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分析范文

农产品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分析

第1篇:农产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 渠道 创新

一、前言

农产品是我们生存的必须品,而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这便说明了务农所带来的效益越来越少,而究其本质,并非全归因于天灾,更多的问题是出在了渠道上,中间渠道商压低收购价的同时也抬高了售价,这种行径不仅仅损坏了农户的利益也造成当地市场价格失真,如今我们更应该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不然农产品市场将会崩盘。

二、对各类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浅析

(一)销售公司分析

销售公司能集中农产品,增加农产品保险和加工等增值服务的可能性并缓解”农户”与“市场”间的矛盾;但从实际运作上却发现以下问题:风险高而且存在行政干预。

(二)专业市场分析

专业市场的销售方式具有以下优点:销售集中,利于分散性和季节性强的农产品销售,为及时集中分析并处理市场信息提供了条件,并及时做出反馈;但专业市场存在着诸如市场管理矛盾突出,市场体系不健全,税收管理标准不一,市场配套的服务设施不够健全。不能够有效地去实现市场功能延伸等方面的问题。

(三)网络销售分析

通过网络销售的渠道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农产品生产地区的供给情况,有着信息传递量大、信息交互性强的特性;但从大范围来看网络锖售还有困难,农户的网络基础薄弱,网络知识普及率低下。

三、对农产品销售渠道改进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好“顾客让渡价值”

“顾客让渡价值”这一概念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每个顾客在购买任何产品时,总希望能够把有关的成本包括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等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又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如此看来,将其利用于农产品行业中来,保证卖场清洁卫生,精美的包装,美观的店面将能够更多的吸引到顾客的眼球。

(二)通过连锁经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农产品通过农户一专业市场一批发市场或者农户一销售公司一消费者的方式销售,交易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相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水果、蔬菜等新鲜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损失率一般在5%以下,而我国新鲜农副产品的物流环节损失率超过25%。在维护品牌、争取消费者面前,连锁专卖把生产者和商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倒更利于维护渠道成员之间和谐关系。连锁专卖运作相当简单,成本又低,商能根据市场提供的信息及时地要求农户做出调整。

(三)加快农贸市场超市化的步伐

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客观上的要求是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更为科学的整合、改造与完善,农贸市场的衰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超市相对农贸市场来说,有着客流量多、销量大、商品附加值大、获利空间大的好处。当然,农产品进超市不能够一蹴而就,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食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在经历苏丹、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故后,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开始不断在提高,只有质量和安全都达到标准的农产品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如果想进入超市,农户们必须拿出质量过硬的农产品。其次,产品包装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农产品是否能够顺利进入超市。现如今小包装、防污染、较耐用、图案设计精美更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

(四)实体营销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

利用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最起码需要两个基本的要素:基础设施、市场。从基础设施方面来看,全国性的农产品网络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国家发改委2004年安排了国债资金4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建设,2005年又使用国债资金4亿元支持119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系统建设。如此看来,农产品采用电子商务这样的销售方式不仅仅是在对传统交易方式做有益补充,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供求双方提供一个平台,借助于网络的优势,信息能够以更加快速、直接、有效的方式传递,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证农产品质量,也能促使供求双方获得切实的利益。

四、关于农产品销售渠道创新的几点意见

(一)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规范

市场是任何产品营销渠道的载体,农产品当然也不例外,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是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的重中之重。在市场的投资建设一开始便应该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做到产权明晰、管理科学。加强市场信息化管理,促进信息的自由流动,引入发达国家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交易程序,保证市场交易公平、公正和有序的进行。针对不同的农产品研发相应的产销、保鲜、包装、物流运输,将整个体系完善起来,促进整个渠道组织的整合,实现销售渠道的组织化创新。

(二)延伸农产品市场的价值链

就当今社会看来,农产品市场价值链的延伸,不仅利于寻找农产品在营销渠道中新的利润增长点,更能有效地去减少销售渠道的环节,稳定并降低市场的价格。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同时也降低了由于人为、自然灾害造成的高成本的风险,保护了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扩大渠道半径,推动农产品信息化服务

通过各项对农产品保鲜、运送技术的开发,延长流通半径,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农产品的流通,更能够满足区域之间的需求,加上销售渠道上的调整,并加以拓宽,扩大渠道辐射区域将成为可能。同时,注重先进技术与生产运作相结合,促进农户进入市场。通过搭建高效且快捷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能够紧密联接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平台,把零散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使市场供求信息能够快速地传递,从而为农业生产、流通、加工、销售提供全面而持续的信息。

第2篇:农产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物流;超市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极大的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不断加大,消费的观念也从传统的单一向现代的多样化、快捷化转变,人们不但要求生鲜农产品新鲜、卫生、营养,而且还要求品种多样,不管是在产品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鲜农产品特有的易腐易损性,限制了物流时间的上限和物流半径,加之生鲜农产品物流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等因素,制约着生鲜农产品流通,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产品更高要求,这些都制约着生鲜农产品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浪费资源,还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收入。如果能理性的分析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各种因素,然后通过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规律并预测物流模式的演进方向,将对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背景介绍

杭州市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中国江南最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杭州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发展也十分迅猛,物流销售模式也多种多样,如批发农贸市场、超市、网上交易、第三方物流等,但是目前杭州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仍以传统方式为主。

2.杭州超市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

随着超市发展,进入超市的生鲜农产品数量种类不断增加,这必然导致整个农产品生产及流通的深刻变革。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价值,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成为连锁超市企业除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

目前杭州有的大型超市超过30家,小型连锁超市更是随处可见。超市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主要是有生鲜配送中心配送、供货商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三种。其中以生鲜配送中心配送为主,供货商和第三方物流为辅,且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并不完善,一般都只是起到了“送”,其他业务开展的并不多。

杭州超市主要有世纪联华、联华、欧尚、好又多、物美、乐购和麦德龙。他们分布在杭州各个城区,有大型分店和小型连锁店,其中世纪联华和联华的小型连锁店最多。超市生鲜农产品的主要物流过程如上图。

3.杭州超市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

杭州市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对日常必需的生鲜农产品也越来越重视和关注。而超市作为现代生活消费的重要场所,超市的生鲜农产品及其物流效率也备受关注,所以本次调研将对杭州市内超市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信息进行调研。调研的方式为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有生鲜区的大型超市,共发放问卷96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6份。杭州大型超市主要包括世纪联华、联华、欧尚、好又多、物美、乐购和麦德龙等。问卷回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对比分析等。以下是数据分析图表。

