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研究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消费者利益;体育竞赛服务;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F713.82;G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01-02
体育竞赛服务市场在国外已发展为一个成熟且发达的市场,成功的运作为其带来了惊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体育消费正从满足基本需求逐渐向追求高质量消费方向发展。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与部分项目职业化实践的不断深入增加了我国观赏性体育的消M人群。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竞赛服务市场在市场运作、经济道德遵守以及市场经济秩序有序化与规范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利于市场消费者利益的维护。因此,建立一个有责任、有秩序且顾及消费者乃至社会整体利益的体育竞赛服务市场体系,对于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的运作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一、体育企业与消费者及社会整体利益的一致与背离
由于追求目标各不相同,体育企业利益同消费者利益乃至社会的整体利益之间经常会出现矛盾与背离的现象,体育企业在对这种利害关系冲突进行处理之时,是否能够对体育市场经济规范与道德约束予以遵循,不仅会影响消费者与社会的利益,还会对体育企业自身长远利益的获取产生影响。作为体育市场经济的主体,现代体育企业应以企业利益及消费者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相互协调与共同实现为其发展的最高准则,这亦是体育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实际上,体育市场经济具有契约性的特征,体育市场活动中的全部利益主体都需要严格遵循统一的游戏规则,明确他们之间的契约关系,为
社会经济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保证,最终实现各自的利益。此外,现代体育市场经济又是一种社会化的经济,其建立以高度的分工为基础,各主体之间联系异常紧密,一方获得利益会带来另一方利益的提升,而一方利益的损害又会使另一方的利益遭受损失。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各经济与社会主体利益关系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运动特征,若体育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提升而忽视甚至损害消费者与社会整体的利益,最终势必会降低企业的自身利益。
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突破口
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消费是生产的终极目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全部的生产都有且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消费,对于生产者而言,其利益的注意必须以对消费者利益的增加为前提。市场信息不对称与非均衡市场的影响使得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企业将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而非最终消费视作其运作的最终目的,极大多数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都将消费者利益当做了牺牲品。现代体育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体育竞赛服务导向已发生了极大转变,实现了由原先的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化,对等价交换、平等竞争以及消费需求等内容进行强调,消费者在接受体育竞赛各项服务之时所具有的发言权与影响力更加突出,现代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经济体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与增加提出了必然要求。消费者利益是社会利益的真正决定者,在经济学视角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应以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为突破口,对进行体育竞赛服务消费的所有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予以满足,增加其经济福利,这是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经济及社会效益提高的本质要求。
三、从消费者利益保护把握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的有效运作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能否在市场博弈格局中提高竞争力并为自身的市场开发开辟广阔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现有及潜在消费者数量的多少。保护消费者利益,把握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的博弈过程,使其实现动态化的均衡,使生产者的部分剩余向消费者进行合理地让渡,以对消费者剩余予以合理的增加,使消费者更加认可并支持体育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提高消费者忠诚度,从而为企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对于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各企业而言,这是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以下从保护消费者利益着手构建市场体系的分析,对体育竞赛服务市场良好运作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有益的启示。
(一)标新立异,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把握
消费者大多都会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他们在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消费之时容易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在消费者对某一体育竞赛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每单位增加的服务消费所带来的效用的增量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不断减少的,这通过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此外,体育竞赛服务市场中会存在替代效应,当对某一体育竞赛服务的消费不能为消费者带来显著效用的增加时,消费者会对新的替代服务进行选择,以此增加自己的效用总量。此时,这一服务起初赖以维持的消费者剩余会由于丧失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支撑而无法继续存在,这就需要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企业及时进行创新与研发工作,以向市场提供具有广泛用途并结合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新服务。同时,加强新服务的市场宣传,对消费者的新服务消费需求与消费行为加以引导,增加消费者剩余,保护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群体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这对于体育竞赛服务企业的市场拓展与运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追求“物美”,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动机
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在选择并消费服务之时总是会对服务的性价比抱有很高的期望,亦即希望“物美价廉”,在对某一服务的预期市场价格基础之上渴望服务具有较高的质量,以满足自己身心俱健以及休闲娱乐等多种需求。只有如此,消费者的利益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尽可能地实现消费者剩余。对消费者利益予以藐视并对消费者剩余进行分割,忽视竞赛服务质量改善的体育企业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面临巨大的市场危机,严重时甚至会在市场竞争中淘汰出局。作为实现服务使用价值以及价值的保证,体育竞赛服务的质量就像服务的生命一般。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企业要想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优势,寻求生产者剩余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以坦诚的态度面对消费者利益与消费者剩余,实施服务质量的全面管理,以质取胜。
(三)以“价廉”立市,对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予以关注
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决定体育竞赛服务消费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主要以生活品位的提高为着眼点。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受到其预算的较大影响,服务的市场价格是决定消费者选择某一服务的重要因素,消费者总是以对相当服务质量的追求为前提选择价格更加实惠的竞赛服务进行消费,这能够使其购买力变得更加有意义。如此一来,该竞赛服务的市场营销潜在市场就愈发宽广,经济效益提高也会得到更好的保证。所以,提供竞赛服务的体育企业应对其服务价格的资源性因素进行充分的优化配置,将成本优势发挥出来,以“价廉”制胜于体育竞赛服务市场。
(四)诚信立本,将“人道”践行于“商道”之中
生产与消费一直是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的矛盾体,体育竞赛服务的提供者和体育竞赛消费者都以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体育竞赛服务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的良好运作是以牺牲并转移提供给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为代价的,而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又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价值。虽然依靠欺诈等非“人道”手段能够提高体育竞赛服务企业的经济利益,但是这不符合市场的诚信运作规律,不能满足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对消费者剩余的追求,这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榱似笠档某ぴ斗⒄梗需要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下,在体育竞赛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共赢关系,采用道德规范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让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美好形象。同时,
不断增加体育竞赛服务的附加值,降低体育服务的购买费用,带给消费者“超值”体验,提升他们的消费满意度与忠诚度,最终形成消费者的消费黏性,扩大消费者数量,使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都能受益。
结语
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决定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与提供者之间存在“共赢”关系,企业在获得利益的同时,要尊重并关怀消费者,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市场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与价值分配对于体育竞赛服务市场运作以及体育产业综合效益的提升都将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 刘艳娥,史湘平.“人道”与消费者剩余理论对提升现代体育产业效益的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0):27-29.
