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诊断影像学急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CT;CR
医学影像主要包含X线片、超声、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种医学技术,其相对于传统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伤害小等优势,由于现阶段影像学发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检查方案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其诊断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对检查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1]。
一、资料与方法
1CT影像技术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线对受检者人体某部位或组织进行逐层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诊断信息进行重建,以此获取受检者横断解剖图。现阶段,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也存在显著的临床优势,诊断过程中所获取的横切面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扫描操作比较简单、速度较快。其缺点主要在于扫描范围、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起到制约效果,对此相关科研人员应对此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2CR影像技术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线模拟信息后,扫描仪器中的激光阅读仪再次扫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数据转换器转换为图像。此技术能够使受检者通过以此摄影获取更多层次的身体信息,其优点在于降低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并且其曝光度、宽度以及密度动态等都比较大,所以此技术可以在摄影量不足的情况下显示更为清晰的图像,有效避免了因为参数选择不合适而出现重拍的可能性[2]。
3超声成像(USG)技术分析USG技术主要是采用超声波对受检者身体进行扫描,同时对其器官组织反射、投射信号等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人体器官图像。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点在于无创伤、无辐射并且价格相对也比较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然后利用其与受检者体内组织中与之相关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从而形成磁共振现象,并经过处理后形成图像。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受检者处于静磁场中,同时还需要其保持静磁场Z方向和长轴方向平行,接着使用脉冲频磁场作用受检者患处,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输出共振信号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或二维断层图[3]。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医学影响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在腰间盘突出、寄生虫病、颅内肿瘤、听骨破坏、鼻窦及鼻咽早期肿瘤等头颈部病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因为会采用射线,因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其在诊断软组织病变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在骨骼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神经系统中脊椎病变以及存在颅骨病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在腹部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诊断中效果不够理想[4]。
3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并且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存在浅表淋巴结诊断和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此技术还可对患者内腔进行检查,主要采用微型探头对患者消化道内存在的小肿瘤进行识别,同时对肿瘤侵犯范围和转移程度进行精准判断,在食道肿瘤诊断中应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对受检者各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辨力,临床上通过其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应用于先天性残疾、肿瘤以及创伤等,并且在中枢系统、脊椎、膀胱以及子宫等部位临床诊断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此技术不需要对比剂即可对患者血管结构进行有效成像,所以所获取的信心更为可靠和有效。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DSA由于没有骨骼与软组织影的重叠,使血管及其病变显示更为清楚,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可很好显示血管及小病变,可实现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成为功能检查手段。DSA设备与技术已相当成熟,快速三维旋转实时成像,实时的减影功能,可动态地从不同方位对血管及其病变进行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对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腹部创伤;CT诊断
影像学表现腹部创伤是常见外科创伤,但往往病情严重,加上致伤原因多、病情相对复杂、容易合并多种并发损伤,如何快速准确了解并判断伤情,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合并内脏破裂出血的患者,避免多发伤导致的主要症状受掩盖,甚至漏、误诊引起严重后果是研究的重点[1]。本文就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手术结果作为对照,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的诊断效果及其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89例,女71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7.4±2.1)岁。患者均有明确的创伤史,其致伤原因包括交通意外53例、高处坠落31例、摔伤20例、跌伤13例、锐器刺伤19例或钝器砸伤24例等多种;患者从受伤到就诊时间0.5~6h,平均时间(3.3±0.3)h。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且影像学资料清晰完整。1.2方法多层螺旋CT扫描,选择美国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28层Brilliance螺旋CT扫描仪作为诊断仪器,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患者取仰卧位,设定扫描范围在膈顶至肾脏下极之间,平扫时的参数设定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80~300mA,扫描层厚5~10mm,层间距5~10mm,螺距1.375,扫描矩阵512×512。病情严重复杂时,可以考虑加行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100ml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浓度为300mgl/ml、注射速度为2~3.5ml/s),在注射结束后的25s、60s和80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多期扫描,注意对患者的腹膜后腔、肠道等的状态进行重点观察。然后将扫描获得的资料传入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1.3观察指标对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当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上显示患者的腹腔中有游离液存在,同时合并血肿、脏器破裂等情况可判断为腹部创伤阳性[2]。计算CT诊断腹部创伤的阳性率。通过手术判断患者的腹部具体创伤情况,并对不同类型腹部创伤所占的比例进行计算。以手术诊断结果为依据,计算患者通过CT诊断不同类型腹部创伤的诊断符合率。1.3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
2结果
2.1患者经CT诊断腹部创伤的结果患者经多层螺旋CT首次诊断腹部创伤的阳性率为63.13%(101/160),阴性率为36.88%(59/160)。2.2患者的腹部创伤手术结果及CT诊断的符合率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发现合并腹部创伤以脾脏损伤、肝脏损伤、胃肠道及肠系膜损伤的发生率最高。多层螺旋CT首次诊断为腹部创伤的患者中,与手术诊断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6.25%。
3讨论
临床诊断腹部创伤的方法较多,传统的腹腔穿刺、连续血象检查等因对内脏损伤相对较大,可能给患者的治疗及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而逐渐被淘汰。而腹部解剖位置特殊,通过影像学手段对其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扫描都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本文患者在入院后均实施了多层螺旋CT扫描,并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其首次诊断的阳性率为63.13%,与吴小燕[3]的研究结果比较接近,均提示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腹部损伤的损伤位置、范围、程度进行有效判断,但与手术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则多层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6.25%,无论是脾脏、肝脏、胃肠道及肠系膜还是胰腺、胆囊、膀胱,其损伤检出符合率均在90%以上,效果显著。以手术探查结果中损伤发生率最高的三种脏器为例,脾脏损伤的患者通过CT扫描能够观察到明显的脾增大、脾内血肿以及包膜破裂表现,由于脾部与体表接近,本身比较脆弱,周围缺乏有效的保护组织,一般是损伤发生率最高的脏器,需要通过临床表现观察、病史询查及必要的增强扫描等综合性探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而肝脏损伤的患者则能在CT图像上观察到肝脏低密度影、血肿影、透镜样低密度影等表现,需要注意的是,腹腔损伤多为直接暴力冲击所致,肝脏右叶损伤风险更高,且容易出现大出血、感染乃至休克现象[4],检查中对患者是否存在腹腔积血的探查十分重要,只有无积血的情况下方可考虑保守治疗;同时,脾脏、肝脏发生破裂的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同侧下胸肋骨骨折及膈肌上升运动受限的情况,无论在诊断还是治疗中都要加以注意。胃肠道及肠系膜损伤患者主要以胃肠道黏膜损伤、结肠、十二指肠破裂为主要表现。除了胃肠道外,胆囊、膀胱等空腔脏器发生破裂后,均可观察到腹腔内较大液平面的存在,这类患者多有较高的腹腔内感染或腹膜后感染风险,治疗中需要注意。而胰腺损伤则是临床上致死率较高的一种类型,一般轻型胰腺损伤患者多以胰腺肿胀、胰周渗液等为主要表现,重型胰腺损伤患者则以胰腺断裂、裂口等为主要表现,虽然二者区分度较高,但仍有必要对轻型胰腺损伤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监测,为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由于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中不容易受到腹部气体、脂肪、呼吸运动等的干扰,图像质量高,加上其本身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对合并脏器损伤的情况进行清晰探查,有利于腹部创伤位置、创伤面积、腹腔实质脏器损伤类别、损伤程度等综合性判断[5]。综上,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对腹部创伤的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可以为对症治疗、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提供指导,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浩宇.探讨分析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6):144-146.