3.1超市销售生鲜农产品的优势

从图表显示可以看出影响超市生鲜品销售的因素,其中产品价格占57.3%,显示为最影响销售的因素,其次是产品质量,在后来是销售环境和服务质量。每个人的消费倾向有所不同,影响消费的因素也不尽相同,但是从图中还是能的出大致趋向——消费者都想购买到经济又健康的生鲜农产品,这是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屡屡爆出的问题食品,使得人们在购买生鲜农产品时对质量越来越看重。

3.2超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2.1生鲜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虽然物流体系日渐完善,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从上表可以看出目前超市在配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产品的质量问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占总量的44.1%,其次是20.7%的产品到货时间不准确。这些问题存在一定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因素可能是超市对产品的源头,过程,销售等质量检测和信息化管理没有到位,而客观因素可能是一些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

3.2.2影响物流效率的原因

表3 现阶段影响物流效率的原因

影响物流效率的原因很多,而且是各方面的。从表中可以看出个因素的比重都相差无几,这也就说明了,这些原因都很重要,对物流的过程影响都很大,虽然不可能全部改善,但企业要从长期的角度去看,根据自己的主要的问题去改善物流,提高物流效率,节约物流成本,赢得更多的商机。

3.2.3解决方案

超市物流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解决的办法也是不同的。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超市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是物流正常运行的基础,是整个物流过程的基础。其他的健全物流管理体系、加强物流技术、物流人才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他们都是发展高效物流的保障,是现阶段超市完善物流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4.总结

杭州经济发达,超市行业也是迅速的崛起发展,但从调查中得知超市生鲜物流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超市销售生鲜农产品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所以超市有时为降低物流成本,而不顾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效率,而物流效率影响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生鲜产品的新鲜质量。生鲜农产品的数量种类在超市商品中的比重虽有所增长,但超市主要销售的还是其他日用品、零食、酒水等。顾客在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在很大的程度是因为“随便”,并不是特地为买生鲜产品而来的。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好坏会虽然会影响销售,但是影响的程度不会太大,而超市提高物流效率,其结果可能是未知的。

从超市生鲜农产品的长期利益来看,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是必须的,超市作为现代消费场所必将期待农贸市场,所以提高生鲜农产品的综合实力,平衡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缓解解决物流中存在的问题是超市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魏国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探讨[J].商业时代,2009,(2):21-22.

[2]王玉霞.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商场现代化,2008,(11):15-16.

[3]黄祖辉,刘东英.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4):49-53.

第3篇:农产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合作;中国;俄罗斯

一、前言

区位优势在两国双边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俄罗斯与我国是领土相接壤的国家,因此两国贸易往来相对于其他不具备区位优势的国家更加频繁。俄罗斯自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贸易的法规和政策正逐渐与世界市场接轨,同时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上升到新阶段,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中俄贸易发展的扩大。农产品作为中俄双边贸易的重要部分,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契机。随着乌克兰问题的爆发,俄罗斯备受欧美国家的经济制裁,俄罗斯宣布全面禁止欧美农产品进口,这就意味着俄罗斯不得不向东寻求贸易合作伙伴。

尽管两国在农产品贸易过程存在许多有利因素,但农产品贸易所占总贸易额比率不高,这说明在两国农产品贸易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可以分析出我国在对俄农产品进出口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可以发现俄罗斯自身农业发展缺陷和俄罗斯国内农产品的消费结构,这对于中俄两国各自改正本身贸易缺陷和刺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二、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农产品占比较低

随着中俄两国贸易合作的加强,双方贸易额逐年增加,2000年到2014年,中俄两国双边贸易额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只有2009年和2012年出现小幅度的下降。尽管中俄双边贸易额上涨趋势明显,但农产品贸易额所占比重一直在10%以内,而且从所占比重可以看出,农产品贸易额所占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农产品贸易作为中俄双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

(二)贸易商品结构相对稳定

在2014年的中俄农产品贸易统计数据中,我国对俄出口动物产品主要以肉类,水产品,乳制品为主;植物产品主要以蔬菜,水果,咖啡和茶以及谷物为主。上述农产品基本上都是以原材料的形式出口,且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与此同时,相对于2013年来讲,出口的农产品品种仅仅增加了三十九种,由此可以看出,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比较稳定。

(三)对俄出口的农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

由于俄罗斯对本国农业投入不足,以及气候等原因,造成了俄罗斯本国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俄罗斯不得不大量进口农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不只是我国看好了俄罗斯这个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其他农业大国也看到了对俄出口农产品的巨大经济利益。以欧美国家为例,同等质量的农产品,我国受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技术水平低等因素的限制,不具备比较优势,而且欧美国家为加大出口,会为本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低。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农产品附加值低

我国农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生产部门结构单一;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这些正体现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在传统农业模式下生产出的都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科研机构少,对外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只能以原材料的形式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二)农产品贸易发展结构不完善,出口种类少

从上图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俄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对俄出口的农产品还处于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农产品结构单一。近年来中俄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不是依赖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出口,而是依赖于原有农产品出口数量的增加。农产品贸易结构发展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产品出口种类少,劳动力水平低下。

(三)比较优势低造成贸易的不稳定性

农产品对外出口的比较优势低,容易降低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会导致对这类产品的生产减少,会减少对该产品供应。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农产品供应数量的减少,会增加对该产品需求,而需求的增加,又会增加生产者的积极性,又会大量生产该产品,供应量的增加,又会降低该产品的价格。在对外贸易中,当一国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会导致该国在贸易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也会增加他国的不信任性,因此,我国对外贸易处于劣势的农产品,会降低我国对外贸易的信誉,增加贸易的不稳定性。

(四)农产品质量不受认可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农产品生产者专业素质低,农药和化肥使用过量,相关监管部门监督力度小,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会导致进口国对我国农产品的不信任。

四、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扩大和丰富农产品出口种类

扩大和丰富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对俄出口的份额,实现从以单一的增加出口数量到增加出口种类的转变。我国农产品生产者应培育农产品新品种,并根据农产品特征,研发出受消费者喜爱的农产品,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生产者应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打造属于我国特色的农产品。

(二)大力发展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我国政府应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的力度,并提供一定资金补助。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培养农业生产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实现农业技术的普及型。农业科学技术的提高,会促进农产品品种的增加,会使原有农产品的优势更加明显,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保持贸易稳定

随着农产品品种的增加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改变如今的农产品出口局面,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农产品技术水平,加强技术推广,强化农业品牌的创建和运作,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者的技术素养,使我国农产品出口从数量性转变为技术性。通过农产品出口结构的转变,会使我国农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促使我国农产品占据俄罗斯的主导地位,从而促进中俄两国的贸易稳定。

(四)加大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

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做到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做到流通过滤化,预警化,监管全程化,法制化,宣传经常化,普及化。我国政府应给予具有农产品良好形象的企业一定的资金补助和扶持,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榜样,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完善生产制度,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品牌竞争力,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占据俄罗斯市场。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桂华,刘伟.欧美对俄罗斯经济制裁背景下中俄农产品贸易特点与对策[J].世界农业,2015,01:94-96.

