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冀东音乐;文化传承;基地建设
冀东地区历史文化悠久,音乐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形式也非常的丰富多彩。冀东音乐戏曲文化是河北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冀东地区深厚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结晶,是我国音乐戏曲文化的精髓。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不断发展,异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日益加深,传统的音乐戏曲形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受众也越来越少,使得这种传统音乐戏曲艺术的传承延续面临严重的危机。冀东音乐戏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是延续冀东民俗文化、丰富冀东民间艺术形式的必然要求。加强冀东音乐戏曲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是增强冀东音乐戏曲文化活力与传承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
一、冀东音乐戏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冀东音乐戏曲形式多样,由来已久。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冀东音乐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与冀东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息息相关,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彰显出了冀东地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特有的风土人情。经过了千百年口口相传的延续发展,冀东音乐戏曲的内容、曲调、风格以及题材等日益丰富,其分布和流传的范围也日益广泛。冀东音乐戏曲艺术的起源目前已无法准确地进行考证,综合分析冀东地区的社会发展历史,可知早在约四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冀东平原上就已经有了人类居住并进行生产劳作的痕迹。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收录冀东地区的一些民歌作品。音乐戏曲作品的出现和发展则主要是伴随着音乐戏曲艺术的完善,逐渐演变成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时至今日,冀东音乐戏曲艺术已经包括冀东民歌、唐剧、评剧、皮影和乐亭大鼓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评剧、皮影、乐亭大鼓更被誉为“冀东三支花”,是冀东音乐戏曲的典型代表。吹歌是流行于冀东地区的传统吹打乐,历史较为悠久,其演奏曲目多来源于传统民歌和戏曲。冀东吹歌主要盛行于唐山和抚宁地区,具有甜美的音色,演奏时两只唢呐交替配合,再辅以鼓、钹等打击乐器,音乐格调清新刚健,音色高亢明亮,在民间具有极高的声誉和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外,冀东大秧歌也是冀东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的民间艺术。冀东地区的大秧歌主要分布于昌黎、卢龙、抚宁、乐亭和滦县等地区,是冀东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其中以昌黎地区的秧歌最为有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表现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凸显了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冀东地区自古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各种音乐戏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且表现形式多样,凸显了较强的地域性和整体分布不均的本土特色。冀东地区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健全的文化体系,彰显了冀东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从音乐风格上来说,冀东音乐戏曲融合了多种音乐戏曲的艺术精髓和内核,将音乐戏曲艺术与冀东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冀东音乐戏曲风格,可见其是集乡土性、集体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随着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入和音乐戏曲文化理论的不断完善,目前有关冀东音乐戏曲艺术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对音乐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以及传承保护措施等各方面的研究。在当下新媒体时代,音乐戏曲非遗传承与发展、音乐戏曲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较多,涉及非遗、产业化、文化生态等时代概念的时新性研究逐渐涌现。
二、冀东音乐戏曲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多元异质文化的大量涌入和相互碰撞,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冀东音乐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满载传统民族记忆和极具地方特色的古老音乐戏曲文化,在与先进的时代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市场低迷、观众群体断层以及艺术人才匮乏等传承瓶颈和发展危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的改变以及农村地区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民间音乐戏曲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颇具造诣的民间艺人相继离世,而年轻一代的艺人又尚未成熟,难以独树一帜,使得很多传统的民间音乐戏曲作品出现了断代危机。冀东地区传统音乐戏曲的传承陷入困境。第一,文化的多元化冲击和城镇化的推进,加速了传统民间文化的萎缩。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很多年轻人开始涌入城镇,使得地方音乐戏曲在农村地区的推广缺乏后备力量,仅靠留守的老人、儿童、妇女等很明显难以挑起传承和演出民间艺术的重担,最终导致很多民间传统音乐戏曲艺术团体因人才供给不足而解散。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异质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在接受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以后,逐渐形成了新的娱乐文化观,对传统的民间音乐戏曲文化和乡土艺术逐渐失去了热情和兴趣,传统音乐戏曲艺术的观众群体出现了断代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冀东音乐戏曲在民间的传播和推广。相比之下,电影院、KTV、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更大。第二,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本土文化自信心不足,导致传统音乐戏曲文化的受众群体不断流失。