[2]周瑜.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评估分析〔J〕.中外医疗,2015,28(34):177-179.
[3]吴小燕.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0):64-65.
[4]谢庆伦.腹部创伤诊断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2(1):73-75.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螺旋CT与MRI在双下腔静脉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证实为双下腔静脉畸形的螺旋CT与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螺旋CT、MRI和MRI增强扫描均能清晰显示双下腔静脉畸形的特征性表现,即扩张的髂静脉汇入粗大的引流静脉干,MRI能清晰显示合并的海绵状血管瘤和其他脑实质异常。[结论]采用CT与MRI技术均可清晰完整地显示双下腔静脉畸形的组成及引流静脉全程的三维影像。
【关键词】 双下腔静脉畸形;CT;MRI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using CT and MRI to diagnose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Method] 5 patients with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All the CT, MRI and contrastenhanced MRI ca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with numerous radiation medullary veins gathered in one or two larger drain veins and flowed into superficial or deeper veins. [Conclusion] Using the CT and MRI could clearly and perfectly display the compositions of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and the full three dimensional imaging of draining veins.
Key words: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CT; MRI
下腔静脉的变异类型包括双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缺失等。其中由于发育异常而致双下腔静脉并不多见,本研究对3例双下腔静脉畸形的影像学典型表现进行总结,并复习有关文献,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资料丽水市中心医院和上海新华医院收集1998年5月至2009年12月,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为双下腔静脉的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为2~69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行走不稳1例,癫痫1例,肢体乏力1例。其中3例在接受常规CT检查时被偶然发现,2例患者无临床症状。
1.2 诊断方法
3例患者都行CT与MRI检查。CT检查:采用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Ultra型CT扫描仪,一次可采集16层图像。患者取仰卧位,进行螺旋容积扫描,层厚10mm,间隔10mm,范围横膈至盆腔,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150mA, 球管旋转1周0.5s。常规平扫加动脉、静脉双期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速度为3ml/s,总量为80~100ml,动脉期延迟时间18~22 s,静脉期延迟时间33~39 s。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形三维处理。使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等,通过不同的CT阈值,人工赋予彩色并进行调整,描述病变的形态特征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MRI检查:MRI检查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序列包括轴位自旋回波T1加权序列、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序列和冠状位稳态进动序列;增强扫描为肘前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30ml后分别行轴位、冠状位和和矢状位自旋回波T1加权,扫描层厚为5~10mm,层间隔10mm。
2 结果
3例患者US检查均见脊柱前方三个圆形或椭圆形暗区。纵切见三暗区均为长管状结构,其中1例两侧管状结果管径基本相等。1例左侧管径较细,最细处仅0.8cm内径。多普勒探测中央管道为动脉频谱,为腹主动脉,两侧管道为静脉频谱。所有患者腹部CT扫描时见主动脉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圆形与类圆形影,与腹主动脉等密度,其边缘光滑,密度均匀。MRI增强后此结构显著强化并达血管信号,符合双下静脉畸形。
3 讨论
静脉畸形(Virchow 分类的海绵状血管瘤)是人体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疾患之一,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以面颈部、四肢为好发部位,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13]。尽管为一种良性病变,但它能破坏组织形态或影响功能,可出现诸多并发症,有的因疼痛影响四肢功能甚至致残,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5]。
双下腔静脉畸形的发生颇为复杂, 其肾前段由右侧卵黄静脉、肝的血管、右下主静脉之颅侧段和下主静脉间之吻合部发育而成, 肾脏部由下主静脉与上主静脉间之吻合部发育形成, 而肾后段则由右上主静脉的尾侧段发育形成, 后主静脉尾端发育成髂总静脉并借髂吻合( 髂连合) 与下腔静脉尾端相连。本组2例双下腔静脉系肾后区双下腔静脉, 为左上主静脉与右上主静脉并存所致。在此过程中,若双侧上主静脉持续存在则形成双下腔静脉畸形因此该畸形属于肾后段下腔静脉畸形。由于不引起静脉回流受阻, 因而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以往多在尸检中发现。随着影像学检查高精设备的开发和临床应用, 较多地因其它原因行腹部B超、CT和下腔静脉造影时于生前偶然发现,但其发病率低,我国至今只有少数病例报道[67]。
