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强国复兴知识竞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国防教育;大学生;品质;塑造
高校国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国防教育不论是在对学生培养的总体目标上还是在教育的内容上,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显著的一致性。因而,整合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品质塑造有着非常积极的教育意义。
一、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爱国品质
国防军事教育是爱国主义的有效载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知识的传输,增强了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军事技能训练,还是军事理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大学生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极易被国防这种关乎国家兴衰、人民生死的大事所感染,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集体主义思想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大公无私的思想,是军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高校所开展的军事教育就是按照军队的基本标准来要求学生,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强化大学生的集体观念。现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f千宠爱于一身,使许多大学生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再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心理,缺乏应有的爱心。通过开展军事训练,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接触”集体,并最终“融入”集体,以集体为中心,从而增强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总之,所开展的国防军事教育对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是我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生活上家庭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差、贪图享乐,观念上有功利倾向,人际交往中有戒备心态,组织纪律散漫,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军事教育以军人的要求来训练大学生,有利于大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砺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培养大学生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品质。通过开展军事化管理的集中军事训练,使学生在“整齐划一”的队列训练和各项竞赛评比中形成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在“一切行动听指挥”中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在“紧张”中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在“有序”中培养文明礼貌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由于军事实践是一项团体的活动,军事训练体能消耗大,具有对抗性、竞争性和艰苦性。通过组织各种项目的军事比赛、汇操表演、技术考核,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勇敢顽强的精神,同时也是挫折教育的最好课堂。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三、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自信品质
在军事训练之余,用视频、电影等方式方法,运用建国后历次阅兵,向大学生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崭新形象,通过介绍我军自主研发的各种新式武器装备,展示我国强大的国防实力,提高他们对国防的关注度,巩固他们的国防意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对伟大祖国的自信。
随着“90 后”进入大学,我们必须对其心理及其他方面特点进行研究,增强国防军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家普遍认为“90 后”大学生有“追求独立,抵触外在约束;个性张扬,喜欢新鲜事物;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根据“90 后”大学生特点,国防军事教育应采用与时俱进的内容与方法。在军事理论教育内容安排时将世界热点、太空安全、海洋安全、中国周边安全等问题纳入其中,切实培养大学生战略思维、运用科学理论、统领谋略思想;在军事技能训练中除基本军姿、步伐、军体拳、打靶等内容外,还可以增加抗震、防灾、反恐、防爆等内容,在增强学生面对火灾、地震、洪水、劫持等灾难自救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学生气质,培养团结拼搏、吃苦耐劳、善于竞争、敢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四、有利于锤炼当代大学生自强的品质
将军事理论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融为一体,努力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教育力度。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军事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历史、面对现实、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安全和尊严,真正做到“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和决心。
努力实现国防现代化是符合入伍条件的每位大学生应有的职责和历史使命。在高校军训期间和军训结束后,通过校园网、“国防军事协会网站”、广播、校园电视台、橱窗、展板、海报、标语等多种渠道,采用国防教育理论课、举办报告会、国防法知识普及和知识竞赛等方式方法,扩大国防教育覆盖面,继续不间断宣传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国家政策,让更多具备高学历、高技能、高水平的大学生或毕业生自愿应征入伍,身体力行,投身祖国国防建设事业,增强祖国国防现代化水平。
总之,国防教育是一项特殊内容的教育实践,在大学生品质塑造中发挥着促进推动作用。系统的国防理论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优秀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文化欠发达地区; 促进; 全民阅读
中图分类号: C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88-01
一、全民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开启民知,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曾松林老师指出全民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大力提倡,在全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并尽可能多地为全民阅读提供便利,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加强修养,走出迷惘与困惑,克服偏见与陋习,远离浮躁与喧嚣。“全民阅读”与“全民健身”一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县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兵头将尾”,是社会的信息枢纽和公民的终身学校,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和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担负着知识信息的组织、储存、开发、交流、服务和管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教化民众,培养青少年形成阅读习惯等重要社会职能。
二、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促进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发展
