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竞技体育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体育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竞技体育发展

第1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46-02

竞技体育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和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一种促进各国以及各民族之间团结的社会文化,拥有传播精神文明、丰富和活跃社会生活、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竞技体育的基础是全民健身运动,而全民健身运动主要是由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保障。因此,在学校里教育和体育发生了交叉和结合,所以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很大一部分落在了学校体育教育领域。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上,学校体育教育不但培养了不少竞技体育人才,而且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竞技运动项目,同时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学的促进也起了很大影响。

一、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体育是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出现和演进的,可以说人类最早出现的教育行为首先出现在体育领域,当时所传授的知识技巧不外乎劳动和竞赛两种。其实,不管是以教育为目的而进行技能传授,还是以竞争和对抗为目的竞技运动,其本质是相同的:首先,都是以人类的肢体语言作为共同的表现方式;其次,都具有比赛倾向,只是体育教育把比赛当做是一种手段,而竞技体育则是把比赛当做一种目的;最后,从哲学角度来说,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描述人类未来的特征,体育教育侧重必要性,而竞技体育则侧重于可能性。

(一)竞技体育的主要特点

竞技体育是指一种以追求极限和竞争为主要目的的运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体力、脑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会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可以这么说,竞技体育是由古代的战争和激烈的身体对抗演化而来,成为了一种和平而友好的竞技方式,但是蕴含在竞争中的征服感和悲壮情结却始终存在,同时又增添了竞争的愉悦和对自我的超越。因此,竞技体育所追求的是一种非功利的、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是这种活动最有价值的体现。

(二)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基本分为竞技项目、亚竞技项目和非竞技项目三大类,其宗旨是不但要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还要体现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和现代化趋势。首先,随着我国体育改革方面“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观念不断深化,中学体育教育理念也随之调整,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我国的体育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全民健身计划”中落实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限制在课内和校内,而更应该发展到课外和校外的体育锻炼,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第三,在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学校体育开始发挥出其特具的优势,特别是广泛的、大众的学校体育活动为竞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最后,竞技体育必须有良好的场地和完善的设备,同时还应配备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除了专业运动队之外,只有学校具有这样的条件,因此,学校体育成为了竞技体育发展最基础的一环。

(三)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1.竞技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对于青少年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为青少年对于体育的认识的一个重要方式来源于各种竞技体育比赛,由此了解各种运动项目和竞赛规则,并引发模仿和参与的兴趣,进而形成锻炼习惯。

2.竞技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要想拥有生存发展的优势,就必须有极高的竞争意识,这是我们高度重视青少年竞争意识培育的依据和出发点。而竞技体育所体现出来的进取、拼搏、向上的竞争精神,以及公平公正的比赛意识,对于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都不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把教学与竞技体育相结合,比如利用竞技体育的比赛方式和比赛精神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竞技体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竞技体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社会生活能力,包括锻炼强健的身体,由此而产生的自信心等,都是良好性格形成的基础。同时,竞技运动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拼搏,这种精神可以培养人的毅力、耐力、自信、团结等心理品质。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如果想立足、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有一种力量去支撑人的学习和工作,而竞技体育则能充分地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品质和拼搏精神。因此,体育精神是社会竞争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

二、竞技体育与中学体育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竞技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我国基于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认识,把“健康第一”确立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尽管多年来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思路及方向有过多种阐述,但其基本的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理念是没有动摇过的。这首先是基于体育这一活动的社会功能的反应,同时也是过去百年来我国由于民族体质孱弱而饱受屈辱的一种自强精神的体现。其次,健康第一也是一种人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强调的是人权和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对于未成年人保护也有促进作用。最后,健康第一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讲,健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放在首位的,因为这是他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对于学生的重要职责所在。

(二)竞技体育是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主要手段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首先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运动技能,同时培养掌握各种运动技巧的能力,而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因此,在体育课上,除了传授体育知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看到,单纯的身体素质训练固然可以有效增加身体强度和运动负荷,但是学生在这过程中并没有体验到技能的学习过程,而是单纯地被训练。课堂教学也证明,缺乏娱乐性和竞技性的单调练习并不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这既不符合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也不符合青春期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三)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理念

终身体育的理念主要是指欣赏和参与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收获体育活动带来的益处。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中,羽毛球、乒乓球、足篮排球等都获得了较前的排名和较高的支持度,这说明居民群众参与度高的体育活动主要是竞技性、娱乐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因此,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加不能轻视各种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可以说,这些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给大众体育的参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结合路径

(一)竞技体育大众化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娱乐性和大众化逐渐成为一个受到重视的研究课题。首先,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充沛的精力,这种生理特点决定了部分形式内容单调的竞技体育项目很难得到学生的热烈反响,如长跑、跳高等田径项目,在学校体育中推广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其次,中学生的先天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部分身体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对于参与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抗拒性。因此,淡化竞技体育项目的竞技性,把更具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活动项目引入课堂,成为了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时,也努力把一些对技术和身体要求都比较高的竞技运动往大众化方向发展,其目的也是在于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强健身体,锻炼体魄。

(二)竞技体育兴趣化

中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是兴趣化。中学体育课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尽管有极少数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会脱颖而出,进入专业运动领域,但学校的目的毕竟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而是强健体魄,培养兴趣和习惯。在以往的体育课上,竞技体育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主要位置,但是过度追求高度、强度和对抗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这就违背了学校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观念,在充分利用竞技体育竞争、公平的理念和锻炼身体的同时,开发趣味性和娱乐性,而不仅仅是强调技术的难度和动作要领的准确度,这样才能发展学生对整个运动项目的兴趣,提高其参与程度,达到中学体育教育过程与目的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J].体育科研,

2000(9).

[2]刘应.试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可行性[J].四川体育科学,2000(6).

