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苏武牧羊的故事范文

苏武牧羊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武牧羊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苏武牧羊的故事

第1篇:苏武牧羊的故事范文

等待,一个令人充满遐想的词语。因为,你不知道等待的后面会隐藏着什么样的结局。在我看来,等待对无志者而言意味着消极,浪费时间,毫无疑义的傻事;而对有志者而言则意味着走向胜利时必不可缺的坚持。

讲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苏武牧羊。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可单于认为这是汉王朝示弱的表现,于是对使节翻了脸,要迫使苏武投降以侮辱汉朝。苏武宁死不屈,并以死表明心志。于是单于便把他放逐到北海牧羊,给的全是公羊,并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能让他归汉。于是苏武便一人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度过了孤独的19年。等到汉昭帝时,才得以归汉。他壮年出使,回来时却已满头花白了。

是什么力量使苏武对汉朝忠心耿耿?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度过了这苦难的19年?是坚持,是坚定的信念!拥有坚定的信念,能够抵抗任何艰难险阻。因此,坚持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作为我们学生,我们所等待的是梦想实现的那一刻,这就是我们成功的那一刻。

第2篇:苏武牧羊的故事范文

羊――神秘的精灵

上古传说中,皋陶氏曾以羊审案,神羊角触及的嫌犯即被认为有罪。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养的动物之一,羊伴随人类从蒙昧走向现代,需要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干涉现实生活之时,羊也会扮演起神秘代言者的身份。中国古人也有“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的说法。日本摄影艺术家须田一政于1976年拍摄“风姿花传”系列,纪录日本民间祭典中的角落,其中一张《山形银山温泉》成为他最常被引用的图像之一。在须田一政的镜头中,羊也许不再是诸神的代言,本身即具备神秘和崇高的灵性,“唯神秘而为花”。

立陶宛浪漫主义作曲家和象征主义画家什乌里翁内斯在婚后因深度抑郁症住到精神病医院治疗,35岁便英年早逝。在他入院前绘制的作品《山羊》中,一只意象化的山羊从黑暗的森林走来,离开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他是逃难的王者,也是凄清的幽魂。

羊――潘神的

在希腊神话中,森林之神潘神头上长着羊角,躯干四肢的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羊。潘神长相丑陋,擅长音乐,沉溺于。瑞士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德・勃克林以神秘死寂的《死之岛》闻名于世,但在《潘神对黑鸟吹口哨》这幅画中,他却刻画了一个天真烂漫的潘神。作为人、神、动物共存于一体的潘神,“羊”是他最为动物官能性的一面,与此同时也是他最单纯的一面。

美国当代艺术家马修・巴尼以8年时间完成宏大的五段式综合艺术体《悬丝(肌的循环运动)》,第一部《悬丝4》(马修・巴尼以4、1、5、2、3的顺序来拍摄)拍摄于英格兰北部爱尔兰海上的曼恩岛,艺术家在影像中化妆成半人半羊的LoughtonCandidate。这个形象一半取自该地区特有的绵羊种类――拉夫登绵羊,它长着两对罕见的触角,一对朝上,一对朝下。可以说马修・巴尼创造了一个现代的潘神,他以半人半羊的形象综合复杂的议题:性与生殖的隐喻、向上与向下的力、运动与生物的循环。

羊――田园的牧歌

人走到哪儿,最终都离不开故乡,羊被赋予再多涵义,最终也还是离不开田园。美国乡土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有一个叛逆的儿子杰米・怀斯,杰米未满二十岁就跑到纽约,和安迪・沃霍尔混在一起,也给约翰・肯尼迪画过肖像。可他最终还是回到家乡缅因州,因为他觉得自己走得再远也像父亲一样,还是一个农村的艺术家。郊区人就做郊区人,也挺不错。他的画布上不再出现上流社会和纽约艺术圈的人物,取而代之的是绵延的海岸线、阳光下的草垛、掠食的海鸥和孤独的羊。在《女士的肖像》中,杰米・怀斯像描绘贵妇一样描绘一只母羊。她生于,也永远属于这片高贵的土地。

