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旱灾防治措施范文

旱灾防治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旱灾防治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旱灾防治措施

第1篇:旱灾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旱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洛川县位于东径109°-110°,北纬38°-39°之间。属渭北高塬沟壑区,塬大沟深,沟谷与塬面高差达百米以上。土壤以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在1000-1200m,年平均温度9.2℃,昼夜温差大,且紫外线照射强烈,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苹果生产的良好基地。全县水资源总量6633.8万m3(地下水可采量1533.7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26.8 m3,亩均占有水资源24.5 m3,多年平均降水量623.2mm,蒸发量860.3mm,降雨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年九旱,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缺水是制约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矛盾。论文参考网。水旱灾害是洛川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与水灾相比,其发生的频次范围、危害程度更为严重,因此旱灾是主要灾害。现就洛川水旱灾害的成因、特征、规律及其防治措施作以浅析。

1.水旱灾害成因特征

1.旱灾

1.1.1特征

(1)、据省自然灾害记载:从公元1759年到1940年的182年中,洛川大旱38次。频率为5年一遇。光绪三年“秦晋历冬经春及夏不雨。地千里,秦晋连、人相食、道堇相望,卖女弃婴,指不胜屈”。论文参考网。1931年“洛川、旱、黄连镇与吴庄镇等九镇无收”。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2)、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气象资料记录,26年间出现大小干旱40次,其中春旱和伏旱各占25%,秋旱占23%。大旱,旱期在100天以上,降水比正常年景偏少60%以上;中旱,旱期50天至99天之间,降水偏少50%;小旱,旱期30天至49天,降水偏少40%。

洛川县干旱分类频次调查表

1.1.2成因

旱灾的形成,因素很多,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自然或气候因素作主要分析。

(1)、洛川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受东南亚季风影响较弱,降水偏少,是本区域多干旱灾害的基本原因。

(2)、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所需,多年平均降水量627.7mm,季节分布不均,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出现,降水形成径流流走,造成了本区域旱灾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3)、洛川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其品质独特,品味享愈全国。截止2009年底全县已发展苹果种植面积5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年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5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0%。就苹果需水规律而言,每生产1g干物质需水146-233g,果树吸取的水量95%以上都消耗于蒸腾。据资料计算,1株3年生长的果树,平均每天大约蒸腾失水110kg,年每株折合17T,或每亩100-110T,相当于降雨量150-170mm,即是在分布均匀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果树吸收的水分也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论文参考网。且降雨量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而苹果树需水高峰期的三至五月为幼果膨大期如遇干旱,新梢和叶片生长受阴,落果严重,直接影响当年品质、产量和下年产量。而此时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果树生长需要,这个差额必须要以灌溉补充。

(4)、旱地面积多抗旱难度大,全洛川总面积18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60 km2,占70%。统计资料表明,全县耕地5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旱地农业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丰欠与否,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繁荣。

1.2水灾

1.2.1特征

(1)、洛川水灾多以暴雨形式同现,据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26年的统计资料,洛川暴雨大多集中发生在7-9月,共出现19次,频率为95%。据《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洛川1933年6月山洪暴发,冲没良田无数。厢西堡、菩堤等十余村7月2、3日恶风暴雨,雹大如拳,山洪暴发,继以大水,深约数尺,冲没禾苗,摧毁房屋,灾情奇重。

洛川县历年暴雨出现情况

(2)、水灾频率

一般洪水(10-20年一遇)平均出现3次;大洪水(20-50年一遇)约2年出一次,特大洪水(大于50年)约10年出现一次。

(3)、自然灾害中还有冰雹、连阴雨、霜冻、大风等。

1.2.2成因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受东南亚环流季风变化影响,气候多变,夏季多阵雨暴雨,秋季雨连绵。阵雨或暴雨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造成洪水灾害。

(2)、人类活动。随着各行各业的建设和人类活动,造成区域下垫面的变化,植被破坏,基本建设中忽视自然规律等。

2.防治措施

多年来,本区域人民饱受了水旱灾害之苦,在同灾害的斗争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2.1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措施,减轻旱灾频率和影响。

(1)工程措施:节水灌溉措施种类很多,渠道防渗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管灌、渗灌、喷灌、微喷灌、脉冲灌等,其它节灌措施如膜上灌、膜下灌、沟畦改造等。

(2)农业综合节水措施: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水肥耦合措施等。

2.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水保措施、生物措施,整好一块田,建造一片园,蓄起一池水,做到拦、蓄、管、节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拦蓄了地面径流和泥沙。

2.3增强水患意识,抗御洪涝灾害。修建水利骨干工程,提高抗洪减灾能力,树立长期抗灾思想,加强工程管护与洪水预报,制定防、抢险预案,提高抵抗洪涝灾害的综合能力。

2.4 要重建重管,制定严格的工程管理和使用办法,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猴子搬包谷式的建设水利工程,确保工程能可持续长久的发挥作用;

3.结语

洛川县是一个农业县,水旱灾害是县域内所有灾害中最严重、影响最大的灾害,水旱灾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产增收乃至社会稳定,分析了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叶守泽,夏军.水文科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1):95-961.

[2]邓铭江,郭春红.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与水资源问题.

[3]洛川县志.

[4]延安地区实用水文手册.

第2篇:旱灾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马家柚;冻害分析;农业气象建议

1 2013年天气气候概况

2013年入秋以来,广丰县遭遇较严重的干旱,各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灌溉无法及时跟上,普遍受到旱灾影响。2013年冬季极端气温基本正常,最低气温-5℃左右,持续时间2天。其中12月下旬平均气温偏低4.2℃,属异常偏低;12月平均气温偏低1.2℃,月降水量增加95%,月日照时数稍偏多(偏多12.6小时)。2014年1月下旬平均气温偏高3.6℃,属异常偏高;1月平均气温偏高1.7℃,月降水量减少75%,月日照时数明显偏多(偏多82% )。一个特殊的情况是昼夜温差极大,出现频繁。12月到1月间日温差大于20℃以上的天数达6天。查阅往年气象资料,昼夜温差如此大的气象记录非常少,持续时间也较短。

2 马家柚冻害情况调查表

3 冻害类型

气象资料显示,冬季未发生降雪和冰冻现象,此次冻害发生主因是低温霜冻。低温霜冻特点:冷空气易集聚的低洼地、两山相夹、坡地下段容易发生冻害。

4 冻害原因分析

4.1 降水异常

2013年降水量偏少,影响到柚树生长和越冬。查阅气象资料,7~10月份历史同期的降水量是383.5mm,而2013年当年降水量是101.2mm,只有历史同期水平的30%左右。7~10月属于夏秋梢生长期,新梢发育老熟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养分,缺水导致柚树根系无法及时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只能转移储备于植物体内的养分用于新梢发育老熟,引起新梢发育老熟延缓,树体老叶普遍黄化,树体营养储备减少,导致树体营养缺乏,抗寒能力减弱。11~12月份,降水多于历史同期量,但由于此时气温下降,根系活动变弱,不能促进树体恢复。

4.2 昼夜温差异常

2013年11月份平均气温14.3℃,较历史同期气温13.4℃偏高0.9℃,加上雨水较多,此时柚树普遍抽生晚秋梢。2013年12月份月均气温6.7℃,较历史同期气温7.9℃偏低1.2℃,极端最低气温达-5.1℃,柚树需迅速进入冬季休眠期。同时,整个冬季气温表现为昼夜波动极大,出现频繁,最大温差达到22℃。气温的极端变化,影响了树体调整状态进入冬季休眠,造成树体抗寒能力降低。

