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歌音乐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歌音乐教学反思

第1篇: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演绎与互访

2016年3月,由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携彼岸音律,谱国音华章”中美歌剧交流活动,在两国两校先后举行。该活动通过互相演绎两国的经典歌剧来进行学术交流,为歌剧艺术的教学及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3月10、11日晚以及12日上午,中美歌剧交流演出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相继上演。中美双方共同演绎了中外歌剧中的经典作品,中国歌剧部分采用的是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金湘教授的代表作,这是第一部叩开西方歌剧宫殿大门的东方歌剧,也是中国音乐学院面向世界乐坛所亮出的一张名片。外国剧目部分由密歇根州立大学提供,采用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创作美国本土歌剧片段集萃,分别出自《西区故事》《坎迪德》《大溪地风云》《在城镇》等四部音乐剧。伯恩斯坦是20世纪音乐家中最独特的风云人物之一,不同于我们教学中经常引用流行音乐领域的经典爱情歌曲,它更具有美国声乐特色。

中美两国的艺术家合作,不仅凸显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作品处理的差异性,更能体现不同文化艺术背景下作品诠释的各具特色。在演出中,美国艺术家用中文演唱了《原野》,两国歌者的艺术家联袂完成了主人公“金子”与“仇虎”之间的对话。这不仅是一场中、美双方高校的交流演出活动,更是中美两国音乐文化差异的交流与对话。

3月18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师生一行20人赴美国进行回访演出,经过紧张的彩排、合乐之后,23至27日中美艺术家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联袂演出了四场歌剧。在每天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观众们倾心听唱,热情鼓掌,完全沉浸在中美歌剧的情感世界里。当演员们谢幕时高举双手齐喊“友谊与和平”的时候,更是把这次文化艺术交流的意义拓展到了社会层面。

二、中美音乐文化的深度体验与表达

近代以来,中外音乐交流是在一种不平等的态势下展开的,主要是西方音乐输入中国,而中国音乐影响西方的事例并不多见,少数走出去的中国音乐也主要是常规演出,很难被西方人所真正理解。尤其歌剧是一种源于西方的音乐体裁,剧目也多以西方经典剧目为主,例如《茶花女》《卡门》《图兰朵》《托斯卡》等。而此次歌剧交流活动,最大的亮点是打破了常规的表演模式,外国人用中文演唱中国歌剧,通过亲自演绎中国音乐来了解中国文化,这在中国歌剧史上堪称首例,

在国内的演出中,美方演员采用中文演唱歌剧《原野》,并通过中美双方演员联合演绎,让这部歌剧更能体现出双方的深入交流与对话。在中国歌剧的演绎中,出现了中国的“仇虎”与美国的“金子”之间或美国的“仇虎”与中国的“金子”之间的合作演出。当美国的“仇虎”用中文道白说到:“再黑的夜也有亮的时候,再长的路也有到头的时候”,立刻引发场下观众雷鸣般的学声!美国女高音饰演的“金子”也格外动人,她的中文咬字和美声唱法结合的水融,字正腔圆,声声动情,句句入心,台上台下形成共鸣,情深之处时许多观众不禁潸然泪下!歌剧《原野》的第一任导演、金湘教授的夫人李稻川女士对这部歌剧作品再熟悉不过,但她仍被这位“美国的”金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她们懂了我们的音乐!她是我所听过的最好的‘金子’。”外国学生演绎中国歌剧,不仅对我国经典歌剧于国外传播起到了推广作用,同时也拓展了中国歌剧教学与歌剧表演的发展空间与维度,为中国歌剧于世界的展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途径。

对于中方学生来说,与西方艺术家共同演绎外国的经典音乐作品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这样的交流融合,无论在语言、表演、演唱及情感表达上都与同种文化背景下合作的歌剧是截然不同的。伯恩斯坦的音乐剧用英语演唱,诞生于西方的文化土壤之上,与西方友人的同台演绎,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些作品原汁原味的魅力,达到充分学习了解外国音乐、努力创造自身音乐文化的目的。中美师生一起互动,通过语言互助、角色体验、剧目排练等多种方式的交流与学习,让双方师生对对方的歌剧演绎和角色定位方面都受益匪浅,形成了一次理论认知与实践演练高度结合的学术交流。此举是中国歌剧教学的一次创新。