中国元代画家赵孟\最擅长画马,身为宋太祖11世孙却入元朝为官,受气节二字所累一生荣华也是尴尬,传世之作《调良图》中一匹骏马在大风中低头相向,心事重重。《二羊图》是他除马以外唯一传世的走兽绘画:背景空无一物,一只羊低头吃草,一只羊昂首瞻望。如果可以一生田园闲情逸致,官至几品又有多重要呢?

羊――牧羊人的孤独

基督宗教中将羊形容为人性,容易迷失,必须依靠信仰的力量感化,使迷途的羔羊回头。“牧羊人朝拜”是基督宗教绘画的经典题材之一:耶稣诞生当晚,伯利恒野地中的牧羊人忽然见到神的使者显现,向他们报讯马槽里救主的降生。流浪的牧羊人是最早朝拜耶稣的群体,耶稣后来也亲自宣告:“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16世纪末出生于西班牙的画家何塞・德・里贝拉,曾在罗马放荡不羁地生活了几年,在那不勒斯定居后,他的宗教绘画体现出强烈的造型感和极端的情感因素,毫不隐瞒自己对卡拉瓦乔的崇拜。在里贝拉描绘的《牧羊人朝拜》中,画面左下方的绵羊是唯一一个画中角色与观众视线相对。它也是观众的化身,朝拜着刚降生的牧羊人,等待回头的归程。

中国文化中,最常出现的牧羊人典故则是“苏武牧羊”。汉武帝时苏武受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单于威逼利诱劝其投降而不屈,将其流放到贝尔加湖边放羊,19年后终于获释回汉。明代画家陈子和的《苏武牧羊图》寒气逼人,而且食草的羊群皆为公羊。这是因为传说匈奴单于许诺苏武,一旦他放牧的羊群生了羔羊就放他回中原,苏武到达牧羊之地却发现所有的羊都是公羊。

羊――善良的寓意

在地中海文明中,头胎羔羊即被视为春天和胜利的象征。《春天》是毕加索绘于75岁的画作,一只山羊仰起头来吃树上刚长出的嫩叶,一个小男孩躺在绿色的草地上惬意舒适。

第3篇:苏武牧羊的故事范文

这些巧石,或叫怪石,大的就是一座山峰, 如仙桃峰、笔锋,老人峰等,这些亦峰亦石的景观,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称奇于世的奇峰,盖由于这些峰上形象生动的怪石而得名;小的如同盆景古玩如“猴子观海”上的“猴石”,“鳌鱼吃螺蛳”中的“螺蛳石”等,块石大小均在3米以内,如雕如塑,妙趣横生。有的怪石因观赏角度改变,景致随之变化,具有移布换景的奇趣,如天都峰侧的“金鸡叫天门”,由天门坎再回首东望,石景变成了“五老上天都”;石门溪旁的“喜鹊登梅”,若从皮篷的入口处观之,则又变成了“仙人指路”。它们个个巧夺天工,或形似,或神似,惟妙惟肖,妙趣横生。黄山有名称可指的

巧石多达120余处.它们因以酷似的形态和优美的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使得个个有画的蕴含,诗的韵味,可谓形神兼备,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令人神往。

黄山怪石的命名,既各具不同的含义,也饶有趣味,主要体现了形似或神似的特征,石名或与宗教仅相依联,带有浓重的仙家色彩;或以禽兽形象或以物件状态、人物行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对各种形态毕肖的怪石作形神兼具的命名,给静态的石景赋予了活力。有些石名,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如“关公挡曹”讲的是“义”,“周王拉车”体现的是“礼”,“孔明借东风”是“智”,“武松打虎”是“勇”,“介子背母”是“孝”,“苏武牧羊”宣扬的是“节”,这些寓教于游的石名,能给人们的认识以深刻的启迪

