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剪纸非遗文化介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深挖中华文化精髓 “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成立4 uu
2016年10月27日,坐落于首都银街东单三友商场四层的“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正式揭牌,致力推广传统手工艺文化,复兴非遗手工技艺,拓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非遗产品,标志着“雪莲”品牌的产品线,又向文化创意提升、转型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当日,雪莲集团与25位手工技艺大师签约,其中不少手工艺大师也是国家级的工艺传承大师。“雪莲”品牌跨界手工艺,其实并不突兀,若梳理“雪莲”的历史,便可知其与手工艺有着不解的渊源。据雪莲集团副总经理赵俊杰介绍,雪莲品牌最早起源可追溯至1919年的仁立商号,创办人是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周诒春,并与梁思成、林徽因等京城文化名人渊源颇深,曾生产手工地毯,经历“仁立毛纺厂”、“仁立麻纺厂”的时代,而后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研发生产出中国第一件羊绒衫??“这说明了在“雪莲”身上,从一开始就带有手工的基因。”赵总表示,从这种意义上看,创立仁立时尚手工坊本身就是一种对“雪莲”自身历史文化优势的回溯、传承与发扬。
非遗大师零距离接触
普通人大概很难想象,与非遗大师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倾听他们的声音,触摸他们的作品。而今“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的成立,让想象照进了现实。“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著名的非遗传承人,包括金丝镶嵌大师黄小群,景泰蓝大师张向东,陶瓷艺术大师赵传玉,画家程忠麟、王一茗,书法家范寅斌,当代油画家王洪旭,著名服装设计师王燕喃,剪纸大师陈玉梅、刘峥嵘,皮影大师赵翠莲,文彩绣大师高彩侠,柳编大师赵丽萍,内画大师张冰,十字绣大师文清,盘绣大师哈承清,新锐服装设计师巨菲菲,羊皮画大师吴勇等等。日前,记者走进“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对话非遗大师,了解这些传承人的从艺故事以及入驻“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的初衷。
景泰蓝大师张向东入行已有40年,据他介绍,一件景泰蓝作品的完成,需要经过百余道工序。其中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为最具代表性的五道工序,称为“曼妙五部曲”。研习技艺的过程中,难免会手腕伤、颈椎病、网球肘等职业病,但依旧深深迷恋其中。张向东表示,希望通过签约“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能够促进景泰蓝技艺的传承,“我会一直守着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有人守着,就永远倒不了。”
金丝镶嵌大师黄小群同样已入行40载,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她成为国内最早“下海”的一批手工业者。金丝镶嵌艺术以金属丝展示金碧辉煌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经高温烧压,在灯光下呈现出闪烁的质感,魅力无穷,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完美统一的精湛手艺,让黄小群的作品一直得到市场的认可与好评,但她表示,可探索的空间无穷尽,未来希望自己可以做出艺术价值更高能够流传下去的作品,培养出能够潜心钻研的传承人。
剪纸艺术大师陈玉梅表示,自己走上剪纸艺术之路缘于受到妈妈巧手的启蒙,过去“逢婚庆节日,妈妈都会被邻居请去剪窗花或喜字。”陈玉梅是家中最小的女儿,通常小孩子不被允许动剪刀,她却自小就挥着剪刀,随手拾起一张小纸片就剪得不亦乐乎。这也让陈玉梅打小练成了画稿在心中、脱稿即剪的手艺。在实践的过程中,陈玉梅不断将剪纸技艺精髓发扬光大,曾受奥组委委托设计制作剪纸作品。
据纹彩绣艺术大师高彩侠介绍,一件纹彩绣作品的完成要经过七八道工序,尤其当需要手绘和手绣时,就更加复杂繁琐,耗时也更长。产品高端的特性、自身资源的紧张以及工艺师人才的匮乏,致使商业化面临困难。高彩侠曾与一些演艺界的明星、设计师合作过,此次与“雪莲”合作高端定制产品,并进一步探索深度合作的模式。
工笔画艺术大师王一茗表示,自己从小喜欢画画,并为此考入正式院校,曾为了梦想来京自费学习三年。据她介绍,一幅工笔画的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辛苦的付出,尤其是为了参加大型展览赶制作品。但就当下的艺术环境而言,工笔画家经常要纠结于选择生存还是执着于创作。而今与“雪莲”合作,王一茗还得到了一个独立安静的画室,“这为我静心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障。”她表示,也希望自己能为“雪莲”设计出一些好的作品。
据另一位剪纸大师刘峥嵘介绍,剪纸作品的花样均为自己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创新。此次与雪莲合作,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高级定制的尝试。“雪莲提供平台,帮助我们推广。”她表示,没了后顾之忧,自己便可以安心认真地做作品了。
受访过程中,多位传承人都坦言,当下面临招徒困难以及市场推广的瓶颈。而入驻“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后,这些难题迎刃而解。据雪莲集团副总经理赵俊杰介绍,非遗文化存在着“有技艺”但“无传承”、“无设计”、“无平台”的现状,“雪莲仁立时尚手工坊”的创立,正是致力于为传承人提供平台,搭建渠道,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市场化进程,从而实现传承与发展。
示范纺织产业转型提升
