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思维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

第1篇: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

(湖南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湖南 株洲412000)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局限在基础知识与理论学习的现状,提出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基本理念、以理论联系实践为主要原则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培养体系。

关键词 :创新思维;创新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黎曼流形上基于均值偏移的逆半调研究”(61170102); 基于过程挖掘的网络化软件运行时行为分析方法(61350011);2013年湖南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成效研究”(2013B1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 “基于省级创新训练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XJK013BGD057) ;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重点教研项目(2011B02)。

第一作者简介:曾志高,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分析与处理、智能计算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频,zzgzzg99@163.com。

0 引 言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源泉,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则是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1]。创新思维是一种能以新的、创造性的方式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也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2-3]。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创新教育水平还比较低,学生的创新意识非常淡薄,创新思维能力欠缺。在社会实践中,许多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做些简单的工作,不具备创业的潜力。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课程设置陈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只满足于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灌输,很少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

1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

1.1 树立创新型教育教学理念

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而应把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整合到从教学到考核、从课内到课外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树立勇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素质[4-5]。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培养模式要注意“纵横向结合”。“纵”就是要深入计算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横”就是要注意横向拓宽知识结构,对于相关专业领域也要适当地涉猎。如果只是局限于本专业领域的一个狭小空间,那么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迸发。因此,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架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1.2 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其思维潜能的关键。目前,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如下两个:①以知识的有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多举一些利用计算机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有助于激发他的学习兴趣。②以知识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编程训练中,可以选用具有游戏性质的实例,寓教于乐。

1.3 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拉动创新教育

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此,可以将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形成如图1所示的能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稳定的三角形关系。

三者中,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及培养方案应该与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和企业的需求直接挂钩。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学术讲座、组建学术团队、开设学术论坛、开设创新实验室等一系列途经,为学校孕育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氛围。科研机构还可以与企业沟通,解决企业的工程应用问题。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①企业为学校提供见习、实训、实习的基地;②企业根据最新的社会需求,定期以研讨会的形式,参与校方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的制订;③企业为学校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为学校提供更加全面化的师资力量。

2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体系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须遵循“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内主要是通过改进或优化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措施,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外主要是通过论坛、专业培训、研讨会、选修、讲座、各种学习社团、科技竞赛、职业培训等途经,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营造氛围;实践主要是通过校内实训、企业见习、实验课、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等方法或措施来丰富创新思维。

图2所示是一个包括课内、课外与实践的三维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体系示意图。

2.1 合理规划创新教育课程

课内教学是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和贯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1.1 课程设置

创新思维是建立在系统的知识学习基础之上的高级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教育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因此,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遵循如下3个原则:①由于计算机领域知识更新快,计算机专业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要毫不犹豫地抛弃那些过时的、意义不大的课程,及时地跟进科技前沿;②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通过校企沟通,让企业参与课程培养方案的制订;③要在厚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开设一些跨专业跨学科的拓展课程,这些课程对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有深远的影响。

2.1.2 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下两种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1)启发式教学:课堂上不能满堂灌,而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们一个思考的空间,或利用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也不必在课堂上和盘托出,可以有意识地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课后去探讨。

(2)案例驱动式教学:可以大量采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把教学内容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以实用的案例驱动教学进程。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大大提高。

2.1.3 课程考核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考核的目标、方式、难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对学生的考核可按如下3个原则来展开:①考核目标多元化:也就是打破传统的只考核理论知识的局面,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思维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考核;②考核方式多样化:在重视知识点考核的基础上,要大胆地采用设计类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③考核难度层次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敏感度、接受能力往往参差不齐,如果用一个标准去考核学生,对于部分学生要么太难,要么太易,都会损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多层次的考核标准,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考试。

2.2 努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多渠道的,不能只拘泥于课堂45分钟,应该鼓励学生重视45分钟之外的学习:①在课堂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研讨会,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组织学生定期提交研讨报告;②要求学生自觉地听讲座,因为专题讲座可以很好地拓展专业视角,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对创新思维的启发很有帮助;③组织创新竞赛,引导和激励学生大胆创新;④网上开设论坛,或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学生在论坛或社团里可以自由地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探讨,有利于他们吸取各种知识。以上这些方式,能很好地营造一个自由而有活力的创新教育氛围。

2.3 在实践中丰富创新思维

实践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到知识与现实应用的结合点。通过实践,既培养了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兴趣。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程学科,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实践环节。计算机专业实践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实验课、课程设计、观摩见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对于实验课,除了应适当增加实验课的比例之外,还应考虑多安排些综合性强的设计类实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现在的计算机实验课,大多只是验证式的实验,如程序设计语言课,大多数都是让学生输入程序,再记录运行结果。这种机械的验证式实验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地启发他们的思维。所以,实验课的设计应当精心安排,做到既重基础,也注意能力的提升,且实验内容应该有一定的梯度,使不同理解层次的同学都可以得到启发和锻炼。

3 结 语

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对于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大力加强信息技术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基于省级创新训练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创新实验室的学生在各类计算机大赛均取得好成绩,如在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ACM组取得团体第三名、三银一铜的好成绩。实验室也为腾讯、华为等社会企业输送了一大批优质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畅. 印度IT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探索, 2009(8): 158-159.

