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

第1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电网改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商贸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用电需求不断增长。供电公司对部分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供电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资金筹措困难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小城市城市电网仍存在电网结构比较薄弱、供电能力不足、线损率偏高、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1、供电可靠性低

城市电网220千伏、110千伏变电所布点少而且布点不合理,110千伏变压器备用容量严重不足,城市电网结构薄弱,同时,变电站设备陈旧,存在事故隐患。中低压线路普遍供电半径长、且未行成环网互联供电、加之导线截面小、设备老化,线路超负荷运行。早期电网改造前全网供电可靠率为99.83%,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但与国家电力公司的改造目标99.9%尚有差距。

2、城市电网线损率高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严重老化,导线截面小,供电半径大,线损管理手段落后,监测和防窃电能力差等原因使得城市电网线损率居高不下,早期电网改造前全网线损率为4.0%,城市电网线损率则达到了12.5%。同时对普遍存在的窃电现象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3、无功管理手段缺乏

全网无功补偿欠缺,补偿装置投运率偏低,技术管理手段落后,特别是城市电网无功补偿严重不足,造成电网运行不经济,电压质量也难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4、配网调度、管理自动化程度低

配电网抢修及通讯手段落后,配网调度自动化程度低,故障切除、恢复供电时间长,供电可靠率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城市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稳定性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

5、城市配电网安全系数低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无绝缘化及电缆线路,全都是裸导线架设,距房屋近,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加之城市绿化因素,又与树木达不到安全距离,变天起风将造成树木碰线而行成断线或接地,对电网安全稳定性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

在运用指标体系评价经济效果时,须遵循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原则:局部效果与整体效果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结合的原则来分析。

1、将城市电网改造的效益分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2、经济效益评价要以财务评价为核心。将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指标、技术指标、财务指标三类,通过三类指标的对比来反映电网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跟财务评价互补。

3、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具体分析,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模糊层次评价。有机地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全面反映城市电网改造的各方面效益。

正确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实际性,合理性和全面性。

1、电网性能指标

整体经济效益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是电网性能指标的分析。城市电网改造后电网技术性能的提高通过售电量,线损率和供电质量三个指标来反映,国家电力公司在城市电网改造目标中所重点提到的三个指标。多供电和供好电是城市电网改造的最终目标这一根本目标就由这三个指标从不同角度体现。基本通过这三个指标的变化来体现城市电网改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也能反映其它技术指标的改善。

2、经济效果指标

经济效果指标也是进一步财务分析的基础,收入、成本和效率三类经济指标在经济效果指标中分别代表了经营成本、销售收入、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通过电网改造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收入、提高效率。

3、财务效果指标

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主要通过财务效果指标来反映,主要指标是净现值、内部收益率两个动态指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两个静态指标为参考指标。

4、财务风险指标

财务风险即通过敏感性指标来反映。敏感性分析不是指标而是方法,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做敏感性分析,研究各种与经济效果有关的不确定因素的变化。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对于影响售电量增加的因素:首先,电网结构在城市电网改造后更加合理,供电能力会大幅度提高,输变配电比例更加协调,售电量的增加是这些的具体体现。其次可增加一部分售电量来管理降低线损,第三,用户随着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平均的停电时间也会随之减少,售电量即会随之增加。但是售电量的增加并不能代表供电能力的提高。用户对电力的需求直接决定了售电量。因此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宏观经济趋势等外部因素对售电量影响都比较大,有时甚至是决定作用。如何运用各种营销手段,通过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对供电企业来说,对售电量的增加产生很大的影响。

城市电网改造以后,电网供电能力将有大幅度提高,可以满足较长时期内负荷增长的需要,这将进一步带来售电量的增加,有利于开拓电力市场。电网综合线损率将由早期电网改造前的4%降至3.5%,城市电网线损率将由12.5%降至9%;供电可靠率将由99.831%达到国家创一流目标99.96%;电压合格率由96.5%提高到98%以上;城市电网改造实施后,调度自动化完成了升级改造,可基本实现配电网自动化。总之,电网的整体技术水平将比从前有显著提高。

通过敏感性分析看到:要打到合理的财务指标,可以通过提高售电价格以及降低投资来实现。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项目投资额如能降低10%-30%,同时电价每千瓦时加价0.50-0.16分,城市电网改造财务效果指标可在较低水平通过。

从各种相关指标来看,城市电网改造的盈利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是投资额太大,推动总成本费用大幅度增加,项目在计算期内无法收回投资,如不采取其它措施将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影响城市电网改造经济效益提高大致可分为两种内在因素:首先是技术因素,如自动化水平、设备选型、网络结构等。其次就是管理因素,如人员素质、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等。目前虽然技术因素被广泛关注,但大多忽视了管理因素的影响。改善管理因素既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有助于开拓电力市场,另一方面还有益于改善企业形象,从侧面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因素应和技术因素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城市电网改造后,不同程度的改善了社会效益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改造后供电质量的提高,用户因而也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很大程度提高了其满意度。电力行业通过城市电网改造既然拓展了盈利空间,又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一举多得。另一方面,城市电网改造创造了更多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电网改造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拉动了城市经济增长,缩小了城乡差异。同时增加的电力消费还能刺激更多其他行业的发展,极大程度了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城市电网为城市环境的提高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效益,不但节省了截污减排费用,控制城市污染排放,美化了环境使城市面貌得到改观。城市的基础设施也随着城市电网改造的实施改善,有益于招商引资,增加地方收入。总之,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将对电力行业、电力用户以及整个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提高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1 吴丹;;配电线路电缆化对中压配电网影响分析[J];供用电;2008年04期