双下腔静脉畸形的诊断以前主要依靠B超,但此两种方法对是否同时存在双下腔静脉没有帮助。CT和MRI的应用使术前诊断双下腔静脉成为可能。MRI 可以清楚显示下腔静脉的形态和走行,且无需静脉注射碘造影剂,是目前诊断腔静脉后输尿管及双下腔静脉畸形最好的无创性检查。CT 增强扫描诊断效果与MRI 相近。下腔静脉造影加逆行尿路造影可最直观的显示腔静脉后输尿管及双下腔静脉,但因其为有创性,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89]。在CT与MRI诊断中,双下腔静脉畸形典型表现为腹主动脉两侧各有一血管结构, 其中右侧者同正常下腔静脉, 左侧者从左骼总静脉向上延伸至左肾静脉水平, 再延续为一横行的血管绕过主动脉前或后方与右侧下腔静脉相接。但CT诊断时应注意与左下腔静脉畸形、腹膜后肿大淋巴结以及扩大的左侧生殖腺静脉区别。左下腔静脉畸形CT表现与双下腔静脉畸形中的左侧下腔静脉相同, 但在肾静脉水平以下缺乏右侧下腔静脉, 因而不难鉴别。双下腔静脉畸形中的左侧下腔静脉可误诊为腹膜后肿大淋巴结, 尤其在CT平扫及单一层面观察尤难区别, 以下两点有助于二者鉴别:①双侧下腔静脉畸形于增强CT扫描时见左侧下腔静脉强化后密度与右侧下腔静脉相等呈典型血管性强化;②CT扫描层面连续观察可明确左侧下腔静脉与左骼总静脉相延续,并在左肾静脉层面延续为腹主动脉前或后方的横行血管结构与右侧下腔静脉连接。而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缺乏这些血管的特征。左侧生殖腺静脉的远段部分沿脊柱左缘上行, 并加入左肾静脉可类似左侧下腔静脉,但左生殖腺静脉横跨腰大肌进入腹股沟管与左下侧静脉向下延续为左骼总静脉不同。
采用多层螺旋CT与MRI扫描诊断双下腔静脉畸形,其影像学表现和血管造影所见相似,操作简单、快速、经济、无创伤性,图像更准确、客观及全面。
参考文献
[1]王怀经.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6.
[2]刘斌, 高英茂.人体胚胎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17512.
[3]吴恩惠,戴建平,张云亭.中华影像医学中枢神经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
[4]苏正,黄庆,尹方明,等. 脑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诊断[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11: 170171.
[5]陈爽. CT血管造影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902904.
[6]曹带荣,游瑞雄,杨湮,等. 脑静脉性血管瘤16层螺旋CT及CTV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7,22:455458.
[7]陶山,吴强,胡张春,等.浅表血管瘤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对照[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5):322324.
【关键词】 肾重复畸形;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增强扫描;静脉尿路造影
肾重复畸形(重肾)是一种常见的肾和输尿管畸形,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5例重肾患儿的CT及静脉尿路造影(IVU)表现,并结合文献探讨螺旋CT(SCT)对重肾诊断及分型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2008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5例重肾患儿,男1例,女14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4.2岁。临床表现:合并症为尿路感染,尿淋漓,排尿困难,本组6例;合并积水时表现为腹部肿块,本组6例;无症状3例。左侧重肾11例,双侧重肾4例;临床拟诊重肾8例,另7例超声检查怀疑而进一步做IVU及CT检查。
1.2 方法 静脉尿路造影:先摄腹部平片,腹部压迫后经前臂静脉团注造影剂,5~15min分别摄片,30min松压后摄全尿路片,必要时延迟检查。CT检查使用Siemens Esprit CT机,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包括肾、输尿管和膀胱。扫描参数层厚8mm,重建间距6mm,螺距1.5mm,管电压130kV,管电流30~75mAs,感兴趣区层厚5mm,间距5mm,扫描野200~3 000mm。造影剂采用欧乃派克300,剂量2.0mL/kg,使用Liebetflarshelm高压注射器,流速0.8~2.0mL/s。注射结束后再行扫描可显示肾盂及输尿管相,对积水型重肾可适当延迟扫描,扫描后重建图象。
2 结果
本组15例重肾中左侧重肾11例、双侧重肾4例。4例发育型重肾增强扫描显示患侧肾较健侧大,重复肾盂及输尿管显示清晰,与IVU检查结果一致。10例积水型重肾SCT增强扫描显示积水之囊壁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2例IVU延迟至240min仍未显示,SCT表现为肾盂及输尿管扩张呈巨大囊腔;另3例IVU延迟摄片显示肾盂输尿管清晰度不如SCT增强图象;5例SCT延迟扫描囊腔内可见造影剂进入呈液——液平。15例重肾下肾段扫描形态基本正常,位置受压下移。1例发育不良型重肾见上肾段呈杵状与输尿管相连。4例合并输尿管异位开口除1例IVU与SCT诊断一致外,另3例均由SCT诊断明确,异位开口之输尿管均来自上肾段,输尿管有不同程度的迂曲、扩张,连续层面观察输尿管沿膀胱壁向后下延伸。1例伴输尿管囊肿IVU表现为膀胱内充盈缺损,SCT证实为输尿管下段囊性扩张所致。
3 讨论
肾重复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肾输尿管畸形,仅次于先天性肾积水[1]。病理上是由胚胎早期有两个输尿管伢进入一个后肾胚基所致,肾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两者之间仅在肾表面有一浅沟,肾实质仍融为一体,它们各有一套集合系统,两根畸形的输尿管分别与各自的集合系统相连。临床上女孩多于男孩,本组为14∶1,与之相符。重肾病理形态有三型即发育型、积水型和发育不良型[2]。本组中发育型4例(27%),积水型10例(67%),发育不良型1例(6%)。其中发育型重肾CT诊断解剖与IVU一致,而积水型重肾,特别是肾功能差及和并输尿管积水的重肾,IVU确诊率不高。当IVU不能显影或显影不理想时,增强螺旋CT扫描后重建图像对诊断此病有帮助[3]。本组中5例重肾IVU未能明确诊断,而SCT增强扫描能明确显示囊性扩张之积水肾盂,其大小与重肾积水程度成正比,强化的残留肾实质可被评估其功能。向下还能找到与之相连接的重复输尿管。积水之输尿管在CT层面上表现为连续的囊性扩张,当积水输尿管内造影剂未达到相当浓度时,则显示为囊性水样低密度,上下连续。对Y型及完全型双输尿管,其相伴的下肾段输尿管则呈圆点状高密度影,呈重复输尿管典型征象——引戒征[4]。对于感兴趣区,特别是狭窄处和异位开口处,可行薄扫使影像更清晰。
关于鉴别诊断方面,积水型重肾应与肾积水、肾囊肿鉴别。肾积水为整个肾盂积水扩张,而积水型重肾往往是上肾段肾盂扩张,下肾段形态正常,位置受压下移。肾囊肿为肾内薄壁囊性灶,无输尿管相通,延迟扫描无造影剂进入可资鉴别。迂曲扩张的输尿管应与肠管鉴别,连续层面观察可发现类似管状的囊性灶层面可出现典型的印戒征,并且其起自上肾段肾盂。部分鉴别困难的可适当延迟扫描,一旦有造影剂充盈即可诊断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本组中在IVU上未显示或显示不清影响诊断的,在SCT增强扫描上均可明确诊断,而IVU诊断明确的重肾,SCT增强扫描亦能完全显示清晰。扫描后重建图象,不但可以从横断位、矢状位和冠状位观察,还可以在监视器荧光屏上多方位、多角度详细观察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的结构特点及相互关系,对于肾重复畸形,能显示重复肾盂的位置、重复输尿管的走行以及重复输尿管开口于膀胱的位置或异位开口于何处[5],还可以根据重肾的显影时间来推断肾功能情况,对术前确诊作用很大,比IVU更能显示尿路的整体;另外,SCT检查不需肠道准备,不受组织重叠影响,无需腹部加压,容易被儿童接受,所以笔者认为SCT增强扫描对肾重复畸形类型和并发畸形明确诊断优于IVU。
2009年12月盛 茂等:肾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第6期200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6期
