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教育现状范文

医学教育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教育现状

第1篇:医学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其研究对象是人,因此,医生不仅要了解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而且要了解疾病的主体-患者,更要了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医学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为医学学科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石[1]。人们日益增加的人文关怀的需求与诊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对患者缺乏应有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也使我国医患矛盾越加突出,甚至出现一些极端事件。因此,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使其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1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人的基本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在教育过程中,个体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理性意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2]。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2我国目前临床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师的人文素质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分析大体原因如下。

2.1历史的原因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使得疾病的治愈效果大幅提高,这促使医学生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使医生对医学技术和疾病本身的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对疾病的主体——人的关注。导致医学院校缺乏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了医生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也是目前医患纠纷增多的原因之一。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人文课程,但选修课比重在增加,课程设置向“小课程”方向发展,各校课程设置标准不一、结构不一、学时多少不一、课程门类不一,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4]。时间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安排在医学院校的低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还未接触到临床实践,缺乏对病患的理解,无法很好的理解医学人文素质核心,更不可能将所学的人文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人文素质精神在临床中的作用体验不深。

2.3师资力量不足

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施教者主要是医学院校的教师和临床医生,任天波、张焜等[5]的研究发现临床医师医学人文素质薄弱,缺乏医者仁心的人文理念、哲学辨证思维、综合医学人文素养、心理沟通艺术、法律意识等。因此,在临床医师教授临床知识时不能很好的对医学生灌以医学人文教育,不足以引起学生注意。

3如何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

(1)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医疗团队的人文素质水平。目前,针对我国医疗事故高发的现状及我国医学院校及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和缺失情况,国家应该设立严格的医疗法规,不仅对提高临床医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可,还有利于对医学生的培养,从本质上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2)调整对医学生的培养计划,合理设置文理课程、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使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与临床执业过程中。当前,教育界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医学院校也在探索医学教育的可行之路。针对临床上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应该着眼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既要有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医学史及医学法律等的基本课程,并渗透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课程要求上,不能只作为考查课程,还应增加课时,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要求。而在教学方法上,应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各种教学改革中,将对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启发和思考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甚至可以让学生以患者的身份走入临床,深刻体验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遭受的种种不易。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文关怀精神引起医学生的重视,使他们在学习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并形成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2)重构临床医师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培训教师。任天波、张焜等[5]指出建立临床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基地,重视临床医师的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对医师的上岗应该提出一些新要求,把“双证制”(医师资格证和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合格证)作为医疗机构行业就业的必备要求,将是提升医学人文素质的一个把关口。对医师进行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和考核,是提高医师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从业以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时刻不断的提醒临床医师的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提升,有利于强化医师医学人文执业的理念。提高临床医师的医学人文素质水平,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缓解社会矛盾。只有加强对临床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培训老师才能确实有效的提升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4展望

随着以人为本的医疗模式的建立,随着医疗改革地不断深化,以及医学教育改革地推动,医学教育全面发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的必经之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有利于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事实证明只有“仁心”才有“仁术”。

参考文献

[1]马存根.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8(6):31-33.

[2]王瑛.当代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3]沈湘平.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9-121.

[4]崔明辰,刘国良,王福青,等.42所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中医教育,2014,33(5):67-69.

[5]任天波,张焜.临床医师医学人文认知缺失与教育重构[J].医学与哲学,2016(37):76-78.

第2篇:医学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等医学教育;专业结构;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a)-070-02

中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学校,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对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的学生需求量减少,中等医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直接影响着中等医学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对中等医学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探讨在新形势下中等医学院校的生存、改革和发展的对策。

1 中等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1.1 中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速度过快

1950年全国有中等医学院校121所,在校生2万人,1998年全国有中等医学教育办学点2028个,1998年的招生数为33.9万人。由于宏观管理上尚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导致中等医学教育办学规模过大,进一步加剧了中等医学教育与社会对医药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1.2 办学条件不足

由于中等医学教育发展过快,其办学条件和经费投入不足,使得相当多学校的师资、经费、建筑面积、设备、图书、教学基地等都未能达到国家标准,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1.3 生源的多层次化

现在中等医学院校人学已没有“门槛”,学生来源层次多样,有初、高中毕业生,有社会闲散人员,有开诊所的成年人等等,他们的年龄从15岁到50岁均有,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等。

1.4 学校与实习医院的差距

1.4.1 实验设备更新速度较慢 目前,市级医院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设备更新较快,高档仪器已在临床上应用,从而使学校的实验设备与医院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多仪器教师从未见过,但临床上早已应用,学校的常规仪器教学显然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

1.4.2 教学与临床应用脱钩 教材上的常规方法与临床上的应用存在差距,现行学校教材大多5~10年更新一次,在此期间,教材上很多常规方法在医院临床上早已淘汰。因而造成教学与临床应用脱钩,产生断层现象。

