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综合一体化管理范文

综合一体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一体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综合一体化管理

第1篇:综合一体化管理范文

除IS09000标准之外,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又颁布了第二套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 面对目前国内外正在掀起的ISO14000认证热潮,施工企业应该持何态度?企业是否应该建立多套管理体系,以及如何避免多套管理体系运行所带来的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结合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行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和建筑企业的特点,提出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观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点思路。

一、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的发展和联系

ISO9000 系列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ISO以往单一制定技术标准的格局,不仅把标准化活动同国际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引起产业界乃至政府对标准的重视,而且把系统理论引进了标准化,提出了建立文件化管理体系和管理体系认证等一系列概念。这不仅是标准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而且在管理领域也引起了极大反响。

1993年6月,把国际标准的目标指向了人类最为关切的环境问题,开始制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到1996年10月ISO已颁布了ISO14000系列主要的5个标准。

ISO14000颁布后,引起世界各国工业界的重视和广泛兴趣,抓起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热潮。我国早在1997年2月即等同采用为国际GB/T24000-1SO14000,目前我国电子、化工等行业约有50多家的企业已获得了ISO14000证书。

除已颁布的ISO9000和ISO14000标准外,ISO下一步还要制定和颁布一套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暂称为ISO15000),该标准将参照英国1996年颁布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BBS98800,要求企业建立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OHSMS),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管理,保证职工健康和安全。

质量、环境和安全三种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格局,强调了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质量管理体系(QMS)保证生产出的产品合格,使顾客满意;环境管理体系(EMS)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社会满意;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OHSMS)保证在企业内部文明组织生产,加强安全保障,使员工满意。三种管理体系的对象不同,但目标一致。三种体系均作用于企业组织的生产过程,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指导思想上,三种管理体系都遵循相同的管理思想:(1)从注重技术解决发展到从组织上和管理职责上解决;(2)从注重终端控制发展到全过程控制;(3)要求制定管理方针,针对管理体系的总目标做出承诺;(4)要求建立并保持分层次的文件化体系;(5)强调记录和可追溯性; (6)强调“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7)要求采用适当的管理技术;(8)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原则;(9)自愿性原则等。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三种管理体系都按照:制定目标方针、计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审核及管理评价,即戴明模式(PDCA循环)来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建筑施工企业与三种管理体系

1.建筑施工企业与质量管理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和质量管理现状使得ISO9000的作用在建筑企业中得到更加突出的体现。ISO9000标准于 1994年被我国等同采用后,立即得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积极响应。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已通过ISO9000认证,这是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现实需要。

2.建筑施工企业与环境管理体系。与ISO9000相比,建筑施工企业对悄然兴起的ISO14000现象则表现出认识不足和热情不够。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认识到:

(1)环境保护涉及每个企业。当今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的主题,环境保护不只是意味着控制污染,而与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因此,环境保护涉及所有行业,ISO14000认证并不只是电子、化工、造纸等“排污”企业的事,而是面向所有企业和组织。

(2)建筑施工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也面临来自环保团体、业主、居民、社区和政府部门各方面的压力。建筑污染已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事实上,目前在国内和国际工程的招投标中,已要求承包商的标书中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

(3)防止环境认证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早在ISO14000颁布之初,ISO就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予2-3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发达国家就可能籍此对第三世界国家构筑“绿色贸易壁垒”。那时,国内的建筑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通行无阻,除要持有“1SO9000的通行证”外,可能还需要持有“ISO14000的绿卡”。

(4)建筑施工企业同样可以享受 ISO14000的成果。在当前形势下,按ISO14000建立EMS,对建筑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扩大CIS成果,增加无形资产;帮助企业树立永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规范程序,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整体水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界面;可见,建筑施工也应该研究和关注ISO14000标准,甚至考虑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这不只是解决施工企业的现场文明施工问题,而且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和经济效益。

3.建筑施工企业与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安全保证甚至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一项强制性条件,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不亚于质量管理,已有一些企业曾偿试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因此,OHSMS标准一旦经ISO颁布,必将立即被政府和企业所采用,建筑施工企业更会以积极的态度接受OHSMS标准。

三、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质量、环境、安全是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都有必要建立系统化、文件化和按照持续改进的戴明模式运行的管理体系来支持。然而,这并不意味企业要分别建立多套独立的管理体系来平行运行。从ISO9000和ISO14000贯标认证的实践和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看,企业建立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是可行和必要的。

1.一体化可避免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按三套标准建立三套管理体系,意味着企业要设置三套组织机构,编制三套体系文件,势必造成职责和权限的交叉和混淆,使得工作重复,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文件的控制。这样,实际上增大了企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无序性,降低了系统功能和管理效率。

2.一体化是管理的系统原理的要求。企业存在三个平行的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违背了管理的系统原理。根据系统的观点,为达到组织的管理效果最佳,其所有管理活动必须纳入一个整体考虑,这就意味着任何管理子系统都应该成为组织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运作,从而达到节约管理资源,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