第2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竞技体育;全运会;潜优势项目

文中借鉴由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每四年一次举办具有综合性质的运动会“全运会”,全面的反应出各个省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全运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全面检验吉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状况,反映出与其他地区竞技实力的差异。一直以来全运会备受广大体育学者争相研究及讨论的对象,并作为制定我国竞技体育改革基本方向和发展趋势的理论依据。

1、确保体育优势项目、开展潜优势项目

以历届全运会数据为背景,吉林省体育代表团在近些年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统计数据分析,吉林省军团在参赛人数和参赛项目上,和其它的竞技体育大省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差距。在历届全运会发展过程中,吉林省冬季优势体育项目中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速度滑冰一直取得良好的成绩。东北三省也一直在冬季项目中成为遥遥领先的霸主。由于三省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教练训练、运动员选材上等优势条件具备特点经验,吉林省抓住优势,把握项目制胜规律重点发展优势项目。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南方省市逐渐开展冬季体育项目,如国家政策“北冰南展”,使南方城市有机会接触并钻研东三省的优势项目,并成功的在全运会上崭露头角,展现出南方城市也可以开展冬季体育项目,一并加入了冬季体育项目竞争的行列。相比之下,吉林省一些潜在的体育优势项目如举重、自行车、摔跤、射击、射箭等项目在全运会的赛场上分别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种潜在的优势需要牢牢把握,并向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作深入研究。

2、运动员输送渠道是否畅通

一个完善的体育管理制度可以很好的使各个省市体育得到良好的发展,然而体育管理制度问题也一直备受争议,各省也在摸索着完善制度,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体育后备人才的缺乏其原因之一,是如何能够使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输送队员渠道畅通,既有利于培养运动员,更增加了各个省市输送优秀运动员的积极性。各省市的体育管理部门分布各不相同,省级和市级体育主管部门在某些工作范围内没有直接的领导关系,市级体育主管部门的一些政策要根据市里体育领导的变化而改变,这使得在运动员输送问题上以及竞技体育项目、水平发展上认识上、了解程度上、决策上、上下级在竞技体育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省级以下县区级单位不能够使一些优秀的体校运动员顺利的向上级单位输送,使得下级单位培养出来的运动员积极性受到剧挫,上下级在竞技体育决策上不一致性,是向上级部门输送运动员渠道不畅的原因之一。各个省市应根据市、县、区级经济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城市竞技体育的规划,使得个城市之间的体育部门能够很好的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及有效地结合运动员被输送的渠道畅通,使我国体育优秀的后备人才得到充分的扩充,提过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

3、转变观念,培养教练员科研能力

优秀体育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员,教练员在赛场上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高科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训练方式需要教练员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改进训练指导技术,拓宽训练经验,仅靠经验谈制定训练计划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国外对比,我国教练员多为转行退役的运动员,文化水平不高,多数观念上局限于训练经验,缺少科学理论训练,导致年轻运动员运动寿命缩短,甚至终止运动。这是我们国内教练员值得深思的问题。时代的改变,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一名优秀综合性教练员的视野、观念的转变和丰富的训练经验都需要科研理论的支撑,需要借助体育科研的设备,认识体育项目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有效地调查、研究、试验等活动,深入探究各运动员特点、训练计划以及项目制胜规律,认识未知,制定出适合各运动员不同的训练计划,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增强科研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教练员。

4、走体教结合的发展道路

“体教结合”是培养我国高水平、高素质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虽然我们在探索的路上,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高校的“体教结合”的道路,但是也普遍存在了一些问题,目前吉林省的一些高校虽然采取的的体教结合得模式,但从结合得程度上看,普遍存在一部分的运动员委培、挂靠等形式上的“体教结合”,这种形式并没有真正的使运动员融入到文化教育中。早期我们体育发展道路上,长期、封闭式、专业化的训练或者采取早期的专业化体育训练,忽视了运动员、智、美的教育,就会培养出一个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运动员,并且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难于择业。显然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缺失需要“体教结合”的模式真正的去解决问题,使之成为智能型的体育人才,不但能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我国的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分别建立了一条本部门的人才培养体系,而这两个部门体系各有缺陷,教育部门人才培养的体系中缺少有经验的教练员,体育医务监督、运动员营养保障和完善的体育竞赛组织系统,相对培养运动员具有一定的难度。体育部门人才培养的体系中缺少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体育部门都是炼体育的孩子,缺少与社会的交往,不利于学生整体、多元化的发展。近20年“体教结合”发展,体教两家并未像当初规划的那样,齐心协力共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而逐渐形成了两家独立培养人才的局面,使得日后众多的体育苗子出现茫然,不知如何选择哪一个系统有利于未来的发展。两个部门应该尽快的真正的结合起来,实质性的结合为一体,进行全面的布局,整合调配,在赛制的安排上、规程的制定中以及新的政策出台等方面进行全面、合理、有效的协调。各个项目管理中心一方面需要进行自身的改革,另一方面也要把大学办的运动队加入到工作的范围中来,在大型的比赛中,大学的运动队也可单独作为一个队伍或出国比赛代表国家参加比赛。如此良性循环,体育与教育可以实现互赢。实质性的体教结合需要在和谐发展的规律中寻觅,封闭的部门需要在开放的体制上不断创新,真正的融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5、结束语

国内体育的发展,世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需要体育各个管理部门不断的改善,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体育道路。各省体育管理制度都存在不同的遗留历史问题,如果不改进就意味着落后。提高转变观念,培养教练员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树安.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现状、形势任务及对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01)

[2]陈建新.对2008年后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第3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运动队业余训练训练制度一、选材是抓好训练队的前提

俗语说,成功的选材就是训练成功了一半。不论是专业队还是业余队,选材工作一样不可忽视。有了好苗子,就有成功的希望。因此,初一新生进校,我们就把选苗的工作重点抓。对于身体形态正处于发育高峰时期的初一新生的选苗工作尤其要做细致和认真。学校体育训练队要形成梯队,需要处理好比赛衔接问题。全体体育教师都要深入到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等场所,处处留意,观察学生苗子的反应、模仿、步型、灵敏、耐力、弹跳等能力表现。“蚕食性质”的选苗比较准确,初一就组建稳定的体育训练梯队,带队体育教师训练的劲头就更足。

