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科疾病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诱因;内科护理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为心脏、血管等循环系统疾病,包含急性与慢性两种,具有比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研究表明,治疗心血管疾病过程中,通过内科护理的应用,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本院以8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内科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35例;年龄39~76岁,平均(53.6±2.7)岁;病程1~10年,平均(4.1±1.2)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1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高血压27例,高脂血症8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2)排除精神障碍患者以及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由医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中包含运动量、情绪变化、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等,患者入院后发放调查问卷,告知患者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填写方式,由患者自行填写。
1.2.2内科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比较少,发病后会产生恐慌、紧张、担忧等不良心理,影响治疗效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向患者讲述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提升患者的认知,引导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休息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必要时,给予患者小剂量镇静剂。依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患者制定运动时间。饮食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预防发生水肿,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低盐饮食或无盐饮食;控制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以少于75ml/kg为宜。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时,需给予患者含钾食物[1]。患者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禁止暴饮暴食,忌辛辣食物,戒烟戒酒。
1.3观察指标
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观察患者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包含钠盐摄入量大、未控制体重、睡眠无规律、吸烟、体育锻炼不足。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的软件为SPSS18.0,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数(n)和率(%),组间比较利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
共发放调查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据82份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心血管疾病诱因为情绪变化大34例,运动量过大26例,天气变化22例,不良饮食习惯47例。
2.2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比较
护理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低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中,患者突然运动量增加或情绪波动比较大时,比较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2]。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当气候产生较大变化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患者的生活习惯同样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较大影响,患者存在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时,胆固醇升高,造成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时,通过内科护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等,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3]。综上所述,通过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分析,在临床内科护理中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7.
[2]王俊芝.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101.
【摘要】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较为普遍的病种。由于社会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也是逐渐递增。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梗塞,心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死亡。目前,提成护理工作的人性化。本文通过对心血管疾病产生的诱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且提出了合理完善的护理干预政策,旨在有效地辅助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诱因;内科护理;干预政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97-02
心血管疾病在临床试验中是一种常见病,尤其我国在最近几十年老龄化社会显现愈发加强,老年人又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病率群体,所以我国现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也就意味着心血管疾病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当然,随之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内科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心血管疾病的诱因非常复杂,病情经常反复,导致这种疾病的致残,致死率非常高,对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针对我院临床120例病人的病发诱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也针对其诱因做出了合适的护理措施。
1 一般资料与诱因调查
1.1一般资料
抽取近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临床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在41-81岁,平均年龄63岁。对着120例患者进行发病诱因调查分析,并在治疗后采取新式优质护理措施。
1.2病发诱因调查分析
患者的运动量过大或者是情绪波动较大。大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前进行过剧烈运动或者是情绪上有较大的起伏,导致突发性心肌梗塞或者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作。
气候的变化。调查发现,气候的变化对一部分老年患者的血液循环造成一定影响,这种现象也会导致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的增加。
长期饱餐。老年人的消化功能会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会变得越来越差。长期的饱餐,消化代谢无法承受这么大的负荷,心率就会加快,导致心脏无法承受负荷,诱发心血管疾病。