[2] 尚静.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动态与互补性研究[J].世界农业,2015,03:76-80.

[3] 李玉梅.基于产业内贸易的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5,07:120-121.

第4篇:农产品分析范文

一、中国农产品遭遇反倾销的形势分析

(一)反倾销次数增多。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屡屡遭到反倾销指控。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86起,同比增长37%,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二)同一农产品多次遭到反倾销指控。近十多年间,仅中国大蒜一项产品,就遭到多个国家多次不同程度的反倾销指控。1994年2月美国对中国大蒜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1994年9月26日美国作出普通税率为376.67%的终裁;2006年美国对本案进行第二次反倾销复审调查,裁定普通税率为376.67%。1995年巴西对中国大蒜实行反倾销措施,对每箱10公斤装的蒜头另征4美元的关税。之后,南非、加拿大也对中国出口的大蒜产品征收了不同程度的反倾销税。

(三)参与反倾销的国家越来越多。从目前看,对中国发起调查绝对数量最多的仍是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占总数的2/5。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韩国等,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增长明显。特别是韩国,近来在反倾销上非常活跃,给我国农民带来很大伤害。

(四)对中国农产品倾销的裁定带有很强的歧视性。在反倾销调查中,一些世贸组织成员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搞贸易保护主义,他们采用最多的手段就是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他们不是看中国的企业在生产、销售中有无政府补贴,而是选一个参照国来比较,这种做法使中国企业在应诉部分国家反倾销调查中遭受到不公平待遇。

二、中国农产品遭遇反倾销的原因

中国农产品在国外遭遇反倾销日益增多,原因十分复杂。

(一)反倾销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排挤他国的常用武器。WTO框架下各国大幅度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其只得寻求一些表面合法的措施来行贸易保护之实,而反倾销以其合法及较好的保护作用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其程序简便易行,便于实施,能够有效排斥进口又不易招致报复。

(二)农产品的特殊性。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世界各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国和出口国大多保持着较高的农业保护率,许多国家的政府,特别是西欧、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的政府,从本国利益出发,对国内农产品生产采取支持政策,对国外农产品进口采取限制措施。虽然《农产品协议》规定有“价格触动”和“数量触动”条款,但反倾销和这些措施相比,更加适用。

(三)反倾销调查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做法。中国的贸易伙伴国家一直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计算中国出口产品倾销幅度时,选择“替代国”产品的正常价值作为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结果必然是中国的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处于事实上的不可比状态,导致中国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或做出价格承诺、限制出口数量。比如,在猪鬃毛刷案中,欧盟以斯里兰卡为替代国,因为宗教的原因,斯里兰卡根本没有养猪业,猪鬃要进口,而鬃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5%,显然使鬃的比较优势化为乌有,人为地造成中国农产品反倾销案件的骤升。

(四)出口结构失衡。一是产品结构失衡。中国出口的都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产品附加值很低。比如,有的蔬菜、水果只经过简单的包装就出口,虽然具有比较优势,但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二是市场结构失衡。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以欧美国家为目标市场,出口过于集中,势必冲击当地市场秩序和当地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促使其提出反倾销。

(五)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态度不积极。从1980~2006年国外对我国提起的30余件农产品反倾销案件中,积极应诉的企业不多。企业不参加应诉,主要是以下原因导致的:1、企业内部原因;2、应诉费用高;3、企业对应诉的结果本身存有顾虑;4、应诉鼓励政策实施不力。

三、中国农产品应对反倾销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WTO规则,维护自身利益,争取宽松的国际环境。《反倾销协议》是于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上形成的,后来WTO继承了GATT的原则,协调和管理各缔约方的反倾销立法和反倾销措施的实现。反倾销协议着重考虑了发展中成员国的利益,所以中国作为WTO成员,应该意识到我们享有以上权益,以多边反倾销协议签约国的身份来抑制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行为,保护中国的产业和产品的出口。

(二)尽快使所有WTO成员国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新西兰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占中国进出口总额45%的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无一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十分不利。

(三)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市场多元化,规避反倾销风险。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改善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形象,是有效避免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前提条件。企业要学会多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即在产品质量、花色、品种、包装、广告及市场服务的竞争上下功夫,力争以质量、价格的双重优势占领市场,要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另外,在市场选择上,不要把目标市场过于集中,而要使市场多元化,应开拓其他市场,避免出口数量大增而引发的“反倾销指控”。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依托行业协会及主管部门,尽快建立重要农产品的数量、价格监测系统,争取产业保护的主动权,发现有削价销售和对某一市场出口大幅增加时,要发出“警报”。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

第5篇:农产品分析范文

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样本取自1991—2006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五十年》和《新疆统计年鉴2007》,农产品出口额根据当年汇率水平折算为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贸易额。根据可获得的数据资料,我们用第一产业GDP的统计数据代表农业经济,以符号Y表示;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涵盖了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草、非食用原料、动物油脂及腊四项内容,以符号X1表示。为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各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变换后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的对数形式表示为LnY,LnX1。

2实证分析

2.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是时间序列模型,为了避免伪回归的产生,需要在回归分析之前对经济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即扩展的迪基—富勒检验法,我们可以得出如表1的结果。

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原水平序列LnY和LnX1的ADF值均大于10%置信水平的临界值,表现出非平稳;但它们各自的一阶差分序列DLnY,DLnX1的ADF值均小于10%置信水平的临界值,表现出平稳的特征,即LnY和LnX1都是一阶单整过程,换言之,它们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不能够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来构建模型,为此,使用协整理论来研究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2.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基本思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若它们是同阶单整的,则变量之间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即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常有两种方法用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一种是EG两步法;一种是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采用EG两步法,样本容量必须充分大,否则得到的协整参数估计量将是有偏的,而且样本容量越小,偏差越大。本文中用于分析的有效样本相对较小,故为克服小样本条件下EG两步法参数估计的不足,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在进行检验之前,首先对建立的VAR系统确立合理的滞后期,这里根据无约束VAR模型的残差分析和AIC准则确定其最优滞后期为2,由于协整检验选择的滞后阶数等于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因此,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对LnY和LnX1的长期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当Ho:r=0时,似然比统计量的值为22.62987,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15.41,所以拒绝零假设Ho:r=0,即认为LnY和LnX1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接下来进一步检验,因为r≤1时,似然比统计量等于0.433503,小于临界值3.76,所以接受零假设r≤1,因此,在5%的显著水平上,变量之间有且仅有一个协整关系,对应的协整回归方程为:

LnY=0.6073LnX1+3.7293+μt

(2.1558)(4.4383)

对残差项μt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说明:ADF的统计量小于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序列项μt是平稳的。因此,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关系。

根据Granger定理,如果非平稳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在上述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ECM)为:

ΔY=0.0979+0.0439*ΔX1-0.1744*Et-1

(3.0619)(1.5669)(2.0764)

该误差修正模型中,各变量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且误差修正项ECM的回归系数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短期内X1的变化将引起Y同方向变化,如果X1变化1%将引起Y变动0.04%;长期来看,如果本期的X1偏离长期均衡值,那么到下一时期这一偏离度将有17.44%得到修正。

2.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证明了新疆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检验。本文借助Granger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基于系统向量自回归(VAR)来定义,假定每一变量的预测信息全部包含在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之中。检验中涉及到滞后阶的选取,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对各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如表3所示。

从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检验结果拒绝了LnX1不是LnY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接受了LnY不是LnX1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表明农产品出口贸易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经济增长推动农产品出口并没有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新疆的农产品出口属于出口导向型。

3结论及建议

从总体上看,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这种均衡关系中,农产品出口的产出弹性为0.6,表明农产品出口每增长1%,将促进农业经济增长0.6%。由于受上年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值将偏离其长期均衡值,那么在下一年里,这种偏离度将大约有17.44%得到修正。农产品出口贸易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经济增长推动农产品出口并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这说明新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没有实现对农产品出口增长的规模经济效应,农产品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外经济政策决定的。

综合以上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要进一步重视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更应重视其在提高农民收入上的独特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继续发挥和提高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充分发挥新疆农业的比较优势,继续扩大蔬菜水果,食用动物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增强竞争实力,迎接农业国际化的挑战。一方面,应增加对农业科研部门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以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从而破除国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应开拓国际出口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但是,由于制度僵化,市场分散,地理位置又远离交易地点,交易效率远低于东部地区,影响建立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机制,也限制了地区农产品比较优势形成和提高。因此,要大力拓展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空间,调整和改善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实施全球贸易战略,长久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从而持久稳定地推动新疆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杜红梅,安龙送.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4):53-58.

[2]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1999,(12):26-30.

[3]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文博.计量经济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张华,段华友.浅析新疆的出口贸易[J].新疆财经,2001,(6)14-16.

第6篇:农产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 农药残留 影响分析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生产出来不仅能够给满足内需,还能够出口国外。但由于近年来农业环境和生产条件的不断恶化,农产品农药残留现象越发严重,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所以想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对其成因及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具有可行性可靠性的措施。

1 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

现今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加之落后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产生了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很多的农民使用的农药剂量就越来越多。另外很多农民的农药喷施过程不够规范,所以导致喷施的时间和喷施的方法都不符合规定,所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药的残留[1]。

2 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成因及影响

2.1 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

(1)农民的操作方式不够规范。有很多农药的使用说明上都没有进行详细的使用说明,只是将其进行简单的描述,没有对操作方式、防虫具体原理和过度使用的危害进行详细介绍,所以导致很多农户在喷射农药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不规范性。另外,很多农户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一般都是根据自身的种植经验来进行的,所以在操作的时候很容易施用过量的农药,使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现象越发严重。

(2)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强。在农药残留的现象上,我国在近年来已经开始着力的解决,但是在监管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种植面积广,所以在监管上具有很大难度。另外,我国的农药残留监管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制度上还不够健全,很多监管部门虽然在各个市县设立,但是没有真正起到监管作用,监管力度还不够强,所以导致农残现象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2]。

(3)法规不够健全。由于我国在农药管理的法规上还没有完成一个健全的体系,所以让很多的农药生产者从法律制度中钻空子,让自己获得了不正当的利益,执法部门也不能对这种现象进行全面的遏制,所以就导致犯罪十分猖獗。另外,在农药立法上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没有比部门规章更加高层次的立法,更没有配套的具体、详实、明确的司法解释,让各个部门在进行管理的时候没有规范可依,导致很多管理部门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配合模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抑制住农药残留的现象[3]。

2.2 农产品农药残留影响

(1)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农产品农药残留直接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1)实施农药的农民。由于他们操作方法不当,很多农户没有做好保护措施就开始喷施农药,在喷施完成后也没有进行全面的清洗,所以长时间的积累就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威胁。2)使用这些农产品的人们。很多人在食用农产品之前也没有进行全面的清洗,所以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严重的身体危害。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1)在农药施用过程中,很多农民由于喷射方式不规范,所以对周边的水源和土壤产生了很严重的危害,导致水污染现象和土壤板结现象十分严重。2)人们在使用农产品之前都会进行清洗,如果农产品表面的农药残留过多,就会导致用来清洗的生活用水造成了严重污染,加之被污染的水没有进行有效的污水处理就进行了排放,让这些农药被河流和农田所吸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就导致社会环境的危害愈演愈烈。

3 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农民农药喷射的培训

农产品农药残留过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的操作方式不当而造成的,所以想要让这种现象得到根本性的抑制,就应该加强对农民生产方式的培训,让人们了解到病虫害的正确治理办法,避免他们为了整治病虫害问题过度使用农药的现象。与此同时,培训过程中也应该让人们了解到规范的农药喷射方式,还应该要他们知道如果喷施方式不正确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从意识层面解决农药残留的问题。另外,很多农药的生产厂家应该在产品的使用说明上对产品进行详细的系统的说明,让农民能够在使用的时候按照标准的使用方法进行,并要仔细标注出现问题之后怎样进行处理,这样就会让农民施用农药的过程更加安全、合理。

3.2 制定完善的农药管理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先进的农业安全法规数量较多,但是很多规定都不具有目的性与整体性,所以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问题,所以在立法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并将现有的农药残留法规进行有机的完善和整合,与其他生产环节相结合,对农产品成品的生产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从而保证农产品没有出现农药残留的现象[4]。

3.3 加强对农药残留监管的力度

在监管的过程中,应该对农产品农药实施的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实施,让农产品赔偿责任主体、包装标识、生产经营记录都得到明确规定。在这一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并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从而让我国的监管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得到全面完善和优化,并加强追溯技术的研发力度,在加强过程中加入更多的新型高科技技术,有效提升我国对农产品的残留的监管力度。

3.4 加强防虫害技术研发的力度

由于农药的施用主要是为了放置农产品的病虫害,所以如果研制出能够有效解决病虫害的方法,就会让浓烟残留的现象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我国目前在生物农药的研发上具有较强的水平,并且近年出现的三诱技术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药残留的问题,所以这些先进的技术投入到农产品病虫害的防治上,就能够让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4 结语

农产品农药残留的问题日益恶化,因此各部门要加强监管的力度,并在过程中制定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才能让农产品农药残留的问题得到抑制,让人们能够使用更加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孟庆庆,李菁,张振华,白亚迪,范文.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及影响研究[J].北京农业,2014(18):284.