结合当前首都核心区的定位,“雪莲”以复兴民族手工艺、传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切入点,除了社会意义,更对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独特的先行示范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5个方面,即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里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与艺术密不可分,可纳入艺术研究的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高校艺术学科所关注的对象,同时也是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和流失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大意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外部的“越俎代庖”式的保护,都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重塑民族的“文化自觉性”,让人民真正了解、热爱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根本之道。“年轻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关心、关注和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到这项工作的社会成效,也关系到保护工作的未来发展。十多年来我国的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批批优秀的年轻的项目传承人不断涌现,他们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成果都令人惊叹。更多的年轻人是从尊重、关心、关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层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同样是可喜的现象。年轻人的关注、参与,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希望所在”。高校是年轻人群最聚集的地方,大学生是最具有创造力、创新力、创意性的一个群体。如果能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发挥他们的所学所长,使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关心、关注,并投身于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整理、保护和传承等一系列工作之中,势必大大推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同时,引导大学生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开阔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都有极大的帮助,有利于高校办出特色,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正是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比如地处浙西南丽水市的丽水学院,是当地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丽水民间艺术资源极为丰富,且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重的民族地域特色,有很多文化品牌已成为国宝。全市已有青田石雕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松阳高腔、畲族医药、景宁畲族“三月三”、畲族民歌、青田刘伯温传说、青田鱼灯舞、庆元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遂昌昆曲十番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8月,丽水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综合性的地(市)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市在2003—2006年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并整理了民间艺术项目558件,其中造型艺术190件,表演艺术317件,民俗类项目51件;在2007—2008年的“非遗”普查中,又发现“非遗”线索达212068条,调查项目达18个门类16956个。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是这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高校根植于地方,是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应当发挥自身文化传承的职能,主动服务于本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让本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但可以拓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延伸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教育功能,实现其当代价值。当前国内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学科正在逐渐发展完善,以非遗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作为该学科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可行路径。
(一)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理念
“文化自觉”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在反思一生学术研究时,提出“文化自觉论”。他主张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目前,国内高校在对公共艺术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认识上还有待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往往偏重于正统化、专业化教育,而忽视了本土民间艺术教育。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缺乏价值认知,大部分高校还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纳入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导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脱节,无法形成合力。因此,可将本区域内的非遗代表作名录循序渐进地逐一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每一项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艺术语言、生存方式、文化关联等有准确的认识,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对非遗项目进行认知、理解、研究、传承,并逐步形成保护自觉。在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倡导“文化自觉”,使得传统文化承担起应有的教育功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同时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艺术教育建设发展相互和谐统一。
