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经济发展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问题

第1篇: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1.1强化绿色经济意识,落实科学发展实践

在全市范围内做好对绿色经济的相关宣传,让广大干部及市民都充分了解绿色经济的含义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绿色经济意识,明确其发展趋向,坚定对其发展的信心。同时,建立科学的绿色指标考核体系,在体系中要将绿色经济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要对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合理的引导,让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污染及资源耗费控制问题,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建造阶段,都要做好节能、环保以及最大利用效率的和谐。

1.2做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结合高州市市情,正确分析当前高州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高州市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第二,结合高州市未来的绿色发展规划,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规划,制定出高州市每年的年度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然后结合目标,严格依据规划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1.3做好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寻求绿色能源新突破

结合高州市当前减排潜力不足的情况,适当的将减排重点从关停和治理作为主导力量向减排新技术、工艺改进、流程改善上过渡,从而在新技术下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提高。探寻一些新能源产业诸如热能等,并将它们作为新兴经济增长力量。结合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工业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探索新的绿色突破。

1.4突出绿色优势,推动结构转型

第一,对增量做出相应调整,使得绿色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重点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从而进一步将结构转型到高级产业结构上。第二,对存量做出相应调整,发展高端化的生产技术并一起带动产品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高端化,使得产业结构逐渐过渡为高端技术、高端附加值以及高端消费。第三,对空间做出相应调整,将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布局进行集中,如此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得到一定的聚集,从而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和集中处理企业污染问题。

1.5对绿色消费行为作出倡导,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第一,对于公共消费来说,要提倡节约和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的节能降耗,进而推动绿色经济目标的及早实现。第二,对于消费行为来说,要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一些大功率的私人交通工具做出相应限制,将一些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在最低。第三,对于生活方式来说,要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在节约资源及能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实现可持续消费,从而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1.6进一步完善绿色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保障及支持

第一,抓住新机构改革的先机,将每个部门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划分清楚,整合其管理的权限,将其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其问责机制做好相关强化,做好市域范围内的发展规划、项目制定、相关检查及监督等工作的相关协调。第二,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对绿色经济的工作行为做好规范,对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做好相关约束。第三,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工作。将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土地及资源配置政策全面实行;落实好项目审批及市场准入的政策,使得绿色经济的门槛得以提高。落实好绿色产业及产品的相关激励政策。政府应该对本地的绿色产品出台相应的鼓励与支持政策。第四,做好绿色管理工作。正确运用好各类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从而保证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严格格执行,不断加大执法强度和监督力度,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一些非绿色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

2结论

第2篇: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1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农业发展差异化明显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成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受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的影响,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也得以拓展,同质化的农产品在竞争中的优势被抑制[1],农产品品种的划分也更加合理,农业发展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明显。

1.2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融合程度加深

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为农业技术的革新提供了条件。随着大量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业经济对于传统因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技术水平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经济也呈现出集约化、自动化、机械化的特征,对于技术、经验、管理人才、资本的依赖程度加强。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1.3农业发展更具特色化和多样化

经济新常态优化了农业结构,农业经济的增长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多功能粮食生产区成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主体。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休闲观光类农业为农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2],衍生性的农业消费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结构呈现特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延长了产业链。

2新常态下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强化政策引导,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常态下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部门要立足于区域及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政策扶持。密切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既要提高粮食的基本产量,又要保障粮食的质量。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针对农民关注的资源和补偿问题,积极制定应对措施[3],消除发展生态农业的经济顾虑。

2.2重视科技创新与劳动者的培养

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推广创新型技术,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技术支持。重点研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农业生态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实现多学科技术的有机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关注农村青年劳动力,培养能适应农业技术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职业型农民。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贯彻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立足于农产品的基本价值规律,摒弃传统粗放式的市场供应模式,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差异化需求。以全局性的视野优化农业的发展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开发与升级,搭建集生产、存储、供应于一体的产业平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针对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区域经济和地理特征,各级政府提出引导性的发展策略,推动本区域农业发展的进程。

第3篇: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即为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当时正在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这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效法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服从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地还是先行者的一种超前性理念,人们并没有积极地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去。当时,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上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思想上和政策上都要有所升华。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认识和政策上的举措。总的说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之外。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近几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人们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零排放工厂”、“产品生命周期”、“为环境而设计”等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理念,特别是针对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次(单个企业生产层次、多个企业共生层次、社会消费层次)形成了物质闭环型经济的三种关键性思路,使循环经济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了实质性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特征

循环经济应遵循一组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称为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换句话说,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二个原则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资源化能够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资源化方式: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报纸变成报纸、铝罐变成铝罐,等等);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多只有25%。综上所述,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所谓循环经济仅仅是把废弃物资源化,实际上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而废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的方式之一。遵循上述原则,面向循环经济的产业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生产不仅要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且要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选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和结构;第二,要抵制为倾销商品而进行的过分包装,使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第三,要在减少废弃物的同时,对其进行尽可能彻底的回收再利用,对于有毒有害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的及时处理;第四,要努力培育把消费后的产品资源化的回收再利用产业,把对生活废弃物的填埋和焚烧处理量降低到最小;第五,要尽可能地把那些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太阳能、风力、潮汐、地热等绿色能源上来。

三、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围绕上述原则和特征,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去建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1.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的基本表现。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物料再生循环包括下列三种情况:①将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来的工序中;②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③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中。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化学制造业的龙头老大——杜邦化学公司。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试验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每年可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减少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70%。同时,他们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杜邦公司副总裁特博说,制定这个目标(指零排放)可以促使人们不断提高工作的创造性。

