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后处理范文

医学影像后处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后处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医学影像后处理范文

【关键词】 护理干预;急性出血性坏死胰腺炎;预后影响;临床分析 作者单位:459000 河南省济源市第三人民医院 急性出血性坏死胰腺炎在临床上的病亡率较高,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并发症情况较多,且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在治疗的过程中进行护理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等也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消极心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效果明显。本文主要针对护理干预应用,与常规护理相比分析其临床预后影响,详细的报告内容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21~61岁;患者有发热、腹痛、腹胀症状,部分患者合并有恶心呕吐及背痛情况,患者均有暴饮暴食的习惯。在护理治疗过程中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及病史没有明显的差异。12 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使用同一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给予患者手术治疗,操作过程中进行胰腺膜切开减压引流术,在患者腹部放置引流管,协同胃肠减压管、导尿管,术后给予患者常规吸氧、静脉营养、抗炎滴注治疗。13 护理方法 在护理过程中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操作,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给予患者术前检查,抗生素治疗,术后并发症防治护理、营养支持、常规检测等;治疗患者在护理当中使用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护理,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生命体征和病症检测,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出现异常或是患者身体情况较差时及时进行治疗护理,完成手术准备之后给予患者术中休克防治,进行术前3 h抗生素治疗支持,术后护理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实时监护,保证患者住院治疗环境安静、卫生,对患者的体征异常、监护指标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处理,帮助患者完成清洗,确保患者的卫生干净[1];术前准备适合的血液,以便患者在术中出现大出血并发症时可以进行及时的输血治疗。患者术后导管等护理过程中确保其通畅、无菌、固定,可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定时检查,做好及时更换,对胃肠减压护理过程中每天使用09%NaCl溶液冲洗2次,确保畅通,对腹腔引流管应经常挤压,防止受压扭曲,观察患者的引流管积液的色量,出现异常及时进行检查或通知医师治疗。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护理,在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协同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和恢复训练,对与卧床患者进行每天按捏肌肉,确保患者的肌肉组织状况良好。在术前、术后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治疗当中的积极性,为患者进行手术和治疗中的各种问题讲解,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心态[2]。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当中患者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00软件进行处理,以P

通过手术护理干预和术后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通过术前护理干预,患者的准备情况较为良好,术中并发症情况较少,患者的整理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患者要好,在治疗预后过程中,干预组患者的恢复较快,患者的功能锻炼和身体功能情况恢复良好,通过对患者出院前调查,结果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效果和治疗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护患关系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相比,详细的护理效果比较情况见下表1:

在并发症过程中,对照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患者的并发症以术中大出血为主,术后并发症包括阴囊水肿、炎性渗出等,其中干预组患者死亡2例,对照组患者死亡9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中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急性出血性坏死胰腺炎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却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术中出血等并发症情况较多,同时在治疗完成后患者的预后情况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巨大的压力。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伴随着其他并发症及消极心理,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治疗。术前准备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术中并发症防治等,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信心;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预防、术后功能锻炼及恢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等情况,协同患者同时进行护理治疗,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3]。

第2篇:医学影像后处理范文

北大一院医学影像科在三维后处理的应用方面多有实践,尤其在前列腺癌的MRI三维成像、肝脏肿瘤的CT三维重建等方面积累很多经验,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和《中国肿瘤影像学》等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王霄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功能成像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中华放射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副主编。自1998年至今,已先后发表署名科学论文15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研究基金。

8月16日,《e医疗》就北大一院的医学影像三维实践、医学影像科与临床科室的关系、三维影像今后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对王霄英进行了专访。

前列腺癌和肝癌的三维应用较多

| 贵院的三维影像应用有哪些?

王霄英:我们做前列腺癌辅助诊断挺多的,医院有国内最大的前列腺癌数据库,甚至可以做到把某个地方发生前列腺癌的概率标志在腺体的三维图像上,这对外科医生引导穿刺特别有帮助。

我们医院的泌尿外科比较有特点,在临床外科里实力比较强,他们要求每个肾癌病例都要进行三维重建,有一整套严格的对肾癌进行三维重建的要求:重建哪几个解剖的位置、重建哪些血管和肿瘤的关系等。

另外,应用较多的还有普外科,他们经常需要影像科配合做肝脏的三维重建。我们医院在进行较大的肝脏肿瘤切除之前,都会要求根据CT断层图像做一个三维重建,以选择切除不同的肝段及血管,我觉得这个也蛮有特色的。

| 临床科室如何查看医学影像科的影像?可以实现三维影像传输吗?

王霄英: 二维图像是通过PACS查看的。我们医院有两套服务器,一套是医学影像科自己用的,能力比较强一些,存储量也比较大;另一套是用于临床浏览的服务器,存储三个月内所有的临床图像,临床医生有查看自己科室所有患者影像资料的权限。

具体到三维图像,最早是临床医生到我们科室来看,后来他们要求我们做好了传给他们,但是我们现在用的机器只能存储二维影像,所以传输的还只是静态的二维图像,暂时没办法实现三维影像的传输,虽然临床医生很希望我们能这么做,但是他们会定义几个标准位置给我们,我们会跟临床科室沟通,告诉他们冠状位怎么看,轴位怎么看等。

三维影像改变医疗服务模式

| 三维影像能带来什么好处?

