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

第1篇: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学前卫生学;教学改革;职业素质

学生基础薄弱

学前卫生学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生理卫生知识,身心健康分析,属于理科性质的知识范畴。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具备文科背景,极少数学生掌握着牢固的理科知识储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生理卫生学基础薄弱的现状。大部分学生仅在初中接触过生物学,对于卫生学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会感到相当有难度。另一方面,卫生学与学生中学时代文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有较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

2. 缺乏实践性

从学前卫生学的学习内容分析,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在课外还需要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以便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熟练地解决学前儿童的具体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受制于高校专业课时设置、教学场地等,大部分教师将精力集中在理论课程教学上,轻视了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导致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没有形象、深刻的认识,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更何谈职业素质的提升。

3. 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现行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仍停留于对书面知识和理论体系的笔试考核,强迫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导致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短期记忆,而轻视了知识应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类似评价形式对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具体运用能力毫无裨益,势必造成学生能力得不到多元化培养。由此看来,教学评价体系亟待改革。

二、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提升

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教师后备力量。因此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幼教职业的内涵和职责,加强职业文化素养。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培养学生学前教育教学意识,鼓励他们自觉发掘自身水平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设置相关课程教学目标训练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符合工作岗位和职业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特色。

职业素质将直接影响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表现,他们今后教学实践中与幼儿沟通交流技巧,心理承受素质,情绪控制能力将是幼教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让其对于知识的认识上升到理性与感性结合的程度,使得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有力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的进步和提高。例如有不少教师组织学生深入幼儿园、托儿所开展幼儿教育发展状况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使他们深层次地认识到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发现自身具备职能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有能力的院校甚至专门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分析农村教育方式的优劣,以及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积极探索农村幼儿教育改革的可能性。以上种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艰苦卓绝的精神,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助于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

三、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1.教学方式改革

①注重教学实践环节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和实践能力缺失的问题,高校可适当增加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课程质量。首先要求高校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其次,在学前卫生学课程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前卫生学中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定义可以利用幻灯片或者视频演示的形式展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此外,教师要科学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环节在于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生理卫生实习,上岗实习等,例如当学习到儿童疾病预防相关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社区、卫生院开展有关儿童传染病发病情况和原因调查。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做好前期资料收集,组建团队以及制作活动方案的工作。实践活动的进展中,教师要协助学生记录数据,整理和分析资料,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在亲身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还能学习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谨慎的科学研究精神,提高实践探究能力,加强专业职业素质。

②积极开展技能训练活动

由教师结合学前卫生学课程中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技能的训练活动。比如,在教学常见意外伤的处理办法和常用护理方法的知识时。教师除了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制作“专业医护人员处理不同意外伤的办法和不同护理方法”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播放相关医学视频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分组,以同学为对象实践教师教授的急救训练活动。在技能训练活动中,教师要做好教学培训,有条件的可以聘请专家、职业人士进行教学示范。其次教师要注意对训练活动的组织管理,保证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有序、科学地组织和管理训练。

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普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前卫生学课程也不例外,这种形式往往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单调,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质疑,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提升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或采用情景模拟训练,组织小组合作式学习等,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强化其实践能力及教育教学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技能发展。

2.学前卫生学教学成果评价体系改革

①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为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融会贯通能力,可采取随堂作业、情景模拟等多元化的形式。一方面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检验他们对于理论的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考核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运用能力。

②注重职业素质的评价

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特点,评价过程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还要考虑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是否表现出敬业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与幼儿和谐相处。评价的结果应该全面体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刺激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

学前专业应培养理论基础扎实,能力出众,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幼儿教学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通过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幼教职业的基本能力,加强职业素质养成,使学生成长为幼儿教师坚实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许宪国.论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之关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第2篇: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职业素质 职业生涯规划

1、引言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人们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诸多要素所组成,它也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一般来说,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大学生职业素质修养包括职业素质基础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最缺乏的是职业素质基础的素养,最迫切的是提高职业素质基础水平。而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体现。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时期,其间主要任务是准确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在学习与实践中作出尝试性的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大学时期的职业定位是否准确、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对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与实施策略重点在于准确掌握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特点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2、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将近80%的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当遭遇工作环境中的诸多障碍与不如意时,便表现出逃避、退缩等行为特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从事高职教育调查结果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2.1职业心理素质准备不足