二、制定训练计划,严格训练制度

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必须有3年计划、学年训练计划、近期训练目标和周期训练内容,不可急于求成。学年计划根据学校训练的特点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学期和下学期,按东莞的季节气温都较高全年都可以确定为主训练期。在训练时间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训练十次,其中包括大课间5次,每次40分钟,大课间时间短在训练内容上重点加强基础素质训练。使队员一开始养成正确的跑、跳、投的姿势,培养动作的节奏感,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如快速的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车轮跑、短距离加速跑等专门性辅助练习,让队员找到良好的自我感觉。下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训练1小时,多些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技能因素训练。此外,把柔韧性练习穿插到每次准备运动,同时带有技术性放松练习放在课的结束前进行,这样可提高训练的练习密度,也有利于初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全学期除期中、期末文化课考试停训外,不管天气如何都要坚持训练。

严训练,严要求。制定严格的训练制度是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的好办法。要让带队老师和队员要明确严格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懂得完成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按水平层次因材施教。如果带队教师要求不严,队员思想上就不够重视,训练随意性比较大,队员的流失就很严重。我们带队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这样才能保证训练队的稳定和高效。

三、做德、智、体三育工作,争取家长、班主任的支持

如果把学校比做人才加工厂,那么,德育搞不好要出危险品。智育搞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搞不好要出废品。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不意味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地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育是基础,是搞好德育和智育的保证。

在东莞经济条件良好、学生普遍怕吃苦的地方,带好学校课余训练队,意味着“三分训练七分工作”。

首先,带队教师需要放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的课件给学生看,使学生从进队开始养成认真训练,树立为校争光的信念。再结合本队的典型例子,如106班张伟聪同学在一次训练中扭伤了脚,康复后马上主动提出要回队参加训练,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带队最擅长抓学生思想教育,做到细致入微才能为学生刻苦训练打好思想基础。2008届中长组的黄伟杰同学腿长体型匀称,肺活量比较大,我确信是中长跑的好苗子。他初一第一学期选入田径队参加长跑项目。学生有热情和比较喜欢团队活动,但有的父母反对,父母可能是心疼孩子和希望一门心思地学习文化课,坚决不准其参加训练,造成有的学生在学校偷偷摸摸参加训练影响训练效果。初一时代表班级参加学校长跑比赛又没有拿到名次。当时,该队员思想上已不想继续训练。经过老师跟他交流和谈心,以及开导,帮他重新树立信心,还多次电访家访,向家长讲清道理,讲明课余训练目的、时间、方法以及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纠结具体问题,消除家长的顾虑,通过多次和他父母沟通,取得父母的支持,经过一年的系统训练后,他初二参加市比赛就获得800亚军好成绩。后来一直坚持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两不误,高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体育大学。

其次,班主任要明确自己对学校体育教育应负的责任,指导学生对全面身心健康成长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走进重智轻体的“误区”,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质下降,反而影响文化成绩。课余训练的主体是学生运动员,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调动队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立奖惩制度。对积极参与、进步快、出勤率高的学生给予个人德育加分,在评奖学金、三好学生等方面要作加分因素。对班主任支持并且参加人数多的班级加分,作为评文明班级优先考虑。改变过去认为学生的体育活动只是体育教师的事,与班主任无关的错误看法。班主任参与协助抓体育活动和训练,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效率。

四、完善课余训练的管理

得力的课余训练管理制度是使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十年的摸索,如今我们东华学校体育训练工作有了自己的一套常规和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学校领导对课余训练的认识。每学期开学初就把各级各类赛事的时间计划拟定出来,对每届运动员选拔、带队教练队伍的组建等,都要有学校领导直接计划和指导,有体育科组长牵头,确定学校训练队的师资、场地器材设备等,形成一个与学校教育相适应、协调的业余训练管理制度。

学校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水平主要靠教练,学校应选派技术技能过硬、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乐于奉献的体育教师专任教练。减轻训练队的专任教练课时量,以保证教练从事课余训练的精力和体力。学校定期对带训练的教师的业务水平、出勤、训练业绩进行抽查,辅以奖优罚劣,监督和鼓励他们,并为其创造学习条件,不断提高业余训练队教师队伍水平。体育科组定期对带队教练和训练效果进行检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节和整改训练节奏,实现预期训练目标,以保证训练质量以达到参赛预期比赛效果。现在我们学校训练队已经形成了上规模的训练体系,所以每年已经是出赛必赢,参赛必胜的赛场王者。

五、结语

总之,学校体育训练是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自己专长和能力的体现;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在口号和行动之间,体育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上的某些细节问题,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课余训练和体育教学不分家,学校体育教学是“基础”,课余体育训练是“提高”,必须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建立起“课余体育训练”的塔尖。

参考文献:

[1]王元丰,唐建倦,李晓明.新形势下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趋势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04).

第4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人文视角 竞教结合 辅助措施

引言

竞技运动是人类向自己的体力和体能进行的挑战,也是人类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形式。人类创造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服务,但是当今的竞技体育却走向了歧途,我们必须对现代体育的异化功能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进而解构现代体育的消极影响,超越体育的现代性,实现体育的返璞归真。体育现代性的重构,必须以“和谐、人本、生活”为指向,实现体育的休闲化、大众化和游戏化。

1.人文与人文体育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的本质在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人文精神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这一内在动力的外化形式,体育人文精神是指体育中所蕴涵的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知识、思想和意识,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当体育这一社会活动逐渐被人们接受和理解,体育的含义就不单单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体育,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逐渐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向周围蔓延。体育蓬勃发展到现在,人们慢慢地用“人文体育”来熏陶自己,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之一的“人文奥运”正阐释了这一点。“人文奥运”就是“以人为本”,通过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这与顾拜旦提出的“体育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是人文体育所积极提倡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成为当代人文精神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竞技体育回归高校的思考