[2] 陶学恒, 崔远慧.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计算机专业实践与创新体系研究[J]. 价值工程, 2011(1): 7-8.

[3] 丛丽华. 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目标体系[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5): 45-46.

[4] 成琳. 探究式项目教学法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思维型人才[J]. 高等教育, 2012(11): 22.

第2篇: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 网络专业;创新思维

作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位于沿海城市具有普通高等教育资历的大学,属于“二本院校”。在人们眼里,沿海城市里的“二本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文轻理”的现象,即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学术氛围、学生人数等方面相对较强,而电子、计算机及土木工程等工科则相对较弱。作者所在的学校也存在这种文理比例不平衡的现象。本着“为民办学、造福国家、创建全国一流大学”的理念,校方斥巨资投入到理工科的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先后建立了网络实验室群,电子实验室群和通信实验室群等众多对理工学科有着重要意义的实验室群;在“软件”建设方面,学校大量招聘国外有资历的教师来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在国内也招聘大批专家、教授、研究生等来提升师资力量。作者所在的学校于2006年取得颁发“网络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的资格,同时学校建立了网络专业实验室群,如:网络协议分析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Router &Switch)及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众多对网络知识体系有着重要意义的实验室。在“硬件”和“软件”条件相当优越的情况下,校方应如何发展刚建立的网络专业,使其能在学术方面优于其它同类院校,使将来网络专业毕业生能更适合社会需求呢?作者认为学校在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教育外,更应组织学生建立网络专业兴趣小组,并在教学方法中做些改善,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外,应使用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 学校发展网络专业的措施

1.1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营造网络学术氛围。学校在学生的心中,具有神圣的指导地位,学校的教学方向及学术氛围,都将影响着所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一所学校中,其专业的学术氛围对该专业发展的影响是及其重要的。学术氛围的建立不仅要靠学校的指导、支持,老师们的努力,更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而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更应注重建立相应的学习兴趣团体。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权威性和号召力,组织、建立以学习、研究为主的学术讨论团队。团队可由老师带队,以学生自学为主。学习团队的组建,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自愿加入学习团队。学校应安排该专业优秀教师来对学习团队进行指导和管理。

众所周知,大学的教育应以自我学习为主,成绩好坏很大程度在于个人的自学能力,而老师主要是答疑、解惑。而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有时会因为即将要踏入未知的社会,产生“迷茫”的感觉:需要学的知识太多,学好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应选哪些实用知识加以专攻呢?许多学生无所适从。这时,学校应给予积极引导,为每个学习团队明确学习研究方向,使团队内每个成员凝聚一体,有的放矢。在学习团队中,老师可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以鼓励学生,让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有所了解。老师也要介绍当前的社会需求,专业技术方向,学校政策等等以指引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团队中,应建立竞争机制,在学术上不应区分教师与学生,学长与学弟,应以专业学术水平的高低为指导“老师”。这样,教师们能教学相长,学长与学弟也不甘落后,形成有利的竞争模式。

1.2 适当运用激励措施,激发网络学术氛围。适当运用激励措施,能激发起人们强大的行动欲望。就像荣誉感和成就感能使军人不惧艰险视死如归地冲向战场一样,通过自己的一份辛苦的汗水换来的成功果实所得来那种成就感与满足感同样激励着教师或学生不惜挖掘自己最大潜能。不论是教师或学生,努力研究和学习,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努力的成果能得到学校或社会的认可。学校信任和使用教师或学生研究出来的学术成果,并将其在学校推广,这不仅能使大家的辛苦劳动得到肯定,更能使他们赢得强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如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深刻理解了网络互联的原理,设计出更完善的验证案例,学校可将其制作成网络专业学生的实验指导书,这样由于不甘落后于同龄人的心理,大家你追我赶便激发了网络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1.3 为学术研究大开“绿灯”,充分发挥“硬件”优势。理工科注重动手能力,实验结果的精确度能说明问题的正确性。学校应为学术的发展大开“绿灯”,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硬件”优势。在为正常的教学活动开放实验室的同时,应尽可能的对学习团队开放,这样才能使学习团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不会只有理论知识而缺少实际动手能力,成为眼高手低的不良产物。网络专业所做的实验,大多为验证性的实验,而这对学术的发展、创新性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加大力度,在开放实验室时,不能只要求学习团队队员老套就搬去按着教材参考书循规蹈矩地完成实验,应尽可能地允许学习团队对设备进行可恢复的改变来试验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案例。当然,为了保护学校的财产不会因错误的实验而造成损坏,可要求队员在进行实验前,先提交实验设计方案,经过学校专业教师论证是否可行后,再决定是否批准该实验是否能调试。

另外,每个暑假学校都应组织师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了解社会在本行业发展动向的好机会。这类社会活动对网络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珍贵,它不仅可以接触到一些昂贵的网络设备,更可了解当前公司对网络技术的要求,从而形成对本专业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这样的实践活动也可以为学生以后的研究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素材。