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常暴饮暴食,抽烟,酗酒,经常吃辛辣的食物都会导致身体的胆固醇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复发。
2临床护理方法
对疾病的基础知识进行健康指导。向患者进行指导时,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灵活指导,要达到多数患者可以明确的了解到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及诱发原因,可以保证病人与病人家属掌握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可能对心血管疾病不了解,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有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害怕,忧郁等不良情绪。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然后对整个治疗过程和治疗的必要性进行详细和耐心的讲解,消除患者的不了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可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也可以使患者有预防疾病的意识。在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细心的护理,对患者提出的关于疾病的问题详细回答,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让患者在心理上得到重视。
作息生活护理。在患者治疗阶段,护理人员必须保证患者用药情况的准确性。护理人员需要详细的向患者说明药物的作用,用药时间以及特殊药物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嘱咐患者需谨遵医嘱,不可少用或多用药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在恢复治疗阶段,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适当的告诫患者增加或减少运动量,帮助病情的康复。调整患者的作息时间,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利于患者更快的康复。
饮食护理。首先,必须严格控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钠盐摄入量,尤其是老年患者,在身体机能每况愈下的情况下,肾功能也逐渐下降,大量的摄入钠盐,会出现严重的水肿现象。应该采用高蛋白,低胆固醇,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切记不可暴饮暴食,过度饮食会使心脏负荷超重,促使心力衰竭。应该少食多餐,以清淡食物为主。忌抽烟,酗酒,吃过咸的食物,喝咖啡或浓茶,辛辣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蔬菜水果。最重要的是护理人员需要每天对患者的饮食情况仔细观察并叮嘱,然后对其做出详细的记录。
3 结论
通过对大量住院质量的患者的病发诱因详细地分析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发现,这种新型完善的护理体系,对患者而言,是合理,有效,具体,实用,可行的护理措施。如果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在患者处于病态的情况下很难以自身的力量达到恢复健康的能力。而这种完整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的医疗保健与自我保健意识大大提高,并且有效地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这使临床的复发频率有了显著的降低。由于患者有了较高的保健意识,愈后恢复有了较大的改善,从而控制了疾病的发展,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白耀均.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年04期
[2]刘海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07年04期
[3]马惠霞,马淑芳.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15期
[4]刘延凤.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25期
关键词:微量注射泵;心内科;护理
心内科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因而微量注射泵现已广泛运用于心内科临床治疗[1,2]。微量注射泵与传统注射器相比,具有药物精确、恒量、平稳的特点。临床研究表明[3,4],使用微量注射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对于微量注射泵在心内科的护理应用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考察了微量注射泵优质护理模式在心内科疾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4年11月~2015年3月在本院行微量注射泵治疗的心内科疾病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41~78岁,平均(53.1±15.1)岁。其中心衰竭22例、冠心病18例、心肌梗死11例、心律失常6例。对照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42~77岁,平均(52.4±14.5)岁。其中心衰竭21例、冠心病20例、心肌梗死11例、心律失常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①在使用前,护理人员对微量注射泵进行检查,确保正常使用。主要检查部分为推进器、二通阀和导轨是否正常。②护理人员连接好注射泵后,妥善固定于输液架上,调节好输注速度,嘱咐患者勿擅自调节。③当输注的药物具有刺激性或渗透压较高时,应选择较粗的、血流丰富的静脉血管连接微量注射泵,降低输注速度,可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④输注结束后,护理人员及时除微量注射泵。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①心理护理:微量注射泵是一种新型注射装置,患者对其不熟悉,会出现心理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及时跟患者沟通,说明微量注射泵使用原理、安全性、必要性以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依从性。②微量输注时间较长,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巡视次数,并注意观察其注射部位是否发生渗血、渗液、疼痛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③对于重症心内科患者,在输注过程中要时刻观察病情变化、给药反应,同时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④输注结束后,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感。
1.3观察指标
1.3.1护理质量评分 根据院内考核评分表对①健康教育;②基础护理;③重症护理;三个指标进行评分,每项评分100分。
1.3.2患者满意度 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由专业人员陪同指导患者填写。评分标准为≥90分,非常满意;70分≤且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所得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经正态分布检验后,符和正态分布进行t检验,反之则进行秩和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详见表1,观察组三项护理的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见表2,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满意度分别为77.59%、98.28%,经统计学比较,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73,P
3讨论
近年来护理质量不对提高,对优质护理的要求各所医院也各不相同。优质护理是护理人员人性化、全面的护理,不仅对自身素养有较高要求,而且对护理人员规范操作以及工作质量也提出了很高要求[4]。微量注射泵现已广泛运用于心内科临床治疗,然而心内科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药物的波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5]。因此,对于微量注射泵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据文献报道[6,7],患者对于病情认知和期望护理人员专业技术和能力在优质护理中占90%左右。因此,优质护理的前提是护理工作得有丰富的护理经验以及专业的微量注射泵专业知识和技术。我院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以及相关考核,对于技术考核合格护士方可行护理服务。同时,良好的服务态度以及合理的沟通是对优质护理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微量注射泵优质护理模式有效提高心内科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丽,徐峰,陈黎黎,等.微量泵入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11(11):1550-1551.
