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音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俗话说:“小胜在智,大胜在德。”一个人若想取得伟大的成就,是不能仅依靠才能和智慧的,他还需要有良好的品德。否则,根不正,则其身也歪。而音乐教育对学生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苟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不仅有优美动听的旋律,也有激动人心的歌词。不管是轻声哼唱的《小草》,还是高亢激昂的《我爱你,中国》;不管是情意绵绵的《送别》,还是深情款款的《军港之夜》;不管是红色经典,还是校园民谣,这些经过大众传唱的歌曲。都在无形当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灵。为他们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过程中提供了前进的榜样,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增添了忘不掉的色彩。
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促进良好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好帮手。优美健康的音乐,常使人产生一种高尚、正义、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热爱。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优美抒情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起到放松心情、安定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
音乐教育对于传承和传播文化作用,音乐在担负情感教育、智能教育、美育和体能教育的同时,还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精神纽带的重要功能。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的。医学家发现,音乐家的大脑比普通人要发达得多,特别是大脑左半球的容量比普通人多,左右脑之间的纤维比普通人粗。这些脑生理的特征,在7岁前就开始学音乐的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音乐教育能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
一方面,音乐教育能培养幼儿感知空间方位的能力。幼儿根据音乐的旋律线,会产生自身运动的韵律线,即手、脚、身段的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的位置变化。在音乐游戏和舞蹈的群体活动中,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感知,如个体与个体的位置变化,组与组的队形变换。另一方面,音乐教育能提高幼儿各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能力。比如,让孩子辨别音高,可以使他们的听觉乃至全身心充分的启动,极其细微地感知音高的任何一点差异。长期接受这样的训练,孩子的耳朵对世界的感知会更为敏锐、准确。心理学教授潘洁女士指出:“音乐是以听觉和动作作为感知觉的基本方式的,而感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幼儿通过感知,将自己所听到的音乐传入大脑,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增添幼儿的兴奋情绪和积极动力。幼儿经常接触音乐,受到音乐的熏陶,可以使幼儿心情愉悦,内心平静,对幼儿情感的发展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二)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也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佳教材。在幼儿欣赏音乐时,会对节奏、音高、力度、音色等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就会使幼儿在听觉方面得到很好的提高和加强。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将古典音乐中的精品,循环反复地放给婴儿听,不断给婴儿讲解。到婴儿5个月的时候,又进一步实验:把婴儿从没听过的一些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听到那些从没听过的乐曲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个结果说明,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记住乐曲了。音乐具有直观性,它能刺激人的感官并引起记忆等心理反应。整齐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不仅易于上口,并能储存在脑海中,使人的记忆进一步加深、巩固。同时,教师教唱歌曲时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幼儿理解歌曲的性质,在歌唱时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例如: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可以把歌曲内容编成幼儿爱听的故事或结合图画讲给幼儿听,这样幼儿既有兴趣,又记住了歌词,增强了记忆力。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注意力和记忆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音乐教育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音乐所要表达的一切都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们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并且通过人的想象转化成为种种形象和情感。例如:学唱《春天来了》这首歌,在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下,幼儿会从歌词“红花开,白花开”联想到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花。有的说“我看到了红色的桃花”,有的说“我还看到美丽的蝴蝶呢!”有的说“还有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在他们脑海中想象到的美丽的春天的图画,所以说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幼儿的理解力
学习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十分有益。许多学了音乐的孩子,往往学习起来很轻松,不太吃力,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孩子长期接触音乐,可以从音乐中直接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而不需语言的“转译”,从而提升他们的理解力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有了语言,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彼此进行交流。因此,语言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音乐教育具备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诸多因素。歌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歌词再配上动听的旋律,便特别为幼儿乐于接受、吸收。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炼、优美、富有感彩的语汇。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发展,随着语汇的丰富和会唱的歌曲数量的增多,多数幼儿会产生一种想自编自唱的冲动,此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鼓励。总的来说,幼儿在音乐教育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这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音乐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
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好可以为德育打好情感基础。人在幼儿时期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往往会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短小的歌曲,往往有巨大的力量和深远的影响。如歌曲《对不起,没关系》以轻快的节奏、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幼儿在边唱边表演中理解歌词的内涵,学会运用礼貌用语;《山羊踩痛小公鸡》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谅互让,友好相处。音乐对幼儿心灵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但它的教育效果却是明显的,效应也是长期的。音乐是孩子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们应针对幼儿喜情感、厌讲理,喜形象、厌抽象的特点,将德育寓于音乐教学中,真正达到以情感人,以情怡人的目的。
(三)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的教育、爱的教育,音乐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的审美感知,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同一性的特点。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以直觉行动为主。幼儿的情感激发,依赖于幼儿审美理解能力,而审美理解能力的提高,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幼儿审美情感的激发,还有赖于欣赏活动的内容和欣赏活动的组织形式,那些富有生命力的、适合幼儿年龄阶段、和生活较为贴近的内容,以及有趣的活动形式,都能给幼儿带来新奇和愉悦,使他们感到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
三、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更好地发挥音乐的作用
(一)合理地对幼儿进行早期音乐教育
长期研究发现,学习音乐是儿童智力开发的金钥匙。为了培养适用于21世纪的人才,我们提倡早期音乐教育,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应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同步,不仅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还应该做到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进行。
(二)在音乐活动中培养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首先要善于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教师要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要创设条件不断地给予满足,使其稳定并不断的发展。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对音乐活动产生兴趣。再次,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把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趣味化,还要注意多提供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识记,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三)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从音乐教育所需要的音乐素质来看,幼儿的音乐素质不仅仅限于天生就有的素质,还需要在生活环境中进行培养。为此,要创设与音乐意境相一致的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音乐。如在欣赏、学习有关春天的乐曲、歌曲、舞蹈时,可以把嫩绿作为基本色调,在活动室四周装点一些柳树、桃花、迎春花等,将活动室布置得具有春天的意境。实践告诉我们,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德育教育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社会上各类道德事件的频发,我国各高校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高素质、有道德、创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做好学生的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并做好音乐德育教育与其他德育教育方式的配合工作。
一、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运用的现状
