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保护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雾霾是由大雾与灰霾相叠加形成的一种严重的污染天气,从2014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雾霾天气的影响,特别是北京、广东、天津等地,雾霾的持续时间逐渐增加,雾霾的频发为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长久的呆在雾霾环境中对人的健康危害也是很大的,其中含有的可吸入颗粒物能够对人们的呼吸道、心血管造成影响,雾霾治理成为了当务之急。
1雾霾的产生原因分析
雾霾的发生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就是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比如燃烧煤炭、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污染和扬尘,这些污染源都是空气中PM2.5浓度过高的元凶[1]。第二个方面就是气候与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地区如果受到中低压的包围,气温就会出现大幅度降低,在气温升高之后近地面就会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会像一把伞一样笼罩在区域的上方,对于低空的空气的正常的垂直运动受到了阻碍,高空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这种状态下对于空气中含有的悬浮颗粒的飘散是非常不利的,这样就会引起雾霾。第三个方面就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造成的,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更多的高楼大厦得到建设与应用,对城市季风形成了很大的限制,对悬浮颗粒的扩散与稀释也是非常不利的,进而造成了PM2.5在城区与其周边的沉积,使得城区的雾霾状况更加严重。最后是区域污染的叠加因素,比如江西省因为受到周边经济区域发展污染物的输送,与本省污染物相叠加,增加了空气中PM2.5的含量,使得江西省的污染更加严重。
2雾霾的外部特性及治理的特殊性
2.1雾霾具有的外部特性
雾霾可以看做是一种公共产品,与其他类型的环境污染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雾霾的外部特性来分析,首先其具有时间的积累性特点,雾霾的形成属于一个长期的过程[2]。空气中PM2.5含量达到了一定的指标就会造成严重的雾霾天气,在积累与加重的演变中,会逐渐增加雾霾的治理难度与成本。另外,雾霾的发生还具有空间转移的特点,因为雾霾并不只局限于局部地区,而是区域性的天气情况,而且雾霾能够被运输到很远的地方然后发生二次反应,也就是外来污染与本地区污染的结合。尤其在我国大部分的南方地区,雾霾的发生通常是由外来污染造成的。此外,雾霾还具有污染主体分散的特点,在污染的实体辨别中比较困难,本身雾霾的形成就有其复杂性,它会受到工业排放、尾气污染以及生活排放等方面的影响,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雾霾还会与酸雨、光化学污染共同构成复合性的大气污染,为区域环境的治理增加了难度,结合雾霾的这些特点可见,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更深,治理难度也更大。
2.2雾霾治理的特殊性
雾霾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外部特征使得其具体的治理方式与一般的污染治理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根据雾霾的空间转移特性分析,以往那种治理固体污染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也就是不能单纯地依靠地区环保机构去开展局部治理清除雾霾,需要积极的实行地区间的合作模式。其次,雾霾主体所具有的分散特性,使得污染主体的准确识别具有较大的难度,也就是说要治理雾霾不是通过单个机构或者企业的管理就能解决的问题,在雾霾天气的影响之下,人们都有责任,雾霾治理可以说是需要不同行业、地区、群众共同参与的一场长久的斗争,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人们的共同协作,这样才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治理效果。
3环境保护中雾霾治理的方法
3.1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与宣传
在雾霾的治理中需要不断的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了环保的意识才能做出环保的行为。首先可以从学校教育环节去开展相关的宣传,政府相关机构可以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园内积极的开展相关的课程教育与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从小就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可以将环保的有关知识加入到教材或者课外书中,使环保知识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还应该面向全社会进行雾霾治理与环保知识的教育与宣传,通过政府机构的宣传可以加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逐渐建立与企业之间的联控体系,一起参与到雾霾的治理工作之中,在责任感不断强化的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会随之增强,这样更多的社会群众就会去关注与选择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从而就会提升城市的环境保护质量水平。在实际的治理工作中不应该忽视一些细节问题,环保部门实行的一些细节处的管理手段往往会比举办的一些宣传更有效果,比如针对一些工程用车、长途客车等会在晚上进入市区带来大量的粉尘、煤灰等的情况,石家庄市政府就对洒水车的作业时间进行了调度,增加在凌晨洒水的次数,采取水从上到下喷洒的方法,这样就将空气中的灰尘都清除干净了。
3.2增加环境保护新技术与新能源的应用
我国大部分城市化进程仍在发展阶段,工业企业正在转型,城市交通高速发展,住宅楼以及配套设施不断兴建,这是采用环保新技术与新能源的好机会[3]。在城市化尚未完成之前,相关的技术与能源应用系统也没有建设成熟,因此新型技术与能源的推广使用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比如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绿色照明等等,政府部门应该对环保技术与能源的使用与推广进行积极的鼓励,逐渐增加新型技术与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单位能耗的作用发挥,使得总能耗量得到减少。国家应该对新技术与新能源的使用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因为新型的技术与能源使用一般会成本较高,通过补贴的方式可以增强其推广的吸引力,在其普及之后生产技术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进而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3.3改善交通拥堵状况,增加绿化面积
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雾霾加剧的原因之一,根据现代交通的发展趋势,应该逐步建设公交、高速公交、地铁、轻轨等立体化公共交通体系[4]。另外,还需要尽量的降低出租车的空驶率,根据实际情况去改变出租车的运营方式,避免在非打车高峰期存在大量空驶车辆的状况,降低尾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比如增加出租车固定等候区以及落客点等方法,还可以通过推行打车软件的使用,政府监督软件的服务状况,增加其可信性,向人们宣传打车软件的正确使用方法。此外,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因此应该增加区域的绿化面积,达到治理雾霾的作用,在绿化土地稀少的城市地区还可以使用楼顶绿化或者墙面绿化的手段去开展绿化工作。
4结束语
在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量逐渐增加,造成了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需要对当前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进行分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在知道雾霾出现的原因的基础上,应该结合我国的发展国情以及其他国家治理雾霾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雾霾治理工作,促进生态环境的好转,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集钧.石家庄市雾霾治理政策分析及建议[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李征.北京市雾霾污染的联防联控法律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3]刘菲.多中心治理视角下H省雾霾治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关键词:公路养护;环境保护;措施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公路路面等级得到较大提高的同时,对养护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其中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机动车运输量的大幅增加,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同时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公路养护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1 公路环境保护
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2 公路养护的主要内容
按性质、规模及技术难易程度,公路养护工程可划分为小修保养、中修、大修和改善工程。其主要任务:一是保持公路及其设施的完好,对损坏部分及时修复;二是防治结合、治理存在的公路病害和隐患,逐步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三是改善和增加原技术标准低的路段和构造以及沿线设施,逐步提高公路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
1.3 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养护必然影响环境,公路养护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养护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
公路养护废料处理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养护作业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4 公路养护对环境的影响