4.3 地形、地势的差异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冻害主要发生在水田、山垄地等地势低洼的地方,而山地、水库周边等发生较轻,甚至没有受到冻害影响。山地往往冷空气容易消散,而水库的水汽蒸发抬升会与冷空气对冲,形成不了霜冻发生的条件,而水田、山垄地等地形有利于冷空气聚集,滞留,形成了今年独特的“霜打低地”现象。此外,位于风口的基地受冻较有防风林的基地受冻重。

4.4 管理措施不到位

一是促梢肥施晚了。为了促进苗木生长,有些基地为了促进晚夏梢老熟,8月后还在施用速效肥,造成10~11月晚秋梢抽得厉害,又没有及时抹去晚秋梢,消耗大量树体营养。二是柚树负载过量。排山有些基地,为了2014年有较高的产量,没有进行疏花疏果,树体产量提高了,但树体自身负担加重,又没有及时跟进肥水,造成树体抗冻能力下降。三是基肥施用晚。部分基地采果较晚,冬季施用基肥施肥多采用在采果结束后进行,此时地温低,断根伤口难愈合。四是修剪时间不对。部分基地采用冬闲时间进行修剪、拉枝等树形管理,此时气温低,树液流动慢,伤口难愈合。

4.5 冻害防范意识不足

技术人员冻害防治的方法少,经验不足。冬季冻害信息及不时,接收传达滞后,同时在收到冻害可能发生的信息后,果农也没给予充分的重视,未进行相应的防冻管理。

5 冻害防治建议

5.1 重视冻害信息

建立气象和农业冬季冻害联席研判机制,分析冻害可能发生的重要时段,及时冻害预警预报,实时调查冻害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冻害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冻害损失。

5.2 调整秋冬果树管理

8月以后停止使用催梢肥,合理确定单株挂果量,同时将基肥提前到10月底施用。推行春季修剪、拉枝等树形管理。

5.3 慎重选择建园地址

在山地或者坡地建园,园内要有充足的水源。平地建园需抬高,一是要挖深排水沟,二是抬高定植,使冷空气顺排往低处流走。

5.4 旱季及时浇水

第3篇:旱灾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山坡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资源整合;水土流失防治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7-0118-02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防治水土资源的损失与破坏,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对于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项目区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投入资金不足,生产经营较为粗放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水土资源边治理边破坏边流失现象仍然存在,局部区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加强项目区的水土保持防治,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强坡面、沟道水土保持防护工程建设,增强丘陵山地蓄水保土保肥能力,提高项目区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此,笔者结合同安区凤南农场东岭果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开展,对山坡地开发建设中水土流失防治采取的一些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本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根据水利部水保[2004]23号文《关于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的通知》精神,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同安区凤南农场位于同安区的西部,总面积为378.48km2,其中土地总面积为2.48km2,根据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结果显示;凤南农场水土流失面积为292.35公顷,占与土地总面积的11.80%,其中轻度流失为196.62公顷,占流失面积的67.26%,中度流失62.67公顷,占流失面积的21.44%,强度流失20.32公顷,占流失面积的6.95%;其中果园地流失面积138.73公顷,占流失面积的47.45%,林地流失153.62公顷,占流失面积的52.55%。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当地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各行各业的生产发展。主要的危害有:(1)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生态环境失调,自然灾害频繁威胁项目区群众的生活;(2)导致表土大量流失,土层变薄,地力衰退,农业生产成本增加;(3)渠道、水库淤塞、危害水利农田、加剧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一场暴雨,泥沙碎石俱下,水库淤积,渠道淤塞,使水利设施难以发挥正常效益,甚至报废;(4)危害交通:破坏交通道路,影响了交通安全;(5)制约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困难:项目区群众、集体的经济困难,群众收入低于全区的平均收入水平。由此可见,对本项目区水土流失的整治工作已经到了亟不可待的阶段了。

根据凤南农场东岭果场项目区地形地貌与植被状况,以及项目区水土流失的成因、特点、分布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结合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情况,合理确定水土流失防治的各项综合措施体系;拟定项目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为:(1)实施封禁治理面积120公顷;(2)高标准水平梯田改造面积14.15公顷;(3)果园道路修建1824m,宽4.5m;(4)塌方边坡防护3处。

二、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由于本项目在开发建设期间,对地表的破坏是渐进的,因此,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渐进过程,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质、土壤条件,按水土保持的有关规范和技术规程,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主要以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相结合,同时加强临时防护、施工时序安排及管理措施等,有效布设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整治合理。主要改善原有的开发和耕作方式,将原果园坡耕地改造为高标准水平梯田;并拓宽和合理规划修善园内道路,便于施工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力;完善园内排水系统,修建截排水沟及沉沙池,集中蓄排径流,减轻暴雨和径流的冲刷,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具体措施如下:

(一)封禁治理

根据项目区的具体地理条件及实际需要,在项目区的上游规划封育区封山育林育草120公顷,主要在项目区内水库上游的林地,以水库上游果园地外沿到防火林带为界的林地,禁期三年,并在封育区周界如山口、沟口、主要交通路口等处设置永久性坚固告知标志牌。由水土保持部门与当地镇委及项目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合同,规定在封内严禁修枝间伐、畜牧、割草铲草皮等生产活动。并做好护林防火工作,违者按《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查处;具体措施如下:在封育区成立护林队,设专职管护员,专人管护,并制定严格的封育管护制度,奖罚分明,严禁一切不利于植被自然修复的人为活动,严禁牲畜进入封育区,更不能放牧;结合封禁,进行抚育管理,春秋两季在残林、蔬林中进行育苗补植,平茬复壮,修枝蔬伐,择优选育,促进林木生长,加快植被修复;同时定期检查树木生长情况,对封育区进行病虫害防治。

(二)坡改梯工程

修筑水平梯田,改造坡耕地成等高耕作的高标准水平梯田,项目区坡地开发坡耕地果园面积14.15公顷,坡面坡度在8°~30°之间,设计改造坡耕地成水平梯田,同时前筑埂,挖后沟拦蓄地表水;前埂采用梯形断面,底宽05m,顶宽0.3m,埂高0.3m;后沟采用竹节沟形式,每隔1.0m的后沟间隔0.2m的节,断面采用梯形断面,底宽0.3m,顶宽0.4m,深0.2m。

由于项目区以传统的粗放式开发种檀果树,忽略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改造成高标准水平梯田后,对一般降雨可就地拦蓄,暴雨时可拦蓄大部分径流,控制泥沙的流失,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本项目梯田的断面设计,是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编制,经过技术人员现场调查测量,综合当地坡耕地开发的具体情况,整体规划,因地制宜,断面设计根据不同坡度及土层土质的不同进行设计。根据项目区土壤和坡度的具体情况,考虑施工和耕作要求,本项目区选取田坎侧坡坡度B 70。,原山坡地面平均坡度α=10°,15°,20°,25°四个断面,选取H=0.6m,0.8m,1.0m,1.2m,根据技术规范,前埂断面设计为高h1=0.3m、底宽D2=0.5m、顶宽D1=0.3m;后沟采用竹节沟形式,每隔1.0m隔开0.2m的节,后沟断面:深h2=0.2m、底宽d1=0.3m,顶宽d2=0.4m。

