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医疗设备的检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设备的检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设备的检测

第1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关键词:医院医疗;设备网络化;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1

Analysis of Hospital Medical Equipment to Establish Model of Effective Network Management Strategy

Liu Kun

(Shandong Jinan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Hospital,Jinan250001,China)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proposed relevant strategies,designed to work with peers,co-promotion.

Keywords:Hospital care;Equipment network;Management mode

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在网络时代,建立医院医疗设备网络化管理模式,有助于医疗设备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更有利于医院设备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共享和医院数字化管理,降低设备损耗,节约成本,延长其使用寿命。

一、从传统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到现代医疗网络化管理模式的转变

一是从传统的医院布局来看,主要根据病种来划分出清晰的科室,医院按照各科室开展医疗工作的需要配置相应的医疗设备;二是主要是按照医院行政结构体系进行管理,划分成科室进行管理,医疗设备实行的是专科专用,多个科室需要配备管理和维修医疗设备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工程技术业发展得非常迅速,设备的种类增多,检查的精确度更高,科学性、权威性更强,医疗设备在医疗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作用越来越大。医疗设备功能增多,性能更优,一般一台设备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多个科室都要用到相同的一台或几台设备,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出现了交互性。同时,现代医疗设备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合理的规划、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如何对具有信息化特色的医疗设备进行管理,成了医院发展的新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医院医疗设备网络化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

二、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的现状分析

现代医院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呈现出的总体趋势是:逐步数字化、信息化、开放化和规范化,实现整体最优化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医疗设备管理维护机构逐渐成立。随着医学的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医学工程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很多医院从以前以科室版块对医疗设备进行分散管理的旧模式,开始逐步设立了专门负责设备维修和管理的组织机构,对医院医疗设备实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二是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逐渐应用到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现在很多医院都建立了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使医疗管理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设备与台账实现了一一对应的管理,基本上达到了账物相符的要求,便于日常管理、查阅,大大优化了设备信息统计、分析等工作,有利于随时掌握全院的医疗设备情况,便于实现医疗设备的整体调控和医疗设备资源的优化分配,也对医疗设备维修、购置提供最翔实、最直观的依据;

三是网络化管理有利于医疗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医院根据医疗设备的网络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在医疗设备的使用和资源分配,提高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率,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医院实现医疗设备资源利用优化和社会效益最优的双赢。

三、加强医疗设备网络化管理建设

现在,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机构一般都配备了计算机,并连接了互联网,为医院医疗设备的网络化建设和管理打下来较好的基础,为网络化建设提高了设备保证、上网环境保证和相关应用技术保证。但从,医院医疗设备的网络化管理方面来看,一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网络管理员,提高抵御网络安全风险的能力。网络管理员应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的素质,确保网络稳定、安全地运行;二是随时防护、及时查杀病毒木马的好习惯。在医院医疗管理网络服务器上安装专业的防病毒木马的正版软件,坚持每天定时查杀病毒木马,严防病毒木马的非法入侵,以免影响网络系统的安全;

三是做好医疗设备网络信息的保密工作,严防信息泄密,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和长远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网络安全带来的损失;

四是加强医疗设备的信息数据管理和人员管理。医疗设备的网络化管理涉及的科室、人员、设备等比较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如果单单依靠一个科室、某一台设备,是根本不会可能实现的。它需要各个科室、医院所有成员的共同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医疗设备网络管理系统的信息数据的收集,各科室成员必须共同严格遵守医疗设备网络化管理规范,提高医疗设备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提高设备的有效使用率;

五是管理信息的准确性是决策的保证。医疗设备管理信息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信息网络化建设与发展,对设备管理部门的决策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无论是医疗设备的采购论证,还是医疗设备使用年久需要报废,其决策正确的根本依据就来源于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因此,要求各科室相关人员,一定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医疗设备管理工作。

四、网络化管理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信息的来源和整理。信息技术提供了管理和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带来了谁提供信息,是否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提供大家分享,信息是否能满足需求和信息的可靠性及可用性,各类人员能否将其充分使用等。这需要设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如成立中心或委员会来对信息进行处理和,采取培训制度来指导使用,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引导相关人员创造价值和为系统贡献知识。

(二)医疗风险的防范。医疗事故的倒置举证进一步加强了医院经营的风险意识。据统计,大多数医疗事故与医疗设备的使用有关。所以设备的流动性是建立相对固定的前提下,这儿的相对包括地点和使用人员,例如按设备用途分类建立在某类设备供应中心基础上。在流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加强定期计量工作,对高风险的设备要工程人员监督和采用预防性检测和维护。流程要标准化,并留存可为法律认可的记录。

总而言之,建立医院医疗设备网络化管理模式是现代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模式的总体趋势。我们应高度重视医疗设备的网络化管理,积极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丽.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型医疗设备集中管理[J].医疗装备,2008,5

第2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关键词] 医疗设备;维修;策略

当前医疗设备在现代诊疗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能力和水平,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医院医疗设备数量增加的同时,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使设备的维修问题也日益凸显。医疗设备的维修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工作的质量,有时也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做好医疗设备维修质量的保证和控制,对诊断、治疗工作有极大影响。由此看来,医疗设备维修工作是诊断和治疗的技术保证,必须建立自己强有力的维修队伍。

1 我院医疗设备维修存在的问题

1.1 行业垄断现象严重

医疗行业的行业垄断是一个社会问题。医疗设备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产品技术含量高,尤其是高端的诊疗设备,上游厂家较少,行业进入门槛也较高。下游的医疗设备用户相对分散,按照市场结构特性,基本属于垄断竞争市场。而售后服务市场技术垄断性更强,备件绝大多数都控制在原产厂家手里,部分厂家也把售后服务作为一种垄断。当设备出现故障后,厂家通常都要求更换整块板子或整个部件,这些配件价格都相当的昂贵,有时接近设备价格的一半,而实际上,大部分故障只是一个元件或者是局部的损坏。

1.2 对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重视不够

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对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意识相对还比较薄弱,缺乏对设备整体的预防性的维护保养计划。同时部分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对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缺乏专业的维护保养知识。很多仪器设备都是由于缺乏日常保养,导致性能下降,增加了医疗设备故障发生的几率。