职业心理素质是从业者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须的心理品质。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在校生认为自身的职业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即将进入职场所面临的压力有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而部分用人单位对目前应届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职业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担忧。一些高职学生缺乏自信,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毅力,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遇到事情容易情绪化,部分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导致工作中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2.2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目标模糊

调查发现,在高职学生中,八成以上同学几乎没有思考过职业目标、职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有关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表现在高职学生身上,在本科大学生中同样存在。经过分析,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大多数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上存在不足。大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绝大多数高校把就业指导等同或代替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在内容上仅局限于在就业指导课中加上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第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职业生涯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调动大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一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没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给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讲述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常识,缺少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第三,大学生本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偏差。一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比较肤浅,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兴趣不大。不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只盯住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高收入、高地位的岗位,不愿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也很少主动愿意去不发达地区。

2.3职业能力比较弱

职业能力通常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较差、专业技能缺乏、专业拓展面窄、学习能力较弱、外语水平较低、缺乏创新能力等不足,而这也是学生在求职或工作中缺乏自信的原因之一。

3、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与建议

结合自身在高职教育中所获经验,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只有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增强学生择业与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3.1加强学校和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事,学校同样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认识,并且,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简单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来实施就可以的,而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甚至持续到毕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3.2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各担任课程的专任教师应该对课程专业要求与相应职业素质要求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了解职业岗位群中的职业素质要求,将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具体落实到专业课程和教学大纲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理想与职业兴趣。

3.3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大学生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3篇: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2].可见,培养合格人才并能促使健全成长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调结构、转方式”的攻坚阶段,迫切要求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既要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即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教育,做到求真求善求美,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在高等职业教育纵深推进内涵建设的情势下,如何实施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有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1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新趋势

1.1需要职业技能,更需要职业素质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1年专题调查对5376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爱岗敬业(64.5%)、团队合作(56.3%)最被看重.另外,根据来自中国本土教育咨询公司麦可思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工作后最有助于职业发展的5项能力分别是:积极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团队合作、表达沟通、积极聆听.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高度重视和要求.事实上,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不仅要拥有“一技之长”的本领,而且还包括丰富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职业态度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素质[3].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而不是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

1.2需要个人技能,更重视合作发展

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StephenR.Covey)博士认为,通过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等良好的习惯,获得了个人的成长独立,而想要获得持续的成功,则需要具有双赢思维,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乐于团结合作.作为基础性的素质,文化素质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质,将素质转变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他们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需要践行规范,更需要大胆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一个技术和管理规范的实践者和执行者,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必须是能高效地实施既定的技术规程和方案要求.随着职业技能由再造性技能向创造性技能转变,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高新技术岗位具有跨学科、跨技术的综合知识,全自动、智能化的设备和工艺,最新的科研成果,所有的这些特征使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和岗位创新能力.

2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

刘洪一教授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所作的《误区与路径———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报告中明确指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存在以下四个误区: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对立冲突,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将企业文化与高校教育文化混为一谈,忽略高职教育特点而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同时,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三个缺乏:缺乏对于高职院校核心文化的锻造,缺乏正确的高职院校学生观,缺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划和指导[4].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主要问题有:一是过分强调技能教育而削弱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如果花较多的时间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会削弱技能教育,没有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而妨碍了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很多高职院校一味追求高就业率、高对口就业率,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人才观,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社会和岗位适应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出现了“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三是片面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些高职教育工作者认为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就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就是开设几个人文素质讲座来替代人文素质教育,有的用一些文体活动代替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将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混为一谈等.四是教师素质的局限性影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理论家钱理群先生曾经说过:“未来的教师应充盈人文精神,学识渊博而见解深刻,能独立思考,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5].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很多高职教师没有真正达到“双师”真正要求.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力纵深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确立“育人”为先的理念,以培养对象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重心,在深刻理解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有效路径和方法,着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3.1更新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的文化氛围

大学精神通常包括人文关怀、理性光辉和自由独立三层基本涵义[6].高职院校由于起源主体、责任使命、培养模式等根本性差异,大学精神未完整地传承,职业情怀、经世济用和开放协作是高职教育视域下大学精神的新架构[7].由此,作为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能胜任某项工作的职业人,主要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二是具有转岗能力的职业人,主要指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三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主要指清晰的认知、坚强的意志、双赢的思维.只有在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融合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才能同步提升人格素养、精神素养和道德素养,高职学生才可能成长为满足这三个层次的职业人,才能培养出“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