参考文献
1 王常林,王宪刚,赵国贵,等.小儿肾重复畸形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3,14(5):272273
2 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先天畸形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21724
3 潘恩源,陈丽英.儿科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72773
【关键词】粗糙集方法;医学影像学;诊断准确性
粗糙集理论是一个交叉融合多种学科形成的新学科,已被广泛用于各个行业包括:市场营销、卫生、电信、金融、农副产品、互联网语言的识别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等等。粗糙集理论在很多的领域已取得令人骄傲的应用效果。在医学影像学领域中,随着影像学数据信息不断的增长,在医学影像学诊断中运用粗糙集方法,能客观地展现出海量数据信息以及高维资料的背后的真实情况,更好的帮助医生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有利于临床诊断正确性的提高。
1 简要论述粗糙集方法
1982年波兰数学家首次提出粗糙集概念,这是以等价关系为基础的,用于分类问题的研究,用上集合与下集合生成一个相逼近的新集合,新结合的边界线被定义为上下近似集的差集。是继概率论、证据论之后有一个不确定性问题的处理工具,是一种新型的软计算方式。
这种建立在分类机制前提下的粗糙及理论,可以把分类解释成为一定区域中的等价关系,这个区域正是由等价关系进行划分的。将知识归纳为数据的划分,被划分后的集合定义为概念。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库,对不确定或不精确的知识通过已知的信息库进行近似刻画。无须提出数据集合以外的一切知识,因此,对于问题的描述比较客观、比较具体,再加上粗糙集理论不包含不确定或不精确原始数据机制,与证据理论、概率论等有较强的互补性。
粗糙集合理方法适用于研究不定型问题的工具,作为集合理论的扩展,粗糙集理论主要用来研究不完整的信息数据挖掘技术。它可以在缺乏数据的先验知识前提下,用考察数据分类的能力解决模糊不定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处理,与此同时粗糙集算法简单且容易操作,现在以它为基础的数据挖掘工具也非常多,粗糙集理论其出发点是假设所有研究对象都涉及一些的信息。随着粗糙集理论的广泛应用,其有效性被越来越多的证实,成为了现阶段人工智能研究的重点。
2 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的应用实例分析
收集了2011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进行胶质瘤诊断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其中,29例男,21例女,患者年龄在23岁-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7岁。其中,11例WHO I级,25例WHO II级,9例WHO III级,5例WHO IV级。对上述患者进行MRI检查,平扫TIW1横断面与矢状面得出影像学资料。由放射科专业医生对上述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包括病灶位置、形状、囊变、TIW1、T2W1、水肿、钙化、出血、性变等等,按照影像学特征对不同指标进行分类。并通过粗糙集方法、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与分类回归树方法对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具体粗糙集方法:将决策表导入专门的Rosetta软件,通过软件对病例进行规则约简与属性约简。在条件属性核产生的基础上,得到决策规则库,通过规则库过滤,达到知识的精简。通过10折交叉验证方式测试胶质瘤数据,通过测试结果的诊断灵敏性、覆盖率、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等提取诊断性能,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粗糙集方法的诊断准确性为85.2%,特异度为92.7%;决策树方法诊断准确性为83.0%,特异度为91.3%;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诊断准确性为83.2%,特异度为85.6%。充分证实了,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能够得到更多的确定性规则,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3 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的应用的优点分析
3.1 粗糙集方法应用便捷、结果准确性高
粗糙集方法不需要预先设计概率、不需要建立相应的因变量函数关系,直接运算集合中的对象,直接获得不可分辨的矩阵,直接得出结论。通过粗糙集法分析,其结论呈现的方式是以IF….Then…的形式出现,呈现结果不仅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而且呈现形式非常明确。
3.2 粗糙集方法能客观地展现出海量数据信息以及高维资料的背后的真实情
这种基于数据集合的挖掘方法,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能够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知识。例如,在在对胶质瘤影像学资料进行规则提取以及属性约简时,整个过程都是客观的,不受外界因素、人为因素的干扰,获得的胶质瘤级别诊断比较容易理解、诊断规则比较清晰。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与分类回归树方法,是通过训练集方式生成一个新的测试函数,通过函数分析方法,计算不同对象的可能发生概率,进而预测对象的分类。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是基于数理统计基础上的,通过笔数比筛选具有价值、有统计学意义的不同变量,将这些变量通过模型方程形式进行计算,比较计算前后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两者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入选,同时,还可以计算出自变量的重要价值。决策树方式是通过地规模与分层模式进行的,也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建立不同的树分支。在不同分支的子集中建立重复的分值和下层节点,从而生成了决策树。再对决策树剪枝,再对决策树进行规则处理。但是,这种基于概率的分类结果,是根据概率进行判定的,对于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率比较低,这种决策树分析方法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决策树的修建、决策树的增长、选择父节点数以及子节点数等等,都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 结语
粗糙集方法是将观测到的庞大数据集加以分析研究,其目的是找的未知的关系及数据拥有者能够理解且有价值的新方法来总结数据,经粗糙集方法推导出的准确率较高,在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马常杰,陈守余.数据库中模糊关联规则挖掘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12(11):752-753.
