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旅市场研报范文

文旅市场研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旅市场研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旅市场研报

第1篇:文旅市场研报范文

关键词 室性早搏 量子共振 稳心颗粒 心律平

资料与方法

选择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第一疗养院符合下列条件患者100例纳入本研究:成年人动态心电图证实室性早搏>30次/h:同时伴有与室性早搏相关的心悸等症状: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排除标准:室性早搏不多且无明显症状者;有明确诱因如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酗酒等室性早搏;心室率<60次/分或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患者。患者随机进入步长稳心颗粒组(治疗组)和心律平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9~75岁,平均57±12岁。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31~76岁,平均56±14岁。两组平均年龄、性别、病因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l周,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每次9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共4周;对照组口服心律平,每次150mg,每日3次,共4周。

对每l例入选患者在用药前后,用人体细胞微磁场测定――量子共振技术进行检测。检测的项目:免疫功能、心脏、肝脏、肝功能、肺、肾脏、肾功能、大脑、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然后分别加入步长稳心颗粒或心律平对上述指标进行效价检测。用药期间每2天进行1次心电图检查。

临床症状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②有效:症状改善;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Holter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室性早搏消失或<10次/h或较治疗前减少50%;②有效:室性早搏较治疗前减少30%~50%;③无效:室性早搏数24小时无明显变化或增多。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结果 步长稳心颗粒和心律平、胺碘酮、倍他洛克、异搏定的抗心律失常及治疗室性早搏的效果相当。步长稳心颗粒有轻度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有轻度降低免疫功能的作用,尤以心律平明显。步长稳心颗粒对心脏、肾功能、心功能、肝功、脑血管影响的指数在正常范围,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脏、肾功能、心功能、肝功、脑血管影响的指数大于正常。

以24小时Holter为标准,两组患者治疗前室性早搏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后患者室性早搏数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94%,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经相应药物治疗后室性早搏数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P<0.01)。

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不良反应 治疗组发生轻度头晕例,胃肠道反应2例,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反应3例,心动过缓2例,均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讨论

心律平是治疗室性早搏的常用药物,由于心脏负性肌力和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明显限制了其使用,尤其是使用大剂量心律平抗心律失常时,更易引起心律失常,偶尔可致严重甚至致死性心律失常。在伴有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心律平应视为禁忌。

步长稳心颗粒其主要成分为党参、黄精、甘松、三七、琥珀等。其中党参甘平入脾经,功同人参,能补中益气,安精神,止惊悸,而其药力较人参柔和,润而不燥,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和解聚作用,防止血栓形成;黄精甘平,补脾气而滋心阴,辅助党参,益气生血,具有抗动脉硬化,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三七苷而微苦性温,行瘀止血定痛,且兼有补益之力,能够增加心脏血流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微循环:不仅能抗心肌缺血,其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人参二醇苷及人参三醇苷能对抗乌头碱、肾上腺素及结扎冠状动脉诱发的心律失常;琥珀甘平,活血化瘀兼平肝安神,具有镇静、安神、利尿、活血作用;甘松甘温,开郁散滞,能舒理肝脾之气,气行则血行,其所含缬草酮,具有膜稳定作用,它能够延长动作电位,打断折返激动,从而达到治疗室性早搏的目的。

第2篇:文旅市场研报范文

【关键词】 柔性挂职;自主创新;模式;仿真培训;创业教育

引言

最近我国教育部、国家 发展 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 科技 部、国资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要求各高等院校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统筹协调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等各个环节,加速培养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意见》还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主动适应 经济 社会 发展的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要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鼓励高等院校与 企业 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 学习 。高等学校在开展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培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转专业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题为“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会计国际趋同研讨会”的发言中指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 经济 社会 和高等 教育 事业的迅速 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 理论 也不断深化创新。作为这次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作为高等教育基本职能之一“社会服务”功能,已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一社会共识,成为宁波大学开展“百名教授、博士进 企业 ”工作的 时代 背景。 目前 已有147名教师与128家企业签定协议,合作形式涉及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设计、技术工艺改进、财务流程再造、生产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第三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已经启动。

前两批147名教师联合企业累计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80余项。仅2005年一年,9位教授的技术项目运用在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就使企业新增产值3亿元。“进企业”活动中被下派到企业任职的一位教授被授予“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的一项合作项目荣获国家 科技 进步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项上的重大突破。实践成果让宁波大学“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有了越来越大的 影响 力,还在学校之外得到了明显体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等院校也启动了“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为更多企业的经营发展注入能量。

宁波大学“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取得很大的成功,并能发扬光大。笔者认为,其原因一方面,在宁波大学内部,此项工作的深化和改进一直没有停止,例如服务理念和服务范围不断得到扩大和深化;从“走出去”到“请进来”推进自主创新,培养企业到岗即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宁波大学建立并逐渐完善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措施,解除了进驻企业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保证教师在企业开展 研究 和实践的时间和精力。具体要点如下:

1. 学校多次发文,明确“进企业”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广大有能力的教师带着使命和荣誉感走进企业,开展工作。

2. 学校设计了“挂职”、“兼职”、“担任顾问”等多种“进企业”的形式,让教师在校内教学科研和在企业的生产实践研究之间有充分的统筹安排的自由,从而可以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3.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保证在企业服务的老师在完成规定教学科研任务的情况下可以享受正常的校内津贴,并在岗位聘任工作中对在企业工作成绩出色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

4. 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按照对方企业所在的不同服务区域给相关教师额度不等的通讯和差旅补贴,减轻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成本。

5. 在学校“服务地方贡献奖”等奖项评审中,充分考虑教师参与该项活动的情况和在企业的工作业绩。

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些制度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参与此项活动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投身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进企业”是广大教师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好机会,是推动教师与企业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不了解市场需求,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帮助教师找到市场和研究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科研方向与技术创新目标,提高了学校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又帮助地方和企业了解、共享 了学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解决科技供需脱节的现象,促进了成果转化。教师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各得其所,各取所需,真正实现了“双赢”。

案例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柔性挂职,推进政产学研合作”

第3篇:文旅市场研报范文

关键词:大健康时代;六堡茶;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模式

中图分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15-06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new normal economy and the rapidly developing large health industry,Wuzhou government department,Liupao tea companies and reseach experts detailedly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Liupao tea economy,and proposed the viewpoint that Liupao tea economy has created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health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ational normal economy based on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dvantages,the cultural heritage exploration,key element resources integration. Moreover,it emerged a variety of typical models for reference.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was optimiz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billion yuan industry of Liupao tea in the big health opportunities.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and construction of Liupao tea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were strengthened on the base of certification and standards. The tea industry was led to reshape the glorious history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market economy. Both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own and the combination culture and tourism were traced to the origin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dvantages an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Multi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liupao tea processing were showed in the la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mountainous area. Tea expo exchange platform was held and “Internet plus” was used to promote the electronic business management of tea and social information service. It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at tea economy organically combined with cultural fe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own construction,which were both wealthy and strong town.in the study,it was a good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structure reform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Key words:Big health industry;Liupao tea;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way;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六堡茶是广西具有1500a历史传统黑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依托高海拔、低纬度、光照足、温差大、气候湿润、水质优良、无污染等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造就六堡茶“红、浓、陈、醇”品质特性及特殊保健养生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1]。六堡茶是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显示,六堡茶品牌价值为15.79亿元,居中国黑茶类第3位。

近年来,伴随着大健康产业市场和黑茶热消费的兴起和升温,梧州六堡茶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质量,同时重视文化建设,提升六堡茶的文化品位和品牌影响力,现已形成基地种植规模化、市场销售扩大化、产品质量标准化、文化普及大众化的格局。六堡茶现已成为产业化扶贫重点产业,农业富民依托特色产业,以及梧州及广西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3]。

目前,受国家经济政策和新常态经济整体环境影响,茶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变化和挑战,茶叶行业总体泡沫化消费逐渐去除,呈现出缓中趋稳的态势,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新一轮行业市场面临重新洗牌,从投资、消费、出口都倒逼茶叶行业经济推行“供给侧改革”,加速茶业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在茶叶需求市场传统和新兴消费市场共存的之际,供给侧改革为六堡茶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也提供有利发展机遇[4]。通过调整茶叶结构和产能过剩,发挥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综合效应,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寻找、培育茶叶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六堡茶产品真正契合市场需求,做到产品结构合理和有效供给,与未来的消费需求吻合,做到无缝对接。

转型升级成为当前六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难题,茶叶企业转型成功就意味着抢占更大消费市场。伴随着大健康产业市场的兴起和升温,健康关注生命的全过程、生命全周期,每个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可以说,未来茶叶消费者更追求茶叶性价比,六堡茶产业迎来了又一次机遇,六堡茶作为广西的名优特产,要抓住这一品牌名片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发挥出六堡茶的发源地、原产地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六堡茶文化,努力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品质的创新和服务质量升级,塑造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务实而又有竞争力的商业网络,加速推进六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对经济新常态。梧州市政府、企业、研究院因地制宜资源整合,加强产学研联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品牌文化引领,在种植规模、黑茶产量、市场占有率、综合产值等方面有所突破,实现茶叶产业振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出现多种发展可借鉴的模式和典型案例。

1 抢抓大健康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培育百亿六堡茶产业

以打造六堡茶百亿元茶产业为目标,通过重组集团化股份公司、设立产业基金,规划实施和制定标准等工作,六堡茶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内资源优化配置,相互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和成果共享,共同为培育百亿茶大健康产业更高、更远发展夯实基础[5]。

1.1 重组集团化股份公司,设立产业基金,夯实六堡茶产业基础 (1)广西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由梧州市农村投资发展公司、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天誉茶业有限公、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公司、苍梧雄业六堡茶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创新集团化经营模式。同时梧州市与深圳世纪贤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设立六堡茶产业基金,签署《关于六堡茶产业发展基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与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和君集团对接共同发展壮大基金。组建茶叶集团和设立产业基金为六堡茶产业提供坚强后盾。(2)成立六堡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梧州六堡茶研究院牵头梧州学院、广西黑茶(六堡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3家企事业单位成立六堡茶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盟单位在六堡茶历史文化挖掘与打造、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原料加工、新产品研发、产业链构建以及营销等进行资源共享,科技攻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为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3)成立梧州市茶业商会。旨在打造一个茶叶企业共同学习、交流平台,抱团发展,宣传梧州茶行业的新形象,推动六堡茶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

1.2 规划先行,标准制定,促进六堡茶产业规范发展 (1)梧州市把六堡茶产业列为全市十大农业优势产业来扶持发展,先后出台《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6―2025》《梧州市〈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实施细则》《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六堡茶产业的“基地规模化、加工园区化、产品标准化、品牌国际化、文化普及化”建设,全力促进茶产业规范发展。(2)六堡茶首个国家标准――《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于2017年1月正式实施,也是广西茶叶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此外,梧州还制定和实施《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等广西地方标准,有力地加强六堡茶标准体系建设[6]。

2 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致力六堡茶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梧州茶厂创建于1953年,有“中国六堡茶工业的摇篮”之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技术积累的侨销名茶厂家,拥有4000m2陈化茶窖和“中国六堡茶第一仓”的美誉600m2木板干仓,见证了梧州茶厂悠久历史地位和x予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大的六堡茶加工企业。“三鹤”牌六堡茶是国家出口换汇的重要物资,著名的侨销茶,荣获多项国际金奖,被国家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为传承、丰富和发扬六堡茶品质特色和文化起到示范、创新的作用,成为集制茶、品茶、历史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龙头企业。

2.1 不断丰富六堡茶产业文化内涵,用追求卓越的文化质量提升产品质量 (1)总结吸收传统六堡茶制法精髓,坚持原生态原产地自然与人文共同成就六堡茶,传承和发扬“毛茶分筛拼配初蒸h堆开堆摊凉复蒸装篓凉置陈化”的加工工艺,保持六堡茶“红、浓、陈、醇”的品质特色,开启六堡茶的独特生产工艺。传统的大箩六堡茶制作工艺复原:称茶-蒸茶-双人舞踩笠-打笠,创新实际生产传统蒸压工艺“双人舞踩笠”表演,让六堡茶爱好者体会到古法六堡茶制茶工艺情境,感受六堡茶独特的魅力[7]。(2)“中国六堡茶第一仓”陈化茶窖、老木板房干仓等天然恒温茶窖的陈化环境,配套建成地标性的风格典雅、文化氛堡茶陈列景观建筑成为展示六堡茶文化的重要窗口,充分彰显企业的制茶实力和品牌形象、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有利于茶文化交流和产品销售。

2.2 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科技开发,致力于认证和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1)以企业为主体,探索和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近年来,梧州茶厂重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产学研合作开发,促进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驱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体系,使企业成为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提高六堡茶供给侧质量品质和效率,使六堡茶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适应消费需求是供给侧改革无缝对接的重要基础。

与广西大学、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承担的《六堡茶微生物群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首次分析优势微生物与六堡茶品质形成的关系,探讨微生物的食品安全性、功能性以及槟榔香品质评价的研究。和梧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承担“六堡茶发酵工艺自动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成功探索六堡茶金花关键控制技术、“旋转式蒸茶机”,对六堡茶生产过程的关键工序自动控制,湿热作用、酶促作用、微生物作用[8],提高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实现六堡茶一级品率90%以上,有力推动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并形成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研发团队。《六堡茶发酵金花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获2013年度梧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重视生产经营,致力于认证和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创造卓越品质的“三鹤”六堡茶。标准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茶业生产健康发展的基石,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质量管理提升的重要保证,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以及体系运行的工作系统,沿着标准的规范轨道加强质量管理是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9-10],是提高企业诚信度和顾客满意度的有效保障,是梧州茶厂建设一流六堡茶龙头企业的战略性选择。企业参与多项六堡茶国家、地方标准的制定,引领六堡茶产业向标准化迈进。先后参与制定《六堡茶》出口标准、《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和《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11],通过了ISO 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用最规范的程序、最卫生的手段全面加强六堡茶安全质量管理,使生产经营有序、高效和持续发展,将六堡茶传统工艺与现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结合,让原料购进、生产加工、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记录详细、有据可查,对梧州茶厂实现持续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