[2]谢德芳,潘永波.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173-174.

第7篇:农产品分析范文

农产品的销售一直是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农产品的销售任务是由政府统一组织的,农业生产者无需考虑农产品销售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生产经营活动逐渐由市场来决定,市场的功能越来越重要了,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市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交换功能、商品价值实现功能、市场调节功能、市场信息功能、市场刺激功能等,其中商品价值实现功能是:在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要靠市场来实现。当农产品经营者把产品出售后,所得货币能够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质和劳动,则产品价值得到了体现,反之,则产品的价值不能或不能完全实现。因此,市场的功能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是由市场决定的,农产品的价值实现也是由市场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是不可能自动达到消费者手中,需要通过营销的手段才能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的转移,才能实现农产品的价值。通过营销手段能解决经营者的经营目标市场,发现和了解农产品消费需求是什么,指导生产决策,并开拓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营销手段,才能使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同时也提高了经营者的经营收入。

二、农产品营销的效果实现难度较大

农产品与其他产品(如:日用品、电子产品、食品等)相比,营销手段的应用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其难度更大,这是因为农产品本身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农产品的生物和自然性特点。农产品大多是生物性的自然产品(蔬菜、水果、鲜肉、牛奶等)具有鲜活性、易腐性。保存不易,农产品一旦失去其鲜活性,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同时有些农产品体积大,单位重量的价值较低。二是农产品的供给季节性性强,短期总供给缺乏弹性。许多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供给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而且生产周期长。由于农产品生产是生物生产过程,农业的投入要素相对固定,从而造成农产品的供给缺乏弹性。三是农产品的需求大量性、连续性、多样性。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的基本生活品,具有普遍性和大量性,同时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又出现不同的偏好,农产品的需求又会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再加上人们对每日所需的蛋白和热量基本不变,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四是大宗农产品品种营销的相对稳定性。农产品生产多具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的生产,其品种的改变和更新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农产品在经营品种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的时间里,人们消费的农产品是相对稳定的。五是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农业经营者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有限性,所以政府要采取相关的政策来扶持和调节农业生产和经营。由于农产品生产经营上的这些特点,就带来农产品销售中的难度增加。农产品不易保存、销售的时间相对较短、农产品品质会逐的渐下降,同时农产品生产中的品质和产量很难控制,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还要 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所以,对于农产品的营销与其他产品相比(如:日用品、电子产品、食品等)其涉及的内容要更多、要求更高、农产品营销体系内容更大。

三、农产品营销系统构建思考

1.现行的农产品营销体系

(1)以农户和个体经营户为营销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作为农产品的营销主体,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或是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其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标志就是规模化、组织化、企业化和一体化。这也是营销主体为节约交易费用,增强在交易和竞争中有利地位的必然选择。

(2)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庞大,但平均交易规模小,档次不高,功能不完善。从90年代起,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较快,但单个市场的平均交易规模小,许多批发市场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档次不高,还停留在出租铺面的简单物业管理模式上,批发市场在价格发现、辐射能力、信息服务、物流服务、检验检测等功能方面较薄弱。

(3)农产品的销售终端以农贸市场为主,农产品目前主要是通过传统的农贸市场进行销售,连锁店和超市销售农产品比例还较小。

(4)农产品传统交易方式为主,现代营销手段不多。目前农产品销售方式主要表现为现货交易,人货同行,农产品堆放在市场吆喝展卖,结算通过现金收付,而通过批发市场达成远期契约交易以及采取拍卖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网上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还较少。

2.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启示

(1)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这两个国家都面临小生产和大市场流通的矛盾。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难的问题,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产品营销体系。一是分销渠道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二是交易方式以拍卖交易和竞标交易为主。三是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产品营销中扮演重要角色。四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注重进行分级、加工、包装以及冷藏冷冻处理。五是农产品营销过程的信息化程度高。六是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监控机制操作保障。

(2)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模式。其农产品营销体系具体特点是:一是市场体系相对简化,流通渠道缩短,批发市场的地位不突出。二是发达的期货市场对于农产品市场稳定、调节和促进作用显著。三是农产品营销组织形式多,合作社的营销职能突出。四是营销服务和物流系统非常完善。五是采用现代营销手段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六是开拓海外农产品市场的出口促销支持力度大。

(3)以法国和荷兰为代表的欧盟模式。以法国和荷兰为代表的欧洲各国的农产品营销体系有以下特点。一是发达的农业合作组织。二是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三是独具特色的拍卖交易方式。四是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

3.农产品营销体系构建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要想实现农产品的营销目的(实现农产品价值),达到农产品营销营销的效果(生产者、消费者、社会效益的统一),必须在农产品营销体系构建上重新进行定位,应在三个层次上达到统一。

(1)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自身因素方面

农产品营销的主要承担者是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自身,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农产品销售是关系到经营者切身利益,要把营销工作放在经营活动中重要地位,农产品营销工作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营销工作要放在战略的角度去认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相比,销售更重要,但农产品销售不是传统意义是的内容和理解,而要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消费者的角度、市场的角度去认识。作为农产品经营者营销活动要从认识上突破,理念上更新才能做好营销工作,才能使农产品生产实现价值。

农产品营销认识上突破是指营销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农产品生产中,营销工作不仅只存在于产后的销售中,在产前和产中同样存在着与产后的营销工作有关的内容。也就是说农产品销售是最后一环,但它与前期的工作有关联的,前期的工作没有做好,后面的销售就有困难,所以营销工作是贯穿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营销工作。一是产前的信息收集和市场调研。即开展市场调研工作,收集有关的市场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这就是需要有专门的人员、通过什么手段获取信息,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工作提供参考。二是组织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产品”整体概念的认识。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不能简单的就产品本身的生产而生产,在生产时就要考虑到将来是否能卖得出去?因此对产品的认识要整体化,其内容包括: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培育问题,品牌经营问题,品质与质量问题,安全卫生问题,包装问题等。这些都要在经营中加以考虑。三是价格策略。价格策略就是指农产品进入市场最后的定价问题,以及价格调整问题。农产品的价格,一方面是经营者获利方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选购产品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什么时候?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采取什么价格水平?其中有许多技巧,需要农业生产经营者认真的研究。四是分销渠道的分析。分销渠道就是农产品如何进入市场?采取什么方式进入市场?具体地说就是农产品如何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路径。如:自己找客户销售还是销售给中间商,以及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运输问题等。五是推广与促销策划。农产品也需要推广和促销,通过推广和促销,使农产品等有关的信息传递给用户和消费者,使其产生购买欲望。如何针对不同的农产品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推广和促销手段,需要进行分析和筹划。

