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就业能力;就业质量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报告中明确了未来就业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各高校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差别,影响学生就业能力与质量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职生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大的竞争力,就必须在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实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1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我国高职教育开始由以规模发展为主转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发展阶段。文件明确提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表现、参加学校各种各类活动所反映出的能力和素质以及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能力及较强事业心、责任感等综合素质较高者,但综合素质与高校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去甚远者也不在少数。存在的问题是,目前高职院校因为没有明确的素质教育(除“思政课”外),实践上的素质教育队伍还没有形成。高职院校只注重教学,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素质教育的后果是:政治思想正确,但心理不健康;爱党爱国,但对职业不忠诚;终生从事的职业,却缺乏职业道德;外表象“绅士”,但不爱护公共卫生;知识丰富,但不会打理生活;思维有条理,但家里乱糟糟的;自尊心强,但不知道尊重他人;追求幸福,但不会享受生活;技术高级,但家庭水电小事解决不了;尊重上级,但处理不好同事关系;工作努力,但不知道自己的追求等等。
2 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而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青睐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高学历并非录用的惟一标准,企业需要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刚刚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各种各样的压力会迎面而来,必须要快速的适应变化,并做好心理调整,以期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各种困难。
2)创新能力:现在的企业对员工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有敢为人先的意识,要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保持独立的思想,不轻易的附会他人想法,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3)独立的工作能力:企业关注一个人的独立工作能力,要求员工分解目标,确定自己的工作要求,不但要具体实施工作,而且还要具有为保证自已所负责工作的顺利完成的能力。
4)团队合作能力:企业提倡员工要具有独立工作能力,但也同时强调员工应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的工作能力。集体的力量最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支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是所有企业希望看到的局面。
5)成熟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充分发挥员工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作为一个具有高知识水平的员工,一定要具备正确审视自己心理状态、调整其心理及行为的能力。
3 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1)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修养,必须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念为基础,夯实素质教育第一课堂主阵地。推进素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大纲、进第一课堂的教育改革,不断完善与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体系,加快高职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在专业教学中,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扮演角色。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毕业生的就业预期适应社会需求与现实,切实做到自食其力。要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都要开设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训等相关选修课程,通过案例剖析、典型介绍、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宣传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展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组织策划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通常是指高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熏染、技能教育,以及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景点,利用社团活动、创业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课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4)大学生从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之日起,注重自己的就业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要坚持共同育人的指导理念,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创造条件,搭建舞台,提供空间;高职生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发扬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自身竞争优势,促进动手实践能力自己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
总之,高职生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大的竞争力,就必须在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实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成为应用技术性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才能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立武.西北民族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初探[J].2010.
[2]陈向平.素质教育与能力训练:高职人才培养的两翼[J].江苏高教,20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对策
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达到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也从原本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另外,近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就业形势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迫使老师和同学都在思考,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超越对手,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如何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解决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什么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来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外部竞争力和内部竞争力。外部竞争力主要包括学校的知名度、家庭背景、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生户籍区别等。内部竞争力主要包括就业观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一个人的外部竞争力是不可变因素,因此只能从内部竞争力方面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就业竞争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适应能力、个性心理品质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和高校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1.知识缺乏及结构不合理
学生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专业知识的缺乏和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迫于就业的压力,学生片面重视英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技能,热衷于考证考级,一部分学生因此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好基础;第二,受到不合理的大学学习观点的影响,学生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造成学习领域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导致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修养。这种知识的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直接导致学生的知识吸纳能力弱、更新能力慢,缺乏创新思维,也就制约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表达交际、合作沟通能力不够
