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范文

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 社会和谐 和谐发展

文化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式、地方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等的体现。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自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其中包含着人们期待美好生活的心情也蕴含着深刻的和谐精神。顾名思义,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而社会的和谐是需要全民的配合和支持的。群众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觉悟、认识、以及思想等的提高和改变,直接影响这社会的和谐发展,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针对群众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和谐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群众文化的发展的前提和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更深一步了解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等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诸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那种喜庆和谐的气氛,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群众具有强大的力量,是宣传和继承文化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和谐不仅是中国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时代精神。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提高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群众文化和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及素质,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才能看到和谐快乐的场面。试想曾经的远古时期为什么人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方式,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没有文化的教育和规范,更没有一定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准则。群众的文化越高,认识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就会越高。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群众组合起来的。群众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群众文化发展了,那社会和谐也就会进步了。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加快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的,是互利互惠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就必须要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指导的方向,找好群众整理文化发展的重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直接的效果。譬如可以发动政府重视起群众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积极的倡导群众学习的热情,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认识其重要性,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公共的文化学习体系,尤其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发展和健全这种体系措施,组织群众积极学习,让整个社会能够平衡稳定的前进,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认识落在最后,否则也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和前提

社会和谐的进步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它需要漫长的路程,是长期的工作。群众文化的提高也是漫长的过程。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逐步的加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群众文化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群众有很强的传播信息的作用,文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广泛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中心、休闲驿站、文化馆等等,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扬,让社会和谐的进步的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全民的认可和支持。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精神内涵,塑造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社会风貌就会因为群众文化风貌的改变而改变,社会和谐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高群众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随着社会的高速迅猛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明显、人们的心理变化,矛盾的扩大和激化,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变得不信任,相互猜忌指责,

第2篇: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范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而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具有同质性和互动性,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基础和内容。应该不断探索和谐劳动关系的新途径,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关系

内涵。劳动关系的内涵,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人们因参加社会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即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劳动方式和组织形式,实际上是指就业与劳动组织管理;个人消费品分配,是指劳动者获得收入和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的这些内容,涉及人们利益和生存条件的最基本方面。

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保障社会的有序、良性运转。没有和谐的劳动保障制度和劳动关系,社会纠纷就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社会秩序就不能得到有效维护,社会和谐也就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之,实现劳动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和谐社会的劳动关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对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做一些分析与考察,可以看出总的劳动关系是协调的、稳定的,但是,与和谐的劳动关系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有一系列应予关注的问题。当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

在某些企业中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严重。劳动争议的数量逐年增多。分配不公平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劳动力供大于求,使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公有制企业转改制过程中忽视保障职工权益。有些管理部门角色存在错位。

以机制建设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对策思考

建立有效的价值引导机制。劳动关系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关系的机制,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在全社会确立公平、公正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利益关系,对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劳动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强大的思想舆论对人的价值观、社会道德的整合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建立合理的利益表达维护机制。应加强宏观参与,站在整体的高度,建立和完善职工群众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建立和发展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政府,企业家组织代表企业,工会组织代表职工建立多层次的三方协调协商机制,政府、企业家组织和工会,通过相关机构和程序规则,就有关立法、经济与社会政策制定,以及与劳动关系调整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的解决,相互沟通、平等交涉、共商对策、合作共事。

建立健全的权益保障机制。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社会,劳动关系矛盾始终存在。劳动关系双方各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关键是利益双方通过一定的机制,通过有序的利益竞争与抗衡,实现利益的协调,在某个阶段实现劳动关系与利益关系的和谐。

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劳资关系问题上,有效的监督管理表现为确保能够运用法律和制度的强制手段,对各种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约束;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组织系统对各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越轨行为进行有效和及时的处理:确保能够对劳动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在管理政策和管理制度上进行调整、完善和创新。