2.3 夯实企业发展基础,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更好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始终坚持“精心制茶,诚信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创建“创建工人先锋号,争当工人先锋号标兵”活动为载体,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加强员工事业心和责任心,重视生产现场管理,准确把握六堡茶翻堆周期及水量添加,严格执行筑堆、开堆、解块等生产工序,清楚蒸压工艺中脱模、清洁模具技术,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次品率从3%下降到0.1%以下,每批发酵六堡茶均达到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的品质要求,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改进产品包装,增强产品的美观度和文化品位,多方诠释“三鹤”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影响力。

3 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带头重塑六堡茶历史的辉煌

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和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作为六堡茶龙头企业代表,边销茶指定生产企业。充分挖掘六堡茶的发展潜力,面对经济新常态,瞄准日益增长的健康产业需求,向健康、养生产业发力,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以实事求是,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不断寻求协同合作创新,以质量求生存的立世之道,为企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和赢得了信誉,使茂圣、中茶茶业的品牌保持较高的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

3.1 坚持“传承百年精髓,重塑六堡茶历史辉煌”的理念 为了重塑昔日辉煌,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引进中国茶叶有限公司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凭借“中茶”品牌优势及其辐射全国和全世界的销售网络,必将对重塑六堡茶产业辉煌增加信心。茂圣茶业公司源头整合六堡茶资源,从当地茶农收购近10t六堡老茶。同时进一步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扩大标准化茶园面积,建设有机茶园示范基地,为广大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12],茂圣有机生态茶园――八集山庄于2016年获得全国30座最美茶园之一。

3.2 寻求协同合作创新,以质量求生存转型发展 茂圣茶业公司主动与市内自动化研究所合作,自主研发传承传统工艺与科技创新结合的离地发酵六堡茶生产线,实现渥堆工艺的科学化、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操作,工艺的改良保证质量和卫生,缩短传统渥堆发酵时间,生产效率提高3倍。与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衰老医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揭密六堡茶的保健养生功效。研究确定与品质密切相关的主要物质,提出主要质量指标和鉴别指标,证明六堡茶的安全性。科学揭示六堡茶具有明显的减肥、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保健养生功效。这为科学阐明六堡茶具有独特原料、生态环境、工艺的地理标志产品提供理论基础,对六堡茶品质的提高和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功征服北京老舍茶馆和上海世博会。公司已取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技术,13项外观设计专利。

4 溯源六堡茶原生B产地优势和深厚文化底蕴,实现产镇结合、文旅结合发展

苍梧县充分利用好六堡茶发源地、原产地的优势,在产业政策环境和市场发展的环境下,注重六堡茶文化的挖掘、传承和推广,以文化推广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的理念逐渐在六堡茶企业中植根,将六堡茶的历史典故、人文特色运用到产品的设计、包装和宣传上,有效地提升六堡茶内涵,巩固和培养六堡茶的终端消费群体品位,促进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拥有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公司12家,出口外销量都在400t以上,产品在东南亚、日本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广受欢迎。

4.1 夯实基础,保护原产地、原生态、原品种优势特色 广西苍梧县六堡黑石顶农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坐落在苍梧县六堡镇塘坪村黑石顶,公司拥有的黑石顶茶园是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贡品茶的发源地,是苍梧唯一保存清朝时期的青石堆砌成梯田式老茶园,目前茶园里老茶树比比皆是,最大的树冠直径有3m多。黑石顶为黑石矿化而成,崇山峻岭云雾独多,且昼夜温差大,溪涧水长流,保证所生产的六堡茗茶如金般品质[13-14]。

黑石顶茶园现种植有有机认证茶园133hm2,按照有机茶的标准进行种植和管理,采用太阳能诱虫灯、黄蓝板等物理方法来诱杀茶叶害虫,林茶间作保持生物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生态平衡,茶叶经检测达到有机质量认证标准。公司所精制加工生产的原生态、野生原种六堡茶花茶,外形色泽亮,香气浓,具有独特的茶香、花香、蜜香等滋味,广受市场欢迎。

4.2 挖掘六堡茶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六堡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通过摄影、诗联、著作等文学艺术形式挖掘、记录六堡茶产地的地域风情、人文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围绕六堡黑石顶生态茶园、六堡镇自然风光风情以及六堡茶文化进行创作,收集整理六堡茶资料,组织全国各地诗词名家到六堡茶生产基地采风,拍摄主题宣传片,创作反映六堡茶文化的作品,打造“印象六堡茶园”系列民族歌舞剧,丰富六堡茶的文化内涵,以文化推动六堡茶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六堡茶文化旅游注入更为深远的文化底蕴。2012年举办的“六顶杯”六堡茶诗联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市(包括香港地区)和美国等近400位作者1078首(篇)以六堡茶为主题的诗词、对联作品。连续举办的五届六堡茶摄影大赛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中国六堡茶》《六堡茶大观》得到业界和社会人士的好评,六堡茶的文化效应正在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群众认知和认可六堡茶。

4.3 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生态名镇,实现产镇一体化 苍梧县六堡镇以加快特色生态农业名镇建设为契机,将城镇环境建设、六堡茶种植、加工、营销与历史特色文化等要素结合起来,游客参观六堡古圩镇、古码头、茶排古道、黑石村、黑石崖、黑石顶老茶园、诗词文化长廊和传统六堡茶制作工艺展示,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六堡茶文化的历史感。(1)在六堡镇镇区入建设口牌坊和六堡茶文化广场,形成牌坊、廊亭、茶艺古朴典雅的展示区和景观群。镇内对道路景观进行打造和茶船古道修茸,兼具古镇历史特色、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特色,防汛能力、景观欣赏、茶文化浓郁都得到同步提升。打造独具特色的、全国最大的六堡茶文化特色一条街,集六堡茶旅游商品销售、茶旅文化演艺、茶产品体验于一体的营销产品中心街区。(2)以六堡镇六堡河两岸的茶叶种植基地为中心区,规划建设茶文化旅游区,融茶园独特风格建筑、现场茶叶摘采、加工展示、茶艺表演、茶文化体验、乡村休闲、餐饮功能于一体,发展康复疗养、养生养老、运动保健等大健康产业,拉长茶产业链条,打造茶叶特色人文旅游乐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共享六堡茶品牌价值,实现茶产业、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互动融合发展。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芊河茶业有限公司、苍梧雄业六堡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茶叶种植基地,有力地支撑苍梧六堡茶广西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创建。

5 遵循山地经济发展规律,多元展示六堡茶文化内涵

梧州山区丘陵多,生物资源丰富,多有灾甘达74.8%,为六堡茶种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把这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价值优势以及特色优势,使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六堡茶作为产业化扶贫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些地区山高路远,家家户户世代种植六堡茶,茶叶已成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偏远市区,交通也不便利,成本偏高,以及多数茶农自身制茶工艺、设备和场地限制因素,农家六堡茶销路不畅,甚至囤积在家里,严重影响了茶农的收入。

5.1 发挥传承六堡茶传统制茶技艺优势带动茶农闯市场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在产品价格上没有话语权,本身资本、技术等有限,加工量小、开发程度低,而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标准和统一收购销售,利用六堡茶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发挥六堡茶古法工艺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理念优势,集结会员共同闯市场,使茶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提升六堡茶文化品味。如像六堡茶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谭爱云成立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国家级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韦洁群,成立“石濡菲创新工作室”,带动茶农共同闯市场,发家致富。

5.2 坚守传承古法制茶,创新六堡茶文化内涵 古法六堡茶民间基础深厚,它扎根于民间,原料上采用六堡茶群体种,使用传统六堡茶工艺制作,可谓“根正苗红”的六堡茶。早在清朝时期,主要以收购茶农的毛茶销往东南亚,大筐茶、小箩茶销量可谓相当可观。目前,农家茶仍占据一部分市场,传统的小茶坊、茶农和茶商喜欢买农家茶回去自己收藏、发酵。古法制作六堡茶工艺简洁明了,即为鲜叶-杀青-揉捻-解块-堆闷(发酵)-干燥-汽蒸渥堆发酵-蒸压入箩-晾置陈化。“罨”、“蒸”、“h”是古法六堡茶独特工艺,罨堆与反复热复揉、蒸和h的结合,经过多次的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微生物菌群生成丰富,茶多酚中儿茶素、黄酮、黄酮苷类等转化较好,茶气足,茶叶后期转化空间大、层次感好,滋味醇厚,回甘强烈,可以感受到六堡茶的越陈越佳品质[15]。

苍梧县金福茶业有限公司凭着对六堡茶的钟爱和敏锐商机,把地地道道的六堡茶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拥有相当的客户群体和营销渠道,茶叶生意已遍布大江南北,在马来西亚、韩国都有固定的合作伙伴。公司还以六堡茶为原料,配以或荤或素的食材,做成六堡茶菜肴,天然的茶香、茶色,更具有去油腻、除腥味、爽口感、增色泽等功用,茶与食材同食相得益彰,助推饮食业、旅游业的发展。无论六堡茶还是六堡茶宴,都是通过让游客和客商亲自体验六堡茶的制作过程,品尝六堡茶菜肴等方式,展示六堡茶历史文化,繁荣茶乡经济。

5.3 村企结对合作共建茶厂,共同繁荣山区茶叶经济 长期以来,一些较大茶业公司很少能够满足从茶叶采摘、发酵到陈化的生产需求,同时向茶农收毛茶进行再精制陈化的传统。为了解决茶农六堡茶生产、销售问题,苍梧县积极整合资源,开展村企结对合作共建,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互促共赢”的发展新模式。引进梧州茶厂、天誉茶叶有限公司、芊河茶叶发展有限公司、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等六堡茶企业,在村里建设“六堡茶初制加工厂”,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保证六堡茶原料基地的稳定性和地域性,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技术与人才优势,以工带农、以企兴村,发展规范化有机茶园基地,进一步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活力。截至目前,六堡镇主产区茶园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hm2,年产六堡茶400t。

6 搭建茶业博览会交流平台,“互联网+”助推茶叶电商经营与社会服务

一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举办茶文化节,搭建茶叶产学研博览会和交易会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展会和媒体扩大品牌宣传,弘扬茶文化,拓宽推广渠道,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提升六堡茶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举措。自2008年以来,梧州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茶文化节,2014年更是升级成为全国性茶叶博览会之一,茶文化节和茶叶博览会有力地推动了梧州茶叶产业的更大发展。同时,梧州六堡茶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举行的国际茶博会上多次获得金奖,得到业界肯定,引起广泛关注。二是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以及网络购物的普及,茶叶企业开始探索电子商务运营渠道模式。以天猫、京东、苏宁平台以及商城平台对接为基础,将宣传、电商建设合并在一起,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前期推广费用和交易成本,借助政府的强大支持和自身体系的巨大聚合力,让用户的需求和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联社)的产品之间做到高效对接,通过及时沟通茶叶产销信息,线上鼠标“触网”交易,线下通过物流网络茶叶便翻山越岭地抵达顾客手中,在减少茶叶流通环节,公平交易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明显优势,解决茶叶“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提高茶企、茶农信息获取能力、致富增收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带动周边物流业、金融业及上下游产业发展。如梧州茶厂的天猫旗舰店――三鹤旗舰店上线,茂圣公司等也推出网上销售业务。三是积极推进茶叶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信息化。以市农业局、六堡茶研究院和茶企建立茶业联盟、专家团队,利用网站、微博、微信为服务平台,针对茶业产、经、销不同环节,为茶企、茶农提供茶叶市场动态、生产经营分析、技术咨询等服务,网络信息操作快捷简便,内容丰富,时间灵活,利用微博、微信的互动优势,激发受众的关注度和兴趣,免费为茶叶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服务信息,建立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长期稳定的服务合作体系,有效提升了茶业行政管理效率以及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7 结论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整体环境下,面对大健康产业市场兴起和“互联网+”发展态势,把六堡茶产业打造成榫济新常态下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出现重组集团化股份公司,优化资源配置,致力于六堡茶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根植于原生态产地优势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产镇结合、文旅结合,以及“互联网+”助推茶叶电商经营与信息化社会服务等多种发展模式,实现山区茶叶经济、文化内涵与特色生态城镇建设有机融合,既富民又强市,取得显著的成效,对山区茶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韦静峰,文兆明.广西六堡茶,广西农学报[J].2008,23(3):45-47.

[2]龙志荣,邱卫华,邱瑞瑾.古韵六堡茶适逢产业春天[J].广东茶业,2012(3):11-13.

[3]龙志荣,马士成,邱瑞瑾,等.六堡茶成为广西茶叶黑马的剖析[J].福建茶叶,2014,36(1):45-47.

[4]龙志荣,马士成,梅宇,等.六堡茶产业市场形势分析报告[J].广东茶业,2013(3):23-27.

[5]马士成.六堡茶大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

[6]马士成,周耀昌,龙志荣,等.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茶叶,2014,(9):6-7.

[7]姚静健.六堡茶工厂化生产的起源及其演变[J].茶叶,2013,39(1):43-44.