公路养护作业过程中,因工程需要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对沿线周围环境的诸多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使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为改善不适应交通量和载重需要的部分线形或拓宽路基,新铺筑路面,提高通行能力而实施的养护工程,施工中常要砍伐树木、占用土地,弃置土方、石方、改变天然排水系统和水域面积等,都会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施工中为方便施工,往往沿线形就地取土,随意取两侧边坡土以培路肩,而导致边坡植树被破坏,使雨季边坡溜、坍、失稳,造成水毁现象。
1.5 加热沥青对环境的污染
油路无论大、中修工程、都要耗用大量沥青。在沥青加热过程中,温度一般达到130℃~160℃其产生的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尤其是某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临路燃烧煤炭进行沥青加热,其产生的有害气体,直接散发到空气中,无任何防设施,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危害了工人的身体健康。主要是汽车便道上的砂砾在路面行车辗压作用,部分颗粒被碾压作用下,部分颗粒被碾成粉末,随着汽车行驶的搅动飞散到周边环境及沿线居民区造成污染。二是运输过程中相当多车辆散装材料运输,尤其是没有防护包裹的不易自然分解的化工产品、由于车辆的震动,不时掉落路面而影响周围自然环境、特别是公路两侧的工程施工,大量的土石在运输中散落地面,经行车辗压和快速带动,所形成的大量粉尘飘散到空中,也对环境造成污染。
2 针对公路养护中环境污染采取的保护措施
公路养护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水平提高,必须列入议事日程、逐步进行解决。首先,应着眼于建设、养护与环境的整体效益,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远近结合”的原则;其次,从沿线公路绿化入手,提高养护职工的整体素质,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铲除污染源。相关的措施如下:
2.1 加强公路绿化、防止水土流失。路边植树绿化。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2.2 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阳离子乳化沥青已在全国养路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形成了一整套理论知识、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从而避免热沥青加热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应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以代替部分热沥青的使用,减少污染。同时要增加养护机械的投入,推行养路机械化。在养护沥青搅拌料的生产过程中,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再增加净空气设备,通过采用电机加热和集中拌和,消除随处拌炒沥青混合料的现象,尽可能减少加热沥青对环境的污染。
2.3 加强路政管理、减少路面污染。公路通过养护和大修、中修、提高路线形,提高了路面等级和通行能力、但也增加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散落物对环境不良影响。因此,加强路政管理,当属必要措施。对造成污染的运输汽车,可收取一定的赔偿费、专用于路面保洁;加强装载机土石方汽车行驶路段的管养,及时清除散落的土料、石料、避免对周围环境及空气的二次污染。
2.4 加强管理。继续坚持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交通行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及其他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并落实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工程投资概算,真正做到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交付运营,通过制度落实,规范日常建设和管理行为。加强施工管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认真解决好沙石材料的开采、取弃土、边坡防护、驻地建设、施工运输、施工垃圾处理等作业中的环保问题,要切实规范相关行为,形成好的习惯和制度,杜绝低级普遍的污染环境的行为。
论文关键词:水塔,拆除方法
1.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市区某大院内,拆除水塔总高为30m,结构为钢筋砼构筑物。拆除的周边环境狭小,居民较多,因此安全、快速、高效为本次施工的中心。
2.施工前准备及主要施工设备
2.1技术准备工作
2.1.1首先熟悉被拆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弄清建筑物的结构情况、建筑情况、水电及设备管道情况。
2.1.2对施工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加强安全意识。
2.1.3踏看施工现场,熟悉周围环境、场地、道路、水电设备管路、建筑物情况等。
2.2现场准备
2.2.1需拆除周边影响工程施工的建筑物、构筑物(包括塔内的管子和铁梯)并清理施工场地,保证运输道路畅通。
2.2.2搭设临时防护设施,避免拆除时的砂、石、灰尘飞扬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2.2.3在拆除危险区设置警戒区标志。
2.2.4接引好施工用临时电源、水源,现场照明不能使用被拆建筑物内的配电设施,应另外敷设。保证施工时水电畅通。
2.3机械材料设备的准备
项目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台)
备注(型号)
1
拖拉机
2
2
空压机
2
3
风镐
一、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围绕市委确定的“三问三保三促进,千人千策解千难”的主题实践活动,狠抓整改落实,进一步理清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把解决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突出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切实取得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发展的实践和制度成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基本原则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完善制度、出成果、见实效的关键阶段,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至关重要,抓好整改落实阶段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以整改落实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党性锻炼和修养,不断改进方式方法,着力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全市环保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2.全面整改,突出重点。既全面推进整改工作,逐项研究分析,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
3.落实责任,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党支部集体领导作用,局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党组成员按照分工认真落实责任,带头落实整改措施,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各责任科室要严格按照方案逐条整改,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4、建章立制,常抓不懈。要把整改的过程作为健全机制、巩固提高的过程。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改成果。
三、整改措施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着力解决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符合、不适应的突出问题。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的压力大
整改要求:我市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十分有限。随着我市一大批煤电、化工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减排任务十分艰巨,针对实际困难,破解难题,确保我市重大项目建设环境容量空间和“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完成。
整改措施:
(1)运用环保手段,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
整改时限:2009年8月15日
(2)推进污染整治,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支撑。把加强污染减排作为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全面落实污染减排各项措施,全力完成“十一五”确定的工作任务。切实抓好国电5、6、7期,润凯淀粉厂和污水处理厂污染治理设施的日常监管工作,加快国电5、6期脱硫工程和润凯淀粉厂污染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继续深化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结合完成污染减排指标,全面实施总量控制制度。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污染控制科、总量控制科
整改时限:2009年8月20日
(3)强化执法监管,提高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和达标排放率,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大跟踪力度,全面完成对宇恒水泥厂,污水处理厂一期和羊场煤矿沙背冲井的挂牌督办任务。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监察大队、污染控制科、办
整改时限:2009年8月30日
2、城乡统筹发展给环保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整改要求:由于治理工作不平衡,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具体反映在污染治理存在片面性,比较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欠账较多。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难题。
整改措施: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计划,通过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自然保护科