(三)果园道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合理规划果园内道路,拓宽、修善园内原有简易道路1824m,同时结合项目区内的截排水沟道布设全线道路内侧开挖排水沟,并采用浆砌块石防护,这样既方便果园管理,又能改善区内的排水系统,集中引流,减少径流冲刷,保持水土资源。

工程措施:合理规划布设果园内道路,对原有的简易路基进行扩建、修善,将原路面宽1.0~3.0m的简易道路拓宽为路面4.5m;道路设计根据具体地势有的路段改弯取直,前坡较陡的地段可采用浆砌石体护坡,上宽0.5m,边坡坡比1:0.3,高根据地形不同而异。后坡开挖坡度采用1:1,路基经开挖平整后压实,路面铺5cm砂石层。

排水沟采用M7.5浆砌块石防护,厚度为0.3m,采用M10水泥砂浆勾平缝,每隔10m设一沉降缝,缝宽1cm,采用M10沥青砂浆止水。道路总长为1824m;其进入跨天然沟道段,可充分利用原有的排水涵洞管道或采用埋设一道φ50cm的钢筋砼预制管作为排水涵洞,长度根据具体地形地势而定,一般以6m为宜。根据具体地形地势,在涵洞入口处或地势较平坦的地方布设沉沙池,沉沙池全线布设5座。

植物措施:道路两侧的地段增设植树种草防护,根据具体地块的大小以芒果、青枣等果树梅花状布设,株行距3×3m,树下套种百喜草等水保草种,绿化面积为0.7hm2。

(四)塌方边坡防治措施

根据现状具体情况,对部分山体小滑坡或易滑坡处进行削坡处理,并采用人字形骨架结合铺草皮的方法护坡,本项目拟对3处小滑坡处进行边坡防护。

削坡后的边坡应及时进行骨架浆砌块石的砌筑防护,人字形骨架采用浆砌条石砌筑,骨架应嵌入坡面内,深度使骨架表面与草皮表面平顺;骨架底部坡脚1m及顶部0.5m范围内采用M7.5浆砌块石镶边加固,底部坡脚浆砌块石加固可结合排水沟设置;施工前应清刷坡面浮土,填补坑凹,使坡面大体平整;骨架砌筑前应按设计尺寸挂线放样,开挖沟槽,沟深视骨架嵌入深度而定;在骨架内铺草皮时,应使草皮和骨架密贴,防止表水沿接触处将草皮冲毁。

三、结语

第4篇:旱灾防治措施范文

一、当前旱情及作物受灾情况

持续严重的干旱,造成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农田蓄水减少,农业生产用水矛盾突出,部分地方已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农户虽有心抗旱,但水源却匮乏。特别是进入5月后,降水量持续严重偏少,截至6月4日,全市各地均达到了40天的严重夏旱标准。而此时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剧,土壤墒情持续下降。6月3—7日,据我所在全市多点调查,坡台土整个耕层基本上是干土;二台土10cm土层也基本上是干土,10cm—20cm土层的水分含量也极低,根系很难利用;低台土的墒情也逐渐变差,10cm以上土层也接近干土,10cm以下土壤保持一定湿润;干田的墒情保持较好,10cm以下土壤保持湿润。由于土壤墒情严重不足,导致我市大春作物受灾严重。主要表现在:大面积春玉米因缺水而出现萎蔫现象,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其长势普遍较差,生长不良。夏播玉米出苗受到影响,部分墒情极差的油菜地和小麦地无法播种或出苗,已出苗的已开始枯死。据对全市各区县27个点的分户调查,除干田受灾较轻以外,其余旱地玉米均受灾严重,减产已成定局。水稻田受干旱也较为严重。在调查区域,约95%以上稻田脱水,甚至龟裂。尤以部分高塝田、望天田、两季田缺水最重,其田内裂口纵横,秧苗长势弱,分蘖较少,部分秧苗已枯死,对夺取高产十分不利。

6月7日晚的一场透雨,旱情虽得以缓解或解除,但水稻、玉米枯死的已无法挽回,未枯死的春玉米大部分已进入生殖生长期,因营养生长严重不足,植株矮小、雌雄花严重不协调,产量的损失已很难挽回,改种补栽迫在眉睫。

二、建议补种秋粮作物——重点突出大豆

我市属典型的浅丘地带,水利工程及农田灌溉条件较差,农业上靠天吃饭的成分重。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已是必然。在大春受灾的情况下,减少灾害损失的办法自然是补种秋粮。

从历年气象资料及种植经验看:我市夏秋季节的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可种植多种作物。常年种植的有:红苕、洋芋、玉米、大豆、晚稻、再生稻、蔬菜等作物。其中蔬菜经济效益较高,但市场容量有限,蔬菜储藏加工能力又差,不可能大面积种植。红苕、洋芋、玉米是常年种植的秋粮作物。面对今年的旱灾情况,我们召集本所相关栽培专家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在抢种以上秋粮作物的同时,应更加突出大豆。种植文秘杂烩网大豆投入少、产出较高、种源充足、管理简捷,农民易于接受,推广容易,能有效地弥补大春损失。

补种红苕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将逐渐降低,品质也相应下降(薯块变小、淀粉含量降低)。若6月移栽红苕,平均亩产可达1000公斤左右,7月移栽则亩产500—750公斤,8月移栽亩产只有250—400公斤。红苕藤蔓移栽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在雨后土壤墒情极为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而在持续的干旱条件下,农民的红苕种地苕藤生长较差,要在1—2次大雨后移栽完红苕基本不可能。预计今年红苕至少要在7月上旬才有可能移栽完。且红苕必须起垄手工移栽,需要较多劳动力,经济效益将进一步降低。其苕藤准备,栽插难度均高于大豆。

玉米的播期最迟为7月下旬。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逐渐降低,品质下降。亩产一般为100—250公斤左右,但秋玉米病虫害较多,对栽培管理要求高。相应的农药、化肥投入较多,经济效益低于大豆。

冬大豆已在我市推广多年,农民对种植套作冬大豆早已完全接受并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我市也有稳定种源基础,在每年为全省提供种子的情况下,尚有相当剩余用做商品大豆。因此,播种冬大豆,种源有保证。品种一般选用“贡选一号”及其系列品种。“贡选一号”是我所选育的特色冬大豆品种。具有适宜播期范围广、耐荫蔽、耐干旱、需肥量少、病虫害少、适应性强、适粗放管理、高产稳产等显着优点,为目前全省冬大豆主推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稳居第一位,被省农业厅列为科技“三大行动”大豆类主导品种。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套作种植模式也被列为四川主推技术,“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就将麦/玉/豆种植模式列为重大减灾技术在全省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减灾增收作用。常年来我市调种“贡选一号”的兄弟市、县都在10个以上。

据测算,在我市推广的“麦/玉/豆”模式中套作的大豆,一般亩产干豆150公斤左右,亩产值可达700元(以5元/公斤)左右。在今年玉米长势差,甚至枯死的空地,如能抢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以前播种,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可获得较高文秘杂烩网产量。如果在稻田、空地净作,其亩产值可达800元,比种秋玉米高250元/亩左右,比红苕高200元/亩左右,加上省工、节本部分,每亩节本增效达300元。如果卖鲜食菜大豆,其经济效益还可进一步提高。