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已经无法逆转,随之而来的是文化全球化,外来文化的冲击融合,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艺术在国内获得了较高的认可,甚至被奉为标准。这对很多国内人的艺术观念和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很多年轻人逐渐认为只有西方的艺术形式才是“进步”的、“流行”的、“时尚”的。另一方面,国内在一些传统艺术形式的宣传推广工作上存在缺失,未能形成对当前年轻一代文化观、艺术观的正确引导,导致他们将西方文化视为圭臬,并以西方文化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一味地贬低本土文化。这最终使得冀东地区传统民间音乐戏曲艺术的市场越来越小,观众也越来越少。第三,从体制层面来看,我国传统艺术的体制也是制约冀东音乐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音乐戏曲是融合语言、动作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综合性艺术。这种综合性的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对于艺术不同方面的审美需求。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观众能体验到音乐戏曲艺术所蕴含的民情风俗和地域特色。冀东音乐戏曲丰富的艺术元素以及多样化的表演风格使得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得以代代相传。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有一些体制特征的束缚,比如传统戏曲艺术独特的程式思维和行当表演,正是制约戏曲艺术持久传承的因素所在。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年轻人很难接受传统的戏曲程式,无法把握传统戏曲的审美理念。民间草台班子式的演出往往缺乏稳定性,而专业剧团又面临生存困难的窘境,都导致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受到制约。
三、冀东音乐戏曲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的现实路径
冀东音乐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音乐戏曲传承基地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是增强冀东音乐戏曲文化活力与传承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综合当前冀东音乐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在传承发展中的问题来看,音乐戏曲这类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消亡的速度远大于保护工作开展的速度。因此,冀东音乐戏曲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冀东音乐戏曲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应遵循“顶层设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步实施、合力共举”的工作原则,从完善政策与制度引导、强化人才供给、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与深化音乐戏曲非遗研究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一是进一步完善非遗文化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工作。冀东音乐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需要建立在有效的组织和政策保障的前提下,有效的组织和政策保障能够为冀东音乐戏曲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音乐戏曲非遗的传承,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引导和宣传,通过音乐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建设,为音乐戏曲的全面推广和保护性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平台。二是不断强化音乐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供给。音乐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发展,工作环节多,业务性较强,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针对冀东地区音乐戏曲艺术专业人才匮乏、传承断代的现实问题,应集中组织对各村、镇、乡各级文化站站长、业务骨干的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各层级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不断加强冀东地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协同,形成合力,打造有效的非遗保护工作链条。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冀东音乐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层级主管政府机构必须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相互衔接,为冀东音乐戏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奠定牢固的基础,保证音乐戏曲保护工作的连续性以及人员的稳定性和业务熟练性,提升冀东音乐戏曲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效果。四是持续深化冀东音乐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不断提升音乐戏曲非遗品位,积极探究冀东地区音乐戏曲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研究价值。通过科学论证,充分利用文字创作、录音、摄影等现代媒体形式和技术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音乐戏曲非遗文化的资料库、数据库,打造全方位的音乐戏曲非遗文化网络服务平台,有效推进冀东音乐戏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学者对这一方面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基本采用国外相关研究模式。目前,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范围与深度还远远不够。
一、喀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喀什地区历史悠久,非遗资源丰富。喀什地区国家级非遗项目18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51项,涵盖七大类,在国家级非遗中有两项为喀什地区申报项目,分别为阿凡提故事和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在各县市中英吉沙县、塔什库尔干县国家级非遗项目所占最多有4项,在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中喀什市为15项。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及英吉沙县这三个县市在总量上最多为16、12、11,泽普县和疏附县在总量上较少只有1项。在项目类别上传统技艺所占最多共26项,而传统医药和民间文学方面只有2项。