农产品营销理念上更新是指农产品营销不仅要关注具体的营销内容,而且要有市场竞争意识的理念。服务意识理念。品牌化意识和创新意识。如果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营销活动,能使农产品营销取得一定的效果。

(2)农产品营销社会化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方面

农产品消费特点之一是保持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鲜活性和品质的新鲜,要求农产品在销售环节上时间要越短越好,在过去,农产品产地和消费者之间很近,基本可以做到提供新鲜的农产品,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消费者的要求提高,产地和消费的分离越来越远和分散。如何做到尽快把新鲜的农产品转移到用户手中,其难度越来越大,这其中就包括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存储、配送、加工、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环节,在现代社会中它又是保证农产品销售不可缺少的内容。而这些环节无论从资金的投入、专业人员、技术等要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自己去解决是相当困难的,甚至又无法做到的,这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产品销售。这些配套的措施需要整个社会来共同加以解决,即,要形成完备的农产品销售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产品生产出来后,通过经营者自身的努力和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合,最终使农产品有效地到达目的地。

(3)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政府支持方面

农业是个弱势行业,农产品又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食物的来源,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要达到理想的效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目前我们的农产品生产规模还较小,技术还较落后,农业的抗风性能力较弱。一方面是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和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满足程度上还不稳定,因此,农产品要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政府的支持是重要的保证,政府的支持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要加强。一是农业生产技术及应用方面,二是农产品的品牌推广方面。三是农业产业化方面。四是农产品的标准化方面。五是资金和补贴方面等。

参考文献:

[1]陈国胜.《农产品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8篇:农产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 硒;农产品;含量;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 TS2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39-02

硒元素从20世纪70年代起被作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进行研究以来,陆续发现其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癌能力,以及预防和协助治疗心脏病、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呼吸道疾病等功能,作楣入赘孰墓氧化酶的活性物质参与体内脂质抗氧化作用,预防器官衰老[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膳食安全摄入量为50~400 μg/d,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安全摄入量为60~200 μg/d,而目前我国成人硒摄入量只有26.36 μg/d,严重不足。在人体补硒途径中食物补硒是最安全经济的途径。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开发生产富硒食品成为目前我国富硒食品开发的重点。福建省曾对典型茶园土壤硒含量进行调查,其中总硒最大值为1.13 mg/kg,最小值为0.02 mg/kg,平均值为0.33 mg/kg,而土壤有效硒的均值为0.030 mg/kg。不同区域有效硒的活化比率不同[2],不同区域的不同农作物对土壤中硒的利用及转化能力不同,调查和研究福建省各类农产品硒含量,对于有效开发利用含硒土壤资源及福建省富硒农产品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福建省三大区域的14种(类)农产品的硒含量,对研究这些区域的硒环境、合理施肥、种植富含微量硒元素的农作物,以及指导区域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由地方农业局确定本区域内种植面积大且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并涉及区域内各乡镇,按农产品成熟期制定采集计划。由专人采集、密封,送往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共采集连城县、寿宁县、三明市等三大区域成熟期农产品528个,样品数量和种类见表1。

1.2 样品制备

稻谷类样品去壳,经研磨过40目筛,称取1 g样品待测[3];茶叶、香菇、黑木耳等干样直接研磨过40目筛,称取1 g待测;水果、蔬菜、薯类等鲜样经清洗、沥干,取可食用部分粉碎匀浆,称取2 g待测;畜禽肉类去骨,绞碎,称取2 g待测。样品消化处理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硒的测定》(GB 5009.93―2010)中湿法消化,加硝酸10 mL、高氯酸2 mL,在电热板上加热消化至颜色清亮,高氯酸冒烟,成湿盐状态,取下放冷,加盐酸2 mL和少许水加热使样品中六价硒转化为四价硒,定容至10 mL,待测[4]。

1.3 测定方法及质量控制方法

农产品中硒的测定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硒的测定》(GB5009.93―2010),采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每批每类样品加1个标准样品做质控,与农产品同时消解和测定,进行全程的分析和质量控制。所有样品均要求做平行样,并控制平行相对偏差在10%以内,每批测定同时设空白对照[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区域各类农产品硒含量范围

检测了14大类 528个样本,其中包括稻谷、禽蛋、禽肉、畜肉、茶饮、菌类、花生、豆类,不同区域不同种类农产品平均硒含量如图1所示。可知动物性农产品中硒含量显著高于植物性农产品,饲料禽蛋硒含量高于家养及散养禽蛋。

共采集测定淮山、山药、薯、芋类135个样品,可食用部分硒含量均小于0.01 mg/kg,其中三明淮山50个样本皮肉分开测定,有12%的皮硒含量大于0.01 mg/kg,其中最高的为0.018 mg/kg。45个水果、23个蔬菜样本中硒含量均小于0.01 mg/kg。农家自酿酒12个样本硒含量均小于0.01 mg/kg。茶籽油3个样本 60%的硒含量大于0.01 mg/kg,最高值为0.026 mg/kg。铁皮石斛7个样本43%的硒含量大于0.01 mg/kg,最高值为0.026 mg/kg。

2.2 同一区域不同品种稻谷硒含量

检测了寿宁区域66个水稻样本,其中含有7个不同品种,用于比较同一区域不同品种水稻对硒的吸收效果,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中浙优的硒含量最高,泰丰优的硒含量次之。

2.3 评价及补硒推荐食品种类

参照国内试行的行业标准《中国食品行业标准 天然富硒食品硒含量分类标准(试行)》(HB001/T―2013)和调查硒含量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福建省三大产区的农产品中的硒含量平均值和标准比较,稻谷、豆类、鲜肉和蛋类可以达到富硒食品的要求,其中肉类和蛋类硒水平可以达到富硒食品标准的中位值,稻谷和豆类在下限值附近,茶叶、水果、蔬菜达不到富硒食品要求。可见,福建居民依靠天然富硒农产品补充硒,肉类和禽蛋是首选。