整改时限:2009年8月15日
3、环保机构、队伍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整改要求:针对环保部门技术力量薄弱,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打造一支能全面履行职责、适应环保历史性转变的环保队伍。
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硬件设备建设,创造条件强化干部职工的技术理论学习,加大培训力度,强化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加大轮岗力度,落实岗位责任,使干部能在多个岗位上得到锻炼。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办公室,法规宣教科
整改时限:2009年8月20日
4、环境案件逐年加剧,某些重污染区环境、敏感区域的污染举报、纠纷时有发生。
整改要求:认真开展污染纠纷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及时化解热点难点问题,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环境案件。
整改措施:加大环境现场执法检查力度,督促企业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严肃查处发现的违法排污问题,把环境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监察大队,办
整改时限:2009年8月20日
三、组织实施
1.领导率先垂范,切实加强组织保障。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榜样。凡要求科室和直属单位做到的,局党支部班子首先做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到的,局党支部班子成员率先做到。
2.加强分类指导,解决突出问题。在整改过程中,要强调原则性,注重差异性,讲究灵活性,针对市局机关和基层单位不同特点、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等不同层面,提出不同要求,分层分类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群众呼声强烈、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互相攀比。对一些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地方、行业、部门或多个层级的问题,要注意加强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历史文化;整体保护;自然环境;莲花山
Abstract:Embarks from the historical culture whole protection idea, divides the near modern history cultur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to the monomer to the block, the block to the cities,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s three times. Take“the Guangzhou Panyu area Lianhua history culture protectorate plan”as the example, the discussion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ion idea and the method practice applica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culture;whole protection;natural environment;lianhua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0-47(4)
引言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思路,大体经历了从文物古迹本身的“博物馆”式的保护、历史街区或地段的协调保护、历史城镇与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三个阶段。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为例,探讨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与方法,认为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理念可以为我国其他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1 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与方法
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来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由文物建筑向历史地段、街区不断拓展,保护与城市规划开始走向结合;对历史环境越来越强调和保护范围的日益扩大:从单体到街区,由街区又扩大到城镇。又进而兼及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李伟,2004)。由此可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单体到街区时期、街区到城镇时期、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时期。
1.1 单体到街区时期
1933年,《雅典》提出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强调对文物建筑的保护。1962年法国率先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令》。历史地段,尤其是历史街区的性质和文物建筑有所不同,保护的原则方法也起了相应的变化,意味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涉及物质实体环境,还进一步包含了人文环境,使之同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1964年,《威尼斯》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提出保护“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从《雅典》到《威尼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成了从文物建筑单体的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的过渡。
1.2 街区到城镇时期
1976年,《内罗毕建议》指出历史地段的保护包括“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等广泛内容,维持历史或传统地区及环境,并使它们重新获得活力。扩展了历史地段的范围,提出了历史城镇的概念。从《威尼斯》到《内罗毕建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成了从历史街区的保护到历史城镇整体保护的转变。
1.3 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整体保护时期
1968年,“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开始重视自然和文化保护相结合,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公开发表的官方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的最早声音之一。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1987年,《华盛顿》在总结《威尼斯》二十多年来各国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确定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与作用、保护原则与方法等,提出“一切城市,社区,不论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建的,都是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的表现。所涉及的历史地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及其自然、人工的环境”。在历史文化整体保护方面,我国起步较晚。2007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明确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环境的整体保护理念,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编制、实施管理提供了法定依据。
(一)前提条件
1.确定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目标。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目标:通过加大管护力度,停伐、减产,检查现有的天然林资源保护状况,天然林资源消耗控制情况,达到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执行情况本身生态效益的评估结论;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检查荒山荒地绿化,森林植被增加情况,达到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意义的评估结论;通过妥善安置企业富余职工,劳动力完成战略性转移,保证林区和社会稳定,为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达到对国家天保政策的评估结论。
2.确定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内容。天保资金安全完整为评估的基本内容。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内容包括天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工程实施的现状和发展、政策制度的执行和检查、决策实施的效果和结论等方面。
3.确定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政策的可持续性:天保政策的执行、完善、支持;森林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森林面积的扩大、森林蓄积的增加、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营机制的运转、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科学性原则。从天保资金的真实合法审计入手,研究天保政策和制度的落实状况,分析天保工程目标和任务的完成程度,检查天保工程程序和质量的优劣,认识天然林生态环境的特点,反映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客观实际,按天保工程生态环境的固有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三是针对性原则。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应以实地调查为主,评估结论应符合审计准则。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范围、内容、标准,等级和评估方法等需根据天保工程实施的影响性质和生态环境条件做具体的分析和决定。