从近期国内市场看,大豆需求缺口大,不容易出现产品饱和烂市降价的现象。发展大豆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播种秋大豆投入较少,产量稳定,经济效益较高,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抗灾增收途径。

三、冬大豆栽培管理技术

1.选用良种:选用“贡选一号”。播种前实施选种,去除籽粒不饱满、有霉烂、有杂色、有病斑的种子。

2.适期播种:5月—7月上旬均为适宜播期,最迟播期为8月上旬,其产量才有保障。可根据气象预报在雨前或雨后及时抢墒播种,播期越早越好。既可在玉米行,也可净作。对秧苗已基本枯死的望天田、高傍田、两季田也可在雨后开沟播种。

3.规范种植: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市旱地土壤应大力推广荣县旱地多熟制成果,提倡“麦/玉/苕”地全面间作冬大豆,在玉米行中间种植。或改过去“麦/玉/苕”旧三熟为“麦/玉/豆”新三熟种植模式。对水稻、玉米无收的地块或空地,可发展满土净作大豆,以牵绳开行播种。

4.科学施肥:大豆不是需肥量很大的作物,它自身可以通过根瘤菌固定氮肥。补种秋大豆针对不同的地块,施肥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对空地和玉米长势较好的地块,底肥亩施过磷酸钙35公斤、氯化钾4公斤;前茬水稻、玉米已施足底肥而植株长势较差甚至无收的地块,由于前茬作物肥力未完全分解利用,可以不施或减半施少量磷钾肥,追肥于玉米收后视田间长势施3—5公斤/亩尿素,个别长势较差的地块可在开花期后,每亩施尿素2—4公斤。

5.合理密植:在带状种植的玉米小行中增种1行,其窝距0.4-0.5m;若在带植玉米的大行中净作,视玉米长势可种2-3行,可按行距0.33m,窝距0.4—0.5m进行套作。如果在6月下旬以前播种,干田和一台土净作按行距0.45—0.5m ×窝距0.4m;二台土及以上土块,行距0.43m×窝距0.33m。随播期的推迟,大豆植株变矮、分枝减少、密度应适当增加。播种时采用挖窝点播,种肥分离,肥料施于窝中靠玉米的一侧,种子播种于另一侧,每窝播3—4粒,播完盖细土。当豆苗有两片真叶时,要及时进行间苗,以每窝留健壮苗2-3株。

第5篇:旱灾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利;可持续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1水资源短缺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数字庞大,基本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排世界第121位。且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特别是西部地区严重干旱缺水,全国许多地方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我国水资源利用极为粗放,浪费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问题会更加突出。

1.2旱涝灾害频繁

我国是一个旱涝灾害多发的国家,全国每年都会发生比较严重的旱涝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威胁的人民的生命安全。2011年全国因旱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29亿元。

1.3利用效率偏低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5亿亩,居世界首位,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到0.50,在占耕地面积一半的有效灌溉面积上。但相比于农业发达国家,我国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4水利建设滞后

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

2、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2.1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使得地表的土壤大量的减少,对于水的蓄积能力减弱,从而无法保留水资源,在枯水期的时候,土壤无法蓄积水量,所以水量会更少,在洪水期的时候会更多。由于水土流失,造成了河道、水库和梯田等形成堵塞,在蓄水容积方面更加的减少,从而在汛期阶段更加容易发生涝灾。

2.2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2.3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

2.4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2.5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3、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二是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三是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降低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的损坏率。四是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4、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措施

4.1构建分类管理、区域化治理的新格局

根据水土保持项目区进行立项,并积极、全面开展,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在生态修复和人工治理上实现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对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指导原则要全面贯彻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对技术线路逐渐完善,积极调整措施体系;对补助方式进行改革,进一步增加治理投入,加大集中力度,加强治理;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强化,确保工程建设与时代要求更加符合,更加注重实际效益。

4.2管理切实加强,提高认识

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力度投入人力、资金、物力,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在水土保持上设立专项资金,顺利高效地开展各项工程。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管理,使防治水平不断提高,必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全面部署、安排水土保持工作。我们要高度重视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重点问题,绝不姑息、迁就各地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工程建设管理要不断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4.3提高综合治理指导技术及水平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与科学技术的指导密切相关,另外还要对那些成功的、先进的经验加以借鉴。为了弥补自身的缺陷,切实开展好水土保持工程,提高专业素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去各处工程现场学习参观,从而加强的技术水平。以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的为根本,以使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获得满足为着力点积极推动治理水土流失的条件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

4.4逐步拓展生态修复,进行积极探索

根据部署,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因地制宜,通过封育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移民和农村能源发展等手段,大面积的生态实现修复,并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措施进行积极的探索。

5、水利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

5.1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入手

首先,要对可能会引起的水土流失做出初步的防治方案设计,科学地估算水利工程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水利工程中不管是点型工程还是线型工程,其中引起水土流失的源头都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在水利工程项目进入初步设计时期,要细分和完善项目区的水土保持设施种类及规模,详细分析水利工程规模中的项目人为扰动原地表,并制定出细致的规划设计,同时针对项目区占用的耕地以及挖填方区,也要制定出妥善的水土保持设施设计。虽然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只是水利工程中的一个小部分,但是其成效却是不容忽视的,正所谓“千里之提毁于蚁穴”,在初步规划设计中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5.2从水利工程施工入手

由于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主要分为点状和线状,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在施工阶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开挖区、回填区、弃渣场等需要运用工程措施和可生物措施相互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各自都具有特有的功能,又可以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提高地面植被的覆盖率,加强土壤的抗蚀力,有效地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在挖方区,设置截流沟、排水渠等防止坡地水土流失,设置挡土墙、抗滑桩等防止滑坡或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的发生。在回填区,整理坡地地形,并种植林草辅助,防止施工阶段风蚀、水蚀等侵蚀的发生。在施工阶段临时占用的耕地、林地上,对于产生的弃碴,尽可能地作为供应水土保持的设施使用,结束时对场地进行清理、补植地表植被,注意防护。在治沟工程中如建造淤地坝、谷坊,应根据当时的条件,充分利用当地的水文优势,防止边坡的冲刷。在临时的生活区,加强管理,树立水土保持的意识,防止生活污水污染农田。在施工工程中,比如蓄水、引水、堤防等都会人为的破坏原地表植被,变换坡形、沟床等,这些都是在主体工程进展中比较容易忽视的,需要施工中的工作人员树立强烈的水土保持意识,将水土保持作为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5.3从水利工程管理入手

第一,要对水利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进行监视和测控。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状况(面积、强度、流失量等)动态变化、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动态变化、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其防治效益等,通过监控,掌握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发生的部位、时段、强度以及特点,以便有效地调整或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为水利工程水土流失预测和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最大限度为水土保持做出贡献。

第二,水利工程中需要监理机构对工程中涉及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工程中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进行监督控制。由于水土保持工程和可生物工程都对主体工程有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因此,监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水土保持环境意识,对水利工程中人为扰动原地表植被的行为加以监督和控制,对于被忽视的水土保持措施,监理机构应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水土保持规范实施,减少风蚀、水蚀、以及重力的侵蚀,在水利工程中持久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结束语

总之,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由之路,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巨大。

参考文献

[1]张海春.浅谈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24).