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 黄山怪石

第4篇:苏武牧羊的故事范文

威风凛凛的他,率领所向披靡的大军,向齐。楚。燕。韩。赵。魏这六国进发,浴血的战斗,使他统一了六国。如今的他已今非昔比,他残暴了,他昏庸了,专权在握的他,下令焚书,下令坑儒,为的只是自己的专横。浴火的书啊,在火光中诅咒着他,可笑他却认为秦能千秋万世。他背上了历史的骂名,人们评他,功过三七分。

正值年少去他乡,十载牧羊为气节。

正值壮年的他,领了汉帝的旨,率礼团去了他乡。却不知,这一去便是数十载。匈奴的单于将他监禁起来,他开始了长达数十载的牧羊生活。饥寒交迫时,他只要一把雪来充饥,倔强的他没有屈服,单于的招降他无动于衷,眼睛里不知是怨恨还是愤怒,无助的他紧握手中临行前汉帝赐给他的礼节棒,坚信,他能够回到他热爱的大汉。终于,他得到机会,带回一个至深的故事——苏武牧羊。

爱国的人是高尚的,只可惜生在腐败的国家。

第5篇:苏武牧羊的故事范文

苍松的特点,高大挺拔,不惧寒风,超然脱俗,迎风傲雪;

怪石的特点,有的酷似珍禽异兽,诸如“猴子望太平”、“松鼠跳天都”、“鳌鱼驮金龟”、“乌龟爬山”,有的宛如各式人物,诸如:“仙人下棋”、“天女绣花”、“夫妻谈心”、“童子拜观音”,有的形同各种物品,诸如“梦笔生花”、“笔架峰”、“仙人晒靴”、“飞来钟”,有的又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而命名,有“苏武牧羊”、“太白醉旧”、“武松打虎”、“达摩面壁”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苏武牧羊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杖” 天人合一 禅慧 奇崛个性

在中国古代山水人物画中,“杖”是经常出现的图像,有持杖而行的儒士,有跋涉山林之间的隐士,有策杖建功的武士,还有参佛修道的高僧之杖。本文尝试对中国古代山水人物画中的代表作进行筛选,以分析“杖”的象征意义及其思想性。

一、儒士之杖――劲直高节、才华横溢

中国古代对器物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表面,都有其深刻的寓意,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杖,持也”。由于杖具有扶老的功能,逐渐被转化为尊老的礼仪象征。如《中山狼传》中:“遥望老子杖藜而来”。①在中国古代山水人物画中,儒士即德高望重的贤人君子,既有修为举贤的一面,也有隐逸避世的情怀,不管是执杖入世还是策杖山林,都有着道德高标的才华横溢和出世的渴望。

西汉洛阳出土的《迎宾拜谒图》,图中第二人拿着手杖,文质彬彬地与对面人交谈,画面简率、稚拙,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场景,从这一老者拿手杖,可见儒家道德思想的“礼”“仁”“君子”的形象在汉代的推崇。《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八》罗兖的《杖铭》:“身之疲,杖以扶之。国之危,贤以图之”。②黄庭坚《筇竹杖赞》曰:“厉廉隅而不刿,故窃比于彭聃之寿。屈曲而有直体,能独立于雪霜之后。”③他们把杖的品格总结为扶危助难、安贞忠信、劲直高洁、虚心独立的儒士之风。儒士审美理想即“美善相乐”的境界,君子正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修为,儒士持杖更体现了“仁”“礼乐”“比德”“和”的文化思想。

二、隐士之杖――志行孤洁、情高格逸

古代隐士大都隐居在山林野水之间,交通不便,杖就是其简单的交通辅助工具。在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玄学”盛行,庄子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庄子・天下》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的人生感悟。所以隐士们就寄情山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而杖在中国山水人物画中多体现为一个隐士,孤独、野逸地行走在山林之间的情怀。