3.2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构建多元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得高职教育具有独特内涵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从而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联动机制,为构建多元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提供了条件.政府是这个多元化平台的基础,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宏观指导和规划、经费投入等.学校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可以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公民意识等类别设置、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精品优质课程,这样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发展自己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锤炼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8].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如实训实习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此熏陶和濡染学生的学习习惯、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达到起于知识、渗透德育、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目的.企业是多元化平台的支持力量,它不仅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素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还可以对此作出评价和检验.行业则发挥着引导作用,主要是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明晰职业素养的要求,适度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和课程的设置等.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定位、作用不一,但都是合作共建多元化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3.3丰富课外文化活动,构筑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通过以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构建多功能、多层次、递进式的立体化校园活动体系,建设和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一两堂课就可以培养的,所以能满足学生持续发展、多面向、功能互补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了操作性较强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如开展成功人士讲堂、创业者论坛、优秀毕业生访谈等高品位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应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活动只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相互间学习至关重要[9],课堂、讲座、实训、实习都应全面渗透,这样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其综合效应.

3.4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建立高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高职教师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播种者,他们的职业伦理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前提.从师德教风建设、文化艺术修养、团队意识等方面加强对教师职业人文素质的培训,建立合理的制度规范和激励、评价体系,把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学按课时和工作量计入教师绩效评估和教学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第4篇: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一场大规模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唤起了人们在人文领域的深层次反思与自省,当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审视现实与未来的时候,便更加深刻地体察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科学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的重要。

一、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

1.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主要内容是:(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道德知识等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是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精神不仅渗透在国民的各种素质之中,而且表现在每个国民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之中,是国民素质的灵魂,也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要素。一个民族、国家的人文素质越高,就越具有人文精神,就越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2.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及其达到的某种程度,即要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如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专业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中的实用理论、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并不传授属于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法学等专业以及所属职业和行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

1.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应该说是喜忧参半,任重道远。

(1)从学生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改善和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诸方面,都与本科生有一定的距离,心理状况也普遍存着一种自卑感和压抑感。

(2)从教师水平来看,人文素质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一是人文素养先天不足,二是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教学手段程序化,缺少新意。

(3)从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延续了现行本科、专科院校的老套子、老办法,缺少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创新。或者简单地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着重教学上的实践性和现实性,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

(4)从教育手段来看,没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去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教育系统,而只是列为学生管理和党务部门的一项工作职责。人文素质教育只停留在一般的会议、文化活动、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上。

(5)从考核评价机制来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考核与评估,多以专业教学、实训考核为主,学校的教学督导部门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与结果,往往只被一些时尚性的“精神文明”方面的评比所代替。

2.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自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正是在这些法律法规的支撑下,以及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走上了法制轨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用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尽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在我国的职教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然而,那些拘于历史性的规范和过于现实性、直观性的描述,缺少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用这些规范和理念去支撑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继续发展是有一定困难和局限性的。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立足于长远的目标,从根本上彰显人是发展的主体,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离开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这就完全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为我们高职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所以,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的逻辑起点。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与探讨

1.寻求法律制度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并齐驱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属于在教育性质与培养目标与其他高等教育相区别的正规教育。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所能体现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是从属于高等教育的教育,这种秉承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实行职业教育的教育是很难找到它自身精神内涵的。应该说这是一种法律上的缺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领导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加强人文课程建设。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要把人文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建设方面,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以专业课教学为载体,有机地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其次是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是开设第二课堂,推动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3.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是转变观念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院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要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更高的视野、更宽的角度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建立起一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人文素质教育有目标、有措施、有人管,有实效。

4.营造文化氛围。“推行全面素质教育,要将人文、科技、审美等文明成果和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大学生的身心,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规章制度建设、校园的整体规划以及课外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外在力量,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力争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用积极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影响教育对象,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5.建立评估体系。高职教育主管部门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职教学工作的评价范畴,作为全面衡量其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主动地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人文素质导向作用的评估标准,进而调动广大教师开展人文教育和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从制度上促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学习和提高,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和自觉行动。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战略性转变,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在这方面我们高职院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出发,建构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体制和体系,将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曹国荥.浅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20).