2008年定边县图书馆向县文体广电局提交了“关于确立定边县全民读书月活动推动书香定边建设的建议”,主动向县上四大班子成员以及各社会团体、机关、单位领导汇报和宣传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对促进定边经济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2010年,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建设书香定边指导委员会”,联合11个机关单位组成。为方便工作委员会在县图书馆设立了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同时,也将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办公室设在了县图书馆,县图书馆挑选精干人员组建了综合办公室,实行多块牌子,一班人员,由县图书馆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农家书屋、全民阅读活动四项工程资源进行整合,实行捆绑建设,具体协调,统一建设方法、步骤,分别配套不同设备,防止重复投资,开创了多家投入,一馆建设管理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有序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充分发挥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一)举办全民读书月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知识服务主阵地优势,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每年四月确定为“定边县全民读书月”,每年举办一届,以此促进全民读书活动长久开展。
(二)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县图书馆以开展各项活动为契机,营造群众性读书热潮。每年与县域内各企业事单位、政府部门团举办各类讲座读书活动达40余次。多次举办了大型的读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逐步形成了“勤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在馆内举办的“读有益之书,做文明少儿”的读书演讲比赛,与定边县电信局、农业银行定边县支行、与定边县移动公司、定边县联通公司在电信局楼前、东大街广场、文化广场举办全民阅读谜语活动15余次。同时,他们与县知名画家共同举办了“书香定边书画展”与科技局举办“青少年海洋生物科普展”、与县老龄委举办“健康人生吃出来知识讲座”,还邀请了宁夏文科状元陈益辉同学到馆传授学习技巧和成功经验,吸引了500多名的学生及家长同堂听讲。与老科协举办了“迎国庆诗歌朗诵联欢会”、与定边县三中老教师钟继文先生举办书法作品研讨会、与人劳局举办“人劳系统新聘人员岗前培训班”、与地病办举办“全县鼠疫防治电视知识大奖赛”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广大市民重新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转变以往的服务模式。
(三)开展人性化服务,扶持弱势群体。定边县图书馆为了加强服务意识,开展了为科技工作者、老年读者、残疾读者定期送书上门活动,为方便在校学生,征求学生意见,定期为学校送去他们需要的、喜欢的图书,为高三学生编排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简报,帮助他们做好高考前心理素质的调节。
四、大力推进服务网点建设,开辟农村阅读先锋
针对定边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因素,定边县图书馆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县政府与中省共同投资390万元,着力推进“农村示范文化室”、“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职工书屋”工程进度。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了10个乡镇文化站图书室、344个村(社区)“农家书屋”,8个职工书屋,为每个乡镇文化站图书室配置2500余册图书、3个图书柜、1套阅览桌椅、1台电视机、1台计算机、1个移动贮存播放器、1个投影仪等,为每个农家书屋配置了2000册图书,29种报纸期刊,5个图书柜,阅览桌椅、报纸架等装备。同时,每年为看守所“新希望图书室”配送图书1550余种,期刊15种,进一步的满足了在押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五、全面推行总分馆制,整合资源,捆绑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为了全面盘活全县资源,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网络进行文献预约借阅,在全县范围内实行通借通还,打破“各自为阵”的服务模式,组借全县图书资源总库,开辟数字资源阅读来吸引大众眼球,统一配置,统一流通,充分发挥总馆资源总平台作用,激活全县图书资源存量,同时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农家书屋、全民阅读活动四项工程资源进行整合,捆绑建设,具体协调,统一建设方法、步骤,分别配套不同设备,开创了多家投入,一馆建设管理的县乡村三级知识信息公益服务体系,配备了流动图书车为各服务网点调配资源,让知识信息服务进入单位居民社区、村和家庭,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村,居民足不出区,职工不出单位和企业都能享受到图书馆多元文化知识信息服务。
受历史的影响人们没有读书习惯,人们的文化水平较低,这给全民阅读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基本公共文化网点建设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图书网点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图书资源更新缓慢,不能定期将新书配送各服务网点,无法吸引当地的农民群众。解决这些问题,本人认为要做好几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宣传教化民众养成阅读习惯;加强针对性阅读推广,建立完善促进全民志的长效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积极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形成管理服务有效运行机制,提高资源的流通;五是建立农村流动图书车,定时、定量、定人配送规定的新书好书。
总之,全民阅读活动项目要在文化欠发达、人们没有阅读习惯地区进行推广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按照常规的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才能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履行图书馆应有的职能,来提高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地区国民思想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防生党建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187-01
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和选拔培养的后备军官,是今后军队选拔干部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国防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国防生党员数量也在迅速增长,高校国防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关乎后备军官的输送质量,关乎人民军队的未来发展。
目前,随着依托高校培养国防生工作的深入,高校国防生党建工作日益改善,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弱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对高校国防生党建工作的开展进行实际考察,把握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国防生党建工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国防生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科学化,真正培养出一大批思想坚定、态度认真的新型军事型人才。
一、当前普通高校国防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我国军队建设的新形势对国防生能力素质的新要求
对军队建设高度重视,对军队工作亲抓实抓,特别是高屋建瓴地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一强军目标,规定了军队建设的基本任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为高校国防生培养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这对国防生党建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加强高校国防生的党建工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新时期国防军队建设后备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对国防生理想信念产生的影响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网络时代,信息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必然也会对国防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国防生的心理动态、思想信念、政治理想带来的影响较为明显。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利用新媒体的快捷、便民、范围广等特点,帮助国防生进行理想信念的塑造,同时,负责国防生教育管理的领导机构之间、各个培养国防生的高校之间、各个驻校选培办之间、高校和驻校选培办之间也应该提高沟通协作,形成更好的联动机制,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新局面。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国防生入党动机的影响