王霄英:三维重建给外科大夫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他们关心病变组织能不能切除、怎么切除,三维重建就是告诉他们这些的。

我们医院的呼吸内科开展了一项新业务:用呼吸内镜把肺气肿的病变部分进行切除,切除之后剩余的肺就可以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收缩,这样患者的肺功能会保持得很好。这个手术非常依赖CT三维重建,以确定病变区域的支气管以及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的关系。进行这种手术前,呼吸内科主任往往会亲自到我们科室来,对如何重建三维图像提出要求。由于有了三维重建,呼吸内科的医生开始用外科方法进行治疗,这可以说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此外,三维影像也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有了三维影像,患者和家属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病情,医生省去了很多解释工作。而且,对医生更信服的患者的依从性会大大提升,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治疗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我觉得,三维影像后处理会改变整个医疗服务的模式和理念。

MDT已成常态机制

| 贵院是否有多学科团队机制(MDT)?

王霄英:在接受你采访之前,我和泌尿科主任、放疗科主任在给一个前列腺癌患者做会诊,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多学科团队。我们科参与更多的是跟随临床科室一起查房,有时也会安排某个具体疑难疾病的会诊。医学影像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跟疾病有关,有时候我们主要是去学习、交流,学习临床医生怎样更好地处理影像报告;有时候医学影像科的角色会非常重要,如果医学影像科医生不参加会议,临床医生甚至无法进行讨论。

我要求我们科的每一位医生必须给自己定一个方向。影像科医生在跟所配合的临床科室沟通的时候要带着两个任务: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医疗影像服务,二是带回临床科室的需求。然后我们会根据临床需求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改进。这种做法很早就开始了,现在科室更加明确了这项工作内容。

| MDT给医学影像科带来了哪些改变?

王霄英:医学影像科以前是按设备分组,而按专业分组才是国际趋势。我们科室是从2009年7月开始进行专业分组的,大家对自己专业方向的定位开始逐渐清晰起来,让深入研究业务、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可能。

信息共享是大势所趋

| 医学影像科能为临床科室提供什么?两者理想中的合作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王霄英:今年5月份我去美国参加ISCT年会的时候,斯坦福大学医院的一名医生在演讲中举了一个例子:医院的临床医生根据一张CT片子和诊断报告(影像和报告的质量都很高)做了一个处理的决定,而经过由医学影像科医生参加的多学科团队(MDT)讨论后,50%的临床医生改变了治疗方案。虽然是同一张片子、同一份报告,为什么在讨论前后的结果如此大相径庭?事实上,很多信息并没有在诊断报告里写出来,临床医生也没有从影像中看出来,而这些信息往往会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产生很大影响。

医学影像科和临床科室的密切配合无疑会提升诊疗准确率,不仅能提升医生的技术水平,更能让患者直接受益。

医学影像科的医生应该更紧密地与临床医生进行合作,但是医学影像科医生的理念目前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阻力,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医学影像科医生都愿意把影像资料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医学影像科医生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诊断水平而不是影像资料,分享之后必然会得到临床医生的积极反馈,这对提升医学影像科医生自身的水平肯定也是有帮助的。只要医学影像科医生意识到这一点,就一定会把影像资料拿出来分享,这是一个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PACS应附加更多功能

| 贵科在信息化方面今后有什么要提升的部分?

王霄英:如果没有PACS,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分组。分别用临床浏览器和我们自己科室的PACS查看影像,明显能感到后者更强大。我觉得基于PACS或者网络的后处理工作站特别重要,对提高专业特别有帮助。

此外,我们的PACS只有最基本的3D能力,医学影像科高级工作站的很多功能,比如功能成像等都没办法在PACS上实现,临床浏览自然就无法看到。如果要看的话,必须先在CT、MR的后处理工作站上处理完再推到PACS上去,而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当时的操作人员(通常是研究生)的能力。

有时候前列腺里明明有一个肿瘤病灶,如果操作人员在做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时候没看到,就得不到肿瘤的功能成像。而如果基于PACS或网络的处理能力足够强的话,签报告的医生就可以重新做一次后处理,就会避免很多错误诊断的出现。

第3篇:医学影像后处理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现状;未来;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4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X线、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CT、数字减影血管造成影及介入装置、磁共振成像所组成的医学影像学家族已经成为临床主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医院现在化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及医院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展望综述如下。

1 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新型射线(a kind of new rays)。并于11月22日为夫人拍摄了一张手部x线照片,也是人类第一张x线影像。随后,x线被广泛的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和放射治疗学。x线还用于疾病的预防、康复和预后随访。在医学之外,还用于x线衍射分析和工业探伤等多种用途。因此,x线的发现对人类作了重大贡献。1971年亨氏菲尔德发明了CT,将传统的X线的直接成像转变为间接成像,从而奠定了现在影像学的基础,随后出现的MRI、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等影像学技术,以及近期出现的分子成像和光成像,使医学影像学在显示形态学状态之外,还能完成组织器官功能检查,并最终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显示组织、器官的化学成分和代谢变化。