(二)合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
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构建有区域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依托非遗资源的所在地域优势,通过对所在地域非遗资源的发掘和整理,提炼出其中具有教育功用的理论和技法,制定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教学计划,分步骤地调整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建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使公共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内容更加生活化、地域化、本土化,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有效传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走出狭隘的纯粹艺术本位误区,在内容上走向综合化,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进行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开展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艺术素养教育。将本区域内涉及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与杂技、古代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非遗项目纳入教学课程结构。地处浙西南的丽水地区非遗资源极其丰富,民间文学就有浩如烟云的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如:丽水的陈十四夫人传说、青田的刘基传说、龙泉的高机和吴三春传说、龙泉窑传说、庆元的香菇传说、松阳的叶法善传说等;民间工艺有青田石雕、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丽水根艺、云和木制玩具、遂昌黑陶、遂昌竹炭、景宁畲族彩带、景宁畲族银饰、景宁畲族服饰等;民间表演艺术有松阳高腔、庆元和景宁菇民戏的处州乱弹、缙云处剧、莲都夫人戏和茶灯戏、遂昌昆曲十番、石练台阁和茶灯戏、缙云钢叉舞和叠罗汉、青田鼓词和鱼灯舞及百鸟灯舞、云和包山花鼓戏、龙泉木偶、景宁畲族歌舞、处州板龙以及全市各地的龙狮表演等;民间美术有缙云的河阳剪纸、遂昌剪纸、丽水华夏折纸、松阳驱邪巫画等;古建筑艺术有处州廊桥、缙云河阳古民居、松阳石仓古民居、丽水通济堰等。围绕这些非遗项目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系列课程的开发,可以极大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队伍比较年轻,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比较注重技能培养,轻视理论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要把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鼓励教师申报地方非遗文化研究课题,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含量。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打造一支教学和科研双优型的教师队伍。
(四)整合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以往在思路及方法上都比较单一。如采用记录、建档等措施,将影像资料、书面资料作为历史的记忆保存下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完全可以采用当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一个全新的、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留,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没有开展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高校,也可通过实现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的方式,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素材转化为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用以丰富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再者,数据库建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服务平台,也能更好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并使之成为开拓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视野的重要方式。
(五)走向田野,走进非遗,进入实践
将非遗教学与田野采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教师与学生走出课堂与校园,与内涵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直接对话交流,使学校艺术教育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利用教学实践周组织学生到各地开展采风活动,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利用节假日走进田野,走向民间学习,了解民间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掌握民间艺术原生形态,撰写调查报告,汇报田野工作成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展示),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检验和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有效推进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并且,可以此为契机挖掘自己家乡的非遗项目。