从古至今,音乐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在当下的高校中,音乐的德育教育作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德育功能已经被哲人们发现。孔子提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人的学习,最终应当以音乐作为最高境界。一个人的德育水平,与他的音乐造诣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个人的道德若有问题,音乐便不够真诚。在古代,人们将音乐作为一种必学的内容,属于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是影响人思想的一种手段。而现在,音乐更是发挥出了它的德育作用。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应当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表达出作者的价值观,并且对欣赏者有着一定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当下我国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已经发挥出了它的价值。比如,大部分高校都会开设音乐选修课,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世界中的真善美。但是,在实践运用中,音乐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高校并不注重音乐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即使开设了选修课,学生也只将其当作一种修学分的课程,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课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选材不当,比如有的教师更偏向于向学生普及音乐的基本知识如旋律、节拍等等,而忽视了音乐对人的感召力,忽视了音乐的力量。好的音乐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课后有所感悟,如通过中国古代音乐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经历的沧桑,了解历代英雄人物的优秀品格;通过抗战时期的音乐让学生了解抗战背景,内心受到一定的感触,对抗战英雄怀有敬佩之心,并拥有爱国情怀。但是目前的高校音乐教学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些,大部分高校会比较注重音乐对学生性情的影响,会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世界中美好的、真实的、善良的、情感存在。这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它的缺陷在于并不全面,不能让学生的道德受到全面发展。并且在音乐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而忽视了音乐背后的故事,这样使学生不能对音乐有系统的了解,不能真正发自内心的对音乐有所感悟。
二、高校实现音乐德育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增强教师教育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一所高校的教育水平,主要由高校教师的水平决定,教师水平高了,教育质量自然也会提高。要实现高校的音乐教育德育功能,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和与外界的交流,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做好表率,虽然身为音乐教师,但也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为学生塑造一个正面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优秀品质,并向自己学习,以自己为道德榜样;其次,教师要保持不断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最先进的知识,并且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们保持学习音乐的兴趣;最后,教师在教学选材中要格外注意因选材不当可能给学生的道德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审慎选材,选取正面的、激励人心的、高尚的、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音乐教材。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中表现的真善美的感受力
音乐的功能在于放松人们的心情,舒缓人们的心理压力,激起人们内心共鸣,找到灵魂的归宿。大多数人都是喜欢音乐的,但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部分人只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旋律感等,并没有去发掘音乐中表现出的真善美。高校在音乐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真善美的感受力,在情感上认同音乐中表现出的美、幸福,进而对美好的生活产生渴求,并在实践生活中学会追求音乐中的美与幸福,将真善美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东西,并以之为傲。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音乐题材,比如《音乐之声》,让学生们感受到女主角和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感受到纯真的爱情的力量;比如童谣《真善美的小世界》,让学生们回顾童真年代,激起学生们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
(三)开展音乐专题教育
高校可以不定期的在校内开展音乐专题教育,增进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增进学生对各国优秀道德文化的掌握,从而让学生们在文化甄别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实践操作中,高校的音乐教师可以自发组织音乐专题讲座或者音乐欣赏主题讲座。讲座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抗战时期的音乐、现代代表性音乐,以及国外代表性音乐等。在专题讲座中,让学生们欣赏这些音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感受音乐中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而后再由专家进行音乐点评。比如,在讲座中,负责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欣赏乐府诗,让学生了解古人爱情的纯真、伟大的政治抱负、郁郁不得志却决不放弃的强大内心;让学生欣赏抗战歌曲,了解抗战时期人们内心的无奈、生离死别时的感伤,为了保家卫国的大义凛然而将丈夫孩子送上战场的母亲和妻子、为了抗战而牺牲生命的英勇无畏的战士。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世界名曲,如《小夜曲》《命运交响曲》等等,学生们在欣赏这些音乐的过程中,认识到命运多舛,人们不屈服的精神。也认识到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不单单只为了简单的活着,而要懂得活着的有价值。通过专题教育,学生们在音乐的感召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学会了接受不同的优秀的文化,并将其深深的印到自己的骨子里去。
(四)开设音乐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高校要实现音乐教育的德育作,可以开设音乐实践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音乐中情感表达的了解,并在实践中将其变成自己的思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学生在理论上对音乐掌握的多么好,没有亲自实践,便很难将其变为自己的东西,难以在心灵上与音乐的作者产生共鸣。而学校开设音乐实践课程,便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增进对音乐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音乐选修课,但是主要都以课堂音乐欣赏为主,音乐实践课程很少。因此,在未来的音乐课程设置中,各大高校要开设音乐实践课程,比如音乐合唱课、琴艺比赛课、声乐演唱课等等,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实践,亲自参与到音乐演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音乐实践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实践性音乐表演中不断进步,最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形成敢于直面困难、坚强勇敢乐观的性格。除此之外,音乐合唱课还能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培养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三、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和感召力,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德育教育的一种具体途径。无论何时,我们都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在抗战期间,“九一八”后,一曲《松花江上》,如泣如诉,激励着人们共赴国难,同仇敌忾;“”后,麦新创作的《大道进行曲》慷慨激昂,尤其是最后那一个“杀”字,充分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鬼子的痛恨以及大刀队队员的英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爱国的抗战的歌曲,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八路军进行曲》等等,这些歌曲无不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展现了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豪迈、勇敢、无坚不摧的气概。这些歌曲不仅鼓舞了当代人,更激励和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华民族后代子孙。学生们在这些音乐的熏陶中,民族意识更加强烈,对历史更加了解,对抗日英雄更为崇拜。同时,也明白了现在所得到的安宁和平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这些音乐通过自身旋律、歌词等等,对学生进行感召,从而激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激发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着保卫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国土的使命。
(二)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从古至今,音乐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民歌的吟唱到朝堂的歌舞协奏,音乐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才子佳人,大都通晓音律,擅长使用笙箫、琴等乐器。除了乐曲,古人所作词曲也很有深意,如《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学。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选材适宜,必然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古人的风采,从而学会分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音乐了解欧美等国家的风采及人文,从而对不同的文化都有所了解,并意识到世界文化本就是不同的,让学生们在音乐教育中学会,接纳不同的文化,学会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对自我角色的正确定位
音乐教育能够让学生认清自我,并学会对自我角色进行正确的合理的定位。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便能够认识自我,并努力提升自我。比如,在大合唱中,学生能够在参加合唱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所属的位置,以及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提升自己而不是满足于现状。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从而变得谦卑;在合唱、集体舞等合作表演的过程中,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对自我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
(四)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
音乐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进行合理选材,运用音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音乐教育使人放松,只要教师进行合理选材,便能够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在放松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音乐是具有美感的,而美的东西一般人都不会拒绝;音乐是充满活力和感召力的,好的音乐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培养人们的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以及一些流行曲,如《阳光总在风雨后》《朋友》《长亭外(送别)》等等,有的激励人心,让人们在困境中决不放弃,有的告诉人们友谊的珍贵,有的描述依依惜别之情。学生们在学习这些音乐时,内心会有所感触,并受到一定的影响,明白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并学会坚强,不轻易认输。
四、结束语
总之,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对自我角色的正确定位,并且能够推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增强教师教育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中表现的真善美的感受力、开展音乐专题教育,以及开设音乐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和发挥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在音乐教学中有机结合,便能够提高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发挥出音乐德育教育的作用,在其他德育方式的配合下,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最终促进高校整体德育水平的提高。
作者:薛卓艳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梅枝.论高校德育和音乐教育的融合[J].黄河之声,2014,(15).