2 医学影像学现状

曾经在我国长期使用用的x线透视检查的应用逐年减少, 大型医院或者发达地区的中小医院已逐步取消透视, 而代之 以x线摄影检查, 且以DR检查占主导地位。传统 X线造影检查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首先是 X线脊髓造影检查被 MRI所取代;其次是多排螺旋CT和MRI结合光学内镜逐步取代 X线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和胆道造影等检查;然后是 DSA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逐步被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所取代。 伴随设备的逐步普及,CT已经成为临床(尤其急诊)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具有无创伤、 无射线辐射危 害,成像参数多、获得的信息量大,软组织对比度最佳等显著优点,是最活跃的影像学研究手段,已经成为很多重要疾病的确证诊断方法。超声以其设备普及、价格低廉、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可在病床旁边实施和便于复查等优点, 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主要的影像学筛选检查技术。以早年的CT为起点,CT、MRI等设备开始提供横断层面影像。同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今天已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上述的信息“重组”(reformation)为三维的、分别显示兴趣结构的、带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内窥镜的信息模式显示的“直观信息”。举例说,一个重度创伤的病人可能会有骨折、颅脑损伤、内脏损伤、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今天,只需用CT从头到脚在数十秒钟内完成采集,病人即可回病房作急症处理,而放射科医师可使用一次采集的信息分别显示出骨骼、颅脑、内脏、血管等结构与病变,并给急症医师提供“直观的”兴趣结构的三维的、彩色仿真的诊断信息。这样的信息已经超越了大体解剖学的可视能力,达到了即使在手术刀或解剖刀下都不可能完全洞察的水平。

3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各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 型化、专门化、高分辨力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MRI和CT的全器官灌注成像得到临床普及应用。虽然目前MSCT主要生产厂家的设计理念和主攻方向不一致,导致彼此设备的差异巨大,但是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CT机的构造(包括发生器、X线球管的结构和数量、探测器种类和排数等) 将发生实质性变改, 也许球管和探测器的旋转速度更快,使MSCT的时间分辨力突破50 ms大关,使心脏得到真正的“冻结”,而探测器材质的改进能显著提高MSCT的空间分辨力。 各种介入治疗成为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医学影像学设备也在不断成熟和普及, 使疾病的诊断更加及时、 准确,治疗效果更佳。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外科手术方案、 由影像导航 系统直接引导外科手术入路、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并在术中直接应用MRI对病灶切除范围进行现场评价会逐渐普及应用。在影像学网络化的基础上,医学图像处理将成为常规,而服务器软件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同时后处理,并使图像后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伴随远程影像学的普及和宽频带网络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图像的远程传输更为快捷,图像更加清楚,影像学科医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出差旅途中完成诊断报告。

分子成像是医学影像学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伴随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会有多种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问世,这些新型对比剂能显示特定基因表达、 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其毒副作用更小、对比增强效果更佳、诊断的特异性更强,真正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开发疗效监测对比剂(或称分子探针),以在最短时间得到治疗的反馈信息,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除PET外, 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也能直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监测疗效,在活体早期、连续观察药物或基因治疗 的机制和效果,以利于药物筛选和新药开发。此外,分子成像方法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将得到持续改进,并开发出用于分子成像的影像学新技术。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展还将导致影像学科内部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物理师、数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计算机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占影像科室人员的比例越来越高,针对某种重大疾病可以组建包含内、外科和影像学医生的新型科室。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方法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 贺延莉,王亚蓉,殷茜,等.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6):657-659

[2] 刘卫宾,韩冬.浅析普通X射线摄影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1):115-115

[3] 蒋震,沈钧康,宦坚,等.医学影像学研究生读书报告的方法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79-1181

[4] 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第4篇:医学影像后处理范文

医学影像学是当今医学领域中知识和设备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医疗没备不断更新换代。医学影像设备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速发展,相继出现CT、核磁共振(MRI),以及CR、DR、DSA等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已不是原先单一X线透视和摄影技术,而是多项技术的综合。随着医学影像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影像技术将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介入放射学的展开、分子影像学的应用,体现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这将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新时代医学影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放射科没有一支好的影像技术队伍,就会为临床诊断带来很多不便,甚至误诊、漏诊。本文浅谈一下新时代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