建立良好的矛盾疏导机制。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但是,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有能力化解各种利益冲突的社会。建立良好的矛盾疏导机制,提高化解矛盾冲突的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要建立和完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法律法规,使化解社会利益冲突走向法制化轨道。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运用教育、协商、调处方法,合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劳动关系和谐,能激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潜在的劳动能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因此,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能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就业权益,促进充分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是劳动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劳动者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是家庭稳定和幸福的支柱,也是维持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最重要的保障。

劳动关系作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内容。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的一切行为皆根源于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3篇: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范文

一、必须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稳定工作

一是从构建和谐社会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满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特别是要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当前引发不稳定因素的突出问题。

二是从建设和谐铁路来看。部党组提出建设和谐铁路的战略任务,是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一个“运能充足、装备先进、安全可靠、管理科学、节能环保、服务优质、内部和谐”的铁路。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稳定的安全环境,更离不开稳定的内部和谐环境。

三是从建设和谐办事处来看。洛阳铁路办事处认真贯彻路局、路局党委建设“安全、高效、文明、和谐”郑州局的要求,切实履行上级赋予的职责,提出了“安全有力、文明有效、稳定有为”的和谐办事处创建目标,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强化安全检查监督、服务地方政府、协调地区关系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外,如果不能确保队伍有稳定的心态、工作有稳定的环境、生活有稳定的待遇,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路局、路局党委所交办的任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充分认识维护稳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稳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从建设和谐办事处的实际出发,在维稳上着力,为促进社会和谐、推动铁路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和稳定环境。

二、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稳定工作重点

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后,洛阳铁路办事处主要履行四个方面的职责。协助铁路局负责抓好原洛阳分局管辖内的运输安全检查监督工作;受路局、局党委委托,协调组织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布置的任务;完成路局和路局党委交办的工作;做好办事处内部的稳定工作。从稳定的角度看,目前办事处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对稳定工作是高度重视的,队伍也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如何在现有成效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稳定局面,进一步调动积极因素为建设和谐铁路作贡献,应是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掉以轻心。要从办事处实际出发,及时排查影响稳定的因素,始终把握稳定工作的重点,有的放矢地做好稳定工作。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在职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这是我们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办事处现有干部职工237人,其中调研员87人,工人59人。尽管绝大多数职工心态是好的,思想是稳定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铁路的发展,一些职工对办事处去留的猜测、职级收入的考虑,一些干部到现场检查、协调遇到的权威性考验,以及一些退二线调研员徒感失落的情绪等等,都会对职工队伍思想稳定带来影响。

二是离退休人员的思想稳定,这是我们稳定工作的又一重点。办事处管理离退休职工916人,其中离休老干部87人,退休老干部20人,副处以上和高级职称退休干部147人,退休职工662人。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如离退休职工的医疗问题、老干部的待遇问题、社会职能移交遗留的问题、老战士协会和老年大学的活动经费落实问题等,使退管工作遇到了新的难题。

三是所在地区有关民生问题方面的稳定,这是我们稳定工作不可推卸的重点。原分局撤销后,一些续建、待建的民生工程,如燃气、暖气安装,小区垃圾清运等职工家属直接关注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协调解决,势必造成地区职工家属的不稳定,影响到安全生产和发展大局。办事处作为路局的派出机构,要在路局、路局党委的领导下,在确保办事处内部稳定的同时,要在确保洛阳铁路地区一方稳定上当好参谋助手,积极协调,发挥作用。

三、坚持稳定有为,促进办事处和谐发展

一是抓教育,在正面引导上下功夫。要把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铁路改革发展的形势以及建设和谐办事处的目的意义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领导宣讲、支部学习、网络宣传、交流互动等有效形式,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进取意识和奉献意识,进一步增强岗位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明确办事处定位、职责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作使命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现场。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自身的潜质和能力,进一步增强个人的价值感,为建设和谐办事处贡献聪明才智和力量。同时,要坚持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及时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是抓活动,在沟通交流上下功夫。办事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安监、综合、社保、财务、离退、党群各部门均负有独立职责,工作关系少有来往。特别是三个调研员支部负责87名调研员的学习和管理,平时也少有见面交流。去年以来,办事处根据这一特点,适时地开展了报告会、各类体育比赛、郊游、太极拳练习等集体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这一活动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活动的优势,尽可能地吸引全员参加,使大家在活动中,在陶冶性情的同时,达到相互沟通思想、交流情况,凝聚人气、营造和谐的目的。

