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整治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精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确保我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安全稳定,根据满洲里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满洲里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专项提升方案》,制定进一步提升我市学校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创造良好的学校及周边环境为目标,以学校安全工作为重点,积极动员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严厉打击各种严重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彻底整治影响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各种突出问题,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努力营造优良、健康、文明、安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为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提供保障。
二、工作重点
在文明办的协调下,积极会同各职能部门,紧密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注重校内整治和校外整治相结合的原则,从加强教育入手,在治理上下功夫,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经过一段时期的集中整治,使我市各校的周边环境得到改善,周边环境得到净化,使广大师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结合各校反馈上来的意见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积极协调交通、公安、交警等部门对全市中小学交通安全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车辆超载、无证驾驶等问题积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交通安全的监管力度,设监督员,定期和不定期向上级有关部门反馈信息,实施动态管理,及时遏制违法营运,同时要求各校要加大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力度,教育学生不准乘坐非“接送学生专用车”和超员车辆,发现类似情况及时向学校报告,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彻底铲除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流氓团伙,黑恶势力;继续打击“flg”组织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传播歪理邪说和不健康内容的违法犯罪活动。同时,要注意化解影响校园内部的矛盾纠纷确保学校政治稳定。加强法制教育,防止校园出现校园“校霸”和高年级学生欺侮低年级学生现象,防止与校外青年联络扰乱正常校园秩序和打群架现象。
(三)配合有关部门取缔和继续清理整顿校园及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录像厅、歌舞厅、音像书刊点,特别是对于师生及家长反映强烈的校园及周边的网吧、电子游戏厅要进行严格清理整顿,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和非法经营者坚决要求予以取缔,对于符合规定的各种文化场所要求加强规范化管理。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对校园周边的出租房屋等到场所进行认真清理,坚决清除“黄赌毒”等到社会丑恶现象。
(四)整顿校园及周边的交通秩序,积极争取设立警示标志。对于违章建筑、无证经营和影响交通秩序的饮食、食品、生活日用品等店外展柜进行彻底清理,防止引发交通事故和一些集体事件的发生。
(五)集中力量对校园内部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隐患,并认真进行整改,完善各类安全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坚决杜绝火灾、食物中毒等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具体要求
(一)要求各学校在开学后对校内及周边的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对影响校园正常秩序、威胁师生人身安全、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及时上报教育局。教育局将根据反馈情况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解决。
(二)集中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宣传工作,大力提高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大力开展好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自护教育、犯罪预警教育、网络管理和网络文明教育。要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操行观,杜绝一些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三)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局将会同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集中对市区内的网吧和其它文化经营场所进行突出检查,各校对本校内的学生违反规定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借此专项整治进一步严肃校规校纪,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____镇是我市经济百强镇、市级中心镇,幅员面积132平方公里,辖28个村居、168个村民小组,有户籍人口8万余人,为全县第一人口大镇。近年来,较大的人口生产生活压力和较快的经济发展,一度对该镇环境卫生状况带来不小冲击,特别是老集镇所在地及其周边村居的脏乱差现象尤为突出。为此,____镇将村镇环境卫生整治列为重要工作,深入发动、全民动员、以建促治,整体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一、基本做法
(一)认识提高度。正确、统一的认识是做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前提。为此,该镇着力在提高认识上想办法。一是严考核。连续两年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纳入重点工作,对该项工作“逢会必讲、进村必看、每月必查、每季必评”。出台村居环境卫生考核评比细则,明确目标任务。与村居签定目标责任书,于今年上升到对村居工作考核“一票否决”。二是建机制。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村居主体、单位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即镇政府以奖代补,对国道326沿线村居、平江河、太平河等入境河流沿岸村居每年以奖代补1200元用于保洁清漂,并以召开现场会形式每季度评比一次,对工作开展较好的村居按人口多少进行1000—1500元的奖励,减轻村居在工作中的资金压力。具体工作由村居负责,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联动,每户每年自愿缴纳约60元的卫生管理费用,合力助推工作开展,工作推进较为顺利。
(二)主体扩广度。广泛、有力的参与主体是做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基础。为此,该镇着力在扩大参与主体上下功夫。一是强宣传。坚持宣传教育、引导监督相结合,通过入户宣传、文艺演出等方式,提高群众知晓率。充分发挥老年协会、老年健身队作用,精心编排文艺节目,弘扬文明风尚。二是促规范。各村居因地制宜,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行量化管理,纳入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群众卫生行为。三是造氛围。积极进行正面宣传,树立先进典型,每季度评比一批文明卫生单位、村居、文明卫生户,营造村看村、户看户、学先进的比学赶超氛围。
(三)工作推深度。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是做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根本。为此,该镇努力在工作推进上求突破。一是建设带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改变农村面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大“一池三改”的实施力度,已建成沼气池2860口;引资2700万元动工建设天然气工程,铺设主管网23公里,将使6万余人用上清洁能源。二是创建推动。按照生态创建标准,坚持政府引导、村居自治、群众参与原则,采取“以奖代补”及“以卫生养卫生”方式,积极创建“美丽清溪”,溪西、大寨等6个环境优美的村庄脱颖而出,力争建成市级美丽村庄。实施绿化、净化、硬化、亮化“四化”行动,去年以来,全镇植树造林1842亩,清理河道、堰渠白色垃圾32公里,硬化乡村公路20公里、人行便道18公里,为11个村安装路灯628盏。三是管理联动。成立环卫工作所,建立环卫专抓队伍,在集镇聘请垃圾清运、保洁人员18名,各村居落实1-2名环卫人员。先后投入200万元,采购洒水车1辆、垃圾转运清运车11辆,安装果皮箱200个、垃圾箱30个,修建垃圾池186个。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管理,村居容貌焕然一新,脏、乱、差现象根本改观。