[8]温志杰,石荣强,何勇强,等.六堡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变化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09-1011.

[9]张梅,屈广滨.六堡茶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J].企业发展,2013(2):51-52.

[10]吴平,林健美.自愿性产品认证对茶叶质量保证作用的研究――以六堡茶为例[J].广东茶业,2014(1):22-28.

[11]何志强.弘扬六堡茶文化,做强六堡茶产业[J].中国茶叶,2007,(4):32-33.

[12]覃秀菊,邱勇娟,陈佳.促进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的配套技术措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4):5-6.

[13]卢一叶.苍梧县六堡茶种植区土宜性调查与改良培肥对策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2,22:36-38.

第4篇:文旅市场研报范文

【关键词】 柔性挂职;自主创新;模式;仿真培训;创业教育

引言

最近我国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要求各高等院校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统筹协调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等各个环节,加速培养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意见》还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要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学习。高等学校在开展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培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转专业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题为“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会计国际趋同研讨会”的发言中指出:中国成功地构建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又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联合国贸发会议会计部主任约瑟夫・阿斯莫拉什指出:中国经验带给世人诸多启发,但从技术方面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篇幅浩大,而且较为复杂,因此财务人员的能力建设也是一个方面的问题。财政部颁发的新《企业财务通则》,密切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从政府宏观财务、投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围绕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六大财务管理要素,创造性地解决了企业财务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对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根据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建立服务型教育体系、产学研结合体系和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学习服务能力。高校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和高校与企业利益共享机制。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与资源条件,扬长避短,走体现自身优势的发展道路。高校应勇于创新,结合实际、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机制,并为提高高等教育对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案例一、宁波大学“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

宁波大学“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开始于2003年,经过不断地制度完善和观念创新,如今已经成为学校服务型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既是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也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对高校、企业的自主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项工作的开创与完善的过程,也是宁波大学发展服务型教育,以创新姿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过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也不断深化创新。作为这次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作为高等教育基本职能之一“社会服务”功能,已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一社会共识,成为宁波大学开展“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工作的时代背景。目前已有147名教师与128家企业签定协议,合作形式涉及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设计、技术工艺改进、财务流程再造、生产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第三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已经启动。

前两批147名教师联合企业累计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80余项。仅2005年一年,9位教授的技术项目运用在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就使企业新增产值3亿元。“进企业”活动中被下派到企业任职的一位教授被授予“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的一项合作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项上的重大突破。实践成果让宁波大学“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还在学校之外得到了明显体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等院校也启动了“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为更多企业的经营发展注入能量。

宁波大学“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取得很大的成功,并能发扬光大。笔者认为,其原因一方面,在宁波大学内部,此项工作的深化和改进一直没有停止,例如服务理念和服务范围不断得到扩大和深化;从“走出去”到“请进来”推进自主创新,培养企业到岗即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宁波大学建立并逐渐完善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措施,解除了进驻企业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保证教师在企业开展研究和实践的时间和精力。具体要点如下:

1. 学校多次发文,明确“进企业”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广大有能力的教师带着使命和荣誉感走进企业,开展工作。

2. 学校设计了“挂职”、“兼职”、“担任顾问”等多种“进企业”的形式,让教师在校内教学科研和在企业的生产实践研究之间有充分的统筹安排的自由,从而可以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3.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保证在企业服务的老师在完成规定教学科研任务的情况下可以享受正常的校内津贴,并在岗位聘任工作中对在企业工作成绩出色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

4. 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按照对方企业所在的不同服务区域给相关教师额度不等的通讯和差旅补贴,减轻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成本。

5. 在学校“服务地方贡献奖”等奖项评审中,充分考虑教师参与该项活动的情况和在企业的工作业绩。

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些制度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参与此项活动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投身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进企业”是广大教师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好机会,是推动教师与企业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不了解市场需求,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帮助教师找到市场和研究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科研方向与技术创新目标,提高了学校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又帮助地方和企业了解、共享 了学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解决科技供需脱节的现象,促进了成果转化。教师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各得其所,各取所需,真正实现了“双赢”。

案例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柔性挂职,推进政产学研合作”

宁波市鄞州区200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4 011元,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12名,但区政府认识到:虽然近年高新技术产业已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鄞州的经济仍主要集中在“低技术、高能耗”的传统行业,管理和技术的滞后制约了鄞州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区内企业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基础均比较薄弱,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难度大、时间久、成本高、风险大,引发出企业“如不创新是等死,如创新是找死”的有现实意义的悖论。因此,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是实现鄞州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这也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强化社会竞争能力、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

由于受我国高校历史沿袭与现有考核体系的影响,高校内部客观存在着对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意义的不同认识与阻力。部分教师重基础、轻应用的研究导向与重纯粹学术、轻社会服务的价值导向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必然造成部分教师习惯自我封闭在“象牙塔”内,看不起技术开发和管理创新,形成自我能力与服务意愿双双萎缩的恶性循环。长期以来,高校教师不了解科研成果达到怎样的成熟度才能与企业对接、人才培养从形式到要求如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等问题,使得高等教育与实际往往脱节。而且,这些思想误区将会影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培养。著名教育学家钱伟长曾明确指出,没有创新实践的教师教不出创新性的学生,甚至由于对创新的不理解而压制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对开展全方位的产学研结合活动带来较大的负面阻力与人力浪费,影响活动绩效。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具体做法是:

1. 选派教师担任鄞州区发改局、工商局、科技局、建设局和工业园区的局长助理、主任助理、处长等进行柔性挂职,积极发挥挂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与智力支持,并积极发挥实践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各方对科学的、合理的产学研模式进行探索与研讨。

2. 通过高校教师与挂职机关的联合办公,形成产学研需求方与供应方的无缝链接,减少了产学研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不对称等问题,提高了产学研相关各方对信息、活动的敏感性与时效性,提升了产学研活动的实践水平与整体绩效。

3. 通过挂职,建立起了相关教师与挂职单位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提升了挂职高校教师的思想和实践水平,丰富了相关的社会资源。

4. 通过对挂职教师的绩效评估与积极宣传,在学院内营造了产学研结合活动的热情与氛围,冲击了高校与社会对产学研活动固有的偏见与抵触文化。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鄞州区政府制定了具体、达成共识的远景与目标规划,并在其基础上结合挂职活动的性质与特点,制定了针对具体挂职的四维目标体系:挂职成就、个人成长目标达成、工作与服务满意度以及管理贡献。四维度以挂职为核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挂职活动的完整、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丰富了服务平台,强化了双方的互补服务能力。柔性挂职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充分地发挥出资源与渠道的整合作用,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新途径。

案例三、“3+1”:一个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各自特长,克服由学校单一培养所带来的许多不足,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3+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安排是:学生在学校学习3学年基础、专业和实践课程,最后1个学年主要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协同完成教学和专业岗位实训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岗位操作技术,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1”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合作单位的充分肯定。“3+1”有稳定的一年实习时间,解决了目前存在的实习学生流动快、人员多、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合作单位也愿意拿出一些资源去培养这些学生,一旦单位有用工要求,可以从中物色优秀的实习生留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一举三赢”,对学校来说培养出了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对合作单位而言;通过对学生一年的实习培训物色到了合适的人才;对学生而言,通过“3+1”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可以提前上岗,解决就业问题。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企业一年的实习、学习内容安排与考核至关重要。为此,应按照专业岗位的要求设计适合学生的培训模式。借鉴宁波万里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和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的经验,笔者认为财会类学生应经历4个实习模块:

1. 实习始业教育模块(2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企业概况、企业文化、薪酬福利制度,实地参观、熟悉业务流程和工艺流程,进行职业心理转换辅导,树立企业价值观和职业操守,将自己的职业规划同企业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对企业的归属感。

2. 技能实习模块(6个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管理等流程,熟悉财务软件、ERP软件和业务系统软件,在企业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根据每月安排的学习内容进行笔试或现场实际操作考试,检验阶段学习成果。

3. 集中授课模块(2个月):结合企业最新的管理方法、专题和模式给学生进行集中授课,例如企业财务战略的编制、全面预算的编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财务预警体系的设计等等。要体现教育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4. 仿真培训模块(3个月):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实习和学习,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企业计算机仿真系统或ERP等软件上进行模拟操作,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进行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的撰写。

学生在企业一年专业岗位实习过程中,按照企业准员工的要求,建立实习考核档案,在考核中既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考试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行为表现,并按权重记入实成绩。经历四个实习模块的学生将不会再为撰写毕业论文无从下手而烦恼了。

根据经验可知,“3+1”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取决于下面三个方面问题:

1. 合作单位的选择问题。一个合格的合作单位应满足以下条件:(1)企业组织有良好的运行机制;(2)企业组织有着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3)企业有一支较高专业水平的财务、会计人员队伍。基于以上条件的限制,要选择较为理想的合作单位不是一件易事,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和交流。

2.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要做好“3+1”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特聘产学研地的主要负责人为客座教授,聘请业务骨干若干名为指导教师。学院也可指定合适的教师担任校内指导教师,保持长期相对的稳定,并要建立有关的考核办法。

3. 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和权益问题。学生实习期间,要求合作单位参照本单位员工的管理办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双方共同负责,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赴合作单位了解实习情况。同时,双方要适当地给予学生生活补贴和车贴。

案例四、创办创业教育学院,联手企业家培养创业苗子

宁波许多高校都设有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创业教育学院是在创业教育领导小组领导下的虚拟学院,其主要工作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制定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进有利于实施创业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相关专业证书的认证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创业教育学院最重要的机制是从企业中聘请高层经营管理者作为学生创业的导师。这些导师利用他们熟悉的创新案例和自身的创业实践和体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参与学生创业计划、方案的制订和评审,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一位商学院毕业的学生,经过创业培训后,开了一家财务咨询公司。经过四年多时间的拼搏,业务从个体企业的记账发展到跨国企业的专项财务咨询;从业人员由3名发展到20余人。该公司得到了外资咨询公司的青睐,有被收购的可能。创业实现了人生价值。

结束语

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科都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经验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是长期以来财务与会计的重要教育手段,然而这些教育手段只有在产学研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可采用多种形式,以上所介绍的做法值得人们借鉴和探索。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产学研合作系统是开放的、复杂的庞大系统,该系统的要素包括高等院校、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学生通过在现场所获得的亲身经历,实现由抽象的书本知识到对具体感性事物认识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质的飞跃,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在融入经营管理、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找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充电,不断缩短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这样的人才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时才会呈现出强大的竞争实力,并且对其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文旅市场研报范文

关键词:仙林大学城;SWOT分析;科学发展

大学城,是以大学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以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为主要目标,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围绕大学建立的新型特色园区。2002年全国各地已建和拟建的大学城多达50多座,且呈逐渐增加趋势。在此背景下,2002年南京仙林大学城被纳入仙林新市区发展规划的一部分。

一、仙林大学城总体概况

仙林大学城位于南京仙林新市区西北部,属现代化综合性大学城,具有以下特征:规模巨大,规划总用地面积20.34 km2,其中大学城用地所占比例最高,为36.58%,现拥有15所院校;入驻学校办学层次多样,形成以本科、研究生和职业教育的多层次教学体系;形成了以理工、文科院校及文理兼备的多元化校园集聚;功能上趋向以高等教育、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大学城;空间模式属于典型的城市边缘区模式。

二、仙林大学城建设意义

仙林大学城是城市扩张、边界向外延伸的产物,对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促进城乡结合部迅速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市域层面而言,大学城建设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响应,有利于南京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城市形象提升。

从社区层面而言,大学城的建设可提升社区形象、强化社区教育、科学、文化功能;带来社区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变化;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促进社区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居民就业。

三、仙林大学城建设的SWOT分析

本文借用SWOT分析法,依据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区位因素及条件,对其优劣势进行多角度评析,根据时代背景与区域环境,分析其机遇与挑战。

(一)仙林大学城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有学者从多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城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建设条件,如肖玲对广东大学城的分析认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集聚、文化、自然环境及规划建设因素构成主要区位影响因素;王成超从城市规模及地域形态、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城市发展战略、政策引导、大学城形成基础、高科技产业布局、旅游资源分布等八项因素分析了大学城空间模式;方明从文化积淀、产业布局、人才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外部环境、核心大学支撑等方面分析了大学城建设的条件。本文将以上各因素及条件与仙林大学城具体实际相结合,分析其优劣势。

1.南京城市发展战略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年)》提出“以长江为主轴,东进南延,南北响应;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2001 年对规划进行调整,强调“多中心”发展。仙林新市区位于南京主城以东,是规划调整中明确的主城三大新市区之一,并被定位为“都市发展区的区域副中心,以发展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市区。”。 在此导向下,新市区发展规划确定仙鹤、麒麟、白象、青龙4个片区,仙鹤片区确定建设仙林大学城,以发展高等院校、居住和公共设施等为主的综合社区,以人力资源培养为主要功能。

仙林大学城的建设是城市发展战略与扩展方向的产物,临近高新区,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学城位于城市发展轴线上,利于城市东向跨越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

2.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大学城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及高素质人才作支撑。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九五”期间(1996-2000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0年全市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区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显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建设资金的筹集以及人才的招募将提供有力支撑。

3.优越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氛围

大学城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设,要求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仙西地区西靠紫金山,北倚栖霞山,东接镇江宝华山和唐山风景区,南邻青龙山,九乡河与七乡河纵贯南北,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且保留有明城外廓土城墙遗址,其均为大学城的布局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