二、喀什地区居民对非遗影响认知的交叉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人数共计300人,其中女性占53%,男性占47%。调查中在年龄在31岁-40岁的占33%,41岁-50岁的占25%,60岁以上人的占1%。1.不同职业对非遗开发影响的了解程度分析调查发现旅游从业者对非遗比较了解所占比最高为12.4%,非常不了解所占比例最低为0.3%;非旅游从业者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一般、非常不了解分别为35.5%、1.3%;不同的行业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但大多对非遗比较了解34.4%,一般的为45.2%。人们对它的了解程度还不深。2.不同收入群体居民对非遗开发影响的了解程度分析家庭月收入越高的人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也越高,调查人员中17.5%的人为9001元以上的收入其中有2.9%的人对非遗非常了解,而3000元以下的人15%对非遗非常了解占0.3%。45.2%的人对非遗了解程度一般。3.不同职业、文化水平对非遗开发影响的了解程度分析调查发现人们普遍认为非遗开发对经济方面的影响较大62%,而环境5%以及生活方面11%积极性影响较小;教育工作者7%和科研人员12%认为非遗开发对经济16%以及文化6.5%的积极影响较大,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也使当地的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高中(含中专)学历对非遗比较了解比例为24%,学历越高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也就越高。高中以上的人对非遗非常不了解的为0,初中以下学历的人对非遗非常了解的人是0,初中27%、高中学历56%的人都是对非遗比较了解33.5%和一般的45%。4.现代工艺对传统手工艺影响的认知分析在喀什地区非遗中手工技艺价格较为昂贵,而现代工艺的不断改良和完善,产品价格较低,外观优美等,传统工艺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调查中41%(非常大10%、比较大31%)的人认为现代工艺对非遗有着较大的冲击,只有12%的人认为现代工艺对非遗没有影响。5.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流失及受阻原因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的感知和态度不仅能够反映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而且影响与制约着其活态传承的质量与方向。喀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传统手工技艺、歌舞等,存在流失等现象。流失主要原因为、保护不够,为33.8%,政府保护度低、市场、创新度低分别占27.9%、27.2%,非遗传承人认为应该继续传承下去。但由于经济效益不明显,人们不愿去学习该技艺,加上现代工艺的发展,使得一些手工技艺在传承上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主要阻力来自于资金短缺为28.9,其余分别为政府保护力度(20.1%),市场、创新度低(18.8%),、保护不够(18.1%)。
三、结论
当地居民文化水平越高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也会越高,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人员对非遗了解程度相较其他行业更深;大部分居民对非遗旅游的开发持支持态度;非遗开发对当地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经济影响所占比例最大,环境次之,文化和生活方面的影响一般。非遗具有脆弱性,面临无市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可加强对当地居民的非遗宣传,加大政府对非遗的投入力度,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以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华光,赵丽霞,彭小舟,欧媛.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居民感知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05):160-164.
[2]朱凡瑾.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秦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2):122-125.
产业集聚区“三新”调研情况情况
一、产业集聚区“三新”的现状及发展亮点
(一)产业集聚区“三新”的现状
1、企业生产方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改变了过去劳动密集型劳作,大大降低了用工量。
2、企业生产追求从“产量”转向“质量”。从粗放式生产方式转向追求“生态、绿色、环保”的精细化产品。
3、企业生产品种从“单一”转向“多元”。生产品种由原来的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品种选择。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亮点
1、规划先行,规划引领,高标准制作规划,并按规划建设、管理已形成共识,深入人心。目前产业集聚区调规后的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四个专业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筑景观规划、绿化景观规划),主要特点:规划“一区三园”(食品产业园、装备制造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
2、主导产业更加明晰,集群逐步壮大。主导产业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及新兴配套产业。
3、招引入驻产业集聚区大项目、好项目明显增多。国内汽车用弹簧排名第二的河南华纬弹簧有限公司、中国兵器集团红阳(社旗)工业园、赊店老酒生态产业园等优质项目。
4、优化服务环境,重点项目分包制、周例会、联审联批、项目快速推进等进行之有效的办法不断完善、创新,新办法、新方法、新招式不断推出。
二、关于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
(一)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发展经验
社旗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南部,规划面积17.58
km²,规划到2020年进驻项目300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销售收入5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0.2万个。至目前建成区面积达11.1平方公里,先后荣获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最具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河南最具投资吸引力产业集聚区、环境友好型产业集聚区、河南最具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小企业创业基地、河南省出口机械电子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2018年1-12月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42亿元,同比增长35.08%,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实现税收1.32亿元;2019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48亿元,同比增长4.15%。