【摘要】人才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联系在一起,与人事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因此,更好地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是推动我市经济健康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才市场;新形热;如何更好发挥;服务职能
今年1月份,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我们防城港市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我市“坚持以港兴市、以工兴市、以区位优势兴市,大力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商贸、大旅游,努力把防城港市建设成为面向东盟乃至更大区域的钢铁能源基地、商贸物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国际滨海旅游胜地,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友好、开放度高、活力迸发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和重要门户城市”的总体发展思路目标的逐渐实现,为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而就我市现有人才状况,可以说是总量不足,素质偏低,高、精、尖人才奇缺。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为加快我市经济的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1新形势下明确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
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从本质上说,它属于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它与行政机关相比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是不同的。人才市场不止是人事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更是人事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才服务的一块阵地;人才市场的业务不止是某一单项的业务,而是人事部门各项人才业务的延伸和扩展。但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明确政府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推进政府所属人才市场的体制改革,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性业务分开管理、分类发展的有效形式。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应以社会效益、人才效益为主。在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方面,应从少收费向不收费过渡,逐步降低人才招聘会、人事档案管理、人事的收费标准,只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
2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我市人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市场功能不够完善,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尚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业务工作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要。一是设备陈旧,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与各区县之间联系不紧,协作不多,许多资源不能共享,形成相对封闭,互不开放,各自为政的格局,难以开展高效、快捷的管理服务。二是人才市场中的人才概念过于狭小,对人才的划分也不尽合理,往往拘束于大中专毕业生,由此形成两大块不同的人力资源市场。即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大市场属于不同部门的管理,严重阻碍了人才市场的整体发展。三是硬件设施落后。有的区、县人才市场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用的办公设备,更谈不上专门的办公的场所。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要认真研究现阶段改革和发展对人才市场的客观要求,科学地规划人才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模式,合理地设计人才市场的功能结构,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3拓展和创新市场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人才市场是人才人事工作贴近经济建设的窗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阵地,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阵地作用,积极为各用人单位或各类人才提供服务,我们应该尽力拓展业务,完善功能,争取将人才引进、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配置、人才测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事,网络建设等事务性、技术性、服务性社会职能充实到人才市场。
3.1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人才市场信息是我们市场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特别注重这项业务,要扩大信息来源,增加供给渠道,完善采集手段,丰富市场信息量。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广泛传播我们人才市场的信息,为广大的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服务。在完善现有信息服务手段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网上人才市场,这是人才市场发展的方向。在建立全市信息网络的过程中,市人才中心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统一软件的要求,由区到市,实现全市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资源共享。然后逐步与市外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人才信息计算机网络,加快我市企业经营管理者数据库、高新技术人才数据库和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的建设步伐,为我市企业提供便捷的人才人事服务。
3.2扩大人才中介服务。目前我市人才市场基本上还是只为进入人才市场的求职招聘者提供中介服务。这些服务还是低层次的、有限的,尚不能满足用单位和人才的要求。新形势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人才层次,不同的招聘要求采取不同的中介服务方式。要将定期的人才交流会与日常的求职招聘中介结合起来。多形式、多领域、多途径地开展我们的人才中介业务。
3.3大力推进和发展人事服务。人事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原则在人事管理方面的体现,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发展人事有利于丰富人才市场的内涵。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开展单位人事。在继续为非国有企业单位办理人事的同时,努力开展国有单位的人事。要提高人事的水平和档次,积极为用人单位人才规划、人事管理方案设计等内容。要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程序,在社会化,专业化和法制化方面开拓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完善。