[2]李新梅.微量注射泵在心内科的应用及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11):859-860.
[3]郑红梅.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微量注射泵管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5(5):594-596.
[4]晁秀琴.微量注射泵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1):104.
[5]岳素梅.心内科外周静脉通路的建立与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6):444.
【摘要】 护理工作作为医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的程度上反应着一所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水平,如何做好护理工作,怎样才是做好护理工作,传统的护理理念正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护理工作也在不断地加入新的内容。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护理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人对自身的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诊治和防范水平也不断的得到提高。但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加上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高血脂,肥胖,以及缺乏运动,精神紧张,和一些人的不良嗜好,使得心血管疾病不断年轻化。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已跃居死亡原因的首位。所以人们对心血管疾病从潜意识里就有一种恐惧心理,作为心血管病人的护理人员,如何正确引导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已经是每名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 细致的日常护理是做好护理工作的根本
1.1 热情接待新入院患者 患者入院后的心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紧张,尤其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面对手术的不确定因素,内心甚至会产生恐惧感。这时作为护理人员,应当及时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一方面通过交流全面细致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病情及基本情况做到心里有数,增加护理工作的针对性,把握护理时的关键环节和问题,为以后的工作开张做好准备。一方面向患者介绍在当前病情下应该注意的细节,站在患者的角度分析病情,介绍相关的病理知识,打消患者及其家属的恐惧心里,让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主动治疗,以便在最佳时间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
1.2 严格遵守护理工作制度 患者进行住院治疗,就是因为在家庭内已经不能保证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照顾,并很有可能影响病情的发展。护理人员,此时就是患者及其家属心目中的专家,也就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尽到自身的义务,决不能辜负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而只有严格规范的护理制度才能确保护理的质量,作为护理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度和规定。按照医生做出的护理要求,认真做好护理工作。按照规定落实好查房,查体,查夜等工作。严格用药程序,用药前认真做好核对。并建立健全管理监控系统,护理部,护士长,切实负责,加强检查监督,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杜绝或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防止护患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
1.3 展现高度的敬业精神 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严格细致的工作,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和差错。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等这些常常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每名护理工作者都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随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情绪,坚决杜绝将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而要做到这些,拥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医院应该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有关的培训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树立以院为家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敬业精神。
2 几个阶段的护理是做好护理工作的重点
2.1 夜间护理 心血管疾病突发性强,夜间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如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地治疗,很有可能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夜间陪住家属,由于不能正常休息,往往会因为劳累而困乏入睡,加上住院时间长,陪床人员身心疲惫,不能正确提供病人病理的变化信息。护理人员夜间值班更应该保持高度慎重的态度,防止因为放松对病人的观察而导致不良后果。同时夜班护士应该详细做好床头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对病区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保证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制定切实有效地急救预案。详细准确地记录夜间值班情况,按要求完成本班工作,护理文书记录及时、完整。对需要延续到下一班的治疗要详细地与下一班交接完整。
2.2 手术护理
2.2.1 手术前的护理 为了手术的顺利开展,应提前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操作程序,说明心血管手术与其他外科手术的区别,向患者说明手术不用开胸,一般从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后进行操作,穿刺处的切口很小,出血量很少,只有几毫升,一般不需要输血。在穿刺时局部应用,因此不会感到疼痛。而且手术伤口根本不用针线缝合,就像输液后的穿刺点一样。详细介绍手术原理、方法、手术的可靠性及各种安全措施,向患者介绍术者的精湛技术和成功病例。减轻心理负担,增强患者接受手术的信心。
2.2.2 术中护理 手术一般是在局麻下进行的,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的状态,所以患者虽然看不到手术的情况,但会全力去倾听和猜测手术的进展情况。为避免让患者有不必要的猜忌,术中医护人员一般应用专业术语交谈。并保持自身情绪稳定,不能出现紧张,慌乱的情况,避免引起患者及家属的猜疑。且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表情变化,主动询问是否有不适。对情绪紧张的患者,应一边观察病情变化,一边与之交谈,一方面是为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减少患者因情绪紧张而造成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保证手术能顺利进行。
2.2.3 术后护理 术后应告知患者,要使手术达到最好的效果,患者仍应积极配合,在饮食、运动、服药等方面谨遵医嘱,清淡饮食,适度运动。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情,积极的心态,科学的生活习惯。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按照医嘱坚持按时服药,定期进行复查,巩固手术效果。