1.4.3 现行教材存在的弊端 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偏多、偏难,教材与部颁的教学计划及大纲不相吻合,课时大幅度削减,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不协调,注重理论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医疗卫生队伍的状况分析

2.1 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现状

我国卫生技术队伍总体学历层次失衡,中专学历的卫技人员和无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过大;队伍不稳定,新毕业的大专生不愿到基层农村工作;专业结构不合理,县以上综合医院医护比例为1:1.1,县医院医护比例为1:1.08(国外综合医院医护比1:4),医疗专业占的比例过大,护理、医学相关技术人员缺乏,医护比例、医技比例不合理,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我国卫生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

医疗卫生单位引进人才时。更多地是需要大专学历以上的毕业生,甚至连农村基层卫生医疗单位也是如此,而实际农村卫生技术队伍中。大部分是中专学历,大专以上的医学人才很少,无学历人员的比重也相当大。这就更显得中等医学教育与就业越来越不相适应。

3 对中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探讨

3.1 拓宽渠道,走多种形式的办学之路

中等医学教育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调整办学方向,转移办学重心,明确办学层次,控制办学规模,开设适宜专业,使得培养人才与行业的需求、社会的需要相协调。开设的新专业必须具有社会的需要性、专业的特色性和专业的超前性,使新专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3.2 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就业空间。中等医学教育应结合自身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从以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转向与医学相关领域的多种人才培养,办出特色,避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3 增加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育成本较其他学科为高,各级政府必须增加对医学教育的投入,拓宽医学教育筹资渠道,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以收取学生的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对教育成本分担的机制,以此改善办学条件。要采取有力措施,更新教学设备,提高教育技术手段;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的组织、内容和方法。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临床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有足够的临床教师投入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鼓励教师努力学习,争取人人都能获得双师证,做“双师型”教师,同时积极聘请各大医院的专家任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以适应专业结构变化的要求。

3.5 加快教材建设进度,更新教学容

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3.6 大力发展高专、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

根据卫技人员学历高移趋势,加强卫生中专与高职的沟通与衔接,为卫生中专的毕业生搭好“立交桥”。中等卫校的毕业生可以经过考试直接升入医学院校或医学职业技术学院学习。

3.7 严把学生来源关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须严把学生人学关,不能单纯为增加学校经济效益而什么样的学生都收。可通过人学考试,把一些成绩相对较好的、素质较高的学生招到学校,也有利于将来的教学和管理。

3.8 树立名牌意识,努力办出特色

根据本校的优势,依据专业设置的近期和远期规划,确定作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3.9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活动

第3篇:医学教育现状范文

康复在我国大陆地区译为康复,香港地区则译为复康,台湾地区译为复健。内容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康复不但针对疾病本身,更重视疾病所导致的功能障碍,着重于提高生活质量,恢复患者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1]。目前我国康复医学发展迅速,与海外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王清华等[2]研究了反思教学法在康复医学科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练艺影等[3]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运动康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总体来讲康复医学在大陆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台湾地区的康复专业位于世界前列,经历了启蒙期、奠基期、发展期和稳固期4个阶段[1]。综观台湾地区复健治疗的发展,从启蒙期的小儿麻痹后遗症为主的复健医疗,到奠基期的骨科、神经、呼吸循环、小儿等4大专科的复健治疗,再到发展期机构式、小区式、居家式3种不同服务形态的复健治疗,复健治疗的服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台湾大学医学院、中山医学大学、高雄医学院等高校的复健医学系为期2个月的交流及对台大医院、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台中和高雄的荣民总医院的复健医学科的参访,我校教师在康复教学临床康复医疗方面收获颇丰,对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有了一定的收获和思考,归纳总结出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式

1.1学历学制

入学方式主要分为考试入学、个人申请和学校推荐甄选入学。在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两大路线,一类是学术型教育体系,一类是技职教育体系,分别需参加不同类型高考入学。学术体系分为3个阶段,大学本科4年,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3年及以上。技职教育体系包括科技大学和科技学院,其中科技大学为本科教育,学制4年,科技学院包括五专和二专,五专招收国中毕业生,即内地所指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取得专科毕业证;二专是指职业中学学生考入科技学院后再学习2年获得专科毕业证。

1.2课程设置

台湾地区的复健医学专业分科比大陆要细,通常主要分为物理治疗、职能治疗,有些高校还设置言语治疗和呼吸治疗。物理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大学一年级,物理治疗导论、物理治疗理论基础;大学二年级,公共卫生、肌动学、发展学、物理治疗伦理与规范;大学三年级,骨科物理治疗、心肺物理治疗、儿童物理治疗、神经物理治疗;大学四年级,临床实习。职能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大学一年级,职能治疗导论、职能治疗理论基础;大学二年级,职能治疗活动学、肌动学、发展学、职能治疗伦理与规范;大学三年级,职能治疗评估学、职能治疗技术学、生理障碍职能治疗、心理障碍职能治疗、小儿职能治疗、感觉统合、日常生活机能再教育、职业复健、社区职能治疗等;大学四年级即进行临床实习。