4.确定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指标。审计涉及事项为评估的基本指标。一是工程实施情况按照《实施方案》评估。投资完成量、森林管护面积、富余人员安置、人工造林指标、工程程序和质量管理。检查验收制度、资金运行质量状况、责任追究制度及其执行状况。资金计划到位率、有效利用率、损失浪费率和资金监管的有效性。二是生态效益情况借鉴专家经验和抽样评估。造林成活率、木材减伐指标、森林覆盖率、宜林荒山造林率、毁林行为处罚率、局部生态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增减。三是社会效益情况以实际调查为主评估。工程区社会就业率、转产率、富余人员分流量、林区职工的收入和社会保险与当地职工收入平均水平的差距、林区职工的居住条件、天然林停伐对当地木材供求影响程度。四是经济效益情况以样本县和样本企业的有关资料评估。非林非木产业发展状况、当地森工企业产业结构比率、林区经济成分比重、天保工程对林区财政收入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森工企业收入变化、地方财政和县域经济的影响程度)。
(二)理论基础
1.以国家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为审计方向,按照国家关于天保工程的工程管理、资金管理、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的规定作为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以促进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为审计目标,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天保工程环境审计模式和评价体系。
3.以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为审计标准,确定天保工程环境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三)基本思路
1.审计目标要明确。抓住国家天保工程实施目标和审计署五年规划,实施政府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与审计工作在审计目标上的结合。围绕和服务政府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中心工作开展环境审计,在促进天保资金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促进政府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管理与环境保护投入增长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执行国家环保政策,全社会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更高层次发展。
2.审计内容要深化,抓住天保工程资金投入的主要部门,实现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与国家天保政策落实在审计内容上的结合。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不仅查清账目,及时纠正问题,而且要提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具体建议。
3.审计方法要多样,抓住天保工程审计程序的关键环节,实现项目完成质量与环境绩效审计在审计方法上的结合。除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检查、查询、计算、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继续运用外,一是计算机技术将得到全面推广。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术方法对环保资金使用的基础数据进行审计;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对资源和环境管理系统设置,运用效果进行审计。二是专项审计调查技术方法在资源环境审计领域的运用。对资源管理和天保政策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揭示和反映执行政策制度方面以及政策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4.审计形式要灵活。一是通过审计的形式对天保资金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关注资金管理不规范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关注环境保护政策落实和目标实现的保证程度。二是通过专项审计调查的形式对天保政策和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三是跨越审计分工的不同领域的环境审计资源的整合。
二、天保工程资金审计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估重点与方法
(一)天保工程资金审计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估重点
1.建立重点模式。一是从计划入手,核实是否严格执行上级下达计划或擅自变更计划的问题。二是从资金入手,审查有关部门是否按规定及时拨付到位、兑付到位的问题。三是从项目入手,检查是否按计划设计施工、按要求检查验收,有无管理不善、损失浪费、挤占挪用、减少面积、以次充好、降低标准和树木成活率低等问题。四是从政策入手,调查有无兑现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五是从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产业调整(经济效益)、职工安置(社会效益)入手,做出客观评价。
2.涉及重点领域。把负责筹集、分配、管理天保工程工程资金的主管部门作为重点部门;把天保工程实施作为重要环节;把苗木育种供应的单位作为重点单位;把投资额较大、建设期较长的苗圃建设和工程实施效果作为重点项目;把造林成活率和国家林业政策是否落实到位作为重点抽查内容;把会计资料失真、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现象作为重点问题;把施工设计、检查验收、环境测定等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作为重点联系对象。抓住计划批复、资金拨转、工程实施、项目管理、资金分配等关键部位,着重研究解决天保工程在体制、机制、制度、管理和绩效层面的情况及其问题。
3.把握重点环节。一是抓好审计立项环节,着力提高针对性。在选项立项上,按照重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宏观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对影响天保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单位)、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及领导关心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天保工程审计的主要对象。二是抓好审计工作方案制定环节,着力提高指导性。认真搞好审计调查,熟悉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规定,摸清基本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局性天保工程管理和运行状况及其发展动态,将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作为审计重点。集中研究讨论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审计的重点、范围、方法、步骤和要求。三是抓好审计实施环节,着力提高准确性。对明确规定的审计范围和内容,做到不漏项、不缺项,查深查透。除做好资金真实合法审计外,把造林的成活率、治理水土流失、森林职工人均收入等作为重要的效益指标进行审计。重点检查各项目实施单位是否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进行施工。抽查一定数量的地块,检查完成造林成活林是否达到规定标准。四是抓好审计报告环节,着力提高宏观性。加强深入分析,利用审计资料和专家经验,向政府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审计报告。五是抓好督促跟踪落实环节,着力提高有效性。主要做到“三个到位”:即跟踪整改机制和制度到位、跟踪整改内容和重点到位、跟踪措施和办法到位,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整改意见,维护了审计的权威性、严肃性、法律性,促进了审计成果质量的提升和转化。
4.审计重点内容。以国务院批复的工程实施方案为龙头,检查方案确定的公益林建设任务、森林资源管护、采伐限额指标和富余职工安置计划完成情况。一是审查天保工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主要是各项目主管部门批复计划和用款单位执行计划情况。二是审查天保工程资金拨付,使用情况,主要是各项目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管理、使用天保工程资金的情况。三是审查天保工程相关政策落实情况,主要是职工安置分流和保障工程实施政策的执行情况。四是审查评价项目实施管理效益情况,主要是主管部门、用款单位组织实施工程中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工程实施后的质量情况,树木生长情况。五是审查天保工程项目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5.做出重点评估。一是该保护的天然林是否实施了有效保护;二是天然林禁伐区是否按要求停止了采伐;三是工程区木材产量是否按计划实现了减产到位;四是富余职工是否得到了妥善分流安置;五是林区经济是否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六是林区社会是否保持了稳定局面;七是公益林建设是否按标准完成了任务。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标对比变化做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二)天保工程资金审计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估方式及方法
1.评估方式。一是从制度设计上进行检查。对天保工程的环境管理系统的科学性、有效性做出结论和评价,包括政策的执行,制度的建立,实施的程序,资金运行质量状况、责任追究制度及其执行状况等。二是从资金管理上进行分析。对天保工程的环境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测试和评价,包括资金的到位率、资金使用率、项目管理水平等。三是从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计算。对天保工程的环境工作绩效做出考核和评价,包括项目规划执行情况、造林成活率、森林覆盖率、宜林荒山造林率和工程区经济增长及其森林职工的收入增长率。