3 科学的心理护理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升华 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护理理念的不断进步。护理工作已逐步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强调了对病人的护理从普通病理护理到心理护理的上升。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治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部分疾病甚至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心理疗法也已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应用。心血管疾病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由于过度焦虑,心理失衡,导致抵抗能力低下,疾病加重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对心血管病人的心理护理不仅仅是优质护理的表现,更是有效地治疗。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随时了解患者心理的变化,帮助患者建立对疾病的正确反应,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摘要】基层医院内科诊疗缺乏特效方案。由于基层医院病人对疾病认识不足、经济及基层病人结构组成特点等因素,基层医院内科要提高整体护理质量,除了做好基础护理外,还要针对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要开展心理护理工作。
【关键词】基层医院 内科病人 心理护理
内科疾病的病因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案,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表现更为突出,加之基层医院内科病人以老年慢性病人居多,学历层次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经济不宽裕,给疾病的诊疗又增加了一定难度。疾病的治疗疗效与护理工作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整体护理质量,除了要做好基础护理外,还要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因素,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内科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案,开展心理护理工作。
1 病人的心理需要
1.1 需要安全感和早日康复:基层医院病人多数来自农村,患有慢性病,经济不宽裕,求医的目的是为了早日康复,恢复健康的生活。当他们得知医务人员了解、尊重他们,以经济、有效的方案为他们诊疗时,就会感到有希望和信心,情绪稳定,少有忧虑,积极配合诊疗,得以较快康复。
1.2 需要被认识和尊重:基层病人特别是经济拮据病人很怕自己变成医院的一个有趣病例,怕被嘲笑家里穷,看不起病,从而会感到自尊心受挫,影响其治疗信心,也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1.3 需要被接纳和有所属:病人入院后,环境改变,医务人员、病友组成了一个新群体,每个病人都希望被这个群体接纳,成为其中一份子。
1.4 需要提供信息:由于基层病人多数文化层次较低,经济不宽裕,对疾病认识不足,对自己的所患疾病希望医务人员能够详细介绍,同时希望知道自己疾病的发展、预后及所花费用。当病人对上述情况了解后,自信心常会提高,对医务人员信任增加,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较好配合。
1.5 需要适宜的活动:病房空间狭小,病人接触人员单调,长时间会产生厌烦、无聊。因此,医务人员需要给病人安排适宜的活动。
2 内科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2.1 焦虑和恐惧: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对所患疾病本身的诊治,也可因家庭、经济、医院环境引起。病人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认识不足,常产生焦虑心理。他人疾病转归不良时,常引起恐惧。
2.2 猜疑心加重:病人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特别是慢性病人。他们本身又想了解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治疗、费用等方面信息,又担心医生不讲真话,对医务人员的病情介绍将信将疑,甚至曲解。有时会怀疑医生诊断错自身疾病,怕自己患了绝症,医生没讲实话;有时怀疑自己会有后遗症;有时怀疑医生用错药,护士冲错药;有时担心用药会产生副作用。
2.3 易怒:病人患病后心情不佳,遇事易怒,可能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发脾气或喋喋不休。也会因自己活动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而恼怒甚至自残。
2.4 期待:病人住院后,希望得到认真的诊治、护理,盼望早日康复。期望家属都能随时陪伴在身边。有些病人期待目标较高,一旦不能实现,病人常表现情绪消沉,精神崩溃,易惹易怒,拒绝配合治疗。
2.5 退化:自我角色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尊重他,注意他,了解他的痛苦并照顾他。希望医务人员多关心他,要帮他详细检查、详细治疗,对医务人员充满期待。个人兴趣集中在自身,对身体的任何不适都比较关注,而对其它事物则兴趣索然。
2.6 孤独感:患病后心事重重,情绪低落,不易与人相处,加之医院规定严格,陪护人员减少,每天面对的除了医务人员就是病友或个别家属,容易产生孤独。
2.7 主观感觉异常:病人生病后主观感觉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如冷时感到热,热时感到冷,吃东西感觉没味道,对很小的声音感觉吵。有些病人对自身躯体过分注意,正常肠蠕动认为不正常,感觉这里痛,那里痒。
2.8 习惯性心理:一直健康的人患了病总幻想自己没有病,是医生搞错了,不配合治疗。待疾病好转后却又认为病还没好,要求继续治疗。
2.9 逆反心理:医生交代糖尿病人不要吃甜食,病人却偏要吃,甚至偷吃。交代不要自己下床,却坚持要下床。给疾病的诊疗带来一定程度困难。
3 内科病人心理护理的原则
3.1 交往、沟通的原则:心理护理是护士与病人在交往、沟通过程中完成的,良好的交往、沟通技巧与语言艺术,不仅可促进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还能加强临床防治效果,否则就可能导致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影响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因为医疗护理是在人际关系中进行的,是通过交谈来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和信息,因此护士必须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医患沟通技巧与语言艺术,以美好的语言艺术鼓舞患者和病魔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建立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医患关系。
3.2 理解的原则:理解对于病人而言非常重要。我觉得理解贵在于“换位思考”。病人是身心两方面均受到伤害的个体,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与同情,我们应多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些病人在患病期间脾气会非常暴躁,甚至是无理取闹,但作为一名护士,更应该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要心胸豁达,学会宽容,学会善解人意,从而减少医患矛盾。
3.3 热情的原则:热情对待病人中最重要一点是学会微笑。微笑会让人感觉到亲切、温暖、易于接近,会让医患关系更加融洽。热情还表现在积极主动地关心病人。早晨查房时的一声问候、诊疗检查前的说明指导、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送饭菜到床边等等,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认真细致地去做,付出百分百的热情与耐心,我们的努力会让病人看在眼里,热在心里。
3.4 启迪的原则:要不断地用医学知识、医学心理学知识做宣传解释,消除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概念、错误认识,使病人对疾病、治疗的态度由被动变成主动。
3.5 针对性的原则:病人的心理常常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心理护理应该根据每个病人、每种疾病、疾病的不同阶段等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分别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要做到有针对性,就必须在交往中注意观察、耐心交谈,以了解病情、了解病人及情绪变化,甚至用心理测验的手段,掌握病人的全面情况。