[2]吕珲全.红色歌谣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4).
[3]曾蓉萍,曾红萍.从音乐素质养成谈高校德育途径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4]吴颖.浅谈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大众文艺,2014,(3).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 音乐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14-03
“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课题是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度的校级课题项目。经过课题组教师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研究已达到了预期的成果目标。下面将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的创新点等方面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
一 研究背景
井冈山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的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具有丰富广博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井冈山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意义、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井冈山精神的主要特征等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井冈山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内在联系、的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许多观点并进行了论证。
二 研究目的
新的时代需要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也需要在时代前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目前关于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较少,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大型权威资料库上几乎搜索不到相关研究成果,因此,开展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可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与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由于侧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致使一些学生遇到挫折,便丧失信心,出现消极、压抑、精神麻木等不良现象。音乐本身具有陶冶情操、调节性情的作用,它能将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教育素材以一种令人轻松的方式传达出来并对学生产生影响。将井冈山精神与音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受到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三 研究意义
探索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可以使人们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及其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的素材,让学生较全面系统地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
井冈山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能够坚定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培养他们刚毅坚定的意志、艰苦朴素的作风,进而激发创新意识,塑造健全人格。
通过学习井冈山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在理想信念、人生价值、民族精神、道德规范等方面受到教育。
综上所述,本课题为促进音乐教育的建设及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挑战、考验,抵制拜金、奢靡、享受、极端自我等不正之风的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 研究内容
音乐教育以音乐为载体,以德育、美育为核心,侧重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德、智、体”的关系中,“体”是基础,“智”是能力,“德”是关键,培养一名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这三
――――――――――――――――――――――――
*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NSYB-14-17)
个条件。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助推剂,是中国革命战胜艰难险阻的取胜之道。对于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本课题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1)井冈山精神的概念、内涵、意义与作用。(2)音乐教育的概述。(3)发掘井冈山精神中的音乐资源。(4)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及途径:音乐课堂是弘扬井冈山精神的主要途径;举办以弘扬井冈山精神为主题的音乐会或歌舞晚会;开展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音乐专题讲座;音乐网站成为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载体。(5)井冈山精神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意义:信念坚定与否决定音乐教育建设的成败;艰苦奋斗是加强音乐建设的有力武器;实事求是是音乐教育实践的决策哲学;敢闯新路是音乐教育建设中胆量与谋略的体现;依靠群众是音乐教育建设的保障。
五 研究方法
本课题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采取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查阅、整理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优秀音乐作品及当代创作的反映井冈山精神的音乐作品。(2)理论研究法:以井冈山精神的研究与音乐教育的理论为指导,为本课题提供理论支撑。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出成果”的工作思路。(3)行动研究法: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开展研究。例如:发挥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针对办学思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模式与课程体系等方面,对现行教材进行改革,要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同时加入以井冈山精神为主的音乐内容强化学生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组织学生参加以弘扬井冈山精神为主题的音乐会、歌舞晚会、音乐专题讲座,将井冈山精神中的音乐资源运用于音乐教学中,并对实践效果进行总结。(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时,本课题将始终与音乐教育实践紧密结合,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总的来说,课题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从不同角度研究井冈山精神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应用与推广,最终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六 研究结果
本课题得以立项,得益于相关部门和评审专家们对课题的认可,也源自于课题组对课题涉及内容的创新和探索。从选题、设计到课题完成,课题组老师们始终将本课题的研究与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紧密结合,紧贴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力求让课题研究能经得起推敲,同时,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本课题研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获得的教育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通过课题的研究,增强了学校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意识,促进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2)帮助学生形成做人的基本态度和责任,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促进了学生意志坚定、艰苦奋斗等良好品德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升华为一种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对培养健全人格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3)提高了课题教师的文化素质,帮助教师清醒地审视自己的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4)本课题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应用型课题,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及社会进步奠定了理论基石。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如下研究成果:发表了论文《论音乐教育中井冈山精神的弘扬》《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2篇。
七 研究的创新点
1.课题选题新颖
目前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及独创性。
2.研究视角新
在市场经济与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教育侧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致使一些学生遇到挫折便失去自信,出现消极、压抑、精神麻木等现象。本课题根据音乐教育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以新的视角进行研究,有学术价值。
八 思考与建议
第一,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是一项系统研究,弘扬井冈山精神仅是研究的一个部分,井冈山精神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化也在发生变化。因此,研究工作仅仅是一个起步,仍需不断延拓伸展。
第二,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井冈山精神,特别是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性,需要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研究。
第三,加强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的推广性、发展性研究,尤其是传承、吸纳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方面还需做进一步具体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叶福林.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井冈山精神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07(6)
[2]余伯流.井冈山精神再解读[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情趣;创作能力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提倡多种文化结合,它有助于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如何发挥它们的这一作用?这个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及“创作能力”是教学的侧重点。
一、小学低年级音乐审美趣味的培养
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呢?它主要是指,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有一位心理学家这样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让课堂达到以语激情,以情激思,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一兴趣呢?
(一)拓宽课程资源,多触感享受音乐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的,我们不能对一首歌曲采取粗粗听一听,简单讲一讲的方法,便草草了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教师应在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的情况下,充分挖掘教材,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乐曲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让学生细细品读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展现力和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月儿弯弯》这一课时,我在课前给孩子们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让他们去收集形形关于天气、夜晚的故事及图片资料。课堂中,孩子们纷纷拿出他们的收获:有自己的美术作品,有天文图片,有关于天空的美丽传说等。我惊讶于他们的想象力和课余知识如此丰富,紧接着我又鼓励他们小组展示,课堂气氛空前热烈。
(二)多学科结合,开阔音乐视野
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发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音乐课应该是让学生“动起来”的一节课,多学科综合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很好的办法。它包括音乐与美术、音乐与语言、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所以在实施教学中,我们应该让他们“动起来”、“敲起来”、“说出来”、“唱起来”。
例如:我在教学《国旗国旗真美丽》时,首先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在哪里见过国旗。孩子们发言踊跃:有的说在学校每周的升国旗时,有的说在奥运会里中国选手获得奖牌时,有的说在叔叔边哨旁等。这时我启发孩子们用手中的笔画出这些场景,孩子们高兴极了,纷纷拿出笔来做图。我又建议学生给自己的五星红旗涂上红色,这时再引入课题。或许别人还以为这是一节美术课,然而,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比教师讲授给学生的音乐情感更容易接受。
(三)适当导入“健康”流行歌曲,调色出绚烂音乐世界
小学生真的不能唱流行歌曲么?时下“超级女声”、“星光大道”、“唱响中国”等选秀活动,使得流行音乐离孩子们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假如学校的音乐教育者把流行歌曲拒之门外,笔者觉得则有如掩耳盗铃。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些流行歌曲的内容不适合青少年,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仔细分析流行歌曲,让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地欣赏流行歌曲。正面引导要比回避不谈或强行制止效果好得多,这也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个值得探索的教育领地。而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充分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能力,树立健康审美观点让我们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自信的演唱自己拿手的流行歌曲,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应该为他们高兴么?
