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题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网络问卷100份,纸质问卷100份),其中本科生120人,专科生80人,总计回收20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97份,问卷有效率为99%。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读书的类别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历史小说类易让大学生接受,在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中,当被问及是否愿意看社会上流行的武侠小说、卡通书、都市言情、科幻等通俗读物时,24.18%以上的大学生(主要是本科生)表示对此情有独钟,而大学生对于教辅书、文学名著的兴趣却越来越低,而且低年级同学比高年级同学阅读通俗类、人物传记更多。一些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书籍也颇受高年级大学生的欢迎,年级不同的学生在读书类别选择中存在明显的分歧。尽管计算机类、法律与公关类书籍的阅读在全体在校大学生中比例很低,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四学生,对一些直接能够为就业、走向社会带来实用价值的图书非常青睐。他们认为应该多读一些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具有实用技术技能的图书,如计算机、文秘、法律类实用性书籍。另外,很多大学生还表示自费购买外语、驾驶方面的书刊,也说明了大学生的阅读日趋功利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成了大学生走出课堂需要面对的第一道门槛。大学生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因此,那些与谋职就业、社会生存相关的实用技能方面、法律方面、公关方面的书籍备受学生喜爱。
2. 读书的途径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图书馆借阅、购买、网上阅读、书店借阅、其他等项分别占52.20%、26.58%、10.74%、4.18%、6.30%,可以看出,传统的图书馆借阅、购买图书的方式仍是阅读的主要方式。与图书相比,声情并茂的大众传媒对许多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渴望用最少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通过网络等传媒来了解信息、获取知识。在调查中我们还得知,有81.32%的同学在查找资料时,首先选择上网,如果网上没有再到图书馆查阅图书。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只要网上能查到所要信息,就不需要去图书馆。
3. 读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有目的、有计划阅读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自身素质。但在阅读的主要原因回答中。提高文化修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精通专业、通过考试、休闲娱乐、其他各占18.16%、16.39%、28.62%、9.44%、8.46%、18.92%,回答基本呈平均分布。在个别访谈中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是“喜欢什么读什么,想到什么读什么”,结果就可能出现以大众文化产品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情况,忽视很多经典的传统书籍,丧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传承的时机。
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只有8.7%的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读书笔记,只有19.8%的大学生对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二次以上(含二次)阅读的习惯,同时做好笔记。这表明在读书目的性及计划性不明确的情况下,把读书内化成获取知识、提高个人素养方面,还有待加强。
4. 读书需求情况
大学生阅读书籍的需求主要分为三个用途:其一是阅读一些为了考取相关证书的相关实用性书籍,为以后毕业后就业做准备,其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其二是阅读纯属阅读娱乐性的书籍,此类休闲娱乐的书籍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用来缓解学习、工作上的压力,以及所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其三是阅读一些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人文主义素养的书籍,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科学文化修养,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5. 读书时间的个体差别
从总体来看,在读书时间分配上,46.76%在校大学生每天用在教辅书上的时间大多在1~3 小时,34.08%大学生每天用在课外书籍阅读上的时间在1 小时以下,46.2%大学生每天用在课外书阅读上的时间在1~3 小时,每学期一半大学生只阅读1~3本书。这些数据表明学生能比较充分利用时间,且在读书的选择上用在教辅书上的时间与课外阅读时间相差不大,也间接反映出课外阅读是学生业余学习的重要部分。课外阅读是大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大学生课外阅读具有行为的主动性、内容的多样性、效果的突出性等特点,但同时又具有目的性差、指导性弱、系统性差等缺点。
6. 大学生读书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在人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读书自我评价,可以清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再加以改进。在调查中,有48.6%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情况总体上比较满意,26.71%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情况不是很满意。大多数同学认为现今大学生读书状况一般,这表明在校大学生趋于理性,能清醒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通过对阜阳师范学院学生休闲时间、休闲活动、休闲观念、休闲满意度等方面的分析,探索地方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现状休闲教育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成为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同样,闲暇时间的增多也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马克思曾高度评价闲暇时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他指出“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休闲是指完成学校课程计划以外,由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决定的全部课余活动。所谓休闲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掌握一定的休闲知识和技能,使休闲时间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增强大学生在休闲过程中自觉、自促的能力,帮助学生决定闲暇在大学生活中的地位,增进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建立个人需求、价值、技能与休闲的关系,并体会休闲经验,协助大学生评价休闲行为与大学生活目标关系的过程。
为了更加清楚、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休闲状况,本课题组以调查问卷形式在阜阳师范学院全日制本科学生中调查,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学生休闲态度与满意度现状调查,第三部分为休闲教育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2份,有效回收率94%。具体做法是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结合学校专业类型选定了调研单位,按文科、理工科专业综合考虑随机抽取院系,然后在抽中的院系中按年级、性别随机抽取学生,最后将全部有效问卷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特点
表1调查对象分布情况信息表
性别分布 专业分布 年级分布
分布
情况 男 女 文科 理科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人数 304 446 538 212 166 318 162 104
百分比 40.6 59.4 71.8 28.2 22.1 42.3 21.5 14.1
总数 750
(二)大学生休闲态度
1.对休闲重要性的认识
休闲态度是指客观存在的休闲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休闲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认为休闲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和较重要的分别占43.0%和46.7%,认为不重要和很不重要占的比例很小,分别是3.9%和1.0%,认为一般化的占5.5%。由此可见,休闲在当代大学生的业余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仍把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视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