2 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而在学习中,所谓创新即不能原搬照套书本中现有的例子,应以知识点为基础,想出其新的运行方式。学生应该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是“死”的,我们应把它读“活”。那怎样让学生把书读“活”,应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2.1 积累深厚的基础知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发明与创造都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然后加以运用。既使是爱因斯坦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后来伟大的成就。要有创新性思维,学生也必须先有知识的“工具”来使用啊!基础知识可比作建筑工程中的原材料,经过各种建筑方式的组合,既能成为高楼大厦,也可成为跨海大桥,如果没有这些,一切将都是空谈。所以努力学习,积累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回顾历史,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产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也才六十余年。而当今国际上最权威的网络专业认证─-Cisco认证─-于1984年由斯坦福大学的一对夫妻Len和Sandy Bosack创立,当时公司命名为San Francisco Systems,于1992年公司才正式更名为Cisco Systems,Inc至今才不过十余年。中国的互联网也是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接入INTERNET。网络发展速度快,历史短等特点,告诉想要在网络这一领域内大展拳脚的人们:网络领域内的学术“高楼”所需的深厚“地基”,只要努力,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便可夯实,因为我们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更何况,当今获取知识的途径何其多,如图书馆、互联网、资深教师等等。

2.2 联系实际,换位思考。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方法。当学生有了一定基础知识的积累后,就应让学生多想想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多对现实中的实例进行案例分析,启发式教育能很大限度地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在通过对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时,让他们多问为什么,这样就会产生疑惑从而知道自己的不足及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已知的知识点也应尽量去联系其相关的学科,了解其中的联系。比如,有的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架设服务器,但对电源的保障机制却知之甚少,这时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去探究,在不断探究中学生便不知不觉学到了大量知识。

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策略对学习成果来说非常重要。要时刻引导学生理解理论后要多联系实际,也不妨换位思考去想想现有的问题。学校的校园网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网络技术实例,其包含从设计到配制等精湛的网络技术。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假设自己就是承接学校网络建设项目里的网络技术工程师:从整体方面考虑,应如何做出整个校园网的设计方案,如何去实施;从局部来考虑,应如何设计整座大楼的布线;从技术支持角度看,应如何去设计和配置整个校园网互联设备(Router & Switch);从服务器的角度,设计完成的整个校园网的服务器,是否能应对学生网络使用高峰的情况,如果不能,又应如何解决;等等。也要教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如果遇到想不明白或做不出的地方,就要积极查阅资料或请教教师,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候,就应想想在整个“工程”完工后,自己也就成了“工程师”了,用那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来激励自己,便会有了信心和斗志了。

2.3 分析实例,大胆创新。当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又实施了“思想行动”后,接下来就要把自己新的想法真正付诸行动了:用设备的精确结果来证验自己的想法。下面就举两个例子,通过例子来讨论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能力。

例一:在接入层中主要使用的设备为二层交换机(Switch),而交换机的主要配置有TRUNK设置、STP(生成树协议IEEE802.1d)、RSTP(快速生成树协议IEEE802.1w)、MSTP(基于VLAN生成树协议IEEE802.1s)。在汇聚层和核心层中,我们须使用到路由(Router)功能。而路由的主要技术有STATIC ROUTE(静态路由)、VRRP(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RIP(路由协议)、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在网络安全方面,学生们除了要学会ACL(访问控制列表,包括标准、扩展、时间以及基于二层/三层/四层包头字段)、NAT(网络地址转换)、NAPT(基于802.3ad的链路聚合控制协议)、VPN(虚拟专用网络)、IGMP Snooping(组播探测协议)外,还必须了解各种防火墙,做入侵检测系统的使用,以及当前最热门的无线技术 (IEEE802.11g/IEEE802.11b)的配置,3G的掌握,广域网的(PSTN,ISDN)。当学生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并渐渐连成知识面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现实中比较难的项目,让他们自由设计,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例二:网络协议分析实验,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数据帧的灵活编辑、仿真发送、捕获解析和会话分析,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网络协议的内部原理和运行机制。虽然学生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网络协议的内部原理和运行机制,但是这种实验毕竟只是验证型实验,例如,在传输控制协议TCP实验中,做完实验,学生可以理解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在面向连接的环境中,开始传输数据之前,在两个终端之间必须先建立一个连接,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三次握手。这样学生在理解了TCP协议的内部原理和运行机制,同时也明白了TCP协议报文格式每一位的含义,从而知道TCP协议报文里的有六位保留位没有用到,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可以利用这六位的某一位或几位将其设为“1”或“0”,在通信过程中不要把数据上传到应用层,从而起到防火墙的作用。

通过上述阐述及例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在平时的教学里,要敢于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地尽情地去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靖,刘亮. 锐捷网络学院系列教材实用网络技术配置指南. 锐捷网络出版社

[2] 锐捷网络. 实用网络技术配置指南初级编[M].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3] 锐捷网络. 实用网络技术配置指南进阶编[M].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4] 吉林中软吉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实验教材.

