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诊断影像学急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CT;CR
医学影像主要包含X线片、超声、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种医学技术,其相对于传统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伤害小等优势,由于现阶段影像学发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检查方案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其诊断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对检查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1]。
一、资料与方法
1CT影像技术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线对受检者人体某部位或组织进行逐层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诊断信息进行重建,以此获取受检者横断解剖图。现阶段,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也存在显著的临床优势,诊断过程中所获取的横切面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扫描操作比较简单、速度较快。其缺点主要在于扫描范围、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起到制约效果,对此相关科研人员应对此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2CR影像技术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线模拟信息后,扫描仪器中的激光阅读仪再次扫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数据转换器转换为图像。此技术能够使受检者通过以此摄影获取更多层次的身体信息,其优点在于降低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并且其曝光度、宽度以及密度动态等都比较大,所以此技术可以在摄影量不足的情况下显示更为清晰的图像,有效避免了因为参数选择不合适而出现重拍的可能性[2]。
3超声成像(USG)技术分析USG技术主要是采用超声波对受检者身体进行扫描,同时对其器官组织反射、投射信号等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人体器官图像。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点在于无创伤、无辐射并且价格相对也比较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然后利用其与受检者体内组织中与之相关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从而形成磁共振现象,并经过处理后形成图像。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受检者处于静磁场中,同时还需要其保持静磁场Z方向和长轴方向平行,接着使用脉冲频磁场作用受检者患处,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输出共振信号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或二维断层图[3]。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医学影响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在腰间盘突出、寄生虫病、颅内肿瘤、听骨破坏、鼻窦及鼻咽早期肿瘤等头颈部病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因为会采用射线,因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其在诊断软组织病变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在骨骼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神经系统中脊椎病变以及存在颅骨病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在腹部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诊断中效果不够理想[4]。
3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并且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存在浅表淋巴结诊断和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此技术还可对患者内腔进行检查,主要采用微型探头对患者消化道内存在的小肿瘤进行识别,同时对肿瘤侵犯范围和转移程度进行精准判断,在食道肿瘤诊断中应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对受检者各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辨力,临床上通过其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应用于先天性残疾、肿瘤以及创伤等,并且在中枢系统、脊椎、膀胱以及子宫等部位临床诊断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此技术不需要对比剂即可对患者血管结构进行有效成像,所以所获取的信心更为可靠和有效。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DSA由于没有骨骼与软组织影的重叠,使血管及其病变显示更为清楚,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可很好显示血管及小病变,可实现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成为功能检查手段。DSA设备与技术已相当成熟,快速三维旋转实时成像,实时的减影功能,可动态地从不同方位对血管及其病变进行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对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腹部创伤;CT诊断
影像学表现腹部创伤是常见外科创伤,但往往病情严重,加上致伤原因多、病情相对复杂、容易合并多种并发损伤,如何快速准确了解并判断伤情,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合并内脏破裂出血的患者,避免多发伤导致的主要症状受掩盖,甚至漏、误诊引起严重后果是研究的重点[1]。本文就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手术结果作为对照,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的诊断效果及其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89例,女71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7.4±2.1)岁。患者均有明确的创伤史,其致伤原因包括交通意外53例、高处坠落31例、摔伤20例、跌伤13例、锐器刺伤19例或钝器砸伤24例等多种;患者从受伤到就诊时间0.5~6h,平均时间(3.3±0.3)h。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且影像学资料清晰完整。1.2方法多层螺旋CT扫描,选择美国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28层Brilliance螺旋CT扫描仪作为诊断仪器,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患者取仰卧位,设定扫描范围在膈顶至肾脏下极之间,平扫时的参数设定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80~300mA,扫描层厚5~10mm,层间距5~10mm,螺距1.375,扫描矩阵512×512。病情严重复杂时,可以考虑加行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100ml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浓度为300mgl/ml、注射速度为2~3.5ml/s),在注射结束后的25s、60s和80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多期扫描,注意对患者的腹膜后腔、肠道等的状态进行重点观察。然后将扫描获得的资料传入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1.3观察指标对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当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上显示患者的腹腔中有游离液存在,同时合并血肿、脏器破裂等情况可判断为腹部创伤阳性[2]。计算CT诊断腹部创伤的阳性率。通过手术判断患者的腹部具体创伤情况,并对不同类型腹部创伤所占的比例进行计算。以手术诊断结果为依据,计算患者通过CT诊断不同类型腹部创伤的诊断符合率。1.3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
2结果
2.1患者经CT诊断腹部创伤的结果患者经多层螺旋CT首次诊断腹部创伤的阳性率为63.13%(101/160),阴性率为36.88%(59/160)。2.2患者的腹部创伤手术结果及CT诊断的符合率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发现合并腹部创伤以脾脏损伤、肝脏损伤、胃肠道及肠系膜损伤的发生率最高。多层螺旋CT首次诊断为腹部创伤的患者中,与手术诊断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6.25%。
3讨论
临床诊断腹部创伤的方法较多,传统的腹腔穿刺、连续血象检查等因对内脏损伤相对较大,可能给患者的治疗及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而逐渐被淘汰。而腹部解剖位置特殊,通过影像学手段对其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扫描都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本文患者在入院后均实施了多层螺旋CT扫描,并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其首次诊断的阳性率为63.13%,与吴小燕[3]的研究结果比较接近,均提示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腹部损伤的损伤位置、范围、程度进行有效判断,但与手术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则多层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6.25%,无论是脾脏、肝脏、胃肠道及肠系膜还是胰腺、胆囊、膀胱,其损伤检出符合率均在90%以上,效果显著。以手术探查结果中损伤发生率最高的三种脏器为例,脾脏损伤的患者通过CT扫描能够观察到明显的脾增大、脾内血肿以及包膜破裂表现,由于脾部与体表接近,本身比较脆弱,周围缺乏有效的保护组织,一般是损伤发生率最高的脏器,需要通过临床表现观察、病史询查及必要的增强扫描等综合性探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而肝脏损伤的患者则能在CT图像上观察到肝脏低密度影、血肿影、透镜样低密度影等表现,需要注意的是,腹腔损伤多为直接暴力冲击所致,肝脏右叶损伤风险更高,且容易出现大出血、感染乃至休克现象[4],检查中对患者是否存在腹腔积血的探查十分重要,只有无积血的情况下方可考虑保守治疗;同时,脾脏、肝脏发生破裂的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同侧下胸肋骨骨折及膈肌上升运动受限的情况,无论在诊断还是治疗中都要加以注意。胃肠道及肠系膜损伤患者主要以胃肠道黏膜损伤、结肠、十二指肠破裂为主要表现。除了胃肠道外,胆囊、膀胱等空腔脏器发生破裂后,均可观察到腹腔内较大液平面的存在,这类患者多有较高的腹腔内感染或腹膜后感染风险,治疗中需要注意。而胰腺损伤则是临床上致死率较高的一种类型,一般轻型胰腺损伤患者多以胰腺肿胀、胰周渗液等为主要表现,重型胰腺损伤患者则以胰腺断裂、裂口等为主要表现,虽然二者区分度较高,但仍有必要对轻型胰腺损伤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监测,为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由于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中不容易受到腹部气体、脂肪、呼吸运动等的干扰,图像质量高,加上其本身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对合并脏器损伤的情况进行清晰探查,有利于腹部创伤位置、创伤面积、腹腔实质脏器损伤类别、损伤程度等综合性判断[5]。综上,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对腹部创伤的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可以为对症治疗、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提供指导,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浩宇.探讨分析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6):144-146.