二、主要问题
该镇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断地探索中,也发现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无专业规划。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无一蹴而就之法,也无一劳永逸之法。要想彻底解决当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存在的缺资金、少场地、易反弹、垃圾处置不科学等具体问题,编制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管理方面的专业规划,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____镇尚未启动相关工作,导致该镇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处于观望或是盲目状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项工作的持续、有效发展。
(二)缺专项资金。该镇有21个村居卫生基本实现了常态化管理,其经费支出情况为:每村平均1个保洁员,月均工资1200元,每年小计30.24万元;外加修建垃圾池、垃圾转运车及燃油费、专项整治费用,各村约为2万元,小计42万元;总支出约为72万元。收入情况为:按户均每年60元收费计算,除外出务工人员外,应收29.13万元,实收13.27万元。加上镇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政策,补贴资金约10万元,总收入为23.27万元。所以,21个村居有近50万元的资金缺口。
(三)基础配套弱。据估算,全镇每日新产生垃圾15吨,垃圾中转站日均转运垃圾7.5吨,意味着全镇约50%的垃圾采取深埋或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另外,该镇每日产生生活污水约为1800吨,且未实现雨污分流,约有60%的生活污水属于直排;正规划建设的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也仅为1500吨,建成后也只能解决集镇所在地及其周边部分村居的污水处理问题。
(四)协同管理难。比如在河道污染整治方面,该镇河道总长约86公里,太平河、平江河等河流途经该镇12个村居。今年来,该镇虽花费5万余元、先后两次对主要河道的积存垃圾进行彻底清理,但由于机制、意识等原因,部分企业、群众利用雨天、晚上、不检查之时等“特殊时段”偷排、漏排、私倒污染物的情况仍然存在,河道污染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三、工作建 议
(一)借力乡村旅游,助力“基础完备化”。旅游获誉“无烟工业”,在于其效果好、可持续,加之“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概念的出台,加快我县旅游发展势所必然;____镇乃至我县景点的特点在于散、小、多,走乡村旅游之路是最佳选择,而清洁卫生的乡村环境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要求。建议:一是借力我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之际,把村居环境卫生规划纳入正在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对乡村环卫设施进行系统规划。二是抓住乡村旅游基础建设、农民[:请记住我站域名/]新村建设、生态移民搬迁等机遇,逐步完善村居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并规划做好村居的绿化、净化、亮化、硬化等工作。在这点上,____镇在今年首届油菜花节以及正在进行的“龙凤花海”景点打造中已有成功探索,星寨等村居的基础设施得以有效改善。三是加强项目论证,严格项目审批,规范项目建设,确保不增加新的污染源。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却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1、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信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审查机制,所内容真假难辨,甚至会传播一些污秽内容。大学生往往社会经验不丰富,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缺乏,比较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来传播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企图对中国主流传统文化和观念进行颠覆,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时期,很容易受到这些“垃圾信息”污染,丧失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立场。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挑战
新媒体时代,相比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大学生们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来查询信息,获取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冲击了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使思想教育工作者对舆论的控制、监管难度加大。随着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大学生们不断通过网络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远远超过了课堂上所接收的内容,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冲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育方法也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受到严重的挑战。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们学习、受教育的方法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正在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网易课堂、腾讯课堂、慕课等新媒体手段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教育方法更易于被受教育者所认可。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者,对各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既有挑战,却也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
1、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来自于课堂授课的方式,局限性比较大,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渠道。目前,手机和互联网逐渐普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正在被互联网所支配,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舆论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新媒体在这中间功不可没。由于新媒体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共享性强等特征,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加快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扩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