1.3教学实践

①完善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教师演示和学生实训练习统一在实训室进行。尽管大陆很多院校康复专业目前也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但与其相比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台湾地区在教授复健专业时,实训室屋顶上装有摄像监控传输设备,可将记录教师示范动作并转发到大屏幕上,以使学生在不同位置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室前方装有两个屏幕,一个转录老师现场操作,另一个播放同步PPT课件,这样可将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更好地结合,值得借鉴。②学生课后练习的管理制度。晚间及课余时间实训室开放,供学生自行练习操作。实训课程全程无授课教师参加,全部聘请临床康复工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学室值班,这样既可以管理自学室,又可以指导学生操作。自主练习室旁设置一间小教室,学生可以在练习前,通过观看教室电脑里老师的规范操作教学视频,以纠正自己的不足。③人性化的操作考试制度。操作考试形式和大陆院校基本相同,均为自主抽题、角色模拟等。角色模拟为一位同学扮演康复治疗师,另一位模拟患者,老师在监考的同时提出若干与本操作相关的问题,以考察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情况。这种考试更加人性化的地方体现在,学生需将自己拍摄的操作视频以光盘形式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评定分数。④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教学实训设备。学校实训教学设备较为完善,由学生制作的简单的自助具陈列在柜橱里,其中包括康复专业中帮助残疾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自助器具,如加长、加粗手柄的勺子,挎在手腕上的梳子等,制作这些自助具既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节约了实训设备资金的开支。⑤合理安排学生见习时间。学生大三之后,基本上全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每周五下午安排学生去附属医院见习,由临床老师带教讲解,见习内容基本与本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同步。⑥复健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物理治疗和职能治疗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均为一年,实习单位主要为在台湾地区具有带教资质的各大医院。临床实习目标分为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基础目标包括专业技巧、专业特质、行政管理等。专业目标包括能熟悉复健治疗相关的基本临床医学知识;能对相关的临床检查结果所代表的意义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能独立执行并完成常见复健治疗病患之治疗评估;能整合评估结果,列出病患的问题;过程中应具备与相关专业人员、病患及病患家属有效沟通的能力;制定长、短程治疗目标与计划;并能评估疗效;能执行各项治疗技术,操作基本仪器与设备;依据病情及病患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协助拟定有关的后续照护计划。

1.4师资力量

①本专业教师讲授全部课程。台湾地区复健专业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均是由康复专业老师讲授,这样可以避免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障碍。在欧美等康复起步较早的国家,也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②情景教学模拟———实训室打造模拟医院。实训室设计成医院病区的格局,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工作模式,为以后的临床实习做好铺垫和衔接。

1.5就业形势

①台湾地区复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台湾地区复健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不是很高,全台湾地区复健治疗师执业人数占取得治疗师证书总人数的69%,治疗生的执业人数占取得治疗生证书总人数的41%,有些学生即使取得证书,也不一定会从事本专业,有些则是主动选择转行,还有部分则是因为工作不理想而选择转行,所以台湾地区复健专业学生的目前就业情况也并不是特别乐观。②台湾地区复健治疗师证照考试情况。考试中心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呼吸治疗等各专业设置各自考试,证书亦不相同,通过率约40%。参考教材均为英文原版教材,无专门的统一考试用书。总共考6门科目,考试如有一门不及格,次年成绩不能累计。每6年取得特定继续教育学分(30h/年),才得换照[4]。物理治疗师考试科目包括解剖学与生理学、物理治疗学概论、骨科康复治疗学、神经康复治疗学、儿童康复治疗学、心肺康复治疗学。职能治疗师考试科目包括解剖学与生理学、职能治疗学概论、生理障碍职能治疗学、心理障碍职能治疗学、小儿职能治疗学、职能治疗技术学。

2启示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病房,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院校应创造条件,参照这种模式安排学生同步见习,早期紧密联系临床。我国目前的康复发展现状为学校合格的师资投入不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由各自教师分别教授,造成课程衔接困难,为此,学校应加大合格师资投入力度,建立合格的实训室,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参照台湾地区的教学模式,发展由同一位教师讲授本专业课程。通过开放实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重新整合了知识体系。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也值得借鉴。多元化人性化的考核制度值得推崇,为避免部分学生因临场紧张而影响操作考试中的发挥,学生可将自己拍摄的操作视频以光盘形式交给老师,考核制度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大陆院校在考核制度中也可考虑融入人性化、多元化特色。大陆目前的康复教育多是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人才为主,而台湾地区的康复医学教育因其起步较早已发展成为分科较细的专业教学,随着大陆康复医学的逐步发展,临床康复医学科对于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专科康复治疗师的需求增高,大陆院校培养的治疗师也会向台湾地区一样,逐步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未来将出现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专业,而不是现在笼统的康复治疗专业。

3小结

海峡两岸,一脉相承,在医学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理念倡导下,让医学教师走向海外、走向港澳台是开展学术交流,提升视野的有利方式。通过分析台湾地区康复专业教育,让我们找到了提升的空间,我们坚信在新医改对康复医学工作的重视下、在卫生部对康复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全体一线康复教师不懈的努力下,我们也会将中国大陆的康复医学教育打造成一朵绽放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吴英黛,廖华芳,徐阿田,等.二十一世纪物理治疗教育之期许[J].医学教育,2000,4(4):443-453.