[5] Andrew S.Tanenbaum 计算机网络(第4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3篇: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

一、转变观念,为创新教育铺路搭桥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其核心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自学自悟、质疑讨论、主动探索,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要求学生不迷信课本,坚持独立思考,尽量依靠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更不能越俎代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把自己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地学习,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努力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创新。教师只有在观念上彻底转变,才能在备课、授课等方法上彻底改变,真正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只有探索才会发现真理。只有有了疑问,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需要的只是一些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是人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始”。没有新问题就没有创新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新性思维活动。例如,在讲解整流电路时,可以先讲各种电路的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二极管在电路中的伏安特性。让同学们产生疑问,然后去主动寻求半波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和变压器整流电路的结构和组成,分析总结各自的优缺点。课后根据对不同电路的特性的掌握,大胆地运用到自己想要实现的创意、发明中去。

三、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唤醒状态。创新动机、创新目的、创新效果三者是紧密相关的。电工电子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电工电子知识和规律涉及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因此电工电子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电工电子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同学们设计一个楼梯照明电路,要使用方便和节约电能。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思考。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闸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布置的设计要求。开关的设计固然重要,但课堂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节能理念,思考对照明灯具的选择,实现光照亮度和节能、使用方便的最佳组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体会到电工电子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应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启发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创新的动机。

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电工电子产生了兴趣,就对电工电子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去探索。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电工电子学科的特点,只要我们教师用心设计,采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后“学”,“学”后再“做”就是一种适宜的方式。例如提出“做一个直流稳压电源12 V”的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3 V直流稳压电源原理图、所需器材以及完成任务的工艺流程卡片,学生装配出实物。教师可以结合电路实际向学生提出“电路原理是什么?元器件怎样选用?工艺流程卡中提出的相关要求目的是什么?”等一系列疑问,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学生利用网络、教材等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知识解决疑问。再次,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选材做出“12 V直流稳压电源”。最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五、参与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篇: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金融专业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No.13YJCZH123)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14JJ3129),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独立学院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54-01

在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整体培养效果却强差人意,培养的重点还是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大多数学生停留在“有知识,会操作”的层次,而综合运用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对金融问题提出创造性、创新型解决方案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还比较少。如何培养出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商科”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所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应建立起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应包含创新型教育理念、创新型知识体系、创新型教育平台和创新型教育手段和方法等构成要素,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金融专业教育理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引导

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是意识到身份的改变,“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学习。德国科学家洪堡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是一个学习者,而且是一个知识的探索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该是与学生一起来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导师。教育理念的改变,还应强调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内涵式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仅要关注起知识技能、专业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的培养,知识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金融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才会得到更快地提升,同时,人文内涵的培养,也有助于明确学生在工作当中明确金融创新行为的边界,自觉规范其从业行为。

二、创新金融专业知识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核

①金融基础知识的夯实。基础知识体系是创新的源泉,基础不扎实,创新也就如没有地基的高楼大厦。这就要求在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市场节奏,更新现有的金融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最前沿的理论知识。②案例分析的设计。金融专业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案例知识,生动形象的案例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兴趣,增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最新的资本市场运作,银行风险管理、小微金融、网络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案例还有待进行深入开发。

三、创新金融专业教学平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①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包括网上备课、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线上交流、线上考核等多种形式。美国很多高校均引入了Cisco子公司WebEx在线视频会议程序,从而能够解决师生实时交流问题,也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解决外地、外校甚至外国的专家、企业家来对学生授课的难题。②注重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以往的产学研基地建设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在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完善产学研基地的建设,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创新型人才快速成长。

四、创新金融专业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①开展研究性学习。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指出“科学研究室科学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要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突出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研究性学习来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失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的重要教学方法。利用外部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②与各大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建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双向培养和实习基地,聘请专业人才授课或讲座,在可以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了解最新的市场行情,市场理念,从而为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构建创新为导向的考核体系。

无论是从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来看,还是从高等教育的自身完善、金融行业的发展、还是从国家的战略层面来看,加快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从创新金融专业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教学平台和金融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实施“四位一体”的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望取得预期的效果,实现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5篇: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以职业中专电子电工专业开设的电工电子课程为出发点,由课堂教学到课外辅导,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究作为一个专业课教师应该如何以电工电子知识为载体,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字:创新意思 创造能力 职业中专电子电工教学

众所周知,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小到关系一个人学习、工作的成败得失,大到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速度,如此重要的一种能力,迫切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要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根本价值取向,要求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探究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很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职业中专电工电子教学和课后辅导为例,探讨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电工电子知识的学习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为创新教育铺路搭桥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其核心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自学自悟、质疑讨论、主动探索,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要求学生不迷信课本,坚持独立思考,尽量依靠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更不能越俎代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把自己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地学习,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努力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创新。教师只有在观念上彻底转变,才能在备课、授课等方法上彻底改变,真正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只有探索才会发现真理。只有有了疑问,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需要的只是一些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是人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始”。没有新问题就没有创新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新性思维活动。例如,在讲解整流电路时,可以先讲各种电路的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二极管在电路中的伏安特性。让同学们产生疑问,然后去主动寻求半波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和变压器整流电路的结构和组成,分析总结各自的优缺点。课后根据对不同电路的特性的掌握,大胆地运用到自己想要实现的创意、发明中去。

三、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唤醒状态。创新动机、创新目的、创新效果三者是紧密相关的。电工电子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电工电子知识和规律涉及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因此电工电子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电工电子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同学们设计一个楼梯照明电路,要使用方便和节约电能。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思考。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闸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布置的设计要求。开关的设计固然重要,但课堂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节能理念,思考对照明灯具的选择,实现光照亮度和节能、使用方便的最佳组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体会到电工电子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应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启发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创新的动机。

