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礼仪成果展示范文

礼仪成果展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礼仪成果展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礼仪成果展示

第1篇:礼仪成果展示范文

关键词:规划,健康,宜居城市。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一、宜居城市理念产生

宜居城市萌芽于19世纪末田园城市理论。1954年希腊学者道萨迪斯 (Doxiadis)提出了人类聚居学的概念。1963年世界人类聚居学会(World Society for Ekistics,简称WSE)成立,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1976年,联合国在温哥华召开首次人类住区大会,在内罗毕成立了“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开始了广泛的关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研究的工作,宜居城市概念也随之被提出。20世纪80年后,陆续出现了多种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如新都市主义、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等。

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理念主要源于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它是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围绕人居环境建设在地区开发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包括自然、技术和人文等在内的多学科研究的科学群体。可以说,人居环境的理论和方法是宜居城市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宜居城市的定义

宜居城市(livable city),即适宜居住的城市,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宜居城市的概念、标准和认识的看法不同,实践的侧重点也不同。

哈尔韦格眼中的“宜居”是一种健康、便捷、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萨尔扎诺则强调城市生活对于历史和未来的连续性;埃文斯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即适宜居住+生态可持续发展;而西蒙兹在《21世纪园林城市--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中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富有表现力的城市、功能的城市、便利的城市、合理的城市、完整的城市,它们将更适合人们居住。

中国城科会宜居城市课题组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宽广概念,它绝不是单纯的居住条件的适宜性和人人都享有一定的住房,而是从城镇的总体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国的城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国内宜居城市建设实例

1.上海宜居建设的主要工作包括:

(1)通过全面的规划促进宜居建设

从“平、缓、特”的交通规划、强调“正生态和快乐生态”的生态系统规划、“叠合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到完善的安全体系规划、信息交流规划中都围绕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进行。力图向全世界展现一个高水准的生活环境,科技的创新、环境的优化、交通的改善,都会给上海的宜居城市建设带了强大的动力和效应。

(2)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以及高标准污染治理

通过高水平建设市域绿地系统,高标准推进污染治理,构建符合上海特点的城市生态景观;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功能区建设,保障上海城市生态安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等措施是上海不断的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

(3)讲求居住环境质量且个性化的住宅区设计

运用住宅设计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住宅发展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服务设施水平为核心。居住区规划设置大面积的中心绿地和分散的组团绿地,同时重视绿地的功能性、观赏性、生态型和景观设计、种植设计。使人们置身于一个融汇着自然、文化、艺术的优美的花园般的居住区内。

(4)时刻展示海派城市文化魅力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已经在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演进,新的城市形态与新的城市文化正在趋向稳定和固有。海派文化的生成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其更深层内涵是它的边缘文化的气质,这种独特的魅力平添了上海城市的宜居性。

2.杭州宜居建设

杭州市宜居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确立“花园式生态城市”的发展思路

杭州境内群山起伏、丘陵连绵,具有独特秀丽的城景格局;同时又兼具江河湖泊交融的先天环境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达的经济基础,这些为杭州生态城市建设创造了条件。

据此,杭州首先树立并实施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制定杭州城市自然景观维护、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计划;同时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发展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统。这种花园式生态城市的发展思路为城市宜居性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塑造“住在杭州”的优美人居环境品牌

以“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为目标,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组织旧城改造,推进“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的城市环境改善战略,实施安居工程,树立“住在杭州”品牌,营造优美人居环境。

(3)打造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已经深入了杭州警方的各个领域,走在了全国先进的行列。以社区警察、协警、保安、治安志愿者为主体的群防群治队伍共同致力营造“治安天堂”。

(4)尊重、保护并延续城市文化

将宋元时期形成的带有市井文化色彩的坊巷文化改造为具有市民文化色彩的现代社区文化;将旧的重商观念与消费观念改造为新型的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特点的契约观念和消费观念所构成的商业文化,将旧的享乐观与消闲观改造为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人文性相结合的高尚的休闲文化。

四、我国宜居城市发展建设趋势

1.宜居规划。

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按照产业发展、交通需求、设施配套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形成良好的空间形态与布局。

2.改善生态环境。

宜居城市必须拥有清新空气、洁净水源、葱郁绿化和优美自然景观等生态环境。

3.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提供舒适、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注重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社区管理、社会福利、城市交通、市政公用、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4.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要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增强综合实力。

5.提升人文环境。

城市的综合文化实力特别是市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文明程度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6.构建安全网络。

建立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完善公共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增强公民公共安全意识,营造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7.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机制。

七、结语

“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黄帝宅经》)。人类从怀着美好的愿望来到城市,到以焦虑的心情注意到住房和人类住区条件的不断恶化,特别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非持续性的消费和生产方式问题、非持续性的人口变化问题、无家可归问题、贫困加剧问题、失业问题、社会排斥问题、家庭不稳定问题、资源缺乏问题、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足问题、规划欠缺问题、不安全因素及暴力日益增多问题、环境恶化和抗灾能力不断减弱等问题。

与此同时,人类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工业社会以后人类文明的中心,城市及其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精神及科学的全面进步。为此,人类如何面对挑战,抓住人类住区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保护人居环境丰富多彩的形式,塑造多样化的人居环境模式和人居环境特质,加强人居环境调控研究,扭转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趋势,是城市时代人类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从最初面对工业化时期的环境问题、卫生问题以及资源问题,到后工业化时代城乡面临的区域竞争问题,“宜居环境”正在从解决城市问题的手段到提升城市竞争力、知名度的重要要素。宜人的居住环境是人类居住的理想,也应当是城乡发展永恒的追求。

参考书目: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

《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任致远

《21世纪园林城市--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张文忠,尹卫红 等

第2篇:礼仪成果展示范文

关键词:城市记忆;档案展览;质量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档案部门相继开展了以抢救记录和完整保存城市历史为内涵的“城市记忆”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将成果转化为展览固定下来,走出了一条城市记忆的再现、保存与传播的路子。作为档案展览的一种特殊形式,城市记忆展有其独特的定位原则、质量要求,需要对其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以《郑州记忆――郑州历史发展档案陈列展》(以下简称“郑州记忆展”)为例,该展览就是由郑州市档案局、馆承办的,从立项到开展,历时5年,投资700余万元。像这样的展览,其规模之大、投资之大,对于档案部门是很少见到的。如何保障这样大型的档案展览的质量,对于档案人员是一个新的课题。

高质量的展览远不是简单的陈列工作或展示技术问题,而是牵涉到档案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征集展品的质量、展品的研究深度及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等。城市记忆展览以档案馆的综合素质为基础,涉及档案馆的征集政策,展品研究的深度与系统性,展览组织的合理性,展览的传播技术及与展览相关的辅助教育等。只有各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才有可能建造观众喜欢看、看得懂、能得到启迪与教益的高质量的成功展览。

本文以“郑州记忆展”为例,秉着突出档案特色、突出地方特色、突出社会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的质量要求,建立健全组织人员保障、资金保障、场地保障、展品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等多方面的质量保障措施,涵盖从项目立项、开展到运行维护全阶段,努力将“郑州记忆展”打造成精品工程。本文结合实践,梳理出这样一个综合的多维度的城市记忆展览管理控制体系的构建逻辑,并对各体系构成要素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探讨,同时为各地档案部门开展城市记忆展览及类似大型档案展览提供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具体结构图见下图:

由上图可知,该质量管理体系是复杂多维的综合管理体系,可从三个维度对其分析:

1 城市记忆展质量要求

作为档案展览的一种特殊形式,城市记忆展有其独特的定位原则、质量要求。

1.1突出档案特色。城市记忆展是由档案部门承办的,展览应重点突出档案专业特点,以展出档案文献为主,以馆藏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全面展示本市的发展历史、发展成就,展示本市厚重的文化和发展水平。种类丰富的档案资源是见证城市发展的最有力注解。在展览形式中,也应体现档案特色,提炼档案专业符号,展示多样性档案展品。

1.2 突出地方特色。城市记忆展依托各类档案载体,在梳理和归纳本市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地域特点,有重点地选择最能反映本市历史发展或最有影响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了解本市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符号是一切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人们创造符号的同时,便赋予了它文化象征的含义,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是用来象征某种意义的具体事物”。[1]“郑州记忆展”在布展之初,就提出要提炼郑州符号,如黄帝、嵩山历史建筑群、老火车头、市花月季、市树梧桐树叶、二七塔等,并从细节入手,采用灯光、雕塑、多媒体等手段展示郑州特色。

1.3 突出社会教育。档案展览是档案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档案展览,不仅是档案馆建设的需要,也是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档案馆教育功能和档案社会作用的需要。城市记忆展更应突出社会教育功能。“任何关于展会的表述形式,如果没有惊喜的冲击力,都会起到负面作用。”[2]“郑州记忆展”以展览的传统手法与声、光、电、图等多媒体现代高科技的巧妙配合为展示手段,体现了展览的档案性、文化性、社会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艺术性,全景式、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了郑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目光,凸显了档案展览的社会教育功能。

1.4 突出以人为本。城市记忆展是一项面向社会、面向不同受众人群的系统工程。在展览主题的选定上,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展览陈列的内容上,应充分考虑观众的兴趣,符合观众的愿望;在设计施工上,应突出人性化特点,服务于不同群体的需求。“郑州记忆展”在路线设计、硬件软件配备方面汲取同类展馆的经验教训,为参观者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参观环境。安装有安全警示标志等,硬件设施完善,并配备现场讲解员、接待服务人员和休息区。

2 城市记忆展质量保障措施

2.1 组织人员保障。城市记忆展涉及的人员众多,职责也极为不同。为保障展览质量,需专人负责,分工合作,权责分明。“郑州记忆展”相关人员可分为:

(一)项目领导小组。“郑州记忆展”耗资巨大,涉及部门多,为解决部门间协调问题,成立了由市领导做组长,多个机关领导组成的布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档案局,统一部署布展工作。

(二)脚本编写组。城市记忆展要求主创人员具有深厚的文史功底,在自身人员达不到要求时,还需巧借外力。“郑州记忆展”借助外聘史志专家的智慧,不断论证、反复推敲形成展览的脚本,保障脚本质量。

(三)展品收集人员。为了使展品丰富多样,郑州市档案馆将展品收集人员分成了馆藏查询组、省市县(区)兄弟档案馆查询组、网络收集组、征集社会散存组等小组,多渠道开展展品征集、征购工作。

(四)设计、监理和施工人员。城市记忆展能否打造为精品工程,还依靠设计、施工和监理人员的水平和责任心。为保障施工质量,“郑州记忆展”在向社会公开招标时,对监理人员、设计人员资质与业绩都做出了严格要求。

(五)现场监管小组。“郑州记忆展”专门成立现场监管小组,由郑州市档案局馆专业人员担任,深入工程一线,协调参建各方关于现场工作关系,为推进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正式开展后,小组成员直接转换为维护人员,由于一直负责施工,对展厅设施了如指掌,也提高了维护水平。

(六)讲解员。好的讲解员可以激活展品,让观众切身感受城市记忆展的魅力。“郑州记忆展”通过对外公开招聘与选拔本馆职工相结合,实地讲解竞争上岗,选中了5名外形端庄、年轻、口才好的讲解员,并安排她们去省博物馆参加专业培训,到二七纪念堂等单位观摩学习,提高讲解水平;要求讲解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这些讲解员对每件展品的内容、位置、出处来源都了然于心,讲解时做到准确无误。

2.2 资金保障。资金是我国档案部门最头疼的障碍。“郑州记忆展”在筹建之初,通过对国内相关展览实地考察、询价,预估投资额为570万元,经与郑州市政府、发改委、财政局、重点项目办多次协商,争取资金支持,最终将“郑州记忆展”项目纳入全市投资计划。在深化方案阶段,为保障展览质量,追加资金到688万元。在进场施工时,又针对设计变更再次追加资金,最终总投资达到700多万元。

为了保证城市记忆展制作的科学品质与传播能力,应该建立相关的资金分配保障制度,使展览建设在更合理和有效的资金平台上运作。“郑州记忆展”资金分为工程费、监理费、预备费等,并从档案馆日常经费中保障展品征购、仿真制作费用及专家聘用费用。从工程费中预留了10%的质保金,以督促施工单位保质保量地完成布展工作。

2.3 场地保障。场地指城市记忆展的陈列场所。场地空间大小制约着陈列展览的形态,限制了设计人员的发挥。“郑州记忆展”位于郑州市档案新馆五楼,展览面积1600多米,[2]为布展提供了充足的场地。

2.4 展品保障。展品是城市记忆展览成功的根本,是必需的物质基础。围绕布展,郑州市档案馆多渠道征集、收集了大量反映郑州市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照片、文书、音频、视频、实物等珍贵的档案资料,仅富有特色的照片档案就有1万多张,其中最珍贵的是从波兰驻华使馆征集到的66张1907年~1909年汴洛线铁路(今陇海铁路)沿线河南风土人情的老照片。市档案馆还抢救性征集并整理了一批珍贵的音视频档案,如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德专家用德国产摄像机、8毫米胶片拍摄的三盘郑州第二砂轮厂建厂初期无声电影;同志1952年10月视察黄河的珍贵影片;中央电视台六集系列专题片《商战》及“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的电视广告片,等等。

2.5 制度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城市记忆展即使质量要求及预算既定,人员定位及权责明晰,但具体开展工作还得约法三章,针对布展活动定出规则,使这些工作承担执行者在规则边界内开展工作。

为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和保证体系能正常运转,“郑州记忆展”监管小组建立和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监管人员守则》、《监管人员职责》、《监管人员廉洁自律规定》等,每周定期召开监理例会,落实质量检验制度和现场检验方法的具体实施;督促施工单位对施工、质检人员的业务培训,熟悉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法律法规,以及所涉及的工程验收标准、规范、规程;熟练掌握质量检验的制度、程序和流程,对产品的检验规定和验收技能及管理知识。