2 田东旭;;县城电网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02期

第2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 农机社会化服务 经营效益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15-0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社会化服务侧重于其经营效益上,而关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的信息资料掌握甚少,因此本文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科学化、合理化对策,这些对策对加快现阶段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品,提高农机化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及国民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义

1.实现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机械化程度为基础的,只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程度,才能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主要技术手段,只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才能实现高效优质的农业。由于农村资金和技术有限,难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配备大量机械设备,因此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改善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

3.当前,农村已基本具备机械化生产条件,但是各地区农机利用系数较低,很多农机都闲置未投入使用,使得农机经营效益下降,限制了农户购置农机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农机机械的作用,提高农机利用率,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

二、农机社会化服务现状

1.分散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将农机经营服务进行分化,形成新的服务形势,包括:农户继续保留基本机械设备,主要依靠专业农机经营单位提供服务,农户拥有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机械,一些特殊生产作业依靠专业农机经营单位提供服务,农户以农机经营为主,组建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农机专业经营企业。

2.集体经营,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专业化发展,将其作为新的发展领域,其经营规模、技术及资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主要向当地资源优势的项目发展,建立各种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如农产品加工、技术咨询、机械租赁等社会为社会提供服务,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化向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

3.合作经营,该种经营方式包括机械联合、资金合作、集体经营三种模式,以此解决分散经营规模下、效益低等缺陷,其自主性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对策

1.优化农机技术结构

经调查表明,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水稻插秧和玉米收获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加强农产品耕种、收获等各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加快薄弱技术环节的开发力度,不断优化机械技术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过程统一化、协调化,降低农机生产作业成本,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发展。

2.优化布局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根据具体情况,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域化布局,促进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协调发展,优化适宜作物作业服务规模和农机服务组织的数量,提高农机利用率,以此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有效控制不合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因市场需求而引起的不规范、不合理竞争,稳定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秩序。

3.优化政策制度

一方面,针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格局,国家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惠农政策,例如,农机燃油价格调整,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农机作业所需燃油成本,还能够提高农户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较高的燃油成本与农机操作水平、农机性能及社会化服务质量和技术更新速度等息息相关,所以制定和实施农用燃油惠农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机械的补贴额度。在农业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成本投入最高的环节是农作物收获环节,其成本较高主要是收获环节的折旧成本和燃油成本较高所致。而收获机械以大型居多,价格较为昂贵,其维护和保养费用较高,因此,在实行农用燃油惠农政策之余,应加大农业生产收获环节的机具购置补贴额度,缓解农机服务组织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农机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机械技术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加快技术革新和区域优化布局,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机社会服务组织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国家政府部门还应制定一系列惠农政策,实现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效益,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稳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伞桂智.对如何提高农机经营效益的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3(8).

第3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策

医院资深的发展一方面要承担其应有的社会公益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经济效益来维持其正常的运作。医院的运营发展中医疗服务的提升,社会效益的发挥有赖于其自身的经济效益来维持,因此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是医院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充分掌握社会医疗制度与环境状况,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促使医院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新医改对医院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转变医院经济收入形式

在传统的医疗经济制度中,缺乏对医院费用收支具体情况的清晰规定,相关经济管理制度较为缺乏,进而会导致医院在医疗收费上存在多种乱象,例如多收费或者乱收费等问题,患者由于医疗费用的高昂而无法及时有效就医,甚至疾病治疗出现延误,经济压力较大。新医改制度的出台督促医院更好的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切实的为患者利益考虑,出台多种惠民医疗制度,降低民众就医费用,减少就医中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让患者有更强的治疗自,促使医疗经济收支形式产生变化。让部分药物捆绑性的销售问题得到缩减,降低了常规性就医费用。同时对医疗结算定额做清晰规定,结算需要依据不同状况来实际情况定额处理,促使定额标准有效减少,由此也会促使传统医院经营管理模式下的医院经济收入水平下滑。

(二)医院面临的监管力度加强

传统医院管理背景下,患者更多的依赖于医院,从而导致医院在管理运营中缺乏透明性,在医疗服务中存在大量的不透明、不清晰的收入项目,患者更多的处于被动性的服务接收,医院自身缺乏良好的监督。而新医改制度让患者就医支出更为透明化,患者对医院的依赖性相对降低。例如医保中的“总额控制”、“按病种付费”等处理,让患者在就医中的自主选择能力提升,同时患者也更加注重医疗用药、费用、服务态度等有关内容,同时也提升了医疗相关的监督意识与法律意识,懂得对自身权益更强的保障。这种监督导致医院需要在各项工作的推进中保证更强的透明化、公开化、具体细致化,进而对医院形成一种监督力,促使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同时在新医改中,有关规定更是强调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监督管理内容,医院受到的监督更为严格,同时开拓了更多渠道的监督途径,患者可以便捷的对医疗服务进行投诉与服务反馈,让医院也充分的意识到自身的多种问题,从而督促自身完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进而才能获得医院所具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的有效对策