[2]王清华,倪朝民,许业松,等.“反思教学法”在康复医学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4,29(4):362-363.

[3]练艺影,于涛,赵立平,等.案例教学法在运动康复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化[J].中国康复,29(4):366-367.

第4篇:医学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中职医学;优化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最早发起于德国,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将操作技能融于职业教学的过程中。工作过程导向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将工作过程教育直接引入课程教学目标,因此是目前最能提高学生工作认识的教学新方法。

一、工作过程导向下中职医学教育现状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重视职业过程教育教学在学校课程教育过程中的引入和应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职业教学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为职业生产性活动服务。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模式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工作程序的教育。任何一个工作都包含一定的工作程序、内容、方式、方法,因此,在工作过程导向下教育活动更加符合职业设定的需求。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工作过程导向法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尤其是我国的中职医学教育,还是普遍地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对中职类医学理论知识的教育。一些学校虽然引入了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但是还是注重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对医学实践的要求比较少,缺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计划性与目的性。

面对我国的中职医学教育现状,我们需要运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方法改善中职医学的职业教育现状,充分利用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从而逐步建立专业的学科体系。

二、中职医学教育现状的反思和优化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中职医学教育普遍重知识理论轻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课程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职业医学教育的内容条目化、项目化;教学模式局限化。

1.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学普遍要求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也是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兴起的,但是目前我国的中职医学教育还不是很重视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是实习的一部分,在课程教学中还比较偏重视对医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

2.职业医学教育的内容条目化

在我国目前的职业医学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医学职业技能的理论知识上,将医学几大方面的体系明确划分开来,通过抽象的理论教育来完成职业教育的目标及任务。因此,中职医学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条目化明显。

3.教学模式局限化

我国目前的职业医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多教学主要是依照书本中的医学体系进行,不能很好地贴近我国的医学职业实践。

三、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下中职医学教育的优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优化中职医学教育,不断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通过改善改革教学方法培养中职学生的能力。由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按照工作的过程及顺序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减少基础医学课时总数,提高对基础医学新知识的教学。

同时,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知识灌输型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大医学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教学内容能够与工作实践结合。重视综合基础实验及训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医学护理教育。重视实验实训教学,真正从实践出发,以工作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的教育更能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加中职医学院的实践医学教学课时数,让医学实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课时比例达到1∶2,让学生能够从实践医学课堂中掌握更多的技能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同时,不断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删除以往重复且陈旧的医学验证实践课程,让位给实践探索项目,增强中职医学课程的探索性、综合性及实践性。真正从工作过程的导向出发,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突出学生的实践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以及我国中职医学教育现状的反思,我们要改变医院教育中不合理的部分,更好地将操作技能融于职业教学的过程中。工作过程导向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将工作过程教育直接引入课程教学目标,是一种提高学生工作认识的教学新方法。我们要改善教学的模式,突出实践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践探索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工作过程出发,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医学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分析

南京市六合区卫生局于2010年在六合区健康促进中心内挂牌成立“六合区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统筹管理全区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1主要管理措施

1.1明确考核目标

将继续医学教育纳入区卫生局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年度考核体系,明确各医疗卫生单位年度继续医学教育的目标是“两个一百”,即专业技术人员参培率达到百分之百、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1.2实行继续医学教育年度学分校验制

由六合区健康促进中心对区内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分获得情况实行年度校验,合格证加盖年度校验合格章,并将各单位校验情况上报区卫生局备案。

1.3乡村医生的聘用依据

对所有聘用乡村医生实行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考核合格者颁发继续教育合格证书,作为乡村医生聘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2近5年继续医学教育及年度验证情况

2010—2014年组织继续医学教育、验证和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情况,见表1~3。

3分析与讨论

3.1探索多种有效途径

从表1与表2的数据对比来看,我区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课题培训班一直是医疗卫生单位,尤其是街镇一级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培训的最重要的途径。而我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途径正日趋多样,提交验证的继续教育学分证书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修、学术会议、成人后本科等高层次学历教育都是有效的途径。

3.2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医院学术

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1]表1的数据表明,六合区继续教育基地在2006—2009年连续4年,成功申报省级医疗、护理继续医学教育课题各1个,之后因种种原因,没有高质量的课题申报,这对全区医学学术氛围的提升是一大损失。

