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互联网范文

农业农村互联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农村互联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农村互联网

第1篇:农业农村互联网范文

1.顺应新常态

长久以来,作为服务地方“三农”事业的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坚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量丰、质优、普惠的金融服务。当前农信社服务的“三农”市场正显现出一系列发展新常态:

首先是互联网金融不断深入农村市场,农村金融服务将不断多样化。一方面农村市场已被互联网企业锁定。如:阿里已经进驻黑龙江,拟构建农村电商,为进一步提供金融服务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部分银行已开始了农村电商项目。

其次城镇化加速推进,带来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的持续转化。

再次新农村建设引领,带来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的时代机遇。当前,黑龙江省持续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农村。

最后是农业发展提速,带来了经营主体和生产方式的全新升级。在国家和地方政策鼓励下,黑龙江本地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及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成长迅速。

如何在新常态中抢抓机遇、谋求跨越,就意味着需要顺应新常态、开拓新思路、践行新方法。结合当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手机、计算机、移动终端等设备在农村加速普及的大环境,农村信用社充分融入“互联网+”理念的金融服务才能够更科学、高效、精准地满足农村地区、涉农主体的金融新需求,才能够切实将普惠金融深入引向黑龙江“三农”发展事业。

2.后发优势明显

黑龙江农信社自2003年迈出深化改革步伐,在地处东北部、服务三农、二级架构等特有背景下,日益体现出后发赶超优势。同时,在大力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清晰战略导向下,“互联网+农信社”这一领先理念与传统机构的巧妙融合在黑龙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体制建设方面,农信社特有的二级法人体系,近年来,大力打造“小银行+大平台”发展战略。其中,省联社引导各行社始终以“三农”、小微、社区为市场定位,努力发展各行社成为现代化精品小银行。省联社自身以加速提升信息科技的支撑服务水平为第一驱动,促进系统资源整合,进一步丰富面向各行社的资金、业务、风控、协调等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大平台”的综合支撑能力。

黑龙江农信社的金融产品、信贷产品在近年来,经历了市场的检验,被广大客户所认可。由于已经在黑龙江经营多年,黑龙江联社的营销优势是其他机构不能达到的。黑龙江农信充分发挥二级法人灵活、快捷等特点,在营销手段上充分实现了多样化和本地化,尤其是工作人员熟悉当地优势,在产品营销中具有良好的人脉资源。

3.市场定位要准确

农信社应牢固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始终姓“农”。“三农”是农信社的生存发展基石,农信社根在农村、情在农民、命在农业,一生都与“农”字打交道。农信社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始终传承信合文明,发扬吃苦耐劳、一心为农的敬业精神,坚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在支持农业生产资金上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争取工作的主动性,消除“惜贷、恐贷”的思想,简化放贷程序,为农民提供及时、方便的金融服务。发挥信贷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重点突破,带动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

4.服务方式要创新

农信社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拓展服务渠道,从以往前后台分离、集约化管理模式中跳脱出来,逐步转向一体化运营,将客户营销、产品定制、风险管控、财务处理等集中到IT层面统一设计。同时也应认识到,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仍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农信社实体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认知和诚信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等优势,利用已建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与互联网银行相结合,从而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积极尝试推进以金融便利店、村头服务点为方向的渠道建设,立足遍布城乡的物理网络,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设立金融便利店,确保广大客户享受到便捷普惠的金融服务,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5.服务客户要精准。当前,客户越来越要求服务的个性化和集成化,如何满足每一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农信社需要思考的问题。农信社要积极探索“人工网点+电子银行+客户经理”的“三位一体”网络建设服务模式,通过立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客户链条,网点设计应更贴近客户、更温馨、更人性化,人工客户服务要更温馨,对不同客户区别对待,差异服务,对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针对不同客户推出不同信贷产品,同时提高效率和质量,做到方便、快捷、高效,以此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要通过精准定位客户的偏好,推送包括金融产品在内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打好“亲情牌”和“感情牌”,真正做到每一位员工带着感情去服务。

总之,互联网技术开始应用于金融业,并且出现了大量新的金融组织形式,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及产品迅猛发展,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农信系统作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的中坚力量,既要意识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又要努力抓住这次机遇,完善自己的服务,多样化自身的服务方式,优化管理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非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经营,对传统银行业已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这些冲击面前,农信系统理应提高认识,积极应对,提升自己、完善服务,稳住客户将是农信系统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庆全.浅析当前农信社应对互联网金融对策[J].山西信合,2015.12.

第2篇:农业农村互联网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

一、引言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1],促进城乡师资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我省农村外语教学的实践和“互联网+”教学的发展趋势,在普遍认知的基础上,对于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重新解读,这对于指导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职业发展,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多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普遍意义上的教师专业能力指的是专业认同、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和发展环境等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构成要素,发展诉求等,而“互联网+”教育对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能力有了新的要求。以此开展研究可以实现专业能力与教师职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促进。

二、欧美教师专业能力的界定

(一)美国外语教师能力特点评读

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制定外语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先后又有卡内基基金会的《国家为 21 世纪的教师作准备(1986)》、美国外语教育协会《外语教师教育临时计划指南(1988)》、美国全国外语标准委员会的《外语教师培养标准(2002)》、美国师资培育认证理事会的《 外 语 教 师 培 养 标 准(2013) 》等多种权威标准出台,而其对教师能力标准的界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呈现以下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外语教师能力的内涵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了较大变化。首先,教师能力界定的理论基础变更。教师能力的理论基础是一个从构建主义、实用主义、行为主义以及社会功能主义等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社会变革、教师职业发展、教学实践需求等成为理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教师能力的构成要素的变化。最初是从外语教师的语言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师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界定教师能力;教育发展使得课程朝向体系化发展,语言教育的重点也集中到以“课程培养学生能力”,教师的外语能力体现在如何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还来以杜威、康茨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提倡“教育的社会性、教学的实践性”,在原有教师能力的基础上附加上教师的社会职责,要求教师不但要教学,还要参与社会实践与重建。后来行为主义逐渐盛行,研究焦点从从关注教师自身能力转换到关注教师能力的呈现,关注点从外语教师的标准能力转换到教学实施的过程能力。