2.休闲促进要素
促进和推动大学生休闲活动的主要因素中,有自由支配时间63%排在首位,其次是有自由支配金钱55%和兴趣50%。同学的因素占28%,仅有3%的学生考虑到“利于就业”。在回收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周一到周五每天休闲活动的场所主要选择在宿舍,选择的人数占46%,选择在网吧休闲的占比重的23%,选择人数最少的是选择在学校运动场占比重的12%。由此说明学生每天还是有一定的休闲时间,时间不固定的也多,而且学生选择在运动场进行休闲活动的占比重最少,学生休闲选择的场所和休闲的方式有很大联系,所以应该在不同的时间段提供不同的休闲场所和健康的休闲方式,以方便学生的多种需要,而且要宣传更多的健康休闲的理念。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方便的可行性也是推动休闲的一个重要因素。
3.休闲阻碍因素
阻碍大学生休闲的主要因素中,“缺钱”以69%占首位,“没时间”占62%,“缺同伴”占18%,“没场所”16%,其它因素,例如兴趣、交通、器材、培训教育等因素都不超过15%,不成为阻碍的主要因素。休闲费用对于还没有经济自理能力的学生来说,约有41%的学生每月休闲活动费用为50―100元,约有24%的学生每月休闲活动费用为100―200元,约有4%的学生每月休闲活动费用为300元以上。学生的消费水平不同,学生的休闲观念不同,也决定了学生运用到消费在休闲上的水平也不同。
(三)大学生休闲活动及休闲满意度
1.休闲活动参与情况
生活态度的消极或积极与否,也影响到大学生对休闲活动的选择,问卷中大学生在休闲时间参与主要活动的选择上选择最多的是娱乐爱好活动占比重的45%,选择专业知识学习的占8%,选择体育健身的占18%,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占14%,选择社会交往活动的占21%,选择上网或电子游戏的占25%。可见,学生对休闲活动的选择存在着误区,有可以引导的空间。
2.大学生休闲生活满意度分析
大学生对自己休闲生活的价值体验中,“丰富实践经验,结识朋友”占26%,“拓宽知识视野”占25%,“发展兴趣爱好”占22.5%,“帮助专业学习”仅占7%,由此表明当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不再以学习为中心,而是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有2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休闲生活是“杀时间”,这说明有部分同学的休闲生活价值不高甚至根本没有价值可谈,消极休闲心理偏重,生活缺乏理性和目标。对大学生休闲生活丰富度的调查显示:非常丰富占4%,丰富占24.2%,一般占50.6%,不太丰富占13.8%,很单调占7.4%。可见我校学生的休闲生活处于中等地位,但是在调查中部分学生反映学校应组织更多的文体活动,增加相应的休闲设施,以满足学生的休闲需求,同时,学校也应加大休闲教育培训的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休闲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大学生休闲满意度调查显示:丰富满意占5.6%,满意占26.4%,一般占51.7%,不太满意占12.4%,非常不满意占3.9%。可见我校学生对休闲生活总体满意度处于一个中等位置,只有小部分学生感到非常满意,仍有部分学生感觉有待进一步提高。
3.大学生休闲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休闲教育理念缺乏
休闲教育理念是高校顺利实施休闲教育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大学生休闲时间的日渐增多,高校能否树立休闲教育理念,将休闲教育纳人教育体系当中,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调查表明,一些高校在休闲教育理念方面是缺失的。在本次调查中,有71.5%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态度“重视不够”或“不重视”,认为学校比较重视大学生休闲生活的仅占3.8%,54.6%的受访学生反映学校没有或没听说有实施“休闲教育”的计划。
(2)休闲教育形式单一
灵活多样的休闲教育形式是高校卓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休闲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调查发现,当前高校休闲教育的形式主要以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校内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为主。这些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但学生的满意度并不高。学校、学院或社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组织活动,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却不愿意参加或偶尔参加,究其原因,一是收获不大;二是内容不够丰富。可见,高校休闲活动开展得不够丰富,部分活动偏离了大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影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休闲教育资源不足
休闲教育资源是维系休闲教育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作为支撑休闲教育活动运转和发展的保障体系,休闲教育资源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休闲教育发展的规模大小、速度快慢与学生对休闲教育需求的满意程度高低。然而调查发现,当前高校的休闲教育资源普遍存在不足的情况。如有4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场)等文体活动场以所及体闲场所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有61%的被调查者“很少去”或“从没去过”;“偶尔去”的占15%。可见,在高校休闲教育的硬环境方面,休闲教育资源是不足的。
三、对策与建议
(一)观念先导:树立正确的休闲教育理念
休闲教育理念是对“休闲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高校实施休闲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使大学生认识到休闲的价值,并使其具有对休闲行为做出价值判断、选择和评价的能力;二是引导大学生有价值地度过休闲时光。高校只有首先树立正确的休闲教育理念,才能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教育实践活动中。高校休闲教育理念的确立,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念。
(二)方式创新:丰富休闲活动形式,鼓励个性发展
发挥各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和吸引力,努力丰富和不断创新休闲活动形式,尤其是青年人喜爱的动态型休闲,例如运动和各种社交。但是调查中显示,当前许多大学生忽视运动休闲。学校应该提供各种条件,鼓励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锻炼身体,展现青春活力,融入人际交往。另外,我国大学的社交活动少,而且不够正式。国外大学常常有典礼、晚会等正式的社交场合,大学生通过参与,培养社会交往的礼仪,形成高雅文明的行为习惯,拓展社交圈,塑造个人魅力。
(三)硬件保证:完善休闲文化设施,增加休闲场所
大学尽量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基地,充足的自习室、运动场,有优质服务的图书馆、机房,开放的科学馆等,营造大学浓厚的学术、艺术氛围和高雅的休闲环境,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建立联谊社区等增加休闲场所,完善休闲的硬件设施。如此才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休闲质量和休闲满意度。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大学生休闲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0DJSZ0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马慧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美]杰弗瑞•戈比,康筝译.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赵立允.大学生休闲的现状、问题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126-127.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取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四所高校4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采用课堂当场发放当场回收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该问卷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测试题,共计有28道测试题,分为多项选择题和单项选择题,在测试题目中有16道多项选择题主要调查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其余12道题为单项选择题,其中调查自主学习动机的有3道题,调查自主学习途径的有4道题,调查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有3道题,调查有关如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有2道题。②访谈法。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方式,与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从而掌握大量的资料,以便保证分析的合理性、科学性。