高考的压力,让学生和家长几乎耗尽了全部的精力,影响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表达交际能力。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的甚至不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交际,缺乏灵活处理的能力。另外,当今大学生个性特点愈加明显,我行我素,做事、说话不太注意别人的感受,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团结意识较为薄弱,不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种表达交际、合作沟通能力不够直接导致一方面能力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欠缺合作精神,制约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能力的发挥。
3.身体、心理素质不完备
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课,天气稍有变化,就会感冒发烧,每年的新生军训,总有学生晕倒送医院的事发生。有些大学的校运会记录还是80年代的,至今无人打破。正如北师大一位校领导所说的,“大学生中看球的多,踢球的少;化妆的多,健美的少;讲营养的多,讲锻炼的少。”现代社会快而多变的生活节奏,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失衡。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滞后于其生理和智力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与障碍深深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适应控制能力,在一个新的环境里,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不能承受压力,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情绪,遇事不冷静思考,一片慌乱。身体、心理素质不完备导致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缺乏信心,说话不诚实,做事马虎,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高校在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结构单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陈旧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社会大背景下都在实施学分制,这无疑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原因,很多高校在课程设计上还是延续原来的结构单一、重复低效,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专业分割严重,理论脱离实际。另外,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学计划单一,培养方式陈旧,从一开始就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校园文化缺乏实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风格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具有塑造良好的性格、高尚品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存在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实效的现象。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或者出于被迫参加。主要因为一方面是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单调,缺乏新意,是为了搞活动而活动,参加活动学生可能收到的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参加的积极性减退。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个人社交、网络游戏等更加私人化的活动,而没有老师去积极引导。
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首先,在培养方案上,根据社会、学科发展适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得专业教学计划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需要。其次,是在教学模式上,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也要注重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这样才能能好进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更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就是:需要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整合,建立多方向、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和概括,建构新的学科体系和概念框架,整合专业科目结构体系,包括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还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协调与整合。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深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学科之间相互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交叉,并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
(二)高校推行非专业素质学分改革
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计划就是考虑到学生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全面的素质,即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完善非专业素质培养计划。非专业素质计划应包括“活动内容设计、建立评价体系、认证、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在活动内容设计方面更多的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也要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在评价体系和社会认同环节要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得到用人单位的支持,提高《大学生非专业素质认证证书》的认可度。
第二,依托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校应考虑如何深化“挑战杯”竞赛,利用好社会、企业、媒体等资源,将学生的纸质计划付诸于实践,使竞赛真正成为增强学生实践经验、就业竞争力、创业激情的源泉。
第三,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学生干部的培养。坚持校园文化活动走精品化、品牌化的方向,开展深受广大学生喜欢的第二课堂活动,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平台。
(三)学生自身努力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1.营造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有利环境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活动能力,学校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让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心理能力和其他身心技能。浓郁的校园文化和进取奋斗的精神都极利于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
2.学生学会积极的综合素质自我强化
一是学校要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多去鼓励学生,减轻学生的自卑心理,让学生建立信心。二是学生学会驾驭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发掘、利用每一种情绪的积极因素,锻炼自己的承压能力和适应能力。三是学生在平时的学生干部和实践工作中要培养对待工作的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细心、勤奋、敬业的良好品质。四是在平时注重锻炼自己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3.大学生自己有计划开展综合素质提升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能将理论知识有效运用于实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要有计划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包括外出参观、社会调查、社区挂职锻炼、专业实习、组织专题活动、参与学生社团、学生会干部等等,在这些具有多功能的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职业角色和就业心理强化。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体会到工作的艰辛,知道生活的不易,不仅会增加其对工作的责任感,更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张炳武.注重素质培养 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2]王雷.浅议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科教文汇,2009(6).
[3]刘玉琢,齐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08(34).
