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第1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

下面就此试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第一,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统一性。

首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共存在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基础,以及促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想品德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形成的心理个性,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传授知识过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相互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问题,而态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学生正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传授知识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保证。

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任课教师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浸透知识传授。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不能离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第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差异性。

首先,从二者形式而言,传授知识是依据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程度、接受能力,使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的过程。

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来判断智育高低,具有相对稳步发展属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过程。四种基本因素的协调与平衡的过程意味着反复,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反复是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反复属性。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共同存在于同一教学过程,但是,同一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往往出现“智高德劣”或“智低德优”的现象。

其次,知识内容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受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制约,反映统治阶级的立场观点,因此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第三,正确认识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有人认为“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这种教学态度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但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差异性。知、情、意三种因素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行为则要求进行行为训练,一般内容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意志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的错误认识片面夸大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道德认识,抹煞了道德为行训练的作用,教育结果往往出现言行脱节,道理会讲,但实际道德行为没有。

第2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做到理论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思想觉悟三者的统一,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面临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过程中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二者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始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消除学生紧张、对立的心理,教师要与学生感情融洽,心理上沟通,与学生一起学习。对材料的重点、难点进行广泛的讨论,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使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能正确认识、深刻理解。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情感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教师讲课,只有情思横溢,以情动人,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内在的情感因素,把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以此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内在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 讲授“珍惜无价的自尊”时,教师首先入情入境,用多媒展示不受人尊重的事例、情景和受人尊重、爱戴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1)以上两种情景给你的感受一样吗?(2)哪一种情景给你带来不快?哪一种情景给你带来快乐?在你身上都发生过吗?(3)在学习生活、与同学交往中怎样才能赢得快乐呢?通过相互交流,同学们体会:受人尊重是人人的需要,就象空气、水一样,是人人都不可缺少的;人人都想受人尊重,要想得到他人尊重,首先要尊重对方,尊重他人的人格、劳动成果、他人的性格、他人的权利等,才能感受到被人尊重的快乐。在这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运用,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对内容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可见,在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并用,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努力思索问题,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素质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规范学生的行为。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一般是感性的、片面的、零碎的,因此,要把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把学生感性的、片面的、零碎的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高度,从而收到品德课教学的实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的学生对此有怀疑。个别学生感觉目前不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校学生来源主是承包土地的农工子女和农民工子女。家庭经济来源主要是承包土地的收入。由于每户承包土地的数量不同。家庭经济收入有差距,从吃、住、行上很明显地反映出来,有钱人住别墅开豪车。不少家庭也有小轿车,有楼房,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无地承包的民工、承包土地少的家庭生活状况截然不同。有的学生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怎么引导学生认识共同富裕呢?

在讲共同富裕时,我例举一些事例和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让学生结合自己了解外地的、当地的及自家的情况,说说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其次,共同富裕是一过程。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很底,发展很不平衡,不可能每一个地区投入相同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只能重点发展某些地区,然后帮助、带动落后地区致富。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因为每一个劳动者的智力、体力及所拥有的资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不相同。我国现阶段地区、家庭、个人的贫富差距现象客观存在。

作为学生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应怎么办?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设问,激发学生思维迸发。学生回答综述如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我们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蔚然成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条件,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3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品德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利用好教材、拓宽学生思路、在创新方面努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努力促使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第3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前预习中引入时政。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精神,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预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教材合理设置问题,巧妙引入时政是设置预习通知单的关键。这样,从基础知识出发,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对国情、国策、发展战略的分析,恰到好处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希望得到这样的预习通知单,他们感到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在等着他们探索发掘。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升华时政。思想品德课给人的印象始终是讲大道理、背死教条、死记硬背、枯燥无味。这里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也有我们思想品德课自己的原因,如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与学生认识水平相脱节,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的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博采,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这些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因此我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生活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个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渐渐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这种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思想品德课对生活的指导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养了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激活时政。传统思想品德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造成“一言堂”的结果,为提高参与意识,我主张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时政训练。