二、小学低年级创作能力的培养
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潜力兴趣、表现欲及他的自我肯定。我们应该多给孩子敢说、敢唱和敢演的机会。
(一)自制乐器,动脑动手创情景
在欣赏课《我是人民小骑兵》这一课中,我将乐曲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连接起来,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音乐。学生用自制沙锤模拟雨声,用大纸来回煽动模拟风声,用筷子敲出节奏表示打雷了,用亮纸反光模拟闪电,课堂中顿时“电闪雷鸣”,生动逼真的反映了小骑兵在暴风雨中英勇拼搏的场景。让学生在参与创造中获得音乐的感受,在快乐中领略音乐的魅力。
(二)创编歌词,合作探究乐趣多
歌词的创作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作乐趣。在新教材的实施中,我也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学生的反映非常强烈。
对在低年级学生,我采用了短词、短句的创编。例如在学唱完歌曲《健康歌》后,学生们很喜欢这首歌的旋律,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创编歌词短句。我将原歌词中的“抖抖手啊,抖抖脚啊,勤做深呼吸”这一句做改动,成为“XXX啊,XXX啊”,让学生自己在空白处填写喜欢的动作词语。学生们经过小组热烈讨论形成了以下作品:
“踢踢腿啊,弯弯腰啊”
“伸伸胳膊,踢踢腿啊”
“跑跑步啊,跳跳舞啊”
……………………………
又如在三年级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乐句、乐段的歌词创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配以开展“小小作词家”比赛,学生的创作欲望空前高涨。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旋律,加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出来别样高兴。
在尝试创编歌词的教学中,如果多采用一些“你真不错”、“有进步”、“你肯定行!”、“再努力点”等激励性语言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而使他们的创作能力更大程度发挥出来。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很好的培养学习审美趣味和创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以及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最深切的体会。其实音乐课程如同《歌声与微笑》里那句耳熟能详的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创造中体验快乐,我们一起努力,使歌声和微笑荡漾在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艺术殿堂的心动之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6~2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9~294.
关键字高中音乐;流行音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20-02
是否应该将流行音乐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中来,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今这个开放、多元的时代,如果完全将流行音乐摒弃在中学音乐教育的高墙之外,无异于采取“堙堵”之法治水,其结果必定不如人意。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因势利导”,要正视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冲击,将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元素巧妙地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中来,使之成为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中学生音乐素养贡献力量。
1利用流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
我们的音乐教材与课堂都一直在有意的抵触流行音乐,从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是为了学生们考虑,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却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虽然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是经过了时间历史的考验的真正的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但现今社会,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大部分中学生心目中的“音乐”的代名词。杜绝流行音乐进课堂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音乐艺术是多元的,缺少流行音乐的课堂是琐然无味的,缺乏生机的,因此,我们可以因势利导,比如可以利用“流行音乐”来培养中小学生的乐感和音乐素养,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流行音乐来培养中学生们的民族情感等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音乐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简单模仿的创作雏形,衍变到今天比较成熟的定型模式,流行音乐的创作者创作了大量民族性极强而又旋律优美、曲调琅琅上口的优秀作品。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中国流行歌坛的作家们在吸纳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都能够本能地在音乐创作中体现民族的东西,无论是鲜明的音乐语言或是独特的民族调式,始终令人觉得熟悉又亲切。如:1987年,一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吼出了一方难以抹去的红色天地,震惊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大街小巷里所有的商店、饭馆、街道,几乎都有粗犷的嗓门吼着带着北方梆子腔特点的“妹妹往前走”。这些歌曲都带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容易唤起学生们的民族情感,激发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将这类歌曲引入课堂不仅能够有效地开展音乐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循循善诱,正确引导
2.1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与明星效应。中学生尚处于身心发育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没有完全形成,还没有建立起独立、正确的价值评价系统,是非观念不明确,从众趋同心理比较严重,因此,他们不一定会关心明星的真正实力,只会跟着媒体的脚步,被媒体的大肆宣扬所蒙蔽。作为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把明星的成功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明星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当作奋斗的目标。
2.2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思想,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中学生应该学会自律、自觉,通过流行音乐来不断的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审美情趣,学会如何区分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流行乐坛中,优秀的词曲作家和歌手很多,他们共同为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例如孙楠演唱的《红旗飘飘》,描述了奥运会赛场上中国健儿夺冠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表达了要以五星红旗为骄傲而努力拼搏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真是不胜枚举。以上列举的无一不是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为内涵、堪称代表性作品的典范,它们从正面代表中国流行歌坛的主体。所以,应该通过此类歌曲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与鉴赏能力。
3让流行歌曲辅助音乐教学
我认为流行歌曲只要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曲调源于民间素材的,由于它富有生活气息,也可选录给同学们听。如中国的《原野牧歌》、日本的《星》、巴西的《生活》、印度的《猜谜语》等歌曲,如歌舞厅里流行的舞曲《兔子舞》,内容健康、音乐欢快活泼。,因此,教学过程中进行与不健康的、不适合学生欣赏的歌曲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样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总之,为了使校园音乐美向健康方向发展,我们的校园音乐活动必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以美的示范。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典故、故事、民间歌舞录音、录象、美术挂图、多媒体引导等等诸多艺术形式形象直观的把教材内容、作品内涵展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二是充实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合唱队、乐队、演出队,以及各类音乐兴趣小组,创办音乐墙报,音乐故事演讲会、音乐欣赏讲座,举办文艺会演,定时定量播放课本中入选的音乐作品,把课外音乐活动搞得多姿多彩,让学生生活在美的气氛中,从而接受美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发展,课本上的歌曲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穿插流行歌曲和乐曲对课堂教学是有利的。
4流行歌曲的教学要多样化
4.1播放课前音乐缓解学生压力。教师选择当今非常流行的、内容积极向上的并且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流行歌曲在课间播放,让学生在一边听着音乐踩着音乐的节奏一边唱着流行歌曲走进教室。这样做既可以缓解其他学科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情绪,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同时也达到学习聆听的目的。学生拥有一个好的心情,就会在音乐课堂上积极参与,整一节课就会在轻松愉快中度过。
4.2注重课内欣赏。欣赏可以是某一时期最红的歌手的作品,可以是某一歌星或组合或某一乐队的作品也可以是某一时期最流行的金曲。同时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讨论、分析,归纳出某一时期、某一歌星、某一主题的音乐特点和时代的面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 应用
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包括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完成艺术教育中艺术审美、创造美的任务。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来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通过以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艺术活动的价值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结合,我认为对听障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具有以下意义:
1.为听障儿童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下基础。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在教育中应坚持艺术教育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社会性”、“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为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塑造完满人格打下基础。