[4]张建政,等.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提高就业竞争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
【关键词】教师 学生 综合素质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36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学校教育教学为社会提供着源源不断地人才支持,而人才的培养,又往往与教师的培养策略息息相关。相比之下,庸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综合能力比较高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虽然教师不是绝对学生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但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所谓“师傅领进门,成才在个人”,如果教师在最初的阶段,没有给学生指出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没有给学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那么,学生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要走的弯路必然会非常多。因此,针对教育这个大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注重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在教师个人素质得到提升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策略地助力学生在求学道路上少走弯路,继而更好地更高效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最终为社会所需要。
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促使教师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呢?接下来,笔者就与大家一同来探究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加强对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是提升教师个人素质的有效方法,与时俱进是教育教学能够不断提升的关键所在。在新课改的教学新形势下,学校除了要及时地根据教育部门出台的教学改革策略,制定自身的教学策略之外,还要及时审时度势,对教师群体进行及时的培训工作,这一策略的关键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可以及时地组织教师们对当下新实行的教学改革策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从而对新课改这个新的概念有一个更为准确而到位的诠释和理解。
第二,通过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培训,教师可以对自身的教学策略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提供最新的参考依据,为学生制定出更合时宜,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新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三,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对于学校总体教学实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不仅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同时,也可以促使学校的教学总水平有所提升,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局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教学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说到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化教学水平,实质上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教师的个人着装是否要更加得体;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要及时地改善;教师的课堂互动形式是否要及时地改进;教师与学生相处及其对学生评价的原则是否要进行改善等等方面。
要想使得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有所提升,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基本内容,也是需要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内容。
其次,加强对教师个人阶段性教学监测和检查工作的力度,使得教师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业绩,也是能够促使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策略。没有压力就难有动力,面对新课改的教学新形势,我们要想使得学校教师的教学策略能够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助力学校的教学水平获得提升,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检查和检测力度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这种形式下,教师才能及时地变压力为动力。为了使得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够在众多同事中取得优秀,他们必然会在教学中多下工夫,为使得自身的教学水平有所提升而不懈的奋斗。这种方式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特别是教学水平来讲,是非常有效的。
因此,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定期通过听课、讲课比赛、笔试考查等相关形式,对教师近期的教学情况进行摸底和检查,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就会自觉地在平时的教学和备课工作中,有意识地对自己严格要求,从而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促使教师的个人能力不断提升。
再次,开展教职工教学竞技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互相竞争和相互交流的平台,也是一种能够促使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提高个人教学业绩的好方法。竞争与合作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式,为了更加有力地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采取教学竞赛和个人特长竞赛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检查和督促,从而使得教师能够在不断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就拿语文教学来讲,一般的教师可能只是照本宣科的给学生讲解生字词、讲解文本大意和中心思想,让学生背诵经典段落等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果我们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组织的活动能够吸引教师的兴趣,那么,他们必然会积极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善,力争以多样化而丰富的形式开展好每一次的课堂授课,真正使得学生能够在愉悦而享受的氛围中学习到新鲜的知识。
最后,建立更为标准而积极的职称和奖励机制,促使教师更加自觉地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这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综合素质,助力教师教学水平得以提升的关键。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对教师的教学严格要求,而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作为支撑,那么,教师在长期的压制下,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不满和抗议。如果,我们能够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地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以便于更好地适应于学校教学的需求,那么,这种形式才是最恰而且持久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内容来抓。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要侧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而综合能力发展,要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地提升,既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语文知识,同时也要在技能方面予以提升。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素养,然而在语文教学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上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精心研究语文这门学科到底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笔者将主要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理念和内容分析