4.硬件建设完善,软件建设相对滞后

大运量、低能耗、出行便捷的交通网络是未来仙林大学城的交通特点,仙林新市区对外立体交通条件满足了这一要求。历经10余年发展,校园内部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周边地区的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综合配套设施更加齐全。

与先进的硬件设施相比,软件建设略显滞后,表现为师资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不足、各高校及专业间发展协同不足等。拥有一支充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有明确的学科总体建设思路是大学城发展成败的关键,因此,师资、学科等方面的软件建设,将是大学城建设发展的重点。同时,高等教育原有的传统教育培养模式需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

5.以南京大学为核心的带动

在大学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大学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支撑作用。同时,核心大学在大学城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有利于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现资源更快整合。

仙林大学城集聚了15所院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入驻,其中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具有卓越的人才培养目标、远识的教学方针,形成了许多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这对入驻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形成高等教育多元化、互补性、高效性的新局面。

(二)仙林大学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1.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自“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包括江苏在内的各省均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1999年,江苏省高校扩招以来,招生人数逐年上升。2003年,普通高等院校增至39所,本、专科招生达到107617人,16所高校研究生招生数达15356人,招生数增加为大学城的建设创造了时代机遇。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扩大,教学和生活设施条件无法同步跟进的状况逐渐显现。多数高等学校原有用地明显不足,学校周边建设用地已被其它城市建设所用,导致高校就地拓展受限。南京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环境为仙林大学城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其内部的师资配备、运作机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需要解决的前沿问题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迫切需要各类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其提供智力服务,建设大学城是实现高等教育集聚发展、大众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传统经济面临着向知识经济、市场经济转型及结构调整问题。教育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依托,为适应城市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新要求,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大学城开始出现。

3.政府的积极推动

从政策环境看,南京市对高等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将高等教育视为拥有巨大潜力的经济产业和增加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对大学城的建设给予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如大幅度降低土地费用、减免城市基础建设配套费等,使一批高等学校以较低的工程造价建起了新校区。

4.高校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旅游是以高等院校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随着高校旅游的兴起,大学城作为一个新兴的南京文化承载地,具有突出的文化教育特色,对旅游者有着一定的吸引力。既有发展高校旅游如观光游览、科技旅游等主题旅游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负面影响,如校园正常教学秩序的破坏、高校管理困难等问题。

5.周边环境的挑战

建设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面临的重要挑战。同时,如何推动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资源向社区群众有偿开放,做到自然与人文环境相统一将是另一重大挑战。

6.其他方面问题

大学城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①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在实际管理和运行中,城内各高校封闭办学;②没有实现教学研的一体化,仍以基础教学为主,高端研究和应用较少;③周期性现象突出,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和周期性,产生空城现象,造成资源浪费;④城郊的安全问题以及多校区带来的管理成本攀升等问题。

四、大学城的科学发展建议

1.明确发展目标。仙林大学城的定位目标是多所中外合作教学与研究机构落户,形成本、硕、博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明确“一城五园”的发展目标。将仙林大学城努力建设成为产学研互动,以学研为主、产为辅,各种资源共享的生态化和信息化的改革创新基地和科技孵化器、知识经济的产出城、社会经济发展必备的人才资源库。

2.充分发挥大学城的产学研功能。发挥多所高校聚集效应,利用已有知识平台和教育资源,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办学之路,全面启动大学城科技产业区建设,通过与学校共建科技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产学研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实现“创新在校区,创业在园区”,促进地区智力资源充分释放。

3.处理好大学城发展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建设大学城和引进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应努力营造自然与人文环境协调并存的氛围。加快周边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规范社区房屋租赁,加强住区安全管理;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推动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

4.促进高校旅游发展。高校旅游是一种“教旅”结合的新兴旅游形式,须坚持适度发展和有效控制原则,与南京主城区产业结构保持协调。开发旅游要充分考虑大学城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和科研,要充分考虑其环境承载容量。

5.发挥大学城管委会的作用。发挥管委会在管理、监督、决策和用人机制方面的作用,借鉴国外大学城建设与管理的有益经验和成果,建立与大学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实现集约办校、校企一体和规模效益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花小丽,陈丽,张小林.大学城建设对南京城市功能的促动研究-以仙林大学城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

[2]肖玲.基于SWOT分析的广州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4(02).

[3]胡海建.大学城的理想困惑-大学,大学城,大学园区的教育经济反思[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4]肖玲.大学城区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

[5]王成超,黄民生.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06(26).

[6]方明,吴静.大学城建设的条件和模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10).

[7]李飞雪,李满春,刘永学等.建国以来南京城市扩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

[8]南京统计局.2004年南京市统计年鉴[M].江苏统计出版社,2004.

[9]朱竑,田美蓉, 欧阳颖.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J].人文地理,2005(01).

[10]臧亭,彭琼,程捷等.浅析南京仙林大学城兴起对周边社区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09).

[11]李平丽.新形势下大学城规划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

第6篇:文旅市场研报范文

济经 野视

经济管理

于假节日免收通行费 的经济思考 学

张伟

(临沂 公路市 ,山局东临沂 2 7   60 00)  摘

: 要为进一提 步收高 费公路的 行通效 率 和服务平水 , o21 2 年 家出国 台 相 了政关,策定在规节春、 清节明劳动 节、、 国 庆 节四 法个定 节 日 免假 小型客车收通 费行用 ,本 在 文注关政 策施实的 基上 础,经从济 学的角度 分 析节 假 日免通行收 费 政的影  策响 , 对其针来带不的影利响 提出对 策  。关键 :词 费公收路 ; 收免通行 费 ;经济 思考 ;

学中图类号分: 5 F92

1 政  策的 出

献文识标 码 A :

文章编

号: 16 71 —5 6 1 6( 2 0 1 )053 — 0 0 12 . 10 型客 车通行 的费实施况情 表示“ 比满较 意或 “”非 常满 意 ” ; 超过 7 0 % 的受 访认者为 应 该续坚持继 此项策 政,健并 相 关全  套措施配 。

0 122 年务院 以国国 (发2 0 21) 37 号文批 转交 运通部 的 输 五门制部的重定大节 假日免小型收车客通行实施费案,其方目 的 在于进 步提升收一公路通行费率和效服水平务,低公降众  日出假行成本 根。方案据,春节、清 明 节劳动、节 、庆节国 四  个家法 定节国假 及连休 日免收日7座 下以 (含 7 座载 )客车通  辆行 。费

节假 日 收小免客型车通行 费策政 响范影围 广 、义深意远 。  2 012年首 次 在 庆 国期节 间施 该政实策, 其对经济 社 、人 会 民生 活 、通交运 行面具有方积极 的影 响产生,了显著经济社的会  益 ; 但效 同时对交,行业通 运营理管还贷、、投 资融方的面也  产生 了不同程的影度响。 面下让我们从,济经的学角度析一  下,分节 假日免收 行通费影的响 。  2经从学济角度分的节假 曰析收 小客免 车通 行的影费响  作为激因励素 ,拉 内动 ,需动带关产业相展发节。 假免  日通收 费行一这激励 因素刺激,居 民出行消 和费,经查调计统 ,  2 0 1 2年国 庆 期间 节收费路 公小车 通客行量中 约, 一半是由  政策诱发 转或来的,移 居出行对免费民一价这格素因影响的比 较 敏 感,近 6 %0的 访 受表者 示如果,不实行 免 费 政策会,改   出行政策 ,变这影响种与经济 学激中反应励论理相是合的吻 。  自驾游大幅度 长增 ,力有带地动了旅游 、 车租 、住宿、 餐  和相 关服 务饮 发展业。从 国家 统计 局的据 来数看, 2 01 2 国 年庆 节期 全 间接国游待客 去比

年增 了加 近4 1%,大幅 增度加了旅

游收入  。

收 公路 费带 的影来 响收益: 下降成本、加 增、加公大  运路输压力。 收免型小客车通 行费 政策在实现显 经著济社 会益  效的同,时使也 费收公投路 资者承 了更 担多任 ,对其运 责管理  营的 影较大 ,响要主体现在益 下收降成本上、升和加公增路运 输 压 的 。  力 ( 1) 益收 降。下假 节日费通行 免的策 政导,收 致费公路的  收 入 少。据初 减步测 算 ,国 庆 间,全 期收费国公 路免收小   客车 通 行费中, 约3 0% 由于 是 政 影 策 响 所 致通。行 费 收 益 下降 ,  观上客降低 政了府贷还 力能经和 性 收费营路公的 贷 还力 ,特能  是在别公 行路债 务业规模较大 、还 贷力能相不足 时期对, 节  1 3 假免费通行 政 策在,施过程 中实重加 运了营 单位的 担 。负  ( 2 ) 政策 施 需实要加额增外成 ,导本运 营致成本上升 受。  政 策实施 的 影,全响收费国路公增 加 了 工人、设费购备 置的费  运营成 本 8约。 此,外政 实策 还加大施运营管理了难度 ,增  加

了养 护、维修

费等用 支。出典 型调查据析分 综,合虑 考收入下 降 成、 上升本因素,免收等小 客车通 行政策对部 费收费公路分

经营单 位 业 绩的 影响可 能 到达 5 %上以 。

由此可见 ,

收小免型客通行费政策车吸引了 更公多众在节   日期假间外 出旅游 ,促对旅游产进 业发、假 展日经 、济刺 激 国内消费 、拉 动济增长具经积极作用有 产,生了 良 的经好济效  和社会效益 。  益 低降了 出成行 ,满足 了本 民人群对众公路交 的期望通和诉  求 从 2 。 0 21年庆节期 国政策 间施实果看 效该,策政对 低全  降社假会 出日行成 本的 影响常 非明显,实现 了政策期效果预。  为 量定评政策估施对 实降成低 的本 响影,于基 型典查 ,调用经运  济析法 分中扩展的算法和估量分价法析行估进算   扩。展算法估是指以 部地分区 收 费额基础为 扩展到对,全 国 收 费 额的 估算。即通过 调部查 省分份 收费路公免 收额费, 依 据其 收 费年额和收 费公路程里占全 国的比 重进行 展扩算 。  估 价分量析是通法测 定过 国收全公路费网 日 交均通量 与曰  收均费额的 系,关结 节 合日期间全国费公收 网路 日均交通量 ,以  及 重大节 日 小型客收车额费占 比参的数定标推, 全算国国 庆 节 假 日间小型期客 车均免日通收 行费度 额。  两 种 方 法 分析 , 假节日 费通 免 的行政策 , 给 自驾游 行出的  人 们来带 切了实优惠,的

在体政现利 民的同策也时进步一体现  了路公通交公益属性的和公共务服能职,使 人民群充众享受 分 公到交通的路发成果展适, 应新形势了下 民人众对公通 路降 出行成本低的期望诉和求 从。查结果调看政 ,惠 策利民民的   响得影 到 了好良 的 会社反 响 。 九 成 的近受 者访对 国 庆节免 收  小

( 3

)政影响带来策的 拥 堵问题在。 自由市场 用下作,人  私的优最决策 在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私边 成本 时人现实,对全社 会而言,最有 率效的均衡应点在边该际社会 收益 等(边于私 际人 益收)等边际于社成会时实现本,是社最优会通的量行,但 是 , 往往私人是决策最的优 行通量大于社会最的优,若每 量  人都个此如策 决其结,是私果决策的人通行总量超过会最优的  通 社 行总量 , 堵拥 就 这 样产 生 了。  堵拥加增公路输的运力压经和损济 。收费失公路免费通的  行政策,增 加 了通量 交,在大程度上抵很了收费站通消效行率  提 升的效果 。拥堵现象严 重, 仅给公不运路输来很大 带的压 力,  一步进增 了加公交路设施通给供能不力 的矛盾 足也,对加 增了  车辆 的 燃费和磨油损 ,增加了环境 染 ,污于拥过的堵通更交容 易 发   交 通 生 事 ,造故 成经 济损失 。   3从 济经学角度分析解决政的带来策不的利响影 尽 快对政策运单营 位还贷的能 力 、务风 债险进行 经济 估 ,评  研究实施 应经相济补性偿策政的可能性和必 性要 。研究在前期 工作 中虑考收通行费免的 策 政素因 由。于重节大假日免收 型 小 车客通 行费策政具 降低有 营运位单收 、拉益动关产相业发等展 影 ,响要在 公路需设建项 目前 期作工 尤其,是经评价济和财务  评 中、价虑这考政策 因一素  。 强加 研究政策实对公施路投融 资境环的 影响。 政 策的施 ,实  不 仅对 既运 营单有 位的营活动产经生 影响,而且可能 由于 预  收期 益降、政 策下 确定性不等因 对素未来 公路融资 形成定的抑一 制  作用。 要 这持 求续 踪政跟 策 长 的期 影响 , 行为 业及 时 对应和  健康发展 提供 策支持 。 决  解 拥决堵问题 的经济手 段是收取用 费。 总 (转下 1 第  6页)

1 6  ・2 0 15 年3 月

济 视野

经济理管

谓的 “

有供效”给指的是合符 市场需要 的给供, 如产果很大能,   但 能 生 产的东西是市却场不需 要,的这就 是无供 给效  比如, 我  国 奶及 对 奶制品 的 求 很需大 , 都 致 导香港 政 府法 限立制大 陆  居 民购 买 ,而 国 内