1.3 缺乏对设备维修后的安全质量检测

由于缺乏对于医疗设备维修后的质量检测工作,忽略使用安全,往往是设备维修后只要能开机,就直接交给临床部门使用,对于设备的电气安全以及是否完全达到临床使用要求都缺乏检测,给设备安全和医疗质量留下了隐患。

2 改善医疗设备维修现状的策略

2.1 寻找第三方售后技术支持服务商

通过引入合理竞争,降低设备维护的巨额支出,第三方维修商的出现已经深深触动了原产厂家,为了和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竞争,第三方维修商一般在维修价格上比较便宜,响应速度也较快,从而有效降低了医院维修成本,提升维修质量,缩短维修周期。有竞争的维修市场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例如,我院的AU640全自动生化仪试剂冰箱不能制冷,请原产厂家维修需要几万元,而找第三方维修商更换制冷片只需几千元,维修后的临床使用效果相差无几,大大降低医院维修成本。

2.2 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正确处理医疗仪器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与维修关系,进行预防性的维护保养工作。按照一定周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科学的维护保养,确保医疗设备始终处于安全有效的运行状态。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必须树立预防性维护为主的意识和观念,与使用部门配合做好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设备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对医疗设备的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的工作,此举可使医疗设备始终处于最佳技术状态,降低医疗设备故障率,提高使用率,从而有效降低医疗设备运行成本,提高医疗设备的综合效益。

(1)日常检查。医疗设备的日常检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是设备保养的基础,可以预防故障和事故的发生。这项工作一般由使用人员进行,日常保养主要应做到:保持设备表面清洁;使用前应检查电压、电源或稳压装置是否正常;检查相应的电路、光路及水路是否正常、通畅,水路不通畅的应及时进行冲洗;使用中注意观察设备的功能、性能是否正常并及时填写使用记录;设备关机后应及时盖好防尘罩;设备发生故障时,除做好必要的记录外,要及时通知维修人员,不得私自拆卸。细致的日常维护保养,对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为了加强使用人员对于医疗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的认识,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对使用部门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增加使用人员对医疗设备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的专业知识,增加医疗设备使用的风险意识,从而减少故障率,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

(2)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是医疗设备周期性的预防性维护,其目的是考查设备的精度、性能、状态和修理前检,这是减少设备的损耗、消除故障隐患、保持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的防范措施。一般这项工作由维修人员进行。为了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根据设备的性能要求,与使用人员一起对设备进行定期除尘和清洁,并进行性能检测;定期运转部位,及时检查和更换易损部件;检查电路、光路及水路是否正常、通畅;检查大型或精密医疗设备的稳压状况和接地情况是否良好等。

2.3 加强医疗设备维修后的质量检测

设备使用人员在仪器发生故障后,往往不会将故障的整个过程或者是哪个部件出现问题告知设备维修人员,造成设备维修人员往往认为能开机了,故障就排除了。而当仪器再次使用,又会出现某些技术指标不合格的状况,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加强对医疗设备维修后的质量检测工作。

(1)检测设备的电气安全。对于外观:检查电源线、电缆线、充电器的状态,查看是否有电线折断、老化、绝缘失效等情况;查看插头是否有弯曲、松动,电线是否有磨损、暴露在外的现象。通过专业的检测电气安全设备,测量接地阻抗、机壳漏电流。必要时也可检测患者导联的漏电流等。加强维修后电气安全的检测,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

(2)检测设备的性能指标。设备维修后,可与设备使用部门配合完成对整机的功能测试,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是否完全达到使用部门要求。如果医院维修部门的检测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也可请厂家给予技术支持。特别是对于一些急救类的设备,如呼吸机、麻醉机、除颤仪等,此类设备的维修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做好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只有通过数年的积累才能体现。其中,还需要设备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将日常保养和维护的理念深入到日常的使用和维护中,设备管理部门还需时刻把设备的质量安全牢记在心。总之,要做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为己任,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维修水平和维修质量意识,才能最终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维修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汤黎明,吴敏,于春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探讨[J].医院管理,2008,15(1):31-33.

[2] 亢德洪,方洪兴,童其荣,等.医疗设备售后服务现状分析与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4):80-81.

[3] 陈宏文,廖伟光,夏景涛,等.医疗设备售后服务质量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5):110-111.

[4] 张际州,陆钢,万国锋.大型医院的设备维修现状与第三方服务合作模式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3):50-52.

第3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河南省肿瘤医院医疗装备部,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为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医疗设备安全使用,避免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发生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多数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尚处于薄弱环节,针对目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路,以求减少医疗设备风险发生几率,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

关键词 ]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 R197.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072-02

医疗设备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与健康,与医疗质量、医院信誉及经济效益直接相关[1],临床应用安全控制及检测评价为提高医疗技术及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2011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明确开展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预防性维护工作管理在我国逐步得到重视[2]。如何做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减少医疗设备不合理应用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设备使用及患者的安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的特点

1.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医疗设备风险为在医疗技术过程中对病人或使用人员造成的可能性伤害,医疗设备在使用周期内存在一定风险,主要原因有设备自身因素、使用因素及监管因素,不良事件的发生与人为因素、设备因素以及外在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有些风险需在设备寿命周期内进行风险管理,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特点之一[3]。

1.2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特点

医疗设备风险分为物理风险、临床风险及技术风险,包括机械损伤、电气安全、操作错误、设备性能指标降低等原因引发的风险,设备应用风险与设备质量、管理措施、使用方法、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保养,以及设备维修、报废等环节密切有关,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处理和评价,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的发生可能性降至最低,以保障医疗设备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

2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开展较晚,设备管理部门与临床科室相比长期边缘化,在医院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医院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医院领导层和设备管理部门缺少相应安全风险管理措施,设备管理工作停滞于在固定资产管理、操作规程制定以及故障维修等相对固化的层面,对设备的技术说明、维护及维修记录、计量管理等重要信息缺乏完整记录,忽视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多数医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不足,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学习不足,尚未开展预防性维修及质量检测,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数据分析缺乏,技术水平明显滞后。

2.2主要存在的问题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日常工作多处于接收设备故障通知,进行设备维修的固定流程。上规模的医院医疗设备种类及数目较为庞杂,高风险医疗设备较多,部分设备维修操作难度较大,及时维修设备故障已使技术人员面临很大压力,工作中对医疗设备多属于结果检测,难以达到过程检测的要求,加上医疗设备技术指标尚未健全,基本检测设备不足,技术人员操作规范化程度不够,使得医疗设备管理存在诸多隐患,风险值升高。