(一)优化医院管理制度,控制医院运营成本

要扩大医院经济效益,要在一定程度上做好开源节流的管理理念。要采用医院管理的精细化管理,避免传统粗放管理模式。做好医疗核算管理,严格控制各项医疗成本。缩减传统医疗管理中的严重浪费的支出项目,注重对医疗设备、器械的有效管理,避免设备器械的耗损,压缩其运用成本。同时要合理的调配医疗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设备利用价值,提升设备运用频率,减少医疗设备闲置所产生的医疗资源浪费。优化人员制度管理,保证医院人员使用量的同时,提升单个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员工福利待遇,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缩减不必要人员设置。做好人员规范化管理,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减少医患矛盾,提升医院整体服务品牌,将资金更多的投入到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中,提升患者对医院的认可度,从而形成医院的品牌效应,为医院经济效益稳固基础。

(二)注重人才综合素养培养

医院效益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投入较大的资源做好人才的培训管理,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优化医疗队伍水平。另一方面在医院经济管理方面要引入专业人才,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要充分的意识到将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融合,注重良好的经济管理制度设计,合理的运用医院的人才资源、物资资源、资金资源与社会资源。确保各科室、各部门中经济管理人才水平,对各部门的运用起到监督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对现有的部门经济管理人员做专业培训管理,让其明白创新、先进的医院管理方法运用,让医院管理顺应时展的需求,注重医院管理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注重医院管理的创新化与先进化

在医院管理中要注重先进科技的运用,对实际医院运营做好信息化管理,优化医院管理效率,对各环节做好监督,提升管理的透明化与可追溯化。相关信息进入信息平台管理,优化信息系统平台开发利用,有效的对医院各环节资源利用情况做合理总结评估,对医院运用未来发展做有效的参考借鉴。提供智能化服务,减少人员消耗,用智能技术替代传统低技术含量工作岗位。要不断的开发医院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获得医院自身的优势医疗资源,形成行业品牌,从而形成医院自身的品牌效益,进而达到医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拓展。

第4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142-03

前言

土地作为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中的主体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制约性也日益明显。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和人口的高速增长导致非农业用地急剧膨胀,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城市、交通及工业等各业用地之间的需求矛盾日益加剧。对土地的利用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土地利用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用,而应该是在强调生态利用的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利用,即既要追求经济利用和社会稳定,也要强调生态效益。因此,土地利用效益中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区概况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辖8区10县(市),2008年总人口989.9万。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连接欧亚大陆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近年来,哈尔滨经济高速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4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7%。从2002―2007年,哈尔滨地均GDP由2 382万元/km2,增长到4 667.73万元/km2。生产总值由12 642亿元增长到24 768亿元。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由4.75 m2增加到6.65 m2。但是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却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如表1所示)。

二、评价模型

(一)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函数模型

fi=wijxij F(X)=wifi(1)

gi=pijyij G(Y)=pigi (2)

式中:Xij,Yij为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各指标的标准化值;wij,pij为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各指标的权重;fi,gi为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目标层得分;wi,pi为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目标层权重;F(X),G(Y)为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得分。

(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数评价模型

T=α×F(X)+β×G(Y)(3)

T为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依据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效益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

(三)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

根据协调概念的定义,F(X),G(Y)的离差越小越好,C为协调度,反映了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协调程度;k为调节系数,一般情况下,5≥k≥2。它反映了在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或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即F(X)与G(Y)之和一定),为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复合效益或发展水平(即F(X)与D(Y)之积)最大,两者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显然,0≤C≤1,协调度C达最大时即最佳协调状态;反之,协调度C小,则越不协调。

C=K(4)

(四)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

协调度C是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重要指标,它对于约束环境与经济的发展行为,促进两者健康协调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协调度在有些情况下却很难反映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或综合效益的大小(或发展水平)。因此,引入度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标“协调发展度”就十分有必要。

D=(5)

(五)耦合度模型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推广得到多个系统相互作用耦合度模型,即:

R=(u1,u2,u3,…,um)(ui+uj)1/n (6)

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具有耦合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土地利用效益系统是非线性系统,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可以建立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由此得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函数,可以表示为:

R={[F(X)G(Y)/[F(X)+G(Y)(F(X)+G(Y))]}1/2(7)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价

通过确定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得出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以及协调度、协调发展度、耦合度(如表3所示)。

由计算结果得知,哈尔滨市2002―2007年生态环境效益指数波动较小,属于平稳上升阶段,说明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势态良好,生态环境指数由2002年0.468到2007年0.496。2003年和2005年指数值相对较高,这一方面反映哈尔滨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基本良好,另一方面暗示着它的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情况较好,而同阶段中,社会经济效益则变化明显,由2002年0.275发展到2007年的0.464,说明近年来,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尤其是2002―2004年,呈直线上升趋势,到2005年和2006年有缓慢下降趋势,2007年又达到0.464的高值,说明哈尔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对生态环境破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现正向发展的方向。

通过计算我们得出哈尔滨市2002―2007年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关分析图,如上图所示,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发展度趋势与协调度相似,总体上呈协调关系,说明哈尔滨市六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良好,经济的发展没有破坏到生态环境,反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尤其是耦合度也是非常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显著。