1医学影像技术学发展的特点集中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医学影像技术的数字化。随着CT、MRI、CR、DR、DSA等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出现与应用,照片图像也由原来屏片系统的模拟图像转变为数字图像。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使图像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且数字化图像便于存储和传输。目前,全国大部分大中等医院已经普遍应用了X线数字成像设备。医学影像技术的网络化。PACS系统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开发新型影像学技术,如远程放射学和远程介入治疗等。PACS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图像的存储、查询、管理、无胶片化、远程传输和诊断等问题,而且为影像学科的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例如,临床医生可以在网络上互相调阅各种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后处理,统一发出所有影像学检查的综合报告,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服务,为建立“大影像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化。不同设备、不同图像、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融合即是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其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影像学检查所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综合处理,将多源数据协同应用,进行空间配准后,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影像,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一致性描述,同时融合了各种检查的优势,从而达到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目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标准化。影像学科一体化及远程放射学都需要统一的影像质量和影像技术的标准。

2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要求

思想素质要求。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应具备强烈的专业自豪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要克服自卑感,坚决反对诊断第一、技术第二的错误观点。由于技术人员处在第一线,直接与病人接触,所以要牢固树立以被检者为中心的理念,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一切为了患者。注重团体精神,互相配合,充分把握各个环节,才能认真完成患者在放射科的检查、治疗工作。在思想上要把技术路线向以下3个方面转移:灯箱上的照片硬拷贝向软拷贝的影像质量评价转移;单一的图像技术向具有综合图像诊断技术的能力转移;单纯的技术操作,向发挥设备、软件功能最优化的能力转移。没有影像技术人员第一线的辛勤工作,也不能体现诊断医生的诊断价值。专业素质要求。医学影像技术学是一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是医学影像诊断的基础,使医学影像技术学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涉及面较广,包含放射物理、人体解剖和生理、药理、临床医学、影像设备、影像技术、影像诊断、电子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机知识、放射治疗、暗室化学、高等数学、医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因此,技术人员要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特点和临床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日常维护操作技术以及必需的外语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继续教育素质要求。医学影像技术员要有时代的紧迫感,危机感。加强自身专业学习,定期学习交流,阅片评片,分析照片质量,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增加见识,选送部分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参加技术培训,组织有丰富经验的技师定期对年轻技术人员讲解技术操作经验和理论基础,增加基础理论学习。医学影像技术应专业化、正规化、现代化;建立高等专业教育体制,增加高层次的培养渠道及强化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现行的教科书和培训教材要及时更新,以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技术人员队伍应该由大学程度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充实。外语素质要求。务必加强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学习,只有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阅读和设定设备的各种参数,了解设备的性能,掌握其安全操作,了解国外新技术的信息,吸取先进经验。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能,才能很好地操作越来越智能化的新型医学影像设备,才能完成各种图像处理技术。对外宾的接待和检查工作也能顺畅的进行,避免遇到语言不通的尴尬情况,这是新时代的基本语言能力要求。道德素质要求。要加强职业道德和防护知识的培训学习,严格掌握医学影像的适应证,尽可能以最小的辐射剂量来获得最大的诊断信息,要把辐射剂量最小化的原则提高到职业道德,对人类、对自己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心理素质要求。影像技术人员应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爱岗敬业,认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自已的工作,最终达到为患者提供良好、优质的服务。

第5篇:医学影像后处理范文

[关键词]DR; 影像质量; 曝光量;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026-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摄影,特别是CR(computed radiography)、DR( direct radiography)正逐步代替传统屏-片X线摄影系统。CR技术因其大的宽容度和优良的后处理功能,不仅改善了影像质量,也降低了条件选择的难度。相比模拟摄影,CR摄影条件要求降低了,但曝光量仍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临床DR、CR的应用,对摄影条件的选择是一个变化。有文献[1-2]报道DR、CR在一定的曝光范围内其影像质量与曝光量成正比,即剂量越高影像质量越好,但超过一定的限值时其质量因子(Image quality factor,IQF)曲线会变得平坦,影响图像的质量。计算机X线摄影通过后处理功能,摄片过程中,CR曝光条件宽容度增加,必须遵循最低的辐射剂量,最高的影像质量,符合医学影像检查的正当化,为临床提供可值得信赖的医学影像信息。我们的实验就是基于降低辐射剂量,但不改变图像质量,即使特性曲线的趾部缩短,直线部更加丰富。

1材料与方法

选取的摄影部位是:胸部后前位(PA),腹部前后位(AP),颈椎侧位(LAT),膝关节前后位(AP)各39例,年龄在28~37岁,男女不限,选取的目标部位体厚差异在±1 cm内,分别用KODAK胸部DR、HOLOGIC多功能DR和SIEMENS双板DR机进行摄影,其中25例用电离室(自动补偿系统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摄影记录其MAS值,另外39例从大量的实际工作中选取相同的KV值较低的MAS值,用MA×S的方法进行摄影,利用DR所具有的窗宽窗位(WC、WW)等后处理工具调节出质量相当的图像,比较两种曝光条件的各种特性曲线的相似性或同一性。