3.6 自我护理的原则:护士应帮助、启发和指导病人尽可能的进行自我护理。自我护理的四项职能是:①维持健康;②自我诊断、自我用药、自我治疗;③预防疾病;④参加保健工作。能够自我护理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是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体现,有助于病人自尊、自信及满足病人的某些心理需要,为患者早日康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4 心理护理的实施
4.1 广泛收集和分析病人的各项心理信息:只有准确地掌握了病人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心理信息,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护士在与病人交往中要尽快掌握病人的疾病情况、病人的个体特性、病人的社会环境情况、还可以借助心理测验等心理学的手段去收集病人的行为、思想、情绪等方面的信息。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4.1.1 根据自我报告:即病人病史采集中的主诉、发病过程、诊疗过程、诊疗疗效、内心感受等,让病人如实的讲述,护士要耐心细致的倾听,离题时不要急于打断,以防止引起病人反感,离题太远时可以提示以使其转回到病史的叙述中来。
4.1.2 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生理变化: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的改变以及尿频、便意都可能是情绪紧张、激动地反映,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可能反映了情绪的焦虑。
4.1.3 根据行为改变:双手握拳、咬牙切齿、横眉冷对、坐立不安反映了愤怒的情绪;长吁短叹、不愿讲话、愣神反映了抑郁的情绪;有的病人因病情严重而悲观绝望、拒绝进食、拒绝治疗、拒绝回答医护人员提问,而后又大吃一顿,喋喋不休,这是病人严重压抑而又突然决定逃避现实的行为。
4.1.4 根据动机:动机是情绪的外显行为,病人的动机常常是为了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照顾。
将收集到的病人的各种心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做出护理诊断,提出心理护理措施。
4.2 心理护理对策
4.2.1 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病人需要护士的治疗、护理和帮助,护士的工作需要有病人的信赖、支持和配合。所以护士与病人之间应该有互相依赖、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的关系,应当建立起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的基础,是心理护理正常实施的重要保证。
4.2.2 促进病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病人住进医院,面临的不仅仅是陌生的环境,还有生疏的群体。护士应该积极主动把新病人介绍给同病室的病人,同时把其他病人介绍给新病人,让新病人能够比较快的与病友熟悉起来。平时应引导病人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对于一些不善于与其他人交往的病人,家属亲友少或探视少的病人,病情有变化的病人,护士应该引导其他病友多与他接触,以减轻他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4.2.3 争取家属的合作与配合:病人住院后,常挂念家务事,担心家属会如何对待自己,担心家庭经济负担不了自己的住院开销。对于这些后顾之忧,护士应争取家属的理解和合作,妥善帮助病人处理和解决好这类忧烦问题。
4.2.4 加强护理宣传:护士应经常对病人进行个别或集体的宣传,应该讲一些与他们自身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病人认识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用乐观的态度、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配合治疗。
4.2.5 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疗生活:一般病人应有适当的消遣和娱乐。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做好安排,指导他们散步、看书、下棋、看电视等,这些活动分散了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有利于调节情绪。
4.2.6 让疗效好的病人作亲身经验介绍:利用疗效好的病人向病友现身说法,包括怎样主动配合治疗和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对克服其他病人因疾病或某种治疗操作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有相当积极地作用。
4.2.7 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医院应有一个幽静、清新的环境。病区内外的布局要合理;病房应简朴、清洁、整齐,窗户地面要干净,物品放置整齐,病人的卧具要保持清洁松软,使病人感觉舒适;病室光线要柔和;噪音应加以控制,要保持病人安静;室内外的颜色选择要适宜;不同病人要分开安排。颜色、光线、声音、气味、自然环境、病友都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
5 心理护理状况的评价
经过护理计划的实施,即心理护理对策的执行,应及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注意病人的心理状况有何变化,已经达到了那些护理目标,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须进一步解决等。把未解决的问题再列入护理计划,重新采取对策,如此循环直至达到护理目标,解决问题为止。
6 讨论
护理的任务主要是维护病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参与诊治、照顾病人、指导康复等。护理工作应以病人为中心,由责任护士专门对病人的身心健康实行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护理。“护理程序”学说认为:对病人的临床护理是一个有机的、能动的,包括决策和反馈功能的完整过程,必须实施计划护理。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仍以功能制护理为主,必须促使其向责任制护理转化,执行护理程序,实施计划护理。
功能制护理是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产生的,以疾病为对象,按护理工作的职能分工,如操作班护士,工作只要充充、换换输液,穿刺、拔针完毕即算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护理工作全部在医院,在病人床边实施,以疾病为中心,流水作业,能较好的配合医疗操作,对病人的体征进行观察,对病人的生活进行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显露了它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著名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指出:“这种模式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病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必须实行责任制护理。它是以人为对象,满足人的生命全过程(生、老、病、死)护理的需要,完成维护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参与诊治、照顾病人、指导康复的任务,使护理工作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种护理,既要关心病人的疾病,又要关心病人的心理社会影响,心理护理的实施是其核心。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护理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它着眼于病人的生理与心理生物转化的关系。基层医院内科开展好心理护理工作,有助于病人消除不良刺激,防止身心疾病的恶性循环;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有助于诊疗、护理方案的顺利进行;有助于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 朱建秋,汪风.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当代医学,2008,14(22):125.
[2] 李朝品,韩一梅主编.医学生学习指导.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385~391.
[3] 孙艳,李宇军.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全科护理,2009,7(5):1369~1370.