3.3不达标的原因

从表2的数据来看,尽管将“两个一百”纳入了年度单位考核目标,但真正达到年度“两个一百”目标的单位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终身学习的观念不强,尤其对无晋升压力的基层医务工作人员;二是继续医学教育课题较单一、继续医学教育手段不足,难以满足基层医务人员全科、多样及个性化的需求;三是工学矛盾突出,影响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四是相应的管理措施执行有不到位、不完善的地方。

3.4经费是制约继续医学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表1、2、3的数字对比来看,我区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参训率高,其中财政专项的扶持,学员免费学习、用餐,提高了学员参训的积极性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其他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开展,以及项目的申报,由于没有经费来源,采取收费制,对于收入并不高的基层卫生工作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表1数据来看,我区继续医学教育类别仅限于医疗和护理,医技与药师由于参训人员较少,基本都是参加医疗类的继续医学教育,纳入医疗类学分管理。而医、护两类课题也是单一类别,无法按照不同类别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安排多样化的课题。因此,经费的缺乏,又造成了继续教育执行项目的单一,不能针对不同的需求,多层次地开展。

4建议

4.1加强对卫技人员终身教育理念的宣传

通过理念宣传教育,让各级领导和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有更深、更新的了解,使医务人员自觉地把继续医学教育视为自身的权力、义务和职业追求,培训自觉的继续医学教育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4.2引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简称ICME)

现在我区仍使用传统的学分登记、管理模式,效率不高。建议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逐步引入ICME。ICME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继教管理手段,是继续医学教育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必然趋势。该系统使用IC卡采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配合手持式读写机(POS机)、上网电脑、联机式IC卡读写机和高效的管理软件,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集记录、管理、统计、申报为一体的现代化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综合解决方案[2]。

4.3争取上级支持

争取上级医疗机构对区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课题项目负责人的专项培训与师资培训,帮助区级医疗机构申报继续医学教育课题,使区级医疗机构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同时,争取省级部门对基层继续医学教育课题申报的政策支持,促进基层继续医学教育早日形成良性循环。

4.4加大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财政投入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人员的适当补偿机制因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专业化程度较高,层次差别较大,共性的东西较少,所以仅靠目前的年度一两场的集中培训班,肯定满足不了不同人员的需要。而针对不同需求组织不同课题的多场次培训班,由于成本较高,只有通过加大投入,以及对参训人员的补偿机制,才有可能逐步实现。

4.5拓宽继续医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尤其是网络继续医学教育的引入在当前经费投入不可能一步到位、课题多样化不能立即实现、工学矛盾难以迅速解决的情况下,培训基地应当选择适当的网络继教项目,加强宣传,引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

参考文献

1黄静,张成兰.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医学教育,2004,(2):42-44.

第6篇:医学教育现状范文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Abstract】Synthesizesthemedicinepatternalongwiththebiomedicinepatterntothebiological-psychology-societytheevolution,themedicalserviceiscontradictorygraduallyby“thetechnology”to“theservice”thetransformation,manynewmedicineethicsquestionarisesatthehistoricmoment,medicineethicsmoreandmorereceivesthevariouscountries’medicineeducationalcirclestheattention.

【Keywords】Medicineethics;Education;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1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特别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此外,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问题。2.2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

2.3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现状,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选择与应用正反典型事例进行伦理分析,这对于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加深对医疗实践中所遇到的伦理纷争的理解,提高医学行为分析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欢迎”。[6]同时还“应重视对启发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考评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2.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现状,首先,应尽快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其办法:一是建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尤其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全国性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2004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班,受到有关部门和与会者的好评。同时,各省市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会,不断培养医学伦理学队伍,还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

2.5完善并规范人文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同时还尚无相应的规范。

全国仅有医学伦理学会及教育等专业委员会,而各省市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也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要求。虽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在课程建设上把医学伦理学列入教育计划,但全国医药院校缺乏统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但大多数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个小组,教材不够统一,教育与研究相脱节等。我们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提出明确的要求,“把医学伦理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来建设”。[7]同时要大力开展医学伦理学的教育研究,定期召开地区和全国性医学伦理学教育研究会,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依靠全体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界、医学界的同仁,共同为建设符合国情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及教育体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34

3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4李传俊、李本富.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评价.医学教育[J]1995,(2)9~11

5张金忠.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效果的讨论.中国医学伦理学[J]1999,(3)27~28

第7篇:医学教育现状范文

医患纠纷是当今的一个社会现象。我们必须承认,在医患纠纷中医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医生医德的缺失就是造成医患纠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医德素养最开始应是在医学院学习阶段养成的,因而对医学生在校期间医德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校期间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好坏对于以后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但是中国当代医学生的医德情况着实令人担忧,本文就当代中国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及教育途径做一浅析。