我国的竞技体育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得以优先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往由国家一手包办的竞技体育再继续仰仗国家财力的全权支持,已经很难持续化发展。为了使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可以使竞技运动逐渐回归高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良好基地,尽可能多地举办大学生联赛,可以加厚我国的校园竞技运动文化底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各有千秋,但其共同点是“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已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小学―中学―大学或实业团体来发掘优秀的运动员。美国体育主要由专门的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依照1978年颁布的《美国业余体育法》协调业余体育工作。在美国,竞技体育运动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强化了教育和体育结合,突出了青少年体育的业余性质。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有助于促进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3.竞教结合发展的新理念

新世纪伊始,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国家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优秀运动队伍建设要“逐步向院校化过渡”。“竞教结合”是一种以培养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运动员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具有社会的属性,不能把运动作为人的手段。运动员在现实的体育竞技中,伴随着对金牌及其附属物质利益追求的不断升位,他们的主体地位却在日趋下降,原本作为竞技主体的运动员却成了金钱和物质的附属物。在这样的环境下,竞技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理念要逐步体现,复合型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更加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运动员应该成为智体型运动员,竞技与教育的结合对培养智体型运动员将起到根本的变革作用。

4.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很多运动员在技术和实力上均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可是在参与竞赛的时候往往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可见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于运动员认知水平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一个社会性的竞技运动,更要展现运动员社会性的一面,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均起着主要的作用,可见重视运动员的人格修炼、文化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发运动员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

5.改变竞技管理措施

计划经济时期的举国体制对于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使我国竞技运动的国际成绩在短时间内迅速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举国体制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巨大的资金投入就是一方面,给国家财政带来很大压力;各级管理机构繁多,从国家体育总局到省体育局,再到各地市体育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不通畅,低级的体育管理机构在执行其功能时,作用更加难以实施。全球化浪潮下,我国的竞技体制在原有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应以国家为主导,把竞技体育半市场化操作,政府起监督和引导作用,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在管理措施上可以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高科技成果,提高各级机构的办学质量,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做到科研、教学、训练相结合。

结语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竞技体育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面临的问题还很多,竞教结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同时其他一些相应的辅助措施也应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家忠.后奥运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5,7,(3):120-22.

[2]黄毅,李建立.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利益整合与举国体制[J].体育学刊,2006,13,(3):5-8.

[3]马志和,戴健.社会转型期我国政府竞技体育管理职能的定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6-9.

第5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 科技介入 可持续发展 思辨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世界各国政治互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科技支持的大力发展之下,取得了其他文化现象无法比拟的成就。就在人类享受这一身体运动文化所带来的快乐时,却因其自身、社会等因素某些方面的不完善、不健全而受到许多社会问题的侵蚀和腐化,使其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些代价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影响了社会安定,妨碍了人们的生活,并使得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背离了原有的精神、理想和原则,不利于竞技体育和社会生活的健康发展。

1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与科技的关系

所谓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指体育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合理需求,且体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所谓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展当代竞技体育的同时,还应考虑不影响今后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和把我国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纳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即我国竞技体育在筹划如何能夺取更多金牌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体育发展的经济指标、社会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渗透到包括竞技体育在内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物质基础。现代的竞技体育已不再是靠“经验”和体能的开发取胜,而是在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营养学家、生物学家、运动训练学家等的共同努力下,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增加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改进器材、设备,加强科学管理才能取胜。尽管如此,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科技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史方面我们越来越感觉到:随着科技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大量运用,人类反而越来越远离发展竞技体育的初衷,如滥用兴奋剂。因而,我们必须在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或者说保持某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否则科技给竞技体育带来的绝不是福祉,而是惨重的代价。

2 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2.1 现代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学选材是当前各国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一项战略措施,也是我国实现奥运战略,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工程。科学选材是通过科学诊断和科学预测,采用多因素分析进行优化的选择来发现和挑选具有较高竞技体育天赋的优秀后备人才参加训练。政府应在全国各地建立各级选材网和科学监测体系,形成从幼儿到成年各阶段的运动梯队,层层筛选,最终选出优秀苗子,培养出世界级的运动人才。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体育科学近年来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特点是,全面吸收和应用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预料,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体育运动自身的面貌将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科学技术的影响与渗透深入到竞技体育制度层次的时候,它一方面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物化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另一方面,任何科学技术的器物形式总是要由组织起来的人去掌握和运用,而这些人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的、科学的政治机构中,按照先进的政治、经济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去行为,才能真正有效地使科学技术的器物发挥作用。实践证明,竞技体育比赛中的金牌大战,成为多学科科研人员“在幕后操纵的科技之战”。仅仅依靠教练员的经验和运动员的汗水来提高运动成绩的时代已经结束,依靠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来提高运动成绩的“知识体育时代”已经来临。当代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成为心理学家、医学家、营养学家和材料检验学家共同产生的集合效应的结果。

2.2 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又是科技体系的指导思想。它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科技兴体的指导思想,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科技兴体的指导思想决定了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重要地位,指出了科学技术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竞技体育的科技体系从科技方法的选择到科研内容的界定,到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都必须以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科技生产体系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科技体系的主体系,它涵盖从竞技体育科学技术研究的选题、设计,到科技成果的研究和开发,最后到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及其可持续发展实现的一个体系。一般主要的体系有:科技管理体系、学术研究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

3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异化现象

正因为现代科技十分强大,无所不至,无所不能,有时甚至会异化为人类自己的异己力量,阻碍和制约着人类的发展。今天的奥运会非常典型地表现了现代技术的威力。奥林匹克运动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还有学者试图要增补一句“更残酷”。就在许多运动员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到半空中时,很多人也同时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将飞向何方?