第4篇: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和谐;邻里关系;路径

邻里和谐,人人期盼、邻里和谐,人人有责。邻里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社会和谐的保证。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邻里关系的传统。清朝宰相张廷玉作诗劝导老夫人正确处理与邻居的纠纷:“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南史・吕僧珍传》就记载了“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邻是卜。”《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等。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和谐邻里关系的构建。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这些为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提供了政策支撑。

一、现代邻里关系的现状、危害、原因

(一)邻里关系的现状

与传统邻里关系相比现代邻里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邻里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邻里关系人们主要是基于两种因素而聚合在一起而结为邻居(1)因继承关系而结为邻居。主要表现:现在在城市进程中逐渐消失的的大杂院、四合院,在大杂院、四合院中生活的人们,他们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资源共享,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生活相对稳定和安全。(2)因工作关系而结为邻居。主要表现:正逐渐消失的筒子楼和单位集资所建的家属院。而现在,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择业的多元化、人口流动不断加快以及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上述两种现象正逐渐消失,过去稳定的邻里关系被打破。

2、生活的资源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大杂院和单位的筒子楼里,大家共同享用共同的生活资源:共进同一个院门、共享一个水笼头、共用一个厕所等。这样他们就有明确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而现在各家都搬进单元楼房内,过去共用资源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现代城市小区的共有资源主要是楼梯和垃圾投放站。

3、待人接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人们正常的聚会往往都是在家里举行,亲戚、朋友、同学、邻居聚在一起,很放松。而现在则不同,处于对自身以及邻里的空间和时间的保护,邻里的聚会往往都不在家里而是到饭店举行。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都没有进过邻居的家。

(二)不和谐邻里关系的危害

1、导致邻里之间的冷漠、淡化、隔离;

现代城市社区是由不同的小区组成的,而小区是由不同的单元楼和生活在不同的单元楼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组成,这样的小区的居民没有工作上的同事关系、没有经济上的来往、没有亲属关系,在生活中他们彼此不认识对方,或从内心他们也可能从一开始就忽视对方的存在。更谈不上邻里的交往了。

2、为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留下了空间;

由于邻里彼此联系的不是那么紧密,对对方的任何事可以说是漠不关心,而不法分子就是利用了邻里的这样的心理,而造成了犯罪分子肆意偷盗对方的财产,而对门的邻居以为对方在搬家这样的“笑话”。

3、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和谐的邻里关系会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可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消除自闭的心理,同时在关键时刻可以感受到邻里的温暖。

(三)原因分析

1、各种压力的加大而无暇顾及邻里关系。竞争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压力主要来自于子女上学的压力、购买房屋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养老的压力、消费的压力等等,使现代的人无法分心,无力去关心那么多的人和事。而邻里关系作为最基本、最应该经常关注的一种社会关系自热而然的被忽视了。

2、缺乏对邻居的了解,而不愿意或认为没必要交往。业主的身份是随机的,无法限制的,那么你在购房时,你的邻居的身份你是无法了解的。你由于不认识他,就会对他敬而远之,就不会和他交往。

3、人们处于自身安全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虽然社会秩序还不错,但还不太平,有些地方的社会治安还不能令人放心,利用邻里身份进行欺骗、诈骗的案件还时有发生。一方面,邻里之间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而不愿意主动去进行交往。另一方面,现代人的自立性比较强,比较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4、住房结构的变化,阻断了人们的正常交往。过去的大杂院的邻里是相对开放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说是没有那么多的束缚的。而现在则不同,不管你有什么事,当你敲门或叫门,对方即使是在家里,他也不一定会答应或给你开门。所以,有些社会学家总结说,现代矗立的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不仅阻断了人,还阻断了人们的视野和语言,更阻断了人们的交往的心。