除剧目、演员交流外,本次活动在乐队、指挥等方面都打破了以往的模式,做到了真正的、全面的交流。乐队方面,国内部分的乐队伴奏由中国音乐学院青年爱乐乐团担任,美国部分的演出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乐队担任。指挥方面,中国音乐学院杨又青教授应邀赴美担任美方乐队指挥,美方乐队指挥来华担任中方的乐队指挥,通过乐队指挥的互相交流,为中美双方管弦乐队提供一次接触不同指挥的交流机会。

三、交流的反思

此次中外歌剧交流活动,对于大家教学、研究的启发很大,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1.歌剧可以打破国界的限制,成为人类深层交流的语言。这次交流活动让从事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者看到,所谓民族化并非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而是更深层次上的体验与感受。美国师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把握中国语言和音乐,深刻演绎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感情。他们用欧洲美声唱法演唱的中文唱段,让观众完全沉浸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里,美声唱法充沛的表现力使得中国语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这不仅是美声与中国语言完美结合的魅力,更体现出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记忆与认同!对西方艺术家来说这完全是在唱一部中国歌剧,对中国人来说,听到了全新的音响,深感中国语言和音乐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样的艺术效果和这份感动难道不也是民族的吗?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事象与情感并非仅限于形式上的,而是灵魂深处的建构与认同!

2.歌剧教学应立足于实践,摆脱“教与演”脱节的状况。在美国交流期间,我们访问了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聆听了他们的声乐大师课、巴洛克音乐风格课以及学生的歌剧排练课,看到富有激情与想象的学生们的课堂与实践。我们也在思考我们的歌剧教学内容、课堂形式、教学理念……毕竟,歌剧教学一直都是当前国内声乐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我们的歌剧教学特别是歌剧的实践教学上一直都存在“教与演”的脱节状况,即便是有些学生具备相当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演唱能力,但由于缺乏舞台实践和集体合作的能力,也很难得到全面发展。今后我们的歌剧教学应立足于舞台实践,摆脱“教与演”脱节的状况。

3.歌剧教学要增强完整意识。众所周知,在我国高校的歌剧声乐教学中,歌剧演唱通常以单首宣叙调、咏叹调等形式来呈现,学生缺少歌剧的完整意识,这对于学习歌剧表演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遗憾的。在这次交流中,学生从不同剧目、语言,角色置换及乐队合作中对自己提出挑战,发现自身专业中所存弱点,挖掘其他演员身上的闪光点,提高了自身的歌剧表演水平。

第2篇: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 审美感 情感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品德教育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德育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比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又如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凝聚每份爱》这首优秀歌曲激励和团结着华夏儿女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那双双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都是音乐的德育功能在发挥作用。还有,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民乐合奏《三个和尚》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又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引用恩格斯的精辟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命运》是一首非常好的交响曲,第一乐章是悲痛的绝望。慢板乐章是哀痛和柔和的哀切的申诉。第三、四乐章是自由的号角和青春欢呼。”这一具体而又深刻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动力,并在同学们的心中产生剧烈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用音乐之美来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美,寓美于心灵之中。

三、通过音乐教学树立起起榜样的作用

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当然,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第3篇: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一、在歌曲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例如,在欣赏《国歌》一课时,我先指出他们在升旗仪式中演唱国歌时缺乏感情,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唱改变这种状况;然后详细地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背景,继而介绍聂耳和。看学生听得非常入神,我即兴讲了写这首歌的血泪史。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暗暗为自己的讲述而得意。根据学生都已会唱此歌的实际,我又安排了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再对歌词稍做解释。最后十分钟时,让学生尽情地高歌几遍。我想这下学生的感情一定能融进歌声中,没想到,学生除唱歌声异常响亮之外,与原来毫无改变。可我已是筋疲力尽。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为了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音乐课不再姓“乐”,而是在开故事会或者说是上政治课,只不过是用歌声作了个句号。音乐课的最大特点是通过音乐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不同于空洞的说教,音乐教学中任何脱离音乐的哪怕是半分钟的说教都是失败的,而是应该将音乐中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从而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音符”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自然滋生真实的爱国之情。每个渗透爱国主义经验的环节都具有音乐性,为此,教师要挖掘蕴涵在教材中的爱国情感素材,让音乐自己说话,以情激情,师生在不断的聆听、哼唱、体验中不断感受,直到理解并产生共鸣,激起爱国之情。低年级的学生反感一味地说教,如果加上图片展示或国歌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录像资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憎恨,从而有机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渗透自然会不露痕迹。