[2]周瑜.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评估分析〔J〕.中外医疗,2015,28(34):177-179.
[3]吴小燕.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0):64-65.
[4]谢庆伦.腹部创伤诊断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2(1):73-75.
[关键词] 肺泡蛋白沉积症;X线诊断;影像学诊断;分析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关于其发病原因的相关文献资料较少,而关于此病的影像学诊断的相关研究更为鲜见。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共确诊7例肺泡蛋白沉积症,笔者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其影像特征与病理基础,旨在为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共确诊7例肺泡蛋白沉积症,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1~52岁,病程4个月~2年。其中突发性咳嗽伴痰中带血者2例,咳嗽并伴胸痛1个月在检查时被发现者2例,干咳或伴胸痛且活动后出现气促者2例,发热、咳嗽并伴咯脓性痰者1例。其中体重下降且胸痛乏力者3例,有间歇性发热者4例。有5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肺泡灌洗治疗,有白色液体被洗出,洗出液体分两层,下层为沉积物,过碘酸霍夫(PAS)染色呈阳性。
1.2 诊断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CXR与CT/HRCT检查。一般CT扫描层厚为10 mm,曝光条件120 kv 77 mA 4.8 s,肺窗宽度750,窗位550,纵隔窗宽度300,窗位20;HRCT薄层扫描层厚为2 mm,曝光条件120 kv 55 mA 4.8 s,肺窗宽750,窗位600,纵隔窗宽度400,窗位-30~-25。
2 结果
2.1 根据病程长短划分结果
5例患者胸片显示病变部位位于两肺中下野,呈现出分散的颗粒状的小结节,边界不清。2例患者于1年后复查胸片显示其右下肺开始融合成片,1例患者左下肺出现融合,2 例患者的DR检查结果显示两肺均有弥漫性片状影,有些病变部位呈实变阴影,具有较高密度,有些病变呈磨玻璃样改变,密度较低且边缘不清。
2.2 根据解剖形态划分结果
5例为中心型,肺内病变部位呈现出羽毛状浸润阴影或弥漫状模糊的小结节,表现出自两侧肺门向外侧伸展的趋势,出现类似蝶翼状以及肺水肿样变化(大多在后期)。2例为型,其小叶模糊浸润阴影主要位于两肺的外周,但外周和中心阴影呈交替出现。无纵隔淋巴结、肺门肿大以及心影增大病例,但出现肺气肿者4例,肺大泡形成者2例,肺不张者1例。
3 讨论
近些年来DR机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而言,不但缩短了检查时间,而且减少了辐射剂量,胶片显示效果及病变检出率也大幅提高。DR成像过程包括探测系统、成像显示系统、图像处理以及存储4个过程,该系统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清晰地呈现出影像的细微差别,成像时间较短,明显缩短了患者检查与就诊时间,提高了医疗质量。肺泡蛋白沉积症于1958年被首次报道,至今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1]。有报道称该病与肺泡表面细胞代谢以及肺泡巨噬细胞清除异物功能紊乱有关[2],但本组7例患者均无粉尘接触史。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后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发绀、呼吸衰竭以至于死亡。有文献资料显示该病近1/3的患者无明显症状[3]。本组7例患者中有1例突发咳嗽且在痰中带血,但并未见其他症状,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到肺泡内呈现出PAS染色阳性颗粒者即能确诊。肺泡灌洗方法既可以进行疾病确诊,又有治疗的作用。本组DR结果显示7例患者通过肺泡灌洗后均出现好转。DR系统成像主要采用数字化图像信息采集方式,而且应用功能齐备的图形处理软件,在图像后处理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4]。胸部平片是诊断肺泡蛋白沉积症的首选的影像学手段[5-7]。本组7例患者中,5例为中心型,其中呈蝶翼状变化者2例。该类型主要表现为羽毛状浸润阴影或者肺内弥漫模糊小结节,出现类似蝶翼状变化;本组2例为周围型,其小叶模糊浸润阴影位于两肺外周,与中心阴影呈交替模式出现,在外周阴影退去以后,中心阴影呈现出来,或中心阴影退去以后,阴影再次呈现。2 例患者的DR结果显示两肺均有弥漫性片状影,有些病变部位呈实变阴影,具有较高密度,边界不清。有研究表明这种实变融合灶内可同时伴有细小支气管充气相或者出现肺血管阴影,而后者的产生与实变区肺泡内所出现的蛋白样沉积物质的密度不高有一定的相关性[8]。
综上所述,认真分析DR图像所呈现出的病变征象,确定肺部病变为腺泡型,再参考病灶形态及分布,肺内外是否有其他变化,影像动态比较分析以及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判定,在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情况下也能对肺泡沉积症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Tazawa1 Y,Trapnell BC,Inoue Y,et al. Inhaled 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s Therapy for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0,181(12):1345-1354.
[2] Nishida A,Miyamoto A,Yamamaoto H,et al. Possible Association of Trisomy 8 with Secondary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1,184(2):279-280.
[3] 程亚君. 特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5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1, 19(30):50.