由于地方高校思想开放,观念多元,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社会腐败现象的侵蚀、各种信息的传播,国防生有时因缺乏对信息的鉴别能力而受到不良思想的侵扰,容易在政治信念上产生动摇,价值取向上发生偏移,从而带来思想观念上的困扰,影响国防生党建工作开展的效果。加之,地方高校培养国防生脱离部队环境,在军事体能、军队纪律、军队氛围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国防生思想观念的养成主要受到所在学校生活环境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培养国防生过程中,应有意营造军营文化氛围,将忠诚于党、听党指挥的军魂根植心中,坚定国防生的政治信念、提升政治觉悟。
二、当前普通高校国防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国防生党员发展结构和数量比例稍欠合理
一是部分高校存在着国防生党员发展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国防生党员发展对象往往集中在高年级,毕业前突击发展者居多,而低年级通常不列入发展计划。二是国防生党员发展的高比例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指标缩减之间存在矛盾。国防生的“双重身份”要求他们尽早入党,接受党的教育,国防生需要较多的入党名额,但实际上,普通高校在发展党员总额上的逐年缩减,直接影响到国防生发展党员的名额数,许多优秀的国防生因名额受限不能入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入伍后的发展。三是部分高校在发展党员时不明确国防生和普通生的发展计划,不划分二者发展比例。具体表现在发展毕业生党员时,照顾倾向人数众多的普通生而忽略为数较少的国防生,或是为迎合毕业生党员就业前景好的形势,有意缩减国防生的入党名额,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国防生党员发展数量少,入党机会少的现象出现。
(二)个别国防生对自身能力素质和学业成绩要求较低高校国防生在入学时就已有就业保证,不存在就业压力,同时,高校国防生无论表现如何每年均可以享受固定的国防奖学金补贴,学校的一些激励机制对国防生影响弱化,这些主观因素导致国防生对自身定位不高,能力素质要求较低,理想信念弱化、入党动机功利化。大部分国防生毕业时选择直接入伍就业,继续学业考研、保研的人数较少。此外,由于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国防生学籍管理制度,对国防生的学业要求比较宽松,部分国防生片面地认为自己以后在军队的发展主要依靠军政素质,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业要求,容易抱有六十分万岁的心态,甚至存有侥幸心理,以为只要不退学,就可以始终享受国防生待遇,不影响毕业分配……许多国防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过诸多问题,他们的成绩与普通生相比往往处于劣势,这与部队对军事人才的高水平要求有差距,影响部队组织发展建设。
(三)国防生党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理念亟待更新
目前,高校对国防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和普通学生一起进行,大多采用的是上党课、听报告,以及讲座学习等显性教育方式对国防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没有设计独立的党建教育环节,更较少研究如何通过塑造国防生集体荣誉感、营造军旅文化、坚定爱军习武意志等隐性教育方式来渗透党对国防生的思想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对国防生党员教育的要求。另外,高校对国防生的成长规律研究不深入,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理念。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利用网络媒介,融合多种教育理念,借鉴国外的教育方法,并将这些新颖、快捷的教育资源投入到国防生的党建工作中来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三、优化国防生党建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结合国防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存在问题,在借鉴美国后备军官训练团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高校国防生党建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
(一)完善组织建设,加强国防生党员队伍标准化
做好国防生党建工作是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性质的需要。完整、科学的组织架构是职能作用发挥的基础,是管理教育的有力支撑。高校必须履行国防教育职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普及国防知识法规,完善党团组织建设。目前,国防生党建的组织架构面对的形势复杂,只有不断突出和强调党建的重要性,建立科学、完整的组织架构,才能牢固树立其中心地位。国防生可以单独组建国防生党支部,依托模拟连,将“支部建在连上”,这样既可以保证支部工作有针对性的顺利开展,又可以确保日常工作直接延伸到国防生群体中,有助于塑造坚强的战斗集体,使国防生党员有组织、有纪律的发展。
美国后备军官训练团在学员培养目标上兼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首先要求学员必须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把学员培养成品行兼优的公民。其次才强调学员完成好从大学生到职业军官这一角色转变,为将来进入部队打下基础。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在对国防生党员的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加强爱国、强军方面的观念教育,更应该倡导鼓励国防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个体能力素质,使国防生党员构成具有多样性,促进国防生队伍建设与发展,为军队提供质量更高的人才。
(二)注重教育方法,拓展国防生党建工作新途径
首先,增添军营文化色彩。国防生党员活动的开展既要充分引进军营文化,又要注重对国防生军人素质的培养。如定期举办国防生军事大比武、邀请军事专家举办讲座、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国防生,塑造国防生军人的使命感,实现军政素质全面提升。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国防生党员支部的网络阵地建设,建立一个永久性保留信息的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还可以设立网上论坛,将更多的老师、国防生党员及积极分子加入其中,开展网上讨论,共同为党建工作建言献策。
再次,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高校应该学习美国后备军官训练团奖学金分层计划,把国防生所应得的奖学金和其考核成绩挂钩,并且适当增加奖学金类型,按国防生各阶段的学业情况、思想状态、军事素质、综合能力等指标量化考评体系,每年对国防生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测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从不同层面培养国防生竞争意识,创造积极向上的拼搏氛围。
(三)加强军地协作,强化国防生军人素质的养成
作为后备军官,国防生需要与军队加强联系,学习部队的优良传统,坚定扎根基层、献身国防的信念,夯实国防生思想政治基础。
美国的后备军官训练团在强调学员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外,特别重视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学习。每个年级的不同阶段理论课程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有明确规定,所修的军事理论课程与美国前沿军事科学内容紧密结合,担任军事训练的教官必须都具备丰富的部队指挥经验,各个阶段的学员都要定期参加部队实践和军事训练营,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学员要进行见习军官培训,并作为分队指挥军官在基层部队工作两周。相较之下,高校国防生的培养重点放在文化专业学习上,国防生参与部队实践的机会较少,军事训练只作为辅助的培养方式,训练强度较低。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借鉴美国的做法,可以组织国防生定期到部队参观,了解部队的实际需求。让国防生每年至少有一次到部队实践的机会,实践内容可根据年级差异而定。此外,邀请已经入伍的国防生、部队相关领导及专家到学校给国防生介绍部队的情况和对国防生的要求,并结合近几年国防生就业情况和到部队后的发展情况,向在校国防生介绍未来就业的情况,加强国防生毕业教育,强化国防生军人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钟庆杰,尚晓军,李维启.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探索与实践[ J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3-5.
[2] 刘维,牛竹梅.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浅谈[M].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9(4).