3.一体化反映了三种管理体系的内在联系。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也体现了相同的管理学原理。三套管理体系同时作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如影响质量的因素5MIE中就有人员和环境的因素,在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中,管理者很难把质量、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割裂开来,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正体现了三者的内在联系。

4.一体化也是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ISO已认识到建立多套管理体系和实行多重认证会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和管理上的不便。如果不是单纯为了认证,完全可以把ISO9000和ISO14000标准结合起来实施,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又可以统一考虑企业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有国内学者提出制定综合管理标准体系(GMS),也就是:QMS+EMS+OHSMS—GMS,对这样的综合管理体系,只须由综合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进行一次审核认证。事实上,ISO正积极为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即将颁布的新版ISO9001:2000把原ISO9901:1994的20个要素分布4个方面,使其与IS014000相兼容。在ISO9000标准2000新版的说明中也强调了与ISO14000的相容性。在今后颁布的其他管理体系标准,ISO也将使它们在结构、术语、技术和运作方式上都尽可能接近,以形成一致并共有的结构方式来实施不同标准要素的要求,从而为企业最终实现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

四、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途径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途径:

1.从头开始,建立新一体化管理体系。如果原来的管理体系很不完善,或根本没有,则可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模式,结合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和安全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适用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这种做法一次到位,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缺点是过程复杂,难度很大,前期效果不明显。

2.先分别建立单独的管理体系,然后再一体化。例如,可以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取ISO9000认证,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借鉴ISO9000贯标的成功经验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获取ISO14000认证,然后再把二体系逐渐整合。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先简后繁,简单易行,前期效应大,但缺点是费时较长,成本较大。

3.在成功管理体系中加入其他管理要素,逐步发展成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比如,已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已成功运行的企业,则可在此基础上纳入环境和安全管理的要素,这样可把质量体系的成功经验运用于各种管理要素的运作之中,做到平稳过渡。这种做法切实可行,但要避免一体化深度不够或出现主次体系。

无论采取何种一体化途径,都是先通过体系文件的通用化和共享,来逐步达到一体化文件的形成。因为不同的管理体系都要通过程序文件进行运作,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标志就是各层次体系文件的有机结合,做到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的一体化。然而,文件一体化并非指一定要构成单一的一套金字塔文件结构。由于各体系的目标不同,也考虑到当前体系认证的现实,各体系手册可以形式上分开,但要保证在结构形式、组织目标和运行模式上的一致。对于程序文件的一体化,可以通过用参考表格形式来说明程序文件与每个部门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接口的协调和优化;对于作业文件,则必须做到完全一体化,不但要做到文件内容、格式和编号的一致,而且要实现作业和执行过程的一体化。

尽管各体系目标存在相互促进的一面,整合不同因素在管理逻辑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会有一些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影响一体化的进行,如:

1.不同体系目标客观上存在冲突的可能。例如,业主提高某项质量上的要求,则可能增加对公众的环境影响;为了防止施工扰民而采取夜间施工,则增加了工人的安全风险。这是整合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2.不同体系要素实现各自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技术手段存在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3. 各体系受不同的外界影响。如果相关方的团体或上级机关强加于某一体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另一体系,企业受这种外来的压力,甚至外部资源的影响,则可能会妨碍一体化的进行。

4.存在内部主观上的影响。如果管理层主观上对不同体系的优先性有要求,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考虑,那么,对体系的整合就存在一种人为影响的趋势。

第2篇:综合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综合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685-02

为了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国家的发展水平,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强医院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来对医院的工作流、信息流等进行全面管理,对其中所有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减小医疗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医院建设计算机信息化可以使医疗人员通过互联网来对患者的详细情况进行查阅,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费用支出情况,对于医院也是一个良好的监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概述

医院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是集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与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卫生事业以及医学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由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开发软件,达到信息化的目的,还需要医院各层医疗专业人员的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完成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一般来说,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从外部的专业公司开始,选用专业的、技能高的计算机人员建设计算机信息化,这一种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不易进行系统升级与改造;另一种也就是选用相关人员对全医院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局域网的分布来达到信息化的要求,这种比前一种方法更具有优势,但是要求医院的各级工作人员都有较高的技术能力。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因此医院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时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正确处理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与医院双方之间的关系。

2 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对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作用

1)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就诊水平以及工作效率

医院要想全面建设计算机信息化,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并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将该系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医疗的质量与管理水平。通过该系统可以有效的发现在医疗或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其进行监管与控制,以预防为主,将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控制。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医院内部可以尽快传递医疗单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院的运行成本,并且降低了病人的检查费用。

2)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医生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技术向下级医疗人员嘱咐,而护士只需要花费十几分钟就可以将一天内医生嘱咐的信息核对完毕,并将其进行整理、打印,分类给相应的护士完成这些任务。过去,医生一般会通过电话或者奔走向护士传达信息,这不仅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护士也容易在慌忙之中漏记或者错记信息,这就降低了护士为患者服务的质量。通过计算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不必每日统计患者的用药情况,当医生下达嘱咐之后经过护士主任审核之后,护士就可根据该医嘱工作,通知病房准备药物,并送往各个意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医院搭车药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3)有利于医院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实际工作中,医院领导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医院的运行情况,从而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当的调整,医院可以一改过去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向科学型模式不断转变。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对各种反馈信息合理的控制,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