第6篇:旱灾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玉米 病害 防治 技术 探析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145-01

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人们不断提升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人们对于农业越来越关注,农业是我国各个行业的第一生产力,三农问题以及民生问题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农业结构中,玉米的种植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玉米病害是一种有害的影响因素,下面,笔者就针对玉米生育期间经常发生病害的一些症状以及病害的影响因素实施简单分析和阐述,并且针对病虫害的情况提出一些具体防治措施以及预防措施,探析玉米病害防治技术。

一、玉米的常见病害

1.玉米常见病害之大斑病和小斑病

玉米的大斑病以及小斑病主要表现为害叶片,有的时候也会浸染到苞叶以及叶鞘中,玉米小斑病除了对上述部位进行危害之外,还表现为果穗危害,很多地区经常将玉米大斑病以及玉米小斑病这两种病害统称为玉米斑病。玉米大斑病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由一种小病斑而迅速扩展成为一种长棱形大斑,严重的大斑病会达到10厘米到30厘米之间,有的时候,几个玉米斑病的病斑连接到一起,进而形成一种不规则的大斑。玉米大病斑最初呈现出水浸状,很快变成为了青灰色,最后成为了一种褐色的枯死斑。在空气潮湿的时候,玉米的病斑上面能够长出一种黑色的霉状物,这一种霉状物就是病菌分生孢子以及病菌分生孢子。玉米的小斑病症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病斑比较小,通常情况下小于1厘米,宽度仅仅限制在两个叶脉之间,类似椭圆形,病斑的边缘色泽比较深,呈现出一种赤褐色。

2.玉米常见病害之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表现在玉米的天花以及果穗,玉米一旦患有黑穗病,通常整个一株玉米都会颗粒无收,所以,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等于玉米病害损失率,由此可见,玉米丝黑穗病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

3.玉米常见病害之青枯病

玉米常见的病害还包括青枯病,青枯病主要发生在自身灌浆末期中,成为了一种具有毁灭性以及爆发性的病害,十分容易造成一种严重产量的损失。患有青枯病玉米的灌浆末期通常会变现为突然的清枯萎蔫,玉米整株的叶片呈现出水烫状干枯褪色。玉米的果穗也会下垂,玉米苞叶会枯死,茎基部位水浸状,然后转变成为一种淡褐色,用手捏会出现空心的感觉,常常导致玉米倒伏。影响到玉米青枯病发病的因素还在于灌浆到乳熟期大雨对于玉米病害发生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土壤里面含水量高已经成为了青枯病发生十分重要的条件。

二、玉米病害防治技术

1.玉米病害防治技术之种植高产抗病的品种

想要对玉米病害进行防治,必须要种植一种高产抗病的品种,要求根据积温带来选择一种高产抗病的单交品种,近些年来,在生产方面所推广的品种对于玉米丝的黑穗病来说具有很强的抗性,同样兼顾抗玉米的大斑病。对于那些大斑病严重的玉米,在玉米抽穗以后,喷施百分之五十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百分之二十五粉锈宁可湿性粉剂。采用可湿性粉剂或者种农剂进行拌种,要求玉米种子露白或者干拌的时候实施,在拌药以后种子不能够再使用水浸泡催芽。实施催芽玉米种,如果已经长出了芽,拌药十分容易将芽碰掉了,所以,不能够再实施拌药的处理。

2.玉米病害防治技术之合理施肥

对玉米病害进行防治还要实施施肥以及垄作,玉米不仅仅要施足了底肥,垄上还要实施精量的点播,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实施追肥,尤其是要追施氮肥。如果在玉米生育的后期脱氮肥,玉米叶片生理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玉米小斑病以及玉米大斑病一定会越来越重,玉米的叶片也会快速枯死,最终会导致玉米产量不断下降,因此,必须要及时对玉米追加氮肥。

3.玉米病害防治技术之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能够控制玉米不过早播种,原因就在于早播种的低温比较低,土壤的湿度比较大,种子吸水速度比较快,种子里面淀粉会逐渐转变成为糖,导致玉米会因为温度比较低长时间不能发芽,这个时候,玉米十分容易遭受到各种各样腐生菌以及寄生菌的寄生,所以,要求种植人员必须要根据低温回升的情况来对播期进行确定,切记不能够盲目早日实施播种。为了加快玉米幼苗出土以及玉米种子发芽,要求在播种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好播种的深度,不能深度播种,如果播种过深玉米幼苗的出土时间就会延长,进而消耗大量的养分,幼苗长势也比较弱,更加容易遭受到病菌的侵染,玉米丝黑穗病以及玉米青枯病发生就会更加严重。

结语:本文中,笔者首先从玉米常见病害之大斑病和小斑病、玉米常见病害之玉米丝黑穗病以及玉米常见病害之青枯病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玉米的常见病害。接着又从玉米病害防治技术之种植高产抗病的品种、玉米病害防治技术之合理施肥以及玉米病害防治技术之适期播种这三个方面探讨了玉米病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李伟,陈树宾,王友德,段震宇,刘涛.优质鲜食加工型黄糯玉米新品种新糯玉8号及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0(01).

[2]王晓鸣,晋齐鸣,石洁,王作英,李晓.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6(01).

第7篇:旱灾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生态 问题 治理 恢复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

吉林省西部地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农牧交错地带,是松辽平原农业区向西部草原牧区过渡地带。此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及四平的双辽市等11个县区,总土地面积为498.5万hm2,其中耕地面积为190万hm2,占总面积的38%;草地面积98.64万hm2,占20%;林地面积为70.67万hm2,占14%;水域含湿地面积54.46万hm2,占11%。该区耕地、草原资源丰富,两者占总土地面积的58%,其中草场面积占全省草场面积的90%以上,但耕地盐碱化、沙化和草原退化面积大。光热资源丰富,大于等于100℃活动积温2900~3050℃,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降雨少,蒸发大,干旱机率高达710~90%;江河、泡沼星罗棋布,水域面积占全省水域面积的38%,但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二、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1 降水量少,旱灾发生频繁

从1951~2010年气候统计数据看,吉林省西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左右,且时空分布不均,春季3~6月的播种期降水量仅占全年的8%左右。春旱发生频率为91.4%,夏旱发生频率77.9%,秋旱发生频率79%。因旱灾造成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白城地区因旱灾造成年际农业产值丰欠幅度达6~7亿元左右。干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过境水白自流过

嫩江和松花江是吉林省西部的主要河流,嫩江大赉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218亿m2,松花江流经西部地区的水有100多亿m3。而西部地区对其利用率低,嫩江多年引水利用只占嫩江年均径流量的2%左右,其它径流量白白过境流掉。

3 泡沼减少、河流断流甚至干涸

目前,吉林省西部地区有些河流已成季节河或干枯河,泡沼锐减,大泡沼变成小泡沼。小泡沼变成干坑。过去曾有大小泡沼1000多个,现在仅剩116个。且分布零散,不易聚集,很难利用。

4 湿地萎缩,水库水量不足、资源保护不够

近此年,西部地区水库和湿地没有足够的水资源补给,水库水量不足,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大量湿地变成干地。目前,湿地仅剩下1741km2。比60年代的2749km2减少了1008km2。在有的自然保护区中已看不到湿地,向海保护区蓄水量多时可达3亿m2。现在只有7000m2。白城地区大中型水库8个,总库容16.9亿m2,目前,减少了40%。