二、在表演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音乐教学中指导学生表演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例如,学习《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特别问道:“老乌鸦生病了,小乌鸦如何去照顾妈妈,如果你是小乌鸦,你都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的表情、语气、动作要怎样来表现,怎样才能把爱妈妈的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学生到台前表演时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他们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与“妈妈”交流,给“妈妈”盖被、量体温、端水、喂药等入情入景、情真意切。扮演小乌鸦的学生说,表演时想起了自己生病时被妈妈照顾的情景,有的说自己说的台词就是妈妈曾经说过的。我又进一步提问:“如果你们的妈妈就在这里,你最想和妈妈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妈妈,过去总觉得您照顾我是应该的,现在觉得您是爱我才照顾我。我想说,我也很爱您――妈妈。”有的学生流着眼泪说:“妈妈我想您了。”还有的学生说:“妈妈,等您像老乌鸦一样老了,我一定会像小乌鸦那样去照顾您。”从学生的表现中,不难看出他们已经从麻木地接受妈妈的爱到现在真正理解了妈妈的爱,这一变化让人感到欣慰。

三、在音乐剧教学中渗透德育

第4篇: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一、更新教学观念,让音乐课真正乐起来

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造成中小学音乐教育非艺术化的倾向。让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独立的知识点与枯燥的技能训练,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新体系课堂。这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影响了音乐课堂的活跃气氛,影响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努力创设生动活泼、舒心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导入设计的艺术性和独创性以唤起学生学歌的热情。如教学《滴哩滴哩》时,我带领学生到郊外,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找春天,问“你找到了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让学生把体会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起学生赞美春天的迫切心情,激发他们学这首歌的兴趣。这样,学生快乐的学唱歌曲、欣赏歌曲,整个课堂是流动的,是活起来的。

二、不断完善教学创新,确立现代教育思想

不断改进和完善音乐教学常规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年来,音乐教学一直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思路是在教师限定的框框里,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使许多学生丧失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而新课标的颁布,也产生了一部分教师的教条主义。音乐的美是一种没有局限的无限的美,着眼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新课标的实施展现的是一条新的生命力,可以让音乐课堂多姿多彩,灵动起来。

律动是一种技能。它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在传统的教学中,律动以模仿为主,学生跟着老师模仿,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样是律动教学,我让学生听着节奏进入教室,启发学生:“想象这个节奏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类似的?”启发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或者别的声音和节奏,去模仿它、表现它,将原本呆板的课堂变为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搞活了音乐课堂。

通过学习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思考并规划人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质并要一代代继承下去。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即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美育的重要功能。创造性的音乐教学贯穿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也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得音乐课堂成为师生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我认为要做好两点:一是必须让学生拥有自由权利,比方说自由的发表意见和看法,又或者是可以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活动。二是教师必须要保护与鼓励学生,无论他的问题和回答多么的幼稚、多么的离奇,都要给予鼓励和引导。例如,我在教授《少年先锋队队歌》时,先播放了国歌、祖国仪仗队的片段,以及国庆天安门的场面,让学生说说仪仗队的意义何在;少年先锋队的意义何在。接着给学生讲授国旗国歌的由来和意义。在这样的引导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激情,在唱歌教学中,歌曲力度的表现和节奏上的把握学生都能做得很到位。

在教学中,我大胆地尝试不同教学方式,积极进行课改,继承和发扬了教学理念的精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与学生建立了平等合作的课堂关系。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活跃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如在教授欣赏课《鸭子拌嘴》时,我将学生分成四组,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乐器——小镲。“池塘边,一群小鸭子向我们走来了,可是不知道怎么的,有2只鸭子吵架了,我们怎么用镲表现这个小故事呢?”我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就喧闹了起来,乱到了极点。我并没有喝令他们停止,而是笑眯眯地看着他们演奏。学生们有的不紧不慢,有的节奏上很快,有的力度上出现变化,动作和表情都加上去了。这时候,我让每个组的学生说一说感受;接着,让每一个组进行表演,这样学生把两只吵架又和好的鸭子情景表演得活灵活现。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敢于换位

第5篇: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有效拓展;语文;适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4-159 -02