【关键词】社区体育;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为了大力推进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社区体育硬件建设的困难,而依托辖区内学校相对较为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学校中尚未充分发挥应有功能的体育场馆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为公众服务,提高其使用率,无疑是解决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缺乏、全面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条最佳途径。并且还能解决高校体育场馆的资金短缺、维护困难等难题。让高校体育场馆活起来,能够自给自足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一、国内外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利用情况的研究
1.国内外体育场馆设施开放使用政策规定
有很多国家法规中专门提出要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日本体育运动振兴法》提出:“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在不妨碍拥有设施的学校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应努力使该校的体育运动设施供一般体育活动之用”。日本《2001大众体育白皮书》中记载,日本有99%的公立学校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全部学校所拥有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达到80%以上。英国政府1982年制定的“社区使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广泛地开放教育机构的体育设施,要求在学生放假或放学回家后,必须向社区开放,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些体育设施资源。
国内体育场馆使用政策规定中,我国在高校体育场馆可否开放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建立完善体育场馆使用法规,大胆鼓励开放体育场馆,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率,是政府部门值得研究的问题。
2.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研究
在一些国家中,医院、体育设施、超市、学校等是建立一个社区必须要有的基础设施。学校不单独设立体育设施,而是直接在社区体育场馆中活动。这些国家中也没有体育教师这个职业,只有体育辅导员,也就是俱乐部指导者。
在美国的社区中,一般都建有休闲公园,它是体育场、儿童游戏场与公园的结合体。这些公共场地设施一般都免费或低价向社区居民全天开放。俱乐部在使用体育场地前必须向地方体协上报计划,由体协与政府休闲管理部门协商,统一安排各俱乐部的活动时间。
我国体育场馆开放率很低。体育场地大多数属于教育系统,占总量的65.6%,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仅为29.2%,同时开放的体育场地中利用率也不高。
二、保定市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研究
1.保定市高校体育场馆有偿与无偿开放情况
根据问卷的调查,本文所调查的5所高校,共拥有60余片体育场地,其中室内体育馆7座,带观众坐席的体育馆3个,其中带坐席的体育场5个,这些场馆均属高校所有,无一有偿开放。
2.影响保定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有偿开放的因素
不少高校领导对高校场地开放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地,会给学校教学和校园安宁带来干扰,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会增加管理费用以及不稳定因素。拥有充足体育场所的学校未开展有偿开放的主要原因就是领导和教师在观念上没有意识到开放的意义以及可行性。高校领导的思想意识对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有很大影响,“保证校园环境、秩序”和“让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是两种观念,其间的关系并不是无法解决,因此需要高校领导尽快改变观念,合理安排,方能推动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活动。
再有学校建设之初很多体育场馆都建设在学校内部,这些场馆比较“深”,不便于开放及对外使用。
三、结论与建议
1.保定市高校体育场馆规划缺乏管理层面的具体计划。建设之初的利用计划仅停留在学生使用方面,对体育场馆管理层面的规划均不明确。
2.各级领导加强经济意识,不要再认为体育场地是赔钱的投资。提高对体育场地的利用不要让它“死”在学校里,让它“活”起来。
3.高校体育场馆应本着“综合利用、服务学校、兼顾社会”的原则,在满足日常教学同时,服务于学校师生,兼顾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毕进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外国体育法规选编[G].见: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1995:269.
[3]石磊.英国的体育管理体系及其体育政策剖析[J].
关键词 体育赛事观众 服务公平 维度划分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体育与体育赛事受到人们的追捧。众所周知,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职业赛事的举办常常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但随着市场上同质化赛事的持续增加,不少赛事运营者意识到赛事投资与规模不再是决定市场的唯一要素,为观众提供高质量服务,使观众感知服务公平并与之建立、保持、发展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成为赛事运作获得成功并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大型体育赛事观众服务公平维度划分
从服务公平理论形成至今,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对服务公平维度的划分存在诸多争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服务公平理论经历了从单元论到二元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交往公平以及信息公平四个维度组成的四元论观点,并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一件服务产品,具备服务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以及服务高度综合的特点。体育赛事观众通过运动员竞技表演、体育赛事现场物料、场地设备、场馆基础设施、服务人员服务技能与服务态度、赛事组委会制定的规章制度、体育场馆现场氛围等要素感知服务公平。由于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本文借鉴服务领域研究成果,结合体育赛事的特点将体育赛事观众服务公平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维度。
1.1结果公平
结果公平是指消费者成本投入与利益收获是否相当,消费者是否得到与其他人相同标准的服务体验,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大型体育赛事观众需要向赛事组织方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得入场观看体育赛事的权利,此外,观众还需额外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尤其是距离赛事场馆较远的观众,这无形之中增加了观众观赛成本,根据成本与风险的理论,一旦观众感知赛事组织方提供的以竞赛为主的服务达不到观众预期或与宣传效果相差甚远,观众便会产生不公平感知,而这种感知的强度取决于观众的观赛成本,即观众观赛成本高,不公平感知强烈。
1.2程序公平
程序公平是指消费者对决策程序与决策方式的公平程度的评价。美国学者thibaut,Walker(1975年)在司法研究中总结得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仅注重司法判决结果的公平性,而且还观众司法决策过程的公平性,它主要包括,一致性、效率、可纠错性、符合道德、无偏袒等几个维度。由此可知,程序公平是对服务过程公平的感知,对服务过程公平感知主要通过服务是否一致、服务过程是否符合道德以及服务效率、可纠错性等几个维度来衡量,服务过程公平与服务结果公平一样也会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
1.3交往公平