2.6 技术保障。与传统档案展览相比,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档案展览中的优越性十分明显。它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展陈方式的多样化,丰富展览形式;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展示,复活原状历史,活化展览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在有限的空间内储存并展示大量的档案信息,拓展展览空间;还可以通过创设参观情境,全方位调动参观者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激发其学习欲望和参观热情。[3]“郑州记忆展”就配备了180°环幕3D动漫、幻影成像、电子翻书、电子沙盘、模拟动漫、桌面互动、地面互动、触摸屏、集声罩、电子签名、触摸答题、拼图游戏等声光电及互动设备。这些技术的使用并非是为技术而技术,而是技术为展览内容服务。

3 城市记忆展各阶段

3.1 立项与前期筹备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郑州记忆展”前期筹备之时,郑州市档案馆组织项目组成员前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十余个城市的档案馆、城市规划馆、博物馆参观、学习、座谈,汲取举办展览的先进理念、现代手段和成功经验。

3.2 展品征集与脚本撰写阶段。首先,依据郑州历史设计展览的板块;其次,在对馆藏各门类档案资料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提炼可以用来布展的素材;最后,对于馆藏不足部分,以《郑州市志》为蓝本查询线索,为下一步开展征集明确方向。

展品征集小组先后历时三年前往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馆、铁道部档案馆等省内外档案馆及波兰驻华使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单位,走访郑州籍各界名人、在郑工作过的老领导及家属,深入郑州市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古玩旧货市场、淘宝网等,对保存在各单位及散存在社会上的珍贵档案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细致的征集和征购。

“郑州记忆展”对设计所需各类资料准备扎实。尤其是布展大纲脚本编排完整有序,文、图、表、音像、实物罗列清晰详尽,为布展形式设计提供了翔实、准确的依据,提高了设计效率,缩短了设计周期。

3.3 项目招标阶段。“郑州记忆展”分设计施工一体化和监理两个标段国内公开招标。招标时对报名单位资质及业绩进行了严格要求:

报名单位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持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须同时具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专业承包一级以上资质、装饰装修工程设计甲级以上资质或具备设计、施工一体化一级资质;须具有经年检合格的安全生产许可证,近三年来无重大事故和不良记录。布展公司2005年以来需具有综合成就展、档案专业展等文化项目展览实施业绩经验,单项合同额不少于300万元(以合同为准)。

项目经理应具有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资格。布展总设计师(负责人)应具有建筑装饰装修相关专业高级职称,2005年以来具有单项合同额不少于300万元的综合成就展、档案专业展等文化项目展览设计业绩。项目经理与总设计师均应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关系,没有正在建设和正在承接的工程项目。

“郑州记忆展”项目组本着制作精良、投入合理原则,选择具有成功制作大型展览经验的装饰公司进行合作,将脚本的文字升华为触手可得的展览成果。

3.4 方案深化与论证阶段。“郑州记忆展”为了保证展览效果,先后多次邀请了省内方志、历史、文物、艺术、建筑、装饰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对布展设计方案进行论证,结合布展脚本和有关专家提出的意见,组织中标单位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深化设计和修改完善。

3.5 进场施工阶段。“郑州记忆展”于2012年7月开工以来,展厅监管人员深入工程一线,协调参建各方关于现场工作关系,并要求施工和监理严格按照“科技引领、精细管理、团结协作、负重拼搏、安全和谐、优质高效”的“二十四字”方针和管理“零失误”、工程“零缺陷”、安全“零死亡”、廉政“零案件”、施工“零干扰”的“五个零”工作目标,突出重点抓“三控三管一协调”工作,即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协调矛盾。项目在建设单位的大力支持、施工单位的大力配合下按照合同要求保质、保量如期完工,没发生过一例安全事故,得到了政府质监部门及社会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3.6 验收改进阶段。展厅于2013年5月完工,工期260天。经工程监理评估:施工方已按合同约定及设计图纸的内容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务;单位工程所含各分部分项质量全部合格;质量保证资料齐全、完整;相关安全和功能检测资料完整;主要功能项目的抽查结果符合相关专业质量设计及验收规范的规定;观感质量综合评定为良。对“郑州记忆展”装饰装修项目综合评定为合格。

3.7 向社会推介阶段。“郑州记忆展”极为重视宣传工作,向社会大力推介,把参观人数、参观人员感官作为评测展览质量的重要指标。开展以来广受当地乃至全国部分强势媒体的充分关注,并在媒体上刊登“郑州记忆展”展品背后的故事系列报道。在郑州档案信息网上设立三维展厅栏目,观赏者可以不受地域限制24小时观看“郑州记忆展”,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为扩大宣传,还推出了精美的小型宣传折页及内容更加全面的《城市记忆――郑州历史发展档案图集》。

3.8 运行维护阶段。“郑州记忆展”形成展品更新机制,及时更新展览内容。对观众提出的意见及时处理反馈,发现错误及时更正,使得展览趋于完善。

总之,档案部门可选择以城市记忆展的建设为切入口,从展览质量保证的各个方面展开工作,从而全面带动档案馆的征集、保护、研究、展览制作以及配合展览的公共教育,从整体上提升档案馆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李鑫.博物馆陈列中的典型象征符号及其应用[J].中国博物馆,2006(01):36~38.

[2](德)乌韦・J・赖因哈特,(韩)菲利普・托伊费尔.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展览和陈设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第3篇:礼仪成果展示范文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发展;意识指导

意识的历史作用

在对唯物史观进行思考之前,首先要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背景进行说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头马克思便说明了当时德国的思想环境:“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思想的领域发生的。”①,“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②指明批判对象是那些纯粹思辨式的哲学。“这些德国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③为我们指明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目的,只有弄清当时德国哲学发展的具体环境这个前提和马克思的写作目的才能科学的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历史是什么?是物或事件在时间上简单重复性延续,还是物或事件在时间上的一种发展?或者换个说法,我们说人类拥有历史,那么那些重复自己的捕食习惯的动植物是否拥有与人类历史这一定义相同意义上的历史呢?在这里,我更倾向于将“历史”定义为物或事件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发展,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性表现,因为那样会使我们把历史当作毫无意义的东西。为什么人类能够拥有历史。“全部人类历史的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④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历史形成基础首先是物质实践活动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自己的生存。随后,在说明人类自身生产繁衍是创造历史的条件后,指出“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⑤这就是人类能够创造自己的历史和历史最初形成的条件与原因。固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创造历史的首要条件,同时,马克思也指出,实践是意识形成的基础。

就人类活动而言,其最初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在于维持自己的生产。人类最开始的“需要”属于一种动物式的被动本能反应,不具有主观意识性质。如果人类活动仅是停留在这一层面进行简单的重复生产活动,那么即便人类拥有生产工具,其本身的活动也与动物的捕食行为无本质区别。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之所以能够拥有历史,在于人类的活动不是重复性的物质生产,在于人类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发展了自己的需要,形成了为满足需要的一种具有主观意识的追求性实践活动。这种被意识到的本能引发了对需要的意识并促使人类思考如何去满足这种需要,以及发展了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是如何产生的?实践是意识形成的条件,却也不应忽略意识独立发展的作用。我们说意识指导实践,这个过程首先是人类意识到了物质,然后基于对这种客观存在物的意识,人类又发展了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简单的对物质的反映,否则人类社会只是进行简单的重复性生产活动。而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上的发展,我们才能用超前于客观物质的意识指导实践,才能在物质活动与意识指导的辩证过程中推进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精英人物的历史作用