2.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厂内循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肯定会形成厂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料和副产品,于是需要从厂外去组织物料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丹麦卡伦堡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生态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生产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以生态工业园区形式出现的循环经济对传统企业管理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传统企业管理的全部力量集中在销售产品上,而把废物管理和环境问题总是扔给次要部门。而现在要给予废料增值以同样的重要性,要同销售产品一样重视企业所有物质与能源的最优化交换。另一方面,传统的企业管理在企业间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建立了竞争力的信条。而工业生态系统要求企业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而是要建立起一种超越门户的管理形式,以保证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3.建立社会静脉产业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要大力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日本称之为社会静脉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在这方面,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D)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DSD是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返制造商。DSD系统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例如,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回收利用率达到了86%;包装垃圾已从过去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500万吨。

四、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

循环经济得以大幅度地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是以优化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的运行为条件的(即高使用)。世界第二届零排放大会组织者、设在东京的联合国大学零排放研究局负责人波利说,人们如今不再期望地球提供更多的资源,而是期望用地球提供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换句话说,传统线性经济除了资源输入的高开采和污染排放的高输出之外,一个重要的经营理念是一切为了生产和销售新的产品,强调更新换代,从而造成产品使用的短效性(即低使用)。而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就是优化物品利用的可长期性,而不是最大限度地生产、最大规模地销售以及推销寿命很短的产品。人们可以把中心概念建立在交换价值之上的线性经济叫做生产经济,而把中心概念建立在使用价值之上的循环经济叫做职能(服务)经济。生产者不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服务,使用者无须购买和拥有物品,只须在一个为满足其需求而组织起来的体系中支付服务费用就可以了。因此循环经济有可能使服务质量达到最优,从而真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的过渡。作为循环经济典型的施乐复印机公司,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著名的复印机制造巨头之一。近年来它在美国等地已经很少生产“新的”复印机(当然新设备、新元件仍然需要生产,但只是需要时投入),而是转向重点为已经在服役的复印机提供维护和保养。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在维修中用一些新技术的部件来取代一些已经不再使用的部件,然而并不改变机器的其他部分。换言之,在施乐公司,新“复印机”的概念变得模糊了:它让位于一种源自不同部件的组装的运作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每个部件的使用寿命和强度被优化了。因此,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新机器。事实上,甚至“新产品”的概念都消失了。最有意义的是,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被证明在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这一点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持久使用,即通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来降低资源消耗的速度。实现持久使用战略有四个基本途径:要求部件的标准化和与其他机器的兼容性,通过维护保养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针对要求相对较低的用途使一些已经使用过的物品梯次使用,向需要的部门转卖企业和个人已经不再需要的东西。其二是集约使用,即使产品的利用达到某种规模效应,从而减少分散使用导致的资源浪费。达到集约使用的途径可以有:提倡合伙使用或共享使用,例如偶尔使用的汽车应该供多个驾驶员使用,办公室等基础设施也可以安排让偶尔需要的职员共享;对于婴儿用品等某些短暂性用品可以发展租赁业加强周转;要努力设计出多用途而不是单用途的产品。

五、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1.认识问题当前我国企业界对发展循环经济还有些模糊认识,还有些犹豫不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从目前来看末端治理有很多局限性: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措施,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创新;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末端治理没有提供系统的方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2)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没有认识到这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3)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国情。持此论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穷问题是主要问题,这一问题没解决,谈什么循环经济?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好像一谈经济就非要破坏生态,一说环保就是被动投入不发展经济。其实,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两者的对立,实现两者的统一。

(4)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持此论者认为这是将来的事,离现实还很遥远。这是对当今世界绿色文明迅猛发展了解甚少所致。纵观现实,绿色浪潮已席卷全球,特别是高新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加速变化,未来已并不遥远,未来的趋势可能在明天就成为普遍的现实。所以,我们一定要及时融入绿色文明,及早获取全球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2.体制问题

(1)认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存在一种认识,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有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似乎计划经济体制更起作用。这种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宏观调控作用的非对称性,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宏观调控政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在以单一计划配置资源的传统经济体制下,由于其排除了市场的作用,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只能在政府的严格计划下进行。而这种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一是作为计划制定和实施主体的政府,必须具备健全的信息系统,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二是作为社会整体利益和要求的体现,社会计划必须与每一个体利益之间的要求基本一致,即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之间几乎不存在冲突;三是完全计划管理方法要求政府有一支极为庞大且素质和效率极高的管理决策队伍,这样才能保证中央代替每一位生产者、消费者进行选择和决策的有效性。上述条件虽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实现。这就必然导致宏观政策失效,从而造成自然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环境污染的产生。

(2)认为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处在自由竞争的状态下,市场这支无形的手起着主导作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非对称性问题,单纯靠市场的作用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市场非对称性问题,最初由福利经济学者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在研究中发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企业成本)的不一致,即生产者所承担的成本与他实际上所造成的成本有差距,这部分差距由社会和他人承担了。庇古所举的例证就是污染问题。美国学者尼斯在分析市场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后,认为市场非对称性内生于市场体系,不可避免。具体表现在,对于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分配,市场运作具有效率,能够产生足够的激励;而对于污染、废弃物的处理,市场运作失灵,几乎完全不起作用。因为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破坏发生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之外,即市场外部,不受市场力量的约束。因此,必须通过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加载到企业成本中去,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市场导向”与“法制约束”这对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长期存在这一问题。由此可见,无论宏观政策非对称性,还是市场非对称性,都是指有效和无效这两部分并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政策部分失效,就是指宏观政策的作用存在盲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部分失效,即是说市场作用存在盲区。因此,要消除上述两个盲区,就必须把政策有效和市场有效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具有这样一种体制优势。