【关键词】 呼吸科;院内感染;原因;护理对策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1],随着医学的发展,呼吸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比率逐年上升,不仅严重影响了呼吸科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质量,也不利于患者的康复[2]。本文对2010年12月――2012年12月9870例呼吸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9870例呼吸科住院患者资料,其中院内感染的患者50例,占0.50%。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为21-84岁,平均年龄57.7岁。
1.2 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设计呼吸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表,将院内感染登记。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1.4 结果 9870例呼吸科住院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0例,感染率为0.50%,明显低于地区其他医院的1.92%(192例)(P
2 感染原因分析
2.1 病人方面的原因 住院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呼吸科患者以老年居多,更易受病原菌的侵袭而引发院内感染[3]。加上病人经常反复住院且病程较长,病人反复吸痰,气管切开,静脉留置管,感染可能性增加。本组患者中,有3例因为发生程度不同的呼吸衰竭,借助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而导致发生院内感染。
2.2 工作人员的因素 医护人员是造成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4]。部分医护人员预防知识欠缺,治疗和护理操作技能及熟练水平不够,不按常规操作,这就使得医护人员的手、护士所使用的器械、手套、被服等都成为院内感染的诱因。
2.3 病室环境 空气中的微生物也是造成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重要途径[5],呼吸内科疾病多为细菌病毒的感染,周围环境中细菌病毒含量高,呼吸科患者缺乏户外活动,因此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2.4 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用药时间长,起点高,更换频繁,或是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用药易降低患者自身对病原菌的免疫力,从而引起院内感染[6]。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病房环境质量 要定时通风、清扫和消毒;每日用紫外线灯或三氧灭菌机照射病房空气2次,消毒剂擦洗病室地面、门窗。病房间距>1米,限制探视人员、陪护人员。
3.2 提高科室人员的管理 工作人员进入病房要衣帽整齐、戴口罩,严格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治疗和护理操作前一定要洗手,与可疑污染物或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手消毒[7],并严格按照生部规定手卫生洗手法洗手。定期对病室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病人的床单、被盖进行监测,如果细菌数超标应分析原因,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3.3 加强基础护理操作规范化 复苏囊、输氧面罩,每用1次即应更换,用后彻底消毒,患者吸氧用一次性鼻塞每班更换,湿化瓶内水每天更换,听诊器、血压计,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雾化器需补充液体时,弃去剩余液体,清洗后重新放入无菌液体;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对病人的基础护理,多给病人翻身、拍背,鼓励病人咳嗽,协助排痰,尽量减少吸痰的次数。
3.4 加强抗生素管理和控制 慎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痰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剂量不可过大,也不可时间过长;严格掌握抗生素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适应证,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指导其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行口腔护理。
3.5 加强对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宣传教育 护理人员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开展座谈会的方式对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卫生,提高遵医行为,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对疾病的抗御能力。
3.6 加强呼吸机的管理 对用呼吸机的病人应加强对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并经常进行监测。教会病人作呼吸功能锻炼,尽快脱机。
4 总结
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很大程度上与护理条件有关,患者来院就诊,却发生了院内感染,这会增进护患矛盾,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医院的发展。为此,我们首先要对医院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发生的原因,结合适当的护理措施,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本文的研究中,呼吸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为0.5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感染主要原因有病人因素、工作人员因素、病室环境、抗生素的使用等。
作为护理工作者首选要提高对院内感染因素的认识,认真严格执行院内感染的预防原则,加强基础护理操作规范化,对于病区应及时通风、和消毒,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和传播。在抗生素的选用上,应根据患者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应尽量少用广谱药物和联合用药,还要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同时要加强对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宣传教育,告知病人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增强自身免疫力,才能更好的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害。通过以上途径,才能提高护理质量,切断院内感染传播途径,降低院内感染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谢婉花,何通杰.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27-28.
[2] 李善华,涂明利,刘为舜,等.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9,28(3):295-296.
[3] 龙燕,马凤葵.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探析当代医学,2011,17(36):44.
[4] 夏玉萍,姚福兰.剖析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242-243.
[5] 范伟,张溪林.老年病科呼吸病区院内感染调查统计及预防控制[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2):235-237.
关键词:肾病内科;跌倒风险;护理干预
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见意外事件之一,指的是患者身体任意部位失衡后出现的突然性的非故意停顿致身体损伤的情况[1],特别是在肾病内科,患者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低蛋白血症、水肿等为主要表现,在各种治疗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还可能因长时间卧床导致性低血压或者步态失衡的情况,跌倒危险性较高。一旦跌倒发生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新损伤,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还会影响患者对医疗安全的信任度。因而,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相适应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本文就我院肾病内科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跌倒风险动态评估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肾病内科收治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的摩尔斯跌倒风险评分均在45分及以上。
33例患者中,男20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在12岁~77岁,平均(58.1±6.4)岁。患者的原发疾病包括: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急性肾损伤、肾衰竭等,分别有13例、4例、3例、7例和6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在15d~20d,平均(17.6±2.1)d,且均接受相应的临床治疗,实施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穿刺活检以及药物治疗的患者分别有10例、14例、3例和6例。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跌倒的原因,合并疾病、药物应用等基本资料,并采用摩尔斯跌倒评估表对[2]患者入院后24h、入院后1w、出院时的跌倒风险进行动态评估。评估量表的项目包括:近3个月内是否有跌倒史;患者有无超过1个医学诊断;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行走辅助用具;治疗中是否需要实施静脉输液或使用肝素锁;患者的认知能力是否正常;步态是否正常;所有项目的总分为125分,总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跌倒风险越大。