交往公平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往公平即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对待方式的公平。狭义的交往公平是在广义的交往公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方式,服务态度。谢礼珊,易婷婷在对快餐服务业的研究中将交往公平概括为具体的几点内容即服务人员友好、无偏见、诚实、礼貌、关心、热情。体育赛事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即购票、到达场馆、入场、观赛及退场,观众都无可避免的要与赛事组织方的服务人员进行面对面接触,体育赛事现场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与服务技巧,服务人员是否热情、礼貌、友好,服杖嗽笔欠窬弑肝观众解决困难的能力都会影响观众对服务公平的感知。
1.4信息公平
信息公平是服务公平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提出的,它是从广义的交往公平中分离出来的概念,最早由Greenberg J.提出,他认为信息公平就是当事人在交易过程中是否得到关于产品与服务的相对完全的信息和解释。2006年,中国学者詹志方提出消费者感知信息公平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第一、消费者通过媒介,包括文字、图像、视频等感知信息;第二,消费者通过人际交往,感知信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信息公平将会在服务公平感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信息公平感知在体育赛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票价的折扣信息、球员参赛状况、赛事现场实时信息的更新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的服务公平感知。体育赛事组委会在赛事运营过程中是赛事信息的和权利的主导者,这使得赛事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权利不对等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从而使热情高涨的赛事观众蒙受经济和情感的损失,产生不满意情绪。
2结论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得出,目前关于服务公平维度的争论已经趋向一致,服务公平四维度划分,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交往公平、信息公平得到服务管理领域广泛认同,并在饭店服务、美发服务、旅游服务中得到的验证。但是在体育领域尤其是在体育赛事领域研究者很少提及服务公平,事实上,体育赛事属于服务主导行业,具有服务行业的共性。因此,本文以服务管理领域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体育赛事观众感知内容和体育赛事的特征得出体育赛事现场观众服务公平包括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交往公平和信息公平四个维度,体育赛事观众服务公平感知维度划分是服务公平理论与体育赛事的首次结合,是对服务公平理论的丰富,为进一步研究体育赛事观众服务质量打下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Greenberg J.The social side of fairness:Interpersonal and informational classe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Justice in the workplace: Approaching fairnes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e[M]. Hinsdal,NJ:Erlbaum,79-103.
[2] 李国立.大型体育赛事观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8):26-30.
[3] Clemmer E.C & Schneider B.Fairservice[J].Advances i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1996(5):109-126
[4] Thibaut J,Walker L.A.Theory of Procedure[J].California Law Review, 1978,66(3):541-566.
【关键词】市场营销;服务营销;服务策略
一、服务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创新不断涌现,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逐渐降低。因此以往以生产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方式,以销售产品为主的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服务营销体系才是市场营销的新出路。第一,服务改变了以产品为主导的评价模式,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第二,服务作为产品的补充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第三,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贯穿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始终,良好的服务体系使企业及时有效地获得市场的反馈信息。总之,服务营销是服务经济时代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实现了客户和企业的互动,使得双方最大限度实现共赢。
二、营销过程中的服务策略分析
在营销过程中的服务策略分析可以分以下几种,如图1所示:
图1 营销过程中的服务策略分析
(1)核心服务策略与追加服务策略。核心服务策略是指,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市场不断向外扩展,与其说消费者购买商品,不如说消费者享受服务,此时服务本身成了消费者购买的对象。因此营销服务成为物质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基础,成了满足顾客需求的决定因素。而追加服务则是在商品使用过程中推行诸如阶段性检测、升级换代等系列服务,不断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保证客户忠诚度的同时能以非常低的成本提供消费者的需求及反馈信息,并通过信息的有效利用推进市场经营制度的创新。(2)硬服务和软服务策略。硬服务策略主要是充分发挥现代化服务设施为顾客服务的营销服务策略,即利用企业的硬件环境,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人性化的服务,以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而软服务是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特色贴心的服务方式给顾客以亲人的关怀。营销过程中应综合使用这两种服务策略,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提高软件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高品质、难忘的服务。(3)沟通策略。沟通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时刻存在的全方位价值创造过程。通过沟通了解客户所想、产品缺陷、行业动态,继而改进和完善产品及服务,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的软服务策略。沟通的前提是良好的沟通机制以及高素质的人员团队,需要与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客户建立融洽的关系,取得价值观的认同。(4)三位一体服务策略。三位一体服务策略即预防、监测、补偿为一体的服务质量保障体系,服务强化于企业的全过程,包括长期需求信息的调查、竞争对手及消费者评估,产品质量的检验、服务设施、网点的安排,企业形象、上门维修等,三者齐头并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和系统质量保障体系,以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营销过程中的服务实施及管理