一、当代中国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

(一)社会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医院原本公益事业的性质,而逐渐转变成为一种盈利机构。因此医院从上到下都开始了对利益的追求。“大处方”“大药单”“索取红包”“高额的医疗器械差价”等等。这些问题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在校的医学生。尤其在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有机会与带教老师、医药代表、病人等相关人员亲身接触,这些现象就会影响学生对于医德问题的态度。并且目前全国均处于高考扩招阶段,导致一些不适合学医的学生加入到学医的队伍当中来,这点又进一步加重了医学生医德状况急剧下滑。

(二)学校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影响

1.人文课程内容数量以及安排不合理

目前对于学校的人文课程,学生处于一种“平时上课逃、期末背重点、考完全忘掉”的状态,人文课程真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人文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很少,远低于国外水平。更加引人注意的是其与专业教育有一定的冲突性。学生在共同学习这两个方面的时候总是尽可能地偏重于专业课学习,对人文社科学习极其忽视。对于学生的医德教育主要为《医学伦理学》一书,内容单一,很难吸引学生兴趣。与学生的预期相差太多,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课时数少,在相当多的院校仅开课一学期,教育结果可想而知。

2.教学方式陈旧

当代中国医学生的人文社科课程教学方式仍然处于几十年前的阶段,基本上处于“照本宣科”的状态。教学思路混乱,并且对于“医德”这一方面涉及很少。讲课老师多为非医学专业出身的老师,仍然按照说教式的教育来授课,只讲理论知识,与医疗例子或者相关社会实例联系少。并且以分数的高低来定这门课程学的好坏。学生考过即忘,使这种教育流于形式。这让学生很难从课程上获得相关体会,也很难养成良好的医德品行。

3.与社会现实脱节

正如上文所说,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医学生所面临的医疗状况已经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学校的医德教育仍未按照现实适时的在内容上加入或者改变一些东西,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导致“学无法致用”。现在的医学在某种程度上转变成了“人学”,因为在医院这个大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并且很多事情在当今已经不是什么隐秘的事情了。在很多学生眼中,人文思政课上所学的东西对以后走到社会没有任何用途,从侧面反映出学校的人文社科教育已经严重与社会现实脱节。

4.一些学校医学教育具有严重的功利性

很多医学生在选择学医之初,就把它当作一门有丰富利益回报的职业,并且这种想法在大学医学教育的过程当中没有得到很好地转变,反而更加具有目的性。学校都在以高就业率为目标,把未来相关的预期收入作为衡量是否成功的准则。当今医学院极其重视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而轻视从医学生本身方面出发的医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是以如何培养一名医德高尚的医生为目的。中国古代就有“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名言。而西方也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由此可见,医学院校要培养的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医学卫士,过于功利化的教育对于医学教育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

5.当下学校的医德教育未从学生自身考虑

的确有一些学生走进医学院的目的不纯,但是大多数学生来学医都是怀着崇高的理想,对医学有着深深的崇敬。但是现实会迫使学生来改变自己的想法。这时就确实需要从学校的角度来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但是这一措施在当今医学院校极少开展。学校从自身角度考虑必须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思考过该课程的意义所在。这门课程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在医德教育中学校未从学生实际出发,造成当下医德教育缺失的局面是必然的。并且在校园中没有足够的人文气息,没有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考虑人文培养、医德培养的问题。

(三)学生自身对待医德教育的态度

1.医学生对医德认识程度很低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非常广泛。医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量极大,所面临的诱惑也极多。因此在当今社会各种信息的冲击下,很难在今天让医学生自己去内化医德知识、了解医德内涵,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当下很多学校都会组织展开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进社区”“进福利院”“进养老院”等。但是,这些活动均与综合测评挂钩,就潜在造成了一种行为上的扭曲。学校本意是想通过这些活动来间接培养学生医德,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自身没有意识到医德的重要性,对医德的认识程度很低,不理解医德会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以及医德对于医生这一职业自身的意义有多大。

2.个体想法多元化

中国社会处于变革阶段,与此同时当代医学生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三观”的发展一是基于学生自身素质,二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个体想法多元化就造成了医学生对医德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医学生也不自觉地会把追求利益当作第一要务,进而急功近利使轻视医德的要素得到发展。青年学生理想主义的热情消减,生活乐趣趋向非理性化、低俗化。

3.自我教育缺失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来改变自己的言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某一需求的能力[1]。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而反映到医德培养问题上来,内因是医德形成的主要根据,外部影响是医德形成的客观条件。由此可见,在医德养成中,自我教育能力至关重要。但是在当下医德教育中,只有极少数医学院校开设能够间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课程,即使有个别的开设,也极度缺乏实践性。

二、医德教育途径浅析

(一)学校良好人文环境的构建

毋庸置疑,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学生医德培养至关重要。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创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通过学生会举办相关“医德演讲比赛”及无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血站义工”“爱心医疗队”“V站志愿者”等。并且在教室走廊张贴相关医德培养的宣传材料,潜移默化地促进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典型宣传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聘请当代优秀的医学专家、教授到学校开设相关讲座,这样更会激发出学生对那些名家的敬佩之情,使学生以那些名家为楷模,激励自己。