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电工电子产生了兴趣,就对电工电子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去探索。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电工电子学科的特点,只要我们教师用心设计,采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后“学”,“学”后再“做”就是一种适宜的方式。例如提出“做一个直流稳压电源12V”的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3V直流稳压电源原理图、所需器材以及完成任务的工艺流程卡片,学生装配出实物。教师可以结合电路实际向学生提出“电路原理是什么?元器件怎样选用?工艺流程卡中提出的相关要求目的是什么?”等一系列疑问,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学生利用网络、教材等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知识解决疑问。再次,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选材做出“12V直流稳压电源”。最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五、参与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2006年起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对原有的实验实习装置进行改造和现实生活中的产品进行创新等,并组织展评。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要想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要求教师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要大胆的求索,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的探究,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契机,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情境,诱发出学生们的好奇心,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抓住学生创新心理的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新激情,培养其创新意识,塑造其创新精神,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取向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肇杰.中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6篇: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及相近专业必须开设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机械制图》教不同于其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好“设计师”,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作业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兴趣,达到掌握技能、技巧的目的。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怎样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落实创新精神,发挥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结合《机械制图》教学实际,从以下三大方面做了尝试。

一、诱发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是激励学生学好机械制图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1.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对于刚进入职校的初中毕业生来说,《机械制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时,将预先收集和自制的机械制图的图片、影音资料,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很受到机械制图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仍然有疑虑的学生,可进一步解释,《机械制图》是一门与其他课程联系很少的课程,不像数学、物理等与前面的知识联系紧密,只要认真钻研,勤于练习,完全能够将制图学会、学好。从而消除学生的顾虑,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力求讲授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讲课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结论的过程。提出问题应尽量自然,和富有启发性;分析问题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结论要简明、便于记忆。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对本次课的教学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讲授顺序。如在内容“组合体视图的读法”这内容教学时,“使学生读图方法”教学目的,抓住“读图方法”主线,按“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图方法及读图方法的运用”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讲清方法(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指出难点(分析图框)、点明关键(不同组合型式的视图特点),再举例讲解读图方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地讲授教学内容,反映了教师的施教能力,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所学知识,并理解的首要条件。

3.由浅入深,提高学习兴趣

《机械制图》各章节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而每一章节的知识点也相对零碎,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教师应充分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用以往知识,由浅入深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所学知识点上,从而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线”,使零碎的东西在这条“线”的贯穿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在进行圆弧外连接两已知圆弧的教学时,笔者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圆与圆外切的基础知识,学生很容易就会记起“圆与圆相外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外切圆的半径和”。其次,推出另一命题“与已知圆相切的圆的圆心一定在以已知圆圆心为圆心,两圆半径和为半径的圆上”。当学生理解了第二个命题后,再按照教材中找圆心、找切点、画弧的步骤教给学生画相切圆弧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回忆已知知识的情况下逐步过渡到未知领域,避免了不适应感。

4.提炼讲课内容,归纳绘图方法

力求简明,便于学生记忆。

5.对学生的评价应分层次

评价分为课堂上对学生反应情况和考试成绩两部分。(1)课堂提问时不能盯住几个好学生或几个后进生,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应顾及班级中大片“灰色学生”,因为他们更渴望老师的关心和表扬,提问时也应处理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成绩好坏的关系,对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少批评和挖苦。(2)考试的内容既要全面具体,又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难度。如考同一难度的试卷,较好生、较差生差距越大,较好生易满足,较差生便会丧失学习兴趣;一些平时学习虽然有一定进步,刚刚提起一点学习兴趣的较差生,如果试题过难考下来分数太低,必然会严重挫伤其自信心,而导致自暴自弃,所以考试题一般是:基础题控制在70%左右,中等题控制在20%左右,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试题在10%左右,(也可以加一些附加题,要求较好生必做,一般生和较差生选做。一般生做对一题,题的一半加分,较差生做对一题,加题分)这样较差生的基础题、中等题所得的分数不低。较好生、较差生差距不大,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较差生在同学中的地位,燃起他们对学习的欲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学习,逐步使一部分较差生转为一般生,使一般生渐渐向较好生靠拢,这样无形中为较好生增加了努力向上的竞争意识。

二、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1.培养形象思维,奠定创新基础

形象思维是建立在对视觉形象的感知上,把个人感知到的素材重新加以组合,得到是新事物的形象或事物的新形象。也就是说,形象思维过程符合“创造”的含义。

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初中生来说,制图知识领会的起点,就在于观察,充分利用直观性原则。如对投影方法、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以及三视图的形成的观察等等。只有让学生通过对三维空间体系向二维平面图形的发展、运行以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观察才能掌握投影规律,认识它们的特征。

2.培养发散思维,营造创新氛围

发散性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方法。教学中教师除讲清重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外,还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路,讲课要留有“缺口”,为学生自学和进一步探索留有余地。

《制图》中的“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物体的主视图为一矩形,请尽可能多的说出物体的形状。答案有多种,同学们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力,从而训练了发散思维。