(1)服务实施。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贯彻推行服务,首先要建立自上而下的服务意识和健全的服务体系。以企业发展战略和文化理念为核心,包括服务的理解及宣贯,企业的服务流程、操作规范、员工培训,还包括闭环反馈改进措施等。企业的营销服务应上升到企业形象的高度来看待,从管理层面将服务流程规范、服务操作标准设计出来,使优质的服务成为企业经营的主导思想及良好形象的重要部分,整合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服务的作用。(2)服务质量反馈及管理。企业应建立系统完善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对服务质量及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测定。可通过调查问卷量化评分法检测服务质量,包括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及服务的满意度。另外,可通过月报或季报分析客户的购买率及忠诚度,进而检验服务对市场营销的有效性。总之,只有在营销过程中推行服务策略、关注服务效果,用检验结果及时修正服务策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营销过程中的服务问题将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成败的关键,企业应该将产品竞争力和服务竞争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当企业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并开始推行服务营销战略的时候,便找到了走向成功的台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 考 文 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后,人们逐渐开始重视起精神文明的丰富。《泰囧》掀起泰国旅游的大热足以说明,旅游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已经是一件极其普遍的事情。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当前社会,每个人所承受的压力也与日俱增,适当的旅行计划能更好地完善精神世界并放松心情、调剂生活。因此,在旅游如此普及的情况下,良好的旅游公共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旅游公共服务状态及政务作用
1.1 旅游公共服务的状况
旅游公共服务是主要由政府供给安排的,以满足公众旅游和消费需求为核心具有公共特性的服务总称,是一种公共服务在旅游中的具体实践。这是属于一个公共服务项目的,但目前由政府所承担的大部分职责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无论是从种类上还是从数量上都无法满足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而日益上涨的需求,旅游公共服务的供需就是当前所存在的主要矛盾。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市场中不断涌现了科技旅游、农业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等诸多全新的旅游业态,这使得支持这些新业态发展的信息平台以及相关公共硬件设施的建设都有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状况完全达不到大众所期望的状态。
旅游需求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重视精神文明提升的一项重要需求。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当前十分重视的一个话题,这将有效地促进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得社会能更加和谐发展,良好的旅游公共服务是所应具有的基本行为。这是作为公民的权利与诉求,政府有职责承担起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
1.2 政府部门所起的作用
政府部门终究是为人民服务、替人民办实事的部门,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公民的合理需求是政府部门所应尽到的职责。旅游公共服务是属于政府职能,良好的建设与改善是政府部门应该做到的事情。但是面对上述现象足以说明当前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并未做好这一点。
良好地促进旅游的发展能极大地提高当地财政收入,合理的开发固然重要,但配套的旅游公共设施也一定要跟上进度。毕竟来旅游的人都是来享受生活,来放松心情的,相应的设施条件跟不上,又怎么能有一个良好的口碑来吸引游客呢?最后即便来了,没有一个好的体验感,又怎么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来增加收入,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呢?旅游业的兴起是能全方位地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完善的公共旅游设施是最为基础的部分,也是政府部门所应该承担的部分,做好这一点才能更为有效地将旅游业发展起来,这才是真正地为人民利益着想,替人民办实事。
2 旅游公共服务应当引入市场化机制
2.1 市场化机制的引入有利于促进提升竞争力
对于公共服务决策问题其实就是对于公共物品均衡配置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具体体现。虽然公共物品供给配置问题绝不可能通过一个机制就能彻底解决,但市场化机制的引入能够良好地促进竞争力的形成和体现。
我国现有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是以一种以政府为主导和控制,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也就是说,市民的需求、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全都由政府部门来自行决策,这也就导致了大量地区出现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单一落后、更新缓慢的现象,达不到旅游时游客的自身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永远都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群体。特别是在资金条件的限制下,旅游公共服务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更多地偏向于政绩的提升而非实际群众的真实需求偏好,这就导致了在经济的一定支出下却起到了反效果,让旅游公共服务并未达到具体的现实效果。因此,良好地引入市场化机制就是改革当前决策机制的根本方案,这样才能让旅游公共服务的相关建设能真实地体现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2.2 让旅游公共服务真正地适合当前消费者需求
在旅游公共服务中合理地应用市场化机制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组织旅游公共服务的生产方向和具体实施。通过在旅游公共服务部门的内部合理引进竞争机制,从而达到让公众有自由选择公共服务的机会,并提供了多元化的参考模板的效果,让公众作为监督,达到适应当前旅游消费的相应需求。
通过绩效的引入和评估对旅游公共服务部门进行一个良好的监督和促进,让具体建设和工程实施的真实效果反映在绩效中,能更好地了解到群众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的真实反响。良好的监督和合理的竞争机制的推进将更为有效地促进当前旅游公共服务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推广和发展当地的旅游业,从而提升经济水平,为人民真正谋取福利。
3 政府部门在其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作用
3.1 建设服务中的供给者
在结合了当前民众和消费者的一定综合需求之下,政务部门依然不能忘记自身的根本职责,就是旅游公共服务的最终供给者。旅游公共服务同样是属于公共设施范畴,也就属于了政府部门的建设管理范围之内。
即便引入了市场化机制后,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时更加偏向于公众和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决策的实施和管理,同样需要政府部门的负责完善和规范化操作。按照民众的最终需求偏向来进行相关建设将是政府部门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竞争机制此时也能起到一个良好的推进作用。合理的竞争将更好地推进整个旅游公共服务的进程。项目的完成度和与预期的符合度通过绩效加以显现,让政府内部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加认真地对待当前工作,良好地以民众为需求的旅游公共服务实现才是最为符合消费者利益的,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真正职能。