教师是学生知识获取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最能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因素之一。教师素质的提高能够很好地提升学校人文环境的氛围。尤其在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带教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要重视加强教师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教师进行考核,并与相关福利待遇挂钩。以此通过教师良好的医德形象来影响带动学生医德素质的发展。

相关机构也可以发挥其功能进行医德教育。如图书馆,可以适时进行高尚医德名人书籍推荐介绍,大屏幕播放相关知识,把相关书籍单独列出,更有力地促进医德建设。

当前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医德教育,定时在网站贴吧、QQ群进行信息,促进学生医德发展。也可以引导医学生自己去相关网站浏览,观看电视节目、如科教频道《大家》节目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二)学校加强对课程的重视与改革

改变单一的医德人文教育课程模式,除了《医学伦理学》之外,增加《医学心理学》《成功心理学》《医学人才学》等必修课以及选修课。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教授所开创的《临床医学导论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让学生在提前接触患者时,提高医德的建设。

教学方法创新。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如PBL、角色扮演等。以具体的医学实例来进行医德教育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让学生从自身出发,教师只是其中的引导者。

增加人文社科课程的数量,并使课程多层次,还要与医学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在专业课中学习相关医德知识。比如在讲授一个病症时,任课教师可以形容一下该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对患者的同情心,有助于以后医德品行的养成。还要改变当下人文教育被轻视的局面。现在很多大学的医学院均为原来独立的医科大学,合并入综合性大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教育,让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曾引起过国内医学教育专家们的深思,“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就是尝试相关通识教育的改革之一。解决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或许是解决医德问题的治本之策。

基础教育应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医学生最终是与患者打交道的,而医生医德素质也是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体现的,因此在医学生基础学习的过程中,适时地增加相关临床实践尤为重要。德国慕尼黑大学就明确要求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要到医院见习一段时间,并着重于给患者服务(相当于义工性质的工作),这对于医学生以后医德的培养与发展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三)医学生加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医学生要善于“内省”、“吾日三省吾身”,要从内心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只有一个医学生真真正正地从自己内心感悟到医德的魅力,感悟到医德的巨大作用,医德才会在医学生以后的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要学会“慎独”。机会为青年人敞开着,青年人的前途不可限量,如果青年人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将自己同胞当成众多交易的工具,一心只想着致富,这当然定能如愿以偿;但如此一来,也就卖掉了一份高贵的遗产,毁掉了医师为人类之友这个始终维持得很好的名衔,也扭曲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与受人尊敬的行业”[2]。这是奥勒斯对于我们医学生的忠告。医学生最应该做的就是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自己服从自己的内心去做事,这才应该是医德培养的最终目的。

(四)从中国古代医德教育中挖掘对现代医学生的启示

中国古代医德教育源远流长,“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孙思邈的“人命之重,有贵千斤”等等无不体现出古代医学家对于医德的重视。现代医学教育中要善于利用古代相关信息,把它与现代实际情况整合,打造出一套适合现代医学教育的体系,会对中国的医德教育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8篇:医学教育现状范文

为适应新医学模式,必须实施创新教育,通过分析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在教育创新中的主要内容,包含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内容、方法和手段创新。

关键词:

创新教育;观念创新;医学院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提出的新医学模式,高等医学院校也必须要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为根本目的,实施创新教育。

一、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传统的医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暴露出它的弊端,存在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创造能力差,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创新教育理念,并已从讨论和探索阶段到了实践阶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确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所有高校几乎都已开展创新教育的改革和实践;(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临床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高速发展;(3)实施发展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制;(4)试点和推广以问题为中心和案例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日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人机对话、慕课、课程优质资源网站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思维训练和实操能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视野。各高等医学院校都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现代化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

二、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创新模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等医学教育正在努力打造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创新的冲动,激发学生自觉地尝试一些创新,但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创新模式中主要是存在以下问题:(1)从小就接受的守旧意识、“中庸之道”哲学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创新品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新观念;(2)医学生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专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科专业交叉,导致知识分割。这种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面太窄,缺乏人文科学类课程,抑制大学生发挥创造能力;(3)我国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没有给学生充分动手的机会和条件。缺乏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多限于观摩学习;(4)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没有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基本上一个专业按照同一个计划走完全过程,缺乏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5)尽管各医学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革新教学,但教学中仍然是以老师讲述为主,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视传授学生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的策略

1.创新观念和内容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主要是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比如在实习中培养独立思维能力,鼓励实习医生独立接诊病人(包括病史的采集、体检、诊断)、独立完成病史记录和临床诊断、比较上级医生的记录和观察病人的病情转归,不断验证自己的判断,提高诊疗水平。

2.创新教学体系

构建新型医学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建立一批平台课程和系列课程,设计和开设多学科有机组合的综合课程,特别重视增设人文科学和社会医学领域的选修课程与有助于发展医学生个性的专业选修课,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综合优化。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上要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的技术,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彻底改变过去高校教师常用的灌输讲授法。

3.建立创新实践平台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创新更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是加强创新教育医学生的重要途径。实验课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准备实验、组织实验。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热情,提高实践效果。

4.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的医学人才,创新意识不足、创造性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本身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不注重引导和启发,仅仅围绕传授知识教育,缺少探索、创造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各种进修、培训、观摩、开展学术研讨活动等方式,更新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知识结构,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培养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教师队伍。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促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创新医学人才。

四、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创新教育任重道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创新教育培养也应适应时代需求,每个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为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作出贡献。

作者:肖学文 张兰凤 单位:赣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周业波.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谈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16(2):171-174.

