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

归园田居其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归园田居其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归园田居其三范文

山气日夕佳,飞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

4、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

5、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读山海经·其十》

6、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

7、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其五》

8、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饮酒·其四》

9、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四时》

10、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第2篇:归园田居其三范文

2014年3月26日

甲: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经典。

乙: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

甲:今天,我们与圣贤为友,今天,我们与经典同行。

乙: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佳作欣赏》,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学有德人,立君子品。我是五年四班的尚红林。上次的《佳作欣赏》我们背诵了陶渊明的《饮酒》之五,今天我们请三年四班的张宝颐为我们朗诵。

甲:上次的《佳作欣赏》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陶渊明,尚红林你还记得吗?

乙:我记得!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他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是大诗人苏轼的异代知音!

甲:说得非常好!陶渊明的诗对后世影响很深,李白曾写诗句: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乙:老师,这两句诗都是什么意思呢?

甲:“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是说我什么时候能到彭泽去呢,在陶渊明先生放歌呢?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的意思是我是多么的喜爱陶渊明啊!他才思敏捷,无人可比。

乙:这些大文豪都把陶渊明奉为自己的偶像,可见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有多么的崇高!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之三,下面请老师为我们朗诵。

甲: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归园田居》一共有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寻常的农家景象充满着迷人的诗情画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下面请大家一句一句跟我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甲: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了解诗的意思。

第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句话的意思是: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乙:让我们来看第二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天早晨起来,我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前两句读一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甲:我们来看第三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这句话的意思是:田间的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乙:我们来看下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句话的意思是: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两句读一遍——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甲:这首诗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所以即使是干了整整一天的活,也不觉得是辛苦的。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都在这首诗里显示的淋漓尽致!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乙:陶渊明死后的200多年,文学创作并未引起重视, “居高声自远”,600多年后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陶渊明从此走出了寂寞的田园!

乙: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归园田居》之三,陶渊明,预备,起!

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用京剧和通俗两种不同形式演唱的同一首歌——《烟花易冷》

第3篇:归园田居其三范文

题材特色:田园风光 躬耕生活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

他的田园诗有的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地方。《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

诗人在描写田园自然风光和躬耕生活中,笔调清新自然质朴,如述家常。所勾勒的田园生活画面淳厚朴素,为形成平淡的风格打下了基础。

艺术手法:白描勾勒 生活诗化

陶渊明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有了感触就述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运用的是有真意去粉饰的白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没有任何细腻烦琐的描写,只是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热爱生活,躬耕垄亩的隐士兼农名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完全是简洁的白描手法,语言毫无雕饰,自然平淡。

将日常生活诗化,是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开创。他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的极具诗意,如《归园田居》其五: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再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

陶诗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语言特色:天然本色 取自民间

魏晋六朝文人,很多人在写作上追求深奥典雅,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华而不实。而陶诗的语言,则采用接近口语的形式,不受当时追求华丽辞藻的影响。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凉”等几句中的“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诗的语言和所描写的田园自然风光及躬耕生活是吻合的。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语句明白如话,却融情于景,情韵悠长。“幼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状与稚子的嬉戏作乐,家庭生活的融融乐趣跃然纸上。诗人就是运用这些明白如话的语言,表达了真诚坦率的秉性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

第4篇:归园田居其三范文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流派。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又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田园诗恬淡、朴实自然的风格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了一体。

二、浑然天成的意境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单层次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统一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享受。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首诗里,“悠悠”的情,南山和飞鸟,还有对“心远地自偏”和“真意”的感叹,概括起来就是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的统一,构成深远浑厚的意境。

三、质朴自然的语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带月”则将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一人的情趣笼罩整个境界。以“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

四、清新、细腻的笔法

陶诗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诗刻画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且有无尽的神韵。如《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全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妙在对南山自然之景的勾勒,是诗人采菊时偶然视线的触及,也是心境悠然之显。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适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

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于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如:《归园田居》之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棒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这首诗无不展示其浓厚的生活情调,以及对质朴民风的讴歌,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5篇:归园田居其三范文