[4] 高伟民,阎海波,姜一.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CT诊断[J]. 临床误诊误治,2009,18(11):12-13.
[5] 马天顺,邵成伟.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64排螺旋CT影像表现[J]. 中国疗养医学,2009,23(12):1134-1135.
[6] 靳忠民. 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报告并影像学诊断复习[J]. 罕少疾病杂志,2010,12(5):9-11.
[7] 唐雄,罗玲,高兴林. 肺泡蛋白沉积症42例临床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4):2601-2602.
[关键词] 肺淋巴管肌瘤病;影像诊断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c)-095-02
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是一种发生于年轻女性的罕见疾病, 1937年由Von Stossel 首先报道,1966年由Cornog和Enterline正式命名。病因不明,大多数学者认为与雌激素有关,常易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而延误治疗。本文通过对4 例经病理证实的PLAM的X线、CT及HR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4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病理证实的PLAM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4~45岁,4例患者均行X线胸片、肺常规CT和HRCT检查。临床表现有活动后胸闷、气促者2例,反复发作气胸1例,乳糜胸腔积液1例。4例肺功能检查均表现为严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2 结果
X线胸片显示1例表现气胸,双肺被压缩约40%,该患者为24岁女性,病理取小块肺组织约4.0 cm×1.0 cm×0.2 cm,切面未见特殊,酶标示:ER(-),PR 70%(+),D2-40(+),HMB-45(20%+),SMA(+++),ki-67(-),DES(+),CK7肺泡上皮(+),PCNA(80%+),MSA(+),SPA肺泡上皮(+),CD34血管(+),A103(-);另外1例表现为肺纹理粗乱并双侧胸腔积液,经穿刺抽出液体,化验为真性乳糜液;其余2例显示肺纹理增多。常规CT扫描显示4 例均可见两肺广泛小透亮影及少许囊状影,大部分透亮影未见明确壁存在。相应水平上HRCT见两肺广泛均匀分布的薄壁囊状影,无明显纤维化及结节状影,囊状影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60 mm,可见明确囊壁,壁厚1~4 mm。囊状透亮影在上肺野与下肺野,与中央无明确差别,肺底及肋膈角处也可受累。
3 讨论
3.1 PLAM的临床表现
PLAM 为年轻女性,特别是育龄期妇女的罕见疾病。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活动后气促、反复发作性气胸及乳糜胸腔积液。肺功能检查常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障碍,动脉血气示低氧血症。本病预后较差,常死于呼吸衰竭。
3.2 PLAM的病理改变
PLAM的基本病理特征为肺支气管、细支气管壁、肺泡间隔、肺血管、淋巴管及胸膜的平滑肌细胞进行性不规则增生,形成结节或肿块,引起局部管腔结构狭窄或阻塞。
3.3 影像学表现
4例患者均行胸片、常规CT及HRCT扫描。胸片无特异性影像表现,难以提示诊断,常可见胸腔积液与气胸。常规CT显示两肺囊状阴影,但囊壁常显示不清。本病HRCT表现与病理表现大致相似,见两肺广泛均匀分布的囊状影,囊壁较薄,囊状影之间肺组织正常。囊状阴影大小不等,直径2~60 mm,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一般情况下囊腔增大,数目增多,病情加重。HRCT由于空间分辨力高,容积效应小,对囊状影的显示更清晰,如果常规CT显示为小透亮影,HRCT可清晰显示为小囊状影,并可见其囊壁,可发现常规CT未能发现的更小囊状影。因此,HRCT能比常规CT发现更小的病灶,而且能清晰显示其囊性结构,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更具有价值。另外PLAM小叶结构常因囊状影而变形,HRCT可清晰显示其位于囊状影边缘的血管影。
3.4 鉴别诊断
3.4.1 肺气肿在HRCT上呈多发的低密度区、分叶状,部分融合;无明确囊壁,而且分布不均匀,肺大泡较大时可有壁,但病灶多位于肺边缘,低密度区中心见肺血管影,即小叶中央动脉。PLAM可见有明确薄壁的囊状影,而且血管影不是位于囊状影中心而是位于囊状影边缘,同时结合性别、发病年龄可鉴别。
3.4.2 支气管扩张也可见囊状影,常局限于一侧或两侧肺底,囊状影多沿支气管血管树分布,其囊壁较厚, 感染时可见液平面,可伴有肺实质炎症。
3.4.3 结节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野内可见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小结节,少数可见到肺野内小囊状影,多数易鉴别。
3.4.4结节硬化症(TSC)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典型:精神迟缓、抽搐和面血管神经瘤。男女发病率相近,而肺部病变几乎见于女性, 但由Ⅱ型肺泡细胞微结节样增生形成的微小结节影只见于结节硬化症,二者临床表现可鉴别。部分结节性硬化症还可有脑部病变。
3.4.5 肺纤维化特发性肺纤维化时形成蜂窝肺时,其囊壁较厚,周围为异常肺组织,合并小叶间隔增厚,病变倾向于肺及胸膜下区域,常累及肋膈角,特发性肺纤维化常并发肺体积缩小。
[参考文献]
[1]杨姗,张志勇,张兴伟.肺淋巴管肌瘤病的CT表现(附5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8):674-677.
[2]李亚敏,杨磊,田扬.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9):1012.
[3]鲍雷,龚健,周洁.肺淋巴管肌瘤病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11):1109-1112.
[4]韩洪民,邢宁,张金山.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8):1189-1190.
[5]吕冬青,孙伟.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2例(附文献分析)[J].临床医学,2007,27(2):19-20.