结论

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具有系统的相关性,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土地利用效益系统是非线性系统,借助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可以建立二者之间的相关分析模型,结合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土地利用效益相关分析。总体看来,2002―2007年六年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效益处于协调发展阶段。

为维持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的趋势,土地资源开发要在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同时,注意经济结构优化,通过科技创新,降低能耗,加大对环境的投入,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第5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模式;资源配置水平;高校事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5-019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5.093

1 概述

新环境下给高等教育带来了经济上的不确定性,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和期望值更高,高校在招生方式上的变化以及高校在财政资金上的压力,都促使高校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办学定位。在高校内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巨大改革,比如筹措科研经费、院系合并、扩建校区、争取生源、更新教学设施等。新形势下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分析自身内在的优势,审时度势,重新定位出更为准确的学校发展目标,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特色模式,这需要高校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学校的现有资源进行集成和整合,尽可能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价值,在保证现有重点学科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宽筹资渠道。所以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应对经费问题和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的核心所在。从变革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开始,不断推动高校财务管理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与发展,这也是当下很具研究价值的重要课题。一个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高校而言意义重大,对学校经济发展、科研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财务管理模式的相关理论

2.1 理论

有两种相互联系的委托关系存在于我国高校的管理中:其一是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之间,双方是一种信息不对等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推进,高校滋生出了独立的利益,但是高校作为上级人,与上级主管部门在利益上却产生了冲突;其二是存在于高校内部的上下级之间的委托关系,学校作为委托人,其人是其二级单位。改革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体制,其核心也在于两方面:其一是要将最大自交给高校的管理者,便于这一阶层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其二是要注意保证国家利益,这就要求在给高校管理者以权利的同时,也要约束和监督其行为。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可以说是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的创新。因此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对责任、权利、利益统一起来,在发挥人主动性的同时也需要保证人和委托人的行为目标的一致性,尽可能地避免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以公谋私的事件。

2.2 科层理论

组织结构的最基本形式就是科层制,分工的专业性便是科层制的优势所在,它可以克服人为因素对组织的干扰,组织成员可尽情发挥其专长,其规章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运作的连续性和有序化,其权力等级可以保证政令畅通、指挥统一。目前,科层制是学校组织的基本构架,普遍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组织。我国高校由校级、院级、系级三级体制组成。

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企业拥有的主要财产和资源。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

3.1 经济形式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在20世纪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事业由政府负责统一管理、统一财务支出、统一安排毕业生分配工作、统一招生,合称“四个统一”,高等教育被视为公益利事业。在当时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下,高校由政府全面管控,其积极性和自被大大削弱,滋生了学校等、靠、要的思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为适应社会需要,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要走面向市场的道路。我国高校在获得更多自主支配权后,在办学方式、管理方式方面也发生了变化,朝着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发展的模式过渡。各级行政部门对教育行政的干涉或多或少被削减,简政放权,建立了通过服务、监督、经济、政策、法律等手段对学校进行管理的运行机制,确立了高校法人实体的地位,同时办学模式也有所改变,深深影响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随着学校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变化,其财务管理和管理模式的地位也大大提升,受到更多重视,给管理的要求和难度都带来了一定挑战,在客观上也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与现有市场经济条件相匹配的财务管理模式。

3.2 教育环境的变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3.2.1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需要迎合社会需求,在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以行业经济为主,教育管理有国家统一领导能够保证培养人才的统一规格和人才质量,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可以很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这样的管理模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发显著,改革迫在眉睫。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促使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也必须进行改革,建立与高等教育体制相适应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3.2.2 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多元化。随着高校办学模式和办学主体的改变,高校获取经费的渠道也发生了改变,由之前的单一政府拨款朝着多元化转型,目前渠道除了国家财政外,还可以有学校产业、学生缴费、技术培训收入、单位个人捐款等,对高校教育事业的经费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学校的办学能力得到提高,也改善了高校教学条件。这种多元化的筹资格局和经济利益主体的改变推动着高校朝多级经济责任制方向改变,这一点表现在财政方面主要是:其一,将责权利结合为一体,调动多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落实法人实体,这一点要求高校建立各级经济责任制;其二,增大了学校财务的风险,高校财务管理还需要增强抵抗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改善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来适应这种变化。

3.3 财政政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事业上投入经费的力度逐年增大,高等教育财政改革逐渐朝向多元化发展,学校创收和个人缴费在总经费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同时政府拨款比重下降,随之必须变化的还有高校教育财政管理模式,但在这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其一是高校在扩招之后学生越来越多,而经费不变,由此学生与经费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其二是在中国现有经济水平下,各方财政资金上的竞争日渐激烈,这时政府也很难增加对高校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其三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综合考虑这三点,在财政有限的条件下,要想继续保持高效快速发展的步伐,必须要对现有财政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来提高资金的使用

价值。

3.4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发展,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逐渐加快,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受到冲击,用信息技术来武装教育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高等教育中的领域越来越多,两者联系日渐密切。我国政府将信息化建设的地位提高到与经济齐头并进的高度,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之路,足以见得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而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龙头老大,担负着科研成果的开发研制和国家人才的专业培养的重要使命。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高校财务管理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强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水平。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已应用到实际的财务管理中,迈出了财务管理现代化的第一步。

4 结语

社会的发展也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探讨了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所使用的理论的系统分析和深入考察,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适合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整个高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是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改革和创新的基础,结合社会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证高校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宁.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体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1,(3).