在关注了实践和意识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后,我们将视角转向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阐述了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基础作用,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和英雄史观。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延续性发展过程,而人民作为社会的主体,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物质生活资料和思想源泉。所谓的精英人物也来源于群众,受自己所处社会时代的影响。

精英人物与群众一样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受环境影响和限制。但精英人物与大众的一个区别在于,群众在心理上把自己归入集体,而精英人物却相较独立的发展了自己的思维。群众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思维却容易局限在社会一员和自我利益的小圈子中。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个人将自己保守的归为群体中的一份子。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行为规则,遵守这个规则的个人在群体中受到这项规则对自身和财产的保护,大家都遵守相应的秩序,也就在这个秩序下享有彼此对应的权利。而按照这个规则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人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在群体规则的影响下个人行为会自觉不自觉的受到群体的影响,选择与群体相较一致的行为。这将不可避免的导致群体中个人的大众化,庸俗化,体现为一种与大众类同,缺乏自主思维的循规蹈矩。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个人都是这种大众化,安于集体依赖集体的个人。大家都同化为社会的人,都心安理得的重复一般生活,没有差异与冲突,那么人类社会是否会得到进步与发展,还是成为某种社会模式的循环――如同中国自秦以来的封建朝代更替――是存有疑义的。

而精英人物,虽然生活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受一定历史条件影响,却能够在此基础上独立的发展自己,形成对世界的自主思考与理解的个性化内容。当他们对常规社会形态提出差异性看法时,无论是否合理,都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念与影响,与常规思维形成矛盾与冲突,产生社会交流,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的思考,促使社会发生变化,成为历史发展的潜在动力与可能性选择。

人民群众的各类活动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精英人物则为人类社会与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思考与可能。两者在人类历史上各自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为推动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提供了动力。

中国历史悠久,经济文化都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水平,却也长期重复王朝更替。同样,在这个世界上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原始部落族群,他们经历了漫长的时光流转,却并没有在组织和生活方式上发生本质变化。就社会和历史发展而言,我们不应简单的将历史发展归为哪一个动力推动的,而应该坚持真正的,对事物进行整体性认识。我们在学习时,不仅要学习文本理论,还应该明白其写作背景,明确经典作家写作内涵,正确把握理论,才能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张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

注解: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第4篇:礼仪成果展示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国内外建筑工程管理的模式主要有三种:(1)业主自行管理模式;(2)业主委托承包商施工总承包模式,即EPC 方式;(3)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模式,即PMC 方式,这种管理模式由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对项目进行集体化管理。在国际上,PMC 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合理的建筑工程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能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但是,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1. 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其发展和复兴建立在大量的基础工程建设之上。建筑业已经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工程项目管理本应该在建筑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

很多建筑行业业主的工程项目管理意识很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项目管理的优势。使得项

目管理的优势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建筑工程管理更多的是依靠行政手段达到目的。往往业

主认为在技术上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额外的支出来进行项目管理。因此大多数的建筑

企业并未建立与工程项目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体系。

2 工程项目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我国建筑工程还没有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缺乏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目前我国还没有专业性及系统性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只有少部分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关于这方面的课程。另外,大多数的建筑施工单位从未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和工作手册,项目管理方法与手段还很落后,缺乏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软件系统。

3 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总体水平不高,缺乏竞争力

建筑工程的设计单位、承包单位、施工单位总体水平不高。竞争力薄弱,不能适应建筑行业国际化发展需求。目前我国的设计单位多为综合性设计单位,包含着结构、建筑、机电等多工种。由于组织过于繁杂,从而导致设计单位不适应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以设计为主的总

承包体制。另外监理单位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对监理的性质、任务、机制认识不到位,监

督不力,仅局限于对施工质量的监控。令人遗憾的是,国内众多工程项目,如小浪底水电站、

鲁布革水电站、深圳地王大厦大亚湾水电站、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大型项目的项目管

理被国外的项目管理公司所包揽。

4 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

尽管我国在2002 年颁发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同时还颁发了其他相关法律法

规。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也没有和国际项目管理标准接

轨,要做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另外在工程管理中,出现的执法不严和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的管理。

二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意义和策略

1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意义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决定了必须对其进行创新。目前我国一些建筑工程企业存在着在工程投标中相互压价的现象,而且在建筑工程行业中还有拖欠工程款项的问题。使得各种职能错位的现象经常发生。项目工程管理中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我国制度不完善,更多的人为因素。要想弥补这些问题,就必须在项目工程管理中勇于探索创新,寻求适合建筑行业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2.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策略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要实现创新,首先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符合市场需求才能实现盈利。建筑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从而使

建筑企业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鉴于目前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市场为主导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继续开拓、占有市场。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不高,并有许多遗留问题。对工程管理的创新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仅仅按照国外的管理水平进行改革创新。如果一味追求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忽视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那么建筑工程管理的改革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三 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

作为展示一个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的窗口,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推动企业的经济快速增长,还能够为企业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员。经过建筑企业多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在一般的建筑企业里面,有项目经理部、组建指挥部及它们部下的各级分别负责

安全、合同问题、施工质量和进度等具体项目的管理机构。但是,诸如人力资源浪费,设备及物质的配置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改革创新。

1 组织机构上的创新

虽然建筑企业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建筑工程的管理跟着企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组织管理机构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对管理机构进行创新。在以前的工程管理中,随着合同的签订也就产生了项目经理,他们在名义上代表的是施工企业,能够自主支配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他们各自负责的比如合同问题、安全、成本、施工质量和进度项目进行管理,这样就可能使他们只顾自己负责的方面,不能顾全整个施工大局。另外,他们也不能承担法人能够承担的责任,这样就可能使得当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各部门权责不明确,这样的机构管理模式,必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针对上面的问题,建筑管理人员必须对管理的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创新,成立一个专门的对各个项目部进行管理的管理部门,对整个建筑的施工国政进行统筹的计划管理,做好对整个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

2 管理理念上的创新

为了能够使建筑企业较好地长远发展,首先建筑工程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其管理的创新工作,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尽力培养和引进一些高学历的管理人才,在管理的创新问题上加大经济投入,明确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建立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案,并适当采取措施,确保创新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能达到落实。另外,在建立的创新方案中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尽量将方案不断完善,不要生搬硬套,使创新方案能够体现管理的内在要求和顺应时代的发展。

3 管理技术上的创新

工程从竞标成功到最后的交工验收,除了需要先进的施工技术外,也离不开先进的管理

技术。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工程比较分散,涉及的人员也多,在工序上也比较复杂,是一个劳动力非常密集并且分工也较细的行业,要想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我们必须把一些新的、

先进的管理技术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建立管理系统。实践也证明,在建筑

项目中使用计算机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这样一方面可以建筑行业里面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当施工中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迅速在系统中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我国的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促使其更好地发展。

