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文

新能源企业价值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企业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能源企业价值观

第1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文

油老虎悍马:低碳的天敌

1992年,借助于在海湾战争中的优异表现,第一辆民用悍马面世,即悍马越野车,立刻赢得了众多青睐。由于优异的运行性能,被业内外人士誉为“越野悍马车王”。1999年,通用汽车公司从AM General取得了悍马的商标使用权和生产权。

悍马之所以死亡,最粗浅的原因在于悍马各种层出不穷的召回事件。先是在今年5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在全球召回近20万辆自2006年生产的悍马H3s车型,以修正其引擎盖,防止引擎盖在驾车时脱落,召回车辆中包括H3s和H3Ts,其中在美国销售的数量超过16万辆。在7月,中国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称,由于电加热风窗清洗液系统缺陷,通用汽车将自7月26日起召回部分可能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的、装备有电加热风窗清洗液系统的车型。这些车型就包括悍马H2型。根据通报,缺陷产生的原因是电加热风窗清洗液系统模块中的过热保护装置在个别情况下可能无法实现设计功能,这将导致该模块外壳在过热状态下发生变形或热熔,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该模块起燃。

但真正让悍马倒下的肯定不是这种召回事件,召回在汽车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悍马之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悍马逆潮流而动,终被潮流所杀。

悍马被称做“油老虎”可谓众人皆知,旗下系列车型的油耗始终一如它的体型般惊人,搭载6.0升V8发动机的H2,百公里油耗平均23升,如果是在市区可能会达到30升;6.2升发动机的悍马H2市区油耗百公里28升左右,市郊油耗24升左右,高速油耗22升左右;而3.5升悍马H3的城市百公里油耗在20升左右,高速油耗也在15升左右。在燃油价格暴涨之后,油耗问题无疑成为众矢之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油价飞涨之前的2006年,悍马在美国的销量达71524辆,随后伴随着油价上涨销量就一路下滑,整个2009年仅售出9046辆,同比下跌高达67%。业绩不佳,成为悍马死亡的直接敲门砖。

造成这种局面的除了高油价以外,背后更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于低碳这种价值观在世界范围的确立。低碳是一个综合因素的产物,是被气候现象、科学理论、媒体“吓”出来的,被环保主义运动“喊”出来的,也是被国际博弈产生的国际法“框”出来的,更是被低碳经济的大蛋糕“诱”出来的。尽管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低碳已经成为了一种普世价值观。低碳这种普世价值观充满了绿色环保的概念,比起人权的普世价值观,推广起来难度要小很多,所以在全世界的推广速度是很快的,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悍马这种高排量的汽车,就是目前全世界在接受低碳这种普世价值观进而推广低碳的主要天敌。目前人类通过汽车排放的CO2占所有排放的四分之一的左右,每台汽车排放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的CO2排放。对汽车业整体节能减排,必然对降低CO2有着非常直接而又现实的意义。但低碳能够将悍马这个枭雄斩杀于马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低碳这种普世价值观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

当低碳被拥有话语权的气候学家、科研组织、环保运动、发达国家、社会精英从中性词打造成一个褒义词之后,与低碳有关的事情就充满了道德评价标准。低碳毫无疑问会成为是否有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标识。一些群体也必然站出来,用低碳行为为自己的形象加分。因为低碳这种时尚理念已经成了政治正确的同义语,这就意味着倡导、参与普及这一理念,必将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好处。无论是名人、富豪、企业还是国家都会树立起积极的形象,成为先进性的化身,甚至在其中赚取更多的名誉、利润和权力。这些通过社会责任能够获取的或大或小的利益,必然会驱动各种群体不遗余力地引领低碳潮流。

新能源汽车:压死悍马的稻草

尽管油耗很高,但对于能够购买悍马的富豪们而言,这种一般人看起来比较高的用车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价格因素不是扼杀他们使用悍马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在于富人们也被低碳这种社会责任所绑架。富豪们可能不在乎钱,但绝对会在乎社会各界对其的评价。目前,越是发达国家,环保精神就越普及。一个富豪如果不顾社会的谴责,刻意要继续使用这种高碳的汽车产品,必然会给其带来巨大的社会形象的损失,会让其产生更多的关联损失。这才是导致悍马销量下降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随着低碳价值观的高涨,美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反悍马风潮”。在环保人士眼中,悍马油耗高,开悍马车等同于浪费能源,挑战低碳发展。最终,悍马销量暴跌,被消费者,被富豪们无情地抛弃。悍马在2010年以来销售下降78.3%,2010年1月底,悍马仅有不到2500辆库存。这加速了悍马的灭亡。

通用汽车这个刚起死回生的汽车巨无霸,无疑很清楚关闭悍马是个无奈之举,但更是一个明智之举。悍马这个品牌,连普通人都能看到它的末路,企业主、投资者岂有不懂之理。悍马的存在反而会拖累通用汽车的东山再起,会影响到通用汽车的整体形象。

悍马这个风光一时的枭雄品牌最终死于低碳之手,对于开始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全球汽车工业而言,算得上是个标志性事件。悍马代表的这种奢侈、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必将逐渐告别历史的舞台。这何尝不是在向全世界昭示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未来全世界的汽车产业而言,对于全世界所有的产业而言,顺低碳者昌,逆低碳者亡。这个道理让更多的群体所认知,必然会让全世界更加意识到低碳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反过来也会加速低碳的发展。