3.环境标准问题环

境标准是环境管理部门监督执法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排污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的衡量尺度,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颁布了国家环境标准364项,其中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84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10项,方法标准299项。各地方也根据管理的需要,颁布了地方性的环境标准,构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地方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为辅的环境标准体系。但是,由于受到现实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对环境标准工作认识深度的限制,以及标准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的影响,在环境标准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重环境标准的制定,在标准执行方面力度不足。目前我国环境标准已基本上覆盖了涉及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基本上能满足环保执法监督的需要,但是各级环保管理部门在标准贯彻实施的监督检查方面手段不完善,力度不够,造成有相当部分排污企业对执行环境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执行环境标准采取一种非常消极和极不严肃的态度。

(2)对部分环境标准宽严度的掌握不够准确,环境标准与经济技术条件的结合不够紧密。环境标准应该是一定时期经济与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这样的环境标准才能宽严适度,技术上可行,经济上能承受,实践中能行得通。目前部分环境标准与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不相适应,有的标准过严,有的标准过宽。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听取各行业企业和环保企业的意见不够,对不同行业污染特性和治理技术状况不清楚。

(3)环境标准的分类指导性不强。我国现行环境标准大多为全国统一性标准和综合性标准,没有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接纳地的环境容量和环境功能的区别,都按照同样的标准去要求。由于标准要求上“一刀切”,结果造成标准的分类指导功能下降,使得有的地区、有的行业一味考虑如何达到标准的要求,而忽视如何以同样的经济代价削减更大的污染负荷总量。

(4)环境标准的前瞻性和预告性不够。我国制定和颁布的环境标准一般都是近期要实施的标准,缺乏前瞻性的远期标准,难以对企业起到引导作用,在执行中也会加大标准实施的难度。环境标准缺乏前瞻性和预告性还表现在一些领域的标准由于过去没有提前预见到,当已经急切需要时,这些标准还未制定出来,难以满足管理的需要。

(5)环境标准的社会性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标准以机关文件形式,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各级政府部门知道,企业作为执行环境标准的主体了解环境标准不够全面、不够透彻,环境标准缺乏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4.企业自身发展问题目前,我国企业自身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部分产品供大于求,需求不足;技术装备落后,新增设备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大(占用了大量资金);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经济效益不佳,负债率偏高;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基础管理薄弱。由此导致了我国大量中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难以自觉地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第4篇: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 乡镇经济 问题与措施 分析探讨

1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探析

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乡镇经济对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目的是更好地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乡镇作为基础性的行政单位,政府机关通过乡镇可以增进自身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有助于及时将有关的政策规章传递到基层当中,推进各计划方针的有效贯彻落实。乡镇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群众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从我国现如今的乡镇发展状况来说,乡镇的发展水平和城市仍旧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二者的发展依旧不平衡、不完善,例如:农村中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健全,加上交通闭塞不便等,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进一步造成乡镇发展水平和城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除此之外,因为各类资源的匮乏以及文化水平的束缚,使得农民群众的人均收入较低、生活质量更差,不少基本的权利均未能获得有效保障。所以说,要想尽快解决上述难题,就应当更加重视乡镇经济,加大其发展力度,更好地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目标。

2现阶段我国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今,在国内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显而易见,这种不平衡性的反映十分突出,主要是东西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进步速度远远领先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乡镇。具体而言,国内各地区乡镇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乡镇特色不够鲜明

现阶段,在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环节中,出现了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即为乡镇特色不够鲜明。一区域必须在拥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前提下,才有助于进一步挖掘自身的优势,达到长期稳定发展的目的。但是,现在我国的大多数乡镇仍旧未能发现自身特色,所以也便无法获取到足够的投资额,进而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此问题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较为普遍,而东部地区则几乎不存在这一问题。“一镇一业”固然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模式,为此,各乡镇领导必须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努力发掘自身的特色资源,为实现该区域的特色化发展、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2民营经济不够活跃

民营经济是任何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基本反映,它也代表了民间资本。所以说,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民营资本的建设,全面展现出民营资本的自身优势,从而起到让民营资本带动乡镇经济发展的效果。但是,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尚未对民营资本的引导及建设工作形成足够重视,因此造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缺失、经济缺乏足够的活力。

2.3城镇功能不足

众所周知,乡镇是将城市与乡村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关键环节,除了可以令城市的产业得到延伸和辐射外,还有助于乡村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最近以来,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并且城镇选用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来响应政策号召。目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均转移到了城市,这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所以,应充分展现城镇的作用,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给城市减轻负担。然而,因为目前城镇功能依旧不足,无法吸引足够多的劳动力,进而无法实现产业聚集和发展。

2.4二、三产业不够发达

乡镇经济要想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需要更加注重第二、三产业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才能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为人们创造连更好的就业条件,当前我国大部分乡镇企业的二三产业并不发达,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3乡镇经济的发展措施分析

3.1乡镇政府应立足于当地实情做出分析,选取更适宜的发展模式

要想推动乡镇经济的长远发展,各地区政府必须立足于该地区的实情做出科学分析,并选用更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的方式。因此,我们应当提前进行调研工作,同时对其资源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掘,借助各项优势资源带动其他工作。此外,还应当将本地区的优势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进而凸显出自身特色,像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等。在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上,应当长远考虑,避免走弯路。

3.2各乡镇应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构建特色品牌

为了使乡镇经济朝着高效性、长远化的方向演进,相关人员应当制定出更健全的乡镇经济发展规划,从而令乡镇企业发展获得有力保障。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更加主动地引入有关市场竞争机制,加强不同企业间的竞争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经济目标。还有就是,乡镇还可以同周围区域寻求协作,对某区域或者某资源进行共同开发。区域特色品牌同样是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其也是企业营销的必要策略,政府部门应当在大力扶持本地区龙头企业的同时,打造属于自身的特色,增强市场认可度。