四 结语

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的加剧

第5篇:礼仪成果展示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 重构 传统 历史文脉

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正处于深层的变革之中。“重构”是“以适应新时代需求为根本立足点,把原始系统之间或某一系统内部的形态之间旧的构成关系进行破坏、打散,并根据创作者主观意念和社会客观现实需要,在本系统内或系统之间进行重新组织构成,形成一种新的秩序关系。”①可以简单解释为系统的重新组织构成。我们要重构传统意境,就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当代创作手法,将公共艺术作品本土化,进而探索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历史文脉把握与创造性发展。

一、对传统文化是继承还是割裂

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重要阶段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公共艺术作为发展中的一部分,其产生离不开城市母体的孕育。挪威建筑师、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曾经说过:“城市形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形式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涵义,每一场景都有一个故事。”城市是靠记忆存在的,丧失记忆的城市即意味着文化根脉延续性的断裂以及城市精神的消隐。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留下了许多可利用的元素,如象形文字、飞檐斗拱、吉祥图案等,它们是古代文明高度凝练的载体。在物质文化、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传统元素依然是现代公共艺术设计最直接的素材语言。但当城市发展的进程加快后,开始出现抛弃传统、生搬硬套、与城市或地方文脉完全割裂等现象,如在公共艺术上对西方艺术作品流派的拙劣模仿,竞相建设景观大道、公共广场,雕塑出现了低水平的复制和盲目跟风等,公共艺术显现出与文脉脱节的情况。虽然东西方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不应该完全照搬,应该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所以,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的公共艺术必然要成为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让人们在与公共艺术品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察知历史、看到文化、体悟精神内涵。

二、寻觅地域文脉的表达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各式各样的公共艺术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如常见的建国十大建筑配套公共艺术群、首都机场和北京地铁站壁画等现有的公共艺术都体现出了历史的积淀。这些足以证明公共艺术规划与设计的根本是对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特征的把握,同时也是强化城市身份与个性的方法之一。

另外,有一些知名的建筑艺术创意区,如北京的798工厂、成都坦克库艺术中心等艺术区,还有如“1号地”“环铁”等众多成为各种艺术形式密集出现的公共艺术展示交流区。它们位于距离市中心很近的老工业厂房处,因为城市职能的转变而迁出,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明确的风格。因此,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要与现有建筑相互协调,要把旧区的公共艺术与现代社会发展特点相结合。而这些现有的建筑艺术创意区在对原有文化的把握与现代特点的结合上做得比较突出。

西湖山水的改造历史悠久,随着西湖的全面“公共化”,其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共艺术作品。西湖在艺术重构过程中,既重塑了传统历史中的内容、场景、元素,又引申扩展了原来自然环境的主题和个性,所以这种重构的源泉就是把握本身的文化脉络,对场所所在的历史层面进行挖掘。这不是单纯的形式或者符号,而是更具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对永恒的自然场所精神的提炼,把场所的本土元素,片段重组甚至解构融入重构过程中,从而在创新中感到浓厚的本土韵味,而并不会缺乏公共艺术的历史传承和场所精神。

近当代,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传统的中国建筑式样也渐渐结合了西方建筑的表现形式。20世纪初建成的哈尔滨市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其结构特点是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传统的,立面造型则是“巴洛克”式的,呈现出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采用吉祥意义图案装饰,以牡丹、蝙蝠、石榴、盘长等为特色,把“巴洛克”的建筑风格融入了民族传统之中。哈尔滨的巴洛克建筑群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哈尔滨市政府在确保延续历史文脉的前提下,为了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组织对中华巴洛克旧区建筑群的公共艺术进行改造,延续城市脉搏,让中华巴洛克风格与文脉相统一。今天的道外中华巴洛克旅游文化区是哈尔滨公共艺术区的标志,体现了城市的整体风貌。

三、公共艺术的创新发展对传统文化的重释

新老文化元素传承城市历史,公共艺术在当代的城市中呈现的形式就像刻录着无数不可再生的城市历史文化信息的媒体,城市规划中,时时碰到历史文化遗存的老环境,然而中国当代城市发展总在强调创新,但往往是破坏性的创新。其实当代艺术需要在传统文化上创新,传统文化重组的目的就是在尊重大众对城市历史、文化和情感的同时满足其对美的需求,使民众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这就是现代城市进程对传统文化的概念重组。

城市应从自身文化的特点出发进行设计与规划。在现代工业和数字文明并存发展的公共艺术文化时代,城市的规划理念与建设经验日渐成熟。城市在打破和重组的区域概念的同时,文化范围同样会被重新整合和定位。只有让公共艺术在整合历史文脉的范围内形成自身的文化体系,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文脉才会得以延续。

我们阻挡不了历史脚步,但无论何时,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都会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重构历史文化上,既要使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又要保持对历史文化尊重的姿态,这样才会促使人类文明的进步。公共艺术要提倡并表现当代社会的新鲜经验,充分发挥当代文化条件下公共空间中艺术家的创造潜力。现今,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市文脉流失、人文精神缺损,这就需要探索传统文化脉络与日益发展的经济文化、公众文化相适应的现代语言。

公共艺术承担着城市形象大使的重要角色,肩负着历史责任,平衡着人文与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应在时代的进程中体现人文关怀、传承城市文脉。当代艺术应该以此为精神导向,不仅要满足人的必要性活动,更要激发人们参与到社会性活动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要在尊重文化历史和公众情感的基础上,对那些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促进审美文化的方面加以发掘、提炼和表现,使之以公共参与和共享的艺术方式表达出来,深化创新,使其为公众空间营造一个内容丰富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建筑师编辑部.建筑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89-195.

参考文献:

[1]朱广宇.重构传统建筑装饰与室内设计的本土化创新[J].新美术,2010(3).

[2]于艳.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季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现状及发展态势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0(5).

第6篇:礼仪成果展示范文

关键词:职业素养;国际商务礼仪;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213-02

广东省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地区、与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联系最紧密的地区之一,国际贸易一直以来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因此,结合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需要对国际贸易技能型课程进一步整合,使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职业的匹配度更加契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外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珠三角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

国际商务礼仪是国贸类专业的必修技能型课程,是人们商务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商业服务类企业对自身形象和员工形象越来越重视,现代商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代表着企业形象、商务角色和商务责任。掌握国际商务礼仪的知识和技巧,在合适的情境中加以运用,能塑造良好形象,展示职业素养,传播正面影响力,扩大商务交往,对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传统单纯的教科书式商务礼仪理论教育与现实社会人才培养相脱节,随着对学习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利用情景、协作、交流、意义等学习环境要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情境式学习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教师适时辅导、积极引导,实现学生与指导教师、学生与网络资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产生一个发现并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建构,培养素能结合、技术应用型的高等职业人才。

一、课程开发的对象和目标

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的开发突出情境性、示范性、参与性、互动性的特点,课程项目以课内实践或模拟实践为主,教学场地以外贸实训室为主。外贸实训室模仿一般外贸企业的工作环境,分设了办公区、洽谈区、板房以及形体训练区等实训区域,让学生能够在仿真的实际工作环境下进行拟实操。在国际商务礼仪一体化项目教学中仿真未来就业岗位。各班成立模拟公司。各模拟公司都有具体的公司名称、公司简介、产品(服务)说明、组织机构以及名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经历在公司任职。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能力训练项目、情境模拟实训都是在仿真模拟公司间进行。