3 完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思路及方法

3.1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建立采购风险控制机制,健全采购管理制度及组织,成立专业、能力较强的专家队伍组织和参与采购管理,依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良性机制,完善并落实设备安装验收、保养检测、维修后检测审查、维护检测信息归档、临床风险上报及通报、设备评估及淘汰制度,以及风险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及培训、考核等相关制度。

3.2提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认识

全员提升对医疗设备的认识水平,使医护人员了解医疗设备技术的基本原理、性能,应用及维护的基本常识;强化对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建立医疗设备操作培训考核制度,参照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上岗证制度进行岗前培训及考核,杜绝不合格者上岗,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及时制定设备操作规程交付使用人员保管,如操作步骤、维护、注意事项、故障应急处理等,使操作人员规范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检测及维护方法,工作过程中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再培训,有效控制临床风险的发生。

3.3明晰工作重心及相关责任

建立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使用者职责,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设备故障,确保病人及设备应用安全。重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强化主动服务与法规意识,增强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与配合,将工作重点向预防性维护及维修质量控制转移,逐步以预防性维修取代被动维修,加强巡检和程序性维护,重视质量检测、计量检测和维修质量管理[4],设计5万元以上及部分常用急救设备风险值、预防性维护周期一览表,工程技术人,根据设备预防性维护周期,在设备维修维护管理系统中制定责任科室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5],定期巡检记录由使用科室负责人签字,对设备故障尽早发现及维修,维修任务可采取分科室负责,按月考核,视其负责科室与设备有关医疗安全情况讲行奖惩[6]。

3.4完善医疗设备故障应急预案

尽快完善医疗设备故障应急预案,医院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设备故障发生情况明显增多,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故障须专业工程人员维修,易出现维修时间延迟、费用过高等现象,适时、实用的医疗设备故障应急预案的制定十分必要,应结合医院具体情况进行完善,确保医疗设备安全运行,以及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需保存数据或因停电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的医疗设备,须配备纯在线式有延时功能的UPS电源[6]。

3.5加强风险管理的运用

建立设备检测规程及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充实设备风险管理所需的人力及相关仪器,在预防性维护工作中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对全院设备风险分析与评估,根据风险值计算相应维保周期,对风险值较高、维保周期较短者重点维护管理,对风险值较低、维保周期较长的设备可采用每月一次科室巡查的方法进行管理,可有效缓解技术人员的工作压力,缓和与相关科室的工作矛盾。

3.6 完善不合理应用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完善医疗设备不合理应用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设备临床监测数据依赖于设备管理部门及使用科室,设备不合理应用及不良事件监测上报是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设备使用者应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工作的整个过程,医疗装备部门应协助医院相关部门收集、分析医疗设备不良事件信息,并做好报告与管理工作,协助做好不良事件的教育工作,提高全员风险意识,降低风险值。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于设备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医院应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完善与落实风险管理措施,减少设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

参考文献]

[1] 王晓虎,高长林.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3):126,132.

[2] 董放.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及法规要求[J].中国医药警戒,2010,7(5):290-292.

[3] 亢德洪,方洪兴.谈医疗设备的质童拉制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95-96,76.

[4] 刘昊君.浅析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26):268-269.

[5] 陈绵康,余世准,鲍俊成,等.基于风险分析的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实践与探索[J].临床医学工程,2014,38(2):149-151.

第4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关键词:医疗;设备;使用;预防性;维护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36

1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现状分析

1.1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整体意识不足

我国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视程度往往不足,一方面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医院发展模式决定的,一般而言我国医疗机构的领导层多是由资深的医学专家构成的,这类人员往往有着较高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对于一般性的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往往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更多的趋于专业化,通常的医生和检验人员往往不具备设备维护管理技能,并且其更注重设备的可用性,对于设备的可维护性往往意识不足。除此之外,医院的盈利与服务并举的经营模式容易导致,医院在进行设备的采购使用管理过程中,过多的追求医疗器械的价格,而对于后续的维护性重视不足,也导致了医疗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难题。

1.2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化水平不足

医疗设备管理维护和管理专业化水平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维护管理手段落后以及维修专业人员配置缺失。维护管理手段落后主要是指,当前医院中的设备维护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故障性维修,即当设备出现了问题或故障以后才进行设备的维修,维修人员缺乏日常性的、预防性的主动维护管理,一旦设备出现了问题,往往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专业化的人员配置缺失是指医院往往没有配备专业的维修人员,这种现象在基层的医院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人员配置的缺失包括维修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及业务能力两个方面的保障工作都出现了严重的滞后现象,维修人员不能依照设备的维护管理周期,进行阶段性的维护,维修管理工作的盲目性较为突出,缺乏预见性。

1.3信息技术下医疗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医疗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带给医疗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设备维护管理难题。按照当前医疗设备的发展趋势,各种医疗器械在智能化、集成化两个方面的特点表现的比较明显。这就导致了传统的设备维护管理工作,在保障原有的专业设备维修操作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维护管理能力,设备的复杂度以及维护难度有了较大的提升。除此之外,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对于医院中不同科室数据存储以及数据隔离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那么保障不同科室之间数据的共享性与独立性也是当前医疗设备管理维护工作中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2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简介以及做好医疗设备使用和预防性维护的意义

2.1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PM,preventive maintenance)简介

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工作,顾名思义主要是指通过一定预防手段,实现各种医疗设备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方面的保障。具体的来讲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医疗设备进行周期性的、有计划性的检测、维修工作,使得各种医疗设备能够在正常工作区间尽可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有效的压缩设备维修等待时间。究其本质而言,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主要是将具体的维护工作分解在日常的管理维护工作中,核心在于“预防性”三个字,区别于传统的发生了故障才进行维护的维护模式。因此,围绕“预防性”,通过制定一定的预防计划、预防实施手段实现医疗设备使用的高可靠性保障,是应对医疗设备管理以及维护问题的新思路。

2.2做好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工作的意义

做好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工作,能够使得医院更好的掌握医疗设备的内部结构以及工作情况,并以此指导维护工作。周期性检测、维护,维修人员能够通过记录医疗仪器和设备的各种电磁参数、掌握各种零件正常运转的状态,一旦发生设备故障问题,能够根据具体的电路状况进行快速的故障定位、故障分析,并给出科学的故障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通过周期性的预防维护,维护人员还可以及时了解医疗设备内部各种零件的损耗状况,并以此制定相应的零部件更换计划,通过这种可预测、可维护的方式,大大的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有效的降低了其事故发生概率,使得各种医疗设备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具体的医疗工作。