4)可以实现医疗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在医院运行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使传统的人工劳动与当前的电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智能化管理。医院质量控制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各个科室患者的就诊情况进行实时检查控制,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从而实现实施质量监控的目的。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医院较快的发展,使信息系统更加完善。

3 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大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促进了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国家的发展水平。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第一步就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从当前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已成功的医院来看,要想全面建设计算机信息化建设,达到信息化的目的,资金投入应该在几百万以上。

2)加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

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是实现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条件,它能够促使医院单位达到信息化的要求。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极其繁琐的工程,这就需要医院领导者对其加以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医院相关人员需要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引入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加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在社会新形势下,医院要想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就需要采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全面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不仅如此,医院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医院计算机系统向多为题方向转变,这样可以使医院利用网络技术来对影像学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

根据相关经验分析,在建设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医院可以采取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可以投入相应资金,购置先进的、适合于医院实际发展要求的信息系统,然后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这样可以有效的缩短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时间;其次,可以将信息系统的建设任务委托给医院挖补的软件开发公司,然后由相关软件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家里适合于医院实际发展情况的信息系统,这就需要医院与软件开发公司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便于系统的维护与升级,但是这需要医院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医院必须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避免处于被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3)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建设力度

在全面建设计算机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建设力度,从而使医院的管理实现网络化与信息化,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目前,根据相关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医院在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都认识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并加大的该技术的建设力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医院大多受到采用NOVELL网络的文件服务器结构,对这一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患者医疗信息传送速度慢、服务器处理信息时达不到人们的要求、系统不够开放等。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对其加以完善,从而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在社会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将技术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医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技术中,其传输介质主要为光纤以及太网,服务器具有高性能的优点,这就克服了上述各种问题,有效的提高了信息的传送速度,其处理能力也达到了人们的要求。在医院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前,我们还需要以互联网技术来覆盖整个医院,从而使整个医院都达到信息化、网络化的效果。

4)加强医院信息管理部门的人才建设,提升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

医院在建设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医院管理者必须要引进大批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但是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来看,我国医院在建设计算机信息化的过程中,人才的质量与数量都无法满足医院发展的 要求。因此医院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开发或利用技术型人才,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从而对医院实现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除了要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医院也必须高度重视对于引进的人才的培养工作。具体来说,医院可以在内部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专家讲座和交流论坛,让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共享,提升医院人才的综合素质。另外,我国的医学院校也可以设立医学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专业,从而能够培养出高层次、高质量的符合医院需求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这种方式,一定能够从根本上科学有效地应对我国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资源不足的困境,推动我国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院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要想提高其管理水平,就需要在实践中加强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做到为人民服务,加大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迟宝兰,梁铭会,曹德贤.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医院,2003(12).

[2] 杜兆辉,李韫韬.社区卫生信息化与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探索[C]//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3] 张明辉.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C]//2011清华医疗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第3篇:综合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教学改革 实施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做中学、学中做,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意义

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让学生通过实施工作过程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一年来,笔者学校在2012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

2011年11月,学校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分会,随后开展了企业调研及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归纳出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8个学习领域,编制了相应的课程标准,2012年8月,完成了其中4个学习领域学习工作页的编写,为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做法如下。

1.建设一体化教室

为了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学校投入20多万元建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一体化教室,建筑面积80多平方米,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重点建设的专业实训室之一,一体化教室可同时容纳40人(分组)开展实训教学,划分为小组教学区、小组讨论区、工作区、信息检索区等区域。

2.多途径培养造就双师型教师

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2012年8月至9月,利用暑假期间,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际工作任务,跟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完成工作项目,参与项目管理。同时,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讲座,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技能水平与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3.模拟公司化管理,以技术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

把班级课堂管理模拟公司运行,任课教师任公司技术部经理,下设若干技术小组,小组设组长一名,带领5至6名同学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为了有利于合作及共同进步,在技术小组内安排有1至2名技术骨干,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负责指导2至3名后进的同学,共同完成任务。

4.以工作任务作为载体,实现学生学习即工作的目标

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学习工作页,作为企业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从而实现工作任务紧贴企业工作实际、管理和要求按企业标准实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

动力。

5.善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对自己在任务中所起的作用,作出的贡献给出自我评价,实现自我肯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对学生在小组内的表现及合作沟通能力等,小组内给予小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不但要关注自身技能的提高,还要关注团队间协作能力的提高。教师作为课堂的宏观管理调控者,根据工作任务综合评价小组完成工作的情况,并要善于观察小组内成员活动的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意见。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随着技工学校招生面的扩大,学生入学后水平参差不齐,使用传统的方法教学,学生的差异较大,出现个别学生吃不饱,多数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厌学现象严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实施,能使每一课题都能按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掌握技能,在小组团队合作中学会交流沟通,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第4篇:综合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 嵌入式 工业以太网 现场总线

