照组(P
②减少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会发生急性并发症,如高血压、低血压、失衡综合征、恶心、呕吐等[2]症状,如护士能观察及时,指导患者按时接受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由于分组管理后,患者与护士的距离拉近了,有些病人抽搐,护士们就帮病人按摩,还帮处理病人的大小便、呕吐物,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表2显示,观察组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③加强了护患沟通,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采取分组护理专科模式后,护士和患者像朋友、知已一样看待,护士给患者提供了信心,激发了透析患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护士加强了服务意识,责任感。
4 小结
专科分组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体现专科护理的价值,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护士的理论水平和风险意识,降低血液透析的护理风险,有效的减少医疗差错、纠纷的发生,同时为病人提供了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80.
关键词:护理专科;护生;核心能力;专业实践;
作者简介:师艳萍(1977-),女,甘肃张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
护士技能是护士职能的核心,包括护士为满足患者及其健康人群需要实施的所有护理技术服务[1]。当前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变革,护士核心能力越来越丰富。对于护理专科护生而言,因教育层次上天然的劣势,重视自身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是提升自身职业竞争能力的关键[2]。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质量,2016年医院尝试构建“基于培养核心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陆续制定了多项制度策略,取得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专科每年接收15个班,每班40~50人,选取其中2015年45人,2016年46人。
1.2方法
1.2.1核心技能的确认
专业队伍、教学部,在根据现有的资源以及当前护士教学发展现状,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1)基础护理技能,包括出入院护理、个人卫生护理、卧位更换与搬运、协助活动、基本安全照料、医院感染防控、无菌护理、职业防护、症状观察与病情监护、疼痛护理、饮食与营养管理、排泄护理、静脉输血、静脉输液、口服用药指导、途径给药、气道管理、压疮预防与管理、文书书写;(2)专科护理技能,治疗配合技术、辅助检查配合、引流管管理、伤口造口管理、围术期护理、康复训练、妇产科与儿科护理;(3)基本重症、急救护理技能,气管切开、静脉开放、临时外固定、心肺复苏、基本重症监护等;(4)中医护理技能,推拿、按摩。
1.2.2体系构建
(1)积极拓展实践的资源:(1)统筹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增加20%的资金投入,增加实践基地训练设施、备齐材料,提高资金利用率;(2)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奖励发明创造,积极发展可重复利用的实践资源,如高仿真模拟人,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实践项目;(3)积极加强与其他学校、医疗机构的合作,以创造更多的实践、交流培养机会;(4)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学习训练的小窍门,观看实践视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首先,提出明确的教师标准,尽量采用自愿原则;(2)积极从其他机构返聘人员,如有推拿、按摩经验的社会人员、名老医师,加强人才的引入;(3)做好人员的配备;(4)做好教师的培训,综合评估教师的能力水平,针对性培养补强,重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专业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师德;(5)建立奖惩机制,严惩有违教师形象的行为。
(3)改进教学的方法:(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尝试组织教学学习掌握开放式提问、翻转课堂、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3)建立标准案例教学库;(4)加强实践环节质量控制,教务部门做好督导,及时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5)重视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对于那些好学、积极上进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资源倾斜,如安排交流生、教师带领教学等,根据确认的核心技能,有选择性地进行划分培养方向,加强兴趣的引导,根据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开设细化专业小课程。如对于中医护理针灸推拿课程,第2学期便开设实训课程,直至第8个学期完成,增加社区实践课程,精简中医类理论教学,按照阶段、分层次安排早晨学生精神状态相对较少的时间段集中训练,注重晨间的身体素质训练,增加知识强化背诵环节,使学生尽快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辩证思路,第3个学期便可尝试接触实例。
(4)加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更重视实践测试、课堂考核,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控制期末测试的成绩比重。做好评价的反馈,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学质量管理[4]。
1.3观察指标
201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护生对实践课程评价数目与满意率,实践测试数与达标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计量资料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率符号[n(%)]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实践教学部分质量指标
2016年,实践课程评价满意率、实践测试达标率高于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062、3.8830,P<0.0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实践课程评价数目、实践测试数总计均明显上升。见表1。