[2] 毕宪顺,刘庆东.高校内部权力的科学配置及其运行

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3] 申岩,袁继英.深化高校体制改革是解决高校债务危

机的根本途径[J].教育财会研究,2009,(4).

[4] 盛其杰.e时代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探索――高校财

务管理一体化[D].西北工业大学,2004.

[5] 伍海泉,周丹,李淑英.大学财政安全与治理策

略――基于有限理性的视角[J].教育财会研究,

2008,(2).

[6] 戴传红.高校加强预算管理的若干举措[J].安庆师范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7] 卢妹香.从日本私立大学看中国独立学院的定位与管

理创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8] 杨军,焦志勇.我国公立大学章程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8,(19).

[9] 张键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J].南京

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10] 聂庆芝.浅述高校财务管理中亟待重视的问题[J].荆

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第6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型医用设备,效益,预测

【中图分类号】R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53―01

医院设备管理是整个医院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又是医院设备管理的重点,对大型医用设备的效益进行跟踪分析,对医院合理利用设备具有重要的意义[1-2],为了跟踪并分析我院大型医用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回顾性总结了本院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资料,现将总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研究进行跟踪与分析的大型医用设备来自于我院近期采购的CT机,X线影像学设备和超声设备。CT机为SAVANT-120KVA,总投资5300792元;X线机为普朗医疗-PLD5000,总投资为1500283元;彩超为西门子X300,总投资为2211606元。

1.2方法

设备的使用效益分析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医疗效益,社会效益分析与经济效益分析。

1.2.1社会效益

包括广告宣传、信息传递、病员来源、为病人提供方便;进一步促进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医院的社会影响力,保持某一领域技术领先、带动相关科室技术进步、提高单位整体服务水平等。

1.2.2医疗效益

包括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负担、提高诊疗治疗效果;

1.2.3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很多,最常用的两种为:一是投资回收期法。二是投资回收率法。

1.3对大型设备的使用分析方法

每个月的十号之前统计各科室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通知进行记录,记录内容重点包括:上个月该医疗设备的总收入、该设备使用频次和医疗设备的维修情况。最后针对各医疗器械设备的效益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可了解到收入与支出的比例在一定范围时,其月利润达最大值。

2结果

2.1设备使用情况结表(时间以月未单位):

2.2设备效益分析结果(时间以月为单位)

3讨论

我院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使用效益分析,剖析设备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影响因素:我院近几年购置的大型设备给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对医疗设备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就是如何使这些大型医疗设备发挥更好的效能,降低运行成本,使医疗设备的整体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适合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根据设备管理要求,我院逐步实施大型医疗设备综合效益动态分析管理这一措施:实施目的跟上医院改革的步伐,转变观念,切实落实各尽所能的岗位责任制,是落实这一措施的根本保证。实施设备管理的新理念,求得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机制,使其达到几个方面的共同提高。一是调动各临床医技科室的医疗设备使用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其应有的医学作用。二是医疗设备管理的工作方向和首要任务可概括为:搞好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从有限卫生资源的运用分布角度,我们强调“合理购置”。从资源的投入产出角度,强调“有效利用”。转变医疗设备管理模式,改变过去那种“供应、记帐、修理”的静态管理方式为现在的“论证、供应、管理、维修、分析”的循环动态方式,提高医疗设备价值[4]。

医院中的医疗设备是保证医院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要条件,因此,对医疗设备的费用进行分析使卫生系统经济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就成为医院经济管理的重点,管理工作质量的水平能够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占医院总固定资产的一般左右,但是由医疗器械产生的经济效益却是医院总经济效益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对每台大型医疗设备制定经济指标和月纯收入基数,并对完成程度进行相应的奖励,可以最大限度使大型设备的功能得到发挥,同时收回投资成本,完成利益目标,另外,只有通过对各种大型医疗器械设备使用率相关数据的完整统计,才能时刻掌握设备的运转情况,从而为是否增大设备的投资总量提供事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汪君,李清华,余浩杰等.大型医疗设备带给医院经济效益的循证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8):91-92,115.

[2] 李世俊,张楠,解迎刚等.关于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系统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2):17-20.

第7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逐渐被边缘化的现状;提出企业质量管理没有有效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是造成现状的基本原因;评析了进行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几种方法。

一、质量管理:难堪与反思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已为研究质量问题的学者和国内外大多数企业所认同。质量管理从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积极的。然而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理念和实际的需求,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新方法层出不穷。在这次浪潮中,质量管理借鉴其他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也在探索中不断寻求对自我的突破,出现了诸如6sigma管理,零缺陷质量管理,客户满意的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市场驱动的动态质量管理和基于约束理论的质量改进原理等一系列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同时,为了激励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我国还设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奖”。但遗憾的是,在所有的这些工作中,除了6sigma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外,似乎再也没有任何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声音。质量管理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而且,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质量的同时,企业却越来越缺乏突破现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热衷。即使一些企业费时费力通过了ISO9000认证,但是却很少有企业有兴趣按照要求来实施质量管理,只是将拥有ISO9000证书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推进企业质量提高的手段。产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提高企业利润的持续压力,使管理的注意力普遍集中在诸如供应链管理等能够快速、明显的提高企业效率,实现商业目标的业务上。与之相反的是,此时的很多质量项目很难和企业的经营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诸如更低的成本,不断完善的盈利能力,日益提高的市场份额等,这种情况使企业在决策时无法获取和观察到质量改进的直接经济效果,所以在原有质量管理水平上,企业出现彷徨和缺乏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也就可以理解了。