3.1 实践服从于技术控制的目标

在竞技比赛中,如果运动员只按理性的技术要求去比赛和努力,而不是按照合理的技术要求和临场实际去比赛的话:一是会使运动员成为技术理性控制的奴隶,不利于技术、技能的发展与变化;二是会不利于运动员对运用技术的灵活运用,不易取得好成绩。

3.2 科技训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运动“机器”――人性失落的代价

一味地刻意追求完美有悖于体育的宗旨。难道在竞技体育中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就是使运动员像机器那样几近完美地展现一个或几个连续动作吗?为什么我们非要设计那么多条条框框的动作模型去框架训练的人呢?为什么希望给运动员施加某些刺激之后,他就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反应和效果?所以说,现代科学在运动训练这个实验科学的意义上,忠实地实现了现代技术的一种基本精神――控制精神,准确地讲就是控制运动员技术发挥自由表现的能力。

3.3 器械高科技化的运作与运动员主体地位的缺失

竞技体育是运动员借助一定的器械而进行的体能、技能和心理的较量。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是主体,器械只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在比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等身体素质的较量也就转变为占有和控制新器械、新设备之间的竞争了。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反对器械的高科技化,而是思考怎样在保证运动员的主体地位和竞技体育的本质的前提下使器械高科技化,也就是说器械的高科技化要有个度。这个度应该是在不使运动员的主体地位受到质疑的前提下来发展科学技术和应用科学技术。运动员之间的竞争不应该是器械间的竞争,但实际却是,谁掌握了最先进的运动器械,谁控制了器械设备规则的变化,谁就增加了获得胜利砝码。

3.4 科技崇拜带来体育运动与其目的的背离

科技所带来的运动成绩的明显提高已在运动界形成了科技崇拜之风。科技带给竞技体育的虽然是运动成绩的提高,但过分依赖科技发展就会变成以科技为目的,以运动为手段,就会背离体育运动的人性化目的。不受限制的技术竞争造成的另一种不平等后果是――许多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根本无法开展许多包含大量科技成果的运动。

3.5 接受增强基因治疗的运动员将会成为新的兴奋剂问题

兴奋剂问题一直是困扰体育比赛的魔影,其屡禁不止及愈演愈烈是个别运动员和教练员追求重奖厚利的恶果。增强基因治疗将因其隐蔽性和有效性会比兴奋剂对持有上述心态的运动员有更大的诱惑力。

4 结束语

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在全球、全人类达成共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和本质的理解。随着竞技体育职业化、商业化的出现,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着系统内部紊乱,外部与环境发展失调的严重危机。像社会的其他领域一样,我国竞技体育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中,常常会有许多不利于竞技体育发展的现象和事件,有的甚至是关系到竞技体育兴衰存亡的事件。虽然历史地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总是踏着尖刀在前进,发展总会付出代价,不管是必然性的还是人为性的,关键是我们人类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和事件。

参考文献

[1]肖林鹏等.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释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3,05:13.

[2]虞重干等.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2):9.

[3]钟宇静,高敏.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S1):121.

[4]卢元镇.体育与科学技术[J].体育科研.2001,22(3):2.

第6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体校兼具体育、教育两方面的特征。前者突出人才效益,以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为己任;后者以培养社会体育骨干为宗旨,是社会效益的体现。竞技体育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得体校的一般教育行为,具有相对于其他学校不同的强烈目的性和客体特殊性。在生源控制上,这种目的性和对客体的特殊要求,使得体校的生源管理有别于一般的学校。

通常说来,体校的教育工作不仅要完成教育所需要的必要的文化课程的培养,而且还要投入相当的资本在专业人才的技能训练方面,即通常所说的专业培养。这种培养就凸显了目的性和客体的制约性。

一、客体选择的先天性

竞技体育对人才本身自然条件的严格要求,使得能踏上成才之路的人天然有限,能出类拔萃成为“竞技第一人”的少之又少。这就是造成了相对于其他门类的教育机构,体校在生源选择面上相对比较狭窄的重要原因。体校必须把“天赋”作为重要的考察条件,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天赋作为一种资源,具有天然的稀缺性,从而带来了巨大的回报效应,也使得社会对体育教育产生强烈的向心力,进而提供相对丰富的人才库基础。因此,在生源选择方面,体校一方面面临着“自然资源”的天然限制,制约“扩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受经济效益的吸引,体校也受益于社会提供的相对丰富的人才选择基数。从竞技体育实践的经验来看,双方角力的结果是体校获得相对丰富的生源供给,有利于提高本校学生的素质。在目前的发展状态下,经验表明,这更有利于学校资源集中有效的投入。

二、体校功能中的竞技性应当成为体校生源管理中的品牌资源

在招生工作的宣传过程中,学校的品牌效应不应忽视。这就是竞技体育所带来的对需求的拉动作用的表现。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品牌效应的建立和作用。所谓品牌的建立,就是能够从输送的专业体育人才中,产生具有代表意义的高水平的运动员,或者有较高的专业人才输送比例。在横向和纵向的竞争中是一种切实而有效的积极证据,可以吸引家长和更多有志于从事体育运动的青少年,扩大体育人才的选择面。从间接意义上来讲,也可以扩大体育事业在社会的影响力,在一定范围内带动对体育的热情,从而扩大体育事业的群众基础,使人才的培养、选拔和训练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实行政策倾斜,保证输出渠道的畅通,促成输入渠道的充分

第7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竞技体育确定举国体制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获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也暴露了举国体制的一些弊端,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体育管理中起主导地位的行政化干预,而政治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文化的传承,以及高素质管理人员的缺乏是竞技体育管理行政化的根源。综文献所述中国体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为多渠道的资金筹协会的实体化、改善管理队伍结构和构成与去除体育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而笔者在此大胆假设,既然行政化管理创造了辉煌的过去,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

二、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

(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特点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过多次的变更,并设立了多种与时期所对应的管理机构。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由于多种客观原因,体制改革和机构的撤并不能同步,造成了当前管理过程中多种机构并存的状况。我国当前管理体制虽然改变了由政府统管的局面,但长期受计划经济和我国公益性体育发展目标影响,使得竞技体育管理带有异常明显的行政化色彩。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从前适应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就显得落后且封闭,并且显现了高度集权式管理、政治利益干预体育、竞技体育无法社会化等弊端。