知识竞赛。指在预习通知单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发表观点,列于副板书。然后,通过传授分析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课堂小结之后,请学生点评先列的观点,教师予以总结。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下作业再设置拓展型的“学而用之”:你还能用这些知识分析那些现象?从而顺利完成知识迁移。

时政快讯。思想品德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结果是非但圣贤书没读明白,窗外事也一无所知,学生视野狭窄,能力低下可想而知。为此我特设置了时政快讯栏目。时间一般是一周一次,但不确定,若重大事件发生时,甚至可以一天两次及时报道,组织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内或学校的新闻。期末评选出反映知识点、热点的最佳新闻和典型材料的报道,对报道事件及时准确、报道效果反映很好的通讯员予以奖励。时政快讯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

自由论坛。我们常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多的原因,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自由论坛栏目。在这个自由的时间里,学生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是学生,教师是配角。回顾一下,曾有许多热点问题我们讨论过,以思想品德为主,也有别的方面的,如:家庭投资与股票、再就业以及中初中生早恋等,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评价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发表意见,但话不宜多,重引不重论,否则,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在自由论坛里,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明是非、辨美丑,不经意中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时政剧场。课本剧是指为强化教学内容,根据课本题材组织学生编演的舞台剧的一种活动形式。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参与意识,我在立足思想品德教材的基础上,改进了这种形式以适合本学科教学的要求。具体作法是以教材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热点为内容,借鉴成功电视栏目的形式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由学生担任记者、主持人、嘉宾,编演案例。在讲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框题时,我采取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评比出最佳主持人奖、最佳构思奖、最佳表演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全方面的素质。

实践证明,把以上多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于课内、课外,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思想品德课给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拓宽了视野,发展了能力,带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4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教育和各科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其 优化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的一门学科,和语文、数学甚至和音、体、美等学科比较,它课时 少,每周每班只有一节课,而且几乎没有书面作业,也很少笔试,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决不亚于任何 一门学科,甚至还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首先是由它的系统性决定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各科教学都承担着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的任务。然而其它学科都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各科自身 的教学特点,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只有思想品德课才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行为的专门课程。各科教学 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而思想品德课的系统性就决定了它是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中的主渠道。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又表现在它的情感性。素质教育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 因此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年人和青年人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信念和需要,而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则主要来源于情感和兴趣。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斯霞 的母爱教育和李吉林的情感教育之所以获得成功,其奥妙也就在于有情。各科教学都要有激情,但只有思想品 德课是把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列为首要任务的。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要贯穿于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的始终。 如果思想品德课这一教学要求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则强烈的道德情感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 ,进而促使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也表现在它的辐射性。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大学校德育工作力 度。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最经常的途径。校级、班级教育和少先队教育也是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然而各科教 学和各种班队教育在实施德育时,除考虑自身的特点外,还要注意德育的层次性。比如,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 个永恒的主题。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都要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高年级和低年级应该有层次上的区别,思 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就是这种区别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也就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对各科教学和班队教育的辐射功 能。临川市小学德育1、2、3一体的整体实验,就是认真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 然后结合一课或一个单元的 思想品德课的训练要求,组织开展一次班会或少先队中队活动。经有关专家认定,该实验是有效的。之所以有 效,原因之一,就是充分地利用思想品德课对班队活动的辐射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还表现在它的突破性。在应试教育泛滥时,思想品德课不被 重视,不少的学校思想品德课很少有专职老师,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学校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 文课或数学课,连课本都不给学生订。有的学校,虽然开了思想品德课,但由于只是搭头课,老师把课上得枯 燥无味。因此,选择思想品德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突破的力度将会更大。我们萍师附小,在全面 实施愉快教育的改革中,选择德育为突破口,要求把思想品德课上成学校的拳头产品课,因而有力地推动了愉 快教学改革实验的深入。

第5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比较,不难得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我深刻地感觉到,如果运用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去指导我们思想品德科的教学,必将把素质教育在思想品德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现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学品德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本人的体会。