魏晋时期的山水宦游之所以得到空前的发展,蔚为壮观,大致有两个发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政治的黑暗,一是社会审美心理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频繁的朝代更替造成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得很多文人学士朝不保夕,动辄得咎,甚至惨遭杀害,死于非命,于是许多文人不敢问津政治,或者厌恶仕途,对时事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们或隐居田园,或游赏山水,于是隐逸之风大盛,此时人们不再把大自然看的那么神秘,尊严和崇高,大自然那种统治,象征物的约束作用也逐渐削弱以致消失,而成为人们游览憩息的对象和环境。正如谢灵运在《游名山志序》中所说:“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左思在《招隐》诗中第一次提出了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人们对山水的这种喜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又同时与当时盛行的玄学有关。玄学的核心是道学之术和老庄之学,老庄人生境界进入文学,乃是山水进入文学的前奏。山水意识是建立在老庄人生情趣之上的。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忙于征伐战争,镇压人民的反抗和争夺统治权,两汉以来儒学那种重功利、主政教,主讽谏、崇实录,尚雅正的正统思想开始动摇。随着儒家正统观念的淡化,经学束缚的逐渐解除,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僵化的思想世界让位于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老庄思想和着佛教随之兴盛起来。“儒在钟鼎,道在山林”儒家思想较多地渗透到政治关系和伦理规范方面,道家思想则较多地积淀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上。当时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阮籍《达庄论》)。“阳降阴生,一替一兴,流而为川,滞而为陵”(挚虞《思游赋》)。山川景物都是自然之形,“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孙绰(庚亮碑)),正如庄子所言“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游览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嵇康所主张的“返乎自然”。不仅如此,钟情山水还成为士林衡量为人作文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一种崇尚潇洒明秀、高雅脱俗之美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以后的士文化传统里占有者重要的地位。

总之,山水宦游已成为此时期的一种风气,一种时尚。这一风气在文学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山水田园诗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兴盛的过程。

二、山水田园诗发展概况

1、从曹操到两晋

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山水田园文学史上第一首较为成熟的山水诗。在这首诗里,作者已完全以一个观赏者的身份来观赏“澹澹”的大海、“竦峙”的山岛以及丛生的树木、丰茂的百草,并由此幻想出日月星汉被大海所包容的壮丽景象。作者通过全诗抒发了一种慷慨悲壮的豪情。而且这种感情是由景而生,缘景而发,同先秦《诗经》《楚辞》中的一些以景写情、景由情生的诗作大不相同。这首以“登山沧海”为主题的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诗的诞生。随之,曹丕、曹植、刘伶、潘岳等人也写有一些山水诗,从而巩固了山水诗的地位。

两晋的山水诗在汉末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其表现是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诗人们通过观山临水所寄予诗中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西晋曾出现过山水诗创作的热潮,涌现出不少可读的作品。其中潘岳的《河阳县作》之二、《在怀县作》之一,潘尼的《三月二日洛水作》、《迎大驾》、《游西岳》,陆机的《赴洛阳道中作》二首,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等都是着名的作品。至东晋,山水田园诗虽杂糅有玄学的内容,但玄理中蕴含的一人生哲理,通过观览山水显现出来,也尚有可取之处。如孙绰的《兰亭集诗》之二和王玄之的《兰亭诗》皆为反映兰亭雅集的,写兰亭之景优美清新,所抒雅集之情洒脱欢畅,其中虽有“微言剖纤毫”、“酣畅豁滞忧”而被认为诗谈玄的成分,但诗人并未言明言谈玄说的具体内容,而是见景生情,渲染热闹的气氛,探讨深奥神秘的哲理,景中含情,情中寓理,情景理相得益彰,应该看作相当成熟的山水诗。在东晋,脱尽玄风影响,以观览者身份书写山水田园生活的作品也不少见。庾阐的《江都遇风》、《三月三日临曲水》、《观石鼓》,湛方生的《帆入南湖》、《还都帆》,李颙的《涉湖》,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谢鲲的《游西池》,苏彦的《西陵观涛诗》,帛道猷的《陵峰采药触兴为诗》等都是颇具特色的山水诗作。其中《涉湖》是较早描写观赏太湖风光的作品,形象生动,表现了太湖宏阔壮丽的景象:《游西池》写游览西池(在江苏丹阳)山水景物,清新浅近,风流媚趣,其艺术成就不可忽略。但是像李颙、谢鲲这一类的山水诗在整个东晋诗歌创作中并不丰富,而且多数作品的艺术尚待提高。所以这一时期的山水诗虽较曹魏有了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胜过风行的玄言诗。