案例一: 《鸟岛》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们了解了鸟岛,认识了许多鸟儿。课前,老师还布置大家收集关于“鸟之最”的资料,下面谁给大家拓展介绍一下。

生1: 现存最大的鸟——非洲鸵鸟,雄鸟重55公斤,高达2.7米,体长约2米。

生2:现存最小的鸟——目前人们都认为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其实生活在非洲的麦粒鸟比蜂鸟还小,它遍体长着细密的容貌,翅翼透明,以前人们一直把它当作昆虫,然而它是有两条腿的鸟,脚上还长着爪子。

生3:数量最少的鸟——我国的朱鹮、美国的兀鹰、毛里求斯的茶隼、新西兰的几维鸟的数量最少。

……

课堂上,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汇报交流。在读资料的过程中,大量的生僻字使得二年级的学生一读三停,疙疙瘩瘩。而老师却在不断提示字音之后频频点头示好。课堂教学在学习课文时掀起,此时自然知识的交流让课堂又跌入低谷。盲目拓展,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语文教学。

案例二:《二泉映月》教学片断

师:听了《二泉映月》,不难看出阿炳真不愧是音乐大师。他还给后人留下哪些作品?你们知道吗?

生:《听松》和《寒春风曲》。

师:你们一定了解了不少中国音乐巨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1:我知道聂耳,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他写的。

师:是的,聂耳一位出色的作曲家,他创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聂耳创作的旋律多数催人奋进,与和阿炳的作品有所不同。

生2:冼星海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他曾经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写下了这部名垂青史的音乐名作。

师:想感受一下黄河那磅礴的气势吗?下课后,老师播放给大家听一听!

……

近十分钟时间,课堂上充斥着音乐常识积累,音乐的旋律暗暗浮动,这俨然成为音乐课的一个缩影。在教学中,老师关注了拓展,关注了学科的整合,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氛围,却忽略语文课堂的“本位”。

案例三: 《军神》教学片断

课文

1916年的一天,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他对诊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说:“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治治。”沃克医生查看了他的伤势,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刘大川。”“干什么的?”“邮局职员。”“不,你是军人!”沃克医生有些不悦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师:沃克医生究竟为什么断定年轻人是军人?

生: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师:这到底是怎样的伤势呢?

出示资料:

资料:

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射穿了年轻人的颅(lú)顶,从右眼眶飞出,眼珠子当即破裂流出眼窝,血流如柱。瞬间,他就昏迷过去,倒在地上。战士们慌忙把他抬到一家药店里,把头部包扎了一下。一个多月后,右眼发炎,才到医院治疗,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切除。

学生自由读,读后谈谈体会。

生1:我觉得伤势很严重。我从“一颗子弹射穿了年轻人的颅(lú)顶,从右眼眶飞出,眼珠子当即破裂流出眼窝,血流如柱。”看出这是让平常人难以忍受的重伤,可年轻人竟然能忍受,说明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生2:我从“瞬间,他就昏迷过去,倒在地上。”看出来伤势很严重,年轻人很快失去了知觉。

生3:我从“一个多月后,右眼发炎,才到医院治疗,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切除” 中感受到伤势很严重。大家都知道眼球连着脑神经,而且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可是现在却要把它摘除掉,肯定情况很严重。

课堂上,老师抓住沃克医生的话“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进行拓展。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伤势之重,可他却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最终帮助学生体会到人物顽强的意志。这一拓展突破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有效地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案例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有效拓展应姓“语”。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强调学科整合,提倡跨学科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们注重了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注重教材和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但是,无论如何拓展,语文课堂必须学语文,拓展的内容必须立足于本学科的特点。

因此,语文课,不能上成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更不能让所有学科齐上阵。因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 不姓“杂”与“繁”。语文课堂,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关注字词句篇的教学,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时,不管我们采取哪种方式、利用哪些手段,都不应该像“案例一”和“案例二”那样,其落脚点都应放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一切都应从语文学科的目标、特点、性质出发来进行,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服务,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为多角度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服务。否则,语文课变成了其他学科的实验场,语文教师 “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一句话,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不能为了拓展而盲目整合。

二、有效拓展要适“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有效拓展,倡导课内外衔接。但是,语文课堂里的拓展延伸必须适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拓展活动,在最适合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见好就收,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喧宾夺主。