除此外,悍马之死也给全球的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实实在在的大方向。全球汽车产业必然要适应“高油价时代”的需要,顺应低碳潮流的需要,把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新能源汽车必将会成为汽车业发展的主旋律。事实上,汽车业早就行动起来了。著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就很早意识到这一点,一方面投入18亿港元入股中国著名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10%的股份,另一方面以440亿美元收购全美第二大铁路运营商北伯林顿铁路公司,成为该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案。目前这些投资都取得了非常高额的回报,也反映了整个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都一致看好新能源汽车。像丰田这样的汽车巨头早就在混合动力汽车上面花费巨资,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考虑到汽车产业巨大的关联性带动因素,伴随着汽车产业抛弃悍马走向新能源汽车的大方向已经确定,汽车产业的关联性配套产业要想不重蹈悍马的覆辙,不被时代所淘汰,也需要顺应这种潮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汽车电池产业就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为电动汽车提供汽车充电的各种新型基础设施就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谁更早抓住机遇进入,必然会更好地占领市场,反过来也会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粘性,收获巨大的、长期的投资回报。

第2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文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开设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和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于2012年获批立项为省级专业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在已有2个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资源,构建新能源汽车方向课程体系。

2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新能源汽车方向主要培养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安装调试、性能检测和故障检修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向新能源汽车部件总成及整车试制、新能源汽车的安装、调试、检测、质检及新能源汽车的故障检修等岗位.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可以有机融合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大体系,构建依托“三个平台”、具有“一主线、多任务”特色的课程体系.

2.1搭建通识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三个平台”

2.1.1通识课程

按照“社会型”所必需的社会素质和“职业型”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要求,来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和人文工具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一些必备的通用能力(如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文资料翻译能力等),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成长打好基础.

2.1.2职业能力课程

按照“职业型”的技能要求,在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底盘技术等原有汽车电子专业相关汽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或重新开设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课程,如新能源汽车电器、新能源汽车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检测技术等课程,使学生具有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操作技能,具有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及创新创业的能力.

2.1.3职业拓展课程

按照培养“员工型”的素质要求,开设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电气CAD、新能源汽车新技术、汽车营销、汽车保养实训、汽车综合故障检修实训等课程,结合新能源汽车生产维修工学交替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在新能源汽车岗位的适应能力,具备对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按照“一主线、多任务”教学模式实施课程教学

这里的“一主线”指的是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修为主线,“多任务”指的是在进行充分岗位调研的基础上,将岗位技能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在实际课程设计中要根据工作任务设计教学计划内容,然后开设相对应的课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形成课程标准,保证完成各个任务的知识能力要求.“一主线、多任务”的教学模式必需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章节结构,将学习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综合为任务、项目或案例,采用情景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完成学习任务并考核合格为学分计算单元,最终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人才培养.

3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教学以服务新能源汽车行业为总体目标,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并将日常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1整体教学进程安排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并将理论、实践、素质三大教育体系有机融合起来,搭建通识能力、职业能力、职业拓展三类平台,整体教学分为6个学期、4个教学时段,实行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实施的“准双元”培养模式:第1和2学期在校内汽车电子综合实训基地开展“边教边学、学做一体”的一体化教学,进行岗位工作任务训练,并在每学期安排1周的企业生产现场见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实训,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通用专业技能;第3和4学期除进行校内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安排6周时间在合作企业工学交替实习,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安排具体实习时间,半工半学,灵活交替实施,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企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第5学期先安排校内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然后再安排6周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全程顶岗参与生产,使学生初步具备企业合格员工的素质;第6学期根据前期实践情况,对每位学生实行定岗毕业实习,并由学校和企业双元管理,直接与工作岗位对接,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3.2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与教学安排

实践教学形式分为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2个部分: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专业实践基地进行,由学校独立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包括企业生产见习、工学交替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确定教学形式、管理模式和考核方式,企业实践教学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实践项目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这种实践教学安排形式可以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训相结合、岗位见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校内专业教师评价与企业师傅评价相结合.

3.3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互渗透

课堂教学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夯实基础,强化实践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课堂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主,将提高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实践能力和培育理论思维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培养创新实践性人才创建优良的教学环境.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有:通过时政讲座、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学术讲座、技能竞赛与培训、专业协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人文知识讲座(人文、企业文化)、文艺活动(舞蹈、歌唱、宿舍文化)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军训、体育比赛、心理健康讲座(指导)、运动会等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

4小结

第3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能源;新能源;经济增长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的消费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离不开现代能源体系的支撑。经过工业革命一百多年来的变迁,人类已形成了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但由此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化石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引人关注,另一方面是环境问题特别是化石能源燃烧释放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大力发展新能源由此成为应对能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选择。

一、发展新能源是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

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新能源通常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氢能、核能等,是一种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其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人类更是将能源的开发利用概念转向那些清洁燃料和可再生能源。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将长期存在。要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就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发展新能源。