[2]田军章.基于PACS的结构化报告(SR)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11,4(09):141-142.
[3]王小凤,周明全,耿国华.一种基于模糊粗糙集理论的算法及其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11(5):369-371.
[4]王国胤.Rough集理论在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的扩充[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5(17):13-1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200)【摘要】目的:评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全部行B超检查和CT扫描,4例行磁共振(MRI)检查。5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VP)。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2例肿瘤直径小于4cm,无明显症状者采取每半年B超、CT随访观察。手术治疗10例,肿瘤剜除术6例,肾部分切除术3例,肾切除术1例。结果:病理检查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后病情稳定。结论:CT、MRI诊断准确率高,是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佳影像学诊断方法,对确诊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肿瘤直径小于4cm者采取保守观察治疗,直径大于4cm者采取手术治疗。【关键词】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 【中国分类号】R73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65-01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又称为肾错构瘤,是肾脏的良性肿瘤,临床较为常见,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临床检出确诊率明显增高。我现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次患者共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42岁。左侧病变3例,右侧病变8例,双侧病变1例。无临床症状者2例,为B超体检时偶然发现。患者腰痛者9例,血尿2例,均为肉眼可观测,肾区扪及包块3例。1.2 影像学检查 均行CT扫描,平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均匀低密度或极低密度混杂病灶,增强扫描肿块大多呈不均匀强化,CT值均为负值。 均行B超检查,9例表现为强回声光团,界线清楚,内部回声均匀,诊断准确率为75%。磁共振成像(MRI)检查4例,RAML中的脂肪成分在MRI扫描时,其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5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VP)4例因肿瘤较大,表现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1.3 治疗 2例肿瘤直径小于4cm,无明显症状者采取每半年B超、CT随访观察。手术治疗10例,肿瘤剜除术6例,肾部分切除术3例,肾切除术1例。2 结果
10例手术患者均为良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未见恶性病例,术后观察6~48个月,无复发与转移,均生存。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定期进行B超、CT检查,未见明显变化。
B超检查表现:8例为混合回声实质性肿块,1例为密集均匀的高回声影,边缘清楚,无声影,准确率75%。CT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瘤体最低密度区的CT值一100―0HU,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内见有明显的强化区及无强化区,12例中10例CT明确诊断,准确率83.3%。MRI表现: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T2脂肪抑制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低密度区未见强化,准确率100%。3 讨论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1911年由Fischer首先描述,1951年由Morgan正式命名为RAML。RAML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伴有结节性硬化,多为双侧双发,肿瘤较小;另一种为不伴有结节性硬化,多为单侧,瘤体较大。1992年Bonetti[1]等提出血管周样上皮细胞的概念,改变了对RMAL的一般认识,将其归入血管周上皮肿瘤谱系中。近年克隆分析研究证明:RMAL市单克隆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平滑肌是肿瘤的成分,脂肪是化生性的成分[2]RMAL的组织结构主要为畸形血管、分化不同阶段的平滑肌细胞及脂肪组织三种成分按不同的比例形成镜下形态各异的肿瘤组织像,以梭形细胞为主、以空泡化细胞为主、较多的血管成分并伴有异型细胞等B[3]。Tusi等[4]将其分为4种类型:① 典型的RAML。②肌瘤样型(脂肪成分≤10%)。③脂肪瘤样型(脂肪成分≥70%)。④血管瘤样型。3.1 影像学检查 通常通常使用B超、CT和MRI图像上都可作出定性诊断,肾错构瘤B超示肿块内有中强回声。CT辨别脂肪组织的能力比较强,亦是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血管瘤的较佳方法。典型的含脂肪肿瘤呈边界清楚的低密度或不均匀性低密度占位,瘤内脂肪CT值通常为一40一一120HU,内部不同部位CT值变化较大,是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以平滑肌成分为主的肿瘤,增强后扫描有时可见瘤体内血管和围绕血管的平滑肌强化,呈洋葱皮样或漩涡状团块。MRI在肾RMAL诊断中应用逐渐增多,由于多种快速扫描序列及脂肪抑制技术应用,对肿瘤内少量脂肪的显示起到重要的鉴别诊断作用[5]。3.2 临床治疗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治疗可根据肿瘤的大小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一般认为肿瘤直径小于4cm可随访观察,直径大于4cm者需积极进行手术处理。对于肿瘤直径<4cm,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可以长期随访观察,我们的处理方式是每半年进行一次B超和CT检查。对于肿瘤直径>4cm,尤其是外向性生长的肿瘤因其易发生破裂,所以进行手术治疗。影像学检查怀疑有恶性肿瘤可能而术前确诊困难者,应进行手术探查,进行切片的病病理检查,不主张进行保守的随访观察。手术方式包括肾脏切除、肾部分切除、肿瘤剜除术等。此次观察统计,进行手术治疗10例,包括肿瘤剜除术6例,肾部分切除术3例,肾切除术1例。参考文献[1]Bonetti F,Pea M,Martigoni G,et 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blems in multicentric real angiomyolipoma. Urol,1992.148(6):1880-1884.[2]Saxena A,Alport EC,Custead S,et al.Molecular analysis of clonality of sporadic angio myolipoma. J Pathol,1999,189(1):79.[3]刘艳秋.局部氧疗合六一散外涂在腹泻患者肛周皮肤护理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239.[4]Tusi WM, Colombri R ,Portmann BC,et al .Hepatic angiomyolipoma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30 cases and delineation of unssual morphologic variants.Am J Surg Pathol,1999,23:34-38.[5]王惠杰,王斌,关宇欣.浸浴疗法治疗深度烧伤残余创面[J].中国疗养医学,2001,10(1):16一17.