4结语

综上,乡镇经济发展作为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政府及企业首先应当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和谐乡镇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乡镇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民的生活质量状况,也关系着社会稳定,必须不断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促进乡镇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北京奥运 后奥运经济 发展与展望

纵观现代奥运史,从“蒙特利尔陷阱”到悉尼“后奥运经济风险”,几乎没有哪个主办国家和城市完全摆脱奥运后的低谷效应。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奥运后主办城市或国家经济下滑不是规律性现象,影响因素较多,只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能平稳、顺利渡过后奥运时期。

奥运经济的内涵

奥运经济是指奥运会举办前后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与奥运会举办有联系的,具有经济效果或经济价值的各类活动。

后奥运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奥运会后的经济效应,一般是在奥运会闭幕之后,奥运会的积极效应开始递减,奥运经济中的消极效应将更明显。这是由于投资突然失速,且国内、国际的消费需求在奥运举办期和后奥运初期释放得差不多了,没有了有效消费需求的支持造成的。

历届奥运会主办国后奥运时期经济发展分析

一般从奥运会举办前一年至结束后的第二年,奥运会主办国的 GDP 增长平均下降4%。而投资水平的变化就更为明显,平均下降幅度高达10%。工业生产增长也同样呈现下降趋势,幅度居于上述两者中间为 6%。1984-2004年20年间共举办了6届奥运会,除1996年的美国以外,其它举办国的经济在奥运会后都放缓了。不过,这些国家经济放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类情况:

(一)奥运会前经济加速增长而奥运会后经济增长放缓

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2000 年悉尼奥运会和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例:奥运会开幕前两年的经济加速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拉动,而在奥运会当年,投资增速就已经开始下滑,从而使经济增长放缓;奥运会之后投资下滑的幅度加大(汉城奥运会除外),经济增长也随之更加疲软(韩国在汉城奥运会后投资和消费依然强劲,其经济放缓更多地是因为经常项目的缘故;悉尼房地产行业是唯一奥运会后继续受到正面刺激的行业)。

(二)奥运会前后的经济增长都趋放缓

例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西班牙从奥运会前几年至奥运会后一年的投资和消费增速均逐年大幅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本无法观察到奥运会对举办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在奥运会之前经历了加速增长

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时,美国经济在奥运会之前经历了加速增长,这是符合人们预期的;但出乎意料的是,奥运会之后美国经济增长并没有放缓,而是继续加速增长,背后的动力则来自于消费和投资的持续增长,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要归功于当时方兴未艾的“新经济”即“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肖炼,2002)。可见,各国“后奥运低谷”现象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原因。

北京奥运会后奥运经济发展分析与展望

(一)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奥运经济发展分析与展望

我国举办奥运的国情和发达国家或者亚洲新兴国家的情况不相同: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其次,奥运之后市场需求会进一步释放;第三,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然处于2000 多美元的较低阶段,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投资、消费和出口不会因为奥运结束而受到太大影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基础设施投资上要增加很多,在产业上的升值空间也非常大,还可以再不断地往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上投资,这些都会带来经济增长。

我国的经济规模比其他办奥运会的国家大很多。我国整体的经济规模是希腊的16倍、澳大利亚的8倍。蒙特利尔和悉尼为举办奥运会动用了全国GDP的五分之一,因此,“后奥运低谷效应”比较明显。但北京奥运会投资占全我国总投资的比例不超过1%,奥运经济对主办城市北京经济影响有限,即使北京在奥运会后经济产生波动,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影响也是有限的。因为举办奥运会对于我国这样高速增长的经济体而言, “后奥运低谷效应”几乎不存在。

我国办完奥运会以后的未来几年还有很多重大的国际活动,可以弥补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减少的基础设施投资。另外,除了和国际会议、国际活动有关的基础设施投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空间也较大。

奥运会后我国经济走势还受着国际环境的影响。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是欧美经济走势趋缓将对我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2007年,中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17万亿美元,外贸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经济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一员, 其经济增长愈来愈受到国际经济、特别是主要国家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国际石油、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美元贬值、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对我国经济带来了极大考验,不过我国有能力像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一样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保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北京奥运会后首都北京奥运经济发展分析与展望

北京正处在城市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人均GDP从7000美元向10000美元甚至更高水平迈进的发展阶段。历史实践表明,处在这个阶段的城市,经济始终会保持向上的活力,不会因为举办奥运会而引发“后奥运低谷效应”。

从经济增长角度看,我国长期增长潜力为9.3%-9.5%,北京的长期增长潜力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在10%左右,因而不存在后奥运时期北京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的问题。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 2008年奥运会以后,北京将加强新城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这将会部分弥补奥运场馆投资的减少;北京的地铁建设不会因为奥运会的结束而停止;从2007年初开始,北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将会减小2008年以后投资减少所带来的落差。

从房地产市场来看,奥运会举办之前的最近几年,北京的房价虽然一直在快速上涨,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奥运会的因素。后奥运会时期,只要影响房价上涨的这些因素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要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就不会出现大幅下跌的现象。

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来看,由于北京2006年常住人口已经突破1581万人,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以来人口总量最多的奥运会举办城市,其内在的消费需求潜力较大。奥运会后外国运动员离开所导致的消费需求下降相对来说不会很大。奥运会后外国游客的数量应该也不会大幅减少,而国内游客数量更不会因此而减少。

从场馆建设的角度来看,北京奥运会31个场馆中有2/3为改扩建和临建场馆,较好利用了原有体育设施。并吸取其他主办城市的成熟做法,对国家体育场等6个大型场馆及相关设施项目实施了项目法人招标。这种市场化运作模式为控制政府债务压力,保障场馆赛后利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场馆在空间布局安排上,与城市规划、大学建设、社区发展相结合,也为赛后更好地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国家和首都北京的经济不会出现“后奥运低谷效应”,且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这不等于说在经济持续增长的道路上没有障碍,主办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才是决定经济波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明义,方芳.“后奥运低谷效应”之探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第6篇: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坡地经济;坡地农业;林州市