2.技术方法。一是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环境的决策,评价环境质量的变化,其中,通常采用的方法为经济净现值法、经济内部利润率法和效益费用比法三种评价准则或指标;二是环境的经济评价法。依据相关的标准和程序对环境影响所导致的损害和效益进行货币计量的过程。三是在审计中除利用了一些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外,还要采取实地调查了解、利用文献资料和公共数据、利用被审计单位已有的数据资料、案例分析研究、利用专家工作、与其他部门的联合审计等方法。
3.工作方法。一是以天保工程资金真实性为基础,加大对天保工程政策的关注和思考,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注意现有政策和实际的结合;二是以财政财务收支合法性为重点,扩大天保工程绩效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融入绩效检查、分析、评价的内容;三是以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队伍为主力,加快环境绩效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引进。
4.组织方法。一是建立“整体统一、分工配合、优势互补、运行高效”的环境审计协调机制。二是实行“上下联动”、“交叉互动”、“内外结合”的审计方式,在统一时间范围内统一行动,协同作战,形成纵横交错的监督网,优化配置审计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审计系统的整体效能。三是坚持“省级先行,典型引路”。对确定由省厅直接审计的被审计单位率先开展审计(或试点),抓住典型审计实例,做好引导示范工作。四是审计与调查并重。围绕目标和重点,对部门管理使用的资金实施全面审计,对树木的成活率,方案的实施、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进行审计调查。五是充分听取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士的意见。六是在审计综合报告上报省政府之前,分别征求省级有关主管部门和被审单位意见,以确保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准确,分析产生问题原因深刻,审计意见和建议可行,使环境审计成果成为政府改进和提升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5.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天保资金审计中的作用。以审计管理系统(OA)和审计现场实施系统(AO)交互为载体,构建天保工程资金审计项目统一指挥中心,实现项目审计的统一调度。以集中采集被审计单位财务及业务数据、综合业务系统数据结构,构建对应项目资料树为基础,先行归纳、提炼、整理、分析,将审计重点、关注点和利用数据库查询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通过审计专网等信息数据快速传递通道,及时发送参审组,实现天保工程资金和项目信息资源、数据共享,进一步强化审计全程监控和协同作战。
6.进行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对外交流,建立环境审计的外聘专家制度。一是强化现有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在理论方面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更应强化统计学、计算机、法律、管理、环境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实践方面,要突出环境审计实务的培训,促进审计人员熟练掌握环境审计的各种技术和技巧,促进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审计项目时能准确把握各项目之中的异同,能够用联系、发展的观念看待和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同时审计机关应加强环境审计人员对外交流力度,及时掌握国内外环境审计新的思路和方法,尽快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素质。二是探索环境审计的外聘专家制度,逐步建立环境审计所需的外部专家库,根据环境审计的具体情况,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和精通环境法律法规的专家,以及具有环境工程和鉴定方面资质的机构参与环境审计,尽快改变目前环境审计人员结构单一,环境专业知识匮乏的局面。
关键词:精神科;暴力行为;原因;护理对策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在精神科极为常见,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临床问题。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达到了4.54%~49.0%的暴力行为发生率[1],入院第1周是暴力事件发生的高峰时期,对医护人员及其他病友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探讨精神科患者实施暴力行为控制护理的临床效果,本文特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精神科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以来收治的52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将有严重躯体疾患及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26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为(29.6±11.8)岁;病程(4~16)年,平均病程(9.41±5.63)年;其中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情感障碍患者,5例人格障碍者。观察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为(31.52±10.45)岁;病程(3~17))年,平均病程(10.42±6.52)年;其中1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8例情感障碍患者,4例人格障碍者。两组患者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药物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给予暴力行为控制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工作。详细评估新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评估潜在危险因素,如果患者有暴力行为危险因素,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暴力行为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将其有效消除掉。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言行变化进行密切的关注[2],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②严格执行安全制度。促进临床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切实强化,从而为防范暴力行为提供保证。精神科工作人员应该对暴力行为的危害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强管理危险物品的力度,禁止患者向病房带入危险品,从而将安全隐患有效消除掉。加强巡视,重点监护、观察和防范重点人群。③用和蔼友善的态度对待患者,运用专业的护理知识向患者讲述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对自身情绪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将平等融洽的护患关系建立起来[3]。如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极易被激怒,则运用镇静、接纳等态度和其接触,对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进行切实有效的规避。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鼓励,使其尽可能地用语言宣泄自身情绪,将暴力倾向有效转移掉。④将安全管理和检查制度建立起来,定时定期安全监察,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保证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监视下使用剪刀等工具,患者用完后及时收回。严格检查新入院患者,禁止其向病房带入危险物品,检测和护理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患者,以对激惹患者兴奋性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避免。⑤暴力行为的护理。一旦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则应该以沉着的态度第一时间分开其与其他患者,以对其他患者效仿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避免[4]。如果无法有效控制患者的暴力行为,则立即在单独病房保护性约束患者,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将约束解除。
1.3统计学分析 由专人在计算机中输入经整理校对的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将数据库建立起来,用χ2检验单因素,检验水准α=0.05。当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11例,占42.31%,其中8例打砸物品,3例向他人施暴。观察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5例,占19.23%,其中4例打砸物品,1例向他人施暴。两组患者在暴力行为发生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51,P
3 讨论
精神科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大多与精神病症状有着密切关系,导致暴力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护理工作必须零距离接触精神病患者,对患者的进食及服药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具有较高的受暴力袭击的几率。针对这一情况,临床护理人员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患者的暴力袭击进行有效的避免,将自身及患者病友受到伤害的几率减低到最低限度。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实施暴力行为控制护理,主要从入院评估、安全制度、心理护理、暴力行为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暴力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对精神科患者实施暴力行为控制护理可有效降低暴力行为的发生率,进而保障患者及其他人的生命安全,促进医患和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鑫.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的护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1):6736-6737.