同时,拓展延伸应根据其作用放在课文学习的不同时期进行。如为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促进对课文理解,为新课创造一个广阔的信息平台的拓展可以放在课前搜集阅读;用来拓展学习内容,开阔实践背景,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得的知识、方法、技能,巩固、发展课堂教学成果的拓展适宜安排在学完课文后进行;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补充深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资料可以在课中拓展。“案例三”《军神》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因为和平年代、生活幸福,哪怕手指被划一个小口子,学生都会觉得受到莫大创伤,所以他们不能深切感受伤势之重,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教师就及时补充受伤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坚强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白金声著.怎样当老师 怎样教语文[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于永正.个性化备课经验 语文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第6篇: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艺术美;潜移默化作用

美体现在万事万物中,存在于事物的方方面面。同理,音乐也是存在美的。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初中音乐教学是为了凸显以情感人,以美动人。这种目标贯穿于音乐的整个课堂,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种美能够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发展音乐思维,从而真正体验美。

一、开发音乐思维

在新课改的推进下,初中音乐教育有了新的改革。新课改教育理论认为:音乐要融合兴趣和情感,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使其真正进入艺术领域。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根据音乐的情感艺术性选择相对应的歌曲进行教学,老师应该积极向学生表达自己多音乐的热爱之情,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用音乐中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艺术美。学生必须认识到个体与群体的紧密关系,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才能取得成功。

例如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应该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开放式教学。可以选取《浏阳河》《乌兰巴托之夜》《青藏高原》等不同种类的名族歌曲进行对比教学,这样就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豪迈、婉转、让人高亢的情感都能从歌曲里感受出来。

二、重视音乐的“效应”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艺术天分也是待开发的。学生的艺术天分如同一片宝藏,等待着老师们的发掘。老师是学生音乐学习上的朋友,和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天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在教学生活中也应该关爱学生,这样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知识,感受音乐的艺术美。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村庄》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进行介绍一下这是一首优秀的意大利民歌,全歌分榱蕉谓彩觥5谝欢吻调活泼,描绘了村庄周围的景色,表达了孩子们而家乡无比热爱之情。第二段旋的旋律优美抒情,表达了意大利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引导学生跟着节奏踩着节拍进入旋律,想象自己就在美丽的村庄中,想象着村庄的景色,感受着音乐的魅力。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曲子的特点,老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互动,学习完这首歌以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合唱,一遍打着节拍一遍歌唱。体验这种热情奔放的音乐色彩与乡村艺术。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呈现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2.构思个性课堂

在初中《青春舞曲》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新课标的知道精神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青春舞曲》一课的教学中,主要是要求学生从新疆的名族特征中,感悟其中所包括的人生哲理。在音乐教学中一遍听这首歌曲,一边让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这首歌要表达的人生道理,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我民族的内涵美和艺术美,最后进行交流总结,最后节奏与演唱的结合,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和节奏组,进行唱奏表演。学生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口、眼、脑并用,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三、应用多媒体,呈现英语艺术美

1.巧妙在音乐教学中加入音乐欣赏

在音乐教学中加入《爱我中华》音乐赏析,大部分学生都听过这首爱国歌曲。在“九一八”爱国运动中,经常作为主题曲演奏。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我们更应该团结起来。大到我们的国家,小到我们的班级体,我们都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首歌曲就可以包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说明音乐所包含的艺术美是丰富的。学生能融入歌曲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就自然而然可以感受到音乐包含的无限魅力,体会到音乐的艺术美。

有句话说的好:音乐艺术首先应当是所有人喜爱的艺术。有一颗感受音乐之美的心,就像是多了一条通向艺术的捷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善于在课堂中发觉自己的潜力,获得更多音乐知识。

2.灵活运用多媒体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传统老旧的教学模式已经厌烦。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老师倍感轻松,现代化的知识传输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益处,但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适当使用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于听歌曲、唱歌曲、悟歌曲的教学模式已经感到厌烦,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容易走神,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

在《踏雪寻梅》音乐教学中,可以发现这个音乐教学有点难度,可以进行两个课时进行。第一个课时教学基本内容是掌握知识:结合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老师就很容易把歌词同生活实际相结合,根据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理解程度,指引学生往音乐的意境中走去,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第二课时则是巩固知识进行创新。对歌曲的歌词进行深度赏析,并在聆听、比较、表现、创编等活动中充分体会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老师可以根据所学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编制音乐情景剧。教学结束后用能用学生生动的演唱来表现歌曲的高雅意境了。这样的教学成果是显著的。