(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使得竞技体育管理的行政化严重,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导致忽略了各社团、俱乐部的自主决策权。高度行政化有其自身优势,如优秀的执行力与团结协作能力,但行政化势必带来微观层面的被忽视,而本应拥有微观决策权的社会团体组织、俱乐部等没有其独立决策的权利,这势必会影响体育管理宏观与微观决策的有机联系,同时对于运动员选材、训练等都有影响。同时资金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很难引入外部资源,也导致了社会化程度不高。

三、我国竞技体育管理體制发展

我国走的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一味的照搬国外的制度是不理智的,国外的管理体制有其自身先进的地方,其本身是为了资本主义国家量身定做的,而最近主流的声音都是去行政化。但在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中,也不乏出现像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水上项目等优势项目,这说明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并非一无是处,而国外的管理体制也并非在所有方面都处于先进地位。应设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并借鉴而并非照搬国外先进理念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才能使我国的管理体制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举国体制的优劣

举国体制保证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整体实力,集中有效的人力,财力、物力以求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使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打开了总奖牌数异地和金牌数第二的奥运史的新篇章。其弊端在于政府包办了体育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同时这种体育制度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下的高度社会化和产业化。高度依赖计划和政府投入,体育人才流动性弱,竞技体育社会化薄弱等劣势都随之一一体现。

(二)国外体制的优劣

在此我们以美国竞技体育管理制度为例,美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是典型的社会管理型,市场机制的充分调节始终是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动因,政府的作用被限定在最小范围,市场的功效都得到充分地展现和发挥,其所有的优势恰巧是中国举国体制所欠缺的,但其自身也具有局限性如美国模式有利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在各体育组织内部进行不受外界干扰的有效管理, 但在全局上缺乏有力的协调和统一。

(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竞技体育管理体制

以美国为例的国外管理体制恰巧在我国劣势的地方具有其可借鉴意义,但其体制成立的基础是竞技体育的社会管理型要求整个社会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国家整体实力和人均GDP水平较高,体育组织成熟,参与竞技体育管理的主体多元化等,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要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制度就不能完全照搬外国体制,应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体制,以半行政化管理为主,整合其他社会管理组织并形成多方管理为辅,在不改变本有体育管理优势的情况下,逐渐改变其完全行政化管理策略为目标,形成更加合理的管理机制。

第8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关键词 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对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46-0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aches in Chongqing//Yan Shenglan1, Zhou Pingyuan1, Wang Yuanqiong1, Luo Jiabing2

Abstract Athletic trainers is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thletic sports, coaches age structure, cultural level, the title structure, can participate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both on a regional sports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linked. Through access to information,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Chongqing city athletics coaches’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put forward Chongqing city athletics sports coache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coaches; countermea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uthor’s address

1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400016

2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400715

1 重庆市竞技体育教练员人才队伍现状

竞技体育教练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其整个队伍的职称、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结构、所接受的专业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调查目前重庆市竞技体育教练员及人才队伍现状发现,教练员与运动员数量比不足,学历层次较低,职称结构不合理,能接受的专业化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少,较西部其他省教练员人才及队伍现状情况差。根据随机抽取的260名竞技教练员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重庆市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年龄25~34岁间占到58%,35岁以下年龄段教练员人数比例为64.8%,是一支年轻化的、比较有发展潜力的教练员队伍。但目前呈现出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专科及以下学历层次教练员比例70.8%,比例过大,高级及以上职称仅占21.2%,国家级裁判员数量偏少。此外,教练员所能接受的专业化培训机会普遍偏少,45岁以下年龄段教练员对专业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参与意愿较高,35岁以下年龄段教练员所能参与的专业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偏少。

2 重庆市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对策

近年来,重庆市通过对竞技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取得一些成绩,在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重庆市运动员夺得7金1铜,取得创历史的最好成绩,说明重庆市竞技体育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起色。要保证竞技体育成绩的可持续性和进步,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教练员队伍,保障教练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1 抓住“健康重庆”的机遇,增建训练场馆,制定竞技体育发展规划

重庆市“健康重庆”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带动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抓住建设“健康重庆”的契机,增建训练场馆,制定竞技体育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基础较好、优势明显、潜力较大的运动项目。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引进优秀体育人才,健全体教结合的后备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加强市和区县两级业余体校建设,改革完善竞赛制度,大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力争在全国和国际体育赛事上多拿奖牌。

2.2 制定更适合教练员成长的规章制度,完善影响教练员队伍发展因素的结构

教练员,特别是基层教练员的职称评定要采取原则上有灵活的政策,不仅仅从输送和比赛成绩来考察,更要从管理、科研、执教能力等综合能力对教练员进行全方位的衡量,以解决重庆市教练员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管理部门要鼓励教练员接受再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完善学历结构。在训练比赛之余,为他们提供有力的保障,有可能的情况下,适当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根据教练员训练比赛的时间,适当安排教练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形式多样,可以委托专业体育院校开设体育训练培训班;可组织讲座,训练现场交流和指导;也可组织有经验的老教练和退休教练员进行理论教授和现场指导,为晋升国家级、国际级裁判的教练员提供政策支持。

2.3 吸取经验,建立和完善教练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目前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家已建立较完善成熟的教练员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认可制度。实施职业资格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依法进行管理的通行做法,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体育领域,推行教练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助于规范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提高教练员队伍综合素质。构建现行教练员上岗、培训和职务晋升等管理的长效机制,解决教练员队伍建设当中的一些问题,并可适应体育行业参与国际竞争之趋势,也是重庆市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规范化建设必然路径。

2.4 体教结合,努力培养出高水平教练员,调整激励机制,适当引进和稳定高水平教练员

要充分发挥高等体育院校的职能。体育院校要严把生源关,转变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出高质量、适应现代运动训练和比赛要求的教练员。同时建立引进优秀教练和访问教练、客座教练机制。积极聘请业务能力强、执教经验丰富、有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练员,努力为教练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经济待遇。