二、和谐邻里关系构建的路径

(一)调整好邻里交往的心态:

1、将邻居当成朋友,相信对方,真诚待之;2、尊重邻居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个性;3、不可歧视、忌妒邻居;4、适应环境;5、多想他人;6、串门走走;7、邻里和睦;8、宽容谦让。

(二)完善小区改善邻里关系的内部机制:

1、街道、社区应积极加以组织和推动;2、转变观念。首先,社区要加强引导,使小区居民意识到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其次,提高小区居民的热情,让他们每人都为小区的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再次,要提高小区居民的素质;第四,小区居民要积极主动的搞好邻里关系,并积极参与邻里活动;3、建立丰富多样载体。如聚餐、郊游、义务劳动、下棋、打牌、唱歌、跳舞、戏曲晚会、文化周末等;4、应增加社区的公共服务空间。如公共图书馆、社区俱乐部、义务社区服务站等;5、建立业主QQ群 。形成了一个“舆论场”,以利于邻里之间交流感情,增进了解,建立起互相信任新型关系。6、设立“邻里节”,使邻里间的活动具有长效化和正式化。7、建立业主定期会议的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周云芳.怎样处理邻里关系[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袁岳、方大为.邻里关系比以前疏远了[M].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6

[3]张路.新邻里关系[J].互联网周刊.2006.2;

第5篇: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范文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33号,以下简称《通知》),为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省政府办公厅对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进行了转发(云政办发〔〕75号)。根据《通知》要求,为切实抓好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结合我实际,工作安排如下:

一、深刻认识民族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责任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自由。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许多扶持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各族人民正在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民族问题始终是全球范围内的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今年,从全国、全省和全的形势来看,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少数地区和单位在工作中仍然存在违反民政政策的行为,仍然存在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工作依然严峻。

为此,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方面的极端重要性。要切实增强全社会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民族平等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二、严格执行民族平等政策,坚决纠正和防止发生损害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政策,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在履行发放许可证书、开展执法检查、实施行政处罚、采取强制措施等职责中,尤其是在车站、机场、码头、景区、出入境等安全检查中,不得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不得有影响民族关系的言行,已经发现违法情况,要立即纠正,严肃查处。

生产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有关保障民族平等的规定,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招收员工时,不得歧视少数民族群众;在生经营活动中,不得生产经营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产品;在提供有关服务中,不得歧视少数民族群众。各类宾馆、商店、餐饮单位不得拒绝少数民族群众入住、购买、饮食;各类交通工具经营者不得拒载少数民族群众。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中不得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录取条件、提高录取标准;在考试等教学活动中,要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平等权利。各类医院对少数民族患者要一视同仁,不得歧视。各级各部门要依照各自职责对生产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执行民族平等政策的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要坚决予以纠正,依法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各级各部门要重点对党和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平等权利与合法权益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省民族乡工作条例》、《省壮族苗族自治自治条例》、《人民政府贯彻<省壮族苗族自治自治条例>实施办法》等民族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方面;有关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单位和部门少数民族干部配备和选拔使用方面;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情况方面;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在经济扶持等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和综合协调,要组织开展对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当前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形势和任务,加强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法律政策意识,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宣传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广泛宣传新世纪新阶段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及改革开放30年和我建50周年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维护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要防止在宣传、新闻、出版工作中因工作失当而引发的矛盾纠纷,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弘扬各级各部门中涌现出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典型事迹,树立正气,要结合此次学习贯彻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全社会营造宣传民族政策、落实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切实做好当前维护稳定工作