2结果

在78例中,我们把认为图像质量相对比较一致的MAS值记录下来,对平均密度值、WC 、WW比率值进行比较,见表1。

表1两组MAS值、平均密度值、WC/WW比率值对比

由表1可明显地看到MA×S组的MAS值比AEC组的值要低许多,两组的平均密度值与ROC直线部的WC/WW值(平均斜率)差异不明显。

3讨论

从结果值的表中可以看出,两组的平均密度值与ROC直线部的WC/WW值(平均斜率)差异不明显,但MAS值的差异就比较大,说明DR的宽容度比较大,对降低摄影的曝光剂量是有空间的,这主要是由于数字化摄影中后处理功能比较强大的原因。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虽然WC/WW的平均比率无明显差异,但两组图像的中心值有较明显的差异,MA×S组的ROC明显右移,中心值明显偏小,意味着降低剂量。虽然检测点经调节其密度值无明显差异,但MA×S组的低密度处的值略有扩大,灰阶层次减少,说明灰雾度、信噪比(SNR)有增加,图像质量相对有轻微的改变,但由于DR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使特性曲线的趾部和肩部达到一定的倾斜率,而减少趾、肩部的水平段,灰分段可以得到充分的显示,提高分辨率,有助于于我们获得更多的影像信息[3]。但我们觉得对临床的影像诊断和应用中是没有差别或影响的。CR系统可在允许范围内对拟摄影部位以任意X线曝光剂量获取稳定的、最宜的光学影像密度[4]。X线辐射剂量与激光束激发的光激发发光(PSL)强度之间在1:104范围是线性的,该线性关系使CR系统具有高的敏感性和宽的动态范围[5]。模拟成像系统形成影像的密度值(D),取决于一定曝光量的大小,一定的曝光量仅能获得一个密度值,对于CR而言,一定的曝光量,通过后处理可以获得多个密度值的照片,再加上IP板的特性曲线的线性很好,就出现了认为CR成像系统的曝光量大小的重要性不如屏片系统的。甚至认为CR系统摄影条件可以降得很低然后通过后处理进行弥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通过临床实践发现,CR在图像处理时,可以提高输出影像的对比度,增加组织影像边缘锐利轮廓等,但同时也增加了影像上噪声的对比度和锐利度,噪声的显示明显增多了,若曝光量少时,输出影像上噪声增加,通过影像后处理加大了噪声的显示,使影像质量下降。为了避免量子涨落而引起的量子斑点影像诊断,CR摄影不宜采用过低的曝光条件。

在DR机预设条件栏中,我们可以设定相对比较低的曝光剂量,再根据人体的差异进行必要的增减。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曾试图用比较高的KV、极低的MAS和中等的KV值,较低的MAS值,效果均不理想,或只见所摄影部位的轮廓,或调节后的组织器官的颗粒大幅度增多、增粗,所以预设较好的曝光条件一方面可以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多余的幅射剂量。实验过程中也证实了低MAS对含气较多的组织作用比较明显,但高密度组织还是以中KV值、大MAS值投照比较理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遵循着这一规则[6]。有资料显示[7],一幅图像的最佳密度平均值为1.2,其高低反差为0.35-1.60。我们的实验也基本上在这一范围之内。但在实验中,我们选用了是较低的MAS值,降低了幅射,但是不可回避的是探测器的较长时间使用老化。需要提高曝光参数值。

总之,CR实现了X线摄影信息数字化,提高了影像质量[8-9]。扩大了图像诊断的临床应用范围,奠定了X线影像网络化、无胶片化的基础。但也会存在不利的因素和各种问题。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合理利用曝光量,才能以最低的辐射剂量获得最大的影响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Shriupton PC,Edyvean S.CT Scanner dosimetry.Br.J Radrol,1998,71:1-3.

[2] Committc on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Healt effect of exposure to low levels of ionizing radiation.BEIR,V.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 my Pre,1990:161-180.

[3] 陈玲.合理选择和调整CR与DR的临床技术的参数.医疗设备信息,2006,7(21):82-84.

[4] 胡军武.医学数字成像技术.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4.

[5] 李月卿.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7.

[6] 刘瑞宏,贾绍田.影像计算机X线摄影质量的常见问题.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2):123.

[7] 孙家荣等.曝光量、CR影像质量与照片密度相关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3(27):201-203.

第6篇:医学影像后处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X线成像;噪声;质量控制;上消化道造影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00-01

CR系统使传统X线成像系统数字化[1],使常规X线摄影系统的模拟信息直接转换为数字信息,能提高图像的分辨、显示能力。本文就CR系统在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进行分析,旨在探讨CR在上消化道检查中的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科2005年8约~2008年6月100例使用kodakCR850行上消化道检查的影像资料,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38~85岁,平均64岁。38例行气钡双重造影,7例行低张气钡造影检查。分析图像的清晰度及微细结构显示情况,对导致图像质量下降的原因进行分类并经CR进行后处理。设备:北京万东35KW胃肠机,KodakCR850,Kodak8700干式激光相机,影像板IP板35×43cm,24×35cm。硫酸钡为青岛“东风”牌干混悬剂。低张用654-Ⅱ10~20ml肌注。