医疗设备的作用主要是记录患者的各种体征数据,以此对比人体正常的体征参数,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参考(当然还包括一些矫正型、辅助类型的医疗设备),因此,从医疗设备的作用来讲,预防性维护工作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仪器设备运转的正常性,提升医疗设备对于患者治疗的作用。

3医疗设备使用和预防性维护管理探讨

3.1制定医疗设备使用管理以及预防性维护计划

任何工作的实施都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制定医疗设备的使用以及维护计划是具体维护管理工作的基础。首先,应对医院中所有设备进行统计,根据其工作原理、设备用途、使用情况进行具体细致的分类,这是后续工作开展基础;其次,根据上述分类统计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检测和预防性维护实施方案,具体的维护方案可以进行短期维护、中期维护以及长期维护这样的方式进行划分,短期维护主要是进行周期性的日常性除尘、电源供应、核心部件检测等方面的工作,中期维护则重点是对损坏零件的更换、零件磨损状况的记录等等,而长期维护工作重点是核心部件的更换、落后设备的淘汰等等;最后,则是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主要是基于医院各种医疗设备的种类以及数量的丰富度而言的,应对维护人员进行责任划分,将每一项具体的预防性维护管理工作落实到相应的维护人员身上,提升整个维护管理计划的可执行性以及有效性。

3.2提升维护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加强维护人员的专业化维护水平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入手,首先应保障维护队伍建设,通过聘用专业的维护人员,不断充实维护管理队伍,从人员数量以及专业水平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实施;其次则是提升具体设备维护能力,应根据维护管理计划有效开展设备的预防性维护,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保障,其一,应明确具体的维护内容,鉴于医疗设备种类的复杂性,应从基本日常除尘、电源电压供应,到相对专业波形检验、电压检测等各个方面进行维护内容的明确,应从设备的监护、治疗、放射检验作用进行具体的实施,其二做好维修z测工作,对不同医疗设备实施性能测试和校准测试,通过测量设备各组成部分的电压值、波形,分析当前仪器设备的性能状况,并依据厂家提供的设备使用维护数据进行必要的校准工作,对于一些机械性的医疗设备,则应从设备的不同点的受力情况,设备形变、硬度等方面进行检测,总之通过一系列的维护检测工作确保仪器的各项技术指标数据能够达到预设标准,其三则是检测维护工作的分析总结工作,通过及时对检测维护工作进行总结,不断更新对于设备工作认识,形成维修指导经验,为未来的维修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加强信息条件下医疗设备维护以及使用的管理工作

信息化条件下医疗设备维护以及使用的管理工作应结合信息设备的特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保障,首先应做好信息设备的基础实施预防性保障,信息设备的应用主要基于网络以及存储计算,因此,计算机设备的预防性保障维护应从基础性的措施入手,做好网络布线、冗余电源供应、各种终端设备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入手;其次,应从设备数据的使用方面进行管理实施,计算机设备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医疗设备进行数据采样,对采样数据进行分析,为医生治疗提供相对准确的治疗数据,不同的科室采集的数据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做好不同科室患者体征数据的共享,避免数据孤岛的出现,能够有效提升主治医生对于病人体征状况的整体把握程度,以此实施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4结论

对各种医疗设备进行预防性的管理以及维护,通过周期性的维护检测,能够提升各种医疗设备的可靠性。本文从当前医疗设备使用维护现状进行分析,给出了预防性使用维护方面的具体应对措施,尽可能的提升医疗设备在使用维护方面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本义,杨玉玲,杨焕芹.医疗设备使用和预防性维护管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

[2]魏学敏.浅析常见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和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4,(02).

第5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目的:探讨了医疗设备常见故障和维修管理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为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率,对医疗设备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维修管理,为患者带来佳音,为减轻医院的成本提高效益有积极的作用,为现代化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医疗设备;常见故障;维修管理问题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高新技术产品应用到医疗设备领域中,这些高科技医疗设备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提供了先进的诊疗手段,为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疗设备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着医院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因此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了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难免出现一些故障,有必要分析医疗设备常见故障和维修管理工作的一些问题[1]。

1.医疗设备常见故障分析

1.1设备在日常使用中的常见故障

医疗工作者对设备的各项操作规程不熟悉而导致,设备的操作不当或是对有些功能的不熟悉而发挥不了医疗设备的效能而达不到满意的疗效。这些问题是医疗设备的使用初期反应出来的,反映了医院在设备使用以前对设备操作者的培训不到位造成,影响了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虽然设备本身一切正常没有故障,故障往往是在设备的操作当中发生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设备的用户操作界面不友好,或不合理的操作程序编排,对于这些人们是很难记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操作效能也是体现医疗设备性能的重要方面。如果设备的自动化水平高这可以减少人为造成的一些失误,是现代医疗设备现代化的表现,使设备使用起来更加方面。

1.2电路故障

电路的故障一般会造成设备的运行停止或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甚至可以造成设备的永久损坏。此类故障一般都是电路断路造成的电断路故障,如两个焊接点的断开,使电流或信号无法接通。除此之外地连接线的断路也可以造成控制信号线与地线相连接断路,造成短路故障。例如电路板绝缘层破坏,线路连接线与地相接,元器件变质等故障出现一般会引起打火。

1.3设备老化磨损故障

医疗设备的各部件随着设备的长期使用而受到磨损或老化,这是设备使用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这就需要及时的更换损坏或老化的零部件,否则会造成设备的严重的不可挽回的损坏。对设备加强日常维护与检修,及时的更换损坏的零部件,保证设备的一切正常,避免事故的发生。目前全国各医院先进的进口设备越来越多,设备的维修与购置零部件也成了难题,进口设备的各部件价格昂贵,一般医院不会提前购置配件。现以CT管球为例,我国各医院的CT管球都已老化已经无法出光或出现无法恢复到了更换的时间,但是到了设备更换提示报警时才更换配件。有些部件损坏以前有报警提示可提前预知,但是大部分部件损坏以前没有征兆没有提前警报,还有一些故障是损坏以前是提前有预警的会出现一些征兆,如CT管球的频繁报警,但多数情况下无症状。