当代美国多以一种发展的视角审视教师专业能力,并认为教师能力存在既定能力和潜在能力之分。既定能力是通过职前的专业学习、职业培训获得的,这是教师的基本属于素养;发展能力是就职后,通过实践教育、继续教育等方式获得。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过程是通过各种途径,在既定能力的基础拓展潜能的过程。发展观认为教师能力是一个弹性扩展的过程,这是“互联网+”时代对教师提出必然要求。

一是动态发展过程。经济社会变革要求对教师能力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先,从强调教师个人能力发展到强调教师能力的呈现。机械的构建主义将外语教师专业能力分为语言、技能和道德三种要素,提倡通过要素培养提升专业能力。然而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能简单地以因素分析的方式去理解,个别因素的培养提升也不能全部实现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同时,有着较强个人专业能力的教师也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主要是教师专业能力是一个层面,如何去展现能力,实现教育的目的又是另一个层面,因此关注焦点也就转变到能力呈现过程上。其次,从强调从个体能力发展到强调社会责任。最初的认识只关乎个体能力发展,无论教师或者学生。而现实是对于“优秀”学生的界定或者是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需求,与教师自身能力存在差异性。以现有教师能力很难培养出社会所需要或者期望的人才,亦或者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种不对等性导致必须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师能力。

二是外语教师的文化敏感性。语言即文化,外语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学习、鉴别、交流与借鉴。多元的美国文化要求教师具备更加强烈的文化敏感性,这是外语教师社会能力的核心体现。在以个人主义为代表的美国,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设施^程中,具备很强的文化差异意识和文化适应力。外语教师的课堂就是创造多元文化背景,让学生充分融入并通过语言学习提升文化适应力。课程教学是“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中反应”[2] 。外国教师的能力要在多元文化中展现,检验。文化性成为美国外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都成因素。

三是外语教师专业能力侧重。知识是如何获取的,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解读,相对中国“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能力观,美国人更多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来自自身的悟性以及社会体验[3]。而外语教师能力发展的重点不再是“以知识”为核心,而要以“技术” 为核心,不是通过教师的渊博学识、独到见解去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设置科学有效的教学过车“技术”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教师能力很难有一种固定的体系,而教师能力发挥作用是在辅助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

(二)欧盟外语教师专业能力的评读

欧盟自成立之后也先后颁布了多个版本的教师能力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1995年的《教育与学习:迈向学习社会》、2002年的《外语教师的培训:欧洲的发展》,以及后在“欧洲语言共同框架”的指导下,2004年修订颁布的《欧洲语言教师教育纲要》(简称《纲要》)等文件,现也从以下几方面对《欧洲语言教师教育纲要》所规定的的教师能力标准进行评读。

一是对于教师自我的知识构建。语言教师的知识是衡量能力的重要指标。《纲要》规定的知识构成要素方面涉及的课程内容、教学实践指导、语言环境等要点[4]。构成要素包括外语教学认知、教学方法技能、外语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等,分为语言知识层、教学理论层、实践体验层,三个层次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此点可以看出,欧盟《纲要》侧重点在于教师职前素质培养与能力训练,对于就职后的潜在能力鲜有规定,特别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批判基础上实现的能力重构缺少规范。实际上《纲要》推行的是一种教师知识能力准入标准。

二是外语教师对于环境的分析能力。外部环境能力包括对语言学习者、教学环境的分析解读,并以此做出适应调整的能力。外语教师应该学会分析理解学习者的动机、需求、了解其学习基础、基本技能等。同时,还应该创造一个适应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环境,组织有差别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运用本质,组织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活动[4]。

三是外语教师的身份认知能力。身份认知是指外语教师对自我职业、信念和价值观的反思、认同能力。这要教师认识到语言教学本质什么,自我坚守的教育信念是什么,从事外语教学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要从事此项工作,未来自己职业如何发展等。《纲要》认为教学应秉承批判着批判性思维,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程、开展评估。教师作用不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具有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培养的作用。这种文化身份意识的认同要符合欧洲语言、文化的多元性,具备一定的地域特征。

三、“互联网+”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在借鉴欧美外语教师专业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国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能力一般包含专业认同、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等构成要素。而互联基于“互联网+”理念,提出促进我省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提出新的要求。

一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技术能力作为外语教师能力构成的组建因素。这里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对“互联网+”教学的认知力,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接受、使用能力,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准备、教学互动和教W检查的能力,有效使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改革的能力等;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为自己专业发展服务,乡村外语教师在语言认知、教学理念、环境分析、文化身份认同方面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二是“互联网+”为乡村外语教师发展提供便利平台。乡村外语教师发展存在诸多弊端,主要原因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别导致农村英语教师发展的机遇少,几乎跟不上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步调,很难获得自身发展和价值认同。而“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能通过便利的媒体平台(如网络直播、慕课、微课等),实现了连通内外的作用。农村教师发展不再首先由交通、地理环境的限制,保证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从专业能力,知识结构、发展环境等方面促进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是基于“互联网+”的教师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传统的教师能力评价方式是简单的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开展教学改革情况以及教师工龄等方面开展。这种评价从一开始就有着唯目的论的弊端,把“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目的畸变为“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论文”等。对于教学过程监控的忽视让师生备受折磨,也让教学多了些功利,少了文化。“互联网+”教师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多种评估手段的跨界融合,以创新的理念促进评价方式的改进,以人为本地开展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具备开放性、连接性的特点,能够兼顾结果和过程,让教育主管部门、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对教师能力的评价,以求真正实现评价价值的公正公平。

四、小结

经济社会的发展附近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准变化,而各国对于外语教师能力认识、评价标准有共性也有差异。但外语教师专业能力中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等一般被认作为普遍性因素。“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能力也是外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切合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发展的现状,新媒体平台能使他们在“联网+”环境下,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实现由语言知识到专业能力层,从教育技术层到教育文化层的有效转变。

参考文献:

[1].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Z].2014-9-9.