目前该课程培训过的学生有两类,分别为大一刚入校的新生和大三即将赴企业实习的毕业生。新生刚从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可塑性和积极性很强,但是在与人交往和与社会交往方面能力较显不足,在第一学期开设该项目教学对塑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起到关键作用,有利于培养国际商务类实用性技能人才。大三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正在为求职做各项准备,在第五学期接受该项目的训练,有利于他们找准自身优势,对就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程组以能力为导向,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入手完成过程教学,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后拆分成若干任务,让学生在设定情境下,依托教师的帮助,独立完成任务目标,学习各项实用技能。拆分的教学内容会灵活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技能进行分工教学,既可以让不同的老师教授自己最擅长的技能部分,又可以解决多平行班上课师资不足问题,同时又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和情境的理解也各自不同,教学过程要通过精心设计,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进而融合,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设计出新颖真实、知识和趣味相结合的实践场景,使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角。同时,实训项目成为师生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和发挥性。

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工作分析,明确了岗位所需能力要求,确立了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的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知识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能力训练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打破传统的按照知识体系进行教学的模式,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将教学体系分为若干个项目模块。基础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根据教学实践情况穿插安排,在介绍课程概论时提前布置好任务书以便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比如在仪容、仪表、仪态商务形象模块训练之后,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训的项目。即根据教师设置的特定情境(例如和主管一同前往供应商处洽谈合作事宜,该供应商规模和名气很大),在组内挑选合适的模特,进行整体形象设计(包括化妆、发型、着装等),然后组内设计人员简要介绍并接受教师的提问和点评。

三、运用建构主义教学项目模块的设计

教师分模块示范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把传统的教科书式和PPT式灌输式传授改变为以实践为中心的体验式学习,结合每一位学生的自身经验和性格特点,更真实更深刻的塑造“私人订制”式的教学体验,使学生在认真投入的情境中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比如在仪表项目中,不仅让学生掌握商务着装知识、了解TOP国际着装原则、熟悉饰物的佩戴知识,更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和诉求。经过个人自我扫描和小组内讨论,进一步确定符合个人风格的服装色彩及款型搭配。在熟知色彩搭配的前提下,综合个人的外貌、风格、修养等多重因素,帮助学生利用样品服饰搭配穿出适应不同场合的服装效果。

仪态项目训练环节中,在站、坐、行、蹲姿态的基本知识讲解和示范之后,教师更注重设置不同的场合,在静态、动态交互的情境中一对一、一对多的集中式高强度训练。让学生在情景练习中真切体会到商务人士庄重稳健的站姿、潇洒魅力的走姿、具有信任力的坐姿,会给对方留下令人愉快、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语言项目环节,从情境设计出发,营造迎接新同事、电话面试、客户投诉等不同的仿真场景,帮助学生分析声音的长短处和谈话技巧;在用餐项目环节中教师在实训商务洽谈区设置了小型沙龙,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书,从咖啡和茶的基本种类、冲泡技巧、上茶、喝咖啡的礼仪,由学生自主设计角色细节并实践,最后教师点评、总结,整个过程在轻松自然却充满知识性的氛围中完成。

四、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

传统的闭卷笔试已经远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考核内容应侧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应用和创新的考核。课程体系的实践开发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革新,还应考量课程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性,把“形成性考核”、“过程考核”、“全面考核”等理念贯彻到改革当中。同时把学生在项目中的仿真演练拍摄、录制下来,建立和学生双向沟通的机制,反馈、交流、总结后不断提高,使考核方式真正体现教与学的绩效,并对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本课程设计的每个项目都会进行现场过程考核,学生需要针对项目所需技能进行演练并在教师前展示,得分占总评的30%,综合训练仿真场景测试是阶段性考核,学生需要在相关情境下展现自己各阶段内所学技能并加以综合运用,测试成绩占期末总评40%;在以上两类考核中,评委老师会对每组的情景进行打分,依各组得分进行排名确定其相对得分,设置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档梯度基础分,组员个人成绩以小组得分为基础并参考整个过程中的参与度进行个人加分。这种考核方式解决了以往按照小组表现给定统一分数,从而忽视了表现突出的个体,容易出现的“搭便车”问题,同时兼顾了团队中成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为了对所有项目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回顾,在课程结束时也给学生安排了国际商务礼仪基本理论素质笔试考核,笔试成绩占期末总评20%,皆是上课重点介绍和讲解过的内容,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最后,职业素养考核部分占总评的10%。这一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到课情况和爱岗敬业、守时守信等良好的精神风貌。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往往需要通过先给学生见识“鱼”,然后再帮助学生探索如何去“渔”。工作中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环境的发展变化都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环境的营造着、情感的支持者、信息的咨询者,应尽可能的创设职业岗位中常规的工作情景。笔者经过近三年在商科类专业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17个教学班的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基于建构主义情境项目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提高职业技能方面已经显现出积极的成效。学生普遍反映,“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练过”。这种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易于接受,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文广.《国际贸易实务》立体化教学包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49-50.

[2] 田芳.“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4):82-83.

[3] 王文丽.商务礼仪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商贸,2011,(10):195.

第7篇:礼仪成果展示范文

【关键词】装饰装修;安装工程;监理措施

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大剧院兼会议中心工程2008年11月开工,2011年6月20日通过了工程竣工验收,1013年获得建设工程的最高奖“鲁班奖”。笔者作为项目的总监代表,有幸参与了工程的监理工作,现将项目在装饰装修、安装过程中,采取的一些监理措施整理如下,与大家共享。

1 方案先行,奠定理论基础

本工程质量目标是“确保飞天金奖,争创鲁班奖”,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主承包单位和各专业分包单位分别编制了创优实施方案,监理部制定了《大剧院创优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及《创优控制计划监督管理记录》。业主和监理对各个省获得鲁班奖的项目在细部做法上的精细化施工进行了整理、汇总,并编制了鲁班奖集锦音像资料,多次组织主承包单位和各专业单位观看学习,结合大剧院项目的实际,进行讨论,明确各部位的具体做法。

2 多方考察,学习先进工法

在工程的装饰装修、安装过程中,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业主单位多次组织监理、施工单位主要管理人员到国家大剧院、武汉琴台、广州歌剧院进行参观学习,对重点部位的装饰装修、安装先进工法进行现场考察,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3 样板引路,做到有的放矢

采用样板引路先行,如材料样板引路,工艺样板引路,验收程序样板引路,质量标准样板引路,成品保护样板引路,确保工程质量有实物标准。比如在大面积石材铺贴、干挂前,选取四层大走道的一段作为样板墙,样板墙完成后组织业主、监理、施工及有关专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再进行大面积铺贴和干挂施工。在会议厅装饰装修大面积展开前,选取金昌厅为样板厅,为其它厅的装饰做法提供材料、质量验证的依据。在卫生间装饰装修开始前,选取四层会议区卫生间作为样板间,对墙面、地面排砖、洁具、吊顶安装进行各方会诊,确定方案后,再进行大面积施工。