第5篇: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Abstract: Post practi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innovation spirit, especially for improving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so that they can meet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t practice and proposes new cultivation methods from job psychograph,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morality,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and vocat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职业素质;缺失;培养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post practice;professional quality;lack;cultivate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76-02

0 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所进行的一种带薪生产实践活动,通常安排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它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和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体现,是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桥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特别是提高职业素养,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要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出现的职业素质缺失问题日益突出,故研究和实践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顶岗实习工作能否真正取得实效,关系着高职院校和一批优秀企业实习基地能否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1 职业素质的涵义及其培养职业素质的必要性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从事相应的职业活动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它具体表现为职业心态(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心理素质等。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职业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拓宽高职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是十分必要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拓宽职业发展空间的需要。“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选择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十一五”关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又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高职教育大力发展和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这一现象是由高校专业设置与规模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就业市场建设不充分等综合因素造成的,但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因素,在实际顶岗实习、择业期及试用期表现出的缺失问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基于市场对人才和人才素质的需求,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就显得十分迫切和

重要。

1.2 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行业第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改革,面向社会,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只有如此,高职院校才有可能生存、持续发展下去,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展壮大。如果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率低,会严重影响学校声誉,学校的发展必定会受到影响。同时,一个国家经济速度发展直接取决于是否拥有高质量的人才。而是否具有职业素质是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志,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工作的成就。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

趋势。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职业素质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

2.1 对顶岗实习缺乏正确认识的职业心态的扭曲 顶岗实习是教育部下发的一项教改政策,部分经济条件好的高职学生和家长对于顶岗实习的规定仍存在抵触情绪,甚至存在着“顶岗实习是学校要把自己卖给企业从中谋取利益”等错误想法。更有家长直接说:“我们每个月给学校几百块钱,不用让我的孩子再实习了吧。”对于顶岗实习缺乏的正确认识,导致学生的不愿意、不配合,极大程度阻碍了顶岗实习的有效推行,阻断了学生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相衔接的路径。

2.2 艰苦奋斗等优良职业道德品质的缺失 对企业来说,员工的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敬业风险的精神更加可贵。有些高职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工作后表现出不适应,或因工作条件艰苦半途而废。主要原因不是专业素质差,而是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不仅反映的是顶岗实习岗位无法有效利用,而且也可能影响到学校与实习基地的长久合作。这令学校和用人单位都颇为苦恼。

2.3 过于追求功利性等职业意识的错位 职业意识,就是职业认识和职业定位。当下,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增加了许多追求实惠的成分。学校在给学生安排顶岗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时,出现了部分学生过于追求顶岗实习报酬的高低、是否提供住宿饮食等过于注重功利性的职业意识,而忽视企业对于个人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所提供的空间。此外,在实习过程中,不求上进,没有把当前工作与事业目标结合起来,目标取向不明,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想从基层干起,妄想在企业实习能直接到科室,做管理、拿高薪。这是缺乏职业理想的职业意识偏差的表现。当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成功的职业人,应当具备的而学生在顶岗过程仍表现出缺失的的职业意识有很多,比如质量意识、客户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等等。

2.4 人际交往障碍等职业心理素质的缺失 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于对实习单位的环境不适应,人际交往存在心理障碍,与他人发生矛盾或摩擦后难免心生孤独,有的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害怕与人交往,甚至表现出过分压抑和焦虑的情绪;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不合群而遭排斥,有的学生独来独往,极少与人接触,久而久之就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3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职业素质缺失问题原因初探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及学校缺乏与顶岗实习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特别是约束与激励机制,造成高职学生对于顶岗实习认识不足、不重视;学校的层面亦无法对实习过程职业素质缺失的异常状况进行监控;出现问题无法有效干预或给予相关的教育及处分措施。二是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割裂。一方面缺乏学校与企业有效的文化衔接课程。造成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时心理有突兀感,无法一下子从学校的课堂学习“断奶”从而立即转变角色参与到顶岗实习中去。另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就业指导等思政、指导类课程教学实效性不足,再综合学生个体的原因造成学生诚信等实习过程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的缺失。三是社会上重实惠的风气正影响着高职学生。造成学生不爱吃苦,想一蹴而就,或是觉得一毕业甚至是顶岗实习就应该要有好的工作环境,一线岗位不愿意去等不良想法。四是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同时企业和学校都缺乏对顶岗实习过程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进行疏导的有效手段。

4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职业素质培养路径

4.1 向学生及家长宣传顶岗实习相关事项,统一思想认识,端正职业心态和强化岗前学习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座谈等形式,由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队伍老师做好与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工作,解释相关的规定与政策、讲清道理,让学生接受并尽最大可能地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端正职业心态,让即将成为“职业人”的高职学生以积极、主动、包容、感恩、自信、学习、奉献、服从、专注、等心态投入顶岗实习中。