【关键词】粗糙集方法;医学影像学;诊断准确性
粗糙集理论是一个交叉融合多种学科形成的新学科,已被广泛用于各个行业包括:市场营销、卫生、电信、金融、农副产品、互联网语言的识别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等等。粗糙集理论在很多的领域已取得令人骄傲的应用效果。在医学影像学领域中,随着影像学数据信息不断的增长,在医学影像学诊断中运用粗糙集方法,能客观地展现出海量数据信息以及高维资料的背后的真实情况,更好的帮助医生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有利于临床诊断正确性的提高。
1 简要论述粗糙集方法
1982年波兰数学家首次提出粗糙集概念,这是以等价关系为基础的,用于分类问题的研究,用上集合与下集合生成一个相逼近的新集合,新结合的边界线被定义为上下近似集的差集。是继概率论、证据论之后有一个不确定性问题的处理工具,是一种新型的软计算方式。
这种建立在分类机制前提下的粗糙及理论,可以把分类解释成为一定区域中的等价关系,这个区域正是由等价关系进行划分的。将知识归纳为数据的划分,被划分后的集合定义为概念。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库,对不确定或不精确的知识通过已知的信息库进行近似刻画。无须提出数据集合以外的一切知识,因此,对于问题的描述比较客观、比较具体,再加上粗糙集理论不包含不确定或不精确原始数据机制,与证据理论、概率论等有较强的互补性。
粗糙集合理方法适用于研究不定型问题的工具,作为集合理论的扩展,粗糙集理论主要用来研究不完整的信息数据挖掘技术。它可以在缺乏数据的先验知识前提下,用考察数据分类的能力解决模糊不定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处理,与此同时粗糙集算法简单且容易操作,现在以它为基础的数据挖掘工具也非常多,粗糙集理论其出发点是假设所有研究对象都涉及一些的信息。随着粗糙集理论的广泛应用,其有效性被越来越多的证实,成为了现阶段人工智能研究的重点。
2 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的应用实例分析
收集了2011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进行胶质瘤诊断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其中,29例男,21例女,患者年龄在23岁-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7岁。其中,11例WHO I级,25例WHO II级,9例WHO III级,5例WHO IV级。对上述患者进行MRI检查,平扫TIW1横断面与矢状面得出影像学资料。由放射科专业医生对上述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包括病灶位置、形状、囊变、TIW1、T2W1、水肿、钙化、出血、性变等等,按照影像学特征对不同指标进行分类。并通过粗糙集方法、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与分类回归树方法对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具体粗糙集方法:将决策表导入专门的Rosetta软件,通过软件对病例进行规则约简与属性约简。在条件属性核产生的基础上,得到决策规则库,通过规则库过滤,达到知识的精简。通过10折交叉验证方式测试胶质瘤数据,通过测试结果的诊断灵敏性、覆盖率、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等提取诊断性能,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粗糙集方法的诊断准确性为85.2%,特异度为92.7%;决策树方法诊断准确性为83.0%,特异度为91.3%;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诊断准确性为83.2%,特异度为85.6%。充分证实了,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能够得到更多的确定性规则,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3 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的应用的优点分析
3.1 粗糙集方法应用便捷、结果准确性高
粗糙集方法不需要预先设计概率、不需要建立相应的因变量函数关系,直接运算集合中的对象,直接获得不可分辨的矩阵,直接得出结论。通过粗糙集法分析,其结论呈现的方式是以IF….Then…的形式出现,呈现结果不仅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而且呈现形式非常明确。
3.2 粗糙集方法能客观地展现出海量数据信息以及高维资料的背后的真实情
这种基于数据集合的挖掘方法,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能够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知识。例如,在在对胶质瘤影像学资料进行规则提取以及属性约简时,整个过程都是客观的,不受外界因素、人为因素的干扰,获得的胶质瘤级别诊断比较容易理解、诊断规则比较清晰。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与分类回归树方法,是通过训练集方式生成一个新的测试函数,通过函数分析方法,计算不同对象的可能发生概率,进而预测对象的分类。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是基于数理统计基础上的,通过笔数比筛选具有价值、有统计学意义的不同变量,将这些变量通过模型方程形式进行计算,比较计算前后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两者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入选,同时,还可以计算出自变量的重要价值。决策树方式是通过地规模与分层模式进行的,也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建立不同的树分支。在不同分支的子集中建立重复的分值和下层节点,从而生成了决策树。再对决策树剪枝,再对决策树进行规则处理。但是,这种基于概率的分类结果,是根据概率进行判定的,对于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率比较低,这种决策树分析方法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决策树的修建、决策树的增长、选择父节点数以及子节点数等等,都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 结语
粗糙集方法是将观测到的庞大数据集加以分析研究,其目的是找的未知的关系及数据拥有者能够理解且有价值的新方法来总结数据,经粗糙集方法推导出的准确率较高,在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马常杰,陈守余.数据库中模糊关联规则挖掘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12(11):752-753.
[2]田军章.基于PACS的结构化报告(SR)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11,4(09):141-142.
[3]王小凤,周明全,耿国华.一种基于模糊粗糙集理论的算法及其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11(5):369-371.