质量管理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困惑,对质量改进所做出的努力,甚至因此而增加的质量成本得不到高层管理者的理解,对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大部分的质量活动只能在管理决策的主流之外彷徨和徘徊。面对供应链管理等管理方法的成功,回忆往昔的辉煌,质量管理不得不直面自身的难堪并陷入了反思。

传统的质量管理的缺陷就在于其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单一层面,即没有强调质量与基本经济目标的联系。结果导致质量过程大都侧重于质量方法却缺乏动机和目的。质量改进工作仅仅侧重于对产品性能的协助,而忽略了这种持续优化的最终目标,对企业成本和最终利润的贡献。结果是众多的质量工程师挖空心思的为生产过程提供技术上的协助,但企业的管理者却不住的摇头,因为技术的语言很难被理解,因此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中,质量管理得不到决策层的支持,甚至回避是可可想而知的。

二. 质量管理发展之路:必须看到经济效益

质量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质量问题从本质上应理解为商品产生之初到消亡的全过程对社会和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失,而计量损失的大小,这是个经济的问题。对应企业管理而言,无质量就无经济,无质的量就等于商品失去了使用价值,数量即使再多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质量问题始终是和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在企业的管理领域,管理方法的创新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因此,解决企业的质量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经济效益这一质量的根本特性,用经济效益去驱动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相比较于其他的技术方法而言回答的更加直观,也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我国企业质量现状不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不能用企业统一编码的语言例如利润与决策层对话,在双方沟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质量管理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质量工作要重现昔日的辉煌,就必须能够对企业商业目标的实现效果做出说明,将质量管理工作看成是经济性和技术性并举,经济分析工作和技术创新工作并行的业务,把创造质量的过程看成是创造使用价值和实现使用价值的过程。把质量改进项目的必要性与改进后产生的经济效果用财务语言与管理层进行准确,及时的沟通。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关注的是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确定出企业的最佳质量水平。通过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使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结合,可以确定出质量形成各个环节最经济的或最适合的质量水平,并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最佳结合既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又可使企业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2.将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作为评价质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是否有效,必须以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作为最终评价标准。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如果企业和全社会经济效益都提高了,那么质量活动就是有效的,反之,如果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不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那么这样的质量管理就是无效的。由于质量经济效益将专门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因而开展质量管理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是否有效,便很容易理解。

3.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促进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仅仅依赖于研究和推行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片面注重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将技术和经济两大方面加以综合研究,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

4.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来迅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正是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通过这种研究,可以使相关人员掌握质量与经济,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明确了提高和改善质量是迅速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三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

提高质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概括起来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产品质量分别给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效益。产品质量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就是企业质量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收益就是社会质量经济效益。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就是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以其在改善质量的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大体上有如下几种:

1.质量成本分析

最早研究质量成本的著作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1951年出版的《质量控制手册》一书。朱兰博士认为,质量与成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好的质量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成本投入。他在书中提出的“矿中黄金”的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朱兰的质量成本概念仅仅局限于不良质量产生的损失上。1956年,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首先应用质量成本概念来分析质量的经济性问题。对质量成本项目的设置进行了划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理论体系。对质量成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企业经营观念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这对深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评定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提供手段,而且为企业制定内部质量改进计划,降低质量成本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传统的质量成本理论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企业质量标准反映用户需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用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的指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一段时间内反映多数用户需要的质量标准在另一段时间内可能只反映少数用户的需要。另外,没有考虑到质量成本各部分发生时间的差异,而且预防成本的界定是很困难的。因此,质量成本理论需要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改造和拓展。

2.质量损失理论

质量损失函数是田口玄一博士在开发针对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经济性的三段设计法时提出来的。其数学表达式为:L(y)=k(y-m)2

m为理想的目标值,y为实际值,当y偏离m越小时,质量损失越小。质量损失函数为质量的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了方便和易于操作的工具。该函数在本质上表达了质量波动和质量损失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质量特别是质量经济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它仅仅表示了偏差会带来的损失,而没有把在质量上的投入考虑进去。另一方面,质量损失理论主要是站在用户和社会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得出的结果有时是生产者所不能接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

3.过程分析方法

过程分析方法是产品技术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从质量的变化和其所发生成本的角度进行经济分析,研究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取得产品质量与其费用支出之间的正确组合,以确保投入能够获得期望的产出。过程分析方法的内容包括从产品设计,制造到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经济分析,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就是要做到设计出的产品即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又考虑到技术、生产、设备、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它包括新产品研发的质量经济分析,寿命周期的质量经济分析,质量改进的分析,质量工序能力的经济分析和可靠性的经济分析等内容

产品制造过程的经济分析,力求以最小的生产费用生产出符合设计质量要求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高于或低于设计要求的产品都是不经济的。具体包括不合格品率的经济分析,返修的经济分析,质量检验的经济分析(检验方法的选择),工序诊断调节的经济分析等内容。