西部地区有较大泡沼300多个,诸如:向海、莫莫格、月亮泡湖、查干湖等。区内拥有大量水域、鱼类、芦苇、沼泽、草原、天然林、草本植物、鸟类、野生动物等资源。目前,近1.5万hm2湿地即将干涸,水禽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珍惜动物不断的减少,有的濒于火绝。

5 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部分地区小井种稻和井旁经济、井距布置过近不合理,出现超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

为了提高抗旱能力,减少因干旱造成农业生产和经济损失,加上解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西部地区主要采取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相结合。造成地下水资源超采。目前白城地区已拥有抗旱水源井10万眼,种稻井1000眼,城市供水井305眼。加上人畜饮用井水,每年抽取地下水在12~13亿m2以上。西部地下水开采率已达到80%,已经超过我国规定75%的警戒标准。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大。

6 三化(碱化、沙化、草原退化)严重

6.1土地盐碱化速度惊人,西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盐碱地面积7.19万hm2,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11.11万hm2,40年时间增加将近40万hm2。其中:重度盐碱化土地占盐碱化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的26.9%上升到43.7%.目前,盐碱面积还在扩展。

6.2草原面积减少,产草质量下降,建国初期,西部地区草原面积高达200多万hm2。20世纪90年代下降到131.70万hm2。1998年又降到98.70万hm2。10年时间草原减少33万hm2,不仅面积逐年减少,质量也在下降。目前,退化草场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63%,产草量由建国初期的1500~3000kg/hm2减少到450~600 kg/hm2,有些草场基本失去利用价值。

6.3土地沙化仍然存在土地沙化程度从整体上有所控制,大面积的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基本得到固定,但局部地区有所发展和恶化。西部的白城地区沙化在面积每年以0.8%的速度增加,荒漠化面积每年以1.4%速度蔓延,直接威胁着当地人类的生产、生活安全。

7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占能力低

建国以来,虽然建了不少防洪、治涝、抗旱工程,但是多数工程标准低、不配套,特别是控制骨干工程少,小雨小旱还能承受,大雨大旱损失严重,干旱机率大,洪涝时有发生。

上述这些问题,已成为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治措施

1 加强水资源管理

吉林省西部地区水资源十分紧缺,而对水资源的管理却很薄弱,加强水资源管理已刻不容缓,对抗旱打井要进行科学论证,统一规划,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审批制度。要加强立法监督,杜绝无序开发。

2 盐碱化土地利用

盐碱化土地坚持以牧业为主,改良更新草原。防止牲畜超载。营造防护林降低风速,减少蒸发。修筑排灌渠道,降低地下水位,洗脱地而盐碱,种植绿肥作物,施用有机肥料培肥地力,增加上壤有机质。

3 建设水利工程

西部地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下水、降雨和松花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但从近些年的水资源分布状况看,降雨量逐年在减少,城市和农业利用地下水的增多使地下水位下降,洮儿河、霍林河等多年季节性干旱断流,只有松花江、嫩江能够常年流水、汛期水位提高,可成为长久使用的宝贵水资源。因此,建设松花江、嫩江水利工程是解决西部地区缺水问题的重要选择,通过松花江、嫩江水利工程建设,有效提供西部地区湿地的补给,不仅对广大湿地生态环境起到直接作用,而且能缓解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下水资源环境的净化,有效提高城市的供水能力。

4 林地建设

以防沙治沙(碱)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组织实施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加快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产业基地建设。加大退耕还林(湿)工程,抓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对松花江土壤流失区实施工程治理。完善和规范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严格林木采伐管理。

5 草地建设工程

草地建设要由自由放牧向封源育草、草畜分离、舍饲为主、集约方向发展。总的建设方向是:对“三化”草场实行综合治理;对过垦的天然草场,要逐步还草林;对退化草场,要更新复壮,搞好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保护工程。

6 湿地保护工程

“十二五”期间和今后一个时期,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湿地水位下降和湿地萎缩等问题,要兴建松花江、嫩江分洪入西工程,加固西部地区水库,建立湿地珍禽繁育中心、恢复天然林、治理“三化”草地等措施,加强湿地有效保护和管理。

7 防止沙化措施

7.1轻度风蚀区防治措施

该区以乾安、长岭县为代表,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风沙干旱土壤退化、沙化和盐渍化,是西部地区“三化”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重点区域。要结合治沙、治碱过程,选择耐干旱、瘠薄、耐盐碱、耐水湿等优良树种围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立“带、片、网”、“乔、灌、草”、“针、阔、混”等林种结构和树种结构。立足于景观生态多样性、稳定性,调整农林牧业结构,做到林粮、林果、林草、林药、林副相结合,建立林草田复合经营模式。采取封育措施更新草场,防治风沙灾害建立人工林基地,防止沙丘移动,避免农田和牧场沙化,营造完整的防护林体系保护草场和农田。利用黏性大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客土压沙改土,改善土壤砂性,增强吸水保肥能力。利用优质农肥来培肥土壤,改造沙土地。增强沙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7.2中度风蚀区治理措施

以洮南、镇赉、通榆、大安为代表,治理采用短治长管,治管结合的方针,根据风蚀成因、侵蚀现状,结合当地条件,以植物措施为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形成乔、灌、草、田复合型生态模式。在侵蚀严重的耕地上采用草粮轮作技术或营造灌木沙障拦沙,也可以种植多年生经济植物(如甘草)。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果树。此外,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保持春季干旱期耕地层土壤水分,通过打孔播种,提高作物出苗率和产量,减少地表面积,从而减少地表风蚀量。

第8篇:旱灾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树木;病虫害;防治

1园林树木病害的分类

1.1生理性病害

相同的症状一般在相近的地方成片发生,多与环境条件有关,环境条件得到改善,除不可逆的损伤外,一般症状能够减轻或消失。土壤缺乏营养,树木会表现某种症状,当补充营养后,症状逐渐消失。干旱会使树木萎蔫、落叶、干枯、死亡。环境污染形成的酸雨会对树木产生酸害,树叶出现斑块、褪色等症状,污染原消除后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农药使用过量,会使叶子枯焦、落花、落果;除草剂使用不当会使苗木死亡。高温或低温对树木的幼嫩组织产生危害,高温很容易灼伤树木的嫩芽和花朵,造成嫩梢发育不良和花组织损坏,影响花的美观和果实的形成。

1.2侵染性病害

一是真菌病害。真菌是多细胞的低等生物,它没有叶绿素,不能自养。真菌的孢子借助风、雨、昆虫、鸟类和人类进行传播,通过树木的皮孔、气孔、 伤口侵入体内使树木发病。发病部位出现斑点、溃疡、萎蔫、畸形等病状和霉状物、白粉、锈粉等病症。二是细菌病害。细菌是单细胞的低等生物,它主要以分裂方式繁殖。借助雨、水、土壤、已病植株传播,通过气孔、皮孔、伤口侵入树木体内。发病部位的症状与真菌症状相似。三是病毒病害。其通过改变寄主细胞的代谢途径,破坏其正常的生理程序,病毒的侵入必须要有伤口,而且需要破坏细胞壁,病毒才容易侵入,因此病毒通过刺吸式昆虫、无性繁殖、嫁接等途径传播。发病树木表现为叶片黄化、发皱、坏死等病状,但不出现病症,通过这一点可以与真菌细畸形、