一、教学目的:学会生活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最终学会生活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最终目的,即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使自己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明辨是非的能力尽量增强,身体力行的意识尽量提高,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也就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逐步扩大的学生生活领域中寻求一个点来组织教学。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二、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基于新课程、新理念、新生活的提炼和总结,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构造以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为核心的生活主题式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分为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中去三部曲。

针对传统德育的有“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我们可以努力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品德教育,依托教材,发掘教材内涵,拓展学生思维,延伸教育意义,做到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学会生活,让学生在知行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真正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思想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创设情境,密切联系鲜活的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二框“珍惜学习机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国家从2007年春季开始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从2008年春季开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本费,并且农村初中寄宿生每人每天补助1元的生活费,农村家庭低保户学生(贫困生)每人每天补助4元的生活费。全国将有1.5亿中小学生受益,请同学们谈谈感受。通过这一活动,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感恩教育,学会感恩是维系社会和谐美好的心理机制,感恩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缕阳光。

三、教学方法:体验生活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是指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自我陶醉般地讲课,学生却没有进入相应的状态;老师认为学生完全应该理解、掌握的课堂知识,学生却存在疑问;学生面对老师的问题茫然,老师面对学生的表现惊讶。这些教学预期与教学结果的背离现象,正是传统教学方式局限性的暴露。作为一个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常常遭遇这样的心痛场面:课堂上学生争着说自己如何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用纸,课下学生乱扔垃圾、乱扔纸屑;课堂上,讨论着该如何孝敬父母,回到家里却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定心反思,还是由于思想品德课没有很好运用我们身边的生活资源,与生活脱节之故。新课程教材本身就是一些活生生的生活事例,如果我们能从这些生活例子出发,引导学生讨论,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时事新闻等生活资源,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第6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

一、以国家大事、近期热点为话题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导课

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要上好一节课,导语的开启,良好情境的设置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氛围。比如。我在上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上册《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大家还记不记得2009年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我们学校附近大田村的一位网民在网上向温总理反映城固县大田村的路是晴天一脚灰。雨天一脚泥,能否为大田村修一条路?”很多学生纷纷举手,特别是班上有两位大田村的学生情绪激动地说:“在温总理答网民后不到三个月时间,这条烂泥路就全部打了水泥,原来下雨骑自行车到学校需要两个多小时,现在半小时就可以到校啦”。我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这件事说明了现在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增强,懂得行使自己的批评、建议权,而作为公民,我们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呢?”这种开场白,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热情倍增,为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针对身边发生的平常事指导学生讨论交流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就是为了考上重点高中的错误认识,很少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在教学中我很注意用发生在身边的事让学生感悟生活。比如“药家鑫”事件发生后,网上沸沸扬扬,我也借此机会,利用自习辅导时间对整个事件进行了讲解,并让学生针对事件进行讨论“药家鑫的做法是一种什么行为?他为什么会那样做?他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假如我是药家鑫,我又会怎么做?”等等,学生们纷纷指责药家鑫是残害生命的犯罪行为,他最终会得到法律的制裁。学生们表示,如果他们遇上这种情况,会勇敢地承担责任,可以打120或110,及时护送伤者治疗等。这些活动,不但促进学生辨别社会生活的真善美,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定期举行专题讲座

时事热点虽是课外内容,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到热点有目的地举行讲座,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近各地农村都在办理农民养老保险,鉴于个别农民不愿入保,而我校学生全部家在农村的情况,我专门作了“惠民政策在农村”的专题讲座,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民不能依靠土地生存和养老,“三农”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等问题依然很突出,养老保险是关系到8亿多农民老有所养的重大制度改革,和医疗保险一样,农民从中能得到很大实惠,有学生听了讲座后,表示回家劝父母尽快加入养老保险。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60名学生的父母在学生做工作后都补加了农村养老保险。通过讲座,学生能够理解和宣传国家政策,达到“一箭双雕”的教育目的。