[2]韦东宁.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行为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53-55.
1.1 为确保住用安全,对危险房屋的鉴定有所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房地产管理部门经营管理的房屋。对单位自有和私有房屋的鉴定,可参考本标准。
本标准不适用于工业建筑、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及文物保护建筑。
1.3 本标准提及的构件,是指承重构件;提及的结构,是指由承重构件组成的体系。
1.4 对难以鉴定的重要房屋或复杂结构,应进行必要的测试和验算。
1.5 构成危险房屋的因素各地有较大差异时,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在执行本标准时,可以制定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
2 危险构件鉴定
2.1 危险构件是指构件已经达到其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并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
2.2 构件单位
2.2.1 基础
a. 独立柱基以一根柱的单个基础为单位;
b. 条形基础以一个自然间的单面长度为单位;
c. 满堂红基础以一个自然间的面积为单位。
2.2.2 墙以一层高、一个自然间的一面为单位;
2.2.3 柱以一层高、一根为单位;
2.2.4 梁、搁栅、檩条等以一个跨度、一根为单位。
2.2.5 预制板以块、捣制板以一个自然间的面积为单位;
2.2.6 屋架以一榀为单位。
2.3.1 地基、基础
2.3.1 地基因滑移,或因承载力严重不足,或因其他特殊地质原因,导致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2.3.2 地基因毗邻建筑增大荷载,或因自身局部加层增大荷载,或因其他人为因素,导致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2.3.3 基础老化、腐蚀、酥碎、折断,导致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
2.4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
2.4.1 柱、墙
2.4.1.1 柱产生裂缝,保护层部分剥落,主筋外露;或一侧产生明显的水平裂缝,另一侧混凝土被压碎,主筋外露;或产生明显的交叉裂缝。
2.4.1.2 墙中间部位产生明显的交叉裂缝,或伴有保护层剥落。
2.4.1.3 柱、墙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高度的1/100.
2.4.1.4 柱、墙混凝土酥裂、碳化、起鼓,其破坏面超过全面积的1/3,且主筋外露,锈蚀严重,截面减少。
2.4.2 梁、板
2.4.2.1 单梁、连续梁跨中部位,底面产生横断裂缝,其一侧向上延伸达梁高的2/3以上;或其上面产生多条明显的水平裂缝,上边缘保护层剥落,下面伴有竖向裂缝;或连续梁在支座附近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在支座与集中荷载部位之间产生明显的水平裂缝或斜裂缝。
2.4.2.2 框架梁在固定端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斜裂缝,或产生交叉裂缝。
2.4.2.3 简支梁、连续梁端部产生明显的斜裂缝,挑梁根部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斜裂缝。
2.4.2.4 捣制板上面周边产生裂缝,或下面产生交叉裂缝。
2.4.2.5 预制板下面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
2.4.2.6 各种梁、板产生超过跨度1/150的挠度,且受拉区的裂缝宽度大于1mm.
2.4.2.7 各类板保护层剥落,半数以上主筋外露,严重锈蚀,截面减少。
2.4.2.8 预应力预制板产生竖向通裂缝;或端头混凝土松散露筋,其长度达主筋的100以上的。
2.4.3 屋架
2.4.3.1 产生超过跨度1/150的挠度,且下弦产生裂缝大于1mm竖向裂缝。
2.4.3.2 支撑系统失效导致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屋架高度的2/100.
2.4.3.3 保护层剥落,主筋多处外露、锈蚀。
2.4.3.4 端节点连接松动,且有明显裂缝。
2.5 砌体结构构件
2.5.1 墙
2.5.1.1 墙体产生缝长超过层高的1/2、缝宽大于2cm的竖向裂缝,或产生缝长超过层高1/3的多条竖向裂缝。
2.5.1.2 梁支座下的墙体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
2.5.1.3 门窗洞口或窗间墙产生明显的交叉裂缝或竖向裂缝或水平裂缝。
2.5.1.4 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的1.5/100(三层以上,超过总高的0.7/100),或相邻墙体连接处断裂成通缝。
2.5.1.5 风化、剥落,砂浆粉化,导致墙面及有效截面削弱达1/4以上(平均达1/3以上)。
2.5.2 柱
2.5.2.1 柱身产生水平裂缝,或产生竖向贯通裂缝,其缝长超过柱高的1/2.