[2]Tyrone C.etc.Teacher capacity for diverse learners: What do teachers need to know? [A].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enduring questions in changing contexts[C].Routledge:Taylor&Francis,2010:156 - 174.

第3篇:农业农村互联网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金融;现状及对策;发展路径

如今,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是我国农业金融在互联网背景下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农业金融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对于农业经济飞速上涨的需求,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是农业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此,应积极将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相关要素引入农业金融的发展中,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一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可大大缩短农业金融的创新周期,科学技术的研发与进步为农业金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且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农业金融市场的规模较易形成与扩大[1]。

一、我国农业金融的背景与现状

(一)农业金融起源与发展

在农业的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中,均离不开农业金融发挥的资金融通作用。农业金融是建立于信用之上,以货币流通的形式实现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在历史的发展中,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因素,引起了农业资金的借贷显现,并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农业金融。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在清朝中期得到迅速发展,票号、典当等各种形式的农村金融促进了农业金融的发展。农业经济一直是国家发展重点关注的方面,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成立四联总处、农村信用社、农业合作社以及实行等方式来推动农村经济的提升和农业金融的发展。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现状

农业金融的规模由最早的农民之间发展到现在的农民、银行与政府的多方合作规模,已经具备多样化的农业经济支持功能。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金融正处于不断改革、完善的发展阶段,但由于目前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不高、信号不稳定等问题,使得农村对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使用率较低,也使得农民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认知不足,无法良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金融依旧处于缓慢的初级发展阶段。农村不具备一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条件,使得农业金融机构依然只能具体到乡镇一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村市场的规模,不利于农业金融的深入发展。各行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发展关系,每一行业并不是一个独立个体,信息时代下,农业金融与互联网的联系不够紧密也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造成金融市场的发展不稳定。因此,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农业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向农业人员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2]。

二、我国互联网农业金融优越性与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的优越性

虽然目前我国农业金融在互联网技术下的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其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很大,有很高的潜在价值。农村人口较多,农业金融的市场需求大。如果借助互联网技术,改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为农业金融提供足够资金支持,扩大农业金融规模,集中市场,将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社会其他行业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互联网农业金融相比于传统农业金融,在时间以及区域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线上的农业金融机构使得营业时间更加弹性化,有效缩小了农民与农业金融机构双方时间差别的影响,营业网点的虚拟化网络建设,降低了金融机构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此外,互联网环境下农业金融机构的扩建,会带动农村当地基站、计算机、交换机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网络信号的稳定与增强[3]。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的挑战

1.金融发展资本空间有限在农业金融的快速发展下,一些涉农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上升,对线下农业金融机构的管理与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金融的发展原本就具有一定的风险,不确定因素较多,农业的收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如果发生了自然灾害,会严重损坏农民的经济收益,而且农业的收益周期较长,因此很容易造成无法及时归还涉农贷款。无法预估的风险,导致农业金融的发展资本空间有限,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很难扩大规模。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下,京东、淘宝等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帮助农村扩大农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升风控水平,但农产品的线上销售不容乐观,也阻碍了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2.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现如今,仍有很多农村地区没有达到网络的全覆盖,存在基站少、信号不稳定、村民无法承担过高的网费等问题。尽管在政府的扶植下,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数量增多,互联网使用流畅,但是金融人才与互联网人才的缺少依旧阻碍着农业金融的发展。大量的青年和知识分子都涌向城市,谋求更长远的发展,留在农村务农的大多都是小孩和老年人,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知识技能与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足,无法很好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业金融。互联网技术是农业金融发展的基础,如果农民对互联网知识的认知与学习能力不足,势必会导致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缓慢[4]。

三、我国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对策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政府积极发挥资金扶持作用,增加贫困地区农村网络建设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农业金融优惠政策,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为打造“宽带中国”的前景不懈努力,建立并健全农村网络系统,为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在软件方面,一方面需要让农民认识到互联网技术能给农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可举办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和培训讲堂,宣传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各项先进理念,使其产生积极接受并学习的心理,通过知识培训,提升农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农业金融理念。另一方面,解决信息时代互联网人才与金融人才的需求,提供创业机会和高标准薪资待遇,吸引有创业思想和城市发展经验的青年人才回乡就业,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回报给家乡,推动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

(二)加强与互联网农业平台的合作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的生产和销售规模都呈现个体户或者小规模的零售,在农产品的生产上缺乏产业化效应,销售上缺乏品牌化效应,没有形成集中化生产规模,无法建立农民自己的品牌,导致农业经济收益偏低、发展缓慢。政府应集中个体农户和小型农业企业的生产与销售资源,促进二者的合作,共同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后,更容易再和涉农电商平台建立经济联系,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帮助农民宣传农产品,提高销量,发展互联网农业金融。例如,与京东、淘宝等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合作,向全中国的顾客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农产品,还促成了交易,在电商平台的支付、物流、配送等技术的支持下,帮助农民完成一系列的线上销售过程,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一个正确、科学的金融组织体系可为农业金融提供发展方向与保障。首先,作为在农业金融中占据较高地位的农村信用社,要加强网点的互联网经营,增加线下机构的建设,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农村级别,使得农户金融贷款的过程更加便利。其次,政府要在政策上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对农业金融进行帮助,进行农业金融的融资和贷款,分散经营的风险,为农户农业贷款提供更多渠道,减小农户解决资金支持的难度,促进互联网农业金融的资金投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对农业金融的需求加大,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等要顺应潮流加强金融体系的工作效率。另外,政府以及农业市场要积极寻求新的经营模式,为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路径。

(四)促进农业网络金融理财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产业的发展下,兴起了网络融资和理财。通过网络金融理财,让投入资金增值,推动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理财模式将改变单一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金融理财路径,丰富了农户进行农业融资理财的选择,扩大了农业金融发展空间。例如,P2P平台、大数据金融、网上银行等网络融资模式,还有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为农户提供多种贷款服务和理财模式,最大化发挥资金的流通、运用效率,推动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对农业金融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优化农业市场资源配置、改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模式等。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金融仍面临着风险大、发展空间有限等众多挑战与阻碍。通过积极增强农村的网络建设、与互联网电商平台建立经济合作、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健全金融组织体系等措施,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提升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经济收益,促进农业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东亮.“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发展方向研究[J].商讯,2020(07):79.