初中语文这门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不断的积累基础的语言文化功底,熟悉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也能够在这样的训练中得到启发和培养。所以,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语文知识,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重要抓的一个方面,利用科学的教学计划安排,让学生一步步地夯实基础,提高他们的总体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让学生不断的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应用和具体的创新使用结合起来,逐渐让学生熟悉自己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需要具备的心态需要完成的练习,需要具备的能力。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在学习中也能够有更加积极主动的表现。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培养内容,所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广泛的查阅资源,这样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二、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实践水平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实践学习,也分课内与课外,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课内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之上就能够有更充分的实践机会,更充分的理解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更熟悉的运用语文的基础知识,去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学习,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互帮互助,在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时,他们可以通过充分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当然,在这样的模式当中,学生也能够因为彼此之间的交流而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运用语言文字功底的能力。教师要创新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活动,能够根据教师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角色扮演,自主进行讨论,组建课下的兴趣小组等形式,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的具体安排。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上积极踊跃的参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的开展,能够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感受到语文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本文通过课题组研究开发出来的软件对我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以求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完善、更合理、更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综合测评系统。
一现有的综合测评体系
综合测评得分=品德测评得分×15%+学业测评得分×65%+文体测评得分×10%+能力测评得分×10%。品德测评得分=基本分×50%+形势课×20%+奖励分×30%;学业测评得分=基本分×90%+奖励分×10%;文体测评得分=基本分×50%+奖励分×50%;能力测评得分=基本分×50%+奖励分×50%。
品德、文体、能力的基本分是综合测评工作小组(班主任、班长、班干部和非班干组成)和班主任在听取相关同学的盘点的基础上,结合同学的平时表现,评出来的合成分数=综合测评小组×70%+班主任评分×30%。而奖励分则=本人原始奖励分÷年级最高原始奖励分×100×30%。本人原始奖励分是学生自己根据平时参加的活动(品德、文体、能力分门别类)所应评上的分数和。
学业测评的基本分=本人学年平均分绩点÷年级或专业学年最高平均学分绩点×90%。学业测评的奖励分=本人原始奖励分÷年级最高原始奖励分×100×10%。
二现有综合测评体系的不足
第一,综合测评公式比例不合理,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从综合测评体系设立的目的上说,综合测评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评价学生上一年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结果用于评优评先,以求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类似于管理学上的绩效评价激励理论。但是,就当前评价体系的比例来说,学业测评比例高达65%,而作为反映学生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重要综合素质的指标只占到可怜的35%。试问,这样一个测评公式所计算出来的公式,有什么可能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什么可能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综合测评体系中的学业测评没有科学区分开考试课和考查课的地位,影响着综合测评的效果。从面文学业测评的公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业测评中区别考试课和考查课地位的指标是平均分绩点,也即学分。这样简单的区分笔者认为是不严谨的,因为考试课和考查课无论在学习任务量上,还是在专业相关性上,甚至在考试方式和评分上,都是有着重大的差别的。单单靠学分的差别,根本无法科学地反映两者之间地位的差异。这种差异,将直接影响学业测评成绩的科学性,从而令综合测评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综合测评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未能切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当前我们综合测评的指标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对学生活动与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素质之间相关关系的深入分析与探讨的,所以无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素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专业素质地位没有突出。何以见得呢?先从学业测评的角度来说,当前的学业测评学业成绩比例高达90%,也就是说,还是成绩至上。而关于专业素养、创新素质、实践能力体现的比例只有可怜的10%。因此,笔者认为,现行的学业测评是无法准确地体现学生专业水平的。而关于其他方面的测评,专业的地位也难以得到体现。其他方面测评的成绩除品德测评外,都是由综合测评小组打分和奖励分构成的。经本课题组的调查,由于当前综合测评的标准比较模糊,所以综合测评小组的打分往往是无差别的打分甚至是随便分。因此,这个分数,在测评学生专业素质和引导学生提高专业素质水平上是乏善可陈的。至于奖励分,仅仅就是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等级以及所获得的奖项将其考分化,根本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例如,一个电子系的学生,因为书法比较优秀、文笔较好,所以平时参加相关的活动较多。根据我们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自然而然他的综合测评成绩会比较高。所以,在学校的评优评先中他往往能脱颖而出。长此以往,他很有可能会形成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为分数而利用自己的长处参加特长活动却忽略了对自身专业活动的参与,从而影响了自己专业素质的提高。当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无可厚非,但“专业为先”应该是前提。而在当前的综合测评体系中,这个前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第二,综合测评的评价指标缺乏指向性。所谓的指向性,简而言之,就是指综合测评应该通过评价指标去引导学生培养符合自己将来发展需要的素质。这种具有指向性的评价指标,在系与系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应该有所区别、有所不同的。即,一个学电子的和一个学中文的,在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时应该是有所差异的,所以作为衡量并引导两者行为的标准应该是区别开来的。可是,很可惜,当前我们综合测评体系对于这个评价指标的制定明显是忽略了这种差异的。
第四,综合测评体系中缺乏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针对性,没有根据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就现实的情况来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测评时应该在标准上和侧重点上有所区别,而不应一概而论,草率测评。但当前的综合测评却偏偏就是一套体系通三级,对大一和大三学生的测评几乎都是无区别的。这样的测评,是不可能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
三对完善当前综合测评体系的建议