2、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新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了一个轻松,更能被大学生们所接受的一种环境,使所授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更能被大学生们所接受,提升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新媒体又构建了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平台,将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转化为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即时沟通,使教育氛围更加融洽,思想政治教育更能为大学生们所接受,极大的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料,都能够通过互联网来查找,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其它问题,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的查询到大量相关资料,以此来获得所需答案。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今后不断创新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变革。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能把握好这次发展机遇,运用新媒体技术,有效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树立权威地位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思想政治知识外,还应该熟练掌握并运用新媒体知识,比如了解新媒体的操作技术,新媒体的外在形式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交流方式等。比如,大学生们热衷通过微信、微博等把自己的情绪宣泄在网络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数据挖掘和整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们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从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对大学生思想加以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适应新挑战,进行学习和创新,变成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往往针对的是一个班集体,对单独个体学生的关注度不够,而新媒体时代,可以通过新媒体数据分析来获得学生个体思想状况,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网络行为的筛选和分析,来获得学生们最新的思想动态,比如关注的社会热点、普通性的思想问题、行为方式等。在关注班集体群体的情况下关注学生个体,进行针对性教育。另外可以通过校园网的建设,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设立思想积极向上但又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网络内容,做到真正的服务学生,引导学生。
3、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媒体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运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重视对新技术和新媒体的运用,从实际情况出发,使新旧两种教育方式互相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可以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投票选出先进人物,进行表彰。这种新媒体传播快,互动性强。同时要在传统课堂上,对票选的先进人物加以重点介绍,对其先进行为进行肯定表彰,对其榜样作用加以肯定。这样既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又可以通过传统课堂进行引导教育。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47-01
1 对象和方法
共调查义乌市某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125例,男性46例,女性79例,年龄18~52岁,平均(38.6±7.1)岁,平均病程(12.9±9.4)年,平均住院次数(3.6±1.8)次;文化程度:小学32例、中学83例、大学10例;婚姻:未婚36例、已婚89例。均接受相应的治疗且病情基本稳定,同意参加调查,无理解力障碍。入组时评估一般情况,包括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次数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100)定式问卷,评估者(护士)由从事心理测量的专业人员培训。随后进行综合性干预,包括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 2周后评定WHOQOL-100。
2 结果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常模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常模比较,显示患者主要在心理部分、社会关系部分、总的生存质量及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常模(P
2.2 综合性干预2周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干预2周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见表1)在心理部分有显著提高(P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并排除药物的影响后,生活满意度仍显著低于正常人,主要表现在心理部分、社会关系部分显著低于常人,积极感受、思想、学习、记忆注意、自尊、消极感受、对药物及医疗手段依赖性、个人关系、社会帮助、性生活、经济来源、休闲娱乐活动等因子分均显著降低,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自卑感、生活能力、认知功能下降,社会功能受损等,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是健康状态,而不是物质生活条件。持续服药可以缓解精神症状,但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不明显。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被社会、家庭隔离的倾向,人们的偏见、社会的歧视、工作能力的下降、就业困难、因病致穷、因病致家庭破裂、自尊的打击、社交活动减少等众多因素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患者和家属实施心理社会干预过程中,把社会上的不良态度作为应激因素给予干预,从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入手,将会对精神病的治疗与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另有研究显示接受家庭治疗,包括改变家属的态度,传授患者及家属解决问题的技巧,促使他们加强沟通,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复发率并减轻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研究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庭成员进行综合性干预,包括针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疏导,改善患者的认知水平,家庭成员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疾病应对等。干预2周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心理部分评分有显著提高,社会关系部分评分也明显提高,其中积极感受、思想、学习、记忆注意、自尊、社会帮助因子分显著提高,休闲娱乐活动因子分有明显提高。提示综合性干预可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同时可消除人们的偏见,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耻辱感,增强自尊心,此外,尽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包括工作和经济方面的支持),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思想上的可塑性。大学生处于人生独立发展和走向社会的准备期,在政治社会化方向与内容选择上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他们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参政意识要求获取大量的政治信息、提高政治素质以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这为在政治思想上塑造大学生以实现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还不成熟,比如对政治理论认识不深入、政治参与能力不高、遇到挫折容易转变等,因此,在政治思想上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增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度的同时,也为矫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偏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政治取向上的自主性。政治社会化的实现过程是个体学习和吸收现行主流政治文化,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大学生由于理性思维的快速发展、政治视野的扩大以及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其政治社会化的内化过程逐步由被动转向主动。根据一项关于大学生心态的调查报告:“在重大时事理论问题上,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独立思考意向明显增强;在判断事物的是非、选择决定自己的介入意识和参与行为的方式时,他们比较审慎,情感冲动减少”。大学生政治取向上主体意识的增强加快了政治社会化的内化过程,优化了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效果。