奶 及 奶制 品 的产能 其 也 实 小不 但 这, 产 能种 属  于 无 效供 给 就 , 为因 其 品 安食 全法 得 到 无保障 。当然 , 效  供无给 这 种 情 形出 现 的 原 因 可 更能 是居民 对本 国 生 产 各种的产   的 品需求 已经 达 到饱 和 点, 超出的 产 能 就 无 是 效供给 。 这 情种 形  下, 如果过扩通张性政策提高经济长率,增由于 实际增长 以率  较大幅低度潜于在增率长 ,使实际增长率即有提高所依,离然 潜 在长率增远 较, 所通货以胀率膨般一会不大 度上幅升主,要 原 就是因产能剩 。在这种过情下形,虽 可然以在 没有货膨胀通 的情 下况高提经济增率长 ,但这个增长高致导效无给得 供以维  持 甚 至 继续增 加 , 将 下埋 经济 危 机的 隐 患 。   我国 前目情的很况能可于属二种情第形 。前我 目国学术界   主 的流观 点 中 国是的潜 在 增长 率 经 下 已 ,在降 们他 的 心目中 ,   谓 的所 新“常 态 ”很 大度上就程是潜 增在长 下率 (降吴振 ,宇  2 1 0 3)。 如果 我 经国济 真 是的 处于 第 二 种 情 形 ,那 么 就可 通以  过增加效有给供加和快革改来高提济增经率 长。增有加供给效  的政策包括 加技速术 步、产进 结构调业 整改、三类 。革然 ,当  这 三政类 策即使在潜在长增率下 降情况的也适应 ,只下过在  不 这 种 形 情下,它 们促进 的 主 要 是潜 增 长 在 率   3 . 。2深改化革 由 于改革 可以多个在领展开 ,域不而同 领 域的革对改济  有经 不的同影 ,响有 改的措施革刺激需 求有 的刺激供,,给所以   深化改革助于有顾宏兼观控调 的多个目 。   标( 1 )消劳动力成化本上 的升影 。响过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通 调动 劳者 动积的极 ,性高其生产效提率, 助于有降 单低产位品

产业 结构

整调 既可 增以有加效给 供,能够刺激也需 求。我  国民的消居 需求费其实非 旺盛,常大量但需 给予 求外 国了,货  原 因在 就于缺 有 效乏给 供我 国居。 在民 外大国量买奢购侈品就  是明 证。所 ,只以要我国能够 生产出足 够好的 产品, 部这分外 需 就可以转 化为内需 。外另,淘汰 落产后能 、进引先产进能也  能 高整个提经 济的资收投益率 ,从刺激而资 投需求 。  3. 4 加强自 创主 新如 所述 ,学 前习技术进步在我 型国已经到走尽 ,所 以加  强 头主自创 就 不新可避免加。 大科投入技 改、科革技制体教和育  体 , 制 由国家 主导 进 行 规 大 模的基础 科学技 术 研 ,开 发 展 规  大 模的间探 空、索海底探索

等 项目,促进 技科步 进并,改 科技革  果成扩 的散和化 机制,转 高提投收资率和 资源利益用效率,同  时激 需刺求供给和。 4  结 论 从根 本上 ,宏说 观控 调 目的标是 不增长保 ,而保 是业就 。  就 国中 而言,目前宏调观控是 目多的,即 “标 增长稳、 改革、促  调 构 结 ”因。经此 济长 目标增 的 确不仅定要考就 虑业,还考  虑要别因素。 的 生产 成本上升技术、 进步方式化变、 投收益资 下率、降出  口导向增型长可不续持,几个这 因使素 中国经得进济 入一个了   “ 新常 态”。 这个新 常态 的表 现 是就经济 增率长 下 降、“滞胀 ”   隐 患 出现 、就业 压 减力小 、 消 费比占 高提 产、业 结 构 从 劳动 密  集型 向金密资集和知型识集型 自然密换 转,以及 对主自 发的研  求增加需。 在 新 “常”下态,国应 我该降经低增长济 目 标,深 化改 革加,产快结构调业和 自主创新,实整行供 管理给 需求和 管理双 扩的张策政组,合需求管在理方面,实 行 货币 健或稳 小量紧缩 、政财扩 张政 策组的。合

的平均成本

。通 教 过育体改革制高提教系育统 的效率 培养,  参 适考 献文 合 市场要需 的素质高动劳力 也可,以降低 产品平均的成 。本  【 通 】 陈1 清启 正.确理解 适 应新和 常 态[ J ] . 中国 情国国力 ,2 10 4  0 );1 2 . 213   .科过技体改制释革科放工作技者 活力 的,促企进业进和行扩 大 (研发活 动,过技通术步进 降低来均平成本 这有。助于对应成本  [2] 林 毅 夫 苏剑,. 论我 国经 济增 长方 式的换 【 转 J . ]管世理界

,推动 的通 膨货 胀   。( 2)促进有效 供给 在我。国问 突题 的出 品食全领安 域通,  过产 生品产安全制和司度法度制的 革 ,加改处大罚 力度,确保  消 费安 。这全助有于 把中国食的 品给供为变效有给 ,供进经  促增长 。济通过改革强市场化量 ,力加强市竞场争 ,淘落后汰  产 能减少无,供效 给 。

2   0 70( 1 1 )3 :3 .

3 ]伟刘 ,剑 . “苏 新 常态” 下的 中国 宏观调控 J [] 经. 济学科 ,  2

01 ,44 : —51 3.

[4 】 平任 新.常态下 中国的济 经 ( )J .中国小企中, 2业0 14 ( 9 :

1 8) 2. O .

5 】慧莲张, 红驹 . 中 国汪济经 “新 常态【 J”] . 银行 ,家 2 1 4( 60) :   —1 1 3.  ( 3)刺激需求 。革可 改提以高投资益率收, 而从刺激资投 l 求 。比如需

土地制 改度 ,农革村耕地权确会导致 民对农地投  土 6[ 】赵 晓. 中国经济进 入“新 常态 了 吗 ? [ J ] 中外.理管2,0 1 4

资 增 的加 ,农村 宅 基地 确 权 会 致导 民农 房 投 住 的增 加 资市 场  。 ( 11) 2; 8 .  竞 方面 的争革改也会降低 些一业行的 进入门 槛 刺, 民间激投 ,资  7 ][ 经文 钟 .“ 论国经中济 展新 发态”[常 】 .N 经 济El 报 ,2 01 4 . 7  等等。 28 .

3 . 产3业 结 调构整

第7篇:文旅市场研报范文

关键词:河口湿地 服务功能 价值评价

中图:X826

湿地是具有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国际《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1]。”

河口湿地是指位于河流入海口的湿地,是我国湿地类型中的3个大类之一。河口是许多迁徙生物的栖息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较易受到人为开发的影响。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是咸淡水交汇、陆海邻接的交错区,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由于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重要性,使得河口湿地已经成为当前湿地研究的热点。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强调人类的需求及在生态系统中的获益[2,3]。湿地对人类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但由于人类的破坏性使用,有些湿地生态系统已失去了基本服务功能,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根据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对湿地服务功能进行研究和评价,对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河口湿地的基本特征为出发点,从资源、环境和人文功能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河口湿地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研究的内容,为科学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河口湿地资源提供依据。

1 河口湿地的基本特征

尽管对河口湿地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但一般而言,众多学者都认为河口湿地是一类内部过程(生物过程;化学过程;物理过程)长期为水所控制的海陆过渡的复合生态系统。它是既不同于海洋,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海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

如同所有的湿地一样,河口湿地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湿地必须有水的存在;(2)湿地常常具有独特的土壤条件而区别于相邻的高地;(3)湿地生长着适应湿生环境的植被,缺乏不耐水淹的植物[4]。

1.1 河口湿地水文

水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迁移媒介,水文过程如降雨、地表径流、地下水、潮汐及河道的溢流水将能量及养分传输至湿地或由湿地中带走。水深、流况(流量和流速)、延时及洪水频率等湿地水文条件是水文过程的结果表征,能够决定湿地土壤、水分和沉积物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进而影响物种的组成和丰富度、初级生产力、有机物质的积累、生物分解和营养循环及使用,进一步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

Freeman C等[6]和Alm J等[7]的研究都表明,土壤CO2通量与水位高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吴春笃等研究了镇江北固山湿地水文情势与植被分布的关系,得出不同淹水深度、淹水时间及其季节变化模式是控制湿地植被分布的关键因素的结论[8]。白军红等发现土壤解冻期霍林河不同淹水频率的泛滥平原中沼泽土壤无机氮含量空间分布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淹水频率的影响[9]。

1.2 河口湿地土壤

湿地土壤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在湿地特殊的水文条件和植被条件下,湿地土壤有着独特的形成和发育过程,表现出不同于一般陆地土壤的理化性质。

湿地土壤对湿地植物有重要的影响,焦玉木等从湿地海拔高度的不同及土壤含盐量的差别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河口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原因[10]。徐治国等通过研究发现,湿地土壤pH值的变化与物种丰富度有密切的关系[11]。湿地土壤对湿地水文过程也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土壤的理化性质会直接影响到界面水文通量和水质[12]。Reeve A S等认为泥炭湿地的地下水流主要由土壤的渗透性决定[13]。

1.3 河口湿地植物

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从无机环境中吸收众多元素,其中包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及一些重金属元素,并且湿地植被对湿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如降水截留、湿地蒸散发、径流过程等都有显著的影响。

吴沿友等通过比较春季和秋季的不同植被下不同层次的土壤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可以看出,不同的植物对土壤有效钾、钠、钙、铜、锌、铁、锰的空间分布有着差异显著的影响,而对镁的空间分布不存在春秋两季的差异[14]。陈刚起在三江平原沼泽径流的实验研究中认为,当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沼泽湿地时,来水首先为草根层所吸收,随着补给水量的逐渐增加,直到整个草根层饱和、潜水位到达沼泽表面时才产生表面径流[15]。Hayashi M等研究加拿大Sakatchewan流域湿地蒸散发时,发现湿地蒸散发比同地区大湖的蒸散发小,原因可能是湿地周围森林植被减小了湿地空气的流动和水汽湍流传输[16]。湿地植被可以减缓洪水流速,使洪水以表面水或地下水的形式储存在湿地中,从而直接推迟了洪峰的推进时间,减少了下游的洪水量[17]。

2 河口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Costanza等(1997)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17类,即大气调节、气候调节、干扰调节、水调节、水供给、侵蚀控制和沉积物保持、土壤形成、保持营养循环等[18]。参考Costanza等研究成果,并根据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及生态过程特点,将河口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划分为三大类九小类:①资源功能――物质生产、成陆造地;②环境功能――大气调节、水文调节、污染物净化、生物栖息地及护岸减灾;③人文功能――科研教育、旅游休闲(见表1)。

2.1 资源功能

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资源功能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实物资源,如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资源和由滩涂和水域内自然生长或人工养殖的经济动物资源,鸟类、哺乳类动物等动物资源。二是生态系统资源的存在,使人类可以在此进行物质生产和经济建设,主要是成陆造地功能。

2.1.1 物质生产功能

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与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物质生产功能。物质产品包括直接获取于湿地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和矿产物。主要有:木材、鱼类、鸟类、芦苇、藻类和药材等等。

上海长江口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该区域渔业水域面积超过2000km2,提供了大量的水产品,包括淡水鱼种、半咸水鱼、溯河性和降海性鱼种、海水种,同时又是中华绒螯蟹和日本鳗鲡繁殖的天然的优良场所,盛产大量的蟹苗、鳗苗等, 丰富的水产品为当地居民创造了生产价值。此外,河口地区的植物如芦苇、海三棱草等为农业提供了饲料,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19]。双台子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主要包括芦苇、水稻、水产品(淡、海水产品)及原盐。水产品种类繁多,淡水鱼类67种,海域鱼类120种,此外,还有虾蟹贝类及海蛰等。芦苇湿地是全国最大、世界第二大苇场,国家重要的造纸原料基地之一。水稻经济居全市农作物经济之首,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20]。

2.1.2 成陆造地功能

由于径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河口岸线有不断向外海淤长的趋势,通过成陆造地可以为河口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陈吉余等人在对长江河口治理研究中指出长江口湿地年自然造地15~30 km2/a,而通过围垦,使长江河口湿地的成陆造地最终得以实现,从而缓解了上海市人口增长队土地的需求[21]。黄河水携带大量的泥沙(37 kg/m3),平均每年有12亿吨的泥沙在黄河口地段堆积,河口不断淤积延伸,每年以5 km的速度向渤海推近,年均造陆32.4 km2[22]。

2.2 环境功能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大气调节、水分调节、净化水体、生物多样性以及护岸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2.2.1 大气调节功能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释放出氧气,能改善区域环境的空气质量,但是同时湿地生境也会释放甲烷、氨气等温室气体,对空气具有负面影响。长江河口、黄河河口、辽河河口等河口湿地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大气交换CO2和O2,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大气中的CO2和O2的动态平衡。

2.2.2 水文调节功能

水分调节是湿地的重要功能之一,湿地具有巨大的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由于湿地植物吸收、渗透降水,可以储存暴雨和河流涨水期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

湿地滞洪蓄水功能早已被人类所认识,我国1998年发生在长江和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再一次从反面证实了湿地的水分调节功能,并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和反思[23]。研究表明,吉林省西部大面积天然湿地在洪水调节方面所起的作用极为显著,霍林河和挑儿河流域的湿地在1998年洪水期间,共蓄积洪水达60×108,其蓄积能力相当于一个大型平原水库[24]。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沿着主水道的800hm2湿地,以其天然河谷储存大量洪水,如果该湿地被开发,洪水造成的损失每年可达到1700万美元[25]。

2.2.3 污染物净化功能

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芦苇、水湖莲、香蒲等)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