河南省林州市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市境内多山,山坡、丘陵占总面积的86%。山多地少的地理特点决定了林州市发展坡地经济的条件。林州市发展坡地经济,充分利用山多坡广的资源优势,通过林禽复合、林牧复合等模式,建立立体生态循环经济体系,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牧产品,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1林州市坡地经济发展现状

自2013年以来,林州市因地制宜发展坡地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林州市经济的发展。林州市总面积2046km2,其中坡地、丘陵面积占86%。山多坡广的地理优势,有利于林州市发展坡地经济。坡地经济主要以核桃、花椒、小杂粮(谷子)、中药材种植和坡地畜禽标准化养殖为主。到2015年,林州市发展坡地农业种植核桃1.13万hm2,总产量约3486t;种植花椒1.33万hm2,总产量约2595万t;种植小杂粮0.67万hm2,总产量约3000t;种植中草药材1.33万hm2,盛产党参、全虫、山楂和五加皮等,另外还有柴胡、元参、当归、黄芩、元胡、远志、板兰根及灵芝等800多种中药材,年收购量达2000多t。在坡地畜禽养殖方面,猪出栏199.52万头,猪肉产量约85072t;牛出栏3.92万头,牛肉产量约500t;羊出栏5.46万只,羊肉产量约270t;禽出栏1092.5万只,肉产量约4520t。坡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林州市坡地农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林州市的坡地经济已经进入大规模、有组织、多形式的规范性发展阶段,坡地经济的大力发展,大大提高了林州市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了林州市的经济发展。

2影响林州市坡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林州市坡地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经济效应,但是与我们实际中所追求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生态改善的目标结合来看的话,林州市目前的状况依旧是处在一个转型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林州市坡地经济发展问题主要从政府和经营主体两方面来研究。

2.1政府在坡地经济发展上出现的问题

2.1.1土地流转问题

在中国,大部分农民受传统自然经济思想支配,受陈旧思想影响,农民恋土情结较为严重,习惯于自种自收,宁可粗放经营或让土地闲置荒芜,也不愿意转包他人发展坡地经济,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种地农民的扶持力度,农民即使不精耕细作也可以有所收益,导致了实施土地流转的难度加大。而且部分农民期望的价格太高,漫天要价,造成相当部分乡村土地流转难度大、价格高,从而加大了土地承包者发展坡地经济的难度。

2.1.2基础设施问题

首先,受山坡地条件限制,坡地经济发展所需的水、电、路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比较滞后,无法满足农户对发展坡地经济的要求。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坡地经济中的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电力设施建设,但相对于大规模发展坡地经济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其次,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农民更加注重个体,而轻视集体。最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也阻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在山区地段引进农业机械化设施更加困难。

2.1.3技术服务问题

一是社会化服务不到位。林州市技术服务落后,为农民提供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营销、质量安全监管等缺少发展平台。由于林州市各乡镇、村农林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仅靠现有的有限的农林科技人员来支撑坡地经济的发展,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林州市各乡村坡地经济以散户经营模式居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户文化水平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对农户进行专业科学指导难度较大。

2.2经营主体在坡地经济发展上出现的问题

2.2.1思想认识问题

自古以来,传统农业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传统农业发展又相对稳定,农民心中对传统农业的支持思想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改变,而且新的实践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在人们心里一切都是未知数,害怕失败所以有顾忌,这种思想阻碍了林州市发展坡地经济的发展。

2.2.2产品质量问题

未来,农产品的竞争是标准化生产的竞争,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竞争,但目前,在林州市坡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如“贱价买赖苗”等现象,由此看来,林州市农民对标准化生产的观念不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优质品牌意识较差,使农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从而影响林州市坡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

2.2.3产品销售问题

林州市由发展坡地经济所带来的核桃、橙子的产量大,但是如何把产品销出去是关键的问题。林州市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市场销售环节缺位,将使坡地经济的效益大打折扣。

3加快林州市坡地经济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林州市坡地经济发展展现了十分强劲和良好的发展势头,要实现长久、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就需要不断深化发展方略。所以根据林州市现在坡地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创新土地整合方式

家庭承包制是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政策,以该政策作为基础,实行自愿且有偿的原则来,因地制宜的形成土地流转、租赁、转让和参股等形式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激发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维护他们的切实利益。以政府为主导,切实保障双方的权利,深入研究各类型的土地流转政策,实时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形成完善的土地可流转市场体系。

3.2创新资金筹集方式

对于资金流入方面的建设,首先政府应协调好政府资金的合理高效的流入,合理统筹安排资金的使用和对各项资金进行分类归并、切块“打包”。其次,对于金融企业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的研究和措施,农业企业发展的资金缺口相对较大,行业风险大,在融资方面会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要建立合理的贷款、担保、再担保和创业贷款等一系列的运作方法和措施,促进农村资金流通和高效的资源配置,以此来促进农民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带动农业发展更具规模效应。

3.3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促进先进科学技术在乡镇农业发展区域的传播和研发。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培养出色的人才、留住出色的人才,以人才来带动科学技术的研发和传播。其次,转变科技发展思路,将资金和资源投入在更加有效合理,带来更大效益,进而影响科学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4建立健全品牌创建体系

建立品牌体系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产品评判标准,形成标准才能有奋斗的标杆,来以实际标准要求农民培育自己的产品;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标准之后就要建立统一的品牌,如以“红旗渠”作为统一的产品称谓进行销售,政府加大营销方面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营销方面的投入,企业出资加上政府的号召力来进行品牌化宣传,以“质量+营销”的方式强势进入市场便会起到很好的品牌效应,打开更大的销售市场,逐渐形成完善的一条龙销售体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在推广保护、大力宣传老品牌的同时,注重推出新品种,创建新品牌。

4结语

林州市坡地经济发展已经走在了一个极具前途的道路上,依托自然资源和现有资源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发展,创新措施,坡地经济会成为继工业之后林州市的又一重要经济支柱。

参考文献

[1]石常青.浅谈林州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4(22):28.