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质量经济分析,主要研究产品质量与市场占有和销售利润的综合分析,产品质量与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费用的关系,最佳保修期和最佳保修费用,交货期的经济分析,广告费用的经济分析等等。

4.价值工程方法

价值分析也称为价值工程,它是以产品的作业为对象进行功能分析,研究用最少的成本或费用来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从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价值分析的基本公式为: V=F/C。

F表示产品的功能,C表示产品制造的总成本或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总费用,V表示产品的价值。当V>1时,表示功能较重要而成本支出偏低,即产品或作业给生产者能够带来额外的效益。价值分析法是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促使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寻求最佳质量经济效益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方法。其不足之处在于把功能数量化,质量货币化的工作进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只有部分功能可以直接计算,大部分不能直接计量。

四 结束语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原理就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质量成本。其指导思想是有效的利用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满足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合格的产品决不仅限于产品按技术特征来设计,制造并达到要求,而应该在客户需要时,以合理的价格和最短的时间,能够提供给顾客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将质量管理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机的结合,质量管理在企业中才能更有效发挥其潜能,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张欣 基于质量链管理的质量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研究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05

2.钱娟萍 质量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方法的探究 商业研究 2001.09

第8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目前,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包括购置前的可行性分析和投入使用后的效益追踪分析,其中前期的可行性侧重于购置行为的论证,目的是为了降低大型设备投资中的盲目性。而对大型设备投入使用后的效益情况进行分析,则有利于分析设备的使用情况,考查前期可行性的准确度,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两个效益分析贯穿于医疗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两者有相同部分,但也有区别,互相补充。

1.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

1.1常用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一是投资回收期法。根据收回医疗设备投资成本所需要的时间来进行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其公式为:投资回收期=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净收入。公式中,医疗设备年净收入是指谇医疗设备全年业务收入扣除一切相差费用后的净值,投资回收期越短的医疗设备,其经济效益真好。

二是投资回收率法。指该医疗设备每年的净收入与投资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净收入/该医疗设备投资总额)*100%,投资收益率越高,其经济效益越好。

1.2对大型设备的使用分析

我们有选择性的对我院的部分大型设备进行分析,如:磁共振、直线加速器、螺旋ct、全自动系列化仪、腹腔镜、体外碎石机本文由收集整理、高压氧舱等大型设备逐月进行效益分析。具体做法是:每月10日前对上月各科室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将设备使用情况记录在大型医疗设备本,内容包括当月设备总收入、该设备治疗人数、该设备维修情况,分别进行列表汇总,这样邓对每个科室月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一目了然,对每台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了如指掌,通过对设备的效益进行分析说明,可以知道放支出的范围能达到多少时,设备的月利润最高。

2.在用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应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原则

有些医疗设备、如无收费项目的基础医疗设备、科研教学用医疗设备、抢救用医疗设备,往往无法从经济角度来对它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常常需从社会效益方面来对它进行评估,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诊治人次数。有些医疗设备使用率很高,但由于无单独收费项目,因此无法从经济上进行计算中心,这时候往往从该医疗设备的诊治人次数进行分析。

二是该医疗设备对诊疗工作的影响程度。抢救、手术类设备使用率不一定太高,但有时候正是依靠这些医疗设备,才顺利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抢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高难度手术,可从对诊疗工作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

三是该医疗设备用于科研教学工作的业绩。大型医院特别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担着大量的任务和科研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些任务,需依靠一定的教学和科研用医疗设备,这些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可从受教学的学生数,参与科研的项目数及产生的科技成果的档次和数量来进行分析。

3.正确运用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核算是将企业会计理论运用于医院管理的一种方法,它是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相应费用相比来考核单位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质量,既可以完成对外报告的要求,又可以达到对内核算的目的,有利于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医院对成本的控制。医院成本核算包括:院级成本核算、部门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单个项目或单个设备为核算单位,以满足医院相应管理要求,单台价值较高,又能独立作业的设备都可以进行单台设备的成本核算,考核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医院加强设备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效益。

4.完善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几点建议

医院在选择购置设备时,首先考虑既不能配置

超出其功能定位的医疗器械,也不能配置过于落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医疗器械。还要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居民支付能力、医疗、科研、教学需求及医保结算付费的规定等因素,选择适当的配置类型。再就是要按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地配置或更新医疗器械。

在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中,要深入学习和运用需求、收益、成本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分析方法,并结合医疗设备的特点,才能有助于管理者掌握好成本效益分析技能,做出最佳的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更好地实现医疗设备的效益。只有提高了效益,医疗设备才得到真正的发展。从而真正建立起医疗设备成本效益观念,承认医疗设备投入产出的效益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意识地既节约资源,注重投入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又充分利用内部现有资源,调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潜力,尽可能使医疗设备效益最大化。

从医院发展及学科建设来讲,主要考虑: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医疗工作正常开展;添置专科医疗设备,形成特色专科;引进高精尖医疗设备,提高医院整体档次。