2 结果

100例CR上消化道造影图像经CR后处理进行分析,共有45例原始图像欠佳,影响诊断,其中42例为曝光条件不恰当所致,经CR后处理得到相应改善,改善率为93%。分析其原因:①11例由于曝光条件低导致图像密度太低,经CR自动处理并进行窗宽、窗位调整,图像显示清晰。②25例由于仟伏使用过高导致影像灰雾度增加,对比度下降。经视觉增强软件进行处理及手动调整窗宽、窗位后,图像得到改善。③6例因患者体形差异,曝光条件未达最佳,胃小区、胃小沟显示不佳,经窗宽、窗位调整后,图像显示较理想。另3例由于曝光条件过低,经CR后处理图像质量无明显改善。

3 讨论

CR系统利用IP采集图像,经过数/模(A/D)转换,由计算机进行图像后处理,实现图像的数字化。IP是CR成像系统的关键,作为采集影像信息的载体,代替传统的胶片。其特点是可以重复使用,但没有影像显示功能[2]。CR系统的宽的动态范围及线性检测响应和检测效率的提高,使上消化道检查中X线曝光剂量大大减少,CR系统影像的密度分辨率高于传统的X线,可以显示更微细的组织结构。

3.1 影响CR上消化道图像质量因素:影响CR上消化道图像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X线摄影:IP的原始记录信息十分重要,合适的投照条件和准确的是形成高质量数字化图像的基础,投照条件超出一定的限度,图像的后处理功能也不能补偿。投照条件过高,使影像的灰雾度增加;投照条件过低,图像产生斑点、颗粒或雪花状的异常结构。②图像的后处理:CR图像虽然具有后处理功能,但不恰当处理也可产生废片。通过窗宽、窗位的调整,尽量使图像的明暗对比度及层次感处于最佳。不恰当的后处理使图像过于锐利,而失去部分信息。③屏幕显示与激光胶片相匹配:工作站与激光相机的明暗对比度不一致,可使胶片偏白或发黑。影响诊断。④CR系统扫描参数的选择,可影响图像的锐利度、清晰度。⑤正确的信息录入:只有正确的病人信息,才能使数字化图像存储有意义。

3.2 CR在上消化道造影中的优势:①X线剂量:由于CR系统的量子检出率达60%以上,而传统X线摄影仅为20%~30%,故CR系统的X线能量利用率大大高于传统X线摄影[3]。有利于减少X线剂量,减轻患者和放射工作者的射线损伤。②图像质量:X线探测器的动态范围越大,对低对度的探测能力就越强,提供的信息就越丰富,对诊断越有价值。传统X线胶片只能分辨出密度差>1%的组织结构,而CR系统探测器可分辨密度差

CR系统是传统X线摄影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实现了影像的数字化,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提高了影像质量,改善了上消化道的显影情况。大的宽容度降低了废片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云亭, 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1-1

[2] 张里仁.医学影像设备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1

第7篇:医学影像后处理范文

 

关键词:CR系统  静脉肾盂造影  图像质量   图像处理

        近年来,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系统逐步取代传统X线摄影,实现了医学影像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传输,数字化高清晰度图像满足了临床诊断需要。检查泌尿系统疾病,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是一种基础的、不可缺少的临床检查、诊断方法,而CR造影片由于它是一种具有较高密度分辨率的数字化图像,能将感兴趣区的器官在强造影剂下显示出来,以与周围组织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易发现病灶。我院使用CR系统已6年,CR系统在静脉肾盂造影诊断技术中应用良好。现就其使用情况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静脉肾盂造影CR片931份。其中837份CR造影片是在透视机下使用IP,采用全自动曝光方式点片获得;94份CR造影片是在X线机下使用IP,采用自设曝光条件摄影获得。

        1.2  使用仪器  岛津1000mA数字胃肠机,HF-50-R高频X线机,Kodak DirectViewCR850 SYSTEM,14×17in IP,AGFA DRYSTAR5503型胶片打印机。

        1.3  造影前准备  按常规准备,如:提早做好碘过敏试验(若用碘海醇、优维显可不做碘过敏试验),造影前3d食少渣食物,前2d每晚服泻药1次,前1d禁服高原子序数药物,造影前12h禁食禁饮,造影前1~2h清洁胃肠道,并做腹部透视,摄取KUB 1张。摄取KUB前须排空膀胱。

        1.4  造影方法  做IVP时,不加压,采取头低足高20°位,以避免对迷走神经刺激或下肢供血不足。造影剂采用76%复方泛影葡胺60ml(或碘海醇或优维显50ml),经肘正中静脉快速推注(采用大剂量静滴时,须5min内滴完),分别在7min、15 min、30 min摄片。用碘海醇或优维显时,2 min注完,分别在3min、8 min、15 min摄片。第3张造影片应平卧摄片(相当于“解压”片)。若显影不佳,可在注射完造影剂后摄取60min、90min、120min延迟照片。观察肾下垂可加拍立位全腹片1张。