[2]苟延杰.产业互联网视角下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研究[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2):33-52.

[3]张琳.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金融发展路径[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08):68-69.

第4篇:农业农村互联网范文

 

“互联网+农业”是借助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建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现达到改造提升农业经济的目的。

 

1“互联网+”对于改造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腾飞,从财力、物力、智力上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长久沿袭下来的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从业人员数仍然占我国农业人数80%以上,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1.1“互联网+”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智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互联网+”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1.2“互联网+”助力国内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大统筹

 

“互联网+”基于开放数据、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构建了一种“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对于解决我国农产品销售流通所面临的国内外双重压力,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提高我们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了一整套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1.3“互联网+”助力农业农村“六次产业”大融合

 

“互联网+”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打通整个农业产业链,达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门类、开发农业功能,为全产业链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1.4“互联网+”助力农业科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新信息,为消除自然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农民丰产增收、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新环境,使农业科技日益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协同式”农业协作经营服务平台,将农业研究专家、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5“互联网+”助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大发展

 

对于在农业领域曾经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优、公共服务成本过高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此外,“互联网+农业”还能够把城市的公共服务低成本的辐射到广大农村,降价城乡之间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差距,能够加速新农村的建设。

 

2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

 

如何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需要对“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保持清醒认识、高度关注和审慎思考。

 

2.1“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选择挑战

 

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互联网+农业”如果各自为政,大家埋头各干各的,到头来整个“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一定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协调的,对整个农业经济的改造和提升也一定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急需政府出面对整个“互联网+农业”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从而达到统一规划、逐步推进,平稳向前发展的格局,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改造提升国家农业经济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2.2“互联网+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挑战

 

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亟需加强,至今还没有通宽带的村庄就有5万多个,没有计算机的农户家庭在60%以上,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只有30%左右。另外,在农村,农业数据、农业信息技术利用效率低下,即便有些应用,也只是停留在实验示范阶段,不能做到普及推广,如何把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当下面临的挑战。

 

2.3“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挑战

 

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受到整个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农业问题也变得错综复杂。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把农业现代化的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需制定一套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

 

3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路径研究

 

3.1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国家“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

 

基于“互联网+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国家要尽快实施针对“互联网+农业”的战略性研究。从国家层面,搞好“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防止信息孤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利用;制定“互联网+农业”技术研发路线图,逐步实现技术突破创新;加强“互联网+农业”立法,推动农业数据开放、技术人才培养等,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2优先布局,推动落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在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上多下功夫,尽量实现村村通宽带,并且研发出适合在农村退关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开发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开发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3.3传统农民向新农人方向的转型

 

在互联网新的背景下,对于新农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互联网基因、创新基因、文化基因、自组织基因。

 

3.4在农业生产方面,设计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系统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可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大棚内部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及视频图像等信息,通过GPRS网络传输到云计算中心,经过作物生长模型分析,可远程或自动控制喷淋滴灌、内外遮阳、顶窗侧窗、加温补光、CO2气肥机等设备,保证温室大棚内环境最适宜作物生长,同时可以根据作物长势或病虫草害情况,由农业专家给予远程农技指导。农户可以通过手机、Pad、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实时查询温室大棚内环境信息和作物长势,同时可以通过信息终端远程控制温室大棚环境调节设备,从而实现温室大棚集约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减少病害发生,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

 

3.5在农产品交易平台方面,开发多形式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未来农产品电商平台将出现四种,第一,依托原有互联网优势扩张到农产品领域的电商平台,如京东;第二,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形成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如被誉为农批市场转型电商标杆的重庆香满园电商平台;第三,有实力的农产品企业自主打造垂直农产品电商平台,并逐步扩张品类,如泸州老窖商城;第四,个性化高端产品形成的小而美轻模式。

 

3.6在农产品销售方面,通过互联网推进产品品牌化模式

 

淘宝出现之后,服装等早期触电品类快速涌现了一大批淘品牌,现在,农产品电商进入快速发展期,褚橙、三只松鼠等品牌借助网络营销的力量,快速完成了传统农产品几年才能完成的口碑积累和宣传推广效果。由于农产品整体的品牌缺位,比其他品类具有更大的品牌打造空间,所以,未来品牌农产品电商将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5篇:农业农村互联网范文

 

1“互联网+”对于改造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腾飞,从财力、物力、智力上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长久沿袭下来的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从业人员数仍然占我国农业人数80%以上,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1.1“互联网+”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智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

 

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互联网+”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1.2“互联网+"助力国内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大统筹

 

“互联网+”基于开放数据、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构建了一种“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对于解决我国农产品销售流通所面临的国内外双重压力,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提高我们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了一整套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1.3“互联网+”助力农业农村“六次产业”大融合

 

“互联网十”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打通整个农业产业链,达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 类、开发农业功能,为全产业链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1.4“互联网+”助力农业科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新信息,为消除自然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农民丰产增收、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新环境,使农业科技日益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协同式”农业协作经营服务平台,将农业研究专家、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5“互联网+’’助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大发展对于在农业领域曾经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配

 

置不优、公共服务成本过高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此外,“互联网+农业”还能够把城市的公共服务低成本的辐射到广大农村,降价城乡之间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差距,能够加速新农村的建设。

 

2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

 

如何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需要对“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保持清醒认识、高度关注和审慎思考。

 

2.1“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选择挑战

 