[3] 刘海春.对加强高校国防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 想教育,2008,(7):26-27.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人们对民族文化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视野,无论是“民族文化大省”战略,还是文化产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不被当做出于“民族政策”或“政治稳定”不得不关注的对象,也不再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点缀。[1]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在机遇的背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1.1现代化进程加快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拒绝现代化意味着民族的贫困。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现代化进程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同时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摒弃传统文化,追求快速而直接的经济效益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即使有人在滚滚而来的现代化进程面前依然坚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但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语言濒危、某些民族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濒临失传、很多精湛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日渐消失、曾经用来培养人类美德的日常生活风俗和礼仪逐渐被废止。冯骥才先生就在《紧急呼救》里说“: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需要拨打110紧急呼救”[2]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亡将无法复制。
1.2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民族文化传承提出新的挑战
市场经济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带来了我国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也随之变化和发展。但是,市场经济也有阻碍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于拥有金钱的多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很多少数民族青年离开本乡本土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迷失了,有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以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有的省份、有的地区更是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名片和特色。但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甚至有些项目与民族文化内涵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许多原滋原味的元素。
1.3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很多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对都市文化、流行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近距离的接触流行文化、都市文化,淡化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也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流失。其次,文化体制改革既使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极大的困难。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绝大多数文化团体,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破大锅饭,有的自找发展门道,有的解体了,民族文化艺人自找活路,分散各方;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许多民间技艺无法传承。最后,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同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主要表现:语言上,部分少数民族年轻人不会讲民族语言;建筑风格上,砖混结构的房子逐渐代替了原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服饰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等。上述表明,在现代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三大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及其严峻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是当务之急。
2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
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来临之际,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其重要内容。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离开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将会残缺不全。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树立科学的文化传承观,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共同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1思想上,提高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民族文化传承观
进入21世纪,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控制了文化市场,谁就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全体人民而言,要从思想上加强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民族文化传承观,自觉投身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具体实践中。科学的民族文化传承观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明确传承的内容。一般来说,民族语言、民族艺术、宗教、文学、民俗、民间技艺都是属于应该传承的内容。②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体现的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具体来说,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要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本,创新民族文化的内容,充分发挥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功能。③保留民族文化的内涵,不进行破坏性的传承和发展。正确处理追求经济利益和保留原滋原味的民族文化、民俗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从政策和法律法规上加以规范和指导。
2.2政策上,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和政策支持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不应该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而必须通过政府部门有意识地统筹并建立长效机制。政府部门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相关的经费支持,鼓励学者和专家进行民族文化课题的研究、鼓励民间艺人组建民族文化队伍;鼓励社区建立民族文化传承的相关机构,利用民间艺人、培养民族文化的爱好者传播民族文化;以重大的民族节日为契机,开展如民族工艺展览、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民族文化知识,吸引民族文化的爱好者自觉加入到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队伍中;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完整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和监控体系,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对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考评,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际状况作为考核学校等级的重要指标。
2.3途径上,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