《柳溪闲憩图》是北宋画家所画,画中凉风袭来,苇柳偃佛,一杆挂着葫芦的竹杖倚靠在柳树旁,老者栖息于卧柳上,怡然自得。仿佛与天地交融,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隐士之杖具有孤独、野逸、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诗性情怀。隐士们融合了老庄之学、佛学,甚至部分儒学的哲学思想,促使人们对生命和人格理想的重新认识,也产生了新的审美倾向和标准,如“品藻”“清淡”“放浪形骸”等生活方式。秦观《宁浦书事》中云:“身为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表明杖就是自己的另一个身影,与杖为伴的孤独。④杖以老者手持,以“老”表明历尽沧桑的智慧,增加生活的厚重感、岁月的磨砺感,以显示画面上古朴平淡的隐士情调,提升诗文图的超越性品格。策杖而行,游走于山林泉石之间,通过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了新的生活和理想。

三、释子之杖――乖张不羁、潜心清修

在佛教人物画中,几乎每个高僧都会手拿杖,而杖在佛教中主要有三种类型:如意、锡杖、禅杖。“如意” 柄端为“心”形,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锡杖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呈塔婆形,附有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迦叶白佛曰:“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锡杖象征着智慧、功德,能助人解脱,领悟真谛。释氏要览中说:“禅杖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垫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用这种“禅杖”触击禅者,不会感受痛楚,但能使人振奋精神,防止座中入睡。取禅杖时应生敬心。

《神骏图》描绘的是东晋尚清淡的代表人物――高僧支遁爱马的故事。他斜倚石床,一边与友人赏马,一边撑一根细长的竹杖,斜靠在自己肩上。随着禅宗的影响,更加注重自我顿悟的修行,杖的崇高神秘意味淡去,而自觉自由的象征意义突出,执杖隐逸山林,参禅说佛。

释子之杖具有参禅说佛、隐逸等象征性及思想性。从在如意杖上书写经书以方便给人们讲佛学,到锡杖象征着智慧、功德,能助人解脱、领悟真谛的思想,再到禅杖注重的内心顿悟的修行等都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释子们的隐逸参佛也打破了只坐庙中修行的局限,有着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四、武士之杖――策杖建功、不辱使命

“策杖建功”的典故出自汉魏晋,《后汉书・邓禹传》中说:“即策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唐魏徵《述怀》曰:“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把建功立业之日称为“杖策”之日,可见杖策已有这方面的固定含义,杖策在汉唐以前多表示建功立业。“杖汉节牧羊”出自《汉书・苏武传》,在人物画中,任颐的《苏武牧羊图》就很好地表现了李陵受匈奴派遣去劝降在北海牧羊的苏武,苏武不为所动,誓死效忠国家,不辱使命。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苏武手持旌节的形象,旌节本意是使者出使用的竹杖,杖头旌毛飘零,将苏武矢志不渝的孤高性格展示出来。

古代的绘画诗文赋予了器物丰富的象征意义,足以表达其智慧和传统超越理想的象征性。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较多,对中国山水人物画的影响也是直接的,由此可清晰地看到中国文人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的发展走势。20世纪的中国,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引入了多元的文化,美术的观念、旨趣、范畴均有所改变。许多绘画题材已消失,杖的题材也已消失,现在之杖仅仅是手杖,只是老者或者是登山者的需要,并没有多大的象征意义。

注释:

①(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东田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②(清)董诰,阮元,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4.

③(宋)黄庭坚.筇竹杖赞[Z].