4 创优方案挂牌,明确施工标准

在地面砖铺贴、石材干挂、屋面缸砖铺贴等亮点项目实施现场,制作悬挂创鲁班奖亮点实施牌,标明实施部位,责任人及规范要求偏差值,现场控制指标高于规范要求,并在工序施工前,监理部与项目部有关人员共同对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明确验收程序及标准,不但使每一位操作人员知道所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而且现场监理人员和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标准一致,不存疑问。施工单位质检员及现场监理随班检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现场解决,整个工程施工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5 加大检查力度,对质量问题不放过

一个优质的建筑工程是工程各个方面优异的集成。这对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程的施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由一个个小工序、小节点组成的,任何一个细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目标的失败。抓好质量管理,注重施工过程细节控制是业主、监理、施工各方都要认真抓好的。针对大剧院室内装饰装修创优“亮点”,我们对重点部位基本做到了全数检查。例如,大剧院墙、地面石材干挂铺贴,在石材铺贴之前,我们对石材排版进行严格审查并对现场放线、试铺进行跟踪检查,配合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指导;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材料色差、未按操作工艺施工等问题不放过,及时口头或书面指出,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整改通知单”,详细列出问题所在,监督施工单位整改。

为保证大、小剧场特殊的声学要求,其天花墙面设计采用了GRG等新型建筑装饰材料。我们根据设计深化图纸及施工单位专项方案,对其安装过程进行旁站、平行检查。针对安装吊杆及结构构件采用焊接存在焊缝长度不够、焊缝不饱满等问题,监理部通过多方论证及结构验算,提出“固定钢构件采用机械连接”的合理化建议,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劳动强度且有效地保证了施工质量。

各种装饰材料进场后,由监理见证拆箱,详细核对品种、规格、数量等是否符合要求,对材料有裂纹、缺棱、掉角、翘曲和表面有缺陷的,立刻剔除。在墙面、地面大理石施工前,详细检查墙面、地面预埋管线的施工情况,做到上道工序未完成、质量不合格,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6 随时召开协调会,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大剧院工程牵涉到专业特别多,既有土建、装饰、消防、空调、电梯等常见专业,又有舞台机械、泛光照明、灯光、音响、水景、幕墙等不常见专业,相应的专业承包单位多,再加上建筑、结构设计与各专业的设计存在许多错、漏、碰、缺等问题,监理协调的工作量特别大。监理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随时召开现场协调会,召集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汇集各方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在施工后期,监理部协助业主每天晚上召开各方协调会,总结当天工作,安排第二天工作,做到处理问题不过夜,当天的工作必须当天完成,以确保总体计划的完成。

7 配合业主搞好“三优” 竞赛活动,推动工程良性发展

大剧院兼会议中心工程是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的一部分,在监理部的大力配合下,业主从2009年7月份开始,在项目上开展了质量、安全、进度“三优”竞赛活动,监理部首先督促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进行有关竞赛活动的学习及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和技术交底;做好“三优”竞赛活动的落实工作

8 成立“联勤”小组,为工程安全保驾护航

工程进入装饰装修、安装阶段后,大量的人员、设备、材料进场,工地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经监理部提议,由各承包单位及监理部抽调安全人员成立安全“联勤”小组,要求各单位所有施工人员(包括业主、监理及各单位管理人员)必须佩带胸牌(卡)进入工地。对施工区域内所有的洞口、临边防护划分责任区,由两家内装单位对各自施工区域具体负责。联勤小组每天检查施工临时用电线路敷设、各单位施工区域垃圾的清理、现场材料的堆放、电焊作业时接渣斗的配备、消防设施的配备、办公区域的用电管理等等内容,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发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安全情况稳定。

9 取得的成效

9.1 2013年获得建设工程的最高奖“鲁班奖”。

9.2 2012年获得甘肃省建设工程“飞天金奖”。

9.3 2010年获得甘肃省“三优一文明工地”。

9.4 监理部总结的甘肃大剧院兼会议中心工程建设规模,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环保“四节一环保”方面,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措施方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方面,落实“科技、环保、人文、节能的建筑理念方面,技术的先进性、材料的性能、施工工艺等方面共45条工程特点和亮点,根据这些特点和亮点,监理部组织编写的《甘肃大剧院兼会议中心工程创优监理规划及实施细则》在业主组织的竞赛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9.5 监理部在连续两个季度的“三优”竞赛评比中,因协调力度大,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进度等方面抓的到位,受到业主的红牌奖励,并奖励现金40000元。

第8篇:礼仪成果展示范文

礼仪课的讲师也多起来,他们组建团队,研究如何在高职高专学校上好礼仪课,结合岗位的需要,明确定位、目标清晰、教学内容合理、教学方法得当,使得这门课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社交礼仪课得以快速成熟起来。教学工作中,在对礼仪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多次操作训练中,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学,如何展示礼仪中的美,是礼仪学习能否成功的一个标准,而将美学融入到礼仪的学习过程中,甚至用美学来指导礼仪教学,这门课才可以更上一个台阶,显示出礼仪的灵魂与魅力。

一、打造个人形象美

如何从外部形象上来塑造自己,这是大学生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学习礼仪要从仪容、仪表、仪态入门,教师们展示一些图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来阐释礼仪的含义,如:礼仪小姐、空姐、旅游服务部门等从事礼仪工作的美丽形象,她们着装统一、发型简单大方,有着甜美的微笑和划一的举止,给人的感觉是赏心悦目,这种对美的欣赏是对礼仪的初步认识,是吸引学生并产生兴趣的第一步,学生看到的是“亮丽、年轻、活力、统一”的画面,看到的是仪表(服饰、发饰、化妆)的外部修饰,仪容(面部表情、神色、目光、情绪)的调整,仪态(心态、语态、体态)的充分配合,三者相辅相成、浑然天成,才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欣赏这些画面时不忘展示另一组图片,这一切是付出劳动的成果,她们微笑时咬着筷子,站立时头顶着书,双腿夹着薄纸,时刻记着“头正、肩平、胸阔、背平”,甚至要花费整整六周的时间来纠正习惯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到美是收获于劳动和坚辛的付出的。

二、习惯运用举止美

不只是在社交场合中,礼仪才显示出用武之地,如何遵从握手、介绍、接待、拜访、用餐等礼仪,这是考验一个人是否掌握礼仪知识的关键,我们说礼仪是为了表达尊敬的行为规范,在彬彬有礼的行为中你会感到,原来规范的举止给人文明、舒适的感觉,相反,在用餐中的大呼小叫、旁若无人、刀叉乱用、说话喷饭等现象看起来只有一个感觉,丑。用餐是一种公共场所礼仪,从中体现的是对饮食文化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在安静中体现的,是对美味享受的增值。

再如接待,它展示的是一个单位、部门的形象,让来访者感受到如沐春风,受到尊重和重视,是现代企业、部门的形象展示,在信息灵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美好的形象是各部门的活广告,让人们在舒适、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工作效率也会倍增。

小到个人印象,大到国家形象,在公共场所礼仪(交通礼仪、乘车礼仪、游览礼仪、电梯礼仪等)中展示的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素质。礼仪并不仅仅代表个人,它是集体的约束和要求。举止美是一种心甘情愿的约束,是一种小我尊从大我的奉献。