第一,调整综合测评公式的比例,建立科学的综合测评体系。对于公式比例的调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进行调整:第一,适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在测评中的比重,以求令测评的成绩在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更具代表性。品德测评的成绩反映的是学生的思想素质情况,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15%的比例体现不出这种作用,也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品德的测评是一个很难量化、精确化的过程。所以,综合考虑以上两点,提到20%为佳。能力测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我们高校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因此,为了令学生真正意识到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调到15%这个比例无可厚非;第二,为了增强综合测评的科学性,应该科学调整能力测评公式的比例。对于能力测评的公式,应该下调基本分的比率,将原来的50%下调到35%,从而将能力奖励分的比重提为65%。因为能力的高低,是应该由各种实实在在的活动来反映的,而不是靠别人的评价来体现的。所以,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建议对能力测评的公式作出以上的调整。
第二,综合测评中应该严格区分考试课和考查课的地位,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学业测评的效果。在综合测评中,对于考试课和考查课地位的区分,我们除了通过学分差异外,还应该加入考试方式和专业相关性。对于考试组织方式严格、专业相关性强的考查课,我们需要纳入学业测评的奖励分以求缩小与考试课因学分差异造成的测评偏差;对于那种考试组织宽松、专业相关性不大的考查课,应该通过降低成绩的绩点来拉大其与考试课地位的距离;对于考试组织宽松但专业相关性强或者考试组织严格但专业相关性不强的考查课,则直接以学分差异来区分其与考试课的地位。
第三,增强综合测评评价指标的针对性,以求科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关于加强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应该围绕以下两点展开:第一,坚持专业为先的原则,调整学业测评的公式,提升专业素质的测评地位。首先,当前学业测评成绩占的比例过高,应该由现行的90%下调到75%,以提高学业测评中学业奖励分所占的比重,从而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其次,以文件的形式向各级综合测评小组明确打分的标准并强调打分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水平,突出专业能力的重要。最后,在将学生活动分数化的时候(即奖励分),要提高专业水平活动的加分幅度,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具有专业性质的校内校外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第二,增强综合测评指标的指向性,以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指向性的提升,需要全校的各个系根据自己系学生发展素质的需要,制定出更符合本系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从而引导各系学生进行更科学、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四,综合测评要有年级性的观念,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大一的学生,由于刚从高中过来,心智未够成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未必能一下子适应,所以对于大一学生的测评应该侧重于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生活处事能力的测评;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都了如指掌。因此,综合测评应该侧重于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大三的学生,已经步入找工作的时期,那么综合测评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上。只有有侧重点地对各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实际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发展好自己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由于综合测评体系的不完善,现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已经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的尴尬境地。为了使其更人性化,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笔者的看法可能是不成熟的、不深刻的,期待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董雨,付淼.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高教高职研究2009(9):8-11.
[2]肖艳玲,邵强,罗杰,赵俊平.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10):7-9.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综合素质 文化素质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职院校应该更多培养技术型和实用型的人才,综合素质应该作为高职学生考核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社会特别缺少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当下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高职学生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他们在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专业技术都存在一定的欠缺。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1.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在高职学生当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政治思想与观念了解得不够透彻,不了解政治觉悟对自己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而且有些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不能诚信待人、诚信做事,比如有些学生在考试中作弊。
2.科学文化素质不高。高职学生的文化成绩普遍不好,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基础差,而且还缺乏吃苦耐劳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3.身心素质也有待于提高。目前,高职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受到外界的压力过大造成的。每个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的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比如失眠、焦虑、过度紧张等,而且有些学生在融入高职院校新环境后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往。
4.缺乏创新素质。虽然高职院校开始逐渐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没有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意识。而且虽然有些高职院校贯彻了创新素质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5.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也很不到位,很难胜任社会中的职务。
二、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纵观高职院校学生,发现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未成熟,他们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这一时期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最佳阶段。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做好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院校、班级需要举办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像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帮助他们树立具有操作性的目标。其次,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高职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较为宽松,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只有这样高职学生才能有效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而实现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