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互联网+农业”如果各自为政,大家埋头各干各的,到头来整个“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一定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协调的,对整个农业经济的改造和提升也一定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急需政府出面对整个“互联网+农业”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从而达到统一规划、逐步推进,平稳向前发展的格局,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改造提升国家农业经济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2.2“互联网+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挑战

 

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亟需加强,至今还没有通宽带的村庄就有5万多个,没有计算机的农户家庭在60%以上,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只有30%左右。另外,在农村,农业数据、农业信息技术利用效率低下,即便有些应用,也只是停留在实验示范阶段,不能做到普及推广,如何把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当下面临的挑战。

 

2.3“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挑战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受到整个社会政治

 

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农业问题也变得错综复杂。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把农业现代化的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需制定一套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

 

3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路径研究3.1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国家“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

 

基于“互联网+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国家要尽快实施针对“互联网+农业”的战略性研究。从国家层面,搞好“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互联网十农业”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防止信息孤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利用;制定“互联网+农业”技术研发路线图,逐步实现技术突破创新;加强“互联网+农业”立法,推动农业数据开放、技术人才培养等,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2优先布局,推动落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在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上多下功夫,尽量实现村村通宽带,并且研发出适合在农村退关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开发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开发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3.3传统农民向新农人方向的转型

 

在互联网新的背景下,对于新农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互联网基因、创新基因、文化基因、自组织基因。

 

3.4在农业生产方面,设计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系统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可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大棚内部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C02浓度、光照强度及视频图像等信息,通过GPRS网络传输到云计算中心,经过作物生长模型分析,可远程或自动控制喷淋滴灌、内外遮阳、顶窗侧窗、加温补光、C02气肥机等设备,保证温室大棚内环境最适宜作物生长,同时可以根据作物长势或病虫草害情况,由农业专家给予远程农技指导。农户可以通过手机、Pad、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实时查询温室大棚内环境信息和作物长势,同时可以通过信息终端远程控制温室大棚环境调节设备,从而实现温室大棚集约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减少病害发生,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

 

3.5在农产品交易平台方面,开发多形式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未来农产品电商平台将出现四种,第一,依托原有互联网优势扩张到农产品领域的电商平台,如京东,第二,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形成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如被誉为农批市场转型电商标杆的重庆香满园电商平台;第三,有实力的农产品企业自主打造垂直农产品电商平台,并逐步扩张品类,如泸州老窖商城;第四,个性化高端产品形成的小而美轻模式。

 

3.6在农产品销售方面,通过互联网推进产品品牌化模式

 

淘宝出现之后,服装等早期触电品类快速涌现了一大批淘品牌,现在,农产品电商进入快速发展期,褚橙、三只松鼠等品牌借助网络营销的力量,快速完成了传统农产品几年才能完成的口碑积累和宣传推广效果。由于农产品整体的品牌缺位,比其他品类具有更大的品牌打造空间,所以,未来品牌农产品电商将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总之,农业和互联网融合,绝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全产业链的融合和创新,达到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优势互补,甚至是创造全新的产业模式,以此来改造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10).

 

[2]杜晓群.互联网时代广播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2,(06).

 

[3]齐莉.物联网农业智能测控系统的特点、优势及其在温室大棚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

 

[4]宋俊成.农资电商如何做?——三种可操作的农资电商模式分析[J].营销界(农资与市场),2014,(15).

第6篇:农业农村互联网范文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地域和自身资源的经济条件限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往往带有金融抑制性的特点,又加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独特性以及三农领域征信体系不健全的原因,这样便引起了农业领域在投资和融?Y方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而互联网金融依据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互联互通性,表现出轻应用、碎片化理财的独特属性,使得农村投融资在信息经济、金融抑制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拓展了新渠道,并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受到农业企业以及农业生产者的青睐。总之,将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相融合将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长期有效发展,引发并推动农村金融的新一轮革命。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人员集聚水平较低,加上农村地区人口收入水平较低,无固定性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也比较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网点覆盖相对匮乏,农民获取相应金融服务的机会比较少,产生了金融服务配置的严重失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农村地区被抑制的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的供给缓解。互联网金融的低门槛和高效率将传统的金融服务根植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缓解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资金的有效需求,以移动支付和线上支付为代表的全新支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对于传统金融的依赖程度,基于此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1、农村经济对于互联网金融有着强劲的内在需求

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下,农村业已成为电子商务较为广阔的市场,电子商务也已经成为农村地区最具有潜力的交易模式,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农村网民数量增加迅猛,电子商务在农村潜在市场需求比较大,故而农村电子商务将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和新经济的强大引擎,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

2、互联网技术支撑日臻成熟

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电脑、移动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技术的完善使得网民在网络技术的催生下日渐庞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网民数量为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3.1%。正是互联网普的迅速普及和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在为互联网金融提供基础条件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更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三、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缺失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监管措施尚未出台。虽然我国已将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交由证监会和银监会进行,但是具体监管细则未出台,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监管内容、监管形式、对应措施、权责问题等都没有确定。

(二)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

农村地区的人口集中都我比较低,消费水平比较落后且互联网消费的观念尚未普及、互联网消费的习惯尚未养成。而互联联网金融获取用户的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就是其平时的消费记录、浏览记录和信用情况。在农村地区,由于物流、网络、习惯等的影响,大家通常采用现金交易,即使有剩余的资产也会选择存于银行机构。

四、关于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积极扶持电信企业在农村地区加快网络设施建设,提升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服务水平,推动农村数字化网络覆盖项目建设,构建基于“三农”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便于广大农民积极的加入互联网金融服务中来。同时鼓励农民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本地区的特色产品,让互联网平台真正地用于改善农民生活上来,提升农民学习互联网知识的积极性。

第7篇:农业农村互联网范文

电子商务进农村是国家商务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重点之一,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对新常态下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发展的意义、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对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的可行性路径: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培养农村用户的互联网意识,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品牌意识,鼓励农村青年回乡创业,完善农村物流建设。

[关键词]