【关键词】 甲状腺癌; FNAC; 超声影像学特征
甲状腺癌临床发病率较高,及时确诊和采取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关键。FNAC以其简单的操作、诊断的快速和准确以及微创得到了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1]。超声定位下甲状腺FNAC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穿刺成功率及诊断效果均令人满意[2]。现对本院甲状腺癌患者FNAC及超声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4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31例,年龄21~82岁,平均(50.06±6.43)岁。
1.2 方法 本组40例患者均接受超声定位下FNAC,观察患者超声图特点、结节内细胞形态结构特征、结节数量、大小、边缘情况及钙化程度[3],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术前超声 术前超声图像显示,结节区域多显示为不均匀低回声,其中33例患者超声图像显示结节边缘呈不规则粗糙毛刺状,多数患者结节内可发现沙砾样钙化灶,见图1。
2.2 甲状腺FNAC分类及细胞学特点 (1)甲状腺状癌(15例):肿瘤细胞呈状结构,细胞较大,细胞大小不一致,呈球形、多边形,毛玻璃状核,线状核沟核内有胞浆包涵体,可见到沙砾体(图2);(2)结节性甲状腺肿(9例):单个或呈团片排列的滤泡上皮细胞,通常细胞较小,大小较一致,细胞核较小,大小较一致,通常可见1~2个核仁,染色质细颗粒状,分布均匀,常见到红染的胶质;(3)桥本甲状腺炎(6例):涂片中可见多量成熟的淋巴细胞、滤泡上皮细胞及特征性的许特莱细胞,后两者可成团或弥散存在;(4)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5例):不见或少见胶质团片,滤泡上皮细胞胞浆丰富,并含有大小不等的多量空泡状胶质,通常三五成群,大片者少见;(5)滤泡性腺瘤(2例):滤泡上皮数量较多,细胞单个散在或成团片状,细胞较单一,小团细胞似合体细胞,细胞大小较一致,染色质分布均匀,细颗粒状;(6)亚急性甲状腺炎(2例):多量异物型巨细胞与相邻的胶质和成团的滤泡上皮细胞,也可见到上皮样细胞、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但不见滤泡中心细胞;(7)髓样癌(1例):细胞较为丰富,呈小圆细胞形,多数细胞散在分布,部分呈裸核样、浆细胞样,少量细胞聚集呈疏松菊形团样,可见散在大细胞。
注:细胞密集、重叠,呈三维立体状,可见明显核沟(HE×400)
2.3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本组21例患者为单发结节,19例为多发结节,结节直径超过2 cm的18例;33例患者结节边缘呈现四周浸润破坏性生长,周围纤维组织出现反应性增生,部分结节四周有卫星结节出现,部分还伴有小脉管浸润,观察结果与术前超声图像肿瘤结节边缘表现基本相符;31例患者可于结节中发现钙化灶,多数呈现砂砾体样分散在组织内,部分钙化颗粒较小的样本中砂砾体呈现成堆或成簇样分布(图3)。
3 讨论
甲状腺癌临床发病率较高,其中以甲状腺状癌发病率最高。虽然甲状腺状癌恶性程度不高[4-6],但临床研究表明其能够引发早期颈部淋巴结转移,即使是微小的状癌也不例外[7-8]。本研究中经FNAC检查发现甲状腺状癌15例,占总病例数的37.5%,明显高于其他甲状腺肿瘤发病率,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FNAC通过细针穿刺细胞取得新鲜、完整且结构清晰的细胞,能够最大限度保证细胞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完整体现肿瘤细胞生物学等特点,包括浸润或转移等[9]。本研究中甲状腺状癌、桥本甲状腺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滤泡性腺瘤、亚急性甲状腺炎及髓样癌均有明确的癌细胞细胞核特征。其中甲状腺状细胞病例最多,患者均可见细胞核质比显著增加、细胞膜变厚、染色质呈粗块状、出现核沟等细胞学特点。
超声定位下的细针穿刺诊断技术是新型诊断技术,连甲状腺中的小结节都可以在早期发现,Lew JI等[10]指出该诊断方法最小能够发现3 mm的结节,较传统触诊的2 cm更具临床优势,而且临床医师的经验对诊断结果影响也较小。临床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触诊引导下穿刺,而且活检检出率达到50%左右,约为触诊引导下穿刺活检的25倍[11]。本研究中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22例患者结节不超过2 cm,在触诊中易被漏诊或误诊,即使能够准确发现也会导致穿刺成功率不高。甲状腺局部解剖学位置较为特殊,后方紧挨气管,两侧毗邻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如果患者结节位于总要脏器或血管附近将会大大增加穿刺难度[12]。在超声引导下实施穿刺,能够通过监视器直视穿刺操作,能够避免穿刺过程中对重要器官产生损害而引发不必要的并发症[13]。
甲状腺结节组织中微小钙化灶是判定恶性病变开始的重要依据,临床研究也证实甲状腺结节内弥漫性的微小钙化灶超声图像在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14]。本研究中多数患者超声图像可见微小钙化(砂砾体样),且患者多为甲状腺状癌,证明弥漫性微小钙化对甲状腺癌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总体来看,超声定位对提高FNAC诊断准确率和小结节穿刺成功率具有显著效果,结合术前超声图像能够提高穿刺细胞学检查阳性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Cibas E S, Ali S Z. 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Thyroid Cytopathology[J]. Am J Clin Pathol,2009,132(5):6586-6587.