3数据收集
本次的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问卷中女生人数占225人,男生占160人。在问卷中抽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每年级各40份问卷共160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4调查分析
4.1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
①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总体状况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维度上得分较高,而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方面得分较低。这些便说明大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有强烈的获取愿望,希望在大学里充实自己的同时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将来走入社会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如今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并不高,可能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学校的期末考试,国家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这些考试是必须要考的,所以学生以这些为目标,以这些学习内容为重点,而忽略了其他领域内容的选择。而对这些考试也都是在考试之前临时突击,平时也都很少认真的学习,缺乏对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的规划。②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年级差异分析。大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水平呈现为大一到大三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到大四则回升,达到大学期间的最高水平。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还继续保持着高中时候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比较习惯于主动学习。逐渐适应大学生活以后,有的学生开始参与其他的课外活动,自主学习的水平开始下滑。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已有了前两年的积累,知识面不断拓宽,尤其是大四学生,他们需要写毕业论文,也开始接触校园以外的社会,了解到用人市场对学生能力水平的要求,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会把较多的课外时间用来学习。所以对学习时间和经历投入的增多,因而大三大四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③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性别差异分析。通过调查问卷显示,性别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考试策略和学习成绩也有所不同,女生在自主学习水平各方面要比男生自主学习水平高。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比男生更有自控能力,能够掌握自己的学习,而男生自控能力会稍微差一些,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娱乐活动和游戏等,这些都会影响自主学习的水平。女生会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自主学习机会也就越大。
4.2目前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①对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表2所展示的调研结果可以得知,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未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还认为在大学里只要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考试能够及格不挂科就足够了,课后用不着再学习,他们对学习的认识始终限定在高中阶段的认知范围内。从这点可以窥见他们对自主学习的认知也仅限于此。②自主时间内的内容安排不如人意。通过表3发现,只有26%的受访对象选择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而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之外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的学生存在“60分万岁”的这种思想,只要不挂科,似乎就达到了学习目的,而课外学习可有可无。自控能力差。有的学生就能够掌控的了自己,他们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而有的学生,虽然有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但就是自我约束能力极差,受外界的影响极大,当有想学习思想的时候,有任何一种外界因素影响,学习的思想便荡然无存。缺乏学习的动力。高中的学习以考大学为动力,到了大学以后,有的学生会为自己设定目标,比如有想出国、想考研、想考各种等级证书的,他们就会主动的学习,努力的索取知识。没有目标的那部分同学,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当然这些同学也不是从根本上没有目标,而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目标,所以自主学习的意愿就不会那么强烈。③自主时间内学习内容偏离。通过表4发现,为了迎合用人单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大多数学生都功利性质的选择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英语。这样学习的结果便是:大学四年要用三年时间学习英语,半年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当英语四级考过之后,便再没有学过英语。这样便耽误了专业知识的获取,对所学专业课程知道的少之又少。
4.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建议
一要明确学习目标,寻找自主学习动力。大学生应该客观认识自主学习对个人能力的重要作用,将自主学习视为自我实现的一个途径,提高学习的内在动力。二要建立自主学习体系,创造自主学习环境。构建自主学习体系,重视学习兴趣及内在动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共同创造自主学习环境。三要教师引导,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思路,打破教条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建立自主学习体系。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计划者、执行者、组织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步一步的去实践。
4.4改进效果
根据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进行调整后,学生自主学习状况有所改善。笔者将改善后的调研结果与先前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对比,最终效果详见表5。
5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学习;建议
当前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人才,而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群体。大学生接受的高等教育决定了我国社会受教育的水平。阅读使人明智,使人成长。阅读带给人们更加纯粹、高尚的精神生活,从而促使人们改变现实生活,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大学生来说,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受到网络文化的袭击,大学生的阅读学习时间逐渐减少,阅读学习能力逐渐弱化,已然发展成一个让人不得不重视并寻找解决措施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阅读学习现状调查
随机对商丘工学院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阅读学习时间。500名在校大学生中,有45.5%的认为自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锻炼等课余活动;54.5%的学生则反映课程较多或者有其他学习打算,并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学习;约有10%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进行阅读学习。而在有充足时间进行阅读、锻炼等课余活动的学生中,仅有不到5%的学生每日坚持阅读1~2个小时,大部分学生表示对于阅读学习还应遵从自身意愿。