1 发展新能源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客观要求。新能源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它的开发已成为21世纪我国的能源战略。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中国也随之加快了对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的相关部署。无论是风电、核电还是太阳能,国家都将给予大力的政策财政支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也要稳定外需,还要选择那些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发展新能源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新能源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一个重要的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一个现实的切入点。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目前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但却不及老二日本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中国在经济上差于日本,不只是总量上差距甚大,也在于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上存在落差;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约为0.7美元,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5美元。日本未来经济增长的优势也明显,这不仅因为日本能源效率高,而且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处于世界前列。中国不迎头赶上,超越将是一厢情愿。而且还应看到,中国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了70%,石油供需矛盾也越来越大。可见,未来世界的竞争,将集中体现于新能源开发的竞争:谁掌握的新能源研究和开发技术越多,谁就将获得竞争的优势和主动权。

3 发展新能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而我国已把开发利用新能源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只有把握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新趋势,才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史一再证明,历次爆发的工业革命,无一例外地都与能源使用上的技术进步、推陈出新息息相关。如今,在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双重冲击的背景下,新能源的不断推广和使用,引发了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我们必须把发展新能源产业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来认识,把它作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经济长远发展、创造新的经济繁荣的重要引擎,作为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产业。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发展新能源势在必行,而且时间和速度都很重要。

二、新能源在引领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处于需要大量消耗资源的重化工发展阶段和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如果继续沿袭以“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也难以承载。能源问题尤为紧迫,必须勇于面对,才能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在新能源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开发利用规模、科研水平,还是产业发展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面临着巨大挑战。

1 人们对发展新能源的认识乏力。能源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和世界都必须严肃面对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没有环境污染的新能源。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发新能源,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同志对发展新能源的认识相对滞后,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其原因主要在于,新能源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还不够明确,认识不够,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人们还没有自觉使用新能源的意识。

2 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不足。由于设备技术落后,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成本还比较高,严重阻碍了新能源的发展。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来说,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前期投入成本高,风险大。加之新能源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开发和设备制造能力较弱,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导致产品成本高,与化石能源相比,缺乏竞争力。同时,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缓慢。例如,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每千瓦时发电成本约4元左右,上网电价约4~5元,是常规电价的8~10倍,让其与常规电平起平坐,根本不具有竞争力;风电以3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为例,常规电每千瓦装机平均成本是4000元,而风电每千瓦的平均成本是9000元至10000元。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或是政策虽有支持或不能到位,风电在竞争中是不可能在市场上生存的。

3 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乏力。新能源市场保障机制还 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新能源市场需求,从而使新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在目前没有完全反映“资源、环保、持续”的能源价格的体制下,除了太阳能热水器,大多数新能源难以与化石能源去竞争。这也成为新能源无法市场化、产业化的根本瓶颈。如,国产光伏组件绝大部分出口国外,尤其是欧盟国家。2006年我国生产的370MWp光伏电池组件中,大约仅有10MWp用于国内,其余98%均依赖出口。我国光伏系统应用程度比较低,2006年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只有85MWp,消耗的主要份额为农村电气化。而在国外,美国、西班牙、以色列等国家,由于太阳能热发电起步较早,政府支持的力度大,市场发育比较好。

4 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措施乏力。近些年来,我国在鼓励新能源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陆续颁发了诸如《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明确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但是,目前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如:太阳能、风能、锂电池还未建立系统的产业体系、产品检测标准、国家标准等等几乎全是空白,市场准入门槛很低。许多作坊式的小企业虽原料低劣、加工粗放,但以低价“优势”左右市场,不但影响了行业形象,还阻碍了品牌企业对前沿科技的追求:大量隐患产品充斥市场,鱼龙混杂,使消费者真假难辨。

三、发展新能源是引领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展潮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1 提高全社会对新能源的认识。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随着人类对新能源产业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国家政策不断完善,它,必将由补充能源逐步提升为替代能源、主流能源乃至主导能源,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因为背后推动它的,不是几个企业、不是几个国家,不是一般的力量,而是以新能源产业革命为标志的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以强制收购、绿色配额、价格分摊等强制性法律手段,财政补贴、降低利率、低息贷款、扩大信贷、加速折旧等经济手段来推动新能源持续稳定地发展。应当制定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等,把新能源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项基本的能源政策抓好落实。

2 加快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和装备制造能力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章:一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重大装备扶持项目中。要重点扶持风能、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和装备制造。二要集中一定财力重点支持新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性、前沿性的研发,通过招标形式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攻关新能源关键技术。三要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对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实行进口税减免,从而提升新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为将来抢占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3 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愈显得重要。如同国防安全要由军队来保卫一样,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需依赖于能源产业。但是,从当前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不仅不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要,而且还可能影响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提高能源市场化程度,完善能源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改善能源发展环境。主要措施是:加强能源立法;强化安全生产;完善应急体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价格机制改革。

第4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文

中国政府已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对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45%。这甚至作为约束性指标写入“十二五”规划之中。按“十二五”规划,中国将实现从“保增长”到“调结构”的重要转型,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无疑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先头引导作用。

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的刺激下,中国迅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有超前思维和布局意识的新能源企业。譬如总部位于河北廊坊的新奥集团,这家始于燃气分销的企业,在经历主动创新转型后,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围绕节能减排、传统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新能源企业。