[2]平波.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甲状腺癌价值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5):26-28.
[3]郭燕.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结节中的临床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1.
[4]杨青.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173-174.
[5]吴骥,管小青,顾书成,等.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0):1917-1919.
[6] Kilfoy B A, Zheng T, Holford T R, et al. Internation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hyroid cancer incidence, 1973-2002[J]. Cancer Causes & Control,2009,20(5):525-531.
[7]周季兰,邢晋放,金宇飚,等.28例甲状腺癌的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及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1):1397-1400.
[8] Lew J I, Solorzano C C. Use of ultrasound in the management of thyroid cancer[J]. Oncologist,2010,15(3):253-258.
[9]贾支红,李仁达,刘晓霞,等.55例甲状腺疾病的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2):172-174.
[10] Zhu C, Zheng T, Kilfoy B A, et al. A birth cohort 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of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3-2004[J]. Thyroid,2009,19(10):1061-1066.
[11]蔡晓频.甲状腺细针穿刺诊断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12] Lin J D, Chao T C, Huang B Y, et al. Thyroid cancer in the thyroid nodules evaluated by ultrasonography and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J]. Thyroid,2005,15(7):708-717.
[13]郑宏庭,苏白海,方芳,等.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评价[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5-7.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CT;MRI;影像;诊断价值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93
作者单位:334000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CT-MRI室
颅内静脉窦血栓和静脉血栓是畸形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按病变性质可分为非炎症性和炎症性两类。其确切机制尚不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全身因素:脱水、糖尿病、高凝血状态、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怀孕、产后、近期手术、长期应用激素、肾病综合征、心脏病等;②局部因素:局部感染、中耳乳突炎、副鼻窦炎、脑膜炎、颅、面、中耳手术、颅脑外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栓塞等。
回顾性分析5例CVST患者CT、MRI、MRV成像的直接和间接征象5例患者起病后头部CT扫描5例、MRI扫描5例、MRV扫描4例、MRI增强扫描2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本院医院收治的经头部影像学和临床确诊的5例CVST,年龄23~33岁,平均26.3岁。
1.2 临床资料 起病时间均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时症状及体征:头痛4例、头痛伴恶心呕吐3例、抽搐发作2例、头晕2例、肢体瘫痪1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意识障碍1例、发热l例。行腰穿检查1例,颅内压大于3.92 kPa(400 mm H2O),常规及生化正常。
1.3 检查方法 5例起病后行头部CT扫描5例、MRl扫描5例、MRV扫描4例、MRI增强扫描3例。
2 结果
5例患者的头部CT、MRI、MRV成像均有异常表现。
2.1 CT直接征象 束带征和高密度三角征均为CT平扫征像,实质上都是由静脉(窦)内血栓呈高密度直接显影所致。束带征提示大脑皮层表面静脉内血栓,而高密度三角征一般指上矢状窦的血栓,因而,此两种征像也可归为同一类,为静脉窦血栓不同部位的表现。CT平扫显示静脉窦、脑表面和深部静脉内血栓的高密度灶,常在血栓形成后1~2周出现,CT值为50~90 Hu,代表新鲜血栓。这些脑静脉(窦)内血栓形态可多种多样,这取决于CT扫描层面方位和病变血管之间的关系,在与血栓垂直的层面上显示最清楚,为圆点或三角状;在平行层面上则呈条带状[1]。
Delta征(或空三角征)[2]这一征像由 Buonanno等于1978年首次描述。见于增强扫描时,表现为三角形的硬膜静脉窦断面上,硬膜窦壁强化呈高密度与腔内低密度血栓形成对比,类似于希腊字母“Δ”,故此得名。这一征像在横断面CT扫描常见于上矢状窦的后三分之一处,冠状面CT扫描见于顶部上矢状窦。其形成机理是由于静脉窦闭塞,造影剂通过硬膜窦的侧支吻合、未完全闭塞的静脉及增生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栓周围的窦隙,同时,由于构成窦壁硬脑膜充血强化,形成了边缘强化的基础。
2.2 CT间接征像 大脑镰和小脑幕异常强化这一征像的出现率约20%。小脑幕的强化很容易辨认,而确定大脑镰强化可能有一定难度,尤其在老年人更是如此。通常认为小脑幕强化可提示直窦血栓,或者累及上矢状窦后部的血栓。
脑穿通髓静脉扩张CT增强显示脑穿通髓静脉扩张(dilated transcerebral medullary vein),表现为在脑白质内和灰-白质交界处有许多增强的血管结构。这一征像通常与广泛的静脉窦血栓有关。