中图分类号:X9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企业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成为焦点。基于工业以太网及现场总线技术的大网络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1.1 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概念

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是指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相融合,以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以企业行业实际经验和发展要求为基础,有效整合企业内部各部门业务流程,实现通过远程登录实现对工控现场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远程设备调试、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和处理,远程决策,自动管理企业的生产计划和调度,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功能。

1.2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优点

-开放性与共享性。不受地域和距离限制,通过VPN等网络技术和专用软硬件设备,实现本地和远端的同时、同效办公,特别适合国际性或跨地区工作性的工业企业。

-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组成有机整体,多系统高度融合。

-采用嵌入式以太网及总线技术,通信速率较高,系统运行稳定,软硬件资源丰富,应用前景广泛。

-数字化多层系统集成网络结构,为企业智能化生产运营管理奠定良好软硬件基础。

-操作方便,安全性高。

-不同厂家不同通信协议的产品可以在同一个网络上共存,使企业用户技术改造或扩大生产时,最大限度保护已有投资,预采购设备的供应商有多样化选择。

-减少企业对员工个人知识的过分依赖,业务信息流程化管理,可视化操作,降低了企业对人力的需求。

2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搭建过程中需解决问题

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由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构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指集成自动化办公(OA)系统、企业信息门户网站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购销存系统、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等子系统的大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因处理对象或者服务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分,他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融合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和经济学等建起的多种数学模型,可自动分析并处理企业日常管理信息,是企业完成管理与决策的信息网,一般以以太网和TCP/IP协议为体系架构和协议规则,处于企业中上层,其具有高速处理大量变化多样信息的特征。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指集成分布式集散控制(DCS)系统、安全联锁(SIS)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现场控制(FCS)系统等控制子系统的大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嵌合,按照“生产订单”,结合工艺、原材料、安全生产因素及其他相关条件,自动配置资源,自动加工制造不同工业产品,体系架构多样,协议规则不统一,处于企业中下层,处理实时的现场信息,具有安全可靠、成本低廉、协议简单和容错性强等特征。

由此可见,搭建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网络最关键是解决:

-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搭建问题;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搭建问题;

-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集成和互操作问题;

-如何保障整个大系统安全和可靠运行的问题。

2.1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网络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子系统不同,系统架构不同,将各系统集成在一起,并对接口进行优化,就必须建立统一的体系架构。

常见网络体系架构集成方式有三种:

两层模式:数据库和应用安装在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多个前台服务器构成;

三层模式: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多台应用服务器和多个前台服务器构成;

多层模式: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多台应用服务器,多台前台服务器和多台web服务器构成。

上图所示,多层系统在数据、系统和访问集成方面有很强兼容性和扩展性,用户与不同服务器终端的联系可以在表示层实现;整合应用层为实现各种不同应用服务器的数据交流;数据库层为储存、分析处理数据并保护系统间级用户与应用系统间数据安全;网络和网管系统组件层为实现网络中心、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之间软硬件连接等。

2.2现场总线技术与工业以太网技术

全分散控制体系结构、两线制供电与通信方式,支持电缆、光缆、双绞线、射频、红外线、电力线等多种介质以及可靠性和抗干扰性不断加强,使现场总线技术在工控领域的地位不断加强。但现场总线没有统一标准,仅ICE就推荐了10种现场总线标准,且他们之间的相互兼容性并不理想。

在解决实时性和确定性等不足之后,具有现场总线特性,且专门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工业以太网以其快速交换式、全双工通讯及在现场控制级中逐渐推广,被认为是工控网络发展的新方向。

2.3嵌入式现场总线技术

所谓嵌入式现场总线是指在应用层指定统一协议标准,如TCP/IP协议,把工业以太网作为一体化网络基础,在标准的TCP/IP应用层嵌入现场总线协议,把工业以太网作为现场总线协议的通道。

2.3嵌入式工业以太网技术及信息网、控制网集成

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的关键是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的集成和统一构架。在应用层指定统一协议标准,如标准的TCP/IP协议,把工业以太网应用层TCP/IP协议嵌入到通用以太网应用层TCP/IP协议中,实现连接在控制网上的仪表、设备等进入局域网和以太网。

2.4 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

工控网侧重工业现场需要,故对设备材质强度、可靠性、抗干扰、本安性及控制方案的实时性和易操作性等有较高要求。通过隔离实时域与非实时域,使用不同类型网关将实时报文和同步信息限制在实时域中,防止实时域与非实时域之间、一个实时域和另一个实时域之间相互干扰。

1.5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架构

1.3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的工作流程

按企业信息管理要求及职能部门权限不同,各子系统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实行流程化管理并与企业管理层级相对应,最高层为企业战略管理层,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和资源在整体上进行配置和优化管理;然后是中间管理层,在业务层面上对企业设计、生产、销售、采购、财务、库管等部门间业务信息进行组织协调;最底层是基层管理层,主要对业务处理过程信息进行管理。典型工作流程如下:

从上可知,企业战略管理层是级别最高,集成了全部数据报表在内的完整数据库。

各子系统和专业平台按其功能集成在一起,形成中间管理层。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如:信息门户平台可实现企业对外信息及企业形象展示;员工工作平台提供诸如收发电子邮件、资料共享等功能;其他相互关联子系统如:销售签订销售合同并录入销售订单,调度根据库存、采购和生产等情况自动制定生产计划和原料采购计划,并生成采购订单和生产订单,采购根据采购订单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生产根据生产订单安排生产,财务根据采购订单和库房到货单及发票等进行付款,根据出库单及销售订单等收款。

基层管理的工作是把各种数据信息录入系统,并根据工作流进行跟踪,监督和控制。

4 结束语

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具有很强可行性和实用性,符合企业信息管理及工业控制技术发展趋势,且在实践中正不断被尝试。

参考文献

第5篇:综合一体化管理范文

1.推动教学工作事半功倍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是电工类、机电一体化类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但理论性抽象的知识较多,传统的教学是先理论后实践,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效果差。而采用这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由于学习内容是从企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任务载体(如车间动力系统安装),并模拟企业现场的工作制度、工作方式来完成任务载体,使学生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显著。2.促进学生提前体验职业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及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都比较茫然,如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程实施初始,学生基本都不知道哪些有用,以后能干什么。而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他们能从企业实践提炼出来的任务载体的完成过程,全真体验企业工作中的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帮助他们提前体验企业工作,并确定专业发展方向。3.更客观地考核评价学生区别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采用定量与定性考核、横向与纵向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考核主体包含教师、小组、自身;考核内容包含学习过程考核、学习成果考核,能更科学、更客观地考核评价学生。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总结如下。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不活跃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要求在没有教师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以小组成员互相协作的形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但在整个学习任务实施过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没有摆脱被动接受的心理。有的延续传统的学习方式,独立于小组之外,先看理论再去动手;有的将工作页等学材置之不理,一上来就直接动手实践;有的不能真正充当好自己的团队角色,不是滥竽充数,就是应付了之,甚至是其他小组成员干着,自己则看着。2.学生逐渐养成重实践轻理论的心理在工作任务的纵向实施过程中,学生逐渐出现只重视动手实践,而反感甚至忽视理论学习的心理。刚开始学生还能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任务完成后也能查缺补漏,总结得失。但在后来的学习任务中就出现,有的学生只要是动手实践的环节都积极参与,而一旦涉及理论讨论学习环节就很反感甚至放弃。3.学生不能有效利用展示环节进行展示成果展示既是一个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重视并积极参与进来,展示氛围比较沉闷,展示方式单一,展示时比较拘谨,不自信。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反思

第6篇:综合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一体化教学 模式 构建

这种模式既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更需要培育制度在实践中广为运用。经过几年探索和思考,我们认为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搭建好一体化教学课改实施平台,注重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编著一体化教材,建立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重视一体化教学课程效果的评价。

1 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一体化教学充分实施的基础。首先是学校领导的重视。通过各种措施使一体化教学深入人心,并且要组织教学骨干去先进院校考察学习,实地观摩一体化教学流程。其次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为了改变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教学习惯,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声势浩大的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氛围,指导大家深化认识,把一体化教学提高到关系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结合本地区学生的就业形式和企业需求,推进实施一体化教学。

2 搭建一体化课改实施平台

“教学一体化”意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做到“学用结合”,将“所教、所学、所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强调学生所学、企业所用、教师所教三个方面、三个主体、三个过程。从实际来看,要利用、建设好三大平台,为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创造良好条件。

2.1 专业实训室平台。组织建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会计手工账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开展所教、所学、所用相对接的教学实践活动。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主要承担会计数码字的书写、人民币的真伪鉴别、手工点验钞、机器点验钞技能、数字小键盘录入、翻打传票录入等技能实训教学任务。会计手工账实训室主要承担会计专业按照会计工作流程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主要承担初级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教学任务。

2.2 实习商店教改平台。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将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与学校教学实践高度融合。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师傅;从学生的角色来说,既是学生,又是员工。由指导老师参与、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独立经营管理;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合格的保管员、收银员、出纳、会计等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会计从业人员。

2.3 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平台。利用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是学生毕业前的综合性实习。可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师傅双重指导,也可由企业师傅单方指导,体现传帮带。这样,实习后期学生完全可以独自操作,完成工作任务。也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教学一体化要求的充分体现。

3 注重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具备了课改平台硬件的优势,教师这个软件能否跟得上,也是能否顺利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因素。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非常重要。因此,会计一体化专业教师应该达到同时具备讲师和会计师的资格水平,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具有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培养教师“教学、科研、考评、开发”能力,定期派教师去企业一线顶岗实习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才能使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一体化课改会让老师们学会思考和总结,促进专业成长。

4 调整优化课程结构

成功的一体化教改应该具备校企适合的课程。要通过在企业的调研了解课程设置需求。可以进行企业调研,发放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表和学生顶岗实习调查问卷,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查,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构建。组织召开专家访谈会,选聘会计专业实践专家,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体系应开设的课程,完成专业工作任务初步分析报告。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参照企业专家意见,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压缩、合并、删减、添新,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模块,打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脉络,重构学习内容。