2.对阅读学习的态度。500名在校大学生中,有81.5%的表示喜爱阅读,9.5%的表示讨厌阅读,9%的表示对阅读学习没有感觉。
3.阅读书籍来源。30%的人选择自己买书,并表示自己花钱买来的书会认真阅读;超过40%的学生选择在网络上看书;而其余30%的学生选择从同学、朋友或者图书馆借书阅读,阅读效果比较理想,但由于受到时间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不能对图书进行深入学习,阅读较为匆忙。
4.阅读学习目的。70%以上的学生均是以丰富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为目的阅读图书,还有20%左右的学生则是以阅读图书来放松心情、消磨时间,剩余不到10%的学生是为了考试。
5.阅读学习地点。500名在校大学生中,39%的学生选择在寝室阅读,但大部分学生反映在寝室阅读学习效率不高,很容易因外界事物而走神;30%的学生选择在教室、自习室或图书馆进行阅读学习,并表示在教室、自习室或图书馆的阅读学习效率较高。另外,还有20%的学生喜欢在室外进行阅读,剩余11%的学生则表示没有固定的阅读学习地点。
⒍阅读学习计划。500名在校大学生中,仅有不到30%的学生会在阅读学习之前制订自己的阅读学习计划,按照计划阅读;而50%多的学生则表示其在备考期间会按照计划进行阅读学习,其他时间较为随意;剩余的20%的学生则没有制订过阅读学习计划。
二、大学生阅读学习现状的分析
1.阅读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在阅读学习时间上的分配反映了学生对阅读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喜爱程度,对阅读学习时间分配较多或分配较少均对学生阅读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学生阅读学习时间较为随意,多数学生选择在备考期间进行突击式阅读学习,骤然增加每日阅读学习时间,降低了学生阅读学习效率。根据大学生的日常课程以及生活习惯不难看出,每日保证两小时的阅读时间所达到的阅读效率是最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无法保证每天两小时的阅读学习。
2.纸质书阅读量较少,网络信息阅读增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大部分学生选择在网上阅读学习。网络上的书籍较为繁杂,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喜欢用电子书进行阅读学习的学生对阅读内容印象不够深刻,学习效率较差。
3.阅读过于短浅,缺乏深入学习。由于近几年大学校园内的学习氛围较以往更为浮躁,许多大学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阅读学习中,速读成为大部分学生读书的选择。速读并不是一种阅读学习,从根本上来看,速读是当代大学生消磨时间、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速读虽然能够帮助大学生迅速了解文章书籍的含义,但却不能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文章书籍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因此养成浮躁的习惯,这甚至对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生活带去一定的负面影响。
4.实用阅读学习现象严重。当前大学生的阅读学习书籍多为应试类书籍,如英语应试书籍、计算机应试书籍、考研应试书籍以及其他专业相关辅导书籍。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该方面书籍的阅读学习,虽然提高了专业知识,却忽略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5.缺乏阅读学习计划。大学生除了在备考前有考试阅读学习计划外,缺乏对课外阅读进行计划,阅读的效率较低,阅读关注点较为分散,不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地阅读,往往都是随大流,读一些市面较为畅销的书籍。缺乏阅读学习计划也就缺乏阅读学习动力,限制了阅读学习范围,降低了阅读学习效率,容易导致滥读现象的发生。
三、提高大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相关建议
1.帮助学生摆正阅读心态,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学习氛围。要想让大学生能够自主、正确地进行阅读学习,首先应摆正大学生阅读学习心态。阅读学习应当是广泛的、积极的,而不是具有浓厚功利色彩的,同样也不是了解书籍所记载的内容。学校可以适当开办阅读学习的相关讲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了解阅读学习的本质。讲座内容可以引用以往名人的阅读学习故事,使大学生了解阅读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讲座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书籍,并做出阅读引导,指导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卷有益。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书籍选择以及阅读形式上做出指导,杜绝学生因盲目、从众、偏爱等心理出现的滥读现象,使大学生能够摆正自身阅读心态,在众多书籍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学习。为了能够全面促进大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学习行为,校园还可以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如设置经典名著阅读等专门的选修课程,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经典名著。学校邀请知名作家来学校做研讨会,给学生一个了解作者真实想发与写作真实意图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学习氛围。
2.提高校园图书馆硬件设施,丰富图书馆藏书量。学校应提高校园图书馆的硬件设施,科学藏书,方便学生查找自己需要的书籍。学校图书馆在选定图书时,应有倾向性地选择,根据学生借书的类型订购相近类型,不订大学生不需要的图书类型,节省资金并使资金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图书馆所订图书应尽量保证内容与品质,以促进大学生借阅图书的积极性。不少大学生反映,其对本校图书资料了解较少,导致了学校图书馆图书利用率较低,因此学校需加强学生对学校图书馆资源的了解,可以采用校报、校园网络等形式更新校园图书馆资源动态,使学生对图书馆资源能够更加了解。另外,学校还需提高图书馆的设施,紧跟时代潮流,如更新图书馆电子设备、更新电子阅读室设备、增加校园图书馆座位等。
3.针对性阅读学习辅导。大学不同阶段,学生对阅读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级设立不同的阅读学习指导课程,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思想进行阅读学习指导。如大一、大二的学习课程较多,专业课程较少,学生可以广泛学习一些与专业关联性较低的书籍,丰富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而大三、大四的学生虽然课程较少,但学业较重,教师可以指导该阶段学生阅读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书籍,丰富专业知识,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本专业、学习本专业,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思想更为灵活,能更好地走上社会。这种针对性阅读学习辅导还可以结合大学生心理辅导同时进行,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方面的问题。
阅读使人成长,使人具有思想。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步入社会后,一个人很难再有如此充足的时间以及方便丰富的资源进行阅读学习。因此,为了为国家培养出更为优秀、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学校与教师务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阅读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杉杉.大学生阅读倾向调查及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策略分析――以南京工业大学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3).[2]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某高校大一大四年级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52份,问卷收回率为78.75%。
(二)研究工具
大学大学业倦怠量表,由连榕和杨丽娴编制,共20个题目,分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 865,分半信度为0. 880[1]。
(三)施测程序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选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施测中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所得数据采用SPSS3.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学业倦怠总体状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业倦怠总分及其各因子均分都小于中间值3(5级评分制),这说明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业倦怠。