菌区分出来。四是是菌质体病害。靠蚜虫等昆虫传播,发病植株出现黄化、丛枝等症状。

1.3园林树木害虫

1.3.1根部害虫

这类害虫栖居于土壤,取食刚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的根、茎及幼芽或蛀入幼树根内取食,其发生与土壤的类型及水肥管理、圃地的前作、林木和灌木的种类等有关。

1.3.2干部害虫

林分中的被压木、风倒木和风折木是这类害虫长期维持一定数量的基本依托,当林分因受叶部害虫、风、火、水、旱灾害而生长趋弱时,干部害虫乘虚而入,导致树木大面积死亡。

1.3.3枝梢害虫

一是钻蛀害虫,它们影响主梢生长或主干形成,或使主干扭曲,顶梢丛生,降低木材利用价值,甚至引起整株枯死。二是刺吸害虫,可引起枝叶萎缩和枯黄,或形成瘿瘤,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枯死。有些害虫还可传播病毒病害,其中很多是重要的检疫对象。

1.3.4叶部害虫

大多数食叶害虫生活,生殖力大,受气候、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显著,近老熟时幼虫食量剧增,因而在发生数量上带有明显的爆发性或周期性,迁移扩散速度快、范围广,林木健康与否都能受害,林木叶片被吃光后常导致小蠹、天牛等干部害虫大量发生。

1.3.5果实种子害虫

多在寄主花期或幼果期产卵,随果实的生长而逐渐发育,取食果轴、种鳞及果仁等不同部位,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发生严重地区常导致种子连年失收。

2防治办法

2.1树干涂白法

杨柳树栽完后马上涂白,可防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在树干上产卵,可预防腐烂病和溃疡病,延迟芽的萌动期,避免枝芽受冻害,还可预防日灼。树干涂白剂常用的配方是:水 10 份,生石灰 3 份,石硫合剂原液0.5 份,食盐 0.5 份,油脂(动植物油均可)少许配制而成。涂白高度自地径以上 1~1.5 米处为宜。

2.2农药埋施法

在树木根部土层挖坑、打孔,施入内吸性较强颗粒剂(氧化乐果、呋喃丹颗粒等),根部吸收后输送到地上部分的干、枝、叶中,害虫取食后中毒死亡。此法可防治介壳虫、蚜虫、 蛀干害虫等。这种方法不受温度、降水、树高等因素的影响,且药效持久,如呋喃丹,药效可达 3 个月,1 年只需埋施 2 次药剂即可。方法是:在距树干 60 厘米以外的根系密集区,围树挖 3~4 个半米深的坑(或孔),每坑(孔)内放 50~80 克呋喃丹后,将坑孔)填平灌水,药水溶后加速根系的吸收,春夏两次施药可结合施肥同时进行。如与复合肥或尿素一起使用,可使得呋喃丹的药效更高、更快,治虫补肥一举两得。

2.3 注药法

注药法是在树干周围钻孔注药,使全树体都具有农药的有效成分,不论害虫在什么部位取进食,都会中毒死亡。此法操作简便,省工、省药、不污染空气,不伤害天敌,防治效果好。可防治难以除治的天牛、木蠹蛾、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和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各种食叶害虫及树毛毡病、煤污病等病害。注药的时期在树木萌芽至落叶前的生长期内都可以进行,但以 4 月至 8 月份施药的效果最好,树木落叶至萌动前的休眠期不能用药。农药应选用内吸性较强且对树木生长无影响的药剂。

2.4 树干涂胶法

对于一些具有上、下树迁移习性的害虫,如为害杨、柳、榆、槐、桦、槭等树木的春尺蠖、杨毒蛾,为害松树的松毛虫,为害槐树、构树、枣树等树的朱砂叶螨等害虫。使用粘虫胶将其粘住致死,该办法粘着力强、药效长、无毒、无污染、成本低,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使用方法:一是可直接将粘虫胶涂在树干上;二是先用 1.5~2 厘米宽的胶带在主干光滑的部位缠绕一圈,然后将粘虫胶均匀的涂在上面,涂抹时不要粘着杂草,以防杂草搭桥,产生离体,使害虫摆脱粘胶逃离。

2.5树干疗伤法

第9篇:旱灾防治措施范文

一、异常灾害发生规律

枣庄市夏玉米异常灾害主要有两大类:异常气候灾害和异常病虫害。

1. 异常气候灾害

①高温。高温对夏玉米的影响主要发生在7~8月,会使玉米光合强度下降、呼吸强度增加、干物质积累减少,影响玉米生殖生长。高温会迫使玉米生育进程中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加速,使各个生育阶段加快,在生育后期还会使玉米植株过早衰亡或提前进入成熟期,缩短灌浆时间,大大减少干物质积累量,使千粒重、容重、品质和产量大幅下降。高刂饕影响玉米的授粉结实,花粉生活力与气温、湿度关系很大,玉米抽雄至授粉期适宜温度为25~26℃;气温在32~35℃时,花粉生长发育受阻,发芽能力降低,影响玉米授粉;气温在36~38℃时,会引起花粉败育,不能正常授粉,出现有穗无粒、秃尖现象。玉米籽粒形成和灌浆成熟期,适宜的温度为20~24℃,温度高于25℃时影响籽粒中淀粉酶的活性,导致养分的运输和积累不能正常进行。2013年立秋前后,出现持续异常高温天气且持续时间较长(气温≥35℃高温天气多达16天),8月全市平均气温28.9℃,高于常年2.8℃,多数玉米品种出现授粉结实不良,导致不同幅度的减产,严重地块减产达200千克以上,损失严重。高温还可引发病害,如纹枯病、青枯病等。②干旱。干旱常发生在全生育期。玉米苗期气候干旱,若持续天数达到10天以上、土壤湿度低于10%,将会引发玉米生理性干旱,造成植株生长缓慢、根系停止生长、地上叶片卷曲发黄、茎秆细小,即使后期雨水调和也不能形成粗壮茎秆孕育大穗;喇叭口期干旱,将导致雌穗发育缓慢,形成半截穗、穗上部退化,严重时雌穗发育受阻、败育,形成空穗植株;抽雄前期干旱,雄蕊抽出推迟,造成授粉不良,形成花籽粒,俗称“抱空窝”;授粉期若遇干热天气,特别是连续35℃以上的干旱天气,会造成花粉生命力下降,影响授粉,形成空棒;灌浆期的玉米遭遇旱灾,则会造成籽粒不饱满,穗棒松软,有的穗轴上籽粒呈从大至小梯状排列。2014年,夏玉米前中期出现大范围干旱,截至7月21日全市受旱面积达129.7万亩,播种至7月28日全市平均降水仅有140.8毫米,比常年偏少55.39%,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育进程,不利于光合作用进行,产量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据调查,台儿庄区泥沟镇贺庄村2个田块,种植品种均为郑单958,施肥耕作相似,未浇水地块株高比浇水地块矮30~50厘米,产量低约30%。③大风。风灾常发生在8~9月,会导致玉米倒伏,影响授粉,尤其是播种密度偏大(亩株数达到6000株以上)、植株偏高(2.8米以上)、氮肥使用偏多等情况下更易发生,发生越早、倒伏角度越大减产越重。倒伏影响玉米正常生长,使花丝无法进行正常的分化;造成田间郁闭,使花粉无法接触花丝,影响散粉授粉,最终影响结实及产量;无法实行机械化收获。2013年8月1日,本市风力较大,部分玉米出现倒伏,大部分是根倒,其次是茎折,此时玉米已进入生长中期,倒伏后很难自行起身,人工扶起用力不当易伤根。④洪涝。洪涝一般发生在6~8月,此阶段是常年汛期,多会发生玉米涝害。田间积水过多导致根部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会使作物中毒,影响其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此外,强降水会导致土壤暄松,玉米根系的固定作用变弱,伴有大风天气时玉米极易出现倒伏,影响产量。2013年7月21日,全市有11.39万亩玉米发生洪涝灾害;2015年8月22日,滕州、台儿庄、峄城局部出现洪涝天气,致使部分玉米出现涝害。⑤冰雹。冰雹多发生在6~9月,发生呈现局部性,在玉米前期和收获期时有发生,发生面积较小。发生时轻者会破坏玉米的叶片,重者会砸坏玉米整个植株,影响玉米产量。2014年滕州北部出现冰雹天气,致使部分玉米的叶片被砸坏,由于此次冰雹发生在玉米苗期,总体上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2015年8月24日台儿庄泥沟镇、张山子镇出现冰雹灾害,导致玉米叶片被砸成条状,减产幅度在5%左右。