顶岗实习主要集中在大学三年级时进行。学校负责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缩短对岗位的不适应期,帮助其尽快融入社会环境。

4.2 优化课程设置,注重沟通技巧、艰苦奋斗等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根据目前高职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有缺失的状况,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逐渐把以理论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实际能力为主的主线上来。高职学生正处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期,缺少端正的工作态度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这恰恰是用人单位对职业人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大心理健康、就业与创业、心理指导、公关礼仪等课程的比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等思政类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和基本的人际沟通能力,以达到作为职业人的基本标准,使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4.3 营造校园企业文化,注重校企文化相互对接,紧抓功利性职业意识的转变和良好职业行为的养成。校企文化的差异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必须克服的问题。为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校企双方应该就学生实习这一课题达成共识。校方除了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还应该根据企业的规则做好实训项目规划,参考企业标准制定实训任务和考核评价标准;企业应指派专家或劳模进校开办职业生涯的讲座,使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良好对接,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督促其养成良好职业行为。

4.4 实行顶岗实习全过程跟踪与规范管理制度,对个体心理异常等状况实时进行干预和矫正,注重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实行顶岗实习全过程跟踪与管理,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在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应根据相关内容安排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及实习指导教师,规范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顶岗实习教育。在顶岗实习开始后,特别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性地做好个体的心理辅导。此外,对正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介入开展专题讲座,与顶岗实习的学生交流,重点做好过程心理的调试与辅导,以此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强化教育,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导高职学生树立信心和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其树立人际交往的信心,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雅芹,王璐,温伟.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2]李琼,吴晓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几点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第6篇: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验,主要表现在职业能力、职业兴趣等方面。影响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劳动者自身受教育的程度、社会实践经验和社会环境等。能否顺利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所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可以说,职业素质是高职生毕业后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也是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大批高职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也有部分高职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动辄不辞而别,甚至还有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这严重影响了高职职业院校及学生的声誉。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二、探讨与研究

1.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提升对职业素质教育的认识

作为职教工作者,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还应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意识到良好的个人修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所开展的各项职业素质教育活动。

2.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胜任各项工作的重要本领,也是促进个人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要舍弃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实现开放式教学。设置课程时打破传统,增加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不仅让学生学好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走进企业和工厂,更直观地感受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则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定期邀请优秀员工来校为学生开展职业素质讲座,让学生了解职场工作者所需的基本职业素质;组织与职业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有职业特色的社团活动。例如,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职业规划大赛,帮助学生理清职业发展思路;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培养学生的团队职业素养;开展职业调查、寒暑假社会实践等,都能提升学生服务社会与认识社会的能力。

3.优化手段,提升效果

第7篇: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院;体育素养;人才培养

体育素养不仅仅是指学生的体育技能,它还包括体育知识、体育审美、体育修养、体育感知力和创造力等要素在内的综合性素质。体育素养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一项必备素质,应该在学生的培养中获得足够的重视。

1体育素养的概念和结构

体育素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人体育方面的修养,其中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审美、体育修养等方面。作为职业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是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基本完成,身体素质也已经定型。在步入社会之后,由于工作应酬等因素,学生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对于职业学院的学生来说,体育素养的培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以终身体育为核心,保持身心健康的体育意识。

(1)体育知识。体育知识包括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三个方面。学生需要了解体育活动对于人类身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从而科学、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并且对体育赛事具备初步评价能力,能够体会到体育的价值。

(2)体育技能。体育技能既是锻炼技能和评价技能,学生应该在了解和学会多种基本运动的前提下,熟练地掌握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基本健身运动。对于一些在体育运用中常见的身体损伤能够熟练地进行处理。

(3)体育审美。体育审美则是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欣赏重大的体育赛事并且做出基础的评价。对体育运动可以从体育美的角度上去分析和欣赏。

(4)体育修养。体育修养要求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尤其是竞技类的体育项目,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谨记体育运动的宗旨和目的,不要因比赛成绩而与对手产生冲突,而是要抱着切磋探讨的心态来对待比赛。