当前,奥运圣火在我省传递,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为了确保奥运期间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全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切实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当前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各县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亲自部署,加强督促检查;要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责任,把各项工作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要求明确,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要制定完善处理违反民族政策突发事件的有关应急预案,切实加强信息工作,及时了解有关动向,努力把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6篇: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范文

一、实施“一区一警”社会管理模式的初衷

(一)“一区一警”是“创新机制”的有益尝试

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围绕上级的决策部署,蓬莱市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一区一警”,统筹考虑“区域面积”与“警力资源”的科学配置,找准“社会大管理”和“基层小隐患”的结合点,实现管理中的创新,创新中的完善。

(二)“一区一警”是“精细管理”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蓬莱市虽然尝试建立社区警务室,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部分社区警务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管理成效。一是目标定位低。个别警务人员对社区警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看作是原有警管区的简单调整,态度消极。有的区域警务建设投入不足,警务室民警用“二流警力”,工作流于表面化。二是工作职能杂。警务室民警职责“泛化”,除了履行社区警务的职责外,还要参加派出所的日常值班、保卫警卫、刑事案件的侦破查处以及临时性任务安排,工作头绪多,任务重,难以集中精力深入社区,不能保持在社区警务室执勤在岗。三是管理方式粗。在工作形式上,方法落后、效率不高,该管的管不住、该控的控不了、该放的不敢放,制约了社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社会管理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蓬莱市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建立了力量整合、责任明确、机制联动、运转有效的“一区一警”新型社会管理模式。

(三)“一区一警”是“亲情服务”的必然选择

社会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创新社会管理归根到底是要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保障社会管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蓬莱市“一区一警”的创新,通过“一警”架起了党委政府与“社区群众”之间的桥梁,有效促进了管理前置、服务前移,真正把群众工作主动送到群众身边,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社会管理服务的人性化和亲情化。

二、“一区一警”社会管理模式引发的启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基层作起,从每个家庭每个社区做起,由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成社会和谐这一大事。蓬莱市实施“一区一警”的创新模式,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矛盾源头抓起,实现由“事后救火”到“事前防火”的转变

处置和化解社会矛盾,源头是根本。只有从坚持源头入手,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蓬莱市正是牢牢把握住“源头”这一关键,将“一警”—这股社会管理力量,下沉到社会基层、深入到矛盾一线,摸清矛盾的根源、找准问题的本质,有效防止矛盾扩大升级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社区,有效维护基层的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能大而化之,必须透过社会管理面上的复杂现象,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本质所在,将力道用在根上、把重心放在点上,实现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从事后向事前的转移。

(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群众利益抓起,实现由“等事上门”到“服务上门”的转变

对社会的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一区一警”实施中,蓬莱市推出了“社区群众有事说话,社区民警义务跑腿”的代办服务制度,帮助群众办理代办各类证件1200余个,与195名困难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实践证明,蓬莱“一区一警”的成功,很大原因取决于群众的满意。因此,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让群众受益、让百姓满意,社会管理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三)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公共参与抓起,实现由“单兵作战”到“群策群力”的转变

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要汇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逐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多方参与”的管理格局,由政府单一管理向社会共同管理转变。蓬莱市的“一区一警”看似“一警单干”,其实是以“一警”为纽带,深入推进警民合作、警企合作,依托居委会、物业公司、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最大限度的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不断提高社会和公众对社会管理的响应度和参与度,有效激发社会活力,形成群治群防的良性互动局面,为完善“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四)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注重疏导抓起,实现由“管制约束”到“激励引导”的转变

社会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而不和谐因素大都来源于社会的特殊人群。针对特殊人群的管理,管控固然重要,但在方式方法的创新上,要树立亲情化的理念,采取心理矫正、帮扶教育、激励引导等方式,使其融入到社会的和谐氛围中,而不是孤立在社会之外,囚禁在管控之中。在管理思维上,注重由传统的防控型管理思维向服务型管理思维转变;在管理手段上,注重由单一防范型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的转变;在工作方法上,注重由严格监管为主向管理、教育、服务并重的转变。因此,以教育疏导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更加彰显出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也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李健和.关于社区警务几个问题的思考[J].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第7篇: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 内部 治安保卫 工作 认识