3.2 生产现实中的监督者
在完成了供给者角度的任务的同时,不要忘记自身的监督职责。公共设施是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维护和管理监督的。在进行建设维护的同时,也需要良好的监督才能促进旅游公共服务的正常发展。放任自流或者仅以民众自行监督是难以将一个好的旅游公共服务流程一直走下去的。政府作为权威部门,也是建设实施的供给者,要更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旅游公共服务的正常发展。不完善的监督最终只会导致旅游公共服务的虎头蛇尾,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在缺少完善的监管机制下,大都难以长期地维持下去,一段时间后又变回原样,使得经济的投入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率,这一点是非常不可取的。
公共设施属于公共和国家的财产。从维护国家和公民的利益来看,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就是在公众财产安全的具体保障,这才是对人民、对国家真正负责。
4 结语
政府部门只有结合民众和消费者的需求来制定旅游公共服务的相关决策,才能更好地贴近人民自身的生活利益,达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政府在了解人民的需求的基础上也要严格履行好自身供给者和监督者的建设监管任务,有效地让旅游公共服务运行下去,从而让人民利益得到真正的维护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熊元斌,常文娟.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中的政府作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1).
[2] 韩钟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行为分析――以承德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
[3] 吴冬颖.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强哈尔滨旅游业发展后劲[J].学理论,2015,(7).
[4] 任轶男.提升地方政府旅游公共服务能力途径探析
关键词: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常态化;对策建议
一、十堰市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开展现状调研
十堰较其他地市州有丰富的高校资源,省属2本院校两所、省属3本独立院校四所、省属高职院校一所,7所高校近10余万师生,十堰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可以积极的参与并助力十堰市精准扶贫发展战略。以2016年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十堰市4所高校共组建10余支精准扶贫专项志愿服务队,涉及精准扶贫内容的志愿队达40余支,他们走进村镇,走进百姓家,调研、访谈、开展结合专业特色的力所能及的慰问活动,将收集到的数据科学分析,通过调研报告、撰写论文、实时新媒体跟踪报道等多样形式向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向外界传递消息,同时通过走访慰问,支教支医支农。湖北医药学院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育蕊小分队连续3年开展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也结合精准扶贫,到贫困地区开展活动,向官山镇土台村捐赠图书100余册,与该村留守儿童同吃同住,支教并普及常见病预防和相关急救知识。同时对十堰市四所高校为研究参考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十堰市四所高校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和优势志愿服务项目,调研数据显示十堰市高校师生志愿者对精准扶贫志愿服务的兴趣度和热情很高,与此同时十堰市各高校也依托学校专业特色优势对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持肯定态度并大力支持。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十堰市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普遍困难和短板,最显著的短板是各校资源尚未整合,存在队伍很多,优势队伍很少,规模不大,常态化不够,对辐射地区的实际帮扶作用有待提供。此外,各自为阵,没有牵头,导致志愿服务项目重复率高,没有将各高校的专业化功能发挥出来。通过此次调研建议团市委应该将十堰市高校志愿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各自特点,成规模,成常态,成品牌的助力十堰精准扶贫。
二、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助力十堰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举措
(一)资源整合,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完善高校志愿者信息管理机制。畅通志愿者精准扶贫服务渠道,由团市委有效整合志愿者资源,提高高校志愿者服务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注册、申报、分类、审批制度,统计服务时长,反馈志愿者服务质量,有针对性地精准扶贫志愿的招募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志愿者服务信息,有针对性地合理分配志愿者资源或发起符合高校志愿者专业特点的精准扶贫志愿活动,广泛吸纳社会公益组织和校友资源定期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志愿服务,进一步丰富管理手段与宣传载体,营造充满活力、卓有成效的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文化。
(二)知创合一,打造专业化精准扶贫品牌活动,建立高校志愿者项目管理机制。高校志愿者管理与活拥淖ㄒ祷是高校志愿者服务常态化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创建专业化的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和科研项目,将精准扶贫志愿服务项目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广泛发动专业教师的力量,做好需求评估和调研、战略规划等前期的准备工作,对志愿者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广告宣传,制定招募战略、提取志愿者数据库信息。
(三)开设微课堂培训平台,加强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培训机制。自主化的碎片化课程培训方式,逐渐受到学生的欢迎,依托微信平台,开设微课堂,学生可以运用零散时间阅读、观看、传播精准扶贫志愿培训的内容。首先,志愿者招募与培训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实现线上互动交流。其次,在培训方面,应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终极目标推进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发展,与精准扶贫服务对象充分沟通,掌握服务需求,制订志愿服务培训计划,包括志愿者价值观、礼仪、应急事件处理、医学知识、法务知识、精准扶贫知识等内容。
(四)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拓展社会化、多渠道的精准扶贫志愿服务众筹和共建机制。高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工作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还应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创造更广阔的舞台。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挂牌授旗的形式与精准扶贫地区的城乡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少管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纪念馆以及博物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共建大学生精准扶贫志愿者服务基地。
参考文献:
[1]赵雪.大学生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3).