第7篇:苏武牧羊的故事范文

华夏探得至道,一个“中”字协万理;神州获有大宝b,一个“和”字生万机。人与天和,阳光雨露春常在;人与人和,四海之内皆兄弟c;人与己和,淡定从容心安泰。

仁者爱人,惟人可依,仁是大情,故可杀身以成仁;义者宜也,惟义可就,义乃至公,故可舍生以取义。

天地间本有正气,我族养之成浩然;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e。苏武牧羊f,历千辛万苦,凛然持节十九载g;天祥忠义h,甘血染黄沙,留取丹心照汗青i。

惜身恋家必爱国,高莫过父母之邦,与国荣辱,苟利国家生死以;爱国必重大一统,最盼遐迩一体,为固金瓯j,岂因祸福避趋之k。

乌鸦尚能反哺,教化从来重孝道,事亲在敬,寸草难报三春晖;人非生而知之,唯有师者可解惑,程门立雪l,一日之师终生恩。

养心莫大于诚,诚信百善出,一诺千金,俯仰无愧,中华做人有标准;察人可观其友,交友贵相知,管仲鲍叔m,子期伯牙n,高山流水颂友情。

天地有大美不言,华夏向往真善美,松柏喻骨,梅兰比质,冰玉拟态,直叫清凉漫世界;夫妇乃人伦之始,爱情为情中之巅,举案齐眉o,梁祝化蝶p,白蛇传说q,竟使山河动颜色!

【注释】

a “天行健”二句:出自《周易》。天道刚健,君子(效法此)当自强不息;地势柔顺,君子(效法此)当以宽厚之德容载万物。

b 大宝:这里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谐。《礼记·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中也有“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和谐思想包含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意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c 四海之内皆兄弟:语出《论语·颜渊》。原文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d “富贵”三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金钱不能使之迷惑,贫穷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武力不能使之屈服变节。

e “三军”二句:出自《论语·子罕》。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但人不可以被夺去志气。

f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天汉元年(前100)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方威胁诱降,后又将其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坚持19年不屈。始元六年(前81),匈奴与汉修好,被遣归汉。

g 节: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后汉书·徐璆传》:“昔者苏武困于匈奴,不坠七尺之节。”这里引申为坚守节操,拒不投降。

h 天祥:即文天祥(1236—1283),南宋丞相、文学家。他抗元被俘,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

i 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史册。

j 金瓯:黄金做的盆类器皿,比喻疆土完固,也泛指国土。

k “苟利”“岂因”二句: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大意为:如果有利于国家社稷,将会把生死置之度外,怎么会因为有祸害就逃避,有利益就追逐呢?

l 程门立雪:《宋史·杨时传》载:“杨时与游酢一日见(程)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后用为尊师重道的典范。程,指宋学家程颐(1033—1107)。

m 鲍叔:即鲍叔牙(?—前644)。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约前725—前645)和鲍叔牙相知很深,情谊感人。后用“管鲍之交”形容交谊深厚的朋友。

n 子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以“高山流水”为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

o 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形容夫妻相敬如宾。案,有脚的托盘。

p 梁祝化蝶:古代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窗共读三年,感情深厚。祝回家前,向梁托言为妹妹做媒,嘱梁早日到祝家迎娶。后祝父将英台另许。英台抗婚不从,两人先后殉情而死,化成一对蝴蝶。

第8篇:苏武牧羊的故事范文

一、语言

思想品德教材是以讲故事为基本线索,从故事中阐明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故事讲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教师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就需要在掌握大纲要点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及心理,在讲述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动之以情,为进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铺平道路。

二、表演

有些课文的戏剧性是较强的。对这样的课,让学生扮角色表演,效果会更好。教师指导小演员体会课文中角色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对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用常常是教师语言阐述所起不到的。如《爱清洁讲卫生》、《今日事今日毕》、《独立完成作业》等,都适合用这种形式。