3.培养质疑思维,开辟创新天地。

质疑思维是指创新主体在原有事物的条件下,通过“为什么”的提问、综合应用多种思维改变原有条件而产生的新事物的思维,是比较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培养人的独立思考、破除思维定势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制图》中出现的习题大部分为同式问题,它表现为把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过程。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概括性,但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形成对思维的束缚。求异思维是可以同时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多思维活动。

4.培养直觉思维,迸发出创新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创造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

(1)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知识及其结构为依据,要发展学生直觉思维,就要教育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这一基本投影规律就贯穿了机械制图这本书,它是画图、读图的基本依据。有关制图国标知识是读图、画图的准则,教师必须讲清、讲透。

(2)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起直接影响的是教师运用直觉思维的情况。如果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能经常有效地运用直觉思维的方法提出多种不带思维的设想,就会对学生起示范或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讲到线面分析法读图时,课本中只提了一条直线可以是一个平面投影,那么,教师就可以提出一条曲线代表什么的投影呢。

三、营造创新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营造轻松、民主的创新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1.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相信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其次,课前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把微笑带进课堂,献给学生。

3.再者,课堂上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研室组编.机械识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2010,9重印).

第7篇: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

一、创新创业新形势

2015年,国务院总理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创业创新的重视程度,也充分反映出在中国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今天,创业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学生而言,更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升中国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对于促进未来中国的国家建设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鼓励创新创业,能有效破解当前越发严重的就业难题。在国家主要经济指标中,“就业”始终是关乎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点。

二、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现状

人在大学时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新创业意识欠缺

现在的大学生能高效快速地积累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对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也越来越感兴趣,而且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也开始逐步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就业环境等原因,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受到了严重的扼杀和阻滞。此外,我国大学生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也有欠缺,往往不敢提出不同观点,不愿意标新立异。

2.创新创业技能匮乏

在大学课堂上,学生能够快速学到很多专业知识,随着知识的增加,大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知识面相对较窄,所学知识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和系统整合而导致实际应用性较差,因此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形成很好的创新创业技能,即便突然产生的灵感也很难变为创业现实。而且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也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最终演变成了创新创业技能的缺失。

3.创新创业实践持续性差

通过国家各级政策的鼓励和引导,现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越来越高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创新创业目标并不明确,甚至很迷茫。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和有效沟通的能力,导致许多人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更多停留在理论上和研究中,很少有人能够付诸实际行动并坚持下来。所以现状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在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靠的是相关领域不断地创新,需要有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的伟大事业中来,创新创业需要人才,特别需要既年轻有具有丰富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断地涌现。在国家积极倡导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势所趋,那么该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呢?

1.注重创新创业思维的过程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要依赖于发散的创新创业思维,而全面的基础知识储备才是发散思维的源泉,所以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先决条件。大学课堂教育为各专业学生准备了合理、丰盛的精神食粮,为大学生全面培养提供了基础,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会学到一些基础知识,还会学到和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也会学到一些课外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架构,丰富自己的思考方式,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过程中产生创业冲动,在过程中将这种创业冲动变成热情和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成就了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

2.在学生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在大学校园里,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几乎无法仅仅借助某个组织或个人的力量去实现。这需要国家政策性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必要的物质和专项资金的资助,最为关键的是全体大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所以,大学生应该尽一切可能积极主动地在宿舍、班级、社团组织等各种集体组织中努力营建自己的创新创业团体,同时要保证这种团体的良好延续性,要避免出现因学生毕业而消失的情况。

3.重视创新创业技能锻炼的机会

国外的经验标明,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内容,并独立去完成相关任务,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基本研究实践活动,能够大大地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语言文字的基本表达能力,广泛获取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此外,对于已经学过的相关基本理论还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拓宽研究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加强未来专业纵深发展的可能性。这些都将成为难得的创新创技能锻炼的机会。

4.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开展

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力培养更多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个性的人才,尤其是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大学生,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同时,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来。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的原动力,大学生们要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网.2015.3

第8篇: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多维度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128-02

应用型大学必须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大多数高校它还处在起步阶段,多方面的工作内容还有待开拓,其中相关课程的设置是关键内容,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成为热点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一)综合化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全面考虑,多渠道、多维度、多种方式,综合地设置课程。但现在大部分院校,只开设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两门课,课时少,教育效果不明显。综合化地设置课程就是要从被教育者的行为角度,从教育过程角度、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角度去研究,达到将知识与技能全面地施与被教育者,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多样化

多样化是指教育手段和方式要多样化,课程设置应该考虑被教育者作为人的特征,以人为本,各种教育手段相结合,有理论教育,更要结合实践教育,有课堂教育还要有课堂外的教育,有直接的知识讲授,还要结合成功人士的经验报告,达到从理性到感性,从学生被动接受到主动探询,从听别人讲到自己去体验的教育过程,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

(三)渗透化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它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许多学习内容是传统专业课程的内容或是分支,从这点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综合教育体系才能完成的。比如创业课程中的财务规划,公共关系学、风险投资、市场营销等分别是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投资学等学科的知识分支。但这种渗透式的课程设置做得远远不够,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四)系统化

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系统化,可以从被教育者的角度将教育的实施看成一个系统,为了实现使被教育者具备创新创业基本的素养和技能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从心理教育、技能教育、实践教育、经验教育和环境教育多个方面,系统化地设置教育课程,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二、多维度视角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一)从创业人才所需素质的角度进行设置