5 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

汇总整理课程开发环节所产生的成果资料,编制教学计划表,形成会计电算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就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课程设置、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按照职业发展阶段,确定一体化课程,明确学习任务,通盘考虑知识结构,整体规划课时。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6 编著一体化教材

对应一体化课程或某一学习任务,开发编制相应的工作页,收集整理参考教材、工具书、说明书、网络资源等学习材料,建立该课程或该学习任务的学习资源包。编写教材的目的在于两个方面:

6.1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一体化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书面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准备、工作流程与活动,以便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我们在教材的设计和书写中,以理论认知加实训操作的形式体现,将多门课程知识有机结合一体,融会贯通,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法。

6.2 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一体化教材的编写时也应体现教学的要求,为教师教学服务。因此,在设计时,要分析学情、体现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及其化解方法、精心组织学习任务教学组织流程——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体现为活动认知、活动操作与训练、学生成果展示与评价三个方面,避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技能训练操作相脱节。一体化课程的许多活动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注重过程评价与综合测评相结合,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时间讲授同一门课时,采用的标准、教学的流程是相同的,容易达到一致的教学效果,老师们共同研讨、更新观念、共同进步,积极总结教学经验,专业成长得会更快。

7 建立健全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体系基本上以期中、期末和毕业统考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来考核教学效果,注重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过多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差太远,这种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合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建立科学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效果评价体系,是实现一体化课改目标、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保障。我们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转变:

7.1 考核方式 ①课程评价。一体化课程的许多活动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包括认知、操作、训练、成果展示与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综合测评相结合。②顶岗实习三方评价。顶岗实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体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合作双赢的结果。在评价阶段,实施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评价为好。a学生自评。实习学生按规定填写实习记录,上交实习笔记,实习结束,上交实结。b学校考评。由指导老师跟踪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经常到实习场地实地检查,多与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和人力资源部门座谈交流,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及对实习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定期做好工作小结,汇总顶岗实习情况,总结经验与教训,促进教学。c企业评价。实习结束,由实习单位所在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针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内的表现填写“校外实习场地学习鉴定表”,包括出勤情况、遵章守纪、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工作效果,对实习情况评定甲、乙、丙、丁四个等级。院方重视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赞同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评优和奖励,鼓励实习单位提前录用顶岗实习学生,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7.2 考核内容,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结合 将学生实训与实习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职业习惯紧密关联的内容作为成绩记录。例如:会计数码字的书写、点验钞的速度、数字小键盘的录入、翻打传票的质量——体现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学生按工作流程实训或工作中会分析账务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分工协作与职业岗位能力;学生在工作现场的6S管理表现——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在实训或工作现场是否担任小组操作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体现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等等,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茜.构建高职实用英语校企共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J].价值工程,2011(22).

第7篇:综合一体化管理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73-02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随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迅速推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并有不少优秀的成果。关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定义、内涵、结构、层次、建设途径与措施、案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在提升其有效性这一核心问题上,研究文献并不多见。

长久以来,许多高职院校一味强调课程建设,忽视了对其实施有效性的关注,限制了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的内涵建设。本文把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以提升有效性作为基点,通过建立共享系统模型,在已有研究建立好的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框架基础上,解决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通过建立共享系统模型,达到提升课程改革工作有效性的目的。

一、“互联网+”对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影响

“互联网+”让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有机生态圈”。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在互联网构建的开放的有机生态圈中一定要具备自我变革、新陈代谢的功能。

第一,依托互联网切合课程改革工作的成果,及时调整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新方向。互联网促使人与人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零成本趋近,以及无障碍沟通与交流,及时反馈科目设计、内容选择、教学实施的效果评价,让教师运用相关课程改革工作的成果调整教学实施。通过互联网引发的一些课程改革工作的热点话题,让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中来,养成全体成员对学校课程建设的责任感。针对互联网建立的评价体系中反馈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关注、反思和完善,从而提高改革和实践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编织一个价值创造的交互网。课程改革对学生有价值才会对学校有价值。学校课程建设涉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实施模式等各方面,需要逐步明确基本质量要求。例如,判断学校课程计划的好坏,可以从价值立场和技术水准两个层面来研究。按照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着手,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从重视知识的获得,到注重技能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体现学以致用。具体实施中,即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交互网和价值创造网。学生之间的沟通从串联到并联,在内部呈网状结构,在外部也是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编织成一个价值创造交互网。

第三,互联网产生大数据,并且具有很强的动态性。相对之前的抽样数据,互?网产生大数据是大样本甚至是全样本,因此能够更加精准地预测大趋势。相对于学校来说,统计分析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分析最终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这些数据能对课程改革的有效性的研究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二、建立互联网共享模型,提升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性