5.4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学科性质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学业倦怠总分、情绪低落因子、行为不当因子在文理科上均有极其显著性差异,理科学生得分高于文科学生,表明理科学生的学业倦怠要比文科学生严重。
5.5学干与非学干大学生的学业倦怠差异
由表8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业倦怠及其各维度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以上得分均高于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
5.6大学生学业倦怠的活动频率差异
由表10可以看出,学业倦怠总分、行为不当因子和成就感低因子均在不同活动频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讨论
(一)学科性质差异
理科专业学生的学业倦怠总分、情绪低落因子和行为不当因子的水平显著高于文科专业学生。这与王敬欣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2]。这可能是因为:学科性质不同,那么不同学科的学生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理科学生较理智、克制,不容易发泄内心的不快,选择压抑心中的不满,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
(二)学干与非学干大学生的特
学业倦怠总分及其各因子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以上的得分均高于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得分。这与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担任学干的过程中,经过对自己各个方面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变得更有自信心、成就感、问题解决能力较强有重要的关系。
(三)不同活动频率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差异
极少、从不参加活动的学生的学业倦怠总分和成就感地因子水平高于那些经常、偶尔参加活动的学生的学业倦怠总分和成就感地因子水平;行为不当因子在在不同参加活动频率上有显著性,极少、从不参加活动学生的行为不当因子水平高于经常参加活动的学生。周喜华的研究显示:中等轻度的体育锻炼能降低学生的学业倦怠,提高自我和谐水平[3]。这可能是因为经常、偶尔参加活动的学生能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可见,适当参加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还对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而并非某些同学所想的参加活动会影响学习成绩。
四、结论
1、大学生的学业倦怠总分及个因子均分都小于中间值3(5级评分制),这说明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业倦怠,但不是很严重。
2、不同学科性质大学生在学业倦怠上存在显著差异,理科学生学业倦怠程度比文科学生学业倦怠程度更高。
3、学干与非学干的学生在学业倦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的学业倦怠程度要比担任学生干部学生的学业倦怠程度严重。
4、不同活动频率大学生在学业倦怠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常、偶尔参加活动的学生的学业倦怠水平低于极少、从不参加活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连榕,杨丽娴.当前大学生学业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4:1-38.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医疗保险;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获得了长远发展,覆盖范围逐渐延伸、责任范围深入拓宽、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明显提升。而体育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规模日益壮大,其身体健康状态不仅关系着日常学习、生活,更是关系着未来的职业生涯,也因此被纳入了国家医疗保险的整体规划之中。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普通高等学校中接受高等体育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和研究生,首先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取法在高校中抽取部分高校,而后采用分层随机抽取方法在抽取的院校中依照学校、年级、性别等分层抽取2300名在校体育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预先制定好的《体育大学生医疗保险参加体育保险现状调查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借助于人工或是网络查询了近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高校校医院、市医保中心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300多篇各类报纸、期刊、杂志等有关于体育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相关文献和书籍,通过这些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的阅读、整合,为本文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制定了关于《体育大学生医疗保险参加体育保险现状调查表》,于2015年8-9月对随机抽取的学生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并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完整性和合规性的重复检验,其中总计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2200份,其中研究生占600份,本科占1600份,高低年级、男生女生各占1100份,年龄大多在20~26岁之间,平均年龄(21.2±1.18)岁,经过检验删除不完整的或是不合规定的问卷后,有效问卷为2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45%。(3)专家访谈法。在调查问卷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验证问卷调查的有效度,就相关研究问题向体育研究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医保中心、各校医院等相关机构的20位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就问卷有效度沟征求意见。(4)数理统计方法。将调查问卷所获取的各种数据信息,利用EXcel2003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统计汇总,而后再使用SPSS10.0数理统计软件对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出体育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现状,以及不同变量对参加体育保险与否的影响。(5)逻辑分析方法。通过上述数理统计方法实现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之后,便可运用相关逻辑学方法,例如对比分析法、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等来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验证,从而推理出本文所研究课题的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被调查的体育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文针对所选取的8所高校,所发放的调查问卷共计2300份,其中回收的问卷为2200份,经过复查检验,有效问卷达2100份,有效率为95.45%。在本次调查问卷中,男生为1050人,所占比例为50%,女生为1050人,所占比例为50%;城镇1325人,占63.1%,农村为775占36.90%;其中研究生为600份,占28.57%,本科为1500份,占71.43%。
2.体育大学生医疗保险参加体育保险现状分析
(1)参加体育保险现状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65.27%的学生选择了参加医疗保险,而尚有34.73%的学生则选择不参加医疗保险,具体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本文问卷过程中针对性别、年级、学历层次、公私办等差异对调查范围内的学生进行参加体育保险率的比较分析,这些差异性都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由此可知女生、低年级、高学历、公办生的参加体育保险率均相对来说比较高。通过调查问卷体育大学生参加体育保险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具体分为以下几类:学校组织参加体育保险占52.27%,学生自我参加体育保险22.12%,家长期望参加体育保险16.88%,学生从众心理驱使8.02%,其他原因1.71%。由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自我参加体育保险率仅占22.12%,这就表明学生的参加体育保险意识不强,对于医疗保险的认知程度不高。而所占比例较高的是学校统一参加体育保险,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参加体育保险大多是需要外部推动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大学生推广与普及需要加强宣传和组织力度。