新奥的绿色进化论

如今,业界仍然延续对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燃气大王”的称呼,似乎稍有不妥,毕竟,他掌舵的新奥集团正依托系统能效理论、泛能网和煤基低碳能源转化技术,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不过,1989年成立之初的新奥,在别人眼中确确实实就是一个“卖煤气罐”的。新奥用了20年的时间,从单纯的城市燃气分销转型为以贯通清洁能源产业链为主要目标的多品类清洁能源制造与分销商,如今又再度升华到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向“轻资产”的战略方向转化。

新奥从一个资源类公司,转变成一个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公司,其战略转型的背后,是新奥管理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以及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历史机遇的前瞻与把握。

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天然气下游的行业政策开始“松动”。王玉锁敏锐地嗅到了燃气市场的巨大潜力,果断站位城市燃气分销领域。待业内竞争者意识到燃气市场的商机时,新奥已率先完成了城市燃气的全国性布局,奠定了城市燃气运营的事业基础。

在新奥如日中天的时期,王玉锁仍具备警醒的企业危机的意识,并保持着对产业未来趋势的精准判断,不得不令人钦佩。其时,新奥俨然已是香港联交所的明星股,并且面对着内地即将井喷的燃气市场。当大多数燃气企业坐享30年特许经营权时,王玉锁提出了如今被新奥人津津乐道的“三问”:随时可能受到资源制约的新奥,10年之后卖什么?处于公用事业领域的新奥,没有自主品牌,20年之后是什么?经营权合同到期后的新奥,30年之后干什么?

这三问针针见血,直指新奥未来发展瓶颈。王玉锁认为,转型之于新奥,已经势在必行。对于新奥这样一家在传统能源行业浸多年的公司来说,转型具有极大的风险。

但新奥管理层最终达成共识:不转型风险更大。与成品油不同的是,天然气的运输依赖于管道,这样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垄断性肯定比石油更强。而国家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并不允许民营企业染指上游资源领域,这意味着气源总有一天会卡住新奥的脖子。再加上中国“贫气、少油、富煤”的能源结构,会使天然气在未来会稀缺得可怕。新奥人意识到,唯有打通产业链,向上游能源生产领域拓展,才能获得稳定的气源供应。基于此,新奥依赖上市后丰富的融资渠道,以及其时拥有未来的清洁能源产品所需要的营销网络和客户资源,决定进军煤基清洁能源领域。

在这样的战略下,新奥开始了以贯通清洁能源产业链为主要目标的战略转型。其间,新奥致力于煤基清洁能源的生产,硅基薄膜太阳能、微藻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推动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循环生产,并最终成功实现了向上游领域拓展的转型之旅。

这次转型引发了新奥人对未来能源利用模式的深入思考。长期以来,国内乃至全球的能源生产与利用方式都是孤立、封闭与单一的,且存在行业竖井与企业围墙,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在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新奥人认为,未来能源的发展应该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平衡永续的状态。于是,新奥再度开始向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致力于改变单一的、竖井式的能源利用方式,建立基于系统能效最佳的能源利用方式,在多品类能源协同、互补、循环的智能化应用中,实现能源的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

如果说新奥的这次转型取得了成功仍为时过早,用数字似乎能够很好地说明新奥此次转型的进展:仅从2008年到2010年,新奥的“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开始不断显现并有所落地,新奥相继承接了常州低碳示范园区、长沙黄花机场公用设施、上海智城项目、唐山古冶园区等十数个清洁能源服务项目,并为国内六十多家工业企业提供了工业节能改造服务。

新奥的绿色能源观

新奥人对于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认识,带有浓重的中国哲学味道,这一点在新奥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事求卓越,和谐共生”得到了印证。

第4届美国国家清洁能源高峰论坛上,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这样阐释新奥的能源观:“今天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按照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类智慧来系统解决能源问题的时候了。而‘用我所能,善待明天’则完整地诠释了新奥的新能源观。”

在这样与自然为善、可持续、绿色的能源价值观之下,新奥凭借多年的实践与系统思考,总结出新的能源发展理念:能源结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二者融合循环发展;能源生产从以开采资源为主,转变为依靠技术创新的“制造”能源为主,让当前的资源为王变为技术为王;能源应用从以孤立、封闭、线性的简单利用,转变为基于系统能效最优的多品类能源协同、互补、循环的智能应用。同时,能源技术以系统能效技术为核心,贯穿能源生产、储运、应用和再生4个环节。其中在生产环节可全价开发多品类能源,在应用环节可自动匹配用户的个性化能源需求,在储运环节可在储能的同时利用环境势能,实现能源转换和提升,在再生环节可收集余能再利用。在此基础上,通过4个环节之间的全流程协同,整体上提高系统能效。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全新的能源体系,它包括全新的能源结构、能源生产和能源应用等方面,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变革的“能源新常态”。在业界和专家看来,新奥集团的“能源新常态”以及泛能网的管理平台,因其系统能效运行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标之一。

新奥的绿色技术体系

“在能源新常态下,能源生产将从传统的资源为王转变为技术为王,也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制造’能源。除了美好的愿景和共同的信念,使自己腰板硬起来的还是技术创新,这才是合作的硬资本。没有自主研发,就不知道技术的未来。”王玉锁说。

在“能源新常态”的能源发展愿景下,新奥凭借着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端专业的科研中心,在系统能效理论的指导下围绕能源生产、储运、应用和再生4个环节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的研发,创新了系统能效技术和煤基低碳能源循环技术。