新常态;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创新发展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一方面,传统经济面临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和结构矛盾,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新型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最为突出的是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的发展。其中,由于人口规模的集聚效应和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使得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在城市发展得较为快速,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分散,硬件设施落后等因素,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发展相对滞后。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一方面是指新常态下农村消费品如何借助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买进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下乡”产品;另一方面是指新常态下农村农产品如何借助互联网卖出去,即“进城”产品。此双向流动是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的主要特点。

一、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的意义

首先,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民就业。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网民数量逐年增加,为开展农村电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CNNIC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农村网民占总体网民比例为27.9%,规模达1.86亿人次。其中,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网民所占比例更高,促使该区域农村电子商务得以蓬勃发展。据阿里研究院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淘宝村共计212个,其中浙江、广东、河北、福建等省份所占淘宝村比例较高,这些淘宝村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民就业和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能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于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双向流动特点,一方面农民通过互联网选择消费品时品种更多,购物更加便捷;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销售当地农产品,可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市场规模更大,并且可以零距离接触城市消费者,了解城市消费偏好。随着农村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的建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还将带动农村金融、农村医疗以及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的发展,这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可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村产业改革。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下,为满足城市客户对农产品的健康化、新鲜化需求,农户将调整其传统经营方式,通过政府或组织将农户联合起来,改变其生产规模小、分散经营的弱点,形成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以及健康化种植方式,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新常态下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发展模式

有关“互联网+”的商业发展模式,业界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新常态下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双向流动特点,将其归纳为以下六类。

(一)平台型商业发展模式平台型商业发展模式主要利用网购平台为顾客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服务。比如,来自京东商城的“宿豫”模式。江苏宿豫区通过与京东商城开展合作,建成282个京东乡村合作点,并且每个合作点配备一名京东推广员,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京东配合的协调推进机制,引导农村“互联网+商贸流通”业的双向流动发展。

(二)资源整合型商业发展模式资源整合型商业模式主要是指通过把各个优质的产品资源整合为一家进行售卖。比如淘宝的“春上垅”土特产直销店,作为来自甘肃陇南扶贫示范网点,该店除了推广本地特产核桃、蜂蜜之外,还整合了新疆大枣、武都花椒、宁夏枸杞、山西小米等多地区的优质农产品进行售卖。另一方面,也可将农村地区较受欢迎的产品进行资源整合,比如淘宝的“飞翔农资”等。

(三)品牌直营型商业发展模式品牌直营型商业发展模式主要指以产品品牌直营店的形式推进全程产业链标准化运作。比如天猫旗舰店的“三千禾”,这家来自于吉林通榆的品牌店,实施的是统一包装、统一形象、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的标准化作业,将吉林通榆县的特色农产品如杂粮杂豆、花生、香瓜、草原红牛肉、羊肉等利用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

(四)O2O型商业发展模式O2O型商业发展模式区别于传统的B2C、B2B以及C2C,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作为近年新兴发展的一种模式,O2O在农村市场上开展得并不顺利,目前被认为最接地气的农村O2O项目仅有“村村乐”一家。“村村乐”主要是通过整合农村现有专卖销售渠道(如化肥专卖、家电专卖、日用专卖等店铺),依托其自有客户资源进行产品推广与销售。物流方面,则依托农村本土资源(如农家店、村邮站、三农合作社等)建立村级推广站,记录村民需求并向村村乐提交产品订单,并统一安排企业进行配送。

(五)私人订制型商业发展模式私人订制模式是指将地理位置相近的消费者以“社群”为单位或“会员”制的形式和当地中小农场链接起来,利用互联网,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或APP向群成员信息,群员以社区为单位向农场发出订单,农场进行统一配送。比如农业领域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就是通过会员制方式定期向会员配送产品。

(六)共享经济型商业发展模式共享经济模式是指以移动互联网为媒介,民众通过公平、有偿的共享社会资源,并以不同方式付出和受益。目前共享经济模式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在城市地区有一定的发展,比如以情感分享为主题的“蜜糖”,拼车服务的“滴滴”等,在农村地区,实施共享经济模式在未来也将会是一个趋势。

三、新常态下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网民规模增速放缓,非网民转化难度加大由于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农村人口事实上包括两个群体,一是农村户籍的在城务工人员,二是农村留守人员。其中,第一部分在城务工人员主要为农村中青年劳力,这类群体由于长期在城市工作,对于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接受程度较高,也是农村网民的主要来源;第二部分农村留守人员,主要由部分中青年劳力、留守老人以及留守儿童构成,这类群体接触互联网的人员较少,接触网购的人员更少,并且绝大多数还属于未触网用户,这类群体转化成网民的难度非常大。虽然近几年有不少电商企业通过农村在城务工人员将电商理念带回去,但也只局限于部分经济稍发达农村地区,对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认识“互联网+商贸流通”的发展模式的人还不多。

(二)农村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有所提高,但主要体现在城郊农村,对于偏远农村,信息化建设依然滞后,宽带覆盖率依然较低。虽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弥补了PC端的不足,但由于农村地区人员主要是第二类留守人员,这部分群体对于智能手机的消费微乎其微。尽管部分人员拥有智能手机,但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此类群体很难天天抱着手机上网聊天、购物,他们更倾向于面对面的沟通,致使农村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

(三)大部分农村地区网民“互联网+”意识薄弱近几年,伴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全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淘宝村,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计212个淘宝村,其中浙江淘宝村62个,广东淘宝村54个,福建淘宝村28个,河北25个,江苏24个,山东13个,四川2个,河南1个,天津1个,湖北1个。通过以上数据,不难发现目前淘宝村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农民来说,由于电子商务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数农民还不能完全接受网购这一事物,他们仍习惯于集贸市场这类面对面的购买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直观感受商品品质,并且易于讨价还价以及商品退换等。而网络虚拟商品,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农民普遍接受度不高。