第7篇: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功能区;交易;价值补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62 -03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增加,气候变暖问题也更加严峻。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能源技术和消费模式急需改进,以适应国内经济新形势和国际贸易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低碳经济摒弃了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有约束的,至少就短期而言,将不可避免地增加经济发展的成本,造成较大的潜在生产损失。特别是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任务,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生态功能区的一大难题。

二、研究基础

(一)核心概念

“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于2003英国能源白皮书,“低碳经济”概念包含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从横向看,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通过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途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发展模式;从纵向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力图把CO2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理论

脱钩理论和库兹涅茨曲线是研究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两者的大致观点可以概括为:工业发展初期或者经济水平(或人均GDP)较低时,物质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发展而快速增长,但在一定经济阶段后,物质消耗和污染将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下降,即表现为“脱钩”。学者测算结果显示:脱钩程度或者叫脱钩弹性(二氧化碳排放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变化程度)根据经济发展程度不断变化;脱钩空间演变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图多处于弱脱钩向显著脱钩转变的状态,即随着经济水平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始呈现下降状态。

(三)发展思路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一定区域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特征、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理的高度概括。不同区域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和生态环境的好坏分为四类区域,即经济水平高生态环境好、经济水平高生态环境差、经济水平低生态环境好和经济水平低生态环境差四类。生态功能区是主体功能分区背景下的产物,主要分为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属于典型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好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必须发展对生态无害的产业和行业,避免走向经济水平高生态环境差区域类型,更不能沦落为经济水平低生态环境差区域。生态功能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较多约束,主要包括能源类型选择、技术准入要求、行业产业对待、消费模式形成等,面临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

神农架林区属于典型的经济水平低生态环境好的生态功能区。一方面,神农架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原始生态体系保存完好的地区,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被国内外广泛誉为自然资源的宝库。另一方面,神农架又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神农架迫切需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这是神农架的现实选择。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资源的共赢,需要在准确分析其优劣势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二、神农架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一)人均碳排放量低

“碳排放”是反映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指标,指的是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消耗的化石燃料产生的CO2排放量。根据国家标准委公布的《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和研究成果显示,现阶段我国经济生产中消耗一吨标准煤的能源,CO2排放量约为2.6吨。因此,本文在计算一个地区碳排放量时,公式表示为:Y=q*2.6(Y、q分别为碳排放量和标准煤消耗量)。据湖北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计算,神农架在统计期内能源消费总量为15.52万吨标准煤,CO2排放量即为40.35万吨,人均CO2排放量为5.09吨,相当于国内同时期平均水平的65%。

(二)碳汇资源丰富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能力,研究表明:每生长1m3森林,可增加碳汇0.245吨。根据《神农架统计年鉴-2015》数据计算,神农架人均碳汇为62.4吨,为全国均值的12.5倍。2014年《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将神农架列入交易试点,神农架已与美国环保协会和鄂尔多斯等地签署合作协议,预计将会为神农架带来上亿元的生态价值补偿资金,这将为神农架发展经济提供巨大资金支持。

(三)生态产业发展基础好

生态产业可以分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神农架农业以特色农产品种植、林业产品、水产养殖为主,从农业模式上来讲,初步具备生态农业的特征。神农架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同时受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和主体功能分区的影响,神农架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较少,为工业的清洁化、生态化、循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自1980年神农架成立自然保护区以来,神农架已经相继获得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等称号,《神农架林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2015)又提出了“一园一地一区”(即国家公园、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可见神农架发展生态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三、神农架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

(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受限

神农架林区自然条件特点突出,山高林密气寒水多,工农业生产制约严重。工农业生产活动的限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运营和维护成本较高,加之当地财政困难,设施建设和维护困难,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受限于生态主体功能区定位,神农架无法发展形式多样的工农业生产,产业选择必须满足相关政策法规,只能选择生态环保的产业和企业,众多重大的开发项目无法落地。

(二)人才支撑不足,减排技术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告别短缺经济,进入生产相对过剩的时代,经济竞争已由过去的数量竞争变为质量竞争,其本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神农架工业生产落后,科技水平含量不高,传统模式的效率低,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进而扩大规模,在生产过程中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和环境。另一方面,神农架林区人才总量明显不足。高校等科研院所缺乏和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低。神农架要想彻底摆脱困境,就必须促进科技发展,努力建设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的创新体系,并配套相应的人才储备和发展体系。

(三)地方财政困难,政策支持不够

因实行“天然林、水源林、防护林”封禁,给神农架林区群众的生活和县乡财政收入带来重大影响。“三林”封禁使当地财政收入和相关群众收入明显下降,短期内不利于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神农架林区在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同时,还要解决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问题,很显然,两者都要做好。虽然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其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但是,我国目前的相关补助政策并不健全,也缺乏实施的有效性,无法精确地进行货币衡量,最终导致生态补偿效果不佳。

(四)工业化程度低,生态环境压力大

神农架林区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带来了双重压力。未来一段时期内,神农架将进入工业的高速发展期,对能源需求巨大,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将会是生态环境的巨大威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神农架城市化进程也将加速,加之神农架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大力推进,在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更多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神农架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依托生物资源,发展绿色农业