参考文献:
[1]雷璟程.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参保行为与意愿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位刚.偏Logit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肖池平.加强和普及大学生保险意识教育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4]李彦蓉.大学生医疗保险改革成效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建设;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46-02
本文以三峡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2768份,回收率为92.27%。调查涉及我校14个学院,包含文理工各个专业,覆盖各年级。
一、我校大学生学风的现状与特征
1.学生学风总体状况较好,存在的问题呈多因素分布状态。调查结果显示22%的同学认为“很好”,69%的同学认为我校的学风“一般”,9%的同学认为“很差”,同学们对我校学风总体评价较好。在“我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统计中,27.3%的同学选择“学习动力不足”,23.7%的同学选择“学习氛围不浓”,21.1%的同学选择“创新实践不够”,17%的同学选择“迟到旷课普遍”,10.8%的同学选择“舞弊时有发生”。从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影响我校学生学风的因素分布较广。
2.部分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功利倾向,缺乏学习主动性。在对学习动力的调查统计中,54.56%的同学选择“个人生存的需要”,23.54%的同学选择“父母及亲友的期盼”,21.89%的同学选择“社会发展的需要”,五成学生是迫于生存需要而被动学习,学习的功利性较突出。在“影响我校学习风气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统计中25.3%的同学选择“学习目的不明”,在“我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统计中27.3%的同学选择“学习动力不足”,表明目前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3.自习、上网、社会兼职是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业余时间的利用是体现学生学风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如何安排课余时间的调查统计中,28.5%的同学选择自习,27.4%的同学选择上网,16.8%的同学选择外出逛街或游玩,10.04%的同学选择做兼职,5.1%的同学选择谈恋爱,12.1%的同学选择“其他”。各选择项的分布比例比较均匀,但自习、上网、逛街、社会兼职等已成了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仅部分同学能主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
4.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动关心与指导仍需加强。21.15%的学生认为只有少数老师能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答疑解难,44.81%的同学认为只有部分任课老师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并答疑解难。总体上看,虽然绝大部分老师能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并答疑解难,但仍有近三成的老师很难做到,任课教师主动关心学生学习和进行学习指导仍需加强。
二、我校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学生学业指导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发展规划。调查显示,25.30%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不明”是影响我校学习风气的主要因素,27.30%的学生认为学风最主要的问题是“学习动力不足”,这说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个人发展规划。主要原因在于进入大学后,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学生未了解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和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又由于导师制落实不到位,失去了教师的及时提醒与必要指导,势必陷入无所适从和盲目徘徊的尴尬境地。
2.功利社会的影响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理性的丧失与功利性的增强。调查显示,33.28%的学生认为当今社会能力重于学历,49.70%的学生认为能力和学历二者都很重要,11.10%的学生认为社会干扰因素过大是影响我校学风的主要因素。这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习理性的丧失与功利性的增强,过分强调实用和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学习。在校期间过早和过度分散学习时间与精力是影响学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3.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与教学方式的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激情的下降。在本次调查中,10.8%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是影响学风的主要因素,18.29%的学生认为逃课的主要原因是“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15.46%的学生认为逃课是因为“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和“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已成为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既有学生对课程设置意义的认识不到位,也有课程设置本身不合理的因素存在。
4.公寓管理不到位与专业学术活动不足直接影响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学生公寓是高校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阵地,强化公寓管理,促进公寓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对促进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12.31%学生认为“进一步改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是加强我校学风建设的关键,54.47%的学生希望寝室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舞台”,这充分说明进一步强化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已是当今学生的共同期盼。
三、推动我校大学生学习风气进一步好转的对策思考
1.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风建设。加快我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门化和专家化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组织保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工作考评机制,保证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作用,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风建设。
2.进一步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良好教风带动学风建设。一是改革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转变为集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一体的综合考核。教学效果既要突出教学的科学性也要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与指导,体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应从体制、机制上建立与健全教学评价与激励约束体系,切实保证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和质量意识,以教师教风的彻底转变带动学生学风的进一步好转。二是完善教师答疑的管理制度。要求所有教师在上课之初向学生公开自己的答疑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各学院要建立相应的检查监督机制,确保教师答疑工作持续进行。答疑内容既可以是学科知识疑点的解答,也可以是专业思想的指导和学术问题的共同探讨。