2.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教育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要坚持直觉与抽象、情感与理智、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育,这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开发。
3.有助于听障儿童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
4.有助于发展听障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由于听力的缺失,听障儿童有时会以其他的感官来代替,这使得他们在观察力及审美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能力,如果老师能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将极大地唤起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
那么,怎样把艺术教育结合到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中呢?怎样将艺术教育与听觉训练、语言训练相结合?下面笔者将从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
(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美术教育是指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世界的认识及儿童的情感和思想。听障儿童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部分。
(二)美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以绘画活动为例介绍美术教育与听觉训练的结合。
教师或家长坐在幼儿的同侧,给幼儿一张白纸,让幼儿根据成人的描述来进行绘画。如:请你在纸的中间画房子,幼儿听懂中间和房子两个关键词后,可以在纸上画出图画。教师或家长可以继续发出指令:请你在房子旁边画一棵树\请你在树下画2朵红色的花……游戏结束后,幼儿的画也完成了,幼儿沉浸在画好图画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中,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教师和家长也利用游戏的方法对幼儿进行了听觉训练,对幼儿的方位词、数量词、颜色等都进行了辨听。对年纪较小或认知能力达不到的幼儿,可以减少指令中关键词的数量。
当然,绘画是为了表现幼儿内心的想法,我们也可以不对图画的画面作过多的限制,哪里有花、哪里有树,都可以让幼儿自己来设计。比如在进行春天的主题教学时,老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桃花开了……幼儿便可以通过老师的描述,加以自己的想象来画出美丽的春天,春天里有小草、桃花、梨花。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图画上画出燕子、小河等。
美术活动中到处渗透有语言教育,手工活动折纸活动中幼儿可以认识许多形状,在绘画中可以认识各种颜色。在美工活动中可以了解到各种物品和工具的名称,在展示图画时更锻炼了表达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幼儿表达:你的画上有什么啊?有什么小动物啊?××小动物怎么叫啊?对于程度较好的幼儿更可以让他自己来描述图画,老师只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和欣赏者。
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
(一)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事实上,虽然他们不能完整地获取音乐,但是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音乐教育也是可行的。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内容包括唱歌活动、韵律活动、倾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但对听障儿童来说.要让他们音调准确的唱歌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方法适当,韵律活动、倾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都是可以应用到他们的康复教育中的。
(二)音乐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1.韵律活动
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训练时常常要练习辨听音节数量,良好的节奏感有助于幼儿对音节数量的辨听。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可以通过感知动物的叫声这个方法。有一首歌曲是这样的:
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么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我爱我的小鸭,小鸭怎么叫?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么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我爱我的……
这首歌曲中的内容都是幼儿最熟悉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叫声。小班的幼儿也已经有这样的基础能听辨这几个小动物的名称及它们的叫声,所以听到这首歌曲时他们都很感兴趣。
在刚给幼儿播放这段音乐的时候,幼儿听到前奏时就表现得很兴奋,说明幼儿都是喜欢音乐的,不仅是听力健全的幼儿,听力残缺的幼儿也同样乐于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会跟着音乐做动作了,听到“嘎嘎嘎”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学小鸭子,这说明幼儿已经把听到的声音和以往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了。
随着对音乐的熟悉,有的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唱歌了。虽然他们不能完全地跟唱,但是每到小动物的叫声时,他们都会一边做动作模仿小动物一边跟着“唱”起来。刚开始时他们跟不上音乐的节奏,只顾自己:“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没有节奏感可言,但是到后来,幼儿已经开始逐渐有节奏感了,他们会唱:“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虽然还是不能和音乐完全一样,但是我们能明显看到幼儿的进步,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对音乐的逐渐熟悉,幼儿会在节奏感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有节奏的声响,可是有时候幼儿不一定能注意到它们,也因此浪费了很多在生活、情景中学习的机会。作为听障儿童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应当留心周围的一切事物,发现能运用到幼儿康复教学中的东西。汽车的喇叭声“笛笛笛”、火车的汽笛声“呜……”、钟表的响声“滴答、滴答”都可以作为幼儿教学的内容。通过听这些声音,幼儿不但能明白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各有不同,而且能很好地培养节奏感。
听障儿童通过听力补偿和听力重建,已经可以很好地感知到声音的节奏了,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培养出良好的节奏感。
2.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在进行倾听声音的活动时,老师可以找来各种各样的声音片段,和幼儿做一个猜声音的游戏,老师放一段音乐,让幼儿仔细去聆听,然后告诉老师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可以是动物叫声,也可以是各种自然环境声响。通过游戏的方式,孩子一定能激发听声音的兴趣和培养专心听的习惯。
通过倾听声音,幼儿还了解到声音是有区别的,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练习辨听声音的有无、大小、快慢、长短。经典游戏《抢椅子》就是听辨声音有无的一个很好的游戏。
3.音乐欣赏活动
音乐欣赏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聆听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曲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要选择一些内容简单、节奏鲜明、易于理解的歌曲和乐曲。还可以带幼儿去欣赏音乐剧,或者是老师给孩子排一个简单的音乐剧,让他们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来理解乐曲,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
(一)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
文学教育的总目标是以“美”引“真”,储善壮体,寓教于乐,实现文学的多元价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理解力、体验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领域目标。
在提到幼儿园艺术教育时,教师想到的往往是音乐、美术和舞蹈,常常把幼儿文学教育忽略在外。其实文学活动和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一样,能够提高幼儿审美的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及创造力。对于听障幼儿来说,文学教育不仅仅只是教单词、教句子,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学作品,把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其中。
儿童常接触的文学作品有儿歌、儿童剧、故事等,在为幼儿选择作品时,要考虑到幼儿的语言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二)文学艺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如同文学作家鲁兵所说:“对尚未识字的幼儿,文学作品不是他们自己读的,而是父母教师念给他们听的……儿歌、故事、童话,都是只能通过大人的朗读,尚未识字的幼儿才能得到真正的欣赏,不只是了解其内容,而且欣赏语言艺术。”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们要多给幼儿组织一些文学欣赏活动,如讲故事,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有感情地朗读都有利于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加深对故事的印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儿童文学名著,如《丑小鸭》、《白雪公主》等,也可以用观看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文学欣赏教育,比如带幼儿去看一些童话剧或者木偶剧。
让幼儿学习语言也可以用多样的形式,比如让幼儿把语言从模仿、复述变成表演。如故事《是谁帮小桃树松了土》,故事里有小桃树、大象、小白兔等角色,故事中小桃树说:“大象,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小白兔,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在复述故事时有一个小朋友总是不会说:“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几遍下来他已经不耐烦了,于是老师改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让这名小朋友扮演小桃树,小朋友很兴奋,也很认真,虽然一开始说得还是不好,但是小朋友刚才不耐烦的情绪已经没有了,玩得很开心。一个故事表演下来,“是你帮我松了土吗?”这句话他说了好几遍,一遍比一遍说得好。通过在表演时的反复表达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听障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康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进行艺术教育,幼儿能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但是要注意的是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刀维洁.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教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
[2]卢晓月.听障儿童康复言语康复技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
[3]周兢.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魏霜,黄昭鸣,陈茜.前语言期听觉言语康复在听障儿童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4:27.