1.2.2 护理干预方法 健康宣教。患者在入院后要根据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等,为其提供有效的健康宣教,向其介绍疾病与治疗的相关知识,告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进行病情与跌倒风险评估,观察其尿量、水肿程度、低蛋白血症情况、血压及药物使用情况,针对不同情况在饮食、住院日常检查治疗中给予对应的预防性处理方法,特别是患者合并性低血压的情况或者因血红蛋白下降易于导致头晕、乏力时,要求患者在起床、站立、行走及如厕等过程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之间提供缓冲时间,尽量做到有人搀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做好跌倒发生时自我保护的宣教。
住院环境。为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要求医院的地面平坦、干燥,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做到无异物或者水渍,并做好醒目标识,提醒患者及家属。同时为病房卫生间铺设防滑地砖及防滑垫,并设扶手及输液挂钩,坐便器,减少卫生间内台阶的数量与高度,减少卫生间杂物,水台及尖锐物品出予以防撞贴保护。保持病区走廊要通畅,在走廊设置安全扶手,病房准备移动输液架。合理调整病床高度,配制床栏和传呼器,保持床单元整洁,减少床周杂物。病区配备大、中、小号患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对肾病内科的护理人员做好在职护理技能和思想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科室的安全管理相关规定,提高安全意识,掌握相关安全知识和预防处理跌倒的技能。根据影响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在记录中重点体现。做好每天的交接班工作,在患者的床头悬挂醒目的防跌倒标识。能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有效评价,辨别高危患者并给予积极的预防处理。加强病区工作人员对病区环境安全的管理,及时发现可造成跌倒的危险因素,并合理处置。
1.3统计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患者入院后24h、入院后1w及出院时的摩尔斯跌倒风险评分随着时间推移显著降低,两两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通常情况下,导致肾病内科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疾病因素和环境因素[3],特别是自身因素,一方面,患者长时间治疗常会合并贫血、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等情况,血液中的携氧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头晕心慌、四肢乏力的情况致跌倒,另一方面,患者的自身健康状况不佳、防护意识差也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因素[4]。而环境因素作为客观的外在条件,可以通过预防性的改善大大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
作为预防跌倒护理干预的第一步,对患者的跌倒风险因素进行正确有效的识别,是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基础[5]。通过对该组患者进行动态评估,不仅护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还要让患者及家属对跌倒的危险因素有效把握,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动态跌倒风险评估就是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与再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过程[6]。
本文研究从患者的年龄、疾病、自身身体条件等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对其跌倒风险进行动态评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细节化的优质护理,从患者自身、家属、护理人员等多方面入手,结合健康宣教、住院环境改善、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等多个方面改善护理水平,降低跌倒发生率,结果表明,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摩尔斯风险评分显著降低,护理效果显著,这与王琼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共同证实其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建华,颜妍.跌倒风险评估在肾内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163-164.
[2]何燕,范玲红,张菊明.内科病房跌倒、坠床风险管理的实施及效果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3,6(S2):197-198.
[3]陈婷.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在护理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12-15.
[4]魏霞.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内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5,21(10):116-118.
[5]汪春华.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老年住院患者防跌倒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33-34.
关键词:糖尿病内科患者;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现代的医疗护理是一种复杂、高风险、易于出错的专业活动,许多医疗事故与护理疏忽密切相关,随着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高涨,医疗纠纷逐年增加。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就尤为重要。糖尿病又属于慢性疾病,它的治疗关键是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控制血糖的药物针剂胰岛素种类繁多且要求严格的时间性和餐前追加用药需要备餐等特点;口服降糖药又分餐前、餐中、餐后服用等形式。护理程序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执行中难免出现各种隐患。笔者结合本科室特点将临床工作中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如下,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安全。現与大家分享如下。
1常见安全隐患
1.1查对制度不严,即三查八对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做治疗护理过程时,没有执行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只对床号不对患者姓名导致治疗执行错误。尤其是床铺紧缺老患者未办理好出院手续,新患者又入院时。易致新患者的治疗给老患者执行而出错。转抄医嘱时,字迹潦草、或者药名写简称,没有写具体的规格。致相似药物混淆,护理工作人员又因工作量大,时间紧没有查阅病例再次核对,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执行,而致错误发生。
1.2医嘱执行时间不严格,胰岛素泵基础率及追加量的更改未遵医嘱按时调节;各种胰岛素笔剂量的更改不及时,导致胰岛素用药剂量不准确而延误病情。糖尿病的药物时间性要求特别严格,有时用药的时间不规范,达不到最好治疗效果。有时漏抄医嘱致患者治疗不及时,而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3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执行治疗时长效药与短效药搞错,夜间的胰岛素漏执行。由于工作人员的粗心,晚上的中长药执行了白天使用的短效或者是超短效的未进食致夜间低血糖发生而危及患者生命。有时护士缺乏耐心,用药注意事项未交代清楚或者交代了患者没有理解,仍为无效沟通。有时发现病情变化只管记录数据而未向医生及时汇报处理,致使危重患者病情出现异常没有及时处理而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4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下,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业务知识不够熟悉,技术水平不熟练, 资历浅, 经验不足, 对患者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危象不能及时发现, 缺乏应急、应变能力[1]。有时凭主观经验行事,忽视病情观察的重要性。
1.5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工资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低,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尊重与认可。易导致工作缺乏热情,与患者缺乏有效沟通,致护患关系紧张而增加隐患的发生。
2防范措施
2.1"三查八对"是杜绝护理差错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临床上要认真贯彻执行,要求人人养成"三查八对"的习惯。查对时,可采用"呼唤应答法" ,这样在护理过程中就调动了患者积极性,同时加强了护患之间的合作性与依从性,从而提高了查对的有效性。利用奖惩机制鼓励大家分享已经发生的差错,让大家反思,使每个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2执行医嘱要及时准确,对于治疗性的医嘱一定要做到口头交接,不能把转抄的治疗单搁放在治疗台上,等待治疗班有空时再来处理。胰岛素用药时间性比较强,所以要提高用药的时效性。每班养成核对医嘱的习惯。有错误及时发现及时更正,使每一项治疗认真执行到位,使患者得到最及时的救治。
2.3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从思想上加强护士责任心的教育,用血的案例教训进行风险意识防范的教育。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或临床上护理投诉及差错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放心、安心的康复环境。