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应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学校据此设置相关的课程。大学生首先应具有创新创业的思维,对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课程有创业学、创业思维概论、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有了思维还要具备相应的技能,包括创业企业的战略管理,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创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目标公司的财务分析、创业企业的税务筹划、创业企业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创业风险的管理等。这些方面的课程需要学校内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包括教材的改编、教师的配合、实验平台的开放,课程的选修管理等。

(二)从创业行为实施条件的角度进行设置

行为学认为,人先有行为动机,具备合适的机会时,行为才会发生,行为中的控制,最后达到行为目的,由此我们从创新创业行为的角度来考虑课程设置。所以,最基本的教育是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维的普及,有了这样的思维就具备了行为动机。为了教会学生寻找合适的行为机会――商业机会,可开设商业策划、公共关系、风险投资等课程。在实施创新创业行为过程中,要具备使行为达到目标的技能,因此要教会学生开拓市场、财务规划、风险控制、人员调配、法律支持等技能。行为要达到目标,试验实践、学习经验是很重要的,因此要设置实训课,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请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人士做报告。另外,环境是行为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校园教育环境的建设,如通过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利用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利用跨院校的学生组织加强不同学校间的合作和经验交流。

(三)从与专业教育融合程度的角度进行设置

根据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与传统专业课内容的融合程度不同,分为独立课程、借鉴课程、交叉课程。独立课程是与传统专业课程内容上没有联系的创新创业课程,比如创业思维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借鉴课程是原来是只针对某个专业,现在引入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后,也需要开设的课程,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未来也会学习公共关系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风险投资学等。交叉课程,是指基本理论是传统专业课程内容,但是需要针对创新创业教育重新编辑,是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交叉的一门课程,比如创业企业财务管理、创业企业纳税筹划等,这系列的教材目前还是有很大空缺,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建设。

(四)从课程性质的角度进行设置

根据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不同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实践课。基础课是使学生理解创业是什么,基本的创业理论,具体的课程有创业学概论、创业基础理论等。专业课设置旨在为创业学生讲解创业过程中所需要专业知识,如创业法律基础、创业案例研究、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课等。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训、实验课程的设置是必须的。通过实训课,学生了解创业活动的基本过程,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通过实践课学生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技能和资源具体运用到一项实际的创业活动中去,了解和掌握创业活动的基本细节,真正实现创业的意愿。实践课也是创新创业的孵化过程,通过学校提供的场地,条件、资源和人脉,将自己的创业想法转化为实际效益,开创了真正的企业,带动了其他同学。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

(一)理论学习多,实践学习少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理论学习比较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已经开设很多年了,是最普及的相关课程了,但却只是理论的讲述,没有加入实训实践的内容。尽管这几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很多院校开展了创新创业大赛、开设了创新创业基地,但还没有将大部分学生纳入实训实践体系中,只是在培养少数活跃的学生。

(二)创新创业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少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创业需要的专业技能是多方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应是掌握财务、管理、投资、法律等多门知识的综合性的人才,但我们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还达不到这一要求,有的专业课学生接触不到,学校也不给学生提供选修的机会。

(三)实践教育只重视个别培养,普及教育不够

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应向普及的大众化教育发展。发达国家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我们在大学期间才强调这一方面的教育,本身就起步晚,更应该尽量扩大受教育面,一步步做到先普及创新创业思维,再普及创新创业技能教育。

(四)创新创业课程缺乏渗透性

前述分析中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向专业课教育的渗透,强调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做不到这一点,这将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工作内容。这种渗透和融合需要打破目前各院系各自为政,相对比较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各院系的专业课和实验室向全校学生开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和参加各种实训实验。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建议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全面融合

融合应该是全方位的,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从培养目标,到培养要求,再到课程的设置都要体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具备的创新创业方面的素养应该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应在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训实践教育模块中均加入创新创业课程,形式多样,有独立课程,渗透课程,有必修,也有选修。

(二)构建开放式教学实训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性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一个专业一个院系的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同时也为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必然要求院系之间、专业之间在课程设置上的合作和沟通,建立一种受教育者自由选择教育资源的开放式系统。学校的教学管理、资产管理需要重大改革。

(三)加强教学研究和专业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需要设置很多交叉的课程,但这方面的教学资源是很少的,没有教材,没有相关成熟的案例体系,需要教师逐步完善这方面的专业建设,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师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互相学习,才能满足教学研究的需要。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复合性人才,作为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这方面的素质。教师一方面要学习其他专业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通过带项目、带课题、自主创业等形式提高自己的能力。学校应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和教师顶岗实践的机会,形成教师的培训计划。学校还要与企业、社会合作扩充教师队伍,将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引入学校做指导教师或实践教师。

参考文献:

[1] 陶燕.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考试周刊,2012,(54).