四、办时政板报和制作新闻资料卡片

随着农村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现在每个教室后面都装上了黑板,它成为宣传时政的一块重要阵地。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时间,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途径,搜集国内外大事和陕西大事,然后相互评价、筛选最有价值有影响的一周十大新闻,一月十大新闻展示在黑板上,并且要求将展示的新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如国内、国外、陕西或者政治、经济、教科卫等类型制作资料卡片,人人动手,每月评比一次。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资料卡片都做得很精美,而且内容丰富多彩。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习惯和资料归纳整理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7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

何为非智力因素呢?非智力因素则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确切地说,就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应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因为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是非关系的认识有局限性,他们不可能形成稳固的认知观念,但幼小的心灵却充满了好奇心,因为好奇,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一味地模仿。如果我们把儿童好奇的心理、浓厚的兴趣、有趣的模仿、有意识地引导到培养良好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方面上,那么,非智力因素将能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驱动小学生努力进取、健康向上;能培养小学生行为文明、性格开朗;能弥补小学生品德缺陷,使其勇敢自信,从而对其一生事业的成功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抓紧抓好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十分重要、不可忽视的。

那么,应当怎样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呢?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培养健康的性格

性格是人最基本、最本质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根基”,同时也是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必备条件。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待遇,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小宝贝”、“小太阳”、“小皇帝”……,一部分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虚伪心理。在校表现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爱对题,学习困难的学生爱说谎话;在老师面前懂事可爱,在家长面前蛮横霸道等。

面对学生不自信、不健康的心理,首先教师以平等的观念,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宽容学生文化个性的多样化存在。教师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进步的学生观,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抓住闪光点去启迪学生,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改正缺点。在努力学习的同时,逐步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控等个性品质。

其次,要关爱学生文化。教师要与孩子真正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要了解学生文化的特点,以平等、尊重、欣赏的态度接纳学生文化,保护学生文化的独立性和存在权利。最大限度地引发儿童兴趣,发掘儿童潜能,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在班队、文体活动中,让其各自展露头脚,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争强好胜的欲望,张扬自己的个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大胆走上台,进行自我介绍并表演特长。一开始时,上台的学生可能十分忸怩,放不开。但你会慢慢发现,一段时间后,“自我介绍”改为了“你看我演”,这时,同学们已不再羞涩脸红,而是争先恐后地要求把自己的节目奉献给大家,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一步已做好,于是就开始鼓励学生说真话,无论是大事,还是芝麻大的小事儿,一概不放过,只要敢于讲真话的学生,教师就加以表扬,渐渐对题、说谎话等现象就会消失,学生的心理也逐渐健康起来。

2. 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反之,学习动机不纯或不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学习的效果就差。正因为学习动机有如此重要的功能,所以,它不但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变量,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设计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新鲜和好奇,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满足而产生学习的自主动力。

例如,在语文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始终要有单元意识,学会整理单元重点。我在班上开展“比一比,谁的能力强”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每一课的重难点,根据老师确立的题项,自己整理出笔记内容,最后在班上进行评比。在全班共同评比中,选出最好的笔记内容,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笔记好在什么地方,自己今后该怎样努力。这样,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能力。

3.培养正确的情感

人的情感如同身体锻炼和智力培养一样,也需要培养与训练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情感培养是人的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其意义绝不亚于智力培养,它包括信仰的树立、品德的修善、性格的陶冶、精神的充实等具体内容,实际上就是对情感的品质特性如强度性、稳定性、灵活性、细腻性、偏好性、层次性、效能性等进行塑造、调整和改变。由于情感的本质就是人对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因此情感的培养实际上就是人对于价值关系的认识能力与反映能力的培养。

第8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

论文关键词:生本教育,前置性作业,简单低入,贴近生活,增强趣味,小组合作

 

传统的观点认为,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这节课就没有吸引力,学生就会觉得不“新鲜”了。但在开放的“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中,前置性作业能够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准备而在课堂上有感而发,在生活中由悟而获教育教学论文,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和与人合作的习惯。这与新课改中思想品德学科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完全一致。