一、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一)为石油化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治安环境

做好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保护国有资产使之不受不法侵害,使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经营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为石油化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特别是石油化工行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一旦受到破坏,会给国家造成重大资产损失,同时还会引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严重的会引发社会不稳定。

(二)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做好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保卫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防范犯罪,为石油化工企业减少或挽回经济损失。通过加强治安防范工作,与公安机关相互配合,打击盗窃等犯罪活动,使犯罪分子不敢对石油化工企业资产及物资有非分之想。

(三)为石油化工企业职工队伍营造和谐氛围

只有搞好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才能使石油化工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有了良好的治安环境才能使职工有安全感,没有后顾之忧,使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生产建设中去。

二、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由单一性的治安因素向复合性的社会因素转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员、物资、资金、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大范围、全时空流动的同时,逐步向单位内部高度聚集,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相对单纯、相对稳定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环境,影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主导因素由单一性的治安因素,向政治、经济、法律、政策和治安形势等复合性的社会因素转变,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日益严峻。

(二)忽视抓好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许多石油化工企业领导层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石油化工企业经济发展上,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关注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保卫。由于部分石油化工企业领导对石油化工企业保卫工作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根本没有重视如何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特性以及相对措施,仍然沿袭过去那种看门守院式、守门神式等方法办公,这些都导致了一些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工作基础薄弱,人防、物防、技防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使石油化工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丧失了内部安全防范中应有的威慑力,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

(三)不安定因素趋于增多,突发性事件难以招架

随着经济模式的转换、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停产、亏损石油化工企业增多,政企矛盾、劳资纠纷、刑事案件相互纠缠,使得石油化工企业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使得一些职工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生活困难,部分职工心理失衡,成为各种不安定事端诱发的隐患。在突发性事件中有许多是石油化工企业治安保卫部门应该有能力预防和控制的,但它需要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保卫体系具有强有力的能力。

三、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相应对策

(一)创新保卫工作体系,建设石油化工企业内部高效运转的作战平台

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要主动适应社会及石油化工企业内部的治安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不断分析研究治安保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准确预测,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适应动态管理的要求,依靠油田公安机关的打击力量,实行打防控一体化。通过以基层单位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建设,将内部治安保卫的范围和工作任务分解给各基层单位,层层签订切实可行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责任书》,把搞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责任落实到各基层单位负责人的肩上,建立起工作网络,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保卫工作的保障机制和惩后奖先的激励机制,逐级抓好落实,使石油化工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渗透到石油化工企业各项管理之中,主动参与石油化工企业管理,发挥应有的职能,为石油化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升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保卫的管理能力

石油化工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工作责任的具体落实。要坚决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和本单位自身特点,制订更加细致、覆盖石油化工企业全角落、有针对性的管理规章。同时不断修改和完善治安保卫管理细则,使之更有实际操作性,更有说服力和约束力。要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要加快建立应急机制相协调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适时组织演练,以应对恐怖袭击、等引发的各种危机,切实维护单位和社会的稳定。

(三)加强技防设施建设,实现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防范的科技化

治安防范要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使科技手段成为推动治安防范的巨大动力。石油化工企业要加强单位技防设施建设,弥补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努力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三防”结合。因此,我们应该向科技要稳定,向科技要安全,加大技术防范力度和密度,最大限度、尽最大可能地使用高新科技手段,形成内部治安防范的网络化,提高治安防范能力。要结合单位承受能力、安全现状等因素,按照先易后难,分步骤、分阶段、多层次、多格局的方式安装切实可行、覆盖面广的电视监控系统、电子红外报警装置等技防设施,依靠科技强保、科技创安是实现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治安根本好转的强有力的手段。