2.加强学生基础文化和创新教育。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高职基础文化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因材施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文化素质层次,采取阶段性的分层教学,采用新型的人才衡量标准;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专业确定学习的侧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的度、要合理地掌握教学的内容,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承受能力等,不能只顾人为拔高学生的水平,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3.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教育。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关键内容。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消除内心的自卑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高职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其它相关的活动,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们能够正确地面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成功的校友、企业家等给学生做报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加强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社会需要的是拥有高技术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重点还应该放在专业技能培养上。在专业技能教育过程中,要先转变学生对于就业的错误认识,可以开设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这个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目前社会所需人才的特点,还可以邀请毕业生向学生传授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这些前人的经历可以给学生一些启示,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找准自己的就业优势所在;另外,为了适应这严峻的就业形势,还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技能,逐渐地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且还要注重社会实践教育。
总之,高职院校是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的基地,为了保证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就应该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学校需要意识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地方,并为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保障人才输出质量。
第一,改进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积极向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教育思想,探索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学校应该多多举办各种实践活动,如诗歌大赛、演讲、辩论赛等,促使学生参与到其中,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学需要改进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发言的机会,不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由于有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心理障碍,所以制约着其表达能力的提升。如恐惧心理,有的学生担心自己表达不清楚、不全面,会被其他人嘲笑,所以不敢表达。长期如此,在心理障碍的影响下,学生的表达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能够克服恐惧心理。首先,教师在课后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帮助和鼓励学生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进行语言训练,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其次,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比如,在与别人进行交流之前,可以先进行心理暗示,鼓励自己,提高自己的信心,这样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加强口语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加强口语训练。主要措施有:首先,充分利用口语课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语文中增设口语课程,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口语课程,加强口语训练,提前做好备课,合理设计各个课程细节,通过口语对话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增设阅读课程。增设阅读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朗读来增加阅读教学,加强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把握文章主题,在朗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记忆。学校可以举办朗读比赛,激励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较高的道德素质,坚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由于初中生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更多时间花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增强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兴趣。另外,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主动交流,积极参与到各种交流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视。学校的重视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各项素质的重要基础,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大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支持和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贯彻落实各种计划,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教学计划能够顺利执行。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的素质,特别是对管理人员、骨干队伍以及一些关键岗位的文化技术素质和专业操作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女职工的文化素养、专业技术水平在很多方面影响并决定着她们在企业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1、提升女职工素质是时展的需要。女性要在知识经济社会站稳脚跟,只能是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找准时代方向、社会需求和个人优势的汇合点,才能在竞争中发展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
2、提升素质是女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我们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的不断推进,很多女职工也在不断加强学习,投身于各项重点工作实践当中,因此,提升自身素质就成为女职工在企业中良性发展并胜任工作的需要。
3、提升女职工素质是动员女职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并维护自身劳动权利的需要。深入开展提升女职工素质活动,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她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自身潜能,推动女职工队伍更好地为企业各项工作服务。
二、企业女职工的素质现状
1、缺乏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女职工认为自己现有的工作水平、工作技能已经能应对目前的工作,不需要再学习了;有的女职工认为自己的年龄大了,用不着几年就退休了,不需要再学习了;有的女职工认为自己的岗位比较稳定,要想工作再上一个层次也不大可能,不需要再学习了……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部分女职工不愿参加技能培训,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无法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
2、缺乏自我鞭策目标。众所周知,女职工的毅力、耐力、韧性和男职工相比并不落下风,可是她们成才的却相对比较少,与女职工本身缺少自我鞭策目标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女职工生理因素和繁杂的家务重担,在意识上容易把自己置于从属地位,在事业上没有了目标,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学习和追求事业成功的动力。
3、缺乏自信心,参政议政意识淡薄。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女干部比例很低,参政议政范围小、层次低、能量不足、基础不平等,导致许多女职工参政意识趋于淡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公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如人员精简、转岗分流、竞争上岗等等,致使女职工思想波动较大,女职工中普遍存在着思想不稳定、岗位不稳定、待遇不稳定,对企业、对自己、对社会缺乏信心的现象。