关键词:全感官;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61-003
众所周知,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它既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国外早在1930年左右,音乐工作者就开始意识到了,他们提倡适应儿童个性、扩展创造性的经验的音乐欣赏。并且穆塞尔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欣赏,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必须建立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欣赏提供了动力,音乐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更好、更深的欣赏力。吴斌在《要重视欣赏教学》一文中也指出:“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因为“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中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点”。
一
然而,在当前小学音乐课所涵盖的歌唱、演奏、欣赏等几大教学领域中,教师对欣赏教学存在的困惑最多。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对唱歌、演奏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比较高的领域“有一定的想法”,但独独对音乐欣赏课“有些发怵”,他们不知道应该让孩子们“怎么听”、“听什么”。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师素质结构等各方面的单一化教学现象又导致了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语言替代型。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第二,单一欣赏型。即教师找来了许多音响资料,整堂音乐课让学生听音乐作品的单一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不符合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原a则。其实,“语言替代型”和“单一欣赏型”的欣赏教学都是有悖于学生审美特点和欣赏教学规律的传统模式,因此才导致音乐欣赏教学走入了误区。
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影响,霍德・加登那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全感官教学论则是受记忆、认知及脑神经科学相关研究与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明确提出教学的方法。他们相信,当儿童在接到全感官刺激时,儿童的大脑会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运作与发展,因此在音乐课中,全感官统合的音乐学能够使儿童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的体验之中,同时提高了儿童音乐学习的效率。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舍尔也提出用所有感官进行感知的多元审美教育。“多元审美”是一种综合的感知教育,认为艺术感知的方式应是多元,不仅要用耳朵听,或用眼睛看,还要用整个人的感官来感受它。
全感官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感觉等各个器官刺激,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觉,使学生的多感官(眼、耳、口、鼻、肢体)受到信息的刺激,有助于学生用全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体验,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包括体能、识别、感官、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在内的七大潜能。全感官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则是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变化,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将学生内在的、隐性的音乐感知活动用外显的方式显现出来,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发展成有意注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全感官,进行“听、唱、动、奏”的审美感受、表现与创造,使学生的音乐兴趣得到提高,音乐能力得到发展。
2012年7月,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第四期培训班在中央音乐学院如期举行。新体系教学法集国外几大著名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于一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国培计划向全国辐射传播新体系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整个中国的音乐教育的改革,对国民的音乐素养的提升意义深远。音乐教育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应以实践教学为主,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强调学习的过程。教学中充分运用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曲式、和声、调式等音乐表现要素训练学生的联觉,即听觉、视觉、触觉、动觉、感觉等,以全感官的教学理念启发学生心智,培养优秀人性和高贵品质。可以说,音乐教育新体系为全感官理念的实践与运用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
在这种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运用全感官理念开展音乐教学,已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下面,笔者将以本人执教一节教材配套录像课《蓝色多瑙河》为例,谈谈自己全感官理念下的音乐欣赏教学实践。
二
本课教学素材取自苏少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荡漾的深情》。这个单元向学生展示音乐在表现“河流”、“海域”这个特定主题方面呈现出的多样性。乐曲《蓝色多瑙河》是修订版教材中的新增曲目,篇幅长达9分多钟,由引子、5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这5个小圆舞曲每首都有其特点,时而是姑娘们优美舞姿,时而是蓝色多瑙河秀丽的风光,时而典雅庄重,时而欢快跳跃,时而轻盈飘逸,时而热烈奔放,这5首小回舞曲都是用二段体或三段体写成,除了基本主题外,每首还有一个副主题。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欣赏主题众多、篇幅冗长的乐曲,对他们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听什么、怎么听就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作品篇幅、体裁形式的特点和学生的欣赏基础,着力思考了:通过这首乐曲,在一节课内究竟能带给学生音乐学习上的哪些方面的发展;这首乐曲最具特点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在实现教材意图重点聆听五个圆舞曲的a主题的同时,又如何做到灵活恰当,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及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反复聆听和梳理,确定了每个圆舞曲a主题的个性风格、永恒的三拍子,作为本节课体验的重点内容。在体验方式上,力求根据每个主题的个性特色,采用不同的体验方式,并确定了图谱和蓝色的纱巾作为辅助体验的载体。相关“圆舞曲”、“管弦乐”等知识点融于体验活动中。
鉴于以上思考,我们设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够跟随整首乐曲,在明显的圆舞曲节奏出现时,踏出三拍子。
2.能够用纱巾随音乐表现出各乐段的速度、节奏、旋律、力度的变化。
3.唱、听,记住第一圆舞曲a部分的主题。
一、实现音乐体验中的“动”“听”协同参与
(一)调动双脚律动,由表及里准确感知
本节课最重要的目标是:能够跟随整首乐曲踏出三拍子。由于“圆舞曲”这个知识点是这节课的一个关键点,而三拍子又是圆舞曲的基本特点,作为圆舞曲这样一种舞曲类型的乐曲,应该是由双脚来进行参与感知的。并且这是学生小学以来对圆舞曲的第一次理性认识,虽然此前也有学过《小猫圆舞曲》《杜鹃圆舞曲》等,但是并没有真正去深入体验圆舞曲这种体裁。为此,在确立了这个目标之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歌曲《请你唱个歌吧》。师:同学们,今天音乐课上我们首先来复习一首歌曲《请你唱个歌吧》,请你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
2. 用手拍出三拍子。师: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学生回答)是啊,谁能来拍一拍三拍子?老师是这样拍的(示范有强弱规律的三拍子)。大家会吗?请你们再拍一拍。
3.用脚踏出三拍子。师:刚才我们是用手拍的,你们能够用脚踏出三拍子吗?(学生尝试,教师呼拍。)
我们还可以怎样踏三拍子――教师边呼拍边用手示范下踏出弱拍的三拍子
4.学生随着教师钢琴弹奏的稳定拍点练习三拍子。师:你能随着老师弹奏速度的变化再来踏一踏三拍子吗?