(四)农村地区物流配送发展滞后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我国长期城乡“二元制”的发展,导致农村物流配送体系远远落后于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虽然农村地区已经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网络,但由于农村人口较为分散,不适合物流资源的整合。因此,在我国农村地区目前还缺少专业的运输组织,缺乏有效的物流资源集聚地,导致农村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此外,农村地区很大一部分流通产品为生鲜农产品,但由于缺乏冷链物流技术,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性大大降低。2.物流配送网点规模较小。由于农村物流配送成本较高,导致很多物流企业不敢盲目布局农村物流市场。目前农村物流网点主要由邮政配送,并且“最后一公里”还未打通,末端网点基本局限于县区或乡镇所在地。因此,农民收发货需要自取,这不仅大大浪费了时间,还让农民对于电商的便捷性感到怀疑。3.物流管理水平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物流主体以私营个体户为主,专业的物流公司还比较少,现有物流企业普遍经营管理水平低、设备设施落后,成本较高,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4.物流人才缺乏。如前所述,农村人口包括两个群体,一是农村户籍的在城务工人员,二是农村留守人员。由于第二群体中中青年劳力相对较少,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物流人才普遍缺乏。

(五)配套设施和政策不健全目前,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政府引导以及各大电商、物流巨头进军农村市场,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业”将得到快速发展。然而,除了现阶段农民“互联网+”意识普遍不高和农村物流落后外,与其相关的配套的设施与服务也比较落后。以农村金融为例,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网点比较少,网银服务相对落后,总体金融服务还难以支撑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此外,对于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的相关配套政策也比较缺乏。

四、农村地区实现“互联网+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一)政府主导,带领农村地区实现“互联网+商贸流通”的发展通过对全国发展前列的农村电商调研发现,无论是淘宝的“桐庐”模式、“成县”模式,还是京东的“宿豫”模式,都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与电商平台建立战略合作,推广本县域农村经济。以“桐庐”模式为例,桐庐县通过与阿里巴巴集团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推进“农村淘宝”项目试点。具体操作为政府顶层设计,着眼于整体改变农村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去推进农村电商发展。通过“农村淘宝”项目打通上下行物流通道,播撒农村电商的种子。另外,通过建立农产品电商产业园,扶持一批专业电商平台为龙头,运用组织化的方式,整合提升农村产品资源,解决“无标”、“无认证”等关键问题,拓展网上销售市场。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当地农产品的信任;并且以政府为主导,可以为物流、电商等第三方企业提供资金、税收等政策支持。

(二)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信息化程度加快村级信息网络建设,按照乡镇补贴一点、村里出一点、电信企业优惠一点的“三个一点”思路,实现信息宽带网络连到农家。加大各类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扩大影响。对农村种植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信息化扶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事业,鼓励科研院所或社会组织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服务,培训农民上网技能。通过降低农村信息收费标准,扩大农户上网比例。

(三)以农产品电商为切入点,培养农村用户的“互联网+”意识在我国广大农村,还保持着传统的消费、生产方式,要培养农村用户的“互联网+”意识,必须从他们的切身需求出发。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二元制发展,导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普遍较低,对于多数农民而言,发家致富是他们的毕生目标。因此,在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可以通过帮助农民增收的方式(即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扩大农产品销量,实现增收;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通过农产品单价提高实现增收),加强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从而过渡到互联网消费模式,实现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的双向流动。

(四)结合地域特色,以品牌之路,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的发展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商贸流通”必须结合自身地域特色,找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以专业化、品牌化的包装进行差异化经营。比如“阳澄湖大闸蟹”,吉林通榆县的“三千禾”等。

(五)鼓励在城青年回乡创业,发展农村商业新模式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青年回乡创业,投身农业。例如笔者所关注的“好农场”,就对这类回乡创业、投身农业的青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其中不乏很多成功者,这类人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商业发展模式,比如: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私人订制模式,共享经济模式等。因此,以政策引导,鼓励有识青年回乡创业,通过发展农村商业新模式,带领当地农民,共同促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商贸流通”的快速发展。

第8篇:农业农村互联网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发展;传统农业;农业经济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两千多年来,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受传统农业模式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依然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对食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改变传统农业模式,加强农业生产产出率,是我国现如今急需解决的问题。互联网因其应用性强、范围广、反馈快等优势,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出路。本文首先引出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概念,从现有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着重介绍互联网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以供参考。

1什么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将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本身优势,拉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互联网的广泛性和创新性,能够变传统农业模式,让农业生产链智能化,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1]。除此之外,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产品销售。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生产模式过于单一

时隔至今,我国很多地区仍在使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由于信息落后,技术跟不上时代,造成大量劳动力的浪费,产出率不尽如人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急剧增长,我们对农业产出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2农产品不够标准化

由于农产品种类复杂多样,人们对农产品具体标准不明确,造成下单困难。例如,买三斤牛肉,但是,牛肉的部位、肥瘦比例都没有明确标准,容易造成买卖双方认知差异[2]。另外,由于许多进口农产品流入市场,造成农产品质量规格价钱不统一,许多消费者在选择同款产品时,更偏向于进口产品。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3农村缺乏互联网人才,互联网基础较差

由于农村文化水平限制,目前农村互联网基础普遍较差,互联网人才极度缺乏。加上设施不完善,没有专业化电商平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的结合受到极大程度阻碍。

2.4没有完善的冷链,物流配送成本高

因农产品大多需要时鲜,配送时间不能太长,导致冷链物流成为农产品销售者的首选,物流配送成本随之增加。而目前我国尚未完善冷链物流渠道,导致很多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时,已经腐烂变质,这些因素对发展农业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

2.5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存在信任问题

由于现在电商平台数量增多,彼此之间的评价机制良莠不齐,同种农产品众多商家同时销售,造成消费者对货品品质好坏很难鉴别。加上这段时间频频有假货事件曝光,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的信任危机悄然而生,从而阻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发展。

3互联网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

3.1运用互联网改善农业生产模式

互联网拥有广泛性和创新性,具有极大信息量,能够极大程度地帮助农户及时掌握最新消息,了解最新策略,学习最新农业知识,从而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互联网与农业的有机结合,能够将农业生产模式智能化,有效化,让农业生产更加适应时展,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2将农产品电商标准化