1.4机械故障

机械出现故障,一般是机器的运行受阻或不能工作,设备的工作就停止了。主要表现在:①机械运转受阻:这一般是设备由于长期闲置不用,机械部件生锈或尘土掉进机械内。排除方法:对受阻的部件进行加油增加、祛除生锈、清理部件内的杂物。②机械部件变形、弯曲、断裂、破碎:这一般都是在设备的来回搬运当中出现刮蹭所致。解决方法:更换损坏的零部件,根据设备的情况来调整。③机械的连接点松动脱落: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机械部件松动脱落。排除方法:对松动的部件重新固定好,并定期进行检修,以防再次脱落,造成机械零部件的损坏。

1.5计算机软件程序故障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软件技术也是应用到医疗设备中,计算机技术本身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随之也出现在了医疗设备中。此类故障一般都是由于光盘存储数据方面出现了一些损坏,大量的数据是通过计算机来存储这是计算机资源的冲突会造成死机或反应迟钝。计算机重启可以恢复一些数据,但是这样也可以丢失一些当前运行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以安装一些软件。

2.维修管理工作的问题

2.1维修人员

现在我国医疗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目前还跟不上医疗设备的更新步伐,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在我国医学工程学起步晚,教育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①所学专业知识一般都是学习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对高新理论及技术方面涉及到的较少。②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较少,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缺乏实践的机会,虽然大学毕业但是走上工作岗位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③工作期间一般工作繁忙很少拿出多余的时间学习一些专业知识,这也是造成设备维护人员的素质偏低;④我国医院普遍存在着重医轻工的现象,对他们的培养、使用、晋升、生活待遇等方面不够重视,再加上医院领导对设备管理工作不重视,导至医院设备管理不到位,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发挥其水平,付出与回报不相等,从而造成维护设备的工作人员滋生出一些对工作的不满,出现消极怠工现象。

2.2检测维修设备配备不全

我国各医院设备维修人员的配备的测试工具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只有一些简单的工具很难满足现代高度发达的仪器设备的检测。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对高精尖的医疗设备的检测单靠哪些简单的检测手段是万万不能的远远满足不了对现代化的电子、自动化、集成化、计算机化的检测工作[2]。特别是那些进口的高科技设备,大部分缺少电路图、维修说明、技术说明等,这些设备若出现故障就很难修理,基本上是束手无策。

2.3医疗设备详细资料缺乏

有关医疗设备的资料包括:线路图、维修手册及技术说明等,它是仪器生产制造的准则,出厂检验合格的标准,当然也是医疗设备维修人员检测设备所必备的主要依据[3]。现在各医院的大型设备比较多,这些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都很复杂,除了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外很难操作,造作这样的设备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即使是设备所有资料俱全,对这些设备的维修业是难度很大。总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科技的医疗设备逐渐进入医院的同时,医疗设备故障的检修方面的为题日益显现出来种类繁多。医学工程部和医疗设备维修人员也不断的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跟上我国医院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做出相对应的处理方法,为时展的步伐,制定出相应的处理对策,使医疗设备最大限度地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服务,为现代化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闻永林.浅析医疗设备常见故障与维修养护措施[J].价值工程,2011,19(12):257.

[2]康莉萍.医疗设备常见故障和维修保养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2,20(11):99-100.

第6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关键词:医疗设备 质量控制体系 采购 验收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30-01

1 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医疗设备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普及,医疗设备投资已经成为了医院建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质量的控制也逐渐成为了医院发挥医疗水平的重要保障,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轻则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而从我国各级医院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医院都是依靠计量检定和质量检测来保证设备应用质量的,但呼吸/麻醉机、输液/注射泵、高频电刀及监护仪等常规设备由于受到检测范围和检测能力的局限而多存在质量控制不力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应通过完善和落实由采购、检测、使用、信息建设等的一系列设备管理制度,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医院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就成为了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认识到设备管理对医疗体系质量控制的关键作用,将医疗设备的选配、采购、使用、检验、评价等环节纳入设备的全过程管理中,才能通过高效的监管系统促进现代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医院的保障能力和医疗质量。

2 采购环节的设备质量控制

设备的选配首先应根据医院的医疗服务内容和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等实际条件进行选择,而针对特定设备进行审查时,不应仅仅注重医疗机械注册证的核审,而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资质审查,如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FDA 及CE证书等,都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医疗设备所具备的质量水平,通常设备的证照越多,相对质量就越高。为鼓励更多的厂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有效地帮助医院节约成本、引进先进技术,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采购开始以招投标的形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采购人员应对厂商和设备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对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科学评议,并与厂商商讨设备价格和保修期。在签约时,如厂商虚假应标而使投标书中的技术参数失实,则应作废标或合同解除处理,以保证设备的技术指标能够满足医疗要求。此外,属于计量强检目录范围的设备,到货进入医院必须通过计量首检且费用由厂商承担,这个要求必须写入合同,以促使厂商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设备的入院质量。

为保证采购环节各项工作内容可以严格依照制度规定一一落实,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依据采购流程设计医疗设备的采购系统软件,软件应包括对不同登陆用户设定不同权限,如厂商可匿名登录,具有相关信息的登记上传、标书下载以及查看年度招标计划等权限;项目负责人则具有招标计划浏览查询、标书上传、厂商资料查询和合同上传等权限。各临床科室可通过网络申报采购计划,填写相关信息,系统可根据申请时间,自动生成申请编号。申报采购计划经设备委员会审核并通过后,批准的项目可根据申请编号自动生成年度采购计划,由相关负责人填写项目编号、项目负责人、招标日期和招标方式,并上传标书,并在项目完成后上传合同、验收报告以及操作维修手册。采购系统的建设使采购流程更加合理、规范,简化了申报、审核、修改过程中的繁琐手续,降低了遗漏或重复采购的风险。

3 验收环节的设备质量控制

当采购的设备按合同要求运抵医院后,医院和厂商应共同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验收工作。设备验收包括物资验收和性能验收两部分,前者是从外部对设备进行查验,后者是通过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来对设备进行检查。实际验收中应重视性能验收对设备质量的反映。属于计量强检范围的设备,性能验收时要按照计量检定规程对其进行一系列测试,以计量检测合格作为设备质量合格的标准。货物送到医院时,院方应对设备、仪器的配置、外观等进行检查,同时让厂商联系计量部门对其进行检定,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定时间的临床使用,如反馈良好方可完成验收。对中频治疗仪等不属于计量强检范围内的设备,由于没有相关计量标准作为验收依据,可采用国内外医学工程行业文献中或制造商技术资料中推荐的方法予以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其他设备的可溯源结果进行比对,或通过输出功率、波形等参数对设备进行评估。