3.进一步探索学生公寓管理的新方法,以公寓的科学管理督促学风建设。一是推行学生公寓楼层负责制和辅导员公寓巡查制度。推行楼层学生助管责任制,实行以楼层为单位进行公寓安全教育、卫生检查、学风督导、党建活动、文化建设、信息沟通等比较切实可行。各学院建立辅导员和学生班主任公寓巡查制度,重点听取楼层学生助管的工作汇报,并巡查学生寝室对学生助管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二是积极开展苑区文化建设。一要加强苑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如必要的宣传橱窗、活动场地等;二要加强苑区文化活动的引导,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内容健康向上,弘扬主旋律,扩大影响和教育范围。
4.进一步加强完善和规范学生常规管理,以常规管理推动学风建设。一是加强早锻炼、晨读和自习管理。实践证明,加强学生早锻炼、晨读和自习管理对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学院要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学生工作处要继续坚持学生早锻炼与晨读的检查、登记与定期公示制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引导学生自觉将课余时间用到学习上来。二是加强课堂考勤管理。要积极加强学分制管理制度下课堂考勤管理的探索与创新,继续强化任课教师课堂第一责任人意识,在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课堂考勤管理并及时与学生管理部门沟通。要逐步推行辅导员随班听课制度,要求辅导员每周至少随自己管理的学生班级听课2学时,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学生会学习部要推行课堂考勤抽查制度,每个月至少抽查课堂考勤1次并将抽查结果进行公布。三是继续坚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制度。一般情况下,各学院每学期期末应向每位学生家长寄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详细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心理、缴费、等方面的现实情况,主动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对达到学业预警、考试舞弊、留级和有怨学倾向的学生要随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共同及时做好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四是继续抓好学生考研的动员、组织与服务工作。考研是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各学院要坚持贯彻早动员、早规划、早准备、创新高的原则,把学生考研纳入学生人生规划,并在精神激励、方向确定、专业辅导、物质保障等方面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确保我校学生考研参考率和录取率的稳步上升,带动我校广大学生确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婷.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l2.
[2]刘一鸣.高校学风建设与大学生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l,(12).
【关键词】辽宁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20多年前就开展了创业教育,也将创业教育、学术性教育及职业性教育三者摆在了同等的地位。然而,通过有关的调查显示,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多,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具有自主创业的思想,但真正行动起来的大学生却很少。辽宁省政府在处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问题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其中包括减免税收、担保贷款及社会保障等。而且,还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特意开办了相关的知识培训、市场调查等服务部门。但受到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依然举步维艰。针对这样的局面,本文在此对辽宁省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征
(一)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大学生刚从院校毕业,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不管是在管理公司上或者是专业技术上,这些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他们的自主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具有创新思想,有无畏困难的精神。处于青春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他们刚从院校毕业,对社会的新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有尝试一切事物的勇气,这也是自主创业需具备的一种品质。
(三)大学生在创业时缺少耐心。在创业过程中,他们虽然具有创新、勇敢的精神,但他们却缺乏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一旦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这种心态不利于自主创业的开展。
二、辽宁省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创业载体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环节就是建设创业载体,有制度载体、程序载体、培训教育载体及宣传载体。首先,制度载体缺失、程序载体效能不高。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关政策及法规还不完善,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换,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创业程序繁琐,政府部门在办理时服务态度不太好,整体素质偏低。政府开办的创业咨询、风险评估、创业指导、资金扶持等工作做得不到位。没有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公正、开放、诚信的创业法制环境;其次,创业教育载体建设比较滞后。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先要处理好创业教育传统观念及现代观念之间的矛盾,教师及学生对创业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营造良好的创业校园氛围,缺少对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因此,加强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应该积极引进其他开展得比较好地区的经验,改变观念,勇于创新。另外,当前创业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基于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情况分析,辽宁省创业教育模式还不够成熟和规范,在调查中发现,一大部分的高校尚未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有的高校虽然有开设,但也是以一种形式的方式存在,教师师资力量及教学质量还要进一步提高;最后,宣传载体力度不够。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刚从院校走向社会,虽然具有自主创业的激情,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商业管理经验,阻碍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发展的步伐。他们在组织团队时没有相关经验,市场调查做得不够,也不懂得如何给公司制定战略目标,在提高工作效率、产品市场推广中不够重视。因此,在开展自主创业时,应聘请具有市场管理及产品推广经验的人才,要懂得运用手段激发起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缺乏资金。大学生自主创业中,让他们头疼的不仅是经验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资金上的缺乏。我国当前个人商业贷款虽然有多种形式,但对大学生来说,要通过这些途径贷款都是不太可能的。这时候,大学生为了尽早获得企业的启动资金,常会低价卖掉自己的创意或者技术,或者对方给点钱就让他们占有大股份。有的投资者虽然不能为公司提供专业的指导,但因为股份关系和公司也是联系在一起的。基于这样的情况,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时,不要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要尽量和具有创业理念、真正有实力并能给公司提供有价值意见者合作。