在改革的不断推进下,音乐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改变,音乐最后也是为了培养品格高尚的人,说到底就是为了育人。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初中生对音乐的态度,一定要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音乐的艺术美。音乐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积极乐观的态度。初中音乐老师一定要不断自我反思与学习,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音乐以及对音乐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第7篇: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一、建立正确、科学的审美教育理念和思想,制订合理的音乐教学目标

2011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淡化对音乐知识的教学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当然也不是完全排斥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要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从而引导、带动、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例如,我在人音版高中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这一课教学时,通过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研读、以及音乐鉴赏模块的单元教学提示,总结了出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而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就是以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中国民族音乐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而在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多的是教师的讲解和范唱,整堂课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氛围较为枯燥、单一。所以,这节课我在备课时故意突破了教材的框架,另辟溪径,我的教学目标的第一点就是能认真听赏《三十里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无锡景》等歌曲,感受不同地域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在这里我把风格对比强烈的陕北民歌同江南民歌进行了听赏,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去比较不同地区音乐风格,引导他们体验、探究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特点。那么教学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参与陕北方民歌风格特点形成原因的体验、交流、探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各地区、各民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理解能力和建立他们的多元文化知识。最后在听、赏、体验、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民歌的形成的原因是和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自然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通过这堂课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教师在备课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要将审美体验作为前提,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够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

二、兴趣支撑课堂,把教学过程变成审美过程

所谓兴趣就是人们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人的认识、情绪、意志、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他将主动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他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敏锐,逻辑记忆力加强,想象力变得丰富,情绪变得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得到增强。

美国近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老师,学生在兴趣引导下才能更专注地学习,更能体会音乐中的美感,所以我在安排每个教学环节时都把“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衡量安排恰当与否的标准。记得在一次《流行音乐》的欣赏课上,我为学生播放了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视频,并让他们和我一起模仿这一舞蹈动作,顿时课堂氛围活跃,就这样在欣赏课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和创作,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创造的兴趣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音乐教育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第8篇: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自我修养;生动;教学;多样性结合

通过历史来看,我们会发现许多音乐大师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从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天才的超凡才华是与生俱来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后天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天才,而说明的是,挖掘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对于幼教教师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教师担负起这个使命不仅仅意味着要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而且教师还需要去做大量的工作,保证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还要不停地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能够做到认真细致,工作是否做到位,能够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熏陶,调动起每一个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1.教师的自我修养是保证音乐课堂教育的前提

现在许多的幼儿园都会单独招收一些音乐教师,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推广的。因为一些幼儿园为了节省成本,招收一些素质不是很高的教师,一个人身兼数职――语文数学英语音乐样样都来,但每一门的专业水准并不怎么高。这样无疑会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音乐教师,肩担的责任和使命无疑是非常重的。首先,自己的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表现在课堂上或者生活中都是楷模。教师平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避难就易、避重就轻。对于自己的专业技能,一定要保证素质过硬。在课前要认真备案,将此次的教学内容反复练习,以每一次都完美无差错为要求来横梁自己,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学习到的是一个完美的典范,是一种严于律己的精神,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恪守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的基本职业准则。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时时刻刻将这种学习态度传播到孩子中间,对于一首歌曲的教学,教师首先在演绎的时候要做到生动、准确。音准、音色都要做到标准,如果音准有半度的差别,那么在启蒙阶段的孩子就会受到误导,影响孩子今后对音准的辨识。保证了教师自我修养的高要求高标准,才能够做到孩子对音乐的感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演奏演唱十遍有三遍是有错的,不仅仅会动摇教师在孩子心中的主导地位,更是会严重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