3.政治培养上的高层次性。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同辈中具有模范和表率的作用,被国家、社会和长辈们寄予厚望,在大学毕业后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也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接班人,可以说他们是具有极强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的一个群体。由于大学生要在现实和未来社会中担当比较重的社会政治责任,因此在政治培养上要注重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在政治社会化的要求上具有高层次性的特点。
4.政治影响上的校园群体性。当代大学生虽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但是他们具有相似的成长经历,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很容易产生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大学校园把这些有知识的青年集中成群体,不仅扩大了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力,也为他们思想交融、意识碰撞提供了载体。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在校园和同学群体的感染下进行,形成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上的校园群体性。
5.政治追求上的理想性。大学生身处校园,对社会现实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大学生在政治上的追求往往按照自己理想中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也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评价现实政治。大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理想标准去要求现实的政治状况,理想与现实形成反差,因此导致了他们对政治缺乏信心、产生政治冷漠、甚至对现存政治产生怀疑。
二、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在政治生活方面,网络促进了政治信息的获得与交流,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成为了政治社会化的一条重要渠道。虚拟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产生了许多积极作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成为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1.网络多元化的政治信息传播削弱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信息传播源多元化和信息良莠不齐的局面,使网络在信息选择上难以控制,甚至造成了信息污染。比如,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网络虚假消息,诽谤当今的社会和政治;国外的一些国家为了实现其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以期实现和平演变。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还处于预期社会化的阶段,在通过互联网络获取政治信息的时候容易被网络不良政治信息所迷惑,容易受到多元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的冲击,为实现政治社会化设置了障碍。
2.大学生通过网络所进行的虚拟政治实践过多会导致与现实社会的脱节。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会导致其现实社会政治思维能力退化、参与行为失范。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现一旦缺乏了现实社会的基础,其效果必然受到影响,这阻碍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良性发展的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积极与消极并存,要促进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避免网络对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促使其得到良性发展。
1.加强网络政治环境监管。加强网络监管可以在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上和技术条件的改善上进行努力。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但是政府仍然可以积极的利用法律手段对网络进行监管,坚决打击危害网络环境的行为、净化网络政治环境。政府还要利用技术上的优势严密控制网上的政治信息的动向。同时,学校的相关政治教育的部门也要承担起净化校园网络政治环境的职责,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对校园的网络环境进行管理、净化政治环境,为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条件。
2.注重校园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大学生在实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政治影响上的校园群体性特点,注重大学校园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营造良性的校园政治文化,为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学校以及大学生自治团体应该体现出在政治社会化引导上的权威作用、投入专门的人力物力、想方设法利用好网络引导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比如可以通过建设红色网站的方式来占领校园网络阵地,还可以利用校园BBS和聊天室,在BBS或聊天室中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政治话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文化的引导。
3.提升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在政治上的认知模糊和行为失范,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道德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是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效果的一种良性对策。校园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了解正确的政治信息,进行正确的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政治鉴别能力,以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发展。
高中政治课程在改革的背景下,它的教学理论和我国的国情紧紧结合,它的教学形式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热点不断变化,这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提高探究能力的最有效方法。高政政治教学筵席了普遍教育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热情的调动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增强探究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对高中政治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1、高中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较难理解,涉及的层面较其他学科较繁琐,较复杂,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深层的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际的探究性活动,让政治的课堂气氛被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教学,必须立足于对高中学生本身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带动课堂,让老师监督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学习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将获取的有利知识应用到政治学习中,提高政治探究性能力。
3、高中政治的探究性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理念主要是把高中学生看成一个实际的整体,并在整体的基础上融入一些部分的东西,比如: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个人的探究性能力等。另外,要把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生的整体形态结合起来,化成有机的统一体,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程问题不仅仅局限在探究上,而是更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老师不仅要提高学生政治的文化课程,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让学生表里如一,从内到外都有政治教育做后盾,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创建探究学习的和谐环境