关键词:长期照护 递送体系 整合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面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根据调查预测,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1,再加上家庭照护能力弱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等因素,要解决我国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更为困难。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规模增加照护服务的供给也不现实,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照护资源的效用,而对照护服务的组织递送进行优化整合就是其中的关键,因此照护服务的递送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一、照护服务递送体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长期照护这个概念是直接从英文Long- term Care翻译过来的,所谓长期照护,就是“在持续的一段时间内给丧失活动能力或从未有过某种程度活动能力的人提供的一系列健康护理、个人照料和社会服务项目”2。而长期照护服务的组织递送主要解决如何借助不同层次的平台将已有的照护服务项目组织起来,通过适当的渠道将服务递送给消费者的问题,其中的主要消费者是老年群体。递送体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效果,但并不存在单一的、最好的递送模式,如何选择受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特征、文化背景及长期照护内容的制约和影响。就目前的发展来看,长期照护的组织平台一般有三种:以家庭为平台组织的居家照护服务;以社区组织为平台的社区照护服务;以专门机构为平台的机构照护服务。递送方式的分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更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需求满足的分割。每种递送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也会侧重于某一方面的护理内容,但又有很多重叠之处,所以构建照护服务的递送体系不仅仅是发展三种平台这么简单,还要将平台与不同的服务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保持统一协调,使它们不至于因为具体服务项目、专业、提供者的不同导致的分割影响到老年人的实际使用。
二、服务递送平台的界定和发展
(一)居家服务平台
就家庭平台的居家照护服务来说,它不应再是那种传统的所有照料护理都由家庭来承担的模式,而是一种家庭照护模式与福利机构照护模式之间的折中方案,在这种模式下,国家虽然不直接承担老年照护的责任,但却提供各种支持性的服务,间接地帮助家庭承担起照护其老年成员的责任。老年照护的主要场所在家庭里,但老人除了接受家庭成员的照护之外,还能在家中享受到来自家庭之外的照护服务体系提供的各种服务。这种模式极大地弥补了家庭在老年照护提供中的不足,提高了家庭照护的能力,使老年人居家养老变为可能。鉴于现阶段的国情,我们应当将居家照护服务定位为我国主要的老年人照护模式,并为它提供多个层面的外部支持3。国家要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为居家照护创造一个可持续的、适度并且有效率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也要为居家照护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实际支持,尤其是相关部门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向接受居家照护的消费者实际需求靠拢。社区层面的互助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家照护是否可能,因为与家庭最为接近的社区在其寻求外部支持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4。
(二)社区服务平台
所谓社区照护服务,是指依托社区,组织官方或民间以及大量的志愿者为生活在社区内的受照护者提供的服务。一般地说,社区照护服务泛指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可以在社区内获得照护服务5。之所以需要社区平台上的照护服务,是因为我国的老年群体有许多特征很集中,例如完全依赖他人照料的老人所占比例不大、很多年纪较大的老人无法承担老年公寓甚至是普通养老院的费用等。而且对很多老人而言,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可能带来在适应新环境中的风险,很多老人即使有能力和需要入住专门的老年照护机构,也更愿意留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养老6。因此要明确社区照护服务的重要性,发挥社区组织平台的作用,把社区建设成为适合老年人居住的能够维系老年生活连续性并提供安全感的地方,在他们身体发生变化时能够满足他们需要,最大限度的维持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可以对老年居民比例较高的社区进行生活设施的改造,为一些失能老人提供辅助设施和器械,在社区内设置相应的生活服务机构等。
(三)机构服务平台
机构照护也是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中一种常见的类型,曾经受到实行高福利制度的西方国家推崇,但70年代的经济危机让片面发展机构照护变成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方面,机构照护成本相当昂贵;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医疗照护,忽略了生活、交往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造成普遍的过度医疗与服务满意度低同时存在7。虽然我们不能将机构照护作为老年人照护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但机构照护在为那些重度失能老人以及经济条件较好或是有特殊照料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时更有优势,而且我国照护机构及床位数量相比失能老人规模相比还是相当少的,所以机构照护还需要长足的发展。也就是说除了发展那种大型的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全方位服务的养老院,还要在更多的社区兴办一些类似的老年人照护机构,如社区养老院、托老所、生活护理院等8。我国发展老年照护机构还要考虑到收入水平的不同,这样就可以根据消费者支付能力将照护结构分为两类:满足一般群体的普通老年照护机构和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级老年照护机构。
关键词: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97-03
一、高职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对于全面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的巨大作用。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各系部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相互配合,针对学院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在深入研究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过程中,通过调研总结出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志愿服务认识不足
大学生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是部分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缺少动力,也缺乏正确的认识,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参与的主动性差。在组织志愿活动时,缺乏应有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具体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缺乏专业技能,不能顺利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无法发挥志愿服务活动应有的作用,因而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期在低层次徘徊。
(二)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校内外大型活动,校园环境整治,到敬老院、民工子弟学校开展“送温暖”行动等。活动时间一般多为短期性,常在重大纪念日、活动日开展,活动成效不很明显。