2.5 建立科学的教练员选拔、聘任制

完善教练员选用考核制度,逐步推行年薪制。取消任命制,建立竞聘制,由教练员自荐,由职能部门审核、主管领导批准上岗,任期中实行岗位责任制,根据实际情况、运动项目等定人、定指标、定措施、定奖惩,保证训练的高质量,加强内部竞争力,激活教练员的竞争意识。

2.6 强化培训手段,提升教练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积极探索多种培训方式,提升教练员对从事专业的再认识水平,可采取半脱产函授、全脱产的形式,提高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在培训形式上,也可以采用办辅导班、讲座、研讨会、沙龙等多种形式;在培训措施上,可采用内外结合、长短结合,即根据培训内容设定长短不同的培训时间;培训与自学结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等等。要完善教练员内容培训体系,更重要的是培训对象要更多地向初级教练员偏移,提高初级教练员的业务水平。这对于后备教练员人才队伍的早期选拔和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2.7 建立良好的教练员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教练员的后顾之忧

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对于个人而言,是一张“安全网”。社会保障机制的健全,是解除后顾之忧,满足其安全保障的需要,不仅对吸引人才、稳定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自我实现的动力。教练员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不仅面临疾病、养老、失业等普通人均可能遭遇的风险,而且还要承担在运动训练、比赛过程的决策失误、保护不当而导致运动员伤残等责任风险。为保证教练员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和训练中,特别对于承担市重点发展项目的教练员,在工作条件、待遇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建立良好的教练员社会保障体系。

2.8 增加体育投入,强化体育经费的使用监督机制

加大体育科技投入,办好体育科学研究所,建成体育科研重点实验室,增强体育科技实力。管理部门要组织体育科研人员和机构积极介入训练,为训练服务,采用科学、准确、快捷的方法为教练员提供训练的各种信息,以使教练员在调整训练时能有可靠的依据,提高训练水平和效益。

参考文献

[1]蒋菠,唐炎.重庆市田径教练员人才队伍现状调查与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5):151-155.

第9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我国竟技体育职业化、院校化发展的动因,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促使现代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使得竟技体育自身价值进一步提高,竟技体育又逐渐渗透到国家普通高校和专业体育院校中,得到蓬勃的发展。随之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竞技体育管理主体,改变了过去由政府部门单一管理主体的模式,出现了职业化、院校化等共同发展的竟技体育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体育体制,尤其是竞技体育体制由原有政府型逐步向“政府一社会”型发展,最终将转变为完全由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一种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出现了多种不同高水平竞技体育队伍及相应的多元管理主体。笔者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以此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社会学依据。

1、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动因

1.1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我国加人wto,对外开放进人新阶段,表现为由政策性开放走向制度性开放;由局部的开放走向全方位的开放;由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开放走向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的产业开放。体育事业在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中属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范畴,那么在这种改革趋势中,对我国体育体制中原有的一些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就必定也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具体到现行竞技体育体制而言,只有对其进行改革才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选择,并将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其次,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来看,我国的体育事业长久以来一直是“政府管理型”体制,顺应政府职能转变,近年来体育系统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严格地说,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方面,改革的力度、深度还未能触及竞技体育体制的根本。从长远看,为了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能够尽快地走出改革带来的负面震荡,作为主管体育的政府部门,就应尽早地让竞技者事业的相关资源进人市场,只有这些资源在市场的运动时间越长,才越有可能实现均衡、合理的配置;而体育主管部门则需为这种竞技体育市场化发展制定规则,并为之服务。

1.2商品经济体制下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

    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文化的大交流。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单一的奥运会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出现了许多单项体育项目逐渐向职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足球世界杯赛、国际汽车一级方程式大赛都已成为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运动。国家于1995年6月20日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政府导向作用、各种媒介的广泛宣传,使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体育就是竞技的单一观念,将竞技与休闲、娱乐、健身有机结合,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去,将体育的竞技、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社会时尚。因此,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竞技体育队伍的职业化,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竞赛组织运营的市场化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社会现实。

1.3人们体育消费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前20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主流目标,已进人了迅速提升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产活动方式的变革将使体育的功能、形式和内容都随之发生变化。体育的性质发生改变,各国都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以促进休闲运动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开始了5天工作制,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两个长假都有利地推动体育消费的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收人的迅速增长,使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摆脱了以生存资料为目的的生活理念,群众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以及体育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强。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增长率随家庭收人、个人收人的增长呈总体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开发集聚了经济能量和社会消费的基础。

1.4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逐步开发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娱乐、休闲形式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随着体育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市场的主客体出现,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无形资产、体育用品等体育市场应运而生,其中与竞技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观众和球迷群体,竞技体育的巨大市场和经济价值正在被开发和利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也通过市场开发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政府之外的发展资金,缓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不断开发亦将进一步巩固和推动了职业俱乐部管理主体的发展。

2、竞技体育院校化发展的动因

2.1“院校化”是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的目标之一

    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结合有着历史渊源,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将体育与教育结合在一起。纵观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必须同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素质(包括体质)等相关因素的普遍发展相协调。竞技体育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竞技体育应以经济、科技、文化为基础,走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道路,将竞技体育的发展建立在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体育普及为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现竞技体育“院校化”。

2.1.1“院校化”是实施“科技兴体”的一项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出于我国体育科研机构分散、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导致科学技术与体育运动实践难以紧密结合,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充分发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和体育院校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建立科训一体化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有效解决优秀运动队科学训练的集约化管理问题;体育技术市场培育问题;重点训练基地和优秀运动队的科技建设问题;高水平、适用性强的科技成果开发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问题;以及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问题。因此,竞技体育向“院校化”的战略转移,将会极大地调动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的科研力量投人到竞技体育战场,并会给高等院校各学科教师带来更多的直接为运动实践服务的机会,切实解决和突破一些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2.1.2院校运动员已成为竞技体育领域的生力军