三、音影

这主要是指放录音、放影片,播放歌曲、播放故事,通过音响和屏幕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歌曲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理随着屏幕上辗转起伏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以强化主题教育。如教《坚持民族气节》一文,我把课文改写成小故事,在课堂上,一边用录音机播这个故事,一边用投影仪放表现爱国英雄苏武的崇高民族气节和坚贞不屈精神的影片,把学生引入对爱国英雄苏武无限崇敬、对匈奴王单于无比憎恨的气氛之中,从而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这时,录音机里响起了《苏武牧羊》的歌声,这悲壮而豪迈的歌声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最高境界,增长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并决心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学习。

四、实物

教师让学生感受实物的形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强化感知,再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从而使学生悟出道理。如教《尊敬老师》一文,老师点燃一支红烛,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大家仔细看一看,想一想,老师刚才点燃的红烛具有什么品质呢?”学生很快地明白了“红烛具有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高贵品格”,并进一步通过联想,悟出了“红烛的品质就是教师的品质”的道理,在随后召开的诗歌朗诵会上,学生积极地上台表演节目,歌颂了教师的崇高精神和品质。最后齐唱“风啊,您不要吹”的尊师歌。这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不仅进一步明确亲爱的老师是无私的红烛,光荣的园丁,而且加深了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从而做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对老师有礼貌。

五、图画

第9篇:苏武牧羊的故事范文

周末下午,我在小区花园玩。不远处,一个头发花白、瘦骨嶙峋的老人,穿着灰色衣服,佝偻着背,慢慢将一辆破三轮停在了小区门口。

“收旧书、‘huì’(废)纸、酒瓶、易拉罐呐……”他卖力吆喝着,嗓音嘶哑但不失浑厚,加上遂宁口音,我一下就认出他是妈妈让我留意的人。妈妈常说他人老实,收的价钱也合理,家中废品便特意给他留着。

很快,老人跟前聚拢来五六个卖废品的人。怎么都赶这会儿出来了?我连忙挤进去,拜托老人先到十楼收我家的废品。

“莫急,莫急,按顺序来。”生意好,老人脸上难掩欣喜和满足。

他瞅了瞅近旁的叔叔放在地上的废品,笑着说:“年轻人,酒量不小哇!”

叔叔尴尬地笑着回应:“积好久了,一直没卖。”

“年纪轻轻少喝点酒,我收你些瓶瓶罐罐能多吃几口‘huàn’(饭)嘛,你说是不?”叔叔默默点着头。

老人虽干瘦,但踩起地上的易拉罐来,又快又灵活。随后,他拿出蛇皮口袋,将一角勾在车边上,弯下腰,大把大把抱起踩瘪的易拉罐往袋里塞,接着又弯腰装啤酒瓶和废纸,动作十分娴熟麻利,片刻不停。

这时分,火辣的日头早已收敛了锋芒,散出一丝凉意,老人的额头仍渗满了汗珠,大颗大颗,顺着脸上的沟壑滑落。

“老人家,我不着急,你先歇会儿,抹抹汗水。”叔叔话里带着歉意。

“莫事。”老人边说边做,生怕大家等久了。

分类装好后,他拿起秤钩,挂住沉甸甸的袋子,半蹲身子准备抬起秤杆,起身的一瞬他显得很吃力,手臂簌簌地颤抖,连青筋都凸了出来。叔叔和我离他最近,怕他跌倒,赶紧护着。

称好后,他指着秤上的刻度让叔叔确认,叔叔看了看,又点了点头。

一位婆婆热情地补充,想必是位老顾客了,“小伙子,不用看,老头儿秤头准,不得坑你。”

“还是看看放心。”老人微微一笑,边说边默算着价钱,然后颇有自信地说:“总共22块3。”

“那3角零头就算了。”叔叔毫不犹豫地说。老人先是一愣,随即用温厚且坚定的语气对叔叔说:“小伙子,别看我这活路不来钱,一根冰糕钱我还是给得起。”

老人把手在衣服上使劲擦了擦,伸进内兜掏出20元,捋顺,又从外面口袋,拿出厚厚一叠整齐的角票,从下面抽出2元,又在最上面数出3角,像个硬要塞糖给人的小孩,执拗地,将钱往叔叔手心压了压实。