[4]王国胤.Rough集理论在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的扩充[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5(17):13-1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200)【摘要】目的:评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全部行B超检查和CT扫描,4例行磁共振(MRI)检查。5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VP)。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2例肿瘤直径小于4cm,无明显症状者采取每半年B超、CT随访观察。手术治疗10例,肿瘤剜除术6例,肾部分切除术3例,肾切除术1例。结果:病理检查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后病情稳定。结论:CT、MRI诊断准确率高,是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佳影像学诊断方法,对确诊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肿瘤直径小于4cm者采取保守观察治疗,直径大于4cm者采取手术治疗。【关键词】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 【中国分类号】R73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65-01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又称为肾错构瘤,是肾脏的良性肿瘤,临床较为常见,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临床检出确诊率明显增高。我现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次患者共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42岁。左侧病变3例,右侧病变8例,双侧病变1例。无临床症状者2例,为B超体检时偶然发现。患者腰痛者9例,血尿2例,均为肉眼可观测,肾区扪及包块3例。1.2 影像学检查 均行CT扫描,平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均匀低密度或极低密度混杂病灶,增强扫描肿块大多呈不均匀强化,CT值均为负值。 均行B超检查,9例表现为强回声光团,界线清楚,内部回声均匀,诊断准确率为75%。磁共振成像(MRI)检查4例,RAML中的脂肪成分在MRI扫描时,其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5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VP)4例因肿瘤较大,表现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1.3 治疗 2例肿瘤直径小于4cm,无明显症状者采取每半年B超、CT随访观察。手术治疗10例,肿瘤剜除术6例,肾部分切除术3例,肾切除术1例。2 结果
10例手术患者均为良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未见恶性病例,术后观察6~48个月,无复发与转移,均生存。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定期进行B超、CT检查,未见明显变化。
B超检查表现:8例为混合回声实质性肿块,1例为密集均匀的高回声影,边缘清楚,无声影,准确率75%。CT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瘤体最低密度区的CT值一100―0HU,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内见有明显的强化区及无强化区,12例中10例CT明确诊断,准确率83.3%。MRI表现: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T2脂肪抑制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低密度区未见强化,准确率100%。3 讨论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1911年由Fischer首先描述,1951年由Morgan正式命名为RAML。RAML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伴有结节性硬化,多为双侧双发,肿瘤较小;另一种为不伴有结节性硬化,多为单侧,瘤体较大。1992年Bonetti[1]等提出血管周样上皮细胞的概念,改变了对RMAL的一般认识,将其归入血管周上皮肿瘤谱系中。近年克隆分析研究证明:RMAL市单克隆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平滑肌是肿瘤的成分,脂肪是化生性的成分[2]RMAL的组织结构主要为畸形血管、分化不同阶段的平滑肌细胞及脂肪组织三种成分按不同的比例形成镜下形态各异的肿瘤组织像,以梭形细胞为主、以空泡化细胞为主、较多的血管成分并伴有异型细胞等B[3]。Tusi等[4]将其分为4种类型:① 典型的RAML。②肌瘤样型(脂肪成分≤10%)。③脂肪瘤样型(脂肪成分≥70%)。④血管瘤样型。3.1 影像学检查 通常通常使用B超、CT和MRI图像上都可作出定性诊断,肾错构瘤B超示肿块内有中强回声。CT辨别脂肪组织的能力比较强,亦是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血管瘤的较佳方法。典型的含脂肪肿瘤呈边界清楚的低密度或不均匀性低密度占位,瘤内脂肪CT值通常为一40一一120HU,内部不同部位CT值变化较大,是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以平滑肌成分为主的肿瘤,增强后扫描有时可见瘤体内血管和围绕血管的平滑肌强化,呈洋葱皮样或漩涡状团块。MRI在肾RMAL诊断中应用逐渐增多,由于多种快速扫描序列及脂肪抑制技术应用,对肿瘤内少量脂肪的显示起到重要的鉴别诊断作用[5]。3.2 临床治疗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治疗可根据肿瘤的大小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一般认为肿瘤直径小于4cm可随访观察,直径大于4cm者需积极进行手术处理。对于肿瘤直径<4cm,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可以长期随访观察,我们的处理方式是每半年进行一次B超和CT检查。对于肿瘤直径>4cm,尤其是外向性生长的肿瘤因其易发生破裂,所以进行手术治疗。影像学检查怀疑有恶性肿瘤可能而术前确诊困难者,应进行手术探查,进行切片的病病理检查,不主张进行保守的随访观察。手术方式包括肾脏切除、肾部分切除、肿瘤剜除术等。此次观察统计,进行手术治疗10例,包括肿瘤剜除术6例,肾部分切除术3例,肾切除术1例。参考文献[1]Bonetti F,Pea M,Martigoni G,et 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blems in multicentric real angiomyolipoma. Urol,1992.148(6):1880-1884.[2]Saxena A,Alport EC,Custead S,et al.Molecular analysis of clonality of sporadic angio myolipoma. J Pathol,1999,189(1):79.[3]刘艳秋.局部氧疗合六一散外涂在腹泻患者肛周皮肤护理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239.[4]Tusi WM, Colombri R ,Portmann BC,et al .Hepatic angiomyolipoma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30 cases and delineation of unssual morphologic variants.Am J Surg Pathol,1999,23:34-38.[5]王惠杰,王斌,关宇欣.浸浴疗法治疗深度烧伤残余创面[J].中国疗养医学,2001,10(1):16一17.
【关键词】 甲状腺癌; FNAC; 超声影像学特征
甲状腺癌临床发病率较高,及时确诊和采取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关键。FNAC以其简单的操作、诊断的快速和准确以及微创得到了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1]。超声定位下甲状腺FNAC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穿刺成功率及诊断效果均令人满意[2]。现对本院甲状腺癌患者FNAC及超声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4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31例,年龄21~82岁,平均(50.06±6.43)岁。