三、说话尽显沟通美

社交场所中最重要的举止是“沟通”,可以说形象、其它举止都是服务于“沟通”的,学习礼仪后的成败标准,是看他学习礼仪知识后,是否更利于合作,更有效地沟通,包括:文字沟通、语言沟通、体态语沟通、眼神沟通、心灵沟通。“怎样说话,如何交流”,是与人合作的能力,语音美首先会让人心里舒服,其次,适当的场合恰当的讲话,使交往变得简单而高效,减少误会、获得双赢。

沟通,是学习礼仪的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教学中通过做游戏、分析案例、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来练习,学生掌握了初步的沟通理论,拿破仑说“ 成功的基石是口才、交际和心理”,因此要求学生练习时首先要从语音美练起,注意讲普通话,第二练习语言美,要讲文雅语,第三要注意谈话礼节,不打断,不补充,不纠正,不质疑等。

只有那些雅俗共赏、不带有个人攻击性的、不存在个人偏见的、不带有个人强烈的政治和宗教观点的、不具有性别歧视的、不带有色彩的、不给人们的灿烂情绪上播散忧郁的内容的谈话,才不会抹杀你优雅的形象。沟通美是智慧的象征。

四、过程蕴含人文美

礼仪知识“细而多”,这时,不断地出现文学的排比句来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礼仪课堂中感受到人文魅力,彰显素质教育的目标。

如:学习之初,以讨论孔子的名言“不学礼、无以利”开篇,学习基本的仪态后概括为“细节之处见风范,点滴之处定乾坤”,学习说话礼仪后,学生喜欢说一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练习举止前使学生懂得“未曾学艺先习德,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开口先有礼”的道理。而通迅礼仪中讲的就是“闻其声可知其德,阅其辞可知其人”,公共场所礼仪让学生思考“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让礼一寸 ,得礼一尺。”的道理,最终学生感受到“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我们国家本来就是礼仪大国,与国际礼仪的接轨,使中国礼仪国际化,国际礼仪中国化,礼仪中的人文美更加体现出我国礼仪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坚持在于心态美

没有对世事人情的乐观宽厚、淡泊名利,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感恩的心情,是不能常具备好心态的,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美,那么礼仪图有其表,没有魅力,不具感染力,只是昙花一现。有了好的心态才会保持微笑的面容、明朗而清澈的眼神、宽广的心胸、大方的举止。

礼仪的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要有外表的形象塑造,练习基本功,通过发型、面容、服饰、装饰、体态等呈现一个美好的外在形象,而内在美更需要修练,充实内涵,提高素养,不断学习,不停思考,是一个长久的功夫。外在美能够短时获取,内在美则需要时间的锤炼,先有外在,或先有内在,都是可能的,而两者同时出现,是完美的结合,是礼仪追求的最高境界。心态美决定其它范畴的美。

礼仪学是要研究人际关系的,其目的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均感舒适、和谐相处,决不是什么请客送礼、互相利用的庸俗关系学。礼仪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借助礼品表达诚挚的情感是必要的,但如果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送去价值超过一定限度的物品甚至金钱,那就有行贿之嫌,也就完全背离了礼仪的本义和宗旨,玷污了礼仪的形象。招待朋友及宴请也是交流情感的需要和礼节的要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简朴盛情,“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自然、惬意、舒适成为千古美谈。那种“离欲望利害之念,而自然感愉快者,名曰审美学”,“体现美学生命力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即大美”。

参考文献:

[1]刘天际.浅谈21世纪的教育美学[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2010,(22).

第9篇:礼仪成果展示范文

经过几年礼仪教育的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将礼仪教育教学活动与习惯培养相融合。

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礼仪内容,融入其中。小班以生活基本技能的掌握、文明用语的学习为主,如来园、离园礼仪、进餐、盥洗礼仪的培养,而中班以午睡、活动区、户外活动的礼仪为主要内容,大班则是以课堂礼仪、升旗礼仪、文明交往礼仪为主的教育活动。

文明礼仪,不单单是早上见到老师和同伴的深深鞠躬,而是要将礼仪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做到:处处皆文明,凡事要有礼。班级老师不仅教会孩子洗手、喝水的方法,还要让孩子学会节约用水、喝水接水要排队;既要教会孩子吃饭不挑食,还要让孩子学会怎样做才是文明进餐;既教会孩子们如何与人相处,又知道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活动区礼仪”的学习,让孩子们学会用文明的语言与同伴交往,也知道怎样用文明的言行解决与同伴间的矛盾。“课堂礼仪”的学习使即将上学的孩子们知道了如何专心听课,什么时候该举手发言,正确的看书、执笔姿势,整理书包和文具的方法。小班孩子学会的文明用语能够随口说出,中大班孩子担任的幼儿园礼仪队的工作出色完成。上下楼梯有序不拥挤,外出游园时文明有礼的行为处处得到赞扬和羡慕。班级常规秩序良好,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使礼仪培养的行为成为老师们班级常规管理的好方法。

2.开展大型的礼仪月教育活动。

我们以《大手牵小手 文明你我他》为主线,开展了《让文明走进你我 共筑爱的家园》《爱与文明同行 温暖你我心田》《弘扬礼仪文化 习惯铸就未来》为主题的大型文明礼仪月活动。在班级中评选“文明天使”“礼仪宝贝”,在老师中评选“文明之星”,在家长中评选“文明家长”。一张张奖状都代表着大家的荣誉和进步,更显示了文明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和幸福。由家庭为代表参与的“家庭文明礼仪故事DV大赛”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为孩子们美好的童年留下了珍贵的印记,同时,对于家长们文明礼仪意识的提高也是一个触动。家庭成员一起诵读《弟子规》,家长们给孩子们讲“二十四孝”的故事,《弟子规》里的话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好帮手。每次的礼仪月成果展示会上,孩子们快速穿脱衣服,整理物品,文明歌曲表演唱,文明行为展示,都向家长们传递着幼儿园教育的成果。家长们纷纷用文字和语言表达了孩子的变化,文明的感动以及礼仪月活动对于家庭和谐的意义。

3.“四个一”活动的开展,彰显幼儿园礼仪特色。

每天一个文明小礼仪与老师一起接待来园的幼儿,每周至少一节文明礼仪集中教育活动,每月评选一次文明小天使的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大型的文明礼仪月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礼仪知识,也是对文明礼仪行为的巩固。孩子们在老师、家长、同伴的鼓励中,一天天成长,一天天进步。

4.家园同步,事半功倍。

各班“家长园地”以及网络“班级博客”建立与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班级近期的教育重点,以及家长配合的内容得到及时告知。老师们在“家长联系本”中写下孩子每天的进步,班级博客里有孩子们每天学习生活的照片。我们向家长下发了《家长行为规范》《文明礼仪你我他》礼仪专版小报,要求家长们能够以身作则,为幼儿做文明表率。特别是“文明家长”的评选活动,让家长们触动很大,以前看似很复杂的家园矛盾,在文明的交流中迎刃而解。

5.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