立足当地实情,以保护生态为基本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种等新技术,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低碳农业模式,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利用。同时,要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畜牧、水产、特色养殖等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技术的现代农业,放大农业生态价值,将旅游景点与农业产业基地紧密结合,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开发体验型农业、特色采集型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二)坚持区域定位,发展低碳工业

坚持“彰显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价值,建成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定位,坚持转型发展,高起点高要求发展工业,把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三个方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立足资源和品牌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工业建设:提高企业准入门槛,限制技术落后和规模小的耗能企业进入;弱化并退出已有高耗能高污染的采矿和冶炼业;吸引生态环保型企业落户,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财政手段提供资本支持,通过政府采购和政府招投标扩大产品销路。

(三)保护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

全面推动天然林资源保护,改进作物结构,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发展林业替代产业,尽量避免砍伐森林植被和捕杀野生动物。通过科学的开发,充分挖掘森林、湿地、湖泊、江河等自然资源的旅游价值,通过生态化技术手段开发低耗环保旅游产品,营造自然和人工结合的综合型旅游产品,提升自然旅游吸引物的价值。神农架应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契机,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最终成为中部地区的旅游明星区、生态完美区、绿色经济发达区、人与自然和谐区。

(四)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

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无污染的新能源,少用高污染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推动技术革新,大力发展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技术,加快传统高耗能高污染技术的改进和淘汰。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市场运行手段来推进技术研发,加快构建低碳技术推广体系,形成开发部门、推广部门、相关企业、群众农户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开发能力弱、科技推广难、科技人员缺乏、市场真正需要技术成果少等矛盾。

(五)加快制度改革,实现生态价值补偿

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进行生态补偿时,无论是实行强制性行政命令还是诱导性经济措施,最终的立足点都要放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上,特别是应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开发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破坏者赔偿”的原则,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等措施,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地区,给予合理补偿。在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应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供求的引导作用,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生态利益共享及责任分担机制。

作者简介:

[1]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

[2]贺庆堂.发展低碳经济研究[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胡初枝,黄贤金.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4]彭佳雯,黄贤金等.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J].Resources Science,2010,(04).

[5]张英.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6]梁红玉.二氧化碳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30).

[7]赵伟伟等.低碳经济与森林碳汇[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8]陈红林,何芳.湖北森林碳汇量初步估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9]何建坤等.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政治. 2010,(04).

[10]严立冬,邓远建,屈志光.论生态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11]王新玉.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4,(09).

第8篇: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尽管乐山市现代生态畜牧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社会稳定和农民增收等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近年来规模养殖比例不断提高,已达50%左右,产生的COD(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量十分巨大,同时因规模场和养殖小区畜禽养殖饲养量相对集中,造成了畜禽粪污排放量相对巨大,给治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据统计,全市去年规模养殖COD排放量达到了7110.85吨,氨氮排放量达到了581.09吨,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污水污染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工厂化养殖在乐山刚刚兴起,由于缺乏环保观念,为了省钱省力,大多都采用水冲式方法清理畜禽粪尿,造成排污量大,有的猪场未经处理或经过沼气池简单处理后直接排放,污水渗透到农田,烧死农作物的事件时有发生。目前全市畜禽养殖排放到溪沟、河流污染水体现象比较突出,渗透到地表浅层污染地下水也十分严重。

(二)空气污染

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但同时养殖设施设备简陋,大多采用开放式圈舍,一个村里每家都养,或者一户养上千头猪、万只鸡,数公里之外都能闻到畜禽粪便的恶臭气味,一些村遇到雨天粪水到处乱流,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还引发纠纷。

(三)规划滞后

在城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来的农村变成了市区。而产业规划的滞后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中村。在这些地方搞养殖,不仅污染环境,与城市的整体发展也是极其不协调的。

(四)利用不合理

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主要收入不依靠农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耕地撂荒现象。由于没有耕地吸纳,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随之出现。有的猪场、鸡场的粪便,即使经过发酵处理、晾干后做成有机肥料白送都没有人要,大量的畜禽粪便堆积无法处理。

二、促进现代生态畜牧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明确治理目标

“十二五”期间,乐山养殖环节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量应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减排10%,新增的畜禽养殖量产生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量要在当年消化掉,到2015年,畜禽养殖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控制在19125.9吨以内,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224.8吨以内。所有新建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零排放或农牧综合利用,70%以上旧规模养殖场通过省级改造实现达标排放或农牧综合利用。

(二)理清治理模式

经充分调研,以下四种模式比较适合乐山实际:1.农牧结合模式。即坚持畜禽养殖规模应与可利用土地资源配套,做到畜禽粪污就地利用消纳。今后兴建规模养殖场,应参照每亩地消纳3个猪单位粪尿配套农田、土地,并根据土地规模修建足够的粪尿储存池,满足植物季节性施肥的特点。积极开展“畜-粮-草-果-蔬”等种养循环模式,就地解决畜禽粪尿,变废为宝,生态循环,健康发展。2.集中处理模式。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规模养殖场粪污产生量巨大,在局部区域、养殖密集区,仅靠当地土地可能难以消化。因此,采取集中处理生产有机肥料模式,集中进行生物发酵、亚临界等先进技术生产绿色有机肥料,用于土地种植绿色蔬菜、水果等。3.林下养殖模式。即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按照合理的饲养密度(每亩林地不超过50只)饲养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地方土鸡,达到资源利用与生产发展以及森林(竹、果)共生的目的。乐山市马边、峨边、沐川、峨眉山等地的养殖实践证明,该模式是生产绿色、有机畜产品的有效方法,也是打造地方优势特色畜产品的有效途径。4.干湿分离模式。在养殖密集区域,土地无法配套,不能实现粪污就地农牧综合利用,且养殖场在修建时其清粪工艺采用的是水冲式清粪,因此,采取干湿分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模式是一条好的路径,即粪污用机械先干湿分离,干粪堆积发酵用作有机肥料,污水经过建立的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排入生态塘,再经过水生植物和水体自洁后达标排放。但此模式是在附近河流有排放容量的情况下使用,否则,其处理水只能用于灌溉。