总结:慢速可以踏出每个拍点;速度太快时只需要踏出强拍,身体重心随着强拍的转移,作前后或左右摇晃就行了。
5.加入旋律的三拍子的练习,截取部分圆舞曲的音调,变换成规整的旋律。师:现在加入旋律你还能踏出三拍子吗?想一想用哪种踏法更合适。
这个由“手”到“脚”,进而带动全身体验三拍子的过程,由易到难调动了学生的运动觉;由单纯的三拍子的拍点的感知发展到隐含在旋律中的拍点的感知,遵循了儿童音乐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实现了深度参与的目的。并且在此后的聆听过程中,不时调动脚上的律动,强化学生对圆舞曲节拍韵律的感知。
(二)借助教具功能,由浅入深个性体验
师:我们除了用脚踏出你听到的三拍子的变化,你还能从音乐中听到些什么?看看大家的耳朵够不够灵敏。
1.看图谱聆听第一圆舞曲。师:取出你们身后的纱巾,表现你所听到的音乐。(学生自由表现)
师:老师也想表现我听到的音乐(教师拎着纱巾按乐句,自下而上的运行,停在高处随音乐做两次抖动)……
2.学生看图谱依次听其他四个圆舞曲,并用纱巾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
3.完整聆听《蓝色多瑙河》,踏着拍子,用纱巾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
要求学生既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表现旋律的对比,也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动一动。合理运用学具纱巾,请学生配合脚上的舞步,聆听主题,用纱巾的抖、顿、捋、挥等动作,上下、左右的方位表现出音乐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带来的动与静、急与缓、起与伏。让纱巾变成音乐的外化物,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共同参与,实现人乐的交融,让音乐的流动与顿挫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看见。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层次结合视觉体验来挖掘和培养学生对旋律与动觉之间的联觉能力,逐步启发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运用这种能力,达到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元素中,贴近生活且能引起学生强烈感觉的就是节奏,身体是最先会对节奏和声响做出反应的,按音乐训练的顺序,节奏是第一步,通过身体的肢体律动是获得节奏感的首要途径。将节奏融于音乐,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身体律动来感受音乐,一方面促进学习者的感觉机能,另一方面透过肢体律动感觉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以身体为第一乐器,要求以动作表现音乐要素,将听到的、感受到的音乐表现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曲式等用动作表现出来。同时,律动也是以肌肉运动知觉的运用来训练节奏,以非形式化的全身律动来感应与音乐节奏相关的速度、快慢、节奏、长短、力度、强弱、大小声、节拍及其他元素,由此感受音乐及表现音乐。
二、进行音乐实践中的“声”“听”同步介入
在初步了解这首乐曲之后,带领学生演唱第一圆舞曲的a主题。这首乐曲最早是为合唱而写,并且第一圆舞曲a段的旋律在整首乐曲中多次出现。旋律的重复,上行分解式旋律进行,容易使人们记忆这个圆舞曲的一个经典主题,并且这部分音乐速度自由、节拍不是很明显、舞蹈性不强,反而歌唱性比较强。科普兰认为“辨识旋律的一个最佳途径就是试着将它哼唱出来”。在儿童的世界中,歌唱是他们最自然的音乐方式,也是最符合其本性的、体验音乐的方式。从聆听角度看,歌唱是聆听的结果,唱得好必须听得好;反过来歌唱也是对聆听的强化。
因此,在学唱这部分旋律时,要求学生一边演唱唱名一边做柯尔文手势,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引导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难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化。教师不仅带着学生演唱旋律,还演唱了歌词,如此,不仅可以实现音乐感知,还能够促进音乐理解。可以说,歌唱外化聆听,深化体验,并检验聆听。
柯达伊主张用嗓音作乐器,在儿童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期,教师应该早期开始给予儿童直观的音乐体验。首先,以歌唱和律动为核心。此时儿童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去体验音乐。从听觉、动觉、歌唱、操作、创意等多感官统合来对音乐做出反应,发展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觉,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在教学中采用音叉、柯尔文手势、唱名法、节奏名、符干字母谱等工具直观地在积累音感经验的基础上掌握音乐语言的听、唱、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达到儿童全感官整体性歌唱要求。
三、达成音乐欣赏中的“视”“听”联动感知
(一)“看”懂音乐,从流动的图谱开始
人的五种感官中,相通得最多的就是视觉与听觉。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这种感官相通的原理,针对每一个小圆舞曲的形态特征,设计了5幅图谱,并用flas制作成可以和音乐一起流动的线条,帮助学生记忆音乐、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第一圆舞曲a乐段: 第二圆舞曲a乐段:
、
第三圆舞曲a乐段: 第四圆舞曲a乐段:
第五圆舞曲a乐段:
通过画旋律线就能将听觉的线条转化成可视的线条,来表现音乐结构的清晰和音乐空间的灵动,而且图谱还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和回顾音乐主题。像绘画离不开颜色一样,音乐艺术也离不开音色。“音”和“色”这两种不同感知器官却能在“音乐”这一共同载体上转换、融合和升华。因此,在设计图谱时,我也关注到了色彩和音乐之间的关联,用蓝色表现了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用红色表现了用定音鼓演奏的重音。
再如:在初听引子和第一圆舞曲a部分时,为了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乐器音色,我设计了如下乐器图谱:
师:接下来让我们安静聆听一首三拍子的音乐,请同学们用耳朵寻找音乐中明显的圆舞曲的节奏型,如果你听到了就跟着音乐动一动。另外请你用动作表现出你听到的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与思维发展特征,把音乐和图画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运用联想来欣赏音乐。这种听、画结合多种感官参与的音乐欣赏形式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听音乐时思想更加集中。
(二)“听”懂乐谱,从对应的图乐谱开始
乐谱是记录音乐的符号集合,每一个记号都会传递一种生动的声音,在第一圆舞曲出示乐谱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适度的发展学生借助乐谱欣赏音乐的意识;帮助学生将图谱、乐谱、音乐三者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也为了丰富学生参与方式,在第一、第二圆舞曲动一动、画一画、唱一唱、奏一奏的基础上,将第三、第四圆舞的A主题对应的两幅图、乐谱同时呈现,然后,分别聆听这两个主题的音乐,启发学生选择与音乐相符合的图乐谱 (第三小圆舞曲与第二幅图乐谱相对应,第四小圆舞曲与第一幅图乐谱相对应)。明确的要求,挑战性的任务,大大调动了学生视听注意力,学生依据自己的原有认知,并根据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非常容易地就能勾连到相对应的图乐谱,密切的将图乐谱与音乐信息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再次动用纱巾,放松的表达自己所听到的音乐。达到人脑中“听一视一动”联觉反应能力的发掘与培养。