2、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出现则突破了玄言诗的藩篱,并为诗歌增添了许多充满生机的因素。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陶渊明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了躬耕之甘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渐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时运》:“山涤馀霭,宇瞹微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又如《移居》其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挚的交往令人羡慕。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生活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生动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不仅如此,他有些田园诗还描写了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其四,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的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中农村的面貌。

3、谢灵运的山水诗

第6篇:归园田居其三范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quē 曦xī 襄xiāng陵 湍tuān

yǎn 漱shù 属zhǔ引凄异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夏水襄陵。 襄:上。

(2)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疾:快。

(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实在。

(6)属引凄异。 属:连接。 引:延长。

(7)哀转久绝。 绝;消失,停止。

(8)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飞漱:急流冲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写三峡连绵、高耸的山势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三峡夏季水势之大的句子是流之速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用以渲染三峡凄清悲凉气氛的渔歌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点拨:“阙”“曦”“襄”等字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点拨:重点理解“自非”“亭午”“夜分”等词语。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点拨:重点理解“素湍”“回清”等词语。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点拨:重点理解“清”“荣”“峻”“茂”等词语。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回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

点拨:重点理解“属”“引”“绝”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描写三峡四季景色的内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点拨:这三段分别描写了三峡夏、春冬、秋等四季景色。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人名),北魏(朝代) 地理学家(称谓)。 【第27课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 鳞lín 藻zǎo 荇xìng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3)晓雾将歇。 歇:消散。

(4)夕日欲颓。 颓:坠落。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6)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7)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谈论。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点拨:重点理解“康乐”“与”等词语的意思。

(4)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念”“为”等词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织纵横,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这是个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和喻体。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点拨:重点理解“但”“闲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答谢中书书》一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人名) 南北朝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称谓)。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北宋朝文学家(称谓)。【第28课 观潮】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艨艟méng chōng 乘骑jì 舸gě

泅qiú 僦赁jiù lín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方其远出海门。 方:当……时。出:发,起。

(2)仅如银线。 仅:几乎,将近。

(3)弄旗标枪。 弄:舞动。 标:树立、举。

(4)随波而逝。 逝:去,往。

(5)吞天沃日。 沃:用水淋洗。

(6)虽席地不容闲。 容:许,使。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人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周围涌起,人与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观潮》的作者是宋朝周密。【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 拿:撑,划。

(3)雾凇沆砀。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 客:客居。

(6)及下船。 及:等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第30课 诗四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 荷hè锄 候骑jì

都dū护 燕yān然 豚tún

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 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 但:只。

(3)江人大荒流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 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东晋(朝代)着名诗人陶渊明。

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朝代)着名诗人王维。字摩诘,苏轼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

第7篇:归园田居其三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初中;策略

近年来文言文阅读题型是中考语文必考的题型,对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阅读能力的考查中,让学生掌握相关文言文诵读技巧。利用识别通假字、分析句子结构、文章感彩、重点字词标记等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文言文的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现阶段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学文言文的过程是一个双痛苦的过程,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程度如看天书,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师苦口婆心的教授,最后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甚至不知其解。学生逐渐对文言文产生了厌恶心理,这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针对这一现象,首先,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发挥自身的诱导职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帮助他们养成良好阅读文言文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素质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学生在长期阅读生涯中,对语言文字产生的一种感悟能力,拥有好的语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通篇阅读、多次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前提,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可分三步走:

(1)随时翻看字典,遇到难懂的词语边查边理解;

(2)边阅读边思考;

(3)遇到不懂的字词及时标记。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知行合一的能力就变得简单多了。

三、诵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的诵读可以仿照古诗词的诵读进行,现阶段初中古诗主要分为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等类型。五绝和五律的朗读节奏可以分为两个音节,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园田居其三》)另外,还有“二、一、二”式的,如“夕露/沾/我衣”(同上),这样划分是因为诗句中间出现了动词,与后面的构成了动宾结构。另一种是“二、二、一”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里所说的“一”主要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补充说明。

七绝和七律诗句朗读节奏可分为“二、二、三”式和“四、三”式。如“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谁家/春燕/啄新泥”(同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这种划分主要依据诗句意思的连贯性和成语的连读上。

文言文的诵读最普遍的是按照节奏划分,在诵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按照节奏三个字划分,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十足,意思也很容易读懂。

诵读还可以根据句中副词、连词来进行划分。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

师表》)

在初中教材中有些文言文比较特殊,文中四字句比较多,而且句式整齐,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述“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这时应当按“二、二”式划分节奏。