截至2011年底,新奥申请发明专利累计超过300项。为了进一步提升科研实力,新奥还搭建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实验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其中煤基能源生产“零排放”试验中心已升级为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5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政政策;低碳税收;绿色采购

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把发展新能源、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并成为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面临巨大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需尽快转变发展模式,加快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世界潮流,也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一经济模式的运作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加以保障,其中财政政策是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一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理念最早见诸2003 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1]。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社会经济与物质需求的无止境追求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严重地破坏了环境。人类对能源的渴求、对生态环境的索取大大的超越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优化生态环境,确保能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旨在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中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2]。

1.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为主的不合理能源结构难以改变。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不可再生能源比重过大,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电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发电比重小。加之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电力、运输车辆、建材、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等产品已转化为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从2000—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加1.8亿吨标准煤,2007年达到26.56亿吨标准煤。到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这都使得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

2.产业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和其他发展目标尚未实现统筹、协调发展。中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耗能低、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致使产业结构不合理。为此中央政府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促进结构转变,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单纯追逐GDP增长,对节能减排不重视,从而加剧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速度,使得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低碳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3.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手段与经济性措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关键是低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尽管中国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与节能减排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相比,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3]。中国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

第6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措施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并未构建起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教学体系,造成高职院校在培育优秀新能源汽车人才的时候面临着许多问题。高职院校应根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要求,构建完善的优秀人才培育体系,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1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和西方发达国家对比,我国尚属于资源耗损严重的国家,属于汽车生产与销售量高的国家。造成汽车在生产作业中形成尾气,严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这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也有着严重的影响。虽然我国政府重视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开发,且此类汽车的产量在逐步提高。但是,我国在此方面的优秀人才较为匮乏,难以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吻合。要满足新能源汽车企业对优秀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高素质专业型优秀人才的培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与成效,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活动中。

2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措施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与方法,对优秀人才培育情况进行定位,构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做好相关专业的推广与宣传。使大学生主动投入到课程学习活动中,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与自觉性,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2.1明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优秀的专业人才培育工作进行定位,并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培育规划。在对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优秀人才培育的时候,应该展开营销模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新能源汽车检测教育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应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调查与研究,明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根据产业结构以及市场行情等,更加科学合理的培育优秀汽车专业人才,明确优秀人才的培育目标,健全与完善高职院校优秀人才培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使大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课程,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工作水平与实践素养,改善我国高职教育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情况,明确大学生参与到就业活动中的具体情况。为了保证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优秀人才的培育,要有针对性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一方面让大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包含电控以及汽车理论知识等,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养,使他们将来可以更好的适应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等岗位。

2.2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院校的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重视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学效果。由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很难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水平与专业能力。所以,在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优秀人才培育的时候,要有效整合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现代化企业在聘用专业人才之前,要强调这些人员的品质与能力。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觉得工作人员的良好品质是他们努力工作的基础条件,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对汽车专业人才进行培育时,一方面应该使他们掌握多种技能,另一方面,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品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与价值观念,教师要采用“综合能力+专业能力”的培育模式,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人本观念与思想,满足现代企业对新员工的需求。

2.3建立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应构建完善且健全的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整合社会发展和专业课程的需求,提高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成效。高职院校在设置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的时候,要将就业当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保证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编写专门材料,保证工学整合教育教学体系的健全性以及合理性,为我国人才市场培育出高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教师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采用模块式与单元式等手段,明确培育优秀人才的思路与方法。第一,高职院校要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内容,培育他们的专业素养与综合水平。第二,教师要强调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第三,要提升大学生的技术水平,使他们熟练掌握未来工作的具体程序,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高职院校要健立优秀的人才培养方式,保证人才培育活动的高效性与针对性,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水平与整体素养,使他们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4加强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宣传

大部分人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并不全面充分,难以形成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对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宣传以及推广起到不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协作,推广新能源汽车,宣传内容不只限制在节能与环保等方面,也体现在国家发展战略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拓宽招生力度,做好推广与宣传工作,使高职院校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充分展现出此专业的特色。成立专门的实训室,让学生与家长获得相应的认知与体验。此外,高职院校要组织推广教师到各个学校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讲座,通过科学合理的招生推广与宣传,使学生与家长更加信赖高职院校,进而招到更多的学生。

第7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文

一、 低碳价值观提出的必要性

所谓低碳(lowcarbon),是指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温室气体排放过量的传统工业文明而言,旨在通过技术革新、制度创新和观念更新等方式而实现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价值观的提出和论证有其内在依据。

低碳价值观的提出是对温室气体排放过量而造成严重生态危机的生活方式的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传统的工业生产主要以燃烧化石燃料为能源,其中以煤和石油为主,这些均属不可再生资源。严峻的现实表明: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就我国的资源结构而言,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气、缺油的国家。统计显示,每燃烧1吨煤就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产生30%和70%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见,我国要实现40%~45%的减排目标,必须从根本上反思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价值观的根本变革。