2.5.2.2 梁支座下面的柱体产生多条竖向裂缝。
2.5.2.3 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的1.2/100(三层以上,超过总高的0.5/100)。
2.5.2.4 风化、削落,砂浆粉化,导致有效截面削弱达1/5以上(平房达1/4以上)。
2.5.3 过梁、拱
2.5.3.1 过梁中部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端部产生明显的斜裂缝;或支承过梁的墙体产生水平裂缝;或产生明显的弯曲、下沉变形。
2.5.3.2 筒拱、扁壳、波形筒拱,拱顶母线产生裂缝;或拱曲明显变形;或拱脚明显位移;或拱体拉杆松动,或锈蚀严重,截面减少。
2.6 木结构构件
2.6.1 柱
2.6.1.1 柱顶撕裂、榫眼劈裂,柱身断裂。
2.6.1.2 因腐朽变质,使有效截面减少,柱脚达1/2以上,柱的其他部位达1/4以上。
2.6.1.3 蛀蚀严重,敲击有空鼓声。
2.6.1.4 明显弯曲,曲背产生水平裂缝。
2.6.2 梁、搁栅、檩条
2.6.2.1 中部断裂;或产生明显的斜裂缝;或产生水平裂缝,其长度与深度分别超过构件跨度与构件高度的1/3.
2.6.2.2 梁产生超过跨度1/120的挠度,搁栅、檩条产生高度1/100的挠度。
2.6.2.3 因腐朽变质,使有效截面减少达1/5以上。
2.6.2.4 蛀蚀严重,敲击有空鼓声。
2.6.2.5 榫头断裂,支座松脱。
2.6.3 屋架
2.6.3.1 支撑系统松动失稳,过度变形,导致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屋架高度的4/100.
2.6.3.2 上、下弦杆断裂;或产生明显的斜裂缝;或产生明显的弯曲变形。
2.6.3.3 上、下弦杆因腐朽变质,使有效截面减少达1/5以上。
2.6.3.4 蛀蚀严重,敲击有空鼓声。
2.6.3.5 主要节点,或上、下弦杆连接失效。
2.6.3.6 钢拉杆松脱;或严重锈蚀,截面减少达1/4以上。
2.7 其他结构构件
2.7.1 土墙
2.7.1.1 墙体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1.6/100.
2.7.1.2 墙体风化、硝化深度达墙厚的1/4以上:或有墙脚长度的1/4,其受潮深度达墙厚。
2.7.1.3 产生两条以上的竖向裂缝,其缝深达墙厚、缝长超过层高的2/3.
2.7.2 混合墙、乱石墙
2.7.2.1 墙体产生倾斜,其倾斜量超过层高的1.2/100.
2.7.2.2 墙体连接处产生竖向裂缝,其深度达墙厚、缝长超过层高的1/2;或墙体产生多条竖向裂缝,其缝深达墙厚、缝长超过层高的1/2. 3 危险房屋鉴定
3.1 危险房屋(简称“危房”)是指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结构丧失稳定和承载能力,随时有倒塌可能,不能确保住用安全的房屋。
危房分整幢危房和局部危房:
a. 整幢危房是指随时有整幢倒塌可能的房屋;
b. 局部危房是指随时有局部倒塌可能的房屋。
3.2 危房以幢为鉴定单位,以建筑面积平方米为计量单位。
a. 整幢危房以整幢房屋的建筑面积平方米计数;
b. 局部危房以危及倒塌部分房屋的建筑面积平方米计数。
3.3 危房鉴定应以地基基础、结构构件的危险鉴定为基础,结合历史状态和发展趋势,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3.4 在地基基础或结构构件发生危险的判断上,应考虑构件的危险是孤立的还是关联的。
a. 若构件的危险是孤立的,则不构成结构的危险;
b. 若构件的危险是相关的,则应联系结构判定危险范围。
3.5 在历史状态和发展趋势上,应考虑下列因素对地基基础:结构构件构成危险的影响。
a. 结构老化的程度;
b. 周围环境的影响;
c. 设计安全度的取值;
d. 有损结构的人为因素;
e. 危险的发展趋势。
3.6 危险范围的判定
3.6.1 整幢危房
3.6.1.1 因地基、基础产生的危险,可能危及主体结构,导致整幢房屋倒塌的。
3.6.1.2 因墙、柱、梁、混凝土板或框架产生的危险,可能构成结构破坏,导致整幢房屋倒塌的。
3.6.1.3 因屋架、檩条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整个屋盖倒塌并危及整幢房屋的。
3.6.1.4 因筒拱、扁壳、波形筒拱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整个拱体倒塌并危及整幢房屋的。
3.6.2 局部危房
3.6.2.1 因地基、基础产生的危险,可能危及部分房屋,导致局部倒塌的。
3.6.2.2 因墙、柱、梁、混凝土板产生的危险,可能构成部分结构破坏,导致局部房屋倒塌的。
3.6.2.3 因屋架、檩条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部分屋盖倒塌,或整个屋盖倒塌但不危及整幢房屋的。
3.6.2.4 因搁栅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整间楼盖倒塌的。
3.6.2.5 因悬挑构件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梁、板倒塌的。
3.6.2.6 因筒拱、扁壳、波形筒拱产生的危险,可能导致部分拱体倒塌但不危及整幢房屋的。
3.6.3 危险点是指单个承重构件,或围护构件,或房屋设备,处于危险状态的。
4 危房及危险点处理
4.1 危房需由鉴定单位提出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的依据,报请市一级的房地产管理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审定。
4.2 对危房,应按危险程度、影响范围,根据具体条件,分别轻、重、缓、急,安排修建计划。
4.3 对危险点,应结合正常维修,及时排除险情。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 质量控制 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40-02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保护行为中的重要一环,提高环境保护质量对促进环境保护发展,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考虑,在环境保护中,要明确环境监测的作用和必要性,要对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目前环境监测的实际开展来看,考虑到环境监测的实际工作特点,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可以按照数据分析情况分为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外质量控制。为此,我们要结合环境监测的实际特点,重点做好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要点。
1 环境监测的具体方法分析
目前来看,环境监测主要采取了标准方法、统一方法和等效方法。这三种方法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重要应用,要想提高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就要对环境监测的具体方法有正确的认识。
1.1 环境监测中的标准方法
在环境监测中,标准方法主要是指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开展的监测方法,包括了实验室内的监测手段和实验室外的监测手段,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对环境监测的实际效果和整体质量起到了决定作用。
1.2 环境监测中的统一方法
环境监测中的统一方法是通过环境监测的实际开展,依靠现场经验总结出的环境监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如果运用的好,能够逐渐成为环境监测的标准方法之一,对提高环境监测实效性和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环境监测中的等效方法
环境监测中等效方法主要是指在实际监测中利用试样替代法等手段,采用标准方法之外的手段,最终达到环境监测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之为等效方法。目前来看,环境监测中的等效方法在监测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2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从环境监测的实际开展来看,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主要分为实验室内和实验室外两部分,要想取得环境监测的积极效果,就要认真做好实验室内和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工作,满足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
2.1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要点
2.1.1 全程序空白实验
空白实验主要就是对试剂进行检验,检验其环境因素和实验条件对样品测定的影响。在进行实验时,首先应熟知检验标准,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工作。其次,应做好全程序空白实验的准备,保证全程序空白实验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再次,应在全程序空白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根据实际监测数据进行空白实验,保证检验效果的准确性,满足环境监测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在环境监测中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全程序空白实验是重要方面,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全程序空白实验的质量控制。