第8篇: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企业;治安保卫;加强

一、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1)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治安环境。。做好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保护国有资产使之不受不法侵害,使企业生产经营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2)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做好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防范犯罪,为企业减少或挽回经济损失。通过加强治安防范工作,与公安机关相互配合,打击盗窃等犯罪活动,使犯罪分子不敢对企业资产及物资有非分之想,从而达到保驾护航的目的。(3)为企业职工队伍营造和谐氛围。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切身利益。

二、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突出问题

(1)由单一性的治安因素向复合性的社会因素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员、物资、资金、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大范围、全时空流动的同时,逐步向单位内部高度聚集,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相对单纯、相对稳定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环境,影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主导因素由单一性的治安因素,向政治、经济、法律、政策和治安形势等复合性的社会因素转变,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日益严峻。(2)忽视抓好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许多企业领导层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企业经济发展上,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关注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长期以来,单位的领导对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视不够,认为治安保卫工作非本企业本职,是公安部门的事,治安保卫工作在单位里的地位无足轻重,在治安保卫方面的投入过分吝啬。(3)不安定因素趋于增多,突发性事件难以招架。随着经济模式的转换、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停产、亏损企业增多,政企矛盾、劳资纠纷、刑事案件相互纠缠,使得企业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使得一些职工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生活困难,部分职工心理失衡,成为各种不安定事端诱发的隐患。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和不时突发出现,甚至有的群体上访时冲击、围堵内部单位大门及单位领导办公室进行打砸公物等违法行为,给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9篇: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化;民生化;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1674-6848(2012)04-0087-08

[作者简介]黄 娟(1963—),女,上海崇明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化、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湖北 43007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1BKS045)、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与实践——以我校为例”(2011133)的阶段性成果。

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是近年来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两大重点、热点问题,其背后是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对这两大问题、两大建设给予了诸多关注,但将二者结合起来认识和思考的成果却较少;实践工作中,人们重视前者胜于后者,两大建设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甚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生态与民生、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深刻认识两大问题的关系、推动两大建设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从生态视角认识民生问题、从民生角度认识生态问题,深入认识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冲突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与民生

生态、民生的概念、内涵、任务与目的是什么、生态与民生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如何实现生态与民生的有机结合等,都是本文欲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民生的概念与内涵

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是节约能源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本文所指的生态建设,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与生活。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要表现为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面。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是我们主要的民生问题,因此,作为社会建设重点的民生建设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目的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生态与民生的辩证关系

生态与民生是两个不同的建设领域,它们的概念、内涵、任务与目的各不相同,但这两大问题、两大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生态影响民生。生态是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制约和决定民生建设的前提和关键。生态不和谐将会破坏民生建设,“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①反之,生态和谐可以促进民生建设,因为生态和谐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生态和谐也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生态和谐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民生影响生态。目前,教育不公平、就业不充分、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完善、基本医疗不具备等民生问题已经成为生态问题的直接或间接原因,生态问题的背后是民生问题,生态问题是民生问题的延伸,只有解决民生问题才能缓解生态问题。社会和谐是生态和谐的重要社会条件,只有社会和谐才能促进生态和谐。因此,加大民生与社会建设力度,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充分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提供基本医疗,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

(三)生态与民生的最佳结合

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也就是说,生态和谐与社会和谐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社会和谐是生态和谐的社会保障。生态与民生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统筹考虑两大问题,促进两大建设协调发展。我国先后提出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但至今没有认识到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致使民生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处于相互分离,甚至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状态,改善民生却破坏生态,保护生态却影响民生。为避免生态与民生的冲突与对立,摆脱生态与民生的相互制约,实现生态与民生的互促共赢,我们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民生社会建设、借助民生社会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护生态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保护生态,让生态为民生引领方向、让生态成为民生起点和终点。

二、生态民生化

实现生态与民生的互促共赢,首先要推动生态民生化发展,充分认识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民生,生态问题已经成为重大民生问题,民生社会建设必须将生态问题纳入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