可以说,整节课中,利用舞蹈、律动、打击乐器伴奏,将抽象枯燥的技能训练形象化、具体化,发挥了通感的作用,充分运用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曲式、和声、调式等音乐表现要素训练学生的全感官融合,即听觉、视觉、触觉、动觉、感觉等。这样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将学生全身的每个细胞都融入到音乐之中,把他们从座位上解放出来,蹦蹦跳跳进入音乐的世界,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审美愉悦。培养学生具有听觉与视觉、动觉之间的联觉能力,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运用联觉达到对音乐的多角度、多维度的想象和体验,帮助学生形成音乐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全感官理念下的音乐教学,强调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让儿童通过自身体验音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音乐学习成效。儿童的感知、记忆和学习心理特征表明,音乐学习需要全感官的参与,因为音乐是抽象的、无形的、流动的,决定着在教学中,学习环境经验也应该是动态的、全感官的、全面的。让儿童不断体验、观察、提升认知,激起他们对音乐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在全感官音乐教学中不断积累音乐经验,发展其音乐性,这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担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君特・克莱南等,金经言译.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1
灿烂的俄罗斯文化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逐步走向辉煌,随着国家的崛起,民族艺术也随之生发,特别是在文学、绘画、音乐、芭蕾舞等方面,都得到了彻底的发展。到了19世纪俄罗斯艺术已经进入入全盛时期。俄罗斯音乐道路是在借鉴英法德意宫廷音乐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民间音乐的特点,艺术家更把芬兰、波兰、格鲁吉亚、西班牙等音乐学习的模式融入教学当中,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歌唱艺术也得到全面发展。俄罗斯声乐教学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特别是在高等声乐教育之内,教学目标鲜明,建构了独特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尽管历尽波折,但是最终俄罗斯声乐教育还是在发展中存活下来。
一、沙俄时期。在沙俄时期出现了俄国乐坛的奠基人米哈伊尔•格林卡,他生活在19世纪,在教学上开创了独特的教学思路。米哈伊尔•格林卡早年游学意大利,回国后产生了写歌剧的想法。这让他在声乐教学里产生了很多自己的发声理念。尽管他热衷于作曲,而且成绩斐然。他的歌剧《伊凡•苏萨宁》首演成功后,其声乐手段立即影响了俄罗斯声乐教学领域。格林卡第一部歌剧的成功,使得俄罗斯音乐教学艺术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时期,在俄罗斯音乐教学上重视年轻歌手的内外开发。追求处于自然状态中的进行训练,歌者要有舒适感,不强迫声音、情绪常态化,进而影响呼吸的常态化,俄罗斯的音乐家认为歌者必须在歌唱中获得自由,要有就像日常生活一样的情绪。在这个基础上,古典俄罗斯音乐教学基本没有发生更大的改变,被作为高教音乐发展时期基本的声乐教学理念保留下来。
二、苏联时期。苏联有一大批著名的歌剧演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费•伊•夏里亚宾,他是俄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著名曲目有《伏尔加船夫曲》,由于原因种种,他在1922年出国后,永远没有返回祖国。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谢•雅•列美舍夫也是为苏联观众所喜爱的歌剧演员。他在发声领域影响了苏联一代音乐者。纳•安•奥布霍娃是一位女中音歌唱家,她和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瓦•弗•巴尔索娃都是当时最为有影响力的、最著名的女歌唱家,在后期还产生了伊•康•阿尔希波娃。她们都成为前苏联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歌唱艺术家。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百废待兴,红色艺术家们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在艺术科研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甚至影响着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的音乐教育,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被世人所瞩目。在发声教学领域追求发音的自然性、柔韧性、音调饱和性、准确性、张力性、舒缓的发音、力求音质的纯净。他们把这个视为基础素质。在教育环节中对于任何一个学生又会因材施教,拒绝大数据教学给个性学生的发展带来不便,在追求整体发展时,不排斥个性培养,在不同时期的教学时段里,会制定不同的高校教学内容。苏联的声乐教育家们认为,在声乐教学发展中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发声和技巧的和谐,技巧必须利于发声,而不会产生相悖的结果,强调技巧的实际性,同时也是完美的自然结合。在走入规范教学之后,首先是进行简单声练习,这是掌握任何声乐方法的基本理念。音乐教育家都应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发音,让学生熟悉自己的发声习惯和规律,使自己的发音拥有最好的音色,精神饱满,情感丰富。音乐教育家认为歌唱里没有抽象的发声,任何发声都应具有人的思想,其中包含着起码的艺术内涵。我们会在高校声乐课上经常听到“活泼可爱的”“柔韧的”“热烈的”“颤动的”发声,美妙的钢琴和歌词。清楚地认识到发声是生命的象征,一切音调都赋予生命的张力——这就是产生于俄罗斯高校音乐教育的声乐教育原理,同时也是俄罗斯舞台表演的传统。
三、苏联解体后。上个世纪90年代,强大的苏联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走向解体,在复杂的经济社会里,很多领域走向萧条和暗淡,艺术家的思想也进入彷徨时期。但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便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特别是叶利钦执政的后期和进入普京时代,在自由经济主导体制下,艺术家也开始追求彻底的个性化教育,基本不再接受任何意识形态的左右。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尽量发挥自己在艺术教育的新思维。歌唱家卡普松从苏联解体到当下的俄罗斯歌唱艺术领域,男女老少对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成为解体后的俄罗斯音乐界代表性人物。他的发声理念也直接影响部分音乐学院的学生和老师。重视作品的积累,教师素养显得非常重要。重视舞台实践,反对与实际生活脱离。在教学中要掌握自己的声部教学。老师和学生都要具备一双不是普通人所拥有的耳朵。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在文化课的要求上,甚至要掌握西方四个国家的语言,其中更包括艺术史学和音乐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格涅辛音乐学院,声乐的学制为五年。从三年级开始,声乐课每周都要上两次。非常重视中声区和换声区的练习,对于作品的选择,老师不妨碍学生的个性,一定按照自己的好恶,在学校约定的范围内进行择取。每个学生要熟悉四部经典歌剧。每一个学生都要有决心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纵观俄罗斯声乐教学的发展历程,可见其高校学生的声乐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加完善,更加进步。
作者:张婷婷韩彦婷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