(三)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目前的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如大型赛事志愿者、送温暖小分队等,都隐含了特有的“前置性承诺、后置性组织强制”的志愿服务模式。因此,很多学生参与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或者说,有些志愿者在组织压力下虽然有参与行为,却并没有参与的意愿。
二、建立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必要性
“常态化”是指趋向正常的状态,就是某事物更趋近于合情合理。高职学生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就是在对志愿精神的实质和时代内涵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青年学生的实际特点,建立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志愿服务,使志愿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形成常态。
(一)建立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志愿精神的无私奉献与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精神来源,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志愿服务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发起的传递爱心的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用志愿精神的正面力量来引导,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二)建立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是实现高职教育育人目标的有效手段
高职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育学生成长成才,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可以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可以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志愿服务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要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挥社会育人的功能,促进高职学生迅速成长。
三、关于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课题组于2015年3月至5月,对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8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25份,有效回收率78.13%。其中,男生298人,占47.68%,女生327人,占52.32;大一学生224人,占35.84%,大二学生246人,占39.36%,大三学生155人,占24.8%;学生干部301人,占48.16%,非学生干部324人,占51.84%。
(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的调查结果
1.参与志愿活动的类型
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达55.5%,多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44.5%)。其中,以参与各类大型活动志愿者和给弱势群体送温暖行动志愿者这两类活动的居多,比例分别为42.4%和39.5%。参与较多的志愿服务还有保护环境、无偿献血、校园建设和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等。在调查“您认为哪些群体最需志愿服务的帮助”时,选择“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外来民工”、“城市低收入家庭”分别占34.4%、40.2%、14.4%、8.9%。由此可见,除了组织安排的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之外,学生们首选的服务对象是特困户、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外来民工子弟等弱势群体,他们的公益观朴实无华。
2.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在从事志愿服务的目的中,赞同以“增加社会阅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让生活更充实”为目的的学生最多,分别占28.6%、24.3%和18.7%;赞同“向需要者提供服务,奉献自己的爱心”和“自己的能力在服务中得到锻炼”的志愿服务动机的分别占53.8%和35.4%。这两个动机分别代表利人和利他两方面,也就是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和目的中,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积极因素占主体,学生的选择更加趋于理性。
四、探索高职学生服务常态化的实践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简称“青协”)隶属学院团委,是学院“五星级”社团,负责统筹和协调全院志愿服务工作,在实践中应进一步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机构
学院进一步梳理各系部志愿服务组织及团队,科学分类,不断完善组织建构机制,增强团队凝聚力。目前在学院注册的学生志愿者人数占学院总人数的30%左右,由院青协统筹,负责志愿活动的整体指导。各系青协管理协调,负责各系志愿活动服务协调与管理,为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完善的青协招募培训制度
学院利用网络、微信等平台进行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学生按照自愿原则在网上填写报名表完成申请。报名表包括了个人基本信息、教育和培训信息及服务意愿信息等,其中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QQ号、联系电话等,教育和培训信息包括受教育状况、语言技能、专业技能等,服务意愿类信息包括志愿服务经理、工作领域和工作地点的意愿等。根据学生报名情况,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采取“一对多”的面试方式,进行讨论式和问答式的面试,挑选出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个人能力都适合做志愿者的学生。
培训工作是学生志愿者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今后志愿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更能塑造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为此,院青协精心设计了《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志愿者培训手册》,根据志愿活动内容、重点、频度的不同,把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即普通培训阶段、集中培训阶段和专业整合培训阶段。其中,普通培训阶段主要培训志愿者的基本素质,如志愿理念、志愿知识、文化礼仪等;集中培训阶段重点培训具体志愿岗位的职责、特点等内容;专业整合培训阶段则是整个培训过程的升华,通过项目培训带动志愿服务向专业性方向发展。
(三)完善学生志愿者服务信息化制度
在青协下设管理部,负责建设维护志愿者网络工作平台,建立学生志愿者数据库,在网上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申报、审批、认证和评价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对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奖励等环节的全方位记录。通过网络招募信息,迅速有效地吸纳新成员;通过网络志愿服务供需信息,让志愿者及时了解情况,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四)落实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一个成熟的志愿组织能够持续运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也是志愿活动常态化的必然要求。志愿服务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强化志愿精神,抓好自我激励。要加强“服务社会、弘扬新风、帮助他人、完善自我”为核心的志愿文化宣传,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在校园内渲染志愿精神,增强志愿者对自身的认可。同时,学院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用活动时间折合成分数算入学生学期综合素质养成课成绩,记入学生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