1.2 方法 本组40例患者均接受超声定位下FNAC,观察患者超声图特点、结节内细胞形态结构特征、结节数量、大小、边缘情况及钙化程度[3],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术前超声 术前超声图像显示,结节区域多显示为不均匀低回声,其中33例患者超声图像显示结节边缘呈不规则粗糙毛刺状,多数患者结节内可发现沙砾样钙化灶,见图1。
2.2 甲状腺FNAC分类及细胞学特点 (1)甲状腺状癌(15例):肿瘤细胞呈状结构,细胞较大,细胞大小不一致,呈球形、多边形,毛玻璃状核,线状核沟核内有胞浆包涵体,可见到沙砾体(图2);(2)结节性甲状腺肿(9例):单个或呈团片排列的滤泡上皮细胞,通常细胞较小,大小较一致,细胞核较小,大小较一致,通常可见1~2个核仁,染色质细颗粒状,分布均匀,常见到红染的胶质;(3)桥本甲状腺炎(6例):涂片中可见多量成熟的淋巴细胞、滤泡上皮细胞及特征性的许特莱细胞,后两者可成团或弥散存在;(4)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5例):不见或少见胶质团片,滤泡上皮细胞胞浆丰富,并含有大小不等的多量空泡状胶质,通常三五成群,大片者少见;(5)滤泡性腺瘤(2例):滤泡上皮数量较多,细胞单个散在或成团片状,细胞较单一,小团细胞似合体细胞,细胞大小较一致,染色质分布均匀,细颗粒状;(6)亚急性甲状腺炎(2例):多量异物型巨细胞与相邻的胶质和成团的滤泡上皮细胞,也可见到上皮样细胞、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但不见滤泡中心细胞;(7)髓样癌(1例):细胞较为丰富,呈小圆细胞形,多数细胞散在分布,部分呈裸核样、浆细胞样,少量细胞聚集呈疏松菊形团样,可见散在大细胞。
注:细胞密集、重叠,呈三维立体状,可见明显核沟(HE×400)
2.3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本组21例患者为单发结节,19例为多发结节,结节直径超过2 cm的18例;33例患者结节边缘呈现四周浸润破坏性生长,周围纤维组织出现反应性增生,部分结节四周有卫星结节出现,部分还伴有小脉管浸润,观察结果与术前超声图像肿瘤结节边缘表现基本相符;31例患者可于结节中发现钙化灶,多数呈现砂砾体样分散在组织内,部分钙化颗粒较小的样本中砂砾体呈现成堆或成簇样分布(图3)。
3 讨论
甲状腺癌临床发病率较高,其中以甲状腺状癌发病率最高。虽然甲状腺状癌恶性程度不高[4-6],但临床研究表明其能够引发早期颈部淋巴结转移,即使是微小的状癌也不例外[7-8]。本研究中经FNAC检查发现甲状腺状癌15例,占总病例数的37.5%,明显高于其他甲状腺肿瘤发病率,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FNAC通过细针穿刺细胞取得新鲜、完整且结构清晰的细胞,能够最大限度保证细胞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完整体现肿瘤细胞生物学等特点,包括浸润或转移等[9]。本研究中甲状腺状癌、桥本甲状腺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滤泡性腺瘤、亚急性甲状腺炎及髓样癌均有明确的癌细胞细胞核特征。其中甲状腺状细胞病例最多,患者均可见细胞核质比显著增加、细胞膜变厚、染色质呈粗块状、出现核沟等细胞学特点。
超声定位下的细针穿刺诊断技术是新型诊断技术,连甲状腺中的小结节都可以在早期发现,Lew JI等[10]指出该诊断方法最小能够发现3 mm的结节,较传统触诊的2 cm更具临床优势,而且临床医师的经验对诊断结果影响也较小。临床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触诊引导下穿刺,而且活检检出率达到50%左右,约为触诊引导下穿刺活检的25倍[11]。本研究中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22例患者结节不超过2 cm,在触诊中易被漏诊或误诊,即使能够准确发现也会导致穿刺成功率不高。甲状腺局部解剖学位置较为特殊,后方紧挨气管,两侧毗邻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如果患者结节位于总要脏器或血管附近将会大大增加穿刺难度[12]。在超声引导下实施穿刺,能够通过监视器直视穿刺操作,能够避免穿刺过程中对重要器官产生损害而引发不必要的并发症[13]。
甲状腺结节组织中微小钙化灶是判定恶性病变开始的重要依据,临床研究也证实甲状腺结节内弥漫性的微小钙化灶超声图像在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14]。本研究中多数患者超声图像可见微小钙化(砂砾体样),且患者多为甲状腺状癌,证明弥漫性微小钙化对甲状腺癌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总体来看,超声定位对提高FNAC诊断准确率和小结节穿刺成功率具有显著效果,结合术前超声图像能够提高穿刺细胞学检查阳性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Cibas E S, Ali S Z. 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Thyroid Cytopathology[J]. Am J Clin Pathol,2009,132(5):6586-6587.
[2]平波.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甲状腺癌价值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5):26-28.
[3]郭燕.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结节中的临床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1.
[4]杨青.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173-174.
[5]吴骥,管小青,顾书成,等.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0):1917-1919.
[6] Kilfoy B A, Zheng T, Holford T R, et al. Internation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hyroid cancer incidence, 1973-2002[J]. Cancer Causes & Control,2009,20(5):525-531.
[7]周季兰,邢晋放,金宇飚,等.28例甲状腺癌的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及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1):1397-1400.
[8] Lew J I, Solorzano C C. Use of ultrasound in the management of thyroid cancer[J]. Oncologist,2010,15(3):253-258.
[9]贾支红,李仁达,刘晓霞,等.55例甲状腺疾病的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2):172-174.
[10] Zhu C, Zheng T, Kilfoy B A, et al. A birth cohort 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of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3-2004[J]. Thyroid,2009,19(10):1061-1066.
[11]蔡晓频.甲状腺细针穿刺诊断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12] Lin J D, Chao T C, Huang B Y, et al. Thyroid cancer in the thyroid nodules evaluated by ultrasonography and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J]. Thyroid,2005,15(7):708-717.
[13]郑宏庭,苏白海,方芳,等.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评价[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5-7.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CT;MRI;影像;诊断价值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93