    我国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国家为探索一条培养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员之路,加速奥运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解决在役和退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问题,决定在原国家体委直属的6所体育院校创办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实施“亦读亦训”的培养方针。随后经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科学论证,将运动训练学专业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本科教育正式专业,实行全国招生。各体育院校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迅速组建了竞技体校和运动训练学系,将竞技体校的专项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专业办学进行了有机结合与衔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初中、高中、本科一条龙的“亦读亦训”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后的20多年,各体育院校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学专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竞技运动项群,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北京体育大学的田径、重竞技项目,上海体育学院的摔跤、拳击、武术、击剑等项目,武汉体育学院的水上、武术项目,沈阳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冰雪项目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全国57所高等院校内试办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队以来,到1990年已正式成立了田径、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5个单项体育协会。cuba联赛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内已形成巨大的影响,近一两年来,大学生足球联赛也在迅速推进,其它项目如跳水、艺术体操、拳击、健美操等也发展迅速,影响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发展前景广阔。另外,一直以来作为奥运金牌榜上金牌大户的中国跳水队同清华大学的联姻,成为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代表。

2.1.3“院校化”可为运动员“二次就业”打下择业基拙

    竞技体育“院校化”是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工程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省、市运动队的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大多数由劳动部门分配到企事业单位,从事非体育性质的工作。随着我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大批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运动队,成为运动队在编制、资金、住房等方面的巨大包袱。面对已走到尽头的统分政策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专业运动员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尽管一些优秀运动员退役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但在人数众多的运动员队伍中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竞技体育向“院校化”战略转移,也可为广大现役运动员获得学历教育和文化知识提供了机会,使运动员在从事专业训练的同时接受较系统的高等教育、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退役后可在较宽范围内就业,不仅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改善优秀运动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2.2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推动高校管理主体的发展

2.2.1高校进入高水平竞技体育行列的主客观条件

    由于国家的长期投资,高校积累了开展竞技体育训练所需的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和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体育教师两种资源要素,使高校承担一部分竞技体育训练任务成为可能。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对外交流的层面趋于丰富,国际间的交流增多。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重返奥运会,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手段,更广泛参与到国际竞技大舞台上。然而,繁重的竞技任务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财政压力,使得体育部门单独承担国家竞技体育任务的困难程度加大。与此同时,教育部门本身也面临着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各种国际高校竞技体育交流的需要,这种形势也促使了教育部门应尽快发展高校竞技体育,参与国际竞争。

    从1986年4月一1987年,原国家体委陆续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4个有关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法规文件,并正式批复了清华大学等51所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院校,把培养高水平的运动人才,组队参与国际竞赛和体育交流,提到了高校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规划》颁布后,使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明确针对奥运争光战略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2年3月教育部又给6所大学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均给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的保证和宽松的环境。

2.2.2高水平竞技体育文化价值增强了高校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

    竞技体育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也是社会大文化中一个具体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代表着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精神,通过开展竞技体育活动,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比赛当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而竞技体育文化的精神能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正确地引导体育文化活动,以使校园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竞技体育同时又是提高大学知名度的一种手段。竞技体育管理走向多元化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政府积极支持、鼓励普通高等院校以自身实力建立相应的竞技体育项目。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普通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得到充分的发展,水平也随之大幅度的提高。在此情况下,普通高等院校所承办的cuba联赛、大学生女足联赛、清华大学跳水队等竞技体育得到社会媒体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同时众多商家对cuba联赛的赞助也充分体现了其商业价值增强。社会各界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广泛关注,无疑是对竞技体育的又一管理主体—高校加大体育工作力度注人了活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之间也产生了从生源到就业各个环节的激烈竞争,各高校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各高校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实力,广泛宣传自身的办学理念,提高社会知名度,因此,竞技体育给高校提供了一个媒介和一个充分展示、宣传自己的舞台。

2.3体育院校的管理主体多元角色地位

2.3.1办学职能的逐步转变

    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为主要办学职能的教育机构。体育院校调整为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单一系科院校,1980年全国体工会提出“创造条件,把体育学院办成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后,原国家体委直属体育院校先后成立了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体系相结合的试验田和三结合基地的试点。各体育院校积极探索“亦读亦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的环境下,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进行体制改革,对原属体育院校只保留1所,其他院校下放到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政府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各体育院校为适应不同阶段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确立了以体育教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特色,服务全国,服务地方的办学指导思想。

2.3.2发展竞技体育是突出办学特色的要求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对直属体育院校进行体制改革,已下放的原直属体育院校面临着全国体育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又要面临国际体育教育机构进军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我国体育院校由于发展基础的原因,过去更多地强调和突出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对行业专业性特点重视不够,而与师范类院校培养师资的办学力量相比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体育院校要跨出以师范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模式,把体育院校办学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自己在体育领域的主力军作用,《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给体育院校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突出以体为本、办出竞技体育特色,是体育院校发展的需求。

2.3.3发展竞技体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体育院校仅有北京体育大学是部属院校,而其它院校均为地方所管辖或以地方为主的共建院校。因此,体育院校面临着既要承担国家奥运任务又要为地方体育事业服务的要求。从体育院校竞技项目设置目标重要性的调查可以看出,体育院校运动队项目的设置,主要考虑因素是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并围绕这一最高目标制定和实施全运会及大运会目标。

    在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强劲发展形势面前,体育院校事业发展面临着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与挑战。因此,从体育院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在加强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人才培养的同时,体育院校应十分强化其竞技体育功能,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为提升所在省、市竞技体育竞争实力作出贡献。以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对体育院校办学的支持,同时瞄准奥运会这一最高目标,强化造就“国字号”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输送力度,进人国际竞技舞台和竞技市场,提高国家投人比重,在认真履行既为地方服务又为国家作贡献双重职能的作用下,充分体现体育院校的办学性质与特色,促进体育院校整个事业的发展。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