曲向荣等通过对辽东湾芦苇湿地对陆源营养物质净化作用的初步研究发现, N、P营养物质经湿地系统过滤后可满足海水水质2类标准[26]。乌干达坎帕拉附近的天然湿地可以用来吸纳污水和净化水质,是一种廉价的污水处理方法,可以代替污水处理厂[27]。由于以色列Hulavally(呼拉河)流域的Papynls湿地被排干,造成这个沼泽湿地过滤能力的丧失,导致下游Lake Kinaeret中沉积物三角洲的形成,使湖水浑浊度增加,水质下降[28]。Nedwell认为,红树林湿地扮演污水营养“窟”的角色,将已经初级处理后的污水排放到红树林系统内,能有效地减轻污水的富营养化效应[29]。

2.2.4 生物栖息地功能

河口湿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生境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是珍稀野生生物的天然衍生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特别在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贾文泽等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得出黄河三角洲在区域上生物多样性较高,特别是鸟类,无论其物种的多样性还是珍稀性价值都很高[30]。杭州湾河口海岸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河口性鱼类丰富,是多种降河性洄游鱼类产卵生活的场所,盛产鳗鱼苗,冬季水鸟富集;植被共有5个主要群落类型,以互花米草群落、海三棱蕉草群落和芦苇群落居优势[31]。

2.2.5 护岸减灾功能

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

大丰市滩涂生态系统有着宽阔的滩面,成为风瀑潮灾害的天然缓冲区,有利于减缓风瀑潮灾害,防止海堤直接受到海浪攻击,并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境与栖息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成为大丰市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32]。2005年1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海啸专家会议上,科学家认为,在海岸地区种植红树林可以有效减轻海啸的灾难程度。与会科学家认为,红树林可以起到生物“盾牌”的作用,减缓海浪的速度,同时还可以减轻海岸地区遭受飓风、海岸暴风雨袭击的程度[33]。

2.3 人文功能

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不仅给人类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实物资源;提供了环境调节与维护的一系列生态服务功能;还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关注,给人类提供了一系列的人文功能,包括文化科研和旅游功能。

2.3.1 科研教育功能

河口湿地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扎龙湿地原始的湿地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重要的鹤类保护区,吸引着国内外的学者对扎龙湿地进行科研考察。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都在扎龙湿地设立了研究站,对湿地的水文、地貌、鹤类资源等进行研究,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34]。双台子河口滨海湿地内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其独特的生境与生物多样性,以及复杂的结构和过程,是从事近海海洋研究、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内陆和海域交错带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研究的最佳基地,具有极高的科研教育价值,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和相关组织的关注,中科院、国家林业局以及一些高等院校也对其展开了研究[35]。太湖湿地区广泛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的古文化遗址。现已发现200余处。在马家滨文化遗址中发现典型新石器和泥质黑陶、红陶、四不象鹿、水牛、亚洲象等20多种动物化石及稻谷等,该区良渚文化遗址有130处,发现有砂陶、稻谷、绢片、麻布、竹编等,这对研究该时期人类文化活动具有重要意义[36]。

2.3.2 旅游休闲功能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休闲、娱乐和美学享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人们渴望重回大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她赐予人类的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和美感体验。丰富多样的生物,优美的环境,使得湿地成为了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蜚声海内外的红海滩,世界第二、我国第一的芦苇荡,盛产“天下第一鲜”文蛤的蛤蜊岗以及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濒危鸟兽类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到此驻足观光[20]。扎龙湿地建成了以保护区管理局为中心的人工园林,1984年开辟了3条观鸟线路,形成了以观鸟和湿地观光为主的网络结构,游人可步行或乘船以观赏原始的湿地景观[37]。美国的佛罗里达、泰国的普吉岛、新西兰的北奥克兰半岛、孟加拉的申达本等都开展了红树林生态旅游[38]。

3 河口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湿地功能评价是湿地功能研究的重要方面[39],主要是针对湿地本身内部过程的分析,以此来评价湿地的作用与特性[40]。服务价值的评价主要以人的支付意愿为根本出发点,同时结合区域的社会、环境条件,它可以反映区域社会需求和资源(服务)的稀缺性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多种多样,既有直接产品与服务,又有生态环境功能作用,还有文化旅游功能作用。根据湿地的地理位置、规模、生态特征以及所处的人类社会经济环境来确定湿地的服务功能的种类,并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就河口湿地而言,其功能价值评价主要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生产成本法和价格替代法等进行评估

3.1 资源功能评价方法

资源功能价值主要指湿地生态系统产生的产品的价值,一般采用市场价值法来估算。市场价值法适用于没有费用支出的但有市场价值的环境效应价值核算,这些自然产品虽然没有市场交换,但它们有市场价格,因而可以按市场价格来确定它们的经济价值。

3.1.1 物质生产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物质产品的功能最早被人类认识和利用,其价值可以使用市场价值法进行评价。市场价值法是对有市场价格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价值估算的一种方法,公式如下:

其中V表示物质生产价值,Si表示第i类物质生产面积,Yi表示第i类物质单产,Pi第i类物质市场价格。

辛琨等在香港米埔湿地生态功能价值估算研究中得出,米埔红树林湿地的物质产出主要包括人工鱼塘、基围虾塘每年的水产品产出以及为栖息的鸟类提供食物两部分,物质生产总价值为HK$20.93×106[41]。翟水晶等对泗洪保护区物质生产功能价值从渔产品,水、湿生植物产品,木材3个方面进行估算,得到物质产品价值约0.66亿元/a[42]。李建国等以白洋淀湿地主要物质产品芦苇和养殖水产品为评价对象,计算出白洋淀湿地的物质生产价值为1.82×108元/a[43]。

3.1.2 成陆造地价值

成陆造地价值多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评估,成陆造地价值(V)计算公式如下:

V=当地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每年造地面积

吴玲玲等人在对长江口湿地成陆造地功能的评估中,采用了市场价值法,以当地平均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450000元与每年造地面积2000 hm2的乘积作为其经济价值[44]。韩美等根据东营市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东营市沿海新增加的土地每公顷使用权转让价格为300~1500元,取其平均值900元/hm2,每年新增土地面积取平均值2 650 hm2,计算出黄河三角洲湿地每年造地价值为0.024亿元[45]。

3.2 环境功能评价方法

湿地生态系统环境功能产生的效用无法商品化、缺乏实际市场,但具有替代市场的那部分功能价值,这种价值可以从市场上寻求替代产品来估算,其评估需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3.2.1 大气调节价值

大气调节功能分为植物固定CO2、释放O2以及排放温室气体三部分。由于温室气体对大气环境具有负面效应,所以大气调节价值=植物固定CO2价值+释放02价值-温室气体排放价值。根据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植物每生产1 g干物质可以固定1. 63 gCO2,释放1. 19 gO2。

采用中国造林成本250元/t和国际惯用的瑞典碳税150美元/t(按2005年人民币汇率1:8计算,折合人民币1200元)的平均值725元/t作为碳税标准,释放O2价值采用O2造林成本352.93元/t和工业制氧价格0.4元/kg的平均值376.5元/t计算。

吴玲玲等认为湿地温室气体排放价值为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排放时间、自然湿地面积、温室气体散放值四者乘积[44],即:

V气=Q通×T×S×V散

式中,V气为湿地温室气体排放总价值;Q通为温室气体排放通量;T为排放时间;S为湿地面积;V散为温室气体散放值。黄国宏等对辽河三角洲苇场195天内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观测研究,得到CH4和NO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0.52mg/・h和0.029mg/・h[46]。

杨慧玲等在双台子河口湿地服务价值评估中计算出湿地固定CO2价值16.61亿元;释放O2价值6.35亿元;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经济损失为0.09亿元,因此得出双台子河口湿地的大气调节价值为22.87亿元[35]。韩美等计算出黄河三角洲湿地每年固定CO2为9.52亿元;释放O2的价值为8.35亿元;甲烷排放造成的经济损失为79.17万元,得出黄河三角洲大气调节功能价值为17.86亿元[45]。

3.2.2 水文调节价值

水文调节价值利用影子工程法进行计算。影子工程法是假设当环境破坏后,用人工方法建造一新工程来替代原来生态环境系统的功能,然后用建造新工程所需的费用来估计环境破坏(或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计量方法。通过建立蓄水量1t水库影子工程的费用来估算涵养水源的价值,水文调节功能总价值为总水分调节量与单位蓄水量的库容成本二者的乘积。

湿地的总水文调节量Q可以根据如下公式求得:

式中:Q为总水文调节量,Si为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Di为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蓄水深度。

单位蓄水量的库容成本以1988~1991年全国水库建设投资计算,以每年新增投资量除每年新增库容量,计算出每建设1m3库容需投入成本为0.67元,目前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多采用此数据。

刘红梅等按平均蓄洪水深度2 m计算,得到崇西湿地可蓄洪0.06亿m3;单位库容需年投入成本按0.67元计算,计算出崇西湿地蓄水功能价值为402万元/a[47]。陈庆等将蚌埠市三汊河自然湿地的最大蓄水深度计为2.5m,得出蓄水总量为8.40×106m3,根据以上公式估算出自然湿地的水文调节功能价值为56280万元[48]。

3.2.3 污染物净化价值

湿地的净化水体的价值为湿地去除营养盐和重金属的价值之和。运用生产成本法来估算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去除污水中营养盐价值;运用专家评估法来估算去除重金属的价值。生产成本法是通过为恢复、保护和或重建被破坏生态功能而实施的工程或项目所需费用估算,获得生态功能价值的评价方法。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去除营养盐价值:

式中,Et为湿地净化N、P的价值(元/a),Ej为湿地净化河流污水的量(t/a)。Pj为污水处理厂去除污水单位费用价值(元/t)。Tj为湿地去除N、P的量,Nj%为河流污水中的N、P含量,Tj/Nj%的最大值为湿地净化河流污水的总量即Ej。

根据专家评估法,以湿地去除重金属的环境效益价值占总环境效益价值的40%来获得去除重金属的价值。

辛琨等在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中,估算出土壤吸附重金属的功能价值为5462万元[49]。刘广平等根据以上公式得到长江口湿地去除营养盐价值为1.33 亿元/a;此外,根据专家评估法,以湿地去除重金属的环境效益价值占总环境效益价值的40%来估算去除重金属的价值,也就是说湿地去除营养盐的价值占60%,则湿地去除重金属价值为0.887亿元/a。湿地水质净化的总价值约为2.22 亿元/a[50]。

3.2.4 生物栖息地价值

生物多样性价值常用价格替代法进行评估。计算公式如下:

V生 =V单×S

式中,V生代表生物多样性价值(元),V单代表单位面积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元/m2),S代表湿地面积 (m2)。

童春富在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服务中,对长江口湿地栖息地价值评估参照Costanza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其中盐沼/红树林栖息地价值为169美元/(hm2・a)。根据上海地区和美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行换算,长江口地区生物栖息地价值为912元/(hm2・a),最后得出长江口湿地整体生物栖息地价值应为4.38×104万元/a[51]。侯春良在唐海湿地栖息地功能价值估算中采用Costanza研究得到的单位面积湿地栖息地功能价值$3191/hm2来计算,在唐海湿地中,动物栖息地以苇地林地为主,苇地林地面积为4200 hm2,由此可得到唐海湿地栖息地功能价值为1.11亿元[52]。

3.2.5 护岸减灾价值

护岸价值评估目前多采用Ledoux L的研究成果[53],即岸滩防御风暴潮的价值为9140$~30,760$/hm2。计算公式如下:

V护=V单×S

式中,V护为湿地护岸价值;V单为单位面积湿地防风暴潮价值;S为湿地面积。

陈鹏认为厦门湿地中具有消浪护岸和抵御风暴功能的湿地类型包括滩涂、沙滩,面积为88.43km2,按照Ledoux L的研究成果估算出两类湿地每年该功能的服务价值为15.82亿元;红树林消浪护岸和抵御风暴功能价值为24.42万元,最后得出厦门湿地消浪护岸和抵御风暴功能的总价值为15.83亿元[54]。据范航清研究,红树林对岸堤的生态养护功能可新增效益64.7万元・km-1・a-1,该值乘以红树林岸线长得红树林的生态养护功能总价值[55]。

3.3 人文功能评价方法

人文功能价值是既缺乏实际市场又没有替代市场交换商品的功能价值,是类似生态资产这样的“公共商品”的价值,其价值评估方法多采用价格替代法来评估。

3.3.1 科研教育价值

文化科研价值评估目前多取我国单位面积湿地平均科研价值382元/hm2和全球湿地科研教育功能价值861$/hm2 (即6888元/hm2)的平均值3635元/hm2作为计算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V研 =V单×S

式中,V研为湿地教育与科研价值;V单为单位面积湿地的科研价值;S为湿地面积。

索安宁等对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时,辽河三角洲湿地类型总面积的文化科研价值为1.543亿元[56]。高元竞在对闽江河口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中,以881美元/hm2作为闽江口单位面积的科研价值,根据闽江口湿地保护区的面积得到其文化科研价值为1821.39万元[57] 。

3.3.2 旅游休闲价值

旅游价值一般采用价格替代法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V旅=V单×S

式中,V旅为湿地旅游价值;V单为单位面积旅游效益;S为湿地面积。

加拿大的Yound选择了加拿大西部省Saskatchewan的Lost River湿地和King George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湿地功能与评价研究,得出这两个湿地的年均娱乐效益为1.40×104加元[58] 。曹月采用辽宁省2000年单位面积旅游效益223.1元/hm2作为辽宁省湿地旅游价值的估算参数,计算出辽宁湿地的休闲旅游价值为2.72亿元[59] 。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特的、脆弱的生态系统,容易受到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在河口湿地服务功能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差异导致了物品、人力、资本等要素并未真正的全球流通,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只能做到国家统一或地区统一。因此,需要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评价理论和指标体系。

2)国内外对于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集中在资源和环境功能价值,主要探讨了物质生产、大气调节、水文调节、污染物净化、生物栖息地等主要功能,而对于科研教育、旅游休闲等人文功能价值,计算方法比较单一,不能真正体现各项功能的真正价值。因此,要得到更合理的估算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些功能的评价方法,形成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

3)目前河口湿地的评估主要侧重于静态评估,动态研究较少,伴随3S技术的发展,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变化研究将会越来越多。

4)河口湿地服务功能评估较少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估结果缺少说服力。故应该把人类活动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考虑进来,为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1):111-120.