4 重视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

作为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与技术支持,医疗设备档案是指针对某台设备从采购计划直至淘汰报废全过程中的所有文献资料,资料主要包括申购环节档案与运行技术报告两大部分。申购档案包括申购单、审批表、设备生产许可证等各项证书、采购合同、发票、运输单据、安装调试与验收报告书、设备使用说明与维修手册等全套随机技术资料;而运行技术报告包括主要包括设备的操作规程、使用记录、维修养护记录以及效益分析、报废单等。这些资料在医疗服务、科研、教学中均体现出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档案管理应准确、全面、统一、安全,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档案资源信息体系,实现医疗设备档案的远程传输、查阅、保管,并建立各类设备的电子档案数据库,提高设备档案管理的效率,强化资源的共享及其服务功能的发挥。在提高设备档案的利用率上,应不断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益,使其更好地为临床和决策层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的质量是保证医院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重要手段,对医院成本管理能力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鉴于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人员应以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为原则,严把购置、验收等环节的质量关,使医疗资源的配置不断趋向合理,并强化设备档案的管理意识,通过对设备档案的开发和优化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汤黎明,吴敏,刘铁兵.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制建立与发展途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8(6).

[2] 李斌,姜瑞瑶,张红蕾.基于生命周期的医疗设备的采购策略与方法探讨[J].医疗设备信息,2007(4).

第7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关键词】 风险管理;医疗设备;现状;对策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 医疗设备在各种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其也存在一定医疗风险。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作为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亟待完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 首先应根据设备自身的特性和预期用途, 识别其危害及风险, 然后对其风险进行评价, 并制定措施控制风险, 完成控制后继续重复评价剩余风险并控制, 直到认为所有风险可接受为止。加强对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 降低其在医疗服务中的风险, 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关注的问题。

1 我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相应的管理模式已逐步建立,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①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 且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导致监管缺位。生产企业忽视风险分析和生产后信息回馈, 研发机构、使用单位的风险管理缺乏法律依据, 风险管理的延续性得不到保障。②资金投入少, 管理意识薄弱, 多重监管影响管理效力, 造成医疗设备管理的某些领域职能交叉, 缺乏对其有效监督, 医疗设备风险分析、评价、控制和监管工作开展难度大。③医疗设备本身存在设计缺陷、使用中的操作风险、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设备老化、故障, 医疗设备在采购、验收、使用、术后跟踪及日常监督各环节监管不到位。④风险管理人员缺乏, 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不能满足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潜在需求[1]。

2 完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对策

2. 1 加强风险管理监管,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我国医疗设备监督管理相关法律规定缺失, 因此应加快立法进程, 完善医疗设备使用监管法规, 明确监管方式和责任主体, 加强管理监督。同时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管理体系和执行流程, 明确各级风险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另外建立在用医疗设备检验、检测认证制度, 授权一些中介机构对其进行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控制。

2. 2 增加资金投入,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管理人员对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应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各方风险管理意识, 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提高风险管理认知能力和管理技能, 全面掌握风险管理的方法。另一方面应增加风险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提高医疗服务人员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意识和水平。

2. 3 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对在用的医疗设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定期监测和建档, 是有效健全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措施。风险评估分析应根据不同设备、不同条件下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 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实现对医疗设备使用风险的全程控制。加强对医务人员风险管理培训, 培养其风险评估的主动意识, 细化每个环节的设备管理, 责任到人。设备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正确指导和督促临床科室正确使用设备, 并与临床科室密切协作, 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测评, 及早发现、排除设备安全隐患, 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运行。

2. 4 建设完善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

基于风险管理理论, 建立涵盖医疗设备采购、验收、评价、检测、考核、维护等过程中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进行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控制, 定期进行安全监测和建档, 建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保证体系。为完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 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以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为辅助手段,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②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明确职责, 注重风险分析, 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对设备使用前风险分析防范、不同条件下的设备使用风险分析评估、电气安全性及电磁兼容性的评估管理、放射防护。③ 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 制定并认真落实操作规程, 开展预防性维修, 加强巡检和程序性维护, 重视质量检测、计量检测和维修质量管理。如呼吸机、监护仪、各类光学内窥镜等根据反馈情况, 及时整改。④根据医疗设备使用状况, 实施专项重点管理, 如设备材料管理制度、高风险植入性材料使用管理、一次性材料用后管理, 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管理效率。⑤建立健全《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 设备科应协助医院主管部门, 对使用医疗设备的不良事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报告和管理工作, 加强不良事件教育, 提高其安全风险意识。

风险管理适用于医疗设备生命周期全过程, 即设计开发、制造、流通、使用的各个过程。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 采用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 预防和降低风险, 从而保障患者的医疗用械安全,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8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关键词:医疗仪器设备 故障分析 维护保养

现代医疗仪器设备已成为临床诊断和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这些医疗设备能够安全、稳定有序的运行就需要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对医疗设备故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及解决方案。

一、医疗仪器设备故障分析

医疗仪器设备系统主要由电路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者维护不到位;设备本身质量问题;或者因为电路部分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机械部分会磨损、老化等原因,故障的产生是必然的,主要总结如下:

1、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仪器设备故障

环境因素是仪器设备室的温度、湿度、市电电压、空气净化度、外部电场、外部强磁场及振动等引起的设备故障。例如:室温过高,通风不良会导致某些电器(变压器或电源)过热甚至烧毁,电路板损坏。空气湿度大会导致电子器件放电、电路短路产生故障。环境对仪器设备造成的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巨大。

2、人为引起的故障

首先,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由于操作人员对仪器设备的错误操作或对设备程序不熟悉而造成的机械部分或计算机部分出现故障。例如:操作不当使仪器设备的驱动程序丢失或被修改,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开机预热时间不够或未进行常规校正引起检测结果错误;检测参数选择不当引起图像产生伪影;多任务同时操作也可能引起死机等等。有些人为故障甚至会引起毁灭性破坏,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