        1.5  CR造影片图像后处理  (1)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对原始图像进行窗宽、窗位的调整。若原始图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可建立图像副本,再进行对比度及像素灰度值的调整。(2)噪声大,斑点多的图像,可用相应参数进行噪声处理,或在CR系统工具栏中进行图像平滑处理,以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3)遇到腹部肠气、肠内容物及肠管伪影干扰,可调整图像参数,进行边缘对比度调节,使显影脏器边缘锐利,轮廓清晰。(4)在工具栏中对所摄图像进行灵活处理,如测量、标注等。(5)将KUB片及造影片排版于一张胶片,便于对比。对不标准所致图像跑偏,可放大后漫游处理达到标准要求。

        2  结果

        在岛津1000mA数字胃肠透视机下使用IP,采用全自动曝光方式采集的937份CR造影片全部达到诊断要求。在HF50-R高频X线机下使用IP,采用自设曝光条件曝光的94份CR造影片中,有1份因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导致乙级片甚至废片产生,6份因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造成影像不清晰,经过图像后处理后达到乙级片,7份因摆不标准至使图像轻微跑偏,采用放大后漫游处理,达到标准要求。

   3  讨论

第8篇:医学影像后处理范文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运动伪影;薄层重建

--------------------------------------------------------------------------------

作者单位:130051 长春巿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袁斌),医学影像科(贺永斌)

通讯作者:贺永斌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遍应用,由于其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伪影较少,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真实准确、清晰直观血管图像,具有微创、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特点,逐渐得到广大医生的认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2012年1~5月在我院行门急诊CT扫描的患者3152例,因患者神志不清或躁动产生运动伪影患者104例,其中男68例,女36例,年龄35岁~84岁,平均年龄537岁,病程30 min~5 d。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Sensation cardiac16),扫描范围为从颅底至颅顶,电压110~120 kV,180~250 mA,准直075 mm;层厚60 mm,层间隔60 mm。原始数据以标准算法重建,重建层厚及间隔均为15 mm~20 mm,采用标准重建及骨重建两种模式进行。

2 结果

104例患者,因神志不清或躁动均产生不同程度运动伪影,60 mm层厚及间隔诊断困难,采用15 mm层厚薄建,图像的分析在工作站上进行,根据薄层图像及三维重建等方法判断,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根据原始图像和重建像评价 (独立进行)。除8例患者伪影较重不能诊断后,其余患者均能够明确诊断。

3 讨论

传统CT扫描速度慢,原始数据不能薄建,对于一些不配合扫描患者,往往会因图像产生运动伪影而无法诊断,需要对患者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扫描,不但增加了医生的工作负担,同时给患者增加了X线摄入。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不断应用,其优势不断地显示出来,与传统CT相比,其扫描速度快,短时间内能进行大范围扫描,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均大幅度提高,重建层厚薄,特别是在数据处理方面,已有非常快的众多后处理功能[1],CT薄层重建技术实现了人体横轴与长轴的各项同性,高分辨率数据采集,有效克服了影像的部分容积效应,图像质量亦更加清晰,对病变的显示更加清楚、细腻,能够显示细微病灶。对于急诊患者、危重患者、不配合扫描患者更具有优势,我院是以急诊急救为主的医院,每年大约有上万例急、门诊患者行头部CT检查,在这期间,许多意识不清、甚至躁动患者,以往应用普通CT检查,因图像出现大量运动伪影而无法诊断,从而对患者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扫描,即增加检查时间、又增加患者X线的摄入;应用多层螺旋CT以来,对这类患者可大大缩短检查时间,对有运动伪影的图像,可对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可以重建出层厚为10~15 mm的图像,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各向同性[2],从而使图像的后处理变得简单而快速,在薄层图像上进行分析,能够大大地消除部分容积效应,减少运动伪影影响,图像质量也大幅度得到提高[3],同时,应用多种形式的三维重建软件,对薄层图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分析,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减少漏诊及误诊。通过上述方法,在短短5个月时间内,我们对104例因为运动伪影患者CT图像薄层重建后,96例患者能够得到正确诊断。

与传统CT相比,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获得非损伤性的立体解剖图像[4],应用多种重建模式,如容积成像、多平成像等方法进行观察,多方位、多角度成像,任意旋转,空间处理技术空间重建能力极其强大,可以在屏幕上同时显示其他三维重建方法的影像结果[5],所得的图像更加清晰、逼真、细腻[8],能够更清晰、直观地显示病变,清楚地区分运动伪影,显示出正常解剖结构,发现病变,较厚层图像显示更加准确、可靠,有利于医学辨别真伪,尽最大可能减少漏诊和误诊。

同时应用多层螺旋CT,能够在不影响诊断的同时,适当降低X线计量,降低管电压或管电流值[6],适当增大螺距,并使用薄层扫描,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即不损失有用诊断信息的前提下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危害[7],还应考虑临床医生阅读CT胶片以读取有用诊断信息的需求。

对不配合扫描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时,可以减少扫描时间,增加医生诊断效率,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X线摄入,为临床提供精准的诊断数据。

参 考 文 献

[1] 陈克敏 多层CT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10):981982.

[2] 贺永斌,姜卫国,王继萍,等 MSCT斜位多平面重建诊断鼻骨骨折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13(6):385386.