叔叔犹豫片刻,还是将钱收下了。此时,老人又笑了,如释重负般的笑让我终于明白了老人的举动,心中不由地生出敬佩——

他身处卑微的社会底层,凭良心做事,不卑不亢,既不埋怨生活的不公,也不乞求怜悯布施,这才是真正的骨气和尊严啊。

孙喻讲述敲扬琴老人的故事:

离公交车站台还有段距离,我便听见清脆的扬琴声。

这很正常,在车站卖艺行乞的人很多,我只是诧异为什么他会选择扬琴而不是二胡。毕竟二胡更婉转凄厉,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视野中,车站渐渐清晰起来,乐声也渐渐明朗。他弹的,竟然是《苏武牧羊》!我曾在学校艺术节上听过这首曲子,那苍凉悠远的旋律让人深深着迷。带着惊讶和好奇,我一下车就快步走向了那个背影。

我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张饱经风霜、刻满皱纹的脸,带着绝望和麻木,露出凄苦的神情。可当我见到他时,才发现完全错了。这是一张极普通、方正的脸,憔悴不假,苍老也对,但绝没有我所设想的绝望和凄苦。那是张我看不懂的脸。

他头顶的草帽显然用了很久,边缘的一部分已经散开。身上的衣服破旧却不邋遢,琴盒里零星几枚钱币闪着暗淡的光。他静静地坐在扬琴面前,双手执琴竹在弦上不紧不慢地敲击着。

几乎和所有街头卖艺之人一样,他的面前也摆着一块写着字的纸板。我想,上面一定写着一些讲述他悲惨境遇以博取同情的文字。

而我又错了。最上方,用粗钢笔工工整整写着“这不是行乞,这是艺术”。下方,是几张登载他敲扬琴照片的报纸。

原来,他曾是剧团的武生,唱念做打样样在行,平时也弹得一手好扬琴。无奈一场大病让他再也无法完成武生所必需的高难度动作,他又不愿白拿剧团的钱,便带着扬琴来到了这里。

急着赶车的人们很少停下脚步欣赏他的音乐,他也一点不在乎,半眯着眼,仰着头,自顾自享受着指间淌出的音乐,午后阳光将他脸上的每一道坎坷映照得灿烂。

他太不一样了,没有呼天抢地乞求人们的施舍,也并不靠展示生理恶疾来压榨人们的感官,他只是在静静等待欣赏他的知音。

我拿出钱包,蹲下身子,把所有的硬币轻轻放进了琴盒。钱不多,只有四个一元和一个五角。我怕打断他,又怕撞见他的目光,便赶紧转过身望向换乘公车驶来的方向。

乐声戛然而止。

我惊讶地回过头,却发现他把琴竹斜靠在琴弦上,正缓缓地站起来,不太利索的动作里,还可以看出那场大病留下的阴影。

他将手紧紧扶住一旁的路线牌,挺直了身子,再弯下腰……

他竟向我鞠了一躬,伴随一声“谢谢”。说完,他又缓缓坐下,重新拿起琴竹,“叮咚叮咚”,清脆的《苏武牧羊》再一次响起。

我的心,因为那一举动而猛烈跳动,手不自觉攥紧了,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不知如何是好。为了这微不足道的四元五角钱,一个老人竟向一个中学生鞠躬?可那弯曲的弧度里,分明没有半点卑微,让人料想当年的他做剧团台柱子时,畅快淋漓地唱完一场武生,就是那样站在舞台上,带着满足,向欢呼鼓掌的观众致谢。

那一刻,我理解了纸板上的那句话,这不是行乞,这是艺术。艰苦的生活没有磨去他的信念,他一直执拗地认为自己是在展现艺术。我突然为最初的诧异感到羞愧。他本不是为博取同情而来,那么二胡或扬琴,又有何分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