[2] 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3] 丁波,等.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

第9篇: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三位一体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8-02

2002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9所大学首批入选。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更是要求本科要将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各高校逐渐形成了一些创业教育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已经得到了深度开发。尤其这两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更是轰轰烈烈。而在高校创业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形势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在这样社会大背景下,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被迫延伸,创业教育大众化和尖端化已成为重要的趋势。2002年教育部出台教高厅〔2012〕4号文件给出《创业基础》教学大纲,2015年底〔2015〕36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纷纷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但当前高校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在刚起步状态,从认知和实践存在不少误区。

1.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定位不清

高校在课程建设中现有众多课程体系,有教育部给出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还有DMC、SYB、KAB、创业模拟实训等众多模式,在实践实操中,有各类创业大赛、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多种方式。绝大部分都针对创业花大力气建设,创新方面仅仅依靠专业竞赛和智能训练中心等方式,并没有像创业课程一样全方位铺开。很多孵化基地是在前几年人社的主导下建立,对解决就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国人口红利结束,需要新的增长方式,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依赖于国家创新能力。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创新就是企业家把已发明的科技成果运用到企业中,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创新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创业则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虽有一定的重叠,但区别还是十分巨大的,高校把重心放在创业而非创新,是无法满足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的。因此,必须对创新创业课程重新思考定位。

2.理论课程多学科的拿来主义

当前的创业教育不属于一级学科,没有专门学科师资队伍,在师资身份中有就创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有辅导员老师,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的专业课老师,说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规划。商学院师资强的侧重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授融资、税法、风险资金、财务管理等课程;管理学院师资强的侧重营销、小企业管理等课程;由就创业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作为师资的主要侧重创业基础、企业家精神、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等课程。课程体系变成了依据师资强弱并从其他学科拿来拼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没有独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课健全程体系首先应对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目标明确,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如何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独立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

3.课程评价衡量标准急功近利

创新创业的课程在评价方面显得没有太多有效办法,创新创业是一种能力型教育,当前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考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学校以学生自主创业的数量作为考核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也有是以创业团队是否拿到A、B轮融资作为学生创业是否成功的标尺;还有把学生参赛是否得奖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优秀的判断。导致很多时候学校为比赛而比赛,很多项目不是真项目,真团队。如今的大学生项目很大一部分都不具备创新性,可以摆两张桌子,泡速溶咖啡,就叫创客咖啡;在比赛中拿到大奖,转眼就消失了,项目无法继续;为在比赛中出彩,把创新创业大赛变成演讲比赛。这些都因为评价衡量标准太跟风,急功近利。忽略了创新创业项目的差异,各个节点发展的状态不一致,课程的评价应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动态检测,并对群体和个案中、长、短跟踪,能够展示学生创新创业成长的轨迹,洞察其规律,总结出评价指标。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框架

很多高校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陆续出台了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办法,此次相比之前的教学改革,毫无模式借鉴,这也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全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教育,多层次、多角度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能力。培养创业者需要在其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塑造创新者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提供实践的平台。这需要高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框架。

1.基础课程模块

时代的进步源于不断地创业进取,而创业的成就源于创新思维。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应把教育的中心放在创新而非创业,是符合国家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的。因此在对创新创业课程定位中,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应先先提创新再提创业,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这是高校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所决定的。学习创新和创业,首先要开启创新思维、理解创新理论,然后方可夯实基础。在课程基础模块应回归教育的发源,重点应放在创新理论基础方面。以创新意识启蒙、创新理论的学习,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方法的掌握,着重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动力,为学生打下创业知识的坚实基础。

2.专业课程模块

以往的多学科拿来主义凑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弊端在这里可以解决,学生都有自身的专业,在掌握基础模块之后,应用于专业教育平台。开设具有行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和就业密切相关的创新创业专业特色课、专业拓展课,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素养和技能。如:适应产业、行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相关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课程;邀请各专业领域专家,尤其是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讲座,讲授各自专业内的前沿科技、发展现状、市场机会、政策解读等内容;变原有的多学科整合成创新创业课为各自专业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创新在前,创业随后,创新与创业结合,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在此过程中还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能力模块

首先以往课程评价几乎都在实践能力模块,评价以创业成绩为衡量标准,不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成长的轨迹,较为急功近利。在校大学生创业固然可喜,毕业后积蓄资本再创业也很好,即使不选择自主创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好创新创业精神,从事“岗位创业”也是好选择。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跳出以往在实践模块作为主评价指标的思维模式,在这里探寻实践能力模块最该注重的方面。创业不只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创新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实践类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创新创业者的知识构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动手能力,增强和巩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术。

三、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思考和践行

1.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应具体落地

创新创业氛围很浓厚,归根结底在高校中要落地,要在人才培养中体现。需要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视学生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以抵全校性公选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在国家政策上自主创业学生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计入学分,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在大力提倡的同时,需要将高校双创的主阵地课程体系中融入各类情况,才能让体系顺畅的运行起来。

2.创新创业教育应提倡工匠精神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调查发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创业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的铺垫,日本匠人秋山利辉认为,“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一个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术。是将技术不仅内化到自身,而且展现成为德性,然后以培养德性来创造在技艺上有卓越贡献的匠人。这种精神正是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灵魂。

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是培育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在高校中需要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是关于商业基础的教育,将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一手抓课程体系建设,一手抓实践体系建设,结合“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35.

[2]胡宝华,唐绍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10年7期90.

[3]蔡剑,吴戈,王陈惠子.创业基础与创新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1.

[4]施永川.大学生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