2.4护士应该不断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护患沟通能力。要求本科室常见的"危急值"大家要知晓。护士长应该:正确引导护士多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多提供平台给护士们开展经验交流 ;科室定期组织学习专业知识及口头知识考核;鼓励年轻护士报考继续教育,拓展自己的业务水平。护士长应该对护士各方面的成长进行动态观察。优秀者适当予以奖励,以促进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2.5不断强化法律意识,随着国家法制的逐渐健全,患者及家属的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更显示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医务工作从来都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从业者不可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2],所以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护理常规做事,不断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时刻拿护理不良事件提醒她们,以便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
3结果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隐患贯穿于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为了防范好隐患,患者得到了最优质的服务。护理人员做任何操作前要把"三查八对"制度落实到位。不断提高医嘱的执行时效性、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及加强"慎独"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和护患沟通能力、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理安全意识,提高防范纠纷的能力,学会在工作中既要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3]。不断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管理者要把"事后分析护理差错的模式转变为主动汇报潜在隐患的模式",正确分析错误原因,建立追踪发现错误根源体系。临床上出现未导致严重后果的差错,要组织大家仔细分析查找原因,以降低经后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这样才能给患者构建安全护理氛围。通过以上防范措施的落实,糖尿病内科的护理工作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蒲蓉.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2008,3:105.
【摘要】病例讨论课是护理临床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巩固理论知识、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构建良好的医德医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病例讨论;教学;改进对策
病例讨论课作为临床教学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是对系统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强化、辩证思维和与临床接轨、完成课程与专业目标、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的有效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病例讨论课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对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一些粗浅探讨。
1病例讨论课应用于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原因
1.1符合临床和教学需要内科护理学是认识、预防疾病,治疗、护理病人和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研究人的机体动态变化,平衡机体内外环境紊乱,维持机体各器官功能的协调发展。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病例讨论教学就可以满足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病例,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自行组织,查阅资料,归纳总结,展开讨论,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做出小结。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育人观念,实现了课堂教学临床化,理论实践一体化,发展和提高了学生。
1.2符合现阶段和未来护生培养目标现代护理要求临床护士能够进行科学思维、决策和行动,进而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满足其需求。也就是说,要求护理人员应该能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运用评判性思维,对面临的现象、情境或问题,根据一定的标准拟定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从中做出决断并付诸实施,从而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而病例讨论教学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它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提供给学生客观的病例作为讨论对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新时期护士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讨论发言,可以反复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哪些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1]。
1.3有利于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护理工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做出每一个决策之前都必须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估病人,收集健康资料,从而发现病人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和实施恰当的对应的护理措施。而不能凭想象中的诊断去诱导病人或是往病人身上套,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应树立爱伤意识。
2目前病例讨论存在的问题
2.1所选病例的内容有欠缺我们面对的学生有高考普招班和三职班,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及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参差不齐,就算是一个班内学生之间也有差异,显然用同一个病例会有很多弊端,对普招班的学生太简单,问题很容易回答,就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失去兴趣,达不到课堂效果和课前目标;而对于三职班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学生就会怕学,厌学,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很尴尬,很冰冷,同样达不到目标。除此之外所选病例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大,在整个章节中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这就使得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很单一,缺乏扩展性和发散性思维。
2.2病例讨论的方式有欠缺理想的病例讨论课应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联系理论和实际的,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发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但在实际中由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和教师的启发性不强,使得病例讨论课变味成为灌输式的复习课,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和接受,而不是主动的思考,就达不到病例讨论课的目的。
3改进对策
3.1精心选择教学病例。新的教学模式的宗旨在于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训练,改课堂教学为床边教学,增加教与学的互动。病例讨论课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积极方式[2]。病例的内容应进可能丰富,典型,反应疾病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在本系统章节中前后联系紧密。这样就会使学生用动态的眼光去看问题,动态的思维去想问题,对疾病的预后和意外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这样的病例本身也符合临床实际,全面而复杂,这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知的兴趣,真正体现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当然难易度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水平,真正达到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让学生发展和成才的培养目标。定期进行床边教学,让学生接触病人这个活病例,亲自和病人沟通,刺激他们的探知欲和增强职业感.
3.2不拘一格,创新讨论形式。我们的目的是在讨论课上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我曾尝试着以一场辩论赛的形式进行病例讨论课教改的尝试,每个学生可以是独立的一方,摆明自己的观点,并对其他人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发表异议,通过这次课,学生的积极性全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很热烈,学生们自己发现了一些错误,举证的有理有据,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进行正确引导和启发,不能大包大揽将信息单项传递给学生。
总之,病例讨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变死学为活学,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乐学,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