(四)没有对辽宁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加以有效利用。首先,政府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缺乏完整的创业配套政策。当前,辽宁省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相关政策主要是给予鼓励性及优惠性方面的政策,虽然政府在本地区经济带发展的相关政策很多,但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的政策文件却非常贫乏;其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随着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不断发展,政府的有关政策也相继出台,但这些政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缺乏实用性,政府的领导能力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因此,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和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状况互相结合,通过各种方式和外界接轨,不断对创业教育内容进行更新,任课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并引导,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院校要积极鼓励他们,还要为他们提供创业实践环境,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开拓外界网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最后,权威机构没有对其进行指导。院校不但要授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针对辽宁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模拟创业,为他们多创造实地考察的机会,并在课堂教学中多举一些案例,多邀请辽宁省大规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权威机构进行指导,尽量为自主创业学生创造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还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氛围。因此,院校要加强创业教育,而政府也应给予实际上的政策支持,调动起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真正帮助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获得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为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参与现状,笔者以钦州学院、玉林师院、河池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本问卷调查、访谈形式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类抽样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5份,其中大一学生190名、大二学生255名、大三学生176名、大四学生174名;男生457名、女生338名,样本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因此,本次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问卷内容分为三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学生的学习交往与互动(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生师交互);学生的自主型学习。每一部分包含多个分维度,共计35个项目。
课堂参与。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表示不会缺课、逃课,8.9%的学生“经常”地参与课堂讨论,3.0%的学生“经常”地在课堂上提出有见识的问题,10.6%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偶尔”和“从未”的学生比例占90%左右。上述统计可以说明,目前,大多数课堂仍然是以知识传递为主,“一人谈”的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了被学习,失去了自我体验,学习主体整体迷失,现在让他们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很多同学不乐意参与,也不知道如何参与。
学习交往与互动。调查结果显示:16.5%的学生“经常”在课外和同学一起进行小组学习,4.3%的学生“经常”用电子邮件或面对面的与指导老师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78.6%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思考;在学习小组中,62.7%的学生习惯于被安排任务。以上数据说明:生生、师生、生师在课外交互较少,学生的团队意识薄弱,合作型的学习方式运用得不够充分,个人单打独斗的方式仍然是课后学习的主流。
自主学习。通过调查发现,28.4%的学生阅读了教师指定的部分书籍,13.6%的学生为加深学业主动阅读非指定书籍,9.3%的学生阅读书面论文或报告,38.6%的学生“经常”课前预习或为学习作准备,很少有学生对有见识的问题进行收集、整合资料,进而判断信息、观点、行动、结论的价值,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过于依赖教室、教师以及面授辅导,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志趣及价值观不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只有28.8%的学生表示自己了解所学东西对自己所具有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基本训练,如团队组建、单元组合作、板卡使用、师生约定及运用多种表达呈现方式等。其中,学习品质需要重点训练。
学会关照。学习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种社会性的过程。团队组建或单元组合作,是为完成学习任务或问题,学习者与其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关照学习同伴,特别是学习的边缘人(游离人)。同伴间的相互关照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的重要品质,它使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影响,对学习共同体产生归属感,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团队学习的意识。
学会倾听。学习是一种对话性的过程,在学习中“最重要的不是述说,而是倾听――无条件地、全身心地、共情地倾听”。中外教育研究都特别强调“听”的重要性,如中国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又如苏格拉底的“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因此,倾听是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又一重要品质。
倾听并不等于听,听是听觉器官对声波的单纯感受,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倾听是内化过程,是“眼、耳、口、脑、心”多种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主动获取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通过倾听获取信息,引发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激发灵感,深化认识,重构知识。为预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假“听”、假“看”、假“议”,可对其进行检测,如请学生对已陈述的观点进行复述、补充、解释、提问或修正等。
学会交互。学习是交互和实践的产物,交互是学生学会学习的特殊品质,是知识建构和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本质。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认为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所以,学习同伴通过互教互学,启发思想,习得知识,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多种交互学习的类型,如按活动对象分,可分为学习者与信息资源、学习者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等三种交互学习活动。若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分,可分为自主交互、一对一交互、一对多交互、多对多交互。每种交互都可以实现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律是: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人类正在从信息时代走向知识时代,人们最需要的不是记忆信息,而是整合、分析和处理信息,把信息转化成为知识。美国知识管理学家德鲁克(P.Druker)说,知识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学会如何学习,因为知识的本质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因此,新型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发现、合作型学习等方式)是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获取知识、适应知识时代需求的关键,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应该成为教育的基本使命。
优化课堂环境。一个自然、宽松、民主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他在班级管理上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参与设计。教师遵循以学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获得感受或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