从引进的医疗设备本身来讲,须遵循:技术先进;功能适用;经济合理。

第9篇: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生产经营,盈利是企业的最终追求目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企业持续经营,以利润追求为其核心目标。因此,企业经营活动,利润是最主要的血液,没有利润,影响企业的技术发展,导致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无法跟随社会发展步伐,对社会的贡献微薄,最终企业将会被时展淘汰。企业所从事的所有经济活动,经济效益是最终的衡量指标,也是综合性指标。经济效益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成果和消耗的比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效果盈亏的有效反映。

经济效益是生产总值和成本之和之间的比例,即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产出的总值/企业的各项生产成本=(生产成本+企业的利润)/生产成本。这一公式反映的是经济效益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利润对效益增长起关键性作用,二者呈正比例关系,即利润高的企业经济效益也高,反之利润低的企业经济效益则低。

一、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的客观要求

分析企业经济效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同时兼顾企业目的和社会利益。企业生产经营,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营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因此,要求企业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数量进行有效衡量。公司以营业利润为直接目的,只有保持盈利,公司的技术创新才会得到保障,设备才会更新,规模才会扩大,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毋庸置疑,创新和生产,企业提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企业如果失去生产和创新的功能,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价值。

(2)对企业投入和产出进行综合评价和考虑。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投资,就会产生投入和产出。许多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投资成本,是一种管理成本。事实上,文化建设投资不是成本,而是一种投资。文化建设的投资,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如情感、智慧的输入,回报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间接和长期的过程。有人认为,抓管理是真实的,而且要求效果快速而明显;企业文化是空虚的,不能测量其具体影响,从而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许多企业把文化建设只是挂在宣传部,文化建设虽然已成为一个部门功能,但是没有文化建设的状态和实际行动。对企业的效益进行评价,企业的产出,如数量、利润和价值等是考虑的关键指标,但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所投入的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工资利税率等,这些指标也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价的有效参考指标。

(3)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还需要对是否能够使用价值进行衡量的部分分别进行考虑。在生产经营中,一些投入可以用价值进行衡量,如动力、原材料等,而有的投入是无法通过价值进行衡量的,如劳动力、水、土地等自然资源,这些都是无法通过价值来衡量的。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能够用价值衡量的部分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而那些较难用价值来进行衡量的部分往往不能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导致企业对这些资源产生使用上的浪费现象,从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社会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审计,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试行,试图对企业的效益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近年来,国外流行的衡量股份制企业经济效益的新理论,这是额外的经济价值的规则,被称为“伊娃”规则。因为这种新的理论可以准确地衡量股份制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使最低利润指标企业的得以生存并促进企业发展,科学为事前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因此许多经济和管理的批准,在很多大中型企业,取得了显著效果。

(4)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需要结合企业长期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企业在中长期的总体效益,可以运用资金现值来进行判定,公式为 。在公式当中,n表示评估的年限,以年计;i~1,2,……n,为评估年序号;i-1即第一年;Si、Ci为第i年的总收入和总成本;t为利息率。在短期内,中型和大型企业集中生产,似乎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但从长远来看,小型和微型企业存在,保持一定数量的企业,有助于保持企业的活力,从事生产行业的未来发展重视新技术,开发企业的长期计划,不热衷于短期投资,满足短期利益,以促进整个行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方法

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综合选择。下面将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分析企业经济效益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有效认识的常用而且科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分析对比一些常见的经济指标,对它们进行数量上的差异比较。在对这些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的时候,应该注重对指标可比性和经济现象的选择。

(2)比率分析法。这种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比较分析方法,它是对各比较指标之间进行相对数的分析。比率分析法主要有动态比率分析法、相关比率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等。动态比率分析法是对具有可比性质的指标进行不同时期的相对数比较,用来对指标的发展速度和趋势来进行分析。相关比率分析法是对具有同性质且相关的指标进行相对数分析,用来对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构成比率分析法是对一个指标的不同部分来进行分别分析,反映的是内部结构的一种合理性判定。

(3)因素分析法。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中,因素分析法是对一些综合指标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判定其对整体效益的影响。如销售利润的大小,取决于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销售成本等因素;销售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原材料耗用量、材料单价、工时用量、工资水平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是整体指标的具体指标,对企业整体效益分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线性规划法。对于每一个企业,他们所拥有有限的资源,怎样更为合理的安排、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是当前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一个关键问题。线性规划是分析这类问题,选择最优方案的有效方法。运用线性规划作经济效益分析,主要是根据有关资料建立数学模型,采用一定方法求解最优方案的过程。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分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两部分。所谓的约束条件就是用来对待定未知数和有效资源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目标函数就是反映在一定条件下最有结果,其表现形式是函数。通过对线性函数进行求解来达到科学有效的判断。

结语

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不仅是对企业具体生产中的投入、产出来进行分析,同时更需要在具体的分析中进行整体分析,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看作是一个综合的课题来进行对待。在国家宏观政策控制下,紧随市场机制的变化,抓住企业经济活动变动规律,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有效预测,从而对企业的未来生产经营进行有效决策。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决策,从而推动经济效益中要素的优化配合,实现资源配备的最大化,增加企业的生产力,提高产能,进而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效梅. 河南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措施浅析[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2] 胡建新. 搞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难点与对策[J]. 管理世界. 1992(01)

[3] 王志岳. 还企业以本来面目――谈经济体制改革中有关企业改革的几个问题[J]. 当代财经. 198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