如何依托互联网,使得课程体系这个有机的生命体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提升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性。“互联网+”让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有机生态圈”。课程改革中,个体和群体之间持续不断地参与和协助沟通,在工作群体中,成员通过互联网相互作用,共享信息,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改革和实践工作的有效性,这就是本文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过程互联网共享模型的目的。互联网共享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提供、传递、吸收三个过程。

(一)提供

成果提供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和表达影像、语言或转换成课程改革成果数据库、课程改革网站、课程改革论坛等方式提供课程改革成果。成果提供者通过互联网最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网站上无障碍沟通与交流,了解和反馈课程标准实施效果。组织者通过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传递改革成果,尽可能保证被发送的共享信息发挥最大效益。学校发挥组织的集体力量,即通过互联网精心设计整合课程资源,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组织教师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互相说课、议课、反思、改进等方式集思广益,并且在其中起引导、监督及协调的作用,及时反馈调整课程改革实施。

(二)吸收

使用互联网建立共享平台,提供相应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成果。以教师实施教学为例,针对同一门专业课,为实现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施的有效性是不均衡的。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经过理解或解释形成自己的主观表达,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共享平台与学生和同事进行交流沟通,并向学校组织者反馈收到的信息及自己的反应,从而保证课程教学目标实施的质量,提升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性。

(三)传递

实施者(教师)存在着认知差距。组织者(学校管理者)选取一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成功案例作为专业精品课程,建立共享平台,使教师能够在共享平台上尽快熟悉教学实施工作,使课程改革有效性增加。同时,使主体(学生、教职工、学校各部门等)之间有效互动,相互学习交流,达到提高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范围和有效性的目的。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共享模型的实现途径

(一)交流沟通

教师的教学方式、价值观、思维方式,影响实现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实施的有效性。让出于共同兴趣而聚集在一起的学生或教职工使用互联网建立共享平台,以交谈、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社团等多种方式交流,相互评价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并共享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的经验以解决一些问题。使教职工具有积极向上健康的价值观,提升了教师对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的认知度,达到教师教学工作与学校课程改革的契合。

(二)政策制定

学校制定与课程改革相关的规章或制度、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体制,保障教职工教学工作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机会、发展的机遇等。学校管理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引导教职工之间充分沟通,支持教学团队的技能培训、实践社群、各种正式及非正式交流活动,使团队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进而使成员之间愿意使用互联网共享知识,从而使成员的共享行为得到有效提升。

(三)渗透

第8篇:综合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 一体化教学 课程体系

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我院为深入贯彻落实创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的要求,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学院综合竞争实力,组织广大系部和教师开展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体化教学就是以国家职业资格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一体化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内涵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一体化教学的特征是学校办学与企业管理一体化、企业车间与实训教学一体化、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体化、学生和企业职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与生产任务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条件是:教学场地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课程结构一体化、评价机制一体化、育人环境一体化。

二、技工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按照学院领导要求,我院教改教研处决定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技工院校国贸专业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职业资格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而且能够获得学历证书和与专业相关的如外销员、报关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2.以岗位职责和任务群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技工院校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岗位任务群为主线,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本行业岗位职责的多项要求,即满足如外贸业务、国际结算、国际融资、经营管理、商务谈判、销售管理、国际市场开发及管理等不同岗位职责及相应的岗位任务群的要求。

3.建立目标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体系。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即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

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由职业技能决定;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

4.根据岗位职责、任务群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国贸专业的相关课程,应该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原则。这项工作主要由相关的资深专业教师负责,并有行业专家参与。

三、技工院校国贸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理论方面

本门课理论教学采用“项目引导、工作任务驱动、案例结合、技能训练”组织教学内容,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三个项目内容——出口贸易项目、进口贸易项目及其他贸易方式项目,每个项目均以典型的外贸工作实例导入,贯穿该项目教学的全过程。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大致为:教师提出各项目、模块及单元工作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工作任务,提出实现任务的途径;教师讲解实现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完成工作任务;最后由教师点评,提出努力方向。

这种教学组织与安排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当所有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既掌握了交易磋商和合同签订、合同条款及合同履行知识点内容,又具备了一定出易实际工作能力。

2.实践方面:依靠行业、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1)成立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聘请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各行业、企业负责人、学者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组成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请他们来校,对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产教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等献计献策,参与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

(2)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重要选择阎。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其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获得,所以,高职院校应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拓展教学空间,与外贸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共建协议,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对稳定,培养外贸实用型人才。在实训中,使学生直接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熟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和外贸谈判等方面知识,掌握企业商务流程,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与能力,实现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学栋.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M].2011.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江苏教育,2010.

[3]赵志群.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及课程开发[A].2008.