[2] Daily GC,ed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7.

[3]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05).

[4] 陈宜瑜,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研究的方向[J].中国基础科学,2002:17-19.

[5] 陈治勋,蔡欣恬,丁澈士,等.湿地水文之研究――以屏东科技大学静思湖为例[A].第二届资源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国立屏东科技大学,2005.111.

[6] Freeman C,Lock M A,Reynolds B.1993.Flux of CO2,CH4,N2O from a Welsh peatland following simulation of water table draw-down:Potential feedback to climate change [J].Biogeo-chemistry,19:51-60.

[7] Alm J,Schulman L,Walden J,etal.1999.Carbon balance of a boreal bog during a year with an exceptionally dry summer [J].Ecology,80(1):161-174.

[8] 吴春笃,孟宪民,储金宇,等.北固山湿地水文情势与湿地植被的关系[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4):331-335.

[9] 白军红,邓伟,朱颜明,等.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9):1494-1498.

[10] 焦玉木,李峰.对影响黄河口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因素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05,(02).

[11] 徐治国,何岩,闫百兴,宋长春.植物N/P与土壤pH值对湿地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6,(03).

[12] 章光新.关于流域生态水文学研究的思考[J].科技导报,2006,24(12):42-44.

[13] Reeve A S,Siegel D I,Glaser P H.2000.Simulating vertical flow in large peatlands [J]. J.Hydrol,227(1-4):207-217.

[14] 吴沿友,郝建朝,李萍萍,吴春笃.北固山湿地土壤金属元素空间分布与变化[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15] 陈刚起,张文芬.三江平原沼泽对河川径流影响的初步探讨[J].地理科学,1982,(03).

[16] Hayashi M,van der Kamp G,Rudolph D L.1998.Water and solute transfer between a prairie wetland and adjacent uplands,1.Water balance [J].J.Hydrol,207:42-55.

[17] Mauchamp A,Chauvelon P,Patrick G.Restoration of floodplain wetlands:opening polders,along a coastal river in Mediterranean France,Vistre,marshes[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2,18:619-632.

[18] Costanza, R.R.d'Arge, R.de Groot, Farber, S.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 1997, 387:253-260.

[19] 刘广平,杨红.河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以上海长江口为例[A].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与补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0] 盘锦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站.2006年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海洋经济专项调查报告[R].2006.l-83.

[21] 陈吉余.长江河口治理――过去、现在和未来[A].见:陈吉余主编.陈吉余2000――从事河口海岸研究五十五年论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21-431.

[22] 张晓惠.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3] 吕宪国,张为中.98嫩江、松花洪水与流域综合管理[J].地理科学,1999,19(1):10-14.

[24] 王国平,张玉霞,高峰.吉林省西部地区重要湿地及其生态环境功能[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16):121-124.

[25] 童春富,陆健健,何文珊,朱晓君,吴玲玲.湿地功能及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J].生态经济,2002,11,31-33.

[26] 曲向荣,贾宏宇,张海荣,等.辽东湾芦苇湿地对陆源营养物质净化作用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2(11):270-272.

[27] 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湿地经济评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8] 季中淳.中国海岸湿地及其价值与保护利用对策[A].第四次中国海洋湖沼科学会议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66-73.

[29] Nedwell DB. Sewage treatment and discharge into tropical coastal waters[J].Ecology,1974,5(5):187-190.

[30] 贾文泽,田家怡,潘怀剑.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2,15(4).

[31] 吴明.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特征及保护利用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4,24(6).

[32] 黄锦楼,王如松,阳文锐,李锋,金家胜,周传斌.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大丰市海岸带滩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9215-9218,9231.

[33] 张保平.海岸植树可减轻海啸危害[N].科技日报,2005-01-25.

[34] 吴平,付强.扎龙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3).

[35] 杨慧玲.双台子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6] 姚志刚,谢淑云,鲍征宇.湿地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

[37] 王永洁,李伟晔,邓伟.扎龙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J].高师理科学刊,2003,23(2):63-65.

[38] 郑德璋,郑松发,廖宝文,等.红树林湿地的利用及保护与造林[J].林业科学研究,1995,8(3):322-328.

[39] 吕宪国.湿地科学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3:170-172.

[40] 崔丽娟,张明祥.湿地评价研究概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6):46-53.

[41] 辛琨,谭凤仪,黄玉山,孙娟,蓝崇钰.香港米埔湿地生态功能价值估算[J].生态学报,2006,(06).

[42] 翟水晶,胡维平,钱谊.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 24 (1): 24-28.

[43] 李建国,李贵宝,王殿武,解惠贤.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估算的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5,3(03).

[44] 吴玲玲,陆健健,童春富,等.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5):411-416.

[45] 韩美.张晓慧.黄河三角洲湿地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

[46] 黄国宏,李玉祥,陈冠雄,等.环境因素对芦苇湿地CH4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1,22(1):l-5.

[47] 刘红梅,陆健健,董双林,方建光.崇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价值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Z2).

[48] 陈庆,蔡永立,罗坤.蚌埠市三汊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J].湿地科学,2007,5(4).

[49] 辛琨,赵广孺,孙娟,等.红树林土壤吸附重金属生态功能价值估算――以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5,24(2):206-208.

[50] 刘广平,杨红.河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以上海长江口为例[A].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与补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

[51] 童春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服务――以长江口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2] 侯春良.唐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和保护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53] Ledoux L,Turner R K.Valuing ocean and coastal resources:A review of practical examples and issues for further action[J].Ocean&Coastal Management ,2002,45:583-616.

[54] 陈鹏.厦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湿地科学,2006,4(02).

[55] 范航清.广西沿海红树林养护海提的生态模式及其效益评佑[J].广西科学,1995,2(4): 48-52.

[56] 索安宁,赵冬至,卫宝泉,等.基于遥感的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海洋环境科学,2009,28(14):387-391.

[57] 高元竞.闽江河口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9.

[58] Young DA.Wetland are not waste lands[M].In:Mitsch(ed) .Global Wetlands:Old world and new Elsevier,1994.683-689.

[59] 曹月.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评[D].辽宁师范大学,2009.

基金项目:

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200805064)

第8篇:文旅市场研报范文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ynamic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training by balancing the input of resources and policies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pilot class in Master of Accounting at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s been developing under this framework.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over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pilot class and explains the related approaches, program and problems to be solved.

关键词: 会计学;硕士学术实验班;科教融合;协同创新

Key words: accounting;pilot class in Master of Accounting;integr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56-03

0 引言

科教融合,强调的是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二者在资源与政策上的协调与平衡,以和谐共进的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效率。尤其在学术型硕士学术研究生教育阶段,科教融合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更为明显,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于科研训练的需求比较急迫,另一方面,教师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契合度。正是基于这样的框架与思路,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硕士学术实验班(以下简称“学术实验班”)在不断摸索中实践着科教融合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学术实验班建设的概况

1.1 学术实验班建设的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毕业人数逐年增加,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级财经人才,极大地提升了我国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会计学科的研究水平。但是,在会计学专业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建设大步迈进的同时,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却未落到实处。这种情况突出表现为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内容理论深度不够,学术研究方法课程不完整,学术训练不充分,学术兴趣不浓厚,学术活动配套支持力度不足,学术发展空间狭窄,学术就业路径不畅通。

上述在培养会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导致那些具有学术理想和志向的学术型研究生自身学术水平提高缓慢,学术成果产出的质量和数量较低,学术能力不全面,进而影响了学术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以及配套的就业支持,那些原本具有科研潜力的学术型研究生,往往做出现实的选择,即与其在学术培养薄弱的环境中缓慢成才,不如转而做应用型会计人,这种选择最终导致了在学术培养方面本就有限的资源投入没有带来预期收益和产出,以及学术研究的潜在人才大量流失。为此,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硕士学术实验班,在科教融合的框架下,设计出一套课程设置合理、培养模式科学、配套资源充分和就业保障扎实的系统性培养机制,以便实现其定位的向博士研究生过渡性的教育目标。

1.2 学术实验班建设的现状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硕士学术实验班于2009年起组建,现已开设2009级、2010级和2011级三届硕士学术实验班,共91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改革与创新,在过去的三年里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班的学生在毕业时达到:①能够恪守学术道德;②能够独立撰写中英文学术论文;③能够熟练操作学术研究过程中需要的统计和计量软件;④能撰写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难度的学位论文;⑤能够自行安排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进行大会发言。三年来,共向各大高等院校输送博士6名,其中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学生3名,学术型研究生班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发表一级论文12篇。目前,已针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制定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实施办法》、《学生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办法》、《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践和调研管理办法》、《与国内部分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的协议》以及《推荐学生攻读海外博士学位的合作协议》等制度规范,开展了学术沙龙等学术研究支持活动。

实践经验证明,进入博士阶段之后,无论在研究可延展性上还是学术成果上,经过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均优于其他人。总而言之会计学硕士实验班经过三年的摸索,已经初步达到“博士预科班”的期望效果。

2 学术实验班建设中科教融合的方式

学术实验班建设中科教融合的思路就是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相长,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体现出科研的规划与内容,使得“教”成为自身科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科研”的乐趣与精神,对科研从感性的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追求。

2.1 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增加学术方法训练和经典文献阅读的比重,通过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构思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中的学术分享、交流和共进,加速学生从学习研究到学术研究的思维转换。

2.2 深化硕博连读的培养机制 硕博连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尽早开始相关的学术准备工作,同时还可以保证教师在授课中按照博士预科的培养方式来实施安排具有学术导向的理论研究课程。这就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科教融合的机会,客观上为学生构建了更为丰富和广阔的科研平台。

2.3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国际间学术交流作为学术实践的重要环节,实际上是高端层次的科教融合。这是因为,在国际型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学生更易于发现相关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创新机会,更能够找到自身学术研究中的瓶颈问题。带着这些创新机会与瓶颈问题再来学习与研究,既对教师授课内容提出了具体科研需求,又创造了更多的师生科研合作机会。

2.4 鼓励团体合作 科教融合不是单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创新授课的模式与内容,更需要师生间的互动。鼓励团体合作,意味着更多的引导学生以研究兴趣和研究专长为基础,自愿组合形成研究小组,并为这些研究小组寻找适合的指导教师。通过团体合作中的科教融合,教师能够更为有效地在“教”中开展研究和指导研究;学生能够更为直接的就“学”中的科研究思路与方法,针对实际问题来求教和争鸣。

2.5 协同创新的学术平台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①。从本质上说,协同创新为科教融合所提倡的“教”“研”相长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机制与平台。因此,我们依托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中日韩研究所和中德管理控制研究中心,为实验班的师生在国内外提供调研机会。以师生的共同学习和实践来推动科教融合,并最终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从而实现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目标。

2.6 丰富学术沙龙的内容和形式 科教融合需要具体的契机与内容,学术沙龙就是一种。学术沙龙作为一种直接有效的学术交流方式,在课堂以外,让教师和学生就科研相关问题展开有益的学术沟通。学术沙龙的形式,包括学术报告、论文评点、项目申报论证和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沙龙的内容也有所延伸,除了传统的研究议题探讨,还包括学术研究感受的分析,学术研究困难的解决方法,以及学术研究的心理辅导。通过这种非正式的交流,教师对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需求更为清晰,学生也能够从教师的个体实践中学习到学术经验。

3 学术实验班建设中科教融合的方案

根据前述科教融合的基本思路,我们按照时间顺序,设定了具体的方案。

3.1 第一学年 选拔方式:通过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初试(初试成绩数学不低于135分,英语不低于70分)和我校复试后获得录取的学生,都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实验班选拔考试。实验班选拔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是否有志从事科研工作,以及在数学、英语、申论等相关学科的综合能力。

培养模式:目前,实验班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侧重科研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在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强调中英文文献查找、阅读、整理和宣讲的训练。

教学计划:与普通硕士研究生相比,实验班课时总量相对少,这样可以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文献阅读和科研实践。在课程设置上,经济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都属于高级部分,适用于理论分析和科研实践。在英语方面,开设“专业外语与文献阅读”课程,以取代普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英语”课程,有效引导和辅助学生对外文资料的阅读和英文论文的撰写。“资本市场会计研究”、“资本市场财务研究”和“财务与会计研究方法”等单独为实验班学生开始的专业课程,深入到当代财务与会计研究的核心领域,解析精髓。

师资力量:会计学硕士学术实验班任课教师主要构成: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博士生导师;科研成果突出,在国家特级刊物发表文章、主持国家级重大课题、具有学术特长的教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主讲精品课程、多次参加国际会议、英文表达流畅的一线优秀教师。

3.2 第二学年 学术沙龙:邀请国内著名会计专家与学院科研骨干教师给实验班学生讲授论文写作技巧,组织实验班学生与优秀博士生座谈,分享论文写作心得。通过学术沙龙活动,实验班学生获得了更多启迪,并与身边的科研精英建立起学术联系。