由于长期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高中政治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硬性说教、硬性灌输、打官腔等,“我讲你听、我说你做”,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调,缺乏针对性,这种做法严蘑忽视了高中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烦心理,严霞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剔除那种简单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思想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激发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同时教师要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使学生消除胆怯和依赖的心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2、以疑启思,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不断去探寻知识的驱动力,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高中这个阶段,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因此老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方法,成功地创设情景,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设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绪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到:“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时”时,我以当前中日关系较为紧张的背景,有些人主张直接用军事力量去占领的观点,让学生去讨论利弊得失。这个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讨论非常热烈。
3、一人当一次“教师”
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迫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学生学习的探究能力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4、注重探究过程的时效性
探究的过程既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又是对探究过程进行了解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展现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观察、探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学生思维的展开,也要有相应的实践活动,才能提高探究的时效性。如在高一经济学关于投资理财的方式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模拟投资,分给每位学生100万元(虚拟货币),让学生在股票、债券、储蓄和商业保险四种投资方式中选择,通过两周后计算自己的投资盈亏情况,使学生懂得了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而每个投资者的不同收益又使学生明自了如何实现投资利润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即“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只篮子里”的投资原则。这种做法使学生把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思维探究与过程探究相结合,达到了探究的时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72-02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指出,权力是一种力量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没有发言权,是一种话语权力。那么,学生话语权就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中学生具有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等方面而产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与报刊、广播、电视、通信等传统媒体不同,依托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发展起来的新媒体目前主要包括BBS、3G及4G网络、微博、博客、手机、QQ、虚拟社区、数字杂志、掌上电脑、MP4、网络电视等等,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改变了教育教学环境,也改变了师生关系及其话语权力运作的机制,充分认识新媒体教育环境中大学生的话语权问题,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更大自由的自主学习权
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实体教育场所中,学生受到来自教师的较为浓重的支配性规训。在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课堂交往情境中,为了保证知识传授的有效进行,教师维持着课堂纪律,支配着时间与秩序,控制着总体的谈话规则和操纵着思想与行为的发展等等,学生直接受到教师的种种规训,如身体控制、空间的编排、监视、规范化裁决与书写、检查等,而且这些规训往往是压抑性的,教师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容易被“灌输”给学生。而新媒体则形成了一种迥别于实体教育场所的虚拟性空间的教育环境,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地域通过网络进行交往,不受空间的限制。同时,由于网络具有庞大的信息存储功能,教学双方可以通过即时沟通或者在线留言的方式交流学习问题。这种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师生异地教学分离,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和解放,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教师在场“监视”下的行为,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自由地进行内容点评,反馈自己的意见,达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新媒体提供这样的学习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对学生的规训,学生不必亦步亦趋紧跟教师的节奏,担心遗漏教师讲解的某个知识点而必须专心致志做笔记,可以在更加弹性的时空里自由驰骋想象力。网络语言本身具有的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音融汇等特点使原本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有趣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个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比较惬意的享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仰赖新媒体大学生有了较大自主选择的自由,尤其期望与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平等对话,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师生之间也藉此建立了一种人格相对平等、和谐的“主体间性”的权力关系,而且这种权力关系的形成与实现是为了权力对象――大学生利益的自由发展。“现代性基础构成的自由、平等和价值作为观念形态通过现代化过程逐步拓展,而且通过媒体传播达到极致,现代性构筑的条件除了物质条件随着现代性观念形态的扩张而变得日益迫切以外,价值观的形塑、世界观、人生观的构筑同样在现代性中显现出它的不可或缺性。”[1]
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大学生投机取巧于新媒体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便利性和资源的共享性而滑向失范。新媒体冲击了校风和学风。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开卷考试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枯燥、乏味的理论阐述是存在的,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拒绝思考进行学结,不配合教师的讲授。于是课堂上滋生了另一种不容乐观的“自由、自主性”学习状况,一些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沉迷于新媒体娱乐中,发信息、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现象比较常见。写作业或考试时用新媒体查阅、复制大多数的论文和学术成果。这种情况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危害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也会带来部分学风不正、道德失范现象。这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因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二、分散性的知识生产权