同时,低碳价值观的提出也是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等畸形价值观的克服和矫正。正如后现代思想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社会正步入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秉承的价值观是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其核心是通过对物质的占有、感官的满足以及商品象征的符号意义炫耀自身的地位和身份,符号逻辑成为资本逻辑的新形态,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符号意义的控制下,实现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梦想。而这种受符号价值诱惑的冲动又通过广告传媒、概念炒作、外观设计等方式被激发,从而造成大量珍贵自然资源的浪费,受欲望和冲动控制的非理性生产和畸形消费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危机。正如卢风教授所指出的:“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人类生存危机和物质主义意义危机,这双重危机都与现代性哲学密切相关。因而,21世纪的人类需要一场全方位的文明的革命与哲学的革命。”[1]可见,低碳价值观的提出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需求。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低碳价值观倡导的低碳生活并不会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不会要求人们放弃正当的生活需求,甚至放弃经济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需求还在进一步增加,资源的消耗总量也在增加。要在消耗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实现减排目标,就需要从价值观层面转变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

二、 低碳价值观的内涵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低碳经济、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体现为一种价值观念。正如陈晓春教授所指出的:“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动。”[2]但是将低碳价值观作为一个概念提出并论述其内涵者甚少。在本质上,低碳价值观是指对低碳生活的态度、倡导和认同,也是选择低碳生活的一种精神动力。

首先,低碳价值观是选择低碳生活的一种态度。态度是指对某种具有显著社会特性的物体、团体、事件、符号等的信念和行为倾向,且这种信念和行为倾向是有组织的、持久的。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Allport在四十多年前就曾经指出:态度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与评价。态度的构成主要有三个不同的维度: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行为倾向维度。态度和行为具有内在关联性。低碳价值观的建构首先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改变,在认知维度中,人们需要厘清高碳生产方式及生活模式给人类生存造成的危害,认识到低碳生活在保持人类健康及人与自然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在情感维度中,引发对低碳生活模式的喜好和兴趣,自觉抵制奢侈性消费的诱惑;在行为倾向维度中,确立自觉自愿选择低碳生活的可观察的行为倾向,产生积极行动的可能性,放弃延续不良生活习惯的恶性冲动。

其次,低碳价值观是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和认可。认可是指对某种决策或者事件的肯定和接纳,它包含三个部分:理智上的赞同、情感上的接纳和行为上的允许。低碳价值观的确立不能只停留于对低碳生活的认知态度上,还必须在此基础上作出积极的判断,给予肯定并加以接纳。低碳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大众由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度向认可度推进的过程,是主体参与其中并进行自我体验的过程,也是主体由个别性倡导走向社会普遍性认可的过程。大众对低碳生活的肯定和接纳的类型是多样的,其中以亲身听证式认可最为普遍,这是因为公众争论是一个创造性的集体学习过程,从问题、论点、分歧、诉求、战略与动机、价值考虑、当事人及其相互关系、专家的角色及其知识等,都是一个逐步明确、变化和协调的过程。亲身听证式认可是公众肯定并接纳低碳生活的重要路径。

最后,低碳价值观是选择低碳生活的一种精神动力。发展低碳经济、选择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林伯强教授的调查研究表明:通过技术革新可以研发新能源来应对资源危机,但会推高能源成本,而且周期过长,所以要实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应该以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3]可见,低碳价值观是发展低碳经济、选择低碳生活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担负道德责任的具体体现。

三、 低碳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低碳价值观不仅为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精神力量,它还可以通过教育、立法、制度创新等现实路径将自己实现出来。

首先,通过大众传媒、社会舆论等道德力量将低碳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信念。低碳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外在舆论内化为内心信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借助报刊、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以新闻、访谈、对话、公益广告、影视作品等形式,在家庭、学校、企业以及各种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向人们宣传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对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人们转变错误价值观,确立自然价值观和自然权利观,在探求自然的内在价值中寻求自然之美与人类生命的源头。

其次,通过立法“倒逼”生产,实现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内在约束,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价值观的实现须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当然,低碳立法也离不开低碳价值观之合理性的理论论证。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都没有具体规定低碳生产的相关法律条文,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中,二氧化碳气体也不在被限的行列。因此,目前低碳立法需要被推进,需要将温室气体排放的合法性限度写进法律,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价值观的提出及论证为低碳立法提供了伦理基础。

最后,通过制度创新引导人们进行低碳生产,倡导碳补偿,激励人们选择低碳生活。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挂钩,使世界处于以“低碳”为中心的新的经济博弈格局中。在此背景下,我国要主动迎接低碳经济的挑战,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增加对节能减排项目的直接投资,倡导低碳技术革新,并制定给予企业、民众直接补贴的循环经济政策,将绿色GDP列为政绩考核内容,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低碳价值观可能会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成为获取自身利益并转嫁自身生态责任的工具。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在低碳经济的世界博弈中可能会被利用为牺牲品,也可能会遭遇以“低碳”为托辞的贸易壁垒,并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就人类生存现状而言,低碳价值观的倡导和认可为我们自觉实行碳关税、倡导碳补偿承载了道德使命。

低碳价值观的提出和论证为低碳生活的选择提供了一种精神力量,其合理性也正通过道德力量、法律保障和制度安排等方式将自身绽放在人类面前。

参考文献:

[1]包庆德,夏承伯.走向低碳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与伦理挑战――2010年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年会综述[J].哲学动态,2010(12):106-107.

[2]陈晓春,谭娟.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9-04-21(10).