3 结论与讨论

3.1 产地和品种相关性分析

不同区域的188个稻谷样本硒含量有较显著的差异,说明稻谷对硒的吸收、利用和土壤中硒有一定的相关性,寿宁区域的88个稻谷样本中的7个品种硒含量没有显著差别,说明稻谷品种对于其吸收利用土壤中硒的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区域的46个茶饮和13个菌类干品硒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3.2 畜禽肉类硒来源分析

畜禽肉及禽蛋类硒含量区域影响差别不显著,调查中也发现散养和圈养的禽肉和蛋中的硒含量有较大差别,进一步证实了禽肉及蛋中的硒来源受饲料的影响较为显著。

3.3 硒在淮山中不同部位的分布

三明淮山50个样本皮与可食用部分分开测定,可食用部分硒含量均小于0.01 mg/kg,有12%的皮硒含量大于0.01 mg/kg,其中最高的为0.018 mg/kg,表明在淮山皮中硒含量较可食用部分略高。

3.4 富硒产业发展建议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硒的作用和功效也越来越注重,发展富硒农产品已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热点项目。针对福建省三大产区不同农产品硒含量的调查,笔者认为目前福建省发展富硒农产品需要关注的是:①不是所有的富硒土地都能长出富硒农产品。②富硒农产品的开发,需进行具体地块土壤富硒量与富硒农产品种类的进一步调查,以确认不同土壤富硒量与富硒农产品种类的相关性,有效合理利用土壤资源。③根据地方情况制定相应的富硒农产品地方标准。④对富硒农产品硒含量要求在产品标签上予以注明。

4 参考文献

[1] 袁星荣.硒对现代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义[C]//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深圳: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2007:33-36.

[2] 林小鸣,杨晓文,杨冬雪,等.福建省茶园土壤硒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12):31-33.

[3] 包其龙.钦州市土壤与农产品硒含量调查及富硒农产品开发前景探讨[D].南宁:广西大学,2016.

[4] 余元元,黄宇妃,宋波,等.南丹县矿区周边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调查及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化学,2015(11):2133-2135.

第9篇:农产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美 农产品 贸易特点

中图分类号:F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72-03

引言

自2012年起,世界农产品贸易增速放缓{1},近3年年均增长率仅为3.6%。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在今后的10年时间内,全球农产品贸易增速将放缓。受此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速从2011年的23.1%锐减至2012年的4.22%,并在之后的几年内增速一直维持在10%以内,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速则更低{2}。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遇到瓶颈,美国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日趋饱和,仅依靠加大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无法达到显著扩大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深化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国内学者纷纷提出应充分研究两国贸易结构和特点,明确中美双方的比较优势和贸易中表现出来的互补、竞争或产业内贸易等特点,制定符合农产品贸易现状和特点的贸易策略,实现双方贸易的精细化发展。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中美贸易的研究视角放在贸易结构及特点的研究上,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田园(2011)指出由于两国产业结构差距显著加之居民消费结构不同,导致中美贸易结构不对称;宫智新(2011)依据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技术含量等角度重新划分中美农产品贸易品类,形成高、中、低技术产品等产品类型,对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方式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郑素静(2011)运用贸易指数测算中美贸易互补性,结果显示两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远高于竞争性,从而指出两国贸易方式应以互补性贸易为指导;韩灵梅(2014)指出目前中美产业内贸易方式规模小,且产生原因主要是两国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差异性需求,而非对农产品消费偏好,这将导致中国在双方贸易时处于被动地位。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两国农产品贸易各个细分品类的贸易特点研究较少。研究中美农产品贸易中各个品类的贸易规模和特点,可以针对品类不同的状况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贸易策略,使两国农产品贸易更加精细化,本文依据2007年至2014年世界贸易组织数据,遵循海关分类标准(HS2007),运用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对中美农产品贸易进行各品类的贸易特点分析,以求针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各个品类发现适合其发展的贸易方式。

一、中美农产品贸易现状

1.中美农产品贸易增速放缓。世界贸易组织(un comtrade)数据显示,中美农产品贸易总额一直持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110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33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7%,远高于世界农产品贸易年均增长率。但自2012年开始,中美农产品贸易总额增幅放缓,年均增长率下滑至4%,在2013年甚至出现逆增长现象,中美农产品贸易规模遇到瓶颈。

2.中国处于劣势地位。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进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0%以上,而美国进口中国农产品总额仅占其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1%左右,中国对于美国的农产品依赖程度偏高。不仅如此,两国贸易差额除2013年外均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持续扩大,截至2014年中美农产品贸易差额已经达到184亿美元,中国常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3.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单一。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中水产品(HS03)是最主要的品类,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6%。排名前五的农产品品类(其他品类分别为水产品制品(HS16)、蔬菜及水果等制成品(HS20)、食用蔬菜(HS07)和动物饲料(HS23))在中美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占比高达73%;在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时,进口品类结构单一的特点更加明显,仅油籽类(HS12)进口总额即占进口总额的65%,排名前五的农产品品类(其他品类分别为谷物(HS10)、动物饲料(HS23)、水产品(HS03)和肉类(HS02))在中美农产品进口总额的占比高达90%。

综上,目前中美农产品贸易存在发展速度放缓、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以及贸易品类单一的现状。只有对中美贸易方式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品类农产品运用合理的贸易方式,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二、中美农产品贸易特点

本文分别从贸易结合度、贸易互补性以及产业内贸易程度三个指标进行多角度分析中美农产品贸易点。

根据经济学家布朗(A.J. Brown,1947)提出的理论,贸易结合度是一国某类产品出口份额与另一国该类产品的进口份额之比,直观地体现出两国贸易的依存程度,计算公式如下:TCDij=(Xij/Xi)/(Mj/Mw){3}。其中TCDij表示i国对j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Xij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额;Xi表示i国出口总额;Mj表示j国的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根据其定义,当TCDij>1时,表明i、j两国双边贸易联系紧密;当TCDijTCDji时,则表明i国对j国的贸易依赖程度比j国对i国的高,反之亦然。

贸易互补性指数则是一国某类产品的显示性贸易优势指数与另一国的贸易劣势指数的乘积,本文综合考量贸易出口国与进口国间的水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差异,量化两国间的水产品贸易互补性。其计算公式如下:TCIij=RCAkxi×RCAkmj,其中RCAkxi表示出口国x在k类农产品上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kmj表示进口国j在k类农产品上的比较劣势。当TCIij较大时,说明出口国的出口品类与进口国的进口品类相吻合,即两国在该类农产品贸易中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若TCIij小,表明出口国的出口品类与进口国的进口品类不一致,即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互补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如果TCIij>1,表明两国之间在贸易中互补性较强;如果TCIij