(六)搭建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校园表演活动,通过在学校的宣传和表演,激发广大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和兴趣;利用活动、论坛、讲座、专业性研讨等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加深大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把艺术教育与当地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高校文化的引领辐射作用,与地方文化部门联合共建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建立高等学校、文化部门、民间艺人三方多向交流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共赢,共同开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模式。
三、结语
中国泥人博物馆开设泥人培训班、宣扬传统文化并不稀奇,但参与人数多、课程安排满却很难得。前来报名的除了孩子,还有80后、90后,甚至是年过6旬的老人。其实,传统手工文化真正缺失的,是一个平台、一间能让人静下心来学习的教室……
培训的独门秘籍
“年轻人对传统失去了兴趣”、“民间手工艺继承人日渐式微”……媒体上的各种负面信息似乎将“传统文化进行了“已到绝境”的定性。然而,中国泥人博物馆(以下简称“泥博馆”)的一份调查表却让人喜出望外:抽查无锡市部分中小学生,99.8%的学生非常喜欢学校开展的手工文化专题活动,其中34%的学生认为自己收获颇丰。
为了顺应孩子心愿,泥博馆在2013年4月成立了“无锡手工文化基地”,开启了泥人培训课程。只要给博物馆打个电话,通过组团预约的方式,相关人员就会安排当地有名的泥人工艺师进行授课。
“先花半小时参观博物馆,和泥人‘培养’下感情,然后再用1个半小时学习泥人制作技艺。”丁嗣康介绍,这种先酝酿情感再学习的模式能极大提高孩子的兴趣。就连很多大人在参观完博物馆后,也想捏上一个泥人,留作纪念。
赶上“非遗保护”的天时,占据博物馆的地利,剩下的就是人和了。泥博馆在招收学员时很有诀窍,除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平台之外,员工们还加入了“妈妈群”,在里面“招兵买马”。学做泥人既能发扬传统文化,又可以增进母子之间的亲情,一举两得的做法受到很多妈妈的青睐。更重要的是,“妈妈群”遍布全国,相互之间都有联系,在网上秀一下与孩子制作泥人的亲昵场面,也间接宣传了泥人文化,进而吸引更多的手工爱好者慕名前来。
和“妈妈群”接触,可谓手工培训的独门秘籍,屡试不爽。
“传统”不能免费
就在培训课程办得风生水起时,一个张姓小伙却引起了泥博馆的注意。“我想认真学习泥人技艺。这里有可以深入学习的培训班吗?”小张是一名白领,很想在捏制泥人上有所造诣。后来陆续有人问了同样的问题,他们想利用空余时间学到泥人制作的精髓。
专事专办!泥博馆快速回应,为这些特殊群体开设“大师级”培训班。然而,学员们的水平却参差不齐,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构图绘画都不了解。因此泥博馆会对个人进行考核,再按照能力将他们分班:初级班从基本的构图绘画教起;中级班可直接学习泥人制作技艺;至于高级班,则以培养“大师”或是“传承人”为目标。毕竟学一门手艺是要功底的,没有功底的只能从头学起,一步一个脚印。
“培训时我们会收取活动成本费用,一般游客组团前来我们收45元/人,遇上小孩子玩泥人更优惠点,更多时候还要提供点泥人奖品来鼓励哦。”关于收费问题,丁嗣康之前曾考虑过是否要免费,毕竟泥博馆是事业单位,无偿推广非遗文化理所应当,不过经过考察调研后,发现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免费的培训没有约束力,别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另外我们收的也就是泥料成本费,算是AA制。”丁嗣康最终还是决定采取收费制,并许诺,如果因为特殊原因请假缺课的,工作人员会单独安排泥人工艺师给学员补课,采取人性化教学。
近几个月,受到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启发,丁嗣康决定接触“爸爸群”。了解到很多做爸爸的人都对皮艺感兴趣,泥博馆又准备开设皮艺亲子班。做传统手工培训的时候,也不能忽略时代潮流,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将多种丰富的手工活动组合在一起,才能使培训班更加兴旺。
时代在前进,博物馆也发生着微妙地转化。单纯展示已成为过去,如今各大博物馆开始向着多元化发展推出丰富多彩的手工DIY活动。在不久的将来,博物馆与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紧密,成为寓教于乐的人生课堂!
博物馆手工课程推荐
上海玻璃博物馆
好玻璃是“吹”出来的!在火与吹管交融的瞬间,吹管另一端的玻璃造型完全取决于你的喜好。在上海玻璃博物馆DIY创意工坊里,各个年龄层的朋友都能享受到多种玻璃DIY项目,无需任何操作经验,由上海玻璃博物馆的专业技师指导,让你亲身参与热玻璃吹制、灯工制作、热熔玻璃、喷砂玻璃等一系列玻璃制作过程。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
联系方式:021-66181970 13918862487 王晓颖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元宵做灯笼、春暖放风筝、粽香端午缝香包……这些美好的回忆如今得以重现。每个节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都安排了传统手工制作活动,给传统节日和休闲时光平添一份喜庆!此外,博物院还安排了传统手工剪纸、编结玉饰、豆画等特色课程,精彩不容错过。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中华石鼓园
联系方式:0917—2769016
温州博物馆
说起陶泥,你先想到的是孩童时期指尖滑腻有趣的触感?还是荧屏上阴阳隔不断的未了情?制陶技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流传几千年,当我们亲手将一捧泥土盘塑烧制成型,从我们指尖抚摸过的,就已经不是最初的“泥巴”,而是一段历史,一段文明。温州博物馆推出了针对广大陶艺爱好者和青少年的免费陶艺体验课程。提前预约课程,就可以在专业陶艺老师的指导下了解陶艺的基础知识,并学习软陶、盘条、拉胚等制陶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