第8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文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后,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特别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担着巨大责任。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中国政府的承诺,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施行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经近在眼前。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实践,从国内和国外来看,都还是刚刚破题。这是一套完整巨大的发展体系,关系到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乃至社会价值观念变化,涉及面很广,内涵也很复杂。从目前来看,节能减排是切入点,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是关键点,真正的阶段性的目标则是创造以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零碳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适时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逐步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新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价值体系。

推行低碳经济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不可能和个人无关,它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协调起来,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协同作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抢占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先机。

一、调整原有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兴产业

(一)优化原有能源结构

在我国目前生产的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要想调整不利的能源结构,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把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提高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加快火力发电的技术进步,优化火电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适当发展以天然气、煤层气为燃料的小型分散电源;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并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二)吸引人才,全力创新,鼓励发展新能源

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发电成本要高于传统煤炭、石化能源,企业因此失去了开发新能源的动力。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才会激励一批批人才投身其中,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攻克产业发展中的各项技术难题。吸引的大批人才也必将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去实现一次次的革命性技术突破,使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生物柴油、地热利用等实现从单纯的概念设想到产业化运作的飞跃。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国家应该对再生能源发电新设备的投资进行补偿。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资金投入大、收益慢的特点,可以根据设备的功率和所使用的原料及技术性能来决定补偿幅度及年限。除了补偿外,政府还应对使用生物能源、混合能源和技术创新给予补贴。鼓励人们使用生物动力燃料,可以对生物动力燃料免征燃油税。可以对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源(如沼气)的家庭给予一定的补贴。调动人们使用新能源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大发展。

(三)降低煤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并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加快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结构转变已是必然选择。但是作为最大的能源矿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应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的一个基本任务。

(四)提高工业能源效率

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在我国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应该想方设法在这些方面做足文章。

(五)发展低碳农业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贮存能量释放氧气;动物消耗饲料中光合作用贮存的能量,释放二氧化碳。因此,“低碳农业”是大减排和被大减排的主要领域,其途径一是要促进高效利用二氧化碳和节约高碳原料(主要指化肥、农药、电、油等)的“低碳种植业”;二是要发展碳的循环利用(如厌氧青贮饲料、沼气、有机肥)的“低碳养殖业”,实现节能、减排、低污染。

二、在文化意识、政府管理和公共生活等方面大力倡导低碳经济

(一)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消费文化

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向公众普及低碳生活知识,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个人也要改变生活方式和理念,摒弃陋习,注意节约,从点滴做起,形成低碳生活人人不可或缺的良好意识。

(二)制定低碳相关法规

政府要制定政策和法规,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加大对低碳生活推广和监督力度,同时制定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个人应该积极倡导并去努力实践低碳生活,做好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

(三)在居住等方面鼓励低碳生活

政府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改善提高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新建建筑要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对既有建筑的墙体、供热、耗电设备等进行系统节能改造。个人要简洁装修,购买环保建材、绿色家具、绿色照明以及有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要养成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随手关灯、废弃物分类、节约用水、旧物交换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酒店、饭店、大型写字楼等场所减少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日用品等产品的使用。

(四)在交通方面大力倡导低碳出行

政府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和快速公交通行系统,在主要客流走廊上继续增辟公交专用道。积极推广新能源环保汽车,加快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扩大天然气汽车应用规模。个人要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少开车、选小排量车、实施泊车熄火等节油措施,全面积极动员起来打造低碳交通。

(五)推行“碳补偿”

碳补偿是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政府要推广“碳补偿”机制,让个人能够评估自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呼吁企业将评估碳足迹作为其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环,引导个人和组织“擦掉碳足迹,进行碳补偿”;个人也应养成自觉补偿意识,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植树造林,为减少和吸纳二氧化碳尽一份力量。

三、加强国际合作

第9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文

1.预算赤字仍然很高 2013年不受欢迎的削减赤字占上风,美国预估缩减预算约GDP的5.4%,欧元区缩减2.8%。

2. 经济不同步 全球经济的增长步调不一。希腊、葡萄牙持续与大萧条奋战,中国则持续壮大,日本、瑞士面临通货紧缩。

3.庞大的失业问题 OECD国家中有2500万人失去工作,青年失业率达到历史新高。

4. 低利率持续 央行持续提供市场廉价的资金,股市投资报酬率高,变得更有吸引力。

5. 通胀又来了 但不是世界各地,经济复苏预计将推升大宗物资的价格和需求。

6.汇率波动大 美元长期走弱,欧元对美元维持在稳定区间,人民币则逐步走升。

7.全球债务爆炸 G20的债务比从GDP的78%升到100%或更高,美国国债超过21万亿美元。

8. 经济民族主义崛起 贸易保护主义增加,与国家刺激经济计划做连结,例如美国的“买美国货”条款。

9. 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新管制 新的监管法规出现,例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和流动资金风险强制规范。