2.1.2 平行双样实验
平行双样误差测定能够减小随机误差,而单次分析结果,根本就没有办法对其离散程度进行判断。为了保证实验室内对取样物的准确分析,应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平行双样实验,采取多次实验和更换对比物的方式,提高整个取样物的分析实验质量,提高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促进环境监测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在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中,应采取平行双样实验的方式,积极开展实验室内的取样物分析,保证取样物分析能够取得积极效果,达到环境监测的相关标准,促进环境监测效果的提高。
2.1.3 加标回收实验
在样品的测定时,在同一样品的平行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并将测定的回收率与标准回收率进行比对,以此获得样品所需测量数据的结果,满足实验要求。在环境监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加标回收实验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质量控制内容,如何提高加标回收实验质量,成为了衡量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从这一点来看,在环境监测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中,应对加标回收实验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加标回收实验质量。
2.1.4 标准物质对比分析
标准物质的结果是可以检查分析测试的准确性,它是经权威部门进行的。在环境监测中,实验室内的系统本身难以发现自身的误差,考虑到环境监测的特殊性,在环境监测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为了保证环境监测的整体结果满足实际需求,提高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在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中,应积极采取标准物质对比分析法,提高实验分析质量,满足实验分析的实际需求,提升环境监测标准物质对比质量,促进环境监测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发展,使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取得积极效果,满足环境监测的实际需要。
2.1.5 密码样分析
质控员在所需分析的样品中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编为密码样,并将编好的密码样进行分类存放,便于最终分析比对工作的开展,提升样品分析质量,满足环境监测的实际需要。从目前环境监测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来看,密码样分析是重要的控制手段,对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促进环境监测发展,提升环境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在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中,应认真做好密码样的分析工作,使环境监测的整体过程取得积极效果。
2.2 实验室外质量控制要点
2.2.1 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
除了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之外,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工作也非常重要。目前来看,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应从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开始,应结合现场采样过程,明确采样过程原则,制定具体的现场采样工作流程,保证现场采样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提高实验室外质量控制要点,满足实验室外质量控制的实际需求,达到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效果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做好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工作。
2.2.2 薄弱环节的监控
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相对于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难度要大,主要是因为实验室外的环境监测行为受到外来因素影响较大,并且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如果不能实现对薄弱环节的有效监控,将很难取得环境监测的积极效果。基于这一分析,在环境监测的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对薄弱环节的监控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具体措施,提高薄弱环节的监控质量,提高整体监控质量。
2.2.3 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
在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中,如何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成为了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发展方向。从目前环境监测的实际工作来看,环境监测的结果最终都是以报告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能有效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将会导致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在环境监测的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中,应加强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
3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必要性
从环境保护的工作实际出发,环境监测是提高环境保护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想提高环境保护的整体效果,就要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为此,我们要认识到在环境保护中开展环境监测的必要性。
3.1 环境监测是提高环境保护质量的必要措施
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如何提高环境保护质量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基于环境监测的现实特点和具体内容,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环境监测是提高环境保护质量的必要措施,对环境保护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环境监测是促进环境保护发展的必要手段
环境保护要想取得积极效果,要想获得全面发展,就要认真分析环境保护实际,采取具体的环境监测手段,满足环境保护需求,提高环境保护质量。从这一角度来看,环境监测已经成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发展的必要手段,对提高环境保护质量和水平,提生环境保护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环境监测是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必要选择
通过采取具体的环境监测手段,环境保护的要求达到了满足,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效果。由此可见,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认识到开展环境监测的必要性,结合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环境监测作为其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并认真做好质量工作,满足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