四、科学背诵记忆

课本中有很多文言文是要求背诵的,大多数学生都是靠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反复记忆,枯燥、乏味的背诵过程真是为难了学生,背过之后,隔一段时间再次提问,又忘记。如何让学生高效、快速记忆文言文,将学生的记忆周期延长,一直是语文教育者研究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教学中,鼓励学生将文言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圈起来,用字典查阅、跟学生讨论,或者向老师求教,做到能够通篇理解文言文。背诵过程中,结合句义背诵,势必事半功倍。

2.理清词语顺序

在文言文中有好多特殊句式,包含倒装句式、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等。W生刚接触这些句式的时候,由于这些句式与现代文的句式顺序不一样,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教师在解析这些特殊句式的时候,应当让学生重点标记,弄清其顺序后再背诵就简单

多了。

3.划分段落层次

背诵的时候应层次分明,有条理、有顺序地去背诵、去记忆。将文言文根据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忆,根据描绘景色的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的循序记忆。一步一个台阶,层层记忆,有连贯性地将文章背诵下来。

总之,文言文的阅读方式有多种多样,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帮助学生解决文言文诵读上的困难,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助力学生中考,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归园田居其三范文

关键词:想象;切入点;生活经验;语文教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教学生语文,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留下一堆不能活学活用的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读写的时候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用丰富的想象打开创造的大门,享受学习的愉悦。那么,如何才能在短暂的45分钟内拓展学生的想象呢?

1.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想象情境

要想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师就必须放下架子,解放思想,把握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作风,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坦诚相待,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以慈母般的真情温暖每一颗心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在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因为微笑是通往神圣殿堂的通行证,是打开学生闭塞心灵、激发其活力的金钥匙。

要想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师还必须放大学生优点,鼓励学生。即使学生做得不好,也要少批评。正如歌德所说:“你认为他平凡,随意对待他,他长大后一定是一个平凡的人,你认为他独特、尊重他,他长大后一定出类拔萃。”

2.在阅读中选准想象的切入点

一切的想象都受到外在事物和环境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想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所展现的情趣,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和阅读的能力,就要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选准想象的切入点。

(1)选择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关键词句犹如一团线的头,头拉得好,就会思绪绵绵,让思想插上翅膀。

(2)文章中精彩的修辞也可以选作想象的切入点,触发学生想象。如比喻增加生动性,拟人有亲切感,排比增加气势,引用增加文采和说服力,夸张增加生动性并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如果能分清主次,择其精要激发学生想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具体深入。

(3)运用音乐、图像触发学生的想象。有些诗文用多彩的语言描绘出令人赞叹的意境,给人美的享受。教学时如精选有关音乐和图像引导学生辨认、欣赏,也同样可收到触发想象的效果。

3.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发展他们想象的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必须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通过交流让学生取长补短、增加感性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诗情画意的描述。生动的细节描述,以声传形,以声传情,为学生开展想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用连续的小问题逐步深入,调动起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的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景象。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设计一环连一环的小问题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脑中图景清晰起来、立体起来。

4.采用充满情趣的方法促使学生脑中展现立体图景

(1)作图法。文学作品常具有诗情画意,把用文字写成的诗文改换成用线条画成的画,增添情趣。老师先画,再指导学生画。学生要画,就要反复读课文,理解得正确、深入;画了以后,图像展现,又可图文对照,评长道短,开展想象,活跃思维。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出作者的形象,教学时要求学生把词中的意境勾勒出来。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考虑作者所处的环境、情境,还考虑作者将时间空间的摄取、剪裁与田、豆、草等如何配置才能符合诗意。学生脑中没有浮起立体图景,下笔就难以正确。当然,这种作图有别于美术课,它只是培养想象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辅助手段,不喧宾夺主。

(2)手势法。有些课文绘景写人有声有色,学生在阅读时如果不深入体会,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若教师在教学时抓住关键词句并加以恰当的手势,使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

(3)比较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想象,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再与课文中写的内容对照比较。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文中有关写法的认识更深入一步,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选准想象的触发点展开想象的能力。