2. 异常病虫害

①病害。玉米常发生的病害有粗缩病、青枯病、褐斑病、瘤黑粉病和锈病等,在玉米的各阶段呈一定的规律性。粗缩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传播虫源是灰飞虱,在玉米苗期常发生,近几年呈减弱趋势。青枯病常通过气流、灌溉、机械和昆虫传播,从伤口和皮孔进行初侵染,尤其是洪涝转晴、土壤湿度较大气温骤升时容易发病。褐斑病常发生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一般从喇叭口期末开始发病,抽穗至乳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侵染玉米的幼嫩组织,破坏植株的绿叶,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瘤黑粉病随风雨、昆虫传播,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以侵染丝穿透寄主表皮或从伤口侵入,形成病瘤后在病瘤内产生大量的冬孢子,在玉米的生育后期传播,发病植株出现整穗绝收,给翌年生长也埋下隐患。玉米锈病主要侵染叶片部分,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甚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疱,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的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孢子。2015年全市锈病大发生,致使玉米出现早衰死亡,多数地块减产在50千克以上。②虫害。玉米常发生的害虫有二点委夜蛾、玉米螟、灰飞虱、棉铃虫、黏虫、红蜘蛛和蚜虫等。二点委夜蛾是玉米苗期害虫,主要影响玉米的有效株数,如2011年夏玉米暴发二点委夜蛾虫害,很多地块未及时发现和防治,导致玉米幼苗被咬断,多数地块重播,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提高。玉米螟发生在玉米的全生育期,前中期啃食叶片,后期钻入穗内,在玉米穗脱粒前会长时间啃食籽粒,后期减产幅度10%~15%。蚜虫主要发生在玉米的生育后期,群居吸食玉米的汁液,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还会传播其他病害。灰飞虱一年发生4~8代,主要以3~4龄若虫在麦田、草子田以及田边、沟边等处的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可近距离扩散和远距离随高空气流迁飞,携带的玉米粗缩病毒(MRDV)可引起玉米粗缩病,患病植株5~6叶期才开始出现明显症状。

二、应对措施

玉米产量是在良种、化肥、气候、土壤、栽培、预警减灾等因素的协同与拮抗博弈过程中获得的。夏玉米异常灾害的预警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农技、气象、农机、水利和植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通过采取智能监测预警、选择良种、合理配置、适度规模经营、综合防治病虫和丰产栽培技术集成等措施,才能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具体措施如下:

1. 建立健全智能监测预警体系

目前,本市已建设现代农业智能监测平台,安装基层智能监测点9个,包含粮油、蔬菜、果树等作物,现代农业智能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健全。现代农业智能监测平台能对玉米大田栽培中的虫情、墒情、苗情、灾情进行实时监测,形成统一的灾情预警评估体系。以“四情监测”服务为重点,通过远程视频监测、高效低成本传输和计算机智能决策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大田玉米全生育期动态监测预警和生产调度。尤其是安装的360°300万远红外摄像头能精确观察玉米的倒伏、干旱、暴雨、病虫草等发生情况,指导农民适时浇水抗旱、进行病虫草害防治;实时监测玉米受灾情况,并第一时间采用避灾减灾措施。通过手机实时软件发送气象、灾害预测信息,帮助农民快速、便捷操作,做好灾情预警预案。

2. 优选良种,采用品种间(混)作

选用优良品种,如登海605、登海618、华皖602、隆平206、隆平208、农华101或鲁单818等进行合理组合。在异常灾害常发地区,利用生B互补性,优选良种,实施品种间(混)作,立体化栽培,如隆平206与隆平208按照1∶1混作,每亩种植密度均控制在约3800株。这一组合在抗高温、干旱、大风、病虫害方面均有理想的稳产减灾效果,并且操作方便,不增加成本,可以提高光、温、水、肥、气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丰产丰收。在间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品种间生育期要一致、抗逆性要强且有一定的互补性、种植密度要接近,绝对不可以盲目采用品种间作,还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耕作制度、土壤肥力等因素。种子质量要符合《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禾谷类》(GB 4404.1-2008)的规定。

3. 在条件适宜的地区提倡适度规模经营

结合本市“两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因地制宜研究确定合理的适度规模种植面积,通过电话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本市百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劳动力投入、土地成本、流动资金、管理人员投入、农业基础品投入(种子、农药、化肥等)和收益等因素,推算出适度规模经营的合理面积为100~500亩,亩收益200~300元,规模收益2万~15万元,效益显著。适度规模经营可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作用;面积太小难以发挥规模集聚的优势;面积太大管理困难,需要的管理流动资金也较大,风险太高。据统计,2014年全市玉米百亩以上种植规模的有235家,其中100~150亩的有62家,占比为26.38%;151~200亩的有43家,占比为18.3%;201~500亩的有99家,占比为42.13%;500亩以上的有29家,占比为12.34%;较为理想的种植面积为100~500亩,占比为86.81%。

4. 未雨绸缪,做好预防统治工作

密切关注气象、病虫等预测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一是在每次防治过程中都要结合当地病虫发生的规律特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病虫进行防治,降低病虫基数。二是采用两种药剂复配防治同一种病害或虫害,本质就是药剂的混配使用,例如用辛硫磷乳油与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相结合防治灰飞虱、红蜘蛛、蚜虫等害虫;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与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混合共同防治锈病、黑穗病、茎腐病、蚜虫等病虫;在病虫同时发生时,多种(3种或4种)药剂混合防治,效果更佳。三是抓住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例如6月播种至苗期是二点委夜蛾、灰飞虱防治的关键时期,大喇叭口期前后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灌浆期是防治黑穗病的关键时期等。四是在灌浆期戴网格帽(实用新型专利,戴上可提高操作的舒适度)喷药(喷药时要前进操作,并戴口罩穿防护服,喷杆放在肩上向后喷,可以一次喷2行或4行),可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及操作的舒适度,有助于提高农民后期防治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玉米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