2.2对比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分析
对比2015年和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的专业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发现,2016年显著优于2015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详见表2。
3讨论
核心能力是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对于专科护生而言亦是如此。学校在深入分析了当前护理教学的现状、发展方向后,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包括极拓展实践的资源等扎实有效的工作,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培养专科护生的核心能力需要创建科学、有效的核心知识框架,依托临床实践,结合社会需求,对专科护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课程设定上,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块的束缚,有效调整教学课程等结构,结合社会发展增加社会科学、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主导观念,拓展护生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教育咨询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专科护生可以完善自身的护理能力、操作能力、开拓精神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促进专科护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学习观,并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专科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依据临床实际需求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素质教学的核心重要性,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数据平台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使核心能力教学更具多样性,同时使学生有效展现出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核心护理知识、护理综合素养以及护理能力进行汇总。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展现临床护理的核心能力。使护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等都得到有效提升。
为强化专科学校护生的核心技能和专业素养,学校应该积极与临床医院联系,为护生实践提供机会和途径。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专科学校和临床医院协助护生平稳过渡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同时利用实习提高护生的核心操作技能,使其操作水平逐步提升,并得到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学校通过与医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促使专科学校为临床医院培养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
一方面,贸易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跨国企业为进一步压缩成本均加强了制造中心的采购端伙伴关系建设,将采购链逐渐延伸到了生产企业,同时进一步调整了全球产品价值链分配格局,利润向设计、包装和运输环节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这使得专业贸易公司基于信息优势的采购优势难以维持,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作为本土制造企业,也在成本上升、利润微薄的背景下纷纷引入供应链管理措施,缩减了产需端的对接流程,同时压缩了贸易中间环节的可分配利润水平。两方面作用下,作为专业贸易公司,其既不能从生产制造环节上节省开支也不能在销售环节上完全掌控市场,难以再通过常规的方式和路径保持业务规模和利润水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和格局特征,立足于专业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现实,从贸易公司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客户管理上,分析和阐述贸易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并为公司建立专业贸易服务型高效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出优化措施,为我国众多贸易公司降低经营费用、增加效应规模,形成行业优势竞争力提供帮助。
从目前我国众多专业贸易公司的业务实际看,其供应链管理中客户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过分强调价格优势的供应商选择标准
目前贸易公司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虽然引入了信用评价和供应商风险识别系统,但是在具体业务的供应商选择上,依然以价格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的选择标准为最高追求,而总是有意无意的淡化风险、信用、综合资质等方面的选择权重。或者说,一般的贸易公司尚缺乏一套对供应商信用、价格、供应能力、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价系统从而实现合理价格选择,特别是供应商的价格、信用与供货能力等相关参数出现矛盾时,公司现有的评估体系尚缺乏一种科学的综合分析能够在多家供应商中进行识别与选择,这使得供应商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同时处于供应链内的各企业,由于作为合作伙伴的加工贸易企业与供应商,为了各自企业的利益,在价格和信息方面经常处于搏弈状态且存在利益冲突,也容易积累违约风险。
二、贸易公司海外分销的终端需求客户培养能力偏弱
一般的贸易公司依托本土化优势,在国内直接需求客户的挖掘与关系网络建设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与经验,但是在相关产品的海外分销上,由于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差、资金投资能力限制、海外贸易服务竞争优势较弱等原因,贸易公司在出口贸易中往往愿意选择海外贸易商进行产品海外渠道销售,而很少能够直接针对海外终端客户进行贸易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销售速度与资金周转速度。但是以国外贸易商为主构建海外销售网络,会因为贸易商的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巨大等原因导致销售网络的稳健性极差,同时即使选择进行分销,也往往由于国外贸易商处于买方市场,而难以签订到符合公司预期的长期合同。或者说,国内的贸易公司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种良好的模式,能够直接发掘海外终端需求,这与一般公司长期以来忽视海外终端客户培养有关,当然也与国外产品销售市场渠道销售模式的根深蒂固有关。