学生的知识建构主要受到两方面的权力力量,即宏观上的国家、社会与微观上的教师的权力力量的制约与造就。以课程为媒介的知识传授活动是学校最重要的活动。课程承载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和价值观以及课程专家的教育目标意图。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必须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和价值观的权威性,遵守课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对课程进行解读,阐释知识的意义,判断知识的价值,选择恰当的知识传授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使之满足和符合社会的要求。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政治权力要把个体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透过教育对个体进行分类、训练、改造、控制等,强制或指导着个体生活,使个体否决、放弃个人对生活理想自主选择和追求的权力,成为国家统治利益需要的工具,使阶级统治能够经得起各种重大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冲突。“纳入校课程的知识从一开始就是由社会形成的。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关于什么是‘基本技能’、什么是知识的‘核心’领域、什么是知识地图上的界限的观念,都是一门复杂的政治学的产物,是由更广的社会权力分配形成的。”[2]以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尤其如此。从微观层面来看,伴随着科学理性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走向了理性化,教育也无法彻底地摆脱工具理性对个体作知识性“学科”掌控的“真理知识”的规训,学生必须要在教育的理性训练中成为理性的服从者,被知识规定化、标准化、技术化。教师作为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的教育者,是课程的阐释者,也是知识权威的执行者,对知识具有选择、分配的权力,充当着社会系统管制学生的合法代表,以统一的技术、统一的程序、统一的考试塑造学生。课程内容是不容置疑的法定知识,教师忠实地实施课程,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领悟也是忠实地依照于教材的呈现及教师的讲授。
传统媒体时代的实体课堂中知识传授是从教师单向性地流向学生,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教师控制了话语权和知识的建构,学生的认识极易被雷同化、模式化和标准化。新媒体时代,通过互联网,每一种新媒体都是一个节点,无法计数的节点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大网,将全世界联结成一个“地球村”。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中转站,从链接到链接,在海量的超级链接中信息源源不断地从一个节点流向另一个节点,形成了无止境的循环,信息也在这个循环中不时地发生着变化。这种状况改变了知识的生产模式。任何信息的传递,其直接的影响都是在某个个体或者群体意识中产生对于某些事物的一种认知状态或者说知识。由于新媒体技术无所不在的渗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所有的知识生产活动和信息的生产已经融合在一起,所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因此,信息的开发、传播等过程就是广义上的知识生产的一部分。[3]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人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不仅成为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也被学生作为求知的渠道。阅读、复制粘贴、下载、修改和上传信息等一系列活动整合催化出新的知识,成为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人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打造自己的信息集散终端,通过参与到互联网媒体中进行讨论、碰撞,最终建构有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形成了一个个分散的知识/权力中心。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知识/权力中心。现实世界中的传统知识/权力中心消失了,教师作为垄断知识和话语权的中心地位被动摇了。作为年青一代的学生,在接受新技术、新事物、新信息方面的能力本来就优于年龄相对较长的教师,他们因而从教师那里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当教师还陶醉在某个自以为是新的教学资源、信息时,说不定在学生那里已经悄然成为“过时”的了。权力就在这个纵横交错的网络中持续地流动着,新媒体分散了控制知识生产和话语权的中心。
有的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弱化了生产知识的主体性。一是部分大学生不假思索地接收并利用新媒体信息,可能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二是思维惰性化、简单化。有的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信息,不去思考问题,一遇到任何一个自己不懂的、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就打开网络搜索,照搬照抄别人的观点,从而失去理性和自我,弱化了自身自主学习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术性格。新媒体信息的表达随意和简单,缺乏深刻的内涵和底蕴震撼心灵,使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变得越来越肤浅,从而直接导致大学生知识丰富而不深刻,或缺乏逻辑联系,或缺乏根基。
三、多元化的知识阐释权
新媒体巨大的“去中心化”和“消解”作用造成了多元复杂的文化生态,出现多元化的知识阐释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共生共存共振;各种各样碎片化、娱乐化、扭曲的文化信息充斥于互联网上,非主流社会思潮借助于一些大众文化产品、生活方式及资讯戏谑与反讽、消解与颠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使人进入一种狂欢化的生存状态,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习性和感觉结构,激发着人们追求自我的个性化抒写,改造主流文化或传统文化的意义的阐释和表达。就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言,长久以来,课程具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由专门的队伍从事这类课程的教学。教育教学偏颇地推崇宏大的社会历史发展、时代主题、斗争、革命、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群体意识等宏大叙事,并形成相应的话语体系。而忽视了与受教育者的个人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非意识形态的道德、法律、心理和生活等方面教育,这在大学生当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效应。大学生对新媒体文化信息有着极强的接受偏好,对大学生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有的可能汲取着多元文化的营养,成就自己;也可能因为对其知之不全、悟之不透,反倒觉得很深刻、很哲理,因而盲目效仿。面对这种境况,教师俨然自居为在演播室里正襟危坐、慷慨激昂的播音员或新闻发言人那样宣布“标准化”知识已经行不通了。要尊重多元化的知识阐释权的事实,做好正确引导,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辨别能力,维系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要有正确的、鲜明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坚持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内容既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又与受教育者的个人身心发展的道德、法律、心理和生活相结合。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文化选择,在多元文化中牢牢把握主流文化话语权的主体地位,滤除与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相抵触的文化要素。
参考文献:
[1]彭少健.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34.