Bruelhatr{5}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是从动态的角度衡量一定时间跨度内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其计算公式为:Bi=1-,式中Bi表示第i类农产品一定时间跨度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Xi表示两个时期间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额的变化量,Mi表示两个时期间第i类农产品的进口额的变化量。其中0≤Bi≤1,Bi越接近1表示该类农产品贸易的增量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越接近0表示该类农产品贸易的增量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在此基础之上Thom & Mc Dowell{6}将产业内贸易细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Bw=ni=1BiWi,式中,Bw为水平方向产业内贸易指数,Bi为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Wi为第i类农产品贸易权重,即(Xi+Mi)/(X+M);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为(Bj-Bw),其中Bj=1-式中,Xj=ni=1Bi,Mj=ni=1Mi。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消费者偏好及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对商品档次需求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产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只能偏好中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就可能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高档产品和低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1.中美农产品贸易总体特点。根据图2可以发现,两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常年大于1,说明中美农产品贸易结合度很高。近年来出口贸易结合度一直稳定在1.25左右,无显著波动;进口贸易结合度的变化波动大于出口;以2009年为分水岭:之前表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之后则缓慢下滑,截至2014年进口贸易结合度为2.20。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出口贸易结合度一直低于进口,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依赖程度远高于美国对中国农产品的产品。中国过度依赖美国农产品是中美在农产品贸易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的主要原因。

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常年高于1,可见中美农产品贸易一直以贸易互补性为贸易基础。根据图3可见,中国在进口美国农产品时表现出更高的互补性特点,7年内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值高于1.6,说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正是中国目前紧缺的农产品,相比而言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农产品虽然也是美国农产品贸易的弱势,但紧缺程度较低。

根据表2可见,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近年来出现较大波动,2009年、2010年和2013年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点,而在其他年份该指数均低于0.5,到2014年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仅为0.34,可见两国农产品存在产业内贸易的可能,但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细分两国产业内贸易形式可以发现,中美农产品贸易主要以垂直型产业贸易形式存在,其指数远高于水平产业贸易指数。说明中美两国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是由于两国对不同产品质量及加工程度导致的。

综上,中美农产品贸易是以互补性为主导、产业内贸易形式为辅助的多元性贸易形式。

2.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特点。根据表3可以发现,中美贸易份额大的品类大多数具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如中国出口美国水产品(HS03)份额为26%,对应的出口互补性高达4.57;中国进口美国油籽类农产品(HS12)份额高达65%,对应的进口互补性高达16.23。同时两国水产品(HS03)还表现出较强的产业内贸易特点,其进口和出口中所占份额均排在前5位,同时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76。其他品类如奶、蛋类产品(HS04)既没有互补特点也没有产业内贸易特点,导致在两国农产品贸易份额较小{7}。根据各品类在贸易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本文将24类农产品分为五大类型:出口互补型、进口互补型、互补+产业内型、产业内型、无特点型。

根据表4可以发现,目前中美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互补型贸易为主,不论是出口互补型还是进口互补型均在两国农产品贸易中占有很大份额。而以水产品(HS03)为代表的农产品,即表现出了明显的互补特点有又较强的产业内贸易特点,在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中份额排名第二。活动物(HS01)等农产品虽然表现出了很强大产业内贸易特点,但两国间的贸易份额过小。肉及可食用杂碎(HS02)等农产品没有明确的贸易特点做指导,导致该类产品在两国农产品贸易中份额比重小。

针对不同类型农产品的贸易特点应制定相应的贸易策略{8},这样才能使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合理化{9}。以上五类农产品中,进口互补型贸易主要依赖于美国农产品引进中国,中国处于被动地位,通过自身调整改变贸易现状难度太大;无特点型品类没有明确的贸易模式,贸易份额小,短时间内无法对两国贸易作出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仅对其他三个品类提出对策。

(1)对于出口互补型品类,应将重点放在食品安全领域,应对美国绿色壁垒;

(2)对于互补+产业内型品类,应强化中国出口农产品水平差异化(如包装、外形等),并发展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加强专业化分工;

(3)对于产业内型品类,在当前阶段应努力实施品牌战略,利用品牌效应带动中国农产品对美出口的质量和规模。

三、结论

1.中美贸易面临窘境。在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规模扩张放缓的背景下,中美的主要农产品贸易行为是:中国向美国出口具有竞争力的水产品同时从美国进口大量优质油籽类农产品。由于中国过度依赖美国油籽类产品,在两国农产品贸易中处于贸易逆差,且贸易赤字以20%的增速持续扩大,同时两国农产品贸易前五品类交易额均占总农产品贸易额的70%以上,贸易结构的单一性严重抑制了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潜力。

2.中美农产品贸易形式可分为五类。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互补性为基础,存在互补性的品类如水产品、油籽产品都是两国农产品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品类;同时如活动物等品类表现出了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点,此类产品贸易份额虽小,但有强大的贸易潜力。根据中美农产品贸易中表现出的互补性和产业内贸易量大特点,本文将其划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出口互补型,进口互补型,互补+产业内型,产业内型以及无特点型。

3.农产品发展策略应与贸易形式对应。对于互补+产业内型品类,由于两国间有先天的农产品比较优势,贸易规模较大,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强化中国出口农产品水平差异化(如包装、外形等),并发展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在加强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之上提升国内农业的规模水平,不断优化中国农产品结构和提高中国对美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对于产业内型品类,目前中美两国此类农产品贸易规模小,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动力小、难度大,在当前阶段应努力实施品牌战略,利用品牌效应带动中国农产品对美出口的质量和规模。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

注释:

{1}谢建国,杨海燕.互补还是替代――中美贸易竞争关系的测度与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5(11):62-72.

{2}孙宏艳.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理论导刊,2014(11):80-84.

{3}孙华.中越农业互补性与贸易提升策略研究[J].世界农业,2015(11):139-141.

{4}谭秀阁.对农产品出口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0):10-11.

{5}Bruelhart M, Hine R C. lntra-industry Trade and Adjustment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J]. 1999.

{6}Thom R, McDowell M. Measuring 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99, 135(1): 48-61.

{7}习郑晶,苏国宝.产业内贸易与贸易调整成本:一个文献综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8-54.

{8}姜国庆,于芳. 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J]. 现代商业,2015(26):26-27.

{9}秦富,钟钰,贾伟.主动应对农产品贸易挑战的思考和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5(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