三、提升女职工队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女职工素质的提升不仅关系着女职工本身事业发展的问题,更是关系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全面提高女职工素质工作是时展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认为提升女职工队伍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教育引导女职工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女职工在工作中的主动积极性。建筑企业的特性,决定了男职工在生产操作和工艺流程中的优势地位,企业要帮助女职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自我发展的目标,不断培养和提高女职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2、要深入培养女职工的竞争意识以及培养女职工胜任双重角色的素质。当前企业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在此形势下,女职工就应该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以及精细化管理等等方面,快速适应企业加快发展而带来的各种工作压力,迅速更新思想意识和学习先进经验,并力争将其好的办法和做法等逐步形成制度,最终达到标准化、规范化操作管理。因此,女职工不仅要学技术、学业务,还要学科学、学文化,学管理。一名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女职工,应该既是事业上的强者,又是家庭生活的智者,并且能够做到两者的有机衔接。
3、要广泛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在活动中提升能力。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挖潜增效、创新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开展灵活多样的各种活动,提高女职工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党员示范岗、争先创优活动、现场技术攻关和研讨、书画摄影展等多种平台为宣传载体,全方位宣传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女职工、技术能手及劳动模范标兵等先进事迹,来引导全体女职工充分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激发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企业生产发展高效、稳定运行。
关键词:“80后”教师;综合素质;存在问题;技能大赛;队伍建设
目前,随着大学生的不断就业,在服装专业的教师中“80后”教师占了一定的比重,而正是这些教师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但是,这些教师因为教学经验不足,不拘小节等原因在综合素质提升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80后”教师认真查找自己的不足,积极应对,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80后”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中的问题
1.授课经验不足
“80后”教师因为刚从学校出来,因此,教学经验明显不足,有些教师虽然语言非常幽默,颇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因为对知识点把握得不是很好,因此,在课上出现了整体课堂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现象。
2.课堂授课情绪化,耐心不足
“80后”教师虽然擅长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也能结合生动的例子给学生进行讲解,但是,在课堂上一些教师在遇到意外问题的时候不善于处理,表现为情绪化十足,有时候一拍桌子就走人,在处理同学矛盾的时候也显得经验不足、缺乏耐心。
3.生本化理念运用不佳,不能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
生本课堂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尤其是服装专业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服装设计的学习中,并尝试进行服装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学习、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但是,目前一些“80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明显后劲不足,甚至有些“80后”教师不被学生家长所重视。
二、“80后”教师要从技能大赛平台提高综合素质
1.技能大赛为“80后”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80后”教师所在的单位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只有在技能大赛中,“80后”教师才能真正锤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身现有的技能能够更上一个台阶。技能大赛一般可分为教学技能大赛和专业技能大赛两部分。针对“80后”服装专业的教师,要通过立体裁剪、工业样板以及工艺制作等内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因此,技能大赛不仅为“80后”教师提供了展现能力的平台,还让“80后”服装专业的教师能够在现有的技能基础上努力拼搏进取,在专业技能竞赛中,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新颖的设计理念以及娴熟的操作技能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
2.苦练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专业技能
服装专业的“80后”教师虽然能够与时俱进,具有与世界接轨的先进的服装设计理念,但是,教师所掌握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被学生所接受,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因此,“80后”教师要能根据教学要求以及本班级的学生特色进行单位课程设计,并在教研组说课、互评互听的过程中提高教学技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讲解,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性思维以及创新设计、裁剪制作等。
三、提高“80后”服装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有效提高“80后”服装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80后”教师尽管满腹经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缺乏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也缺乏将掌握到的知识与学生目前已有的能力进行有效衔接的能力,这就要求校方要组织多种教研活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职业教育的优势能够尽快凸现出来。同时,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直接决定着学生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教师要融合自身所长,与企业有效接轨,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迅速应用于就业中。教师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不断地更新认识。
2.狠抓师德教育和专业技能提升
“80后”教师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着独生子女所具有的特征。因此,单位要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等,狠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建章立制树师德,让教师能够认清形势,产生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以德为先,学生至上,服务第一。在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过程中,要由分管领导牵头,研讨“如何塑造教师过硬的技能”,并加强“80后”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训练。首先,可以组建教学研究小组,组织教师开展“三学三比”活动。其次,要根据教师现有的专业结构以及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对“80后”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如:可以请学校有专长的教师到外地深造,当这些人回到学校以后再带动、提升一大批教师的素质。
总之,“80后”服装专业的教师有其自身特有的专业结构和特点,院校要组织理论教师不断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也要安排一些文化课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院校还要通过技能大赛、教学大赛等平台为教师技能发展创造条件,让每一位“80后”教师都能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以及提升,从而最终提高专业教学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艳阳.浅谈高校教师素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