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产业集聚区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层次,具备一定的优势,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其一,要明确目标、争星晋位;其二,要转型升级、寻求突破;其三,要在提质增效、壮大规模的同时,追求更好效益、更好质量。多年砥砺前行,社旗县产业集群的崛起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二)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管理体制不健全。在集聚区17.58平方公里的辖区内,管委会不直接管辖所涉及的村、社区,致使在工作推进上不能形成上下合力,实权和职权不能衔接起来,不利于集聚区今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亟需建设供排水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等)、创新平台(电子信息中心、研发中心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3、主导产业关联度不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存在“散、乱”现象、招商引资针对性不强。
4、企业产品单一、产业链不完整,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制约了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快速发展。
5、企业融资难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投产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
(三)如何实现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及高质量发展
新常态下,产业集聚区必须立足在现有企业基础上大力实施“二次创业”提升工程,以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突出集群集聚,扩大优质增量,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步迈向工业强县。
社旗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主导产业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新兴配套产业。目前已形成以赊店老酒、新联农为龙头的8家企业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以华纬弹簧、红阳机械为龙头的6家企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以森霸光电、大朋电子为龙头的3家企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产业集聚区实施开放战略,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加强产业集聚区等承接载体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先后引进了一大批知名企业。我们要以提质转型、创新发展为主线,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产业配套,强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提高集约发展水平。
但是,面对新常态、新挑战,立足产业集聚区实际,我们的主导产业集群规模小、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大企业少带动性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成为向前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
从“创业期”走到“创新期”的社旗县产业集聚区,正面临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企业调整的提升阶段,也到了“二次创业”的关口。
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社旗县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持续求进,好中求快”工作总基调,抢抓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机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开放招商、推动“双创”为突破口,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注重创新驱动,弥补短板,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努力构建链条完整、协作配套、集聚集约、绿色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这一次,站在新的起点,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对产业集聚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社旗县产业集聚区实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四点:
1、培育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与产业相符、相适应的支撑保障体系,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完整、专业协作机制健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区与城区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全面形成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建设互促共进的格局。
2、加快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行动,推动“二次创业”。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高端品牌。支持业态成熟的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按照企业运作、整体开发的模式新建集交易展示、物流仓储、电商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服务智慧园区,探索形成“一区多园”管理模式。
3、打造产业集群品牌。大力实施品种、品质、品牌战略,推动产业集聚区全链式发展,实施智能制造行动,推动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试点示范,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4、发展专业园区。大力实施专业园区发展计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集聚发展中小微企业,培育产业后续发展力量。
(四)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攻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县域综合实力中,如何更好发挥产业集聚区引领带动作用
以龙头项目带动,抓好融资、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为促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注入新动力。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着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创投等融资机构,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利用好政府高成长型工业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基金,重点在产业研发、产品创新和贷款贴息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奖励。