10.美国能源复兴 新的探勘技术,使美国能源复兴。美国的天然气,预计将在2015年超越俄罗斯,2020年,石油产量超越沙特。

11.新兴国家累积外汇存底 新兴大国累积大量外汇存底,预估第一名是中国3.3万亿美元,其次是沙特6260亿、俄罗斯5260亿。

12.基金增强 阿布扎比的基金拥有资产6270亿美元,是新兴经济体中最大的。这些资金将用于当地基础建设的直接投资,购买海外资产。

13. 南方经济圈 “南方”(指南半球及北半球南部的新兴国家)可依赖的筹码包括,原物料、资金、技术、成长的中产阶级,以及快速全球化的本土企业。

14.新的全球品牌无处不在 发迹于新兴市场无名的小公司,快速成长为全球玩家。

15. 消费者需求不同 工业国家是喜新厌旧的“替换经济”,而新兴国家还在“首次购买”阶段。

16. 粮食价格高涨 经济衰退结束后,粮食类产品价格上涨超过40%。新兴中产阶级正在改变饮食习惯,更大的需求将推升价格。

17. 国家资本主义正时尚 政府从庄家变玩家,国家干预增加。发达国家中,政府支出平均占GDP 一半。

18. 税制改革 政府需要税收来平衡预算,美国有望推动企业税改革,欧洲等地也在研拟金融交易税,企图减少投机易。

19. 美元失去主导地位 超过六成的全球外汇存底是以美元计价,而新兴国家愈来愈担心对美元的依赖。有些政府准备将外汇转换成多种货币。

20. 新兴国家讲话变大声 透过强调本身的经济分量,以及对国际的财政支援,新兴国家在国际组织的决策势力明显增加。

21. 新中产阶级崛起 中产阶级人数从1990年的14.28亿,预计在2030年达到36亿人。

22. 中东与非洲的新吸引力 海湾地区和非洲的基础建设,吸引了8000亿美元的投资。目前非洲有1400家上市公司,预计2050年非洲人口达21亿。

23. 俄罗斯重回世界舞台 靠着石油、天然气和原物料,俄罗斯重新回到世界舞台。

24. 需要更多的经理人 特别是新兴市场,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视,超越科技人才。

25.企业的新环境策略 气候变迁与能源安全是当务之急,企业将加强环境议题与公司策略的整合。

26.生命科学与环保吸引投资 2030年英国将有4万人面临老龄问题,未来二十年内地球温度将再升高0.6摄氏度的暖化问题,都将吸引大笔投资。

27. 智慧财产权与开放系统 商业世界在两大原则间左右为难:一是尊重创新发明,一是更开放且合作的社会。社交网络蓬勃发展,也挑战政府对讯息的监控。

28.制造业回流 过去20年,美国与欧洲的制造业流失20%,再度工业化将成为经济和政治的优先选项。

29. 劳动力成本差距缩小 全球劳动力成本的差距,随着新兴国家的发展大幅缩小。

30.生产力全球统一 企业的国籍愈来愈不重要,“世界制造”的产品诞生了。

31.企业降税收敛 各国猛降企业税率的国际竞争出现节制,发展出追税、严格防堵企业逃税漏洞的共同协议。

32. 从廉价人力到廉价脑力 印度、中国和俄罗斯拥有1400万名大学生,跟美国一样多。他们的薪资相对低廉,又有高企图心,这些人才将为世界所用。

33. 城市化代表拥塞 2030年,全球将有六成人口居住在城市,贡献全球2/3的GDP与85%的技术。缺点就是,拥挤将无处不在。

34. 价值体系的激烈竞争 亚洲、中欧信仰“努力工作致富”,发达国家追求“工作生活平衡”,价值观的矛盾加剧。

35. 从集体到个人 亚洲社会逐渐从重视群体的价值观转变为贴近欧美的个人主义。

36. 贫穷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在非洲、印度贫穷的次大陆出现新商业模式,如十美元手机、一百美元电脑。

37. 金砖四国的技术力 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夺回历史上的技术地位,吸引外商研发。

38. 延后退休 欧洲与日本,将有1/3的人口超过60岁,其退休年龄愈来愈接近70岁。财政危机迫使退休金缩水,老年人延后退休。

39. 社会资本主义 新的“社会资本主义”,重新定义企业家的角色,承担环保、贫穷等社会议题的责任。

40. 新能源 风能、太阳能等永续能源持续增加,但是价格昂贵,发达国家的废核速度比新兴国家快。其他像液态天然气或页岩气等替代能源出现,有利于美国这样的新玩家。

41. 拒绝移动的人们 虽然通讯和旅行愈来愈普及,但部分人拒绝过度移动,重新发现所在地的吸引力。

42. 偏远不是问题 贸易和投资的壁垒消失、国际物流的效率,再加上通讯普及,使得大家都能即时进入全球市场,机会无限。

43.技术鸿沟消失 穷人买得起的便宜科技产品将急速扩散。

44.绝对贫穷减少 每日所得低于1.25美元的绝对贫穷人口,正大幅减少。从1981年的19.4亿人,下降到2008年的12.9亿人。

45.亚洲的社福支出 OECD国家平均社福支出占GDP的20.5%,随着社会发展,社福支出将扩大,亚洲国家需要未雨绸缪。

46. 人口减少冲击欧、日、俄 人口减少,冲击经济活力并牵动庞大社福支出。弥补人力缺口,是不是能有更宽松的移民政策?

47. 预期寿命增加开销也增加 在许多先进国家,人类寿命大幅提高到85岁以上,健康医疗体系的负担变得更大。

48. 分裂的西方价值体系 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不再由单一共识主宰,而由多元价值社会取代,社交网络超越国家价值。

49. 气候变迁左右经济资源 气候变迁迫使经济资源重新分配。“环境成本”被列入GDP的计算当中,成为经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