作者单位:334000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CT-MRI室
颅内静脉窦血栓和静脉血栓是畸形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按病变性质可分为非炎症性和炎症性两类。其确切机制尚不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全身因素:脱水、糖尿病、高凝血状态、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怀孕、产后、近期手术、长期应用激素、肾病综合征、心脏病等;②局部因素:局部感染、中耳乳突炎、副鼻窦炎、脑膜炎、颅、面、中耳手术、颅脑外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栓塞等。
回顾性分析5例CVST患者CT、MRI、MRV成像的直接和间接征象5例患者起病后头部CT扫描5例、MRI扫描5例、MRV扫描4例、MRI增强扫描2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本院医院收治的经头部影像学和临床确诊的5例CVST,年龄23~33岁,平均26.3岁。
1.2 临床资料 起病时间均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时症状及体征:头痛4例、头痛伴恶心呕吐3例、抽搐发作2例、头晕2例、肢体瘫痪1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意识障碍1例、发热l例。行腰穿检查1例,颅内压大于3.92 kPa(400 mm H2O),常规及生化正常。
1.3 检查方法 5例起病后行头部CT扫描5例、MRl扫描5例、MRV扫描4例、MRI增强扫描3例。
2 结果
5例患者的头部CT、MRI、MRV成像均有异常表现。
2.1 CT直接征象 束带征和高密度三角征均为CT平扫征像,实质上都是由静脉(窦)内血栓呈高密度直接显影所致。束带征提示大脑皮层表面静脉内血栓,而高密度三角征一般指上矢状窦的血栓,因而,此两种征像也可归为同一类,为静脉窦血栓不同部位的表现。CT平扫显示静脉窦、脑表面和深部静脉内血栓的高密度灶,常在血栓形成后1~2周出现,CT值为50~90 Hu,代表新鲜血栓。这些脑静脉(窦)内血栓形态可多种多样,这取决于CT扫描层面方位和病变血管之间的关系,在与血栓垂直的层面上显示最清楚,为圆点或三角状;在平行层面上则呈条带状[1]。
Delta征(或空三角征)[2]这一征像由 Buonanno等于1978年首次描述。见于增强扫描时,表现为三角形的硬膜静脉窦断面上,硬膜窦壁强化呈高密度与腔内低密度血栓形成对比,类似于希腊字母“Δ”,故此得名。这一征像在横断面CT扫描常见于上矢状窦的后三分之一处,冠状面CT扫描见于顶部上矢状窦。其形成机理是由于静脉窦闭塞,造影剂通过硬膜窦的侧支吻合、未完全闭塞的静脉及增生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栓周围的窦隙,同时,由于构成窦壁硬脑膜充血强化,形成了边缘强化的基础。
2.2 CT间接征像 大脑镰和小脑幕异常强化这一征像的出现率约20%。小脑幕的强化很容易辨认,而确定大脑镰强化可能有一定难度,尤其在老年人更是如此。通常认为小脑幕强化可提示直窦血栓,或者累及上矢状窦后部的血栓。
脑穿通髓静脉扩张CT增强显示脑穿通髓静脉扩张(dilated transcerebral medullary vein),表现为在脑白质内和灰-白质交界处有许多增强的血管结构。这一征像通常与广泛的静脉窦血栓有关。
2.3 MR表现 MRI征象:MRI表现为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初期即可见其流空效应消失,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低场MRI检查,T1WI正常矢状窦可表现为三角形或圆形等或略高信号,对较小血栓诊断帮助不大,但T2WI无论上矢状窦发育大小均呈边缘清楚的无信号血管流空区,如出现血栓,尽管发病时间不同信号表现各异,但血管流空消失T2WI像最为敏感特异,而且可确切观察血栓形成、部分再通直至血栓消失的全部形态变化过程,对临床准确评价病情有重要意义。而矢状面因与上矢状窦走行平行故可疑显示出整个血栓形态,尤其T1WI可较准确观察病变范围。
CT或MRI容易发现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继发性改变脑内淤血水肿甚至梗死出现或是出血灶。
3 讨论
CVST患者由于血容量及凝血机制异常,以及颅内静脉窦的特殊解剖结构,易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其发病早期症状和体征不特异,特别是孕产妇CVST患者容易与妊高征相混淆,容易误诊,延误治疗,死亡率高其共同特征为颅内压增高症状突出,而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故对此类症状的患者应仔细分析CT表现,尤其应仔细观察上矢状窦前部的改变,对有脑出血或梗死的患者应仔细分析其影像特点及观察静脉窦及颅内静脉改变。
CVST的CT成像直接征象表现为高密度三角征、空三角征、索带征或Delta征等,但出现率低。Virapongse等分析76例CVsT患者,高密度三角征和索带征出现率24.5%,空三角征出现率为28.6%[3]。 CT特异性间接征象不能忽视,由于脑脊液重吸收障碍、静脉淤血、静脉性脑梗死及静脉性脑出血等病理生理改变所引起的间接征象:单侧或双侧脑叶皮层及皮层下低密度影,其内见点片状高密度影,周围可见脑水肿、脑室受压等表现,能反映出脑实质受累及颅高压。
MRI可以多个平面成像,并且无颅骨的伪影影响,对CVST的间接征象的影像反映更全面,可直观反映出病灶范围与动脉供血区不一致、脑水肿明显、病灶内信号不均、常常伴有出血的特点。MR对CVST反映较CT敏感,当静脉窦完全被血栓堵塞后,流空现象消失,窦腔内出现异常信号。静脉窦内血栓演变时,其信号的改变大致与脑内血肿信号演变类似。
MRI的不足之处是:对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较敏感,但是对其他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成像不敏感,而且不同时期血栓成像信号各异,容易漏诊。MRV成像技术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颅内静脉结构,可以弥补MRI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受累静脉窦血流高信号缺失,节段性信号中断、变细、显示不清,或者管腔粗细不均等直接征象;还可表现两侧静脉分枝显影不均,静脉窦病变远端有静脉侧枝形成和其他途径代偿的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的间接征象。MRI+MRV成像可以互相弥补缺点,检查方便,而且无创伤,目前认为是诊断CVST最敏感的技术。
目前DSA仍为诊断CVST的金标准,可直接反映静脉窦不显影、显影中断、循环时间延迟、侧枝循环情况等征象。但是DSA是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不能反映颅内受累脑组织的继发改变,并且因为静脉窦发育异常也可出现假阳性。目前有MRI+MRV成像替代DSA来确诊CVST的趋势。
4 结论
CT、MRI检查能显示CVST脑组织直接和间接受累征像,MRI+MRV可以作为诊断CVST的首选检查方法,在治疗过程中CT或MRI+MRV复查能动态观察病情,熟悉CVST的早期间接和直接CT和MRI征像,必要时完善MRV检查,综合影像学及临床症状快速确诊,快速治疗,可大大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唐光健.静脉窦血栓的CT征象.现代全身CT诊断学,2007:154-155.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超声成像;体层摄影术
对我院2003年6月至2008年12月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2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下简称RAML)的临床影像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15例,年龄23~68岁(平均40.2岁) 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除1例合并多发结节硬化症外,均为单纯RAML。临床表现:无症状或腰部不适、酸胀痛17例,腹部包块4例,血尿 2例。肿块最小1.2 cm×1.8 cm,最大7.8 cm×9.2 cm;23例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