(4)作文法。比如我们可以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

第9篇:归园田居其三范文

一、说什么话:勾勒语言的形态。

诗人用什么语言说话,说的是什么话,这关乎语言的形态。只有勾勒出语言的形态,我们才能初步感知语言风格与特色。如何勾勒诗歌语言的形态?方法有二。

一看语言表达是否直接。浅显、明白显然是最直接的表达,其语言形态是浅显而率真的清新,明白而流畅的明快,白描而平易的冲淡,朴素而无华的自然。而与之对应的含蓄、繁复则是间接的表达,其语言形态是意在言外、言此意彼的含蓄委婉、辞藻富丽、华美飘逸、绚丽典雅等。

二看词语运用是否注重技巧。如用词拟人化或打比方,其语言形态必定生动形象;如用词简省或使用白描,则呈现出质朴平实的语言形态;如用词对仗工整、辞藻富丽精工,勾勒的语言形态肯定会华美绚丽。而没有使用表达技巧的语言则形态单一,如前所述的直接表达。

勾勒出语言的形态并对其特色有了初步感知后,再进一步就是逼近语言情态,更深入地发掘语言的情感特色。

二、怎么说话:逼近语言的情态。

了解语言的情感特色,就是破解语言的情感密码。具体方法有三种。

其一,按情绪状态区分,语言情态有高昂、低回、平静之别。

情绪高昂的诗作,语言奔放,气势恢弘,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如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让我们这些次级言说者(读者)如临其境,与初级言说者(诗人)一起兀立江岸,对滚滚长江产生由衷的敬畏。

情绪低回的诗作,语言细腻,缠绵悱恻,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

至于情绪平静的诗作,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大多如此,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和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语言情态,在清新自然或平淡质朴的形态中,蕴含着平和、静谧的情绪。

其二,按情感浓度分类,语言情态有浓烈、郁结、超然之异。

情感浓烈者,如奔腾江河直泻而下,情切不择言,索性直抒胸臆。如岳飞《满江红》,一上来就“怒发冲冠”,继之以感天动地的“潇潇雨歇”。故而,判别语言的浓烈情态有两个工具:一是重,一是强。

情感郁结者,欲摧之,但愈摧愈坚;欲理之,而愈理愈乱,故显沉郁顿挫。如杜甫《登高》,先是轻松登高,但哀啸的猿声唤来的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于是作者梳理情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最后是越理越乱,情思郁结,“艰难苦恨”且“潦倒新停”。由此可见,判别语言的郁结情态也有两个工具:一是沉,一是挫。

情感超然者,若闲云野鹤无羁无绊,不在三界中,只求情怀真。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可见一斑。明明难舍难分,偏偏左顾言他,而超然洒脱的寥寥数语,传达的却是最真的情怀。所以,判别语言的超然情态则有两个工具:一是逸,一是真。

其三,按情感色系甄别,语言情态有冷色、暖色之分。冷色系用词表现在语言情态上是悲凉悲慨、朦胧隐晦、沉郁顿挫、缠绵低回等;暖色系用词表现在语言情态上是豪迈飘逸、雄健高昂、清健俊爽、绮丽香艳、清新明快……

一如人的情绪、情感千变万化,语言的情绪、情感基调和色彩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时泾渭分明,有时相互浸透,每一种类型的划分都属人为,故不能一语道尽,以偏概全。

如此,由形态至情态,层层递进,我们对诗歌语言风格与特色就有了由表及里的把握,而欲了解诗歌语言特色与风格之本质,则必须再进一步去了解语言的意态。

三、话中何意:还原语言的意态。

意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关涉到诗人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目的、意象运用、审美趣味等多个方面,因此,辨析意态必须整体把握、深度透视。

有一个相对实用的方法就是,罗列一些基本意态,以便我们按图索骥。古诗中的意态与古人审美习惯和人生状态相依傍,诸如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回归田园、抚今追昔、壮志难酬之类的意趣成为古代诗人和诗歌最基本的意态。

下面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来具体分析上述方法: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点。

解答时,我们首先勾勒出语言的形态,看语言表达是否直接,看词语运用是否注重技巧,“打起”“莫教”“黄莺儿”纯属口语,直截了当,不难看出:语言形态清新、自然、口语化。

再看语言情态,只为梦夫而驱赶惊梦的黄莺,显出女子的纯真之情、娇憨之态。

最后,分析全诗,整体把握其意态。“黄莺”与“辽西”原本不相关的两个事物,因为“妾梦”而关联起来,这其中还有一个角色“丈夫”没有登场;“打起”“莫教”“不得”一组意象,描绘出思夫的动感,非常自然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分析至此,答案即可整理出来: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卜 算 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作者27岁进京待选时写的一首纪行诗。

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