(三)强化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落实责任。畜牧业的发展与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活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密切相关,如何既稳定畜牧业发展,又保护环境不被污染,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美丽乐山,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问题,将畜禽粪污治理、环境保护作为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惠民工作来抓,深入调查研究,各级环保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畜牧部门负责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是逐步推行养殖准入制度。根据《畜牧法》、《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二是强化养殖场环保设施改造。畜牧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逐步对重点江河流域的规模养殖场按“雨污分流、干粪清理、沼气处理及综合利用”等综合治理的要求,进行粪污治理设施改造,提高养殖场粪污治理能力。三是严格审批制度。畜牧部门和环保部门要严格把关,对新建适度规模养殖场,必须严把环境评估关,依法按规定完备相关手续。凡是未经环保评估备案批准的,畜牧部门一律不得进行前期备案登记发放手续;发改部门未见畜牧、环保部门意见的,一律不得予以立项。

3.强化执法,规范行为。一要加强宣传发动,提高环保意识。要通过标语、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开展广覆盖、高密度的持续宣传,采取“零距离”交流服务的方式,向群众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条例》、《畜牧法》、《渔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让广大养殖场(户)认识粪污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真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二要着力执法督查,加大惩治力度。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大农村地区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宣传工作力度,采取专项督查和日常监督等多种方式,依法查处畜禽养殖场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要强化农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逐步将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纳入环保部门监测范围,对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不到位的规模化养殖场(小区)责令限期完成治理。要强化社会监督,对群众举报的擅自向水体等外环境排放畜禽养殖污染物的规模化养殖场(小区),依法进行处理。各级环保与畜牧部门要联合成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联合检查组,定期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

4.科技领先,示范带动。要依托大专院校和畜牧科研单位,结合乐山实际,加强生态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组织实施科学养殖、废弃物循环等重大科技攻关。积极推广畜禽粪污生物发酵还田(地、林、果、草)与集中工业化亚临界技术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开展有机肥利用,建立农牧结合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第9篇:经济发展问题范文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由于具有产权清晰等特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高效率的经济组织,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然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产权清晰、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没有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是绝难搞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3、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发展速度,不仅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借鉴意义,而且给国有企业以压力,促使其在竞争中不断改革、提高、发展自己。另外,非公有制企业还通过兼并、收购、承包、重组等方式,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推动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改革。

4、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由于从产生之日起就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培育企业家的重要摇篮,正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经营管理人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培育起来的创业精神,更是一笔无形的社会财富。

5、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在于安排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近些年来,非公有制经济部门的就业人口迅速增长,成为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这有力地支持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减轻了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

总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能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

1、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扶持。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土地使用难的问题,各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个人办理土地使用和规划许可及相关手续。非公有制企业可依法平等竞投、竞买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和限制。放宽私人资本进入领域。凡外商投资可以进入的领域和国家不限制的领域,都应允许和鼓励私人资本进入。电信、电力、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和石化、冶金、有色等支柱产业领域都应大胆放手让私人资本进入。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参股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保险业。鼓励私人资本出资组建信用担保机构。鼓励私人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国有企业。私人资本可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要引导有实力的优势国有企业主动吸引私人资本进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引导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拿出优良资产吸引私人资本进行嫁接改造,扭转发展的被动局面。积极引导私人资本的产业投向。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等要求相协调、相促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型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使之成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生力军。

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般而言,非公有制企业在初创时期,大多采取“家族式”和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生产技术简单,专业协作水平不高,所有权与生产经营权高度叠合,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经营者个人手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这种生产经营管理结构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使非公有制经济向更高层次健康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产权制度上,要从不成熟的产权制度向成熟的产权制度过渡,实行产权多元化,发展股份制,建立新型的劳资关系,使企业成为公众型企业,实现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有效结合;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要从低层次、不规范向高素质、规范化转变,摒弃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从粗放型经营转到集约化经营上来,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转到科学的现代化管理上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层分离的符合现代化生产要求的企业管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注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让员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依法经营,民主管理;在企业组织形式上,要从小而散向公司化、集团化、股份合作化方向发展,采用科学的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形式,建立高效、合理的企业组织体制,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机制;在企业发展上,要从短期行为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确立科学的经营发展理念,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实,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在关键地位,重视科技投入,注重设备更新,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提升,使企业的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把企业做实、做强、做大,使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3、进一步疏通和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筹融资渠道。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各级财政在编制预算中要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培育有规模、有市场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培育高科技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占领技术制高点,培育有一定品牌优势的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技术创新和工业园区建设,建立信用担保体系,鼓励专业化发展以及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授信制度,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各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展非公有制企业信贷方式创新,推行以仓单、出口退税、应收账款等为抵押的贷款方式,试办专利权质押贷款等信贷新业务。对符合上市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要纳入拟上市企业培育范围,积极推介上市。允许民间资本以独资或股份制形式成立各种非金融类投资公司。

4、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大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坚决予以取消;对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事项,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对能够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事项,要逐步转移到社会中介组织;对私人资本投资的项目,无论其规模大小,在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要求和保证安全生产经营的前提下,一律不再审批。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政府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不得在法律、行政法规之外设置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前置条件,不得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之外收取其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和名目对非公有制经济乱罚款、乱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