经典文献阅读:定期举办经典文献阅读活动,组成阅读小组,将经典文献按照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进行分类阅读,并总结归纳并于班级内进行成果展示。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经典文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参与项目:财政部年报分析数据采集、中国会计学会内刊会计最新动态编辑工作、内部控制指数采集、学院老师定期公布手中课题,供实验班学生选择自愿参加。

科研激励措施:在实验班学生选择导师时学院向博士生导师优先推荐实验班的学生,为实验班的学生创造更多科研实践的机会。为保证实验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的学习和实践中,学院为实验班学生外出参会提供资助,按级别给予奖励,参与论文评奖承担参评费,参与课题申报提供全面扶持。

实习基地: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也注重对其进行实务操作的锻炼与培养。目前会计学院已经与“沈阳机床厂”“华润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实践中升华理论,于理论中感知实践。

3.3 第三学年 就业支持:联合培养与优先推荐:为了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动力,实验班的学生可以在第四学期申请直读本校博士,或者参加我校与国内著名高校的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或者优先推荐到国内外的科研院所工作。目前实验班已有部分学生通过了我校的直博考试,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另一部分学生正在备战校内和校外以及国外的博士入学考试。学院还通过与国内部分科研院所的联系,为实验班学生推荐工作。现有的就业支持措施,与其他配套安排一并,围绕着“学习―科研―就业”建立起一种集中、高效、连续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管理体制。

4 科教融合导向下学术实验班建设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按照科教融合的思想来建设学术实验班,目前已初见成效。不过,在践行科教融合思想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4.1 科教融合遭遇师资瓶颈 在学术实验班建设中实施科教融合,对授课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模式需要教授具有较高的科研功底和学术造诣,尤其在研究方法类课程的讲授中,要求授课教师掌握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模式。目前,在学术实验班的课程体系中虽设有学术方法课程,但并未占据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因为这类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需要授课教师对于前沿学术发展具有比较精准的把握。拟解决的途径有二:一是实施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通过招聘具有国际研究水平的海外博士和教授,充实学术型研究生教学队伍;二是对现有师资进行深度培训,促进其科研能力的迅速提升。

4.2 科教融合未能与职业规划完全结合 学术实验班建设中的科教融合还有一个更为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引导学生步入科研轨道。学术型研究生没有继续深造读博,既有自身能力的限制,又有培养机制的问题,总体而言,这种现状反映出科教融合未能与学术型研究生职业规划相结合。拟解决的途径有四:一是对学术型研究生选拔严格把关,确保入选学生具有学术情趣、学术志向和学术潜质;二是强化学术方法和能力的训练,促进其学术水平的提高;三是加大学术奖励力度,引导学生将学术发展与职业规划理性融和;四是设计多种攻读博士学位的途径,加强推荐攻读博士学位的外部合作。

4.3 科教融合未能与协同创新完全结合 学术实验班的科教融合模式,需要切实的实践平台,这就对配套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出了很高要求。虽然会计学院对于资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研和学术会议已经制定了具体的办法,也建立了实践教育基地。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想更为充分的利用这些协同创新的平台,还需要更多给予更多的资助和扶持。拟解决的途径有三:一是设立专项基金,以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为标准,给予参会和调研补助;二是鼓励导师在学术调研和会议中选派学生参加,由导师承担差旅支出;三是对于重点学术培养对象,经过学院考核后,由学院承担参会和调研支出。

注释:①摘自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

[1]马龙海,蓝宝江.科教融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2,(03).

第9篇:文旅市场研报范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课程;课程体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普遍将自身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实现课程的应用型转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性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

一、应用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1. 两种基本的课程观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广义上课程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教学活动方式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和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上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或教学科目。

在大众化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精英化教育模式,大学课程主要以知识本位课程为主导,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出发,在课程的组织实施上,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知识化、体系化,课程结构的独立化、专门化和课程知识的结构化。在课程的评价上,则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多数并非面向应用所设。

自扩招以来,大量新建本科院校涌现,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这些大学课程建设多以社会本位课程为主,倾向于从社会的现状出发,强调社会当前需要。实用主义知识观认为,大学课程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的知识、技能,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主张以社会需求为目的,注重实用性、适用性和前瞻性,重视实用技能和与未来工作相关的知识进入学校课程,按照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选择安排课程,而非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在课程的组织实施上,强调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与具体工作的相适应,主张按照工作本身的程序来组织实施课程,以便于学生自身工作技能的提高;在课程的评价上,以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就业的需要为目标,注重课程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2. 应用性课程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对应用性课程的概念,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认识。朱健认为,应用性课程体系是一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揉合了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课程体系。高林认为,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应是“学科—应用性”两个方面,分为“学科基础”和“应用能力”两个课程体系,它们各自既独立又相互配合,每个课程体系中都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且两个体系之间是平台建设和应用培养的关系,而非主从关系。陈小虎提出要以“职业元素”为中介构建专业及课程设置,必须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组建“实基础、适口径、强素能、多方向”的强调行业适用性和较强现实针对性的课程活动模块组合。

应用性课程是相对学科性课程而言的,为改变学校课程“过多依托教材,过多局限课堂、过多传授知识”的困境,对具体课程进行应用性改造,从而使课程走向更应用、更开放,更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因此,应用性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具有适用性和迁移性的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其课程目标是既注重学科基础,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是一个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

应用性课程要特别注重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三个基本方面进行应用性改造。课程结构是不同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把握课程结构应用性必须进行学科基础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调整,提高实践性课程的学分、学时等;课程内容是指课程当中所包含的知识体系,在某一门具体课程中,实践性知识内容是体现课程应用性的基础;课程实施就是指是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式,应用性课程需要一个多样化的实施形式,尤其需要实践基础的支撑,如现场教学、社会调查、实习实训、实验教学等。

当然,面对整个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应用性改造,需要把握重点,要着眼于主干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改造,把“应用性”贯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将应用性作为课程设置及其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个核心指标。

二、应用性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

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外部的急切需求与内部的迟缓转换构成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课程改革的基本矛盾。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内容大多脱胎于传统精英时代的课程模式,应用性课程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1)传统课程观的束缚,课程的实践性不足。目前大多新建本科院校借鉴研究型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强调课程自成体系,注重知识的自身完整性,忽视针对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之间缺乏沟通、衔接与整合,导致课程间重复交叉。专业课程仍存在重理论知识体系、轻实践环节训练,课程的应用性特色还不够明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2)课程内容因循守旧,教学方法传统。高校与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合作机制,不少课程脱离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实践,对行业企业的需求信息了解并不充分,更加上一些教师缺乏积极了解行业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主动性,使得不少专业课程“闭门造车”。而课堂教学仍然以“灌输式”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较少,实验实践环节的实际训练不足,项目式、合作式等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方式在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较少采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较低。对于实验课程,一些现行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然而现行的大纲中实验课时不足,且课堂各种实验内容普遍侧重于验证性,实际效果不佳。

(3)师资队伍的局限。教师是应用性课程改造的主体和关键,也是主要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应用性课程需要教师首先成为“应用性教师”,而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业界实务和工程实践经验,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不足成为很大制约,导致其应用性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不足。因而,应用性课程需要教师不断跟踪学界和业界的发展动向,提高教学水平和实务实践能力,主动改造课程、改进教学方法。

(4)现行考核评价机制的限制。对应用性课程的改造需要精心的设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传统的考核模式,相对重科研、轻教学,不管是学生成绩的评价还是教师教学的考核,重量、轻质,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本身面临一定的风险。因而要推动应用性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按照传统的考试来进行;对教师和课程的评价,也相应地进行改造,需要制度的激励和保障。

基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应用性改造,使课程注重社会实际需求,基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围绕任务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转换能力。

三、应用性课程的设置路径

应用性课程必须以应用性为主线,以面向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学融合为依托,服务于一个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可迁移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建设。应用性课程改革必须抓住改革的重点,把握核心课程、主干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凸显课程的应用性、适应性、模块化和综合化趋势。

(1)面向市场需求。课程要立足本地区经济发展,对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人才需要调研,分析职业能力需求,提炼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岗位群和行业需要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界定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将其细化并落实到具体课程当中。在教学内容上,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更多地把来源于生活实际或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对象,引入实务性强的内容,避免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及时汲取业界的最近技术和知识,增加应用性知识、动态性知识。

(2)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厘清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和衔接关系,引入“模块化”课程,形成主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课程之间紧密联系,使得更为衔接和合理。在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技能知识模块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按照专业和职业岗位的特点,重新分析归属专业技能知识模块,突出关键能力的“模块化”培养。“模块化”课程设置也是当今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向之一。课程“模块化”设置是指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将与同一主题相关联的若干门课程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将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并且在模块基础上拓展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及专业模块方向,形成一个递进式、特色鲜明且有较强专业竞争力的课程模块,指向核心能力的培养,也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和连贯性。

(3)增加综合性课程、综合性实验等的比例。将学科知识理论与职业能力教育相互融合,整合理论与实践,开发学术和职业内容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特别是课程中的项目多为企业生产中的实际工程问题,要求综合性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是开放的、灵活的,教学的开展不应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而代之以项目小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专业口径。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和专业模块、专业选修课程,增加课程的多元化和灵活性,拓宽学生的专业方向,深化专业能力,同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还根据专业教育的需要调整公共课程的内容,以适用为原则,针对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调整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增强理论和基础课程的应用性,以便学生在专业学习,甚至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新的领域。

四、浙江树人大学应用性课程的改革探索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浙江树人大学确立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岗位转换能力,又要凸显应用性,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开发一线的职业化人才。因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课程标准、项目载体、体系转换以及实施途径等方面,建设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应用性课程。

(1)确立应用性课程标准。学校制订了《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制订了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和课程评价等四方面应用性课程的考量标准。一是在教师队伍上,有合理的校企合作教学团队,业师参与教学的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1/3;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规格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践、实习、实务内容占总学时的1/3以上;三是教学方法上,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应用性教学方法,突出问题式、项目式、合作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授课占总学时的1/2以上;四是对教学效果的要求,是课程评价在前1/2。

通过标准的设定,选取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改造试点,推进课程的应用化。各专业试点课程基于专业特性,自主选择改造的方式。如《路由与交换》课程,基于“校企合作”方式进行改造,调研企业及网络工程就业市场,修编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具有工程经验的业师合作,确定教学内容和实验环节工程案例,构建工程项目实战群;采用“讲师+业师”的授课方式、运用“案例+模拟+实施”的学习方法、结合“项目递进式”教学法开展。

同时,学校将应用性课程建设作为“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项目考核的重要量化指标,逐步构建课程改造的相应机制。

(2)实施 “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和“千人业师计划”。应用性课程的改革必须要有项目为载体来推进。通过《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学校在部分专业选取了共计40多门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基本的改革思路是围绕培养目标推进课程的应用性改造,通过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为两翼的应用性改革探索,凸显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性建设。该项改革部分课程参与了由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的行动研究项目“能动性、参与创新性学习与多元只能的开发”,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学习与实践导向,体现了课程的应用性与开放性。今年,学校推出了“千人业师计划”,学校邀请1000 名行业企业的专家业师协同授课,覆盖所有专业类课程,逐步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训延伸到企业,以深化课程的应用性改造。目前,已有100名业师进入课堂协同教学,学校将以此为载体,推进教学实践基地、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应用教材、应用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推进课程的应用性改造,为应用性人才培养服务。

(3)向应用性课程体系转换。加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应用性课程的核心目标。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务性;通过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工科专业实践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30%,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25%,并将进一步提高到30%、35%左右;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加强岗位导向和实用性。实行三学期制,把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安排在夏季学期,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教学质量。通过交叉复合与资源整合,拓展校内外实验资源和实习基地,坚持“综合、开放、共享”的原则,大力推进实验室开放工作;加大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的力度,提高实验室开放率,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已占实验总量的83.13%。通过素质拓展学分的创设、毕业论文(设计)互通机制的构建,不断彰显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4)多种途径推进应用性课程改革实施。应用性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途径来实施,学校主要抓好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改革教学方法。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我校连续启动两轮教学方法改革项目的申报和立项资助,共计立项170余个教学方法改革项目;遴选出共计37门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校级核心课程、特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建设了2支省级教学团队、5支校级教学团队,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时,我们每学期常规性开展 “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课堂教学公开示范课”观摩活动、教学技巧研讨会等,各教学单位也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开展教学方法的交流活动,如语言学院开展的“说课比赛”、服务业学院的“团队教学和合作性学习”、现教中心的“问题教学法”、信息科技学院的“项目教学法”等。

二是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双师型”队伍是应用型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前提。学校一方面通过引进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业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学校制订《青年教师下企业的若干规定》,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以下企业产学研合作、业务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在校外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并将之作为岗位聘任、职务评审的重要条件,切实提升教师实务教学水平。目前全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已近30%,较好地满足了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还通过多种形式邀请来自业界的学者、专家和技术工程师与本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设计项目等方面进行交流。

三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应用性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新途径,制订了《关于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邀请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参与学校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以及课程设计工作,邀请业师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目前,学校建有123个各类合作基地,开展了财通订单班、浙旅英才班、山可能源班、中天班以及立元班等多个校企合作班人才培养,有效地推进了应用性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应用性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朱健,罗建文. 论独立学院应用性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

[2] 高林. 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理念和构想[J]. 北京教育(高教),2006(02).

[3] 陈小虎. "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 江苏高教, 2008(1).

[4] 陈新民. 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07).

[5] 刘春荣.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课程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