三、共赢为基础的伙伴关系有待强化
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由于其业务特征决定了供应链模式属于共生网络模式,其客户较为松散,在此条件下加强伙伴关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就是公司与客户间共赢机制的形成。从这一点上讲,当前贸易公司业务中,为客户提供增值能力而体现公司核心价值的服务尚相对缺乏,公司服务的可替换程度高,无法体现出独有优势。共赢机制的缺乏,使得公司业务部门和高管必须拿出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与客户关系的经营中。多年前高管满天飞拜访客户、靠人际关系维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依然是公司的重要方式。公司高管疲于奔命,而客户流失度依然较高。
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相关伙伴关系管理理论,未来国内贸易公司提升客户忠诚度,扩大客户网络覆盖能力的关键点就在于建立高效供应链模式下的客户管理体系,具体的方向可归纳如下:
1.建立基于供应商综合评价的选择模式
以往以价格为标准选择供应商和采购商的策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最大化利润的经济目标,但是这种策略选择会形成一种相对松散和碎片化的供应商网络,特别是在供应商的价格、信用、应变能力、技术能力等指标存在差异的条件下,以价格最优为标准在可能造成违约风险的同时,难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与粘性,也不利于建议一种长期伙伴关系,难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与客户网络的成熟。
因此,国内贸易公司应该将供应商选择的重心从价格策略向价值策略转移,加快建立能够综合反映供应商情况的评价系统。对供应商的选择,不但要审查所提品的价格、合格率、交货期、合作态度,还要了解供应商经营产品的状况,经营效益,生产设备、技术水平,服务状况,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注意企业文化是否有冲突,合作的积极性等,并构建能够综合评估供应商的评价体系。评估体系可参考“Q.C.D.S”系统,即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四维评估系统,供应商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可按表1设计, 通过该评估体系企业对所有供应商有一个公平、客观、统一的评判标准;然后在优选出来的供应商中与他们签订长期合作合同,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并对企业内部不合理的?购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公司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性、集成性、同步性。
当然,上述综合评价体系在执行初期存在一个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需要公司对具体供应链的信息做全面了解,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可以考虑综合系统与现行系统实行并行运转一段时间再实现全面过渡。
2.加强供应商管理,提升供应商粘性
在科学选择供应商基础上,公司应进一步重构贸易供应链中的伙伴关系模式,与经过综合选择评价后遴选出的目标供应商签订合同后,应致力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持多层面的信息共享,通过高效信息网络的有机连接,使得供应商能够及时使用相关信息来协调他们的供货与买方的需求和计划相匹配,以实现信息对接的无缝一体化,加强企业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可以参考的策略包括:
(1)长期合同管理
与优选供应商签订一份较长期合同。长期合同的签订使得供应商把公司的生存与自己的公司联系在一起,可以为公司储存一部分原材料,不会因为原材料涨价,找不到货源,而影响供货。供应商也不会担心产品滞销的现象出现。如有一些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是很大,公司也可以先不进行提货,暂时存放在供应商处,以节约库存成本。
(2)引入竞争机制
有意识地引入竞争机制以加强供应商管理强度。因为考虑到只选择一家目标供应商,一旦出现不可抗力因素,唯一的一家供应商无法供货,公司将出现违约与资金损失,因此常规产品与销量大的产品的目标供应商可以选择2-3家,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还可以有一家备选供应商。而且可以战略性的让供应商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努力提升技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
(3)建立供应商长效沟通机制
公司可以根据往年的销售记录,在年初制定全年的采购计划,并把这一预测报表分享给供应商,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做好准备提高产能。并在每个月月底与供应商开电话会议,对每月的?购量进行总结,比较全年采购计划。对供应商在技术,生产方面的问题给予支持如产品更新等,这样不仅显示了对供应商的高度信任,而且公司也最大程度的掌控了市场,提升了采购效率。
(4)建立积极有效的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
公司应该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系统绩效考核分析,考评周期可以设计为一年两次,考评内容包括来货批次合格率、来货抽检缺陷率、来货使用报废率、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采购价格成本率、表现的合作态度、参与本公司的产品改进与开发项目、售后服务等,对考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问题点,分析不可控因素。对于需要改进的问题提出限期改进意见。通过绩效考核,不断改善整供应商管理强度,增加T公司与供应商的紧密度。
3.加大与客户间的双赢分享强度
在公司的共生网络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共赢机制的建立,提升客户忠诚度以保证伙伴关系网络的稳定。公司应该高度统一思想,特别是高管层,要有意识的进行共赢机制建设,要能够接受暂时的利润下滑和出让,应该从总经理高度制定与客户与供应商的双赢分享机制,并有意识的加大分享的强度和范围。通过加大分享,形成适当的供应商激励,提高客户忠诚度,刺激供应商与T公司合作的积极性,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具体的激励措施可以考虑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激励等方面(详见表2)。