第9篇:综合一体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一体化教学 职业能力 培养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中技院校文秘档案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各校根据校情每周开设二至四节课不等,通常开设一学年。教授内容大致为行政公文、宣传应用文、事务应用文、经济应用文、法律应用文、礼仪应用文等六大类。

中技院校文秘档案专业培养能协助相关领导处理日常事务的技能型文秘人才,即一般所说的文员。在这岗位上需要达到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诸如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使用各种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笔者试图以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讨论应用文写作课程一体化教学对中技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一体化教学的设想和方法

一体化教学,又称为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把教学环节融会在一起,在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时将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进行、各自为政。理论课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践课教师注重实际操作,再加上课程进度不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实行一体化教学。下面阐述中技院校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一体化教学的设想

(1)一体化课程设置(模块化)。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其中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设置往往已跟不上社会、企事业单位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因此,要修订教学计划,把该课程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基本以应用文几大类为本,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举例与写作训练紧贴工作实际。这样教学过程就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一体化教学。

(2)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不仅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常规教学一样,一体化教学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课堂规则。由于一体化教学有实践加入,因而其管理的内容也比常规教学管理接受丰富得多。再则,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要到有关部门去接受写作任务(下文实践教学部分会说明),因此,教学管理尤显重要。

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管理还应把学生管理结合起来,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定或选出负责人,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教师要指导负责人怎样到有关部门去请求写作任务,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技能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3)编写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在编写一体化教材时应依据教学大纲及国家技能鉴定的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

编写一体化教材应坚持几个原则:第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第二,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使教材富有时代感;第三,遵从中技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文的章节安排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第四,所举例文内容要及时更新。

(4)培养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师资。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有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队伍,这是执行教学计划、熟练使用教材、精于写作指导所必需。因此,中技院校必须下大气力培养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师资。

(5)建设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体化教学需要实践教学基地,因而,文秘类专业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开发资源,创设文秘类专业职业岗位,开展一体化实践教学。文秘类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拟在实践教学室模拟、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等几个形式来实现。

第一阶段可以在实践教学室模拟。这个实践教学室需要有一个专用教室和几十台电脑,电脑中应有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相关知识文章、应用文写作的训练项目及相应的范文,便于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模拟、自纠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的查漏补缺,使学生初步体验秘书写作工作的特点以及职业定位。

第二阶段是校内的处室实践。因为校内处室总有一些应用文需要写作,文秘专业教师可配合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教材,拟定实践教学大纲,利用校内的艺术节、运动会、文艺晚会、家长会、就业招聘会等各种活动机会,挖掘职业岗位,让学生参与具体的活动。例如,起草策划书、开幕词、报告、计划等有关文稿。在征得处室同意后,从起草初稿和帮助录入文稿开始,边干边学,使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秘书写作工作的职业定位与岗位检验。

第三阶段是走出校门的实践教学。目前,大部分中技院校在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采用现场教学方法,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习。

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并将其实习内容、量化的评估制度归纳到系统的课程教学大纲之内,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真实情境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

2.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法

(1)项目法。项目法是指以某个应用文文体为一个写作项目的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是需要教师引导和组织到位,二是完成写作项目的过程和思路要清晰。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将OTPAE教学模式融合其中。OTPAE教学模式即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五步训练法”,是将学生按照4~5人左右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碰到问题先在小组内部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再咨询教师,通过小组成员的各自或共同努力完成写作项目。

(2)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应用文写作一体化教学中,通过教师进行示范性写作或分析范文等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书本知识的认识,力求使抽象理论和具体应用文文种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写作技能。

(3)讲授法。对于较为复杂的文种,教师的讲授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将写作项目展开后,通过演示写作或分析的学习后,进行总结并引出一些概念、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根据教材,既突出重点,又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应用文文种的系统知识。讲授的过程是说理的过程,提出写作问题,分析写作问题,解决写作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符合知识本身的系统,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练习法。练习法主要适用于比较浅显的应用文文种,还有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的简单文种。运用练习法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写作练习,而后需要讲评。练习时一定要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强调写作规范,以提高练习效果。

二、文秘档案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一体化教学案例

1.用项目法融合OTPAE教学模式的一体化教学案例

写作项目:学习计划。

授课班级:12级预科班。

教学要点:(略)

教授新课:明确写作项目是学习计划―基本会写学习计划―学生思考与收集材料―学生写作―讲评(学生小组内互改,学生抽样讲评,然后老师点评)。

为鼓励学生,选择优秀习作推荐给报刊,如:《我们的新起点》,作者是12级预科三班陶耀丹、颜佳颖,发表在《语文周报》。

学习计划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制订学习计划是学生的规定项目。

2.用演示法融合OTPAE教学模式的一体化教学案例

写作项目:学结。

授课班级:11大专动漫班。

教学要点:(略)

教授新课:明确写作项目是学结―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总结―演示写作总结的步骤及关键点―学生思考与收集材料―学生写作―讲评(学生小组内互改,然后老师点评)。

选择优秀习作推荐给报刊,如:《上学期我们是这样学习的》,作者是10文档班徐灵珠和赵颖,发表在《语文周报》。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不断地总结,以求更好地发展。

三、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近一年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是明显的。

对一般职业能力的作用表现在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几个方面。由于一体化教学强调必须自主学习,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比较快的增强。一体化实践教学需要学生与不同的人员沟通、交往,大大增强了与人交往的信心,能力提高也是应有之义。

对专业能力的增强尤其明显。因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本来就是为增强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开设的,又写得比较多,应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