第9篇:医学教育现状范文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选取调查对象

1.1实习教学基地 从郑州华信学院医学院2012年校外实习医院中,按照医院不同类型、级别,有代表性的选取了12家医院,其中高校附属医院4家、三级甲等医院5家,二级甲等医院3家。

1.2 实习调查学生 在被选取的12家教学基地中,共有316名10级实习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16份,收回有效问卷295份。

2. 调查方法

对选取的12家实习医院中的2010级31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地基本情况调查表由医学院实习科人员和实习基地科教科或护理部相关人员共同完成。调查问卷通过实习教学检查,在各个医院实地回访工作中发放和收集,并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和收集学生的其他建议和意见。

3. 结果统计

收集到的调查表经认真核实并剔除部分不符合填表要求的表格,然后对基地基本情况调查表按医院级别分类汇总,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论

1. 临床教学基地基本情况 根据《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要求,逐项对选取的12家校外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和教学条件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的12家实习医院在基本教学条件方面,都能达到《暂行规定》的标准,在级别和床位数量上均为较高水平,学生对医院的整体情况满意度都较高,大部分都在95%以上,5家医院达到100%。尤其是高校附属医院满意度都达到了100%。

2.教学管理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各个实习医院所反馈的教学管理各项指标分析,可以发现

2.1被调查的12家实习医院,均设置了专职教学管理机构或教学管理人员,绝大部分都建有供实习学生教学用多媒体教室。

2.2在集中教学方面,高校附属医院做的非常好,能做到定期组织实习学生上课,特别是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规定每周四下午,全体实习学生集中上课,且教学效果良好,收到学生好评。

2.3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12家医院中仅有3家医院设有学生夜班值班室。其余医院学生夜班交班后,均需返回居住地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是各个实习医院急需解决的问题。

3.基地教学现状及学生对带教的反映

3.1各类别医院在对老师的带教态度上满意度几乎一致,都在95%以上。这与近几年来医学院加强和各个实习医院的合作及历届学生在医院的良好表现是密不可分的。

3.2在老师的带教水平上,各类别医院略有差异。其中,高校附属医院满意度最高,为97%;三级甲等医院和二甲甲等医院略低,分别为90%和86%。

4.各医院师资队伍和教学组织情况

通过调查发表,各医院带教老师职称和工龄情况,可以反映出高校附属医院带教老师为护师职称以上比例和在医院工作5年以上比例远远高于其余三甲、二甲医院。高校附属医院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带教效果和质量。

5.学校和医院的管理制度反映

通过调查发现,可见:

5.1大部分实习学生对医院的管理制度比较满意,但在三甲甲等医院对医院制度不满意的人数最多,占19%,这与三级甲等医院规模大、床位多而造成的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心理紧张有很大关系。

5.2医学院设有单独的实习科,专人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管理工作。定期对护实习学生进行检查实习教学检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给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因此,绝大部分实习学生对学校的实习管理制度是满意的。

三、意见和建议

实习医院教学管理人员和实习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够经常性的对医院进行回访,和实习基地相关部门负责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希望能够让实习学生更多的进行临床技能操作,以便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治疗。并要求医院定期组织集中讲课,加强实习教学效果。

四、讨论与结果

经过此次问卷调查等方式,基本上对郑州华信学院医学专业校外实习教学基地现状有了清晰的认识,也找出了医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为同类院校临床实习教学提供了相关的数据和参考。

1.缺点和不足

1.1由于受到医院实际条件和经济利益等各方面的原因,部分实习医院的教学基本条件需要改善,需增设学生值班室、示教室、图书馆等;

1.2学校实习教学管理部门还不能够全面、经常和各个实习医院进行沟通联系,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对医院的带教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不能及时、全面的掌握,不利于实习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高。

1.3在临床实习开始前,对学生的思想动员还不够充分,实习学生对临床实习没有正确的认识。实习班级辅导员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不够规范和严格,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心理、思想、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还不能及时做到了解并有效解决,没有做到定期和学生进行联系并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较大的管理漏洞。

2.措施

2.1做好现有实习基地的稳定,满足学生实习需求。

2.2制定实习医院分级合作体系,加强和重点医院合作。

2.3完善实习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毕业实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