机械通气;转运;风险管理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1]。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肺炎、重症哮喘等常因病情变化,常需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往ICU进一步抢救治疗。由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变化迅速,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家属的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容易失控,在机械通气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为了保障机械通气患者院内的转运安全,减少护理纠纷,我科对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过程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不足,缺乏相应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是做好事前预防的重要措施,而事前预防是保证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环节。
12 医护人员未履行告知义务或未充分说明患者在转运过程可能存在的病情变化和风险,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家属不理解而引发医患矛盾。
13 转运前准备不充足。未提前通知接受科室做好接收患者准备;转运途中抢救仪器设备及抢救药品准备不充足。转运前对综合情况的评估是转运安全的基础[2],护士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全面,未充分评估转送途中的病情变化,转运途中监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延误抢救时间。
14 护理人员缺乏急救技能及应变能力。护理人员年资低,缺乏临床经验、缺乏危重症护理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导致急救技术水平低,应变能力差。
2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转运工作流程。首先,针对以往出现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识别并确定在转运机械通气患者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流程》,规范了危重患者转运程序,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长不定期抽考,检查督促危重患者转运护理风险预案的落实。
22 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目前的医疗纠纷中,绝大多数纠纷不属于医疗过失,而是部分民众对医疗风险不认识,不承担的反应[3]。医务人员把转运中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4]。
23 转运前的合作与沟通。确认ICU医护人员已准备好接手患者的监护、治疗,并能详细了解病情及治疗计划。在转科前由本科室主管医生联系ICU医生,向其报告患者情况,必要时请ICU医生到科室会诊察看患者,做好转运前的评估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模式与参数设定、用药情况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等问题,然后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
24 转运前危重患者准备。转运前确保气道安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固定通畅,气管插管有外露标记及外露长度记录。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保证抢救药物及时安全输注。躁动不安患者要做好约束或使用镇静和肌肉松弛剂,防止患者拔管或坠床。
25 加强对转运设备的管理及转运人员的培训及管理。转运时要求配备的仪器设备:①带有储存功能的心电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带有负压吸痰器),吸痰管,输液或静脉推注泵,呼吸囊,抢救箱备足抢救药物如肾上腺素、抗心律失常、镇静药物等。所有抢救仪器设备均处于备用状态,由专人管理,建立使用、维修登记本;②加强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护士危重病护理技术。发生技术性护理纠纷的基本原因是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临床经验不足[3]。因此,我院护理部自2008年开始在院内开展《危重症护理培训班》,组织各科室护理人员学习危重症护理技能,我科亦先后派各位护士到ICU及急诊科进修一个月/人,以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技能及危重症护理水平,从根本上防止了机械通气患者转运过程中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③规定护送人员资格。在白班时应由高级责任护士或本科室工作三年以上年资护士陪同一名主管医生,转运工人一名护送,夜间由医院值班护理二线人员(各科室高级责任护士)陪同本科室医生,转运工人一同送往,转运途中医生负责病情监测,护士负责治疗用药 、管道维护和病情记录。
3 效果
我科自2008年4月至2011年2月,对我科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取得了护士、患者双赢的效果,护士风险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同时有效保障了患者安全。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在本科转往ICU过程中有2例患者突然出现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1例患者出现痰液堵塞气道出现窒息,经及时抢救后患者转危为安。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在转往ICU过程中没有再次发生类似风险事故,融洽了医患关系。
4 小结
机械通气患者转运的主要目的是治疗的需要。但机械通气患者由于病情重,复杂多变,在转运过程中存在很大风险,容易引起医患纠纷。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注重护理安全质量控制及规范危重症转运流程,可以达到安全、成功的转运,使患者及时得到必须治疗及护理的同时降低了护理风险发生率及医疗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 文英花机械通气患者转运的护理体会.吉林医学,2005,26(11):1162.
[2] 郑微艳S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交接流程探讨.现代护理,2005,1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