为了顺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知识、技能、方法、情意多方面整合的教育发展趋势,本人一直在教学中思考并实践着如何设计和布置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并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则:

一、简单低入,开启学生感悟知识的大门

简单,要求作业的环节要简单,要有细化的任务,明确的要求,学生能一目了然;低入,要求设计的作业要照顾全体,难度要适中,甚至要降低起点,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现一点自己会的东西教育教学论文,体味发现的快乐。只有坚持这个原则,前置性作业才能开启学生心中那扇感悟知识的大门。

初一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侧重于自学习惯的培养,对他们在新授课的前置性作业用不着面面俱到,也不能留太多需要动笔去完成的内容。例如在初一的《享受学习 》一课中,我围绕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只设计了一个前置性作业:说说你在学习中的“苦”与“乐”。再如初一围绕 《法不可违》的知识,可设计这样的作业:让擅长写作的人围绕主题写演讲稿,让口才不错的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讲给同学、家长听,让有书法特长、绘画特长、版面设计特长的学生一起编辑手抄报。这样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

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渐增强,我会慢慢增加前置性作业的内容教育教学论文,遵循“我要学会什么――我能举例――我能运用”的模式来连环设置完整作业。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对不良诱惑说“不”》一课,我设计的前置作业是: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生活中的不良诱惑

平时我会这样处理

正确说“不”的措施

例1:做作业时,自己喜欢看的电视剧开始了

先看电视再做作业或者边看电视边做作业

专时专用,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2:网络游戏

一回到家就马上冲到电脑前,而且长时间玩

避开诱因法,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等

3.

 

 

  4.

 

  ………

第9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范文

一、实践性作业的内涵

实践性作业是一种开放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教材德育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来获取知识,用自身行为去践行知识,并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由理论向实践迁移。它有别于知识性作业,不是单纯的“纸上谈兵”。它强调学生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接触,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行为实践。

二、设置实践性作业的意义

第一,实践性作业的设置,有利于解决思想品德课存在的“知”—“信”、“知”—“行”矛盾,实现学生“知—信—行”的统一。

第二,实践性作业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实践性作业的设置有利于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设置实践性作业的基本要求

首先,实践性作业的设置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作业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实践性作业也不例外。为此,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必须以教学内容为指导,体现教材的中心思想,紧扣教学目标,每一项具体的实践性作业都应该是教材基本理论观点指导下的学生的行为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所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行为实践;反过来,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中加深对教材理论观点的理解,从而达到既加深对教材理论观点的理解,又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的双重目的。

其次,实践性作业的设置应体现时代性,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结合社会时事热点。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要求我们把握时代特征,这一要求也应在实践性作业的设置中有所体现,从社会生活实际和社会时事热点出发,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关注、观察和思考社会现实问题,把握时展的方向,以体现学习内容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

再次,实践性作业的设置应着眼于学生的行为实际,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中设置实践性作业,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行为实践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行为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提高学生实践性作业完成效果的建议

第一,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

实践性作业的完成,往往是在课后,一般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特别是调查、研究型的实践性作业,其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在校上课时间,由于各科学习任务较重导致学生用于实践性作业完成的时间极其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09年寒假开始尝试利用寒、暑假时间,结合本学期思想品德课所学内容,布置了具体、可行的系列实践性作业。

第二,积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实践性作业的完成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一定离不开对实践性作业完成过程的监督和督促。这除了老师不断强化学生自觉按时完成作业的意识,加强引导和督促外,也离不开来自家长的监督和督促。因为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是在课后,而且完成周期较长,一般周期为3—7天。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家长往往都较为重视学生书本化、知识性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于学生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情况不太关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利用家长会、家长网校等途径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实践性作业对学生身心发展、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并对学生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这些做法改变了家长对实践性作业的认识,大大引起了家长对实践性作业的关注,赢得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能获得来自家长的帮助指导和有效监督,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效率和完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