2.形象生动地进行音乐教学来丰富音乐课堂

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形象地表达人们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因此,音乐教学不可脱离生活,不可脱离人的基本情感。照本宣科的教学是徒劳的,而且会让音乐失去了本身的生命力。不仅仅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破坏他们的艺术感觉,更会让孩子在启蒙阶段丧失对音乐美的探知欲望,从而对孩子今后的审美意识培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幼儿阶段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无非是声乐和器乐两个部分。声乐主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儿歌教学,例如:《外婆桥》《小燕子》等等,或者部分幼儿园会为了进行一些简单的爱国教育,培养一些基本的爱国意识,增加一些爱国歌曲例如《五星红旗》等等,这些歌曲的教学方式可以丰富一些,不仅仅局限在“教师示范,学生齐唱”这种方法上,教师可以将这些歌曲形象化地演绎,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加趣味性,而且能够让孩子们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举例来说:在进行小燕子歌曲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孩子们认识燕子这种动物。教师可以在课堂前首先提出问题:“大家知不知道有一种鸟,它的尾巴像剪刀呢?”,在这种启发下,孩子们知道了燕子这种动物,这样才会激起孩子们在生活中的一些记忆。随后教师可以展示燕子的图片,让孩子们进一步地认识这种动物,这一步会让孩子们联系起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南方的冬天比北方温暖。孩子们在基本知道了燕子这种动物的名称和外形之后,教师要介绍燕子的生活习性,即冬天从北方飞往温暖的南方过冬。孩子们在知道这些基本知识之后,孩子们将对燕子有一个全方位立体的、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更加形象的认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始引入教学内容了,开始进行歌曲的教学。

教师首先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曲,就是有关燕子的。随后教师先示范一次,给孩子们一个大致的映像,然后将歌词展示出来,逐句地进行教学。这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孩子们渐渐地被吸引进来,比“单纯地我唱你跟着唱”的方法更有趣、有效。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带人工饲养的燕子来到课堂上,让孩子们观赏,不仅让孩子更加深入地认识燕子这种生物,同时还能帮助孩子们记歌词。

通过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仅会增加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更能够让孩子们联系起自己的生活,对歌曲有更加生动和深入的理解。丰富了孩子的感觉世界,让艺术点缀孩子的生活。

3.将音乐与生活进行多样性结合

音乐与生活中的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音乐,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学会了唱歌。

第9篇:国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独立;自主;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69-01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说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一切都要为学生考虑。这个观点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同样实用!小学音乐怎么教?主要就是在课堂4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我们通过“听、做、想”等几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听”是感知,在“听”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与“想”的结合。曾经有一位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高度均在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后来在跳蚤头上罩了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跳蚤已经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跳蚤“爬蚤”并非已失去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但可悲的是当玻璃罩已经不存在时,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看到这便让我思考起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拿掉故事中的“玻璃罩”,本着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为主,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倾听和了解来进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让他们自由而灵动地感受和领略大自然中一切优美而动听的旋律。笔者就自己六年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几首乐曲的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链接学生生活,让其成为“艺术”之源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涉及的知识都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聆听和反思,感受身边环境中的声音、节奏和图象等,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从而使学生选择表达音乐、理解音乐的方式也可能不同,因此音乐课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象为学生学习音乐储备了多种资源,有利于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我在教学《国旗国旗真美丽》时,在了解“国旗组成”这个环节中,我这样问学生,你在哪里可以看到国旗升起。学生举手积极发言:除了升旗仪式上,还有亚运会上,田亮哥哥得了跳水金牌,在发奖仪式的时候,奏起了中国的国歌,我们国家的国旗还在中间升得最高呢;还有郭晶晶姐姐也获得了金牌,我们国家的国旗也升起来了等等,一时间课堂成了运动场上夺金牌大战,你一句我一句,课堂活跃起来了,在浓烈的氛围中、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国旗代表我们祖国的尊严和骄傲,这下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此时,抓住学生这一真切的情感契机,对学生进行歌曲教学,学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在含义,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二、鼓励学生多维,让其多为“艺术”增色

教师应该鼓励主动地提出问题,让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去学习音乐。任何问题都不是只有一种答案,音乐课堂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创作。我们教师要多问学生“想怎么唱?”“想怎么说?”“想怎么表演?”而不是“应该这么唱!”“应该这么说!”“应该这么表演!”等等,用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话语,来创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孩子们主动地学习音乐,创编音乐,表现音乐。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最好的发挥。例如教学歌曲《闪烁的小星星》时,我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夜空里的星星吗?它们能连成什么形状呢?”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好丰富,有些人说像勺子、像小狗、像牛郎织女,答案五花八门,见解不一。于是,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紧随继续扩散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随着自己所想的星星形状,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边唱边表演出夜空里自己那颗闪烁的星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唤醒了学生对夜空原有的认识,激励学生自由地、多维化地想象,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演出来。表演过程里,所有的学生都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三、适时引导主动―让其变为“艺术”主人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