(五)对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对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建议。
特色商业区“三新”调研情况
面对当前传统产业增长乏力的经济形势,为促进经济增长,县委、县政府顺应新形势,积极拓展思路,大力引进新产业、新业态、互联网经营模式,加强资源整合形成独特的新商业运行模式,大力发展古镇旅游业经济,把社旗古镇特色商业区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购、娱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观光体验度假胜地。借助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依托赊店古镇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为主线,以创建5A级景区为目标,以万里茶路联合申遗为动力,推动文、商、旅、产、城一体化发展,建成一个以文化休闲体验旅游为主导的商埠文化园区和特色商业区,以此带动社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随着“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在各领域持续发酵,以网上购物、网络约车、网上订餐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不仅刷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汇聚起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民生改善的新兴力量,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赊店新经济发展现状
打造赊店古镇,发展文化旅游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性工程,必须配套全面,功能完善,方能服务游客,造福于民。社旗紧紧围绕旅游业的六大要素,全面配套,完善功能。
1、制定优惠措施大力发展餐饮住宿业,保障游客吃住有保障。先后引资兴建赊店大酒店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星级宾馆和一百多家居民家庭旅馆,还规划建设了赊店美食城、民俗文化美食街、郊区农家乐等一批特色小吃市场,商铺房租采取先交后补政策,探索美食街补贴新机制,培育了一批地方风味饭店,保障游客住的舒适,吃的有味,日接待能力可达万人以上。
2、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保障游客“行”有便利。近年来社旗投资1.2亿元修建了宛社快速通道,打开了社旗西大门,进入了南阳半小时经济圈。投资1.8亿元修建了社旗至兰南高速引线,打开了社旗北大门,周南高速、郑万高铁已开工建设,方枣高速等正在积极筹备,基本改变了社旗交通落后,区域封闭的现状,为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3、原汁原味布展景点,保障游客“游”有所值。按照规划要求和历史考证,对瓷器博物馆、广盛镖局、刘记酒馆、厘金局、福建会馆、火神庙等十大景点进行了原汁原味的高品位布展,形成了文化内涵深厚,风格古朴典雅的古代商业文化旅游圈,让游客到此能看到古代官商互动文化、商业经营文化、商业金融文化、商业运输文化、商业会馆文化和商业朝拜文化,保障游客游出兴致。
4、培育特色商品市场,保障游客“购”有所爱。已开发了龙虎字画、关公像、赊店老酒、三粉制品、绿豆面条、和瓷器玉器、金银铜器、葫芦烙画、木板年画等旅游类工艺商品,建成了核心区10条街道专营区,基本保障了游客购有去处,买有所爱。
5、大力繁荣赊店文化,保障“娱”有去处。以厘金局为平台的“道台巡街”和以镖局为平台的“镖师行镖”等节目历史情景剧表演,赊店文化广场的戏曲、背哥、鼓儿词、三弦书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表演,以纺花织布、打铜打铁、下粉炮药等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表演,以大昇玉茶庄和信义轩茶庄的功夫茶艺表演等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基本保障了游客“娱”有去处,玩的开心。
6、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积极探索引进互联网经济模式。目前,我县设立了电商办、电商园区、在名乡镇设立乡镇服务站,为互联网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区内企业占有三分之一己引进、或准备引进互联网经营模式,部分住宿餐饮业入驻“美团”,如赊店大酒店,社旗县同福客栈,社旗县科琳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等,有小部分批发零售开展网上销售业务,如恒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河南赊店商业公司、社旗县碧宝斋文化产业发展公司等。虽然目前全县服务业中互联网经济比重还比较低,但发展前景广阔。
二、赊店古镇特色商业区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业发展起步晚,旅游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起步晚,以文化旅游为主体产业打造成集文化观光、住宿餐饮、休闲购物等为一体的文化休闲旅游商贸区,尚未达到理想成效。
(二)古建恢复建设工作进程缓慢,产业经济缺乏特色
受资金不足等因素制约,古镇项目建设进展缓慢,融资招商工作有待加强。同时旅游文化资源不太丰富,旅游文化建设有待充实。产业经济也比较贫乏,美食街缺乏美食,步行街商品没有特色,缺少亮点和吸引力,没有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三)新的经济理念滞后,互联网营销不成规模
在当前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县积极的探索新的发展业态的模式,希望通过改变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缺乏拳头源头产品,整体互联网经济不成规模,网上销售比例很小,网上经济以购买消费为主。
(四)互联网等新技术人才缺乏
技术人才缺乏,本地大学生及有志青年大多到大城市发展,有许多企业想搞互联网营销,却找不到相关技术人才。本地商品、产品营销渠道不畅。
三、下一步建议
(一)参照成功地区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创新本地经济经营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的学习外地成功地区的建设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丰富本地文化内容,增强本地文化旅游经济软实力,创立特色品牌经济,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尽力做到让游人留恋忘返、不虚此行。
创新培育地方特色美食经济,培育有吸引力的特色商品经济。可以政府牵头有组织的去西安、开封、北京等地考察美食经济,引进外地名吃,加强投入创新发展本地美食等产业。
(二)组织、建设互联网销售机制,大力开拓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
我县是农业大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如粉丝,红薯,花生、芝麻、芝麻酱,鸭蛋等,但由于农民自身互联网知识薄弱,产品还主要是传统的销售模式,若政府组织拓展网上农副产品销售,将会大力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了销路会极大的促进全县人民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