其次,由于维护人员维护保养不力引起的。用下例说明:由非导电性粉尘引起的故障。捷克500MA X光机:1989年6月20日,故障:高压保险丝熔断,更换后再熔断。原因是中压变压器接点,吸附灰尘,使其接触不牢,时间长,频繁打火,造成部分接点形同焊接,使进入高压发生器的电压不平衡而引起故障。如果维护人员能熟悉仪器性能,定期进行精心维护,就可以避免类似以上故障。

3、设备本身故障

仪器设备自身质量缺陷引起的故障,元器件质量不好造成的仪器故障。例如:仪器设备的电位器或机械零部件因磨损导致接触不良精度下降;显示器件、光电转换元件等因老化导致性能变差;绕线电阻因触点与绕线脱焊引起电阻间断性变化等等。

仪器设备设计不合理引起的故障。在某些新产品中由于设计不合理会导致有关元器件频繁烧毁,有时则可能使仪器性能下降而无法正常工作。

仪器设备装配工艺引起的故障。这类故障多在装配过程中因虚接、插件接触不良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线路短路、断线、零件松脱产生的。

随着设备的长年超负荷运转,一些部件会磨损或老化,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更换易损部件可以避免此类故障。

4、电路故障

电路故障一是由于电路中的电流被切断造成的断路故障;二是由于主控电路或局部电路电源与地线连接,控制信号线与地线相连接,造成短路故障.如:控制面板失去作用没有各种显示。我院手术室是经过空气净化,手术室内有包含各种开关和室内温度显示的控制面饭。经检查面板的供电电源也是通过接插件接到面板上的,固定接插件的焊点脱焊,使用烙铁重新焊接后故障排除。

5、设备软件的故障

软件故障多见于应用光盘的设备中,过去多是由光盘本身的硬故障造成数据损坏所引起,现多见于对大量数据文件管理时因计算机资源冲突而造成的死机或反应迟钝。

6、机械故障

机械部分出现故障主要表现在:①机械转动部分受阻或卡死。排除办法:给机械部件加油、除锈、清除杂物。②机件弯曲、变形、破碎、断裂。这种故障多数为设备受到严重碰撞。解决办法:更换损坏部件,并按技术要求调整好设备。③机械连接件松动或脱落。例如螺丝、螺母等在机械部件长期活动受力而松脱。排除办法:重新固定好各部件,螺丝、螺母要定期检查,防止脱落,造成部件损坏。

二、医疗仪器设备检修的一般方法

医疗设备种类繁多,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结构都不一样。因而出现的故障及原因都各不相同,但只要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在维修过程中善于观察和总结便会发现其中的一些共性即仪器设备检修的一般方法。

直观检查法:看、听、闻、摸。测量分析法:运用基本的测试手段。信号跟踪法:信号跟踪法是检查信号检测、放大及处理电路故障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等级取代法:等级取代法是用正常的元件单元、系统来代替电路中有故障嫌疑的相应元件单元或系统。拔插法:拔插法是通过拔出或插回某些电路插件来孤立故障的一种方法。暴露法:暴露法就是采用某些外在措施从而使故障暴露出来。烘烤法:对于一些开机一段时间才能工作的仪器可以采用此法。冷却法:当遇到仪器开机时可以正常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温度上升出现故障的情况时,可以考虑此法。敲击法:用手轻轻的拍打仪器外壳或拍印刷电路板及接插件等,使接触不良暴露出来。程序检测法:目前高档智能化仪器均带有一套完善的故障自诊断程序,通过执行此程序根据错误代码可以对故障部位进行判断,以区分故障是计算机控制部分、机械部分或高压部分故障。预测试法:预测试法就是在仪器出现问题之前,对正常的仪器设备进行各种检测并记录下各信号点的工作电压、工作电流、波形等参数。当仪器出现故障时检测仪器并对比记录发现故障。绘图维修法:对于单层板电路或相对简单的电路板可以采用此方法。先绘制出电路图再根据电路进行原理分析结合各种参数检测来判断故障。对比维修法:进行故障检查时,对于同一台仪器仔细检查可以发现电路中有一些元器件组存在一致性、对称性。

三、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

1、加强医疗设备的岗位培训

建立维修人员准入制度。 在引进医疗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过程中,要安排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以便了解设备的使用环境要求和正确的使用方法等问题,了解设备的维护保养方法。当设备投入使用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应经常到各科室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做出处理。

2、建立医疗设备的检查制度

设备的保养和检查是设备自身运转的客观要求,对于改善设备的工作条件及技术状况十分必要。设备的保养应实行健全的保养制度,这主要包括日常保养、一般性保养和重点保养。可以将医疗设备分为为重点设备,如CT、MRI、直线加速器等贵重医疗设备;准重点设备,如心电监护仪、血球计数器等实验室设备;非重点设备,如加湿器等。另外,还应对设备的安全性进行检查。

3、做好医疗设备的使用维修管理

工作医疗设备的使用维修管理工作是整个管理环节的核心,一台质量好、性能稳定、保养及时、运行情况良好的医疗设备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医疗设备使用记录

要求医疗设备操作人员每天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如实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设备管理科通报,以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故障的及时排除。

2)、做好医疗设备日常维修记录

做好维修记录,如故障发生时间、故障现象、故障部位,经检修后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排除故障的办法以及更换了何种元器件,恢复正常运行的情况等。

3)、重视医疗设备的大修

对使用年限已久,处于故障频发期的仪器设备要制定大修计划,由分管院长批准后按计划实施。临床操作人员和维修技术人员要同时对事故进行分析,查找故障频发的原因及责任。经过大修的医疗设备要进行必要的计量检测,使之达到原来的技术标准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4)、加强岗位责任制

维修部门要建立维修值班制度,同时处理日常维修申请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设备维修制度,加强岗位责任制。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管理体系。承担设备维修的部门要有专门人员负责。维修部门对贵重的医疗设备、急救设备应有专人负责日常维修,维修人员对自己分管的设备应做到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对于一般医疗设备,可以分片,分区落实专人负责。

随着现代医疗仪器设备日趋精密,医疗维修难度加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除应掌握一般的维修方法外,还要靠平时不断实践,不断研究总结、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维修技术。

参考文献:

1.云浩、杨东奎.医院医疗设备故障应急维修体会[J].中国医疗设备,2009.12

2 .刘阳.巧修大型医疗设备故障三例[J].医疗装备,2007.5

第9篇:医疗设备的检测范文

关键词:医疗设备; 维修过程; 处理方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医学事业在不断的快速发展,而且我国不断加强重视人民生活问题中的医疗保障问题,不断引入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逐渐成为了现代化医院进行医疗事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本文主要叙述现今国内的大型医疗设备在维修工作方面遇到的比较常见问题,以此来提出与之对应的策略来作研究。

1 存在问题

目前,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主要作为医疗设备被维修人员作用的一个过程。在进行此种类型的过程当中,维修工作人员在对医疗设备进行实施维修过程时的这几个环节时,三者中任何一个方面如果有不足,都可能严重影响到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工作的进行,下面分别将这三者区分进行阐述[1]。

1. 1 维修工作人员

1. 1. 1 自身知识与技术水平存在不足

现在,我国主要的医疗工程技术人员自身所具有的的知识以及技术水平相比于较上世纪已经有了非常明显地提高,但是因为还存在比较多的因素,我国的医疗工程技术人员自身所具有的维修能力还不可以随着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速率同时提高。因为我国在医学工程科学方面的起步较其他发达国家比较晚,所以医学工程科学的教育还具有比较多的弊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候,比较缺乏实践方面的工作,结果就是这些学历比较高人才在进入医院后只懂理论知识,但是不可以充分的发挥其自身本应具有的才能;而在医院进行实习工作时,在主动学习的方面又比较缺乏主观能动性,所以就导致了我国的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人员在整体素质上偏低。

1. 1. 2 检测维修所配备的设备不齐全

据目前了解的情况,我国一部分医院在为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人员所配置一些测试维修需要的工具比较简单,更有甚者在维修的工程中只有一块可以使用的万用表。现如今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越来越先进的高前沿医疗设备不断的引进,设备的电子化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渐的集成化以及计算机化,仅仅使用一块万用表或者示波器等此类非常简单的检测设备,很难开展检测大型医疗设备的具体工作。尤其是在针对一部分进口的大型设备,很多设备都缺少具体的电路图、维修使用说明、技术操作说明等,假如上述这些设备发生故障或出现问题,就更不可能有解决的办法[2]。

1. 1. 3 管理维修人员的体制不完善

在管理维修人员的问题上,制度一直以来都不完善也是一个影响到医疗设备维修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我国很多医院中,大部分都具有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人员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的问题,而且管理上也比较疏忽。而且在评职称、科学研究上等很多方面都会使维修人员受到一些或多或少的不公平待遇,此类情况既不利于提高维修人员学习知识以及技能,又可能严重挫伤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相互推诿。

1. 2 大型医疗设备

1. 2. 1 大型医疗设备比较缺乏详细资料

与大型医疗设备有关的重要资料主要有: 设备线路图、维修工作手册以及重要的技术说明等,这些资料都是生产制造大型仪器的准则,也是检验其出厂是否合格的标准证明,而且还是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人员在检测设备时必须知道的主要依据。在现代化医院中,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主要是大型仪器设备,其具有复杂的结构,且其涉及到众多的学科的知识工作原理,所以即使有比较完整的技术资料,对其维修的难度也相当大。更何况,部分厂家在销售其生产的设备时要进行技术保密,从不提供其设备的线路图、维修工作手册以及重要的技术说明等资料,而是仅仅提供设备的操作手册。在此类情况中,就可以想象设备的维修具有多大的难度了。

1. 2. 2 更换大型医疗设备的配件比较困难

大型医疗设备中的部分配件可以使用的寿命比较短,所以这类零件就必须经常更换,一般情况下,更换比较新的设备这类配件具有的难度不是很大。所以,设备的维修过程中,会经常发生维修人员消耗了很多的时间代价检测出损坏的元件或者零配件的具置,但是却没有办法及时购买到同一规格或者型号元件或者零配件,从而使得停机时间无限度的延长, 对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工作的开展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1. 2. 3 大型医疗设备具有较高的集成化程度

随着当今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化程度较高的设备已经渐渐地取代以往比较传统的医学设备,在生产医疗设备的过程中或者提高其性能的方面无疑有着很大的好处。同时,这也可以改变传统的医疗设备所需要的维修方式。因此,这种情况既大幅增加了维修所需要的成本,又使得设备维修人员丧失了很多对大型医疗设备具有的深层次原理进行了解的契机。

1. 3 维修过程

因为上述中对设备维修人员与大型医疗设备两者间都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描述。所以这些情况都会给医院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一部分医院虽然已经实施了在事后进行维修、提前进行预防维修以及主动性维修三者相结合的手段,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进行严格的落实,使得三种维修处理方法在选择过程中不合理,此类过程也为医疗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2. 应对措施

2. 1 加强设备维修管理。

主要依照目前大型医疗设备具有的技术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大型医疗设备标准的维修制度,通过建立比较健全的大型医疗设备各个岗位所担负的责任制度或者操作规范制度等。大力加强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维修以及维护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出一个比较完善的大型医疗设备维修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对具体的责任进行明确分工,努力加强医院中各个方面的可以有的合作,只有坚决执行规章制度,才可以有效地完成大型医疗设备的日常维修或者维护的工作。

2. 2 建立起大型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及培训的制度

现如今,大型医疗设备在高科技的应用仅仅比航天航空领域应用到的少。而且大型医疗设备所使用的高科技也在不断的更新,制造大型医疗设备主要综合使用了光电信息、物理应用、化学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等各种学科所具有的知识,这就使得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人员自身的要求必须达到一个比原来还要高的层次。所以,医疗机构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对各种人才进行继续教育的培养体制。选派一部分比较优秀的人员到各大医学院或者其他大型医院进行学习和深造,在对新设备进行采购前,要同所购置设备的厂家签署具体使用设备的培训协议,选派维修人员前往厂家进行学习从而可以掌握设备的具体工作原理以及平时维修的方法[3]。

3. 总结

现在各个医院在不断地引进的高智能化大型医疗设施的同时,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人员需要加速跟上时展的节奏,建立起一种完善的维护医疗设备的体系,从而改善大型医疗设备在目前所进行的维修工作中的不足。大型医疗设备可以综合应用很多学科的专业技术,所以对维护人员的自身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很有必要。对大型医疗设备加强其保养以及维修,就可以使大型医疗设备在治疗工作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效用,为发展医疗体系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亚舒. 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社会化问题的深入思,科学管理,,2006, 20(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