2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现状

调查发现,有大约四分之三的职业学院学生认为户外体育课和体育理论课不重要,对待体育课也不是很积极,而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也很少有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最注重的是就业问题,看起来与就业关系不大的体育则受到了学生的忽视。就学校方面来看,虽然有些高校认识到体育素养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验不够和学生的态度不积极等原因,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很难达到培养目标。还有部分院校尚未认识到体育素养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于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目前最严峻的问题就是需要让学生和职业院校清楚地认识到其重要性。只有认识到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学生和学院方面才会花时间和精力在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上面。

3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方式

(1)培养的重要性。职业学院的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多为技术类的工作,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这是需要学生在学校中培养的。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才能为技术性的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生活压力也比较大,用来体育锻炼的时间都因为工作、应酬等原因一缩再缩,基本的体育锻炼时间很难得到保障。而具备良好体育素养的人,会形成一个终身的体育思想。即使是缺少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也会因为体育思想而注重这一问题,从而去改善这一现状。

(2)培养的方式。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首先需要提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现在各个高校都开设了体育类的选修课程,每项体育运动都有专门的课程供学生选修。这样分类具体的体育课程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对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第一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去学习体育知识。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体育运动,还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地记住体育知识。

比赛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组织一场规范有序的体育比赛,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可以考查学生的体育修养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第8篇: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1.1 教师对师生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学生缺乏耐心。

1.2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气氛沉闷。

1.3 师生沟通很少。职高学生在初中时成绩较差,遭到过多方歧视,学生心理上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对任何事都不敏感、不专心、退缩、低沉,甚至烦躁不安。教师只顾一味埋怨学生基础差,与学生沟通很少。

2.职高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2.1 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第一线劳动者,这就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学好各门课程,但绝大部分职高生都认为。自己到职业学校是为了学一门技术,主要精力应放在专业课上,只要专业知识学好了,就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赚大钱。殊不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只有牢牢的掌握好它,才有可能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让学生重视语文学习。

2.2 活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对教材的合理的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要“打开”课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受到思想的教育,人生的启迪以及美的熏陶。

如在教学课文《项链》时,首先把课文的情节延伸到资本主义社会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现实,以增强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继而又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对比中,启发学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3.职高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二:突显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首先,要注重听说训练,突出专业知识。

职高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开设普通话课程,开展普通话实践活动,全面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平时用普通话交流;认真倾听是美德,培养学生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更能够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口头表达课演变为“演讲与口才”课进行教学,着重强化演讲思路、演讲语言、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

其次,要提高书写能力,强化应用写作,培养从业技能。

第9篇: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质 培育 大学语文

一.人文素质及其内涵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具体说来,人文素质至少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培育与大学语文课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技术能力的要求转化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如何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认真思考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面向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文学作品为蓝本,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对作品经典性的讲解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是培育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阵地与载体。

三.基于人文素质培育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基于人文素质的培育,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瞄准学生的终身教育;二是瞄准学生的就业;三是瞄准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具体到课程和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格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大学语文》课程基础理念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杜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或健全的人格)的直接从事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人才”,“使受教育者具有进一步深造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潜质”。在这一培养目标关照下,语文教育在高职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莫定基础。这与企业现代化建设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上移化、终生化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语文教育的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二) 《大学语文》课程目标

1.注重与中学语文的衔接

大学语文课程不再是对中学语文的补课,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语言知识的传播来看,须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梳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

阅读鉴赏教学而言,“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关于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从写作能力的提高来看;高职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未必是欣赏类文章的创作,而是指针对专业、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种写作实践,如应用写作。大学写作应以普通中学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写作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的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2.注重高职大学语文的道德教育

“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课程中,这种功能从实现的途径来看有四种情况:第一是通过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及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对它们做出的阐释、评价;第二是通过语言本身;第三,技能中也包含着“德育”、“思想”、“人文”、“态度”;第四就是黏附在“思想”“人文”“工具”上的特定的价值观。

3.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首先,“大学语文”应当让学生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即使对文学精品,也从多角度去认识它。

其次,大学语文还应围绕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仔细研究情况,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并能议论聚合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讨论自己的看法。

第三,批判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分析是建立在一定的工作概念上的,也就是说,介绍给学生相应的文学理论的知识是让学生达到阅读目标的先行条件。

4.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优势,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在教学中进行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渗透教学,从而,为学生迅速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奠定思想基础。

四.结语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其工具性,更要重视其人文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人文素养的提升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培养更多技能与人文兼备的高素质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巨乃岐,巨亚智.论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J].天中学刊.2007(06)

[2]谢和平.弘扬大学文化 推进人文素质教育[J].求是.2011(1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