2.3 MR表现 MRI征象:MRI表现为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初期即可见其流空效应消失,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低场MRI检查,T1WI正常矢状窦可表现为三角形或圆形等或略高信号,对较小血栓诊断帮助不大,但T2WI无论上矢状窦发育大小均呈边缘清楚的无信号血管流空区,如出现血栓,尽管发病时间不同信号表现各异,但血管流空消失T2WI像最为敏感特异,而且可确切观察血栓形成、部分再通直至血栓消失的全部形态变化过程,对临床准确评价病情有重要意义。而矢状面因与上矢状窦走行平行故可疑显示出整个血栓形态,尤其T1WI可较准确观察病变范围。
CT或MRI容易发现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继发性改变脑内淤血水肿甚至梗死出现或是出血灶。
3 讨论
CVST患者由于血容量及凝血机制异常,以及颅内静脉窦的特殊解剖结构,易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其发病早期症状和体征不特异,特别是孕产妇CVST患者容易与妊高征相混淆,容易误诊,延误治疗,死亡率高其共同特征为颅内压增高症状突出,而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故对此类症状的患者应仔细分析CT表现,尤其应仔细观察上矢状窦前部的改变,对有脑出血或梗死的患者应仔细分析其影像特点及观察静脉窦及颅内静脉改变。
CVST的CT成像直接征象表现为高密度三角征、空三角征、索带征或Delta征等,但出现率低。Virapongse等分析76例CVsT患者,高密度三角征和索带征出现率24.5%,空三角征出现率为28.6%[3]。 CT特异性间接征象不能忽视,由于脑脊液重吸收障碍、静脉淤血、静脉性脑梗死及静脉性脑出血等病理生理改变所引起的间接征象:单侧或双侧脑叶皮层及皮层下低密度影,其内见点片状高密度影,周围可见脑水肿、脑室受压等表现,能反映出脑实质受累及颅高压。
MRI可以多个平面成像,并且无颅骨的伪影影响,对CVST的间接征象的影像反映更全面,可直观反映出病灶范围与动脉供血区不一致、脑水肿明显、病灶内信号不均、常常伴有出血的特点。MR对CVST反映较CT敏感,当静脉窦完全被血栓堵塞后,流空现象消失,窦腔内出现异常信号。静脉窦内血栓演变时,其信号的改变大致与脑内血肿信号演变类似。
MRI的不足之处是:对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较敏感,但是对其他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成像不敏感,而且不同时期血栓成像信号各异,容易漏诊。MRV成像技术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颅内静脉结构,可以弥补MRI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受累静脉窦血流高信号缺失,节段性信号中断、变细、显示不清,或者管腔粗细不均等直接征象;还可表现两侧静脉分枝显影不均,静脉窦病变远端有静脉侧枝形成和其他途径代偿的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的间接征象。MRI+MRV成像可以互相弥补缺点,检查方便,而且无创伤,目前认为是诊断CVST最敏感的技术。
目前DSA仍为诊断CVST的金标准,可直接反映静脉窦不显影、显影中断、循环时间延迟、侧枝循环情况等征象。但是DSA是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不能反映颅内受累脑组织的继发改变,并且因为静脉窦发育异常也可出现假阳性。目前有MRI+MRV成像替代DSA来确诊CVST的趋势。
4 结论
CT、MRI检查能显示CVST脑组织直接和间接受累征像,MRI+MRV可以作为诊断CVST的首选检查方法,在治疗过程中CT或MRI+MRV复查能动态观察病情,熟悉CVST的早期间接和直接CT和MRI征像,必要时完善MRV检查,综合影像学及临床症状快速确诊,快速治疗,可大大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唐光健.静脉窦血栓的CT征象.现代全身CT诊断学,2007:154-155.
关键词 肺静脉 畸形引流 X线平片 心血管造影 MRI
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是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中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是术前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早期诊断和及时进行纠形手术预后良好。本文收集1978~1998年我院确诊为本病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6~26岁,平均15岁,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为:劳力性心悸、气紧,2例有易患“感冒”、“肺炎”史, 1例曾因剧哭晕厥2次。3例心前区隆起,5例均于胸骨左线2~3助间闻及2 ~3级Sm,4例P2亢进,心电图表现为心房肥大、右室肥大,仅1例为大致正常心电图改变。
1.2 检查方法:5例均摄心脏正位加左前斜位片,2例加摄左侧位片;1例行选择性肺动脉正位造影;1例行右室正侧位、左室左前斜位造影加心脏MRI成像检查;造影机器为日本岛津公司产1250Am全自动快速换片式造影机,肺动脉和右室造影摄片程序为 1张/sX10,左室为3张/sX2、1张/sX2,MRI成像仪为以色列产GYREX V DIX0.5T超导型,用SE序列行横轴位、冠状位及左前斜位多层面成像。
2 结果
2.1X线平片表现:上纵隔心底部对称性增宽,与心脏共同构成典型“8”字形影者3例,增宽的纵隔影左右不对称,左略宽于右、右略宽于左呈近似“8”字形者各1例,其中左略宽于右者做了心血管造影,分析造影剂到达前的正位片,发现增宽的两上纵隔影较立位对称,并见增宽的左上纵隔影呈边缘清楚弧带状,其内缘与主动脉节之间存在局限性透明区。左前斜位显示相当于开主动脉、主动脉弓部粗大的弧带状影,结合造形、MRI分析,该影内缘是由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而外缘由异常引流的粗大的静脉血管构成。左侧位片示气管前带状致密影,造影片显示为异常引流的粗大的静脉血管呈倒置的U形投影于此。5例均显示肺血增多,心脏中一高度增大,心胸比率0.59~0.70,右心房、右心室增大。
2.2 心血管造影表现:2例均于肺动脉显影后显示肺静脉不流人左心房,而汇成肺静脉干引流至左上腔静脉一左无名静脉一上腔静脉。于心底部形成粗大的静脉血管环影,构成平片“8”字心形的上半部;该影侧位投影于气管前方呈倒置的U形;左前斜位显示位于升主动脉前方、主动脉弓上方,并与其平行。房水平右向左分流,右房、右室增大,左室、主动脉相对缩小。
2.3 MRI表现:能显示左房无肺静脉引入,左右肺静脉汇成的肺静脉干引流至左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一上腔静脉,组成粗大的静脉血管环,房间隔不连贯,右房室腔、肺动脉增大,左心室、主动脉缩小。
3
讨 论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