论文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政,新媒体,传播价值
1 新闻价值——让内容更有实际效果
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更应该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中走出。而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有理性,我们能把纷繁复杂的外在世界抽象化,概念化,判断推理。从理性需求来说,我们需要运用理性把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做一个厘清。人是有目标的动物,随着成长人自我意识逐渐完善成熟,不断提升和优化。所以我们的理性需求驱动我们要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基于正确认识才有正确的行为选择最终才能导致正确的结果。因而从理性维度出发人们需要资讯,需要新闻。因此,掌握信息至关重要,而新闻是真实世界的真实讯息。传播内容具备新闻性则是提升其内容关注度的一大要务。
高校网络思政内容首先需要具备新闻价值。其内容的公信力和关注度均来自其内容的真实性、新闻性,可以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了解的社会、学校的相关资讯内容。例如,在搭建高校网络思政的新媒体平台和渠道时,应该根据新闻价值的就近性原则,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本校的资讯,如班车时间、期末考试安排、学校黄历等,以及校内重大或突发事件的新闻。作为校内的学生,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和学生休戚相关,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结合新闻性的内容来开展网络思政的相关工作,可以获得更多学生的关注,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励志价值——打造具备正能量的心灵鸡汤
高校网络思政内容还需要具备一个重要的价值,便是励志的价值。所谓励志价值,则是指传播内容具有回复能力、唤起学生拼搏意识的正能量
价值。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推断,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了保障,他们是需要追求更多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群体。利用网络思政的方法,将励志的内涵蕴含于传播内容之中,唤起学生去奋斗、去努力、去拼搏、去实现正面价值的内心渴望,是我们高校网络思政传播内容的必备价值。我们无法避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会遭遇挫折,导致意志消沉,此时他们都需要一种传播品能传播正能量,能助其从消沉中解脱出来,因此激励人斗志的传播品能得到响应。比如网络曾经很流行的“如果不折腾活着还干什么呢?”一类心灵鸡汤似的口号也曾获得大量拥趸者。因此,高校网络思政的传播内容如果能具有唤起学生斗志,激励学生从平庸走向优秀,从迷惘走向坚定的“心灵鸡汤”似的励志价值,则必然能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并且获得学生的认可和追捧。
当下诸多高校在引领学生向上向善方面都在进行积极努力,其内核就是一种励志价值的传播。较为鲜明的例子则是,随着“感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众多高校也纷纷仿照开展了“感动校园人物”的类型评选。在学生群体中寻找榜样,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校内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和策划,节能减排论文一方面使得这样具备励志价值的活动能够吸引更多在校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励志价值本身具备吸引力,因而大量学生会在活动期间更多地关注校园新媒体的内容,例如需要进行投票、评论等,从而使高校的新媒体渠道和平台获得更多关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与传播效果。
3 娱乐价值——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必备元素
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各类新媒体社交平台中,最容易获得大量转发和关注的内容,依然是以娱乐性内容为主。其实我们完全不必谈“娱”变色。娱乐价值其实是当前人们对美的感受更加多元化、杂糅化的一种具象表现。正如过去正统的学术研究中,审美常常作为过去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而现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很大程度都被当下的娱乐活动所取代。著名传播学者斯蒂芬森于《传播的游戏论》中就探讨了传播的游戏性质。他将人类的所有行为分成工作与游戏两种。他分出了两种传播:一是工作性传播,比如下达命令;二是游戏性传播,比如相聚闲聊。工作性传播由于带有任务的成分在内,对参与传播者的身心来讲是不愉快的,所以斯蒂芬森称工作性传播为“传播—不快”(communication-unpleasure)。相反,游戏性传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仅仅是寻开心,对参与者来说总是轻松愉快的,所以斯蒂芬森称游戏性传播为“传播—愉快”(communication-pleasure)。斯蒂芬森把大众传播视为游戏性的传播,即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就像儿童玩过家家一样,主要在于消遣娱乐,以便把自身从成人化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诚如施拉姆所言:“人们一旦接触了这种构想高超的理论之后,就再也不可能忽视传播的玩耍——愉快因素的重要意义。”不可否认,娱乐带来精神的自由和解放的感受,它强调相对表层的、刺激性的、瞬时的感性经验的愉悦,这种价值在当今传播系统中更能获得认同。就如微博上搞笑的段子或者视频往往比一则古诗词传播得更快更多。这其实和现代人的生活、精神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向表层化和碎片化相关。因而学会在网络思政的内容中加入一定的娱乐成分,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在网络思政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在进行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时候,应该尽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所想,关心学生所关注的内容,从中总结出学生喜爱的内容规律。面对当前新媒体内容娱乐化的大趋势,在高校网络思政内容中,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放下板着脸的“师长”腔调,尝试用娱乐化的形式来对内容进行包装,以期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接收习惯,使内容发挥切实作用。
首先,可以从语言上入手。当前传播内容的娱乐化最浅层的表征则是语言上的娱乐化。每一天都会有无数“无厘头”的网络语言进入公众的视线。它们可能来自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段搞笑视频,而最快对这些流行用语进行吸收的便是年轻人,其中也就包括大学生。因此,在进行高校网络思政内容传播时,我们可以尽量借用一些时兴用语。例如在华东师范大学官方公众号中就曾经使用“新河东和群贤堂更配哦”作为标题来告知在校学子校内建筑的更新改造工程,其套用了某知名巧克力品牌的广告语“下雨天音乐和巧克力更配哦!”其次,可从形式上进行多元化整合。2015年曾有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南山南》,而各大高校则借用歌曲的流行传播能力纷纷改编了各种高校版本的《南山南》,包括重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一系列高校均借用歌词对校园进行歌颂,也获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采用流行、多元的形式来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往往可以借用娱乐之力达到了教育目的。
随着当今社会思想意识越发多元多样的趋势,而与之相伴的则是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网络媒体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次全新迸发活力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加强研究大学生群体对网络媒体的兴趣点、关注点,并从中探索其规律,将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方能使我们的网络思政工作取得切实的效果。通过提升网络思政内容的传播价值从而提升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互联网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提升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深入化的必经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艳.高校辅导员博客建设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2):17-20.