1.2 方法 超声、螺旋CT平扫检查23例,螺旋CT动态增强CMP期和NP期双期扫描检查7例,MRI检查8例。其中超声主要是B超检查,螺旋CT检查后图像后处理重建5例;MRI行横断面、冠状位平扫加病灶部位矢状位平扫。
2 结果
2.1 病灶部位 单肾单发20例(左肾7例;右肾13例),单肾多发2例,双肾多发1例。
2.2 超声检查 23例RAML超声检查呈高回声者11例,混合性回声者7例,等低回声者5例。常规B超结合彩超综合分析术前诊断13例。
2.3 CT检查 RAML呈低密度者4例,等低混杂密度者14例, 等高密度者5例。增强扫描皮质期呈明显均匀强化,肾实质期与相邻的肾实质相比则呈均匀低密度,并见延迟强化。脂肪性低密度是诊断RAML的特征性表现;薄层扫描有利于脂肪组织的检出。术前诊断19例。
2.4 MRI检查 SE序列T1WI、T2WI呈中高信号3例,呈等低信号5例;8例T2WI脂肪抑制时均呈低信号或信号明显减低。结合CT增强检查术前诊断8例。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 AML是肾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肾肿瘤的0.3%~3%[1]。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两型:Ⅰ型为双侧、多发,无症状,青年居多,约20%伴结节硬化;Ⅱ型为单侧,孤立性肿块,不伴结节硬化,30~70岁女性居多。以后者多见,本组有22例。大多数患者无症状或轻微腰部不适、酸胀痛,肿瘤破裂出血可出现突发性腰痛;少数病例有血尿、腹部包块。RAML因血管、平滑肌和脂肪含量不同,有学者[2]依脂肪含量病理学上将其分为3型:Ⅰ型几乎都是脂肪;Ⅱ型脂肪与血管、平滑肌混杂;Ⅲ型肿瘤内少脂肪或无脂肪,大多为平滑肌和血管组织。本组病例有18例属Ⅰ、Ⅱ型与以往文献报告相似。Ⅲ型5例,少见;是误诊或未能定性诊断的主要原因[3]。本组CT检查4例误、漏诊中3例为Ⅲ型。临床两种类型的病理改变相同。大体上肿瘤外表光滑,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境界清楚,无包膜,生长缓慢以膨胀方式取代正常肾实质。压迫肾盂肾盏使之变形但无破坏。约有1/4肿瘤向外生长,甚至穿破肾包膜进入肾周间隙。由于向外突出的肿瘤缺乏弹力内膜,常造成肿瘤内和肾周出血[4]。
3.2 影像学改变 目前,临床上用于RAML的影像学检查主要为X线、超声、CT、MRI、DSA等。
超声检查RAML呈高回声或混合回声、低回声占位,定性比较困难。但超声是腹部实质脏器常规检查,临床上腹部健康体检亦基本做B超检查。而RAML患者大多数无明显症状;因此B超在病灶的检出及初步方面显得非常重要。根据以上病例组分析超声检查病灶显示率为100%,术前确诊率约56.5%;与相关文献资料吻合。此外它是一种简便,经济,快速,有效的检查方法;同时它还具有无辐射、时实动态监测等优点;临床上疑难病例常用其来引导穿刺活检。而且常规B超结合CDFI示肿瘤内血流信号少,PW测及其动脉血流为低速高阻型改变综合分析可提高RAML的诊断准确性[5]。
CT及MRI检查,特别是CT薄层扫描加多期增强扫描及MRI脂肪抑制等技术的临床应用;明显提高了RAML的诊断率。CT表现为肾实质内无包膜但境界清楚的混杂密度肿块,内有脂肪性密度灶和软组织密度区,前者为瘤内脂肪成分,后者代表病变内血管和平滑肌组织。脂肪性低密度是诊断AML的特征性表现,当脂肪成分少时,应采用薄层扫描,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增加显示脂肪的敏感度。增强检查,肿块内脂肪性低密度区无强化,软组织密度区较明显强化, 强化程度均低于肾实质,并可见延迟强化;有时肿块内或包膜下可见出血征象。(图1、2)MRI表现为T1WI、T2WI呈混杂信号肿块,内有脂肪性高信号或中高信号灶,且可为脂肪抑制技术所抑制而信号明显下降或呈低信号,并发出血随期龄而有不同信号强度。(图片4、5)以上病例组术前CT及MRI检查确诊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特别是MRI检查确诊率为100%(由于本组MRI病例数较少,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有待以后的工作中收集、分析、总结)。因此CT及MRI检查目前已成为RAML最重要的影像诊断方法。此外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运用能够较好的显示病灶立体结构及病灶与肾盂肾盏、肾门、肾上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对鉴别诊断及指导外科手术具有一定的意义。
3.4 鉴别诊断 RAML典型者诊断不难;但不典型病例,容易误、漏诊。而RAML的治疗与预后和肾癌不同,因此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尤其是与其他肾实质肿瘤特别是肾癌的鉴别。
3.4.1 肾癌 肾癌与以血管平滑肌为主的RAML容易混淆,常易误诊。①RAML多数生长在肾,即肿瘤主体大部分位于轮廓线外;而肾癌一般大部分位于肾轮廓线之内;②RAML的轮廓光整,和肾实质交界面显示清晰,见杯口状隆起,即杯口征;部分病例与肾实质交界平直,部分在横断位上呈三角形,即劈裂征[6]。而肾癌则常呈较完整的圆形或类圆形;③RAML一般无液化坏死及钙化灶, CT平扫时大部分呈均匀略高密度;而肾癌呈等、低密度,且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一般病灶出血多见于RAML;④RAML在肾皮质期增强图象上呈明显均匀强化,在肾实质期与相邻的肾实质相比则呈均匀低密度,并见延迟强化。而肾癌少见均匀强化及延迟强化;⑤RAML MRI T1WI、T2WI上病灶内有脂肪性中、高信号灶,T2WI脂肪抑制时呈低信号或信号明显下降,这是RAML区别于肾癌最具特征性的征象[7];⑥常规B超结合CDFI示肿瘤内血流信号少、PW测及其动脉血流为低速高阻型改变亦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3.4.2 富脂肪的AML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①脂肪瘤和脂肪肉瘤:脂肪瘤为密度低而均匀的肿块,境界清楚,几乎没有软组织成分,很少合并出血;CT增强扫描病灶内无强化。而脂肪肉瘤属恶性肿瘤,表现为边缘不清和浸润性改变;②畸胎瘤:罕见,除有脂肪及软组织成分外,另一特征是有钙化或骨化影像组织。
典型病例:
3.4.3 特殊部位的AML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①肾上极的AML需与肾上腺髓质瘤鉴别:两者均含有脂肪成分,易与混淆,超声检查及CT增强、MRI检查显示肾上极皮质完整与否及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②肾盂内的AML需与肾盂癌等鉴别:肿瘤边界清除、病灶内含有脂肪密度及双肾多发病灶者多考虑为AML(图3);而肾盂癌常单发,易破坏肾盂肾盏并累及上段输尿管;肿瘤多与肾实质分界不清。
3.4.4 极少数疑难者应多种影像联合诊断,必要时行影像引导下穿刺活检,为临床诊断提供确切的诊断信息。
参 考 文 献
[1] Sant GR,Heaney JA.Ucci AA Jr, et puted tomographic finding in renal angiomyolipoma :an histologic correlation J.Urol,1984,24:293-296.
[2] 刘晓杰,张艳华,高桂芬.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B型超声的影像诊断.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9,33(1):145-146.
[3] 张玉河,蒋杰,赵辉,等.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附9例报告).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11):706-707.
[4] 曹丹庆, 蔡祖龙. 全身CT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543.
[5] 朱爱民.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6:39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