[3] 包颜明,张龙江,杨亚英,等脑血管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放射学实践, 2004,(4): 298301.

[4] 刘红霞,邹瑞琪,江洁,等CT三维成像在颅面外伤整形术前评价的应用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9):913.

[5] 程钢炜,赵家良,牟文斌,等国人视神经管新一代三维重建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 23(8):787791.

[6] 彭珂文,孙冰,古治梅,等儿童低剂量头颅CT的临床应用 中国辐射卫生,2006,9,15(3):272274.

第9篇:医学影像后处理范文

关键词:PACS系统医学影像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95-01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将医学图像资料转化为数字信息,通过高速计算机设备及 通讯网络,使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在更好地为临床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了更先进的手段。

1PACS 系统的工作原理

成像设备(获取图像的计算机) 得到图像文件后,通过文本信息的描述进入数据库系统、进行图像文件归档与控制,最后数据图像在显示工作站自由显示。图像显示工作站是PACS 系统的窗口,也是医学影像诊断的基础,它为用户提供良好操作界面,实施图像(组织、测量、文档处理等) 多种操作。网络是PACS 系统信息流动的通路。

2PACS系统的主要构成

2.1图像输入部分:图像输入采用两种方式,通过采集工作站将CT、MRI、DSA、CR、DR设备输出的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符合DICOM3.0标准格式以及由DICOM3.0接口直接进行数字信号传输。对图像可以进行静态及动态采集,将采集来的CT、MRI、DSA、CR、DR图像有选择性地上传至数据库服务器。

2.2图像数据库:图像数据库用来存储和管理图像数据,分为短期存储和长期存储两种。

2.3图像数据通讯网络:在影像科内部采用局域网。

2.4图像处理工作站:图像处理工作站具有图像后处理、图像显示、局部存储及各种操作控制功能。它由处理机、图像显示缓冲存储器、高分辨力显视器、文字显示器和局部图像储存器组成。

3利用PACS进行超声诊断学教学的优越性

3.1PACS系统有利于教师备课和多媒体教学。传统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文字说明形式的授课、临床实习和考试组成。其准备工作耗时长、影像教学图片质量不佳、数量少,难以使人产生兴趣,特别 是无法解决复习图片的困难。现在,利用PACS系统强大的查询功能,采用简单便捷的系统分类和病名关键词查 询方式,可以直接从PACS系统调取符合教学要求的图像,完成医学影像学专业和 非影像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多媒体幻灯教学课件的制作,极大地缩短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周期。通过PACS系统直接处理制作的多媒体幻灯课件与利川扫描仪或数 码相机获得的图像相比,避免了因扫描仪亮度、数码相机像素、胶片影像质量、 背景灯完度和均匀度,拍摄位置、角度等因素造成的信息丢失和图像变形,减少了操作步骤,提高了课件制作的质量和效率。也给教学人员集体备课、讨论、检查和修改教学内容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节约了时间。教学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教学受到普遍欢迎,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课上记、课后背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超声影像学科直观形象、空间立体感强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多感官学习,具有获取知识量大、重点突出、有利于专业技能的掌握等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3.2PACS系统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高效、灵活。PACS系统以其新颖的形式、多变的字体、丰富的图片、活泼逼真的动画形象,表现力和感染力强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的医学影像教 学变得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的具体情况,快捷方便地调用和同时显示,学生能在较短的单位课时内,获取较大量的图文信息,可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读片能力。利用PACS系统形象化教学变死教材为活教材,提高记忆效果和理解力。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或难理 解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适当地表现出来使其形象化。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去进行概念理解就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教学课件可反复播放,部分学生可将其内容拷贝后课后复习、归纳、总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传统的放射诊断学教学中,小班阅片实习课占较大比例,是学生巩固、复习所学理论及提高实际阅片能力的重要一环。但老师每次上实习课时必须提一大堆体积大,重量可观的教学片,同时在新的形势下,伴随大学扩招,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教师人数明显不足,客观上不可能再沿续“小班讲课和实习”的老路。PACS系统出现后,实习时学生可直接在与PACS联接的电脑上进行操作,极大地提高了阅片实习课的效率。依靠PACS网络,我们可以方便地从其他地区和院校的影像数据库中找到我们需要教学病例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资源中的病例自测题库可供学生加深课堂印象,及时评价并提高教学或自学效果。

4PACS系统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展望

首先,对授课教师计算机技能及PACS技术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课件 是由教师自己制作,收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课件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努力钻研计算机技术,使课件设计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其次,利用PACS系统教学具有集成性、可控性、立体化和非线性化等特点,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挑战。许多老师难以把握教学方法,出现了坐在电脑前机械地点击鼠标,向学生朗读课件内容的情形,影响了教师的发挥和与学生的交流。因此,运用 PACS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注意调节课堂气氛,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再次,PACS系统的广泛用还需要从硬件上进一步支持。

总之,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面临的弊端,丰富了教学内容,彻底改革了教学手段,达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必将在医学影像学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今后,加强计算机知识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硬件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