[2]袁晓浩,谭顺霞,常进.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微博网络舆情的认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3):46-49.
[3]高明.反思与建构:高校辅导员舆情应对的图式分析[J].前沿探索,2015(7).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年龄在18―25周岁)规模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高职大学生无疑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已经成为高职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沟通平台,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给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职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新媒体为何受到高职大学生欢迎
(一)符合高职大学生的潮流心理
新媒体在为我们提供海量信息知识和广泛交流空间的同时,有利于开阔高职大学生的眼界,吸收先进的理论知识,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信息全球化提供了交流平台,有利于高职大学生紧跟时代潮流,走在社会前沿。高职大学生处于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个性强烈,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快,他们对互联网技术、手机功能、移动通信这些新媒体技术的熟悉程度和上手速度要远超其他年龄层次的人。
(二)言论自由顺应了高职大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性格
新媒体信息来源广,交流方式多样的特点正符合了高职大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性格,其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通过政府主导的阶梯型线性传播,而是多角度、多中心、立体式的传播,接受者和传播者在网络消除了彼此身份的差距,以对等的关系进行交流,充分体了交流的个性与差异。高职大学生可根据自己需求、兴趣在同一时间不同环境里浏览、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在一个大网络环境下各自抒发不同的情感和观点,网络沟通所采取的匿名制正保护了高职大学生这种个性张扬的行为。
(三)提供了高职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大学阶段正是高职大学生们涉世未深的阶段,一切都在探索中前进,网络中的海量信息成为了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求知渠道,以及实践高职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价值的一种途径。高职大学生通过获取各种信息,将不同的人和事进行对比,锻炼了分析辨认能力;通过微博、微信、QQ等交流工具与他人进行沟通,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网络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创业(开设网店,微商等等),锻炼了社会生存能力,实现了自我价值。
二、新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拓宽了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播方式和沟通载体被人们所应用,例如微博、微信等等,这些载体弥补了传统媒体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以新颖和互动的传播方式彻底改进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小,覆盖面窄的尴尬局面,对组织、凝聚、引导高职大学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新媒体已逐渐成为开阔高职大学生视野,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增加了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当前计算机人均拥有量不断增加,网络覆盖面积不断扩大,进一步丰富了新媒体信息资源,促进了传播方式的便捷。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精心挑选教学资料,制定活动项目,通过绘声绘色、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和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来帮助高职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达到成才成人的教育目的。合理利用好新媒体技术,不仅能全面正确的灌输理论思想,而且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给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高职大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和海量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这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泛滥必将导致高职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给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带来难度,不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成人成才。一方面是由于当代高职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缺乏共同协作、有效交流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沟通和网络虚拟世界中存在较大差异,而网络又多以匿名身份进行交流沟通,与现实生活相比言论相对自由。高职大学生长期借助虚拟网络进行交流,使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加弱化。另一方面,新媒体也给高职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娱乐信息、在线游戏、影视音乐等休闲平台,大部分高职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对新媒体产生了依赖心理,沉迷于虚拟世界,消磨了自身的意志力和上进心,甚至逐渐产生逃避现实生活的厌世情绪。
三、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首要前提,首先,要加强政治辅导员、学生团支部、学生会等部门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其次,学校应在学生课余成立心理咨询处、社会实践导师队伍等部门,并在任职教师中招募合格人选作为兼职工作者队伍,落实额外补贴或以相应课酬待遇,充分调动兼职工作者的激情;最后,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能力,例如开展学生心理障碍疏导、运用新媒体技术等培训工作。
(二)建设新媒体平台,传播优质信息
1、重视建设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思想,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新媒体平台为基础引导高职大学生在学习锻炼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利用新媒体的多样性做好分类引导,例如按学生的地域归属关系和团体兴趣爱好建立校内网、QQ群、微信群:××兴趣爱好交流群、××宿舍楼学生群、××系足球组织等等,日常教学活动的信息、节假日放假通知、心理健康常识都可以在组织群体里进行。
3、建立信息监督机制,对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做好不良信息的全面监控,寻找有效载体进行教育信息的全面监督,对高职大学生容易产生的逃避现实等情况做到及时发现、疏通、引导。
(三)合理利用新媒体引导高职大学生自强自立
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使用新媒体的技能,与时俱进,顺应发展,充分发挥手机以及互联网这两大载体的作用,以便于更好的开展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信息、时事讨论、心理咨询、风采展示等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其次,要以正能量、主流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宣传引导,积极主动的与学生展开交流,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最后,要将其他教学形式合理融入到新媒体环境中去,运用多种方式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