为了让消费者对自己所购买农产品的数量、部位、质量等因素一目了然,将农产品标准化势在必行。如何才能让农产品更加标准化是销售者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将农产品品质标准化,为了固化农产品质量,商家可以选择更加靠近原产地的电商平台,便于办理相关认证配套以及作业流程,让消费者看到具体的数据指标,达到产品质量固化的效果。其次将产品工艺流程标准化,用更具体的方式帮助消费者理解自己所购买的农产品。第三让农产品规格标准化,在农产品的重量、包装等方面进行更加具体的规定,使消费者明确产品信息,避免双方认知误差。

3.3加大支持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

政府应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支持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建设符合当地实情的电商平台。对投资电商平台建设投资者加以鼓励和嘉奖,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吸纳更多社会资金,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3.4推行智慧农业产业链模式

农业产业链作为农产品销售发展的核心要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构建智慧农业产业链更有利于经营者之间分享市场信息,从而让生产和销售相互结合,避免出现生产与销售脱节的现象,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而言,都能够将利益最大化,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4结语

互联网的崛起和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发展机遇,将农业与互联网有机结合,优化原有生产模式,充实和更新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市场信息,形成更加广阔的新型销售渠道,从而优化整合社会资源,让农业经济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卿.农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和若干建议[J].上海农村经济,2014,55(7):17-19.

第9篇:农业农村互联网范文

打造农业创新模式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时代,是对现有行业信息化的更新。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为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打下基础。现代农业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会给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人们所期待的互联网方式的便利。现代农业是“互联网+”的生存土壤,“互联网+”会使现代农业更加与众不同。

目前农业产业系统效率低。我国农业现代信息化覆盖面不全面,改善目前低下的产业刻不容缓。围绕农业生产的整个环节上来看,整个农业产业链系统的各个环节应当贯穿,并运用好,当前的系统存在效率低等问题。其中包括农资供应、农业金融、农业生产以及产品的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其中,物质流以及信息贯穿其中。

互联网+农业,更新农业产业链。“互联网+”从农资市场人手,将从生产、流通、销售、后期跟踪服务等各个环节影响农业生产中的农资供应,将重新定义生产商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农业将大力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进程,农业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可以实现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农业规模化难以推进、产品质量安全把控以及农产品价值实现等。

“互联网+”对农业的定位将通过信息化交互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区。农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产业链的核心,融通整个产业链的物质、资金和信息流,使得整个产业链共生、共赢、互利。

在互联网+农业的氛围下,传统模式正在悄然打破,取而代之的新模式开始走上主流。从往日的数据发现,众多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在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农业信息化三大领域将加大互联网+农业的布局。

农业知名企业有着全产业链中占有绝对优势,在互联网的协助下,以农业企业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农业企业可以提供金融投资、销售和购买、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上市公司饲料行业领跑者大北农就是其中一家。

大北农是集团产业涵盖饲料、疫苗、种猪、生物饲料、种业、植保等农业企业,作为一家综合性农业高科技企业。一直走在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端,集团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集团农信息化的目标是建立大北农在传统领域的非传统竞争力,创造性地提高大北农在传统领域的非传统竞争力。利用信息化全面整合大北农价值链及其与上下游之间的关系,直接改变和农户之间关系。创造差异化的服务和网络竞争力,同时还能大规模的降低企业整体运作成本,实现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3月6日,公司对外宣称,拟向公司实际控制人邵根伙等10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其中9.5亿元将投向农业互联网与金融生态圈项目。大北农集团正在由饲料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早在两年前,大北农就开始在农业互联网与金融生态圈谋划。2013年,公司提出移动互联网与智慧大北农战略,针对养殖户和经销商重点推出了猪管网、智农网、农信网及智农通等“三网一通”新产品体系。公司还计划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在客户比较集中的区域设立160家服务中心,积极拓展猪管网、进销财、企联网、种植网等智农云服务产品,承接智农商城等交易平台的020服务。

猪管网管猪不嫌多

2014年,大北农成立猪管网公司,猪管网成为公司、经销商、养殖户对接的枢纽带。

猪管网是专门为养猪户开发的猪场管理系统软件,为养猪户提供一系列智能优化解决方案。对猪的情况做跟踪调查服务。养猪户可以通过猪管网了解猪的生长情况,根据猪的生长情况合理配对饲料等。

此外,大北农猪管网还囊括了进销财、猪病通、养猪学院等。据了解,猪管网前期主要针对大北农内部客户,目前已有一部分外部客户。目前,公司进销财用户有2600多家,猪管网用户上千家,有效活跃用户600多家,服务母猪32万头,服务商品猪600多万头。

智农商城实现贸易交互

智农商城是大北农互联网平台化战略的另一产业,与IT公司、商户、农户之间合作,与猪管网配合,实现贸易交互。大北农在智农商城平台上也可售卖饲料、疫苗等养殖产品,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商户,成为经销商。

有了智农商城,养殖户可以不再依靠猪贩子才能把猪卖出去的传统交易。养殖户可以通过智农商城与屠宰场直接交易,自由、灵活。据了解,2014年,大北农智农商城累计完成订单63万单,涉及交易总额210高达亿元。

农信网解决资金难题

除了猪管网和智农商城之外,大北农还推出了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农信网,为客户提供资金、理财、结算等类金融等服务。

据了解,农信网旗下细分产品有针对农户资信平台的农信资信,针对农户理财的农富宝,针对农户贷款的农信贷、农户支付的农付通,以及保险方面的农信保,通过上述五大产品打通农业互联网综合金融服务链条。

其中,农富宝是在2014年由大北农联姻银华基金打造,向大北农经销商、用户、员工、供应商提供理财产品。

截至2014年底,大北农通过金融机构向2200余家客户,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超过11亿元,极大地缓解了客户的资金难题。

智能通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